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箱中的佳兆業:腰斬後能抄底嗎? 作者:格隆匯 承一 導讀:現在的佳兆業處境就像風箱中的老鼠,一邊是融創入主還存在困難,一邊是每天都需要承受損失,腰斬的佳兆業能否像此前的離岸債券那樣,迎來抄底機會? 1月初,佳兆業事件開始在資本市場發酵時,其離岸債價格暴跌,彼時,曾發文指出離岸債價格的方向在於政治問題,而隨後就傳出融創入主佳兆業,不久融創收購佳兆業上海四項目,後又因債務問題而擱淺。如今,股價腰斬,但受到債務問題影響,融創遲遲無法入主佳兆業,從投資的角度來說,危與機從來都是並存的。接下來對於佳兆業目前的問題作一個邏輯梳理。 1、股價跌入谷底,抄底良機? 最近幾個月一連串的風波,讓佳兆業的股價已經跌入谷底,從12月初至今,股價已近腰斬,盡管目前融創已經在洽談重組事宜,但受制於佳兆業可能爆發的債務危機,股價在複牌之後同樣徘徊不前,之前佳兆業的離岸債價格跌至谷底,給了部分對沖基金絕佳的抄底機會,如今股價徘徊不前,投資者是不是也可以效仿類似思維? ![]() 不可否認的是,佳兆業目前仍然面臨博弈困局,債務危機因子仍在,融創入主仍存在較大障礙,但佳兆業的股價也已經反映了這一事實,各位投資者需要判斷的是融創能否成功入主。一旦融創能夠順利並購佳兆業,那麽佳兆業股價肯定會在短期內暴漲,屆時再想來抄底,恐怕就悔之晚矣。 2、 融創借資本大佬隔空喊話,透露出什麽? 2月25日,在深圳廣東房地產界以及資本市場頗負聲譽的武捷思,接受《第一財經》的專訪,透漏出部分佳兆業重組的進程和阻礙。從文章看來,武捷思所要表達的核心意思在於,融創作為上市公司不會為重組冒太大風險,尤其是在債務處理上;並購重組方案通過的前提是佳兆業債權人需要做出相當部分的妥協然後與佳兆業達成協議。之前,佳兆業的重組進程頗為神秘,但此次武捷思正面回應,恐怕不僅僅是出個鏡頭這麽簡單。不排除融創方面借此機會,露出底線,喊話債權人。通過外部媒介喊話而非內部溝通,其實也或多或少的反映出融創的態度。 根據2014年中報,融創的總資產規模達到1100億元人民幣,而佳兆業同樣達到了1000億元人民幣;而融創2013年度的營業收入達到300億元,佳兆業也將近200億元,一旦順利並購,那麽融創的規模將會迅速擴大,業界影響力也將迅速提升。這也是融創一直並購動力所在。所以,我們能清晰感覺到融創的動力所在。 3、債務重組沒有方向分歧,只有籌碼分配障礙 融創入主的前提是佳兆業進行債務重組,但債務重組卻限制複雜的博弈棋局。對於債務重組,應該分兩個層次來看。首先看方向性問題,在要不要債務重組,需不需要融創入主的問題上,基本不存在分歧。對於佳兆業而言,其是最為吃力的一個當事方,一方面,郭氏兄弟卷入腐敗案對於佳兆業的影響仍在,至今仍沒有完全恢複正常運營,每一天都在遭受損失;另一方面,急切希望融創入主穩定運營,拯救佳兆業,但卻又面臨債權人這一關。而債權人同樣不希望佳兆業就此垮臺,破產清算。因此,實際上佳兆業和其債權人是同一根繩上的螞蚱,一榮共榮。 盡管方向性事情沒有分歧,但在籌碼的分配上,卻阻力不小。3月2日,佳兆業方面發布公告,就境內涉及包括結欠銀行債務、非銀行金融機構債務,合共人民幣479.71億的債務提出重組建議。建議方案包括:保證不削減本金,但削減利息,下限是央行貸款基準利率的70%。同時還要延長債務的償還期限。 需要明了的是這個建議方案針對的債務只是針對境內債務,而境內債務占據73%,由此可見債務重組方案的談判在分兩步走,其中談判難度也並非共在一條船上可以解釋。而國外債權人沒有充足的抵押物,預計債務談判難度將會較境內困難。 但我們抽象到最簡單的天平遊戲來講,如果佳兆業是天平一端,債務人是另一端,只要不停的調試籌碼,贏得平衡並非難事。 4、 此前的離案債價格暴跌或許能給投資者一定的啟示 在1月初,佳兆業房源被陸續鎖定,匯豐4億港元債務違約時,佳兆業的部分離岸債價格曾經暴跌至30美分左右,郭氏兄弟卷入腐敗案令佳兆業的政治風險陡然上升,但此時有對沖基金大舉入場搶籌碼。其賭的就是這一政治風險會被政府有效的化解,如今看來,深圳市政府在鎖定房源之後,又開始幫助佳兆業引進新的主人,破產風險大減,對沖基金成功抄底。且佳兆業作為深圳市知名名企,以舊城改造出名,如果真的短時期內由於被鎖定房源,導致資金鏈斷裂,經營迅速惡化最終導致公司破產,那麽深圳市政府無疑將承受巨大的輿論壓力。如今,盡管最危險的時刻已經過去,但這一輿論邏輯仍然制約著政府。即使政府無法正面讓出利益,但出面協調相關談判卻是非常有可能的。已有媒體報道,監管機構已經開始著力協調債務談判。 總結來看,債務重組方案通過最大的依仗是債權人和佳兆業同處一條船上,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從最為簡單的事實來看,從去年11月底開始的佳兆業時間已經持續數月,現金流受到嚴重影響,基本處於停止運營狀態,以公司目前背負的650億左右負債規模,即使以央行5.5%的基準利率,其每月利息損失都會再3億元左右,且期間現金流斷裂的壓力帶來的被動型債務違約導致公司評級下調,即使未來開始恢複運營,其融資成本也會大幅上升。且幾個月停止銷售給佳兆業業績帶來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對於房地產公司,資金鏈的安全比利潤率更為重要。從這一角度來講,誰都拖不起。 最大的阻礙在於籌碼的分配,如果真的按照央行貸款基準利率70%這一下限執行的話,利率將在3.85%左右,而公開信息顯示,佳兆業現有信托融資年利率均在8.3%~10%之間。以此作為參考,上述債務重組方案如果實施,金融機構可能會在利息方面有較大損失。而對於境外債權人而言,可能會更糟,其一是佳兆業沒有同步公布境外債務重組建議方案,其二是境外債務沒有足夠抵押,償債順序在境內債權人之後,優先順序不同必然導致境外債權人會遭受更大損失,而這可能會導致境外債務人的反對。 因此,佳兆業的命運在於兩個方面: 一是融創入主與否,這一點之前已經回答; 二是在於債權人是否妥協和妥協的程度; 融創入主與否其實目前更多的取決於佳兆業與債權人之間的妥協。而債權人與佳兆業之間,一方面相互依存,一方面卻又要相互妥協。佳兆業此時公布境內債務重組方案不禁讓人聯想其是否已經與境內債權人達成了協議,雖然仍然沒有公布境外債務建議方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拖而不決,最後至破產清算對債權人和佳兆業都非好事。筆者自身而言,覺得債權人和佳兆業不顧自身的共同利益,撕破臉皮的概率不大。在此情況下,面對佳兆業腰斬,你敢抄底嗎? |
深陷債務危機三個月之後,佳兆業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佳兆業”,01638.HK)頭頂高懸的數百億元巨額債務,可能正在一步步贏得轉機。
3月2日,佳兆業提出債務重組計劃,建議債權人縮減其480億元境內債務的利息,並延長還款期限。《第一財經日報》從多家債權金融機構獲悉,雖然對上述方案尚未形成定論,但債權人已達成盡快恢複佳兆業經營正常,以降低貸款損失的初步共識。
按照佳兆業公布的債務重組方案,縮減後的利息將不低於央行貸款基準利率的70%,而不可避免地對債權人利益造成沖擊。在接受本報采訪時,已有金融機構對上述方案表示明確反對。這意味著,即便在已取得一定共識的前提下,佳兆業的債務重組也註定不會一帆風順。
“佳兆業目前沒有償還能力,而方案也不是說不還,只是改變了償還方式。”某金融機構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盡管重組仍面臨挑戰,但曙光已經出現。
債權人初步達成一致
“雖然債務重組方案沒有特別照顧到我們,但我們對這個方案並不反感。”3月3日,某佳兆業債權金融機構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說,此前一天舉行的佳兆業債務重組會議上,其所在機構雖然沒有表達意見,但仍然希望佳兆業能盡早恢複經營。
此前的3月2日晚間,佳兆業公布債務重組建議,其債務抵押品及擔保不會出現任何變動,且不削減任何債權人的本金,並隨時間悉數向所有債權人支付本金,貸款利息將予以減少及年限將予以延長,但縮減後的利息不低於央行貸款基準利率的70%;年限延長後剩余年期不低於三年不多於六年,原有債務剩余期限多於六年的,仍然按照原有期限執行。
佳兆業2月16日披露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佳兆業應付計息債務總額高達人民幣650億元,而境內部分亦達到497.7億元,其中包括應付銀行債務約124.17億元,非銀行財務機構債務355.53億元,而2015年底到期的債務本息約在341億元至355億元人民幣之間。
公告信息顯示,在此次公布債務重組方案之前,佳兆業已在2月16日、3月2日,兩次與債權人就此進行磋商,並邀請收購方融創中國代表參加。據數家金融機構人士透露,從兩次會議的情況來看,債權金融機構已經初步達成共識。
盡管如此,如果上述方案最終實施,勢必對債權人利益造成一定損失。而問題在於,眼下的佳兆業,顯然已經失去償債能力。但危機久拖不決,形勢將對債權人更為不利。
“作為收購方,融創提出的方案,不可能讓所有債權人滿意,但現在大家應該把眼前的利益和感情放在一邊,盡最大努力讓佳兆業活下去,否則所有人都跟著倒黴。”曾參加佳兆業3月2日會議的某信托公司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對所有債權人來說,讓佳兆業盡快恢複正常經營,是所有債權人的最大利益。
而在該人士看來,減免利息盡管攤薄了債權人的收益,更多的只是支付方式的調整。在目前的情況下,只有讓佳兆業通過向市場獲利,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而這也是金融機構的初步共識。
“現在還不能說達成共識,但在大方向確實找到了一些共同點,而且融創方面很有誠意。”深圳某金融機構人士亦稱,由於債權人眾多,融創中國方面也希望成立一個機構與其對接,而未來可能會組成類似債權人委員會的機構,代表債權人就債務重組後續事務與融創中國對接。
《第一財經日報》獲悉,在此次公布重組方案前,融創中國已組建專門團隊,對佳兆業的銷售、收入、債務進行了反複測算,最終算出債務償還期限。上述金融機構人士認為,融創中國“工作比上次更加細致”,就佳兆業的現狀而言,上述方案具備一定可行性。
重組方案仍存變數
“真正的債務重組還早著呢,現在只能說有了可能性,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重組只能一步步來。”上述深圳金融機構人士說。
根據佳兆業此前計劃,預計將在2015年4月完成重組,而眼下時間已經所剩無幾。
重組方案能否得到債權人的同意,將成為決定其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便金融機構已有初步共識,但接受上述方案卻並非易事。
在上述公告中,佳兆業並未披露貸款具體期限、利率等詳情。假若其上述今年內貸款全部為一年期或兩年期,按照央行最新公布的貸款基準利的70%計算後,年利率分別低至3.7%、3.9%左右。而公開信息顯示,佳兆業現有信托融資年利率均在8.3%~10%之間。以此作為參考,上述債務重組方案如果實施,金融機構最高可能將蒙受60%的利息損失。
“金融機構肯定都是不太願意的,佳兆業這個方案對大家的利益損害不小。”深圳某金融機構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在3月2日的會議上,債權人並未與佳兆業形成一致結論。從目前情況來看,雙方的利益分歧尚需彌合。
“除非進行調整,否則這個方案很難通過,重組的難度也會增加。”對於上述方案,某股份制銀行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如果是破產清算,豁免債務尚有可能,除了延長還款期限尚可通融,但目前只是債務重組,豁免債務很難得到金融機構的同意。一方面,金融機構將會因此產生虧損;另一方面,根據會計準則,上述方案如果實施,將要對財務進行調整,而這都會增加金融機構損失。
在上述業內人士看來,對融創中國來說,收購佳兆業只是一筆生意,必須滿足其股東利益,重組方案才能獲得通過,但債權人利益若得不到滿足,重組方案同樣也難以通過。而這正是相關各方需要共同面對的難題。如果各方利益不能達成一致,重組將難以完成。
“方案永遠是方案,而不是判決,需要各方進行協調,只要找到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點,問題就好解決了。”上述佳兆業債權金融機構人士稱,至於佳兆業的具體償債方案,屬於技術性的細節,在保全佳兆業的共識下,問題便不難解決,反倒是債權人之間可能會出現意見分歧。
盡管如此,佳兆業債務危機仍在一步步贏得轉機。《第一財經日報》從有關金融機構處獲悉,在3月2日的會議上,監管機構也派出代表參加,可能將會協調金融機構處理佳兆業債務重組的後續事項。不過,上述說法未能得到相關機構證實。
◎每經記者 區家彥 發自廣州
由於“鎖房”事件,佳兆業(01638,HK)遭遇了一連串債務危機,如今出現重大轉機。
昨日(4月9日),佳兆業發布公告稱,公司位於深圳的八個項目部分房源已經“解鎖”,項目狀態從房管局鎖定變為司法查封,這意味著引發佳兆業此次危機的行政封鎖正式退出。但受限於司法查封狀態,這些項目仍無法正常銷售。緊接著,佳兆業二股東生命人壽宣布擬向佳兆業提供13.77億元的兩年期貸款,以用於繳付公司去年拿下的深圳大鵬新區地塊土地款。
但這並不意味著佳兆業完全從債務泥淖中獲救。隨著境內債權人紛紛提出資產保全申請,佳兆業的經營狀態已全面停滯,公司只是贏得暫時喘息機會。由於債務重組談判停滯不前,佳兆業債務危機結局仍撲朔迷離。
香港粵海證券投資銀行董事黃立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由於境內債權人大多數是有抵押的債務,在目前房地產市場逐步回暖的情況下,通過將佳兆業的項目分拆出售,他們能大大降低損失的概率。但對於缺乏抵押物的境外債權人與股東而言,一旦破產清算,他們可能血本無歸。
房源“解鎖”又遭法院查封
公告顯示,佳兆業位於深圳的四個處於預售階段的項目部分房源於4月7日已經獲得“解鎖”,分別為佳兆業大鵬假日廣場、悅峰花園、中央廣場以及山海美域花園(佳兆業前海廣場)。此外,公司位於深圳的三項已落成物業項目所有未售單位,以及一項用作出租的物業也獲解除鎖定。
上述八個項目是從去年12月初起,被深圳市規土委的相應地方分支機關陸續鎖定買賣協議備案、限制任何轉讓或抵押的登記以及限制業權。據公司估算這批被“鎖定”房源總價值超過50億元,導致佳兆業位於深圳區域的所有經營活動隨即處於“休克”狀態。此次項目獲得解鎖,意味著政府層面對項目的行政封鎖解除。
然而,房源“解鎖”並不意味著佳兆業的經營狀況隨即重回正軌。公告顯示,在上述“解鎖”的項目中,大量未售單位遭地方法院司法查封。截至4月7日,上述八個深圳項目合計受司法查封的物業面積約為14.52萬平方米。
金融機構爭相“踩踏”以求自保,是導致佳兆業全國項目陸續被債權人申請查封資產的主要原因。佳兆業透露,截至4月7日,公司債權人已經向相關法院提出共70份境內貸款下的資產保全申請,公司已接獲相關法院對其增加至約148.27億元境內貸款下的資產保全,共有28份民事裁定書與60份法院應訴通知書。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深圳佳兆業接獲6份應訴書,法院責令公司需要以被告身份出席4月16日以及5月5日的案件庭審。
由於流動性面臨枯竭,如今佳兆業只能依賴外部融資維持現金流開支。昨日,佳兆業發布公告稱,二股東生命人壽將向公司提供13.77億元的貸款,用於支付公司與生命人壽在去年聯合拿下的大鵬地塊地價款,以避免因延期支付地價款而受罰。
海外債權人寄望新接盤者
盡管房源“解鎖”是融創此前提出要約收購佳兆業的前提條件之一,但這並不意味著收購進程有望提速。由於房源“解鎖”提升了債權人談判的底氣,在各方利益的糾纏下,佳兆業危機的結局更加撲朔迷離。
對於融創而言,拿下佳兆業的難度變得更大。黃立沖向記者表示,由於深圳樓市回暖明顯,這意味著“解鎖”後佳兆業在深圳的資產變得更加值錢,債權人也因此有更多的籌碼談判,融創很難找到合適的理由讓債權人讓步。盡管在首輪境外債務重組談判失敗後,佳兆業與債權人仍在溝通新的重組方案,但除非融創為達成交易作出大幅讓步,否則交易完成的可能性並不大。
境外債權人則寄望於能有新的“白武士”接盤。一位佳兆業離岸債券投資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隨著行政封鎖的解除,佳兆業在一線城市的資產吸引力明顯提升,他們希望實力更強的大房企接盤,以提出更優的債務重組方案。
一位不願具名的房企高管認為,由於佳兆業的現狀已經較融創提出要約收購時更加惡劣,公司流動性接近枯竭,短期債務急劇上升,即便有新的“白武士”出現,提出的債務重組條件也許會更差,境外債權人有可能得不償失。
其實,對於境內債權人而言,如果收購僵局遲遲沒有進展,他們有可能提出清算的要求,讓佳兆業最終走向破產。
《《《
佳兆業債務危機大事記
2014年11月28日
佳兆業深圳4個項目超2000套房源被“鎖定”。
12月4日
佳兆業宣布主要股東大正出售11.21%股權予生命人壽。
12月10日
佳兆業董事會主席郭英成辭職,第二大股東生命人壽代表接任。
12月31日
上海萬科將接手佳兆業上海青灣兆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100%股權及股東貸款。
2015年1月1日
郭英成辭職觸發提前還款條文,共涉及貸款本金4億港元及利息。佳兆業未如約償還。
1月6日
佳兆業龍崗區舊改項目合作夥伴要求終止合作協議,並退回已經支付的12億元人民幣。
1月8日
佳兆業無法按時支付一筆2020年到期債券的2600萬美元利息。
2月1日
融創收購佳兆業上海4個項目,代價總計近23.75億元。
2月5日
融創購入佳兆業25.29億股份,正式成為佳兆業第一大股東。
邦地產記者 區家彥
很不幸,對於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而言,他的收購佳兆業之路似乎在重蹈綠城事件的覆轍。
據《財新網》報道,孫宏斌於4月16日晚間帶著融創團隊約40余人全數撤離位於深圳的佳兆業中心,這也是繼上周三下午三位來自融創系的佳兆業管理層被免職後,融創與佳兆業之間矛盾出現進一步激發的苗頭。
隨著郭英成重新掌權已成定局,佳兆業自行完成債務重組的概率大增,這也意味著孫宏斌拿下佳兆業的希望已經相當渺茫。處女座的孫宏斌凡事追求完美,但做事也很急,這導致了他在提出接手郭英成股權後卻出臺不利於債權人的重組方案,或許是本次收購計劃的敗筆之一。
融創佳兆業關系正式破裂
根據《財新網》報道,4月16日下午,佳兆業舊團隊突然要求融創在33樓辦公的員工離開,搬到27樓和34樓去。雖然這一要求沒有針對孫宏斌、武捷思、汪孟德、黃書平等融創管理層,但此舉依然惹怒了孫宏斌,他帶著融創團隊約40余人全數撤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在佳兆業總部33樓辦公的主要是公司的核心層,郭英成的辦公室也在此層。自今年1月末,融創中國提出要約收購佳兆業後,負責盡職調查的融創團隊也多在這一層樓辦公,孫宏斌一直在郭英成的辦公室里工作。
融創團隊撤離的消息獲得了佳兆業方面的證實。一位佳兆業內部員工向記者透露,從上周五起(4月17日),包括孫宏斌在內的所有融創團隊已經沒有在佳兆業的辦公室出現。
融創與佳兆業關系破裂並非沒有先兆。在佳兆業位於深圳的8個項目多數房源於4月4日起陸續“解鎖”後,去年12月一度辭去主席職務的創始人郭英成在4月13日意外宣布重新出任集團執行董事及董事會主席,業界紛紛猜測這是郭英成不願賣盤的信號。
詭異的是,盡管在4月14日中午時分,孫宏斌發了一條微博顯示,“融創收購及重組佳兆業正在如約按計劃進行。對佳兆業的收購及重組繼續得到了賣方股東、生命人壽和政府的支持”,但當日下午,佳兆業卻發布內網公告稱,包括王琪凱在內的三位來自融創系的佳兆業管理層被免職,加上如今融創團隊的撤離,正式宣告融創與佳兆業關系破裂。
孫宏斌“急於求成”的教訓
在郭英成宣布複職當天,便判斷佳兆業將取消賣盤的香港粵海證券投資銀行董事黃立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融創團隊的撤離,意味著佳兆業已經不再歡迎融創對公司進行盡職調查,說白了,郭英成已經不想把佳兆業賣給融創。
黃立沖預計,接下來佳兆業會自行進行債務重組,由於郭英成的複職避免了部分債務交叉違約條款,減輕了公司的短期債務壓力,佳兆業還可能通過出售部分項目用於償債;與此同時,由於推動佳兆業業務重回正軌需要註入新的資金,佳兆業極有可能吸引二股東生命人壽增資擴股,甚至引入新的戰略性投資者。
盡管佳兆業的前景依舊撲朔迷離,但資本市場對郭英成的回歸卻充足信心,佳兆業的多筆離岸優先票據票面價格較上月末出現大幅反彈。以2017年到期的有限票據為例,記者註意到,該筆票據在融創首度宣布境外債務重組方案後一度跌破50美元,但如今已會回升至72美元。
但對於孫宏斌而言,處心積慮拿下佳兆業的計劃如今希望渺茫,這也是自收購綠城首敗之後,這位“收購狂人”可能面臨的第二次失敗。
黃立沖認為,此次在收購佳兆業的計劃中,孫宏斌顯得過度心急,缺乏顧及各方利益的計劃,這體現在他在急於與郭英成達成股權轉讓的共識後,卻提出要債權人削息展期的要求,違背了債權人清償次序高於股東的基本原則,最終陷入與債權人的談判漩渦中。如果不是債務重組方案的苛刻,或許在深圳項目解鎖前,融創已經能獲得債權人的支持,郭英成也就翻盤無望。
克而瑞研究中心分析師房玲還認為,不管是綠城還是佳兆業,融創都在收購未完成時就派駐團隊,過早介入也提前暴露了不同企業文化團隊的磨合問題。上述佳兆業內部人士也向記者證實,在融創團隊介入期間,與佳兆業團隊的文化差異全面暴露,這也導致佳兆業員工在獲悉郭英成複職後,對融創的抵觸情緒全面爆發。
在局勢複雜的並購案中,誰也未必可以猜得到結局,哪怕是該事件的最核心當事人。
就在融創中國(01918.HK)董事長孫宏斌微博傳達“融創收購佳兆業(01638.HK)依舊”的信息後三天,這位被稱作“白武士”的性情中人又作出了一個讓外界嘩然的決定,命令融創團隊全部撤離佳兆業位於深圳羅湖嘉里中心的總部,一人不留。
據可靠信源向《第一財經日報》提供的信息,4月16日下午,佳兆業舊團隊突然要求融創在33樓辦公的員工離開,搬到27樓和34樓去。雖然這一要求沒有針對孫宏斌、武捷思、汪孟德、黃書平等融創管理層,但此舉依然惹怒了孫宏斌,他帶著融創團隊約40余人全數撤離。
目前無法得知佳兆業管理層為何作出這一決定,但從孫宏斌的舉動來看,他確實被近日來的一系列事件所激怒。可以確定的是,融創收購佳兆業股權的事情在歷時3個月後出現了戲劇性轉折,各方博弈正在加劇,幾大懸念有待時間來慢慢厘清。
孫宏斌
懸疑一:融創收購是否依舊
對於孫宏斌而言,佳兆業的收購是一筆不小的生意。
公開的資料顯示,融創中國先以總計約23.75億元的價格收購佳兆業在上海的四個項目公司,進而以1.80港元/股的價格,總計約45.5億港幣收購郭氏家族持有的佳兆業49.25%股權。雖然目前股權收購並未交割,但融創已經先後兩次向郭英成支付了3億美元作為定金。
自從2015年1月初率隊駐紮深圳以來,孫宏斌以及旗下負責融創集團財務的高管汪孟德等人已在佳兆業工作了超過3個月,並且力邀廣東資本市場上頗有聲譽的武捷思協助。
按照孫宏斌的規劃,此役一旦成功,將協助融創完成其在華南尤其是深圳市場的布局。“在最短的時間實現最有影響力的進入”,是孫宏斌願意涉足佳兆業複雜局面的根本原因。
有接近孫宏斌的人士透露,這位地產界狂人是抱著最大的熱情參與佳兆業的收購,且極力想要成功,因此,不到最後時刻,他絕不會輕言放棄。
不過隨著佳兆業債務重組不順利等一系列阻礙不斷湧現之後,孫宏斌也隨時做好了“撤退”的打算。他3月底在香港表示,“再大的生意也是生意”,收購不順的話隨時會選擇放棄。
事實上,他本人雷厲風行的作風在去年的綠城股權收購案上便表現的淋漓極致。2014年12月中旬,融創團隊前一天還在綠城總部辦公,第二天在孫宏斌一聲令下後整個團隊立馬就撤出了綠城總部。
懸疑二:郭英成能否重掌大局
自從4月13日佳兆業公布郭英成重新出任公司董事局主席以來,聯想到一周前該集團位於深圳的房源的行政鎖定解除,有關郭將重掌佳兆業的預期在逐漸升溫。而4月16日佳兆業對融創團隊作出的辦公地點調整,更將這個預期推向高潮。
但是,無論郭英成是出於什麽原因重新回歸公眾視線,他自身清白沒有說清楚的背景下,將如何掌握這麽複雜的局面仍是一個問號。
擺在郭英成回歸路上的坎實在不少。
首先,郭英成與深圳落馬官員蔣尊玉的關系還未清晰,在蔣的案子沒能結案定調之前,郭身上的政治風險仍未解除。從2014年他的出逃及快速出賣股權的行為可以看出,他本人對於這個風險有著充分的評估。如今郭即使能重新出任公司董事局主席,但依然不能正常回到深圳履行管理職責。
有接近官方的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有關部門並沒有放棄對郭英成的調查,就在過去幾天內,深圳有關官員仍頻繁開會研究郭英成重任主席之事。
第二個坎,佳兆業眼下的經營困境以及財務地雷。自從2014年底該集團房源被鎖以來,公司銷售大幅下降,現金周轉捉襟見肘。雖然先後有第二大股東生命人壽及融創的輸血,但幾個月時間下來,其現有資金已經逐步耗盡。
更讓郭英成抓狂的是,普華永道針對佳兆業2014年的財報審計可能存在大量作假手段的消息也不脛而走,導致佳兆業的年報無法如期推出。目前,佳兆業董事局全體成員正承受巨大壓力,一旦這些財務問題不能解釋清楚,將把公司乃至管理層推向非常不利的境地。
最後,即使郭英成順利通過審計這一關,擺在他面前的還有一個困局便是,如何應付債權人以及650億的巨額負債。
一位獨立分析人士表示,此前融創提出的債務重組方案已比較優越,但均遭到部分海外債權人的拒絕,那麽郭英成回歸後,估計要拿出條件更優越的重組方案來取悅債權人,甚至面臨債權人對於違約金的追訴,這將對佳兆業形成莫大的財務負擔。
實際上,郭英成如果想要拿回已賣給融創的股權,還有一個最為現實及迫切的問題,即拿出足夠多的現金來歸還融創已支付的收購對價。
懸疑三:有沒有下一個“白武士”
在外界看來,如果郭英成自身不具備拿回股權的資金實力,極有可能出現第三方收購,而這個收購者是誰,目前還不得而知。不過第三方想要插足,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上述接近孫宏斌的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據融創與郭氏家族簽訂的收購協議,只要融創不主動退出,郭幾乎鮮有反悔的權利。據悉,目前融創和佳兆業的有關收購標的股權,仍然質押在獨立的第三方機構,等待各先決條件達成後方能完成交割。
有消息認為,佳兆業的二股東生命人壽最有可能成為接盤者,因為此前不久的4月8日,生命人壽已同意向佳兆業輸血13.77億元,以支付去年雙方聯合拍下的深圳大鵬地塊地價。這一事件被外界解讀為生命人壽出手救佳兆業。
對於生命人壽的這一舉動,有知情人士解釋稱,這是生命人壽減少自身損失的無奈之舉。因為大鵬地塊的股權結構為佳兆業51%,生命人壽49%,拍地之後,雙方各自按比例支付了首期地價,各自約13億多元。2014年底,在佳兆業財務出現困難後,又以項目剩下的51%股權質押給生命人壽並獲15億借款。這意味著,大鵬地塊的早期地價均由生命人壽支付,假如最後一期不能按時償付,政府收地的最大輸家將是生命人壽。為了避免這筆投資成為沈默成本,生命人壽再度支付了13.77億的地價。
而有分析人士進一步認為,險資對於實業的投資主要是財務投資,不會輕易涉足公司運營。更為重要的是,如今生命人壽已持有佳兆業29.96%的股權,一旦再吃下郭英成的股權,將面臨全面收購的壓力。
還會出現其他“白武士”麽?回答是可能的,因為從2014年以來,希望接盤佳兆業的開發商並不只一家,包括萬科在內的眾多企業均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而有可靠消息顯示,截至目前,萬科依然沒有完全死心。
不過,無論融創也好,萬科也好,還是其他的潛在收購方,其實都會面臨融創相同的局面,即滿足債權人胃口,理順佳兆業財務,以及足夠的運營能力,才能讓佳兆業起死回生。
時至今日,擺在佳兆業面前的時間已不多,國內擁有抵押物的30多家債權人正在密切關註局勢發展,一旦有沈不住氣的債權人將抵押資產訴諸拍賣程序,其引發的連鎖反應可能把佳兆業推向破產的境地。知情人士透露,深圳銀監部門正在這些債權人中間進行說服和維穩工作,以避免擠兌慘案的發生。
郭英成的回歸,讓佳兆業的命運再度變得撲朔迷離,更有猜測認為隨著該公司房源解封,其背後的風險正在逐步化解。
但有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郭此前涉及的官員貪腐案並未完結,其人只是名義上回歸,截至目前仍未回到深圳的佳兆業總部履職。而真正讓郭重掌董事會主席印章的原因,恐怕是佳兆業遲遲未能披露的2014年度業績報告。
年報或含財務地雷
3月17日晚間,佳兆業發布預虧公告稱,集團在2014年錄得虧損,但具體虧損情況有待進一步審核。此前有市場人士曾預測,該集團可獲得超過30億盈利。
鑒於此,佳兆業原本計劃於3月23日披露的業績報告被推遲到3月31日,但截至目前,佳兆業的財務數據依然沒能公布。
遲遲無法披露的財務數據,讓其隱藏背後的財務問題逐步受到市場人士關註。
有分析人士稱,作為上市公司如果推遲披露報表,說明審計報告難產的概率很大。
有接近佳兆業董事局成員的消息人士透露,佳兆業2014年度的審計報告將該集團此前隱藏的大量負債以及虛增的利潤披露出來,目前公司仍和審計單位普華永道積極溝通,因此遲遲無法披露報表。
事實上,此前該集團披露的2014年負債狀況以及業績預虧公告,已經讓其財務問題露出端倪。
佳兆業2014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其計息債務總額約為300億,但在該公司今年2月的一則公告中,該數據變為了650億,增加額度高達350億,排除去年下半年該公司正常的新增貸款外,超過200億的債務為重新審計暴露出來的。
對於半年時間內前後兩次審計報告能產生這麽大的債務差額,有財務方面專業人士分析認為,債權人集體追訴是將隱藏債務曝光的主要原因。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佳兆業此前在預收賬款等科目上隱藏了大量債務的同時,還憑借評估增值等會計手法虛增利潤,導致去年利潤大幅下降甚至出現虧損。
據透露,普華永道已經出具了初步的審計報告,但佳兆業的董事局成員均無法接受該審計結果,因為這可能會導致該公司高管面臨被訴訟的風險。
郭英成或被逼回歸
消息顯示,普華永道的審計師拒絕給予佳兆業去年的報表給出任何獨立審計意見,這意味著,該集團的過去的一些會計障眼法已經被普華永道所識破,而此舉極有可能給佳兆業原管理層帶來額外的麻煩。
有分析人士認為,郭英成可能是被迫回歸,遲遲不出年報說明審計報告難產,而前任董事局主席不願意承擔責任,將郭逼回了主席的位置上。
“這應該是郭英成火線回歸董事局主席位置的原因。”上述知情人士認為,只要郭英成拒絕在審計報告上簽字,該份報告便無法披露,而佳兆業也將一直處於停牌狀態。
事實上,郭英成並未回到內地,而是在香港處理相關事宜,而其首先需要化解的問題便是普華永道的這份報告。
對此,有會計專業人士分析認為,公司和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報告上無法達成一致,通常發生在公司財務狀況已經嚴峻到無法粉飾的情況下。此時,公司和會計事務所雙方都會試圖推卸責任,一是公司存在造假可能,而事務所在此前的多期報告中也存在失察嫌疑。
消息人士稱,郭英成正試圖在香港與普華永道就報表的事情進行協商溝通,希冀達成一致意見。不過鑒於佳兆業如今處於債務重組的特殊境地,普華永道作出妥協的可能性並不大。
按照港交所的相關規定,上市公司推遲披露年報的時限僅有一個月,這意味著留給郭英成的時間已經不多,他將如何說服普華永道修改報告,將極大考驗其運作能力。
對於外界聲稱郭英成有意拿回佳兆業股權的猜測,目前佳兆業方面以及郭英成本人均未作正面回應,而融創方面除了孫宏斌憑借一條微博表達“收購依舊”的消息外,也未作進一步說明。
另外有知情人士透露,融創團隊依然在佳兆業總部辦公,而資本運作高手伍捷思也仍然就佳兆業債務重組問題與各方積極磋商。
符胜斌/ 文
2015年4月13日,离开佳兆业董事会主席之位不到半年时间的郭英成以“黑马”的姿态重新归位,随之,融创中国派驻佳兆业的管理团队纷纷从佳兆业撤出。这一切,让外界对孙宏斌是否能成功收购佳兆业,是否会重演融绿并购一幕充满猜测和疑虑。
在与绿城中国打完口水官司一个月之后的2015年2月,孙宏斌麾下融创中国又开始了新的动作。此时的目标是因房源锁定、不得销售而陷入清算边缘的佳兆业。
举步维艰的佳兆业
相较融创中国和绿城中国而言,佳兆业的规模相对偏小。截至2013年底,佳兆业的资产不过878亿元,2012年则只有580亿元。表面上看,佳兆业资产负债率较低,毛利率较高,但实质上,其经营已是举步维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连续多年为负值,企业主要依靠多种渠道融资及变卖旗下资产生存(表1)。
从佳兆业近三年主要财务数据可知,其经营能力有限,物业销售不能为其扩张提供有力支撑,企业规模的扩大主要依靠债务推动,财务杠杆效用明显,其资金运作能力远高于其经营能力,这点与融创中国明显不同。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在2015年1月底佳兆业11个项目被锁定销售时,市场所爆发的恐慌情绪。相关银行暂停向佳兆业大部分物业买家发放个人抵押贷款的行为,更是加剧了恐慌情绪的蔓延。佳兆业旗下存款、物业等有效资产纷纷被债权人申请保全,被法院冻结,涉及债务金额148亿元。另外,有高达280亿元的债务被债权人要求立即偿还,自身现金流日渐枯竭,佳兆业一夜之间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但另一方面,佳兆业的资产规模很大,土地储备也比较充足。根据2014年中报,截至2014年6月底,佳兆业在土地购置上支出90亿元,购得约1560亩土地,其中有98.4%位于一线和省会城市。其发展中项目共有41个,建筑面积总计约860万平方米。所以,只要重树佳兆业的投资者尤其是债权人的信心,解决债务负担沉重的问题,轻装上阵,尔后辅之以积极的经营销售能力,佳兆业还是有希望重焕生机。佳兆业的众多股东和债权人也能得以避免佳兆业清盘所造成的巨额损失。
危险与机遇并存。孙宏斌再一次勇敢站出来,果断出手。融创中国收购佳兆业实际上由资产收购、股权收购和债务重组三部分组成。
资产并购,锦衣夜行
就在大众还在关注融创中国与绿城中国并购纠纷的时候,孙宏斌就已悄悄同步开展了与佳兆业的合作,并完成了对佳兆业部分优质资产的收购。
经过前期大量的准备工作,2015年2月1日,在融创中国发起对佳兆业要约收购的前夜,孙宏斌通过境内的天津融创奥城,收购了佳兆业在上海的4个项目公司(上海荣湾、上海青湾、上海赢湾和上海诚湾)之全部股份,收购对价为23.75亿元(表2)。
从收购成本来看,融创中国付出的代价并不是很高。以上海青湾为例,佳兆业在处置给融创中国之前,本已与万科达成转让协议。2014年12月底,佳兆业曾拟以12亿元的价格向上海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转让上海青湾100%股权。这一价格高出融创中国的收购价格3000余万元。而且根据佳兆业的披露,出售4个项目公司股权,将会产生4390万元亏损。这4家公司拥有待开发土地336亩,总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与绿城中国类似,佳兆业在出售这4个项目资产后,就基本退出了上海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在融创中国与佳兆业达成的收购协议中,双方还约定了协议签署后一年内可以由佳兆业进行赎回。不过,这种情况只有在项目公司其他债权人、合作伙伴要求佳兆业进行赎回时才会发生,并且赎回价格要在融创中国收购价格的基础上溢价10%。
工商信息显示,上述4家项目公司的股东变更工作尚未完成,原因或许在于这4家公司的股权此前被质押,但由于没有取得债权人(质押权人)同意就进行了转让,被债权人向法院申请偿还6亿元借款,4家公司股权由此被司法冻结而不能进行转让。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融创中国对4家项目公司尽职调查工作不到位所致。但据媒体报道,融创中国在收购前就已对佳兆业进行了数月的尽职调查,真的会出现如此低级的“失误”么?真正的原因或许只有孙宏斌清楚了。
股权收购,谋求两大股东配合
在完成对佳兆业优质资产收购后,融创中国开始了对佳兆业整体资产的收购,与绿城中国的收购路径如出一辙。
佳兆业现有两大股东,郭氏家族和富德生命人寿(下称“富德生命”)及其关联公司,二者分别持股49.25%和29.94%,剩余20.81%股份由公众持有。具体收购步骤上,先由融创中国收购佳兆业实际控制人郭英成家族所持佳兆业49.25%股份,收购代价为每股1.8港元,总计约45.53亿港元。由于触发要约收购义务,融创中国再向佳兆业其余股东以同样价格发出要约。这一要约收购价格,与两个月前郭氏家族以每股2.898港元转让11.21%股权给富德生命相比,折价约40%。
在对佳兆业现存股份发出要约的同时,融创中国也以一定的价格赎回佳兆业所有的股份期权和可转债,预计收购成本分别是0.38亿港元和11.92亿港元。
据此,可以推知融创中国全面要约收购佳兆业,总共需支付现金约105亿港元。不过,持有佳兆业29.94%股份的富德生命已明确表示不会接受融创中国的要约。根据香港《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规定,上市公司私有化须取得75%以上非收购人关联股东同意,且不得有超过10%股东反对;若要行使强制要约,收购人须取得上市公司90%以上股份。因此,在富德生命明确表示不接受要约的情况下,融创中国的全面要约收购义务根本得不到执行。并且融创中国还承诺,在收购完成后,佳兆业仍将保留上市公司地位。若届时佳兆业公众持股比例低于25%,融创中国将售出部分股份。这也就意味着融创中国还可以通过让渡部分股份降低收购成本(图1)。
要约价格低,两大股东又积极配合,这将有助于孙宏斌完成对佳兆业的收购。而佳兆业被收购之后将获得融创中国的背书,对其债权人而言也是利好消息。但事情并不简单,在这次收购中,融创中国对佳兆业的债权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融创中国在要约收购文件中明确了要约收购的捆绑条件:债权人同意融创中国提出的债务重组方案以及佳兆业现有的纠纷能以融创中国接受的方案加以解决。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佳兆业债权人不同意融创中国的债务重组方案,融创中国将放弃收购。用孙宏斌的话讲,再大的生意也是生意,不划算就不做。由此,这场收购的焦点就变成了融创中国与佳兆业现有和潜在债权人之间的博弈。
债务重组,纠纷不断
截至2014年底,佳兆业有息债务总额高达650亿元,其中约有298亿元需要在未来一年之内进行偿还。对这些债务,融创中国大体按境内、境外两大块分别进行重组,主要的原则还是在保证本金不受损失的前提下,对债务进行展期和降低利率(表3、表4)。融创中国同时还要求,在达成债务重组协议后,相关诉讼以及保全措施予以撤销。
比较境内和境外两块债务的重组方案,可以明显看出境外债权人得到的补偿力度更小。
一是境外债务重组后的利率非常明确,而且打折力度非常大。但对于境内债务,只是给了一句原则性的话,即不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70%。既然不低于,也意味着可以基本相等甚至维持原状(根据佳兆业2013年年报披露,其当年的银行借款利率为6.7%)。考虑到融创中国自身还需要依靠从境内银行借款,预计境内债权人受损的程度比较小,甚至对境外债务中的境外银行贷款进行重组打折的可能性也不大。融创中国对佳兆业进行债务重组的真正目标是境外发行的可转债和优先票据。
二是偿还利息时间延长。根据重组方案,境内债务基本还是按时偿还利息,只是时间有所延长。但境外债务,却是延缓两年支付利息,利息滚入本金。这相当于佳兆业在两年内的资金压力将大为减轻。
初步测算,如果佳兆业境外债务重组方案能最终达成一致,佳兆业将每年减少真金白银的利息支出6.26亿元,等于增厚相应的盈利并减少现金支出。但这也意味着佳兆业这些债券的持有人蒙受了巨额损失。
为促使这些债券持有人同意,融创中国一方面给出了胡萝卜,只要及时同意进行债务重组,重组后债券的利息可以再上升50个基点,即0.5%。另一方面,通过佳兆业“苦口婆心”地告诉债券持有人,佳兆业的资产质量实际上已经非常差,如果不同意债务重组条款,佳兆业将会被予以解散清算,届时各位债权人的受偿率只有2.4%。孙宏斌也及时放言,债务重组条件谈无可谈,若不同意,融创中国将终止收购佳兆业。
其实,孙宏斌对收购佳兆业及其债务重组十分重视。为开展此次交易,孙宏斌聘请了武捷思作为融创中国的首席代表。
武捷思曾在1998年任广东省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一职,协助当时的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岐山一同处理了举世瞩目的粤海集团债务重组。完成粤海集团债务重组后,武捷思出任董事长。经过努力,三年后粤海集团扭亏为盈,2004年恢复派发股息。武捷思也因将粤海系起死回生而闻名。能请到如此高人相助,难怪孙宏斌在这次并购中的风格显得如此凶猛和周全,与以往大不一样。
孙宏斌对完成整个收购工作给出的时间进度表是,2015年3月底就债务重组初步达成一致;4月底签署债务重组协议;5月份完成收购。留给境外债权人的时间已经不多。
境外债权人进退维谷
事情正按照孙宏斌预期的方向在发展。
2015年2月17日,佳兆业发布公告称,在16日召开的境内借款人初步会议上,对于境内债务重组方案,债权人的初步反馈正面,并且“十分支持本公司将予采取的行动”,双方将“以就重组的条款在切实可行的情况下尽早达成共识”。
但在3月初召开的境外债权人会议上,佳兆业则声称,仍在与境外债券持有人进行磋商,并未就债务重组条款达成任何协议。并且还透露,与佳兆业谈判时,境外债权代表人代表了超过50%的境外债权总额,并且预期还将有所增加。
这意味着,境外债务重组方案不仅在当时未能获得通过,而且难度会越来越大。据称,境外债权人提出的重组方案是债务清偿必须控制在1-3年,利息不减,在债务未清偿之前不能派息,同时对于债券持有者的损失以股票或者股票期权等类似的方式予以弥补;并建议引入更具实力的企业代替融创中国。
从2月初融创中国发布要约收购公告到3月初召开境外债权人会议期间,有两件有意思的事件发生。
一是佳兆业可转债、票据的交易非常火爆。在融创中国发布要约收购文件后,方圆投资、UBS以及CQS(对冲基金经理迈克尔·辛兹管理的公司)纷纷在市场上购入可转债和票据。此举有增加谈判筹码的意味在里面。
二是在网络上出现了一封以佳兆业的小股东和境外债券持有人名义所写的《给证监会的一封信》。信中指出,孙宏斌和佳兆业双方在收购过程中存在“若干违规”和“没有尽职”行为,希望证监会“对孙宏斌进行调查,并立即停止对佳兆业股权和债券人利益的侵害”。又是一封举报信,又是向证券监管部门举报,这与当时的融绿并购案是何其相似。
佳兆业境外债权人的“反击”能够成功么?时至今日,仍无更多有关境外债务重组方案的进展信息披露,但事情已经悄悄发生着不利于境外债权人的变化。
在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初次沟通谈判破裂之后,佳兆业旗下的物业资产状态也发生了变化。
佳兆业2015年4月9日发布公告,其在深圳的8处物业被解除房源锁定状态,但大部分被司法查封(表5)。从变更状态来看,实际上更新之后锁定的面积加上司法查封的面积,大部分比原锁定的面积都要大。并且对于已售出的面积,相关交易已作为备案或登记。
由房源锁定这种行政手段转为司法查封,不仅意味着同样不能对外进行销售,而且还意味着从行政程序进入司法程序。如果佳兆业一旦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被查封资产拍卖所得将首先用于偿还向法院申请资产保全的债权人,在房源锁定状态下则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梳理佳兆业的公告内容,申请资产保全的全部是境内债权人。截至2015年4月,佳兆业共收到70份向法院申请资产保全的法律文件,涉及境內债务金额148.27亿元。
在佳兆业相关物业被司法查封的同时,其第二大股东富德生命向其提供了13.77亿元的借款,年利率为12%。佳兆业则以旗下各合营公司50%股权作为质押。佳兆业给出的理由是,为了及时支付土地收购资金。但同时也意味,若未来佳兆业被清盘,富德生命将能以13.77亿元代价优先获得佳兆业各合营公司50%股权。
综合上述两项最新进展,再加上孙宏斌前期收购的上海4个项目公司,佳兆业的大部分资产实际上已被定向锁定。一旦不能完成境外债务重组,佳兆业将极有可能进入清算程序。按照清算分配程序,佳兆业查封资产拍卖所得将首先用于偿还境内债权人。如果拍卖所得能覆盖住境内债务,剩余的部分将向其他债权人、股东分配。如果拍卖所得连境内债权人也未能覆盖,则意味着境外债权人颗粒无收,血本无归。
实际上,当佳兆业旗下物业资产从锁定状态变成司法查封状态后,留给境外债权人的时间和选择已然不多。
并购迷局
从孙宏斌角度而言,他还是有极大的动力和愿望完成对佳兆业的收购,因为这不仅可以巩固其华东地区市场地位,延续加大一线城市开发力度的战略,而且还能将融创中国的触角伸向华南地区,这对孙宏斌的产业布局大有裨益。这次孙宏斌勇于站出来收购佳兆业,一旦收购成功,想必经过绿城中国一役,苦闷的孙宏斌也能长舒一口气。
更进一步,如果孙宏斌能以既定的方案完成对佳兆业的收购和债务重组,凭借其经营能力,佳兆业在甩掉债务包袱的时候,其经营状况想必也会大为好转。在佳兆业继续维持上市公司地位的情况下,有助于维护和提升股东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看,由于融创中国已承诺继续维持佳兆业上市公司地位,若境外债权人承受当前部分损失,转而投资佳兆业的股份,还是有极大可能弥补当前的损失。
不过,进一步梳理佳兆业重组的整个过程,仍有若干细节问题值得关注,这些问题之下隐藏的信息更为这场并购案蒙上了厚厚一层迷雾。
问题一:孙宏斌为何愿意收购并重组佳兆业?
孙宏斌曾经公开表示,佳兆业的资产质量非常差,远超局外人的想象。这些话虽然是对境外债权人说的,但反过来想,既然这么差,为何还要去收购?即使出于战略考量,但也不能为了战略而战略,增加自己收购后的管理和处置难度。孙宏斌是基于更深层次的理由而出手收购么?
问题二:万科为何放弃收购上海青湾股权?
当时万科已经和佳兆业签署了转让协议,以12亿元价格收购上海青湾100%股权。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佳兆业却转而卖给融创中国,而且价格还低3000余万元。这是为何?并且从区域位置来讲,总部同处深圳的万科应有更大的动力去收购佳兆业。
问题三:为何佳兆业旗下物业资产由房源锁定状态变更为司法查封,除了境内债权人的诉求之外,是否还有别的考虑?比如一旦佳兆业进入清算程序,首先要尽最大可能保障境内债权人利益,确保国有银行的贷款不损失?
问题四:郭英成为何在此时刻归位?这背后又意味着什么?
这个细节是此次并购案中最令人迷惑之处。按外界的认识,郭现在已是局外人。不过,在笔者看来,郭还是有一定的存在价值,比如熟悉佳兆业资产情况、与债权人关系紧密等。在某种程度上,郭的回归,融创团队退出的原因存在三种可能性。
一是进一步与境外债权人协商,促使他们接受债务重组方案。达成目的后,完成佳兆业股份交割,彻底、轻松地淡出公众视野。
二是做最坏的准备,一旦孙宏斌不能完成重组,佳兆业进行破产清算。熟悉佳兆业情况的郭英成,是最适合的人选。
三是郭回归重掌企业,意味着孙宏斌出局。不过,在现时条件下,这种可能性非常小。这是因为佳兆业并购和重组已经进展到关键时期,容不得出现重大变化。
种种迷惑,越发显得孙宏斌重组佳兆业是一盘非常大的棋局,事情远没有外表看起来那么简单。客观而论,孙宏斌收购重组佳兆业的方案是当前情况下最为合理的方案。整个方案考虑周全,照顾到了各方诉求,步步紧扣,环环相连,是一个“共度时艰”的方案,并且一切都是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如果顺利达成,将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不过,若境外债务重组方案一旦未能达成协议,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佳兆业旗下资产被拍卖、处置,这对众多对佳兆业资产虎视眈眈的企业来说,是一次绝佳的机会。对于境内债权人来讲,肯定能获得一定数额的赔偿,只是多少的问题。对于境外债权人而言,则只能视清算结果而定了。对于孙宏斌而言,通过此役,在中国地产界形成了潜在巨大影响。即使收购佳兆业不成功,想必也将对融创中国以后的发展壮大产生极为有利的因素。
此时的佳兆业,在某种程度上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雷曼集团类似,都是因为流动性危机致使企业走入危境。雷曼集团因为没有找到战略投资人对其债务偿还进行背书,从五大投行名单中彻底消失。此时的佳兆业能否避免类似的命运呢?
随着郭英成的回归,水面之下的鏖战也正在佳兆业各利益相关方之间激烈展开。不过,这个庞大的战局离收起帷幕的时间已经不远。
孙宏斌如何在5年时间里将偏居一隅的融创中国打造成国内颇具实力的地产黑马,敬请关注明日重磅。
繼房源逐漸解鎖之後,已陷入深度危機的佳兆業(01638.HK)似乎又迎來了一大轉機。
5月21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佳兆業獲悉,該公司在深圳鹽田體育中心運營管理單位的公開招標中中標。
這是自去年12月佳兆業在深圳的所有業務“停擺’之後,佳兆業首次對外宣稱其在深圳地區的業務獲得重大進展。
業內人士分析,這或許意味著佳兆業的政治風險正在逐步下降。
作為一家年銷售額近300億元的房地產開發商,佳兆業在去年12月突然遭遇“鎖房”風波,其位於深圳的所有未售房源被深圳規土委鎖定,不能對外銷售。隨後,佳兆業在深圳的所有業務均遭限制,陷入停擺狀態。
業內流傳最廣的一個說法是,佳兆業董事局主席郭英成可能涉及原深圳市政法委書記蔣尊玉貪腐案。但這個說法一直未得到官方的證實。
很快,佳兆業經歷了大股東郭氏家族轉讓股份、董事長郭英成辭任、高管連續出走、債務違約、資產遭查封、賣項目求生等一系列多米諾骨牌式的事件,最後不得已“賣身”融創。
從4月開始,佳兆業在深圳被鎖的房源逐步解鎖,郭英成也正式回歸,這些被市場解讀為佳兆業的政治風險降低的表征。
此番佳兆業中標深圳鹽田體育中心經營權,或許也是表征之一。
深圳鹽田體育中心是鹽田區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曾是2010年深圳大運會比賽場館。業內人士分析,鹽田區政府願意將如此重要的一個場館交給佳兆業運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佳兆業或許暫告“安全”,政府不會傻到將標誌性場館交給一家要破產的公司。
佳兆業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十分重視鹽田體育中心的招標事宜,調集了20多人組成專項團隊,多方調研、嚴格測算、周密策劃,最終提交出一套競標方案。
在文體項目的運營上,佳兆業確實具備一定實力。此前,佳兆業以創新的ROT模式(Renovate-Operate -Transfer,改造升級-運營-移交)運營深圳大運中心和南山文體中心,大舉整合文體產業鏈資源,在近三年的時間內已累計吸引近250萬人次健身休閑娛樂。按每人次消費500元計算,所帶動的直接消費就達到12.5億元。
而佳兆業針對文體產業組建了200多人的專業公司——佳兆業文體公司,其場館推展團隊目前正在全國考察場地,近期將在全國一二線城市和大型省會城市加速落地。
不過,目前融創收購佳兆業一事還處於“膠著”狀態。
有外媒稱,佳兆業海外債權人委員會的八個基金經理中,有六個已接受融創的建議,相當於佳兆業美元債券凈現值的73%。此消息並未得到融創方面的證實。
同時,有消息稱,郭英成也在與海外債權人談判,表示會給出優於融創的重組方案。佳兆業方面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公司確實正在擬定保護債權人利益的方案。
從尋求賣身,到看似反悔的跡象,佳兆業事件在撲朔迷離中前行,誰都看不清結局。
6月18日下午,才從深圳撤回北方不久的融創中國董事局主席孫宏斌,如約出現在北京。被港交所“禁言”許久的孫宏斌,終於找到機會回應過去兩年間圍繞在他自身以及兩單並購案上的種種猜疑甚至質疑。
長達3個小時的發布會,有關佳兆業的並購案始末成為當之無愧的焦點,即便融創新推出號稱單價有望觸及40萬/平方米的頂級豪宅北京一號院,也未能搶走並購的風頭。
從表面上看,孫宏斌並未因再一次失掉收購標的而沮喪;但少許失望與無奈仍在言語間不經意地流露。
誠然,在複雜的並購案中,沒有人能在開始猜到結局,期間的起伏跌宕往往超越參與者自身預期。
經歷了,總有收獲。
關於佳兆業股權的收購,按照他自己的話說,“買賣無關成敗,吃了虧但得了人心”。
並購死局
就在孫宏斌出現在公眾視線的前一日,融創和佳兆業分別發布公告,宣布在雙方友好協商的基礎上,終止融創中國旗下子公司對佳兆業上海控股子公司的收購,此舉意味著,融創與佳兆業之間的最後一絲關聯已然被斬斷。因為半個月前,兩家公司已宣告今年2月6日簽訂的股權轉讓協議失效。
當然,佳兆業大股東郭英成名下仍然有相當比例股權質押在第三方,直到他將剩余的約11.625億港元並購款項退還給融創為止。但從嚴格意義上講,這與佳兆業公司本身無關。
自從融創與佳兆業大股東簽訂了上述股權轉讓協議之後,身處事件漩渦中心的孫宏斌便被限制對外發布任何有關收購的信息,就連他在今年4月14日發布的一條涉及收購進展的微博,也收到了港交所的嚴正警告。
放棄並購,意味著禁言終結,孫宏斌在北京一號院發布儀式上出現,有偶然成分,也是必然結果。
對於最終放棄佳兆業股權的原因,孫宏斌最直接的回應是“不想買了”。
“不想買”的邏輯來源於盡職調查後,他發現標的的資產狀況不如預期。“剛剛接觸時,披露出來的每股凈資產約4.5港元,我收購價格是1.8港元,總共約3億美金,但進去後發現凈資產狀況幾乎為0。”
所謂佳兆業凈資產狀況為0,是融創在調查之後對其的評估。事實上,鑒於會計準則賦予企業一些靈活的記賬手法,使得佳兆業的賬面資產並非一文不值,但鑒於該集團2014年年報遲遲未出,佳兆業的真實資產狀況外界無從得知。
因此,即便孫宏斌強調自己最後主動放棄收購,但逼迫他放棄的真正原因,不是佳兆業的巨額負債、也不是郭英成心生悔意,而是由佳兆業年報難產引發的收購死局。
據悉,郭英成重新出任佳兆業董事局主席、單方面與債權人談判、授意下屬藏匿上海公司公章等等事件發生後,都沒有讓融創放棄收購念頭。
為了盡最大的努力達成收購,融創甚至向港交所提交了佳兆業年報豁免的申請,但最終未獲得港交所通過,因為按照香港證券交易所的邏輯,融創在佳兆業年報無法披露的情況下強行收購,是對自身股東的不公平。
截至目前,佳兆業雖然正積極自救,依然沒有正面回應過會何時公布2014年度財務報告。
這個卡住融創收購的關鍵死結最終將在何時以何種方式解開?孫宏斌說:無解!
3億美金的選擇權
細心的人會發現,天平座的孫宏斌在對事件進行預測抑或評價時,經常使用“五五開”這個均衡而略保守的評估尺度。
例如他對佳兆業的資產進行評價時曾說,有一半是優質資產,例如融創極為看重的深圳、廣州項目,但另一半屬於“我一定會賣掉的不怎麽優良的資產”,包括佳兆業上海的四個項目。
再比如今年3月底他在香港也說,有關佳兆業股權收購的成功幾率只有五成。
“我當時就說成功的可能性只有一半,很多人不相信,覺得我一定不會退出。甚至佳兆業的年報出不來時,依然有人堅信我不會退出。我不是傻的呀。” 在孫宏斌看來,自己從來沒有抱著“非要做成”的想法。
當初在佳兆業最困難之際簽下股權轉讓協議並支付約23.25 億港元對價,是給融創爭取一個“選擇權”,這也是為什麽融創在股權轉讓協議中給自己留下一大堆豁免條件的原因。
2015年1月底2月初,佳兆業的狀況著實令人堪憂,政府鎖定大部分房源,債權人集體追訴查封資產,公司現金流捉襟見肘,處於破產邊緣。
在許多地產大佬眼中,當時的佳兆業可能是塊肥肉,但也許帶著毒。有知情人士曾透露,除了融創的孫宏斌之外,恒大的許家印、萬科的郁亮等等,都動過接盤的念頭。
毫無疑問,融創的動作最為迅速。記者從接近孫宏斌的知情人士處獲悉,孫以及融創團隊在1月初就到了深圳,經深圳某家銀行高管的介紹,在香港接觸到“暫避風頭”的佳兆業大股東郭英成,談成了這筆交易。
在回憶當初的決定時,孫宏斌稱,3億美金的股權轉讓合約,讓融創獲得一個“選擇權”,使得我們有機會去深入了解這家企業。就比如繳納押金參與土地拍賣,拍不成的結果無非退回押金。“並購要複雜一些,最大的損失也就是3億美金,但完全損失的可能性不大。”
一位分析人士評論稱,從當初能夠簽訂那份股權轉讓協議的時間節點來看,至少可以說明孫宏斌在並購方面的眼光獨到,膽識大,談判能力強。
所謂“富貴險中求”,孫宏斌在佳兆業諸多問題尚未清晰的情況下一頭紮進深圳,並非沒有冒險的成分,但若最終成功,那麽今日的融創版圖上,將濃墨重彩地寫下深圳的一筆。
歷經波折之後,融創中國(01918.HK)最後發出了終止收購佳兆業(01638.HK)上海四個項目的公告,為長達4個多月的融創收購佳兆業劇情畫上了休止符。
6月16日晚間,融創在公告中解釋,終止收購的原因是收購所需條件尚未達成,並與佳兆業經過友好協商後所做出的決定。
原本市場猜測融創雖退出收購佳兆業,仍可能將佳兆業上海四個項目納入麾下。此番公告意味著融創耗費頗多精力,卻在佳兆業事件中“竹籃打水一場空”。
融創又“一場空”
融創收購佳兆業是以上海四個項目開始,也是以這幾個項目作為結束。
6月16日,融創發布公告稱,由於完成收購事項所需的條件不能在短時間內達成,決定終止收購佳兆業上海四個項目。融創表示,終止此項交易,“符合本公司及股東的整體利益”。
這一天,融創與佳兆業簽訂了《解除協議》,按照協議,佳兆業需要退回10.12億元給融創,同時支付按年利率10%計算的資金占用費3512萬元,合計10.48億元。
融創表示,已經收到佳兆業返還的上述款項。
這意味著融創與佳兆業徹底“分手”。20天前,融創已經宣布終止收購郭氏家族持有的佳兆業股權,相關的全面收購要約也隨之取消。
實際上,融創與佳兆業的收購也是以上海四個項目作為開始,一度被視作融創對危難中的佳兆業緊急輸血的搶救性行為。
2月1日,也就是融創宣布收購佳兆業股權的前五天,融創宣布以23.74億元的價格收購佳兆業位於上海的四個項目。
根據當時的協議,融創中國分別以6.09億元、11.67億元收購上海榮灣100%股權及債務、上海青灣100%股權及債務;以5.99億元收購上海贏灣51%股權及債務,以及上海誠灣51%的股權。
上述四個項目公司分別對應上海奉賢區佳兆業8號、上海青浦區君匯上品、上海浦東金融中心、上海嘉定區徐行鎮佳兆業城市廣場,是佳兆業在上海的主要土地儲備。
據悉,這是佳兆業在上海的所有發展中以及用作未來發展的項目。四個項目均為一家名為上海新灣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所控股。當時,上海新灣投資身上的債券債務問題並未解除,華潤深國投信托有限公司在1月8日就已向深圳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對上海新灣進行訴前財產保全,此後,多家債權人也采取了類似的財產保全申訴。
鑒於佳兆業當時處境艱難前景不明,融創快速出手斬獲上海四大項目並輸血23.75億,一度讓外界頗為詫異。因為在此之前,萬科曾經試圖接盤佳兆業上海其中一個項目,但最終因風險無法評估而放棄。
知情人士透露,融創當時支付的23.75億收購款對於當時的佳兆業而言無異於雪中送炭,曾短暫緩解佳兆業在2014年底房源被鎖以來的現金壓力。事實上,上述項目所涉及的債權人財產保全以及司法查封遲遲未能解決,四個項目的股權截至目前也未能完成交割。
5月28日,融創中國宣布放棄對佳兆業股權進行收購時,曾在公告中表示,上海四個項目的收購仍然在協商過程中。
有分析人士認為,融創早已做好放棄上海四個項目的打算,因為最早接盤上海項目公司的主因是向佳兆業輸血,確保其能夠維持運營,為此後的股權收購以及債務重組贏取時間。從某種層面上看,接手佳兆業股權是目的,收購上海公司只是手段,一旦目的不複存在,那麽所有的方式就不再具有意義。
業內的一種看法是,佳兆業事件紛繁複雜,融創此舉是為自己留出了後路,即便收購佳兆業股權不成,也可退一步拿下幾個優質項目。
然而,在漫長的收購過程中,融創與佳兆業之間出現分歧與裂縫。5月初,更是爆出了“搶公章”事件,佳兆業上海公司員工將放有公司公章的保險箱藏了起來,融創方面就此報警。佳兆業方面當時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融創收購上海項目並未完成,項目仍歸佳兆業,公司保管公章理所應當。
另外有房地產行業人士透露,佳兆業上海項目大多位於上海外環以外,與融創上海確定的沿黃浦江以及外環以內的布局思路並不匹配,加上融創在接盤融綠平臺的大部分項目後,其上海的項目儲備豐富,這或許是其放棄佳兆業幾個項目的又一原因。
另一種觀點認為,融創收購佳兆業上海四個項目只是一筆以收購為名的過橋資金,主要用於佳兆業支付員工工資、項目工程款等應急款項。
在融創收購佳兆業上海項目的協議中也有利於佳兆業回購這些項目的條款:佳兆業“可選擇於收購協議日期起計12個月內購回買方根據收購協議自賣方收購的股權及債務”。
佳兆業多地加快銷售
從佳兆業立馬退還10億元款項給融創也可看出,其資金鏈已經有所改善。
佳兆業董事會主席郭英成自4月13日回歸之後,就展開了一系列自救行動,包括加快銷售、轉讓其他公司股權等。
佳兆業內部人士透露,郭英成隱退的那段時間,佳兆業運營幾近癱瘓,每日無事可幹。但自從郭英成回歸之後,公司運營節奏比此前有明顯加快。
據了解,佳兆業位於佛山、長沙、成都、杭州等多地的項目銷售開始恢複正常水平。
5月21日,佳兆業全資子公司——佳兆業文化體育(深圳)有限公司中標深圳市鹽田體育中心的運營權,也在很大程度上提振了佳兆業員工的信心。
佳兆業多位高管回歸,包括前執行董事及董事會副主席譚禮寧。
6月11日,佳兆業還任命公司執行董事鄭毅擔任行政總裁,這位年僅34歲的青年總裁,在佳兆業舊改業務中的重要角色。
鄭毅於2007年加入佳兆業,2014年1月起擔任舊改公司——佳兆業置業發展(深圳)有限公司總裁。2個多月前,鄭毅跟隨重回執行董事及董事會主席之位的郭英成進入佳兆業董事會,並被委任執行董事。
此番對鄭毅的任命,被認為是郭英成回歸之後加強話語權的表現。
不過,佳兆業仍然面臨650億元的巨額債務,如何獲取債權人的諒解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