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低調提供45億美元 德國成亞投行第四大股東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30500.html

低調提供45億美元 德國成亞投行第四大股東

一財網 馮迪凡 2015-12-24 21:41:00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德國駐華大使館獲悉,德國作為首批夥伴國家之一已經向中國外交部交存關於《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的批準書。德國向亞投行提供45億美元資金,成為全球第四大股東,也是亞洲區外最大的股東。

2015年聖誕節前夕,德國如約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簡稱“亞投行”)低調獻上大禮。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德國駐華大使館獲悉,德國作為首批夥伴國家之一已經向中國外交部交存關於《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的批準書。德國向亞投行提供45億美元資金,成為全球第四大股東,也是亞洲區外最大的股東。

德國駐華大使館表示,由此,德國兌現其對亞投行工作提供迅速有效支持的承諾,並將在亞投行履行職責任務、遵循國際標準方面予以關註和積極支持。亞投行的德國執行董事將常駐北京。

在德國政府看來,加入亞投行代表了德國成功參與國際發展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建設,並能夠起到支持基礎建設項目的目的。此前德國國內對亞投行有較高期許,不少德國媒體將亞投行稱為“中國版的世界銀行”。 據悉,亞投行初始資本為1000億美元。亞投行共有57個創始成員國。

目前作為亞投行首創成員國公布介入的57個國家中,除菲律賓之外的56個國家在12月9日前完成了協議的簽署。在57個意向創世成員國中,共有14個歐盟成員國以及3個歐洲國家,其他亞洲區外股東還包括巴西、埃及和南非。

在12月中期的一次亮相中,金立群表示,亞投行將在今年年底以前正式掛牌開業,第一次理事會和董事會將在明年1月中旬舉行。從此亞投行將真正步入為亞洲地區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

金立群指出,亞投行將遵循高效、精簡、清廉、清潔的原則,將通過貸款、擔保、股權投資等各種金融工具,促進亞洲地區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金立群介紹,亞投行會有計劃、有步驟地對涉及基礎設施建設與互聯互通有關的項目給予重點的投入和相應的支持,通過對這些基礎設施和智能化改造項目的支持,能使傳統產業跟互聯網的結合更加緊密。

編輯:潘寅茹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753

亞投行:世界期待的“好金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0087.html

亞投行:世界期待的“好金融”

一財網社論 2016-01-17 20:55:00

中國發起設立亞投行,旨在拓寬融資渠道,擴大總需求,改善總供給,以自身發展成就回饋和帶動地區共同發展,促進世界經濟複蘇。

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新格局下,隨著世貿紅利釋放殆盡,中國進出口呈下滑趨勢,而美、日等國主導的TPP(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已達成基本協議,意在建立新的區域貿易規則。在此背景下,中國急需打造對外關系新渠道。

1月16日至18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開業儀式系列活動在北京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分別在亞投行開業儀式和亞投行理事會成立大會上致辭。實質上,近年來從實施“一帶一路”戰略、設立絲路基金到如今亞投行成立,中國一直在發展對外關系上發力。

亞投行意義非凡,乃二戰後首次由發展中國家將西方發達國家與五大洲的發展中國家聯合在一起成立的協作組織。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亞投行對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完善具有重大意義,順應世界經濟格局調整演變趨勢,有助於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發展。亞投行的成立,標誌著中國在塑造全球治理體系方面邁出了第一步,預示著全球治理體制變革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新形勢下中國發展對外關系,必定是與促進世界發展聯系在一起的,而亞投行亦將給世界人民帶來福祉。首先對於中國而言,亞投行的成立與“一帶一路”戰略互相促進,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核心的“一帶一路”,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單個國家很難完成,亞投行恰好能從資金支持方面推動“一帶一路”戰略;而亞投行雖不是專門為“一帶一路”所設,但其致力於亞洲基礎設施建設,實屬“一帶一路”重要內涵。

同時,亞投行作為一個多邊開放性的國際金融服務平臺,是中國向國際社會提供的公共金融服務產品,契合當下中國金融國際化改革,有利於提升中國在國際金融世界的話語權,同時也是對現有的國際金融體系的一個很好的補充。

其次,亞投行能夠幫助亞洲國家改善基礎建設、經濟發展和民生,提升亞洲國家的互聯互通能力。成立亞投行的初衷與主要目的,即提升亞洲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投資的增加,必然帶來經濟的發展和民生水平的提高,同時也將大大提升亞洲國家的互聯互通能力,互聯互通能力提高,增加的將是更多的就業、投資和貿易機會,有助於亞洲經濟發展進入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環。

亞投行倡導的國際互惠互利合作,對發達國家來說同樣意味著發展機遇,因為發達國家借此可以找到投資機會。發達國家擁有富余的資本、技術,而發展中國家擁有資源、勞動力,如果沒有強大的工業能力是無法將兩者聯通的,如今兩者通過亞投行進行聯通,可以將整個亞洲的基礎投資轉化為資本、技術的投資機會,這無疑將提升發達國家資本的未來收益預期,帶來的是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發展機遇。因此,亞投行57個成員國中,有亞洲域外國家20個,西歐國家則全部加入。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曾提出,金融並非“為了賺錢而賺錢”,金融的存在是為了幫助實現其他的目標,即社會目標。也就是說,金融有足夠的潛力塑造一個更加美好、公平和公正的世界,作為對現有國際金融體系的積極“制度參與者”,亞投行從首倡之始就收獲世界各國的廣泛響應和贊譽,這體現了世界對“好金融”的熱切期待。

此番中國倡議並主導成立亞投行,既是自身經濟發展和對外關系的重要考量,也是探索世界共同發展的重大舉措。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言,中國發起設立亞投行,旨在拓寬融資渠道,擴大總需求,改善總供給,以自身發展成就回饋和帶動地區共同發展,促進世界經濟複蘇。

編輯:許雲峰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692

亞投行開張 美日得睜大眼

2016-01-25  TWM

亞投行一月十六日在北京開張,主要對亞洲基礎建設提供資金,雖有57個創始會員國,但從裡到外,亞投行嚴格說起來仍是「中國的國際組織」。

亞洲基礎設施開發銀行(簡稱「亞投行」)一月十六日在北京開張。亞投行是由中國政府主導、從二○一四年十月開始準備的跨國金融機構。據中國說法,亞投行主 要是對亞洲基礎建設提供資金,補強亞洲開發銀行(ADB)的不足。這個亞投行聲勢浩大,現在已經有五十七個國家加入亞投行,其中包括了德國、英國、法國等 歐洲強權。就連亞洲開發銀行的主席中尾武彥去年三月和中國總理李克強會面時,都表達希望和亞投行合作。

不過,日本和美國都擔憂這個組織的不透明性,目前為止仍未加入。雖然日本在國際上的夥伴都不怎麼擔心,但日、美對這個中國所主導的亞投行,是否能符合國際金融組織運作的標準,還持保留態度。

亞投行的不透明在哪?這可以從幾個細節觀察。首先,資本結構上,中國的股權是最大的,占了三○%,同時有二六%的總投票權。如果亞投行對重大決策投票,至 少需要七五%的同意票,也就是說,中國可以靠一國之力就否決掉議案。相對來說,亞洲開發銀行的投票權就比較公平,日本和美國只各占一五.六五%的股權。

從運作層面上來看,亞投行分為三層:理事會、董事會及管理階層。在最高層的理事會中,各國都有最終決策權,並選出十二個董事組成董事會。魔鬼出在細節裡, 關鍵在於,理事會必要時得以把決策權轉交給董事會,這會怎麼影響決策,值得注意。除此之外,亞投行總部設在北京,行長則由理事會選出來,首任行長是來自中 國的金立群。從裡到外,說這是中國的組織,也不為過。

然而,就算日、美沒加入,亞投行籌資能力仍不容小覷。

亞投行初始資金是五百億美元,日後超越一千億美元規模不是難事。其中,七五%資金將會由亞洲國家提供,將影響全球建設投資的方向。根據《人民日報》報導,第一筆融資將會投資於北京通往巴格達的鐵路。

雖然亞投行能不能真正地成為一個國際組織,而不是「中國的國際組織」,有待觀察;但對於日、美、及尚未加入的台灣,還是不能置身事外,仍得做好加入的準備。

撰文 / 榊原英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490

歐洲投資銀行行長霍耶爾:不排除與亞投行聯合提供融資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9134.html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歐洲投資銀行行長(EIB)霍耶爾(Werner Hoyer)在5月26-31日率領高級代表團正式訪問中國。

據悉,在此次為期五日的訪問中,霍耶爾的訪問核心主題為加強EIB與中國合作、推動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為此,霍耶爾將在北京與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外交部部長王毅、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國家開發銀行董事長胡懷邦以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行長金立群會面。此次EIB預期將與AIIB達成進一步深入合作的新框架,簡化聯合資助項目的流程,並確保雙方定期舉行戰略對話。

與此同時,此次霍耶爾訪華還將加強對中國氣候變化相關投資方案的支持。

將同亞投行達成合作新框架

EIB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國際性公共銀行,也是歐洲的長期借貸機構。此次,霍耶爾訪華,也希望為鞏固EIB與中國同行之間的合作創造良機,並對中國、亞洲和歐洲的投資活動提供支持。

此次,EIB不僅安排了同AIIB負責人的會談,而且還預期同AIIB達成進一步深化合作新框架,並希望可以確保雙方保持定期的戰略對話。

在AIIB創辦階段,EIB曾與AIIB緊密合作,分享技術與財務方面的經驗。此前,霍耶爾在今年4月初表示,將在五月訪華期間尋求同AIIB合作的可能性,並稱EIB內部已經對AIIB有不少討論,兩家投資銀行不排除合作和提供聯合融資的可能性。

此前金立群也表示,將在2016年二季度為首批項目融資。隨後,多家國際機構表現希望同AIIB進行項目對接或合作的意願。

霍耶爾還表示,中方提出要參與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提出的投資複蘇計劃,他對此有較高期待。

另一家歐盟層面的銀行機構歐洲複興開發銀行(EBRD)則期待在中亞的項目上與亞投行合作。EBRD之前表示,將在2016年終同AIIB在兩個基礎設施項目上進行合作融資。

加強對華氣候變化投資支持

霍耶爾在行前指出:“本周的訪問將推動EIB與中國夥伴加強合作,對中國及世界各地的關鍵投資活動予以支持,其中就包括共同支持氣候變化相關投資。”

“應對氣候變化是一項全球性挑戰,2010年以來已成為歐洲投資銀行在中國的工作重點。中國是歐盟銀行的關鍵合作夥伴,我們期待早日實現雙方的共同目標。”他表示。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此行霍耶爾將與中國財政部簽署諒解備忘錄,加強對中國氣候變化相關投資方案的聯合支持。

與此同時,霍耶爾還將離開北京進行為期兩天的實地考察,親自走訪內蒙古省會呼和浩特市附近歐洲投資銀行支持的防沙漠化重新造林項目,以及使用天然氣代替煤炭以減少化石能源使用、降低空氣汙染的采暖項目。

歐洲投資銀行代表團還將與內蒙古省長會面,討論內蒙古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計劃,以及歐洲投資銀行如何對相應行動計劃提供支持。

此外,霍耶爾將出席由國家開發銀行主辦的D20峰會並做主旨發言。D20峰會齊聚G20的國家金融機構和多邊發展銀行,共商促進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提高生產力大計。

目前,EIB對氣候變化相關投資的借貸規模為世界最大,綠色債券發行量亦領跑全球。在2015年,歐洲投資銀行共計為全球氣候變化相關項目提供206億歐元貸款,創下歷史記錄。

這一數據充分表明歐洲內外能夠降低排放、改造基礎設施以適應氣候變化。通過植樹造林等方式提高氣候變化適應能力的投資項目得到了歐洲投資銀行的堅定支持。

同年,歐洲投資銀行對歐洲以外氣候變化項目的借貸額占放貸總額的30%。到2020年,歐洲投資銀行計劃將放貸總額的35%用於歐盟以外以及發展中國家的氣候融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987

亞投行首批四個項目通過審核 總額5億美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3480.html

 

在6月25日召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首次年會前,亞投行於24日宣布了經理事會審議通過的首批四個項目,涉及電力、交通和居住改善多個基礎設施領域,覆蓋南亞和東南亞和中亞國家,分別落地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貸款總額達到5億美元。

亞投行行長金立群表示,很高興宣布在亞投行開業僅六個月後,亞投行理事會就通過批準了亞投行的首批貸款。這批覆蓋能源、城市發展和交通的項目將進一步幫助減少亞洲地區基礎設施融資的巨大缺口、增強地區的互聯互通。

首批四個項目中,孟加拉國的電力輸送升級和擴容項目為亞投行獨立提供貸款的項目,其余三個項目,亞投行分別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歐洲複興開發銀行等其他多邊開發銀行聯合融資。四個項目均為貸款項目。

四個項目分別為:

孟加拉國電力輸送升級和擴容貸款項目,項目總額1.65億美元。

印度尼西亞國家貧民窟升級項目,此項目為亞投行與世界銀行聯合融資的項目,其中亞投行提供貸款2.165億美元。

巴基斯坦 M4國家高速公路(紹爾果德與哈內瓦爾段)貸款項目,是亞投行與亞開行聯合融資的項目,亞投行亞開行分別提供1億美元的貸款,英國國際發展部還未該項目提供了3400萬美元的援助。

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到與烏茲別克斯坦邊境的公路改善項目,是亞投行與歐洲複興開發銀行聯合融資的項目,兩個銀行分別為項目提供2750萬美元的貸款,項目總額5500萬美元。

金立群表示,非常高興首批四個項目中的三個是與亞行、歐洲複興開發銀行與世行的共同聯合融資的項目。這充分體現了擴大亞投行成員地區基礎設施融資池的多邊合作。

據金立群介紹,亞投行與其他多邊夥伴還在著手更多的項目,期待亞投行理事會在今年稍晚時候會審批通過。

亞投行預計今年(2016年)放貸總額約12億美元。

今年1月16日開業正式運作,至今不到六個月的亞投行將於今天(6月25日)在北京召開為期一天半的首次年會。

25日上午,將舉行亞投行理事會開幕儀式,發言人包括亞投行行長金立群、亞投行理事會主席、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等。隨後將舉行亞投行理事會會議。下午將舉行亞投行行長新聞發布會。

26日上午,將舉行以“基礎設施與全球經濟增長”和“投資綠色基礎設施——多邊開發銀行(MDBs)的角色”的兩場研討會。除亞投行成員國財長外,歐洲複興開發銀行執行總裁 Thomas Maier

、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行長卡馬特、聯合作工發組織總幹事李勇、全球基礎設施中心(GIH)首席執行官 Chris Heathcote、印度國民銀行董事長 Arundhati Bhattacharya、綠色和平東亞可持續融資項目負責人Calvin Quek等也將參與研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140

希臘將申請加入亞投行 出資額預計為1000萬歐元

據新華社報道,希臘政府21日宣布,該國將申請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希臘副總理德拉加薩基斯辦公室當天在向媒體發布的聲明中說,希臘政府經濟政策理事會當天做出了加入亞投行的決定。德拉加薩基斯主持了當天的會議。

聲明說,希臘擬於今年8月份由財政部正式提出加入亞投行的申請,出資額預計為1000萬歐元。聲明指出,亞投行將能夠資助希臘公司在中東、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實施的項目,也能夠資助亞洲國家公司在希臘實施的項目。

聲明說,如果希臘的申請能夠在今年9月份獲得亞投行理事會批準,希臘和亞投行之間簽署的合同將很快交付希臘議會表決通過。

聲明指出,這一決定是希臘政府基本戰略的一部分,以便“與國際多邊投資機構開展合作,為高附加值的投資計劃尋找安全的融資”。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是一個政府間性質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法定資本1000億美元,總部設在北京,金立群為首任行長。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於2014年10月24日在北京成立,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有包括中國、印度、新加坡等在內21個國家財長和授權代表。

截止2015年4月15日,經現有意向創始成員國同意,瑞典、以色列、南非、阿塞拜疆、冰島、葡萄牙、波蘭正式成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意向創始成員國,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全部確定,為57個。

(綜合來源:新華社、中新網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470

亞投行擴容壯大:規模可能僅次於世行,美日還未表態

8月25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下稱“亞投行”)行長金立群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2016年夏季高峰會上表示,9月開始,亞投行將啟動30多個國家提交的成員國資格申請審議程序。

“亞投行的成功籌建和順利開業,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金立群說。

在今年6月25~26日舉辦的亞投行年會期間,金立群曾在記者會上表示,新成員接納的截止日期是2016年9月30日,希望亞投行的新成員能在2017年初加入亞投行。

這意味著,目前已有57個創始成員國的亞投行將大幅擴容。如果提交申請的國家都獲得通過,成員國將很可能超過90個,這一數量超過亞洲開發銀行和歐洲複興開發銀行,亞投行也將成為僅次於世界銀行的全球第二大多邊開發機構。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李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亞投行擴容的意義很大。”

李巍認為,一方面,亞投行如果能實現擴容到90多個成員國,很顯然有利於中國發展經驗,特別是中國基礎設施發展經驗的傳播和分享。另一方面,亞投行的擴容說明中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了,有利於實現中國一直推行的“夥伴關系網絡”外交戰略。

分享中國發展經驗與成果

金立群25日表示,中國政府倡導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不僅在中國,也在全球得到了廣泛認可與共鳴。亞投行的成功籌建與開業,同樣體現並踐行著這五大發展理念。

金立群介紹,從一開始,指導思想就非常明確,現有多邊發展機構好的經驗做法,要吸收借鑒,但不會克隆它們,而是創新發展。作為第一個由亞洲發展中國家主導的新型多邊開發機構,創新治理機制,確保董事會所有職能得到切實發揮的前提下,建立了非常駐董事會制度,以提高效率,節省成本;在提升決策效率的同時,建立起非常明確清晰的問責機制;項目采購和人員招聘,向全球開放;結合國際標準和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確立了一套環境與社會政策,充分體現綠色發展理念;主要以基礎設施為支持對象,推動互聯互通,正是為了促進區域聯動共享式發展。

他還強調,亞投行倡議的提出,來源於很多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特別是中國的經驗。

李巍告訴本報記者,雖然亞投行的制度設計基本上模仿了世行和亞開行的一些制度設計,但不可否認的是亞投行由中國主導成立,所以一定會體現中國開發性金融實踐等經濟發展理念。

“當前,全球經濟發展,國與國經濟的競爭,除了是經濟規模的競爭、技術能力的競爭,還是發展理念的競爭。”李巍說。

李巍認為,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最成功的一個方面就是中國的開發性金融,以國家開發銀行為代表的政府主導的開發性金融為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做出巨大貢獻。在世界各國中,中國當前的基礎設施基本上是一流的。為什麽中國能夠把基礎設施建得這麽好,確實是值得總結和傳播的。

擴容成功或將面臨新課題

在目前亞投行57個創始成員國中,有37個域內國家,占亞投行股份的75%;20個域外國家,占股份的25%。

金立群此前曾介紹,亞投行新成員資格向國際複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成員開放。符合申請成員資格的申請國家或經濟體經理事會特別多數(即理事人數占理事總人數半數以上,且所代表投票權不低於成員總投票權一半)投票同意後,可成為亞投行成員。

李巍告訴記者,更多非亞洲域外國家的加入,給亞投行提出了新問題,那就是亞投行今後的業務是否要限於亞洲。擴容後,亞投行90多個成員國將占據全球200多個國家中的近一半,亞投行本身的規模已經超越了一個地區性銀行。

亞投行並沒有官方公布提交申請的30多個國家的具體名單,但其中加拿大等錯過當初創始成員國申請的大國以及更多希望加入亞投行的歐洲、非洲和拉美國家。

截至目前,美國和日本這兩大經濟體尚未對申請加入亞投行有所表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960

加拿大正式申請加入亞投行 或成亞投行首個北美成員

40多年前的1970年10月,加拿大新任總理賈斯汀·特魯多的父親加拿大前總理皮埃爾·特魯多(下簡稱“老特魯多”)突破美國阻撓,推動了中國與加拿大的建交。

2016年8月末,上任十個月首次正式訪問中國的特魯多也將為中加關系,特別是中加金融合作及中加國際多邊合作在歷史上留下一筆。

在特魯多訪問中國期間,加拿大宣布正式申請加入亞投行。由於目前美國和墨西哥都沒有公開表示加入亞投行,因此加拿大很可能成為第一個加入亞投行的北美國家。

一度錯失先機

8月31日下午,在加拿大總理特魯多首次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的第二天,加拿大財長摩爾諾(Bill Morneau)在北京的亞洲基礎設施銀行總部宣布,加拿大正式申請加入亞投行。

在亞投行去年最火熱的時候,由於國內大選及美國的壓力,加拿大是除了美國和日本外唯一沒有成為亞投行創始成員國的七國集團成員,在亞投行籌建初期曾積極參與,但卻與亞投行過去八個多月的成立運作擦肩而過。

此前一天,也就是8月30日,上任十個月的加拿大新總理特魯多在中國企業家俱樂部論壇上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副總編輯楊燕青博士提問時表示,加拿大正積極考慮加入亞投行的可能性。

特魯多回答道,加大基礎設施投資是他本人競選階段就提出的一大承諾,不僅能在短期內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從長期看也利好加拿大經濟民生。本屆加拿大政府尤為重視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因此正積極考慮加入亞投行。

就在摩爾諾宣布加拿大正式申請加入亞投行的幾個小時之前,根據加拿大財政部的消息,特魯多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進行了會見。會見中,李克強對加拿大決定申請加入亞投行表示歡迎。

31日下午,亞投行行長金立群在與摩爾諾共同舉行的記者會上同樣對加拿大申請加入亞投行表示歡迎。他認為,申請本身體現了加拿大對亞投行在過去(剛剛正式運作的)幾個月里所打造的堅實的基礎有信心。

金立群還表示,加拿大國際多邊參與的過往記錄非凡卓越,相信加拿大將為亞投行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看重亞投行未來商機

《第一財經日報》從加拿大財政部了解到,加方認為,亞投行有助於支撐亞洲的增長,為加拿大更深入參與全球多邊基礎設施開發提供機會。

摩爾諾認為,未來全球經濟的成功需要戰略性的夥伴關系和面向全球的開放。加拿大一直在全球為民眾創造希望、尋找機會,而加入亞投行就是一個這樣的機會。

加拿大認為,亞投行成員國的身份還將補充加拿大在世行集團和亞洲開發銀行等其他國際金融機構中的重要參與。

摩爾諾財長強調,幫助亞洲高質量的基礎設施項目融資不僅為全球經濟增長做出貢獻,還將幫助加拿大企業探尋新的商業機會。

加拿大國際貿易部長方慧蘭表示,加拿大人知道在增速快的大市場擴大貿易和投資是關鍵。中國是加拿大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加拿大與中國的經濟關系意義重大。亞投行的基礎設施項目將促進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和中產階級的繁榮,加拿大很高興能加入這項有前景的事業。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李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加拿大在中國有50多個成員的貨幣夥伴關系網絡中,加拿大是中國的內層貨幣合作夥伴,合作緊密程度僅次於韓國這一內核貨幣夥伴關系。李巍一直認為,加拿大加入亞投行是必然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李巍同時指出,加拿大積極申請加入亞投行的態度轉變,與美國對亞投行的反對立場的改變有關,美國對亞投行的反對力度在去年3月達到頂峰,後來逐漸減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777

加拿大正式申請加入亞投行 年底成員國將超90家

31日下午,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總部,加拿大財長摩爾諾(Bill Morneau)宣布,加拿大正式申請加入亞投行。此後,經過半數以上的成員國通過,加拿大將成為亞投行正式成員。亞投行行長金立群也透露,目前正式申請加入亞投行的國家已經超過20家,到今年年底,亞投行成員國將超過90家。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8月25日,亞投行行長金立群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2016年夏季高峰會上表示,9月開始,亞投行將啟動30多個國家提交的成員國資格申請審議程序。

“亞投行的成功籌建和順利開業,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金立群說。

在今年6月25~26日舉辦的亞投行年會期間,金立群曾在記者會上表示,新成員接納的截止日期是2016年9月30日,希望亞投行的新成員能在2017年初加入亞投行。

這意味著,目前已有57個創始成員國的亞投行將大幅擴容。如果提交申請的國家都獲得通過,成員國將很可能超過90個,這一數量超過亞洲開發銀行和歐洲複興開發銀行,亞投行也將成為僅次於世界銀行的全球第二大多邊開發機構。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李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亞投行擴容的意義很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787

加拿大敲響亞投行大門 填補基建缺口成G20焦點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超低利率、零利率(甚至是負利率)在發達國家長期盛行,然而全球經濟增速預期卻持續萎靡,資產泡沫不斷積聚。同時,美國和德國等國的基礎設施老化程度堪比二戰後水平。與其讓資金在虛擬經濟中空轉,為何不盡早加大基建投資以拉動長期經濟增長?

這一議題受到了今年二十國集團(G20)峰會的極大關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3日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B20)上作主旨演講時呼籲:“要加大對基礎設施項目的資金投入和智力支持,以加速全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程。”

眼下全球基建缺口巨大,IMF此前預計,根據對先進經濟體樣本的分析,投資支出對 GDP 比率每上升 1個百分點,同年的產出水平將提高約 0.4%,四年後將提高 1.5%。

麥肯錫全球合夥人李廣宇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在不少發達國家,很多現在使用的基礎設施都是幾十年前建設的,有大量欠賬,現在進一步投入可以帶動就業,同時為下一步經濟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近期,加拿大也申請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下稱“亞投行”),這似乎也呼應了G20的上述倡議。

G20呼籲加大基建投資

世界銀行研究顯示,發展中國家目前每年基建投入約1萬億美元,要想保持目前的經濟增速和滿足未來的需求,到2020年前每年至少還需增加1萬億美元。

其實,由於基礎設施投資期限長、回報慢的特點,過去各界對其重要性認識不足,然而今年G20杭州峰會的核心議題便是拉動經濟增長,對此而言,基建則是重中之重。

2014年澳大利亞布里斯班G20峰會成立了全球基礎設施中心(GIH),推動各國改善基礎設施融資環境和提高融資效率;2015年土耳其安塔利亞G20峰會以國別投資戰略作為推動增長的重要抓手,敦促各成員國自願提出富有雄心的國別投資量化目標和投資計劃;2016年,中國杭州G20峰會將主題確定為“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希望之一就是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媒介,加強全球基礎設施投資與可持續發展,形成世界規模經濟效應和聯動效應,讓全球共享包容性發展所帶來的效益和財富。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研究室副研究員田慧芳表示,以非洲為例,目前只有40%的民眾用得上電、33%的農村人口能享受運輸或交通,只有5%的農業用地得到灌溉,僅非洲的基建需求缺口就高達1000億美元。

中國正加大對非洲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

同時,發達國家出於更新升級老化基礎設施和刺激經濟複蘇的雙重目的,也陸續推出規模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比如英國政府2015年3月更新的《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規劃2016~2021》,預計未來10年在機場、公路、能源、通信以及關鍵社會基礎設施(學校、醫院)等基建領域的投資需求高達4830億英鎊(約合42879億元人民幣)。美國土木工程協會估計,到2020年,美國的基礎設施要維持良好狀態,還需要額外3.6萬億美元的投資。

習近平在B20開幕式演講時也提及,“我們倡導創建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已經開始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隨著加拿大最新申請加入亞投行,G7國家中僅日本、美國尚未加入。

聚焦四大難點

不過,要拉動基礎設施投資並非易事,眼下全球主要面臨四大挑戰,主要包括投資缺口巨大、各區域協調合作較少、私人部門參與不足、全球層面的規則建設不足等。

當前基礎設施投資面臨公共資金短缺、銀行提供長期融資的動力不足以及金融市場波動頻繁等多重挑戰,需要挖掘多渠道的資金來源支持基礎設施建設。

田慧芳表示,多邊開發銀行(MDB)是全球基建的重要參與者,不但提供資金、知識和技術經驗分享,而且能夠比較有效協調各方,但MDB有區域性,更多集中關註本區域範圍內的基礎設施項目以推進區域一體化,相互之間的協調合作較少,這可能導致重複建設和協調成本,從而影響全國甚至整個區域的互聯互通建設。

GIH認為,要滿足巨額需求,未來所需的50多萬億美元投資中,私人部門投資必須超過20多萬億美元。目前情況,亞洲國家基礎設施占GDP的比例接近7%,但只有0.2%是私人投資。

全球層面缺乏“全球互聯互通建設”規則,全球投資碎片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融資、項目準備和遴選標準等不一。

波士頓咨詢公司(BCG)建議,應鼓勵定期召開G20各國政府、商界和專家之間的對話,制定互聯互通議程,促進跨區域和跨行業的最佳實踐交流;加強各MDB的合作廣度和深度,尤其是在共同融資和技術援助等領域,並為政府開發可融資性強的項目提供支持;鼓勵各MDB通過開發和支持創新金融工具(例如增加擔保的數量和覆蓋,創建新的或有融資工具,以及與私人投資者共同投資),加強其對私營部門融資的吸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3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