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聲音】家庭未來需要負擔孩子一生中47%的教育經費?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2846.html

【聲音】家庭未來需要負擔孩子一生中47%的教育經費?

一財網 江旋 2015-11-17 10:02:00

趙剛認為,未來的人要從對教師和學校的依賴轉向對家庭的依賴,因為家庭知識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資源。人類未來的教育趨勢是強制化、標準化的學校教育與自由化、個性化的家庭教育的有效結合。

近日,“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在北京再次召開。在論壇上,有專家表示,未來的教育體系中,政府將不再是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家庭要擔負一個人一生成長的47%的教育經費。

家庭作為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站和整個教育系統中的重要一環,越來越被社會和家庭所關註。但新的時代家庭教育也面臨著新的難題。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談到,現在不管是社會還是家庭,都缺乏對於如何讓孩子接受真正的人的教育,包括道德規範、行為規範。中國在市場化的過程中產生了一些負面作用,使中國商業發展缺少誠信體系。“這種誠信體系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導致家庭教育的迷茫,因為家長不知道怎麽去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作為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而近年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缺乏良好的合作機制,出現了相互分離,甚至對立矛盾的現象。如何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聯系與合作,已經成為了當前教育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整合家庭、學校、社會三方教育資源更是發展的趨勢。

中國家長與教師合作委員會(CPTA)理事長趙剛在論壇上指出,經過三十年的改革與發展,中國從一個制造大國走向創造大國,中國的發展方式也從過度依賴自然資源轉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資源、人的智慧和人的素質。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變遷要求我們必須思考未來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教育和教育創新將成為教育家們唯一的核心詞和永恒的主題。另外,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專業資質、公司認證不斷挑戰著傳統的學校文憑,鋼筋水泥架構的學校模式逐漸走向黃昏,教師的角色也被轉換,而且政府不再是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家庭要擔負一個人一生成長的47%的教育經費。

趙剛認為,未來的人要從對教師和學校的依賴轉向對家庭的依賴,因為家庭知識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資源。人類未來的教育趨勢是強制化、標準化的學校教育與自由化、個性化的家庭教育的有效結合。

此外,針對當下火熱的二胎問題,俞敏洪談到,雖然目前有很多聲音在強調養育二孩的經濟成本很高,但據其了解,通常第二胎的養育成本要比第一胎少三分之二。

編輯:邊長勇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458

他們搶進服務業 賺緬甸內需財 異地創業 從什麼都沒有開始 一生只有這次機會

2015-12-28  TCW

有別於當年台商到東南亞開工廠,近年來,有一批來自台灣的年輕人選擇以服務業出發,搶進當地內需市場;而剛開放的緬甸,成了他們的創業首選。

十一月下旬入夜時分,緬甸最大城市仰光依然塞車,一群來自台灣的年輕人,暫時放下手邊忙碌的工作,依約趕到仰光台灣貿易中心毗鄰的餐廳,大夥兒聚在一起,話題離不開在緬甸的創業甘苦談。

他們之中,有在仰光開麵包店的陳啟弘、引進淨水器的楊士賢、銷售汽車零件的洪國晉,還有開蕾絲工廠的台商第二代陳聖元等人,從事的業務五花八門,唯一的共同之處是,他們都是勇闖緬甸創業的七年級生。

打從二○一一年對外開放以來,緬甸成了國際投資熱點。飛往仰光的班機,總是坐滿從全世界湧來的商務客。而企圖心強的台灣年輕人也沒有缺席,有別於過去相中 低廉勞力設廠的台商,他們瞄準內需市場,以服務業為創業的起點。其中一個成功例子就是,在仰光開創手機通路的陳政圻。

畢業於中山大學資工系、現年三十歲的陳政圻,來緬甸創業已三年,目前是緬甸手機通路商Jaymart執行長。他曾擔任台灣科技大廠華碩和研華的工程師,一二年在仰光創業,早在緬甸電信業開放之前,就搶進手機通路,迄今在仰光就有十九個據點。

過去緬甸電信業發展緩慢,網路基礎設施落後,緬甸人要花上千美元才能買到一張SIM卡,直到去年四月,緬甸開放外資與民營機構提供電信服務,現在約台幣一百五十元,就可以買到語音加行動數據的方案。

創業門檻高

要比創意、耐力和財力

陳政圻表示,當初就是看到緬甸為世界上手機普及率最低的國家,比北韓還低,才決定到緬甸經營手機通路。他說,「一生中大概只有這次機會,就算失敗也沒關係,至少賺到經驗值。」在此之前,他只到過緬甸一次,僅三天兩夜的體驗,竟成了他創業的起點。

異地創業並不容易,陳政圻花了足足一年時間去了解市場。他指出,東南亞雖然美其名是「共同市場」,實則差別很大,各個國家的經驗無法複製,做生意必須在地 化。舉例來說,緬甸人喜歡熱鬧,在店裡購置喇叭、放音樂,才能吸引客人上門。此外,緬甸人對價格很敏感,也喜歡參加抽獎;送贈品時,就必須馬上拿到,才有 吸引力。

陳政圻還記得,去年八月廉價SIM卡首次發售時,店外大排長龍、差一點擠破玻璃門的混亂場面:「第一天開賣,設在百貨公司的據點就排了三、四百人,隔天更 排了七、八百人,嚇得百貨公司要報警、維持秩序。」緬甸鎖國六十年,百廢待舉,成了年輕人眼中的投資天堂,但仰光台灣貿易中心主任葉人誠坦言,「如今緬甸 的經商門檻已經墊高」。過去「拎一卡皮箱」的台商創業模式已不可行;相反的,「年輕人在緬甸創業,比的是創意、耐力和財力」。緬甸現有的基礎設施和行政效 率欠佳,勞工教育水平普遍低落,因此,營運成本高昂、人才管理困難,是在緬甸創業碰到的共同痛處。

首先是很難找到好人才,從頭訓練需要花費很大心力。「你會無法想像,比如說,發電郵請員工把檔案印出來,結果他把電郵印出來;還有些員工不知道什麼是email……。」陳政圻分享經驗說,當地資訊落差很大,多數人與外界脫節,必須花心思去溝通,指令越簡單越好。

營運成本高

市區租金比台北 還貴

其次是營運成本偏高。許多年輕人到仰光創業,瞄準內需消費市場,但首當其衝的是租金太貴,而且年年調漲。

葉人誠形容:「美國總統歐巴馬來緬甸一次,地價和房租就往上飆一次。現在,仰光市區的租金,比台北一○一大樓還貴!」仰光商辦租金每坪逾台幣八千元,遠高 於台北一○一大樓的每坪約三千四百元。倘若獲利能力無法提升,加上緬甸的消費能力仍然偏低,很容易就會被高昂租金壓得喘不過氣。

此外,緬甸基礎製造業不發達,許多物品高度仰賴進口,包括建材、油品等,加上緬甸幣匯率波動劇烈,近三個月內就重貶三○%,對進口物品的成本影響很大。

目前很多外資湧入緬甸,但本夢比大於本益比,真正投入當地才知道難處。「如果只想待個一、兩年,看能不能發財,我覺得很難。」陳政圻建議,想要到緬甸創業,必須有長期作戰的打算,至少要撐五到十年,因為必須熬四、五年才能回本。

雖然緬甸經濟自○二年以來,每年以七%至八%速度前進,到這裡考察投資機會的人很多,但真正進駐仰光創業的人並不多,許多外資都停看聽。派駐仰光三年多, 葉人誠明顯感受到「今年景氣比較冷」,原因是,緬甸今年十一月舉行國會選舉,變數相當多,造成外來投資的腳步放緩。

葉人誠表示,雖然選舉結果出爐,但一切仍充滿不確定性,必須等到明年總統人選底定後,才見真章。「目前大家仍在觀望。」

做事別用台灣那套

在地化才是關鍵

在東南亞,政治變數對投資的影響可說是舉足輕重。陳政圻認為,這次選舉很關鍵,將決定緬甸未來五年的發展,隨著大選結果底定,且軍方在選後承認翁山蘇姬政權,他對緬甸的未來感到樂觀。

在仰光負責開創泡麵工廠的大漢食品財務部經理黃子耘,則以過來人的經驗指出,「在創業之前,你應該先來緬甸住三個月。」惟有親身體驗當地文化和生活環境,才能通過創業震撼教育的第一關。

黃子耘認為,緬甸是可以創業的地方,但必須因地制宜。「仰光不是國際化城市,緬甸人做事的方法也和台灣人不同,如果硬要用台灣那一套去做,你可能很難成 功。」比如說,做生意沒辦法獨資,一定要找當地合夥人、法規不完整、買房子須用人頭等,都是外國人在緬甸經商的障礙。

然而,這些來自台灣的年輕人,仍對異地創業充滿熱忱。「在這裡創業是從無到有,就像上了一堂完整的MBA課。」回想三年來的創業經歷,陳政圻微笑說,「這 個國家的挑戰,是很難在其他地方再碰到的,也是很好的學習。」儘管創業過程困難重重、充滿挑戰,但他們卻看到了開放的契機,依然勇敢到這裡開疆闢土。「看 到一個機會,很努力想把它抓住。」這些年輕創業家的臉上,彷彿閃耀著希望的光芒。

緬甸創業遇到的挑戰,很難在其他國家碰到,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陳政圻(右二)在緬甸開放初期,搶先到仰光布建手機通路,從找尋店面到訓練員工,一手包辦。

鎖國60年的緬甸,4年前重啟國門,成了外資簇擁的創業天堂。

想創業,先搞懂市場環境!

——緬甸投資環境

項目 說明

面積 67萬6578平方公里,

約18個台灣

人口 約6000萬人

工資 每日3600緬甸幣,

(約台幣90.5元);

每周正常上班時數為44小時教育水平 識字率達90%;

平均受教育8年

平均國民所得 1300美元;(約台幣4萬3000元)資料來源:經濟部投資業務處

撰文 / 鄧麗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220

寒舍餐旅創辦人 蔡辰洋66年如戲人生 一生熱愛美食古董 竟成翻轉事業契機

2016-01-25  TWM

寒舍集團創辦人蔡辰洋辭世,回顧他精彩的一生, 十信事件陷財務危機、靠古董翻身、建立餐飲美食王國,人生轉折充滿傳奇。 十四年前,蔡辰洋率領兩個兒子重新建立起寒舍餐旅王國,背後倚靠的關鍵正是團結與誠信。

寒舍集團創辦人蔡辰洋一月十五日因心肌梗塞過世,享壽六十六歲,消息傳出震撼企業界。

提起蔡辰洋,多數人的第一印象是台灣五星級觀光飯店龍頭,他創辦的寒舍集團旗下擁有喜來登大飯店、寒舍艾美酒店與寒舍艾麗酒店;成立時間雖然不長,卻以美食與藝術建立起同業難以超越的門檻。

蔡辰洋也是真正的美食家,重視生活細節與品味格調,讓他得以在中年之後,憑藉興趣與熱情,在高檔飯店市場建立起屬於自己的事業王國。

五十歲才跨入飯店經營,蔡辰洋對高檔服務的細節與要求,來自家族從小耳濡目染的養成;「小時候家裡有客人來,剛好傭人不在,母親就教我上茶的順序,要先給 客人、再給主人,但現在年輕人根本就不知道這套。」一三年他接受《今周刊》專訪時說,有一次他在飯店宴客,服務生第一個上菜給他,之後才給客人,「而且我 那碗魚翅又大又飽滿,先後順序完全顛倒。」後來他把服務細節一個一個從頭教起,才讓喜來登、寒舍艾美的服務到位。

蔡辰洋也是台灣藝術收藏界的名家,在華人圈最知名的收藏團體清翫雅集第九屆理事長、國票證券董事長洪三雄眼中,蔡辰洋是最重情義的兄弟。

蔡辰洋與洪三雄,都是六十六歲,蔡辰洋大洪三雄半歲,他們雖然不是兄弟,卻有著親密如兄弟般的情誼。洪三雄是一路看著蔡辰洋樓起、樓塌,再一起重建高樓的夥伴,他也首度透露蔡辰洋的金融夢。

由於洪的岳父陳土根是昔年協助蔡萬春創辦國泰人壽的左右手,因此在一九八○年代十信案尚未爆發前,蔡辰洋初識洪三雄,就放手由洪三雄協助布局購併台南中小企業銀行(前身為台南區合會,後改制為京城銀行)。

這是當時掌握來來百貨、興來百貨的蔡辰洋,第一次橫跨金融產業。在一九八四年四月,蔡辰洋在台南中小企銀股東會取得約三○%股權,取得三席董事,幕後操刀者即是洪三雄。

跨足金融鎩羽

十信案被銀行逼債

這是洪三雄與蔡辰洋合力打的第一仗,也可以說是台灣地方金融史上,最早開啟的銀行經營權大戰。當蔡辰洋的興來集團終於擁有金融板塊之際,隔年的一九八五年十信案爆發,隨著銀行大抽銀根,合作金庫奉財政部之令查封財產後,蔡辰洋的金融版圖擴張計畫,戛然而止。

也是這時,洪三雄親眼目睹了世態炎涼。「古人云一夜白頭是真的。」洪三雄回憶,十信案爆發前,蔡辰洋原本是一頭烏黑的頭髮,卻在短短幾日間變成白頭。當 時,多家銀行輪番上門抽來來與興來百貨的銀根,一位銀行經理逼著蔡辰洋馬上還二百萬元貸款,當時在場的洪三雄氣不過大吵:「以前是你們求蔡家借錢,幾百、 幾千萬、上億元都好,現在逼人家還二百萬!」最後是洪三雄簽字當這筆貸款的保人,銀行經理才離開。

隨後,蔡辰洋透過洪三雄的牽線,為來來與興來百貨找來買家,讓蔡辰洋、蔡辰威一脈能變現償債。而一度是蔡辰洋事業邁向金融版圖灘頭堡的台南中小企業銀行股票,同樣得變現求售還債,其中一部分,最後由洪三雄借錢吞下。

珠寶、古董收藏

意外成為復出資本

當十信風暴逐漸平息,一九八六年蔡辰洋決定復出,透過積存下來的印石、紫檀與黃花梨家具、珠寶開設寒舍古董藝術中心,即邀請洪三雄出面擔任董事長。而洪三 雄當年以每股十八元購下的台南中小企業銀行股票,在之後景氣回溫股價大漲的台股狂飆年代,以每股七十五元到一百元出脫,「他是我生命的貴人之一。」「辰洋 當年居然這麼信任我,讓我去收購台南中小企銀的股票,獨立打這一仗;也是因為辰洋,我踏進了收藏圈,豐富了我的生命。」而蔡辰洋的「俠義」精神,更讓洪三 雄敬佩不已。原來寒舍創辦之際,只要是因為受十信案牽連入獄而得以交保的相關人士,蔡辰洋都盡力幫忙安排工作,包括來到寒舍。

寒舍剛創辦的第二年,就在一九八七年的紐約蘇富比秋拍,以十六萬五千美元買下圓明園十二生肖銅獸首的猴首,打破當時的清代雕像拍價紀錄,轟動國際收藏圈!洪三雄記得,拍賣前蔡辰洋與他討論、調錢,估計可以承受的預算約五百萬元台幣,是筆很大的支出。

當時剛踏入文物圈的洪三雄很是疑惑,花這麼大的價錢值嗎?有這麼好嗎?蔡辰洋肯定地說,值!因為猴首完全符合了古董文物「真、精、稀」三原則。

當猴首拍回台灣,蔡辰洋經營事業的創意也精采展現。當時,蔡辰洋先是再製模、複製五十件刻上編號的猴首,一件賣十萬元,全部售出;而口碑傳出後,許多友人爭相索要,於是,再製作另外五十件,但已經漲到每件十五萬元!

光是這百件猴首,寒舍進帳一二五○萬元,更何況真正的原件還在手。接著,一九八九年,寒舍於倫敦蘇富比買回了牛、虎、馬三獸首,再度炒高了獸首行情。

而蔡辰洋自己,他精學篆刻,師從王北岳與周澄,自己一刀一刀刻畫印石,掌握質材、溫度、肌理……,甚至還「用嘴品嘗」刻下的印石粉末,可一窺他的研究之深,成為收藏名家絕非偶然。

洪三雄說,蔡辰洋重情、重義,最後能與他相交一輩子的,像是原住民歌手胡德夫,就是這一類的友人。

這幾年甚少出現公開場合的蔡辰洋,私底下,最愛穿著原住民手工編織的背心,跟著淡江中學時的室友兼學弟、擁有卑南族與排灣族血統的金曲歌王胡德夫,一起學 原住民語,胡德夫在台東經營「喜來東」餐廳,蔡辰洋大方分享牛肉麵食譜,並讓店內的員工到寒舍餐旅旗下的飯店免費學習,由五星級主廚親自指導。

洪三雄記得,十信案發後隔年蔡辰洋的生日,只有幾人相聚,但胡德夫帶來了一大團原住民歌手來到餐廳唱歌祝賀,這一幕深深印在他的心裡。而這一幕,相信也深 印在蔡辰洋的心田中,讓他相信,人性始終有善,儘管歷經風暴,眼看他樓起、樓塌,終究有像洪三雄、胡德夫的友人,不畏樓塌塵煙,一齊笑看風雲。

與蔡辰洋共事長達三十五年的寒舍藝術中心執行長王定乾,對於跟隨半輩子的老闆驟逝,仍非常感念蔡辰洋的知遇之恩與救命之情。

四年前,王定乾在香港生了一場重病,蔡辰洋不但在第一時間聯絡友人安排醫療資源,甚至還在一個月內前往香港探望四次,最後並安排包機讓他回台就醫,才讓病情穩定下來。

這是蔡辰洋最為人稱道的處世哲學,以誠待人,對朋友無私,其所延伸出來的聲望,日益壯大起餐旅王國。

一家四代融洽

寒舍餐旅早已交棒

二○○二年,寒舍集團從鴻禧企業手中取回來來飯店,並以台北喜來登大飯店品牌重新經營,不僅擦亮了老招牌,並以寒舍艾美酒店開拓了更高檔的客層,飯店霸主之姿已然成形。

至於外界關注的寒舍集團未來發展,王定乾說,寒舍餐旅去年底已正式遞件轉上市,今年可望順利掛牌,成為觀光類股新兵,他指出,「蔡辰洋早已交棒完成,妻子 賴英里、長子蔡伯府、次子蔡伯翰都已接下寒舍餐旅要職、彼此分工合作。」「經歷過十信事件後,蔡辰洋心生警惕,唯有『家族團結』才能對抗外侮,這已是他們 的家訓。」有次蔡辰洋曾驕傲地向王定乾說,「我不是靠爸族,寒舍沒靠上一輩餘蔭,是靠我自己的力量打造起來的。」他並透露,蔡辰洋家族十餘年來維持一個很 好的習慣,每個星期四中午,一家四代一定齊聚在一起吃飯,蔡家嚴謹的家教,深深影響蔡伯府與蔡伯翰,「他的孩子不但很爭氣,又孝順、聽話,二代齊心把寒舍 王國建立起來。」王定乾說,去年寒舍餐旅董事長一度由蔡辰洋的弟弟蔡辰威接任,純粹是因應與國泰金控蔡家談判喜來登大飯店續租事宜;如今階段性任務完成, 已順利續約,董座職位交由賴英里接任,正是希望透過她清新的形象替公司品牌加分。

蔡辰洋一生傳奇,如同高潮迭起的電影,一輩子熱愛美食與古董的他,留給後人追憶的,除了源於內心的率真性情,更多的,是他追求美好事物的品味與堅持。

蔡辰洋

出生:1949年

現職:寒舍集團創辦人

學歷:德明商專

經歷:來來百貨董事長、 國泰塑膠常董、 國泰信託監察人撰文 / 梁任瑋、林亞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481

讓讀書成為陪伴一生的習慣

2016-03-07  TCW

五十歲以前,我是個會用閱讀解決問題的人,遇到任何困難,我會設法找許多書來嘗試解決困難,可是我並不是一個真正喜愛讀書的人。

我不太喜歡讀小說,除了少數我喜歡的類型之外,我不會追逐暢銷小說;我也不太愛讀散文,因嫌散文通常缺乏明確的閱讀目的性,而具有無病呻吟之感。

這讓我錯過了一生中最好的閱讀時間:二十歲到五十歲,這段時間我未能廣泛的閱讀,也未能大量的吸收各種新知。

五十歲以後,當我逐漸謝絕塵世的煩囂,開始靜下心來讀書,並把讀書變成空閒時唯一的消遣,我才逐漸養成讀書的習慣。也才逐漸養成沒有目的的閱讀習性,也才領會出純粹讀書的樂趣。

當我沉湎在讀書中時,我發覺這是最好的修身養性的方法,我一有空閒,就打開一本書,鑽入書中,完全忘卻外界的羈絆,讓小說的劇情帶領我神遊高潮起伏的世界;或者讓知識引導我進入未知的領域,我無所不看,任何書都可以是陪伴我度過空閒時間的伴侶。

我確定養成讀書的習慣是最好的事,可是習慣如何養成呢?

首先,要確定閱讀節奏。我用每週一本書、每月四本書的節奏設定,每個月我固定上兩次書店,搜尋可能的新書,而當線上書店成熟後,我改成每週上網搜尋新書,最後並成為線上書店的會員,隨時接收書店推播的新書訊息,並保持著每月固定購買四本以上新書的習慣。

買了書,就會逼迫自己隨時要閱讀,因此每天我一定會隨手帶著一到兩本書,只要一有空閒,就可閱讀。按這樣的節奏,每週約可讀完一本書。

後來,當電子書逐漸風行之後,我更成為電子書的愛好者。電子書的好處是減去了我隨時攜帶紙書的困擾,所有購買的電子書,全部下載到手機中,想看哪一本,隨時都可以看,再加上電子書的閱讀功能越來越完善,可畫線、可註記、可分享,而且可以隨時記錄前次閱讀的章節,這讓真正喜愛閱讀的人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閱讀領域。

電子書還有一個好處,在出國時間,隨時可以閱讀手機中已下載的書籍,免除了實體書攜帶上的困擾。

當我下了每個月買四本書的決心之後,隨手閱讀的習慣也就會被逼得慢慢養成,而使自己成為一個終身喜愛閱讀的愛書人。

社會上所有的成功者幾乎都是愛書人:比爾.蓋茲、巴菲特、馬克.佐伯格、張忠謀……這些知名人物除了自己愛書、讀書,每年還會推薦各種書單,供大家參考,所以想成為成功者,務必培養自己的讀書習慣,把自己變成一個愛書人。

何飛鵬部落格:feipengho.pixnet.net/blog 何飛鵬粉絲團:www.facebook.com/hofeipe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283

(轉載)橡樹資本創始人Howard Marks:預測能力對投資人一生的影響 枯榮小友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2w3kr.html

Howard Marks1993年的投資備忘錄,他的備忘錄被巴菲特稱為每次第一時間閱讀的材料,可見其價值,這篇文章22年,主要觀點依舊極具思想!

(轉載)橡樹資本創始人Howard <wbr>Marks:預測能力對投資人一生的影響

橡樹資本創始人 Howard Marks 先生

“Anyone who has been my client for long has heard from me on many occasions with negative comments about market forecasts. Now, I have decided to say at once all of the bad things I can think of about predictions.”

“我的的長期客戶肯定聽我多次發表過關於市場預測的負面評論。 現在我決定,一次性的把所有關於預測的不好的東西都說一遍!”

——Howard Marks


(轉載)橡樹資本創始人Howard <wbr>Marks:預測能力對投資人一生的影響

(來源:從90年開始,可愛的Howard Marks爺爺就開始發MEMO跟LP分享觀點了)


預測的驅動力和誘惑力

● ● ●

預測的期望價值=正確預測的價值x預測正確的概率


試圖預測股票或債券波動方向的動機是很容易理解的, 旁觀者很容易註意到價格波動的區間,計算下如果在底部買入,在頂部賣出,1美元能產生的價值,並和所謂的“買入並持有 ”的投資策略一比較,兩者之間的差異自然非常誘人!


然而這個問題來自於一個事實:試圖捕捉波動的預測不具有任何價值,除非他或她的預測是正確的。

但很難一定是正確的,我同意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思的說法。 他說:“我們有兩類預測者:一是那些無知的,二是那些不知道自己無知的。”如果很容易預測未來,那麽獲得優秀的投資業績就會變得簡單,那麽也許每個人都可以有上佳表現。


在預測的正確結果中去一個平均值並沒有用。我們要面對現實:我們大多數人在“預測未來”的能力是上大致相同的, 但問題是,和其他人差不多的正確率並不會產生更好的結果。


每個投資者都希望取得高於平均水平的投資業績。在機構的世界,相對業績水平是聖杯。 即使是在其他方面,投資者的目標也希望自己是第一個看到未來的人,並采取適當的途徑來盈利。如果只是和其他人差不多正確率,並不能實現相對優秀的投資業績。


平均預測沒有用,即使它是正確的

● ● ●

就算市場多數預測都認為是正確的,也不一定就是正確的。例如,市場上關於實際國民生產總值GNP增長的預測的共識是5%,那麽股價會反映這種預期。如果你的預測也是5%,你對經濟快速增長的預期促使你買了股票,但是實際上你買的股票的價格已經反映了這種預期。 如果隨後公布的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為5%,股價可能不會有上漲,因為他們的反應已經在形成市場共識的過程中發生了。因此,最可能的結果就是,你只能獲得在持有期正常的風險調整後的回報業績。 總之: 正確的預測並不一定轉化為卓越的投資業績 。


高於平均水平的回報來自正確預測極端事件

● ● ● ● ●

約25年前,有人指出,股票價格走勢和公司盈利高度相關。 所以人們得出的結論是:預測的準確性是股票盈利的關鍵!


然而,很快大家又意識到,盈利變化並沒有直接導致股票價格的變化 ,只有意料之外的盈利變化才會。 你看看報紙,如果某天,一家公司宣布盈利翻倍,股票價格立即跳升,而其他的盈利翻倍,卻波瀾不起。 關鍵的問題不是“變化”本身, 而是“是不是預期之中”。 這段“變化”是否被市場準確地預測到了,從而計入股票價格? 如果是,公告引起不了什麽反應; 如果不是,結果出人意料得好,公告就會引起股價上升; 反之則引起下跌。


這就不得不說重要的“第22條軍規”。平均而言,每個人的預期就是市場預期。 如果你的預測和市場預測一致,就不會產生高於平均水平的業績,即使它是正確的。 卓越的投資業績來源於正確的但非共識的預測。 由於大多數預測者都很優秀,實際的結果也大部分時間和共識的預測相近,也所以說,非共識的預測常常是是錯誤的。 投資業績的表現可以用下圖來解釋:

(轉載)橡樹資本創始人Howard <wbr>Marks:預測能力對投資人一生的影響

難點在於雖然卓越的業績來自於正確且非共識的預測,但非共識的預測很難,正確更難,執行起來就更更難!


當1978年利率維持在8%時,大多數人認為他們會呆在那里。 利率空頭預測9%,而多頭預測7%。在大多數情況下,利率會一直在這個範圍內,沒有人會掙到很多錢。


只有那些預測15%長期債券收益率的人才掙到了大錢。 但是,這些人在哪里呢? 極端的預測很少是正確的,但只有它們才能讓你賺大錢。


大部分的預測都是外推法

● ● ● ● ● (轉載)橡樹資本創始人Howard <wbr>Marks:預測能力對投資人一生的影響

事實上,大多數預測者喜歡把“未來預測”看成是“最近的過去”。 原因之一是,通常事情會循著原有軌跡前行,巨大的變化並不會經常發生;另一個原因是,大多數人不會做“零基礎”的預測,而是從當前的觀察或正常範圍內增加或減少一點(根據他們認為的適當程度)。當然,真正的“巨變”是非常非常難預言的!


這就是為什麽大家最難忘的預測總是那些——根據目前的狀況和趨勢外推之後,但結果被證明是錯了的那些預測。 商業周刊永遠不會被人忘記關於“股票之死”和“債券之死”的預測。 在1990年中期的低潮,記者認為沒有人會買高收益債券了。 在1989年,也沒有人會想到達拉斯小牛隊沒有湯姆·蘭德里也能贏,或者說湖人隊和49人隊也會輸; 六年前,東西岸的經濟增長被認為是板上釘釘的事,而老工業區的痛苦會永遠繼續下去; 僅在兩年前,布什還是不二人選。


這使我想到我文章的副標題:驟雨從何而來? 寫這篇備忘錄的起因是:今年西部不同尋常的降水量和幾個月前的一些報紙文章。 文章講到,古樹上的年輪表明,50年的幹旱是常態,而近五年的幹旱僅僅是個開始。


幹旱開始前,沒人會預測到,而當它已經快要結束時,關於長期幹旱的預測又出來了。


預測者在極端情況下又是錯的最離譜的那個人

● ● ●

只有在轉折點的時候,準確預測變化才是最有價值的,但又是最難做到的。


以高收益債券舉例。 在1989年和1990年,他們遭受一連串負面事件的打擊:經濟衰退、一波80年代杠桿收購的失敗、過於嚴格的監管、德崇證券以及哥倫比亞人壽的崩潰。 所有這一切被捆綁在一起,並通過大量過度的負面宣傳被強調。


每件事都是“中國式水刑”中的部分,一滴一滴地澆滅了投資者的樂觀。 每澆滅一個潛在買家(投資人),就創造了一個賣家,從而價格也持續走低。


(轉載)橡樹資本創始人Howard <wbr>Marks:預測能力對投資人一生的影響


最終,市場何時探底? 就是當最後一個持有者也成為賣家的時候,價格將觸及低點。 從這一點開始,不可能更負面了,幾件好消息或少數信仰價值投資的買家的進場足以逆轉整個市場!


所以,你可以看到,消極的高潮、最低的價格和預測上升的最難點都同時發生。 難怪想從預測中獲利是”難於上青天”。


極端的預測很難讓人相信並采取行動

● ● ● ● ●

比方說,一般的投資者在1990年10月如果被某個有想象力和勇氣的人建議要看多高收益債券?一般投資者會相信並且買入嗎? 可能不會。


有潛在收益的非共識預測是很難被相信並采取行動的 ,原因很簡單:他們和傳統的智慧相去甚遠。 如果預測是完全合理和易於接受的, 那麽這將是市場共識的預測(它的潛在收益會少得多)。


所以,如果有人告訴你,美國汽車制造商的國內市場份額5年內會恢複到100%,這將是對利潤產生巨大影響的預測。 但是你會相信嗎? 你會采取行動嗎?


對未來的預測與當下的差距越大:

(1)就越可能和市場共識預測相偏離;

(2)但如果正確的話,盈利就越多;

(3)也越難被相信並采取行動。


你的預測還必須押對時間點

● ● ● ● ●

預測要想獲得盈利,不僅僅要正確預測事件或方向,還必須正確預測發生的時間點。


比方說,你預測:三巨頭會在美國市場恢複100%的市場份額,並且您相應的買了股票。可如果一年後,他們的市場份額不升反降怎麽辦? 你繼續長期持有還是你的決心會被削弱? 如果其市場份額(和股票)五年後仍然不變怎麽辦? 你會不會放棄?如果放棄而剛好那個時候預言成真怎麽辦?


(轉載)橡樹資本創始人Howard <wbr>Marks:預測能力對投資人一生的影響


撲克牌里有句話:“膽小保守是贏不了的。” 在投資里,很難堅持一個可能性不高、沒有共識的預測…特別是如果旁邊還有時鐘提醒你”你的預測是大錯特錯的”。很多年前,別人就告訴我 “太超前和錯誤沒有什麽區別。”


不正確的預測會讓你虧錢

● ● ● ● ●

大家都知道,我們運作投資組合時,並不是為了預測市場一定會怎麽樣。 觀察者可能會認為,這種行為會把我們過度暴露給的市場波動,其實只是為了保護我們的客戶,我們應該基於對市場的預測,積極地出入市場。


但請記住,只有我們的預測是正確的情況下,這麽做才可行(而且還要比市場共識的預測正確的次數多)。 因為預測是不確定的,我認為,不去嘗試更安全。


例如,人們買股票,因為他們發現潛在的長期股權回報率很有吸引力。 在股市1926年至1987年的年平均收益率為9.44%。 但是,如果你換回了現金,錯過了這744個月中最黃金的50個,你錯過的是所有的回報。 這告訴我, 試圖利用市場波段是風險的來源,而不是保護 。

預測市場的後續表現從而改變投入的資金量沒什麽不好,只是我也同意這風險太高。


預測本身也要花錢

● ● ●

我上文也講了,在這麽難預測的市場中,最好的事情莫過於獲得市場長期的平均回報。


有效市場派認為,市場預測就像擲硬幣。 如果你一半時候是對的,你的預測和購買並持有沒區別。 但是預測是通過交易來實施的,交易就有費用。 如果你一半的預測是對的並且花錢去嘗試了 ,交易的越多,你的業績表現就比買入並長期持有的結果越差。


很少人重新審視自己的預測

● ● ● ●

我們經常讀到“我認為股市會漲”,但我們從來沒有讀過“我認為股市要漲,而我最近30次預測只有8次是正確的”或“我認為股市要漲,順便說一句,我去年說過同樣的話,但是證明是錯誤的”。 你能想象,在決定聘請棒球運動員時候,不看他的安打率嗎? 可是,你什麽時候看到過一個預測者的市場預測成功率?


大多數預測不允許其他的可能結果

● ● ●

我想,對於大多數基金經理,這個過程是這樣的:“我預測經濟會做A。如果A發生,利率應該會做B;利率做B的話,股市應該做C。在這種環境下,表現最佳的行業應該是D,而股票E應該上漲最多”。然後, 期望表現最好的投資組合就出爐了。


但是,E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請記住,E的條件是A,B,C和D。在預測的世界里,如果能三分之二的時間正確就是偉大的成就了。但是,如果前面5個預測每個的正確概率是67%的話,那麽它們都正確的可能性是13%。而只有都正確,投資組合才會達到預期效果。


如果其他一些場景出現怎麽辦? 該投資組合將如何表現呢? 如果他們的預測被證明不正確,預測者/投資者在其投資組合中有沒有考慮彌補?


最後,問自己:“為什麽是我?”

● ● ● ●

(轉載)橡樹資本創始人Howard <wbr>Marks:預測能力對投資人一生的影響


我的意思是“如果有人做了一個有潛在價值的預測而且正確的概率很高,為什麽他與您共享?”


想想一個正確的市場預測多麽的有價值。 用很少的資金,一個好的預測者在未來的市場上能掙到他工資的數倍。 好吧,讓我們說,他喜歡替別人打工—那麽為什麽他的雇主不把預測賣掉而是白白送人呢? 問問你自己:你會花錢買一個預測,並考慮采取行動嗎?


格勞喬·馬克斯說:“我不會作為一個成員加入任何俱樂部。” 另一種提法可能是“我絕不會根據別人分享給我的預測采取行動。” 。我不是說沒有人有高於平均水平的預測能力。 相反,芝加哥大學的一位教授早年在論文中寫道:有這樣預測能力的人更有可能是在聖特羅佩(法國城市)曬太陽,而不是到處提醒人們采用他的預測。


關於預測的幾點關鍵

● ● ● ● ●

關於宏觀事件和大眾市場的預測,由於信息基本均勻的分布和傳播(所謂的有效市場),我們有一條底線。總結而言,我們認為:


1) 多數預測者的能力一般

2) 市場共識的預測沒有什麽幫助

3) 正確的非共識的預測是非常有利可圖的,但很難持續的做到,也很難讓自己采取行動

4) 預測需要花錢來執行,它是風險而不是回報的來源


對我們來說,含義是顯而易見的。 我們將繼續規避基於對市場趨勢預測進行投資組合管理,我們不認為我們或其他任何人有先見之明。


相反,我們會繼續努力“知道可知道的”—也就是說,在受偏見影響的市場上投資。這樣的市場上,非經濟動機占據主導地位,可以通過努力工作和卓越的洞察力獲得優勢。 我們將努力了解一小部分東西的全部,而不是所有東西的一點點。


可轉換債券、高收益債券和不良公司債,這些都是低效的市場,從風險和回報的角度看,能帶來不同尋常的機會。 我們將繼續利用這些機會,本著規避風險 和不依賴於宏觀預的態度 。


1993年2月15日
弗朗西斯·培根爵士



譯文:《The Value of Predictions, or Where'd All This Rain Come From》
來源:橡樹資本 創始人 Howard Marks 1993年的投資備忘錄

本文由愉悅資本創始合夥人戴汨先生親自譯出,首先感謝戴汨先生的分享,再者翻譯很辛苦,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865

吳建民一生履職豐富 大家最喜歡稱他吳大使和吳院長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9604.html

吳建民今天臨晨在武漢因車禍離世,享年77歲。

吳建民一生履職豐富,有很多職位稱呼,但至今,兩個稱謂仍然最常使用——吳大使和吳院長。

吳建民是前駐法大使、外交部原新聞發言人、外交學院原院長、中國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詢委員會委員,曾擔任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法語翻譯。

目前駐外的一位中國外交官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回憶,還記得吳建民擔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時,辦公室在外交部老部一樓,每周末或深夜赴部,均能看到吳建民在研讀。

一生超級勤奮 激勵許多人

吳建民,1939年生於重慶,1959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系,1965年到1971年,曾為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擔任法語翻譯。後擔任過外交部發言人,全國政協外委會副主任,新聞發言人。

1971年,吳建民成為中國駐聯合國第一批代表團工作人員。四十多年的外交生涯中,他歷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參贊,中國駐比利時使館、駐歐共體使團政務參贊,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及發言人,中國駐荷蘭大使、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常駐代表、大使,中國駐法國大使,中國外交學院院長,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常務副會長,全國政協外委會副主任,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兼新聞發言人等職。於2003-2007年任國際展覽局主席,是擔任這一職位的第一位亞洲人。

吳建民現任中國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詢委員會委員,歐亞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副院長,外交學院教授,國際展覽局名譽主席等職。

2003年榮獲希拉克總統授予的榮譽勛級會大將軍勛章。

為了表達對這位老院長的追思,外交學院校學生會今天將自發舉辦吳建民老院長追思會。通知說,為追思先人,深切緬懷對外交學院做出傑出貢獻的吳建民院長,校學生會將於今晚八點在外交學院沙河校區陳毅廣場自發舉辦吳院長追思活動。請同學自願參加。

外交部歐洲司官方微博“中歐信使”寫道,吳建民大使的溘然離世是中國外交界的重大損失,令人扼腕唏噓。

“吳大使是傑出的外交官,睿智、儒雅、正直,在國際外交舞臺上充分展示了中國外交官的素養,退休後依然為中國的外交事業奔走勞碌。”

18日,外交學院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對外發布,以《沈痛悼念敬愛的吳建民老院長》為題的訃告,“外交學院全體師生員工沈痛悼念吳建民院長,願吳院長一路走好!”

吳建民,身體力行,積極作為,鼓舞了新一代年輕的中國外交官。

上述駐外中國外交官說,“吳建民大使一生超級勤奮,激勵許多人。榮休後不賦閑,不避爭議,不輟講寫,堅持己見,憂國憂民。”

中國公共外交民間外交的損失

的確,榮休後,吳建民仍然是在公共外交、民間外交和智庫外交領域最活躍的外交官。

他在中國的新興智庫——中國與全球化智庫擔任顧問,關註全球化、中國企業走出去與國際人才等相關研究。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會長王輝耀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表示,對吳大使的離世,感到非常突然。中國失去了一位精英人才。

“昨天下午還與我們在一起,歐美同學會在北京舉辦海外高層次人才青年委員會的成立大會。吳大使前來表示祝賀。因為他要去武漢趕飛機,大會安排他第一個發言。吳大使主要談到對青年寄語,對青年海歸的期望。”王輝耀說。

王輝耀認為,吳建民是中國非常具有開放視野的外交官,傑出的外交代表。外交經歷很全面,精通法語和英語好幾種語言。

吳建民作為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的顧問,上個月15號在北京參加了該智庫主辦的第二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與理事見面合影。

“吳大使非常支持我們。”王輝耀說。王輝耀與吳建民相識有20多年的時間,最早始於吳建民擔任駐法大使期間。後來吳建民擔任外交學院院長、五年前擔任中國與全球化智庫顧問後,往來更為頻繁。

王輝耀說,吳建民大使對公共外交、民間外交、智庫外交都非常支持,推動很大。

“吳大使具有開放的思維,能很好地表達他的觀點,特別是懂得用國際語言講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觀點和聲音。”

身體很健康 思維非常敏捷

王輝耀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回憶道,吳大使77歲,身體很健康。平易近人,沒有架子。

2015年在倫敦一同參加會議,開會前大概一個小時,吳大使建議與王輝耀等參會人員一同去附近的海德公園散散步,當時連續繞公園走了2圈,一個多小時。

“我覺得他跟年輕小夥子一樣,身體很健康,思想非常敏捷。”

王輝耀認為,吳建民大使的逝世,對中國的民間外交、公共外交以及國際影響力都是一種損失。

那次海德公園散步,走了一個多小時,吳建民大使當時跟王輝耀講,他這麽多年的外交生涯,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見證了中國外交的進程。有很多觀感和想法,已經出版了幾本書,還希望能把更多想法記錄下來。

王輝耀說,吳建民大使生前很想把中國退休的外交官集合起來,讓他們發揮余熱,比如培訓中國企業如何與國外打交道,幫助企業打開國外的門路。

吳建民還在中國企業家俱樂部擔任顧問,馬雲、柳傳誌、馬蔚華、俞敏洪、劉永好等民營企業家都是這一俱樂部的成員。生前他帶著企業家去各國進行公共外交。吳建民多次參加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的綠公司年會。

吳大使最近一次處在輿論的焦點上是在外交學院的一次內部交流,後來演講原文出現在了網上,因為其中提到《環球時報》經常發表一些很極端的文章,又因此引發了和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的一番爭論。

正在歐洲出差的胡錫進18日發布微博表示,“清早驚悉吳建民大使因車禍離世,深為震動。生命脆弱,危機如影隨形。聽說與他同去的還有武大一位院長,同惜。吳大使與我有過論爭,然而我相信,多元觀點並存是中國社會最寶貴的正元素之一。願仙逝的吳大使走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002

《一生最大的投資》感想

正在看財叔的處女作,當中有不少財務自由同學錄,記下讀者受財叔影響與啟發的心路歷程,數目不少,而且內容很實在及豐富。一直以來,這個小小的blog也收到不少這類故事,每一篇都用心看,用心回覆,一個個獅子山下的小故事,一起分享,一起成長,作為小小的blogger,看起來很感動。



AC儲蓄:

在今年初(指2015年)才有機會認識及接觸到止凡兄你Blog,真是三生有幸,但卻相逢恨晚的感覺,不過怎樣也好,總好過遇不到,從一遇到之後,小弟就不斷的看回止凡兄的舊文,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不斷追,看得津津有味,也看過止凡兄的三本著作了,一出便急不及待買回來。

本來是有很多東西想跟止凡兄分享的,不過近年得到止凡兄的啓發,因此也下定決心和另一半再去進修讀書,由於邊工作邊讀書,又正在籌備婚禮,所以將本來也想跟止凡兄一樣,想寫寫自己的理財Blog就暫時擱置放到後面,只要暫時繼續看兄的Blog也很有滿足感!

以下是小弟在早前想寫給止凡的(其實未寫好,之後因忙而無再繼續,見笑了)

止凡兄你好

小弟感激止凡兄的無私分享,以生命影響生命,更對於理念相近的人影響有巨大的影響,尤其是以前身邊都沒有像止凡兄的這樣朋友的小弟,到最近才開始被啟發,思維有所改變。

小弟從來思想一直都是保守和傳統,儲蓄方面雖然非常節儉和努力,洗錢只會洗必要和需要的,想要的側會再額外儲存,待熱情過後仍是想要時及待有特價時才會買。當節流都覺得不夠時,會懂得再找多份兼職加快儲蓄:由畢業出來做IT,人工只有12k,可以帶足一個月飯,家用交一半儲一半,接近零洗費,到現在升了兩個Grade,人工番了三四倍也好,平日洗費仍維持在很低的水平。

而現在也是一出糧便將錢放到儲蓄戶口,只剩下4k過活,一直過著跟月光族一樣月尾很月光,但卻不窮的日子。雖一直被身邊朋友說是儲蓄儲得太過苛刻,有這樣的人工不應如此節儉,更不應繼續要做兼職,但小弟認為節儉是一種美德,不應因為有錢了或身家增加了而就揮霍,而我一直視儲蓄節儉為樂趣,兼職也是做與自己同業、有機會發展的和自己有興趣的。雖然在朋友眼中的我很節儉,但很明白生活上有很多東西的價值,比金錢或有錢都不能買得到的,所以在儲蓄和消費方面,自己一直不斷學習去控制並拿一個平衡,因此做人生活雖節儉,但也不缺家居生活上實用而又美觀的傢私電器、不缺與伴侶周遊列國的愉快回憶、不缺工作上或興趣上的自我進修和增值 。

由大學畢業到現在,6年幾7年,扣除家用及大學還款,在上年總算儲到人生第一桶金,資產終於達100萬,但仍然對自己的財富增長很不滿,因為以前的方法一值只有做兼職和節流,但從來不重視現金流和複利及時間既威力!

在投資路上,更不知道投資為何物,以前跟別人的所謂投資,其實都知道只是在投機,在一個更大的賭場賭大小,而我就不斷跟市場上的專家或朋友收到的消息去跟,去抽,去買入,在損手後,持有的新股939所收到的息,是我第一次感到得意,又意外,因為我不需要做什麼就有錢收,無論升跌,我都有這個派息收入,於是就開始不斷每月買入一手939,更在比較低位的時後,一次過入了很多939,雖然最後是拿了錢去買了自住物業,但現在會繼續去實行止凡兄所說的投資計劃。

小弟的轉捩點是在上年29歲時,得到一位跟止凡兄差不多理念,也有很豐富的財務知識,而且又很願意和別人分享的前輩所啟發。

思維被衝擊著,成功踏出第一步,用按揭買了人生的第一個物業放租。

像是止凡兄的著作《不讓自己陷入中產貧窮 尋找財務自由的關鍵之路》最尾的阿輝一樣的濃縮版,我在短時期得到啟發,思想得到衝擊,由一個極為保守,一直認為要一炮過Full Pay買樓,變到現在,後悔無借盡9成去買樓,在短短半年,受到推動和鼓勵多看不同的財經Blog,而機緣巧合地,今年初我在前輩的朋友圈裡看到止凡兄你的blog,一看便愛上並連續即追了好幾日幾夜不眠不休的,甚至在短短個半月看完了止凡兄的兩本著作,而思維和投資路也因一路看止凡的舊文和著作而得到改善和肯定,財務知方面比以前成長了不少,人生目標也開始有了變化。

例如,以前會視買樓為最終目標,現在買第一個物業為起步;以前從不買書看書,但現在會開始多想看學習富人思想和能夠吸收財務知識的書籍;以前只懂得將股息作洗費,現在會開始學習去將股息再投資,從而做到複利效果;以前只會得保守地去用現金抽新股,現在都保守但會懂得適當時候用孖展抽;以前抽新股會有殺錯無放過,任何有機會賺錢的新股都抽,但現在有機會輸的新股都完全不玩;以前會有較右和負面思想,但現在會嘗試向多角度及宏觀的方向去看待事情,而現在甚至會開始想去進修增值自己。

小弟感激止凡兄的無私分享,以生命影響生命,更對於理念相近的人影響有巨大的影響,尤其是以前身邊都沒有像止凡兄的這樣朋友的小弟,到最近才開始被啟發,思維有所改變,也開始覺得有更多的貴人相助,不斷學習別人好的,為自己所用,回看一年前的自己,發覺自己原來相比一年前真的進步不少,比幾年前不堪入目的自己更是進步。

不過怎樣也好,小弟很喜歡你的《一生最大的投資》這文章,每次讀到止凡的文章,都感到非常認同,最後希望止凡兄繼續努力,分享更多正面的人生和知識給大家。

另外,小弟想要一本止凡兄的著作《永不當田雞》,之前一直想要,不過又怕不好意思或可能已派完沒有了,所以到現在才問,謝謝。


後記:


收到這篇電郵至今近一年,不知AC兄今天生活如何呢?電郵內容說得有點誇張,但其實最重要的是他本人的財務、心境、狀態有否一直得到改善,如果因為來過這裡,看過文章與著作,交流過,得到啟發,令人生有所改變,向好方向一直改善著,這已經是一種緣份與福氣。

回覆這篇電郵後,我當然也有贈閱我的無聊著作《永不當田雞》,作者能找到知音人,夫復何求。尤其我這些隨意隨心,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的人,能意外地影響到別人,實在萬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232

熱愛和平喜歡中國:佩雷斯用一生映照以色列之路

“巴勒斯坦是以色列的近鄰,也能成為以色列最親密的朋友。”這是以色列前總統西蒙·佩雷斯(Shimon Peres)對他期望中的巴以關系最真實的描述。可惜,當他的人生落幕,這一願望依舊沒有實現。

據以色列媒體報道,以色列政壇“常青樹”佩雷斯於當地時間9月28日淩晨逝世,享年93歲。早在13日,佩雷斯就因嚴重的中風入院治療。據其主治醫生介紹,27日佩雷斯的病情忽然加重,至佩雷斯逝世時,家人伴他走完了人生最後一程。

自以色列1948年建國,佩雷斯的影響就無處不在。他先後擔任過以色列財政部長、交通部長、外交部長及國防部長等要職,並兩度出任以色列總理(分別為1984~1986年與1995~1996年)。當這位以色列工黨出身的元老於2014年從7年的總統任期上卸任時,細細數來,他投身和領導以色列政壇已超過了半個世紀。

在擔任前總理拉賓的外交部長時,佩雷斯因參與斡旋和促成首個以巴和平協議《奧斯陸協議》,在1994年與拉賓、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在當地留學的華人學生小瑜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佩雷斯去世的消息震驚了以色列,更引爆了Facebook等社交媒體。當地媒體辟出專版追憶佩雷斯傳奇的一生。盡管以色列民眾對於佩雷斯的政見不盡認同,但都認為他為國家做了很多貢獻,對他的去世很惋惜。

以色列駐上海總領事館的一位工作人員28日對記者表示,佩雷斯享有很高聲望,以色列民眾對他的去世十分悲痛。“佩雷斯本人對中國是非常友好的。盡管他年事已高,出訪中國不便,但也通過開通微博等方式與中國民眾互動。”她說道,“目前以色列的拉賓廣場尚沒有降半旗,但上海領館已降下半旗,明天還將開設靈堂,供民眾吊唁。”

曾為以色列引進核武器

得知佩雷斯去世,多國政府和國際機構首腦以各種方式表達哀悼。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即便在最困難的時刻,他依舊對巴以和解與和平的到來無限樂觀。”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回憶起協議簽署時的場景,“佩雷斯走了,中東失去了一位倡導和平與和解的熱切推動者”。

作為一位職業政治家,佩雷斯的經歷與其他多數以色列政客不一樣。鑒於以色列獨特的歷史,其領導人要麽曾經是猶太複國主義運動的領袖,比如有“獨立之父”之稱的本-古里安(David Ben-Gurion),要麽曾經在腥風血雨的戰場上屢立戰功,如魏茨曼、巴拉克、沙龍等。而佩雷斯在這兩個方面可以說毫無建樹,但他卻以其非凡的才能逐步登上以色列政壇的頂峰。

在以色列建國以前,本-古里安委任佩雷斯負責裝備事務。1948年以色列正式建國之後,佩雷斯也由此擔負起為年輕的以色列添置防務裝備的重任。由於掌握一定的防務預算,佩雷斯全力打造以色列新生的國防工業,尤其註重航空航天和電子設備領域。

當時,他也強調以色列自主生產國防設備的重要性。但看到埃及從當時的蘇聯和捷克斯洛伐克購入先進的軍事裝備後,佩雷斯也開始為以色列尋找新的國防設備供應商。機緣巧合,他找到了法國。當時,法國政府深信埃及的納賽爾政府為昔日法屬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獨立煽風點火,因此將以色列視為窺探埃及國內動態的第一線。佩雷斯借此機會,與法國達成了10億美元的武器協議,引入幻影戰鬥機。這些裝備也夯實了以色列的空軍力量,為後者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即“六日戰爭”)中以勢如破竹般收複失地奠定基礎。

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冷戰期間,佩雷斯還看到了免於受制於人的契機。在法國人的幫助下,以色列的迪莫納地區(Dimona)出現了該國第一座核反應堆,也使得“以色列擁有核武器”在日後成為了公開的秘密,而迪莫納地區也成為了以色列國內最“神秘”的地方。

1976年6月27日,載有一百多名以色列人的航班被恐怖分子劫持至烏幹達恩德培機場。時任國防部長的佩雷斯坐陣督戰,特種部隊千里奔襲,成功救出全部人質,堪稱奇跡。

盡管佩雷斯是以色列國內發展核力量的積極倡導者,甚至被稱為以色列的“核武之父”,但縱觀其一生,佩雷斯卻勇敢地推行了一條註定會削弱自己的政治實力並且會得罪軍事強硬派的和平路線。

余生為和平奔波

為在中東地區鑄劍為犁,通過在1992~1993年期間的秘密斡旋,中東和平進程在1993年邁出了關鍵一步。在與巴解組織代表秘密協商了多個月後,在挪威外交官的幫助下,佩雷斯說服了他昔日的政治對手、也是老朋友的時任總理拉賓,接受在加沙和傑里科首先自治等問題上達成原則協議,成為“奧斯陸協議”的最初範本。

1993年9月3日,作為外交部長的佩雷斯代表以方簽署了該協議。在白宮南草坪,佩雷斯見證了巴以領導人歷史性握手的那一刻。

然而,和平近在咫尺但觸不可及。當1995年拉賓被以色列極端分子刺殺,巴勒斯坦極端勢力亦連續發動針對以色列的襲擊事件,街頭沖突逐漸演變成雙方武裝對抗時,佩雷斯在萬般火急下接任代總理一職。他原本計劃提前大選,以確保拉賓政府的中東和平進程能一以貫之。然而,怒火當前的以色列民眾沒有給佩雷斯任何機會,直接導致鷹派的利庫德集團領導人內塔尼亞胡上臺。

對於巴解組織首席談判代表、阿拉法特的侄子埃雷卡特(Saeb Erakat)而言,他或許比任何巴勒斯坦人都了解佩雷斯。“40年前,當我遇見他時,我還是個年輕的學者。我對巴勒斯坦人遭遇到的一切倍感憤怒,但是佩雷斯看著我的眼睛,告訴我,‘孩子,5年的和談或許會帶來痛苦與失望,但這一代價遠不及5分鐘持續發射的子彈。’”

1997年,佩雷斯建立以其名字命名的和平研究中心,預示著他從此完全獻身於中東地區的和平進程。他總是告誡以色列國內的好戰分子:放棄目前的安全與利益,才能在未來換取更多的安全與利益。

但直至他重新就任以色列總理的這近12年間,所見證的是巴以間一輪又一輪的暴力沖突。尤其是在2000年,反對派領導人沙龍突訪被巴勒斯坦人視為聖殿的阿克薩清真寺,以色列警方又用石塊回擊抗議示威的民眾,巴以間的對抗一發不可收拾。即便2004年阿拉法特辭世、巴解組織誕生新領導層,巴以間的緊張對峙仍未得以緩和。

2007年6月13日,佩雷斯如願當選以色列總統。他也對其總統生涯的外交工作躊躇滿誌。他就職前告訴美媒記者,他會憑借總統職位“鼓勵”政府采取步驟實現巴以和平,給領導人出謀劃策,並“與百姓溝通”。

2007年,他在土耳其議會發表演講,由此成為了第一位出訪穆斯林國家的以色列總統。

2011年,他再度呼籲與巴勒斯坦達成和平協議。同時,他向聯合國發出警告,反對在現有的和平路線圖之外承認巴勒斯坦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但是,對於主張和平的佩雷斯來說,民眾的短視與善變、政壇對手的敵意與歪曲、黨內的嫉妒與傾軋,都在限制著他的和平願望。

對於他一生牽掛的巴以和平進程,佩雷斯曾表示,要想與巴勒斯坦實現和平,以色列必須撤出西岸一些重要地點,“離開那些(巴勒斯坦)領土”,而這卻是以色列大多數人、歷任總理和總統應該去做而沒做好的事情。

留學生小瑜今年曾兩次見到過佩雷斯。盡管佩雷斯年事已高,但留給她的印象是非常親民、和善。“雖然他講話語速不快,但精神狀況很好,會主動與大家握手,也很有力度。”小瑜說道。

佩雷斯一直非常關註中國,直接推動了中以建交。卸任總統後,佩雷斯一直對華非常友善。在今年農歷新年之際,小瑜還參加了佩雷斯在他名字命名的和平中心舉辦的名為“Chinese Melody”的新歌發布會——原來,佩雷斯為了祝賀中國人的農歷新年,還特意親自寫了這首歌曲紀念中以友誼。

與佩雷斯有一面之緣的以色列問題觀察人士錢小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2010年,在特拉維夫廣場拉賓遇刺15周年的紀念儀式上,當時作為交換生的錢小巖傾聽了佩雷斯的演講。“他對和平的堅毅,讓我印象深刻。”錢小巖說道。雖然近6年過去了,但錢小巖依然清晰地記得佩雷斯那次講話中關於和平擲地有聲的信念:“拉賓的生命雖然被中斷了,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我們經歷了七場戰爭,我們從來沒有對民主失望過,在我們的民主社會中,我們相信話語,而不是子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011

抱樸守拙贏一生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ihy.html

抱樸守拙贏一生
宏達新材日K圖

    有位朋友得知宏達新材(002211)將要資產重組。盡管這只虧損股已經漲的很高了,但他認為,這是一個炒作概念的大好機會,說不定也會像三江購物那樣,資產重組概念可讓它翻幾番。於是乎,他追高下註!可人算不如天算,上周劉主席講話一聲吼,股市應聲而倒,宏達新材也連日大跌。更要命的是,宏達新材發布公告,重組進程終止(重組失敗),昨天該股雪上加霜,收盤於跌停板!
    “媽的!失算上當!成了不折不扣的韭菜!”朋友沮喪不已!
    炒股,追高本來就是個高難度策略,再加上該股企業嚴重虧損,重組又很不確定,怎可想當然地拿三江購物來說事?人家三江購物,一來本身是個好端端的企業,二來現在馬雲阿里巴巴入股,大力整合與發展線下銷售網絡,這個布局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哪是單單一個概念的事情?還有,馬雲是個什麽樣實力的股東?難怪三江購物聞訊瘋漲。宏達新材怎可與之相提並論?
    我們小散炒股,既無準確而及時的消息來源,又無其它什麽優先資源可撈,連做個後知後覺者都難,硬要屁顛屁顛地去湊熱鬧,企圖快速翻倍,這樣,我們不當韭菜誰來當?我操!
    其實,長期而言,股市是個賺慢錢的地方,而賺快錢是不可持續的。鑒於這個歷史事實和客觀規律,我們小散實在不應該也沒必要去投機取巧。股市是埋葬“聰明人”的墓地。所以,做股票還是愚拙一點為好,要有鈍感力,抱樸守拙或許能夠走得更遠,勝率更大。
    下面我舉兩個例子來作比喻解釋:
    一、曾國藩的“結硬寨,打呆仗”
    曾國藩是一個崇尚“守拙”的人,他不相信任何取巧的事情。他憑借“結硬寨,打呆仗”的戰略戰術,打敗了太平軍。
    所謂“結硬寨”,就是遵循曾國藩的規定,湘軍每到一個地方,首先要選擇最好的地形,按照嚴格要求安營紮寨。“結硬寨”能夠達到“制人而不制於人”的目的,把進攻轉變成防守,等著太平軍來進攻。這一戰略戰術正好符合《孫子兵法》之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湘軍的任務是進攻被太平軍占領的城市,怎麽進攻呢?很簡單,每到一個要攻打的城市,先不急於攻城,而是在城邊挖壕,挖成一道又一道的壕溝。這樣,湘軍打一個城市用的時間不是一天幾天,而是一年幾年,把城市圍得水泄不通,斷敵糧道,斷敵補給;太平軍熬不住,出城進攻,便陷入湘軍固若金湯的防守陣地,有來無回。曾國藩這個打法看似很呆笨,但是非常有效。這就是“打呆仗”。
    從整個“結硬寨,打呆仗”過程來說,曾國藩沒有一仗可說是打得精彩漂亮的,但最終卻贏得勝利,而且付出損兵折將的代價又小。
    二、李昌鎬的“不得貪勝”
    有石佛之稱的李昌鎬是圍棋界所向披靡的常勝將軍,他實現了世界職業圍棋比賽“大滿貫”。我國圍棋高手馬曉春九段曾說,如果一手棋的效率滿分是10分的話,那麽李昌鎬的棋,每一手最多打6分到7分。從來沒有一著妙手的李昌鎬何以百戰百勝呢?用他自己的話回答是:“我從不追求妙手,從不想一舉擊潰對手。每手棋,我只求51%的效率。不得貪勝。”原來李昌鎬的取勝之道是,首先不出錯。因為人求勝欲越強,往往就越不冷靜,也就越容易出錯。
    無論是曾國藩打仗,還是李昌鎬下圍棋,他們取勝之道都遵循了孫子兵法:“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投資不也如此嗎?用巴菲特的觀點來說,找到足夠的安全邊際,比找到某一只牛股要重要的得多。即使你炒作題材成功幾次,也未必能夠獲得大成就。投機取巧贏一次,抱樸守拙贏一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993

一生一世的 Beatles













早期的 Beatles 1











早期的 Beatles 2











後期的 Beatles













Beatles在1969年1月30日在 Savile Row屋頂作最後一次的公開表演



早前看了 Ron Howard 所剪輯的Beatles記錄片 "The Beatles: Eight Days a Week" (走過披頭的歲月),竟掀起了我對這隊經典樂隊的無限睱念。Beatles成立於五十年代末, 1970年正式解散,其活躍年期不足十年,惟其音樂,哲學以及為歐美流行樂壇所建立的典範可謂歷久不衰,即使在紛亂混沌的今日,聽不同年代的Beatles的音樂仍甚有啟發性.    紀錄片所見, Beatles到處少女們瘋狂吶喊,有些甚至興奮至昏厥,這在民風依然頗為淳樸而保守的六十年代來說可說是讓人甚為側目,但這亦說明,Beatles受歡迎的瘋狂程度,以及Beatles的音樂如何使流行樂壇, 流行文化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一句題外話,我八十年代初在英國看過一則漫畫, 裏面一個小孩對另外一個小孩說," Do you want to make your mom mad?  ask her who Beatles were.".   意即謂"你想不想讓你的媽媽發飆?問她誰是Beatles便可以了".   這個漫畫其實反映了八十年代Beatlemania 的一代已然結婚生子的現實.




説起 Beatles的電影, 他們在六十年代曾經拍過兩套以他們歌曲命名的電影, "Help",和"A hard days night", 而 "走過披頭的歲月"則是以紀錄片形式將Beatles在演唱會路上的歲月以影像方式呈現在觀眾的眼前.  前者("Help",和"A hard days night")有Beatles四子以第一人稱參演,內容的真實性(即各人在電影內的言行性格是否只是在飾演自已) 容或成疑,但在某個層面上那起碼是 Beatles在那個特定時刻親身向你說故事,故此彌足珍貴.




言歸正傳, 我記得第一次接觸Beatles的音樂,不是他們的原裝正版歌曲,而是星加坡口水歌王上官流雲改編自他們的 "I saw her standing there"(亞珍已經嫁咗人),和 "Can't buy me love" (行快啲啦喂)。  那時候我初接觸歐西流行歌曲,只覺得這兩首歌音律旋律輕快,歌詞又夠街坊,容易琅琅上口,後來有大哥哥跟我說那是改编歌,原曲來自一隊名為Beatles的英國樂隊,並介紹我聽他們的其他歌曲.  那已是1965, 66年, Beatles的樂風已變,不再是只識唱 I love you yeah yeah yeah的狂人樂隊, 而是改走更多元化,更探討人生哲理路線的音樂.  1967年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一碟橫空出世,完全顛覆了傳統流行音樂的秩序,大碟以概念形式灌錄和制作,全碟無統一風格,或者說根本以無風格爲風格. Sgt. Pepper's 一碟中我最喜歡的是歌曲是 "A day in the life", 此曲以音樂形式生動地描述一個平凡白領的無聊白日夢,取材大膽, 歌詞和配樂安排更是一絕,當然那時候我年紀還小,不懂欣賞和理解如此深奧的流行曲,然而驟聽之下,心底竟湧起一陣莫名其妙的興奮, 想不到流行曲可以這種風格編曲和唱出,感覺有如過山車般橫衝直撞, 甚是過癮,從此便與Beatles結下不解之緣。




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 Beatles , 有些人鍾情青春可人和感情澎湃的 She loves you 和 All my loving,或者是中期較内斂的情歌如 Yesterday, 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 或 When I am sixty four.   你可能會更喜歡他們探討人生或者社會現象的Revolution, no where man,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 又甚而後期較深䆳的let it be , Don't let me down.    Beatles便好想好像一席很豐富的自助餐,有簡單的的情歌,有對社會嘅控訴的摇滚樂曲,有辛諷,有哲理,也有温情, 總之各取各需, 包你一聽難忘。



回頭說 "走過披頭的歲月",電影本身沒有什麼獨特的風格,只是以平舖直敘的手法,用記錄片的形式將Beatles 1962至1966年巡迴演唱期間的片段重新剪輯, 呈現在觀眾面.   片中當然加插了大量 Beatles現場演唱的錄影片段,但請不要被 Beatles 的表演蒙蔽了眼睛,電影其實呈現了他們生活和思想的另一面; 譬如說他們在美國巡迴演唱,便產生了一場不少的風波;  話說1964年夏季 Beatles在美國南部各州巡迴演唱時, 因為不滿主辦單位要將黑人和白人的座位隔離,威脅要取消演唱會,主辦單位最後只能讓步,讓黑人和白人坐在一起欣賞演唱會.  Paul McCartney 對這件事的回應是:"我覺得這很愚蠢,你不能像是用對待動物的方式去對待其他人,這就是我們的感覺,這是英國人的感覺,因為,在演唱會上,在英國都不曾有過隔離觀眾,如果真有隔離,我們就不會在哪兒演唱"。 那可是六十年代,美國的種族隔離歧視仍然十分猖獗,黑人少年入場後竟發覺鄰座坐著個白人,大家可以一起為自己的偶像吶喊狂呼,我想那種感覺甚是奇怪特, 甚而是震撼的.  Beatles 沒有正式為種族隔離正式發過甚麼聲,然而他們的行動比聲音更為響亮。



另一個片段是John Lennon 因為說過自己比耶穌更受歡迎,受到宗教人士及社會的猛烈攻擊.  事緣他在1966年3月接受 Evening Standard(標準晚報)記者Maureen Cleave採訪時説道: "基督教會走的。它會消失和萎縮……我們現在比耶穌要受歡迎——我不知道誰會先走,是搖滾樂還是基督教".  由於反 Beatles 之風越吹越烈, 最後他不能不開記者招待會道歉.  但 John 不愧是 Beatles 隊中最聰明, 看事情看得最透徹的一員, 他的道歉技巧甚是高超, 與其說是道歉, 倒不如說是機靈的申辯,其大意說: "我從來沒有正式說自己比耶穌更受歡迎,這中間可能有些誤會.   我是指說一個流行的現象,如果我說電視機比宗教更流行,那你們是不是要摔壞你們的電視機?".  所謂道歉,其實把把一個新世代的現象很技巧的放在世人的面前,也讓人不得不承認和接受這個現實.  John不愧是 Beatles的靈魂,他往後倡導的政治和思想改革,至今仍影響著很多人.  遺憾的是他在八十年代初以四十歲的英年死於"狂迷"的槍下.  我在想,他今天若然在生,將會帶領著一個怎樣的社會改革?




其實要認識 Beatles,本片不是最好的門檻, 九十年曾經有套很詳盡的Beatles記錄 片 "  The Beatles Anthology" , 一套三張碟,外加一張bonus DVD, 把Beatles從組成到解散的每個時期都很詳盡的記錄下來的, 是Beatles迷們不可或缺的聖經.  "走過披頭的歲月"著重記錄他們巡迴演唱年代的點滴,當然觀衆們也可從這個環節窺探 Beatles四子的內心世界,畢竟他們那時候只是二十來歲的年青人,幾年下來密集的巡迴演唱讓他們身心俱疲,最後決定不再作現場演唱,專心留在錄音室灌錄唱片,如此才可盡量發揮他們的才華.  電影以1969年他們的天台即興演唱會  "Don't let me down"作結. 畢竟天下無不散之筵席,Beatles的解散有很多人歸咎於小野洋子的介入,但我總覺得,大家都不都已不再年青,人生觀以及思想性格的分歧越來越大, 加上各人有各自的音樂路向,分道揚鑣是必然的. 有聚必有散,與其勉強栓在一起,倒不如各自發展.  觀乎 John Lennon與 Paul McCartney日後的音樂發途徑迴然不同,便很好的證明了這個事事實。




如今, Beatles只剩下 Paul McCartney和Ringo Starr兩人在世,Beatles永不可能重組了,然而即使 John Lennon和George Harrison仍然在生, Beatles都不可能復合,原因是John Lennon在生時曾再三強調不會重組 Beatles,在他心目中 Beatles已是過去式.  但不打緊,我們還有影帶,還有DVD  ,隨時可以重溫他們的風采和音樂.  經典不死,也永不老去。 試問,你會認為 Hey Jude和 Long and winding road只是六十年代的歌曲嗎?



其實一生一世的,何只英女皇?還有永恆的Beatle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1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