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還是看數字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4/blog-post_18.html
看了有關張化橋對重慶農業銀行 (3618)的訪問, 指「小額貸款業務 鬥不過地頭蟲」, 內容如下:

張化橋於2011年6月離開瑞銀,之後便開辦了萬穗小額貸款公司,其中一家分行位於重慶,正當他打算進軍重慶的貸款市場時,便遇到重農行這強勁對手。

「重農行可以接收存款,存款利率很低,所以它的資金成本很低,但我們做小型貸款是用自己的網絡,資本成本很高,而且我們的網點都沒有那麼多,因為建網點很貴,花時間,監管機構也不一定批准你」,故此其小額貸款業務一直遠遠落後重農行。

重農行前身為重慶農村信用社,08年6月改製成股份制商業銀行,擁有超過60年歷史,全國共2,700個網站。

他笑言,即使給他100億元,也難以複製重農行的規模,「因為重農行的根基很穩,在重慶沒有競爭,是最強的,一旦有金融危機,其他銀行的分行可能會撤退,但重農行不會撤退,因為這是它的家,它的地盤。」

既然鬥不過重農行,張化橋便決定做其股東,從另一角度去「補償」損失。「你鬥不過它,你就去買它的股票,並且以長期的態度去買它,就像投了一個小型貸款公司。」


看了以上的內容, 有何感覺呢? 止凡初部對重農行的感覺是良好、正面的, 立即做點功課看看重農行的數字, 看看這些做生意的過來人所舉的例子, 有否反映到公司的數字上。不竟從瑞房及國壽的投資教授說明, 不能反映在年報上數字的所謂「優勢」是沒有用的。

銀行股, 最容易是跟我的愛股建行 (939) 比較一番, 張化橋說重農行如何「地頭蟲」, 是否正在賺取暴利呢? 我選擇看看「股東回報率」及「成本佔收入比率」, 分別是16.7%及37.7%, 當然已經非常不錯, 比起匯控已經贏成條街。而對比建行呢? 建行的數字是22%及29%左右, 數字反映國有銀行還是更好賺及效率更高, 張化橋形容到重農行識飛都無用。

看抵買與否, 重農行現PE及股息率分別為5.6及5.25%, 而建行則是6.3及5.55%, 還是差不多吧, 已經很抵買, 但內銀普遍亦然。有資金要買東西的話, 二者選其一, 還是比較喜歡規模及水平都高幾班的建行, 今天建行已經是賺成2000億的銀行, 而重農行就賺50多億, 是小朋友一名。唯一可取的是其盈利增長可能比較高, 因為基數低。

這是很快及很粗的檢視, 只要對行業有感覺, 很快就會捉緊幾個想看的關鍵數字, 10分鐘內就能知道一家新公司的大概運作、盈利能力及地位。有了數字作基礎, 不會人家說三兩句就認為抵買而買入, 這很容易出事。不過, 可能大家作更深入研究又會有另一番得著, 歡迎各位分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32

人工也講供求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4/blog-post_20.html
近日貨櫃碼頭工人罷工, 事件越演越烈, 每天看電視好像看連續劇似的, 今天又有母公司和黃的董事總經理 - 打工皇帝霍建寧出來說話, 指責工人組織獅子開大口, 提出不可能的要求, 更用文革的方式對付有錢人, 根本沒有誠意談判。

他們當中之間的恩怨是非實在難解, 不過止凡想討論一下很多打工仔對人工的概念, 跟有錢人或資本主義遊戲成功者的概念有很大分別。打工仔一般都會衡量自己的付出, 衡量香港人平均的工資水平, 衡量通脹等, 認為老闆要就這些因素決定打工仔人工的高低。

例如一名專業人士, 相當高薪, 打工仔認為是值得的, 值得是因為這位專業人士的學識, 因為這位專業人士過去辛苦讀書考牌等努力, 於是今天應該得到比一般打工仔更高的回報。當打工仔衡量過社會中比他付出更少的人所得的回報比他高時, 心中很自然有點看不過眼, 認為社會不公。

但老闆在資本主義社會的遊戲很簡單, 來來去去只是供求, 連決定打工仔的人工也只是供求。同一個工種, 到底技術要求如何? 社會上有多少人能勝任這個位置? 即老闆最主要看看如果今天你不幹, 他能否很容易地找另一個人來取代你, 不容易的話, 你的人工就會高一點, 很容易的話, 他根本不用給你高人工。

記得當年香港移民潮, 到澳洲等國家要計分數, 不同工種有不同分數, 而工程師的分數比起有水電工牌的分數要低。香港也好, 世界各地亦然, 工程師的資格比水電工牌高很多很多, 工程師要大學畢業, 碩士, 多年工作經濟, 還要考牌試, 面試等, 而水電工牌, 只是中五未畢業的人入行後就可以考試獲取, 為何移民分數比工程師還高, 是否不公平呢?

因為發達國家太多專業人士, 他們根本不再需要更多, 反而有裝修經驗的技工就非常缺乏, 所以移民政策上都配合, 希望吸納這方面的人才。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就是符合供求原則, 當然這是殘忍的。政府可以作出一點平衡, 例如政府工的薪酬帶頭拉高一點, 立法作最低工資, 主動監察社會工種及人才配對等。
 常常聽到不少人說:「公司連XX都炒?! 做左咁多年, 無功都有勞啦!」, 或者是「邊個邊個都搵XXX一個月啦, 佢負責咁少野, 人工都高我咁多, 唔公平!」, 又或是「今年乜都加價, 係人工就唔加, 好唔合理呀!」。

要在一個遊戲中玩得叻, 必先要完全清楚明白這個遊戲的規則與箇中玄機, 近日社會充滿不少在這個資本主義遊戲中玩得不太成功的人, 把錯誤的概念通過大氣電波宣傳, 這只會令更多人對不能增進財務知識。作為打工仔都要瞭解遊戲玩法, 到時老闆自然「被迫」善待你, 可能因為你懂玩這個供求遊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33

「取之有道」見報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4/blog-post_21.html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這是李嘉誠先生曾說過的言論, 相信這亦是他會做到的事。近日工潮示威到了長江中心樓下, 放寫有「取之有道」的孔明燈, 止凡看完百感交集, 因為「取之有道」正是這個blog的名字, 又被人家拿來諷刺李生做生意的手法。

到底何謂「取之有道」呢? 不同人自有不同解釋, 不同人心中有不同的「道」, 是否只要符合心目中的「道」就足夠呢? 大家心目中的「道」一定跟李生心目中的「道」不同, 所以他能成為多年香港首富。

實在, 不同人有不同的「道」, 而且每個「道」可以相差很遠。例如俠盜羅賓漢的故事很多人都看過, 劫富濟貧的行為於他而言是合乎「道」的, 所以就能達至「取之有道」, 但不竟他的行為是犯法的, 到底是否「取之有道」呢? 值得思考。

工人組織說李生壟斷不少行業, 就算所有行為都是合法, 或是走法律罅 (始終沒有犯法), 都是勝之不武。他們感覺到今天社會已經沒有一個公平的平台作有限度的競爭, 打工仔的生計只會每況愈下, 市民生活將會變差。

李生是資本主義遊戲的成功者, 但他對政治遊戲玩得不太好了。以他今天經濟上的成績絕對是強人, 相信他認為自己是「取之有道」 的, 可是他沒有得到大部份人對他行為的認同。其實今天的他, 要律師有律師, 要保安有保安, 想如何對付對手都可以, 為何不花點錢搞好公關呢? 為何不花點錢搞好政治呢?

記得李生做過很多善事, 而且一直都有做, 但一直都非常低調。無錯, 做善事不需要做給人家看的, 但問題是他的手下在想怪招去賺錢時就非常高調, 而今天社會的氣氛亦不可能給你賺錢賺得低調, 賺人錢就個個知, 做善事就無人知, 難怪有今天的後果。

錢是賺不完的, 尤其美國及日本的印銀紙機天天開, 既然李生在這個賺錢遊戲都已經贏盡了, 何不玩玩政治遊戲, 令全香港人覺得李生又叻、又有品, 更甘願把錢給你去「取」, 這不是更完美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78

李超人的名字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4/blog-post_27.html
昨天止凡看過林本利先生講述有關李嘉誠先生的文章, 討論香港人今天及當年看待李生的態度起了不少變化。從前香港人都叫李嘉誠先生做「李超人」, 亦有不少香港人封李生為偶像, 但今天不少香港人非常憎恨李生, 出文讚他都被人指責是「槍手」。

如果大家有看過有關李嘉誠先生的故事, 都會知道他如何從英國人統治的香港掘起, 收購英資大行, 在中環地段「插支旗」, 把英國趕走。華資能佔據香港中心地段, 在港英政府年代實在不可思議。

聽起來, 故事有點像葉問電影系統的情節, 不過是商業版的葉問。當年的李生就好像葉問, 香港人就好像葉問打日本人及洋鬼子雷台下的觀眾, 最後葉問成功打低對手, 為中國爭光, 作為中國人觀眾無不觀天喜地。

林本利先生提出自從1993年, 霍建寧先生執掌和黃董事總經理之後, 長和系就開始事事賺到盡, 要全世界都輸給她。這個是否屬實, 我不太清楚, 因為不少人 (包括我) 一直認為是李生的兒子執掌後才開始這些經商模式。

如果1993年開始的話, 時至今日已經20年, 很少再聽到有人叫李生做「李超人」, 反而「吸血鬼」、「地產霸權」就不時聽到。有同事說過, 這些「賺到盡」的經商模式, 就算話是李生身邊的人所為, 沒有他的同意能通過嗎? 就算李生真的不理會, 又不是他本人的意思, 放手給身邊的人去搞, 一個人身邊的都是壞蛋, 這個人心腸都好極有限。

說來有道理, 我對李生實在又愛又恨, 愛是從他身上可以學習到好東西, 學習他的眼光, 哲學等, 他的往績更是中國人的驕傲。但同時又恨, 恨他公司做出不少行為實在有點以大欺小、似勢凌人, 欠了一點人情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86

換樓鏈繼續被冰封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4/blog-post_29.html
說到樓市, 政府自知不能短時間內增加供應, 只好出招壓抑需求, 打斷換樓鏈, 令成交縮減。今天的樓市已經不像從前的自由市場, 政府出過很多招, (多到實在難以記住), 買樓時要注意的費用, 比從前多的是。

回想起來, 止凡又覺得很難怪今屆政府, 過去多年沒有造地, 建樓數字又低, 今屆政府要花時間追回過去的光陰, 同時大眾的羊群心理又起動了, 個個都見樓市升就估未來會繼續升, 突然人人都有買樓的急切需要。

看看政府推出的綠悠雅苑, 早前又話超額數十倍, 單人單位更超額300倍, 但中籤後有4成人沒有選擇購入, 之前不少年青人話如何有需要上車, 不少父母又話要幫子女上車, 需求突然大得可怕, 但現在大部份需求好像都消失了, 政府可算是成功地改變了大眾對樓市看升的期望。

不過大眾不看升, 不代表樓市會跌, 政府所出的怪招, 殺盡炒家, 用家沒有急切賣樓需要, 樓價難以下跌, 這個概念在早前的文章已經討論過了。
 那一邊箱, 一手樓又要跟新的賣樓條例, 發展商很多都封盤再作準備, 對換樓鏈又會有負面影響。加上額外印花稅等政策, 政府好像要冰封樓市, 希望等到新的「地」被造出來後才解封樓市。照計算, 樓市還要被冰封多三兩年, 在這樣的政策下, 成交很難回升, 換樓鏈很能起動, 投資者還是觀望吧。


另外, 有一個很有趣的觀察, 昨日看到有線電視的樓盤傳真播出屯門老牌居屋王兆康苑, 早前政府推出的5000個白表可免補地價買二手居屋政策, 原來限制甚多, 只能適合個別屋苑, 比如兆康苑這類, 樓齡29年, 在這個計劃之下就只能做1年按揭 (30年減樓齡), 加上補過地價的單位不能返轉頭, 兆康苑有9成單位已補地價, 所以實際對這個計劃的供應不多。

政府真有趣, 又要冰封成交, 令買樓難度甚高, 買賣相方不願交易, 同時又希望製造機會幫助上車一族, 但綠悠雅苑也好, 白表買居屋也好, 確實又不太受歡迎, 整個樓市不論不類, 何時回覆正常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19

股東會上的提問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5/blog-post.html
東亞銀行 (0023)剛開完股東大會, 管理層少有地被小股東質疑他們的管理, 在電視上看見的場面頗為有趣, 管理層面對這些提問時尷尬的表情, 實在令止凡大開眼界。

股東會上, 有小股東問及東亞對前政務司長許仕仁的貸款有欠審慎, 在沒有抵押品下批出大筆貸款, 今天許仕仁破產, 東亞就收不回貸款。這問題及質疑令全場股東拍手, 管理層即時表情尷尬, 最後由主席李國寶草草回應了事, 他叫大家等等, 因為在這裡不能透露太多。

又有小股東要求增派股息, 因東亞的派息比率比同業低。再有小股東埋怨東亞的股價一直低迷, 主席回應一句:「你能找一間更好的銀行再說吧!」, 說完就走。

這些對答, 令人覺得東亞的小股東水平實在不低, 明白所投資的公司正在發生什麼事情, 亦有跟同業比較, 方能發問如此到肉的問題, 我想東亞的管理層沒有想過會在股東會上被發問這類問題。

而最後李國寶這一句, 令我十分奇怪, 他這個意思是東亞已經是所有上市銀行之中最好的一間嗎? 到底哪些數字是最好? 還是服務最好? 我摸不著頭腦, 因為東亞在我心目中不是特別出色的銀行, 我所指的不只是作為股票投資, 甚至是銀行服務水平亦然。

一向對李國寶都沒有太多好感, 可能因為他以前在立法會的咀臉, 所以儘可能都不跟東亞有任何關係, 投資及銀行服務都儘可能不選擇。

今時今日, 部份股民的投資知識水平已經提高了不少, 股東會上不再是機構投資者才能發問有質素的問題。今天小股東問這個許仕仁的貸款問題, 總好過他日被 ICAC問, 李國寶最好反省一下, 不要以為自己高高在上, 與上流人士混熟就能過好日子, 搞得帳目亂七八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68

部門經理自負盈虧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5/blog-post_7894.html
不少大公司都有一種營運模式, 就是要求各部門自負盈虧, 美國公司尤其厲害, 只要不犯法, 管理層都不會理會各部門如何賺取金錢, 就算玩弄財技把部門開支推給其他部門亦可。止凡觀察, 上頭落的命令, 部門主管多會照做, 很少駁斥, 主管要做的只是把命令下達, 最後就靠經理了。

做宣傳的部份又要自負盈虧? IT, HR, account 部門都要? 無錯, 明顯是支援功能及支出部門都要想辦法, 你做不到就找一個能做到的回來代替你。從盈利看, 表面上是好事, 但這樣做能否把公司的利潤最大化又是另一回事, 不過管理層越做越短視, 只要在他們任期內創出好業績就行。

宣傳部是公司的支出, 宣傳公司形象, 所作的宣傳應該是考慮支出以作最大宣傳為大原則, 但如果要自負盈虧的話, 經理們就不會這樣考慮了。好像某公司的宣傳部可以給錢賣廣告, 又可以免費上電視作訪問, 這都有很大的宣傳效果。但如果要自負盈虧, 宣傳部只好辦一些收費的產品課程之類, 甚至偏離本身宣傳部的功能, 做起小生意來。

最有趣的是一旦讓經理們做起小生意來, 他們的短絀就顯露出來。例如有某大公司的宣傳部門經理正為一個課程找贊助, 有兩間產品公司願意提供器材及贊助, 課程可收費, 開班推廣公司又有贊助, 實在非常之好。而選擇這兩間產品贊助公司時, 一間是贊助後瓜分一部份學員學費, 而另一間就不用瓜分, 但希望讓他們在課程完畢後為學員做一些問卷調查。

後者是雙贏方案, 經理的公司有多點收入, 而贊助商又會得到更多 (問卷調查), 看來選擇的結果很明顯吧。可是結果是經理選擇了前者, 因為她覺得後者的贊助商要做的問卷調查, 市價應該很貴, 不瓜分學費而讓他們能做問卷調查不是讓他們賺了嗎。

對生意人或高財商的人來說, 這樣的思維實在莫名其妙, 不選雙贏方案, 反而選擇另一個。另外, 一些會計入帳問題, 經理們可以連「節舊」的概念也欠奉, 早前亦聽到不少部門經理跟會計部及財政部討價還價的故事。

有些經理可以很懂財務、會計、做生意, 可能有些是臥虎藏龍, 又可能有些是懷才不遇也說不定。但一般老一輩的經理, 幾十歲人, 都是讀完書穩穩定定打份工做到經理級, 硬要把他們當生意人來用, 又要他們自負盈虧, 又要玩弄財技, 實在有點過了點頭。如果有這樣的能力及志氣的話, 一就是已經出來做生意、做大老闆, 或是當了大公司管理層, 不用做打工仔啦, 公平一點比較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77

產品要非時尚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5/blog-post_5.html
投資公司時, 公司的產品是重要一環, 不過並不是唯一重要的, 因為不少人以為只要公司的產品及市場地位好, 這家公司就一定值得投資, 但還要考慮的東西可多的是呢。說回產品本身, 止凡的觀察是公司產品最好是非時尚的, 這對投資價值很有幫助。

什麼是非時尚呢? 是與時代潮流沒有太大關係的產品。時尚產品, 過了一個季度或一段時間, 產品就不能賣, 要打折扣地賣, 甚至要收回。好像時裝服飾公司, 由原材料加工變成一件衫, 成為產品, 但只要產品過了時間, 過了潮流, 或是季節不對, 這個產品就賣不出去, 變成存貨, 甚至需要收回銷毀。


偏偏日常生活見到最多的公司就是這類時尚產品的零售公司, 一走到商場, 差不多每一個商場都是倒模出來的, 賣衫褲鞋襪的店舖來來去去都是這些公司, 自然留意一下她們的相關股票。

不過正正是產品與潮流有很大關聯性, 今天做得不錯的公司, 可能一下子變質得很利害, 大家看看思捷 (0330)就知道, 連續十幾年表現都非常出色, 但一下子換掉管理層之後, 存貨等問題就跑出來, 這問題對很多非時尚產品的公司本身就不會是一個問題。

觀察巴菲特喜歡買的公司, 當中很難找到時尚產品的, 糖果、可口可樂、銀行、石油等公司, 她們不是沒有存貨問題, 造糖果的亦要控制供應鏈, 但要控制一條沒有潮流關係的供應鏈相對上容易很多, 當中少了很多設計元素, 不用「估」潮流時興什麼, 只要預計客人吃糖的需求量去造糖就行。

造糖也不是最好, 產品賣不出過了期亦是損失, 如果是賣石油的公司、賣金的金舖、賣金融產品的保險公司、或賣借貸服務的銀行, 她們的產品更不會有過時的一天, 賣不出就放置等著, 不會變成垃圾。

產品與潮流的關係將會是我選股投資的一大考慮, 這亦是某些公司先天不足的問題, 不是說時尚產品的公司不會成功, 只是多了一個不確定性因素, 對這類公司的投資自然會保守很多。不少blog友流傳或推介很多這類股票, 例如中國動向(3818)、包浩斯 (483)、思捷(330)、I.T. (999) 等, 以後對這類時裝公司一定會加倍小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78

政府贏一仗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5/blog-post_13.html
長實發表聲明稱, 由於證監會指雍澄軒酒店可能是一項集體投資計劃, 雖長實不認同, 但同意取消雍澄軒酒店交易。

自從長實拆售旗下酒店之後, 全城熱烈討論, 不少人指長實管理層為富不仁, 走法律罅, 連一蚊都要賺盡。政府聽到這些聲音, 其取態看似希望長實自律, 又呼籲市民購買時小心, 但看似政府也拿長實沒有辦法似的。

當時, 連止凡也認為政府真的拿長實沒有辦法, 因為深知長實背後的龐大法律團隊, 比政府律政署入面工作的團隊還要厲害, 長實出招之前一定先深入檢視清楚有否法律問題, 政府要對付長實的確不容易。

誰不知長實會走法律罅的同時, 政府也一樣有高手會走法律罅。政府不正面檢視銷售的法律問題, 反而下令證監會調查此舉有否觸犯非法集資的條例, 令長實今天被迫要取消所有交易, 政府算是贏了漂亮一仗。

不過有一點聽得不太明白, 長實單方面取消所有買賣, 向買方退還酒店房間的所有訂金及所有部分付款, 連同由繳付訂金及部分付款各自的日期起計至2013年5月30日止期間訂金及部分付款的應付利息, 即是退訂及利息, 為何不用賠雙倍訂金呢?

假如我落了100萬訂, 我不買就要給你吃掉100萬訂金, 今天你不賣不是只退回這100萬加利息, 而應該再賠我100萬才對。這是二手樓買賣雙方的正常交易操作, 賣方撻訂要賠雙倍訂, 為何買長實的二手酒店就不適用呢?

記得97年長實的嘉湖山莊, 買家撻訂後, 長實還要追收人家樓宇差價, 不賠就被告上法庭。今天長實自己的法律團隊棋差一著, 真的只需要還訂及賠利息了事? 他們的買賣合約真的這麼不公平嗎? 實在不明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91

富爸爸講述教育制度陰謀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5/blog-post_7494.html
近期止凡在看富爸爸作者與 Donald Trump合著的「Why we want you to be rich」, 舊書一本, 相信不少blog友已經看過, 而我是在新加坡旅遊時在 Expo書灘以超低價買的 (好像大約100蚊7本之類), 要不是這樣的價錢都未必會買, 因為單看這個作者組合感覺有點勢利。

今天看了這書的大半本了, 感覺不是特別好看。的確, 我已經看了不少書, 在投資理財書籍之中, 實在不容易再發現新點子。今次這本書之中有一個比較有趣的故事, 是指作者的窮爸爸 (親生爸爸) 指出美國某地方政府教育制度的陰謀操作。

Robert 的窮爸爸在夏威夷教育界非常出名, 後來參加了一次教育議會選舉, 因為選舉時與他上司對著幹, 落敗後就被報復及解僱, 因而顯露了他低劣的財務知識, 成了富爸爸、窮爸爸一書的一個鮮明對比。

為何Robert 的窮爸爸會突然走出來參加競選呢? 話說他當了教育管理會的高層, 發現了教育界中不少陰謀行為, 令他看不下眼裡, 才希望參選發動改革。其中一個陰謀是教育體系中定了大約20%的人不可能繼續讀書, 無論學生成績能否每年整體向上, 無論社會有否足夠資源, 社會都會製造出20%的學生停學, 為的是保證糖料種植場有足夠的工人。

上 wikipedia查一下, 不難發現 sugar plantation與夏威夷的關係, 相信 sugar plantation對夏威夷的財政十分重要。夏威夷政府為保證每年糖料種植場有足夠的工人, 以及足夠低薪水的工人,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教育制度做手腳, 令每年有一定數目的學生沒有太多知識去選擇其他工種, 被迫去糖料種植場做工人, 令糖料種植場有大量的工人供應。

相信這不是資源問題, 很多人心中可能會想「20%讀不上大學, 很正常不過吧, 難道人人都可以讀大學嗎? 香港也沒有這個資源支持, 連一半都沒有, 為何總想著有一個陰謀呢?」。但事實是美國讀大學比例漸近100%, 美國的資源應該能做到年青人每個都能入讀大學, 而這個陰謀更是窮爸爸 (一個教育制度內的高層) 瞭解後抱不平說出來的。

回想香港, 不少跨國企業, 好像香港國際貨櫃碼頭, 旗下工人的議價能力亦非常低, 主因讀書少, 同時工人供應又大, 今天辭職, 明天公司就能找到另一個人來替你。香港的老闆, 跟政府及中央又有否討論過每年的高中及大學生學額問題呢? 可能大家的子女能否入讀香港的大學都要問過大企業的老闆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5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