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14th,1985
封面文章:Making It Safer to Fly
讓飛行更加安全
1985年對於民航業來說是糟糕的一年,全世界範圍內發生的16次墜機事件中有1430人喪生,這是有史以來最慘重的傷亡。此外,飛機相撞事件的數量也急劇上升。人們開始思考,航空業及其監管者已經喪失了對安全性的掌控嗎?如果事實確實如此,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樂觀一方認為,飛機始終是最安全的出行工具之一,今年看似極端的情況也只是因為人們誇大了悲劇的發生頻率,雖然死亡人數增加了,但死亡率實際上在過去35年一直處於下降狀態。悲觀一方則指出,至今發生的一連串大事故似乎都無規律可循,而且乘客在空難中倖存的機會越來越小。
飛機製造商們,以及聯邦航空局(FAA),大都公開捍衛自己的安全記錄和安檢程序,並堅稱安全性良好。然而,FAA不再受到公眾的普遍欣賞,批評者們指責其對航線檢測的不一致性、空管員的不稱職性及其改善航線安全標準和交通控制設備的拖延性。空管員們也怨聲載道,他們罷工抗議加班和無法承受的壓力,FAA因此解僱了11000名員工,在管轄區域擴大的情況下,每塊區域的空管員數量卻不到1981年的一半。此外,政府本同意設立的對117億美元的改善飛行交通控制系統計劃高達70美元的信託基金,也在財政赤字的壓力下被無限期推遲。
要對飛行安全負最終責任的不是FAA,而是航空公司。一些高管擔憂,美國政府正在對航空業進行的去管制政策將威脅飛行安全,因為通勤航班和一些新開貨運專線在監管放鬆的環境下開啟,它們的安全性只能符合FAA設定的最低維護標準。引用一下巴菲特旗下飛安公司總裁的觀點——來自新進入者的競爭,大型的高管理費用的航空公司被迫削減成本,比如裁掉那些被認為不很重要的員工。
這次公眾批評的風口浪尖在FAA和航空公司上,機身和引擎製造商們倖免,但它們同樣出現過問題。
糟糕的1985年暴露了整個行業對之前低事故發生率的自滿情緒,各方達成了改善的共識,措施包括重塑FAA及其管控和檢測系統、盡快使用聯邦政府為裝配先進雷達等安全設備提供的基金、接受在飛機上設置更多備用倉等安全法則等,總而言之,FAA、航空公司、製造商們,三者必須齊心協力。
Sep.30th,1985
封面文章:Timeto Quit South Africa?
是時候退出南非了?
在一個持續了一年多種族隔離衝突的國家,你本以為你的企業可以作為推動和平的力量,但是反種族隔離人士正在發動抗議示威,抵制你的產品,要求你退出南非。禍不單行,國內養老基金投資者也在紛紛拋售你的股票,國會正在計劃經濟制裁,這種敵對的情景使你思考,這只是一個小市場,是否值得陷入激戰?沖銷數字將有多大?誰會接替你的業務?
以上只是政治原因,經濟原因更加強了從南非撤資的理由。南非正處於長達三年的深度衰退中,遭遇了冗長的乾旱,金價的下挫和兩位數的通脹,利率高達20%,這幾乎榨乾了所有的消費支出。近300家在此投資的美國公司回報率由80年的81%下降到了83年的7%,貨幣從今年1月以來已瘋狂貶值50%,政府宣佈高達120億美元的短期債務延期支付,資本大量外流,迫使政府干預外匯。
至今已有13家美國公司退出了南非市場,它們大多數在南非只擁有小型控股公司;諸如福特汽車、可口可樂、Union Carbide之類的有大型投資的公司,也正在或試圖悄悄撤資;而Goodyear等公司則滿懷信心地堅守陣地,它們認為撤資只會加深白人對黑人的歧視,傷害那些它們本試圖幫助改善生活的黑人員工們。
那麼誰對誰錯呢?作者認為,美國在南非的投資是適中的,僅次於英國的55%,在南非的外國直接投資中佔比18%,金額為23億美元,與日本頗具侵略性地進入中產階級市場不同,美國的投資集中在重要的以IBM、Burroughs、ControlData為代表的計算機行業、以Chevron、TexacoMobil為代表的石油行業和以GM為代表的汽車行業。
如果美國公司在多種因素下不得不撤資,那麼它們出售資產將損失慘重,得到的資金也未必能轉回國內。買主可能主要是南非人,因為歐洲各國政府基本已對本國企業投資南非提出了禁令,而南非本地投資機會稀缺,高達40億美元的現金池閒置,當像美國企業這樣的「清倉貨」出售時,正是它們的機會。
對於南非來說,美國企業的撤資也不是好事。首先,它們僱傭的工人中一半以上是黑人,而它們撤資後,只有白人能保住工作。其次,長期來看,如果資本用於購買已經存在的資產,而不是創造新的企業,那麼就業崗位就不會增加,越來越多的優質黑人青年將走上失業的道路,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都難以保障。
南非政府太強烈地抵制變革,而經濟的混亂和政治的壓力必將引致人數眾多的黑人群體揭竿而起,為公平而戰,美國公司在其中的斡旋只是推遲了這一天的到來。大多數美國公司坦言,只有當盈利不再可能,它們才會徹底退出南非,它們同樣擔心南非的政治風險,但無論時局如何變化,它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無力。對南非黑人的一項調查顯示,77%支持對南非的經濟制裁,43%支持通過暴力手段推翻種族隔離,也就是說,對於南非的年輕人,在歧視下活著比死更可怕。美國公司試圖推動和平,但恐怕已經來不及了。
Oct.28th,1985
封面文章:Toppling the Dollar Could Cost a Lot
顛覆美元將付出代價
財政部長James Baker終於針對美國的貿易赤字採取了措施,五個主要工業化國家攜手促成了美元的貶值,商人、投資者、議員們對此報以一致好評,然而作者認為,他們忽略了這項策略的長期成本,當前的益處其實都是轉瞬即逝的。
廣場協議顯然達到了Baker的主要目標——降低議會的保護主義狂熱,最為艱難的汽車業、造紙業、化學工業等行業將明顯受益於美元的貶值,但它們中的一些實際上在美元升值前就暴露出了問題,這次貶值反而使它們得以苟延殘喘下去。Alan Greenspan 則擔心政府用通脹換取短期的發展。此外,美元的貶值也意味著美國財富的縮水,外國人現在可以以低廉的價格購買美國的農場和公司,而不僅僅是出口商品,而本國人民為獲得國外的東西卻需要付出更多勞動和儲蓄。
Baker本希望勸說其他四個國家(日本、西德、法國、英國)通過採取新的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然而日本和德國均不予理睬。因此,唯一可取的行動就是干預外匯市場了。美聯儲在外匯市場上賣出美元,這增加了貨幣供給,但中央銀行有確定的貨幣供給量目標,因此在國內市場需要反向操作,賣出國庫券並增加銀行系統的準備金。這種沖銷式干預並不會對貨幣價值有長期作用,因此,廣場協議的實施有賴於聯儲是否允許美國貨幣量的增長。市場的短期反應似乎表示,人們相信聯儲會配合這一行動。但長期來看,通脹壓力已開始顯現。
五國集團似乎在貨幣政策上還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日元不僅僅相對於美元,還應相對於歐洲國家貨幣升值,因此,日本在外匯市場進行的是非沖銷式干預。
美元自去年春天以來一直保持弱勢,似乎不需要聯儲在外匯市場進行過多操作。然而,貶值是基於「美元價值被高估」這一論斷的,而貨幣是否高估是很難衡量的。因此,美元很可能在未來反彈,如果這樣,聯儲則不得不超發貨幣,因為這事關美國的威信。同時,聯儲應嚴密控制短期利率的攀升,因為它是匯率的關鍵決定因素。
實際上,無論聯儲是否發行貨幣,通脹都將上升,因為進口品價格的上漲會引來本國製造商們的追隨。對通脹的預期又將推高工資和製造商們的其他成本,從而減弱其競爭優勢。Allan Meltzer指出,處理美國的貿易難題只有兩條路:一是通過降低本國商品價格、抬高進口商品價格,降低美國工人和消費者的實際收入;二是繼續在提高生產率上進行投資,以保住當前的實際收入。通過美元貶值的方法縮小貿易赤字是前者,代價則是更低的收入和更差的生活水平。
封面文章:France's Pentagon Connection
法國與五角大樓的關係
作為Thomson SA(法國最大的國家企業集團,位居全球第四大的消費類電子生產商,當時正處於經營困難時期)公司的CEO,AlainGomez正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因為美國軍方選擇了它們,作為GTE的合作夥伴,建設一個價值43億美元的戰場通訊系統。這是美國軍方基於非美國技術的最大軍事項目合同,且獲得者是一家虧損的、曾由強硬的社會黨運營的法國國有企業,五角大樓瘋了嗎?
1982年,密特朗的社會黨政府國有化了Thomson公司,由Gomez執掌帥印,RITA(法國和比利時使用的軍事通訊系統,美國的系統正是基於它的一個變體)的勝利反映了Gomez短期內的巨大成就。1982年,公司虧損達2.75億美元,Gomez賣掉了一些落後的業務,最後集中於四個領域:軍事系統、消費品、醫療設備和電子元件,去年公司僅虧損了400萬美元,銷售收入達72億美元,預計今年將扭虧為盈。
Gomez將RITA視作其開拓美國市場的第一步,他還期待與五角大樓的更進一步合作,比如與Raytheon合作,開發一個聲納掃雷系統。
平頭、健碩,Gomez全身上下都散發出精英傘兵的清新領袖氣質。他的前妻是法國最著名的商場女性——Waterman鋼筆公司的總裁,他的祖父是一名西班牙無政府主義者,一戰時期移民至法國,在20世紀60年代,他本人是一名徹頭徹尾的社會主義者,而今他堅稱自己不關心政治。在加入Thomson之前,他曾是一名政府審計師,然後又去了Saint-Gobain(一家玻璃纖維和燒瓶製造商)工作,那時經歷的混亂局面比起Thomson的情況,實在是小巫見大巫。
1968年,Thomson-Brandt(一家消費品製造商,現改名為Thomson SA)買下了CSF(一家大型軍事合約商),前者本是母公司,但其對CSF的控制力一直很弱,兩家公司的總裁甚至頻繁爭吵。政府國有化母公司後,這一問題被忽略,Gomez則堅持一山不能容二虎,迫使CSF總裁退出。1983年他有一項妙舉,用自身的電話交換業務換取CGE的軍事和電子消費品業務,這對後來RITA的成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相比軍事產品業務,Thomson的消費品業務則顯得暗淡無光。在歐洲它以26億美元的銷售收入排名第二,僅次於飛利浦,但在日本的激烈競爭下收到重挫,日系產品佔據了25%的歐洲電視機市場和接近100%的錄影機市場。
Gomez正致力於削減成本和開發新產品,Thomson是數字信號處理領域的先鋒,收入暴增指日可待。此外,Gomez在半導體業務上下了重注,爭取走在技術的最前沿。這並非易事,因為半導體行業迎來了一場嚴重的衰退,但Gomez認為這正好提供了一個撿便宜貨的好時機,他以遠低於賬面價值的價格收購了Mostek,雖然它不賺錢,但Gomez看重的是它的技術和生產線,他的策略是在低谷時進行生產,在市場反彈時清倉。
Dec.23rd,1985
封面文章:FordIs Back on The Track
福特重回正軌
80年代早期,分析師們本以為福特只能在GM的影子下生存,當時的福特有上百萬赤字,生產戰略毫無邏輯,設計老舊過時,質量也毫無優勢。而今,福特已從「過去時」蛻變成了「現在時」,市場份額不斷提升,利潤創出新高,消費者對其滿意程度也迅速提升。
福特的再次繁榮部分源於汽車市場的強勢復甦和美國對日本進口品的限制,輕型卡車市場的收益彌補了福特在小型車市場的低盈利,並且這是以擴大市場份額為回報的。福特復甦的主要動力是大膽的設計,它勇敢地轉向更平滑的流線型車身設計,其代表作是Taurus和MercurySable車型,做到了與歐系車設計風格的完美融合。媒體對這兩款車的評價很高,但這與福特之前棱角分明的LTD和MercuryMarquis車型風格迥異,分析師們認為這是一次高風險的賭博,福特高官們並不以為然,他們的自信有三大理由:
一、Taurus和Sable的市場已經打開了,歐洲進口汽車在美國國內日益提高的人氣和福特之前對流線型車型的探索都是例證。一些設計師擔心,流線型的設計會使得汽車品牌識別度不高,福特承認外觀上的相似度,但堅稱已通過獨特的配件和裝飾解決了這一問題。此外,喜歡箱式車型的消費者依然可以購買Lincoln Town系列。
二、在最終生產計劃確定之前,福特已經對這兩種車型進行了範圍廣泛的消費者調查,且謹慎度高於福特之前推出的任何車型。因此,在預售階段,消費者訂單就已高達10萬輛。
三、新車的發布反映了福特汽車公司內部的深刻變革。面對日系車的激烈競爭,美國汽車業似乎前景黯淡,福特率先啟動Alpha計劃,削減員工數、關停多餘工廠、轉向更加自動化及高效的生產。計劃的目標是達到日本汽車生產商的質量和效率,目前一部分目標已經達到,在追趕競爭對手方面,福特走在了通用和克萊斯勒的前面。
質量的改善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福特和通用都遇到了合格軟件短缺的問題,這進一步導致了Taurus和Sable的推遲交貨。福特市場份額的上升在近幾個星期戛然而止,前述是原因之一,而更主要的原因是通用發起的融資利率戰,在高達7.7%的利率面前,福特不得不保持銷量,而將新車推介放在了次要位置。
福特仍有其自身的問題。其一,除非美國人民開始購買更少的大中型汽車,更多的小型汽車,否則,在聯邦燃油經濟性標準背景下,福特在與通用的競爭中處於劣勢;其二,如果美國人民的汽車消費習慣真的改變了,那麼福特在大型車銷售上的很大利潤將消失,更迫切的問題是,如何戰勝日本製造商的成本優勢。
比起五年前,福特現在的表現已經令人刮目相看了:成本維持低位,管理風格扁平化,盈利取代虧損,更重要的是,在新產品上的進取表明,它願意為成為行業領導者、而非跟隨者而承擔風險。
美林美銀分析師Jake Greenberg表示,原油市場正在重演1985年沙特主導的價格戰。歷史走勢證明,油價的下挫恐將延續。Greenberg建議持有歐洲原油及天然氣股票的空頭頭寸。
Greenberg表示:
在1985年的時候,沙特為了維護其原油市場占有率而采取價格戰。沙特當時將每天原油出口量從200萬桶增加到1000萬桶。明顯供大於求導致國際油價從1985年11月的31.72美元/桶跌至1986年3月的10.42美元/桶。4個月內跌去了69%!
隨後在沙特帶領OPEC削減產能之下,油價觸底反彈。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非OPEC國家墨西哥、挪威和前蘇聯也同時簽署減產協議。
目前的情況和當時有一些類似。美國頁巖油的情況和當時北海地區原油類似,而ISIS帶來的地緣沖突則和當時的兩伊戰爭相似。沙特則依然是那個原油市場呼風喚雨的老大。
此前沙特也表示,除非美國及其他非OPEC原油出產國也同意減產,否則沙特不會單方面減產。
如果沙特不采取行動,那麽油價在未來6-9個月內還將維持低價。只有減產協議達成之後,油價才有可能反彈。這個時間點或在12-18個月之後。
在和一位經歷過1985年油市的老交易員交流之後,他告訴我絕對低價或在35美元/桶。
無論如何,我認為目前比較好的交易還是持有歐洲原油及天然氣固的空頭持倉,或者利用反彈賣出。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太鬆會有啤殼、太緊就會沒潛力公司上市,上市定位真難決定。
1985年8月1日,受到大客戶Acorn Computer遭受財困,正在重整債務,要求債權人減收欠款。雖王氏國際並非債權人,並預料能收回債款,但為保守計,亦先行撥備1,650萬,加上再為物業撥備390.4萬,故合共約2,040.4萬的特殊虧損,為造成全年虧損2,010萬的主因,如不計以上兩項減值,公司盈利約30萬元,較1983年盈利8,100萬元大幅減少,主要因電私人電腦需求下降及電路版競爭激烈,導致生意額及淨利率下降,至於貿易業務雖有利潤,亦因美國出口簽證延遲,影響1984年業績。
預期1986年業績,公司稱雖生產業務訂單仍較差,但仍在爭取訂單,加上提高生產效率,預計1986年能盈利,在貿易業務上,如出口簽證減少阻延,貿易業務會大幅增長,如無不可估計情況,1986年業務仍可維持利潤。
同時,公司宣佈羅兵咸永道會計師行前身容永道會計師行辭任聯席核數師,由較次等杜羅司接任,以節省開支。
回到歷史,王華湘在1962 開設小型工場,後來乘著香港電子業低廉勞工優勢崛起,1977年改組為王氏電子,後獲得大客戶Atari(雅達利)支持,快速擴張,同時又發展貿易業務,兼售雅達利遊戲機。1983年又改組成王氏國際上市,但不幸地因為雅達利新機因為不能兼容舊遊戲,加上新主機遊戲不多,且質素極差,引起玩家不滿,造成「雅達利崩潰」(Atari Collarpase)現象,銷售暴降。
1984年,雅達利陷入財困,並分拆為兩間公司電腦部分Atari 及Atari Entertainment 出售,王氏國際陷入困境,但後來因電子市場逐步好轉,且生產成本仍具優勢而維持下來,而貿易業務的穩定利潤,亦是維持公司經營的因素之—。
因分家關係,故在1989年分拆貿易業務為王氏港建(532)上市,次年王華湘死亡,兩子王忠秣和王忠桐分別接手王氏國際及王氏港建兩家上市公司,同時後者也進行了由王忠桐為首的股權整合,正式成為王忠桐的控股公司。至於Atari 多次轉手後,最終遊戲部分被Namco 為首的日本人買入,電腦部分則經營不振輾轉由多間公司購入,最後法國公司購得,母公司易名為雅達利之名,但法國公司部分已正式破產,以避免債務牽連至母公司。
王氏港建其後經營回王氏國際類近業務外,分拆出王氏港建台灣外,也經營飲食、旅遊等業務,最近更經營藥業,在2006年至2007年兩度私有化但失敗。至於王氏國際業務仍然專注本業。
兩家公司均有在觀塘曾經擁有工業大廈,但面對新鴻基地產(16)的收購,兩者態度不同,王氏港建於2000年出售舊王氏港建大廈,後重建成apm 5期,後來不知是否以上市公司名義購入星光電訊大廈(前中南工商中心),又重新改名王氏港建大廈,為之後看到apm 5 期這麼旺,在2007年入紙重建,在2012年成為現時的1亞太中心,但年報不見其持有物業的披露。至於王氏國際的一座,在2008年,終於和新鴻基地產合資重建,項目名為One Harbour Square,2近期已完成第一期租售,預期於2017年全部完工,成為強勁現金牛。
兩者之抉擇,誰勝誰負其實不太重要,但都顯現在股價上。
1. 王氏國際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6%B0%8F%E5%9C%8B%E9%9A%9B
2.王氏港建主席 指港政經不穩 王忠桐憂爆移民潮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118/18512319
3. 1亞太中心
http://jpoon9394.blogspot.hk/2013/04/blog-post.html
5.雅達利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B%85%E9%81%94%E5%88%A9
5. 40年輝煌終結,Atari申請破產保護
http://myfun.gamedb.com.tw/News_Details.aspx?newsid=21747
6. 千禧創紀.盛世之城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forum.php?mod=viewthread&action=printable&tid=106288
7. 王氏港建私有化文件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807/LTN20060807071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925/LTN2006092510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1018/LTN2006101811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417/LTN20070417076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604/LTN2007060411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605/LTN20070605158_C.pdf
https://webb-site.com/articles/WKK.asp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618/LTN2007061817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628/LTN20070628488_C.pdf
8. 王氏國際大廈和新鴻基地產合資重建大廈文件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009/LTN2008100955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126/LTN20081126125_C.pdf
9.王氏國際擬加強自動化工序減人手 抵銷成本
http://www2.hkej.com/instantnews/stock/article/1315562
10月4日,英鎊持續下跌,截止發稿,英鎊兌美元跌穿英國脫歐公投以來低點,最低至1.2766,創1985年來最低水平。
此前,英國首相特蕾莎·梅(Theresa May)公開表示,英國脫歐進程將在明年3月底正式啟動,這嚴重打擊了市場投資者對英國經濟前景及英鎊匯率前景的信心。
有報道稱,英國首相特里莎·梅在退歐談判中不會優先保護金融服務業。報道援引特里莎·梅政府的三位高級官員透露,在英國脫離歐盟之後,政府將會拒絕將保護金融業作為優先任務。其中一位人士說,特里莎·梅的團隊也拒絕了與歐盟達成一項臨時協議以緩解退歐沖擊的要求。
特里莎-梅的態度也加重了投資者對英國所謂“硬退歐”的擔憂。
在二季度因為英國公投“脫歐”結果而重挫10%以上之後,英鎊在三季度續跌2.5%,由此錄得連續五個季度兌美元下跌。9月份,英鎊兌美元下跌1.2%,亦為6月份以來最差表現。而在10月份第一個交易日因“脫歐”前景消息跳空低開的狀況,也顯示,英國脫離歐盟對其貨幣匯率的負面影響力仍未完全得到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