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經濟 十年內勢超美日聯盟 雷鼎鳴

1 : GS(14)@2013-01-15 00:05:01

http://skypost.com.hk/column/%E9 ... 1%AF%E7%9B%9F/68291
未來十年,是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劇變的年代,中國在國際上所會遇到的麻煩只會有增無減。西方國家經濟衰落,中國經濟崛起,在在都衝擊着既有的平衡。這種情況最易擦槍走火,遠的不說,日本國庫空虛,卻狐假虎威,擺明車馬向中國「叫板」(也就是港人所說的「撩交打」)。歷史往往有驚人相似之處,甲午戰爭及二次大戰之前,日本經濟與現在一樣都是出現困局,但它還是侵略中國了。現在中國有無足夠的實力頂得住日本的挑釁?
一國的綜合國力包括經濟、科技、軍事、學術、文化、人民的團結性等等多種因素,但GDP顯然是極重要的指標,因為它是各種硬件的物質基礎。這裏先談GDP的比較。
樂觀2019年 保守看2023年
美國中情局的《世界事實書》(CIA World Factbook)是我常閱讀的網上數據庫,其中數據,雖不見得完全可靠,但仍可用。據其記錄,2011年中國的GDP,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下同)是11.3萬億美元,佔世界總GDP的14.2%;美國是15.08萬億,佔世界的19%;日本是4.44萬億,佔5.6%。我在本欄說過,中國GDP大約在2016年可超越美國,但我們大可作較壞打算,美日結盟,共同對付中國,那麼我們有必要將美日加起來與中國作一比較。2011年美日經濟板塊合共是世界的24.6%,比中國的14.2%顯然高出不少,但中國經濟增長快得多,要到那年才能超越美日經濟的總和?
這種比較,不能只作過於簡單的推演。我曾估算過中國的「生產函數」,頗有助對未來的二、三十年作些較可靠的計算。推動GDP的因素可列為勞動力、資本及生產效率三方面,中國快將進入「人口赤字」期,工作人口數量會長期停滯,但資本的投入,近年每年已達GDP的49.2%,而生產效率的進步,速度近十年來,平均每年也高達2.8%左右。若中國仍然能保持這麼高的投資比率及有與過去七年同等的生產率進步的速度,那麼只需到了2019年,中國的GDP便可超過美國與日本的總和。在這裏,我假設了美、日和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平均每年是2%,這很可能是高估它們的表現了。
但保守悲觀一點又如何?假設中國的教育、科技、工作效率等完全停滯,以致造成生產效率原地踏步,不再向前,那麼中國的增長速度便只能靠高投資比率推動。但就算如此,中國在2023年GDP也會超越美日總和!
樹大招風 增軍費必要
從以上可見,中國GDP超越美日總和也只是未來十年以內的事,你叫西方世界及中國的鄰國如何不驚心?就算中國如何融入國際社會,樹大招風之困仍不可避免。但我們不要忘記,乾隆皇年代中國的GDP也佔了當時世界的三成,後來大清帝國仍被列強打得落花流水。光是財富夠多而無保護自己的能力,便有如頭戴夜明珠在治安不靖之地招搖過市,正是懷璧其罪,更加危險。為了使一些渾水摸魚者知難而退,中國增加軍費是無可奈何的必要之舉,而中國現在的經濟實力也容許它這樣做。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2 : 鱷不群(1248)@2013-01-15 04:32:55

資本投入多又如何?有腦都知中國投資過度,生產過剩。生產效率的進步更好笑,中國做了幾多R&D,借用別人科技容易,科研能力和美國無得比。雷鼎鳴既然識得說中國快將進入「人口赤字」期,就應該知道更加不樂觀。大清帝國不是衰在軍費少,是衰在腐敗


不過安倍件白痴亂來,日本經濟十年內可能陷入崩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125

香港宅男多 恐成社會負擔 雷鼎鳴

1 : GS(14)@2013-01-24 00:52:06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2%A0%E6%93%94/71360不要以為統計數據都枯燥無味,我的嗜好之一正是隨意翻讀一些數據,並思考一下它們包含了甚麼隱藏着的信息。偶有發現,其樂無窮。
月前翻閱了一些人口與勞動力的官方數據,十分驚訝香港竟有這麼多「宅男」。據2011年的數據,25至29歲的男性人口為22.95萬人,但其中的6.8%,即1.56萬人並無參與勞動市場。這是甚麼意思?這批人不算入失業人口,他們並沒有去找工作,他們根本是在勞動力以外。此外,因為失業率是3.5%左右,所以這個年齡組合的男士,有超過11%沒有工作。
25至39歲 3.52萬人不找工作
撇除有努力找工作但卻找不到工作的失業人士外,這1.56萬位非勞動力為何沒有工作?香港的強迫教育已實施多年,這批人士不會是文盲,年齡上也處於青壯年,生產力及創意都處於一生中的高峰。有一小部分可能仍在讀書,但香港攻讀研究院課程的總不會有6.8%的適齡人口這麼多吧。有不少朋友認為這批人士主要是躲在家裏對着電腦的「宅男」,這是合理的猜測,他們沒有興趣去工作。
為甚麼只把注意力放在男性?在同一年齡組群的女性中,總人口有304.6萬人,比男士人口多得多,因為其中包括了外傭,但沒有參與勞動力的也高達3.87萬人。不過,因為部分女士已結婚生育,當家庭主婦也是對社會有貢獻的生產工作,所以沒有參與勞動市場,並不奇怪,我們也就不用追問。
其實我們也不用把年齡局限於25至29歲的組群,25至39歲的男士共有3.52萬人不參與勞動市場,佔其總人口的5.1%。在這年齡組群中,不參與勞動市場的女士更高達19.13萬人。
勞動力「浪費」 經濟靠誰支撑?
有3.52萬年富力強又有相當教育水平的人不工作也不找工作,對社會總會是個損失。據政府的人口普查數據推算,勞動人口相對於總人口的比例,自今年開始已在下降,亦即是香港已步入「人口赤字」期,我們不能不擔心香港未來的經濟活動靠誰支撑。若有3.52萬人似被「浪費」掉,我們怎可不關注?
不事生產的人總也需要消費。內地有「啃老族」一詞,意指年紀不小也要靠吃父母的供養。在不少西方社會,年輕人會以此為恥,但情況也許正在變化,意大利人口中,35歲左右仍要靠父母支持生活的,數量不少,此事早已成為其難以處理的社會問題。在同樣出現債務危機的西班牙,情況有些不同,其年輕人並非不願意找工作,而是找不到,青年人失業率高達50%,在此環境下,青年人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必因沒有工作機會而迅速退化,西班牙的國力會受大挫。
香港的問題也許遠不如意大利、西班牙等國這麼嚴重,但年富力強不事生產的男士也絕非少數。到他們年紀更大後,因工作經驗不足,就業前景也不容樂觀。再過一段時間,他們便不單只是家庭中的負擔,在領取綜援後,更會成為社會的負擔,這並不是符合社會公義的現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170

鼓勵長者彈性工作 雷鼎鳴

1 : GS(14)@2013-01-30 00:58:13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7%A5%E4%BD%9C/72373
港人出生時的預期壽命有多長?據2011年人口普查的官方數字,男的平均可活到80.3歲,女的更達86.7歲。統計處又有把這些數字與一些主要經濟體作出比較,並得到結論,港人壽命已超越一直高踞世界第一的日本。美國中情局的《世界事實書》(World Factbook)則沒有這麼「畀面」,只把香港排到世界第八。中情局把香港出生時預期壽命說成是82.19歲,但其權威性顯然不及香港自己的官方數據。使人奇怪的是,世界兩大賭城,摩納哥與澳門人均壽命都高於香港,前者是89.68歲,後者是84.43歲,不知拉斯維加斯是否也是如此?莫非賭場中人太易賺錢,所以千方百計都要保住性命?
我一直對港人為何如此長壽感到費解。這裏生活緊張,容易使人血壓上升;美食豐富,隨時推高膽固醇或血糖;空氣污染,呼吸器官可能受不了。若說醫療服務先進,但醫治奇難雜症的能力,總不會高於人均壽命比香港低四、五年的美國。我猜原因可能是香港地方細小,誰家有心臟病發,救傷車十分鐘內可趕到,不像外國山長水遠,救傷車未到病人已一命嗚呼。也許另一原因是港人靚湯種類繁多,有效地滋潤着他們的生命。
港人長壽 難應付退休歲月
長壽本來是大大的好事,但這並非沒有代價。在60歲即屆退休年齡時,男的預期壽命是可再活23.1年,女的是28.4年。不可不知,總體人口中,有一部分年輕時便會逝世,他們會拉低人均壽命。60歲時仍然在世者不屬這一組群,他們平均而言,較為長壽。
這二、三十年或甚至更漫長的退休歲月如何應付?天下沒有免費午餐,退休生活必需要有物質基礎支持,無論退休是靠個人儲蓄或是靠政府福利,都要求市民付出足夠的工作時間來生產財富。我用香港各年齡的勞動參與率粗略地推算過,港人平均一生中約有41年參與工作(不一定是全取),稍短於我多年前讀過的一份研究報告所說美國人平均工作的42年。不過,港人比美國人壽命長多四、五年,退休時間也同樣較長,怎樣補回這個缺口?港人應對的方法似乎是平時每周用於工作的時間遠超歐美,中位數幾年前還高達48小時。
有人提議政府帶頭,把退休年齡推後。從香港人均壽命愈來愈長的趨勢看來,這個提議十分合理,值得研究考慮。不過,我們也不應高估它的成效。在2011年,有54,600位65歲或以上的長者仍有參與工作,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對他們作用有限。我有次在一個面對中產的退休理財講座上,作了一個假設55歲便退休的理財演算,不料聽眾大感失望,因為他們很想更早退休,他們早已做到形神俱損,不願等到55了,就算法定退休年齡延後,他們也會不為所動。
推最高工時 更多人不能退休
我相信解決的方法不單是推後退休年齡,還應引入機制,容許長者的工作時間長度較有彈性,不用每周都工作40多個小時。這不但可符合他們的需要,而且亦使到社會不用浪費掉長者豐富工作經驗這一筆無形資產。至於「最高工時」是否要引入香港?我看可免則免,它會對人民的選擇自由設置新的障礙,迫使人民不能在年輕時勤力工作來提早退休。「最高工時」的其中一個結果,很可能是更多的長者需要長時間的工作,不能退休。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2 : teddycmh(30805)@2013-02-01 11:00:40

如果OT有補足水, 我支持你, 明知道OT唔補水, 仲講乜"迫使人民不能在年輕時勤力工作來提早退休", 無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213

香港真有奶粉荒嗎? 雷鼎鳴

1 : GS(14)@2013-02-04 22:50:39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7%8E%EF%BC%9F/74228
政府大張旗鼓,跨部門協作,一眾官員在記者招待會中一字排開,宣布要訂定新法例,帶兩罐以上奶粉出境的旅客可能被判刑七年及罰款200萬。這是民粹脅逼下的小題大做。
民粹脅逼 政府小題大做
香港有沒有奶粉荒?我不是奶粉市場的專家,去年有奶粉商找我做顧問研究,事忙,也推掉不幹了。但要搞清一些基本事實也不困難,在藥房中多問幾句,在銷售熱點中多觀察存貨,也可增長我們的知識。在網上讀過一些媽媽育嬰的討論,當中對奶粉是否缺貨頗有爭論。綜其提供資訊,香港總體而言,奶粉不算缺貨,不少媽媽都說隨時可買到奶粉,若說偶然缺貨,通常是局部地區性的,或是指某品牌只適合某年齡的。曾讀到一位身份為電視台財經新聞記者、育有幼兒的媽媽所寫的意見,她甚至懷疑電視台播出的一些缺奶粉片段是舊片,因需要才拿出來。不少的所謂缺貨,有可能是香港人自己囤積起來。此懷疑有其道理,兩年前日本大地震後香港也出現過「盲搶鹽」,港人跟風之快,世上無與倫比。就算奶粉供應充足,只要有傳媒說缺貨,大家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搶貨以作保險也十分理性。
有種說法是香港的奶粉市場已被龐大的來自大陸的需求扭曲了,市場機制不能正常運作,所以必要政府介入。此等論述似是而非,其謬有二。第一,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環境下,世界早已進行着大規模的分工,等閒的一個工廠可以提供滿足整個世界需求的特定產品,看看生產蘋果電腦的富士康便知究竟。深圳的大芬村,短短的一兩條街,曾生產並供應世界六成的油畫。香港過去不少出口產品,如玩具、電子手錶等,都曾在數量上世界高踞第一,香港現在也成為世界的紅酒中心。就算我們再無爭取整個世界市場的氣魄,總也不用有人跑來多買幾罐奶粉而驚慌失措。
第二,奶粉的原產地的確要有大量的土地,但香港根本不是原產地,最多只算奶粉的轉口港。理論上,就算需求增加,奶粉也可近乎無限量的增加供應。大陸人口200倍於香港,但內地人購買香港奶粉的仍是極少數,香港奶粉的轉口量就算10倍甚至100倍於本地消費,慣於面對世界的香港市場為甚麼便不能應付?現在大家感到刺眼,只是因為轉口的形式是螞蟻搬家,不是大規模的貨運,效率低下而且擾民。所以問題不在市場是否被巨大的需求扭曲,而在轉口的模式落後。
限額消極 浪費「香港品牌」商機
外國的奶粉商也有大量直接出口到中國去,為甚麼仍有水貨客要來香港買奶粉?據說是大陸造假厲害,同一罐外國品牌的奶粉,只要消費者知道是香港轉口的,信心也會較大,部分人寧願出更高價錢購買。由此可知,香港人努力營構的「信得過」品牌,實有重要的市場價值,內地水客來此購貨,正是此地位的反映。有價值便有商機,港人最聰明的做法是怎樣把這品牌價值搶回自己手中,而不是被水貨客吸走。這個問題不會只局限於奶粉,其他商品一樣適用。政府應考慮在邊境附近設出口區,成為另類物流轉口中心,既可避免太多水客到港擾民,亦可創造就業,內地消費者亦可得益。
政府用限額的方法是消極的劣招。消極在於主動浪費掉香港品牌所帶來的商機。劣在於「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以後水客大可只帶兩罐奶粉,但多帶其他商品,以降低螞蟻搬家的成本,水貨客的數量還可能會增加。將來若有人只多帶一罐,被刑事檢控罰得比毒販更重,坐牢七年,香港在國際司法界中又情何以堪?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263

戰爭的成本 雷鼎鳴

1 : GS(14)@2013-02-18 23:34:10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8%90%E6%9C%AC/77329
上周五談到今年世界未必和平,意猶未盡。「兵者,凶器也」,但絕大部分港人根本未經歷過戰亂,不知戰爭可凶險到甚麼地步,心理上容易因主觀良好願望而麻痹大意,不會去思考如何減低戰爭的可能性,但負責管治國家的人卻絕不能如此。
我的長期讀者當會知道,我相信「狹路相逢勇者勝」,若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欺了上門,忍讓只會帶來更多問題,沒完沒了。但勇不等於匹夫之勇,對戰爭的後果我們必須計算清楚,心中有數,才可作出正確而且不使人懷疑你是在「拋浪頭」的政策選擇。這裏先討論戰爭的代價。
戰爭必要付出的代價首先是軍費。就以美國攻打伊拉克及進駐阿富汗的戰爭作例子,諾貝爾獎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g)估計,直接經濟代價起碼高達三至五萬億美元,這便大約等於美國GDP的四分之一了,一場中型但曠日持久的戰爭要耗掉這麼多錢,人民負擔不可謂不大。但美國已算「幸運」了,它的軍隊只跑到別人的地方打仗,本國的資產沒有因戰禍受損,伊拉克、阿富汗等被人「打到埋身」,當然損失慘重得多。
長期性經濟後果禍延下一代
付出了軍費後是否便萬事大吉?在政府付出巨大支出後,很少會沒有長期性的經濟後果。政府可能要多印鈔票,這會造成通脹。政府也可能要舉債,禍延下一代。但這些代價,恐怕都比不上生靈遭到塗炭來得嚴重。
有人認為戰爭可刺激經濟,創造就業,三十年代的大蕭條不是靠二次大戰才完全結束嗎?戰爭的確可降低失業率,壯丁都被抓去當兵,失業率自然下降。大量製造武器也會推高GDP的數值。
不過,我們不要忘記,戰爭是消耗性的活動,帶來破壞。生產了武器後,又用它來破壞,比在地上打了洞後又再填平更不能促進人民生活的進步,這是哪門子的經濟增長?有說武器的研發可刺激科研,這是對的,但把資金直接用在科研不是更有效嗎?
由此可知,戰爭是很壞的選擇,只能在極不得已時才能為之。甚麼是極不得已?就是敵人得寸進尺,不斷測試你的底綫,那麼捍衞國土是必要的,否則整個國家會被蠶食。要使敵人不敢這樣做,便首先使他們相信你有作戰的能力及意志,並且要對方也承受起戰爭的慘痛代價。
如何「不戰而屈人之兵」
「不戰而屈人之兵」當然是比戰爭更好的結果。軍備可以看成是一種消費上的浪費,但沒有軍備,又如何可以「屈人之兵」?國際關係講求利益,中國要教化日本及美國,要它們承認侵略釣島的不義嗎?
看看美日近來顛倒是非歪曲歷史的言論,便可知此路不通。中國國防開支保持在GDP 2%左右很可能是適當的政策。中國經濟日漸龐大,2%的GDP絕對值也會水漲船高,對日美都會有威脅作用,從而有利避免真正的戰爭。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333

香港缺乏哪些人才? 雷鼎鳴

1 : GS(14)@2013-02-26 00:49:48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9%8D%EF%BC%9F/79494
在台北面試了一批申請入讀我校的學生,能夠得到面試機會的,成績都十分優秀,在台灣屬於最頂尖的2%學生,問他們為甚麼想到我校讀書,不少都說欣賞我們所提供的國際環境與國際視野的培育。
國際視野當然是今天職場中所渴求的重要品質之一。不少畢業生若能使人相信他們真的有國際視野,往往會找到起薪點便已有數萬元的工作,遠勝其他大學畢業生十多年來停滯不前的薪酬。不同專業不同質素不同技能都會帶來不同的回報,這是正常不過的事情,是市場要告訴求職者,現在甚麼技能最是熱門,又哪些技能並無多大需求等等,好讓求職者能知所進退,調整自己的技能,以配合社會的需要,政府對大學畢業生的「貧富懸殊」,根本不用干預。
全球教育界面臨巨變
其實在外國,這也是常見的現象。美國剛畢業的大學本科生當中,起薪點最高的是石油化工,平均年薪超過11萬美元,化工次之,也達九萬多美元,遠勝一些年薪只有三、四萬元的專業。
但國際視野畢竟也只是求職者眾多項品質當中的其中一項,香港的僱主還需求取哪些人才?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全球的教育界正要面對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高等院校的畢業生,從每年的不到100萬,十多年間上升至近700萬,而且升勢可能持續,美國此一本來是全球最大的教育大國,每年也只能生產250萬畢業生,其中所引發的全球性職場競爭,後果不可低估,要使畢業生能在職場勝出,教育界要對此有所回應。
須投放資源培養軟性技能
二十多年來,我接觸過無數的僱主及人力資源管理人員,我絕少聽他們提出過學生的專業訓練有甚麼不足。事實上,新一代學生在學校中得到的專業知識,很可能比他們的前輩豐富。不過,一些「軟性」技能,如語文能力、溝通能力、人際關係、工作態度、儀容食相等等,卻是極有改善的空間。
這沒有甚麼奇怪,香港的大學生泰半來自草根,父母絕大多數未讀過大學,學生從小便缺乏機會掌握這些軟性技能。至於來自中產的,部分父母催谷太甚,子女甚至會失去工作或學習興趣,問題更大。我們商學院有見及此,不得不早已投放大量資源培養學生的軟性技能。
最近聽學生提起,有位非我們學院但有豐富財經知識的高材生,找不到與自己有關的專業工作,因而當上紮鐵工人,月入四萬餘。據說,他找到這份工作是因他常做gym,變得孔武有力所致。
我想這個個案反映了起碼兩個問題。第一,在別的學院畢業的,不一定有足夠培訓軟性技能的機會,就算專業知識不錯,在求職路上也很吃虧。市場已發出訊號,沒有足夠軟性技能的人,市場對他們的需求很低。
第二,一些技術性行業的工人,市場倒也渴求。建築行業不用多說,我曾聽負責維修飛機的「港機工程」的負責人說過,他們極難吸引年輕人入行。據他們說,中學畢業可得九千多元月薪,五年後薪水有望升至二萬多,如此筍工也乏人問津,皆因現時一些年輕人不願日曬雨淋,這是很可惜的。
由此可見,香港的人力資源供應實在出了問題,因為缺少軟性技能,年輕人高不成;但同時他們亦低不就,工作辛苦的不願做。美國社會對後者所用的方法是大幅加薪,如是之故,在窮山惡水中工作的石油化工人員,才可一畢業便有十餘萬美元薪酬。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359

中產的爭議 雷鼎鳴

1 : GS(14)@2013-03-04 23:23:11

http://skypost.com.hk/column/%E9 ... 8%AD%E8%AD%B0/82097
財爺說他也是中產,引發了不少有趣的評論。究竟誰是中產?香港有多少中產?
現代的中產階級這一概念,很可能從「資產階級」(bourgeoisie)演變過來。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夕,法國人口約2,500萬,其中2,200餘萬人是農民,極少數是王公貴族士紳,處於中間在城市營商的新興階級便被視為「資產階級」。但這批人在資產、收入、地位等光譜中橫跨甚廣,當中又可細分為「小(petite)資產階級」、「中層(mogenne)資產階級」、「高層(grande)資產階級」、「上流士紳(haute)資產階級」。某人屬於哪一個層次,要視乎其收入、資產,但也要看看其過去幾代家世如何,有無貴族血統等等,甚至在衣着上也有區分,穿及膝馬褲及絲襪、不穿普通褲子的,才算像個資產階級。
現代社會走向知識型
時移勢易,現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農民人口已大幅下降,貴族也近乎絕迹,上述劃分方法有點不合時宜。馬克思以是否掌握工業社會的生產資料,如資本、機器、廠房等,來定義資產階級,概念同樣需要更新。
現代社會日漸走向知識型,以知識為主要內涵的「人力資本」(human capitel)變成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所以「資產階級」中的「資產」,已不能不把「人力資本」也包含在內。因此,擁有知識的專業人士,如教師、醫生、律師、工程師等等其實已可視為資產階級,而不單只是工商界的老闆才有此身份。
不過,你若問這些專業人士誰會認為自己是資產階級,可能絕大多數人也不會承認。現代社會中普遍已用「中產階級」代替了這概念。「中產」的「中」,代表他們既非大資本家或幾乎不再存在的貴族,也不是主要靠勞力過活的草根階層。但這個「中產」光譜,同樣也是橫跨極廣,最起碼也要分為普通中產(如技工、秘書等)與上層中產(如高級公務員、醫生、律師等)。
港逾半人口是中產
上述割分,以職業身份作標準,但中產卻絕不止一種特徵,收入高低,擁有多少財富資產、生活享受,社會中的地位影響力也往往被視為界定的標準,各家自有各家的說法定義。財爺提到有文章說喝喝咖啡、看看法國電影也是中產的特性,這是十分正確的。這些文章當然不是指不喝咖啡便不是中產,一個農民跑去看場法國電影卻又突然變成中產,它們顯然只是說喝咖啡看電影只是中產常見的行為。有些人拿此大做文章,顯然是邏輯不通的「智障評論」,不利港人的智力發展。
雖然中產難以準確定義,但我估計香港大約有多於一半的人是中產。香港30%的人口住在公屋,4%人口住在宿舍,14%租住房子,52%住在自置物業。香港樓價貴絕全球,以房屋的市值而論,住在自置物業的家庭以國際標準而論,絕大部分很難說自己不是中產,再加上部分其他人士也可能有中產的收入或中產的消費或生活模式的訴求,稍多於一半的港人是中產應是合理的估計。
至於財爺,以其成長背景及資產(他不能像常人般買賣投資,資產多極有限,不可能是億萬富豪)而論,屬中產,但他收入高、權力大,住的官邸有大花園網球場,屬上流社會。現在說自己是中產可被質疑,但退休後卻可還原為中產。
2004年以前,中央並不明白香港有中產這回事。2003及2004年七一示威後,中央才驚覺中產的重要,接着大談中產,這是正確的。香港的中產的確付出的多,得到的少。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2 : 肥B(18468)@2013-03-04 23:50:15

都係教授講返正常人的人話!
3 : GS(14)@2013-03-05 00:01:49

他是持平報紙的學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376

免費教育與「學券計劃」 雷鼎鳴

1 : GS(14)@2013-04-22 22:54:55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A%83%E3%80%8D/90045

政府要落實特首在競選時的承諾,計劃推動15年免費教育。政府願意多投資在教育上,這絕對是好事,但落實的方向與細節,卻大有可議論之處。
香港從2008/09年度開始,把免費教育的年期增至12年。現在說要有15年免費,那多出的三年從何而來?正是年期特長的幼稚園教育(美國幼稚園只得一年,但另有學前幼兒班),所以現在的焦點是幼稚園免費教育的模式。
2006年政府提出用「學券計劃」去資助家長的教育費,以確保沒有家長因為經濟原因而使到子女不能入讀幼稚園。
此計劃在2007/08年正式實施,在2012/13年度,每學童可得的資助金額是16,800元,明年增至17,510元,家庭經濟另有困難的,尚有數額頗大的減免。政府用在「學券計劃」的開支一年約20億元。


直接資助是開倒車


現在政府正要考慮如何落實三年幼稚園免費教育的承諾,有些團體認為應取消學券計劃,改為政府直接資助學校。現時的學券計劃的確有缺點,但我認為直接資助幼稚園是開倒車,大大不可。
「學券計劃」是怎麼一回事?支持及推動學券制度最不遺餘力的是2006年去世的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大師佛利民(Milton Friedman)。佛利民是芝加哥學派的領軍人物,世人皆知芝加哥學派最崇尚自由經濟,但讀者可能不知,此學派另有一執着,便是對教育的重視。人生來就有美醜智愚之分,但一個好的制度應該可以把不平等的程度盡可能減低,而又不阻礙人民自由追求幸福的努力。收入上的平均主義不是辦法,因這會打擊工作意慾及自我投資的積極性,會引致社會停滯。
佛利民認為,政府可在起跑綫而不是終點綫上盡量促進平等,其方法是政府多投資在教育上,使人人都有機會掌握學識和技能。但教師若都變成公務員,學校與學校之間會日漸缺乏競爭,老師亦易不思進取,所以他主張用「學券制」。


真正學券制符家長利益


「學券制」的核心是政府給予家長一筆錢(直接間接都可),但這筆錢只可用在教育上。擁有學券的家長可自由選擇送子女到哪一所學校就讀(當然也要這所學校願意取錄),其學費可按學券的金額得以減免。學校若辦得好,會吸引更多家長的垂青,收入也會增加。學券制雖是政府出錢,個個學童有份,卻可保自由市場競爭的優點。綜觀佛利民一生所建議的各種政策,學券制可能是他最重視的一項。
2006年香港政府提出「學券計劃」,佛利民卻對此大表不滿。他當然不是反對學券本身,而是認為此計劃規定了家長不能選擇牟利的學校,否則便拿不到學券帶來的資助。學券制的原意之一是向學校提供誘因,使它們可通過改善教學來爭取更大的利潤。學券計劃既然只適用於非牟利學校,等於一半武功被廢掉了。


家長是教育資訊專家


有人認為,牟利學校是學店,政府不願資助它們。但政府資助的其實是家長,使他們子女的教育得到補貼。政府又有甚麼權利認為家長不應選擇牟利的學校?若非牟利的學校辦得比非牟利的要好,家長自會有所判斷。這好比政府提供綜援,但卻只准綜援人士到非牟利的商店消費,這是很荒謬的事。有人認為家長會揀錯學校,所以政府可限制他們的選擇權。但香港家長對子女教育的緊張程度世所罕見,我們哪用害怕他們資訊不足?不少家長在子女未出生前已把幼稚園查得一清二楚,初中時已掌握了大學的各類資訊,他們都是教育資訊的專家,我們不用擔心。
有人建議政府直接資助學校,但此建議只有利於辦學團體,使它們不用面對競爭壓力,這並不符合家長利益。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596

「將有五危」的啟示 雷鼎鳴

1 : GS(14)@2013-04-29 22:27:16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5%9F%E7%A4%BA/90790
《孫子》的確是本奇書,它展示出與敵周旋可用的策略,當中精微細緻處或許不及學術界建構出的《博弈論》,但它對人性的深刻了解及由此而衍生出來的詭變之道,卻又非《博弈論》諸位行家所及,難怪內地書店中《博弈論》著作雖大受歡迎,但《孫子》的各種解說之多,同樣使人目不暇給。讀讀《孫子》,對判斷今天世事,大有益。


《孫子》兵法絕情絕義


《孫子》引人入勝的章節不可勝數,《九變篇》中的一段便使人拍案叫絕:「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用現代語言表達,可說成:不怕死的將領,容易被殺;貪生怕死的,容易被俘;急躁易怒的,容易衝動鹵莽出戰而敗;廉潔愛好名聲的,容易被人故意羞辱氣昏了頭而犯上錯誤;愛護人民的,容易被人用擾民策略而煩惱受困。
《孫子》說得很清楚:「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若要在商場或政治鬥爭上變成長勝將軍,不可不聽《孫子》的警告:任何情況下,在分析問題形勢時,都要懂得冷靜如恒,不受情緒左右,面皮要如城牆般厚。此種境界,非常人能及,但對手同樣做不到。正因如此,可以此原則制定破敵之法。由此觀之,《孫子》實為絕情絕義之書,也可視為「行為科學」的鼻祖。


現代社會仍可應用


在現代社會中,各政府無法不顯出愛民如子的姿態。恐怖分子的頭號對手是美國政府,他們發動911恐怖襲擊,正是看中對方死穴,用上了《孫子》中「愛民,可煩也」的策略,美國政府不能不為此而耗費大量資源。香港推動「佔領中環」運動諸人,又何嘗不是用同一策略?「佔領中環」的意圖是以損害人民經濟利益的手段去迫使政府就範,這中間其實是(正確地或錯誤地)假設了政府愛民,所以會被它所煩。
碼頭工人罷工至今已過一個月,從雙方的角力中,也可看出其策略及優缺點。李嘉誠用過130億元搞慈善事業(他個人從香港的碼頭中每年只能賺得幾千萬利潤,「濕濕碎」),顯示出他可能十分重視名聲。工會用的策略之一便是不斷用語言暴力侮辱他,希望他受不了而出錯。李嘉誠會否犯上「將有五危」中「廉潔,可辱也」的弱點?我不知道,但他從不直接回應相關的挑釁,顯示出他的EQ頗高,不易受算。
至於工人方面,已略顯沉不着氣的現象,隨時墮入「忿速,可侮也」的險境。開口叫價增薪23%並為此堅持一段長時期,使到一艱難經營的外判商索性倒閉,拒絕再「剝削」工人;從工人的利益看來,已是「貪勝不知輸」。
其實,從更大的格局看此事,香港碼頭為何只保持低度的機械化?原因只是因為香港工資較歐美為低。若工資成本上升,碼頭公司自會輕易調整策略,更多用機器少用人手,否則,高昂的收費會嚇走它的顧客。
工人若今次堅持到底,不怕犧牲,勝了這一仗,反而可能犯上「必死,可殺也」的錯誤,加快了碼頭公司轉型用機器的速度,從而令更多人失去職位。
中美關係時好時壞,溫家寶似乎也是個極重歷史名聲之人,並以廉潔自勉。美國媒體指控他家人擁有大量財富,並因而得到普立茲獎。在有意無意間,美國人也是用上「廉潔,可辱也」的一招了。是否有效,不得而知。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626

「五四」的德先生與賽先生 雷鼎鳴

1 : GS(14)@2013-05-07 01:37:21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5%88%E7%94%9F/92169
前天是「五四運動」的94周年。1919年的這一天,3,000名北京大學及其他大學的學生抗議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款」,遊行至趙家樓,要揪出北洋政府的漢奸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遂引爆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學生運動。
我在芝大本科二年級時,修過政治學家鄒讜教授及當時仍年輕但後來成了名的社會學家巴里斯(William Parish)共開的「中國共產運動」課,其中課本之一是威斯康辛大學周策縱的巨著《五四運動》,初次接觸到對此事巨細無遺的史實考證。周策縱下筆千鈞,使人讀時仍感義憤填膺,對一本純學術著作而言,真是異數。
「五四運動」影響深遠,非同等閒。它集中體現中華民族受帝國主義欺凌的憤怒及尋找救國路的熱切。鄒讜老師有言,毛澤東、周恩來都是五四時代中人,要到他們去世,「五四時代」才算結束。事實上中國共產黨建立,與「五四運動」便有莫大關係。但「五四」的影響,又遠不止政治。其後「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使用白話文等,都把「五四」變成是一立體思潮。
上述種種雖然都十分重要,卻又未必比得上「五四」衍生出的兩位「先生」,即「德先生」與「賽先生」。「德先生」是指民主(democracy),「賽先生」是指科學(science)。這兩位先生一直是近代中國要求的目標。從德先生與賽先生可以並稱,我們可看到五四前輩是很有慧根的人。科學與民主其實在一定條件下,是一對可互相依存的矛盾對立統一體。


民主科學 互相依存


民主內涵雖豐,但核心是人人平等的一人一票。這平等中又蘊含着內在的不平等,即少數要服從多數。科學卻是不平等的,真理被發現時,只有極少數人能夠領會,其他人可能大力反對。你找一萬位「牛頭角順嫂」去投票決定哪位大學校長學術成就最高,其可靠性遠比不上查詢一位內行教授意見。但科學的不平等中,又包容着絕大的平等。是否真理,不是哪一位權威說了算,是有無經過嚴格科學論證及經得起證據的考驗。在物理學界,無論某一專家提出的理論如何漂亮嚴謹,甚至幾乎為所有同行所接受,若他的理論尚未被實驗證明,他便不可能得到諾貝爾獎!
懂得把科學的領域與民主的領域分開,是需要智慧的。例如人口若持續老化,社會中必有很多人支持「全民退休保障」等議題,這算是民主決策範圍。但若問此等方案是否行得通不會爆煲,這立時變成個科學問題,多少人的支持或反對,都比不上一個以事實為根據的專家意見。
但民主與科學又絕非毫無關係,在民智受窒礙的社會,人民對理性論證並不熱衷,議會中更感興趣的是黨同伐異,相互攻訐,對科學論證毫無興趣,那麼就算體制如何民主,最終結局還是會為社會帶來災難,從而打擊民主制度的認受性。沒有科學精神作根基,民主制度會走向自己的反面,甚至重回獨裁。
沒有民主的平等精神,科學發展一樣會有困難。在學術界中,權威意見雖較受重視,但學術爭議中,大家卻不會說某某意見因是某人所說,所以一定是對。歸根究柢,大家還是同意以事實證據為依歸。
香港目前政局充滿謾罵與歪理,當然很難使人把它與科學拉上任何關係,港人不懂同時追求德先生與賽先生,實比不上「五四」的先賢。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7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