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思考的碎片---5.3信息透明化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h7t.html
思考的碎片---5.3信息透明化

這個思考源自友人分享的一個TED的連接
http://www.ted.com/talks/lang/zh-cn/david_cameron.html

戴維·卡梅倫:政府的下一個時代

視頻講的是信息時代政府的走向,或者說信息時代政府必須信息透明化。
信息透明是最好的防腐劑,防止官僚主義,防止腐敗。
信息傳遞成本的降低讓這一些成為可能。
信息透明化的好處如同開放式廚房對食品安全的好處。
麥記,KFC哪怕是丸龜製麵都是開放式廚房。
食品的追溯系統其實也是信息透明化的一個表示。類似二維碼為基礎的跟蹤系統。達到食品安全的要求。起碼在食物中毒後可以溯源。讓廠家更重視安全。

從這個思考衍生開去其實是兩部分
1.信息透明化是必然趨勢
2.信息透明化對個人,對企業,對非營利組織(包括政府)的影響

先說第一部分
1.信息透明化是必然趨勢
信息透明化是因為信息傳遞成本降低導致的結果。so這個很難去證明。可以推演一下。今天就有Harvard 和MIT在推公開課的新聞。這本質上也是信息透明化趨勢,正如下面要講到的信息透明化對NGO的影響。這只是第一步。早前我有寫過知識的價格會下降,價格 只是一個支點,調節供應和需求。當信息傳遞成本下降,信息透明度自然提高後知識(知識本身是信息的一種)的普及率會提升,知識越普及自然價格越下降。反之 創造力的價格會提升。因為一個創造會因為信息的傳播更廣泛產生更多需求誕生。so社會的價值取向會是鼓勵創造,減少知識堆積。弔書袋不值錢。

這裡還要強調一點。信息透明化雖然是因為信息傳遞成本降低導致的,但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信息獲取手段和成本。畢竟傳遞成本下降,巧婦難為無米之 炊,如何獲取信息。獲取信息的成本雖然會因為數字化而降低,但是必定還是有成本的,比如今天新聞中Harvard和MIT各化3000萬做免費公開課。 3000萬就是信息獲取成本。同時會因為透明化後的利益糾葛導致人為阻力,最典型的就是GFW。

結論是信息透明化是趨勢(不去驗證了)信息獲取成本值得關注。

2.信息透明化對個人對企業對非營利組織的影響
先說個人,2年前在探討kik的時候就有一個考慮非常有趣,kik會自動搜索你的通訊錄然後發出要求,這點上客戶是忍受的。
也就是說在信息透明化的時代中個人對隱私的看法也在轉變。
當時在雪球探討圍脖的過程中有一句話對我震撼非常大:」小侄女在用圍脖探討他們青澀的愛情「 這就是年輕人對隱私的看法都可以公開。
google時代,誰交個女朋友不去先google一下?
so信息被迫會透明,這導致的結果是,少幹壞事,一切壞事都有記錄。甚至開放都有公安的記錄哈。
so信息透明化的時代對個人誠信要求更高。
這不是壞事。

其次說下企業,企業分企業內部和企業VS企業外部。
企業內部ERP+什麼供應鏈之流應該是充分透明的趨勢了。
企業外部對透明化的要求現在也在提高,比如食品行業。要求公開主要成分甚至可追溯都是透明化的表現形式
甚至ifixit.com對電子產品的拆解也算透明化的一種。so就是一個主動和被動的透明
透明已經成為客觀現實。我只能說企業更早意識到這些才能更好跟隨時代趨勢。
甚至這樣的信息透明化,本質上會帶來專業化趨勢。
是扁平化,scale out而非垂直化,scale up。
我查查對零售企業的威脅我看就是信息透明最好的表述。
這裡可以涉及兩個經濟學的觀念
1.lemon market/信息不對稱
2.交易成本/信息本身就是交易成本的一部分。
這裡要推演下去太複雜。只是提一下足夠。


再說非營利化組織

政府毋庸置疑,你不透明就讓你下課。這點上信息透明化會導致小政府大社會,這個好像和保守黨,共和黨的理念相配合。David Cameron是保守黨。

NGO更不談,財務透明化,可追溯化,誰做的好誰的捐款會更多。

學校和醫院,也簡單數字化後弱小的學校沒特色早晚被淘汰,醫院一樣。

so信息透明化其實對非營利組織的衝擊最大,畢竟他們本來也是官僚的源泉。
越透明越難官僚。這是常識。

這是一個簡寫,提一下相關的思考路徑。大篇幅的論述不是我特長。我一般假設大家在同一個水平思考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64

李祿演講之感想--兼談價值投資(1)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hd8.html
感謝surfer的轉貼 
這是一篇非常好的演講。希望多多分享類似級別的演講看了之後獲益匪淺。 

這兩年多來。巴菲特為何投資BYD一直是一個困擾我的原因。一直沒有找到合理的解釋和為何老頭子會投資BYD。 

我曾經找很多朋友討論都沒有什麼可信賴的答案。 
兩年多來最合理的解釋是早前襄陽提出過的一個。巴菲特投資BYD是因為BYD改變汽車生產模式。這和當時BYD用人工替代機械做手機鋰電池一個意思。BYD用人工替代大規模自動化生產線生產汽車。現在看來這個觀點也有瑕疵。 

巴菲特投資思路是在李祿演講的問答階段解釋了。 

其實主要是兩點 

1.電動車替代傳統的柴油汽油車的時代來領。 

2.就汽車時代的經驗三大甚至包含各大汽車廠作為核心技術的發動機都是自己生產。 
電動車的核心是電池+整車 
這世界上唯有BYD是有電池和整車技術 
這是他們投資BYD的核心邏輯。 

「There is really only one company that is a leader in battery manufacturing and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Q: Right – but what did you look at to reach that view? 
Li Lu: There are a lot of people who have worked over 100 years making great cars. The technology for building a traditional car has been refined enough to where it can be learned in a short period. The place we are still seeing a curve of continuous rapid improvement is with the batteries for cars. Whoever is leading the charge will have a major advantage. There is really only one company that is a leader in battery manufacturing and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There is only one company. To put this together you need a Ford to put that together. So far those two elements need to be put together. It is not an easy process. 

李祿演講的錄像資料這裡有: 
http://www2.gsb.columbia.edu/fla ... enwald_04-15-10.flv 


說一下我對電動車的思考 

1.電動車替代汽車是大勢所趨。 
但是至於現在是否是迎接轉載點來領說實話我沒太大把握。但是可以肯定轉折點越來越近。 

。 

電動車最大瓶頸確實是電池。這點上李祿的觀點很正確。起碼和我的觀點一致。 

傳統汽車三大部分 

發動機+傳動系統+控制系統(電子控制) 

電動車 

電機+電池+控制系統 

電機是非常成熟的產業。無非是定子和轉子。甚至當前汽車內也有很多比如電動窗和電動座椅用的就是直線電機。 

因為電機的成熟可以讓電動車用四個電機直接至於車輪而改變傳統汽車發動機+傳動系統的結構 

也就是四個電機驅動四個車輪只要用電線連接提供電力。 
這會極大減輕車體重量。 

電機還有一個好處是啟動速度快。詳細數據可以參見用蓮花模型的Tesla上月剛IPO上市。 
插一句。早前寶馬的新能源汽車的方向是氫能源。現在也放棄了。所以電動車可以確定為下一個方向。其他方向的嘗試目前都暫時都停止了。 


2.電池 
電池技術的發展或許可以解釋為近幾年的80塊的油價給了電池技術足夠的科研經費。 

這方面有非常多的研究文章。 

方向上也分 
日系的磷酸錳鋰。美系的磷酸鐵鋰兩大方向。 

李祿文章中提到的BYD是電池和汽車一體是全球唯一一家。這確實是事實。 
但是為何其他所有開發電動車的廠家都是找電池配套的呢? 

從volt - LG chemical 

從ford- jonson control 

從leaf-NEC(合資) 

Chrsyler-Aone (上週這單撤銷了chrsyler重新找合作夥伴) 

包括全球唯一量產的Tesla都宣稱自己不做電池。只做電池控制。 


為什麼其他家都是合資的?只有BYD全產業鏈。難道是世界錯了唯有BYD對了嗎? 

這想法太過瘋狂。 

起碼我不認同。 

但是單就投資角度我不得不說BYD已經是一個標竿式的投資。人家好壞賺了100億。對錯的討論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65

思考的碎片--5.3 中國式故事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hda.html
由京東聯想到比亞迪

突然發現兩者異曲同工。
都是垂直整合。
這算中國式故事?
我從來沒看好過BYD,哪怕Buffett買入。
甚至這個Case是少數幾個我無法理解Buffett買入邏輯的。

剛剛把早前寫的關於巴菲特購買BYD的故事重貼一遍我也再看了一遍,自己早前寫的。
看來我是一貫不看好這類遊戲。

so在我的眼裡這兩個故事都是忽悠。

而且一個比一個大。大忽悠。

大忽悠到最後一般都是一個故事,失敗以後說一句如果當初再給我100億我就成功了!。
笑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66

思考的碎片--5.6 觀察所得,蔬菜的價格+iphone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k01.html
蔬菜價格暴漲,好像已經貴過豬肉。

今天問了一個去年的菜農(今年打工1600/月60歲),他去年用兩畝荒地種菜。淨收入3-4萬(撇掉投入成本為算人工),投入勞動力1.5個,他+他老婆0.5。地點外環外不到郊區。銷售點是近外環線。
種子農藥化肥等大約5000-6000
他說按照現在的菜價可以賺到5萬多。一年。問了菜農今年的種子農藥化肥漲幅,他們說有限漲1000塊了不得。
當下租地的價格最好的1200一畝/年
按照4萬算1.5個人工大約收入是2200/月。今年按照5萬算大約2700/月
上週問過出租車司機現在收入大概月入6000+- 500 /雙班,
問過阿姨,老公200多塊一天包中飯裝修工,8小時超過算加班有一天算一天。大約收入6000一個月。阿姨大約3000左右一個月。15/小時計算
上海最低工資1450/這個人人都知道現在.今年漲200.

這幾個數字串聯起來看,菜的漲價應該是基於人工費用的上漲,一般而言人工的漲價是不可逆的,即只升不降!so幾乎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就是菜價很難回落,同時通膨捲土重來而且未來1-2個Q內會愈演愈烈。
蔬菜漲價影響基本生活。

iphone
最近有一個嗜好看到誰的iphone都要交換過來看看對方裝些什麼APP
有幾個小結論
1.聊天工具很多,但是基本是重複的。真的佔主導還是小企鵝。其他都是陪襯(意思是IM很多,但是朋友都是重複的,就那點人際關係)
2.視頻方面PPS PPlive用的多,看實況足球轉播多數,現在估計是NBA轉播。
聯通268套餐的流量用不完。足夠可以看。
3.我查查還不普及,但是看我演示過我查查的,人人都會去裝。
所有人看到這軟件第一反應是零售沒法做,甚至包括便利店都會有影響。
一般而言便利店會比大賣場貴20-30%

我查查其實也很容易山寨這東西沒啥粘性,如果有你查查我立刻就可以換。
問題的核心是移動互聯網對零售業的影響。這是非常重大的命題。


4.手機對電視節目插播廣告影響巨大
早前在看NBA轉播中插播廣告我會用NB或者ipad,但是這兩個屏幕太大。切換很不方便,從NB切換到電視很慢,然後容易錯過精彩畫面,(個人習慣,切換是視角視野的切換)現在我已習慣性在插播廣告時用iphone刷圍脖之類。單手操作且屏幕小。一點不影響我看NBA。這個超過早前NB和ipad。核心是切換容易,不佔視線。這樣下去。電視廣告統統完蛋。

5.App應用上國內和國外是兩個生態圈。
幾乎很少見國內的裝path or instagram哪怕這兩個是不用翻牆的!
so割裂的世界?
6.移動金融 反正我是不願意用也不敢用,但是幾乎人人都裝了手機銀行。這個出乎我意料。年輕人中接受度那麼大?手機掉了怎麼辦?你設開機密碼,然後十次銷毀數據?這個安全性足夠了?

這個是週末觀察。很細節很瑣碎不過很有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68

思考的碎片--5.6 BRKA的股東大會?不就是一個演唱會嗎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k1x.html
思考的碎片--5.6 BRKA的股東大會?不就是一個演唱會嗎

上週末看了Justin Bieber 的Never say never 演唱會紀錄片,看到無數狂熱的女歌迷,帶著牙箍,揮舞螢光棒在歡呼。

這週末是BRKA的股東大會,那麼多朝聖這去參加這個嘉年華。還有從中國飛過去的。很瘋狂。也算集體無意識?

這是理性的嗎?
這是一個價值投資者所為嗎?

這些投資者和戴牙箍的少女有毛區別?

當然媒體,基金經理另當別論,一張和巴菲特的合影,一份參加過BRKA股東大會的證明或許是營銷手段。證明自己是所謂價值投資的信徒,媒體當然是一個宣傳機會。

這裡有時代背景,當下是internet時代,股東大會開完幾乎所有信息都會在網路上公佈。so專程去開會所得和網路上看轉播或者看文字實錄有毛區別?

還好我信Jesus
沒有所謂偶像崇拜之說。

價值投資,其實就是買便宜貨。

同樣的信息,為毛要特意飛跑美國,時間不是錢嗎?這是價值投資者所為?
付出的是價格買到的是價值,跑去聽個演唱會有毛的價值。還狂歡?

我沒看懂。

話說我也看了下實錄。
預測5年的利潤,這難度太高。
我回想下我買過的公司,幾乎我都沒能力預測五年。
除了早前A股很便宜時候買入的股票。雖然也沒太大能力預測五年利潤但是5年後利潤暴漲是幾乎肯定的。
IT公司裡大約FB我能相信5年後一定比現在來錢。
設備公司包括蘋果我都沒法預見到5年後。
AMZN可以看到5年後。
做硬件的半年後就不知道生死。
這大概就是和大師的差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69

思考的碎片---5/8真的的碎片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lbp.html
1.如果學了巴菲特就發財,那麼國內那個研究巴菲特專家就會是首富
還用出來拋頭露臉?
也從來沒見過他曝光收益率。用常識分析就可以知道答案。
這人早前甚至連兩個知名的Paulson都搞不清楚。把財長和做空subprime mortgage的Paulson搞錯。也真是本事大。
朝聖好像以前只有去麥加。。。哈。很恐怖。這種集體無意識少參與比較合理。如果沒有獨立思考,嘿嘿。
至於誰去參加任何活動都不代表你應該參加,邏輯太簡單。
中國人不樹立點神會很難過哈。跪累了有空起來站站。
我還有一句名言:要錢的都是貴的。
跑那麼遠給人捧場,幫別人站台。簡直是瘋子。

真的學到巴菲特精髓的話,你換位思考下,如果你是巴菲特會去參加那個所謂朝聖嘉年華嗎?答案顯而易見

2.巴菲特這老頭真是老狐狸,他說不買IPO股。本質上說明還是比較關心對手盤的。

關於他和對手盤,最有名的橋段應該是買中石油那次1億股相信是BP的賣盤。他的操盤手打電話給他是不是吃,他說吃下。

做空IPO,另外一個有名例子是鄧普頓:
這種上市限售股玩法其實是符合國際慣例的,但也被老練的投資人所利用。今年剛去世的偉大的價值投資者和慈善家約翰鄧普頓爵士,曾在2000年設計了一套策 略,在禁售期失效前約11天沽空科網股,因為一旦禁售股持有者獲准將股票賣給大眾,沉重的沽壓就會蜂擁殺出。他把目標對準在價格曾為首次公開發行價格3倍 的科網股。鄧普頓找到了84只符合這個標準的股票,決定每個沽空部分的規模都達220萬美元,總共動用了自有資金1.85億美元。結果,2000年3月的 第二個星期,股市崩盤,鄧普頓成功了。

巴菲特不買IPO我相信他是基於兩點1.見不的人賺錢哈。2.信息不對稱。
老狐狸應該很明白,BP的賣盤是虧本的。如果我沒記錯。他最不喜歡的是對手盤是盈利盤哈。
同時新上市公司除了prospectus 其他信息缺乏不利於觀察。so他不喜歡正常。

這裡說三個市場的IPO 
內地市場:只要審批制還在,那麼必然有RS,憑什麼吧錢送給你?沒見紅三代都是PE都是上市前入股?

香港:確實有一類公司IPO值得關注。只有一類。從上市目的分析。這裡不公開這秘密按照我的經驗這類IPO幾乎全可以賺錢。

美國:要當心PE/VC的退出。他們都是人精。同時美國市場有一個趨勢。就是PE/VC會吃足利潤留給二級市場的空間很小。
和香港市場有一個類似,不少科技企業是在最紅的時候上市,同時也就是所謂脈衝高點退出。這要非常小心。
都不是善類。香港是傳統行業利潤最高時上市。和美國差別是美國功能多是科技公司。沒盈利上市。香港是利潤最好時候的傳統行業


3.美劇VS宮廷劇
看了下suits,很有趣。

suitsVS國內的清宮劇

兩個人群喜歡的東西。
一個是喜歡規則,一個是喜歡勾心鬥角。

suits類型的連續劇美國會持續拍。最早應該是boston legal。
理由是拍攝的成本很低,同時橋段很容易找。美國那麼多律師。
而且正好符合中產階級價值觀很棒。

國內適合宮廷劇,這早有分析。給你們這些臣民植入皇帝理念。同時也沒其他可以拍。
你們這些奴隸去人斗人吧。

4.看app market
好像熱賣的還是遊戲類。
工具類app市場有,但是有限。
這要好好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70

思考的碎片--5.8 廣告觀察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liz.html

1.週末第一次看到京東的電視廣告
google下,2010年京東就有電視廣告。
早前做過判斷,任何做電視廣告的電商都長久不了。
看來匹配了
殊途同歸。

2.雨潤的廣告竟然是非公企業的黨建
這公司完蛋鳥。
看到這廣告第一反應是早前一個黑色幽默,「黨員中也有好人」

3.可口可樂張琳的那個廣告
概念上是100%抄襲蘋果的ipod那個脫套頭衫的廣告,換套頭衫但是沒人頭。ipod不換。

山寨創意哈。

4.說個音樂的思考
有趣了
現在流行一首歌兩個調前後不同
Justin Bieber 的Boyfriend
應該就是follow We Are Young的!
創新到流行。。。
we are young早晚會在足球場上流行,類似早前的Queen的we are the champion 和Pet shop boys
的Go Wes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71

思考的碎片--5.9聯想智能電視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mzn.html
聯想推出智能電視
這個鳥東西會成功?(@炳叔 和我意見一樣)

簡單的回顧下歷史。從微軟維納斯的故事開始到盛大盒子。
那麼多想在電視上動腦子的人,沒一個成功的。
電視的方向還是被動的單向傳送+大屏幕+高解析度。電視的尺寸越來越大,分辨率越來越高。(符合分辨率不可逆的判斷)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不斷試錯其實是物理的方法論(不斷的想在電視電話化)。人類社會的遊戲是這樣,維納斯不成功可以自動推演到聯想的智能電視不會成功。

這裡再說一個例子,所謂非接觸式支付。NFC
全世界NFC幾乎都是在地鐵和公交系統使用。在小額支付的環境中只有部分的地區才能成功。日本的西瓜卡和相關的八達通才是額外例子。
但是地鐵,從上海地鐵卡的發展歷程看,從紙制到卡片式插取式,演化到現在的非接觸式交通卡。
而且全世界的公共交通都支持非接觸式卡這變成普世的。
單就技術上手機支付早就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實際上還沒有一個成功案例。為何?
這和智能電視其實異曲同工。

就是要成功早就能成功,要是早就不成功,現在也無法成功。這裡人性和環境的因素大過技術的因素。
或許有人會舉例說apple最早的觸摸電話沒有成功。這還是有差別。一個geek喜歡的東西可能因為技術緣故推遲流行。但是所謂智能電視絕非如此。

廣播---電視---電腦
傳播工具的變遷會導致人類獲取信息和娛樂方式的改變
但是誰都沒法取代誰,誰都不會滅失。
只會邊緣化。
大型實時的活動還是需要電視作為媒體傳播。但是電視往電腦方向的遷移那幾乎就是天方夜譚。
可以參考音樂傳播模式的變遷
黑膠--卡帶-CD-MP3--online music
變遷不可逆
逆潮流的只有死路一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72

思考的碎片---5/10 不看好viddy+socialcam之類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nkg.html
思考的碎片---5/10 不看好viddy+socialcam之類

instagram被FB吃掉後,現在最熱的應該是viddy+soicalcam之類視頻分享app

我特意試用下,發現這東西沒法流行。這裡說下理由。主要還是從消費者體驗角度入手

作為一個亞洲人或許視野還不夠開闊,特別對歐美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把握上,我只是從我的角度分析。


早前分析過人機交互的趨勢
從文本(DOS)--圖形(window3.1)--觸摸屏(iPhone)--手勢(Kinect)--語音(Siri)

這個趨勢非常明顯是一個擬人化的趨勢,人和機器的互動逐步做到類似人和人的交互。
或者可以說人在偷懶省略了學習的過程(dos是需要學習的,ipad現在嬰兒都會自己玩)

那麼回到命題本身,instagram---Viddy是人和人分享信息的趨勢嗎?
內在邏輯是internet以來分享從最早的聊天室 -- BBS--blog--photo--video
從文字到照片到視頻的分享趨勢

我看下來答案是否定的。

視頻從來沒有照片流行。video camera問世到現在也有超過20年,但是用途最廣的還是在家庭活動和旅行途中。

我用常識判斷照片VS視頻的流行度比打過是10:1.無論是從數量角度,還是使用時間角度。

或許反對意見會說YouTube,拜GFW之賜,我後來很少看youtube不過按照我在土豆和早期youtube的經驗看,YouTube內容中自制和轉載的比例也差不多是1:10這個數量級。
自拍的視頻還是少數。

早前有文章分析過為何instagram如何戰勝Flickr/ http://tech.sina.com.cn/i/2012-04-13/08286953121.shtml

Facebook和Instagram或許不是最好的圖片分享社區,手機拍照的畫質和藝術性也無法與專業單反相機相比 ,但手機拍照和便攜分享帶來的巨大潛能卻是定位高端的Flickr所無法企及的。

這個討論似曾相識,黑膠 VS CD時候也有探討,毋庸置疑音質是黑膠好但是CD便利。
最後的黑膠依然存在但是被邊緣化,Flickr也會存在,存在於頂級單反用戶群中,但是instagram會成為主流。Flickr會是小眾。instagram會是大眾。

通過這兩個我的常識1.PC時代視頻流行程度低2.大眾的才會成功。 
就可以推導出視頻app沒法成功

同時換一個角度看問題。
1.照片可重複,且可修改修正。這點上視頻更具一次性特徵。(雖然instagram+viddy都有濾鏡,但是照片濾鏡和視頻濾鏡不一樣,一個是對單一映像的一個是對連續映像的)同時不方便修改分享(privacy, too much information單張照片可以用不同濾鏡過濾到不想分享的東西)
2.視頻比照片耗電無論上傳還是觀看。耗電對手機是致命的
3.照片比視頻更碎片化,無論上傳還是觀看
從上面兩個角度看視頻在流行度和使用度上都無法比照片分享更流行。
最後一點instagram如果要加視頻分享是否很容易?包括path加一個視頻按鍵即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73

思考的碎片--5/10 看好的行業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nr2.html
寫過很多不看好的行業和方向
寫幾個看好的

1.我查查
這也算信息透明化的一個趨勢
在外加一個所謂經濟學原理。信息不對稱。
用了我查查這價格信息就真的很對稱,店家就會相對劣勢。
會引發殘酷競爭。
這是近期最讓我震撼的應用。

2.無線充電
預言下,3年過後90%手持設備都會使用無線充電。
問題是這裡沒公司可以搞。無趣的很。

3.LTE
LTE我看好
但是LTE就到頭鳥,不需要更快。
未來5年內2G會被淘汰這會類似91開頭的模擬機被淘汰歷程。
不聯internet的手機不是手機

4.標準化手機
沒有必要搞那麼多型號
4」是屏幕極限
現在iPhone4s我就覺得單手輸入短消息已經很不便。
也沒必要更輕更薄
2核還是4核關係大嗎?
電池是致命的幾乎。

標準化手機就是硬件的末日。
然後價格歸零,運營商模式

5.電動車
EVnot HEV
電池是關鍵。
長期看電動車效率高。電池逐步突破後一定大發展。
時間看不清楚。
很久沒去leaf論壇逛鳥,leaf會是標誌性事件。這我要再去觀察下用戶體驗和反饋。
早期的電動車還是應該歸類於家庭第二輛車,規定範圍內行駛。女性車。這樣範疇。
或者是通勤車,固定線路長距離,利用油價/電價 差價吸引客戶但是這樣必須定位第二輛車。
(日經有過報導)
國內沒啥希望。理由是充電不方便。必須是家庭自有充電裝置,對住戶空間要求高。
而且國內就不用創新,等人家搞定再炒容易點。國內還是第一輛車市場。第二輛還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