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市公司並購掛牌公司掀高潮 三季度披露交易金額超百億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0-09/1152619.html

每經記者 冷輝 每經編輯 畢陸名

近期,新三板掛牌公司被A股上市公司並購的公告可謂不絕於耳。《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Choice數據統計發現,截至9月末,2017年三季度首次披露的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案例宗數、交易金額均再掀高潮,分別達到45宗、164億元。與此同時,2017年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披露可查的交易規模已經高達380億元,已經超過2016年全年交易規模,是2016年全年的1.25倍,為歷年最高。

對此,中國民族證券投資銀行總部董事廣澤峰認為,新三板公司數量眾多,很多好的企業都已經在新三板市場上掛牌了,上市公司尋求並購重組標的無需再像以前,找券商投行、投資顧問、中介機構等尋求標的。新三板公司治理相對規範、財務數據和信息披露透明,從新三板市場來尋找並購標的,要比以前省事兒得多,可能上市公司直接從新三板市場多尋找一下,自己就跟掛牌公司聯系上了。

上市公司淘金新三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Choice數據統計,以首次公告日為時間節點,剔除目前“停止實施”、“未通過”、“暫停中止”的並購項目,截至9月末,2017年第三季度首次披露的上市公司並購掛牌公司案例有45宗,披露的並購交易規模高達164億元,為史上最大季度。

2017年以來,上市公司淘金新三板切切實實地掀起了一波熱潮。《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上述數據統計方式梳理發現,截至9月末,首次披露可查的2017年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披露可查的交易規模已經高達380億元,為歷年最高。

自新三板市場擴容以來,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已經從2013年底的不到400家,迅猛增加到11590家(截至2017年9月27日),而這相較於2016年底的過萬家掛牌公司數量僅凈增長一千多家。顯而易見,掛牌公司數量走過了2014年~2016年連續三年的快速生長後,在2017年增長明顯放緩。

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的交易金額增速變動趨勢也是類似的情形。Choice數據統計顯示,2011年該並購規模僅有4.3億元,此後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連續四年每年都能保持至少一倍以上的同比增長速度。2015年全年,上市公司並購掛牌公司的交易金額已經達到208億元,這是歷年中首次超過百億元規模。2016年全年並購交易規模再上臺階達303億元,同比增長46%;今年來已有380億元的並購規模,相較於之前幾年的基數低、增長快,增速已經明顯走低、但規模更巨。

就近期來看,2017年8月和9月(截至9月24日)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的案例屢屢見諸相關公司公告,兩個月份均有14宗。例如,大北農(002385,SZ)9月19日公告稱,擬以現金2.8億元收購榮昌育種(430762,OC)45.61%的股權。同日,中環裝備(300140,SZ)公告稱,擬以發行股票並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兆盛環保(836616,OC)控股權。9月20日,科大智能(300222,SZ)披露重組預案稱,擬重組對象包括新三板掛牌公司英內物聯(837970,OC)100%股權。

新三板並購池效應凸顯

一方面是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交易案例的大量出現和資產並購規模的上升;另一方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新三板做市指數卻跌跌不休。從2017年3月29日三板做市指數創下近十個月內的新高1162.54點之後,新三板做市交易就一直不斷地萎靡,截至9月27日三板做市指數收盤1005.52點,而前一日更是盤中創下1002.87低點,三板做市指數不斷逼近千點大關。

記者據Choice數據統計,在2017年首次披露的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案例中,有據可查的37宗交易案例並購標的市盈率中,27宗的市盈率均低於25倍,市盈率10倍以下的也有13宗。那麽,三板做市指數的不斷下跌,帶動市場板塊的估值整體下移,是否促進了並購交易規模的上升?

對此,廣澤峰認為做市指數的持續下跌更多的是流動性問題,新三板公司估值的下降也有宏觀經濟形勢和行業變化等因素。市場估值的下降是導致並購增多的一個因素,但並購也提供了一個退出的路徑,以前投資機構等股東方可以從掛牌公司轉為做市轉讓之後進行退出,現在就比較困難了,而被上市公司並購可以更容易實現退出。

此外,新鼎資本董事長張馳認為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案例的增多有多種原因。一是並購增多也確實說明新三板太低迷,並購增多一般發生在市場低迷的時候,二級市場活躍的時候並購才低迷。新三板現在確實處於“冰點”,流動性很差、做市指數逼近千點,之前的某些政策期待未達預期、未來的政策預期不明朗,新三板公司只有去A股IPO排隊、或者被並購,才能更好地解決企業的流動性問題,也能解決那些新三板投資基金的退出問題。另外新三板市場低迷,並購的話一方面企業願意賣、一方面價格也不會太高,投資基金也能實現退出。二是IPO提速A股上市公司越來越多,並購市場潛在買家變多了。三是A股公司大多是傳統型企業,有不少轉型升級需求,新三板又是最大的一個新興產業並購池,吸引A股公司來尋找新興產業標的,這是產業結構所決定的。四是新三板有一萬多家企業,公司基數大、被並購的概率自然會高,掛牌公司也相對更加規範、透明,以後也會更加規範透明,優勝劣汰留下的大多都是好的企業,也更便於被收購。

“聯姻”並非易事

不過需要註意的是,上市公司淘金新三板的進程也並非都能成功,最後終止並購的案例也不在少數。華圖教育(830858,OC)此前曾多次征戰A股,最後均告失利。而最新的案例是,融鈺集團(002622,SZ)日前表示“因受到市場環境及監管政策等因素的影響、暫時無法形成具體可行的方案繼續推進本次重大資產重組”,終止了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即終止現金購買駿伯網絡100%股權的事項。

從2016年以來的逾200宗並購案例來看,TMT等互聯網類行業獨得上市公司青睞,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分列前三。並購案例標的新三板公司股東戶數在50戶以下的有140宗,協議轉讓方式的超過160宗。而並購目的,則主要是多元化戰略、行業整合、橫向整合三種居多,其他有業務轉型、借殼上市等。

廣澤峰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只要不是並購重組新規等明確禁止的情形,屬於正常的上下遊整合等類型的資產重組,大概率都能成功,前提是價格等方面得談攏。

張馳認為,並購重組事項一般流程多、時間跨度長,本身成功的案例十占其五就已經不錯了。中間比如完成盡調、商談價格、出現第三方競價等都可能會有問題存在,一旦開始停牌籌劃並購重組、雙方開始商談,最終能否成功都是不確定的。同時新三板公司如果小股東過多,不好協調也可能會導致並購失敗,一旦企業做市了、散戶太多也會麻煩,所以協議轉讓、股權結構簡單、股東數量少的公司更容易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817

上市公司並購掛牌公司掀高潮 三季度披露交易金額超百億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0-08/1152589.html

近期,新三板掛牌公司被A股上市公司並購的公告可謂不絕於耳。《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Choice數據統計發現,截至9月末,2017年三季度首次披露的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案例宗數、交易金額均再掀高潮,分別達到45宗、164億元。與此同時,2017年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披露可查的交易規模已經高達380億元,已經超過2016年全年交易規模,是2016年全年的1.25倍,為歷年最高。

對此,中國民族證券投資銀行總部董事廣澤峰認為,新三板公司數量眾多,很多好的企業都已經在新三板市場上掛牌了,上市公司尋求並購重組標的無需再像以前,找券商投行、投資顧問、中介機構等尋求標的。新三板公司治理相對規範、財務數據和信息披露透明,從新三板市場來尋找並購標的,要比以前省事兒得多,可能上市公司直接從新三板市場多尋找一下,自己就跟掛牌公司聯系上了。

每經記者 冷輝 每經編輯 畢陸名

上市公司淘金新三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Choice數據統計,以首次公告日為時間節點,剔除目前“停止實施”、“未通過”、“暫停中止”的並購項目,截至9月末,2017年第三季度首次披露的上市公司並購掛牌公司案例有45宗,披露的並購交易規模高達164億元,為史上最大季度。

2017年以來,上市公司淘金新三板切切實實地掀起了一波熱潮。《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上述數據統計方式梳理發現,截至9月末,首次披露可查的2017年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披露可查的交易規模已經高達380億元,為歷年最高。

自新三板市場擴容以來,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已經從2013年底的不到400家,迅猛增加到11590家(截至2017年9月27日),而這相較於2016年底的過萬家掛牌公司數量僅凈增長一千多家。顯而易見,掛牌公司數量走過了2014年~2016年連續三年的快速生長後,在2017年增長明顯放緩。

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的交易金額增速變動趨勢也是類似的情形。Choice數據統計顯示,2011年該並購規模僅有4.3億元,此後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連續四年每年都能保持至少一倍以上的同比增長速度。2015年全年,上市公司並購掛牌公司的交易金額已經達到208億元,這是歷年中首次超過百億元規模。2016年全年並購交易規模再上臺階達303億元,同比增長46%;今年來已有380億元的並購規模,相較於之前幾年的基數低、增長快,增速已經明顯走低、但規模更巨。

就近期來看,2017年8月和9月(截至9月24日)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的案例屢屢見諸相關公司公告,兩個月份均有14宗。例如,大北農(002385,SZ)9月19日公告稱,擬以現金2.8億元收購榮昌育種(430762,OC)45.61%的股權。同日,中環裝備(300140,SZ)公告稱,擬以發行股票並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兆盛環保(836616,OC)控股權。9月20日,科大智能(300222,SZ)披露重組預案稱,擬重組對象包括新三板掛牌公司英內物聯(837970,OC)100%股權。

新三板並購池效應凸顯

一方面是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交易案例的大量出現和資產並購規模的上升;另一方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新三板做市指數卻跌跌不休。從2017年3月29日三板做市指數創下近十個月內的新高1162.54點之後,新三板做市交易就一直不斷地萎靡,截至9月27日三板做市指數收盤1005.52點,而前一日更是盤中創下1002.87低點,三板做市指數不斷逼近千點大關。

記者據Choice數據統計,在2017年首次披露的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案例中,有據可查的37宗交易案例並購標的市盈率中,27宗的市盈率均低於25倍,市盈率10倍以下的也有13宗。那麽,三板做市指數的不斷下跌,帶動市場板塊的估值整體下移,是否促進了並購交易規模的上升?

對此,廣澤峰認為做市指數的持續下跌更多的是流動性問題,新三板公司估值的下降也有宏觀經濟形勢和行業變化等因素。市場估值的下降是導致並購增多的一個因素,但並購也提供了一個退出的路徑,以前投資機構等股東方可以從掛牌公司轉為做市轉讓之後進行退出,現在就比較困難了,而被上市公司並購可以更容易實現退出。

此外,新鼎資本董事長張馳認為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案例的增多有多種原因。一是並購增多也確實說明新三板太低迷,並購增多一般發生在市場低迷的時候,二級市場活躍的時候並購才低迷。新三板現在確實處於“冰點”,流動性很差、做市指數逼近千點,之前的某些政策期待未達預期、未來的政策預期不明朗,新三板公司只有去A股IPO排隊、或者被並購,才能更好地解決企業的流動性問題,也能解決那些新三板投資基金的退出問題。另外新三板市場低迷,並購的話一方面企業願意賣、一方面價格也不會太高,投資基金也能實現退出。二是IPO提速A股上市公司越來越多,並購市場潛在買家變多了。三是A股公司大多是傳統型企業,有不少轉型升級需求,新三板又是最大的一個新興產業並購池,吸引A股公司來尋找新興產業標的,這是產業結構所決定的。四是新三板有一萬多家企業,公司基數大、被並購的概率自然會高,掛牌公司也相對更加規範、透明,以後也會更加規範透明,優勝劣汰留下的大多都是好的企業,也更便於被收購。

“聯姻”並非易事

不過需要註意的是,上市公司淘金新三板的進程也並非都能成功,最後終止並購的案例也不在少數。華圖教育(830858,OC)此前曾多次征戰A股,最後均告失利。而最新的案例是,融鈺集團(002622,SZ)日前表示“因受到市場環境及監管政策等因素的影響、暫時無法形成具體可行的方案繼續推進本次重大資產重組”,終止了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即終止現金購買駿伯網絡100%股權的事項。

從2016年以來的逾200宗並購案例來看,TMT等互聯網類行業獨得上市公司青睞,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分列前三。並購案例標的新三板公司股東戶數在50戶以下的有140宗,協議轉讓方式的超過160宗。而並購目的,則主要是多元化戰略、行業整合、橫向整合三種居多,其他有業務轉型、借殼上市等。

廣澤峰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只要不是並購重組新規等明確禁止的情形,屬於正常的上下遊整合等類型的資產重組,大概率都能成功,前提是價格等方面得談攏。

張馳認為,並購重組事項一般流程多、時間跨度長,本身成功的案例十占其五就已經不錯了。中間比如完成盡調、商談價格、出現第三方競價等都可能會有問題存在,一旦開始停牌籌劃並購重組、雙方開始商談,最終能否成功都是不確定的。同時新三板公司如果小股東過多,不好協調也可能會導致並購失敗,一旦企業做市了、散戶太多也會麻煩,所以協議轉讓、股權結構簡單、股東數量少的公司更容易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247

上市公司並購掛牌公司掀高潮 三季度披露交易金額超百億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0-08/1152589.html

近期,新三板掛牌公司被A股上市公司並購的公告可謂不絕於耳。《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Choice數據統計發現,截至9月末,2017年三季度首次披露的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案例宗數、交易金額均再掀高潮,分別達到45宗、164億元。與此同時,2017年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披露可查的交易規模已經高達380億元,已經超過2016年全年交易規模,是2016年全年的1.25倍,為歷年最高。

對此,中國民族證券投資銀行總部董事廣澤峰認為,新三板公司數量眾多,很多好的企業都已經在新三板市場上掛牌了,上市公司尋求並購重組標的無需再像以前,找券商投行、投資顧問、中介機構等尋求標的。新三板公司治理相對規範、財務數據和信息披露透明,從新三板市場來尋找並購標的,要比以前省事兒得多,可能上市公司直接從新三板市場多尋找一下,自己就跟掛牌公司聯系上了。

每經記者 冷輝 每經編輯 畢陸名

上市公司淘金新三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Choice數據統計,以首次公告日為時間節點,剔除目前“停止實施”、“未通過”、“暫停中止”的並購項目,截至9月末,2017年第三季度首次披露的上市公司並購掛牌公司案例有45宗,披露的並購交易規模高達164億元,為史上最大季度。

2017年以來,上市公司淘金新三板切切實實地掀起了一波熱潮。《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上述數據統計方式梳理發現,截至9月末,首次披露可查的2017年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披露可查的交易規模已經高達380億元,為歷年最高。

自新三板市場擴容以來,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已經從2013年底的不到400家,迅猛增加到11590家(截至2017年9月27日),而這相較於2016年底的過萬家掛牌公司數量僅凈增長一千多家。顯而易見,掛牌公司數量走過了2014年~2016年連續三年的快速生長後,在2017年增長明顯放緩。

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的交易金額增速變動趨勢也是類似的情形。Choice數據統計顯示,2011年該並購規模僅有4.3億元,此後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連續四年每年都能保持至少一倍以上的同比增長速度。2015年全年,上市公司並購掛牌公司的交易金額已經達到208億元,這是歷年中首次超過百億元規模。2016年全年並購交易規模再上臺階達303億元,同比增長46%;今年來已有380億元的並購規模,相較於之前幾年的基數低、增長快,增速已經明顯走低、但規模更巨。

就近期來看,2017年8月和9月(截至9月24日)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的案例屢屢見諸相關公司公告,兩個月份均有14宗。例如,大北農(002385,SZ)9月19日公告稱,擬以現金2.8億元收購榮昌育種(430762,OC)45.61%的股權。同日,中環裝備(300140,SZ)公告稱,擬以發行股票並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兆盛環保(836616,OC)控股權。9月20日,科大智能(300222,SZ)披露重組預案稱,擬重組對象包括新三板掛牌公司英內物聯(837970,OC)100%股權。

新三板並購池效應凸顯

一方面是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交易案例的大量出現和資產並購規模的上升;另一方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新三板做市指數卻跌跌不休。從2017年3月29日三板做市指數創下近十個月內的新高1162.54點之後,新三板做市交易就一直不斷地萎靡,截至9月27日三板做市指數收盤1005.52點,而前一日更是盤中創下1002.87低點,三板做市指數不斷逼近千點大關。

記者據Choice數據統計,在2017年首次披露的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案例中,有據可查的37宗交易案例並購標的市盈率中,27宗的市盈率均低於25倍,市盈率10倍以下的也有13宗。那麽,三板做市指數的不斷下跌,帶動市場板塊的估值整體下移,是否促進了並購交易規模的上升?

對此,廣澤峰認為做市指數的持續下跌更多的是流動性問題,新三板公司估值的下降也有宏觀經濟形勢和行業變化等因素。市場估值的下降是導致並購增多的一個因素,但並購也提供了一個退出的路徑,以前投資機構等股東方可以從掛牌公司轉為做市轉讓之後進行退出,現在就比較困難了,而被上市公司並購可以更容易實現退出。

此外,新鼎資本董事長張馳認為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公司案例的增多有多種原因。一是並購增多也確實說明新三板太低迷,並購增多一般發生在市場低迷的時候,二級市場活躍的時候並購才低迷。新三板現在確實處於“冰點”,流動性很差、做市指數逼近千點,之前的某些政策期待未達預期、未來的政策預期不明朗,新三板公司只有去A股IPO排隊、或者被並購,才能更好地解決企業的流動性問題,也能解決那些新三板投資基金的退出問題。另外新三板市場低迷,並購的話一方面企業願意賣、一方面價格也不會太高,投資基金也能實現退出。二是IPO提速A股上市公司越來越多,並購市場潛在買家變多了。三是A股公司大多是傳統型企業,有不少轉型升級需求,新三板又是最大的一個新興產業並購池,吸引A股公司來尋找新興產業標的,這是產業結構所決定的。四是新三板有一萬多家企業,公司基數大、被並購的概率自然會高,掛牌公司也相對更加規範、透明,以後也會更加規範透明,優勝劣汰留下的大多都是好的企業,也更便於被收購。

“聯姻”並非易事

不過需要註意的是,上市公司淘金新三板的進程也並非都能成功,最後終止並購的案例也不在少數。華圖教育(830858,OC)此前曾多次征戰A股,最後均告失利。而最新的案例是,融鈺集團(002622,SZ)日前表示“因受到市場環境及監管政策等因素的影響、暫時無法形成具體可行的方案繼續推進本次重大資產重組”,終止了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即終止現金購買駿伯網絡100%股權的事項。

從2016年以來的逾200宗並購案例來看,TMT等互聯網類行業獨得上市公司青睞,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分列前三。並購案例標的新三板公司股東戶數在50戶以下的有140宗,協議轉讓方式的超過160宗。而並購目的,則主要是多元化戰略、行業整合、橫向整合三種居多,其他有業務轉型、借殼上市等。

廣澤峰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只要不是並購重組新規等明確禁止的情形,屬於正常的上下遊整合等類型的資產重組,大概率都能成功,前提是價格等方面得談攏。

張馳認為,並購重組事項一般流程多、時間跨度長,本身成功的案例十占其五就已經不錯了。中間比如完成盡調、商談價格、出現第三方競價等都可能會有問題存在,一旦開始停牌籌劃並購重組、雙方開始商談,最終能否成功都是不確定的。同時新三板公司如果小股東過多,不好協調也可能會導致並購失敗,一旦企業做市了、散戶太多也會麻煩,所以協議轉讓、股權結構簡單、股東數量少的公司更容易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249

大佬瘋狂撒幣的思考:高潮還在後面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8/0111/166870.shtml

大佬瘋狂撒幣的思考:高潮還在後面
james james

大佬瘋狂撒幣的思考:高潮還在後面

作為圍觀群眾,我們不妨就下載幾個有獎問答直播的應用體驗一下,獲得獎金也不一定,再不濟總歸會漲漲見識。

 

作者 | james

編輯 | 南七道

沖頂大會(王思聰,陳樺),芝士超人(映客-奉佑生),百萬英雄(西瓜視頻-張一鳴),百萬贏家(花椒-周鴻祎),在2018年伊始賺足了眼球。大佬瘋狂在撒幣,群眾在高潮,背後的邏輯究竟是什麽?

真送還是假送?

看到知乎上有人這麽回答,大致的意思是:平臺隨便寫個腳本,生成一些假用戶,讓假用戶通關到最後。最後分錢的人里混著50%的假人也不一定。

微信圖片_20180109180624

我自己的觀點是真送,雖然從運營手段來說,以上是可以實現的,但是這點投入相較於帶來的DAU、PR效果、模式上的高潮,太值了。

也讓我想起了2011年我在百姓網的時候,針對廣州地區做了一個項目,遊戲化的任務設置,完成任務後送話費(實時到賬),邀請朋友完成繼續送話費。10天時間里,我們送出去了300萬真金白銀的話費,在當地10萬大學生、10萬房產中介人群里炸開了鍋,當時在廣州地區百姓網的baidu index一度超過了淘寶。

最後在複盤整個Campaign的時候,我們認為這300萬花得值,相比電視、地鐵、電梯等品牌廣告投入,這是一個創造口碑、話題的絕好營銷。

回到有獎問答直播的事情上,平臺如果為了節省一點費用而摻水,一旦被發現,帶來的負面會一發不可收拾,損失大的多。

是否可持續?

有獎問答直播會不會是一個曇花一現的現象級熱點呢?我認為這個模式可以和現象級的單品綜藝節目做個比較。舉幾個例子:

《幸運52》:1998-2008年,20年,節目不僅成就了李詠,還讓大家很清楚的記住了一年有52周 。

微信圖片_20180109180634

《開心辭典》:2000年到2013年,13年,模式和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一樣,相信很多人在看這個節目的時候,數百萬人盯著選擇,為他捏把汗,為他喝彩和祝福。

王小丫

《三星智力快車》:也有十年的生命周期,陪伴了我整個小學,每一期我都會在電視機面前,假裝和臺上選手一樣在參與智力問答,甚至一度希望報名參加,不過由於內向和靦腆的性格,沒有付諸行動。

微信圖片_20180109180639

從上面幾檔節目來看:一款現象級綜藝節目的生命周期,長的有20年,短的有10年。盡管傳統的綜藝節目的制作體制和有獎問答直播有很大不同,但至少能夠判斷,這個模式不會曇花一現。

我個人的判斷是更加樂觀的:不僅可以持續,並會在未來產生很多進化,主要的幾點理由是:

1)  去中心化的參與感給用戶帶來了顛覆傳統的快感

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人在一起闖關,調動了每個人的積極性,比單純地看傳統節目有意思的多。而且現在還是產品的初級狀態,在交互和模式上還會不斷升級。去中心化帶來高參與度,高參與度會進而帶來更加有正循環的口碑傳播。毫無以為,去中心化的模式比傳統綜藝節目模式更具有優勢。

2)  有非常強的商業化變現機會

例如廣告植入、靠流量帶來的打賞收入,甚至在常規場次是不虧的,在引爆場次的高額獎金是一種營銷投入。未來很多獎金會來自於廣告主(贊助商),而非平臺本身提供。

廣告收入可以參考傳統綜藝節目,它們變現100%靠廣告。非誠勿擾在鼎盛時期一年為江蘇衛視帶來的廣告收益超過20億,直接贊助收入超過10億。而近兩年網綜里的《奇葩說》、《火星情報局》的冠名費誰不是大幾千萬起。好的節目的變現能力毋庸置疑。而對於知識問答直播,越來越多的參與人次是流量變現的基礎。目前模式中主持人的環節進行植入廣告也非常easy。還有一堆公關公司、4A公司帶著他們的客戶主動找到這些平臺,希望策劃廣告,成為贊助商。

就在我寫完這個文章的時候,金主就已經來了,順勢補充一下:

趣店旗下汽車分期業務給芝士超人投了1個億廣告費、花椒的百萬贏家也為美團做了專場。後續,我相信會有更多創意性的營收模式產生。

微信圖片_20180109180650

3)  促進直播平臺自身主業務

對映客、花椒、一直播這類直播平臺來說,有獎問答直播的可持續時間會更長,做節目本身就是直播平臺的業務,例如熊貓tv的著名狼人殺節目《PandaKill》,我的很多朋友都是該節目的忠實觀眾。這個模式也會變成吸流量的內容,促進了直播平臺自身的主業發展。而對於《沖頂大會》,是否能夠從單點突破,變成平臺級應用,還很難說。

4)  撒幣們都是有錢的主,我們別瞎擔心

現在的玩家都是有錢的主,映客奉總說準備了10億,也許太大了,但是各自拿出1-2億還是比較輕松的。映客16年的凈利潤就有近5億,17年第一季度凈利潤就達到了2.44億,雖借殼宣亞國際沒有成功,要獨立上市,現在到了18年財年了,年頭浪一浪,後面補一補,財報問題不大。沖頂大會的王思聰自不必說,在陳樺這樣優秀而富有經驗的創始人的帶領下,近期很有機會拿下巨額融資,就像16年姬十三的分答火了之後,成功拿下千萬美金的融資,不過分答確實沒跑出來。

剩下周鴻祎、張一鳴更不必說了,一個是A股之王,一個是TMD三巨頭之一。

有趣的是,沖頂大會的創始人陳樺之前是《節操精選》的CEO,而張一鳴最早做的是《內涵段子》,同類型的產品在移動互聯網初期已經有過較量,到了18年,再次展開交鋒。

5)  基本上還沒怎麽做營銷,相信後續還有大招

火的太快,各平臺我相信後續都做了很多營銷規劃,至少預算都不會少。隨便想想就有很多精彩的營銷和運營的點:

· 炒作巨額獎金得主,猜測到底是什麽身份?(alphago 在網絡上的60連勝案例)

· 和傳統電視節目一樣,尋找到最有話題性的有實力的人(例如最強大腦最近找的賭王孫子,數學天才何猷君)

· 讓有話題性的明星一起來答題,比如鄧超、孫紅雷這種喜歡在節目中秀智商的明星

 · 在題目內容上做很多話題(偏門的、變態的),段子手們可以圍繞題目內容和遊戲設置聲不斷生產各種段子和長微博

· 設置賽季,升級遊戲規則,讓參與者更有動力,讓圍觀者也更high

6)  大量主播資源還沒有調動,未來更進一步將之推向高潮

遙想吃雞遊戲最初火了的時候,很多主播都不玩原先主要直播的遊戲,成為吃雞主播。這個也一樣,對於不靠顏值和才藝表演的主播來說,秀只是是比較適合他們的內容,努力拿到獎金後,再撒幣給看他的觀眾。至少平時在做練習題庫的時候可以輕松的直播,也許還能找回當年奮鬥高考時的自己。

還有太多的小點就不寫出來了。總之,互聯網團隊叠代快,學習能力快,結合會有一批看到機會的傳統電視、傳媒的人加入,我相信這群人就可以創造歷史 。

傳統節目改造是否還有機會?

我認為當然有機會,需要抓住的核心點是:

· 去中心化

· 碎片化時間

· 易上手

· 傳統模式的爆款產品(內容/節目)已在沒落期

相親類、歌唱類、選秀類等傳統在電視上火爆的節目,應該都是比較有機會的。有的我自己已經能腦補出一些玩法了,限於篇幅就不贅述了。

機會很大,但都是爆款的機會。所以我很期待《沖頂大會》是否會通過現在的模式撕開一個口子,未來成為平臺型的東西。當然,也有可能止步於此,就像去年的分答一樣。

為什麽是他們?

我自己創業過兩次,我把周圍有很多優秀的創業者粗分為兩類:

a、持續的模式創造能力

b、強大的產業整合/提升能力

b能力能夠在某產業中提升效率,提升毛利,創造更大的價值,但是對此類爆款產品基本不用去想了,看看就好。

a能力是能夠做出火爆產品的前提,可能很多人說問答直播也並非是原創,畢竟有HQ在前。但是無數案例證明,僅僅把模式copy是不會最終成功的,需要不斷叠代和再創造,很多人只有copy能力而沒有叠代能力。

這個模式,初步來看像是知乎、分答應該抓住的機會,然而我都不看好這兩個團隊做這個事情,沒有對錯,只是選擇。

知乎是一個講究精致、精英的社區,雖然我們看到有知乎live等創新業務誕生,但影響力也局限於老用戶,沒有打開市場。知乎社區型產品,有無數用戶的聲音鞭策著知乎的改進,或許因此,團隊放在新東西上的精力不多。當然我們也看到了掌趣和知乎合作的小遊戲《頭腦王者》在微信上火爆,但知乎明顯是被動的角色

另一邊在行/分答,經歷過16年分答的火爆,現在也陷入了瓶頸期,巧合的是當年分答的火爆也和王思聰校長有著很大的關聯。

另一個比較大的變量就是陌陌了,唐巖是具有強大a能力的創業者,也是直播模式最大的受益者,直接體現在陌陌的市值/股價上。既然也趕上了直播的浪潮,我相信不會錯過有獎問答或未來更多演變模式,期待陌陌後面的動作

作為圍觀群眾,我們不妨就下載幾個有獎問答直播的應用體驗一下,獲得獎金也不一定,再不濟總歸會漲漲見識。

*作者介紹:james(微信:james_wl1004):回收寶市場vp,之前參與創立今夜酒店特價和社交應用”一起”,在市場、運營和產品方面有豐富的實操經驗。

撒幣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164

大佬瘋狂撒幣的思考:高潮還在後面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8/0111/166870.shtml

大佬瘋狂撒幣的思考:高潮還在後面
james james

大佬瘋狂撒幣的思考:高潮還在後面

作為圍觀群眾,我們不妨就下載幾個有獎問答直播的應用體驗一下,獲得獎金也不一定,再不濟總歸會漲漲見識。

 

作者 | james

編輯 | 南七道

沖頂大會(王思聰,陳樺),芝士超人(映客-奉佑生),百萬英雄(西瓜視頻-張一鳴),百萬贏家(花椒-周鴻祎),在2018年伊始賺足了眼球。大佬瘋狂在撒幣,群眾在高潮,背後的邏輯究竟是什麽?

真送還是假送?

看到知乎上有人這麽回答,大致的意思是:平臺隨便寫個腳本,生成一些假用戶,讓假用戶通關到最後。最後分錢的人里混著50%的假人也不一定。

微信圖片_20180109180624

我自己的觀點是真送,雖然從運營手段來說,以上是可以實現的,但是這點投入相較於帶來的DAU、PR效果、模式上的高潮,太值了。

也讓我想起了2011年我在百姓網的時候,針對廣州地區做了一個項目,遊戲化的任務設置,完成任務後送話費(實時到賬),邀請朋友完成繼續送話費。10天時間里,我們送出去了300萬真金白銀的話費,在當地10萬大學生、10萬房產中介人群里炸開了鍋,當時在廣州地區百姓網的baidu index一度超過了淘寶。

最後在複盤整個Campaign的時候,我們認為這300萬花得值,相比電視、地鐵、電梯等品牌廣告投入,這是一個創造口碑、話題的絕好營銷。

回到有獎問答直播的事情上,平臺如果為了節省一點費用而摻水,一旦被發現,帶來的負面會一發不可收拾,損失大的多。

是否可持續?

有獎問答直播會不會是一個曇花一現的現象級熱點呢?我認為這個模式可以和現象級的單品綜藝節目做個比較。舉幾個例子:

《幸運52》:1998-2008年,20年,節目不僅成就了李詠,還讓大家很清楚的記住了一年有52周 。

微信圖片_20180109180634

《開心辭典》:2000年到2013年,13年,模式和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一樣,相信很多人在看這個節目的時候,數百萬人盯著選擇,為他捏把汗,為他喝彩和祝福。

王小丫

《三星智力快車》:也有十年的生命周期,陪伴了我整個小學,每一期我都會在電視機面前,假裝和臺上選手一樣在參與智力問答,甚至一度希望報名參加,不過由於內向和靦腆的性格,沒有付諸行動。

微信圖片_20180109180639

從上面幾檔節目來看:一款現象級綜藝節目的生命周期,長的有20年,短的有10年。盡管傳統的綜藝節目的制作體制和有獎問答直播有很大不同,但至少能夠判斷,這個模式不會曇花一現。

我個人的判斷是更加樂觀的:不僅可以持續,並會在未來產生很多進化,主要的幾點理由是:

1)  去中心化的參與感給用戶帶來了顛覆傳統的快感

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人在一起闖關,調動了每個人的積極性,比單純地看傳統節目有意思的多。而且現在還是產品的初級狀態,在交互和模式上還會不斷升級。去中心化帶來高參與度,高參與度會進而帶來更加有正循環的口碑傳播。毫無以為,去中心化的模式比傳統綜藝節目模式更具有優勢。

2)  有非常強的商業化變現機會

例如廣告植入、靠流量帶來的打賞收入,甚至在常規場次是不虧的,在引爆場次的高額獎金是一種營銷投入。未來很多獎金會來自於廣告主(贊助商),而非平臺本身提供。

廣告收入可以參考傳統綜藝節目,它們變現100%靠廣告。非誠勿擾在鼎盛時期一年為江蘇衛視帶來的廣告收益超過20億,直接贊助收入超過10億。而近兩年網綜里的《奇葩說》、《火星情報局》的冠名費誰不是大幾千萬起。好的節目的變現能力毋庸置疑。而對於知識問答直播,越來越多的參與人次是流量變現的基礎。目前模式中主持人的環節進行植入廣告也非常easy。還有一堆公關公司、4A公司帶著他們的客戶主動找到這些平臺,希望策劃廣告,成為贊助商。

就在我寫完這個文章的時候,金主就已經來了,順勢補充一下:

趣店旗下汽車分期業務給芝士超人投了1個億廣告費、花椒的百萬贏家也為美團做了專場。後續,我相信會有更多創意性的營收模式產生。

微信圖片_20180109180650

3)  促進直播平臺自身主業務

對映客、花椒、一直播這類直播平臺來說,有獎問答直播的可持續時間會更長,做節目本身就是直播平臺的業務,例如熊貓tv的著名狼人殺節目《PandaKill》,我的很多朋友都是該節目的忠實觀眾。這個模式也會變成吸流量的內容,促進了直播平臺自身的主業發展。而對於《沖頂大會》,是否能夠從單點突破,變成平臺級應用,還很難說。

4)  撒幣們都是有錢的主,我們別瞎擔心

現在的玩家都是有錢的主,映客奉總說準備了10億,也許太大了,但是各自拿出1-2億還是比較輕松的。映客16年的凈利潤就有近5億,17年第一季度凈利潤就達到了2.44億,雖借殼宣亞國際沒有成功,要獨立上市,現在到了18年財年了,年頭浪一浪,後面補一補,財報問題不大。沖頂大會的王思聰自不必說,在陳樺這樣優秀而富有經驗的創始人的帶領下,近期很有機會拿下巨額融資,就像16年姬十三的分答火了之後,成功拿下千萬美金的融資,不過分答確實沒跑出來。

剩下周鴻祎、張一鳴更不必說了,一個是A股之王,一個是TMD三巨頭之一。

有趣的是,沖頂大會的創始人陳樺之前是《節操精選》的CEO,而張一鳴最早做的是《內涵段子》,同類型的產品在移動互聯網初期已經有過較量,到了18年,再次展開交鋒。

5)  基本上還沒怎麽做營銷,相信後續還有大招

火的太快,各平臺我相信後續都做了很多營銷規劃,至少預算都不會少。隨便想想就有很多精彩的營銷和運營的點:

· 炒作巨額獎金得主,猜測到底是什麽身份?(alphago 在網絡上的60連勝案例)

· 和傳統電視節目一樣,尋找到最有話題性的有實力的人(例如最強大腦最近找的賭王孫子,數學天才何猷君)

· 讓有話題性的明星一起來答題,比如鄧超、孫紅雷這種喜歡在節目中秀智商的明星

 · 在題目內容上做很多話題(偏門的、變態的),段子手們可以圍繞題目內容和遊戲設置聲不斷生產各種段子和長微博

· 設置賽季,升級遊戲規則,讓參與者更有動力,讓圍觀者也更high

6)  大量主播資源還沒有調動,未來更進一步將之推向高潮

遙想吃雞遊戲最初火了的時候,很多主播都不玩原先主要直播的遊戲,成為吃雞主播。這個也一樣,對於不靠顏值和才藝表演的主播來說,秀只是是比較適合他們的內容,努力拿到獎金後,再撒幣給看他的觀眾。至少平時在做練習題庫的時候可以輕松的直播,也許還能找回當年奮鬥高考時的自己。

還有太多的小點就不寫出來了。總之,互聯網團隊叠代快,學習能力快,結合會有一批看到機會的傳統電視、傳媒的人加入,我相信這群人就可以創造歷史 。

傳統節目改造是否還有機會?

我認為當然有機會,需要抓住的核心點是:

· 去中心化

· 碎片化時間

· 易上手

· 傳統模式的爆款產品(內容/節目)已在沒落期

相親類、歌唱類、選秀類等傳統在電視上火爆的節目,應該都是比較有機會的。有的我自己已經能腦補出一些玩法了,限於篇幅就不贅述了。

機會很大,但都是爆款的機會。所以我很期待《沖頂大會》是否會通過現在的模式撕開一個口子,未來成為平臺型的東西。當然,也有可能止步於此,就像去年的分答一樣。

為什麽是他們?

我自己創業過兩次,我把周圍有很多優秀的創業者粗分為兩類:

a、持續的模式創造能力

b、強大的產業整合/提升能力

b能力能夠在某產業中提升效率,提升毛利,創造更大的價值,但是對此類爆款產品基本不用去想了,看看就好。

a能力是能夠做出火爆產品的前提,可能很多人說問答直播也並非是原創,畢竟有HQ在前。但是無數案例證明,僅僅把模式copy是不會最終成功的,需要不斷叠代和再創造,很多人只有copy能力而沒有叠代能力。

這個模式,初步來看像是知乎、分答應該抓住的機會,然而我都不看好這兩個團隊做這個事情,沒有對錯,只是選擇。

知乎是一個講究精致、精英的社區,雖然我們看到有知乎live等創新業務誕生,但影響力也局限於老用戶,沒有打開市場。知乎社區型產品,有無數用戶的聲音鞭策著知乎的改進,或許因此,團隊放在新東西上的精力不多。當然我們也看到了掌趣和知乎合作的小遊戲《頭腦王者》在微信上火爆,但知乎明顯是被動的角色

另一邊在行/分答,經歷過16年分答的火爆,現在也陷入了瓶頸期,巧合的是當年分答的火爆也和王思聰校長有著很大的關聯。

另一個比較大的變量就是陌陌了,唐巖是具有強大a能力的創業者,也是直播模式最大的受益者,直接體現在陌陌的市值/股價上。既然也趕上了直播的浪潮,我相信不會錯過有獎問答或未來更多演變模式,期待陌陌後面的動作

作為圍觀群眾,我們不妨就下載幾個有獎問答直播的應用體驗一下,獲得獎金也不一定,再不濟總歸會漲漲見識。

*作者介紹:james(微信:james_wl1004):回收寶市場vp,之前參與創立今夜酒店特價和社交應用”一起”,在市場、運營和產品方面有豐富的實操經驗。

撒幣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165

要估值更要價值,互聯網泡沫高潮將至 | 滴水成海

“泡沫”一詞,可以用“價值”去理解。

任何事物必有其價值,這價值可分為兩個角度去度量:事物本身的價值(Origional Value,事物本身值多少錢)、人們眼中的價值(Perceived Value,人們願意花多少錢去得到它,即估值)。一般意義上,當估值高於事物價值時,人們認為其存在泡沫。

對於中國互聯網經濟,筆者認為其存在很大的泡沫。

中國的互聯網創業企業大多依賴於業務模式的創新,或者說是得益於巨大而又高增長的國內消費市場,通過互聯網的幫助與其他傳統行業進行整合。

 

比如在共享出行領域,摩拜單車於2015年初創辦,2016年4月在上海上線第一輛車,一共完成了6輪融資,從30多位投資人手中融資近11億美元。其最大的競爭對手ofo融資總額甚至更高。摩拜與ofo的成長故事是一個典型的只可能發生在當代中國的創業故事——其融資速度、資本參與密度、業務擴張速度都是過去數年所罕見的。

今年4月,美團與摩拜簽署收購協議,上市僅僅2年的摩拜終賣身,但即便如此,摩拜並沒有給自己賣上好價錢,收購價格僅為27億美元,而實際上摩拜在上一輪融資後,估值已經到了36.7億美元。

如今,共享單車早已從瘋狂走向沈寂,滴滴最近也被曝出因司機身份審核不嚴格而釀成的多場悲劇。如果基礎建設不牢固,即便估值再高也不過是海市蜃樓。

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說,在市場上能否真正盈利似乎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找到投資人,最終能夠上市,然後從股市中圈到錢。

比如直播行業,有直播吃飯的、聊天的、說話閑扯的,你在街頭上就能看到有人直播,好像全民進入直播時代。就是這樣非常大眾的直播方式,有些顯示有幾十萬人在看,各種彈幕禮物刷個不停。為了制造人氣、吸引用戶,虛構觀眾人數、送僵屍粉絲,在網絡直播平臺行業幾乎是通行的做法。

然而,行業看似火爆的背後掩蓋不了盈利的困局。目前直播平臺的收入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用戶直接消費,包括購買道具禮物、付費購買會員活動;二是與第三方商業公司合作,以廣告的方式變現。此外,遊戲、體育直播類平臺,還會有賽事競猜等收入。但無論是哪一種,目前都很難帶來盈利。

不過,部分互聯網企業喜歡弄虛作假,偽造人氣流量,甚至偽造盈利。對投資人來說,他們甚至明明知道偽造假象,但是善於從股市中圈錢的投資人早就適應這種操作,有“擊鼓傳花”的意味,只要能賺錢就行。

於是乎,一群互聯網企業,在投資人、專家學者,以及其自身的包裝下,輪番上演公關秀,吹著極其美好的未來,吸納了大量資金。盲目的逐利熱情,再加上一些機構的隱秘造假,導致對互聯網科技公司認識產生了極大的虛高,甚至瘋狂。

隨著時間推移,泡沫破滅之時,一切真實終將浮現出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292

銀行牽手互金巨頭又迎小高潮:從“門當戶對”到“多對多”

近期,傳統銀行與互金巨頭的合作又迎來一波小高潮。第一財經獲悉,5月29日,中國光大集團和京東集團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同一日,螞蟻金服與浦發銀行簽署戰略合作。

從去年6月國有大行工、農、中、建紛紛與互聯網金融巨頭(BATJ)牽手已經過去一年,從彼時的“門當戶對”發展至今,形成了“多對多”的新格局。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目前銀行與互聯網金融巨頭合作數量繼續攀升,不完全統計,僅京東金融一家從去年1月至今已經先後與工商銀行、山東城商行聯盟、興業銀行、光大銀行、江蘇銀行、大連銀行、北京銀行、浦發銀行、交通銀行等超過9家銀行簽署合作協議。

另一家互金巨頭螞蟻金服更是在近期集中落地與3家銀行的合作協議。5月29日,螞蟻金服與浦發銀行簽署戰略合作。5月22日,螞蟻金服與光大銀行、光大科技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更早前,5月11日,螞蟻金服宣布與華夏銀行在杭州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彼時四大行各選一家、“門當戶對”的合作格局已經被徹底打破。以光大集團為例,目前已經分別牽手阿里、騰訊、京東三大互聯網巨頭。

顯然,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巨頭都不拒絕“多頭合作”,以光大集團為例,旗下光大銀行剛剛與螞蟻金服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不到一周,便又與京東集團達成戰略合作。一個月前,該集團還與騰訊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京東金融已經將金融科技輸出作為集團主要戰略之一,大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都有合作。

不僅如此,互金巨頭與銀行的合作領域也更加廣泛。從合作內容看,此前光大銀行和京東金融達成戰略合作,雙方主要聚焦於雲繳費、聯合貸款、聯合風控、理財銷售、信用卡發卡等領域。

光大集團相關負責人指出,在科技創新領域,雙方將加強物聯網金融、區塊鏈、雲計算等合作。研究物聯網支付業務的流程設計與應用;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分布式共享記賬能力,共同進行溯源防偽、智能合約、信息共享等應用設計。嘗試共同創建“金融科技創新實驗室”以及探討建立科技創新產業基金,共同孵化前沿科技項目。

無獨有偶,在螞蟻金服與華夏銀行和戰略合作中,分布式架構也成為合作重點。

記者梳理發現,目前一些股份行與互金巨頭的合作更加具體務實。例如,螞蟻金服與浦發銀行的戰略合作,將探索並提升雙方在互聯網風控及反欺詐方面的風險防禦能力與潛力,螞蟻金服將為浦發銀行提供營銷作弊、交易欺詐、信貸欺詐的立體化支持。雙方還將在普惠金融、互聯網支付市場營銷及渠道經營方面加強合作,開展線上、線下全方位的支付合作。

除了傳統銀行,資產管理公司等非銀機構,以及銀聯等支付清算機構也是互聯網巨頭合作的重點。5月30日,中國長城資產與阿里巴巴共同舉辦了特殊資產交易會,推出超1500億元債權(資產)。5月初,螞蟻金服將余額寶陸續向基金公司開放,已經接入多家基金公司。而早在一年前,京東金融宣布與銀聯合作,旗下支付公司正式成為中國銀聯收單成員機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064

高潮哥

1 : GS(14)@2011-01-25 22:56:1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35&art_id=14904444


俗語有云:「唔怕生壞命,只怕改壞名」。解放軍一名軍官近日在網上走紅,並非他有甚麼特殊技能,而是他的名字──「常高潮」而被網民稱為「高潮哥」。網民稱,當這名軍官的下屬都很辛苦,想笑又不能笑,並相信他多年來受「盛名所累」,應該是非常辛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746

女性做運動 引發性高潮

1 : GS(14)@2012-03-21 23:14:4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35&art_id=16175153
不用性交,都可以有性高潮( orgasms)!科學家發現,很多女性做運動(圖),不但可鍛練體魄保持身材,令腦袋分泌安多芬產生愉快感覺,而且能得到性興奮甚至性高潮。
運動能引發高潮,早於 1950年代有記載,直至最近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研究員才深入探討。研究員訪問了 370名 18至 63歲曾在運動時經歷性高潮的女性,發現當中有近半人更有過逾十次如此經驗,但她們運動時都沒有「性思潮」。
研究又發現,最常引發高潮的是鍛練腹肌的運動,如攀桿、攀繩,佔 51.4%,其次是舉重( 26.5%),之後是瑜伽( 20%)、踏單車( 15.8%)、跑步( 13.2%),遠足或步行也佔 9.6%。
研究沒探討運動性高潮現象有多常見,但研究員指,他們只花了五周已徵集了多達 370名有相關經驗的女性,反映情況普遍,而這些女性應明白自己是正常的。研究員又說:「這些數據揭示原來不一定要性交才有性高潮。」研究員期望未來探討運動引發性興奮和性高潮的背後機制。
這個話題研究,最後引發網民議論紛紛。有女網民留言:「我健身多年,也有做瑜伽和 pilates,但甚麼都沒發生。我有問題嗎?」
英國《每日郵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2 : ksw(1423)@2012-03-22 00:21:51

有女網民留言:「我健身多年,也有做瑜伽和 pilates,但甚麼都沒發生。我有問題嗎?」

哈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358

男伴「小鳥」長過5.8吋 女生易高潮

1 : GS(14)@2012-11-15 00:55:51

咁精準咩真是?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21114/18066263
男士「那話兒」長長短短,真的很重要。英國一項調查發現,女士(圖)認為男伴的「小鳥」越長越好,要比平均尺寸14.7厘米(5.8吋)長,約長過一張50港元紙幣,更易給她們帶來性高潮。
西蘇格蘭大學心理學家布羅迪訪問了323名女士,了解她們對陽具長短是否影響陰道性高潮的看法。調查結果發現,陽具長更易刺激女性陰道觸發性高潮,經歷最多陰道性高潮的女士也多指男伴陽具比平均尺寸長。布羅迪說:「這可能與長陽具可刺激整條陰道和子宮頸有關。」
女士介意男伴長短,但也要留心脫恥毛或「下體鑲石」(vajazzling)的後果。美國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的醫生指,2010年因脫恥毛受傷而進入急症室的人數,是2002年的五倍,八年來總共有逾14萬人入院,平均每年人數有近16,000人。
2 : CHAUCHAU(1254)@2012-11-15 04:17:01

謬論,內在肌肉無感官,只有充實與否,外在肌先有神經反射區,視乎技巧恰在位
3 : Ar Yan(11362)@2012-11-15 06:29:41

又話g點近洞口 太長反而接觸不良架?
4 : Ar Yan(11362)@2012-11-15 06:30:54

而且加藤鷹的手指都無5.8吋

技巧先最緊要
5 : ijoe79(20432)@2012-11-15 16:43:12

4樓提及
而且加藤鷹的手指都無5.8吋

技巧先最緊要


但加藤鹰隻手指識轉灣喎
6 : fineram(806)@2012-11-15 17:48:00

龍生, 亞力士召喚smiley
7 : hh0610(1603)@2012-11-15 20:21:20

最緊要夠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9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