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一詞,可以用“價值”去理解。
任何事物必有其價值,這價值可分為兩個角度去度量:事物本身的價值(Origional Value,事物本身值多少錢)、人們眼中的價值(Perceived Value,人們願意花多少錢去得到它,即估值)。一般意義上,當估值高於事物價值時,人們認為其存在泡沫。
對於中國互聯網經濟,筆者認為其存在很大的泡沫。
中國的互聯網創業企業大多依賴於業務模式的創新,或者說是得益於巨大而又高增長的國內消費市場,通過互聯網的幫助與其他傳統行業進行整合。
比如在共享出行領域,摩拜單車於2015年初創辦,2016年4月在上海上線第一輛車,一共完成了6輪融資,從30多位投資人手中融資近11億美元。其最大的競爭對手ofo融資總額甚至更高。摩拜與ofo的成長故事是一個典型的只可能發生在當代中國的創業故事——其融資速度、資本參與密度、業務擴張速度都是過去數年所罕見的。
今年4月,美團與摩拜簽署收購協議,上市僅僅2年的摩拜終賣身,但即便如此,摩拜並沒有給自己賣上好價錢,收購價格僅為27億美元,而實際上摩拜在上一輪融資後,估值已經到了36.7億美元。
如今,共享單車早已從瘋狂走向沈寂,滴滴最近也被曝出因司機身份審核不嚴格而釀成的多場悲劇。如果基礎建設不牢固,即便估值再高也不過是海市蜃樓。
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說,在市場上能否真正盈利似乎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找到投資人,最終能夠上市,然後從股市中圈到錢。
比如直播行業,有直播吃飯的、聊天的、說話閑扯的,你在街頭上就能看到有人直播,好像全民進入直播時代。就是這樣非常大眾的直播方式,有些顯示有幾十萬人在看,各種彈幕禮物刷個不停。為了制造人氣、吸引用戶,虛構觀眾人數、送僵屍粉絲,在網絡直播平臺行業幾乎是通行的做法。
然而,行業看似火爆的背後掩蓋不了盈利的困局。目前直播平臺的收入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用戶直接消費,包括購買道具禮物、付費購買會員活動;二是與第三方商業公司合作,以廣告的方式變現。此外,遊戲、體育直播類平臺,還會有賽事競猜等收入。但無論是哪一種,目前都很難帶來盈利。
不過,部分互聯網企業喜歡弄虛作假,偽造人氣流量,甚至偽造盈利。對投資人來說,他們甚至明明知道偽造假象,但是善於從股市中圈錢的投資人早就適應這種操作,有“擊鼓傳花”的意味,只要能賺錢就行。
於是乎,一群互聯網企業,在投資人、專家學者,以及其自身的包裝下,輪番上演公關秀,吹著極其美好的未來,吸納了大量資金。盲目的逐利熱情,再加上一些機構的隱秘造假,導致對互聯網科技公司認識產生了極大的虛高,甚至瘋狂。
隨著時間推移,泡沫破滅之時,一切真實終將浮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