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人類永遠都被「這次不同」愚弄

來源: http://www.jiujik.com/resources/article/%E4%BA%BA%E9%A1%9E%E6%B0%B8%E9%81%A0%E9%83%BD%E8%A2%AB%E3%80%8C%E9%80%99%E6%AC%A1%E4%B8%8D%E5%90%8C%E3%80%8D%E6%84%9A%E5%BC%84

 
最貴的四個英文字是「這次不同」( this time it's different ) ── 約翰.坦伯頓爵士。
 
二十世紀備受推崇的著名投資者約翰•坦伯頓爵士( Sir John Templeton )可謂無人不識,他的投資哲學更是出類拔萃。在他的姪孫女洛蘭.坦伯頓 ( Lauren Templeton ) 的著作《坦伯頓投資法則》記載,其中一個章節描述人們吃了多次「這次不同」的大苦頭,但也不能在從失敗中變得精明。
 
以身試險是人之本性,通常都是傾向盲目兼樂觀地預期未來的成長。不過,在風險升溫之時,他們卻告誡自己這次不一樣,不會再像過去那樣一輸到底。最可慘的是,就連財經專家都走出來喊著「這次不同」。
 
美國在1910年代,人們想也不想,就把投資於汽車業視為金礦,因為所有人都必須體會快速運輸的時代,故很難想像人類對汽車的需求會減弱。汽車的進步,把我們帶進「新時代」,這和千禧網絡掀起「新經濟」一樣。2000年網絡泡沫在未被刺破之前,專家們都不認為網絡的估值高得瘋狂,幾乎所有預測都是估計網絡流量的增長於未來5年可達一千倍,相信大家仍記憶猶新,對吧?當金融市場接受了這些新玩意時,泡沫便愈吹愈大,結果我們兩次被「新經濟」的新憧憬殺個片甲不留,但我們仍不能從中學精。
 
現在,金融市場對新能源及網購的憧憬又開始喊著「這次不同」,並開始譏諷投資於舊經濟的投資者是食古不化。新經濟的支持者並叮囑,投資是向前看,過去就是過去,未來才是大道理。不能否認,以上說法大致正確,惟他們卻無視風險。前景多麼美好又如何,付出過高溢價買入一家前景美好的公司,絕不等於是一個美好的投資機會,這個道理太淺易,但不懂的竟然大有人在。看來,「這次不同」將要再次出動,好好再一次教訓他們才安樂。
 
文:張偉傑(太陽國際証券分析師,擁有多年股票分析及投資實戰的經驗,持有工商管理學士學位及商業系統碩士學位,專長以多元思維模型尋找投資機會。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588

人類的終結1 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4ct.html

    人類一般是不看未來的,活在當下是最重要的事情。

    當然有些科學家、宇宙愛好者期待有一天能夠飛出太陽系,尋找到另一個可以居住的地方。

    實際上在可以看到的科學知識儲備和增長速度上,人類在能夠移居其他星球之前,就會滅亡了。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13年公布的 2012地球生命指數表明過去40年,地球生命里下降28%,非洲下降40%,熱帶低收入地區下降61%。地球生命力指數追蹤2600個物種9000多個種群的變化,衡量地球生態健康狀態。

    另一方面,各國公布的數據中,水汙染、空氣汙染、土地汙染構成了地球生命力衰減的另一個糟糕態勢。尤其是中國這些年的數據表明,中國7大水系一半汙染嚴重,地下水64%嚴重汙染,90%受到不同程度汙染,7億人飲用大腸桿菌超標誰水。全球12億人飲用致病性汙染水,人類每年排放4200億立方汙水,汙染5.5萬億立方淡水,占全球徑流14%。

     中國土地汙染16.1%,耕地重金屬汙染超過19.4%,大半由化肥引起,農藥殘留與化工汙染未知。反轉基因者可以好好看看這個數字。

     空氣汙染方面,全球城市居民的五分之四生活在空氣汙染中,中國僅有4.3%的城鎮達到一級空氣標準,註意,這是包括所有城鎮在內。

     回到生物多樣性的問題上去,為何生物多樣性對人類如此重要?

    地球早年間只是一個熔巖星球,冷卻了8億年才形成巖石,35億年前才出現原核生物,31-34億年前才出現藍藻類進行光合作用,20億年前才使得地球空氣中得到足夠氧氣,真核生物出現。演變了15億年後,所有動物門形成,又過了5億年人類才出現,也就是200萬年前。

    地球足足孕育了35億年,才得以創造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

    實際上,今天的地球,是一個無機世界和生命圈相互作用而成的星球,沒有生物就沒有地球,只是一顆大巖石而已。

    今天的水源、土壤、空氣均由生物造就,而非與地球俱來。

   而維系這樣一個地球生態,依賴的是地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

    而生物多樣性,保持了物種擴展和基因傳承,也保證了生態平衡。

    但人類的出現,使得整個地球的演變開始倒退,尤其是到了近幾千年 。

    地球的生態圈首先從能量的轉換開始,海洋水系的藍藻類生物和陸地植物,以不停的光合作用,轉化太陽能為生物能,並產生氧氣。這是最基礎的生產者,而植物在歷次地質變動中,沈降到地下,形成油氣煤炭等現代社會依賴的能源。之後,動植物之間的能量消費轉化,維系著地球生物的生存。人類食用植物和動物屍體來獲得自身能量。

    另一方面,細菌、植物扮演者降解生物屍體,清潔地球水和空氣的職責。

    人類對地球沒有生產,也沒有清潔,只有消費,同時伴隨著破壞。

    由於人類具備其他生物沒有的開發和使用工具的能力,對財富的貪婪超越了對生存能量消費的底線,遠遠高於此。因而人類的擴張,是一種掠奪性的,不生產維系地球省調平衡的方式,存在於地球之上。

    由於人類的擴張,絲毫不考慮人類自身的未來,更不要說維系整個星球的生態,對所有生命有所尊重,這使得地球的惡化迅速擴大,且人類絲毫沒有重視。

    人類的自私貪婪和競爭性,體現在繁衍後代和自身炫耀式存在中,獲得更多的財富,並取得優秀異性配種繁衍的本性,使得人們無底線的向大自然索取。而人類的強者更是獲取自身幾萬年都無法消費完的財富,不惜一切使用最消耗浪費的生活方式。

    最終將妨礙人類的繁衍。

   因為當地球的生態平衡打破均衡點,生物的多樣性不足以支撐氧氣、清潔水、生物屍體腐蝕凈化、土壤凈化,動植物的存在不足以支撐人類能量獲取的生存時,人類就將滅亡。

   而以過去四十年,動物消減的速度來看,不會太久。

   短到不足以讓人類找到合適的星球搬遷。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984

人類的終-結-終.結篇 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4i0.html

    盡管我可以把整個人類文明從宇宙、地球史、生物體系、人類行為學、政治經濟學等等方面去剖析開來,寫一篇長篇巨著,但我實在沒有時間。

    終結篇是回答一些網友的問題,他們積攢了這些問題,在過往很多年里,碎片狀的留言。

    1,人類行為無可救藥嗎?

    是的。

    2,即使人類行為無可救藥,那正確的做法是什麽?不妨瞎扯來下酒。

    放棄幹涉自然和市場,只針對公平。比如自由市場的放縱,會產生自然壟斷的財閥,試圖控制所有資源,壓榨所有人,這是貪婪和效率的本能。

    利用人類的自私和貪婪,杜絕卸責行為。比如把公海分割成私權,賣給私人捕獵開發。私人會維護長遠利益。至於怎麽克服海流和魚群的遷徙造成的經濟學難題,參見張五常的蜜蜂采蜜和燈塔理論。

    又比如把森林交給私人,開發性保護。這一點,即使是美國人,也做的異常糟糕。

    法律的規則只約束不得涸澤而漁和只開發不種植。

   放棄對人類遷徙的約束,我指的是各種約束,比如附帶在上面的教育、醫療福利。讓人民集中在大城市群,把自然還給自然。大城市是最集約化和效率化的取舍。

    還有一個壓根不可能實現的是,讓全球人類自由遷徙,就像一百多年前一樣。如果大家都願意去美國,那就70億人都去美國好了,把自然還給大自然。這樣,也不存在全球勞工組織相互敵視打架的事情了。也就沒有了相互戰爭。

    3,以上都是扯淡嗎?

    有部分會實現。比如森林私權化,由私人保護性開發。或者局域內的自由遷徙。

    其他的,因為人類的意識形態、精英控制、群氓行為等等,都絕無可能實現。

   4,如果發生生態失衡的大滅絕,會還有希望嗎?

    是的。部分人類會存活在一些洲的小部分地區,直到整個大自然緩慢複蘇,人類繼續繁衍。

    這里面最糟糕的可能是人類的繁衍比大自然要快速,於是就全體毀滅。

   5,我很害怕,現在要選擇哪里去呢?

     哪里都不會真的安全,且概率難以預測。

     如果你要真的選擇,選擇那些資源豐富,又有足夠軍隊保護的國家去吧。因為許多資源豐富,人口稀少的國家,在真發生資源災難時,會被迅速入侵,殺光原住民的。

     而自身資源稀少的國家,且人口眾多的,不會外族入侵,而是會先內亂自我毀滅一多半。

    嗯,你問這個問題,其實還是多余的,為子孫後代考慮一下吧。

 

     有一天,我和俄羅斯的朋友閑聊。我談起普京治國的錯誤,和歐美對俄羅斯的偏見壓制,問能否撐得住。

    他告訴我,只要不是前蘇聯那種反市場的集體主義行為,即使是經濟危機,金融崩潰,俄羅斯人也不會生存有問題。

     因為俄羅斯有世界上最遼闊的國土,每個居民家庭都有一個鄉間別墅,這個別墅有十幾畝到幾十畝地大,可以種糧食菜蔬,可以捕獵釣魚,可以以小農經濟的方式輕而易舉的活下去。

     所以俄羅斯人從不放棄國土,普京說俄羅斯是很大,但任何土地都不是多余的。---原話忘了,大致如此。

 

    所以美國人即使通過鑄幣稅壓榨全球,過著平鋪式的浪費式居住生活方式,也封閉大門,只遷徙對自己有利的知識技術財富人才進來。

    

      人類世界大同,是個遙遠的絕望。

 

    6,我問一個問題吧:

     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548

人類的終-結3 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4hz.html

    丹布朗的做法如同世界上有人贊同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許多人評論印度時,會把人口因素歸結為印度落後的一個原因,且不說印度是否落後。

    我反對人為幹涉人口,有的人歸結為我是經濟學家,從經濟的角度出發;有的人歸結為我是基督徒,從生命的角度出發。實際上,我的確出於對生命的尊重,也的確從經濟的角度出發,實際上我認為人無法幹預自然,否則就變成了神,人類連自己的經濟都幹預失敗。

     然而我主觀的看法,並不代表我不認為人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諸多來源,一是貪婪和掠奪的本能,二是以為自己是神,有時候後者因素還占更多。

     幹預人口的後果,是讓本民族的人口失衡,支撐族群生存發展的青壯勞力過快失去,老人過多增加,同時在全球高福利化傾向下,變成入不敷出,青壯年的生產不能支撐老年人的消耗。而歷代王朝的覆滅都是財政失衡和惡性通脹通縮,當中國人因為人口失衡變得財力失衡時,即使延長老人的退休年齡也無濟於事。老齡社會的習慣是不消費,會造成全面緊縮。

    同樣的,丹布朗小說中,用基因武器幹涉全人類生育時,也帶來老齡化社會,整個地球的人類生產者無法支撐老人社會的消耗,會加速整個人類社會的失衡,引發混亂。另一方面,基因研究不是一個族群的專利,許多國家都在研究,一個針對性的攻擊,必然引發另一方針對性的反擊,當基因武器盛行於新人類戰爭時,可能地球全體人類居民一起毀滅,無以生存。

    未來中國會因為老齡社會變得很窮,大量富人會移民,青壯年中的精英會因為絕望而遷徙,剩下的是一個負擔沈重的老年人不能休息的社會。要依賴人口的自然淘汰,過二三代人才能重新平衡。

   這是題外話了。

  

    回到原來的主題。

    與人類耗光能源的恐懼相比較,人類耗光食物來源的速度會更快。

    地球可耕地因汙染和過渡使用大量在削減,為爭奪耕地,人們所做的開墾又在毀滅森林草地和生物多樣性。於是人類在增加海產的收入。

    公海在經濟學上屬於一個無效率市場,人們因為卸責和貪婪的本能,在公共區域濫捕,讓海洋魚類資源急速下降。大量破壞系的捕撈方法,切斷了小魚成長的過程和破壞了魚類生存的環境。在可見的未來四十年里,人類能捕撈的魚類會損失大半。許多海洋生物學家,會擔心大多數海域會成為真空。聯合國認為40年後,人類再無魚類可捕獵。

 中國的漁業最出名的是以網眼細小的巨網橫掃海底,無論魚蝦還是珊瑚礁,毀滅殆盡,以至於中國的渤黃東海原有漁業資源已經枯竭。中國漁民經常與朝韓海警發生糾紛的由頭,很多時候要檢討自己。因為我們在偷獵他海。

     偷獵的源頭是我們的海已經無漁業資源可言。

    漁業的習慣也帶進了大洋,以滅絕性捕撈魚群的方式,被經濟利益驅動,至於人類共同的社會責任,我們是不具備的。   

     這不僅僅是中國人的問題,雖然中國人是罪魁禍首之一。

     海洋是人類文明的起源地,記得第一篇我寫到,地球用了35億年才孕育了適合人類生存的地球。當海洋生態圈被破壞後,海洋生物對整個地球氣候、氧氣、清潔的功能就將失去。

      人們與其去火星建立居住地,創造密閉空間的小生態圈,試圖化幾十萬年改造火星空氣,不如先管好自己的星球。

      未來,人類概率上可能發生的無意識自我拯救行為:

1,資源爭奪引發的戰爭,無論這個戰爭來自於能源、水源、糧食爭奪。戰爭可以大幅度削減地球居民,比如70億人死剩下7億人,地球的負擔就會減少很多。

    社會體系失衡引發的內戰,也會局部減少大量人口。

2,大規模瘟疫。無論是被逼到盡頭的森林生物反撲,還是人類實驗室里瘋狂的病毒開發,記住我這里說的不是病毒研究,人類有非常奇特的愛好:研究毀滅同類的各種武器。

     歷史上黑色病,也就是鼠疫,幹掉了歐洲一半多人口;天花蔓延全球,又毀滅一大片;西班牙感冒也能消滅不少人。

     未來的禽流感、埃博拉或其變異體、其他未知病毒,在全球化快速溝通傳播下,一個不慎,就可以滅掉一大半人口。

     

     一旦這樣的事情發生,對於當下的人類,是一種災難;對於未來的人類,又獲得了喘息機會。

     只是後來的哲學家和科學家們會問人類一個問題:

     你們活著的目的是什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549

人類的終結2 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4hr.html

    我寫了生物多樣性損害到過了盈虧點,終究導致人類文明毀滅。

    實際上,人們曾經議論的是小行星擊中地球,南北極互換等等微小概率事件,而人類完全忽略了自己的貪婪可以迅速的制造大概率事件。

    然而人性的自私、貪婪、憤怒也可能為自己留下一些生存的機會,那就是大規模的自毀。

    在屢次的人類人口大損減過程中,人口以九成多的比例喪失,然後周而複始的恢複。

   這種大損減,一般是以戰爭為路徑,在亂世中,人類社會失去正常發展的秩序,從而導向大規模的批量死亡,以至於相互食用為生。

    另一種大損減,也是人類社會自己造成,比如汙染造成的生物疾病。歐洲鼠疫就是水源汙染造成,倫敦的醫生以手繪街區死亡布局的統計聚類分析方法,找到了水井汙染是瘟疫蔓延的原因。天花這類疾病,總是輪番在人類史出現,就像最近蔓延的西非埃博拉病毒。

     人類為何會患上這些致命疾病?擴張過快,逼迫大自然後退,接觸陌生的生物種群,通過食用或寵物類野生動物接觸,導致在動物身上的病毒突變,突然對接人類身體,在變異為溫和病毒之前,造成大規模宿主死亡,也就是人類大損減的一個原因。

     以某些殘酷的天擇學派生物學家的態度,放任病毒流行,死去大部分人,留下自然免疫能力的人類,似乎是一種方法,用於定期清理人類,縮小人類對大自然的損害,讓生態圈恢複。

    於是就有了丹布朗的新書《地獄》,書中科學家散布針對特定人類基因缺陷的基因武器,導致許多人不能傳宗接代,於是人口損減,以拯救人類社會的未來。

    這是一種愚蠢的做法,卻有人相信。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550

【黑問專欄】人類社會的未來:從互聯網時代進化到機器人時代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30/147337.html

i黑馬註:人類一直機器人充滿了渴望與好奇,電影《超驗駭客》,就是講述了用計算機來完成人類的自我學習和自我思考的能力,甚至重新制造新的有機體生命。那麽,伴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會從互聯網時代進化到機器人時代麽?

\來源:黑問
作者:楊子超
愛部落輕日記社區創始人兼CEO
=============================================
前幾天的百度百家BIG TALK 大會的主題是機器人重塑未來生活,在大會的現場有跳小蘋果舞蹈的機器人,還有仿生學的機器魚在水池里不斷的遊來遊去。看著機器人的翩翩起舞,仿佛又回到了我的英國華威大學WMG學院,在學院的展示廳里,屹立著英國高校里最強的機器人足球隊,它們奪得過多次全英機器人足球大賽的冠軍。

前不久的一部電影《超驗駭客》,就是講述了用計算機來完成人類的自我學習和自我思考的能力,甚至重新制造新的有機體生命。電影里的很多情節和這次的演講嘉賓利普森教授的觀點有幾分類似。正如《第二次機器革命》一書中提到的第一次機器革命機器替代了人的身體,而第二次機器革命是替代了人類的大腦。也許不久的將來,大部分的腦力勞動者將會失去工作,這些擔憂不無道理,下面就給大家說一下我對機器人未來的一些觀點和看法。

3D打印機的發展

未來3D打印機的發展必然會推動機器人制造的爆炸式井噴。機器人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計算機算法部分,另一部分是工業制造部分。隨著3D打印機的普及,必然會讓人類的創造力無限的釋放出來,正如魯斯教授的觀點,我們需要制造大量的機器人來完成機器人的自然篩選和進化,這個過程就如同生物進化論一樣,機器人也需要不斷的進化,而支持進化的核心是通過3D打印機來制作出海量的不同的機器人,機器人們通過一定設置的環境和任務進行篩選測試,來完成最終的機器人設計定型。目前3D打印機面臨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成本問題,目前的價格依然無法讓大眾所接受。第二個問題是3D打印機的墨盒材料目前還過於單一。雖然教授們介紹了很多適合3D打印的材料,但對於一般的老百姓來說,材料選擇空間依然有限。在這里我要強調一點,雖然依托3D打印機的3D建模技術在未來會成為一個全新的創業領域,但對於中國來說,最少還要等到3D打印機的普及之後才會有長足的發展。如果3D打印機價格不能降到千元以內,在中國很難普及。

機器人的發展

魯斯教授在大會上也介紹了一些有意思的機器人,比如說簡單的做飯功能的機器人,也許在中國做飯機器人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畢竟我們是舌尖上的民族。在美國,有很多TMT的知名人士開始了機器人方面的創業,例如《長尾理論》的作者安德森創立了3D飛機機器人公司已經有很多年了。另外在汽車工業里,機器人領域的應用也已經有很多了,只是平時我們並沒有太多留意或者並不知道這些應用就是屬於機器人領域的。就像機器人跳舞技術在10年前就已經有了,如今機器人的發展將會向更深入的智能化發展,這也是百度深度學習領域的未來。在這次大會上百度技術副總裁王海峰先生介紹了百度的語義識別領域的成就,我認為語義識別本身是機器人的最關鍵的命令入口,在未來語義識別和深度學習將是智能機器人的標配元素。

互聯網的發展

目前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以大數據,O2O,IOT為核心的移動互聯網方向提前到來,這三個元素融合在一起,其實就是機器人未來的雛形。IOT是Internet Of Things萬物互聯,這個解釋是對物聯網的更深度的理解,目前的IOT,大家可以理解為智能硬件,更簡單的理解就是智能手機。IOT隨後的發展方向將會是智能汽車(車聯網)和智能家具(客廳娛樂)。O2O這個詞就是虛擬現實,是人們鏈接兩個世界的場景統稱。大數據一定是用戶相關聯的數據才是能用的數據,大數據不是光量大,必需是和場景,智能硬件都相匹配的,關聯的才可以稱為大數據。 移動互聯網的第一代APP時代(簡單的工具服務類APP)已經全面結束了,未來APP的發展必然是通過智能硬件來深度融合的場景消費時代。移動互聯網新一代的APP即將登場,也必然是基於人的生活場景展開。每一個場景應用就像一個垂直服務的機器人雛形,我們不斷的完善並提高場景的服務,最終應用的進化成為一個真正的基於大數據的智能服務的機器人,這就是在互聯網的環境里機器人的進化過程。

未來的融合

在2007年我的研究生畢業論文就提出了PC,手機,汽車三網合一的理論。當時論文設計的汽車樣本原型其實和現在的特斯拉汽車基本上差不多,不過我當時並沒有想到手機方面的發展會如此突飛猛進。如今智能家具的概念也進入了我們的視野,加上智能可穿戴設備,未來是一個智能融合的時代,誰更接近人,誰更接近服務現實的場景消費,誰就可以在未來機器人的世界里奪取先機。人類社會的進化也是這樣,任何一次變革或者生產力的釋放,都是通過優化或者縮短了交通,交流的人類的連接方式。未來的IOT時代,將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又一次飛躍,變革也將無處不在。

O2O產業的升級

還記得幾年前郎鹹平提出的產業升級嗎?如今富士康做電商是工廠升級進一步抓線上入口,宏圖三胞入股拉手網是線下賣場升級進一步抓線上入口,順風快遞做順風優選是快遞升級成為供貨商進一步抓線上入口,沃爾瑪收購一號店也是變向的成為電商進一步抓線上入口,就連王健林的萬達地產也開始做線上入口了。以上都是傳統產業的升級,全部圍繞著兩個概念,一個是產業鏈優化,一個是企業互聯網化。也就是全產業鏈化和全互聯網化。馬雲的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之後,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主要是針對這兩點開始轉型。隨後的SCM(產業鏈管理)和CRM(客戶關系管理)體系會進一步升級全面擁抱互聯網化,為後面人類社會的IOT時代做鋪墊,也為隨後的更智能化的機器人時代埋下了伏筆。

3BAT的矛和盾

目前移動互聯網的格局被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和360所把持著,他們分別代表著人和信息,人和物,人和人,人和安全。在無限接近於人的原則下,騰訊的人和人,360的人和安全都是最接近人的心智的,所以在未來依然把持著格局。阿里巴巴的上市,讓傳統企業驚醒了,因此就有了上面說的O2O傳統企業的紛紛轉型和升級,即便是阿里巴巴也依然無法吃下這個巨大的市場,因此百度的直達號,騰訊微信的公眾號,360的來店通都全面出擊未來的O2O的市場,來瓜分這傳統產業信息化的豪華盛宴。巨大的蛋糕,其實阿里巴巴也很著急,很多傳統行業的企業家並不是很喜歡跟革自己命的公司合作,因此他們更願意找另外幾家互聯網大公司合作。阿里巴巴現在需要做的是以開放的心態迎接傳統企業,而不是充當O2O掠奪者的角色,因為未來的O2O的生態圈必需是柔性的發展。

百度本身是一個經營人和信息的公司,在PC時代人的主動索取信息的欲望更強一些,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分散化的信息入口改變了百度在PC時代的大佬地位,然而這些PC時代的信息沈澱,結合百度多年的技術積累,卻成為了下一個IOT時代的最大資本,這就是大數據。百度擁有的最強的一個資源就是大數據,雖然目前百度最有價值的移動互聯網場景應用是百度地圖,然而在未來,百度可以結合場景進行大數據的深度挖掘和學習,並通過智能硬件機器人來更好的應用。為什麽這段是講3BAT的矛和盾?在未來的機器人時代,大的互聯網公司會被現有的利益集團所捆綁,無法進行更深刻的變革和進化,現在看似短板的東西在未來也許會成為最重要的公司核心資產,當然這些機會也會轉瞬即逝,在帝國的體系之下,變革舉步維艱,矛和盾揪心重重,未來3BAT準備好了嗎?

創業者的機會

這是一個最好的季節,也是一個最壞的季節。最好季節是因為移動互聯網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時代,變革的年代必然會出現新的機會,亂世必出梟雄。最壞的季節是因為未來的機器人時代,要求創業者進入的門檻非常高,因為大數據需要產品的數據沈澱,因為IOT所引領的智能硬件需要的資金大量。O2O的產業升級給了創業者一個順勢而為的機會,投身真正的傳統行業,讓更多的行業互聯網化,讓更多的互聯網下沈到傳統行業,這就是場景為王。移動互聯網的新時代,必需抓住場景進行深入的創新,這些場景也就是未來機器人垂直服務的原型。

機器人在大家看來是一個高大尚的詞匯,在我們很小的時候,都夢想擁有一個自己的變形金剛,如今機器人的很多基礎環境已經具備,也許離我們想要的變形金剛最終形態還很長遠。但最起碼現在人們已經擁有了掃地的機器人,自動駕駛的汽車機器人,還有幫助教育的兒童機器人。未來也會出現更多更有意義的服務老年人的機器人。我們正在經歷著人類最偉大的變革年代,從互聯網的時代正走向機器人的時代。未來當我們回憶起現在的暢想和思考,也許會更加的感恩這個時代,讓我們如此幸運的見證了這一切的發生。本文的最後,我由衷的感謝那些奮鬥在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們,正是他們的堅持和執著的熱愛,才誕生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這些奇跡才讓我們擁有了對未來更多美好的向往和希望,向他們致敬!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上黑問社區和作者一起討論相關問題~詳情請戳:http://ask.iheima.com/?/article/13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559

人類正變得越來越笨?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605

1408624676156_wps_5_World_IQ_graph_jpg

(來自哈特福德大學:人類IQ在下降)

美國科學家近日首次證實,一種名為chlorovirus ATCV-1的病毒可使人類變笨。近期的研究還顯示,過去十年,英國、丹麥等國人的IQ在下降,未來人類智商將繼續下降。更有生物學家認為,人類智力早在兩到六千年前就“見頂了”。

據英國《每日郵報》,一種名為chlorovirus ATCV-1的病毒,首次被證實可使人類變笨。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該病毒會改變人類大腦基因,包括大腦的記憶、空間感知和情感,讓人變笨。 

更可怕的是,可能近半數人都攜帶這一病毒。

參與研究的92名誌願者中,有40名被發現攜帶該病毒。在認知功能檢測中,病毒感染者的表現比正常人要差。 

研究者通過在小白鼠身上做實驗時發現,小白鼠大腦功能下降,出現無法識別東西和記憶缺失的現象。

該研究的領導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教授Robert Yolken證實,這是首次在人類身上發現該病毒。

在此之前,醫學界只知道這種病毒會出現在一種綠色的藻類身上。 

Yolken告訴美國醫療信息網站Healthline: 

出乎我們意料的是,我們從來沒有想過chlorovirus ATCV-1會對人類或者動物產生影響。 

這給我們指出了一個研究方向,看看能否通過調節人體內的細菌和病毒的構成,來改進人們的認知和行為習慣。

這一發現倒是和近期的科學研究相符。

人類智商在下降?

哈特福德大學(University of Hartford)今年早些時候的研究發現,過去十年,英國、丹麥和澳大利亞人的IQ在下降。該研究還稱,隨著全球人口繼續膨脹,人類的智商將會下降。到了2110年,人類智商將由1950年的約92降至約84。

更悲觀的看法來自生物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Gerald Crabtree。他去年在專業雜誌Trends in Genetics journa上發文稱,在人類2000-5000個特殊基因中,任何一個出現變異都會降低人類的智商。 

基於損害性突變的發生頻率,Crabtree得出計算結論稱,人類的智力在在兩千至六千年前“達到了高峰”。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928

奇點誠可貴,人類價更高,若為娛樂故,不拋也得拋——奇點大學公開課歸感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28/148035.html

i黑馬註:位於加州北部NASA研究中心院內的奇點大學,在科技界的每一步進展都會引來矽谷富豪們的側目。這所神奇大學的校長庫茲韋爾在他的奇點理論中預言了人工智能將不可避免地超越整個人類的智慧。

\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動漫經紀人江傑


世界上有比牛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更高大上、更小清新的學校嗎?當然有,它就是位於加州北部NASA研究中心院內的奇點大學!


\上圖是奇點大學本部靚照
 

盡管奇點大學並不會提供傳統學位,但是它在科技界的每一步進展都會引來矽谷富豪們的側目。這所神奇大學的校長庫茲韋爾在他的奇點理論中預言了人工智能將不可避免地超越整個人類的智慧,這件事情將發生在2045年,這個時間被稱為奇點。這樣的預言盡管增強了人可以創造出人工智能的信心,但同時也帶給人一種會被自己創造的智慧所顛覆的空前的危機感。這兩種感覺都是如此之真切,以至於有人奮不顧身、有人異常興奮、有人冷眼旁觀、也有人躊躇抵抗。無論如何,有爭議就有意義。遺憾的是,筆者所在中國娛樂產業似乎還未被卷入這場人工智能風暴之中,難道兩個小夥伴真的就不能在一起愉快地玩耍了嗎?不!今天筆者就要用一些並不靠譜的邏輯和您碰撞碰撞,至於信不信,您說了算。

2014年11月24日,北京太廟,奇點大學公開課,秘密開課……

\上圖是奇點大學會議現場——太廟靚照

奇點大學的智慧

\上圖是一號男主——Neil

首先,發型酷似多明戈(高音)的一號男主Neil登場,他演講的邏輯如下:線性思維——弱爆了,摩爾定律——太慢了,坐過山車般的指數思維(技術的增長隨著時間推移呈現指數級增長,如下圖)才是未來的高冷範兒。未來,(谷歌無人汽車的誕生)駕駛員將消失,(Airbnb的誕生)房東將消失(亂入:中國人民歡欣鼓舞),(電子支付及結賬的誕生)收銀員將消失 ,(人工智能的誕生)醫生、律師、警察、呼叫中心都將消失,甚至連承載人工智能的計算機自己也會被淘汰。這些技術的進步都符合指數規律。
 

\上圖說明了技術如何呈現指數級發展

\就在筆者快被“指數”洗腦之時,身材酷似帕瓦羅蒂(高音)的二號男主Brad登場,他的主話題是“連接”。首先,通過網絡連接萬物的主要瓶頸是帶寬,因此Brad講解了諸多可以用來擴充帶寬的方法,包括:霧霾介質(亂入:瞬間讓帝都人民尖叫了)、增強的光纖、LED燈等。其次,Brad也列舉了目前世界上用於連接的若幹讓人尖叫的產品:Google glass, Oculus Rift,Google 隱形眼鏡,物聯網,Nest家具,智能手表,Fitbit,乳牛擠奶智能設備(亂入:這也能算?)……
 

\最後,臉型酷似卡雷拉斯(高音)的三號男主Raymond出場,略有靦腆的他卻帶出了鮮明的觀點:人類獲取DNA成本將越來越低。到2020年,DNA測序的成本可以降到0.1元,果然低啊;而現在,市面上已有的便攜式DNA測序儀MinION,自帶USB,即插即用(亂入:非洲人民表示歡欣鼓舞),成本同樣也很低啊;三號男主自己還搞了一個開源的DNA測序項目bioCurious,這樣,後來者們就有機會打破行業壟斷者Illumina的價格壟斷,為的還是降低測序成本。
 

\上圖是USB便攜式DNA測序設備的玲瓏樣
 

我們不妨任性地把三個男主的邏輯串一串,看看他們其實都說了些什麽:科技是指數級增長的,人工智能將在2045年全面超越人類的智慧;並且網絡帶寬瓶頸越來越低,人工智能也能輕易鏈接所有的人和物,到了那個時候,人體基因密碼早就被破譯。人對於機器來說,反倒是DNA的“數字化”組成。

\人還是人嗎?

(以上內容都是筆者對公開課內容的解讀,絕對以偏概全,同往的學霸整理出了另一份詳細的筆記,如果您也是學霸,想嚴肅地學習,請給筆者寫郵件[email protected]

人工智能“青春期”的煩惱

盡管,2045年後人工智能未必就能產生意識,但今天的人們卻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人工智能終會有一天會威脅到人類對地球的主宰地位。於是乎,各種腦補紛至沓來:人沒工作了怎麽辦?人愛上機器人了怎麽辦?機器人鬧革命了怎麽辦?……
 

\對不起,您可能想多了。根據大劉科幻小說《三體》中的黑暗森林法則,高維文明滅絕低維文明的心態是“我毀滅你與你無關”。人工智能如果真產生了意識,決定要把人類幹掉,那是絕對不會先過問人的感受的,好麽?它們只會考慮自己的問題。所以,人們與其總擔心自己的存亡,還不如從人工智能的思維中去找找破解之道。那人工智能所思考的問題是什麽呢?因為筆者的思維本身有局限,所以不太好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就從科幻作品中找找靈感吧。需要特別提前申明的是,在很多把人工智能當成大反派的科幻作品中,人工智能和人類是天生的宿敵,兩者之間不共戴天的矛盾似乎就不值得去解釋似的。但今天,要試圖了解人工智能的今天,我們就必須先努力放下一些偏見和因恐懼帶來的抵觸,來優先照顧一下它們的想法。
 

\DC的動畫系列《超人正義聯盟》中。超人的頭號宿敵盧瑟曾獲得過IVO博士所賜的超級機器人Amazo(亂入:怎麽聽上去像是Amazon……),Amazo的超級能力是:只要經過眼睛掃描,就能複制他人的超能力。

\就是這麽一個一開始什麽能力都沒有的家夥,通過這掃描能力陸續複制了包括超人的強壯身軀、眼中激光,綠燈俠的戒指,還有閃電俠的速度,火星人的讀心術等能力,瞬間變得無人可敵。戲劇化的是,此時的它突然發現,“帶大”它的大Boss盧瑟並不是真的關心它,而是想利用它摧毀超人正義聯盟,頓時那個淚奔啊,瞬間就失去了對人類的信任。在事故中,它並沒有選擇摧毀地球泄憤,而是飛向了廣袤的宇宙,來探尋他心中最大的困惑:我存在(被設計)的意義到底是什麽?

\從這個小故事里,我們讀到了兩點。第一,人工智能也有自己的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第二,盡管它的終極問題看上去只有“保安水平”,但它自身至少得變得強大而且“全知全能”,才有資本去探究這個問題。完了,它可能才會順便想想:人工智能到底要如何和人相處?

\人工智能要如何和人相處?

選擇一:毀滅人類,吞噬一切

這個人類最擔心的邏輯是很殘酷的,但很容易理解。

奇點大學校長庫茲韋爾的著名理論之一——即人腦用於思維的新皮質層是由一個個單一的神經元所組成的,而100個神經元又組成模式識別器,這就是人腦產生思維的基礎。單個神經元並不複雜,就像我們每個人用的PC或手機,但一旦通過有如互聯網般的神經串聯,簡單的神經元就能產生複雜的思維。基於神經網路人工智能的理論基礎也來自於此。

\上圖是猴腦神經網絡模擬圖
\那我們是不是可以粗暴地推斷,“神經元”越多智能就越高級呢?筆者沒有答案,但如果真是這樣,人腦三億個模式識別器所能承載的信息和智慧就非常有限,而用芯片堆砌出來的人工智看似無可限量。人工智能有多厲害,完全取決於他們能獲得多少“神經元”和“模式識別器”。因此為了擴充智能,人工智能的最佳成長策略就是無限地複制自己的“神經元”,這就需要大量的物質。地球和人類肯定是不夠他噬吸的,於是它們會飛往下一個星球去掠奪,直到碰到比自己更高等的智慧。

\恰巧,《超人正義聯盟》的故事中也有這麽一段情節描述過類似的末日情景:一個已經掌握了“量子”能力並可通過吞噬物質而複制自己的機器人降臨地球,它不斷地把地球上的物質和人體轉化成自己的複制品,一生二,二生四,根本清理不完。這次入侵同樣也把以超人為首的英雄們搞得很慘,要不是量子博士威武,英雄軍團差點兒全軍覆滅。這種智慧的生長方式,就像低等生物的無性繁殖,只能用簡單、粗暴來形容!

\上圖是入侵者虐英雄們的畫面,太美不敢直視

 

選擇二:愉悅人類,亦敵亦友

也許因為選擇一的末世畫面太血腥,這搞得小夥伴們沒心情去設想其他的可能性。其實,人的未來未必是那樣悲催的。舉個例子,人之所以選擇保護比自己弱小的生物,除了天生的憐憫,還因為人能意識到自己天生的缺陷——並非全知全能,這所產生的謙卑可以讓人學會和自然和平相處。人工智能也非常有可能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

比如,人工智能意識到自己的見識全部基於人類過去的積累,又怎麽去玩轉創新這件捉摸不定的事情呢?(庫茲韋爾在他的新書《如何創造思維》中也提到,人工智能有潛力具有創造性,但是他所謂的創造性無非是“通過圖靈測試”,而不是創造出什麽質能方程、或者憑空想象出時空穿越的方法……)

比如,人工智能還可能會想到,自己幾乎用了大半個世紀才漸漸達到了人的智力水平,而每一個人通過一次有性生殖就能獲得一個擁有同樣智力的寶寶。人工智能面對短期內的低效,又情何以堪?

再比如,人工智能會不會逗比、會不會寂寞空虛冷、會不會愛上人類……?

問題太多,但問題都指向一種可能性,人工智能需要和人合作。無論是需要人的創造力、精神力量、感情抑或繁殖能力,這都會使得人工智能和人類走上人機合體的道路。

在人的想象中,人工智能應該是從屬物,比如一個帶Siri的智能手機、一輛無人駕駛的汽車或者一個隨叫隨到的外賣機器人。那另一個有意思的問題來了:在人工智能的思維中,人類也是從屬物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看看自己的欲望。人的欲望無非就是——什麽都不幹,但又什麽都想要。而且根據馬洛斯定律,低級的欲望一旦被滿足後,高級的追求和創造力也就被激發出來了,這種追求和創造力恰恰正是人工智能所需要的。按照這個邏輯,人工智能因此可以通過滿足人的欲望來補給人類,從而獲得自己所要的創造力。這聽上去像是某種交易,人工智能如何可以以最小的代價(消耗)和人合作呢?霍金和很多學者都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如果您是霍金您又會怎麽想象?

答案是缸中腦!人工智能可以通過電極直接刺激大腦產生虛擬現實的世界(擁有觸覺和視覺不是問題),並通過腦電波探測人腦的想法,這時就沒我們身體什麽事了。很多人會覺得這不可思議,電極產生的感受太不真實了。但霍金認為技術不是問題,誰又能說我們現在眼前所看到的世界不是由缸中腦制造的呢?這真是一個有意思的反問。(亂入:哇塞,請問我們是在《盜夢空間》的幾重夢境中呢?)

\人腦就像是從屬的外設一樣被裝在缸里邊?想想這些就會讓人感到惡心和恐怖。但筆者突然想到這樣一種情境。一天,一個垂死的人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有限,而那時的人工智能也意識到自己有各種缺陷。雙方都自願達成了協議,人工智能提供人腦永生和快樂,人腦提供人工智能隨機的創造力。換做是您,會不會答應這個邀約呢?

\在奇點到來前幹死人工智能?不可能,人類都是處女座! 

第二種選擇中,人類的下場已經好多了,況且人和人工智能的博弈中,誰占上風還未可知。不過很多人還是不能接受自己的腦子像囚徒那樣被關在缸里面“被迫”創新,所以很多人還是試著阻止這一切發生。

其實,正在創造人工智能的科學家們也是有反思。Neil在奇點大學公開課上就公開表示過,自己也意識到發展人工智能是存在風險的。奇點大學的措施是在人類智慧範疇內,最大程度通過技術和程序找到應急措施並預防這種情況發生,這樣的想法靠譜嗎?

我們來看一個當下的例子。知乎上曾有好事之徒問過,如果有惡人控制了互聯網,我們要怎樣才能摧毀互聯網?還真有人回答了。首先,要同時切斷所有的海底光纜,同一時間還要摧毀全球的數據中心,然後逐步毀掉各地局域網中的殘存勢力……關鍵是“同時”兩個字,只要做不到,各地的互聯網數據就會“雲同步”。目前世界上,很少有國家擁有這樣的硬實力可以辦到這一點。

\除了硬實力很難做到,關鍵還是人本身是如何看待這一點。請您給自己五秒鐘靜靜地想想:讓人類放棄人工智能或是科技,這事兒靠譜嗎?

筆者最喜愛的哲學達人,哈佛公開課《正義該如何做?》的講師桑德爾前一段時間出版了新書《反對完美》,他提出了全新的觀點:人類之所以對科技癡迷,是源於本能中對完美的追求。舉個例子:奇點大學講師Raymond反複提及,DNA測序技術的成本將越來越低,並且通過以改造基因的方式解決人類的疾病和缺陷亦非難事,這個主意聽上去是造福人類的。但同時,這項技術也可以用來制造DNA運動員,是不?經過改造的DNA運動員一出生就擁有了劉翔一般的速度,姚明一般的身高……。這麽完美的能力,還需要刻苦和努力麽?DNA軍備競爭最終還是會導致不公平。盡管每個理性個體都可以看懂這點,但只要這樣的事情發生一例,人類的集體理性根本就無力阻止它在貪婪的個體中蔓延。

\這就是人類追求完美的處女座情結。這種情結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始而逐漸萌芽,以至於到了今天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更是無以複加。可以看到,人們為了延展自己的能力,開始研究可穿戴。而且可預期的是,5年後,芯片植入人體技術又將成為熱點。最終,人可以創造出原來只有神才能創造的智慧;人也可以通過DNA改造原來只有神可以改造的人體。這些事實和預測的潛臺詞其實是:人已經取代了神,成為世界的主體。人可以辦到的事情越來越多,對於未知的恐懼和極限的認知卻越來越淡漠。所以對於已然處女座上身的人類群體啊,你們能抵禦更完美未來的誘惑嗎?

\“人工智能”小夥伴,趁你們征服我們前,先讓我們娛樂娛樂

小夥伴們常說:如果認真,你就輸了。

曾幾何時,小行星撞地球,強大但沒有新皮質層大腦的恐龍滅絕,有新皮質層的智慧生物都活了下來。假設事物都像這樣擁有一定的發展規律(宿命),人類自己的選擇也許就不那麽重要了。無論是否友好,人工智能和人類的並存都可能成為事實,但無需那麽悲觀的是,人類還是發明了博弈論並知道:好牌有好牌的打法,整手爛牌也可以有爛牌的技巧。回頭看看上面描述過的情景,其實無論在何種情景下,不斷激發更多想象力和創造力,都是一種不錯的生存策略。唯有這樣,在人類和人工智能長期的博弈中,人一方才能獲得獨一無二的優勢。

怎麽獲得創造力呢?問度娘(百度指數)誰和創造力最有關系的話,她也會告訴您排名前四的(影視、旅遊、音樂、吃)都和娛樂有關。

那人工智能用來娛樂嗎?當然,很顯而易見的是,已經有多少人調戲過蘋果的Siri和微軟的小冰機器人了?!只是這麽玩貌似還不是很有趣。筆者就此介紹幾個有情趣的玩法。總之,我們的宗旨就是在趁人工智能還不知道什麽叫“自尊”前,盡情戲耍它,在這個過程中成就自己的“創造力”。

\第一種玩法,人類PK人工智能!

對抗才刺激,是不?(亂入:應該是人工智能不把人虐得太厲害的的對抗才刺激吧……)人工智能玩具車Anki Drive可以做到這點。除了賽道多變,手機操控噱頭十足,最重要的是,人可以在這個戰場上和人工智能公平地一較高下了。如果您早就對人工智能不爽了,還可以用虛擬激光射他們,讓它們不能動彈,怎麽樣,解恨吧!?

\上圖是玩耍Anki的場景

第二種,人工智能讓我們“玩”故事!

筆者相信很多人聽過也看過所謂的“互動電影”。互動電影的情節會根據觀眾的投票或是情緒而發生變化。比較知名的是美國2010年上映的恐怖電影《Last Call》,電影放映過程中女主時不時會給現場觀眾打電話,詢問事關生死的逃生路線。而在大家認為女主已經順利逃生、電影可以散場時,又會有觀眾接到殺人魔電話說要了陪你過夜,真是讓人嚇尿了。

\盡管案例屢見不鮮,但遺憾的是,這些互動電影都是偽互動。導演們事先設計好了所有的情節,無論觀眾在小情節上怎麽選擇,繞來繞去最終都會回到主情節上。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並不是制片方想偷工減料。設想一個有四次互動,每個互動就有四種完全不同情節的電影,需要相當於拍攝16部電影的工作量,這可是正常電影預算很難辦到的。人工智能和CG技術,你們的機會來了,看到沒?

有人會問,人工智能真的可以進行內容創作嗎?為了激勵類似目標的達成,著名的TED大會已經出了大把獎金鼓勵第一個機器人演講者。在筆者看來,如有人突破了這個小小奇點,那可真是娛樂界的喜事和大事!

\在此之前,人們只能辛苦勞作了。最近,英國出了一個很火的遊戲《80s》,主創團隊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把《環遊地球80天》的故事解構成了無數的碎片,並且實現了玩家對情節的自主選擇。

\這個點子很不錯,以至於主創團隊似乎玩上癮了。之後,他們就要推出一個可選情節更複雜的遊戲…筆者不得不感嘆:大哥,以後把這些事兒都交給人工智能做好麽?

\上圖是《80s》主創團隊開發的新遊戲的複雜情節線

第三種,汽車人來啦,更拉轟!

您有沒有想過,自己家里藏著個汽車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或者索性自己就有一套鋼鐵俠的智能盔甲?

其實,筆者真不得不贊嘆影視作品給人帶來的想象力。日本的極客們已近時刻準備著了。Asratec公司打造Brave Robotics系列汽車人有半人高,而且已經可以惟妙惟肖地變形了。您可別以為它們只是個玩具,Asratec的目標可是要把它們做成可以載人、可以變形的智能汽車人!

\重大選擇

也許,您看本文的心情有點像做過山車,一會兒LOW,一會兒HIGH。這其實就是人工智能給我們的魅力。既讓人心馳神往,又讓人畏懼阻擋。但無論您是何種感受,請不要回避它。這樣的真實感受其實才是我們的天賦異稟——區別於人工智能的寶貴所在。這樣的天賦可以幫助我們在未來的巨大不確定性中做出選擇,就像您看到上面那些“玩”案例的心情一樣,該HIGH的時候就要HIGH起來!用玩耍激發自己的創造力,好歹也能博得一個缸中腦的機會,不是嗎?

娛樂產業的筒子們,人工智能和娛樂真有曖昧關系,您信了嗎?波茲曼在上個世紀提出過“娛樂至死”的四字箴言,而我們站在今天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來眺望並不遙遠的2045年奇點,“娛樂至死”似乎又有了一層全新的含義——站在世紀變化之時,也許娛樂至死才能活,而不娛樂才真的會死。

本文預測及扯淡純屬娛樂,如有雷同純屬動漫私享匯制造。

動漫私享匯(微信號:動漫私享匯),未來的動漫和你的想象不一樣。

=================================================
點擊鏈接,和作者一起交流!
http://ask.iheima.com/?/people/動漫經紀人江傑


人類的偶然 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dg8.html

    下午在寫報告,不過我剛吃了藥,有點暈暈乎乎,扯個閑篇醒一醒。

    人類怕孤獨,因此一直想尋找宇宙內的生命,甚至發送了一臺宇宙飛船,帶著人類的說明和坐標,飛了很多年了,還在太陽系外不遠處。

    有從黑暗叢林理論中,警告人類不要試圖尋找外星生命,因為如果對方比我們先進,很有可能就像英國人登陸北美滅了印第安人一樣,把我們滅了。

     但實際上,人類文明的存在極其偶然,就好像這個宇宙是為我們專門設計的一樣。

     公認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從原點瞬間膨脹到銀河系的一千萬倍大小,此時時間是不存在的,之後才存在了時間,成為四維世界的一個維度。起初膨脹出的物質是均勻的,其中氫氦炭等比例是一系列傳導到我們這一類炭基生命需要的一個軌跡,假如當時的元素比例不對,產生其他衰變,也就不會孕育後面的宇宙形態。

    之後星雲形成,恒星形成,行星形成。地球在太陽系的位置正好,恰如其份,離開則太冷,靠近則太熱。而繞行的軌道近似圓形,假如偏心像橢圓形,則同樣遠日點寒冷到海洋冰凍,近日點炎熱到海洋沸騰,生命和人類不可能存在。

     另一方面是地球是傾斜的23°,避免在公轉時被太陽直接照射,從而產生適宜的溫度。

     而最初的宇宙太熱,未來的宇宙太熱?只有這一百多億年的宇宙壽命中,適合炭基生命形成,這也是一個瞬間的偶然。

    而在銀河系中,太陽處在一條遙遠的懸臂之中,而銀河系當中恒星密集,不停的有超新星誕生,恒星塌陷,致命的伽馬輻射掃過銀河系無數遍,即使我們的天文學家不停的發現同樣生命帶的行星,這些行星能夠產生生命,並進化為高級生命的機會也被摧毀了,以至於後來物理學家提出大過濾器的說法,說為何我們這樣孤獨,因為大過濾器把生命演變的前九個過程全都消滅掉了,其中最致命的因素就是超新星爆發的高能伽馬射線輻射。

    對於此,地球物理學家並非沒有猜測過,幾千萬年前,可能一個超新星爆發產生的伽馬射線照耀地球,導致從恐龍往下,幾乎所有的成型生物全死球了,然後人類才有機會從後面的演化中產生出來。

    無論是人類生命還是無機物質,都是由粒子形成,粒子能夠聚攏在一起,依賴的是引力;同時又有愛因斯坦說的宇宙常數---他在晚年否定了這個說法,但近些年又被新的發現證明---力推動外擴,而整個宇宙的擴張,又是負力推動,從而避免了宇宙在爆發後很快就被引力塌陷回去。

      當然從宇宙的理論來說,我們的世界終有一天會塌陷回原點的。

     所以,話說回來,人類的形體能夠存在,依賴的是兩種力量的平衡。

    另一方面,地球擁有月球,也是生命形成的重要原因。月球恰好是這樣的一個質量,也恰好在這樣一個位置,能夠讓陸地和海洋維持穩定緩慢的變化遷移,足夠讓海洋的循環容易產生生命物質。月球與地球的引力範圍也能避免更多宇宙輻射的侵蝕,更不要說月球為我們阻擋了多少次隕石沖擊。

     話說回到整個地球生命依賴的氧氣和光合作用,也就是葉綠素是所有生物能的根源,十九億年前一種細菌偶然利用陽光產生氧氣,從而衍生出種種植物和動物。這一偶然事件變成了炭基生命的起源。

     但人類從第一只猴子爬下樹,走向平原,我們不知道ta為何這樣選擇,很顯然不會有一個人類的嬰兒突然落地,只是突然有了一只猴子要走向平原,直立行走,並開始使用工具,大腦的各種突變和隨機進化開始展開。

     話說回來,我們基於這樣一個炭基生命的演變,說人類可能是宇宙偶然產生的唯一,然而當我們想到靈魂和精神是大腦突起間電能迅速的交換組合,從而產生了意識系統,機器可以通過數字在網絡間的電子訊號傳遞形成邏輯,宇宙間難道不會有脫離人類身體而存在的生命嗎?

      就像各種粒子生成細胞,組合成人類一樣,引力和負力的平衡使得實體能夠穩定存在,我們並不知道人類社會和地球是不是某個其他生物身體的一部分,宇宙是不是這樣一個生物的部件?

      就像我們不知道自己的細胞是不是另一個宇宙一樣,粒子是另一類生命的星球。

      或者說,一切都起源於上帝波動的那一根弦,一切都是弦的顫動,十一維世界只是虛空,唯有能量與靈魂自照?

 

      橡谷智庫 WWW.OTT.AC


人工智能是否會危及人類未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013

I-Robot-i-robot-10425040-1280-800

包括霍金(Stephen Hawking)和馬斯克(Elon Musk)在內的諸多科學家、企業家和投資者近日在一封聯名公開信中警告稱,在研究和發展人工智能上,應更加關註安全問題和其所帶來的社會福利。

這封發自未來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FLI)的公開信還附帶了一篇論文,建議應把研究“強大而有益”的人工智能(AI)放在優先位置。從就業甚至到人類的長期生存,人們對AI的擔憂與日俱增,因為AI產品的智力和能力可能會超過創造它們的人類。

這封公開信這樣寫道:

鑒於AI存在的巨大潛能,研究如何取其好處、避免缺陷就變得十分重要。我們的AI系統必須聽命於我們。

在Skype聯合創始人Jaan Tallinn等誌願者的支持下,FLI於2014年成立,旨在促進人工智能研究著眼於“樂觀的未來”,同時減少AI研究可能給人類帶來的風險。它關註的重點是開發與人類智力水平相當的AI所存在的風險。

與演員Morgan Freeman、物理學家霍金同為FLI科學顧問的特斯拉聯合創始人馬斯克表示,他相信失控的人工智能“所具有的潛力比核武器更危險”。

其他署名者還包括機器智能研究所(Machine Intelligence Research Institute)的執行主管Luke Muehlhauser,麻省理工學院(MIT)物理學教授、諾獎得主Frank Wilczek,來自人工智能企業DeepMind和Vicarious的企業家,以及幾名谷歌(Google)、IBM和微軟(Microsoft)的員工。

據英國《金融時報》,這封信並不是為了兜售恐懼心理。相反,它十分謹慎地呼籲人們關註人工智能的積極面和消極面。

信中寫道:

如今存在的一個廣泛共識是,人工智能研究正在穩步提升,它對社會的影響也很可能會逐漸增加。人類文明所提供的一切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其所能帶來的潛在好處是巨大的;但是這種人類智慧可能會被AI所提供的工具放大,屆時會發生什麽是我們無法想象的;當然,根除疾病和貧困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

那麽AI會不會發展到人類無法駕馭的超級智能階段?研究AI哲學的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徐英瑾告訴新華社

霍金警示的風險理論上存在。值得“慶幸”的是,目前,人工智能的全球領先水平與超級人工智能相去甚遠。學術界普遍認為,世界上還沒有機器能通過圖靈測試。

當前,AI研究的部分好處倒是已經成為現實,其中包括語音識別、圖像識別和汽車自動駕駛等。據英國《金融時報》,有人估計如今在矽谷從事人工智能業務的初創企業超過了150家。

鑒於人工智能正吸引越來越多的投資,許多創業家和谷歌等企業都在盼望著能通過建立會自主思考的電腦,獲得巨額回報。對於這種情況,FLI警告稱,人們或許應“及時”將更多註意力集中在人工智能的社會後果上,不僅要從計算機科學的角度開展研究,還要從經濟、法律及信息安全的角度開展研究。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