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格雷厄姆為什麼「不再提倡」價值投資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v947.html

       曾經有人說,本傑明·格雷厄姆晚年時已經放棄了價值投資,理由是他在1976年的一次訪談時曾說過“我不再提倡通過證券分析技術來尋找優越的價值投資機會的觀點”。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我們必須清楚,當一個人所寫的書、所說的話若不將其置於具體的語境下進行分析和理解,那麽就很容易斷章取義。
       我們都知道,格雷厄姆素以價值投資而著稱,其核心是尋找“廉價”的股票。不過盡管如此,格雷厄姆依然小心翼翼,並不完全贊成“積極型”投資。因為若是積極型投資就“必須對證券價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深入到足以把證券投資看做經營企業一樣”。但是,這對於普通的投資者而言,顯然難以真正做到。並且,他們根本沒有時間、決心或是心理上的準備去接手這種準經營式的投資。鑒於此,“大多數投資者應該選擇防禦型投資類別”。他們“應該滿足於選擇防禦型投資組合所帶來的合理收益,堅決抵制貪婪的侵襲,絕對不要被頻繁出現的時尚所誘惑,更不要為了追求無止境的收益而偏離原有道路”。
       對於那些需要得到幫助的防禦型投資者,格雷厄姆推薦了專業投資顧問,因為他們“依靠合乎常理的投資經驗,不會標榜自己智力超群,而是以細心、謹慎和能力為基礎。他們的核心價值在於幫助客戶避免代價慘重的失誤”。然而,格雷厄姆也很早就看出,華爾街“就是一個依賴傭金而生存的生意場,在這個行當里,成功的秘訣就是為顧客提供他們所需要的的東西,想方設法不擇手段地賺取金錢,即使按照數學規則已經近乎不可能,但只要有一線希望,他們就會乘機而入”。到1976年,格雷厄姆又把華爾街表述為“令人厭煩……他們無休止的吹噓已經和笑話並無二樣,以至於人們會誤認為身處瘋人院”。
       早在《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中,格雷厄姆就以1937-1947年的數據闡述自己的觀點。當時,標普500指數的總收益率為57%,而在不考慮費用的情況下,共同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為54%。格雷厄姆認為,無論是正面還是反面,這些數字都沒有說服力。到1965年,格雷厄姆對基金能夠在降低成本的基礎上達到市場收益水平充滿質疑:“管理不善的基金只能在短時間內造就虛幻的巨額利潤,這些原本不存在的收益最終將不可避免地化為災難。”這些“管理不善的基金”指的就是20世紀60年代暴富時期的基金,他們聲稱擁有超人的秘訣、聰明伶俐而精明強幹、可以信誓旦旦地承諾、慣於用別人的錢創造奇跡,“但最終卻無一例外地讓投資者叫苦不叠”。
       在格雷厄姆那個時代。基金組合的年換手率在15%左右,而今天至少在100%,甚至300%以上。按照格雷厄姆的投資原則,他一定會視為極其嚴重的投機。格雷厄姆深信,“真正的財富不可能來自買賣,只能源於買入證券並長期持有,收取利息和紅利,從而實現價值的增長。”格雷厄姆目光如炬,洞若觀火。因此他在1976年接受采訪時坦言,個別投資經理試圖超越市場的企圖,註定只能以失敗而告終。基金經理即便有可能超越市場,也只能說是股票市場專家這個整體打敗了他們自己,這在邏輯上是矛盾的。這就是說,沒有證據能夠證明,職業投資者能夠比業余投資者獲得更高的投資收益率。因此,彼得·林奇可以很大膽地在他的《戰勝華爾街》第一章中宣稱,“業余投資者比專業投資者業績更好”。
       如果說在1976年之前的過去40年里,有人通過證券分析技術來尋找優越的價值投資機會,可能是非常有益的舉動。而在40年之後,當著市場早已“事過境遷”時,如果有人還準備繼續使用通過證券分析來尋找被市場低估的股票,結果卻可能是未可知:一則能否讓自己的努力不至於付之東流,二則能否找到真正的超額回報,格雷厄姆對此“持懷疑的態度”,這就是他“不再提倡”通過證券分析來尋找優越的價值投資機會的真正原因。很顯然,不是格雷厄姆“不再提倡”價值投資,而是市場可能已經不再存在適合價值投資的環境或者市場不買他的賬。但是,“不再提倡”價值投資並不等於格雷厄姆就此放棄了價值投資。“不再提倡”與“就此放棄”不是一回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764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年初「可怕的a股大爛臭」2014年平均收益70% 502的牛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cee43000102vdq0.html

年初,用很簡單指標選出的“可怕的A股大爛臭”http://blog.sina.com.cn/s/blog_3cee43000101odak.html,年末一看,確實挺可怕,比指數高17個百分點,比我自己實盤高10個百分點。

證券代碼 證券簡稱 年漲跌幅 %
601800.SH 中國交建 262.2 
601669.SH 中國電建 189.1 
601668.SH 中國建築 143.2 
600068.SH 葛洲壩 142.0 
601998.SH 中信銀行 123.3 
600863.SH 內蒙華電 116.8 
000540.SZ 中天城投 115.2 
600795.SH 國電電力 108.8 
002304.SZ 洋河股份 101.0 
601009.SH 南京銀行 91.7 
601328.SH 交通銀行 89.7 
600011.SH 華能國際 86.0 
600578.SH 京能電力 83.9 
601169.SH 北京銀行 78.6 
600000.SH 浦發銀行 78.6 
002142.SZ 寧波銀行 78.3 
600900.SH 長江電力 76.7 
600021.SH 上海電力 75.6 
601939.SH 建設銀行 75.1 
600350.SH 山東高速 75.0 
600694.SH 大商股份 73.6 
601518.SH 吉林高速 71.9 
600016.SH 民生銀行 71.4 
601988.SH 中國銀行 70.7 
601166.SH 興業銀行 70.7 
600519.SH 貴州茅臺 66.9 
600015.SH 華夏銀行 65.8 
600897.SH 廈門空港 65.8 
600004.SH 白雲機場 65.5 
600012.SH 皖通高速 65.1 
600177.SH 雅戈爾 64.8 
600104.SH 上汽集團 62.9 
600036.SH 招商銀行 62.1 
601288.SH 農業銀行 61.1 
600742.SH 一汽富維 59.5 
600741.SH 華域汽車 59.0 
600660.SH 福耀玻璃 55.5 
600120.SH 浙江東方 54.3 
601006.SH 大秦鐵路 53.9 
600028.SH 中國石化 51.8 
601398.SH 工商銀行 46.3 
000858.SZ 五糧液 42.9 
600377.SH 寧滬高速 39.8 
601088.SH 中國神華 36.7 
000679.SZ 大連友誼 34.3 
002016.SZ 世榮兆業 32.0 
000690.SZ 寶新能源 26.4 
600067.SH 冠城大通 25.2 
000651.SZ 格力電器 19.4 
000568.SZ 瀘州老窖 8.1 
600060.SH 海信電器 2.7 
600658.SH 電子城 2.6 
600778.SH 友好集團 2.2 
200152.SZ 山航B 1.2 
平均數 70.06 
在回看同樣用指標選的港股中小盤http://xueqiu.com/2751308955/28815164,一樣跑贏自己實盤,我納悶了,研究啥公司,選啥股,傻B就用軟件選好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664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思考的碎片---成本不過是一個財務的概念而已 Pune的碎片哥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2vadl.html

思考的碎片---成本不過是一個財務的概念而已

最近看到網易的文章,談到奢侈品包包 賣1萬塊 成本是500塊。
對,一點沒錯

如果你熟悉產業鏈,你會發現Prada的代工廠已經上市,時代皮具--時代集團控股 01023.hk
招股書我仔細看過。
寫的很清楚 給Prada代工的報告每個500塊
而且 時代皮具還有13%凈利潤 毛利還有30% 換句話說 時代皮具的成本不過是400塊還不到。。。可想而知
包括Coach也是他家代工的。所以幾乎所有奢侈品都是殊途同歸。

這個其實不過是商業八卦而已。不是本文重點。

想到前段時間有過一個討論,什麽創造價值。 我覺得和奢侈品包包的成本是一個問題。

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很簡單,庫存創造價值嗎? 

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只有實現最後銷售的庫存才有價值。

成本的考慮本身就是一個計劃經濟的思路。如果第一步考慮成本,那麽第二步就應該考慮剩余價值。

老馬的套路都可以出來了。。。

在供應稀缺的時代,只要生產出來就可以實現銷售的時代。確實某種程度存在所謂的剩余價值。

不過時代的進步,導致這是一個供應的時代,最稀缺的是需求而非供應。這個時代進步的速度 完全是需求導向的 供應過剩。

所以供應過剩的時代 如何選擇產品才是企業家的精髓。比如Jobs

話說 成本不過是在實現了銷售的前提下,一個財務描述的信號而已。
而已。如果沒有辦法實現銷售的庫存 成本可以是無限大。

回到現實,快消品公司考量的都是去化率。
因為庫存都是負價值。

服裝的庫存 低價毀滅品牌價值 留存在占用倉庫。
食品有保質期 過期銷毀還需要成本。。。

所以傳統的資產負債表 很難精確描述企業的狀態。

作為成本 也是銷售實現之後的一個算法而已。沒有銷售在我的眼里 成本都是無限高的。

回到奢侈品。無論他成本多少 有人銷售有人買他產品就是他成功之道。

you can you up 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673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一個字:「均值回歸」 枯榮小友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2v8bq.html

 

2014年就一個字:”均值回歸“

 

  作為一個規模巨大的資本市場,整體而言,以全部上市公司作為一個盈利主體考慮,這個主體的盈利是長期較為穩定的,除非出現類似金融危機那樣的大規模經濟危機。

  而從估值上看,也可以看到,2014年末上證指數收於3234.68點,與2009年7月份反彈最高點非常接近。也就是說,在快創出新高的同時,上證整體計算的市盈率目前為14.2倍。而2009年7月份同樣點位,市盈率為34倍。這非常說明了,這5年期間,上證整體公司的盈利是持續性增長的,以至於回到相同點位,市盈率卻整整低了一半多。

       同樣回頭看,2009年開始,特別是在2013年初至2014年中旬,小盤股的估值溢價較市場整體而言(主要是相對於中大盤股票)出現了不同尋常的擴大。歷史上看,無論是2005年、2008年,兩者的估值溢價程度很小。我並非認為這種溢價的擴大完全沒有道理,2009年以後的中國已經較過去有很大的改變。但是,這種拉大到極致的估值差異反映了投資者的情緒走向極端。如果將創業板、中小板和上證A股作為一個整體公司考慮,顯然,前兩者的業績表現與其估值溢價是不相符合的。特別是高達70-80倍市盈率的創業板,這種估值未來還能繼續溢價的可能性,我深表懷疑。實際上06-07年的A股藍籌股泡沫中,藍籌股的業績表現遠遠超過目前的創業板業績表現。就邏輯而言,上一輪牛市泡沫的“邏輯”似乎更有煽動性。因此,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不過是一次又一次的輪回而已。當然,每一次,都有很多人相信:”這一次真的不同了!“。

          

一個字:“均值回歸”

一個字:“均值回歸”
一個字:“均值回歸”

       之所以將市場整體估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是因為經濟前景和市場情緒難以預測!1995年初,深圳市場同樣出現目前這樣的局面:經濟表現並不太好,上市公司整體業績表現也不太好。上海市場相對深圳市場更加活躍,同樣在1995年年初,上海市場的市盈率為23倍左右,而深圳市場僅9倍左右(歷史上深圳成指最低估值)。和目前的兩市估值正好顛倒。

       正是如此,深圳市場在96-97年的牛市中獨占鰲頭,指數遠遠跑贏上證指數。有趣的是,到1997年牛市最巔峰時期,上證指數與深圳指數的估值神奇的拉平了。深圳市場的市盈率不可思議的從最低9倍,漲到了60多倍。這並不是業績出現大幅下滑,而主要是股價的拉升所致。如果說94年的投資者對深圳市場如此悲觀,那麽兩年後,投資者又如此的寵愛深圳市場。當然,後面的故事都清楚,深圳市場遠沒有投資者幻想的那麽神奇,深發展和長虹的一批龍頭,最終不僅股價崩潰,基本面同樣長期一蹶不振。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都說明了A股的市場投資者是如此的不理智。經常性的遊走在兩個極端:貪婪與恐懼之中。兩市的估值很少能長期穩定在一定的區間內。它總是圍繞著波動的中樞向兩個極端偏離。每一次偏離背後,都有無窮無盡的,貌似合符邏輯的解釋、預測。

       這些都說明宏觀經濟、上市公司整體業績、市場情緒,是非常難以預測的。這麽多年,鮮有人能持續對此有準確的預測。2007年10月份上證指數見到歷史最高峰,但實際上整體而言,上證成分股公司的業績增速,是在2008年中報才見到拐點。因此,在牛市巔峰時期賣出股票,用基本面解釋,其實是不合邏輯的。

       從長期來看,常識有時候往往起到關鍵性作用。回顧歷史,你總會發現在一個平均市盈率70倍左右的市場,持有股票,是多麽荒唐的事情。上一次,發生在2007年的A股兩市,再上一次,是2010年底的創業板,這一次,是目前的創業板。每一次,都對應無可挑剔的邏輯。

      常識告訴我們,資本市場有個不變的主題,叫做:”均值回歸“。(當然,這個主題是有前提條件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889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中國輪胎產業大殺局 海濱政經述-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luc.html

    二三年前我曾在此處推薦過輪胎股。

   何解?

   因橡膠跌速快於輪胎跌速。

   但我在和客人談這件事說,一定會有輪胎廠不明白這是經濟周期帶來的紅利,而以為是產業興旺盲目擴張,將來的後果就是產能過剩,惡性競爭。當時我畫了一個周期圖。

   到前年這個惡果已經體現了,大量廉價輪胎開始沖擊全球格局,迫使歐美豎起貿易壁壘,甚至連俄羅斯都聲稱要雙反調查中國輪胎。去年美國雙反調查中國輪胎的消息傳來,我也預計美國將會搶在雙反調查前大量進口輪胎。果然,從今年的數據來看,美國14年進口中國輪胎量大漲。

    但這只是回光返照。

    橡膠產業在去年末不恰當的做了政策影響,盡管是善意的,為了保護上遊膠農利益。修改複合膠標準,導致此類膠實際上被迫退出市場;關稅提高。對於擁有手冊的大廠來說,似乎影響不大;大量中小廠因此將面臨成本上揚。

    且慢,難道大廠真的沒影響嗎?

    實際上,全球貿易壁壘將會對中國出口為主的輪胎產業形成堵截,明智的大廠立即意識到了生存危機,遷往海外。玲瓏和中策都已經在泰國設廠。

    全球橡膠處於豐產長周期,價格沒有到底,當中國橡膠貿易壁壘豎起後,帶來的惡性後果就是海外輪胎產業瞬間就獲得了成本優勢;而由於中國已經和東盟簽訂0關稅協議,輪胎進口免關稅,未來國內輪胎業也將面對進口的輪胎沖擊。

    有能力的輪胎企業將會轉移去海外,泰國和印尼是重要的轉移地點;而更多的中小輪胎產業在未來幾年里將面臨倒閉的命運。

   這條產業鏈上所有的環節都會被波及,銀行、產業工人、貿易商、上遊橡膠產業。

   中國的橡膠產業沒有意識到,貿易壁壘不會保護自己,將會帶給自己厄運。當中國的輪胎產業大規模倒閉潮來臨時,中國的橡膠產業也將面對競爭力失去,消費衰竭。

   而最糟糕的是,輪胎業三十萬產業工人,上中下上百萬勞工就業,都將受到威脅。

   作繭自縛,是我們整個橡膠輪胎產業的命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513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耶倫大媽及金澤咖啡館二三事 海濱政經述-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lte.html

     最近出差都睡不好,質量奇差,一般晚間會醒來幾次,所以回到上海還是有點累,淩晨美聯儲講話,我也沒什麽精神去看,直接睡了。

     耶倫大媽的講話,我早晨看了一下,基本上在意料之內,唯有希望通脹到2%的目標,令人難以理解,基本上屬於腦袋進水的經濟學家才會講這樣的話。

     一個經濟體能夠維持低通脹、低失業率、高增長的二低一高目標,是任何國家,無論其為發達亦或是發展中的經濟體,夢寐以求的事情。克林頓時期,維持了長達十年的兩低一高狀態,並伴隨著強美元、低利率的狀態,引發新技術革命,帶著超額財政盈余,屬於美國佬至今不能忘懷的黃金歲月。

     然後耶大媽說:不行,俺得讓通脹上2%,俺家里還有兩畝大蔥,不能虧了。

     我嚴重懷疑她的經濟學是在朝鮮學的。

     下次美聯儲可以考慮請老王去做主席,至少我在工地上學的包工頭經濟學還能弄懂一點常識。

     說起包工頭,今天和房東簽了合同,租了間房子,是一百多年的老房子,一層平房。東家老先生是一個作家,寫了許多鄉土歷史,帶我們在街上穿行時,講解一些故事,非常有意思,大漲見識。

      東家也不是為了一點房租,主要是他非常懂得,房子沒有人住,會更容易壞。這點我們有共同語言,他在擔心老房子裝修時牢固的問題,我請他不要擔心,因為我曾經做了許多年的老房子包工頭,熟悉這類活。

     房子旁有大片空地,其實原本這里周圍不少地塊都是他家的。其祖上和我是同行,廟宇的專業工匠,要是在日本,就是受人尊重的匠師了。世界上最長久的公司,長達數千年的廟宇營造商,就在日本,備受尊崇。

     我準備自己動手來做,邀請了一些網友相助,其實活兒不多,重新做一下強弱電和水,做一下門窗和天花板處理,刷一下墻,布置一下咖啡臺面,再買一些家具,就完成了。工期預計一個月。

      這里沒什麽人,昨天徒步行走時,霧霾嚴重,買了口罩,順便和藥店人員聊了幾句,他們感嘆不僅僅是本地人少了,連外地人也少了,這個鎮正在沒落。我說開個咖啡館,兩人以為我腦子壞掉了。

      其實這是個不錯的鎮,苦於找不到方向,既不能做成西塘周莊那種熱火朝天的商業旅遊地,也無法在保持幽靜時開拓商業價值。我個人的定義是給一些願意回歸鄉村的人們一個隱居之地,給那些金融客、設計師、藝術家、自由職業者一個值得品味的地方。

      下午去四下里兜轉,看見上海最美麗的鄉村,正如數千年傳承,仍舊是錦繡江南。

耶倫大媽及金澤咖啡館二三事

耶倫大媽及金澤咖啡館二三事

耶倫大媽及金澤咖啡館二三事

耶倫大媽及金澤咖啡館二三事

耶倫大媽及金澤咖啡館二三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514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資本意誌改變中國----兼論股市的多線邏輯 二月立春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2vesu.html

 一直有本文題目這樣的感慨,與資本市場相處越久,了解中國的歷史和近現代史越多,這個感覺就越是強烈,那些沈屙淤久的觀念和守舊慣性,被舉重若輕的一一破解,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史,走到今天,已經進入到縱深階段,也是最具成敗意義的關鍵階段,可以說,只準成功,不許失敗,也失敗不起 !

 

2012年,我曾和朋友說現在的股票市場可比2002年的房地產市場,中國經濟的蝶變,必須有一次資本市場的大爆發做背景,若成,就是新天地,反之,就是拉美化二十一世紀的再版,好一點也就是延續日本在頂峰之後的走勢;今天我們看到這個事情正在進程中,它絕不是一次簡單的牛市,按照許多人教條式的理解,如今經濟狀況本身也不允許出現什麽牛市,沒能熊市就不錯了,大多數活躍在各類媒體上的財經從業人員,專家半專家們,都對資本市場的邏輯做簡單化解讀,這種機械與教條是死讀書的產物,用這種見地來判斷市場與經濟肯定是錯誤的,1800點就很貴的股市今天在4300點,同期GDP是下滑的,CPI 也到了近乎通縮的境地,如果因此就放棄曾經堅持的價值判斷理論,轉而屈身認同這完全是資金寬松化的結果,從而得出股市和實體經濟關聯度不高的結論,那就是再一次被現象迷了眼,這樣下去,永遠會被現象所左右,被現實打臉,霧里看花而不得真諦。

 

股市的存在與作用,是有多線邏輯的,在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側重,最終走向相對的成熟與健康,發展是沒有止境的,永遠會有新的邏輯線出現,這取決於其服務的經濟體系,所謂時移世易,變法宜矣,最後達到一個綜合的、動態的均衡,整個過程里,各邏輯線之間是互補的,互動的,有牽引的。

 

一般經典的、達成共識的邏輯線是,一家企業,發展良好,獲得資本市場的融資權,人們依據其行業特性,發展增速,來給定一個基本的溢價,讓其上市,然後用一系列數據,諸如凈資產收益率,市盈率,市凈率和分紅率等等來衡量其證券價格的合理性,認為合理或低估則投買入票,反之投賣出票,這也是價值投資的一個基本概述,人們也發現,最終那些優秀的企業,他們都是經得起這個框架的推敲的,也經得起時間的磨礪,時間越長,越證明這一方法論的正確,也因此價值投資被奉為經典。

 

但是經典並不意味著執行與發展過程的死板,尤其是在實體產業發生轉型和升級的時候,或者整體社會生產關系架構發生變革的時候,讓這個經典的投資邏輯線貫穿始終是不可能的,因為在有些時點根本不具備條件,市場發展 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邏輯線,它是多元的,最後殊途同歸,只有這樣才能實事求是的發展。

 

比如按照資本市場的最基本屬性,資本是為優秀的效率服務的,可是中國股市開埠的時候,它卻是為國企解困服務的,這就是股市當時的邏輯線,根本談不上效率二字,怎麽辦,有合理性嗎,說得通嗎?但如果奉行經典,資金面對這樣的服務對象,股市還開不開呢?其實對於在整體上全部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中國,能上市本身就是先進性的體現,沒有這個起點,哪里還有後面精彩紛呈的三十年經濟騰飛?

 

再者,按照優勝劣汰的資本市場基本運行規則,三年ST的企業應不應該立即退市呢,應不應該留著它玩烏雞變鳳凰的遊戲呢?這個我曾經多次抨擊是劣幣驅逐良幣的制度,在中國股市綿陽年了近二十年的“惡政”,是不是毫無可取之處呢?不是的,對於舉國計劃經濟體制那麽多年走下來的慣性而言,開設資本市場輔助改制已經是突破,當初讓處於困難的企業上市之初就已經埋下日後必然會有大批企業水土不服會虧損再虧損,如果對其處以極刑,像完全市場化運作的美國股市那樣,必然會給從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過渡的中國帶來大麻煩,因為當時的上市公司背後是大量的國企員工,讓企業倒閉很容易,但是產權市場極不成熟,更沒有專門清算企業倒閉之後的相應體系,員工安置問題就更是毫無頭緒,這種情況下,引進已經市場化運作的優質資產,盤活已經死亡的老企業,當然是社會支付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唯一方法,表面上看在資本市場層面它是違背了價值投資的基本原則,但是對於大轉制過程的經濟體而言,這是對全社會來說最高的價值取向。

 

其三,與建立至今的中國股市一樣,最初美國股市發展的時候,也肯定是給那些已經盈利的,有穩定業績回報的企業服務的,隨著經濟規模和產業發展的不斷提升,企業發展的方式越來越不拘泥於傳統,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對資金的渴求也越來越大 ,資本市場發現,按照不盈利就不能給融資資格的做法是不利於實體經濟的發展的,因為那些有技術,有市場,有人才的企業,僅僅因為資金就捆住手腳不能大展宏圖是對社會優秀價值的損害,所以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現了納斯達克市場,允許那些有前途但沒資金還在虧損的企業上市融資,經過近五十年的發展,今日納斯達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也成為孕育和推動人類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最重要的力量。

可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資本市場的投資邏輯線在不斷多元發展的,那些虧損的,不分紅的企業,也可以成就偉大的投資傳奇,今日市值1700億美元的亞馬遜,仍然在虧損,但不影響亞馬遜對社會價值的貢獻,投資者也分享了亞馬遜市值的持續增長,這家企業所不同的,就是CEO貝索斯始終不認為企業已經走到了成熟期,他永遠有做不完的事,他需要把賺來的錢不斷的投入再投入,他教育投資者,看不懂看不慣他這樣的就請走開,他會帶那些堅信貝索斯理念的投資者觸摸更高遠的天。

 

因為不能讓非營利企業上市,中國在過去十年互聯網大發展的時期失去了近三萬億市值的相關企業,三大門戶網和阿里、百度、騰訊是代表,這些企業今天的成就和市值牽引能力,如果留在本土資本市場,會帶來更大的積極效應,所以走過這個階段,中國已經清醒的認識到,那些新興的先進產業,那些有獨特模式創新的傳統產業,沒有盈利,一樣可以成為上市融資的標的。

 

綜合的看,資本市場的核心投資邏輯線,並不是唯一的,是有多種價值取向的,不同的時期,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發展走向上,會有不同的側重,這個價值取向的中心點不是單純為投資者而備的,衡量它合理與否的準則是看對全社會的價值,價值投資與價值投資理念任何時候都是對的,它是永恒的,也是資本市場基本價值中樞的所在,但卻並不和多種邏輯線相沖突,只不過 它所代表的是投資方的價值判斷,但是就全社會而言,資本市場還有更重要的使命,這一點是隨著境況的不同和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的,為社會價值服務的最高準則,分流了不同時期的投資邏輯線,看準這一點,就一定可以把握機會,如果不能理清這個思路,教條機械的看市場,錯失大好的機會不說,還會出大錯。

 

中國的證券分析界里,存在著大量的教條者、食腐人和賣鏟者,表面上是堅持和宣揚理念,實際是不學無術,拒絕思考,或者根本就是忽悠人賣鏟,大有混市場的嫌疑;以李大霄先生為代表的教條者,執價值投資大棒,上市盈率枷鎖,斥中小創業板中的許多股票為黑五類,居然用上文革那一套不堪的東西; 還有許許多多寫報紙專欄的或者上電視分析布道的人為食腐人代表,不學歷史,不深究國情,學一點皮毛,把弄價值投資,拿市盈率做標尺,於是2000點的股市是貴的,因為經濟預期不行,1000點的創業板就瘋了,比一比主板是什麽估值麽?等到3500點的主板和2000點的創業板出現,不再能自圓其說,就解釋為,本輪牛市和經濟基本面無關,資金推動性的,看資金就行了;還有個搞技術分析的英強,賣鏟人的代表,天天吹噓自己神勇,漲跌他都對,買他的書更對!這些人,我稱之為市井經濟學家,既媚俗大眾,又利用大眾,實在是應該深度批評的,因為他們把握了話語權,卻不能真正有益於大眾,既然以此為職業,以此謀生,那就應該盡可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幫助大眾領悟股市的多元邏輯,盡可能先於市場,撥開迷霧;好在畢竟整體市場在向前發展,也出現了許多不錯的從業者,可能也有認識上的偏差,但在態度上是認真而誠懇的。

 

現在的市況讓不少人再提價值投資似乎有點底氣不足,但我想說任何時候不可否認價值投資,只是要清楚市場並沒有以價值投資為準繩,到了一定階段它自然會和價值投資的核心理念重疊,但自始至終,市場是以資本意誌為導向的,而資本意誌,服務的是更高階的社會價值。

 

整個改革開放30多年,本質就是不斷向市場化方向推進,這期間完成了一件大事就是絕大部分的企業實現了股份制改造,他們其中的佼佼者也都在近年陸續上市,上市之後又完成了股權分置改造,為進一步充分市場化打造基本條件,與此同時培育基層的民營經濟,這一點做得很成功,也證明了完全市場化條件下精英企業不僅會層出不窮,還能引領產業發展方向,不需要國家花錢還能成為納稅來源, 就未來而言,這必然是今後國家發展的方向。

 

中國國營企業的改革,在經歷最初破繭般的上市潮之後,一部分已經通過換殼形式徹底改變了,留下的大型央企和許多省市重點國企,在新常態下失去了活力,本質上,國營企業一個很大的缺陷就是不具有自我更新和產業升級的能力,這是產權,市場化程度與相對壟斷的多方條件造成的,是必然現象,他們所從事的行業,多數是傳統產業,在經過整個中國近30年高速發展之後,其產能已經達到完全的飽和,一群白白胖胖的他們沒有什麽大過錯,改制也改的,努力也努力過了,但是接受產能過剩,自檢自裁,升級換代,為臃腫而裁員,這些痛苦的自戕活計,他們是做不來的,只能有賴於各級家長幫忙了,可是今天幫你一帶一路是可以的,難度已然不小,明天再繼續,就幾乎不再有可能,不再有空間了,靠什麽引領未來?很簡單,靠轉型,靠新興產業,靠持續誕生新興產業的創新環境,靠不需要政府做什麽,只要給點陽光就能燦爛的市場體制下的基層企業大發展來接續未來;那麽這些國營體系外的企業如何大發展?一是上位央企國企搞合作,產權改革,二是獲得充裕發展資金,不拘一格降人才,迅速創造出密布各類產業中活躍的、自給自足又有納稅能力的新企業,徹底把中國經濟牽引到新時代,這個,就是我說的,更高的社會價值,也是資本市場現階段下最核心的投資邏輯,是主線,將貫穿這一波牛市的全程。

 

在當前總體產業結構下,央企和國企仍然占據相當大的社會資源,資產配置資源,市場壟斷資源,而他們恰恰又是業務相對傳統,產能已經過剩的群體,這些老態卻勢力強大的國企,效率不高但站位有優勢,不管在遭遇危機的特殊時期,還是在資金流水需要活躍的寬松時期,錢都很容易被他們截流,走不到最迫切需要的新產業族群中去,政府釋放出來的資金寬松度沒有一個很好的渠道讓基層的各級民營企業受益,這是一直以來轉型經濟只停留在說的多而做的少的根源,故而表面上人們看到那些傳統體制下老牌企業越來越賺錢,相應的其股票越來越“有價值”,乃至出現“罕見的價值”,但實體經濟的表現和預期卻是越來越疲軟無望,緊接著通脹開始漸漸塌陷,甚至要走到通縮的邊緣,如此這般,這些罕見的價值的出現,與實體經濟擴張態勢的收縮放在一起,到底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偽的?

 

如何把錢送到最需要者的手中,這是當代中國經濟的爆破點,很多傳統的力量難以破除,只能曲線達標,既然存在截留資金的特別階層,而他們的主業有沒有再投資的價值,那麽讓他們掌握的資本進入股市,再加上杠桿,放大資金效應,讓資本市場實施資本意誌,尋找最有效率的群體,把資金落實到那些最需要資本的產業靈動者,通過這種不得已的曲線傳導,完成資本意誌培育出的新產業群體,這應該是中國特有的睿智之舉,傳統的壁壘,最終通過資本曲線越過,給了中國股市,尤其是中國創業板一個極為特殊的使命。

 

說到底,資本市場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不能就股市而股市,股市不僅僅為投資邏輯而生,投資邏輯只是伴生邏輯,如果一個資本市場,在出現了罕見的投資價值同時,應對的實體經濟卻是不斷下滑的,這個擰巴是不是應該引起人們的警醒?而另一面,如果一個泡沫叢生的資本市場,其應對的實體經濟止住了通縮趨勢,優化了產業結構,並最終遏制了GDP下滑,或者大大優化了GDP的含金量,那麽這樣的一個泡沫,相比前面的罕見價值,哪一個對社會價值的貢獻大?哪一個是提供了正能量的呢?

 

本人這兩年對於代表中國傳統企業的所謂“藍籌股”和代表新興產業的創業板研究著墨較多,看到兩者未來的發展關系,雙方並非決然對立,未來是要融合的,但前提是新興產業必須得到超常規發展,除了外部市場的傳導,這是引發中國此輪牛市的最核心力量,它絕對是有新勢力所引導的,是以創業板早在2013年初就走出的牛市行情為標誌,主板是跟隨者,至今它仍是跟隨者,並且最後全部過程下來,在牛市的中後期它始終都將是創業板的跟隨者,因為中國社會需要經歷這個過程做產業產權結構上最徹底也是最大規模的改革。

 

這個邏輯指向,資本市場本身暫時是解釋不清楚的,創業板估值“沒法兒看”,相比之下主板估值明顯低估,可是要看實體經濟,看疲軟的GDP增速的話,與實體經濟對應程度更高的主板估值豈不是太高估了呢?這怎麽可能成為行情縱深發展的邏輯主線呢?

那麽好了,如果你承認資本市場是多種邏輯線所支配的,那麽就應該明白,今日現狀是更高的社會價值取向所決定的,我們的市場還遠未成熟,社會元素的包容度遠遠不夠,所以會出現決定性的邏輯並不完全在市場內部的情況,這些,對於初期發展的中國股市完全合理,對於視野僅僅在股市自身一批觀察者,出現完全的盲點也非常合理。

 

如果能夠理解本文所述的那些更為宏觀的邏輯,就不難理解政府對股市的呵護態度,甚至可以感知其傾向性,去年我的系列文章《A股沒有藍籌股》一文中,曾指出由於A股沒有真正的藍籌股,因此一旦牛市起將沒有慢牛,只有瘋牛,現在這個情況,市場已經在演繹中了,主板跑得幅度過大,人們就能夠聽到監管聲音。

 

牛市慢走,因為有很多大事要在這個過程中去做,而且要做出質量,牛市一定不能有過渡設計的嫌疑,因為真實的資本意誌是會自覺自動的尋找效率的,這需要時間,創業板這位絕對的領導者也需要躑躅思考,因為它肩負著不凡的責任。本文在構思寫作中,不經意看到曾任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婁剛的電視節目,對他的發言很有共鳴,基本上可以作為本文論點的背書,他說:這次牛市的偉大,在於第一次出現了資本采取的主動權,沒有政府力量的主導,沒有四萬億,沒有大刀闊斧的這樣那樣的改革 ,資本通過選擇並購,選擇基層的資本整合,使得存量資本被徹底盤活 ,巨大的民間資本,主動積極的自願參與創業發展,這好過任何一個四萬億,好過任何一個大規模的,從上而下的,主動設計式的改革,讓市場去辦市場的事兒,讓資本去辦資本的事兒,資本天生有風險,它自己會消除風險,無需任何人提醒,只要現下這個環境不變,那麽這個牛市的核心推動力就不會改變,牛市進程還遠未過半。

 

 雖然這類智者的聲音不太聽到,但是正在發生的事實本身已經勝過一切,相比之下,本文對現實現狀的分析,應該也屬少見,能總結成文至此的,不謙虛的說,可能是近年來最深刻的一次解讀,沒有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596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地產公司的融資,瘦身 張化橋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2vlcd.html

張化橋5月8日在博耳電力(1685 HK)地產金融研討會上的發言。

在國內朋友都認為,歐美的資金便宜。非也!歐美政府債券的利率和存款利率都很低,大公司的貸款利率也很低。按揭貸款的利率也低於中國。沒錯。但是,大多數歐美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不低(7-15%不等)。而且大多數貸款也要有抵押品。

中國地產公司在香港上市的有60多家(大大小小),多數也發行了美元債券,但是平均利率在10%之上(甚至包括恒大)。這個負擔可不輕。外匯還有匯入匯出的時間差。這也是成本。進來的錢只能通過對國內全資附屬子公司的增資擴股形式,也就是說,利息不能在項目進成本,不能抵扣稅款。另外,匯率風險也很可怕。

所以,我覺得大多數地產公司應該著眼於國內融資渠道。當然,瘦身和加速去化最重要。
建設銀行跟博耳的保理模式,性價比很高,簡單。

博耳電力(1685 HK)在香港上市了四年多,贏得了資本市場的廣泛認可:輕資產模式,屬於服務業。博耳長期處於凈現金狀態,這兩年都有特殊分紅。實際上它幾乎把一半的利潤分給股東們。由於它穩健,銀行也更願意支持它,給它的授信額度也每年提高。建設銀行並且把它作為總行級客戶。博耳的保理模式實際上是把博耳的多余授信轉給它上下遊客戶。值得客戶重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136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也來說一句“60日均線”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hzk.html

    今天,股市大跌,尾盤跌穿60日均線4個點之後,最後稍彈上來收盤。有朋友說:“懸啊!要是後市連續3天跌破牛熊分界的60日均線的話,牛市沒戲了!”

    是嗎?我截下一圖,方框部分是2007年“5.30”之後大盤調整的第二次回探60日均線(綠色)的走勢。到了7月4日,大盤徹底跌破60日均線,並且持續了12天!後來,於7月20日突破60日均線,隨後掀起一輪更大的洶湧澎湃的波瀾壯闊的漲勢,直奔歷史最高點6124點!

也來說一句“60日均線”

    股市豈有“一根均線定乾坤”之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408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應該“根本性看多”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ld8.html

    小Z,我昔日工作上的徒弟,就是我小文《要是不跌,那還怎麽玩?》(2015-6-28)描述的那個與我對話的炒股高手。這次迅雷不及掩耳的股災剛發生沒幾天,他靈敏度超強,見勢不妙,撒腿就跑!後來,他憋不住又殺進殺出地折騰了個把月,搞得有點精疲力盡了,頗為沮喪。昨晚,他發來一條微信:

    “師傅哎,目前大盤4000點不到一點,按照國家救市要求,要恢複到4500點,屆時就可重啟IPO、減持和自營出貨什麽的,這樣,上漲幅度也僅僅只有12%,即碰天花板了;而合理價值大約在3000點,甚至無底洞,這樣的話,下跌空間至少33%;這種上有天花板,下至無底洞,不知市場參與者是怎樣思考的?”

    我的媽呀!假如真是這樣的話,我們股市屁民統統要被活埋了不成?

    從股市運行機理看,由於股市是個長期多頭市場,永遠是向上行走的,因此上漲是無限的,而下跌倒是有限的呢。按照目前A股-10%跌停板規定,股票最低跌至0.04元/股為止,是不是?我們再打開滬深股市歷史走勢圖瞄一眼,常見跌50%而漲300%以上的情況,是不是?而許許多多個股就更是如此呢。大盤成立至今也已上漲42倍了。據此,你會相信4500點是天花板頂?我可不信!我說啊,不必到了4500點再開跌,即使此時再跌33%以上也無妨。怕個球!

    長期投資,必須真正搞懂股市的基本規律及運行特征,應該“根本性看多”才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9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