📖 ZKIZ Archives


互聯網理財規劃:值得借鑑的四個美國平台樣板 悟網不歡

http://xueqiu.com/6562549705/24937445
隨著銀行、證券、保險、信託等金融行業紛紛以互聯網作為載體開展日常業務,許多用戶逐漸習慣通過網絡購買理財產品,形成了互聯網理財的概念。近期引起廣泛關注的P2P借貸和餘額寶,則以「互聯網金融」的名義豐富了互聯網理財的途徑,也使得人們認識到:良好的用戶體驗和較低的理財門檻是互聯網金融對於互聯網理財的重要貢獻,超越單純的渠道意義。
  然而,好體驗與低門檻更多起到的是市場培育和投資者教育的作用,可以激活一部分市場。除卻購買力限制外,金融產品的複雜性以及人們對於風險的恐懼,才是阻礙一般用戶(尤其是不瞭解金融產品的用戶)傾力投入理財市場的主要障礙。這一問題存在傳統的解決方式,即專業化的理財諮詢或理財規劃服務。但在國內,類似的服務要麼淪落為赤裸裸的產品推銷;要麼需要存在高昂的門檻,與「屌絲」絕緣。而借由互聯網所帶來的數字化洪流以及智能化的數據分析能力,國外(主要是美國)基於互聯網的低門檻、自動化理財諮詢/規劃平台紛紛湧現,吸引到大量的國外「屌絲」用戶,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下面,就來介紹幾個美國的類似平台,想必能為國內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打開理財市場提供重要的借鑑價值。
Mint
  Mint是一個「老牌」的個人理財網站,於2007年9月上線,2010年10月被著名的會計軟件公司Intuit收購。Mint擁有多項創新性功能:首先它可以通過授權把用戶的多個賬戶信息(例如支票、儲蓄、投資和退休金等)全部與Mint的賬戶連接起來,自動更新用戶的財務信息;其次,它能夠自動把各種收支信息劃歸入不同的類別(例如餐飲、娛樂、購物等)。這兩項功能結合起來,用戶相當於擁有了個人財務中心,可對自己的財務狀況與日常收支一目瞭然。更重要的是,Mint可利用數據統計功能,幫助用戶分析各項開支的比重、制訂個性化的省錢方案和理財計劃。
  如此貼心的功能外加簡便、易用的操作和逆天的免費策略(其收入主要來自向用戶推薦「幫你省錢」的金融產品佣金),使得Mint網站備受青睞,它在成立後的兩年內獲得三輪融資,並最終以1.7億美元的價格被Intuit收購。目前,它是美國最負盛名的免費個人理財網站,註冊用戶超過1千萬。

SigFig
  與側重於日常財務管理的Mint不同,正式上線於2012年5月1日的SigFig更專注於用戶的投資行為。同樣它可以自動同步用戶分散在各個投資帳號上的數據,在網站上予以集中展示。通過對這些投資數據進行分析,SigFig每週都會自動診斷用戶的投資組合,給出個性化的建議,幫助用戶節省成本、提高收益,例如:定位收益不佳的投資,發現並削減隱藏的經紀費用,檢測理財顧問是否多收了你的費用,推薦收益更高的股票/基金,等等。另外,SigFig還提供簡潔、易讀的圖表幫助用戶評估風險、比較收益。
  SigFig網站所做的,就是一般投資顧問要做的事情,但是它完全依靠算法,而且對個人用戶完全免費。它的收入主要源於授權財經媒體使用其投資工具,以及推薦券商或投資顧問的推介費。今年7月初,SigFig獲得1500萬美元的B輪融資,其平台上的用戶資產達750億美元。

Personal Capital
  作為SigFig的主要競爭對手,Personal Capital直接喊出了「你的下一代財務顧問」的口號。它更傾向於個人財富管理,利用分析工具確保用戶的長期財務健康。它的業務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網站形式的投資分析工具,另一部分是專職財務管理顧問(通過電話和Email進行服務)。前者免費,後者則只收取低廉的年費。Personal Capital的CEO Bill Harris(他是Intuit和PayPal的前CEO)認為:「我們所做的以客戶為中心、提供整體建議的消費科技,將是這個產業未來10到15年的代表。」
  今年6月初,Personal Capital獲得2500萬美元的C輪融資。截止當時,它的平台擁有20多萬用戶,跟蹤的資金超過200億美元;其專職財務管理顧問則擁有700多位客戶,管理著近2億美元。

WealthFront
  較之Personal Capital成為「下一代的個人資本顧問」的雄心,WealthFront則直接瞄準下一代的「高富帥」——硅谷的科技員工,致力於提供投資組合管理服務來最大化客戶的稅後淨收益。在註冊帳號之前,WealthFront會以調查問卷的形式瞭解用戶的風險偏好,然後根據評估結果為用戶量身定製投資計劃。如果用戶接受該計劃,平台則隨時監控該投資組合的動態,並定期對計劃進行更新,以便合理控制風險,使之始終落在用戶的容忍範圍之內。WealthFront的投資建議同樣由計算機算法給出。為了貼合硅谷的需要,它們還提供了相應的工具幫助硅谷員工確定如何操作股票期權,因而受到硅谷人士的青睞。
  WealthFront根據用戶的投資額收費,低於1萬美元的投資不收取任何費用,超過這個額度則每年收取0.25%的服務費。截止今年6月,WealthFront管理的資產超過2.5億美元,僅在2013年就增長了150%。

Motif Investing
  Motif Investing同樣是個投資組合服務提供商,它的投資組合被稱為Motif。一個Motif包含一組具有相似主題或理念的多支證券(包括股票、證券等,最多達30只),例如雲計算、移動互聯網、3D打印。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投資理念,從平台上選擇已有的Motif直接使用,也可修改(包括調整其中包含的股票/基金組成和比重)後使用,更可以創建自己的全新Motif。該平台的新穎之處在於:1)提供了強大的自助式投資組合設計工具,用戶可非常方便、直觀的修改、創建、評估Motif,只需要幾分鐘便可擁有個性化的投資組合;2)引入社交機制,用戶可以把自己的Motif分享給好友或者選定的圈子,大家共同對Motif進行討論和優化。
  Motif Investing的實質是應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社交機制,幫助每個用戶成為自己的基金經理。其收費策略也非常獨特,無論用戶在某個Motif上的總體投資額是多少(最低不能低於250美元),也無論該Motif由平台提供還是用戶定製,用戶每按照該Motif購買或出售一次股票/基金組合,平台都會收取9.95美元。如果只是交易其中的一支證券,則每次收取4.95美元。
  今年4月份,Motif Investing獲得2500萬美元C輪融資。截止當時,用戶們共創建了7500個Motif。

  以上理財規劃平台具有若干共同特徵:
1)以互聯網為主要服務渠道;
2)以自動、智能的算法為用戶提供服務,顯著降低了服務成本;
3)注重個性化和定製化,面向長尾市場;
4)理財方案清晰、透明,用戶享有完全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5)操作簡單,用戶無需過多的金融知識便可獨立進行理財;
6)資金門檻低,普遍門檻在數百美元左右,與動輒十萬、百萬量級資產要求的傳統理財諮詢業大相逕庭;
7)大多擁有移動應用,用戶可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與碎片化的資金進行理財。
8)費用透明、低廉;

  這些特徵源於互聯網技術與理念在理財規劃/諮詢事務上的深入應用,體現出鮮明的互聯網精神(普惠、平等和選擇自由),而不僅僅是理財規劃/諮詢行業的網上渠道拓展。因而它們既是對傳統理財規劃/諮詢行業的革新與反動,亦可將市場擴展至傳統理財規劃/諮詢行業無法覆蓋的人群,正如Personal Capital的CEO Bill Harris所說:」這是我見到過的最龐大的市場。美國的個人可投資資產管理市場達到32萬億,是美國全國GDP的兩倍。而且,這個市場還沒有統治者出現。甚至行業巨頭富達(Fidelity)和嘉信(Schwab)也只佔很小的市場份額。」
  而國內方面理財市場的發展本身就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龐大的個人儲蓄存款額意味著大多數人的投資渠道極為單一。這一狀況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卻也為日益興起的互聯網金融帶來了廣闊的想像空間。畢竟,數十萬億的個人儲蓄存款正躺在銀行的保險櫃裡等待被更高的收益喚醒。如果互聯網金融企業能夠借由互聯網的渠道、技術與思想,通過投資者教育、專業理財服務、金融需求與供應的有效對接等途徑撬動個人儲蓄的大盤子,不但可為自己贏得充分的生存空間,也方能接近「改變銀行的夢想」。
  而在這個過程中,自動化的理財規劃服務將是一項重要內容,也有望成為一個突破口。對於屌絲來說,如何讓「小錢」獲得方便、省心的投資渠道;對於富裕階層來說,如何讓財富保值、增值,都脫不開理財規劃的指引,其首要任務在於解決規劃成本與投資門檻問題。有利的是,互聯網理財規劃所依賴的智能化數據處理、個性化用戶體驗正是互聯網企業擅長的領域。而針對長尾市場,提供低成本的線上解決方案,更是大量互聯網企業的立身之本。因此低價(甚至免費)、有效、方便的理財規劃服務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說並不存在根本的技術性困難。

  當然,理財規劃畢竟是一個專業領域,除了數據分析與處理能力外,還需要精深的金融行業知識和模型。這也是上述美國的互聯網理財規劃服務多由前華爾街人士領銜或支持的重要原因。此外,自動理財規劃需要大量用戶數據的支撐,而在我國投資帳號之間的數據難以共享、互通,將會限制初始數據的獲得,進而限制模型的生成與應用。一個合理的解決路徑是首先建立金融產品的網上超市(正如阿里的夢想),借由第三方支付實現用戶所有投資數據的彙總與積累,在此基礎之上逐步驗證和優化相應的規劃模型,為後續的更多用戶服務。

  美國的大量「酷」產品已經為我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受。至於他山之石能否攻玉,暫時尚無從得知。作為普通用戶,我們當前唯一能做的,或許只是一起祈禱:讓山寨精神來得更猛烈些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05

什麼樣的公司值得持續投資?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8/2960444.html
創業板再度創出新高,銀行等大盤股繼續被遺棄之時,關於長期投資、價值投資行不行的問題,又被拿出來說事。

那些為低估值藍籌股吶喊的投資者,明顯有英雄落寞之感。民生銀行算是挺爭氣的了,在今年2月份股價越過了2007年的最高點,至今也算維持在高位。可這背後,是民生銀行淨利潤從38億元增長到了375億元,6年近10倍的利潤增幅換來的僅僅是股價6年不漲。至於大秦鐵路、長江電力、中國建築的表現,就只能用悲慘來表示了。

是哪裡出了問題?價值投資在中國真失效了嗎?

在10年前,A股市場有1177家上市公司,至今漲幅超過10倍的有28家,前5名分別是貴州茅台(34倍)、云南白藥(32倍)、上海家化(27倍)、包鋼稀土(26倍)、格力電器(25倍)。把這28家公司做一總結,最多的是醫藥、食品飲料和白色家電。

中國的長期投資理念自2005年開始覺醒,之後這些大牛股才得以出現。但另一方面,在2007年之後,大牛股的表現卻分道揚鑣,前述拿著銀行、中國建築之類的投資者遭到虧損,而拿著醫藥、格力電器等的投資者則揚眉吐氣。

同樣是業績增長的公司,同樣是長期持股,同樣是行業龍頭,卻為什麼會出現迥異的結果?

有人說,那些股價跌的都是週期股,這類公司一向難出持續牛股。的確如此,當中國經濟由高增長進入到均衡增長的市場環境後,週期類股就只存在階段性機會了。比如美國市場的標普500成份股,在近10年中股價漲幅超過10倍的公司中也都是以消費、醫藥為主,包括蘋果23倍、再生元製藥15倍、萬事達卡12倍。

不過,在A股的消費類公司中,這些年也出現了分化。比如五糧液、張裕、四川長虹、華蘭生物等都出現增長不可持續的問題。在不久的未來,這種分化將會更明顯,甚至一些老牌牛股會面臨新的衝擊。

相對麥當勞、沃爾瑪、思科等上市後漲幅幾百倍、經歷過幾輪經濟週期的跨國公司來說,中國的上市公司還太顯稚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基本維持著高速增長,但當賺快錢的時代漸漸過去,上市公司的持續競爭優勢更多將體現在持續的創新、高效的管理、完善的治理結構等方面。一些公司將穿越週期,從單純依賴資源、制度、成本等優勢向更全面的、更優秀甚至偉大的公司發展。這些公司,才是投資者需要尋找,並持續投資的標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05

最值得一讀的經濟史書單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6091

著名的經濟史學家David S. Landes上月逝世,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教授DeLong曾是Landes的學生,在緬懷這位老師時,DeLong分享了一份關於經濟史的個人書單:

1,《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Benedict Anderson

2,《美國革命的思想意識淵源》伯納德·貝林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Bernard Bailyn

3,《第二性》西蒙娜・德・波伏娃

《The Second Sex》Simone de Beauvoir

4,《意識形態的終結》丹尼爾·貝爾

《The End of Ideology》Daniel Bell

5,《重建母職》美國社會學家邱德洛

《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Nancy Chodorow

6,《新階級》密洛凡·德熱拉斯

《The New Class》Milovan Djilas

7,《文化的解釋》克利福德·格爾茨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Clifford Geertz

8,《通往奴役之路》《知識在社會中的運用》哈耶克

《The Road to Serfdom》《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Friedrich Hayek

9,《退出、呼籲與忠誠》赫希曼

《Exit, Voice, and Loyalty》Albert Hirschman

10,《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和平的經濟後果》凱恩斯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The End of Laissez-Faire」》John Maynard Keynes

11,《科學革命的結構》托馬斯•庫恩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Thomas Kuhn

12,《解除束縛的普羅米修斯》大衛·蘭德斯

《The Unbound Prometheus》David Landes

13,《國際經濟秩序之演化》威廉·阿瑟·劉易斯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W. Arthur Lewis

14,《瘟疫與人》威廉·麥克尼爾

《Plagues and Peoples》William McNeill

15,《民主與專制的社會起源》巴林頓•摩爾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Barrington Moore

16,《向加泰羅尼亞致敬》《1984》《通往威岡碼頭之路》奧威爾

《Homage to Catalonia》《 1984》《 The Road to Wigan Pier》George Orwell

17,《馬基雅維利時刻》J.G.A.波考克

《The Machiavellian Moment》J.G.A. Pocock

18,《大轉型》卡爾·波蘭尼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Karl Polanyi

19,《東方學》薩義德

《Orientalism》Edward Said

20,《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愛德華·帕爾默·湯普森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E.P. Thomps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007

【新科技】這家想延長人類壽命的創業公司為何值得關注?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0/57013.html

在當時的聲明中,谷歌並沒有具體闡述這個新公司將會做什麼產品、具體投資金額以及利文森未來的具體工作,僅僅是對外公佈了有關利文森的任命決定以及將會保留其Genentech董事長、蘋果董事職位的消息。而據利文森本人透露,自己是在拒絕了多家公司CEO的職位邀約後決定加盟Calico的。

在一次鮮有的採訪中,利文森向《紐約時報》記者透露稱:「這個計劃太瘋狂了,以至於令我對其感到無比興奮。」

最新進展

自此之後,外界就很少聽到有關Calico的消息。但有消息指出,利文森目前已經成功說服業內部分已經功成身退、甚至處於半退休狀態的專家加盟了Calico。其中,羅氏首席醫療官哈爾-巴倫(Hal Barron)將加盟Calico負責研發工作、Genentech高級腫瘤學家羅伯特-科恩(Robert Cohen)、現年55歲的赫爾布羅姆生物學老化研究中心生物化學家辛西婭-凱尼恩(Cynthia Kenyon)和現年71歲的斯坦福大學遺傳學系教授大衛-博特斯坦(David Botstein)這些聲名顯赫的人物都已經加入了Calico。

雖然旨在延長人類壽命的Calico公司聽起來有些天馬行空,但這一目標卻並非無的放矢,因為以上這些知名學者此前均已為人類抗衰老研究作出了不同的貢獻。

在最新一期刊發的《時代》雜誌中,佩奇對外談論到了有關Calico在人類抗衰老及相關疾病方面的研究方式。雖然他沒有就此展開具體闡述,但佩奇強調稱Calico的研究重點是那些對人體衰老有著非常、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佩奇表示,Calico的目標是通過研究幫助人類更好的防治疾病,並希望通過這一方法對公眾健康產生積極影響。

儘管外界對於Calico的信息知之甚少,但自從有記者發佈了關於Calico的首則報導後,許多學者和研究人員都希望得到亞瑟-利文森的聯繫方式。對於一家才剛剛處於起步階段的企業來說,這樣的情況並不多見。

據多名消息靈通人士透露,Calico方面的大規模招募工作目前已經啟動,利文森甚至已經在幾週前同現任或者已經離職的Genentech員工發送了一封介紹Calico公司的郵件,並在郵件中暗示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主動聯繫Calico」。

有分析指出,Calico所僱傭的首批員工中可能有一大部分都來自於Genentech,因為包括利文森、科恩和巴倫都曾經在該公司擔任重要職位。需要指出的是,利文森曾經為Genentech工作了超過20年時間,直到Genentech在2009年被羅氏收購後才宣佈離職,而他的出走也被業內廣泛認作是公司的一大損失。

前景幾何

平心而論,Calico並不是第一個致力於延緩人類衰老步伐的科研公司,此前曾經有不少財力豐厚的初創企業也試圖解決這一困擾人類多年的難題,只是無一獲得了成功。

事實上,現在仍然運營的大多數同人類抗衰老研究有關的機構大都是非營利性質的,他們缺乏行之有效的產品和商業計劃,總部位於馬塞諸薩州劍橋的生物製藥公司Sirtris Pharmaceuticals便是其中之一,該公司在隨後被英國最大製藥公司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以7.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目前,科研人員和生物科技領域的企業家對於Calico的研究側重仍持有不同看法。初創企業Integrated Plasmodics臨床研究總監阿隆-羅伊(Aaron Rowe)認為,Calico將會專注於有助於人類組織再生方面的課題,該公司希望能夠借此延長人類壽命上限,並使老年人感覺更加健康。

曼哈頓政策研究所(The Manhattan Institute for Policy Research)研究員彼得-休伯(Peter Huber)認為,Calico會專注於可以影響人體自我修復機制的基因工程學領域。位於舊金山的生物學領域早期投資人卡米爾-山姆爾斯(Camille Samuels)則相信,Calico的研發團隊將專注於人體的整體老化機制研究,而不是僅僅專注於某一器官的研究。

不過,雖然生物領域學者對於Calico研究的側重方向和看法有所不同,但他們都相信「Calico有望帶領我們在人類抗老化研究領域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如果我們希望直接對抗人體老化這一課題的話,我們似乎已經沒有其他選擇了。因為政府不太可能支持這類工作,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也不可能為此類製劑頒發證書。但是,由谷歌強大資源所支持的公司卻有可能帶領人類觸及前人未曾觸及的這塊處女地。」休伯最後說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361

80後隊長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4/80.html
近期在追看80後隊長的blog「80後。向上樓」,文章主要以樓市投資為主,亦以財務自由為主幹,文筆生鬼有趣(不過台灣讀者不一定讀得懂)。除了blog文受歡迎外,隊長的facebook page已經有數千個like,更出了本新書,成為作家,的確年青有為,厲害。

止凡很喜歡看這些正能量十足的blog,更能在當中吸取財務知識,有這樣好的學習地方當然要推介一下,亦早以加到連結內讓blog友可以分享得到。早前就在隊長的blog內看到一個好概念,這是由他經常向人發問的問題啟發出來的,問題是「你條命值幾錢?」,這是今天資本主義世界十分應該思考的命題。

隊長在blog內是這樣討論的,我節錄及修改後如下:

「簡單計一條數,當一個正常的普通人,他月薪10,000元,以及一個工作不錯的人,他平均由出來工作的一天開始,月薪100,000元,我相信90%的香港人(按打工的計算)也在這兩個人的收入之間。

那位月薪10,000元的人,佢一生人賺多少錢呢?假設他有45年的工作收入,每年12個月糧,一個10,000收入的人,他人生只值5,400,000元。

那位月薪100,000元的人,就是第一位的十倍,亦即54,000,000元。

粗略估計,相信不計及通漲,90%的人一生打工都是離不開5,400,000元至54,000,000元這兩個數字之間。再大膽一點推測,應該80%打工的人,都不會超過5,400,000元至30,000,000元之間,即代表連半個億也沒有。」



隊長在文中提過,他問過不少身邊朋友,如果賣身給李嘉誠先生(不是真的要賣身,只是一世替他工作而已,跟今天的上班生活沒有分別),要替他做一世工作,隨你開一個價出來,你會開一個怎樣的身價呢?身邊朋友都開出多少個億來,但其實經過粗略計算,大部份人一生工作所有的收入,連半個億都沒有,原來一般人的賣身價只是幾千萬而已。這些數字不算什麼悲哀,而是可以看成是一種動力,推動我們要改變思維,想辦法改變這個事實。

如何改變呢?這個又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大家可能在不同地方(包括隊長的blog內)找尋解決方法,然而大多數人(包括我)都還在追趕財務自由的路上,能否給到確實答案還未知。然而,各人有各人要走的路,不要奢望人家說出自己的成功路讓你照著走就行。受到這些問題啟發後,是時候發點勁找尋屬於自己的答案,相信財務知識越多,把握就會越大,能否脫離這樣的命運,就靠自己了。

讓我有空也拿這個問題問問身邊的朋友,看看他們的回應如何,應該很有趣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277

馬化騰缺席人大值得關注- 2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hk/2014/03/2.html
上文貼出後,700和恆指跌多少,就不用說了。重要的是, 700在去年,在馬化騰當選人大代表後,是只升不跌的,一但轉跌,而且連跌,是很大的趨勢改變。

在美國,經濟利益的議會lobbying很重要。中國沒有議會政治,所以這個現象基本不存在。

唯一的例外,是互聯網,背後的原因太複雜,可以參看前文。

今年兩會,「舊經濟」的代表炮轟互聯網,全面圍剿。馬化騰是業界唯一代表,他不反擊回應,等於主動避戰。

騰訊說他是腰疼,不能參加。

但人大不是高強度會議,馬化騰到京後,可以遲到早退,舉舉手,不發言。就算不到場,也可以提交議案,提醒人們,互聯網界能發出自己的聲音。

這本來就是中央給他的機會,非常重要,而且珍貴。

他放棄了自己的權利和權力,放棄了在這個最重要的爭議關頭,為自己的業界發出聲音的權利,讓人很難理解。

因為很難理解,所以背後才一定是出了很大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989

馬化騰缺席人大值得關注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hk/2014/03/blog-post_4.html
(1)
騰訊股價來到今天,已經是靠幻想支持,實在不能有任何行差踏錯。另一方面,在中國經濟前景不明朗情況下,港股長期以來都是靠該股「單天保至尊」,如果出現問題,牽動廣泛。

而馬化騰缺席人大,就有可能是導致出現問題的一種情況,後果可大可小。

馬化騰去年當選人大代表,是首位互聯網人士進入國家權力最高機構,同時騰訊股價開始騰飛,內在不無聯繫。

(2)
中國互聯網經濟興盛,背後和中國的政治,社會特色息息相關。

首先,中共主流媒體的公信力低,導致網絡媒體在內地認受性更高,先天地,就有利互聯網發展。

其次,中國商業法制不健全,契約精神低。在外國,線下的商業活動,比網上商業活動可信度更高,而在中國,情況正是恰恰相反。互聯網金融,網購,在外國會因比網下的同類業務可信度更低,而難以發展。而中國是網上的活動,可信度更高,從而高速增長。

第三,互聯網經濟,是中國幾乎唯一一個沒有國有資本參與的行業。中國其他的行業,或多或少,或在上游或在下游,都受到低效的國企把握,導致資源價格扭曲,市場機制受損。在一個非市場主導的經濟模式中,能夠享受徹底市場經濟好處的互聯網業,在和其他行業競爭資源時,就有明顯優勢。

第四,中國當局對互聯網監管非常寬鬆,對比網絡媒體和電視報紙,對比網上理財和銀行的同類監管,甚至在遊戲方面,手機遊戲率先廢除了內容審查,而文化部對紙媒的色情暴力內容仍然是監管嚴格。背後的原因,一方面是官僚不想自尋煩惱,無法適應互聯網不斷推陳出新的內容,另一方面,增加監管不會帶來額外的利益。這樣就客觀造成了,以互聯網載體發展的傳統業務,能享受更多的監管套利。

第五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外國的互聯網行業的特徵是創造性毀滅,不斷有新的顛覆者各領風騷。但中國官員習慣計劃思維,講究扶持龍頭,做大做強。在2003至2005的草莽時代,中央沒有特別關注互聯網公司,但當2010年後,三大巨頭已經勢成時,中央無法忽視,只能加以扶持,保護,培養成利益代言人,同時打壓境外的互聯網勢力。

另一方面,互聯網文化的草根精神,容易激發起標榜叛逆的企業,這在國外是常態,但在國內是不允許的。十年來,大浪淘沙,早期富有叛逆精神的互聯網站,例如博客中國,新思路等,都在當局的打壓下走向沒落。而一直積極向組織靠攏的BAT,則日益成為中央信賴的夥伴。

(3)
可以這樣說,互聯網行業在中國是前途無限的行業,而這個行業,本身又是處在一種特許經營的模式中。而這種特許經營的牌照,由於歷史因素,只頒發給了寥寥無數的幾個巨頭,他們的價值,可以說是不可限量的。

他們業務增長潛力的唯一上限,就是有一天突然失寵了,失去了政府的歡心,寬鬆監管,和刻意保護。

馬化騰缺席人大,當然不是說他失寵了,或即將出事了,從而「被請假」,當局讓他消失公眾視線中。

但是,他缺席這個重要場合,失去這個展示自己政治影響力的機會,唯一的可能解釋是,騰訊所公佈的腰傷舊患,真的相當嚴重。

這對這類寄前途威望於創辦人一身的互聯網企業來說,當然不是好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990

當窮養的男孩遇到富養的女孩,值得所有母親深思、糾偏 張永鵬88_hex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eljb.html

「兒子要窮養,女兒要富養」——大概是在兒子三歲的時候,我聽說了這個育兒觀念。是的,和所有初聽此話的父母一樣,我理所當然地認為,窮養兒子,就是要讓他體會生活的艱辛,多吃苦,讓他有奮鬥意識;富養女兒,就要為她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培養溫柔、高貴的品質,這樣長大以後,才能創造有品位有情調的生活。


我相信,很多父母正自覺或不自覺地按此方法,對自己的孩子施以影響,可是,很少有父母想到未來若干年後,當自己窮養的兒子遇到一個富養的女孩,會產生怎樣啼笑皆非的矛盾。


我提前遇到了這樣的尷尬。


先說我家的基本情況吧。


我家屬於經濟狀況尚可的家庭。先生經營一家模具公司,我全職帶兒子,不算大富大貴,卻也沒為錢犯過愁。但我堅決奉行「男孩要窮養」的理念,幾乎沒給兒子買過昂貴的玩具,好像就在他四歲生日時破過一次例,給他買了一輛遙控小汽車。穿著上都是小店淘來的外貿品。上了小學,我告訴他,我們家不缺錢,但這些錢是爸爸掙的,所以給你的零花錢不能亂花。如果要買課外書或是給同學買禮物,必須用自己的勞動來換取,就是洗個碗五毛錢,掃次地一塊錢,等等。

 

應該說,我的教育還算是成功的。兒子不貪慕虛榮,接人待物相當有分寸,自控能力也非常強,學習幾乎不用操心。用我妹妹的話說就是:姐,你這一輩子不上班,不掙錢,但你培養的這個兒子,就是你最出色的成果。


事情源於春節期間和女友的一次家庭旅行。


女友的女兒比我兒子小兩歲,當時開玩笑說兩家是要做親家的。但計劃不如變化快,在她女兒兩歲時,她先生因為工作調動,全家遷至深圳。但我們經常通電話,聊育兒經,偶爾她也借出差杭州的機會,來看望我。當我把「兒子要窮養,女兒要富養」的話告訴她時,深得她贊同。


事實上,後來的電話聊天中,她經常告訴我,她又帶女兒去香港了,給女兒買了限量版的芭比娃娃,買了gucci的童裝……她女兒也時常在電話裡甜甜地叫我阿姨,聽得出是個見過世面、不怯生的小丫頭。


去年12月份,她興奮地打電話給我,約我春節去三亞度假,笑說兩個孩子有些年沒見了,趁機讓他們培養培養感情。


哈,當時我想,培養感情只是玩笑話,兩家找個機會一起聚聚才是真。所以,說服了先生後,我們兩家決定去三亞過春節。


因我空閒時間多,女友說由我來安排此行的所有事宜。說實話,三亞的好酒店確實很多,但六天假期都必須住五星級嗎?我徵求兒子意見,兒子說干淨舒服就行。於是,我決定了住四晚家庭旅館,住兩晚豪華酒店。這個決定也得到了女友的支持。


先到的我們在亞龍灣的家庭旅館迎來女友一家。寒暄過後,小公主非常冷靜地環視了一下房間,說:「我們怎麼住這裡呀?

 

我笑著跟她解釋說,這裡非常乾淨,且離椰夢長廊很近,去沙灘也很方便。可小女孩不滿地說:「這裡沒有waiter(服務生),沒有游泳池,也沒有早餐……」害得女友連忙打圓場。


其實我也沒在意,心想家境優越、嬌生慣養的小公主有理由要求住得更好一點的。可兒子替老媽打抱不平了,他私下跟我說,要不是初次見面,他早就讓女孩子自己去找酒店了。


這才是開始,後面幾天的情形幾乎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兩個不同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在太多的事情上有著太多的分歧:每去一個地方,兒子都想坐公交車,可女孩就是打的;兒子想去吃海鮮大排檔,可女孩就是覺得不衛生……就算是一處海景,女孩子會發出「想要蓋幢房子」的感嘆,兒子卻在一旁笑她太矯情。


幸好兩家大人心態還好,認為孩子之間慪慪氣是正常的。後來我跟兒子說,你是哥哥,要讓著妹妹,儘量聽從她的意見。兒子還算聽話,儘管心裡有意見,但行為上還是尊重了妹妹。


度假的最後一天,兩個孩子發生了口角。


那天,我們逛的景點叫天涯海角,附近有個超大的土特產專營店。我們想順便買一點特產帶回杭州。已經逛累的女孩子明顯不想去,她說:「拎著這麼些東西回酒店累不累啊?去機場買更方便啊!」這話明顯是針對我們說的,兒子有些不服氣,說買不買是我們的事情,你有錢就去機場買!


無趣之下,女孩子認真又天真地說:你這樣吝嗇錢,小心以後找不到老婆哦!


兒子想也沒想,回了她一句:你這樣的嬌氣鬼,才沒男人會娶你!


機場告別時,我跟兒子說,這一路過來,媽媽發現你有時候有失男子漢的風度,是不是應該向妹妹道一下歉?小女孩小嘴一撅,說:「口頭的道歉太沒誠意啦!你得買件禮物哄我開心才行!


兩家的旅行就在兩個小孩之間的拌嘴加玩笑中結束了。


我想起錢鍾書先生的一句名言:如果你想跟一個人結婚,就先跟他去旅行。我跟兒子說起曾經的娃娃親,兒子正兒八經地說:媽,你可別害我,這樣的女孩我可HOLD不住!


這次兩家的家庭旅行中兩個孩子的表現,令我感慨奉行「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的弊端。拿我兒子來說,現在看來,他是一個勤儉、自律的男孩,但也隨之附帶了過分嚴謹、不懂適度享受生活情趣的缺憾。而女友富養的女孩子,雖然有眼界懂潮流,將來不會被男人的小恩小惠所矇騙,但她同時也要直面自己因此而養成的驕嬌二氣,否則將來即使遇到心儀的男孩,其性格也會成為相處的障礙。


所以窮養男孩、富養女孩現在看來也許是沒錯的,但等窮養的男孩遇到富養的女孩時,家長才會發現自己錯了。(人脈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866

當窮養的男孩遇到富養的女孩,值得所有母親深思、糾偏 張永鵬88_hex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eljb.html

「兒子要窮養,女兒要富養」——大概是在兒子三歲的時候,我聽說了這個育兒觀念。是的,和所有初聽此話的父母一樣,我理所當然地認為,窮養兒子,就是要讓他體會生活的艱辛,多吃苦,讓他有奮鬥意識;富養女兒,就要為她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培養溫柔、高貴的品質,這樣長大以後,才能創造有品位有情調的生活。


我相信,很多父母正自覺或不自覺地按此方法,對自己的孩子施以影響,可是,很少有父母想到未來若干年後,當自己窮養的兒子遇到一個富養的女孩,會產生怎樣啼笑皆非的矛盾。


我提前遇到了這樣的尷尬。


先說我家的基本情況吧。


我家屬於經濟狀況尚可的家庭。先生經營一家模具公司,我全職帶兒子,不算大富大貴,卻也沒為錢犯過愁。但我堅決奉行「男孩要窮養」的理念,幾乎沒給兒子買過昂貴的玩具,好像就在他四歲生日時破過一次例,給他買了一輛遙控小汽車。穿著上都是小店淘來的外貿品。上了小學,我告訴他,我們家不缺錢,但這些錢是爸爸掙的,所以給你的零花錢不能亂花。如果要買課外書或是給同學買禮物,必須用自己的勞動來換取,就是洗個碗五毛錢,掃次地一塊錢,等等。

 

應該說,我的教育還算是成功的。兒子不貪慕虛榮,接人待物相當有分寸,自控能力也非常強,學習幾乎不用操心。用我妹妹的話說就是:姐,你這一輩子不上班,不掙錢,但你培養的這個兒子,就是你最出色的成果。


事情源於春節期間和女友的一次家庭旅行。


女友的女兒比我兒子小兩歲,當時開玩笑說兩家是要做親家的。但計劃不如變化快,在她女兒兩歲時,她先生因為工作調動,全家遷至深圳。但我們經常通電話,聊育兒經,偶爾她也借出差杭州的機會,來看望我。當我把「兒子要窮養,女兒要富養」的話告訴她時,深得她贊同。


事實上,後來的電話聊天中,她經常告訴我,她又帶女兒去香港了,給女兒買了限量版的芭比娃娃,買了gucci的童裝……她女兒也時常在電話裡甜甜地叫我阿姨,聽得出是個見過世面、不怯生的小丫頭。


去年12月份,她興奮地打電話給我,約我春節去三亞度假,笑說兩個孩子有些年沒見了,趁機讓他們培養培養感情。


哈,當時我想,培養感情只是玩笑話,兩家找個機會一起聚聚才是真。所以,說服了先生後,我們兩家決定去三亞過春節。


因我空閒時間多,女友說由我來安排此行的所有事宜。說實話,三亞的好酒店確實很多,但六天假期都必須住五星級嗎?我徵求兒子意見,兒子說干淨舒服就行。於是,我決定了住四晚家庭旅館,住兩晚豪華酒店。這個決定也得到了女友的支持。


先到的我們在亞龍灣的家庭旅館迎來女友一家。寒暄過後,小公主非常冷靜地環視了一下房間,說:「我們怎麼住這裡呀?

 

我笑著跟她解釋說,這裡非常乾淨,且離椰夢長廊很近,去沙灘也很方便。可小女孩不滿地說:「這裡沒有waiter(服務生),沒有游泳池,也沒有早餐……」害得女友連忙打圓場。


其實我也沒在意,心想家境優越、嬌生慣養的小公主有理由要求住得更好一點的。可兒子替老媽打抱不平了,他私下跟我說,要不是初次見面,他早就讓女孩子自己去找酒店了。


這才是開始,後面幾天的情形幾乎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兩個不同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在太多的事情上有著太多的分歧:每去一個地方,兒子都想坐公交車,可女孩就是打的;兒子想去吃海鮮大排檔,可女孩就是覺得不衛生……就算是一處海景,女孩子會發出「想要蓋幢房子」的感嘆,兒子卻在一旁笑她太矯情。


幸好兩家大人心態還好,認為孩子之間慪慪氣是正常的。後來我跟兒子說,你是哥哥,要讓著妹妹,儘量聽從她的意見。兒子還算聽話,儘管心裡有意見,但行為上還是尊重了妹妹。


度假的最後一天,兩個孩子發生了口角。


那天,我們逛的景點叫天涯海角,附近有個超大的土特產專營店。我們想順便買一點特產帶回杭州。已經逛累的女孩子明顯不想去,她說:「拎著這麼些東西回酒店累不累啊?去機場買更方便啊!」這話明顯是針對我們說的,兒子有些不服氣,說買不買是我們的事情,你有錢就去機場買!


無趣之下,女孩子認真又天真地說:你這樣吝嗇錢,小心以後找不到老婆哦!


兒子想也沒想,回了她一句:你這樣的嬌氣鬼,才沒男人會娶你!


機場告別時,我跟兒子說,這一路過來,媽媽發現你有時候有失男子漢的風度,是不是應該向妹妹道一下歉?小女孩小嘴一撅,說:「口頭的道歉太沒誠意啦!你得買件禮物哄我開心才行!


兩家的旅行就在兩個小孩之間的拌嘴加玩笑中結束了。


我想起錢鍾書先生的一句名言:如果你想跟一個人結婚,就先跟他去旅行。我跟兒子說起曾經的娃娃親,兒子正兒八經地說:媽,你可別害我,這樣的女孩我可HOLD不住!


這次兩家的家庭旅行中兩個孩子的表現,令我感慨奉行「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的弊端。拿我兒子來說,現在看來,他是一個勤儉、自律的男孩,但也隨之附帶了過分嚴謹、不懂適度享受生活情趣的缺憾。而女友富養的女孩子,雖然有眼界懂潮流,將來不會被男人的小恩小惠所矇騙,但她同時也要直面自己因此而養成的驕嬌二氣,否則將來即使遇到心儀的男孩,其性格也會成為相處的障礙。


所以窮養男孩、富養女孩現在看來也許是沒錯的,但等窮養的男孩遇到富養的女孩時,家長才會發現自己錯了。(人脈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880

雪球嘉年華論壇2:房地產行業還值得投資嗎? 雪球活動

http://xueqiu.com/2552920054/29751678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除了成長股和價值股是雪球上永遠爭論的一個話題之外,還有一個話題也是雪球上爭論最多的話題,大家知道是什麼嗎?對,地產。在座的各位不是已經買了房就是想買房子,房地產的話題和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那麼今天在最後一個論壇上,我們給大家請到了雪球裡討論房地產最為資深的專家和用戶,下面就讓大家以熱烈的掌聲有請他們:

雪球人氣用戶西峰(@西峰 )、新財富最佳分析師蘇雪晶(@約塞連2200206007 )、雪球人氣用戶@被解放的mogwai 、國泰美國房地產開發基金基金經理吳向軍(@年紀不輕輕吳向軍 )、雪球人氣用戶@求漏 ,請各位嘉賓上台。這場論壇由我們的人氣用戶的西峰來給大家來主持,把舞台交給西峰。

查看原图比專業主持人更專業的西峰

西峰:各位在場的觀眾,我們今天會開始一個關於地產方面的小小討論,大家都知道2014年一開始,從萬科北京的假摔開始,真真假假的跌價新聞,成了今年上半年地產方面也是中國經濟最熱門的話題,那麼我也想來一個快速的開場,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想問一下各位嘉賓怎麼來看待目前的房地產局勢,未來一段時間,房地產會怎麼樣走?蘇雪晶,要不要你先開始。

蘇雪晶:
好好好,每年都來參加雪球的活動,今年是最高大上的一次,所以為雪球的進步和大家聚會的機會越來越多,感動高興。我不太同意梁總剛才關於分析師的評價,實際上現在這個去一天出一份報告,一個簡單的結論,相信這樣的判斷,分析師這樣的做法才是真傻,我們從來不是這麼來寫報告的。所以這個需要說一下。

最近的情況來說,我認為我們是一線的城市以及二線的城市都深入地去調研,我這週四也參加了上海內部的一個樓市的調研,確實整個的行業還在調整的過程當中,就像我們年初在報告裡講的,我們認為這一輪的週期可能相對比較長,而且現在也只是調整的過程中。但是媒體報導的價格的大幅調整,我還是想把真實情況給大家講一下。真實數據顯示上海市的二手房的成交的均價並沒有出現下跌,截止到5月份。那麼上海市的二手房的成交的數量量上是創了25個月的第二個低點,所以說,應該講,以上海為例,真正的情況是量出現了大幅度下跌,價格還沒有真正的下跌。這是真實的情況。

吳向軍:我稍微講一下,因為我也不是國內房地產的專家,把我看到的部分現象我想講一下,我覺得像上海、北京這種一線城市,從基本面來講,從供求來講的話,長期的供求是非常健康的,其實越往二三四線城市往下走的話,供大於求的現象是越來越多的。這個正好跟前幾年的調控有很大的關係,那麼,前幾年調控最狠的就是一線城市,接著二線三線城市往下走,現在三四線城市基本上沒有什麼調控,正是這些城市供應量極其巨大,而且當時有很多西部大開發,很多各種各樣的政策方面的傾斜,造成市場上大量的供應,但在在需求方面,大家一直期望的城市化或者農民進城這種趨勢,因為土地改革一直沒有大的突破,造成在三四線城市,需求沒有大家預期的那麼高,造成了供求方面的不平衡非常大,這方面供求不平衡需要幾年的時間去消化吸收,但一二線城市,在供應方面在前兩年,在供應上受壓制了很多,需求也被人為地壓制了很多,但長期的需求完全是非常健康的,所以我覺得週期總是要來,但是這個週期要來的話,如果政府的行政手段逐漸減少,恢復市場調控的手段,我覺得一二線城市應該從中長期的角度應該是不錯的。

西峰:其實我知道你的專業是國泰美國房產基金的基金經理,不如對比一下,從你更專業或者更熟悉的美國的房地產投資來看,中美房地產投資的機會比較您是怎麼看的?

吳向軍:我覺得,中國這種房價的長期大幅上漲已經告一段落,從全國來考慮的話,但是像一線城市比如說上海,長期會有空間,但是幾倍、十倍這樣漲的空間,已經完全過去了,跟中國的過去十年經濟的高增長,也沒辦法比較了,中國今後十年的經濟增長量絕不會重複過去的十年,絕不可能。美國的房地產經歷了一個很大的泡沫破滅的過程,從2007~2012年美國的房地產是非常慘的,房地產的平均價格下跌了30%以上,房地產的建造下跌了70%以上,而美國這個國家的人口增長是非常穩定的,長期的需求是非常穩定的。那麼經過這麼大的空窗期以後呢,它在過去一兩年之間,也相當於一個觸底反彈的一個過程,房價上升得比較明顯,房地產的開工率上升也比較明顯,但跟以前的平均水平,還差得很遠。所以跟它的經濟一樣,是一個反彈的過程,而且它的反彈的時間點比經濟要慢兩三年左右,現在正好是一個相對比較好的投資機會。但是我想的話,想在美國賺幾倍十倍的可能性也是不存在的。

西峰:
我們回到剛才繼續討論的問題,就是中國房地產的後市這個話題,求漏你的意見是怎樣的?

求漏:是這樣的,從股票來說,大家對房地產股都不是很喜歡,人氣也不是很旺,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第二個,今天時間有限,也比較晚了,我重點講幾個吧,一是市場的目前情況,蘇總他們那邊有應該有很多的數據去支持,目前的成交量同比2013年是大幅的下滑,公開數據也是正在披露,他們的瞭解也應該是這樣的,這是沒有問題的,但價格,尤其是一線城市的價格應該是沒有大幅的下降,據我瞭解上海有一些樓盤的價格還是在上漲的。三四線城市比較慘,我有一個朋友在常州做房地產做得時間比較久,跟他瞭解的情況是像常州龍湖他們的想法都是想把尾盤清理掉就不在這個城市了,就不在這樣的三四線城市玩了,這是三四線目前的現狀,目前在一定的時間內也容樂觀,而一線城市,量在下降,但價格目前是在高位有下滑的跡象,只能說是一個跡象,這是市場的情況。第二,大家對於整個中國房地產市場每個人的判斷都不一樣,包括很多大佬他們的看法也不一樣,到底這個泡沫有多大,能不能破,很難去講清楚。而且我覺得中國房地產基本上還是政府在做莊的一個市場,他可能維持一個泡沫到一定的程度導致它不破,如果他不想維持,可能就比較慘。這個東西很難去有一個固定的結論,目前其實整體從市場看,應該說它的存量,就是庫存確實是比較多的,那可能需要一段時間進行消化。包括像上海現在還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不同城市也是不同的觀點。我基本上是這樣一個看法。

被解放的Mogwai:因為他們是專業的人士,我是屬於業餘的,炒過房,雪球喊我來,可能主要是因為我以前炒過房,有這個經歷,我是從南京過來的,我先講講南京的數據。南京的話,它是從12年10月份的時候,有4.7萬套庫存,到了13年1月份降到4.5萬套,到10月份降到3.3萬套,今年4月底的話應該在3.6萬套,說明它的庫存是在一個低位回升的過程,金三銀四的時候,南京的銷量是下降了30.7%,上市量增加了15%,從這些數據來講,肯定是量增長了,就是它的庫存的增加,然後它的銷量下跌了,成交價上應該一季度還是在漲的,因為我是業餘投資的,所以可能還是講講我個人,個人去年10月底也賣出了一套房產,那我的感覺就是因為價格也創了新高,而且當時的量是沒有跌還是在漲,已經滯止了。到了一個比較高的水平,我想目前是從量價齊漲的,到了一個量止價漲的,到現在量跌價滯的,未來可能會到一個量價下調的水平,但是我不認為會有一個大幅度的,我覺得這是一個正常的調整,像2010年4月份的時候,國十條出來的時候。當時也是房地產調控嘛,當時是上證A股幾個月內就跌了1000點,但是房地產的話,真正下調是在年底,到2011年才開始調整,我個人判斷,這是一個正常的調整週期。

西峰:剛才幾位嘉賓有一些講的比較直接,有些講的比較含蓄,那麼我不如問一個我來問一個之前很多雪球的網友都私信給我或留言給我的問題,你們不要說那麼多,就問你一個問題,我想買房,現在能不能買,如果現在不能買,什麼時候能買,這是個時間問題。

第二個是位置問題,很多人現在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工作,來自於二三線的城市,我應該在工作的地方買房子呢,還是應該回我自己的老家買房子呢?工作(地點)的房子當然大家都知道好,貴啊,老家呢,便宜啊,我應該怎麼選擇呢?一個時間問題,一個是地點問題。請教四位嘉賓。

蘇雪晶:平常很多同事也面臨這個問題,身邊很多人也面臨這個問題,剛才在門口的時候看雪球的擺的圖書的推介攤上有兩個年輕人在那兒探討一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大家比較關心的,我覺得還是比較同意剛才那兩位嘉賓的觀點,主要還是分化的情況。可能在上海來說,我個人覺得今年下半年應該是一個,可以出手的機會,其實今天讓西峰做主持人是蠻可惜的,西峰關於短週期的上海週期延判(4:36:57)是很準確的,應該跟大家分享一下。

另外一個就是要在工作的城市還是在原來的家鄉買,可能是兩個問題,一個是經濟角度上去考慮,從經濟角度上考慮,毋庸置疑的是,在需求強勁的城市買入可投資的產品,我覺得肯定是一線城市或者是工作的核心城市。還有一個,要從情感的角度來選擇問題,實際上這也是是很多年輕人都面臨的,賺了錢究竟是自己先享受,還是孝敬父母,回報家鄉,從這個角度講,投資家鄉的一套房產無可厚非,關鍵問題是,不要被統計成西南大學統計的空置,這是關鍵問題。

西峰:對的,這個調研在上週發佈後,也是引起了大量的爭議,特別是提出了百分之二十幾的空置房,我們也看到有關人士和任志強很激烈的爭執爭議。還是一樣,把問題傳給下一位嘉賓。

吳向軍:如果這個問題是北上廣深的朋友問的問題呢,我想問一個問題,你想在北上廣深呆多久,如果你想呆十年以上,什麼時候買都一樣,今天買、明天買,房價漲30%,跌30%,什麼時候買,都一樣。

西峰:什麼時候買都一樣,這個對,但我付的錢不一樣啊,

吳向軍:就像買股票一樣,你是沒有辦法判斷這只股票是漲還是跌的,在以後幾個月的時間裡是漲是跌,你是沒有辦法判斷的,但是如果我呆10年,這只股票拿的夠久,賺30%虧30%對十年以後的價格是沒有任何區別的。我們知道,像利息也是一樣的,如果你想7%、8%的利息的話,你差一個點,十年之後差得就非常非常大,所以你現在的價格跟10年後差百分之二三十,是沒有區別的,

西峰:你覺得,只要看好長線,現在貴一點便宜一點,問題不是很大。

吳向軍:對,很多人光想就想了五年,這種人有很多的,你何必要去想呢,只要是你覺得我有這個需要,我需要這個房子,我在這兒呆得足夠久,到以後的話,就是一個小小的誤差而已。這跟買股票拿長期也是一樣的。

西峰:其實我是有一點點不同意啊,就是你知道就是中國家庭的金融資產接近八成都是房子,剩下亂七八糟的加上股票也不過百分之十幾,所以你面對一個80%以上的的投資,和一個面對百分之幾的投資,審慎度應該不一樣,大家買股票的時候還想半天呢,買房子怎麼可以就一拍腦袋,相信他好就一直買呢。

吳向軍:我的前提就是你想呆多久,你是想就像炒房子的,今天買明天賣或者是兩年賣掉,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但是如果說你想住一個房子,沒有房子住,你可能要呆10年以上,那什麼時候都是一樣的,就像一個好股票,你覺得它很好,你會拿10年以上,現在價錢是100塊,80塊錢、70塊錢還是130塊錢,這對以後,沒有什麼區別,因為你的回報率只差一點點。學過數學的都知道,時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只要時間夠長,你的回報率相差都不是很大,

西峰:那麼請求漏說一下吧。

求漏:簡單說一下,現在買,應該不是很好的時候,我自己也在看,主要是幫我一個親戚在上海看,後來發現不對勁,建議他要等一等。一個是現在貸款的利率一點一嘛,如果你要是按揭買房的話,可以算一下,如果你貸款兩百萬然後按一點一的利率算下來,打個7.5折的利率算下來,你打算貸30年,還的利息還是很高的,現在的貸款按揭不是一個好的買房的時機。第二,如果量下跌到一定程度,它的價格就會有一個調整。所以,我覺得,可以等一等,看一看,至於買,在老家買還是在上海、北京買,這個,大家肯定還是想是為了升值,如果舒服嘛,還是在老家買房大一點,壓力也小一點,如果升值的話,還是在上海、北京這些地方買,這種地方就是不看短期,看長期,上海的比如說文化教育各種資源包括醫療還是在北京、上海這種集中,包括現在北上還是在限購,如果真的不好,放開限購北京和上海,還是很有威力的。第三、中國還有很多戶口的管制,現在你在上海買房子,你還落不了戶,你外地的,如果上海的房地產實在特別差,改變一個變量,上海的房價就會漲很多,包括北京,現在北京戶口你都很難弄到,以前剛畢業的時候,一些國企進去還發你一個北京戶口,現在基本上沒這個可能性了。如果你要買房子,入北京的戶口,那房價漲個20%至30%都很正常。我的建議是短期可以找一個低點,你想買房,如果買的話在北京上海買好一些。

被解放的Mogwai:這個問題可能是差異化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案。如果是你必須要買,剛需的,你要結婚生子,現在是可以看,可以買的時候了。如果你是改善型,兼顧投資這種需求的,那麼你未來半年到一年,應該是一個比較好的出手的機會,如果純粹投資的話,現在不是一個特別好的時候。

西峰:最後一個問題,雪球很多網友來問的,現在大家可能很看好房地產,但是房地產投資的門檻很高,而且房地產又在高位,現在房地產企業的估值很低,PE也很低,銷售、現金流不是很差,目前在市場恐慌的情況下,是不是買房地產股是一個比較好的替代關係呢?我們反著方向回答一下。

被解放的Mogwai:因為我是個人投資者,所以我不是一定要研究房地產,如果炒股票,我不太會選擇這種資產負債比較高的、資本密集的這種行業,我比較喜歡現金流比較好的公司。如果是房地產的話,我可能會比較保守,我會選,第一他是龍頭企業,第二他的有息負債率比較低,應收帳款比較高一些,我比較保守。

求漏:我覺得房地產股票,A股可能少一點,A股有萬科,我還沒有賣,但是港股跌了蠻多了,我是覺得可能存在很大的賺錢機會,也不好講,反正最起碼這個價格,可以進行很好的跟蹤了,但是我提醒大家,房地產股票尤其是開發商的商業模式其實是很不好,我在私下跟一些做房地產股票的人聊,他們經常跟我講,這個公司在哪裡拿了地,成本多少,邊上賣多少,總體一算,這個項目怎麼就賺錢了,比如有20個項目都給你算下來,覺得這個公司怎麼著都賺錢,利潤又分好,PE很低,PB又很低,怎麼著覺得這個公司有價值,其實地產股是不應該這麼看的。

首先它的商業模式面臨很大的風險和不可持續性,你像這種住宅開發商,我買塊地,然後再賣,賣完之後我再買地,這種模式在地價被推高的時候,其實面臨很大的風險,一旦經濟拐點的話,比如萬科去年賺了150個億,虧了100個億都有可能。這種模式的風險很大,風險大的基礎上就有彈性的空間。當大家認識到風險很大的時候,股票會跌下來,當這個風險如果不那麼強,它就會漲上去,這個風險最大的來源或者決定因素還是國家的政策,這一輪可能是一些利率的問題、貸款的問題,如果國家對政策有一些積極的改善,這輪貸款的利率也有一些扶持,我相信房地產股票會有一個反彈的空間,但是空間也不是很大。基本只是一個反彈,不會再像以前怎麼樣持續,因為這是由他的商業模式決定的,這個模式導致賺錢的方式是不能夠持續的。所以大家給它的估值必然是很低的,這都是很正常的,並不是說這種公司就沒有價值,當它跌到一定的程度,風險包括大家都可能很不喜歡房地產股票,如果政策面有回暖,財政方面也有相應的改善,我覺得房地產股票應該會有一個比較大的空間,這是我觀點。

吳向軍:我稍微短點說,我認為中國的房地產企業的有幾個問題,讓我不是很舒服的問題。一個是說過去這麼多年很多房地產企業賺了很多錢,但是真正回饋股東的有多少,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說你賺了這麼多錢,錢給我了嗎?相輔相成的另外一個問題,我們今天的主題叫非賺不可,中國的房地產只有一個主題,非增長不可,而且增長越快越好,越大越好,增長的方法或者說自我增長,不是說相互聯合、吞併,全都是越激進越好,就是他把賺來的錢再來增長,不斷加大槓桿,沒有說增長到什麼時候就收縮了,怎麼想著把它變成股東利益、股東權益。

西峰:股東權益、利益體現在哪些方面?
吳向軍:現在很多的房地產企業估值很低,不光是PE很低,還包括他的Book Value PE它的價格、價值,如果把所有的房子都賣掉,它的股價可能連它內在真正價格的一般都不到。為什麼呢?因為大家覺得如果真的是增值角度來講的話,這些公司把所有的地都開發完,我就不干了,(西峰插話,挺好的模式哦,吳:挺好的模式),它的價格會是現在平均價格的一倍以上,如果從理論上來講的話,但沒有人這麼幹,他會去再槓桿化,這就增加了很大的不確定性,像去年,大家生意一好,就去瘋狂地買地,沒有人說生意一好,我就把錢回饋給大家,降低我的槓桿,健康這個公司,大家都去瘋狂地買地,造成今年市場一轉弱,就顯出來,去年買的地太貴了,每次都是這樣子。

西峰:這個其實我個人都不太同意您的看法,把這個留給蘇雪晶,你肯定也有不同的意見。

蘇雪晶:
剛才幾位講的,負面的因素,其實就是過去這一年下跌的原因,我個人覺得至少大部分已經涵蓋了,這是有數據支持的,有個叫150118國泰基金的房地產指數從1月1號到現在為止應該是不跑輸大盤,這是第一個。

第二萬科在今年的區間漲幅最高應該超過了50%,目前看到這麼大規模的企業有這樣的一個漲幅的沒有第二家企業。

第三個就是萬科的管理層用了十幾億的獎金在市場上放放2倍或者幾倍的槓桿買了十幾億的股票,而且預期未來三年要買到10%的股票。這三個數據背後蘊含著什麼,大家應該回去想一想。

第二就是正好回應吳總講的,過去A股確實是沒有地產企業好好回饋投資者,沒有真正的創造價值,甚至在2008年有一個投資者寫過一個著名的報告說,過去這五年萬科的市值增加,靠融資得來的,這是當時非常有名的,但是我2012年參加萬科股東大會的時候,郁亮專門對此作了回應,郁亮講我們在過去的三五年沒有做過融資,我們一樣每年有質量地增長20%、30%,甚至說今年的年初分紅比率是一個非常高的水平。其實,我覺得這些企業是在改變,第二個,回答剛才吳總那個問題,為什麼沒有那麼多的企業出現併購,這個我覺得原因,不是房地產企業不願意併購,而是A股過去不是很合理的制度造成的,A股並不支持房地產企業併購,一個是併購和審核的流程時間非常長,往往是錯失很多機會,但是我們也看到今年的特點是大量地產企業特別是市值比較小的房地產企業在積極的進行轉型,相信兩到三年會有更多的企業退出這個市場,更多的企業被大企業比如像萬科、保利這樣的企業併購掉。您講的那個擔心和疑問已經發生了。

最後講點兒實在的,我覺得我從2006年底正式開始看房地產到現在也有七八年的時間了,在這7、8年的時間當中,今年應該是真正公司分化的一年,去年是行業分化的開始,今年我認為是公司要真正分化的一年,甚至說,我們說的保招萬金、千億的七劍下天山的企業,我認為在2014年都會呈現出明顯的分化,這些企業都會出現千差萬別的變化。所以可能投資股票的難度、要求越來越高。換句話說,個人投資者沒有這個能力或者不打算在這方面動腦筋的話,我是同意,可以選擇別的行業,再不濟,可以選擇指數基金。

西峰:好的,那我們今天的時間也差不多了,謝謝諸位嘉賓,也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6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