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法院:汽車消費騙貸突出 案件還原事實難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2-03/1167563.html

_____2017-11-03___94656thumb_headthumb_head.thumb_head

北京市三中院近日就汽車消費虛假騙貸案件情況召開了新聞通報會,對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間審理的該類案件的基本情況及典型案例進行通報。

據了解,汽車消費虛假騙貸案件具體有三個類型,冒用他人身份騙取貸款型,包括冒用前員工身份、前夫妻關系、鄰居朋友關系、陌生人身份等情形;汽車經銷商內部工作人員涉嫌惡意騙貸型;騙貸行為人構成刑事犯罪型。據了解,近兩年三中院審結涉汽車消費虛假騙貸再審案件共計27件,其中有14件均被提起再審,占全部提審案件的一成多,上述案件進入再審程序後,均被裁定撤銷生效判決。

三中院副院長張美欣表示,汽車消費貸款作為一種新型消費方式越來越被社會民眾所接受,但隨之產生的糾紛也大量進入司法程序,其中冒用他人名義、偽造他人簽字、提供虛假材料、虛構個人身份、作出虛假陳述等騙貸情況尤為突出。

張美欣副院長介紹到,汽車消費虛假騙貸案件主要呈現出以下三個特點:一是再審申請的主體和訴求基本相同,再審申請人多主張不認識購車人,對於貸款合同及原審訴訟過程均不知悉,及至執行階段才得知涉訴情況;二是因惡意騙貸人提供信息不真實,導致原審法院無法進行有效送達而缺席審判,再審申請人在原審程序中失去陳述和申辯權利。三是案件事實還原存在困難,此類案件中汽車金融公司的應訴人員和再審申請人對涉案貸款合同的實際簽訂過程基本不知情,導致法院在查明事實時存在一定難度。

三中院審監庭庭長饒亞東就積極完善針對此類案件的應對機制予以介紹,一是從法院司法裁判層面,嚴格審理尺度,窮盡送達方式,全面查明事實,警惕虛假騙貸。二是從汽車銷售行政管理層面,及時發出司法建議,建議汽車經銷商及相關單位恪守誠信經營宗旨,做到有序經營。三是從金融機構監管層面,及時作出風險提示,提示汽車金融公司及相關行政主管單位強化風控管理,對市場中出現的類似問題及時加以制止。四是通過法制宣傳、以案釋法等方式,強化正面引導和社會輿論宣傳,增強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和風險防範意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430

利用假黃金騙貸 19家銀行業機構被處罰5250萬元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2-03/1189926.html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每經記者 陳玉靜

繼此前銀監會查處郵儲銀行甘肅武威文昌路支行違規票據案件,對涉案的12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罰沒2.95億元後,近日,銀行業又一大案浮出水面。

2月2日,銀監會通告稱,近日,經過立案調查等一系列法定程序,陜西、河南銀監局依法查處了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質押貸款案件,對兩地涉及該案的1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計罰款5250萬元,並處罰104名責任人。

事件源於2016年的一起2000萬元抵押貸款案件,兩地銀監局在排查過程中發現多名外部不法人員橫跨陜西、河南兩省,以純度不足的非標準黃金做質押物,騙取1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190億元貸款。對此,銀監會指出該案暴露出上述銀行業金融機構內控管理存在諸多缺陷,比如貸款“三查”形同虛設,押品管理嚴重失效,業務開展盲目激進等。

假黃金騙取1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190億貸款

此次質押貸款案件的緣由在兩年前,2016年5月,陜西潼關縣聯社發生一起2000萬元質押貸款案件。據《財經》報道,2016年5月初,潼關信合因一筆約2000萬元的黃金質押貸款逾期而聯系借款人張青民,但張青民一直未接電話。隨後,潼關信合工作人員將張青民堵在辦公室,張青民借打電話機會逃脫,從此杳無音信。在催款無果後,潼關信合決定處置質押黃金,但在處置過程中發現黃金摻假,遂將此事層層上報。同年5月19日,潼關縣公安局正式立案,一起橫跨豫陜兩省的假黃金騙貸案浮出水面。隨著陜西金融機構隨後的自身盤查以及公安機關的偵查,潼關信合發現更多的質押用假黃金,涉案金額超過110億元。

結合案件情況,陜西、河南銀監局迅速組織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全面排查,發現多名外部不法人員橫跨陜西、河南兩省,以純度不足的非標準黃金做質押物,騙取1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190億元貸款。截至目前,公安機關已抓獲35名外部涉案人員。

銀監會表示案發後,陜西、河南銀監局積極指導督促相關機構多措並舉化解風險,並啟動了立案調查和行政處罰工作。其中陜西銀監局對涉及該案的18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罰款合計5000萬元,其中對陜西省聯社及潼關縣聯社等11家縣級農信社聯社罰款3600萬元,對郵儲銀行陜西省分行及其渭南市分行、潼關縣支行罰款1000萬元,對工商銀行陜西省分行及其渭南分行、潼關縣支行罰款400萬元。

對上述機構的95名責任人予以處罰,其中取消8人1年至終身高管任職資格,對87人分別給予警告。同時,責令相關機構按照黨紀、政紀和內部規章,對262名責任人給予紀律處分和經濟處罰。此外,陜西銀監局對內部監管履職不力人員進行了執紀問責。

而對於牽涉其中的河南各地銀行業金融機構,河南銀監局對涉及該案的工商銀行河南三門峽靈寶支行處以罰款250萬元,對該支行及工商銀行三門峽分行9名相關責任人予以處罰,其中取消5人3至8年高管任職資格,對4名高管分別給予警告。同時,責令工商銀行對省、市、縣三級分支機構48名責任人給予了紀律處分和經濟處罰。

暴露內控管理諸多缺陷

銀監會指出該案暴露出上述銀行業金融機構內控管理存在諸多缺陷,一是貸款“三查”形同虛設。相關銀行業金融機構貸前調查不盡職、貸款審查不嚴格、貸後管理缺位,部分基層機構在業務辦理過程中有章不循、違規操作,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二是押品管理嚴重失效。相關銀行業金融機構對貸款質押物的檢測及價值評估存在重大紕漏,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三是業務開展盲目激進。相關銀行業融機構過度追求業務發展規模和速度,不了解自己的客戶,不能穿透業務風險,部分機構違規開展業務審批,重要崗位未形成有效制約,內控審計作用缺失。

銀監會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堅持依法監管、嚴格監管、公正監管、廉潔監管,堅決剎住亂象,堅決治愈沈屙,著力防範化解銀行業風險,引導銀行業回歸本源、專註主業,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692

農發行特大騙貸案細節曝光:10億購糧貸款用於地產開發

兩年前轟動金融系統、涉案金額超過18億元的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下稱“農發行”)騙貸案,隨著案件的宣判,更多細節被曝光。

2016年8月,農發行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支行(下稱“徐水農發行”)發生兩起騙取貸款案件,從2015年開始,徐水兩家大型糧食收購企業從徐水農發行獲取了18億元多的購糧貸款,其中一家企業將10多億元貸款挪用,建設了房地產項目,給貸款帶來重大風險。

近日,第一財經1℃記者獨家獲得了這兩起案件的有關材料。從法院宣判結果看,涉案的兩家企業總計十多名相關人員均被認定構成騙取貸款罪。由於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徐水農發行也已經被監管部門處罰。

農發行作為我國三家政策性銀行之一,所經營的貸款項目中包括收購糧食的專項貸款,這種貸款只能用於糧食貿易。為保證此類貸款的安全,農發行在貸款審批、貸款發放、發放後等環節,設置了嚴格的審查流程。

不過,在這兩起案件中,透過農發行系統的多份貸款流程管理文件,可以清晰地看出農發行在此類貸款發放後的審查流程中,出現了層層失守的情況,致使並不難發現的挪用貸款問題未被發現,釀成重大風險。在監管層反複強調防範金融風險的當下,該案具有典型警示意義。

18億購糧貸款現重大風險

在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華龍東路東段,G18高速公路高架橋以東幾百米處,幾棟住宅樓立在路邊。周邊居民稱,這幾棟樓在建設期間被稱作“職工公寓”。公眾或許並不知道,這幾棟住宅樓之所以能建成,是開發商挪用了來自徐水農發行的購糧專項貸款。

與這幾棟住宅樓一墻之隔的是徐水縣誌信糧食貿易有限公司(下稱“誌信公司”)。工商資料顯示,誌信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為張誌信,該公司成立於2005年10月,註冊資金1.5億元。除了誌信公司,張誌信還於2009年註冊成立了河北中恒泰達糧油貿易有限公司(下稱“中恒泰達公司”),註冊資金3.2億元。中恒泰達公司在2014年6月出資成立徐水縣中恒泰達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下稱“泰達地產”),法定代表人趙春明,註冊資金500萬元。泰達地產正是“職工公寓”的開發商。這個項目表面上是內部住宅,但也對外進行營利性銷售。

除上述幾家公司外,張誌信還實際控制唐縣潤恒糧油貿易有限公司(下稱“潤恒公司”),這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為崔春蕾,成立於2010年9月,註冊資金1億元。

今年4月20日,中國銀保監會網站公布了保定銀監分局對徐水農發行的行政處罰決定書(保銀監罰決字〔2017〕3號)。決定書稱,徐水農發行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為李建偉,該支行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糧食收購貸款出現重大風險。保定銀監分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條,對徐水農發行罰款人民幣30萬元。作出處罰決定的日期為2017年9月14日。

1℃記者獲悉,這一處罰決定,正是源於徐水農發行在向張誌信的誌信公司、潤恒公司,以及徐水糧食收購企業負責人劉二田經營的徐水縣雙隆糧食貿易有限公司(下稱“雙隆公司”)發放糧食收購貸款過程中,沒有盡職做到嚴格審查監督,導致張誌信的相關企業將貸款挪用於房地產開發,劉二田的企業雖未挪用貸款,但不能及時歸還貸款,導致糧食收購貸款出現重大風險,涉及貸款金額總計18億余元。張誌信、劉二田均被追究刑事責任。

1℃記者獲取的相關司法文書顯示,張誌信、劉二田所涉及的罪名均為騙取貸款罪。2017年12月,徐水區法院分別判處張誌信、劉二田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和一年九個月。其中,張誌信案共涉及被告人9名,包括誌信公司、潤恒公司、泰達公司的負責人和財務人員,這些人員也被判處有期徒刑,部分人員適用緩刑。一審判決後,兩案的被告人均未提出上訴,判決已經生效。據了解,目前涉案企業正在陸續以各種方式返還貸款。

農發行的“黃金客戶”

由於這兩起案件涉及資金巨大,2016年8月案發時,在金融系統引發了較大轟動。

農發行與公眾經常接觸的普通商業銀行在業務方面有所不同。農發行的貸款帶有政策性,審批手續、發放手續也和普通商業銀行不同,一些貸款在事前審批、審批通過後發放、提取貸款後監管等方面,均設置了嚴格規定和要求,屬於“專款專用”。

這兩起案件中所涉貸款用途均為糧食收購,但其中一個貸款方卻將10多億元的糧食收購專款,用於開發房地產;另一個貸款方也無力在貸款期限內償還1億多元的本金,帶來重大貸款風險。這樣的過程是如何發生的?

徐水區位於保定市北側,距離市區20公里左右,經濟相對發達。在徐水,張誌信的企業小有名氣。1℃記者調查發現,除了前述幾家公司,今年56歲的張誌信還設立了與糧食貿易有關的物流、糧油等企業。2010年,泰達公司還斥資8000多萬元,建設了12棟30米跨度散裝小麥平房倉。由於經營有方,在2013年,誌信公司、潤恒公司成為農發行的“黃金客戶”,劉二田的雙隆公司也同批入選。農發行總行相關文件顯示,經過審核,當年在全國確定了農發行糧油信貸系統黃金客戶322戶、戰略性客戶1682戶。

誌信公司在2006年就與徐水農發行建立了糧食收購貸款信貸關系,多年經營業績良好,使它成為黃金客戶。農發行河北分行在2015年的一份工作文件中提出,黃金客戶申請糧食購銷貸款,在貸款調查、審查、審議、審批方面開通“綠色通道”,壓縮辦貸時間,提高辦貸時效。並采取靈活的貸款方式,在確保貸款安全的前提下,在其自身資產應抵盡抵後,發放信用貸款予以支持。

貸款申請手續全靠編造

作為黃金客戶的誌信公司,要通過農發行購糧貸款的前置審查不是難事,但1℃記者了解到,正是由於收購糧食貸款的特殊性,農發行在設置發放貸款的前置審批流程的同時,還設置了根據購糧計劃提交用款申請的流程,以確保貸款的安全。

本案司法文書對獲批後如何申請用款做了記載。徐水農發行原行長李建偉等多名保定、徐水農發行系統主管人員表示,企業通過貸款的前置審批,獲得貸款額度後,按照自己的需要申請貸款。流程為企業填報申請書,提供相關資料,包括最近月份的財務報表、企業與交易企業的購銷合同或代收代儲合同等,縣級支行將資料收集後報市級分行。市級分行同意受理後,派調查人員進行調查,出具調查報告。市級分行風險部門和信貸部門審查,分別出具審查意見。

審查後,將貸款審議事項提交市級分行貸款審查委員會審查,召開貸委會。貸款金額超過5000萬元的,報省級分行核準。貸款金額超過3億元的,報農發行總行核準。核準後下達批複,申請行根據批複就可以與企業簽訂貸款合同。貸款合同簽訂後,企業需要用款時,縣級支行逐筆進行發放,企業需要提供貸款申請,上報3~5天的收購計劃,說明本筆貸款是履行的哪個交易對方的合同,糧食放在什麽地方,需要用款的數量等。

誌信公司在申請2015年度的貸款額度時,提供了最近三年的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財務報表,最近月份的財務報表及4份小麥購銷合同、4份玉米購銷合同。

誌信公司、雙隆公司兩起案件,所涉及的貸款年度均為2015年。當年,誌信公司在通過了前置審批後,為了順利提取貸款,在購糧計劃、購糧合同、購糧交易等方面開始造假。誌信公司所經營的糧食收購,基本流程是該公司從糧農處購買糧食,再按照合同將對應數量的糧食銷售給用糧企業。誌信公司從糧農處購糧使用的正是來自農發行的貸款。由於沒有真正到糧農處收購糧食,張誌信只能安排下屬編造各類收購憑證。包括收購糧食的種類、數量、存在哪個倉庫等。

司法文書記載,張誌信稱,2014年,由於糧食價格下跌,誌信公司經營出現困難。為了維持正常經營,就在農發行貸款上動起了腦筋。誌信公司、潤恒公司、泰達公司的幾名財務人員則表示,在賬目上作假,是按照張誌信等公司領導的要求辦事。一般是張誌信會組織相關人員開會,只要有涉及農發行貸款的安排,張誌信都會在會上提出。公司領導在會上討論怎麽做計劃,收小麥還是玉米,價格多少。從哪個糧食收購點收多少糧食,入哪個庫。開完會後,根據這些安排,公司領導告訴財務人員,當天會向農發行申請多少貸款,會給財務人員一個數據,包括總金額、糧食品種、價格、倉庫號等。

財務人員在會後核算出公司領導給出的各個收購點的收購數量和價格,是否和貸款總金額一致,然後做成貸款申請書,讓公司領導審查。沒有問題的話,才能上報農發行。由於農發行內部會有一個審批流程,款項一般需要三四天才能到賬。貸款到賬後,根據收到的貸款金額,作出每日糧食收購匯總表,登記到公司的收購匯總表上。張誌信等人承認,提取到的貸款一部分用於收購糧食,大部分挪做他用。

審核如何層層失守

司法文書所記載的誌信公司相關人員的騙貸手段,主要是企業在通過貸款前置審批後,在申請貸款時提交了虛假的收購糧食資料,特別是虛假提供了與用糧企業的合同。

這些資料絕大多數是文字資料,特別是收購合同等,如果有加蓋對方公章,在甄別真假時或許存在困難。但1℃記者獲悉,除了貸款前置審批、獲批後用款申請審批外,農發行還設置了發放貸款後的審查流程,以確保貸款的安全。但貸款發放後的審查流程,在司法文書中沒有出現。

1℃記者通過多種渠道獲得了農發行總行及其河北省分行對於此類貸款在發放後的審查流程。農發行總行出臺過《糧食收購資金貸款封閉運行管理辦法》,這一辦法要求,對糧食收購資金貸款實行從發放到回收的監督和控制,做到錢隨糧走、購貸銷還、專款專用、庫貸掛鉤、封閉運行。實行貸款使用報賬制,客戶經理應核實借款人糧食收購的原始憑證、核對糧食實際收購的數量、價值與結算的數量、價值是否相符,經核實的糧食收購資金使用情況是開戶行發放後續貸款的依據。

農發行河北分行在2013年6月13日下發《2013年夏糧收購貸款發放與管理工作預案》,其中明確規定,貸款的審批和發放,貸款需求總額測算後,各個市級分行要在預案啟動前及時辦完貸款審批手續,由縣支行隨企業收購進度分次發放。此預案的第十七條規定,嚴格封閉管理。在收購資金供應環節,客戶經理要深入到各個收購點核實入庫糧食品種、數量和質量,核對收購憑證,根據收購進度供應收購資金,確保貸款與入庫糧食價值相一致。收購結束後,對企業糧食庫存組織一次全面核查,及時收回結余貨幣資金占用貸款。在庫存管理環節,要認真落實庫存監管的各項規章制度,堅持定期查庫,按倉、垛核查糧食的品種、數量、質量、品級、成本及變化情況,檢查銀企賬賬、賬實是否相符。在銷售回籠環節,按照有關規定做好出庫的監管,要求企業堅持出庫通報制度,客戶經理核實銷售對象、銷售價格、數量、結算方式是否與實際相符。企業銷售必須堅持“錢(票)貨兩清”原則,保證銷售貸款及時足額回籠。

就在誌信公司獲得總計20億元貸款額度的2015年,農發行河北分行在當年6月發布《關於做好2015年度夏糧收購貸款發放與管理工作的意見》。這個文件再度明確,嚴格落實收購貸款封閉運行管理各項措施。嚴格執行以庫存為核心的封閉運行管理的有關規定,強化糧食收購信貸工作各環節的管理。開戶行信貸人員要核實資金去向和用途,對企業收購貸款跨行轉賬匯劃單日累計超過300萬元(含)和提取現金額度單日累計超過50萬元(含)的,報縣支行行長批準,同時報市行備案。堅持定期查庫制度,在糧食收購旺季,客戶經理至少每周核查一次庫存,淡季至少10天核查一次庫存。

2015年10月,農發行河北分行印發《關於2015年度秋糧收購貸款發放與管理工作的意見》,這一文件除了又一次明確上述對購糧貸款的封閉運行管理措施外,又特別規定,購銷貿易類企業申請貸款必須要有真實有效的購銷合同。

從上述審查流程來看,農發行設置的貸後審查手段足夠嚴密。以“查庫”為中心,相比審查合同、證件等紙質資料,更具有可操作性。糧食是大宗商品,本案中誌信公司簽訂的相關合同,涉及的糧食數量動輒萬噸。如此大的數量,誌信公司想臨時抽調萬噸甚至更多的糧食應對農發行的貸後審查,難度可想而知。司法文書記載,誌信公司在貸款過程中共提交了4份小麥購銷合同、4份玉米購銷合同,這些合同的另一方涉及今麥郎等多家企業,合同約定的購糧總量達到數百萬噸。

司法文書顯示,今麥郎方面證實,2014年12月14日至2015年12月10日之間,與泰達公司簽訂原糧訂購合同3份,但只是意向合同,並沒有實際履行。其他幾家企業也證實,誌信公司、潤恒公司提交給農發行的購糧合同,要麽是虛假合同,要麽是並沒有最終履行的意向合同。

透過這些陳述可以看出,如果誌信公司真的從糧農手中收購了糧食、存進了自己的糧庫內,那麽2015年這一年該公司糧庫應長期處於堆滿糧食的狀態。農發行的貸後審查人員只要到糧庫調查,發現誌信公司編造虛假材料騙取貸款應該不是難事。

即使誌信公司能在每次查庫時,都能找來足夠糧食蒙騙審查人員。但農發行在2015年10月設置了更為嚴格的審查手段,即審查交易對方的資金匯劃情況來驗證購銷合同的真實性,誌信公司在短時間內制作虛假銀行轉賬憑證應付審查應該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即便誌信公司提供了足夠數量的虛假銀行轉賬憑證,但農發行審查人員只要拿著這些憑證到相關銀行核實,就能輕松查出憑證的真假。

然而,最終的客觀情況卻是,在幾乎不存在漏洞的一道道審查措施下,這些審查卻層層失守,導致10多億元的購糧專項貸款被用於開發房地產。

挪用貸款建出違規地產項目

從農發行獲取10多億元貸款後,誌信公司將貸款大部分用於房地產開發,但這一開發卻並不正規。項目選址在泰達公司的廠區,對外打出了建設“職工公寓”的名義。作為開發商的泰達地產對項目的規劃為一期工程有多棟樓,在其中的第三棟樓後建設溫泉會所,這個會所的一層二層用於泡溫泉,三層是遊樂場。未來建設二期工程。

2015年5月左右,保定市的房價曾經出現大漲,緊鄰保定市區的徐水區也受到了影響,泰達地產開發的這處“職工公寓”同樣好賣,房屋均價在5400元每平方米。如果購房者全款購房,當天就可以領鑰匙裝修。2016年6月,徐水區國土局、規劃局等多個主管部門發布消息稱,經過調查,泰達地產以建設職工用房的名義,開發了商業地產,並在五證不全狀態下對外銷售長達一年多。

這處“職工公寓”的所屬地塊為工業用地,產權期限50年,規劃用途是建設糧倉、辦公室和基礎設施。2016年6月,徐水區住建局宣布,此處地塊不具備建設、銷售商品房的功能,所售“職工公寓”也未獲得預售許可證,將叫停泰達地產的售樓行為,並將作出進一步處罰。此時,外界尚不清楚,這處違規地產項目是挪用購糧貸款建設而成。2016年8月9日,由於騙貸案案發,張誌信被刑事拘留。司法文書記載,這處地產項目已由其他公司接盤並處置,相關資金用於歸還農發行貸款。

今年5月27日,雙隆公司代理人、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許浩向1℃記者表示,一審宣判後,雙隆公司案件中的相關被告方均沒有提起上訴,對案件其他問題不便發表意見。

雙隆公司法定代表人劉二田的代理人、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郭少軍則告訴1℃記者,雙隆公司一案事出有因,所欠貸款無法歸還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糧食市場波動造成的正常經營性虧損,所有貸款都用於了企業的生產經營,並未挪作他用;案發後,雙隆公司積極配合司法機關將公司財產進行了處置,同時變賣了個人住房及親屬的房產,所得款項已全部用於歸還農發行貸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725

多家銀行齊現疑似青年騙貸 同時向不同銀行借 還一兩期即申破產

1 : GS(14)@2016-03-08 15:01:17

【明報專訊】多名銀行業人士透露,近月私人貸款的壞帳率有上升趨勢,其中主要來自去年7至8月期間承做的一批貸款,借款人信貸紀錄良好並有穩定收入,但借錢後不久不約而同宣告破產,銀行才發現借款人同時向多家機構借錢,但銀行已難以追究。有業界人士認為,由於類似個案突然急增,而且模式相似,不排除是集團式詐騙案。



明報記者 廖毅然

金管局回覆查詢時表示,最近並沒有收到這類報告,呼籲銀行若發現懷疑詐騙案應盡快報警。本報向警方查詢,至截稿時尚未有回覆。

以往多為近退休者

不少業內人士均表示,類似詐騙個案在本港時有發生。第一信用財務(8215)主席冼國林表示,以前這類申請者多是50多歲、接近退休的人,即使破產對他們的影響也不算大,但近年有年輕化趨勢,有時會突然收到大量大學生或年輕就業人士的申請,借出貸款後,借款人就破產,有見及此業界已盡量小心,會少借一點減低風險。

律師黃國桐表示,一旦申請破產便等同「潑出去的水」,幾乎肯定銀行無法追回欠款。破產申請者須向法庭解釋資金使用狀?,但若存心造假,法官或未能辨識申請者是詐騙或純粹理財不善。

懷疑詐騙案令銀行放貸變得更審慎,銀行業人士表示,這類個案的模式相近,他們都有正當職業,收入穩定,信貸資料庫的評級甚至達到最高的A級,大部分是主動尋求貸款,而且不會對銀行開出的年息討價還價。然而,銀行批出貸款後不久他們便申請破產,破產後始發現原來他們同時向多家銀行或財務公司借貸。該銀行業人士稱,去年7至8月收到逾10宗這類貸款申請,至近月破產無法追數,因此1至2月的壞帳率較去年底有單位數字上升,有關比率在過去幾年一直保持平穩。

銀行界:壞帳率有單位數升幅

另有零售銀行主管表示,留意到有一批客戶的信貸評級在短期內突然大幅提升,然後借下大額私貸,但當中部分甚至一期都沒有償還過,就宣布破產,這些個案已引起業界關注。

金管局發言人回應稱,當局一直要求銀行提供私人貸款時,要妥善管理有關風險。金管局會繼續密切留意市場最新發展,但強調無抵押貸款的壞帳率並沒有明顯上升。以信用卡為例,拖欠比率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去年底只有0.25%。不過,根據金管局年報,這已是2009年以來最高的拖欠比率。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60308/news/ea_eaa1.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194

騙貸不斷 財仔擬業內監管 將夥環聯推中介認證課程

1 : GS(14)@2016-07-12 08:13:17

【本報訊】近年吸血中介騙貸款案件不絕,惟政府拒絕立法監管貸款中介,迫財務公司推業內監管!由易還財務(8079)牽頭、120間小型財務公司組成的香港財務專業協會(PLA)將會與信貸資料庫環聯簽署合作協議,推財務中介認證課程,並冀實行業內自律監管。記者:周家誠


中介騙貸頻生,貸款中介優劣難辨,故此PLA擬夥拍環聯,提供本港首個貸款中介認證課程,當中將會講授《放債人條例》、中介人專業及責任、對貸款人、財務公司的責任,以及近日騙徒手法及假文件騙貸等案件,最快於8月正式開課。




中介須每年更新認證

據悉該課程只有一堂,當中3小時屬教學,1小時考試,合格後將有「Q嘜」認證,而PLA將收取1,800元考試費用,消息人士稱主要是行政費用,並非牟利性質,而該認證只有效一年,意味每年財務中介均要更新其「Q嘜」,以確信中介保持質素。易還財務行政總裁、香港財務專業協會主席陳子康接受本報電話訪問時,承認該會5月時已開始構思課程,現時正與環聯討論課程合作,希望透過業內監管模式,給予公眾信心,亦希望課程出爐後,政府未來會承認PLA提供的課程。陳子康指除針對貸款中介外,未來會研究推出針對財務公司從業員及負責人(即行政總裁、董事級別)的課程,未來課程內容會不斷更新,涵蓋範疇更廣,課堂數目會更多。環聯發言人指不就市場傳聞作回應。事實上,政府曾考慮修改《放債人條例》,甚至是就貸款中介人立法,不過認為在目前政治環境下,立法會審批法案時間太慢,最終捨棄這個方法,促使財務公司構思業內自律監管,不過按目前模式,與現時保險業聯會規管保險代理、香港會計師公會規管會計師等,仍有相當大的距離。



業界:教辨認中介更重要

同樣是財務中介、中原按揭代理董事總經理王美鳳認為,對行業有益的舉動,她持開放態度,不過她批評現時不少中介,根本稱不上是中介,「好多所謂不良中介,實際上是『黑財』(非法財務公司)化身」。她指教識消費者辨認良好中介才是更重要。動力互聯網金融聯席董事傅家豪指,環聯在港從事信貸資料庫業務,有相當大認授性,相信課程有助加強公眾信心。香港信貸(1273)行政總裁謝培道指,該協會制定課程目的是回應不良中介問題,認為有規範屬好事,惟認為他們應與大型財務公司商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712/196910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356

欠債6億 涉騙貸案劉希泳遭香港通緝

1 : GS(14)@2017-04-22 10:49:24

因涉騙貸未應訊,香港法庭在去年11月向劉希泳頒通緝令。踏入今年4月,劉繼續纏訟,繼遭兩名人士入稟追澳門賭債逾5億(港元‧下同)後,日前再遭居於澳門的台灣人入稟追討共7,500萬元。但許多債主不知其正遭內地羈押,更不知他早在上月19日已死亡!


斥20億購君怡酒店

現年60歲的劉希泳行事低調、鮮有出席公開場合,外界對他所知不多。來自福建福州的他,是1970年代首批自費留學生,他到美國哈佛大學深造後到香港創業,取得永久居民身份,後來成為美國三大連鎖公司(Walmart、J.C.Penney、Sears)的中國代理商,身家一度高達40億元。1995年他以近20億元購入尖沙嘴金巴利道的君怡酒店,外界稱他的收購屬於天價。近年劉希泳頻頻遭債主入稟。最新一宗案件,是一名居於澳門的台灣人商人指,劉在前年9、10月先後開出3張共值7,500萬的支票但都無法兌現,於是在本月18日入稟,追討款項及利息;本月初,兩名人士指劉2015年藉兩人先後向兩澳門賭場,借出籌碼,但一直未還款,於是入稟追討本金連利息共逾5.3億元。此外他被指在2010年2月至4月,先後3次向工銀亞洲詐騙3筆、共2億元款項,銀行入稟追討。去年11月案件開審時控方指警方確認劉在內地,未能回港應訊,辯方稱劉無法出庭是「非自願」,法官於是發出通緝令。《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22/199977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294

出庭受審 認騙貸逾37億盤古前員工:受郭文貴指使

1 : GS(14)@2017-06-10 13:46:35

■郭文貴前下屬楊英(左一)、解洪淋(中)和呂濤昨當庭認罪。



逃亡美國的中國富豪郭文貴在美大爆中共高層貪腐內幕,與此同時遼寧省大連巿西崗區法院昨日上午開庭審理,郭擁有的北京盤古氏投資有限公司(下稱盤古)涉嫌商業詐騙案,案中3名被告皆為盤古前高層,3人均認罪並聲稱受郭文貴指使,盼獲輕判。



兩男一女被告包括呂濤為盤古前副總經理、解洪淋為前財務經理,而楊英則為前財務總監及中國民族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前財務總監,3人皆涉嫌騙取貸款案,其中呂及解另涉騙購外匯案,兩宗案件昨公開審理,大批記者一早到達法院,等候領取工作證入內聽審。當局將另案處理郭文貴。檢方指郭文貴於2010年,以盤古需要資金裝修為藉口,向農行貸款,並指使3名被告製作虛假文件及偽造多家工程公司的印章,騙取貸款32億元人民幣(下同,約36.7億港元),其中16億元用作購買民族證券股權,6億元則被轉賬至香港。此外,郭於2012年又以香港維業公司名義,購買第二架私人飛機時,安排兒子郭強、呂濤及解洪淋以偽造收據向交行騙購外匯1,350萬美元(約1.05億港元),並轉至維業在建行(亞洲)的賬戶,以獲取貸款。檢方認為盤古及三名被告騙取銀行貸款,觸犯刑法,證據確鑿,應當以騙取貸款罪追究刑事責任。楊英在庭上指出審計署在2011年查出貸款有問題,要求盤古提前還款,盤古在2014年底已償還本金及利息合共40億元(約46億港元)。至於呂濤則指2010年清楚明白偽造印章違法,但受郭文貴指使而「不得不這麼做」。3名被告對檢方指控並無異議,直指受郭文貴授意或指使,屬於從犯,表明認罪,願意繳納罰款,請求法官輕判。



■郭文貴旗下的盤古大觀,曾是北京地標建築。

■逃亡美國的郭文貴。



郭觀看直播心情複雜

這次案件公開審理,法院更於微博全程直播庭審,非常罕見,被指是案中主謀的郭文貴昨天在Twitter表示跟家人一同觀看直播,聽到3位同事的供詞及看到他們被押送進出,心情極為複雜,又隱晦地表示:「這幾天來庭審前的依法準備庭前會議、人道的安排家屬,讓我對老領導新領導有新的認識」,另外他還上載多張圖片,聲稱其妻摺紙鶴為員工祈禱。內地傳媒指據大連司法機關透露,盤古還有一系列案件待審,涉及行賄、強迫交易、挪用資金等罪行,當局仍辦理當中。新華網/Twitter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10/2005098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1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