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創業者都想要打造一家百年老店,而一個企業想要擁有百年的歷史,這個過程一定是不斷顛覆,不斷改變的。
作者 | 張元奕
商業界有一個普世性的追求,每一個創業者都想要打造一家百年老店。彼得•德魯克曾在他的書里做了一個直白簡單的判斷,他認為企業跟人一樣都是會死的,一些企業之所以活過一百年,經歷各種危機仍能重生,是因為它不斷地進行基因再造。德魯克的判斷像手術刀一樣,無比鋒利地切中企業發展的核心。一個百年企業的歷史,一定是不斷顛覆,不斷改變的過程。
縱觀國內外,騰訊、Google、Sony、Recruit等巨頭企業都正在通過孵化、並購、投資等方式建造自己的“生態化帝國”,以保證不被難以預料的危機風暴給摧毀。其中,Recruit更為獨特,旗下擁有200個品牌,並且投資了國內外近百家有助於自身業務發展或於自身業務有互利協同效應的公司。
當孵化、投資、顛覆、創新這些詞一起指向Recruit時,“顛覆者”和“賦能者”似乎能很好地形容這家1960年創辦的日本企業。
一
裂變出200個品牌
就像不能簡單地定義騰訊為一家社交公司,日本的Recruit也不能被隨意定義成一家人力公司。
和騰訊相似,Recruit是一家涉及多項業務、覆蓋多個領域的公司,也是“連接人與人”的超級平臺。騰訊主要涉足社交娛樂,Recruit則布局以人力資源為核心的眾多生活服務。
相比較1998年創辦的騰訊,筆者認為,1960年創辦的Recruit更具“阿米巴裂變”特性。阿米巴模式,指將組織分成小的集團,通過與市場直接聯系的獨立核算制進行運營,讓全體員工參與經營管理,從而實現“全員參與”的經營方式。
57年前,江副浩正從一個小木屋的店開始創業,創辦了Recruit的前身大學報紙廣告社,作為東京大學發行報紙的廣告代理店搭建起公司和學生的橋梁。之後開始提供就職,轉職等人才領域的信息,後來員工們將Recruit的蝴蝶結模式(B2C)應用到其它各個領域,逐步發展到結婚、住房、教育、養老、美食,旅遊等眾多領域共200多個品牌。
雖然涉及眾多領域,但Recruit跟國內很多企業的不同點是其業務均是分拆出來的。美團、大眾點評,雖然以餐飲為主,但是核心業務也會涉及電影、車票、旅行等其他生活服務。而Recruit的每個產業線都非常獨立且垂直。
了解Recruit的人都知道,其具有創業精神和主人翁精神。HR在招人時,首先要求有創業精神。並且,員工們只要發現行業痛點,就可以拉上幾個小夥伴創業。每個月Recruit都會有內部創業篩選會,只要創意通過,公司就會撥出一筆預算支持其創新。比如七十年代的日本房產就是一個痛點,於是Recruit就在1976年開啟住房業務。發現痛點,洞悉需求,然後快速創業,這讓Recruit每項業務都能踩上比較好的時間窗口。
當Recruit旗下200個品牌共同運轉,並與投資的國內外近百家公司互相呼應,無論人們生活在哪個國家哪個城市,都能無處不在地享受到這個“連接人與人”的超級平臺提供的服務。
二
從內部孵化到全球投資
除了創業精神和主人翁精神,Recruit內部更似投資機構,每個業務線都是它的創業品牌。其中,Recruit還專門設有內部孵化的部門和外部孵化的部門。
從企業的創業基因,到企業的內部孵化,再到企業的全球投資,基因決定了Recruit必然走向全球化投資。
2006年,Recruit成立了基金,投資了日本國內外近百家有助於自身業務發展或於自身業務有互利協同效應的公司。2015年成立了面向中國國內的美元基金「RSP China」。2016年開始針對中國早期團隊進行人民幣投資。
Recruit中國投資高級副總裁 Vivienne表示,Recruit在全球的投資戰略,叫“make or buy”(自己去做,或者去收)。“Recruit全球業務中,日本占有60%,日本以外的海外占40%,接下來一兩年內會各占5成。Recruit有一個小目標,2020年做到人力資源領域匹配總數全球第一,2030年做到人力資源以外生活服務相關的匹配總數全球第一。”
目前,Recruit投資分為歐美團隊、印度團隊、中國團隊等等。Vivienne表示,“Recruit在華投資關註A輪前後,單筆投資幾百萬美元規模。同時,因為我們是CVC,所以多為戰略投資,不以快速變現為目的”。此外,Recruit還會長期持股,幫助團隊提高價值。
除了是CVC,有實體企業也是Recruit投資的一大優勢,Recruit可以動用集團資源來為創業者賦能。
“目前,做人力資源相關項目的創業者會更傾向於選擇我們。因為Recruit是全球中位居前列的人力資源集團,其他很多業務領域也發展的很好”,Vivienne稱,此外,“其他投資機構可能過幾輪就退出了,但Recruit更傾向於長期戰略投資。”
現在,Recruit在中國的投資以人力資源為主,關註企業服務和生活服務相關的項目,隨著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也會關註教育,AI,大數據等方面。Vivienne表示看項目時最關註“人”,主要看“這個團隊靠譜不靠譜?”以及“創業的動機”。
以“現有業務的附加價值和新事業的拓展”為目的,Recruit自2016年4月正式對華投資,目前已投15個項目。比如,活動SaaS平臺活動行,專註在線程序員測評系統的猿圈,針對C端提供房地產大數據的兔博士,解決人力招聘痛點的千尋,主打服務業靈活用工的獨立日等等。
獨立日的鄭一、兔博士的劉煜均表示曾去過Recruit日本總部參觀,認為Recruit在行業深耕多年,實體業務比較專業也比較先進。猿圈的鄭萌還稱:“Recruit投資前先給我們付房租,同時進入企業長期考察,給我的感覺是謹慎而且專業。”
三
自我革命的顛覆者
Recruit有一句名言:用自己創造的機會改變自己。
Vivienne也稱:“我們是前程無憂最大的股東,同時我們也在尋找一家可以顛覆前程無憂的公司。因為從一開始,我們就是一個顛覆的狀態,我們顛覆我們的被投企業,我們也顛覆我們自己,只有不斷地進行顛覆創新,才能給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縱觀Recruit的發展軌跡,1960年Recruit還是大學報紙廣告社。到了1995年,日本信息網絡迅猛發展,互聯網用戶暴增。Recruit便自我革命,從線下傳統印刷出版模式轉為網上運營模式。2006年,Recruit再次顛覆自己,將自己的業務從日本搬到了海外,當然也有過失敗的經歷。到了2012年,為了減短決策周期,加速獨立業務,Recruit把集團進行分拆,最終拆成公司、事業公司以及職能公司。
隨著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擁有涵蓋生活方方面面各種服務的Recruit每天都會獲取海量用戶數據(個人信息,行為數據,興趣數據等)。2014年,Recruit打通內部數據,開始整合運用大數據。同時於2015年4月成了AI研究部門(RIT),總部設立在矽谷,由人工智能權威Alon Halevy擔任所長。通過AI技術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學習,更好得了解用戶,提高現有服務的質量,發現未來的商業機會。
2014年,Recruit在日本的證券市場成功上市,目前,市值約450億美金。
透過Recruit,我們看到這樣一個企業。崇尚創業精神和主人翁精神,通過不斷孵化、投資完成裂變式發展,同時不斷地進行自我顛覆和自我革命。
如同細胞不斷裂變繁殖,自身不斷換血重造,來達到生命上的“永生”。
財務自由永遠是一個值得我奮鬥一生的偉大口號,也是唯一一個,我心甘情願去相信的謊言。
來源 | Spenser(ID:spenserandhk)
作者 | Spenser
年前的一段時間,女孩的財務自由這個話題很火,有人給女孩的消費能力打上標簽,鼓吹著:奶茶自由、旅行自由、包包自由、房產自由……一時間刷爆我的朋友圈。
在這里我不得不多嘴一句,以上這些好像是財務自由的標簽,其實就是對消費滿足的鼓吹。不同階段不同收入的人,通過不同水平的消費,獲得了對生活的滿足感,就是消費滿足,美其名曰:女孩的財務自由。
我敢下個不完全的定論,這些文章出現之後,網紅產業、口紅、奶茶、奢侈品產業或許都出現了短暫的小高峰期,讓大家驗證了一番自己的財務自由。
可惜活是職場人、死是職場鬼的我們,哪有真正的財務自由可以談?
職場中,最大的謊言就是財務自由。
一
為什麽財務自由是個謊言
為什麽這麽說,很簡單,達到財務自由必須以兩點為基礎:
01 我們的生存壓力真的消失了嗎?
如果說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實習工資不過兩千,吃飯靠爸、穿衣靠媽,TA連最基本的生存壓力都還沒有解除,離開了家庭就真真正正地活在了餓死的邊緣。財務自由對TA而言,只是一句崇高的口號。
而三十歲之後,生存需要變成生活。
可那些為了讓日子變得舒心的車貸房貸,會讓生存再次受到威脅。
人到中年,身居高位,可中產階級的焦慮又來了,時代帶來的變遷赤裸裸地擺在面前,年輕一代借著風口早飛到了你前面,你該怎麽辦?
為了保住勝利果實,你的生存壓力從來沒有變小。
你得到的越多,需要保護的就越多。
如同超級英雄電影: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壓力,其實是和你的成長成正比增長的,生存永遠是職場里擺脫不開的命題。
02 誰能為所欲為呢?
大家都說,張朝陽是一個擁有財務自由的人。
練瑜伽、爬珠峰,參加綜藝和周立波磨嘴皮子,是挺自由的,可咱們看看搜狐今天成什麽樣了?
搜狐旗下第一藝人大鵬的離開,就是最好的答案。
總裁的財務可以完全支撐他做喜歡的事情,可為了事業,他有財務根本沒有自由。
觍著臉來一句,這倒是我和總裁們的一個共同點。
一場人生的龐氏騙局。
二
財務自由,其實是精神層面的
前文中,我把女孩們的財務自由定義為消費滿足。原因就在於,職場人身處山中,只能看見眼前吊著的那顆蘿蔔蒙頭幹活,等實在拉不動磨了,別人就讓你嘗一口蘿蔔的香甜,誘惑你接著跑。
通過消費帶來的滿足感,能在一定的時間里帶來類似財務自由的快感。
好比那些職場精英們,每天早上吃點車厘子、蔓越莓伴酸奶麥片,或是一杯美式,買80塊的早午餐,就感覺自己財務自由,並且樂此不疲。
但你問問他們:他們現在真的可以馬上拋下手頭上的一切啥都不管地去追求自由麽?
老板不允許,下屬不允許,家庭不允許,房貸不允許。
獲得相對富裕的前提是你能提供稀缺性。那麽你都有稀缺性了,你怎麽可能輕松抽身呢?
大家都在需要你。
所以財務自由的感覺只是相對的。財富增長帶來消費滿足,這樣的財務自由是現代職場的精神勝利法。
這其實是值得肯定的,生活的精致有效提升了幸福感,消費滿足就會創造出財務自由的小錯覺,會減緩你在職場中的生存壓力。
但要註意,別像吸粉一樣沈溺其中,不可自拔了。
虛假的財務自由感能毒死你在職場的上升通道,讓你在玻璃世界里孤獨終老。
三
財務自由是我們心甘情願相信的謊言
抱歉,現實就是殘酷。
財務自由只是一個我們心甘情願相信的謊言。
特斯拉的CEO馬斯克,他說過一句話:“我事實上沒有一張辦公桌,我總是不斷變換自己的工作場所,特斯拉哪里出現的問題最大,那我的辦公地點就在哪里。”
你是一條江河,財務自由就像水面上的一個浮標。在你漲潮的同時,財務自由的標準也在不斷上浮。財富的積累和地位的提升,自然而然地讓你背上了更大的責任,沒有人可以在相對位置上達到財務自由。
財富終將無法為你帶來自由,那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嗎?
答案是:需要。就像我們都想要一個完美的人生,可它早已註定的最終命題是死亡。
但我們為什麽依然好好活著。因為,結果導向原則,不適用在整個人生上。尋找過程中的價值,本身就具有意義。
在求證財富自由這個謊言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就是無數職場人最勵誌的選擇。
追求絕望,才是最大的希望。
所以我一直說,要給自己訂一個達不到的目標。
更高的目標才能讓你一直想得到卻不可得到,驅散你的惰性,鞭打著你往前跑。
職場之中,財務自由剛好符合這一條件。職場上,我們是轉世的三毛,財務自由就是彼岸的荷西,為了跨越千山萬水、三生三世的相聚,我們願意付出所有,願意承擔一切,去追尋。
我們和工作談了一場不分手的虐戀,“虐”就建立在這個美好的謊言上。
財務自由永遠是一個值得我奮鬥一生的偉大口號,也是唯一一個,我心甘情願去相信的謊言。
去追求,但不強求。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優信提交赴美IPO的申請並沒有讓這兩年火熱的二手車電商“燒錢大戰”降溫。
事實上,2018年即將過半的當下,二手車電商市場已經出現了新的局面。
這一次,市場的焦點不再局限於被媒體戲稱為“三國殺”的優信、瓜子二手車和人人車。
相比較於“三國殺”這三家主打的C2C和B2C模式,C2B近來備受資本青睞。
趕巧在同一天,定位收車平臺的車置寶宣布完成8億元人民幣D輪融資,而汽車之家也宣布以可轉債形式投資線上拍賣平臺天天拍車1億美元。
要知道,不管是車置寶還是天天拍車,這兩家都是以C2B模式切入二手車交易市場的。
事實上,除了車置寶、天天拍車,目前國內C2B拍賣平臺還有瓜子母公司“車好多集團”旗下的“車速拍”、人人車旗下“人人快賣”以及大搜車加持的原車易拍等。
這也意味著,主打C2C模式的瓜子和人人車等公司已經將手伸到了C2B市場。
車置寶創始人兼CEO黃樂認為更多玩家參與對C2B這個賽道是好事情,C2B二手車市場這麽大,現在整個電商占據的份額還很小,至少大家可以一起把這個市場做起來。對於競爭,黃樂認為基礎設施的搭建和壁壘的形成是需要很高成本的,短期內新的玩家很難撼動現有格局,而且有些玩家只是為了融資而講的新故事,不會真正用心於此。
有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二手車交易量為1200多萬輛,今年有望達到1500多萬輛,但通過網絡平臺成交的二手車數量僅占一成多。
其實,C2B市場也已經經歷過一輪洗牌,一些參與者不斷退出市場。
即使背靠平安集團的大樹,平安好車還是在2016年2月就對外宣布全面暫停業務,後來該業務被整合進了平安產險。
但是連接個人車主與車輛經銷商的C2B模式好處在於,單車營銷成本低於C2C模式,而門檻又要比B2B模式低,因此盈利能力會更強一些。
這也是為什麽包括優信、瓜子在內的B2C、C2C模式二手車電商還在做著虧錢的生意時,車置寶在內的一些C2B企業已經可以講盈利的故事了。
優信此前披露的招股書顯示,2017年優信凈虧損達27.478億元人民幣,相比2016年13.929億元人民幣的虧損,同比增幅達97.3%。
不過,如果扣除掉股權薪酬及衍生負債公允價值調整帶來的一次性影響,優信按照非美國會計準則(NON-GAAP)錄得的凈虧損則將收窄至16.961億元。
不得不提的一點是,在此之前因為重資產購買、廣告營銷等方面的巨額投入,燒錢速度太快的幾家二手車電商企業一直停留在“融資、燒錢,再融資、再燒錢”的循環中。
為此,人人車CEO李健曾調侃“隔幾個月融一些,再隔幾個月又融一些,怕字母不夠用”。
但當大部分二手車電商平臺都已融資到D輪前後,僅剩的幾家公司體量都相對較大意味著未來的競爭將進入深水區。
換句話說,逐利的資本們耐心是有限的,在二手車電商領域投資的中後期,資本在投錢上只會越來越謹慎。
黃樂的觀點是,2019年後,二手車企業的融資會變得艱難,只有有效率的公司才能拿到錢。要不然就IPO,要不然就被並購,到時候行業格局基本就會定下來了。
而這也意味著二手車電商的盈利問題迫在眉睫,資本會更看重企業的增長率、市盈率,隨著融資難度與投入的增加,二手車電商必須具備自我造血能力,這樣才不至於落後。
人們對長租公寓的討論有多少,對發展集中式還是分散式的長租公寓討論就有多少。
作為國內長租公寓建設經營的兩種主要形態,無論是集中式長租公寓還是分散式均受租賃住房政策、房價水平、市場租金水平等大環境的同等影響。
但它們又相互區別。集中式長租公寓是指獨立成棟的出租房源,它有可能是運營商以二房東的模式租下經營來賺取現金差價的,也有可能是運營商重金收購持有運營,或者是房企只有項目轉售為租,但分散式長租公寓往往是運營商通過與小業主簽約獲取小區民宅,進行統一裝修出租。
市場上,集中式長租公寓和分散式長租公寓數量的多寡,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資本在這兩種形態中的選擇。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互聯網+長租公寓商業模式創新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截至2017年末,國內公寓市場中分散式公寓占比75%、集中式占比17%、服務式占比8%。
若要追求形成此格局的原因,不妨先從獲取房源難度,或者說擴充規模難度上找答案。
在采訪自如(深圳)城市總經理郭偉時,他說,單是深圳一個城市,自如已運營10萬間房源,未來三年的目標是運營30萬間(即新增20萬間)。
自如於2011年成立於北京,2015年才進入深圳市場,三年的業績是從零到10萬間,一個令人嘩然的數字。要知道,世聯行們運營幾年,喊出的目標也只是10萬間,從2014年開始做長租公寓的老大哥萬科全集團目前也只是獲取10萬間,而開業只有3萬間。世聯行、萬科均為集中式長租公寓運營商。
所以,分散式擴張是不是比集中式更容易?
郭偉一段話可以為此佐證:“三年前,自如來深圳的時候有想過,是不是應該同時做分散式和集中式,但最後決定做分散式的。我們發現在深圳最快能接觸到客戶以及提升規模的肯定是分散式的。集中式的公寓,不利於產品(規模)的發展,集中式公寓好不容易拿下一棟也只有兩三百間。”
產品的形態和獲取渠道決定,集中式的房源成本更高,前期投入更重,面臨不確定性風險更多。
一些沒有自持物業優勢的非開發商背景的企業新進場,也更傾向發展分散式長租公寓。
日前,在與投資者的交流中,國創高新管理層便表示,公司發展長租公寓的初步思路是,在公司門店優勢較明顯的區域,優先發展分散式長租公寓。
但這種情況到了開發商系的長租公寓運營商身上卻有所改變,天生有開發、持有物業優勢的開發商更青睞集中式長租公寓。尤其是限價政策執行以來,與其打折出售犧牲利潤空間,還不如先轉為長租公寓出租,等政策放開時再入市。雖說有犧牲現金流回籠的弊端,但在當下的行業環境中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再說,土地供應端的嬗變,要求自持的租賃土地入市,開發商拿租賃土地進行長租公寓的建設運營已成現實。
從經營的角度來說,雖然前提投入大,但是集中式長租公寓的運營成本更低,也更便於標準化運營、管理效率更高,更易通過社交功能的設計形成客戶黏性,利潤率也更高。
至於分散式和集中式何種才是行業真正的去向,需要更多時間來驗證,或者是要看不同城市的用戶更需要哪種形式,或者是看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運營商更適用哪種形式。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效率,在女性服裝領域幾乎等同於金錢。季節變換、流行色叠代、有趣的櫥窗等諸多因素的變換都可以構成女性需要添置衣服的契機,甚至並不需要理由。這是撬動服裝商人們爭先恐後趕著季節批量設計、生產、銷售鏈條轉動的杠桿。
隨著互聯網不斷滲透後,服裝租賃也被披上“共享”的外衣,服裝租賃商們紛紛從低頻次場景服裝租賃切入更高頻次消費的女性日常穿搭,企圖分羹快時尚女裝市場,但這即意味著需要更快的運轉效率。
資料顯示,國內“共享租衣”的商業模型主要是來源於2009年左右興起在歐美國家的共享租衣,包括美國的Rent the Runway(下稱“RTR”)、Le Tote、德國的Myonbelle等是相對較早較成熟的共享租衣平臺。其中,RTR在今年3月得到了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馬雲和執行副主席蔡崇信通過藍池資本2000萬美元的風投。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起源於2009年的RTR是成立最早的在線租衣平臺。國內直到2015年才掀起共享租衣的熱潮,行業風口時期,大多創業企業模式幾乎是照搬了海外的共享租衣平臺模式——以包月租衣的模式進行概念販賣是市場擴張,即用戶按月支付一定數額的費用,之後用戶可在平臺規則下進行租借衣服的模式。
用戶租借衣服通過手機終端,再由快遞公司承擔物流,串起了消費者和平臺之間的交易往來。當中還有一層不可或缺的環節,即清洗維護。然而,目前這一環節也是最具爭議的部分之一。爭議的來源包括了資本端的效率核算和消費端的用戶信任程度。
在資本端,自營倉儲和洗滌中心其成本不言而喻。“自營倉儲和洗滌中心並非一次性投入就高枕無憂,就像是共享單車領域的運維一樣,鏈條人員密度較高、管理難度較大。不過自營的確可以控制產品流轉的效率。”曾在共享租衣項目中做投後管理的聶陽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一件衣服在一個月內,以最高的運轉效率來算,只能完成4次租賃。通常衣服經過30次左右的流轉,基本就報廢了,如果是設計或款式複雜一些,使用的頻次則更低一些。”
聶陽指出,企業如果是與連鎖洗滌企業合作,則意味著服務鏈條更為複雜,對產品的損耗和效率把控的自主性也會差一些。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行業頭部企業之一的共享租衣平臺衣二三,即是采用與連鎖洗衣企業的合作模式,合作對象包括了北京福奈特和廣州天天洗衣。而其對手企業女神派則是自建倉儲和洗滌中心。
在消費端,大多數用戶則是有種種關於“交叉穿衣是否有衛生安全的隱患”、“平臺承諾了仔細清洗消毒,但衣服上或是有汙漬或是有異味”、“清潔是否到位”等顧慮。
“服裝衛生的問題一直是各個平臺用戶增長乏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像是衣二三純外包,一定程度可以轉嫁一部分資產壓力,但在品控上失分即代表著失去用戶。”聶陽說。
從服裝洗滌行業自身來看,其亦是常被市場詬病——洗滌質量上缺乏統一標準、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投訴反饋機制不成熟等等。
第一財經記者按照共享租衣每件衣服流轉20~30次計算,以女神派官網顯示50萬產品SKU,那麽對於它自身曾公布出來的,已自建1000平方米倉儲和洗滌中心則意味著是巨大挑戰。衣物如果沒有經過專業的洗護處理,不僅質感會下降,還會縮短衣服的使用壽命。如此一來,也會增加公司的運營成本讓盈利空間變小。
衣二三的聯合創始人、供應鏈品牌組負責人金夢迪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共享租衣中間倉儲的運營管理,全部倉庫都要有退換貨功能,寄到清洗中心再重新歸檔,整個過程都需要智能倉儲,畢竟租的其實是時間,整個運營過程都在跟時間賽跑。
“共享租衣屬於進入門檻低,但運營門檻很高的模式,有一個由輕到重再到輕的過程。”清流資本合夥人劉博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談道。
她認為,租衣是女性對穿衣豐富度需求的一個解決方案,低成本服務女性“下一件才最適合我”的購衣心理,也符合人群環保型消費的前衛理念。隨著物流成本的降低,電商穿衣數據推薦的精準度提升,訂閱租衣在售衣層面也有很大想象空間。
據了解,目前共享租衣行業的盈利主要是用戶的會員費以及以買代租的差價收入。不過在做市場調研時,第一財經記者卻發現,目前多數共享租衣平臺在與消費者溝通機制上極為不平衡。
曾是衣二三用戶的孫雨佳對第一財經記者抱怨,客服不重視客戶反饋,之前從平臺上租來的衣服配件丟失了,平臺要求賠償,衣服很顯然被穿過很多次了,折舊比例極少。
更讓她氣憤的是,其曾與客服溝通過在解決賠償問題時希望不占用自己工作時間,但客服並不理會,多次在其工作時間反複電話幹擾。她無奈付款後,卻一直沒有收到已經付款後的衣服。整個事件差不多耗費了3個多月。
“之後再也沒有使用過共享租衣平臺了。”孫雨佳說。
上亞資本創始人劉坤陽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共享租衣在國內有一定細分市場,但噱頭更多一些,畢竟大部分人還不太需要長期租借衣服,所以限制了利益增長,目前也是在探索階段,整體上利益增長取決於商業鏈服務的精細化、人性化、透明化。美國有RTR的成功案例得益於其文化支撐。在美國二手市場的消費文化成熟,借衣服、租衣服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而國內缺少這樣的消費土壤,在某種程度上,創業公司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教育用戶。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2樓提及
我想問,大陸不是常有水泥鋼材產能過盛報導嗎?
為何地產商常說原材料價格急升呢?
是否中間人/買手問題?
3樓提及2樓提及
我想問,大陸不是常有水泥鋼材產能過盛報導嗎?
為何地產商常說原材料價格急升呢?
是否中間人/買手問題?
Most of the property developers used "pre-fabricated modules" nowadays.
5樓提及
http://viztor0429.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73580
這是一篇很有趣的文章, 供我等不學無術之仕也能稍窺工程界的門徑
5樓提及
http://viztor0429.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73580
這是一篇很有趣的文章, 供我等不學無術之仕也能稍窺工程界的門徑
8樓提及
係咪好得意呢
但我想問下, 點解樓價會大跌?
10樓提及
明白
類似情況其實有實例
04年雀仔開售
當時己賣到4k 多一尺
後來海嘯回到3k 多
不過現在己升穿4k, 差不多5k 了
這例子某程度上解釋了你的理論
我曾在08年海嘯前感嘆, 新地的定價能力也實在太高了
04-06年買樓的人, 也不能大賺特賺
唯一的解釋, 就是發展商把之後的水位己食盡了
15樓提及
nonono~~~
我意思係04年這時機買樓, 到今日, 賺37%, 絕對係少
仲要係好少
04年太古, 390萬可以買1000尺啦, 今日可能過千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