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內銀勁賺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3/blog-post_1417.html
建行 (939)公佈2012年全年業績, 賺過2000億港元, 的確厲害。記得三數年前建行還是賺1000億上下時, 工行(1398)就賺過1500億上下, 後來兩家內銀大哥一年比一年賺得多, 今天建行也賺2000億了。

2000億, 比香港政府今年的盈餘還要多出幾倍 (好像500多億), 比匯控(005)在2012年所賺的 (大約1000億港元) 還要多一倍。同時, 建行的成本率繼續改善 (本身已經大幅跑贏匯控等國際級銀行), 股東回報率更是匯控所定立目標 (11%) 的一倍有多。

很多人非常擔心內銀的壞賬, 今天的壞賬數字下降到不足1%, 上年爆出來的30億壞賬事件, 相對2000億盈利實在雞毛蒜皮, 不要忘記, 匯控、渣打(2888)向美國交的罰款也不至這個數字吧。同時, 銀行最需要的息差亦有進步。面對這樣的數字組合, 實在不明白為何內銀的市盈率以及其股價多年來仍然是個位數字。

當然, 除了擔心壞賬率外, 做假賬亦有人擔心, 不過這是對上市文件信心不足, 本身不應該買賣股票。就算數千家上市公司總有一家甚至數家做假賬出事, 其賬目亦難以多年做假下去, 更何況要每年做出賺過千億的假賬呢? (大大話話上市盤數都10年了)

最核心的擔心可能是中央對國企的控制, 阿爺批准賺多少才能賺多少, 很多人認為這條路走不通。這是對資本主義的崇拜問題, 認為自由市場及自由公司永遠是對的, 美國公司文化, 即把利潤最大化就一定是最好的。

這樣的想法不能說是不對, 尤其對大股東, 控制權不在手的感覺很不好受, 好像「孩子基金」如果不能對領匯 (823) 有控制權, 一定不會入股, 入股後就會控制公司事事賺到盡, 把盈利最大化。但這個考慮對小股東來說, 影響又沒有那麼直接吧, 反正也沒有控制權, 阿爺控制著來賺取巨大的盈利, 沒所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999

成本率的啟示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3/blog-post_24.html
聽到在恆生工作的朋友在數公司的不是, 當中包括公司高層玩弄辦公室政治, 令內耗不斷。其中一個例子, 是公司落單買入二百多萬元的新電腦及新系統, 誰知當貨到的時候, 管理層遲遲不發出換機指令, 後來更取消換機的計劃, 把所有已經購買的電腦報銷, 鎖進貨倉, 相信這批電腦在三兩年後就會過時, 公司白白損失資金。

後來朋友才知道是某些高層在玩弄政治權力所致, 跟員工處理事件對錯無關, 聽到這樣的消息反而令朋友更激氣。身為恆生的員工, 都會知道其母公司匯控內部環境亦差不多, 亦是玩弄辦公室政治相當厲害的地方。

另外, 止凡有朋友在渣打工作, 從來沒有聽過從他口中說出這些不滿, 相反, 他還非常滿意地說自己公司是高效率, 值得投資云云。

一家公司是否有效率地運用或賺取每一蚊, 這會反映在成本率之中。曾經在 forum上提出成本率 (比歐志華替匯控訂成本率目標還早), 可惜被人家話我「小學雞扮代表」, 他們認為銀行股應該看PB、看息差, 拿成本率來分析一定是對行業種類認識不足, 還指我是某公司的網上「打手」, 回想的確好笑。

其實我當時出文的出發點是巴菲特的節儉概念, 他說過如果一家公司的管理層花公司的錢時像花自己的錢一樣看成本效益, 他就會很放心, 亦令投資者很放心。所以當年所羅門公司出事, 巴菲特需要當臨時主席, 當時第一個會議就說他是坐地鐵來的, 更是自己付費, 表明公司各高層看待公司支出應有像看待自己支出的概念。今天巴菲特的私人飛機更稱為「The indefensible」, 實在有趣, 有這樣的大股東, 成本率多數能反映。

另一些公司是國內的龐然大物, 可想像內部會是如何的「皇朝文化」, 令效率變低。例如中人壽在一個如此大的中國市場, 但表現實在不濟, 沒有高增長, 還要負增長, 不是單指盈利, 連看保單收入亦是負增長, 實在不明白一家這樣地位的公司在今天的中國市場怎能做出負增長來。

還有不少公司的內耗亦需要關注, 好像合併後的港鐵, 內部的辦公室政治亦非常厲害, 經理層經常會因怕得罪高層而決定一些沒有效率的處理手法, 高層亦玩弄權力, 如不是無限地皮資源, 港鐵的盈利實在不高, 成本率亦不理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00

大跌市新想法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3/blog-post_28.html
有一個有趣的想法, 其實已經想了不少時間, 今天在這裡分享一下。這個想法是有關投資操作的, 就是在大跌市時積極整大個「餅」, 對投資回報應該有非常好的幫助。

看到FCI有很多財務課, 同時又有不少招募集資活動, 要求會員合資投資磚頭, 止凡不是想評論在現市況做法是否有錯, 只是引發出這個點子。何不在大跌市 (股或樓)時, 向身邊親戚朋友提出成立聯名公司作投資呢?

一直認為, 自己的資金何時也可以很靈活地作任何投資, 但在千載難逢的時刻是應該大手出擊的。當然, 舉債是一個方法, 但通常在大跌市時, 各界都在「收水」的情況下, 舉債多數相對困難, 亦有很大風險, 借孖展又會因股價大跌而被斬倉, 但這是最應該整大個「餅」的時候, 集資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身為小投資者甚至打工仔, 如何集資呢? 記得巴菲特26歲創業, 從7人合夥事業起家, 包括巴菲特的姑姑、姊姊、姊夫、岳父,以及好友等7人 (好友多是現金流充裕的醫生或專業人士)集資了10萬5000美元, 巴菲特可從中抽取25%的管理費用云云。

到1969年,巴菲特眼看合夥事業規模愈來愈大,適合的投資標的卻愈來愈少,索性解散合夥事業,將現金退還給所有投資人。當時,美國股市正進入失控狀態,終於在1973年間崩盤,巴菲特因此逃過一劫。

巴菲特今天的財富, 就是由一招集資所成就。有時在想, 在03年SARS時我有錢會怎樣做呢? 在08年金融海潚時我是否已經做盡呢? 今天回想, 還有一招集資未做, 在大跌市時與身邊親戚朋友合資成立投資公司大舉買資產 (股、樓), 在投資黃金時間, 遍地便宜貨時增大投資能力, 未來有機會可以一試。

身邊的朋友仔, 看到這篇文章, 他日如果我找你集資時, 有興趣可以考慮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37

想與國壽話別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4/blog-post_2.html
不久的將來止凡可能會有一個操作, 就是跟國壽(2628) 說再見, 有機會換馬A50。今天心情還是十五十六, 金融海潚之後至今5年, 國壽每一份業績都不算好, 近兩三年還不停發盈警。每次都想應該是A股市場的問題, 但再看看其保費收入亦沒有寸進, 實在不知道它再搞什麼。

若果靠A股市場投資回報, 我倒不如換馬買入市盈率只有8倍多的南方A50。我相信就算他日A股市場爆升, 國壽亦沒有A50升得多、升得快, 因為我認為公司內部效率有問題, 股東的資金應該不停被浪費掉。

當初買入國壽時, 不少受林森池大師的影響, 他用了整本書來分析國壽, 但都是2006年之前的事了。銀行乃百業之母, 銀行靠借來人家的錢來賺錢, 叫做賺息差, 而壽險比銀行更利害, 利用客戶的保費又未賠償的存金來賺錢, 連借錢利息都省回, 其Business model比銀行更優勝。

國壽正是內地最大的壽險公司, 當年亦年年增長強勁, 在如此龐大而封閉的內地市場的保險龍頭, 死不到哪裡去的, 其內含價值亦年年以雙位數增長, 可惜這都是5年前的事情。

如今國壽的業績一年比一年差, 市場佔有率逐步比對手吞食, 由大約過一半的市佔率到今天的3成多, 每次都心想 :「還是給她一點時間吧, A股市場不太好而已...」, 可是眼見她的對手表現出色, 實在難以理解。曾問自己, 今天股價只有$20多元, 大資金的話會買這家國內壽險龍頭嗎? 於是從新再分析, 看過市盈率、內含值、投資回報、保費收入、盈利增長等, 答案是買不下手。那麼, 買不下手的股又應該繼續持有嗎?

我一向都是「長跑好手」, 不會十分看重股價, 很多股票都持許多個年頭, 買了就放到一邊。只要公司營運好, 盈利高, 年年賺錢又增長, 就算一次半次業績不理想, 或受外圍因素拖累, 股價如何低殘也無所謂, 不會輕易沽出持股。但今天的國壽並不是這種, 而是營運差, 沒增長, 股息又少, 股價反而對比來說偏貴, 這下子我就寧願早日認錯, 跟她分手。

今天的國壽給我的感覺就好像被葛霖及紀勤搞了多年的匯控, 導致今天五勞七傷, 想飛都飛不起來, 還要下一手收拾殘局。就算他日國壽升至200蚊, 我亦不會後悔, 因為我經過思考分析才得出這個結果, 與人無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11

加按套現的投資選擇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4/blog-post.html
上文提到加按套現投資計劃, 目標應該是投資股票, 跟上次一樣, 這筆有成本的資金, 投資對象一定要更穩健, 如果輸清的話, 不是資本歸零, 還要欠債, 絕對不可亂來。尤其是上一次有一個美好的經驗, 更加不應被上次的回報沖昏頭腦。

現在止凡留意南方A50(2822), 她追蹤50隻A股 (富時中國A50指數), 中國A股已經跌了多年, 由6000點跌至2000點, 2000點又停頓了一段時間, 估值亦很低。南方A50跟安碩A50(2823)一樣是追蹤富時中國A50指數, 唯一不同的是南方A50是買賣實股, 不像安碩A50利用衍生工具模仿的方法指數, 算是少了點風險吧。這些觀點是由今年「福布斯」排名第25位的大鴻輝興業創辦人梁紹鴻先生所說的, 頗有道理。

今天富時中國A50指數的市盈率大約8倍多, 比我上次大手買入的建行(939) 現在市盈率不足7倍為高, 不過我的建行持股比重已經不低了, 再以加按套出來的資金加碼買入, 會進一步推高持股比重, 並不理想。

A50指數的成份股我多數都沒有持有, 不少都是內地很好的品牌及高增長的公司, 例如保險業的平保, 內銀的招行、民行、農行, 酒類的茅台, 煤炭類的神華等, 全部都是A股, 而多數市盈率都不低, 她們加起來的風險應該更低才對, 但合成了一個A50指數的市盈率則是8倍左右, 感覺很抵買。如果能買入後又持有至泡沫「爆煲」, 即待A股市場市盈率過20倍時才沽出, 回報足足有2.5倍, 這些情景, 想想也不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12

銀行無收罰息?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3/blog-post_30.html
到銀行簽好了加按的文件, 等5月套現。真有趣, 申請了加按之後, 止凡不停聽到新聞報導新造按揭的消息, 兩大行加息, 之後又多些銀行加入。

明明自己計劃在5月, 即一年罰息期加後 (應該還要罰息, 不過進入第2年就少一點) 才加按套現, 神推鬼擁下在2月時樓價到位後去申請, 變相避開加息, 真好彩。

銀行職員跟我說回贈多少, 手續費會先過戶, 然後成功申請後就發還之類。有一點很奇怪, 當我問實罰息金額時, 她竟說無罰息, 解釋說今次不把我當成是提早還款, 只是當成是加按 (但這次的實際操作, 銀行絕對可以說成是我提早還款後再借出, 詳情請看早前的文章)。不過我沒有多討論, 反正預算有罰息, 突然沒有罰, 到時看看過戶紀錄再算。

餘下來的問題就是運用資金方面, 現在的樓市雖然有所停頓下來, 更有些減價求售的零星個案, 不過跟早前的分析一樣, 政府政策人為地能令樓市量跌, 但要樓價大跌實在難已。加上李嘉誠先生都在股東會說出中肯說話, 即今天自住樓可以買, 但投資就不要買了。

所以這筆資金還是拿來投資股票, 始終任何時間要我把大部份身家放進去, 一定要我熟識而且時機適合, 在這個前提下, 今時今日, 股、樓相比, 相形見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13

博士生去做炸雞扒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4/blog-post_6.html
今天看新聞報導, 台灣有一名博士生未畢業就決定不去完成博士學位, 走去做低技術的炸雞扒生意。訪問該名學生之後, 有位名人批評他是浪費社會投資, 難得台灣社會資助到讀博士, 不去做相關工作, 反而做炸雞扒。

訪問中, 止凡看不到該名準博士生有何等遠視或理想, 不像當年的 Bill Gate一樣, 看到機會時連大學也不去完成就走出來創辦公司, 成就今天的 Microsoft 及成為首富。相反, 這名博士生只是看不到博士畢業後在台灣的前途, 怕日後失業才出來「搵真銀」而已。

不過話說回來, 有一點令我感到奇怪的是這位批評博士生的名人竟然是企業家郭台銘, 批評是應該的, 可是他批評的角度就有點奇怪。郭先生認為社會給了這名學生很多補助, 是投資錯誤, 他從一個社會資源的角度來作批評。

其實說話可以很多種方法, 本身博士出來炸雞扒並沒有問題, 問題核心在這名學生的想法而已。如果博士生本身有雄心壯志的出來創一番事業, 這就不是一件壞事。可是, 郭先生的評論好像所有讀飽書的學生都要乖乖做回本行, 做一名聽話的打工仔及專業人士, 做富士康的好員工好管工, 哪誰去做企業家呢? 為何一位企業家會說出這樣的評論呢?

新聞想帶出的正正是台灣的失業問題, 企業家及投資家不足, 所以沒有足夠職位, 資本主義社會自然會迫使人家出來創業求生。所以創業沒有問題, 作為企業家的郭先生也應該明白, 不可能跟學生計算什麼社會的投資回報, 讀了多少年書就要運用書中所學的才算有回報? 才算對得住社會?

炸雞扒不是沒前途, 要看做的人本身有否遠大理想, KFC的炸雞是由60多歲的老伯創辦, 用心經營可能多年後成一家大企業也說不定。可惜, 從這名博士生的話語能聽得出他並沒有這樣雄心壯志的遠大理想, 好像連自己的人生計劃也欠方向, 要不然就不用讀到博士才決定放棄, 早早已經可以自立門戶, 讀這麼多書也純粹為餬口, 真可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85

從錯誤中學習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4/blog-post_9.html
近日換馬換走了兩支股票, 分別是國壽(2628)及瑞房(272), 止凡持有都有好幾年時間, 早前在這裡亦有發文討論。這兩個都算失敗例子, 持有多年都只能平手及微蝕一點收場。通常我們都不多會在贏錢的例子身上學習到什麼, 反而可以在失敗的例子身上學習, 因此看看學到什麼。

不能在年報中找到的優勢不可信。行業優勢不是絕對, 本以為保險股跟銀行股應該越大越能分散成本, 保險計劃的風險亦越能分散。加上國內的保險業還在初期, 日後成長空間實在很大。瑞房又稱有新鴻基式的發展, 又有上海新天地, 感覺都是創造價值的企業。

單是概念上, 兩支股票實在優勢不可擋及前途無限, 可惜這些都不能在年報中好好的反映出來, 以後在年報中找不到的優勢就絕不要相信。年報中能找到的優勢, 應該已經反映在數字上, 例如毛利率比同行極出很多、成本率低很多、股本回報異常高、現金回籠超強等等。

發現變質要即時行動。瑞房幾年前第一次發債時已經覺得有問題, 好地地為何要拿高息發債呢? 債息比所派發的股息還要高, 令負債比例增加不少, 怎樣看也是運作上的負面消息。可惜發現問題又沒有行動, 一直心態是看定管理層的取向才行動, 這時候應該當機立斷。

還看盈利及現金流。公司概念如何優勢如何, 最後定生死還是盈利及現金流, Peter Lynch某書有個Chapter標題是「盈利、盈利、盈利」, 盈利決定一切。當年見一兩次盈利及現金流回跌就應該開始警覺, 當然也要看管理層說的話能對現多少, 但最後還是看盈利及現金流。事實是觀察太久及給予太多機會, 國壽及瑞房的盈利及現金流都回落多次, 每次都再看看, 希望有轉機, 沒有把握時間。

不想買入就要留意應否繼續持有。持股其間, 我手上資金不斷增加 (來自加按、工作及股息等), 所以不停有增持股票的機會, 可惜每次我再三檢視之後都沒有意慾再增持國壽與瑞房, 因為她們的增長、盈利、負債、估值等問題。既然重新檢視多次都買不下手, 其實這時候我應該認真考慮應否繼續持股。

我知道不少blog友都持有這兩支股票, 今天我就正式跟她們說再見, 希望繼續持有的能看到我看不見的價值吧。說不定他日這兩支股票價格一飛衝天, 我一定會再出文反省為何今天賣掉兩支「好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369

股票比例如何分配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4/blog-post_11.html
有blog友問及有關個別股份分配問題, 問止凡覺得個別股份佔全部股票多少百分比才算多, 或同一個類股份應該佔多少百分比? 他個人覺得可以參考恆指的分配比例, 最大的匯控都只佔恆指大約15%, 個人資產組合中的個股都應該佔差不多的比例吧。


好慚愧, 我並沒有好科學地去研究這個比例問題, 認為這全憑個人感覺, 結果亦因人而異。其實這視乎每個人對持股的信心, 始終就算如何分散, 亦都是股票組合, 風險未必分散得很理想, 到底資產可以如何分配呢? 我認為可以參考富爸爸作者對資產控制及瞭解的程度作操作。

大家看看城中富豪甚至全球富豪的買股心得, 他們的資產大多集中在最有控制權的一家或數家公司身上, 好像李嘉誠先生的長實及和黃, 李兆基先生的恆基, Bill Gate的微軟, 你跟他們說什麼每隻股票只佔15%之類的說話, 恐怕他們都不適用。

最核心的問題是他們能對所擁有的資產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權, 亦十分認識及瞭解所持有的資產, 所以就算他們把所有資產集中在同一隻股票上也風險不大。我這裡說的「風險」並不是指投資產品推銷人經常說的「波幅」, 而是損失的機會。只有對資產的控制及瞭解, 才能真正減少投資風險。

作為小股東去投資股票, 其實某程度上有點「假手於人」, 於是才出現很多投資顧問建議的「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中」、「買入不同類型的股票以作分散風險」之類的說話。因而出現個股或個別行業佔投資組合的比例為多少。

換個角度想, 如果投資擴至不同組合, 並能控制, 例如有物業及生意, 這個時候, 回看股票投資, 感覺上比較有條件更集中某幾支股票吧。例如如果有三層樓收租, 市值共800萬, 每月收租2萬多, 另加50萬股票, 把全數50萬買入其中一隻內銀股, 我認為不過份。

所以股票比例實在因人而異, 不同人有不同財政處境, 對不同資產有不同控制能力及瞭解, 所以比例亦不盡相同, 很難一概而論。不少投資顧問都會在這類題目有些意見及理論, 例如用100減去個人年齡去定投資股市及債券的比例等等, 我總是聽不進耳, 可能我聽不懂, 為何80多歲的李嘉誠及巴菲特不是只投資10多%的股票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37

看書悟出的道理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4/blog-post_14.html
經常聽到「識人好過識字」, 尤其是香港地, 識得人多, 做起事來始終方便很多, 不過, 其實「識人」跟「識字」確實沒有互相牴觸, 看書的重要性更加不容忽視。

看書有何重要呢? 止凡認為看書能幫你跳出你的世界, 從思想到現實來慢慢做到。何解呢? 這是我從平日工作生活點滴中觀察所得的, 只要你多看書, 你會慢慢發現你跟身邊的人不一樣。

為什麼香港人總愛把小朋友送進名校呢? 有錢的話更希望小朋友能讀國際學校, 成績及前途只是考慮因素之一, 最重要是「識人」, 如果他日小朋友出來社會工作, 所有舊同學都是富豪後代, 向上游的機會不是非常高嗎?

加上從小到大都把子女放到名門望族身邊, 學習討論的所有活動都能吸收到人家的上等思維, 不同群組多會有不同的思維。這也是富豪或上等人為何很少出現乞兒仔後代, 因為由小到大都在家庭中吸收到富人思維模式。

在沒有多少外來知識的情況之下, 群組思想很難得到突破, 出來做事時是打工仔女, 管理層高高在上, 就算轉工多次都還是這個想法, 不敢挑戰。尤其在家族生意公司中工作過的, 這樣的思維就更加根深柢固。

如果每個人都沒有吸納外來知識, 群組的智慧就只能停留在某個層次。例如群組內都沒有當過管理層的朋友, 自然所有討論、智慧及思維都沒有管理層或富豪的想法。送子女進名校就是希望子女在層次較高的群組, 自然對前途甚有幫助。

這不是絕對, 但是普遍現象, 多數群組都只能有屬於這個群組的智慧, 而他們自己是不會知道的 (沒有這個智慧又怎會知道自己沒有呢?)。但如果群組內某些成員特別喜歡跟老闆級人士傾偈的話, 情況又不一樣, 很多老闆的思維想法就能被帶進群組內, 這就是外來知識。

但這種情況只是少數, 因為喜歡跟老闆級人士傾偈的人都很少跟打工仔女打成一遍, 更會被視作是「擦鞋仔」, 但偏偏最明白老闆心意又是這類人, 上位又是這類人。而要打突這個定律的, 最佳方法是看書來找尋外來知識。

只要多看書, 要明白老闆思想也好, 要明白管理層應有做法也好, 甚至股市、樓市, 古今中外的經濟、政治、歷史等, 想吸收什麼知識都可以, 你可以遠遠超越你的群組知識。最有趣的是, 在閒談之間, 你會開始發現群組內知識思維很缺乏及不足, 這證明你已經超越這個群組了, 甚至你上司, 上司的上司, 他們的思維都遠不及你的考慮全面。

人是群組動物,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群什麼人就變成什麼人, 如果一出來已經「識人」比「識字」多的話 (本身又識很多字的話), 恭喜你, 你成功的機會會很高。但如果八字生得不太好, 身份地位一般, 看書絕對能幫你提升你的境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