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爆腸糞便流入血中女死過返生成健美運動員
1 :
GS(14)@2017-01-22 02:17:09英國肯特郡一名女子患了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2008年病發時腸道爆裂,體內全是糞便,糞水入血致中毒,醫生當時估計她或只可多活兩小時。但她最後奇蹟康復,甚至圓了自己的夢想,踏入舞台參加健美比賽。現年46歲的諾蘭(Petra Nolan)受消化問題及胃痛困擾長達15年,但熱愛健身的她毫不理會這些警號,仍一天吃足8餐。直至2008年,她某天早上起床後,開始嘔吐和腹瀉,最初還以自己食物中毒。3日後她更兩度昏迷,她丈夫立即把她送院,當時已不醒人事,經檢查後證實患了克隆氏症,醫生發現她的小腸有一個洞及爆裂,糞便已滲入血液中遍佈全身,令身體中毒。醫生告知她家人,諾蘭可能只能多活兩個小時。最後醫生穩住病情及替她進行修補小腸手術,諾蘭說﹕「我留院99天,花了一段時間清除毒素,我服用嗎啡數星期,我本來非常活躍,但當時卻無法自己坐起來。」身高5呎6吋的她,體重一度下跌至45公斤(99磅)。她最後奇蹟康復過來,但體重時升時跌,因為身體有時無法吸收到營養。她與營養師商議後,每天吃8餐,但每餐減少份量,終於體重回升,健康情況亦好轉。怎料她在2012年又驗出患上肺癌,「我覺得我被重擊,我整個人生都消失了。」但奇蹟再一次出現,2013年1月,她肺部的3個腫瘤突然全部消失了,就算到現在都無法找出腫瘤無端出現及消失的原因。諾蘭第二次死過翻生,令她下定決心圓夢,參加健美比賽。翌年她在一項比賽中奪得亞軍,現時她已參加了5項比賽。她更感染丈夫凱文(Kevin)一起參賽,現時兩夫婦每周練習6天。「我希望(透過自己的故事)告訴其他克隆氏症患者,不應該被病症控制你的生活。」英國《每日鏡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21/19904415
貝理雅搞煞停脫歐運動稱英人被誤導 各派圍攻
1 :
GS(14)@2017-02-19 13:59:35英國前首相貝理雅發起煞停脫歐運動,呼籲留歐派「挺身而出、捍衞信念」,又指公投得出如此結果源於人民被誤導,「在未了解脫歐真義下投票」,但隨即受各派圍攻。貝理雅前日代表一個留歐派組織,在前首相卡梅倫宣佈啟動脫歐公投的倫敦彭博財經新聞社演講,呼籲民眾重新考慮脫歐決定。他指去年6月的公投在民眾「認知不齊全」下進行,現在「當一切搞清楚,他們就有權改變想法」。他將會成立跨黨派聯盟,推廣有影響力、可扭轉脫歐局面的運動,並說服國民與他們並肩,「這非撤退、冷漠或絕望之時」,而是「挺身而出、捍衞我們信仰之時」。
脫歐派轟無能過氣
其間貝理雅又批評現任首相文翠珊的保守黨政府「披着愛國主義的皮」,「不惜一切代價」地實現脫歐,儘管會令國家由地域或世代分裂,為蘇格蘭獨立提供正當性,甚或損害往後世代的利益。他認為目前整個英國政體都像為脫歐而設,「首相和其政府都不是現狀的操盤人,沒能帶領群眾,反被牽着鼻子走」,又不忘斥責所屬在野工黨影響力低,於是催生出脫歐之惡果。此言一出,貝理雅隨即遭到圍剿。脫歐旗手如外相約翰遜轟他侮辱選民智慧,呼籲英國人「挺身而出,見到貝理雅就關電視」;獨立黨前黨魁法拉奇更嘲他是「活在昨天的人」,無能程度好比過氣拳王。有工黨人亦勸他接受公投結果,又指他錯估形勢,「投脫歐一票的大多不是因為移民,而是被孤立的感受」。網民當然也不會放過這位在任內支持出兵伊拉克的前領袖,「當年100萬人挺身而出反伊拉克戰爭,他卻無視了」。美聯社/英國《衞報》/《泰晤士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19/19933093
【美圖晒晒】運動狂迷古銅索女散發陽光美
1 :
GS(14)@2017-03-23 06:27:13「加藤軍台灣粉絲團2.0」fb專頁近日分享一名擁有古銅色膚色的索妹。據悉,擁魔鬼身材的辣妹名叫Julia,今年25歲。自高中畢業後,Julia便離台到外國念書。大學畢業後,去年回到台灣。平時熱愛運動的她,喜歡健身,打網球,玩滑板,攀石,假日喜歡跟一群朋友相約爬山,也非常熱愛滑雪。在其IG帳口內,除了看到無數性感噴血照,亦有不少Julia到戶外活動的照片。
Julia表示:「以前在西雅圖冬天時最期待的就是每個禮拜可以上山滑雪。就算搬回台灣了,這些習慣還是沒有改變。台灣的大自然真的很美,每次去爬山都會因為有不同的美景而有新的驚喜,因此對爬山又更加着迷了。」
Julia本身喜愛烹飪,崇尚健康飲食,未來想開一間健康飲食餐廳,使用當地有機食材,伺機推廣台灣小農。台灣《蘋果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322/19966434
【Apple突襲】Apple Watch錶帶出新色 Nike運動款可單獨買
1 :
GS(14)@2017-03-23 06:52:13新Apple Watch有排都未有,之不過新款新色Apple Watch錶帶就不時都有,今次Apple亦趁住發佈新紅色iPhone7/7 Plus同升級版iPad順道推出新款Apple Watch錶帶。矽膠款運動錶帶就加入三款春天色系如茶花粉色、石灰色及湛藍色,另外亦追加幾款採用直紋設計的織製尼龍錶帶,Casual中亦見Trendy。至於之前要跟Nike+版本推出的Nike運動錶帶,現時就可以獨立購買,仍維持有黑色、白色及黑加螢光黃色選擇;至於幾款較矜貴的Hermes錶帶都各有新色加入,想趁春天換個新形象都好容易。各款新Apple Watch錶帶都已即日在網上推出接受訂購,但供貨日期則會由3月28日開始。
資料來源:Apple文:布偉倫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Nike運動錶帶已可獨立發售,顏色選擇仍維持黑色、白色及黑加螢光黃色3款。(售價:每款$388)
新加入採用直紋設計的織製尼龍錶帶,共提供5種款式選擇。(售價:每款$388)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323/19966796
【動畫】OL跑3個鐘後屙「豉油尿」過度運動急性腎衰竭
1 :
GS(14)@2017-04-06 07:41:29香港人平日工作繁忙鮮有時間做運動,只能選擇在假日做運動。有腎病科專科醫生指出,身體如無法適應突如其來的劇烈運動,隨時引發橫紋肌溶解症,甚至對腎臟造成傷害。湖北有女子因夜跑3小時後發現小便如豉油,求診後確診橫紋肌溶解症及急性腎衰竭。湖北武漢26歲女子小夏任職一日資公司,和絕大多數上班族一樣,周一到周五被繁忙工作填滿,只能趁假期做運動鍛練身體。為讓穿裙子時好看,自上月開始,小夏幾乎每周末都會安排一天夜跑,每次跑1至3小時。上周六(1日)傍晚小夏騎單車到公園,再慢跑近3個小時才離去。當晚,她感到雙腿異常沉重,靠雙手支撐才能蹲下和站起。翌日一早如廁時,更驚見小便顏色如豉油般深色,匆匆趕到醫院求診。腎病科醫生檢查發現,小夏血液中的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超過3.6萬,是正常指標的200倍,同時肌酐(Creatinine)也嚴重超標,確診為運動性橫紋肌溶解症及急性腎功能衰竭。小夏接受4個小時的俗稱「洗腎」的血液透析治療,病情才逐漸好轉。《武漢晚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06/19981815
【add時尚】運動豪客
1 :
GS(14)@2017-04-10 23:36:10Versace主帥Donatella Versace今個春夏從她的奢華角度,帶來不一樣的activewear。風褸、logo tee、sports bra以至潛水物料高踭鞋,滿滿的動感因子,與招牌性感高衩、緊身輪廓擦出極富夏日活力的火花。
性感是品牌底蘊,過膝長裙加入高衩或wrapping設計,配以飄逸面料,擺脫束縛,呼應讓女士自由的主題。
圖案上衣 $9,800連帽圖案外套 $5,000圖案半截裙 $7,500
T恤 $5,000風褸 $16,500緊身褲 $5,000厚底涼鞋 $5,300
今季必備的logo tee,以品牌性感DNA body-con設計;經典巴洛克圖案金黃迴紋,在翻騰的湛藍色海洋上盤旋,與紅色底色撞出時尚活力。
喱士恤衫 $15,500外套 $18,300拼色裙 $12,500高踭鞋 $8,300
Graphic長裙$49,800
運動服不減奢華細節,超輕盈尼龍布料打褶,造出波浪起伏的質感;恤衫以喱士、網格拼湊,半截裙綴喱士飾邊。鞋履也展現運動元素,厚底高踭鞋的搭帶以潛水物料與尼龍交叠,由頭至腳動起來。撰文:林嘉慈攝影:周樂恒示範:Dario O. of Model Genesis化妝、髮型:Kathy Lam of Ciao Bella
【Versace香港Empire】
中環新旗艦店(圖)之前舉行開幕禮,當天在港重演早前在米蘭舉行的2017秋冬男女裝騷之外,Donatella Versace更特別設計限量版Palazzo Empire迷你手袋,袋身鋪滿Swarovski水晶襯托代表性的Medusa頭像,繫有兩款金屬吊牌作紀念並以珍稀皮革製造。另外,全新的Stardvst手袋用柔軟皮革,騷出來自結他帶的搖滾靈感。
Palazzo Empire新店限量水晶手袋未定價
Stardvst小型手袋$10,300
Stardvst大手袋各$17,000
更多精采時尚內容,盡在
http://add.appledaily.com。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410/19985076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