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盤點莫迪新政一周年:改革“水深” “奶酪”難動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7876.html

盤點莫迪新政一周年:改革“水深” “奶酪”難動

一財網 潘寅茹 2015-05-14 11:20:00

“我要用10年,讓你們看到‘印度世紀’。”這是印度現任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在1年前競選時的豪言壯誌。“莫迪新政”的改革力度到底有多大?這場“莫迪旋風”究竟還能刮多久?

“我要用10年,讓你們看到‘印度世紀’。”這是印度現任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在1年前競選時的豪言壯誌。

當時,印度民眾盼望出現一個雄心勃勃的政府,一位能夠讓印度重新獲得經濟魔力的政治家。由於管理古吉拉特邦的出色履歷,莫迪成為印度百姓眾望所歸的選擇,昔日的茶水攤窮小子在1年前的5月16日一躍成為如今12億人的總理。

圖片來自網絡

就任總理1年來,莫迪以“改革者”的形象力推在制造業、農業、商業等各領域新政,試圖終結印度經濟增速緩慢、腐敗滋生的局面。

的確,印度在“莫迪新政”的影響下悄無聲息地出現新氣象。官員的下午茶時間取消了;出行禁坐頭等艙;開會禁住五星級酒店;經濟增速也從此前5%的低谷有所回升……在國際舞臺,莫迪通過頻繁的外訪,積極推銷“印度制造”計劃,旨在營造一個“親商業”的國際形象。

對於這場雄心勃勃的改革,《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接觸到的印度官員、學者、普通的印度民眾、中國投資者都無不例外地表示,莫迪帶給他們最多的是“希望”。有在上海的印度僑民告訴記者,莫迪與之前印度政客的最大不同是,他能說到做到,“所以我們非常信任他”。

至今,莫迪仍矢誌不渝地推動改革,其競選時的雄心壯誌猶在,那麽,“莫迪新政”的改革力度到底有多大?這場“莫迪旋風”究竟還能刮多久?

盤活非就業人口

1年前,莫迪接手的印度充斥著普通民眾對國大黨執政10年的不滿。印度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財年,印度經濟增長率僅為5%,創10年來最低。2014年4月,也就是莫迪勝選前的1個月,印度當月CPI同比上漲了8.59%,通脹僅次於巴基斯坦,位居彭博監測的18個亞洲經濟體中第二高。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報告,在國大黨執政期間,印度人口有2/3人每天依靠1.50美元維持生活。每10個人當中,就有9個人在從事“非正式”經濟活動。印度統計部門的數據顯示,印度男性勞動參與率為56%,女性勞動參與率為23%。其中,印度就業人口中49%從事農業,24%從事第二產業,其余27%從事第三產業。

面對慘淡的經濟數據,有評論甚至形容印度為第一塊“褪色的金磚”。這使得釋放印度國內的“人口紅利”問題迫在眉睫。

提升印度經濟增速是莫迪擔任總理後的首要任務。莫迪一直懷揣“大國夢”。在他看來,這個擁有12億人口,且一半都在25歲以下的國家內需旺盛,再加上穩定的政治體制,擁有無限的經濟潛力。對於莫迪來說,激活經濟潛力的關鍵是創造就業。

莫迪也認識到,不能帶動就業的經濟發展是沒有出路的。他在1年前的勝選演說中強調,“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產品,而是由多數人參與的生產。”因此,盤活印度國內龐大的非就業人口,使2/3普通印度人脫貧,將會為印度經濟增長創造一個強大的引擎。這也成為了“莫迪新政”的根本所在。

制造業成改革核心

與同為人口大國的中國相比,中國經濟在過去幾年通過大力發展制造業實現近兩位數的飛速增長。細觀印度經濟構成,占印度GDP半壁江山的是包括軟件業、制藥業在內的服務業。而制造業卻在很大程度上拖了印度經濟發展的後腿。

印度中央數據辦公室的數據顯示,印度2012~2013年GDP增長5%,制造業產出增長僅為1.1%;2013~2014年GDP增速略有放緩,為4.5%,制造業產出更是下降0.2%。制造業幾乎是2013和2014年度印度經濟各大領域中得“負分”的產業。

究其原因,港口、鐵路和其他基建設施不完善使得運輸成本大大提升:通常,從海路將貨物從孟買運到非洲比在印度全境內運輸價格更為低廉。電力短缺也是弊病。商業合約的執行力低下,法律糾紛往往要花十多年才能解決。朝令夕改的規章制度也常常使得投資者望而卻步。世行曾在《營商環境報告》“辦理建築許可”排名中將印度排在189個國家中的第184位,暗示了印度政府在企業用地審批方面情況堪憂。

為了創造就業,振興制造業逐漸成為“莫迪新政”的重點。今年初,莫迪推出了以鼓勵制造業發展為主的“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運動。這項高規格的運動旨在說服跨國制造業巨頭將生產和研發中心轉移到印度。其目標促進包括交通、煤礦、電子、化工、食品加工等25個領域的制造業發展。印度政府目前也陸續出臺舉措支持這一運動,比如修訂了電子產業領域的進口關稅政策,對成品征收雙倍費用,但將零部件費用削減至零。很顯然,莫迪政府歡迎企業到印度去加工制造,而不是簡單地把成品帶到印度銷售。

為了配合這一運動,莫迪也開始向一些存在60多年的陳舊政策開刀,比如,出售非國有企業的股份;向外資開放部分領域;廢除印度國家規劃委員會;結束煤炭和天然氣領域的財政補貼,打破壟斷局面,向國際市場接軌,緩解印度國內煤炭等能源供給緊張的局面。同時,莫迪還力促加快銀行業改革,改變國有銀行效率低下的問題。

此外,對於制造業發展急需的用地問題,印度內閣今年年初批準了一項新法令,電力、國防和住房建設等關鍵部門以及停滯在啟動階段、價值數百億盧比的項目將更容易獲得土地。該法令對2013年通過的公平補償權和拆遷重置透明法進行了修正,廢除了(土地征用)同意條款和5個地區的強制性社會影響評估。

對外,莫迪也通過高頻率的外訪,在改善印度國際形象的同時,學習國外的發展經驗,積極為“印度制造”站臺。據本報記者統計,擔任總理僅1年的莫迪就已外訪11次。莫迪最近一次出訪是法國、德國和加拿大。在訪德期間,莫迪親自參觀有“世界工業發展晴雨表”之稱的漢諾威工博會,在推銷“印度制造”的同時,也積極向這個制造業技術雄厚的國家取經。

改革謹小慎微

盡管莫迪有重振印度經濟的雄心,其主導的新政也逐漸步入正規,但有印度學者在接受本報采訪時直言不諱地指出,其實,莫迪改革的步伐“小心翼翼”,比預想得更為謹慎。“為了彌補前政府因腐敗欠下的發展債,莫迪避免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而是謹小慎微地在邊緣議題上大展手腳。”該學者說道。

“印度制造”就是這位學者所謂的“邊緣議題”之一。在這個以服務業占GDP超過50%的國家,制造業發展所需的電力、高速公路等配套設施遠遠不夠。但是莫迪想把印度拽出以農業、小手工業、體力勞動為主的經濟模式,這就意味著印度經濟需要徹頭徹尾的改革。

圖片來自網絡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南亞研究中心主任趙幹城在接受本報采訪時也認同這一觀點。“建立高效、廉潔的政府,多多啟用女性公務員等,這些措施都有助於提升莫迪的親民公眾形象,”趙幹城說道,“但決定經濟發展的三大要素在於資本、土地和人口。莫迪在這三個領域的動作還有待觀望。”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 Ltd.)的印度經濟學家希蘭·沙阿(Shilan Shah)表示,莫迪在防務、保險、鐵路等領域開放外資,放松管制,但在一些真正需要大刀闊斧改革的領域卻令人印象不深。比如規模更大的金融和零售領域,莫迪政府依舊未對外資開啟大門。去年末,印度向外資開放總計4500億美元零售業的改革法案最終折戟在野黨。一項調查顯示,考慮到外資進入會搶走飯碗,印度80%便利店老板反對外國超市巨頭進駐印度市場。如何在改革的進程中不損害數以萬計的雜貨商、小販和農民的切身利益,莫迪顯然還在衡量中。

在另一個關鍵領域“放松勞動力管制”方面,印度地方和中央層面存在多達200條法規管制。一旦企業需要雇傭超過100名員工就必須得到政府審批,這些條條框框的規定限制了制造業大規模發展,迫使企業在黑市需求交易。“結果,印度的經濟潛力遲遲得不到釋放。”沙阿說道。而莫迪新政尚未涉及如何整合地方和中央政府的繁複法規。

更棘手的是,在今年2月的德里地方選舉中,莫迪領導的執政黨人民黨敗給了打著反腐旗號的“平民黨”。盡管莫迪在印度議會下院(Lok Sabha)享有多數,但這不足以為莫迪新政保駕護航。在上議院(Rajya Sabha)未掌握多數席位,使得他力推的稅收和外商投資相關法案頻頻遇到阻力。而上議院均由各邦議會推選,代表印度的地方利益。因此,人民黨在上議院能否占據多數席位關乎莫迪改革的成敗。

5月初,莫迪在印度接受美國《時代》周刊專訪時,被問及就任總理1年的經驗教訓時,莫迪答道:“最大的困難是,我原來對聯邦政府的架構不太熟悉。每個部門各自為戰——好像一個部門就是一個政府似的。我的任務是打破藩籬,讓大家以集體的思維辦事。我把聯邦政府看作是一個有機體,而不是松散的集合體。”

正如不少印度僑民對記者表示,1年時間來評價莫迪的政績太短,“我們願意給他更多時間”。

 

 

編輯:仇芳芳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4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