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5——光伏行業反轉年 唐史主任司馬遷

來源: http://xueqiu.com/2054435398/35107165

光伏行業因產能過剩、外部市場疲軟、雙反等原因已萎靡不振多年。
近日《關於進一步優化光伏企業兼並重組市場環境的意見》頒布,該意見非常暴力,為推促行業整合可為不遺余力。給授信給錢、給土地、給政策便利、給執行空間,可謂史無前例。
這項政策出臺的同時,也同步爆出幾大行將光伏行業定性為積極進入類行業,總體信貸原則為適度進入、擇優支持。
這些政策出臺的背景有:
1、國家能源政策的轉型。本屆政府自上臺伊始,是站在能源長期安全的角度來看待本國能源結構的(這種危機感不亞於歷史悠久的糧食安全)。
2、《北京宣言》的義務兌現,迫切要求清潔能源占比提高。
3、從裝機容量來看。不論是從長遠的2020規劃完成100GW,還是從年12GW的短期目標來看,目前速度都是無法達成的。尤其15年是十二五規劃最後一年,需突擊完成。
目前的光伏行業還存在多頭管理的情況,且從新能源的生產、消費角度來看,也存在著利益掣肘的情況。個人臆測在今年兩會前後會得到自上而下的理順,以利推進,不排除可能的領導小組形式。
故此,我認為作為政策刺激的有效行為,除了解決入網問題外,財政補貼將繼續推行。

除了政策面以外,從市場角度看,資金參與電場建設還是比較積極的。
今年新成立的中民投,設立了中民新能。已經在寧夏展開了電場項目。且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將乘政策東風,加速度推進。其自行設定的目標是今年2GW。
而其它社會資本的參與模式更多可能會集中在BT模式上。
在社會資本強勢進入的同時,市場也淘汰了一些競爭力有限的企業。比如孚日股份就退出了光伏業務。
在傳統電力企業方面尤其是水電企業,也在積極向上下遊拓展太陽能業務。
綜合來看,15年的光伏行業訂單數和新增投入資金都不成問題,符合技術路線的企業將出現產銷兩旺。

繼政策和市場之後,我們分析一下技術路線。
就目前的裝機數量來看,分布式是短板。結合新能源汽車的農村市場,如果政策鼓勵得當,有可能爆發。而在城市分布方面,如果原有的建築類企業進軍新能源市場,將借助渠道優勢和技術融合取得優勢。
而在大型電場方面,如果解決太陽能電池板溫度受限和降低儲能成本當中任何一個,也可能帶來業績爆發。

綜上,從政策、市場、技術路線上,15年都存在光伏行業反轉的大概率可能。其反轉的形式是政策受益和技術實現引發的疊加效應,進而表現為訂單飆升和最終的業績兌現。從訂單看上遊設備生產,從政策看中遊電場建設,從資金看業外資本參與。

鑒於目前的挖掘深度,本人還無法提出確定的受益標的,先把這個磚頭扔出來,大家再一起討論哪些票是確定性的。
在此特別感謝@影武者 @大楊 的指教。
$聯合光伏(00686)$ $愛康科技(SZ002610)$ $特變電工(SH600089)$ $拓日新能(SZ002218)$ $江蘇陽光(SH600220)$ $方大集團(SZ000055)$ $漢能薄膜發電(00566)$ $協鑫新能源(00451)$ $中環股份(SZ002129)$ $天合光能(TS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812

2015炒地圖指南——發改委官員談十三五區域發展重點 唐史主任司馬遷

來源: http://xueqiu.com/2054435398/35524355

發改委官員談十三五區域發展重點:京津冀協同進程將加快
 肖金成:“十三五”我國區域發展的三大戰略重點
● 京津冀協同發展
  ● 長江經濟帶
  ● 珠江—西江經濟帶
  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化改革的雙重作用下,國內各區域間的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日益加快,相互之間的經濟依存和互動效應逐步加深,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步伐加快。
  “十三五”期間,區域經濟合作作為改革開放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手段,將成為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新動力。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以及珠江—西江經濟帶將成為我國區域發展與合作的戰略重點。
  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加快
  京津冀區域土地面積21.6萬平方公里,占全國2.45%;常住人口一億多人,地區生產總值5萬多億,是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是我國重化工業、裝備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是我國參與國際經濟交流和合作的重要門戶,擁有全國最高密度的交通網絡,在我國交通運輸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建設區域經濟共同體,在競爭與合作中實現互利共贏
  京津冀區域從發展條件看,已經具備了很好的產業合作基礎,為了提升京津冀在世界、在全國的經濟地位,京津冀各市應以促進區域協同發展為總體目標,樹立起共同發展、相互促進的理念,把提升京津冀區域整體競爭力視為自身必須承擔的重要任務,在壯大自身經濟的同時,更多地關註區域總體競爭力的提高。
  京津冀各地都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京津承擔著率領京津冀參與全球化競爭,提升產業分工層次與競爭能力的任務,在追趕世界先進國家水平、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城市集聚和輻射能力、提高制造業總體水平、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產品等方面需要邁出更大的步子。
  河北各市一方面要大力推進三次產業結構的調整,以科技創新和京津的人才為依托,通過重點優勢產業尤其是制造業的發展,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大幅度縮小與京津的經濟差距,逐步實現與京津產業鏈條的對接,不斷尋求產業發展與合作的機遇。
  發揮各自比較優勢,提升產業分工層次
  京津冀各地具有不同的發展條件和比較優勢,實現合理分工是構建區域經濟合作的基本前提,也是取得未來發揮持久優勢的根本所在。要從區域整體發展的要求,確定每個城市的產業發展方向和具有城市特色的產業和產品,確定重點產業在不同城市的主攻方向。目前京津冀產業合作主要以垂直型分工為主,即以一個或多個工業產品為核心建立相應的與之互補、依附性強的產業合作,這是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合作的主要方式。未來應著力推動這種垂直分工向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並存過渡,並進而向以水平分工為主轉變。
  引導產業合理布局,推進產業集群發展
  為提升京津冀區域的產業競爭力,必須大力發展產業集群,促進產業向適宜地區集中,要在現有產業布局基礎上,積極引導形成若幹具有鮮明發展特色和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並探索多種集群發展模式。應根據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和國家劃分主體功能區的要求,按照集中布局、集群發展的原則,確定這一區域的重點發展軸線,確定產業發展區域和生態環境保護區域,構築城市發展與城市體系建設的整體框架。
  延伸產業鏈條,提升整個區域的國際競爭力
  京津冀區域具有圍繞生產服務的研發和銷售服務的巨大優勢,在區域合作中應打造研發創新—加工制造—配套服務完整化價值鏈條。京津要加快向河北省輻射、擴散資金、技術和人才要素,壯大河北制造業生產的能力和水平,使河北成為承接京津科技成果轉化的基地。通過京津的科技研發與創新,推動整個區域電子信息、汽車及裝備制造、醫藥等產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壯大這些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將區域制造業高端產品推向全國和世界市場,提高京津冀參與世界產業競爭的能力。
  推進長江經濟帶加快發展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經濟、人口、城市密集的重要發展軸線,在全國“兩橫三縱”空間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長江經濟帶包括九省二市,從上至下分別為雲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和上海,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具有獨特優勢和巨大發展潛力。
  促進空間布局合理化,保護中上遊區域的生態環境
  長江上遊地區是長江經濟帶重要的生態屏障,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居住人口眾多,保護環境成為重中之重。長江經濟帶是我國重要的人口密集區和產業承載區,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土地、能源、岸線等資源日益緊缺,生態環境壓力持續增大。必須堅持生態保護與汙染防治並舉、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並重的原則,把減少上遊地區農村人口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點,盡可能吸引他們就近到城市和城鎮就業或轉移到中下遊地區。要根據資源和環境承載力,合理確定上遊地區城市規模,支持有條件的城市加快發展,提高對農村轉移人口的吸納能力。
  發揮城市群的集聚力和輻射力
  圍繞長江沿岸的上海、南京、武漢、重慶、成都等超大城市,初步形成了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這幾大城市群已成為農業轉移人口集中流入的地區,其經濟技術發展水平也比沿江其他地區明顯高出一個層次,是帶動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區。要繼續發揮城市群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加強城市群內各城市的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增強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要加強城市群的科學規劃,建立城市群的區域合作機制,鼓勵和支持城市群內的各大都市的產業結構高度化和輻射帶動能力,中小城市提升產業功能和吸納能力、小城鎮增強公共服務功能,增強城市群區域的產業集聚能力和人口承載能力。
  加強各種運輸方式有機銜接,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長江經濟帶建設將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要求加快構建綜合運輸大通道,打造高效快捷的交通走廊,加快完善城際交通網絡,提高運輸能力和服務水平。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地帶,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載體,要求提高東部地區交通網絡暢通水平,擴大中西部地區交通網絡覆蓋範圍,為引導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合作、協同發展的區域格局提供保障。
  促進陸海雙向開放
  長江經濟帶建設將充分發揮沿海沿江沿邊的區位優勢,深化向東開放,加快向西開放,培育開放型經濟新格局,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要求統籌推進沿海沿江港口建設,充分發揮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引領作用,加快國際運輸通道建設,實現與周邊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海陸雙向開放創造交通先行條件。
  打造珠江—西江經濟帶 構建區域聯動發展新格局
  2014年7月,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獲得國務院批準,《規劃》劃定的範圍包括廣東省的廣州、佛山、肇慶、雲浮4市和廣西的南寧、柳州、梧州、貴港、百色、來賓、崇左7市,區域面積16.5萬平方公里,2013年末常住人口5228萬人。打造珠江—西江經濟帶是依托珠江-西江黃金水道打造中國經濟新的支撐帶、謀劃中國經濟新棋局的重大戰略舉措,對於加快西部地區對外開放、加強區域合作、推進協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打造中國經濟新的支撐帶
  珠江—西江上接雲貴,縱貫兩廣,是連接西南和華南的黃金水道。珠江—西江流域自然稟賦優良、航運條件優越、產業基礎較好、發展潛力巨大,是珠三角地區轉型發展的戰略腹地、西南地區重要的出海大通道。
  地處珠江—西江下遊的珠三角地區開改革開放之先河,開放度高、市場成熟、資金雄厚、技術先進,形成了世人矚目的珠三角城市群。而廣西區位獨特、資源豐富、山水秀美、生態優良、市場廣闊、潛力巨大。
  規劃的經濟帶將廣州、南寧兩大核心城市連接起來,將珠三角和北部灣兩大城市群連接起來,將有力促進東西互動、優勢互補,極大地發揮廣東、廣西的潛力,使之成為橫貫我國南部的一條新的區域經濟支撐帶。
  促進東西互動,帶動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加快發展
  中南西南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既有廣東等經濟發達的地區,也有像廣西、雲南、貴州等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地區。發揮發達地區的輻射作用,帶動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形成中南西南整個區域聯動發展的新格局,對於形成新的經濟支撐帶至關重要。
  近年來,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為平臺,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領域的聯系與合作日益緊密。由於行政區的分割,不僅廣東、廣西區域發展差距較大,且珠三角地區與粵西地區經濟發展差距也很大。經濟落差大,不僅阻礙了經濟要素的流動,也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市場規模的擴大。廣西、雲南、貴州少數民族居民較多,山大谷深,自然條件較差,經濟發展面臨多方面約束,迫切需要發達地區的輻射和帶動。珠江—西江經濟帶的發展有利於統籌區域發展,實現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有效對接,深層次拓展區域合作,促進流域上下遊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
  促進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區域合作與次區域合作
不斷深化與東盟國家合作,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為珠江—西江經濟帶進一步擴大開放合作帶來了新的機遇。東盟各國與廣西的產業結構具有一定程度的趨同性,互補性不強,而與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具有互補性。所以,國際區域合作的前提有賴於國內區域合作的加強。通過國際次區域合作,可與周邊國家及地區共建工業園區或開發區,使合作領域不斷擴大。
  除上述戰略重點地區之外,配合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區域合作的推進,整個環渤海地區、福建沿海地區、東北地區、西北地區的區域合作也將受到重視。值得一提的是,國內次區域合作尤其是省份之間的合作與共同發展將成為“十三五”期間的重要話題。

珠江—西江經濟帶是處女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127

17省發改委年會 主任們有什麽共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401

本文由微信公號“掃雷小組”(saoleixiaozu007)授權華爾街見聞發布

國家發展改革工作會議於去年12月12日召開,此後各省陸續召開同類會議。據掃雷小組統計,截至1月20日,至少有17個省份召開了全省(區、市)發展改革工作會議。這類會議的主要任務是總結2014年的工作並部署今年的發展改革工作,因此梳理這些會議後可以發現一些新的風向。

1、“新常態”的地方擔憂:支撐產業面臨青黃不接的風險

1)“新常態”由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去年考察河南時提出,並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從速度、結構、動力三方面闡述,習闡述時註重積極的方面,但地方層面有一些擔憂。

2)河北和吉林兩個省份在談到新常態時的一個共同擔憂是支撐產業面臨青黃不接的風險。其背景則是兩省的工業、經濟數據不樂觀。

去年前三季度河北、吉林兩省分別以6.5%、6.2%GDP增速名列全國倒數第三、第四位。吉林的支柱產業汽車、石化工業增速由2013的兩位數滑至2014年前三季度的個位數,河北的鋼鐵產業同期下滑嚴重,裝備制造業下滑3個百分點。吉林還提到,經濟新常態下還面臨著房地產、政府債務、銀行呆壞賬的挑戰。

2、穩增長的關鍵仍在投資

1)2014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1.2%,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但各省對消費的強調並不多

2)消費方面重慶提出強化消費在穩增長中的基礎作用,同時突出強化投資在穩增長中的關鍵作用。類似的,投資的提法幾乎為各省份采用,而消費則相對提及較少,這說明地方政府的投資拉動經濟的傾向依然很重

其中,湖南和河南兩省已在會議上明確今年的投資規模,河南的目標是1.5萬億,湖南則是1萬億。

3)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投資的地理範圍已不局限於國內。國家發改委稱,要發揮投資走出去的帶動作用,重點是產業和裝備走出去。這一定程度上能消化國內鋼鐵等行業的過剩產能。

3、區域戰略作用顯現

1)本屆政府推出的三大區域戰略是: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一體化,三大區域戰略涉及的省份數量占到總數的三分之二,多數省份的發展改革會議都提到上述一個甚至兩個戰略(如四川)。

2)其中,河北發布的數據稱,在京津冀一體化戰略的推動下,河北2014年從京津引進資金3940億元,占河北省引進省外資金的50%左右。京津地區的資本占據較大比重。

3)新疆則著力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新疆於去年11月成立了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啟動相關規劃編制工作。蘭新高鐵開通後,中新網報道稱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端倪已現”。

4、投融資方式變化

1)企業債發行降低30%-53%,市政債增加。浙江省發改委披露的數據顯示,去年該省發行企業債券35只,累計募集資金426億元。今年確定的目標則是200至300億之間,相比下降30%—53%。這說明浙江省發改委對今年企業債的發行並不樂觀,而這基本上是大勢所趨。

去年國務院43號文印發後,國家發改委對城投債的審核趨嚴。市政債成為另外一個改革方向。湖南省發改委提出優化政府投資,增加政府債券和專項債券額度。掃雷小組註意到,政府債券此前已經存在,專項債券作為新的品種很可能在今年推出。

融資平臺改革方面,浙江省發改委提出推動政府融資平臺整合、做大,打造一批符合市場規律的融資平臺。因此,一些沒有經營性現金流或者經營能力較弱的平臺很可能在今年被撤銷或者整合。

2)其他一些投融資方式變革是PPP、資產證券化、設立投資基金等。

3)民間投資的比重可能提高。民營經濟大省浙江發改委披露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年該省民間投資增長18%,占全部投資的比重同比提高約1個百分點。今年浙江號召浙商回歸重大項目建設,目標是民間投資比重再提高1個百分點。但這並不代表全國的趨勢,而其他省份未發布同類數據。

 

掃雷小組 | SWEEPING ANALYSIS 是一個開放的中國政府信用研究群組。小組提供基於城投平臺、PPP、地方債券、財政部門動向、開發性金融等系列數據庫的輕量化分析。

歡迎關註“掃雷小組”(ID: saoleixiaozu007),獲取更多精彩文章。

qrcode_for_gh_52a9b222e0f1_258

地方債系列

後續博弈:政府債務或遠超預期,如何拆彈

這些年地方新增的棚改平臺

362家壓力測試:盤點那些“最緊繃”的平臺公司

PPP系列

2015年PPP慎亂入:各省推廣方案靠譜度一覽

第一批地方PPP項目,居然這個領域最多!

一件各部門都想管的事?省級PPP機構分工樣本

中國式“路”權:想參投交通PPP項目的請註意!

財政系列

財政部長樓繼偉調研路線圖

2014各省財政收入陸續公布 幾乎全線滑坡

新常態贏家!上海財政增速反彈遠超預算,自貿區這麽厲害?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342

為什麽一定要設計成全賬戶NDC訪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中心主任鄭秉文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354

現在這個制度之所以運行這麽差,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錢沈在下面兩千多個縣里。

28%全都進入個人賬戶以後,就完全變成了產權明晰的個人資產了,一下子就可以上解到中央層級進行管理,不存在統籌層次低的問題。

南方周末:為什麽一定要這麽設計成全賬戶?全賬戶NDC方案是否取消了共濟性?

鄭秉文:全賬戶NDC方案里由繳費形成的社會統籌部分就沒有了,我們又另外創造了一個系統,是以2013年財政對城鎮職工的投入3200億元為基數,相當於當年社平工資的5%,每年指數化增長。這樣的社會統籌就跟以前性質不一樣了,以前是來自雇主繳費,現在是財政轉移支付,也沒有資金池,每年支付多少就轉移多少。沒有形成資產池有很多好處,首先它與地方利益分隔開,是現收現付的,不存在資產池的管理問題。同時也沒有增加財政的負擔,財政拿的錢不多,相當於GDP的0.6%。

我們現在這個制度之所以運行這麽差,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錢沈在下面2000多個縣里。全國總共3萬億元結余,實際上一分錢看不到,全在地方手里把得死死的,也不能投資。改成財政轉移支付後,就徹底消滅了地方割據的現象。

28%全都進入個人賬戶以後,就完全變成了產權明晰的個人資產了,一下子就可以上解到中央層級進行管理,不存在統籌層次低的問題。

還有個好處,這個制度還是統賬結合,又跟新農保完全一致了。新農保的每個月55塊錢是來自財政轉移支付的,賬戶里是個人繳費形成的,跟現行城鎮職工的不同僅在於沒有雇主繳費的部分。這樣就為公共財政的公平性創造了條件。

南方周末:你從何時關註NDC,為何決定把它引入中國?

鄭秉文:NDC一出來我就註意到了,第一個搞NDC的國家是1995年的拉脫維亞,真正引起世行重視是2000年瑞典運行之後,瑞典的制度精細、嚴謹,世行組織了幾次專家學者去考察研討,2010年第二次會我去了。

這個辦法符合中國國情,比如它融資方式現收現付可以避開不成熟的資本市場,避免投資失敗;避免龐大的轉型成本,因為做實賬戶需要天量的資金;有非常好的便攜性;非常好的激勵性,多繳多得,賬戶清晰透明,本金利息一目了然等等。

南方周末:對於中國的現行體制,如果早年下決心變現國有資產一舉做實個人賬戶,結果是否不一樣?

鄭秉文:你說得對,但對了一半。國際上解決轉制成本就三種方式,一是私有化,二是發行認購券,三是變現某一種資源。假設我們做實了,實現了真正的部分積累制,制度可以運轉起來。但同時我們將遇到一場災難,做實的這些資產都變成了沈沒成本,不可收回,形成巨大的福利浪費和損失,幸虧沒有做實。因為中國的特殊情況是,改革開放之後社會平均工資水平增長太快,養老金投資效率追不上,福利損失太大。

南方周末:如果從一開始不搞個人賬戶,就搞現收現付呢?

鄭秉文:那另一方面又會出問題,計劃生育政策下,老齡人口增長太快了,完全現收現付馬上就贍養比提高,要麽待遇降一半,要麽繳費增一倍,到最後也會出大問題。

要使兩方面的優勢結合,就是NDC。它一個核心的優勢就在於,繳費是與人的生命周期聯系在一起的,把老齡化這個因素自動內嵌到制度里面去了。老齡化來臨時,NDC給你選擇,或是提高繳費率,或是降低待遇,或是延遲退休,或是財政介入,它給你預警。而現收現付不是,它是個非精算型的政治承諾,不管你運作的績效,不管你財政情況。

假設明年是改革元年,養老金結余應該是3.4萬億,我們假定這3.4萬億馬上就封閉運行,以此為基準,投資收益率假設是5%,算到2087年,當這個制度出現不平衡時,緩沖基金介入,那時候緩沖基金已經超過100萬億了。緩沖基金是繳費形成的,跟財政沒關系,完全靠制度自己精算平衡。

南方周末:但如果不取消可繼承,NDC是否也難以持續?

鄭秉文:是有這個問題,標準的NDC是不繼承的,因為它是個遵循大數法則的保險制度,靠短壽補長壽實現自我平衡。如果不是這樣,這個制度從誕生第一天就有風險。風險有多大呢,非常慶幸的,我們測算的結果風險不是很大,但這里涉及到修法。瑞典的做法是短壽的人的個人賬戶資產,用於同齡組的高壽者。

名詞解釋:

DB:現收現付制。由德國在120年前創立,即政府向企業和職工征繳養老保險金,用於支付當期退休職工的養老金。它是待遇確定型制度,即參保人繳費時已確定未來自己的養老金水平。好處是運行成本低,弱點是應對老齡化時缺乏彈性。

DC:個人賬戶制,又稱基金積累制。為克服DB制的弊端,由世界銀行的一些專家設計,並於1980年代在智利等拉美國家付諸實踐。國家給每個參保人建立個人賬戶,實賬積累自己的養老金,退休後多繳多得。同時委托專業機構管理,到資本市場上投資增值。它是繳費確定型制度,即參保人的養老金水平取決於自己的繳費積累和投資損益。好處是更顯公平、更具激勵性、資金效率更高,弊端是運行成本高、共濟性差、資金投資有風險。

NDC:個人名義賬戶制。介乎上述兩者之間,在融資方式上它是現收現付制,在計發方法上,它又是繳費確定型。NDC的個人賬戶中沒有實際資金,而是對個人繳費進行記賬,結合工資增長率與人口增長率等因素,作為將來養老金的計發標準,同時不可繼承。是1998年誕生的一種歷史最短的養老保險制度,目前有瑞典等歐亞7國實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869

決策層已同意中電投與國家核電合併 唐史主任司馬遷

來源: http://xueqiu.com/2054435398/35934158

“財經十一人”從多個可靠渠道獲悉,備受關註的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和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合並事宜,已在近日獲得最高決策層簽字通過,目前國資委正在制定具體方案,近期官方將對外宣布兩大巨頭合並方案。這是繼南北車合並之後,央企之間又一次重大重組,中國核電三分天下的版圖最終坐實。
在兩大巨頭合並過程中,中國核電行業掀起了關於體制改革的大討論,“中電投+國家核電”方案、“核電大一統方案”、“核電總公司方案”等均呈至最高決策者案頭,中電投與國家核電的合並一度受阻擱置,但經過一年的博弈,最終成行。
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下稱中電投)位列中國聲名顯赫的五大發電集團,也是中國僅有的三家核電站運營牌照的持有者之一,實力強勁;國家核電技術公司是三代核電技術AP1000的受讓方、引進消化吸收的主體,亦是國產三代核電技術CAP1400的技術創新方,兩者合並可謂強強聯合,優勢互補。
此外,國家核電技術公司旗下國核電力規劃院和山東電力工程咨詢院脫胎於國網系統,在常規電和新能源工程咨詢、規劃設計領域亦擁有超強實力,這一點亦與中電投互補。
不過,國家核電雖是中央“欽定”的三代核電技術AP1000技術受讓方,技術實力強勁,但由於並沒有核電運營資格,與另兩大核電巨頭中核和中廣核相比,缺乏核電站這樣穩定充沛的盈利來源,綜合實力稍遜,且AP1000引進已近十年,各項“引消吸”工作接近尾聲,該公司未來定位不甚明確,早在2012年開始,國家核電與中廣核方面就曾經探討過是否具有合並的可能性。
中電投在核電版圖中的位置亦有些尷尬,雖然貴為五大發電集團之一和三大核電運營商之一,但與中核和中廣核相比,卻是不折不扣的後來者。且中電投的核電設計力量薄弱,在競爭難免中受制於人。
此番合並,可以看做是中國頂尖的核電技術公司和擁有壟斷地位核電運營公司之間的強強聯合,兩家核電公司合並之後,中國核電三分天下的版圖已呼之欲出。
中國擁有世界獨一無二的核電發展計劃,規劃至2020年建成核電裝機5800萬千瓦,在建核電裝機3000萬千瓦。中核與中廣核已在分別在今年啟動IPO工作,為後續核電項目融資,預計中電投與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合並之後也將啟動IPO。
按照此前的方案,兩大巨頭可能暫時分別保留原有的公司體制不變,成立總公司,負責整合之後的協調實務,過渡期之後,將對相關業務進行深度重組,預計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現任董事王炳華出任新公司的董事長可能性最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661

為什麽一定要設計成全賬戶NDC訪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中心主任鄭秉文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354

現在這個制度之所以運行這麽差,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錢沈在下面兩千多個縣里。

28%全都進入個人賬戶以後,就完全變成了產權明晰的個人資產了,一下子就可以上解到中央層級進行管理,不存在統籌層次低的問題。

南方周末:為什麽一定要這麽設計成全賬戶?全賬戶NDC方案是否取消了共濟性?

鄭秉文:全賬戶NDC方案里由繳費形成的社會統籌部分就沒有了,我們又另外創造了一個系統,是以2013年財政對城鎮職工的投入3200億元為基數,相當於當年社平工資的5%,每年指數化增長。這樣的社會統籌就跟以前性質不一樣了,以前是來自雇主繳費,現在是財政轉移支付,也沒有資金池,每年支付多少就轉移多少。沒有形成資產池有很多好處,首先它與地方利益分隔開,是現收現付的,不存在資產池的管理問題。同時也沒有增加財政的負擔,財政拿的錢不多,相當於GDP的0.6%。

我們現在這個制度之所以運行這麽差,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錢沈在下面2000多個縣里。全國總共3萬億元結余,實際上一分錢看不到,全在地方手里把得死死的,也不能投資。改成財政轉移支付後,就徹底消滅了地方割據的現象。

28%全都進入個人賬戶以後,就完全變成了產權明晰的個人資產了,一下子就可以上解到中央層級進行管理,不存在統籌層次低的問題。

還有個好處,這個制度還是統賬結合,又跟新農保完全一致了。新農保的每個月55塊錢是來自財政轉移支付的,賬戶里是個人繳費形成的,跟現行城鎮職工的不同僅在於沒有雇主繳費的部分。這樣就為公共財政的公平性創造了條件。

南方周末:你從何時關註NDC,為何決定把它引入中國?

鄭秉文:NDC一出來我就註意到了,第一個搞NDC的國家是1995年的拉脫維亞,真正引起世行重視是2000年瑞典運行之後,瑞典的制度精細、嚴謹,世行組織了幾次專家學者去考察研討,2010年第二次會我去了。

這個辦法符合中國國情,比如它融資方式現收現付可以避開不成熟的資本市場,避免投資失敗;避免龐大的轉型成本,因為做實賬戶需要天量的資金;有非常好的便攜性;非常好的激勵性,多繳多得,賬戶清晰透明,本金利息一目了然等等。

南方周末:對於中國的現行體制,如果早年下決心變現國有資產一舉做實個人賬戶,結果是否不一樣?

鄭秉文:你說得對,但對了一半。國際上解決轉制成本就三種方式,一是私有化,二是發行認購券,三是變現某一種資源。假設我們做實了,實現了真正的部分積累制,制度可以運轉起來。但同時我們將遇到一場災難,做實的這些資產都變成了沈沒成本,不可收回,形成巨大的福利浪費和損失,幸虧沒有做實。因為中國的特殊情況是,改革開放之後社會平均工資水平增長太快,養老金投資效率追不上,福利損失太大。

南方周末:如果從一開始不搞個人賬戶,就搞現收現付呢?

鄭秉文:那另一方面又會出問題,計劃生育政策下,老齡人口增長太快了,完全現收現付馬上就贍養比提高,要麽待遇降一半,要麽繳費增一倍,到最後也會出大問題。

要使兩方面的優勢結合,就是NDC。它一個核心的優勢就在於,繳費是與人的生命周期聯系在一起的,把老齡化這個因素自動內嵌到制度里面去了。老齡化來臨時,NDC給你選擇,或是提高繳費率,或是降低待遇,或是延遲退休,或是財政介入,它給你預警。而現收現付不是,它是個非精算型的政治承諾,不管你運作的績效,不管你財政情況。

假設明年是改革元年,養老金結余應該是3.4萬億,我們假定這3.4萬億馬上就封閉運行,以此為基準,投資收益率假設是5%,算到2087年,當這個制度出現不平衡時,緩沖基金介入,那時候緩沖基金已經超過100萬億了。緩沖基金是繳費形成的,跟財政沒關系,完全靠制度自己精算平衡。

南方周末:但如果不取消可繼承,NDC是否也難以持續?

鄭秉文:是有這個問題,標準的NDC是不繼承的,因為它是個遵循大數法則的保險制度,靠短壽補長壽實現自我平衡。如果不是這樣,這個制度從誕生第一天就有風險。風險有多大呢,非常慶幸的,我們測算的結果風險不是很大,但這里涉及到修法。瑞典的做法是短壽的人的個人賬戶資產,用於同齡組的高壽者。

名詞解釋:

DB:現收現付制。由德國在120年前創立,即政府向企業和職工征繳養老保險金,用於支付當期退休職工的養老金。它是待遇確定型制度,即參保人繳費時已確定未來自己的養老金水平。好處是運行成本低,弱點是應對老齡化時缺乏彈性。

DC:個人賬戶制,又稱基金積累制。為克服DB制的弊端,由世界銀行的一些專家設計,並於1980年代在智利等拉美國家付諸實踐。國家給每個參保人建立個人賬戶,實賬積累自己的養老金,退休後多繳多得。同時委托專業機構管理,到資本市場上投資增值。它是繳費確定型制度,即參保人的養老金水平取決於自己的繳費積累和投資損益。好處是更顯公平、更具激勵性、資金效率更高,弊端是運行成本高、共濟性差、資金投資有風險。

NDC:個人名義賬戶制。介乎上述兩者之間,在融資方式上它是現收現付制,在計發方法上,它又是繳費確定型。NDC的個人賬戶中沒有實際資金,而是對個人繳費進行記賬,結合工資增長率與人口增長率等因素,作為將來養老金的計發標準,同時不可繼承。是1998年誕生的一種歷史最短的養老保險制度,目前有瑞典等歐亞7國實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022

物盡其用——淺談技術面 唐史主任司馬遷

來源: http://xueqiu.com/2054435398/36479353
前幾天看@Tess 焚書坑儒,要把所有的技術面書籍都扔掉。使勁扒拉開那個圖看,隱約也是能看到幾本好書的。她這個帖子,讓我陷入了sisyphus推石頭的無盡煩惱中,又開始想定位技術面的作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技術面只屬於「器」。亦即:技術不是萬能的,但至少對於我來說,沒有技術也是萬萬不能的。


一、K線實際上是個股生命的數學計量模式。
參與者數量的變化、參與資金數量的變化、市場情緒或瘋狂或恐慌、外部環境變化對個股的影響等等都忠實記錄在K線裡。有一種論調說:看過去是無法預知未來的,因為沒有K線是複製之前走勢的。我想借助其它領域的常識來解釋:我們挖掘白堊紀的地層,看恐龍由盛及衰是為了再打造一個恐龍世界嗎?不是,我們是為了獲取環境變化和物種滅絕的關係,以防人類重蹈覆轍。閱讀K線也類似考古學,瞭解萬千個股過往的歷史,不是為了按圖索驥去預測、捕捉相似的走勢。而是通過一個抽象的過程,得到一般的規律,並使用這些規律解讀K線正在發生的變化,從而做出成功概率有所提高的操作準備。
大抵是:一個醫生看病人希望看到之前的病例,一個警察偵破一個案件希望看到犯罪現場的線索。
我無法想像,當打開一個個股時,只有一堆文本公告和一堆圖表以及正在跳躍的交易數據,我會怎麼做交易。

二、技術面是很好的篩選工具。
假如我有Argus的幾百個眼珠子,我是很願意把兩千多個個股全挖一遍基本面,再持續跟蹤的。但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無法做到一招一式都符合教科書的經典。技術面便在這裡發揮功用了,可以事根據關鍵節點進行準備。譬如,我常用的辦法是,看完一個個股,就在交易軟件上設置上下警鈴(關鍵節點)。如果盤中觸發警鈴,則立刻在一個excel中找到事前記錄的對應操作及理由。
此外,在個股篩選過程中,技術面可以更加靈活地掌控介入點,在節約時間成本的前提下進行有效介入。例如大家都熟悉的年線板就是很好的介入信號。
按照我個人的選股習慣,不管基本面如何,首先介入點上最好是山部一買,林部二買,風部三買。如果離開技術面分析,投資體系中的選股部分將無從立足。

三、技術面可用於大週期判斷。
個股可以用基本面解決問題,但在對板塊、指數進行必要確認時怎麼辦?從分析國民經濟的宏觀情況到分析全球經濟動態及發展質量來確定指數週期?反正我沒這個能力,我只能從技術面上去判斷趨勢,比如3400、2800這樣的點位有什麼含義。在行業性判斷上,尤其捕捉反轉點時,技術面與市場信息的夾逼鎖定也是很有意義的。當然,在個股上,如果熟知基本面且能客觀估值,那麼比技術面來得可靠並讓人放心,但不排除技術面也可以做為重要輔助手段。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風險偏好和投資體系,基於這樣的個體差異,對技術面的使用也會各不相同。以雪球有公開操作且我有跟蹤過的舉例說明:

@耐力投資 @zangyn 和我,三人是喜歡底的。
大蒜兄是先挖基本面,鎖定白馬股。然後做跟蹤,如果白馬落難那會高興得不得了,到心理價位就開始向下買。用分檔來排除風險,鎖定底部。
所以做法是:基本面+技術面 的抓底方式。
"城鄉結合部青年"@zangyn 喜歡抓盤中底,但這個底也是經過多日跟蹤鎖定的,並不是每天都會冒進抓底。他偏愛在自己很熟悉的股票裡作戰,有點地道戰地雷戰的意思,取地利。然後利用市場情緒變化和資金面變化來抓底。
所以可以總結為:地利+情緒、資金變化量化+技術面
「一天到晚寫作業」的我做法是偏愛一買,會做大量的逐月的作業來跟蹤行業性變化,然後使用策略分析和市場變化兩方向夾逼鎖定個股。
可以總結為:策略分析+技術面
三人都用技術面,用法各不相同。但共同點是將技術面納為投資體系的有機組成,用為一域,而不用於謀全局。

無獨有偶,我觀察的對象裡,還有一些偏愛頂部的。打板敢死隊的兄弟們比伏地魔風險偏好要大得多了。例如:@上海電力敢死隊 @裡予舍人 @易碎品 等等。題材性+技術面是打板軍團的最愛。
但抄底的遇到打板的時候,經常是對手盤。按理說,對手盤會互罵傻逼吧?但其實不會,當我遇到打板族來時,會睡得安穩。而打板族如果看到抄底的成本和預期時,也便知道大概的預期和空間。總的來說,雖然背道相馳,但實際上是異曲同工。

綜上,使用技術面的關鍵在於:在破除技術萬能的前提下與其它投資工具有機結合形成投資體系,使之物盡其用。(廢話一句)

談技術面,最可能挨誰的罵呢?首先是什麼都不會的神,他說你們這都是扯淡,除了坐在云端談一億年以後的遠景以外,神是不會也不屑會這些末術的。其次,可能挨價投派的罵,一些價投者認為談技術的人,就只會用技術。
好吧,總之我準備好挨罵了,盤中草成,提及的諸位球友,如果有總結不當之處,還玩見諒並指正。

PS:雪球以外的媒體,從即日起,如果轉載我的帖子沒有署名「唐史主任司馬遷」。我將起訴侵犯著作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699

112央企名單連連看 唐史主任司馬遷

http://xueqiu.com/2054435398/36587059
按國改要求,112是要砍掉一半,保留60左右。今天撲聯通時才明白這個文件的指導意義。南北車模式將還有很多。把112名單帖上來,大家一起連連看@上海電力敢死隊 
管他聯通什麼結局,連連看是要做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303

闲话瞎炒乱相 唐史主任司马迁

http://xueqiu.com/2054435398/36747934
一个企业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初创、存活、成长、成型、僵化衰变、破产消亡这几个基本阶段,就好像人的生命可以是宫内期、婴儿期、青春期、青壮年期、中老年期直至死亡。
由于两个交易所的门槛设置,现今上市的企业都具备一定的营业规模和盈利能力。对应上文,至少是青春期(成长中)。先把这个“结论甲”放在这。

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到消亡,对应市场,也可以简略分为:
概念炒作——>题材发挥——>成长投资——>价值投资——>被新事物替代 的基本过程。先把这个“结论乙”放在这。

A股的炒作为什么这么厉害和无极限?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种现象层出不穷?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市场构成:
首先,A股是一个总市值不断上升的市场,简而言之,越来越多的钱在涌进这个市场
其次,A股是一个新股发行量严重不足的市场,甚至会好几年不发新股。
再次,A股又是一个只进不出的貔貅,少有退市。
这就好像一个热带雨林,雨水充沛阳光充足(钱不断来)。树木的冠盖浓密以致地面无法再长出大乔木(无新股)。然后也没有伐木工和野火,大树鲜少倒下(退市少)。

在这样“热带雨林”式的市场背景下,上市企业即使已经走完了壮年到了暮年,到达了结论甲所描述的死亡阶段,也不会退市。就好像热带雨林将死的树木任然直立。
而这时,结论乙所描述的“新事物”因为无法进入这个市场,就会借尸还魂在结论甲论证要死而未死的代码上。就好像在热带雨林里,树冠顶部会寄生出新的乔木和其它植被。
举例来论证上面的论点:
$星美联合(SZ000892)$  这样的妖物,公司就剩下几十人。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早已经是死掉的了,传了多次重组,也失败多次。但仍然可以大摇大摆地继续讲重组的故事。这就是热带雨林的“死而不僵”,因为地面得不到阳光,所以种子只能在枯树上着床。
$重庆啤酒(SH600132)$  一个做啤酒的要搞乙肝疫苗,就好像全聚德要做龙飞船。而这个故事讲了那么多年,却不穿帮,是为什么?因为这种创新性的概念市场存在,市场对这个概念落实在主营业中产生的题材充满期待。所以,重庆啤酒这棵病树上长出了“乙肝疫苗”的妖花,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种“病树上头长妖花”的乱相,其根本是:市场机制和市场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市场机制无法供应正儿八经的概念股题材股给风险偏好强的资金,又无法供应足量的成长股价值股给中长期投资者。所以导致了“病树偏爱插妖花”的上市企业以及“妖花夸成雪莲花”的机构,更可笑的是养成了一大批相信“病树顶上长大树”的投资者。

“病树偏爱生妖花”+“妖花夸成雪莲花”+“病树顶上长大树”
这乱象不分板块不分行业,到处存在。不仅中小创有,主板也有,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那么怎么破?让我们来看看证监会今年的核心政策“退市制+注册制+新三板+做空制度+期权+各种通”。


虽然我们都骂证监会,但作为市场参与者,是应该理性解读这些政策的组合效应的。
首先,各种通大家已经可以理解并接受了,一个小小的洞最后能让内外市场水位齐平。只需要继续扩大互通标的即可。国际规则尤其是做空规则也将由这个洞引入。
其次,做空机制和期权组合,加上做空机制和标的后续到位,做空者将成为“妖花采摘人”
再次、退市制是砍病树枯树。而新三板则是种新树。当前,有很多中小创的主力资金在转向新三板做市。线下交流时,常听到“一股不卖,十倍转板”的腔调。这种调调实际上的意图是:在转板之前就透支所有的概念性、题材性炒作盈利。新三板未来挂牌门槛会越来越低,风险偏好强的资金在这些“宫内期、婴儿期”的企业里博弈,历经大概率失败后成为“青春期”企业的做市商,必然是要尽最大可能透支“成长”价值的。换句通俗的话说:转板到中小创的新三板企业,已经没有“概念+题材”的炒作空间,因为在三板时就被透支了。所以中小创将回到最早的“成长股”投资地的定位上。而主板将成为价值投资标IPO的阵地(阿里不用去美国了)
综上:
退市砍病树,做空采妖花。
沪港深港通,规则来加速。
新三炒概念,题材全透支。
转板中小创,成长型投资。
外加注册制,多多种新树。
树多不能识,散户渐淡出。
淡出到主板,价投找饭吃。

让有风险承受能力的资金在新三板灌溉创新型企业,向主板输出正儿八经的成长股才是解决的关键。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市场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市场。

仅以此文参加近日的市场流派讨论,观点不偏倚任何流派,仅从市场生态出发,并抱有相对美好的愿景。(声明:我是个地图炮,不是价投,也不是中小创拥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599

汝需自尋聖經——個人交易體系合集帖 唐史主任司馬遷

http://xueqiu.com/2054435398/32695399

汝需自尋聖經——個人交易體系合集帖

每個投資者都會經歷一段整理自己交易體系的過程,像鳥兒換羽,像蛇蛻皮。這一過程最好是避開人群,偷偷進行,直至羽翼豐滿再出來亮相。而我最近很是愚蠢地選擇了在尚未化繭之前披露個人交易體系。

由於期刊所必須的問答形式以及其讀者群落限制,兩期採訪毀譽參半。從我的體系,到我文風,最近都飽受攻擊。我甚至想建議雪球搞個付雪球幣閱讀,想看給一個雪球幣,以建立必要的過濾機制。此刻@利弗莫爾一平@價值at風險 正在因為分享各自心得而被噴,但都表達問心無愧。多少也給我一些鼓勵。幾經權衡,決定基於底稿,完整闡述。

我的交易體系以下幾部分構成:
1、策略體系(策略能圍住大概的行業與個股類型)
2、選股體系(從選股結果進行分析可以倒推出反轉行業)
3、交易體系(概括為風林火山,苦求融合主題、趨勢、價值三投資亮點)
4、風控體系(期指和個股對沖方式,以及交易體系根據大市趨勢進行的流動轉換)

特意做了一個圖,有心看的朋友,應該看得懂:(請點大圖)

整個體系的使用過程是:
1、先自上而下解讀政策、自下而上地做必要市場調研,從而找到基本的策略這部分在紅週刊採訪中舉了新能源車和3D打印的例子。
2、策略部分還包括不同階段的市場風格這部分可以看我的四季度策略http://xueqiu.com/2054435398/32087241其中判斷2400-2450這段已經基本應驗。滬港通策略還有待驗證。
3、個股用十步法進行選股http://xueqiu.com/2054435398/31259459,選股得出的標本可以反推得出底部反轉行業。
4、將策略與選股進行夾逼,即對比確認,交集即是反轉細分行業。
5、在細分行業中選出至少兩隻個股(一山一林,如港口中的唐山寧波)
6、在一買位置開始建倉重倉股(山),並同步建立個股對沖股(林)
7、建倉完成,確定沒有風險後解除林的倉位,再使用這部分資金跟蹤其它趨勢股。
8、用選股法的副產物:二買趨勢股和三買位置的題材股進行林和風部的操作
9、大盤趨勢上漲時,可以加大槓桿,分散交易,保持外圍資金獲利。
10、大盤趨勢下跌時,去槓桿,加對沖。資金收縮防禦,保住山部。

理解能力強的朋友看到這就OK了,以下是基於兩個採訪原稿的整理,只為說明以上體系。有閱讀意願的朋友,謝謝你的耐心

————————————————分割線————————————————
從這開始到下一段黑體字出現,都是為了舉例說明交易體系中的策略部分(行業策略、市場風格策略等)

一、不謀大局不足以謀一域(自上而下0r自下而上?答: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我最早是通過研究個股來操作的。基於企管工作經驗,很容易從企業經營者的角度看問題。08年後也做過格力電器、威孚高科這樣的慢牛,這種股票只要看基本面,無需過多的技術分析和盤中操作。拿著就好,坐得很舒服。但也遇到過一些R0E很好看,FE\PB都很好看,但股價就是上不去的企業。拿著燙手,時間成本越來越高;扔了又可惜,時間成本成了沉沒成本。「好生意、好公司、好價格」知易行難。經過多次雞肋投資明白一件事件:好企業如果沒有好的外部環境,股價是難以提升的。從此開始策略研究。

策略研究對於散戶而言並不需要太高大上,這種策略上的把握一定要接地氣。可以圈定大致的可投資範圍即可。首先是對指導性政策的解讀和對市場趨勢性變化的瞭解,其次是掌握市場的真實反應。

舉例來說。目前我正在跟兩個新興行業:3D打印和新能源汽車。從政策角度看,未來幾年都是受政策支持鼓勵的,這點無需論證。市場目前也處於爆炒概念的階段。那麼之後會如何發展?這就要去看市場的真實反應。
我曾經在山東草根調研過農村電動車,大約詢問了50個不同型號的電動車駕駛者。逐一統計他們對所乘電動車的優劣評價,多數回覆是以「中」、「好」、「行」這樣的褒義詞開始的。其中有位大媽說她五十歲生日就是給自己買了個三輪,也不用駕照,開到地頭拉個白菜,趕個集都好用。統計得出用戶最喜歡的竟然是輕便的電動拖拉機。

原因有以下幾部分:
1、  機械部件簡單易維修。這類車沒有換濾網、發動機檢查等等煩惱。即使壞了,在鄉村的維修點就能修理,不用像汽油車一樣跑汽車維修點
2、  整車造價低,使用費用低。通常這類車造價為兩三千元,而電費支出與油費比較,也能省下一筆錢。在執行錯峰電價的地區,晚上充電更便宜。
3、  可結合分佈式光伏應用。如果配套太陽能電板不僅連電錢都省了,而且在電網供電不穩定的農村,配套太陽能電板也解決了充電難的問題。

在我追蹤這一模式期間,阿里巴巴網站內的電商中,面向農村的低端電車銷售商驟增,尤其 「農用+光伏」方向的也越來越多。就目前的市場來看,普遍存在對這種新能源車的質疑。首先質疑的是安全性,CCTV多次專題報導過此類三輪車和老年代步車的不安全。這種廟堂論調不切民生,殊不知在這幾年間,兩輪電動車已經徹底擠佔了摩托車的市場,並成功滿足了自行車乘用者的升級消費需求。雖然A股目前沒有這種整車製造標的,但長遠來看,市場上必然會出現解決了乘用安全問題,滿足農村乘貨兩用需求並配套光伏發電的新能源車。一如五年前還被各種駁斥的山寨手機,現在也發展到智能機階段。由於農村需求的刺激,製造商中必然會出現能制定較高企業標準,並升級為行業標準甚至國家標準的整車企業。長期追蹤這一策略方向,不難捕獲標的。

在城市交通體系中,現有的新能源整車銷售雖然增長率很好看,但絕對數量上很少。大眾看待新能源車多表現為:太貴,充電不方便,不願買但願意嘗試。短期內這些客觀因素也限制了電車的普及。而在杭州有一家康迪車業。首先他製造的車都比較小,比較輕。佈局緊湊,去掉傳統汽車不必要的空間,成本也很低。在銷售上,他創新了微公交模式,直接租給你,每小時二十塊。在杭州兩千塊錢就可以租一個月。現在這一模式已經拓展到了昆明、武漢、成都等地,且來年的投放量將井噴。在支付模式上和阿里巴巴合作,將來可能信用好的淘寶玩家可以直接租車,押金都不要。上文大眾對新能源車的顧慮,康迪汽車則從性價比和營銷模式上予以解決。而反應在證券市場上,康迪車業(美股)的股價也在13年到14年兩次大幅度拉升,其中13年由底部啟動後,一度上漲500%以上。

綜合農村和城市的分析,這個策略研究的結果是:中國新能源車發展的模式是不同於美國特斯拉式的。可能是以農村「光伏+農乘兩用」和「城市微型租賃車」為突破口的,廉價且實用的屬性使之滿足的多是首次購車需求,而非汽車消費升級需求。這種新增需求得到滿足也就意味著大量的中低端汽車市場份額會新能源化,從而實現這一領域的彎道超車。

在個股投資上,目前的A股市場多為炒概念。整車製造商首屈一指是比亞迪。比亞迪的技術路線是否能成為主流有待市場檢驗,同時由於炒作過度,體量過大,我個人認為暫時不具備投資價值。在配件商方面,均勝電子一騎絕塵。均勝收購了德國的普瑞公司,掌握了BMS(電池管理系統)和中控系統的核心技術,成為寶馬等大牌車企的供應商。在逐步消化普瑞的自動化生產技術的同時,市場還期待有進一步的併購行動。從政策層面來看,均勝有望成為<中德合作行動綱要> 「工業4.0對話」和新能源汽車合作以及中德中小企業合作的樣板。同樣由於前期的爆炒,目前均勝的市盈率也偏高。三季度的增長率是否能支撐目前的股價是近期關注的重點。

補充新能源車推廣的幾個槽點:
1、城市管理者寄希望於新能源車能解決擁堵和霧霾的問題。我很想問一下這些高官,難道新能源車不是四個輪子路上行駛嗎?即使把所有汽油車換成電車,路上是不是還那麼多車?怎麼解決擁堵?而排放物中,汽車排放佔比不大,他無法替代循環經濟模式對工業減排的作用。今年春節期間北京接近空城,不也一樣霾?
2、而且現有的引導政策是機械式的:你買新能源車我給你貼補。在老百姓沒有接觸接受這事物以前,這種刺激是有限的。北京小客車搖號中籤率已低於1%,新能源車基本無需搖號,申請可得。可仍然無人申請,足以說明,實驗性的推廣不足。而康迪的租車模式則可以彌補這點,你開過電車才知道,它給油門就飛起走。租了一個月開著挺好,說不定也就買了。
3、新能源車的行業制定者寄希望於扭轉目前的消費習慣,使現有的汽油車消費者轉型為新能源車消費者。因此不斷鼓勵新能源從造型、性能上都仿照汽油車,結果是造出來的車既失去了新能源車的特性又很貴,推廣自然困難。而忽略低端產品的市場佔有,則勢必會使新增首次購車需求為汽油車所滿足,將來又要費力氣轉變其消費習慣。為了說明這一捨本逐末的指導政策,我舉個不恰當的比喻:蓋學校、做犯罪預防重要?還是蓋監獄重要?

在3D打印領域,目前高大上的很多。有想打印飛機發動機部件的,也有打印心臟的。但無不因為技術門檻過高或者造價過高而無法市場化。市場不會接受的產品就不是好產品。最先市場化並盈利的通常是滿足大量基礎需求的產品。當年小靈通打敗CDMA就是例證。
相對這些高精尖技術,食品打印的門檻相對低。李嘉誠投資的人造雞蛋已然投產,在大眾還沒有接受前可能優先供應給烘焙業。而他下一步進軍的則是牛肉打印,技術路線上是使用3D打印機將細胞塊沉澱到生物組織模型中,細胞粒會在打印後熔化,就像細胞在胚胎中發育一樣,培養出畜肉和皮革。從食品安全角度看,人造食品的材料是可控的,故而食品安全有保障。從策略上長期看,人口總量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所帶來的熱量攝入增加,必然會對糧食安全提出越來越大的挑戰。人類現有的耕地即使使用轉基因技術也無法滿足蛋白質和脂肪攝入的要求。如使用海洋農業,即使只是簡單地培育海藻和磷蝦,提取蛋白質和維生素進行食品打印,即可破題。
目前A股市場上,3D打印的概念股很多。其中不乏一部分有投資價值的激光工具製造企業,但也因為爆炒藍寶石等概念而虛高。第一家真正意義的3D打印企業是先臨三維,在新三板上市(830978),先臨三維公司是國家白光三維測量系統(三維掃瞄儀)行業標準的第一起草單位,具有行業領先地位。無獨有偶,它和康迪一樣,也是一家總部在杭州的創新型企業。這家企業的業務拓展很快,看他們的招聘信息就可以得知。

通過以上兩個策略分析說明:除瞭解讀政策和預期市場以外,更重要的是從市場的實際需要去分析論證,得出行業的突破口。亦即循「社會需求刺激生產力發展」的基本思辨,進行自下而上的策略驗證。謀長期發展之大局,亦謀近期突破之一域。

在市場風格的策略實踐上,今年三月初我推測今年是政策驅動市,到目前為止得到了驗證。而就四季度而言,我認為是二線藍籌有機會。分析如下:
在08年後,市場經歷了兩個主要階段:
主板帶中小板飛,分化後中小板自己飛;
中小板帶創業板飛,分化後創業板單飛。

在四季度,在滬港通和退市機制(可能實施的註冊制)的作用下,創業板和中小板虛高票的風險會越來越明顯。資金出逃趨勢已然出現。但這部分資金及時加上新入市的部分,也無法支撐大盤股上漲。故短期資金「中小市值且有業績支撐」的偏好不會改變。而主板中市盈率低於25,ROE大於5%,主營增長和淨利潤增長大於20%且市值低於250億的二線藍籌很多。也符合資金偏好,既有小市值票的獲利空間又無高市盈率之憂,同時有大藍籌的價值投資之利又無大盤股體量大的劣勢。資金從創業板中小板流向二線小藍籌。亦即「創業板帶小藍籌飛」的節奏有望出現。為驗證這一觀點,於10.13根據四季度策略做了隨機試驗組合,


以下一段文字是為了說明選股體系部分


二、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策略研究可以大體把握大行業長時間的趨勢,接地氣的話還可能掌握短時間內的爆發點。但精準鎖定細分行業及個股,還需要通過數據統計與追蹤,自下而上地鎖定目標。在選股的方面,我使用的是分池分步選股法。手工選股辦法固然很笨,但有效。手工作業所形成的直觀印象是選股器無法替代的,也是所謂「盤感」的組成部分。首先建立「季線健康」、「月線健康」、「周線健康」、「日線跟蹤」四個池子
使用MACD+KDJ參數,每個月把所有個股翻一遍。符合季線標準的保留在「季線健康」內。再用月線標準篩選加入「月線健康」池;
符合月線標準的進一步用周線確認,加入「周線健康」。
經過日線篩查決定跟蹤後選入「日線跟蹤」予以保留。

得以保留的個股多數有以下特徵:
1、  處於近年或更長時間的股價低位
2、  近一兩個月成交量縮量到一定程度後逐漸放量,股價溫和抬升。
3、  從周線和日線上看,會受託於某一均線,同時又上攻某一長期壓制的均線。

將保留的個股按照行業、地域、驅動因素進行細分,統計反推出大致的行業反轉結論。反轉行業體現為:細分行業個股走勢分化,部分業績好或有題材的個股已經開始突破強勢抬拉,而部分還在低位徘徊。從細分行業整體看,會出現近期總市值增加,交易量放大。得出反推結論後比照上文所提到的策略分析,如果兩下一致,則確定反轉的細分行業。

數學中有一個「夾逼定理」,用兩個不斷逼近的邊界來確認函數的極限。自上而下的策略分析與自下而上的選股體系能將底部反轉的細分行業大體鎖定,與夾逼定理異曲同工。

在確定細分行業後,再根據基本面進行細分行業內的個股選擇。選定的股票在一買位置最佳,最好是底部反轉細分行業中的白馬股,且富有題材。會講故事的白馬亦即「白龍馬」。這種票的基本面好,基本上的風險都是可預見的,鮮少存在黑天鵝,且股價上升空間大。之所以要注意個股的題材性,這是源於A股無法迴避的市場偏好。個股的價值會在題材刺激下得到發揮和認可。舉例來說:即使中石化這樣的票,也會因為油改刺激而在年內一度上漲30%多。




以下這段文字是為了介紹「風林火山」交易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





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周易》非專業出身的投資者多數是雜家,或者是將其它領域的成功經驗引入投資體系中。我的投資心法近年受益於武田信玄。先做一個大體的介紹:武田信玄是日本戰國時期的傳奇人物,如比照中國歷史,可與項羽媲美。擅長使用孫子兵法,並將「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書於軍旗之上。麾下「風」部為輕騎兵,「火」部為重騎兵,「林」部為長槍輕步兵,「山」為本部。有興趣者可以看電影《影武者》,較為直觀。參照這一戰場組織體系,我建立了融合主題投資,趨勢交易,價值投資,風險對沖以及槓桿加重為一體的「風林火山」交易體系。見圖:
這個交易體系的一切都是圍繞「山」來建立的,各部均是「山」的從屬。各部詳解如下:

「風」為輕騎兵,以速度取勝。對應主題投資。
在A股目前市場條件下,參與題材炒作等主題投資獲利的空間是很大的,但風險也偏大。所以風部一般是以一成資金進行快進快出的操作。設置3%的止損點,以10%盈利為介入目標。如出現被套,則止損不補倉。出沒於基本面相對熟悉的強勢股,盤中操作以消息面和技術面(15分鐘線+120分鐘線)為基本參照。不管有多大的獲利空間,都不得動用「山」部的籌碼。
主題投資要求對政策驅動、大宗商品價格波動、行業週期性變化、市場風格變換等等都要有一定瞭解並持續跟蹤,否則容易失敗。

「火」為重騎兵,以力量取勝。對應股指交易。
由於這套交易體系中「山」部是基本不動的,持股週期相對長。為了降低系統風險,勢必要在大盤走勢不好時使用股指期貨進行對沖。由於槓桿的存在,使用必須非常謹慎。嚴守紀律不以股指期貨獲利為目的,僅對衝風險。由於有些個股與大盤的關聯度不強,還可以基於個股進行對沖。以重倉永輝超市為例:其戰略上北上的對手為大商股份,西進的障礙為中百集團。如永輝在大戰武漢國資委階段,則需買入一定中百集團對沖。如永輝強勢進入東北市場,則需買入一定大商股份對沖。

「林」為輕步兵,以技巧取勝。對應趨勢交易。
通常「林」應選週期性比較強且有增長率保障的個股,跟隨市場波動操作,或加倉或減倉,價差獲利。所佔平均倉位一成左右。同時「林」部還可選擇同一細分行業中與「山」部不同技術路線、或者其它差異化因素的個股,作為主倉重大佈局失誤後變倉的倉底,這種佈局基於博弈論。如重倉德賽電池,則需買入一定行業主要競爭對手欣旺達,作為「林」部。如在競爭格局中德賽落敗,則需及時變倉,轉而重倉欣旺達。

「山」為重步兵,以堅毅取勝。對應價值投資。
「山」部佔倉位可達七成,使用分池選股法在反轉細分行業一買處建倉。建倉完畢後如大盤的系統風險可對沖,則輕易不減倉。 建倉後財產計數模式將不看市值,只看持股數量。且風林火三部帶來的投機性收益都陸續輸入到山部中,保持持股數量不斷增加。「山」部通常根據個股情況設止損30%-50%對應止盈60%-100%。不到止損不出局,不到止盈不出貨。堅定持有。
這種基於深幅止損的策略可以保證不被洗出。即使是百圓褲業從26洗到13、福星曉程從接近30洗到21,也能保證拉升時在場。
「山」部是以安全個股為標的,採取價值投資中至簡的堅定持股模式,但實質是為了重倉位獲利,和教科書式的價值投資有區別,更趨於實用。

「攻屠」為械兵,以擴大戰果。對應兩融槓桿。如主倉「山」部是兩融標的,則強勢上升時融資買入,加速上漲。出清後如有券,則融券賣出加速下跌,擴大獲利。此種做法應在成本較低時使用,以保證擴大獲利的同時不會帶來過大風險。這一戰法大資金使用效果更強。

「輜重」為後軍,以新增戰力。對應增量資金。
個人不建議將全部資產投資於證券市場,而應保留一定量的預備隊投資風險係數相對低的領域。當遇到系統性風險,如山軍被套太深時,可以有彈藥進行補倉解套操作。建議不要過早進行職業化投資,應保留工資性收入和其它財產性收入,以減少股票投資的盈利預期和壓力。

以下文字為介紹「風林火山」交易體系的應用要點和實際操作過程中的成敗


這套交易體系的關鍵在於以下三點,我結合近年實際操作闡述:
一、選對山,如果重倉股選擇錯誤,則體系崩潰。這個問題我是通過選股體系解決的。
成功:做光線舉我操作例子,
13年下半年到14年初,兩次以光線傳媒為「山」部。首次重倉,由於創業板沒有指數期貨可供對沖,且對電影行業不夠瞭解,只能以華誼兄弟為「林」部,使用同行業競爭對手進行個股對沖。重倉期間把整個電影工業的票房統計、票房分賬、演員薪酬甚至剪輯過程、票房如何作假都搞得清清楚楚,一度自我催眠為電影工業從業者。也是由於此番深度瞭解,在光線暴跌後再度重倉,並持股過年。
春節期間,我每天要去電影院《看爸爸去哪大電影》的上座情況,直至連續四天都聽電影院裡大合唱「你要去哪裡呀」才放心。操作光線傳媒得出的經驗是:選對上升空間大的行業,選對山。
失敗:
做均勝在第一次重倉光線期間,「風」部多次出入均勝電子,斬獲頗多。
到第二次重倉光線時,均勝已經成為「林」部駐地,偏愛有加。在出清光線傳媒後,一度有把均勝電子作為新「山」部的想法,在25左右加重倉位到四五成,當時是削減鼎漢技術、新安股份的倉位來加倉均勝電子的。後續由於對新能源汽車行業走勢誤判,未能及時減倉,利潤大幅回吐。
現在回頭看,失敗在於對「山」部的行業性判斷失誤以及迷戀個股。當時新能源汽車板塊空間已經變小,遠不及鼎漢技術所在的鐵路板塊有上升空間。且個股已經虛高,還捂股惜售。並且由於四成倉位受困均勝,使得唐山港中軍不足,影響後續操作。得出的經驗仍然是:要選對行業,選上升空間大的行業,選對山。

二、持「山」堅定。如重倉股變倉追漲,七追一,則體系崩潰。

這方面只能靠長時間自我訓練形成紀律,結合今年做港口股過程進行闡述。在操作光線傳媒和兵敗均勝期間,我一直在跟蹤港口行業。個股方面選擇兩隻:唐山港與寧波港,一南一北。從跟蹤持有到預期止盈的過程我做了一個圖表:
從圖上不難看出,港口股之間保持很好的聯動,熱度高且題材性豐富,不同時間不同階段熱點也會不同。如何面對這些熱點的「誘惑」而不輕易變倉是為關鍵。在這裡談的「誘惑」可謂攝心奪魄,自三月起,絕大多數港口股漲幅都超過50%,且還有漲幅500%的年內第一妖股營口港。如何守住「山」部不動,僅以「風」、「林」的倉位去追熱點,是為關鍵。一旦輕易變更「山」部,則充當的是二級市場流動性的角色,在莊家需要籌碼的時候把籌碼給莊家,在莊家需要貨幣是去接莊家的籌碼。
就好像一個航母戰鬥群,由不同的艦種,圍繞航母形成戰鬥體系,一旦航母被擊沉,則戰鬥體系消亡失敗。通俗地描述這種現象為:我們持有股票,我們是股票的搬運工。
在「山」的操作中,有價值投資者常見的理念,但並不排除發掘個股的題材性。就A股市場規則而言,題材性是刺激股票內在價值得到發揮,進而被市場認同的最佳渠道。
三、六位一體,循環生息。

上文我解釋了「風、林、火、山、攻屠、輜重」六個板塊,以及最重要的板塊「山」的重要性,著重強調要「選對山」做到「不動如山」。但就整個體系來看,六部分不是板塊化割裂的,而是相輔相成,循環生息的。
在此,我引入原子的定義,以便大家理解各個板塊的意義:原子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原子核與原子核外圍繞原子高速運轉的電子組成的。
原子核即是「山」部,核外電子即是「風」、「火」、「林」部。

當大盤有風險時,「風、林」部資金回撤,進入「火」部。待下行趨勢確立後下股指期貨空單對沖。當「山」部個股企穩且進入階段性底部時,「火」部資金撤回,進入「山」部抄階段性底部。

當大盤恢復健康,資金從「山」部分出一部重組「風、林」。以上三步操作,是標準的一次順時針循環,資金從「風、林」進入「火」規避風險,再由「火」進入「山」留存利潤增加「山」部持股數,而後再恢復「風、林」兩部原貌。

而實際上,資金可以更具市場條件變化從任何一部開始,經由其它各部,完成風險規避與對「山」部的利益輸送,最後回到起始點。除了標準循環以外,兩部之間還可以互相援應,例如「攻屠」可以適用於「山」也可以使用於「風、林」;一個「風」經常出入的個股可以在恰當的時機「林」部進入。也可是在「林」部進入強勢期時「風」部同時介入,如此組合不勝枚舉。亦即兵法所云: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風林火山」意在融合主題投資、趨勢交易、價值投資的優點,建立一套不拘泥於流派的實用交易體系。只遵從金錢追逐利潤的使命,以盈利為目的。一切皆為實戰需要,不倡導學術價值。如要使用,需具備以下條件:
1、具備使用自上而下的策略與選取夾逼得出反轉行業的能力。
2、同時選定5個以上可能反轉的細分行業。跟蹤10支以上的優質個股。
3、保持熟悉50個以上的強勢股題材股以便風部作戰。
4、深挖50個週期個股的基本面並追蹤以便林部作戰。
5、具備股指期貨交易基本常識和風險意識。
6、具備融資融券基本操作經驗和風險意識。
7、  具備投資者的獨立性格,能堅守操作紀律。

以下為兩個訪談之後對讀者反饋的解釋:
1、認為這是濫用兵法和名詞
答:人都是借助已知的事物來瞭解未知的事物,如果你已經吸收了內容,那麼在意形式幹嘛?
2、認為跟蹤5個行業,50個個股沒有可能。
答:每月翻一遍2500個個股,每週看一遍5天交易裡的前50支,不懂就按按F10,看看研報。長久了就能做到。
3、認為這套交易體系實質就是分倉。
答:錯了,我的資金是沒有邊界和板塊的,它們有的只是紀律和使命,而非機械分倉。
4、認為這只是價投趨勢和主題投資的雜糅,沒有創新。
答:我是實用主義者,這三種能為我所用已經很夠了,我沒有能力也沒有興趣創新第四種

已有144人讚助了這篇帖子986雪球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6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