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加拿大敲響亞投行大門 填補基建缺口成G20焦點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超低利率、零利率(甚至是負利率)在發達國家長期盛行,然而全球經濟增速預期卻持續萎靡,資產泡沫不斷積聚。同時,美國和德國等國的基礎設施老化程度堪比二戰後水平。與其讓資金在虛擬經濟中空轉,為何不盡早加大基建投資以拉動長期經濟增長?

這一議題受到了今年二十國集團(G20)峰會的極大關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3日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B20)上作主旨演講時呼籲:“要加大對基礎設施項目的資金投入和智力支持,以加速全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程。”

眼下全球基建缺口巨大,IMF此前預計,根據對先進經濟體樣本的分析,投資支出對 GDP 比率每上升 1個百分點,同年的產出水平將提高約 0.4%,四年後將提高 1.5%。

麥肯錫全球合夥人李廣宇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在不少發達國家,很多現在使用的基礎設施都是幾十年前建設的,有大量欠賬,現在進一步投入可以帶動就業,同時為下一步經濟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近期,加拿大也申請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下稱“亞投行”),這似乎也呼應了G20的上述倡議。

G20呼籲加大基建投資

世界銀行研究顯示,發展中國家目前每年基建投入約1萬億美元,要想保持目前的經濟增速和滿足未來的需求,到2020年前每年至少還需增加1萬億美元。

其實,由於基礎設施投資期限長、回報慢的特點,過去各界對其重要性認識不足,然而今年G20杭州峰會的核心議題便是拉動經濟增長,對此而言,基建則是重中之重。

2014年澳大利亞布里斯班G20峰會成立了全球基礎設施中心(GIH),推動各國改善基礎設施融資環境和提高融資效率;2015年土耳其安塔利亞G20峰會以國別投資戰略作為推動增長的重要抓手,敦促各成員國自願提出富有雄心的國別投資量化目標和投資計劃;2016年,中國杭州G20峰會將主題確定為“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希望之一就是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媒介,加強全球基礎設施投資與可持續發展,形成世界規模經濟效應和聯動效應,讓全球共享包容性發展所帶來的效益和財富。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研究室副研究員田慧芳表示,以非洲為例,目前只有40%的民眾用得上電、33%的農村人口能享受運輸或交通,只有5%的農業用地得到灌溉,僅非洲的基建需求缺口就高達1000億美元。

中國正加大對非洲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

同時,發達國家出於更新升級老化基礎設施和刺激經濟複蘇的雙重目的,也陸續推出規模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比如英國政府2015年3月更新的《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規劃2016~2021》,預計未來10年在機場、公路、能源、通信以及關鍵社會基礎設施(學校、醫院)等基建領域的投資需求高達4830億英鎊(約合42879億元人民幣)。美國土木工程協會估計,到2020年,美國的基礎設施要維持良好狀態,還需要額外3.6萬億美元的投資。

習近平在B20開幕式演講時也提及,“我們倡導創建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已經開始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隨著加拿大最新申請加入亞投行,G7國家中僅日本、美國尚未加入。

聚焦四大難點

不過,要拉動基礎設施投資並非易事,眼下全球主要面臨四大挑戰,主要包括投資缺口巨大、各區域協調合作較少、私人部門參與不足、全球層面的規則建設不足等。

當前基礎設施投資面臨公共資金短缺、銀行提供長期融資的動力不足以及金融市場波動頻繁等多重挑戰,需要挖掘多渠道的資金來源支持基礎設施建設。

田慧芳表示,多邊開發銀行(MDB)是全球基建的重要參與者,不但提供資金、知識和技術經驗分享,而且能夠比較有效協調各方,但MDB有區域性,更多集中關註本區域範圍內的基礎設施項目以推進區域一體化,相互之間的協調合作較少,這可能導致重複建設和協調成本,從而影響全國甚至整個區域的互聯互通建設。

GIH認為,要滿足巨額需求,未來所需的50多萬億美元投資中,私人部門投資必須超過20多萬億美元。目前情況,亞洲國家基礎設施占GDP的比例接近7%,但只有0.2%是私人投資。

全球層面缺乏“全球互聯互通建設”規則,全球投資碎片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融資、項目準備和遴選標準等不一。

波士頓咨詢公司(BCG)建議,應鼓勵定期召開G20各國政府、商界和專家之間的對話,制定互聯互通議程,促進跨區域和跨行業的最佳實踐交流;加強各MDB的合作廣度和深度,尤其是在共同融資和技術援助等領域,並為政府開發可融資性強的項目提供支持;鼓勵各MDB通過開發和支持創新金融工具(例如增加擔保的數量和覆蓋,創建新的或有融資工具,以及與私人投資者共同投資),加強其對私營部門融資的吸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3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