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銀行業迫於近年西方國家從嚴打擊主動繳械時,另一歐洲“避稅天堂”盧森堡也漸漸暴露並走向破滅。最新披露的絕密文件顯示,多家大企業利用設在盧森堡的分支秘密避稅數十億美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普華永道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月剛出任歐盟委員會主席的容克(Jean-Claude Juncker)也卷入了這一涉嫌逃稅的醜聞。
總部位於美國的國際調查記者網絡“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公布了上述發現。該組織稱,據一份將近2.8萬頁的絕密文件,百事可樂、聯邦快遞、宜家、AIG、德意誌銀行等340多家全球大企業都借道盧森堡大量秘密避稅,
“泄密記錄指出,以那些企業轉入盧森堡的利潤,有些情況下,企業享受的稅率還不足利潤總額的1%。”
ICIJ提到,從避稅行為看,普華永道的客戶很令人擔憂。2002-2012年,普華永道至少協助跨國客戶進行548宗避稅的稅務裁定。以工程機械生產商卡特彼勒(Caterpillar)為例,普華永道協助該美國公司避稅十余年。該司將利潤豐厚的零部件業務利潤轉往瑞士的一家小分公司,當地企業稅率不足6%,遠低於美國29%的企業稅率。
除了企業和財會服務機構,曾長期任盧森堡總理的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也處境尷尬。上月《華爾街日報》等外媒報導,容克手下的一名公務員批準了數千份跨國企業的企業稅征稅安排,部分征稅安排為相關企業合計免稅數十億美元。
雖然尚無跡象顯示上述企業和盧森堡政府觸犯法律,但絕密文件披露,利用設於盧森堡的控股公司,企業可以將納稅稅率由盧森堡官方規定的29%降至接近於零。
ICIJ此次曝光信息使盧森堡的稅務裁定系統引起極大爭議。根據該系統,企業納稅以前可向稅務機構闡明其控股結構,確認應如何計算其應繳稅款。這種系統讓企業獲得三大益處:
1、如盧森堡稅務機構對企業的控股結構有疑問,他們可以相應做出調整;2、一旦獲得盧森堡官方批準,這種控股結構即適用五年;3、一切操作都屬企業秘密,無需公開。
《華爾街日報》報道認為,ICIJ曝光的這些信息可能令容克面臨政界挑戰。盧森堡為企業大量減稅本已全歐聞名,但此時正值歐洲多國政府嚴控預算,曝光信息涉及交易之多必然引起歐洲各國政府關註。面對祖國協助歐洲企業避稅的尷尬現實,容克未來將如何要求希臘等歐元區國家繼續推行財政緊縮?
和瑞士類似,盧森堡也長期實行銀行保密制度,並拒絕英美德等國家開放客戶記錄的要求。上月盧森堡宣布,從2017年起廢除保密制度,對相關銀行數據采用國際標準。這意味著,盧森堡三年後將正式告別“避稅天堂”。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有“美聯儲通訊社”之稱的《華爾街日報》記者Jon Hilsenrath認為,周五非農報告表明美國勞動力市場複蘇速度持續快於美聯儲預期,但是並不會顯著改變加息展望,因為通脹依然較低。
10月份失業率為5.8%,低於美聯儲對四季度失業率5.9%-6%預測範圍,遠遠低於去年12月預測的6.3%-6.6%。
如果失業率在11月和12月繼續低於預測區間,那麽失業率將連續四年低於美聯儲的預期。其中部分原因是因為更多人離開了就業隊伍,以及失業人數計算方式調整,不過雇傭規模超越預期同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Jon Hilsenrath認為,美聯儲決策層貨幣政策委員會(FOMC)高度重視勞動力市場相對他們自身預期的表現。
10月FOMC聲明稱“如果未來信息表明實際情況更快的接近委員會對就業和通脹的的預期,那麽提高聯邦基金率目標範圍的時間點可能比當前預測的更快。如果這個過程慢於預期,那麽提高聯邦基金率的時間可能比目前預測的更慢。”
除了失業率之外,美聯儲關註的另外幾個勞動力市場指標也在改善。
·10月份勞動參與率為62.8%,這個數據已經企穩。自從2008年以來,勞動參與率首次沒有同比下降。這表明強勁的勞動力市場,開始吸引失望的工人回歸。
·受雇傭人口比率上漲到了59.2%,創下自2009年7月以來最高。就業-人口比率同比上漲了一個百分點,是自1995年3月以來最大升幅。
·失去工作超過6個月人口下降了290萬,同比下降28%。
·更廣的失業口徑,包括離開勞動力市場的工人以及那些希望全職但是目前在半職的人口,下降了11.5%,創下自2008年9月以來最低。
但是好於美聯儲預期快速下降的失業率,並不會顯著改變美聯儲對加息時間點的計算,因為通脹率依然疲軟。
9月份美聯儲最看重的通脹率指標只增長了1.4%(PCE價格指標),低於美聯儲在年底前達到1.5%-1.7%的預計區間。
盡管勞動力市場在改善,但是工資上漲依然乏力。未季調私人部門小時工資同比上漲2%,增幅為近幾年最小。藍領工資同比上漲2.1%,比去年同期1.5%漲幅只有小幅提升。美聯儲認為工資增幅疲軟是壓低通脹的主要原因。
美聯儲在12月經濟展望中,很可能會輕微下調失業率預期。強勢美元和大宗商品價格下滑,表明沒有理由提高通脹展望,甚至有可能還會下調通脹展望。因為在10月份FOMC聲明中稱:“低能源價格和其他因素,可能會持續遏制近期通脹”。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俄羅斯宣布加息,盧布卻暴跌並創下新低。此外,近期俄羅斯違約風險升至2009年4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高盛認為,光加息還不足以阻止盧布跌勢,俄羅斯可能會進行非沖銷幹預。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俄羅斯央行周四晚宣布加息100個基點,盧布不僅未漲,反而暴跌,並創下歷史新低。分析師們預期俄羅斯央行至少會加息25個基點,至多會加息250個基點。
高盛的預期為加息50個基點,而遠期利率協議(FRA)暗含的市場預期為加息200個基點。
高盛在報告中指出:
此次加息決定是由近月來急劇走高的通脹和通脹預期主導的。俄央行預計通脹將在年末升至10%,並維持至明年一季度,然後在二季度和下半年下降。這一預期和我們的看法十分相似。這意味著,以防通脹狀況進一步惡化,俄央行將繼續維持收緊的貨幣政策。
我們維持此前看法,俄羅斯央行將會把高利率維持至明年一季度,並在二季度隨著通脹下降而開啟降息周期。
我們認為,俄央行將繼續根據通脹和通脹預期變化調整基準利率,同時可能會使用其他工具穩定盧布匯率。可能的工具包括非沖銷幹預,既幹預外匯市場又收緊國內流動性,同時限制主要貸款工具的供應。
盧布暴跌違約風險攀升
因烏克蘭危機遭受西方制裁,俄羅斯遭遇大幅資本外流,加之油價下跌,盧布自年初以來已經下跌超過40%,並不斷刷新歷史新低。
近期,俄羅斯終於頂不住匯率暴跌、資本流出的壓力開始轉而拋售黃金儲備了。俄羅斯央行昨日宣布其黃金儲備一周來減少了43億美元。上周俄羅斯央行宣布將出售貨幣儲備以維持匯率。
今年第三季度,俄羅斯增持的黃金超過全球任何一個國家。因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受到制裁後計劃逢低儲備黃金“以做好可能的長期對西方的經濟戰爭”。在過去10年,俄羅斯的黃金儲備翻了三番。
直到最近一段時間以前,俄羅斯一直都並未動用其龐大的黃金儲備。近期由於原油價格大幅下滑外加制裁影響,盧布對美元持續貶值,俄羅斯央行不得不出售黃金儲備以對付通脹和盧布下行。
此外,盡管仍然較低,近期俄羅斯的違約風險已攀升至2009年4月以來的新高: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14年12月全國PMI數據解讀:增長動力不足,寬松仍需加碼 作者:姜超、顧瀟嘯、於博等 12月PMI跌至50.1,連續6個月下滑並創18個月新低,指向制造業景氣繼續走弱、經濟增長動力不足,聯系12月以來發電耗煤增速依然徘徊在-10%左右,預示短期經濟低迷延續、15年經濟開局壓力較大,寬松貨幣政策仍需加碼。 ![]() 一、制造業景氣繼續走弱 12月PMI的主要分項普遍下跌,其中生產、新訂單、購進價格均對PMI產生負向拖累。 二、內需羸弱外需尚可 12月新訂單較11月下降0.5個百分點至50.4,連續3個月回落、處歷年中偏低水平。雖然11月中旬以來地產銷量增速持續好轉,但前期持續負增令需求萎靡不振,好轉仍需時日。12月新出口訂單回升0.7個百分點至49.1,依然位於榮枯線下,顯示外需差強人意,雖然美國經濟保持強勁增長,但歐元區和日本增勢疲弱、新興市場國家亮點難尋,外需總體一般。 三、生產繼續下滑 12月生產指數較11月回落0.3個百分點至52.2。需求整體較為疲弱、庫存狀況轉差,令生產繼續回落,這與12月發電耗煤同比增速仍在-10%左右相一致。 四、庫存狀況轉差 12月原材料庫存繼續回落而產成品庫存回升,顯示庫存狀況再度惡化。當企業面臨需求下行時,首先會去化原材料庫存,而產成品庫存則會堆積,進而造成庫存狀況惡化。 五、通縮風險未消 12月購進價格小幅下跌1.5個百分點至43.2,連續5個月處於榮枯線下。預計12月PPI環比-0.4%、繼續負增,同比降幅擴大至3.1%,通縮風險未消。 六、就業指標微幅回落 12月就業指數為48.1,較11月微幅回落,依然位於榮枯線下。從歷年比較看,處於08年以來的次低點。PMI就業較難顯示實際就業形勢,源於人口紅利拐點已過,勞動力供給下降,統計局3季度數據顯示當前就業無憂,增長與就業正在脫鉤。 來源:海通證券 |
債王格羅斯表示,美國薪資增速落後於就業人數的增長,這讓美國經濟很難保持較快速度增長,給美聯儲加息帶來阻力。
Janus Capital基金經理格羅斯表示,美國10年期利率如此之低都是由於薪資。市場針對美聯儲會采取什麽行動存在不同意見。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美國12月就業市場繼續回暖新增就業達到25.2萬人,超過20萬每月的非農就業人口增長已持續了11個月時間,這是1995年來最長的一次,使得全年新增就業人口接近300萬,創15年來最多。失業率也跌至5.6%的七年新低,不過美聯儲主席耶倫最為關註的薪資增長速度卻同比放緩,環比甚至萎縮0.2%。格羅斯表示,
我們創造了許多工作,其中許多工作是兼職工作。工資崗位的產生是一件事,而薪資增長則是另一件事。時薪環比下跌0.2%,同比上漲1.7%不足以支持美國經濟。
12月16 - 17日FOMC的會議紀要顯示,FOMC委員會同意美國經濟很可能繼續回升,從而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會議紀要重申了主席耶倫上個月預測:隨著勞動力市場走強,通脹將靠近美聯儲目標。
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仍低於目標,連續31個月不及目標。5月以來,石油價格的下跌導致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開始下滑。該指數顯示,物價今年11月同比上漲了1.2%。
格羅斯說:
美聯儲希望很多工作。美聯儲希望大量增長。他們只是不希望大量的通貨膨脹。在目前1.7%的工資增速下,如果美聯儲想要達到2%的通脹目標,這基本上意味著他們將需要3 - 3.5%的薪資上漲。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格羅斯預計,由於全球經濟依舊低迷,國際油價下跌和美元走高限制了美聯儲加息的空間,直到今年年底,美聯儲也不會加息。
格羅斯預計,美聯儲的主要利率可能被壓制在1%-2%,美國基準國債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將不會比目前“看來荒謬”的水平高多少。他還預計,其他幾乎所有發達國家的利率也都會維持在接近於零。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海通證券19日晚間公告稱,公司因存在違規為到期融資融券合約展期問題,受到暫停新開融資融券客戶信用賬戶3個月的行政監管措施。
公司存在為少數融資融券六個月到期並提出逾期負債暫緩平倉申請的客戶,在維持擔保比例處於150%以上的前提下暫緩平倉的行為,這部分客戶數占公司融資融券交易的總客戶數不到1%。
公司表示,經初步測算,暫停新開融資融券客戶信用賬戶3個月,對公司融資融券業務收入的直接影響不足1千萬元人民幣,因此,對公司整體經營業績不構成重大影響。
1月16日收市後,證監會在例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通報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檢查情況,提及中信證券等3家證券公司由於存在為到期融資融券合約展期的問題,對這3家證券公司采取暫停新開融資融券客戶信用賬戶3個月的行政監管措施。
信達證券表示暫停新開融資融券信用賬戶對相關公司業績影響有限。截止 2014 年 12 月,滬深兩市信用交易賬戶為 587 萬戶,占 1.8億總賬戶的比重為 3.2%;目前融資融券余額在 1.1 萬億元左右,占滬深兩市總市值的比重為 2.5%。融資融券相關數據(包括融資融券余額、賬戶數及占比等)在去年年底大幅飆升,但是隨著 A 股行情的變化以及基數的增大,近期已經大幅放緩,融資融券新開戶的需求並不算太大。因而證監會對中信、海通和國泰君安等三家證券公司的處罰對其業績影響不大。
東莞證券則表示,中信證券、海通證券作為資金實力雄厚的券商,存量客戶的兩融業務開戶在2015年後應該是進入了平緩期。而新開戶方面,2015年1月往前回溯3至6個月即2014年8月、9月、10月,這三個月市場新開個人戶數分別是64萬、87萬和82萬,遠遠低於11月、12月的107萬和297萬戶。因此,綜合來看,處罰決定對中信證券和海通證券的融資融券業務業績有一定影響,但影響不大。
海通證券去年12月宣布將在香港通過私人配售募資299億港元(合39億美元)。
海通2014年12月業績報告顯示,公司當月營業收入204466.67萬元,凈利潤73476.06萬元,11月凈利潤7.33億元,環比基本持平。公司2014年12月31日凈資產6496447.43萬元。
海通證券周一盤跌停並收於跌停價。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周二,希臘財長表示,歐央行任何形式的QE都有助於希臘經濟,但都不足以解決希臘的流動性問題;若歐央行QE規模為5500億歐元,則其中有159億歐元用來買希臘政府債券。
據路透社報道,希臘財長Gikas Hardouvelis出席某經濟論壇會議,期間表示,單獨歐央行QE不足以解決希臘經濟中出現的流動問題。QE是貨幣政策措施的一種,它有助於提高流動性,提高人們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
Hardouvelis表示,如果歐央行推出QE的規模為5500億歐元,那麽其中將有159億歐元是用來購買希臘政府債券的,該規模不會受希臘主權債務評級以及其他因素影響。
Hardouvelis預計,希臘2014年經濟增長為0.7%,高於0.6%的目標。
目前,市場普遍預期歐央行將於本周四的會議上推出QE。據彭博新聞社報道,斯洛伐克副財長Vazil Hudak表示,歐央行QE項目包括政府債券、機構債券,比如EIB(歐洲投資銀行),希臘在QE之中的參與應當取決於該國選舉情況。
希臘將於1月25日(本周日)進行議會選舉。據華爾街見聞網站報道,最新民調顯示,希臘反援助的極左翼聯盟Syriza優勢擴大,很有可能贏得大選。
Syriza計劃放松財政緊縮的情況,並與國際借款人談判,減計希臘債務。投資者擔心,若Syriza選舉成功,可能會引發希臘政府與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之間的僵局,進而催生新一輪金融危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1世紀資本論》作者、法國經濟學家皮克迪(Thomas Piketty)表示,歐洲應該從日本的經驗中學到,僅靠貨幣政策無法阻止通縮。
據彭博,皮克迪周六在東京接受采訪時稱:“也許,日本的教訓之一就是僅僅印錢是不夠的。印錢可能會催生出股市泡沫、房地產泡沫,但不一定會推升CPI和經濟增長。”
最新數據顯示,歐元區1月CPI同比萎縮0.6%。1月下旬,歐洲央行主席德拉吉宣布實施每月600億,總規模約1.1萬億歐元的債券購買計劃。
皮克迪稱:“歐洲目前的經濟增長非常糟糕。我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太多財政緊縮。我們太過於追求削減公共赤字,因此扼殺了增長。我們現在和日本有點像,都面臨通縮問題。”
自2013年4月推出QQE以來,日本對美元已經貶值了21%。去年10月,日本央行又出人意料地進一步擴大了QQE規模。
去年11月,華爾街見聞曾介紹過,高盛繪制了九張圖表,說明歐洲正在成為第二個日本。無論是真實GDP、核心通脹、失業率還是貨幣政策方面,歐洲都在重走日本的老路。
皮克迪在其暢銷著作《21世紀資本論》中建議,應該向富人征收財產稅來防止全球貧富差距擴大。他周六提到,日本可以考慮對富人加稅。
不過,安倍在一月底向議會表示,皮克迪征收富人稅的建議難以執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再度洗牌。據互聯網消費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2014-2015年中國國產手機市場研究年度報告》顯示,參與競爭的國內手機廠商數量正在急劇減少,從2014年年初的80家以上,到2014年年底縮減至59家。2015年已被公認為國產手機大洗牌的關鍵之年,在這期間,國產手機廠商要抓住國內4G千元機市場全面爆發並利用好三星、蘋果銷量增長陷入瓶頸的機遇,提升品牌影響力及盈利能力,加強研發,才能在洗牌期屹立不倒。
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再洗牌
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格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國際手機廠商來看,近期,蘋果首次成為中國銷量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公布最新數據顯示,蘋果去年第四季度首次成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上銷量最高的公司,而據蘋果發布的第一財季財報顯示,iPhone銷量達到了7450萬部,創下了新紀錄。另香港市場調研公司Counterpoint最新發布報告稱,蘋果2014年11月在韓國市場的份額達到創紀錄的33%。在蘋果捷報連連的同時,另一家國際手機廠商並沒有那麽好過,失去了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龍頭地位,市場調查機構Strategy Analytics近期發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第四季度三星智能手機在中國的銷量為1210萬部,市場份額屈居第三,落後於小米和蘋果。
從國內手機廠商來看,以華為和小米為代表的手機廠商依靠規模優勢,用低價秒殺華強北的山寨機市場,加速了中小手機廠商的出局,據互聯網消費研究中心近期發布的《2014-2015年中國國產手機市場研究年度報告》顯示,2014年1至5月,中國手機市場上參與競爭的本土廠商數量均在80家以上。2014年6月以來,隨著手機市場競爭加劇,參與競爭的本土廠商數量急劇減少至70家以下,並於2014年12月降至最低,僅有59家。
可以說,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國際手機廠商實力日漸式微,唯獨蘋果一家獨大,加之國內手機廠商的奮力追趕,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馬太效應隨之加劇。
中國手機市場格局初定
中國的手機大佬們已經逐漸劃定了江山領地,雖然由於各大品牌增速不一,每家的市場份額會逐年變化,但是大部分蛋糕仍然大品牌內部劃分。因此,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手機行業的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
具體而言,國產手機將會繼續蠶食三星、蘋果等國際手機廠商的市場份額。根據賽諾零售監測數據,2014年國產手機銷量占比已達整體手機市場的73.4%,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研究結果也顯示,這一數據已經到達78.3%。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產手機已從之前2G時代“任人宰割”的時期,變為4G時代的強勢。隨著中國4G消費市場的開幕,未來4G手機必將成為主流。根據工信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2014年4G手機出貨量占比已經達到全國手機市場整體出貨量的37.8%。賽諾零售監測數據也顯示,2014年國內市場4G滲透率逐月提升,10月份突破45%,11月份突破50%,12月份突破60%,達到64%。照此來看,2015年國產手機市場占有率必將進一步提升。
另一方面,在國產手機內部,市場份額逐漸向中華酷聯小米幾家企業集中,而山寨機倒閉潮也將加速。如今,在智能手機基本普及、產品同質化嚴重的背景下,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的競爭已經非常充分,國內手機廠商要麽賺得盆滿缽盈,要麽賠本也賺不來吆喝,未來兩極分化可能愈演愈烈,那些沒有品牌競爭力的國內手機廠商,恐怕要在新一輪洗牌中消失。華為消費者BG CEO余承東認為,洗牌是肯定的,未來三年大多數國產手機品牌都會在地球上消失。
汰弱留強是市場發展規律
2015年已被公認為國產手機大洗牌的關鍵之年。近期,並購的手機廠商又傳出了一些消息。TCL正式收購國際老牌的Palm手機,而已經被聯想攬入懷中的摩托羅拉則正式公布了Moto X、全新Moto X Pro以及Moto G在中國市場上市的發機計劃。通過並購、合作等方式加強實力,“強者更強,弱者更弱”,這加劇著手機行業的洗牌。因此,在洗牌期間,國產手機廠商需要增加自身競爭力。
首先,國產手機缺乏核心技術。如今,國產手機紛紛淘金海外,但受核心技術匱乏的影響,海外市場本土化成為不易啃下的“硬骨頭”。因此,廠商亟待進一步加大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重視零部件的設計、制造和創新,爭取在處理器、屏幕、內存甚至手機操作系統方面有所突破。
其次,國產手機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差異化設計,深陷激烈的競爭。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智能手機發展日趨成熟,手機的硬件設備很難再有太多的進步和差異化空間,但這並不意味著要丟掉創新。相反,在這種情況下,國產手機唯有超越“抄襲”、“山寨”,在技術上創新的同時,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重視用戶體驗,把用戶的體驗放在最高,才能增加自身在市場的競爭力。
再次,國產手機亟待品牌建設。盡管目前國產手機廠商的品牌美譽度正在不斷的提升,尤其是在同質化比較嚴重的安卓智能手機市場,國產手機的“性價比”優勢正在為其迎來市場口碑的逆轉。但光憑“性價比”優勢並不能一勞永逸,國內手機廠商應註重建立從硬件到軟件、從銷售到服務再到粉絲互動的完整生態圈。國產手機若要想在全球市場中抗衡蘋果、三星等技術實力較強的廠商仍需要加強品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