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林百里嘆代工利薄 賈伯斯賺五百 他賺五元


2012-6-11  TWM




六月一日,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參加後PC時代創新論壇,席間備受禮遇,還沒上台就被主持人封為「台灣的賈伯斯」,上台演說時更被形容是為眾生「開示」。

論壇一開始,主持人連林百里的介紹詞都省下來,「林百里先生大家都很熟,就不用介紹了,若真的要介紹林百里,應該要先介紹我自己。」接著又說,「林百里先 生為台灣科技界帶來這麼多貢獻,作為台灣的賈伯斯,當之無愧。」隨後,請林百里上台,主持人更說,「我們來請這位大師為大家開示。」林百里也很配合的雙手 合十,引起台下聽眾大笑。

一下被稱為「台灣賈伯斯」,一下被奉為大師開示,林百里不愧身經百戰,他一臉輕鬆上台,自我解嘲:「我不敢當Steve Jobs,他賺五百元,我賺五元。」呼應論壇主持人開場的擔憂,蘋果賣iPhone大賺,台灣代工廠卻利潤微薄。

不過,當眾人詢問林百里對證所稅議題看法,他馬上收起笑意,直接回答,「政府說要怎麼做,我就怎麼做……都已經討論這麼多版本了,就做吧。」林百里不愧大師級功力,兩句話就四兩撥千斤把嚴肅議題擋回去。

(翁書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46

Google賣硬體 台灣代工和品牌版圖翻轉


2012-7-9  TCW




從蘋果(Apple)、微軟(Microsoft)的大動作,到剛落幕的Google開發者大會,科技業的巨變,從這一刻正式展開。

六月二十七日,早上七點,舊金山(San Francisco)街頭開始出現騷動,攝影機和燈光,跟著人群在街道上架起。

一千四百噸的飲料食物已經進駐,六千名參加者大排長龍,甚至從前一天上午,就有人搶著報到。「今年飯店的房價,比去年貴上了兩成,」一位來自加拿大的開發者,一邊抱怨一邊加入排隊的行列。

他們的目標,是Google開發者大會,堪稱今年上半年科技界最重要的一場盛會。

握有三億一千萬名瀏覽器用戶、四億二千萬個電子郵件使用者、每分鐘兩百萬個要求的搜尋引擎、一天超過四十億人點閱的YouTube,還有每天正以一百萬名新增用戶速度擴張、已有四億支手機使用的Android系統。

Google,幾乎滲透了整個網路世界。但對Google而言,今年正是全面進軍的關鍵年。

以往只有兩天的大會,今年延長至三天,包括了一百三十場系列活動,全球各地還同時為開發者舉辦了三百場大大小小的聚會。現場則有如閱兵典禮,Google七大產品線互相爭鋒,從手機、眼鏡、電視、平板電腦到瀏覽器。

而且,Google送給與會六千人,每人四台最新設備,包括最新平板電腦Nexus 7及雲端娛樂串流裝置Nexus Q等,直接燒掉新台幣兩億元!

為此,Google不只推出首次官方合作、與華碩共同開發的平板電腦,也推出第一款消費性電子產品Nexus Q,《紐約時報》指出,「Google正在成為一家硬體公司。」

從網路公司到硬體製造,Google的這一步引起各方揣測,難道是蘋果的高毛利讓Google決定從雲端落地,成為硬體品牌廠?《商業周刊》飛抵現場,一窺Google布局背後的秘密。

為搶使用者從雲端落地,讓硬體成為服務入口

「行動裝置是史上最強的潮流,」才剛主持完Google開發者大會第二天的主要發表,Google產品資深副總裁皮查(Sundar Pichai)說,「雲端上的應用程式也跟著成了趨勢,這時候,在不同載具上,使用者經驗的一致就很重要了!」

美國投顧機構BGC Partners分析師吉利斯(Colin Gillis)解釋,Google跨足硬體,是因為「硬體已經成為(Google)產品和服務的入口……,誰生產設備,誰就控制了(雲端)產品。」

為了在雲端時代站穩地盤,本來屬於網路、軟體的大廠,紛紛落地,「現在的消費者買的是一整個生態系,」Android全球合作夥伴關係總監賴格林(John Lagerling)說,為了抓住消費者,雲端上的大廠,開始以共同開發或甚至以自我品牌之名,推出硬體。

雲端巨擘可帶著內容和服務落地,與代工廠合作,但硬體廠缺乏內容,無法在新賽局中單獨吸引消費者,「台廠必須要轉向,否則在雲端上根本沒有獲利空間!」出 身Google的台達電子雲端技術中心資深處長翟本喬說。尤其是自有品牌的硬體廠商,再不轉向,可能會步上諾基亞(Nokia)、黑莓機製造商RIM的後 塵。

從Google TV、Nexus Q、Google Glass計畫(指最新實驗眼鏡)到走向跨平台服務的軟體布局,Google正在建立新的生態系,其中,扮演「端」的行動裝置,「量和種類,需求會越來越多,」Google Taiwan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

釋訂單關鍵台廠要靠硬體設計能力比快

「Google有的是內容和應用,但它不懂得做硬體,」拓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楊勝帆說,不只是製造本身,「還有行銷、通路管理等,這些都是它做不到的,」國際數據資訊(IDC)軟體分析師馬培治補充。

雲端巨人Google跟著落地,台灣硬體夥伴的價值,也是搶到訂單的關鍵,就是硬體設計的能力。

Android工程副總裁洛克哈摩(Hiroshi Lockheimer)解釋了Google的需求,「我們會用我們最新的技術,搭配理想的價格帶,去滿足我們看到的市場空缺……,然後會讓各個合作夥伴去 競逐,」賴格林指出,具體來說,「就是速度,跟客製化的能力,」他以Google和華碩的合作為例,四個月內,以一百九十九美元的價格帶提出客製化的成 果,「硬體廠就能為自己找到價值,就能贏了!」

但價格那麼低,又要求速度、客製化,台灣品牌廠的獲利空間在哪裡?

「這是一場快魚吃慢魚的競賽!」楊勝帆形容,當行動裝置還在發展各種使用情境時,硬體和軟體的結合,速度成為關鍵。過去,本來靠著緊密與Google合作能站穩地位的品牌廠,將面對代工廠的直接挑戰,品牌廠只能靠著硬體設計服務,創新使用者經驗,才可能力守自身價值。

「像華碩,從變形平板開始,就證明了它的創新能力,所以你就會想和它合作,」Android使用者經驗總監都亞特(Matias Duarte)表示,硬體廠也有機會建立起品牌效應。

簡立峰說,「來自台灣,我看到這個趨勢很急。」台灣的優勢要確立,科技(IT)產業鏈,必須有新的競合可能。品牌廠如宏達電、華碩、宏?硉央A可強化硬體設計的能力,一旦得到青睞後,再搭配台灣完整的生產鏈,速度、客製化,就能兼顧。

Google的話說得直接,因為Google真正的算盤,並不在硬體的獲利。對Google來說戰略相當清楚,「我們就是一家廣告公司。」Google執行董事長施密特(Eric Schmidt)說。

楊勝帆認為,「他們就是在搶使用者,」當蘋果直接把iPhone上的Google地圖換成自家服務,並嘗試著用Siri、百度取代Google的搜尋引 擎,甚至直接和臉書(Facebook)合作,火藥味相當濃厚,更不用提微軟推出跨平台的Win8作業系統,亞馬遜也早就推出電子書閱讀器Kindle做 為販賣雲端內容的管道。

「而且,Google靠雲端服務賺的錢,比賣硬體多太多了,」楊勝帆說。他指的,就是廣告,二○一一年廣告收入就占了Google總營收的九六%。

目標廣告財靠YouTube進軍大一倍電視廣告市場

對Google來說,硬體不是賺錢的工具,它就如同古希臘戰爭中的「特洛伊木馬」,而Google部署躲在木馬內部的希臘士兵就是YouTube。

從跨平台的瀏覽器到為Google TV暖身的Nexus Q,二○一二年的Google開發者大會,等於是正式宣布了它要吃下任何形式廣告的野心,不只是蘋果、臉書、微軟,甚至電信商、電視台、有線電視系統,都是它的對手。

施密特認為,全球廣告市場大約在七千億到一兆美元之間,Google要擁有其中的一○%,「從一個足夠長的時間來看,答案是肯定的。」

電視廣告就是Google要透過YouTube的下一個進攻之地。以去年為例,電視廣告占美國總體廣告市場四二%,網路則只占了二二%,要吃下兩倍大的市場,過去六年來,YouTube正在將自己打造成Google先鋒。

《商業周刊》走入YouTube總部,左手邊掛著「YouTube Present」的攝影棚正在趕工,招牌的室內高爾夫球場上,各國記者穿梭,興奮和熱鬧的氣氛塞滿了Google下一波廣告商機的基地,「現在就是我們的 轉捩點!」YouTube全球內容營運總監皮克特(Tom Pickett)說。

曾經嘗試著扮演有線電視的Google,花了十六億五千萬美元收購YouTube,雖然一度年虧損高達四億七千萬美元,但在線上影音逐漸威脅電視之下,終於要一償宿願。

花旗投顧分析師馬哈尼(Mark Mahaney)最新報告指出,YouTube讓Google繼續抓住廣告潮流,他大膽預估,YouTube今年會帶來三十五億美元營收,比去年成長五○%以上。

「還有,我們能得到更好的內容,」皮克特對我說,有如Google與部落客分享利潤般,YouTube用此模式抓住更好的創作者,美國已有節目製作公司直接將節目在YouTube播出,而不選擇電視台。

就算成長快速,從一個網路上影音平台,YouTube要怎麼攻入電視廣告?

下一步整合從內容製作、播放到販賣都要賺

「下一步,就是裝置和內容的整合了,」YouTube產品管理總監拉雅拉曼(Shiva Rajaraman)說,而隔一天所發表的Nexus Q,就是答案。七吋的平板電腦Nexus 7,也為未來YouTube影片在電視上的播放、操控,提供了解決方案。

發表會上,大部分的時間在談內容的豐富和跨平台分享;而Nexus Q,可外接家庭影音設備的個人雲端處理中心,直接在家庭的娛樂情境中呈現;若再加上YouTube近期全力發展的頻道概念,未來,網路上的影音,無論是多 媒體商店Google play上的內容,還是YouTube影片,都能通過Nexus Q,在你家裡的電視、平板電腦、手機呈現。

若加上總部內即將完工的攝影棚,一個Google建立的影像消費生態系,從製作、播放、廣告業務、到影音販賣,儼然成形!

Google為了瞄準一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兆元)廣告商機而朝硬體的大轉彎,逼得台灣科技品牌業者要想存活,就必須走向提升自我附加價值之路。

【延伸閱讀】Google大軍軟硬通吃,攻3兆廣告大餅—— Google秘密布局圖

YouTube全球每天逾40億人點閱

Gmail全球4.2億用戶

Chrome瀏覽器全球3.1億用戶

Google play多媒體商店全球下載次數逾200億次

Android手機全球4億支

Nexus Q雲端串流裝置最新產品(還未上市)

Nexus 7 平板電腦預估下半年賣出200萬台

Google全球每分鐘被搜尋200萬次

提供0元服務和便宜硬體目標:吸引新使用者

爭奪更多使用者目標:給廣告主參考

搶下全球10%廣告量目標:衝3兆廣告收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09

一泡茶 聊出筆電代工新出路 和碩卡位隱形眼鏡 童子賢圖什麼?


2012-7-30  TWM




二○○八年,國內電腦大廠華碩品牌、代工分家後,華碩創辦人之一童子賢,帶領和碩在競爭激烈的代工產業突圍,今年開始,和碩轉投資的晶碩,開始賣起隱形眼鏡,到底童子賢打著什麼算盤?

撰文‧賴筱凡

晚間的台北車站地下街,熙來攘往人潮,就在捷運出口處,銷售人員推銷著手中的隱形眼鏡,定睛一看,這個品牌叫做「晶碩」,不知情的人還以為這是新引進台灣的外商,但其實它是不折不扣的台灣品牌。

手裡捧著新設計好的包裝,頂著眼鏡,他就是晶碩董事長,也是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我好像要戴一下,替我們晶碩做代言。」童子賢的喜悅藏不住,因為晶碩從無到有,不過短短兩年時間,在台北市已擁有十三個銷售據點,市占率更直衝四%。

你可能會納悶,和碩是NB代工廠,怎麼會跟隱形眼鏡扯上關係?這得從兩位年過耳順的老同事兼老鄰居說起。

一次茶敘 聊起隱形眼鏡夢晶碩大廳裡,一個穿著紅色休閒衫的男子,說起話來中氣十足;另一個則是穿著晶碩制服,戴著眼鏡,標準的工程師氣質,他們是晶碩執行長郭明棟與總經理許良榮,也是童子賢在隱形眼鏡業的兩大先鋒。

郭明棟是做印刷電路板出身,許良榮是從精碟退休的前總經理,他們卻做起跟筆電老本行完全不同的隱形眼鏡。

十二年前,那是個台灣IC載板市占率只有個位數的年代,當時郭明棟是老牌印刷電路廠耀文的總經理,對於IC載板新技術投資的看法,不獲耀文大股東認同,輾轉認識童子賢後,有了今日年營收逾兩百億元的景碩。

那是個在郭明棟家的茶敘,郭明棟和許良榮兩位老同事,聊到電子業還能做什麼,「想來想去醫療器材比較好下手,想到隱形眼鏡。」許良榮和郭明棟在電子業做了 一輩子,最後卻看著一場電子業微利代工悲歌上演,兩位老同事、老鄰居一坐,這泡茶從電子業的式微聊到了電子業的新機會——隱形眼鏡。

於是,郭明棟向童子賢報告了他們的隱形眼鏡夢。「我們那時候的想法很簡單,現在的隱形眼鏡業,其實跟當年景碩要跳進去做印刷電路板一樣,台灣的載板市占率 只有個位數,全球載板產值又大,這就是台廠進來卡位的最好時機。」這樣的想法觸動童子賢,「筆電代工常被講毛三到四(指毛利三%至四%),可是隱形眼鏡不 一樣,和碩現在要做的就是這種高毛利產品,把我們的設計能力做加值,跨產業才能擦出新火花。」早在郭明棟向他提案前,童子賢就注意到了隱形眼鏡這個產業, 一樣需要光學、模具技術。不到幾個小時的評估,童子賢就拍板定案,由景碩、和碩出資三.六億元,二○○九年成立晶碩。

「全球隱形眼鏡的產值高達兩千億元,精華又打了頭陣,讓國際客戶知道台廠是可以做隱形眼鏡的。」郭明棟胸有成竹不是沒有原因,全球第一大隱形眼鏡品牌嬌生的市占率,從過去獨享逾半市場,到現在的四○%,嬌生的市場一步步地被分食。

二十年前,精華用車銷方式,騎著摩托車跑遍全台,就為了說動眼鏡行賣精華的隱形眼鏡,篳路藍縷的精神,現今無人可比擬。但這是二十年前的作法,後進者要縮短學習曲線,得有不一樣的思惟。

自動化優勢 以品牌試水溫抓著和碩設計總監李政宜,童子賢就這麼與他站在台北街頭,盯著路過的女生瞧,「差點被以為我們不懷好意,其實是為了觀察女性消費者對隱形眼鏡 的需求。」說起這段經驗,童子賢開懷地大笑,他更把設計團隊送到東京去,設計出晶碩最新的彩妝片隱形眼鏡。

另外,和碩的自動化設備團隊也是一大優勢。從郭明棟與許良榮的分析,童子賢很清楚,晶碩得打破隱形眼鏡多人工的生產方式,運用和碩生產自動化設備的經驗, 一部部機台就這麼從設計圖誕生,運進了晶碩的廠房裡。「以前做隱形眼鏡要用人工一片片檢驗,我們和碩的自動化設備做過光碟讀取頭、掃地機器人,有的是光學 技術,我們要用做電子業的效率和品質,來做隱形眼鏡。」童子賢知道,這才是和碩跨進隱形眼鏡產業的利基。

郭明棟笑了笑,擦了擦汗,「我們的效率要跟電子業一樣好,自動化程度要高,可是在毛利這關,TH(童子賢的英文名)沒有放過我們,要跟隱形眼鏡同業一樣好。」晶碩在台灣打品牌做通路,但國外還是替客戶接單代工。

面對晶碩挾著和碩實力進軍隱形眼鏡產業,精華光學董事長陳明賢曾在股東會公開表示,「隱形眼鏡是醫材,不只有技術門檻,要讓消費者接受,取得信任是門檻。」言下之意,晶碩還是得通過時間考驗與市場證明。

但童子賢非常有信心,他舉了個小故事,那是跟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的小實驗,由於嚴長壽不懂何謂「放大片」,童子賢特地讓嚴長壽找來十名女員工,要他盯著她 們的眼睛看,結果十名女員工,有八名都戴了瞳孔放大片、變色片,讓嚴長壽上了一課。「這就是我們晶碩的機會。」童子賢滿臉笑意地說。

晶碩

成立:2009年

資本額:3.6億元

董事長:童子賢

執行長:郭明棟(中)

營收:2010年虧損約1億元,今年預計損益兩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42

阿迪達斯代工廠的煎熬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1967982.html

豔發現,車間變得越來越空了。「以前車間總是滿滿的,覺得很擠,但現在覺得很空。」她說。

作為阿迪達斯在華最大的代工集團之一,廣東萬邦(清新)鞋業有限公司(下稱「萬邦」)現在的日子並不好過。

李豔已在萬邦工作兩年,基本工資和加班費等,她每個月能拿到大約2500元。她覺得工資太低了。「我想換一個工作,這樣也許能夠賺得多一些。」

今年7月,受人力成本不斷上漲等因素的影響,國際體育品牌阿迪達斯決定關閉其在華的唯一一家直屬工廠——阿迪達斯(蘇州)有限公司。分析人士認為,這是阿迪達斯向低成本代工製造全面轉型的舉動。

「公司今年以來訂單少了很多。」萬邦一位經理在電話中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公司今年的經營業績比較糟糕。

就像這位經理所說的,接受本報採訪的業內人士紛紛把這種不景氣的業績,歸因於宏觀經濟的持續低迷和人力資源成本的不斷攀升。

業內人士指出,今年以來,國內鞋企都在煎熬中蹣跚前行。

8年來第一次漲工資?

今年4月,萬邦終於給員工漲了工資。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自稱已經在萬邦工作了8年的張麗說,她現在的基本工資是990元,這是因為公司漲了90元的基本工資。「這是公司第一次給我們漲工資。」她說。

李豔亦表示,4月份那次,萬邦確是在她工作以來第一次給員工加了90元的基本工資。

萬邦佔地面積400畝,繞著公司快速走一圈,至少得花上40分鐘。在這裡,每一個月多漲100塊錢的工資,意味著萬邦每個月要多支出70萬元。

阿迪達斯日前宣佈關閉其在江蘇的工廠,這一消息觸動了萬邦的神經。

萬邦拒絕就相關問題接受本報的採訪。不過,本報記者從相關渠道瞭解到,萬邦今年上半年在廣東清新縣的用電量為126萬千瓦時,比去年同期的153萬千瓦時減少了27萬千瓦時,同比下降近18%。

一位萬邦知情人士向本報透露,隨著人力資源成本的上升,萬邦已經逐漸減少在清新的生產規模。「前幾年,萬邦在清新縣太平工業區的員工最多時候高達2萬人,但目前僅有7000人。」

「阿迪達斯把它在江蘇的公司都關了,你想想我們還能好到哪裡去?」 萬邦相關負責人陳先生不高興地反問記者。

20年前,設廠不到2年的萬邦就已經開始與到廣東尋求運動鞋加工廠的阿迪達斯聯手合作。萬邦當時除了阿迪達斯外,還為其他客戶貼牌生產。1996 年,為了尋求轉型,萬邦放棄其他客戶而專注為阿迪達斯一家加工。後者在中國至少擁有300家代工廠為其貼牌生產各類產品,並通過它的貿易公司進入終端零售 渠道。

上述萬邦那位經理表示,萬邦今年業績不好,主要原因是受到宏觀經濟的影響。他說,萬邦今年上半年的訂單同比減少了大約三成。

知情人士說,作為台資企業的萬邦一直有上市的打算,故而對媒體的採訪抱有更加謹慎的態度。「公司業績不好,在這個時候,每個股東都有不同的想法。」 他說。

萬邦何處去?

上述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在今年早些時候,萬邦已經把一小部分的生產線從太平鎮太平工業園轉移到了清新縣的三坑鎮。在他看來,那裡的人力資源成本不僅較為低廉,而且容易招到工人。

多位接受本報採訪的萬邦員工表示,目前萬邦在太平鎮太平工業園招工也面臨困難。「工人來一批又走一批,但走的總是比來的多。」在萬邦工作多年的一位相關負責人對本報表示,「招工太難了。」

10年前,隨著珠三角人力資源成本的不斷上升,萬邦決定把公司從廣州轉移到了位於廣東這一個偏遠的山區——太平工業園。2006年,萬邦實現了生產線的全部轉移。

6年後,當年困擾著萬邦的問題再一次出現。上述知情人士說,萬邦打算下一步往內地或者東南亞遷移。

三坑鎮官方網站有限的資料顯示,2010年全鎮工業產值僅為16億元,而與其接壤的太平鎮則高達154億元。「三坑鎮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落後的。」這位知情人士說,「這有利於萬邦把生產線轉移到這裡來。」

萬邦一直在尋求工廠的轉移。曾在萬邦供職多年,現任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秘書長郭煒文曾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因國際貿易摩擦增多以及生產成本快速上漲,阿迪達斯希望自己的中國供應商也應有全球的生產佈局來減少經營風險,萬邦於2006年開始到印度設立工廠。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1年,萬邦在印度的工廠已經擁有超過7000名員工。

這讓人想到了台資企業裕元工業集團。作為阿迪達斯另一個較大的代工集團之一,裕元在中國大陸設有眾多工廠。據報導,截至今年3月底,裕元鞋類生產線為525條,其中分佈於越南和印尼的生產線加起來達到286條,佔比超過50%,中國大陸則有230條生產線。

從台灣到大陸,再從大陸到東南亞,這已經成了諸多台資鞋企的必經之路。

在接受本報採訪的業內人士看來,就像當時從廣州轉移到清新一樣,萬邦或許在不久的未來也會從清新轉移到其他地方,以實現同樣的目的:降低成本,容易招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821

「握手不言和」 三星為蘋果代工業務激增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2016832.html
管三星和蘋果在專利官司上已經吵得不可開交,看上去雙方關係也是一直僵持不下,但這並沒有影響三星從蘋果的代工訂單裡賺取利潤。

近日,三星宣佈向自己位於美國得州奧斯汀的工廠投資40億美元,改造現有生產裝置,提升系統芯片的產能,該廠主要為蘋果代工A4和A5X處理器產品。

「蘋果短期內很難擺脫三星,三星具有全產業鏈上的優勢。」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師林宗輝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可以看到,儘管蘋果對三星心存不滿,但目前可以選擇的合作夥伴並不多。

八成代工訂單喂蘋果

加上此前的投資總額,三星對得州代工廠的投資已經達到了130億美元。這被業內解讀為在和蘋果的代工合作上,三星信心十足。

在2010年成為全球最大的芯片買主後,蘋果公司預計花費在芯片採購上的錢就超過200億美元,而三星正是以強大的NAND閃存供貨能力,爭取到了當前為蘋果代工iPhone和iPad用的A4和A5X處理器的機會,並且實現快速增長。

市場研究公司IC Insights近日發表研究報告稱,受蘋果需求的大力提升影響,三星電子晶圓代工業務將繼2011年猛增82%之後,2012年再度增長54%,達到33.75億美元。而這樣的速度也把三星推上了全球IC代工廠的第四位,成為連續兩年成長最快的公司。

IC Insights表示,2012年,蘋果預計佔三星晶圓代工銷售的85%左右。

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Tim Cook)曾把A4和A5X處理器形容為iPhone和iPad的引擎,而三星位於奧斯汀的工廠正是以代工蘋果產品而出名。

「40億美元也是當地有史以來獲得的最大一筆單一外商投資。」林宗輝對記者表示。

iSuppli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顧文軍則說,三星通過對存儲芯片和面板以及晶圓代工廠和邏輯芯片的努力,已經逐漸掌控了整個電子產業鏈。「在存儲芯片領域,三星在今年第一季度佔據了全球40.8%的份額,而在閃存領域是37.4%,都是絕對的規模,銷售額利潤第一。」

也許正是看到這樣的成績,蘋果有些擔心了,在終端領域,合作夥伴卻成為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並分享著由產業鏈上下游產生的協同效應帶來的好處。

據統計,到2012年年中,三星的IC代工產能已經達到了每月13萬片300mm晶圓,以每片營收2500美元計,三星每年的代工業務營收最高可達39億美元。此外,三星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供應商,出貨量達5400萬部,蘋果以2600萬部iPhone的銷量排在第二。

合作生隙,互覓新合作夥伴

據此前報導,蘋果已經在尋求多樣化的芯片供應,以擺脫對三星的IC供應依賴性。目前,全球晶圓代工廠龍頭台積電正在一座晶圓廠中試產蘋果A6處理器,而實際訂單將取決於產量。

此外,也有聲音稱,三星也在尋找新的大客戶,谷歌平板等公司名列其中。

「但因為製造工藝和生產良率的問題,蘋果今年換代工廠的機會並不大。」林宗輝對記者表示,最可能換上的是台積電,但是最快也要明年或者後年,而且不一定會用目前台積電的28nm,因為和三星的32nm差不多,所以蘋果可能會直接上20nm。」

另外,因為價格等因素,蘋果也不太容易拋棄三星。目前蘋果需要向三星大量採購記憶IC,而三星的優勢在於可以打包銷售並提供非常便宜的大批量「閃存」、DRAM以及處理器,而全球範圍內尚未有代工廠可以像三星一樣提供如此巨大的整體IC供應產能。

業內分析,還有一種可能是,蘋果可能會同時向三星和台積電下單,以確保有足夠的第二供貨來源。

不管怎樣,比起持續三週的專利混戰,雙方在上游環節至少還沒有陷入尷尬。

在那場還在進行的專利混戰中,蘋果起訴三星抄襲其iPhone和iPad的設計,要求索賠25億美元;三星則否認蘋果指控,同樣認為蘋果涉嫌侵犯專利,要求賠償5.19億美元。陪審團表示,會把三星平板電腦和手機的外觀、感覺與蘋果產品的相似度納入考量。

雙方的這場訴訟預計本週內進行最後的裁決,但上游之間的較量估計才剛剛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518

宜家遭模仿挑戰 部分代工廠自立門戶建家居連鎖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20/0NNDIwXzUyNTU0NA.html

前不久鬧得沸沸揚揚的「宜家壓榨代工廠」事件,又有了新動向——已經與宜家斷絕了合作關係的數家代工廠「自立門戶」,與多方投資人聯合投資開辦了嘉宜美家居連鎖商超。嘉宜美的第一家分店已於9月16日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對外營業。

昨日(9月19日),嘉宜美投資創辦者之一的曹躍偉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證實了近期外界的一些說法:「今後一定時間內,嘉宜美將學習宜家模式,並籌劃未來3年在全國範圍內擴張至200家店。」

他稱,從長期來看,嘉宜美將通過差別化、本土化的方式與宜家家居競爭。無論在銷售價格和銷售渠道上,嘉宜美都會比宜家更有優勢。目前已有不少宜家代工廠轉投嘉宜美。

嘉宜美執行董事李俊明則向記者透露,在發展初期,嘉宜美將先避開宜家,在宜家並未涉及的城市內迅速佈局。

至於後期是否會進軍宜家目前已經進駐的城市,還要看前期的「造化」。

部分代工廠「投靠」嘉宜美

不少宜家前代工廠參與投資、供貨的嘉宜美品牌開張,迅速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

據《華夏時報》報導,由云南省嘉宜美投資有限公司投資的第一家嘉宜美家居連鎖商超已經裝修一新,藍色的基調、商場內的產品擺設以及部分已經上架的家居產品,與宜家商場幾乎沒有任何差別。

李俊明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創立嘉宜美品牌的投資人有不少是宜家之前的代工廠,耐力木業董事局主席曹躍偉就是其中之一。目前的投資人由國內家居零售商、製造供應商、商業地產開發商等三方力量組成。

事實上,與投資人相比,嘉宜美的供貨商與宜家的關聯更為密切。「嘉宜美的供貨商跟我們一樣,都是宜家的前代工廠。」曹躍偉告訴記者,「目前有十幾家宜家前代工廠為嘉宜美供貨。」

這正是創立嘉宜美的初衷之一,李俊明坦言,在宜家苛扣代工廠利潤之後,各家代工廠都需要「活路」。

中投顧問建材行業研究員鄒明曉表示,我國家具賣場普遍偏向高端市場,中低端市場空間大,是宜家能夠立足的重要原因。

有業內人士則進一步指出,宜家在歐洲以低廉價格迅速佔領市場。然而在中國,宜家不僅失去了價格優勢,而且產品質量屢遭詬病。在此形勢下,宜家卻依舊擁有不小的市場,原因就在於宜家對產品有統一的設計標準,符合一部分消費者的需要。

對此,李俊明稱,創立嘉宜美的另一個原因正是由於看到了目前家具行業的現狀是「兩頭大中間小」,即需求、製造數量龐大,但品牌渠道商則很稀缺。這是宜家能夠在中國成功的原因,也是目前整個行業存在的商機。

李 俊明表示,在發展之初,嘉宜美將學習宜家的經營模式和產品線組合。「今後我們的產品設計也是走簡約和時尚的路線,並把握統一的設計風格。我們有專門的設計 部門,並和國內外優秀的設計機構保持良好的關係,這是我們的一大優勢所在。」他稱,由於宜家在中國的擴張速度較慢,他們將先通過迅速擴張的模式在宜家尚未 佈局的城市開業,從而搶佔市場份額。然後針對不同客戶,推出產品的個性化設計服務。

「宜家北歐式的產品不一定適合本土,我們將推出比宜家更適合中國人的產品。」曹躍偉說。

不僅如此,嘉宜美還在銷售渠道上給宜家施加了壓力。由於之前都是站在同一條戰線上的「戰友」,因此,嘉宜美與供貨商的關係非常密切。「將來,還會有更多宜家目前的代工廠轉投到我們這裡來。」曹躍偉信心十足地表示。

但對於代工廠的具體名稱、「投靠」嘉宜美的代工廠數量,曹躍偉則表示不便透露:「因為部分代工廠仍在為宜家提供產品。」但曹躍偉說,相比「老東家」宜家,嘉宜美將對旗下代工廠採用更高的收購價,但產品的售價將會更低。

宜家聲稱做好競爭準備

對宜家模式知根知底的代工廠創立了「新版宜家」,是否會對宜家的市場份額和供貨渠道造成衝擊?

對此,宜家方面稱做好了競爭的準備。但當記者問起具體的應對措施,宜家方面僅表示將繼續堅持在華的採購模式,拒絕評論個別商家的策略。

中投顧問建材行業研究員鄒明曉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嘉宜美的開業對宜家的經營和市場份額造成影響和衝擊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嘉宜美與宜家進行 同質化競爭,它們的產品類似、目標市場相同;同時,嘉宜美在價格和渠道方面佔有優勢,這會對宜家的銷售和採購造成一定壓力;另外,作為本土企業,嘉宜美對 中國市場更加瞭解。

前不久,商務部和中國建築材料流通協會聯合發佈了全國建材家居景氣指數BHI。該指數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 建材家居賣場銷售額累計為5539.3億元,同比下降7.66%。小品牌撤場嚴重、出租率下降、招商遇困成為目前家居業的普遍現象。日前,就連全球最大的 家居建材零售商家得寶也宣佈關閉在華所有門店。

家居業寒潮愈演愈烈,不少家居建材賣場面臨窘境,同時面臨家居行業巨頭宜家的競爭,這不禁 讓人對嘉宜美品牌的前景產生了質疑。對此,李俊明表示,家居業遭遇寒流,主要原因在於行業的利潤分配不均,銷售商往往過度追求利潤最大化,剝奪了代工廠的 正常利潤,並侵害了消費者利益。他坦言,目前大部分家居賣場都在「打折」,但打折並不是讓利的表現,而是說明銷售商的利潤太高。

從長期來看,取得的效果往往不是擴大銷售業績,而是讓消費者認為整個行業定價不透明。

此外,銷售商過度擴大利潤,還壓榨了代工廠的合理利潤。行業需要合理分配利潤,讓上游代工廠能夠長期運營,也讓消費者能夠對整個行業產生信任感,這樣才能使整個行業健康發展,李俊明補充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747

不做代工的緯創 營益率翻六倍

2012-11-26  TCW
 
 

 

當PC相關業者都把焦點放在平板電腦明年的出貨量時,全球第三大的NB代工廠緯創,卻積極的把戰線延伸到最後一哩:售後服務與回收業務。

雖然緯創董事長林憲銘在法說會上對此議題並未有太多著墨,僅表示「業務明年可以開始貢獻獲利。」但一位不願具名的緯創高層透露:「董事長布局這一塊已經五、六年了,三年內營收上看三百億!」

「這是非常漂亮的布局!」麥格理證券硬體分析師張家福說。他指出,儘管筆電業務仍占緯創營收比重超過六成,但營業利益率已降低到一‧五%左右;相較於此,售後服務與回收業務營收占比不過二%至三%,營益率卻高達一○%以上。換句話說,幫客戶修東西收廢物,賺的錢還比做筆電高出近六倍。

根據IDC國際數據機構研究,今年全球PC成長率僅○‧九二%,創十年來最低,若第四季狀況不佳,可能還會出現史上首次負成長。相關廠商無不想辦法切入平板、智慧型手機、電視等多角化產品。而緯創卻是唯一把觸角伸到末端的售後服務與回收上的公司。

包各品牌廠維修業務把服務聚點發揮最大效益

「這是緯創轉型一定要走的必經之路,」該緯創高層表示。出身宏?秸擉t的林憲銘,近年來對施振榮的微笑曲線理論有許多新體會。他把微笑曲線拉平成一直線,稱之為「平底鍋理論」,最底部是低代工毛利的產品製造組裝,所有ODM廠在此擠成一團,形成競爭激烈的紅海,很難玩出新的把戲。

平底鍋的左邊是關鍵零組件的軟、硬體垂直整合,「這部分, 三星做得最好,台廠想切入,門檻還是太高,」一位國內品牌廠主管說。

因此,緯創把目光放到平底鍋右邊,通路、售後服務、系統應用服務和回收業務。「我們開始在二○一一至二○一三的三年內積極投資與布局,目標要將﹃技術服務﹄的營收比例逐年增加。」林憲銘在二○一二年的年報中指出。

打從二○○六年與聯想開設號稱全東南亞最大的維修服務中心開始,六年來,緯創在全世界十五個國家,包含北美、歐洲、中國等地,設有售後服務據點。今年他們更把點擴及到新加坡、泰國與印度,甚至連非代工客戶,如宏達電的手機、索尼的電視等維修業務都可以承接,營收貢獻預計會比去年高出兩至三成。

張家福分析,新業務對緯創的獲利貢獻度在二○%以上,保守估計每年可以成長二至三成,並且因為門檻高,淨利率在未來三年內都可以輕易維持在一○%以上。「緯創內部正在做資源的重新布局轉型,回收與服務剛好提供了穩定而快速的營收來源,」張家福預估, 二○ 一五年緯創的EPS可望回到五元水準。 這是一個聚沙成塔的生意, 別人看起來不起眼的小錢, 我們一個個去撿起來, 就成了大錢,」 該緯創高層表示。

他指出, 過去品牌廠如惠普、戴爾、宏?硉央A都會設自己的售後服務中心,平均一台的維修費用保證金約為十美元,但這當中有品項不同、故障率不同、地點不同等問題,進而涉及到備料、倉儲、庫存、物流、人員等成本管控,是非常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緯創一開始只是延續當年在宏?眭漯A務項目,但近年PC的毛利不斷下滑,品牌廠為節省這十美元成本,開始把這項業務外包。緯創,正是嗅到這樣的機會。並且「這一行門檻高,不是想跨就能跨進來的,」該高層指出,必須對備料、物流、倉儲等瞭如指掌,且一旦建立規模,就會具備先進者優勢。

報廢電子產品再加值環保塑料沒出廠就被訂光

然而光是只做到售後服務還不夠,能把維修中報廢的電子產品回收再加值,才真正完成PC產業鏈的最後一哩。

過去三年,緯創先是與日本第一大塑料回收公司合作,在昆山新設緯潤高新材料公司,以廢電子電器產品的塑膠部分為原料,分三階段製程,分選、純化後,再依照客戶的需求調製客製化的塑膠粒子,生產出符合歐盟法規的「環保塑料」。

近年來,由於歐盟規定部分電子產品必須含有一五%的環保塑料,緯潤高新的產能供不應求,「我們的貨還沒出廠就被訂光了,」該緯創高層透露。

除塑膠外,在附加價值更高的電子廢金屬部分,緯創則以兩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億元),入股全球頂尖的高科技金屬回收公司佳龍科技,雙方共同研發出最新的化學處理程序,可高效能的提煉金、銀、鉑、鈀、銅等貴重金屬,比起傳統燃燒銷燬方式更加清潔環保。「這一行的波動性非常大,主要是跟著全球期貨市場在走,景氣好的時候,毛利率可以到三○%,」另一家同樣是做電子廢金屬產品回收的上櫃公司金益鼎總經理莊瑞元說。

他指出,回收這一行,技術還是其次,最困難的地方是在收貨源。緯創要跨入,最大的優勢就是能掌握PC上下游產業鏈,穩定度相對較高。

除了塑膠機板與主機板外,電池與玻璃也是緯創的重點回收項目。今年緯創再砸下二千一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億三千萬元),前往美國德州設立電子廢料回收與精煉廠,主收PCB印刷電路板與玻璃,預計明年一月開始營運。

這一連串的動作,都顯示緯創極力擺脫代工紅海,試圖多角化,往微笑曲線右端大幅邁進的決心。儘管這些項目看起來還不具規模,但張家福認為,「林憲銘是一個很講究策略布局的人,他做事向來看長期,不會求短期獲利,」緯創的轉型之路,才正要開始。

【延伸閱讀】緯創多角化布局擺脫代工紅海─2012年第3季營收占比筆電:64%-營益率1.5%桌機:9%手機:6%LCD螢幕:6%伺服器:5%LCD電視:4%平板:3%其他:3%-營益率10%

註:其他包括通路、售後服務、系統應用服務、回收業務資料來源:巴克萊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53

成衣代工王孵網購服飾 救毛利率

2012-12-10  TCW
 
 

 

十一月,台灣嘉義,一件件成衣代工王聚陽實業旗下生產的春夏服飾正在趕工,這,正是聚陽明年三月將推出自有網購品牌fisso的全新男女裝。

今年,是台灣紡織業品牌元年!聚陽、遠東、力麗與積極籌畫的新光等,品牌,成了這批紡織上中下游製造大軍搶進的新顯學。

其中,專門替GAP、A&F、Lativ等知名品牌代工,今年前三季合併營收近一百二十一億元、每股盈餘(EPS)五.九三元的紡織股每股獲利王聚陽,正是現階段代工轉品牌紡織族群中的指標企業。「別人不見得有成衣設計、製造能力,聚陽卻擁有最大產能,可以自己供應是它最大優勢,」工業局民生化工組組長洪輝嵩觀察。

六年前,聚陽曾推實體通路服飾品牌,卻因虧損逾兩億元收場,沒想到現又打算進軍網購品牌。它的盤算何在?

先看來自熱火般的商機拉力。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預估,今年台灣線上購物市場規模突破三千億元,網購市場中,服飾精品二○一○年到二○一五年,年均複合成長率更達二五%稱冠。

「品牌才是最終主導者,」聚陽董事長周理平認為。另外,代工毛利率逐年下降,則是推力。翻開聚陽年報,二○○九年毛利率一七.八%,近兩年卻至少都各下滑一個百分點。「國際不景氣,買家不只縮短交期,且轉嫁設計、資金等成本,造成毛利一直降低,」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產業服務及資訊處主任尹承達透露,布局品牌成了代工廠圖長遠之計。

挑戰一:商品力賣易穿搭的「輕流行」服飾

但,轉入品牌絕非簡單之事。當年,周理平就敗在低估實體通路品牌投入資金,以當時北市忠孝東路店面月租金一百萬元計算,加總裝潢、人事等營運成本,一間店一年投資上看兩千萬元,「做這種投入燒錢燒很快,」又遇上金融風暴,跨品牌三年後喊卡。

現在從頭再來,他選擇「成本較低」的網購品牌。「網購模式,你賠也賠不到哪去!」周理平不諱言,以第一年自有品牌生產三十萬件、營收約六千萬元推估,「各種支出了不起八千萬元,每年大概要虧超過五千萬元也不是那麼容易。」

想用小投入孵大效益品牌金雞,他跟其他台灣紡織業者,必須先超越三大挑戰。

首先是商品力。「台灣網購起點,就像夜市擺地攤一樣,去買一堆貨就在網路上賣,」近期以個人身分入股網購服飾品牌天母嚴選的周理平發現,除Lativ外,台灣多數網購服飾品牌都採到韓國或中國虎門等地批貨模式,沒有差異化,「要做品牌,如果批貨就失去意義。」

為求商品獨特性,周理平決定多花成本,從材質研發、款式設計等一手掌控。fisso總經理顏聖育透露,市面上網購品牌以基本款與流行款為大宗,聚陽自有品牌選擇易穿搭的各尺寸「輕流行」服飾搶市,平均價格則在四百到六百元之間。

台灣紡織大廠旭榮集團執行董事黃冠華觀察,品牌形象未建立前,消費者一般忠誠度不高,如何提升「輕流行商品」品牌黏度是挑戰。

挑戰二:經營力多樣少量,避免庫存太多

其次,庫存管理也考驗聚陽的經營力。「每筆代工單都是有人買才生產,品牌卻是做出來假設會有人買,品牌最大敵人正是庫存,」黃冠華直言。

原本,品牌團隊規畫首年度推出四百款網購服飾,約是代工客戶Lativ兩倍(編按:同款有不同尺寸與顏色),每款約生產一千五百到兩千件,則約只有Lativ的百分之一。

周理平也正小心翼翼看待庫存風險。看到今年網購品牌競價生態,讓他決定把每款件數砍半,「不希望萬一有些款式賣不太好時,為了出清存貨把價格殺得太厲害。」

挑戰三:行銷力首年砸兩千萬,打知名度

但,接下來另一個難關,則是行銷力。看過上千家網路新創事業的創投業者王仁中坦言,現階段網購品牌有太多選擇,「消費者不知道聚陽,更不知道為何要買,」先要衝流量與品牌知名度,「問題是它願意砸多少錢來行銷?」

香港易寶電子商務業務總裁劉彥婷觀察,降低成本等賺代工財思維,根本上和投入資源的品牌行銷相衝突,「傳產每一分錢都是辛苦賺來,要它一個月花上百萬美元,連砸六個月,會得心臟病!」

「如果能循序漸進建立營收規模,帶出的周邊效益可能更大於品牌本身虧損,」直到訪問時,周理平仍在盤算得失……。

第一年,他打算投入約兩千萬元品牌行銷預算,根據推估,他的對手之一——Lativ,一年已至少砸下上億元搏品牌曝光。

在專家眼中,網路成衣的戰爭,不會比較好打。「網路只是平台,還是要回歸品牌本身,」王仁中指出。品牌,是場比氣長的持久戰,哪怕是網購品牌,想成為市場一軍,就要有須投入資源未必比實體少的決心。

周理平與台灣其他紡織業者有品牌夢是好事,但,對品牌長期戰爭代價的越早正確認知,贏的機率才能越高。

【延伸閱讀】台灣紡織大廠,年餘孵7個服飾品牌——台灣紡織業投入品牌表

年/月:2011/10業者:宏遠興業(遠東集團)自創品牌概況:推出MIT機能環保服飾品牌EverSmile價位:平價

年/月:2012/01業者:聚紡自創品牌概況:推出機能性戶外運動品牌G-Fun價位:中價

年/月:2012/03業者:潤泰全(潤泰集團)自創品牌概況:透過自家網購平台Fashion Cookie,推出全台首家線上訂製襯衫品牌Corpo價位:平價

年/月:2012/09業者:力麗、力鷗(力麗集團)自創品牌概況:繼購併戶外通路品牌GoHiking後,自創設計師品牌FN.ICE,在台北東區開幕價位:中高價

年/月:2012/10業者:台元紡織(裕隆集團)自創品牌概況:自創台灣設計師品牌InDesign,台北東區概念店開幕價位:中高價

年/月:2012/10業者:聚陽自創品牌概況:宣告推出自創網購服飾品牌fisso價位:平價

年/月:2013業者:新光紡織(新光集團)自創品牌概況:未上市品牌將在既有的ARTIFACTS時尚複合店通路銷售價位:中高價

註:上表僅列入近1年來上市櫃紡織公司投入服飾品牌情形資料來源:各媒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089

宜家挑戰者:一個代工廠在網絡時代的起步

http://www.iceo.com.cn/com2013/2013/0529/267399.shtml

藍黃兩色相間的門臉,裝修簡單,一側牆壁上,由上至下排列著「嘉宜美」三個藍色大字。找到這家位於牡丹江市陽明街陽明三路的嘉宜美首店並不容易。它不臨街,被一座家居城擋在身後,從路口看不到明顯的招牌。即使從門前經過,人們也很難把它跟宜家聯繫在一起。但走進店裡,熟悉宜家的客人會迅速察覺到這裡透出一股「山寨宜家」的味道。在這個頗有些簡陋的空間裡,賣的居然是跟宜家一模一樣的家具、擺飾,為數不多的展示間也明顯在模仿宜家。然而,貨品種類有限,整個購物環境也缺少了宜家的精緻細節和顧客體驗。

這不是李俊明理想中嘉宜美的樣子。這位「不在宜家工作的宜家員工」,為籌備嘉宜美,仔細剖析過宜家。他去瑞典宜家總部參觀,丈量宜家門店,琢磨產品陳列佈局,聲稱儲存了超過10萬張宜家店內照片。還會購買宜家商品,瞭解對手在配送、售後、安裝維修方面的舉措。按照李俊明的設想,嘉宜美的標準門店面積大約在5000到6000平方米,是宜家售賣商品區域面積的將近一半,店裡售賣的單品的數量超過宜家的一半,大約在2500個。

李俊明是嘉宜美的執行董事,與曹躍偉同為嘉宜美的創始人。2009年,李與曹在台灣相遇,互倒苦水。曹躍偉一手創辦的耐力木業從1997年開始做宜家的供應商,開始尚可共贏,但後來盈利空間逐年縮水。而身為中國家具銷售商協會會長,李俊明也有難處,家居銷售商處境艱難,沒有自己的產品,交大筆租金給紅星美凱龍,只能靠賺取差價生存。於是,兩人產生了讓企業擺脫供應鏈上的從屬地位,聯合運作獨立品牌的想法。

曹的初衷是,憑藉代工廠在產品生產上的優勢,複製一個縮小版的宜家,再以價格為優勢,迅速進駐宜家尚未開店的二三線城市,實踐這一想法過程中遭遇的困難超乎想像,但電子商務在中國的崛起又給他們打開了一扇窗,在收到天貓的邀請後,他們改變方向,走上了一條與宜家模式不盡相同的發展道路。這一中國版宜家的故事,從起步階段就在原有的宜家DNA之外,多了一層互聯網的外衣。

「先開槍,再瞄準」

曹躍偉是牡丹江海林市人,16歲開始做木匠,1995年在家鄉創立耐力木業。1997年,宜家青島辦事處主動找到耐力,希望後者能為其代工生產實木百葉窗。彼時,宜家剛剛設立了中國零售辦公室,正在籌備次年在上海開業,並成立中國首家門店。曹躍偉對宜家卻是一無所知,聽完來人介紹,知道能跟全球最大的家具零售商合作,他很高興,「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跟它合作我們這一生就沒問題了」。

解決了最初遭遇的技術難題後,耐力與宜家的合作確實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獲得了雙贏。一方面,窗簾和實木家具的大批訂單令耐力業務量猛增,其百葉窗簾一度佔據宜家全球採購量的60%以上。另一方面,在宜家的嚴格掌控下,代工廠的技術、品控和管理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但好景不長。2006年,宜家與耐力協商,要耐力建一個年產值5000萬美元的工廠,並許諾提供足夠消化產能的訂單。耐力投資3000萬的新廠房建成後,趕上了經濟危機,宜家沒能兌現承諾。按照5000萬美元產值建造的工廠,實際訂單卻從未做到過500萬美元。此後,歐債危機持續發酵、人民幣貶值、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上升,加上宜家堅持採購價逐年下行策略不變,代工廠幾近無利可圖。

據曹躍偉介紹,從1997年到2011年,宜家對耐力木業代工的一款窗簾採購價從每平方米10美元降到了8美元,而原料價格僅2010年就上漲了四成。許多有同樣遭遇的代工廠自發組成宜家供應商聯盟,由曹躍偉牽頭,與宜家溝通,希望能將採購價提高5%,但始終未能達成一致。談判未果,導致哈爾濱林興木業、華龍木業、大連廣通木業等宜家供應商聯盟中的成員紛紛倒閉,其他盟友也陸續退出了家具業。耐力因為有出口歐美市場的透氣窗業務支撐,才沒有倒閉。現在年產值八九千萬的透氣窗工廠,是曹躍偉為避免被宜家「綁死」而布下的一子。

放棄宜家訂單,改做自己的品牌,當曹躍偉在耐力提出這個想法時,支持者寥寥。十多年代工生涯,許多人已有路徑依賴。真正支持曹躍偉自創品牌的,只是少數。

支持也好,反對也罷,認準的事,曹躍偉不會輕易放棄。「他很敢咬住自己的事,敢想敢做」,耐力旗下透氣窗業務的負責人高媛這樣總結曹的個性。2011年3月,曹躍偉結束了與宜家長達15年的合作,開始專注於創建嘉宜美。

對嘉宜美而言,籌備足以與宜家PK的貨源似乎不是問題。李俊明統計過,宜家超過50%的採購來自中國,80%的單品在中國都有製造商。他們需要的只是時間。為籌備貨源、找供應商,李俊明和曹躍偉耗時兩年多,先後接觸了2000餘家家居產品製造商。但廠商們有自己的顧慮:擔心剛成立的嘉宜美是否能提供足夠的訂單;還在宜家採購體系內的代工廠,要考慮新合作是否會影響自己跟宜家的關係。最終,有280家工廠願意跟嘉宜美合作。嘉宜美承諾以高於宜家5%的價格向供貨商採購。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準備過程中,但曹躍偉已耐不住性子,媒體關於嘉宜美的報導越來越多,他急著先開一家店,讓外界知道嘉宜美在做什麼。李俊明試圖勸其延期,最終未果。2011年9月,曹躍偉在自己所有的物業內開出了首個嘉宜美門店。

面對外界對首家門店的質疑,曹躍偉沒有迴避選址不當和貨品不足等問題,但也不後悔自己的「急就章」。「第一個店有正面作用,也有負面作用,但正面多一些。我這個人做事,先開槍,再瞄準。我經常說『完美就是完蛋』,今天變化這麼快的時代,一定是先做,試錯成本儘量低,發現錯就趕緊改。」

把握機會,「先開槍,再瞄準」,是曹躍偉的一貫做法。15年前,曹躍偉接下宜家訂單前,耐力也從未生產過百葉窗。他帶著工人在車間裡自己摸索工藝,看似簡單的窗簾片卻總也做不出合格的產品,眼看著不能如期交貨,聽說青島有種台灣進口的設備可能有用,他立即去看,一試果然可以,買回設備解決了大難題。後來設備、技術越來越先進,耐力承接宜家窗簾訂單的能力從最初的12萬平方米,做到了後來的200多萬平方米。事後總結,耐力跟宜家合作一年後,做了超過100項技術改進。「跟宜家合作,必須得不斷改進,包括技術、生產能力、工人操作的能力。每個月都做,如果不改進我們就沒有錢賺。」

正是因為這種性格,沒有任何電子商務經驗的曹躍偉,又主導了嘉宜美商業模式從線下到線上的大轉型。


顛覆初衷

2012年10月的一天,曹躍偉出現在杭州天貓總部的一間會議室裡。這是一次由天貓主動邀約的會面,大會議桌對面,天貓超市總經理郭大路及其下屬坐得滿滿噹噹。

「來天貓開店吧」,郭大路拋出橄欖枝,並描繪了誘人的圖景。天貓上聚集了大批家具廠商,既有自己做品牌的,也有為國外品牌做代工的企業。通過電子商務,他們嘗試轉型,開闢了另一方發展平台。來自淘寶的數據顯示,自淘寶2009年開始對家具行業獨立運營後,到2011年,連續三年成交額增幅超過80%。

天貓到底看中嘉宜美什麼?「天貓上有上萬家代工廠,但嘉宜美宜家代工廠的特徵非常明顯,背後又有很多代工企業的支持,十幾年代工廠的經歷,在成本、品質控制、環保達標方面都頗具經驗。」天貓負責與嘉宜美對接的木旗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其時,曹躍偉已經體會到了拓展線下門店的難處。一方面,嘉宜美雖然有產品,有專業做家具零售和商業地產開發的合夥人,但依然難以避免拓展線下門店需要面對的成本高、見效慢、風險大等問題。另一方面,嘉宜美不可能在短期內具備宜家在產品設計、店面產品組合(據李俊明瞭解,宜家借此讓顧客的非計劃購物率達到了60%)上的實力。

與天貓的會面,令他意識到,轉到線上開店,不僅成本低,還能迅速打開局面,面向全國消費者做生意,有了天貓的支持,對嘉宜美品牌的推廣也有好處。跟合夥人商議後,嘉宜美決定轉型,明確發展以電商為主,線下體驗店為輔,所有交易全部網上完成的新模式。自此,嘉宜美避開了以實體門店與宜家正面競爭的態勢,轉而從宜家並不具優勢的電子商務切入,開始與昔日僱主爭奪消費者。

有天貓推動,只用了7天時間,嘉宜美的天貓旗艦店就上線了。事先未做任何推廣,唯一可被視為宣傳的,就是旗艦店首頁上「16年世界第一家居賣場代工經驗」、「一樣的產品,不一樣的價格」的描述。但翻看產品圖片,明眼人都能判斷出嘉宜美宜家代工廠的出身。與宜家相同的產品,卻大多擁有低於宜家的價格。同樣的產品,嘉宜美的價格最多會比宜家低出上千元。宜家的粉絲們坐不住了,上線後短短七天,嘉宜美的銷售額就突破了100萬。在緊接著到來的「雙十一」當天,銷售額達到了200萬。天貓趁熱打鐵,宣佈將在4月推出「春雷活動」,拿出3500萬廣告資源扶持嘉宜美等品牌。

嘉宜美嘗到了甜頭。曹躍偉尤其看好其現貨交易外的C2B預售方式:店家通過預售匯聚消費者訂單,確定供應鏈生產方向,家具企業根據訂單規模採購降低成本,省掉了庫存和倉儲環節,企業獲利,同時消費者也能享受到更優惠的價格。通過這種方式,一款預售的階梯凳,在嘉宜美的價格比宜家便宜了40元,十多天就吸引了3000個訂單。據曹躍偉估計,這個數量可能達到了宜家一個門店一年的銷量。

從線下到線上,嘉宜美也在根據銷售反饋調整產品結構,並發現了許多不一樣的需求。宜家店裡賣得好的產品,未必適合在線銷售。例如,宜家賣得最好的是儲物類產品,但嘉宜美旗艦店裡最受歡迎的,是一款在宜家並不暢銷的玻璃櫃。下一步,嘉宜美準備在旗艦店裡主推沙發、櫃子和床具。



不改「宜家DNA」

轉型後,嘉宜美計劃3年開300家體驗店,先做直營,等模式成熟後,再發展加盟,有直營店的區域不再設立加盟店。按規劃,2013年嘉宜美將開店數十家,主要集中在省會城市,但率先落子北、上、廣、深,且每地只開一家店。其它兩處原本已經簽訂租約的新店,全部停掉。嘉宜美原本想避開宜家已經開店的地方,現在不想避了,曹躍偉說,「北上廣深電商的銷售額佔到總量的60%,所以我們要往這邊傾斜。」

不過,新開體驗店的面積比之前規劃的要小,最新的北京店面積在1000平方米。3月28日,嘉宜美在北京城外城的體驗店開始試營業。比起牡丹江的首店,北京店在裝修檔次、產品豐富度、展示間設置等許多方面都有了改觀,但以家具產品為主的嘉宜美,還遠不是宜家的對手。僅就家具品種而言,嘉宜美目前的數量還不及宜家的一半。不過,體驗店裡中散發出的「宜家味道」,還是透出了嘉宜美身上的「宜家DNA」。

這是嘉宜美不會、也不能捨棄的部分。現在嘉宜美的家具產品,基本上都是過去宜家代工廠生產過的宜家產品。這也常被質疑侵犯宜家的知識產權,曹躍偉和他的合夥人,包括天貓也都考慮過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嘉宜美戰略發展總監鄭重曾表示,宜家產品有知識產權保護的只有30餘種,嘉宜美生產的同款產品不再此範圍內。

但改變還是在悄然發生,只是範圍很小。走在嘉宜美的門店裡,也有那些熟悉宜家的老顧客不易察覺的變化。比如,一款宜家暢銷的沙發床,想一次拉開,宜家產品需要至少兩人,經耐力改進後,一個人就能輕鬆將其拉開。而這款沙發床,在嘉宜美的售價只有宜家的一半。宜家許多產品的設計來自歐洲,佔用空間較大,為了適合中國的家居環境,嘉宜美正嘗試將其改造成縮小版。在中國,消費者偏愛深色木材多於淺色的樺木,嘉宜美會據此改變宜家產品的選料。「做零售,我們知道肯定做不過宜家,還有巨大的差距。所以短期內,一定會向宜家學習。也會做類似的升級版,但80%的產品還是會向宜家學習。」

同樣的產品,更便宜的價格,是嘉宜美敢於叫板宜家的關鍵。做到這一點,也離不開多年代工宜家沉澱下來的「宜家DNA」。在曹躍偉看來,宜家家具必須走生產線、做大批量加工,而過去中國的家具製造商以小批量加工為主,兩者之間成本相差懸殊。許多想學宜家的廠家都是買了宜家產品,拿去工廠打樣,一報價,比宜家的零售價還貴。如果換成宜家代工廠做,產品有時能比宜家零售價便宜50%以上。他舉了個例子:宜家要求木方必須30公分才能拼接,但20公分的木方去接,並不會影響產品質量。這樣一來,部分被宜家扔掉的30公分以下木方還可以接著再用,原料使用率就提高了。「你永遠記得,所有的工廠都幹不過宜家的工廠」。

產品線上多年積累的經驗,是成熟代工企業的優勢。它們的弱點在於,大多沒有足夠的設計、運營能力和品牌影響力。與天貓的合作,會有利於嘉宜美補齊自己的短板。

嘉宜美轉型主做電商後,已經開始彌補自己最薄弱的環節——倉儲、配送、售前和售後服務——這些都是宜家代工廠過去不曾涉及的環節。從嘉宜美天貓旗艦店裡的買家評價裡,最多的不滿也皆來源於此。

截至2013年3月中旬,嘉宜美已經在牡丹江、濟南、江蘇建成了3座庫房,另有一個倉庫也已經在規劃中。物流方面,嘉宜美也通過天貓與第三方達成了合作。在安裝環節上,有宜家的地方,嘉宜美直接與跟宜家合作的第三方安裝隊合作,沒有宜家的區域,嘉宜美選擇由海爾日日順等幾個口碑較好的商家提供服務。經過幾個月的準備,曹躍偉相信其物流體系已經足以承受每月銷量兩三千萬的訂單。

硬件之外,曹躍偉也請朋友幫忙改進整個在線服務流程。代工廠不懂電子商務,網站運營公司對工廠流程和產品工藝缺乏瞭解,需要通過培訓,讓兩邊順利對接。網上賣家反映的問題中,70%集中在對安裝的不滿,嘉宜美就找人錄製關於產品安裝步驟的視頻放到網上,供消費者參考的同時,也可以用於培訓安裝工人。

線下體驗店也是不容疏忽的一環。對牡丹江門店的改造已經被曹提上日程。未來會在路口設置明顯的門店提示標誌。賣場內產品數量已由過去的100多種翻了一番。4月又推出「春雷活動」,嘉宜美賣場產品進一步增加到400多個。曹一再對門店負責人強調:「要告訴客人,我們過去是宜家代工廠,賣的都是跟宜家一樣的東西,還比它便宜。不要怕宜家,我都不怕,你怕啥。」

在積極為「春雷活動」做準備時,曹躍偉也接到了外界主動提出為嘉宜美提供產品設計的合作需求。天貓是嘉宜美的堅定支持者,卻也希望從模仿起步的嘉宜美,未來能有完全屬於自己的產品問世。天貓甚至考慮,會為嘉宜美等品牌提供與設計師團隊合作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07

讓美商也搶著代工 一元保險絲拚出營收七億大公司

2013-08-19  TWM
 
 

 

向來只聽過台廠幫美商代工,功得電子竟靠著一顆保險絲,讓美商競爭對手願意放下身段為它抬轎!邱鴻智堅持逆勢擴廠、大量購買設備,一路登上全球消費性3C電子產品保險絲龍頭。

撰文‧顏雅娟

一顆平均售價新台幣一元的保險絲,如何成就年營收破七億元的大公司?

成立於一九七七年的功得電子,是台灣電子產業中標準的隱形冠軍。從「家庭即工廠」創業潮崛起,一路挺進全球前三強保險絲製造商,在消費型3C電子產品保險絲的市占率,更做到全球第一;舉凡筆記型電腦、手機充電器等任何需要用到「電」的產品,都有功得的保險絲在裡頭。

在敲定訪談的這一天,車子從台北市區開進五股工業區,在工業區裡繞了好幾個彎,才瞧見藏身巷弄之中的功得電子五股廠。在這全台最大的保險絲工廠內,一天能生產超過三百萬顆保險絲,看著生產線上黑色塑膠底座排排站,機器在小孔內精準插入兩條導線,放上保險絲,接著瞬間加熱焊接,進行電流檢測,一個體積不到一立方公分的「小黑豆」(結合塑膠底座的新式保險絲)就完成了。

見到《今周刊》的記者,頭髮略微花白的董事長邱鴻智立刻客氣地躬身歡迎,問起創業緣起,邱鴻智謙虛地回答:「其實那是很簡單的東西,剛開始我都不敢讓人知道我在做保險絲呢!」

危機:外商緊縮進口量

意外踏上台灣客廳創業潮

把時間拉回三十多年前,那正是台灣經濟奇蹟高速起飛的輝煌年代,中小企業與女工締造讓所有台灣人驕傲的經濟奇蹟;當時的企業主,更是一只手提箱跑遍全世界的經典代表。

或許很難想像,那時台北市區基隆路、南京東路一帶,還是一片中小企業林立的工業區,全都一窩蜂搶進當時最紅火的收音機、電話等小型家電組裝生意。

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二十出頭歲、剛從萬能工專電子科畢業的邱鴻智,很自然地進入某電子組裝廠任職。頂著專科學歷光環的他,一進公司就接下生產管理專員的重任,負責調度各項零組件與生產進度。

邱鴻智回憶說:「那時候要組一台收音機、電話機,在意的都是電晶體、馬達這種關鍵零組件,保險絲被視為最沒有經濟價值、最沒有技術門檻的零組件,從來沒有人會在意,這家沒有、再換一家拿就好了!」然而,從來不被注意的保險絲,卻因外商突然緊縮進口量,讓台灣這些中小企業一下子面臨「萬事俱備、只差保險絲」的窘境。以邱鴻智任職的公司為例,不到一個月內,就堆了好幾個貨櫃的貨,全都只差一顆保險絲而無法出貨。

為了解決保險絲缺貨問題,邱鴻智自告奮勇,向老闆請纓扛下這挑戰。當時邱鴻智心想:「保險絲,不就兩個銅帽與一根鉛線,有什麼難的!我自己做!」於是,邱鴻智走遍三重、新竹一帶,買齊了各種規格的銅帽、鉛線,發揮實驗精神,自己在家裡客廳摸索生產保險絲。

短短一周,邱鴻智就在自己客廳生產出公司所有貨品欠缺的保險絲,順利解決了公司的難題,也讓邱鴻智在圈子裡一炮而紅,每家老闆都搶著向他拿保險絲。從來也沒想過創業的邱鴻智,就這樣被時勢推著走,一頭栽入保險絲產業,在一九七七年創立功得電子。那一年,邱鴻智才二十三歲。

危機:父親逝、工廠毀

獲老員工支持激勵再出發

少年創業看似風光得意,但邱鴻智卻始終抑鬱寡歡。「那時候,我都不敢對別人說我在做保險絲,因為這東西太容易了,只要幾個零件裝一裝就可直接出貨,技術含量之低,連我還沒上小學的兒子都能投入生產行列,很怕被同學看不起!」邱鴻智苦著臉回憶。

說也神奇,雖然沒用全心經營,但因抓準了相對冷門的保險絲產業,竟讓邱鴻智在三十歲前就穩穩賺進數百萬元的財富,生產基地也從家裡客廳擴張到台北市福林橋旁的民宅,租下一樓當作辦公室及工廠。

然而,一九八四年的一場水災,成了改變邱鴻智一生的轉折點。

那一年,邱鴻智剛好走到三十歲的人生關卡,早上才在醫院陪著父親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原以為這就是人生最痛的時刻,沒想到,傍晚接到員工電話,語氣緊張地說:「工廠淹水了!所有設備、材料都泡湯了!」站在醫院長廊,邱鴻智拿著話筒,心裡有一度甚至忘記什麼是「痛」,還以為老天爺在跟他開玩笑;那一天,又恰好是閤家團圓的中秋節,仰頭看著斗大的滿月,成了邱鴻智至今仍忘不掉的傷痛陰影。

隔天一早,邱鴻智帶著沮喪的心情走進滿目瘡痍的公司,看著近千萬元的設備、材料全都損毀,心情極度沮喪的他,不發一語地坐在工廠的小客廳。這時,一名老員工走過來拍拍他的肩說:「薪水不拿沒關係,我們一起把它(工廠)再整理起來。」這時候,邱鴻智才真正轉念:「員工都這麼努力,那我更沒有放棄的權利。」從此之後,邱鴻智把一天當兩天用,每天工作超過十二個小時,早上先在工廠顧生產線,下午一有空,就提著一只皮箱到當時的台北市中華商場(台灣早年電子零組件器材集中地)推銷自家產品。

邱鴻智說:「那時候真的是『台灣錢淹腳目』,只要願意打拚,到處都有客戶。」短短四年時間,邱鴻智就把那次水災所造成的上千萬元虧損彌平。

危機:網路泡沫

乘機擴張規模逆勢投資

隨著台灣產業主流從家電轉型到PC資訊產品,對於保險絲的精密度要求愈趨嚴苛,功得也被迫從手工製作走向自動化生產,邱鴻智表示:「當時一台自動化機器幾乎等於一輛賓士的價格。」但為了在變動激烈的電子產業中存活,擴張規模成了功得站穩腳步不得不的選擇。

二○○一年網路泡沫化,全球電子產業皆遭受重創,大多數台廠都忙著減薪、裁員、放無薪假,篤信佛教也熟讀《道德經》的邱鴻智,卻抓緊機會、堅持逆勢投資。利用這波產業低潮,大舉收購土地、購買設備,斥資超過一億元新增現在的五股廠,讓產能大幅擴增。邱鴻智直白地說:「也是因為景氣好的時候,國外設備商原本不屑賣你東西,在金融海嘯就變得什麼都好談!」靠著危機入市哲學,邱鴻智用「產能規模」奠定了全球前三大保險絲供應商的基礎;但便宜、量大還不夠,隨著電子產品設計走向輕薄短小,體積比一片指甲還小的陶瓷晶片保險絲開始崛起。為了趕上這全新的產業浪潮,邱鴻智轉而向工研院材化所取經,合作研發出自有規格的陶瓷晶片保險絲。

二○○八年香港電子展上,功得首次展出自家的陶瓷晶片保險絲。會場上,美商競爭對手的主管竟然親自上門「嗆聲」說:「你們怎麼做也不會比我們便宜,不如讓我來幫你們代工生產!」當時,擔任功得業務主管,同時也是邱家大女兒的邱郁惠,立刻打國際電話告知父親狀況,邱鴻智一聽,馬上就知道功得這項產品成功了,讓競爭對手開始感到威脅,雖然被嗆聲,心裡卻是開心得不得了,要女兒婉拒這項提議,成就美商搶幫台廠代工的「佳話」。

靠著多元產品線以及與時俱進的生產技術,功得站上全球消費型3C電子產品保險絲龍頭,每年出貨規模逾十億顆,觸角伸入每個人的生活。但神奇的是,成立三十多年來,功得始終堅持不公開發行,對此,邱鴻智解釋說:「保險絲這產業就是沒有驚喜,與其讓股東失望,不如就自己穩穩地做好本業。」展望未來,由於功得尚未打入航太、伺服器等高單價保險絲領域,營收規模比起美商BUSS、Littelfuse仍有好一段距離,但邱鴻智常跟員工開玩笑說:「『小三』是最厲害、最可怕的,只要努力,小兵也能立大功。」期許功得繼續用一顆保險絲,寫出台灣驕傲。

邱鴻智

出生:1954年

現職:功得電子董事長

經歷:電子廠生產管理專員

學歷:萬能工專電子科

家庭:已婚,育有一子一女

功得電子

出生:1977年

負責人:邱鴻智

資本額:7.2億元

主要業務:保險絲相關零配件產品之研發、設計、 生產、行銷與服務主要客戶:惠普、戴爾、蘋果、東芝、台達電、光寶、友達、鴻海集團近三年營收:7.16億元、7.12億元、6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