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央行:1月份對金融機構開展MLF操作共5510億元

2017年1月,為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基本穩定,結合金融機構流動性需求,人民銀行對金融機構開展中期借貸便利操作共5510億元。其中1月13日操作6個月1230億元、1年期1825億元,利率分別為2.85%、3.0%;1月24日操作6個月1385億元、1年期1070億元,利率分別為2.95%、3.1%。1月末中期借貸便利余額為35728億元。

人民銀行對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發放抵押補充貸款,主要用於支持三家銀行發放棚改貸款、重大水利工程貸款、人民幣“走出去”項目貸款等。2017年1月,人民銀行對三家銀行凈增加抵押補充貸款共543億元,1月末抵押補充貸款余額為21069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249

午市盤點丨銀行股帶動次新股漲停潮 央行或續作MLF對沖巨額到期

周三(2月15日),上午兩市呈現窄幅震蕩的走勢。早盤次新股接力“一帶一路”成為最強風口,並帶動起次新股、銀行兩大板塊,電力、石油板塊送助攻,滬指一路摸高至3229點後逐漸回落;臨近午盤,軍工融合、港口板塊帶領大盤重新翻紅。創業板也曾在蘋果概念+互聯網金融的帶動下發起一輪攻勢,但最終無功而返。

截至午盤,滬指上漲0.31%,報3228.00點;深成指下跌0.02%,報10262.77點;創業板指上漲0.08%,報1910.84點,兩市半日成交合計2722.45億元。截至午盤,滬股通凈流入5.76億元;深股通凈流入2.87億元。

盤面上,次新股是當之無愧的最強風口,板塊內掀起漲停潮,張家港行(002839.SZ)的四連板直接帶起了銀行股、次新股。港口、電力、民航、家電、白酒等板塊也有一定表現。與此形成明顯對比的是,“一帶一路”題材的大基建(新疆本地股、水泥、鋼鐵)今日表現低迷。在概念板塊中,無線充電、OLED等題材沖高回落,沒有持續性。

資金方面,今日資金面因流動性多重回籠明顯偏緊,為了對沖巨額到期資金,央行連續三日開展逆回購,央行今日公開市場進行500億7天、200億14天、500億28天期逆回購,當日有2600億逆回購到期,此外當日還有1515億MLF到期。不過上午有媒體報道今日央行將與部分銀行進行MLF操作,目前操作金額未知,但央行續做MLF維持資金面緊平衡,符合市場預期。

“經過連續反彈,技術面已經出現頂背離,市場上攻勢頭受阻,調整風險正在逐步累積。”有券商分析師表示:“在IPO放緩,節後資金逐步回流背景下,市場熱度逐日上升並走出持續反彈格局。但近日成交量萎縮,大盤反彈乏力,反彈或已到了階段性頂部區域。目前滬指已站上3200點整數關口,繼續上行壓力重重,短期大盤有震蕩整固的需求。短線來看,調整隨時可能發生,投資者應註意5日、10日均線的支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477

央行:開展MLF操作共3935億 利率與前次持平

2月15日,為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基本穩定,結合近期MLF到期情況,人民銀行對22家金融機構開展MLF操作共3935億元,其中6個月1500億元、1年期2435億元,中標利率與上期持平,分別為2.95%、3.1%。 ​​​​

此外,今日還有1515億MLF到期。央行今日MLF操作凈投放2420億元。

同日,中國央行發布工作論文稱,應合理把握去杠桿和經濟結構轉型的進程,既要避免過快壓縮信貸和投資可能引發的“債務—通縮”風險,也要避免杠桿率上升過快而引發債務流動性風險和資產泡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486

外媒:中國央行今日將與部分銀行進行MLF操作

彭博2月15日援引交易員稱,中國央行今日將與部分銀行進行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

數據顯示,中國央行公開市場進行5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200億元14天期逆回購操作、500億元28天期逆回購操作。今日央行公開市場將有2600億元逆回購到期。另外今日有1515億元MLF操作到期。

本周有共計1.68萬億資金到期,包括9000億元逆回購資金、1515億元6個月MLF資金以及6300億元TLF資金。巨量資金到期,加上市場對央行後續大額對沖不報期望,對長期資金較為焦慮。

國債期貨15日早盤低開,十年期債1706合約下跌0.16%;五年期債1706合約下跌0.09%。SHIBOR利率也全面上漲,隔夜Shibor報2.2658%,上漲0.48個基點。7天Shibor報2.6270%,上漲0.62個基點。3個月Shibor報4.2394%,上漲2.46個基點。交易所質押式回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488

央行對12家金融機構開展MLF操作 共1940億

3月7日消息,根據人民銀行官方微博消息,為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基本穩定,結合近期MLF到期情況,人民銀行對12家金融機構開展MLF操作共1940億元,其中6個月885億元、1年期1055億元,中標利率與上期持平,分別為2.95%、3.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551

美聯儲加息傳導效應顯現:MLF利率再度上行10BP

淩晨2點,美聯儲的加息靴子終於落地——加息25個基點,聯邦基金利率區間就此上升至0.75%-1%。

傳導效應隨即顯現,繼1月底、2月初中期借貸便利(MLF)和央行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上行10BP之後,3月16日央行逆回購和MLF中標利率再次上行10BP。

3月16日,為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基本穩定,結合近期MLF到期情況,央行對17家金融機構開展3030億MLF操作,其中6個月、1年期中標利率分別為3.05%、3.2%,上調10個基點。

央行相關負責人今日就公開市場操作中標利率相關問題答記者問時指出,美聯儲在去年12月份和今天淩晨兩次加息,美國國債收益率帶動全球收益率曲線上移。這樣,國內基本面與海外因素傳導效應疊加,市場利率已迅速有了反應。從本次招標前的市場預期看,基於對國內基本面變化和美聯儲加息的判斷,市場機構對中標利率進一步上行已有較強預期。

中標利率上行不是加息

對於MLF利率上行,有市場預期是否在“加息”?對此,央行有關負責人指出,此次中標利率上行是市場化招投標的結果,是通過央行招標、交易對手投標產生的。中標利率上行並不是加息。

央行負責人指出,央行逆回購和MLF操作合計投放3830億元資金,規模可謂不小,但中標利率仍上行了10BP,主要反映了近期國內外影響市場資金供求因素的變化。

觀察是否加息要看是否調整存貸款基準利率,中標利率上行並不是加息。在我國當前的貨幣政策框架下,“加息”指的是存貸款基準利率的上調,帶有較強的主動調控意圖。而中標利率上行是在資金供求影響下隨行就市的表現,主要是由市場決定的。公開市場操作有自己的量、價目標,當側重點在價的目標時,量(招標規模)就要隨行就市;當側重於操作量時,價格(中標利率)就會隨行就市。

央行負責人指出,中央銀行工具箱的工具比較多,不必對每次操作數量、價格都作出過度解讀。大家可以看看美聯儲的公開市場操作,翻查人民銀行1996年以來每一期公開市場操作,中標利率經常在變,並不意味著貨幣政策取向發生變化。

繼續穩健貨幣政策

對於人民銀行在公開市場上利用各種工具,市場認為在引導貨幣市場利率上行,今年兩會上央行行長周小川在答記者問時也有回應。

周小川指出,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們還是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或者更明確的說法,就是我們的貨幣政策是穩健中性。

至於使用各種各樣的工具,確實中央銀行工具箱的工具比較多,工具的使用自然可能也帶有引導市場價格、引導預期,同時傳導貨幣政策的意圖。但是也沒必要對每次操作數量、價格都作過度解讀,貨幣政策總體來說還是穩健中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301

央行進行4955億MLF操作 未進行逆回購

周一,央行周一進行4955億MLF操作,其中6個月1280億元,1年期3675億元,中標利率分別為3.05%、3.20%,利率均與上期持平;未進行逆回購操作,當日有200億逆回購到期。此外,周二(4月18日)有2345億MLF到期。

海通姜超認為,流動性方面緊縮預期難消,貨幣政策短期難再寬松,一是金融過度繁榮導致資產泡沫,3月信貸同比下降,銀行表內資產擴張開始放緩,但表外融資高增意味著表外加杠桿仍在繼續,在金融去杠桿的大背景下,CD納入同業負債,MPA從嚴監管等政策或隨時到來。二是由於外占下降等原因,銀行超額準備金持續下降,測算2月超儲率已降至1.4%的歷史最低值,3月下旬以來央行持續凈回籠,貨幣市場資金偏緊。

申萬宏源稱,央行貨幣政策操作成為影響資金面成本的最重要因素。上周央行未續作到期MLF,但通過重啟逆回購和操作PSL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進行了對沖,預計本周央行將繼續通過一定的凈投放維穩資金面,避免資金成本大幅擡升。

中信建投稱,央行重啟逆回購在意料中,在巨大資金壓力下,央行展開PSL操作符合需要,後續公開市場操作的頻率和力度也都將明顯加強,以緩和資金面壓力,MLF續作概率較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755

央行:4月開展MLF操作4955億元 SLF操作108.87億元

中國央行5月2日消息,4月開展中期借貸便利操作共4955億元人民幣,開展常備借貸便利操作(SLF)共108.87億元,還對三家政策性銀行凈增加抵押補充貸款共839億元。

央行稱,為滿足金融機構臨時性流動性需求,中期借貸便利操作(MLF)共4955億元。其中6個月1280億元、1年期3675億元,利率分別為3.05%、3.2%。4月末中期借貸便利余額為41083億元。

央行4月份對金融機構開展常備借貸便利操作(SLF)共108.87億元,其中隔夜0.1億元、7天58.94億元、1個月49.83億元。常備借貸便利利率發揮了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有利於維護貨幣市場利率平穩運行。4月末常備借貸便利余額為102.72億元。

此外,4月份央行還對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三家銀行凈增加抵押補充貸款共839億元,4月末抵押補充貸款余額為22997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604

國債收益率升超隱含“錨”利率 央行明日MLF操作放水

據媒體報道,中國央行5月11日就MLF向金融機構進行詢量,將於12日進行操作。此前,公開市場5月3日有2300億元MLF到期,央行未續作,超出市場預期,且未來在5月16日還將有1795億元的MLF到期,使得市場流動性緊張加劇。機構分析師認為,央行重啟MLF操作釋放重要信號,反映了央行避免債券收益率過快上行的態度。同時“1年期MLF利率+40BP”或為現階段央行釋放流動性的隱含盯住的利率水平。目前一年期MLF利率為3.2%。

央行重啟MLF消息傳出後,國債期貨創近兩個月最大漲幅,而在此前一個交易日國債期貨剛剛經歷八連跌,而10年期國債收益率則升破3.6%,10日一度觸及3.7%關口。截至11日收盤,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T1709收盤漲0.76%,5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TF1709收盤漲0.50%;10年期國債活躍券170010收益率下行7bp報3.62%。

中信證券債券研究團隊認為,認為近期債券收益率的過快上行,已經顯出脫離了基本面和政策面的非理性苗頭。本次央行在10年國債收益率突破3.6%(1年期MLF利率+40BP)水平的關鍵時點出手續作MLF,及時向市場投放流動性,具有重要信號意義,將有力修正市場對於去杠桿過於緊張的預期。

4月份銀監會系列監管文件出臺後,銀行為應對監管而收縮資產負債表,導致委外、同業理財產品被贖回,債券拋壓較重,收益率持續上行。同時,銀行間資金利率也持續高位。本月3日曾有2,300億元MLF到期,但央行並未續作,低於市場預期,也是近期債券收益率上行加速度一個原因。

在10年國債收益率上行速度加快,一度突破3.6%的情況下,央行此次重啟MLF向市場投放中長期流動性支持,反映了央行避免債券收益率過快上行的態度,在市場出現投資者非理性爭相拋售苗頭的情況及時出手。這次MLF及時投放,對於維穩市場具有重要信號意義,同時也有助於投資者對於未來去杠桿節奏形成正確的預期:本輪經濟緩複蘇情況下的去杠桿將始終維持“溫和”步伐。

該分析同時指出,回顧2016年下半年以來的去杠桿進程,可以發現每當10年國債收益率向上沖擊“1年期MLF利率+40BP”水平時,央行都會出手釋放流動性,為過於緊張的市場降溫。目前央行貨幣政策操作的重心從傳統的存貸款基準利率轉向銀行間市場,通過銀行間的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引導整個各層級金融市場的利率水平。目前看來,1年期MLF利率很可能是央行對於中長期限收益率水平的一個基準“錨”。每當長期國債利率向下接近該“錨”利率時,央行傾向於適度收緊市場流動性;而當10年國債收益率高於該“錨”利率40BP以上時,央行傾向於投放流動性促使市場利率回落。10債利率高於3.6%的狀況目前大概率不會持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719

央行周五將開展MLF操作 國債期貨創近兩個月最大漲幅

周四,國債期貨收盤大漲,截至收盤,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T1709收盤漲0.76%,5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TF1709收盤漲0.50%;銀行間現券收益率大幅下行,10年期國開活躍券170210收益率下行6.24bp報4.3225%,10年期國債活躍券170010收益率下行7bp報3.62%,昨日最高曾觸及3.70%關口。

消息面,據萬得通訊社,央行周五將展開MLF操作。公開市場方面,央行重返凈投放。央行周四進行600億7天、100億14天、100億28天期逆回購操作,當日有600億逆回購到期,凈投放200億。此外,央行還對7天、14天、28天期逆回購需求詢量。

交易員表示,對配置戶而言,利率債收益率的快速上行增加吸引力,如果倉位不重可以考慮慢慢增倉,只是進度需要密切關註市況隨時調整;機構對未來持續監管的壓力擔憂不已,但對配置戶來說,10年國債3.7%左右的收益率,吸引力有所增加。

興證固收唐躍分析稱,債券市場出現了超越基本面的調整,背後的核心原因,一是監管政策不斷趨於嚴格,但更重要的是,市場的調整可能反映了金融杠桿體系本身存在的巨大問題(脆弱和不穩定);債券熊市還未結束,一些積極信號也正在出現;債券市場的配置價值越來越突出,負債穩定並且對凈值波動承受能力較高的投資者可以根據節奏慢慢配置,而交易性的投資者則需要多觀察體系的演變,並保持耐心,等待下一波機會的到來。

中信固收明明認為,周三國債收益率和國債期貨的大跌很大程度上是緣於恐慌情緒引發市場超跌,與基本面情況、政策利差、中美利差以及監管現狀分歧加大;“去杠桿與防範資產泡沫”的宏觀政策背景決定了監管加強將是大趨勢,但5月以來並沒有對於債市的監管政策更新,而前期政策處於自查階段,當前應該理性地認識監管政策,監管政策的目標是完善長效機制,而不是短期暴力去杠桿和系統性金融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7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