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佛山孔雀養殖場賣嚟食或當寵物養
1 :
GS(14)@2017-03-04 00:34:37孔雀一向被視為吉祥、善良、美麗、華貴的象徵。但在嗜吃野味的廣東省,有養殖場專門繁殖孔雀供人食用。據稱孔雀已經過五六代人工馴養,令孔雀肉去掉原本膻味,已成為部份人冬令火鍋的另類選擇。但有保護野生動物人士批評,容許食用孔雀令人有虐殺「吉祥」的感覺,且不利於保護野生動物。《蘋果》記者日前直擊位於廣東佛山西樵鎮的孔雀繁殖場,場主陸志炳表示,目前養有3,000多隻孔雀,甚至提供孔雀宴。會開屏的孔雀,多留作配種、觀賞或作標本,且賣作標本可值2,000元人民幣(下同,約2,250港元),比賣作食用貴約1倍。加上大孔雀的肉也較老,得以逃過被人吃掉的厄運。對於孔雀怎麼能賣和食用的質疑,陸志炳展示由林業部門發出的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特許證明,除了育種繁殖孔雀,也准許出售作商業用途,甚至食用。他強調,孔雀主要有綠孔雀和藍孔雀,其中綠孔雀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而他場內繁殖的都是藍孔雀,在內地並非受保護動物。陸志炳稱,他在7年前開始繁殖孔雀,場內馴養的孔雀已屬五六代,最老的孔雀已10歲。一般孔雀2歲大開始產蛋,3歲踏入成熟期,年產約30隻蛋,每隻蛋目前可賣30元。不過,初時野生孔雀生的蛋有腥味,經人工馴養後才變得蛋味香濃。他的孔雀場內自設孵蛋機孵蛋,需26至27日孵出孔雀苗,滿月後可賣給其他養殖場。會開屏的雄性孔雀,一些有錢人會買回家養在別墅內觀賞,部份由工藝廠買去做標本。其他4、5歲大孔雀多留作繁殖。觀賞的孔雀每年換羽毛,越換越靚,「8歲孔雀最靚,價值最高,可賣幾千元1隻」。陸志炳稱,在廣東,繁殖孔雀曾經因2003年爆發沙士後陷入低潮,但近年再度受歡迎,甚至開始多人食用。他表示,野生孔雀肉有膻味,以前嗜吃野味的老饕多以炆或紅燒炮製,肉易老。但經人工馴養,現時孔雀肉味與雞接近,他甚至認為比雞味更鮮甜。而他推出的孔雀宴,選擇6、7個月大的雌性孔雀,每斤賣100至120元,平均1隻可賣600至900元,加上配菜等,一圍五六人吃的孔雀宴約1千元。他聲稱,不少食客接受孔雀起肉打邊爐,「回頭客高」,而且孔雀骨肉煲成的湯底也很清甜。有內地愛護動物人士認為,雖然內地容許50多種野生動物經人工繁殖可合法食用,但不建議大家食用,因為吃孔雀有些虐殺吉祥的意味,而且會誘導人們去捕獲野生動物,不利於這些動物的保護。《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303/19946236
【即撈即食】青森帆立貝數殼紋知年紀 野生爽口vs養殖軟甜
1 :
GS(14)@2017-08-06 18:43:42青森是全日本第二大帆立貝出產地,當中以野邊地町陸奧灣出產的品質最高。
青森三面環海,出名多靚海鮮,如青森市內的「青森魚菜中心」,簡直就是一間海鮮丼自助餐餐廳,入面放滿各式各樣的前菜及刺身,逐份計錢,想吃多少就買多少。540?買五張券,一券卷換一份,即每份約8港元,非常超值。選好便坐在一旁吃,不過最吸引記者的,一定是和手掌般大的帆立貝。
人工養殖的帆立貝外殼有很多珊瑚及海草寄生,也較骯髒。
天然帆立貝可以在海床自由活動,外殼會較光滑及乾淨。
杉山正七是野邊地野帆立貝養殖場的統括部長,養殖場至今已有68年歷史。
其實日本除了北海道的帆立貝出名,青森的也絕不失色。青森每年出產11萬1千5百噸帆立貝,是全日本第二,僅次於北海道,當中以野邊地町陸奧灣出產的品質最高。這兒三面被陸地包圍,又連接津輕海峽,帆立貝的肉質寧舍鮮甜。「帆立貝沒有指定要養殖到哪一年才美味,細隻也非常美味。但業界認為最美味,應該是兩至三年。」統括部長杉山正七工作的「野邊地野帆立貝養殖場」已有68年歷史,除有天然帆立貝,亦有養殖版。「養殖的帆立貝,只吊在海中心吸收營養,沒有太多運動,肉質會較腍,但味道會較甜。而天然的帆立貝可以在海床自由活動,運動量足夠,口感較彈牙。」
青森出產的帆立貝會做成乾貝,即我們常吃的乾瑤柱。
要分帆立貝的歲數,可以靠殼上的圈。
位於青森市內的「青森魚菜中心」,是一個小型的海鮮丼自助餐餐廳。
那靠外表又怎樣分辨呢?原來天然的帆立貝,因為可以四處走,外殼會較光滑及乾淨。相反養殖的不能動,會有很多珊瑚及海草寄生,也較骯髒。杉山先生更說,帆立貝是有年紀之分,就要靠它殼上的圈,如三歲大的就有三個圈,兩歲就兩個圈,如此類推。每年六至八月是帆立貝當造的季節,除了做刺身,還會做成乾貝,即我們常吃的乾瑤柱。不過,雖然青森的海水水質不錯,部長建議尤其是夏天,吃帆立貝刺身,除肉及扇邊外,盡量避免食其他內臟,否則很容易中毒。
連帆立貝刺身也是一份份買,只需兩張券,20元有找。
各式各樣刺身是逐份計錢,540?買五張券,一券換一份。
自選好海鮮丼後,亦可在中心堂食。
記者︰黃依情攝影︰林麖鈞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806/20112756
【專題籽】二千珠貝沉睡大埔魚排下 復興我城珍珠養殖
1 :
GS(14)@2017-10-09 03:25:09目前珠貝狀況理想,甄華達認為香港水質適合養殖珍珠。
【專題籽:胚芽故事】哀香港失珠彩之時,更發現遺失了一海寶珠。一個晴朗早上,隨甄華達從大埔三門仔出發,駛船至一個叫老虎笏的內海。內灣小小,被鬱鬱葱葱的山嶺三面環抱。平靜海面築有平台及小房子,原來是一魚排。登上木道,蹲身一拉,從海裏拉出一網貝殼。握着坑坑窪窪的貝殼,小刀插進開合處,感應得肉體位置,由內至外輕輕一劃一撬,貝殼就打開了。褐黃肉體潺潺,輕輕一挑,一顆銀白的圓珠冒出來,是顆珍珠!此珠並非滄海唯一,在這個二千平方米魚排下,正培育着二千多個珍珠貝,其中百多個是甄華達的實驗品。
甄華達在金融界打滾多年,有股壇名嘴的美名。原來「銅」味軀殼內,住了個綠色靈魂。十來年前,甄華達已開始鑽研、投資有機食品,現在是長春社主席,更在香港大學生物科學院供讀博士課程,培育珍珠就是他埋頭兩年多的「功課」。這「功課」一開展,不得了,上溯歷史,下及展望,既具歷史厚度,又具產業願景。研究分三部份,一是香港採珠養珠業歷史,二是在香港復養珍珠的可行性,三是珍珠養殖作為商業活動在港的前景。
珠業時廢時興 最後一個珠農
據甄的研究,公元九百多年後漢時期,大埔一帶已有官府經營採珠活動,當時更有「媚珠池」之名。歷史一直發展,採珠活動時廢時興。五十年代,香港望族馮秉芬爵士在吉澳養殖珍珠,成果令人滿意。當時採用的是企鵝貝(Pteria Penguin),培育出的珍珠呈半粒狀,好處是孕育期短,數月已有珠上市。五十年代末,有見珍珠養殖有成果,港英政府於是立例,規定珠農得申請牌照,當時一共發出了六個牌照。於是老虎笏、鳳凰笏一帶出現珍珠養殖場,大埔不少漁民更替這些珍珠公司打工,「我在三門仔就遇過曾在養殖場打工的老人及其後代!」然而,這個行業無以為繼,其中原因包括六十年代興建船灣淡水湖,養殖場或遷或拆,還有颱風溫黛襲港,摧毀建設。及至七十年代,曾有教會及魚民復養珍珠,但因不懂加工、營銷,行業始終未能發展下去。這個行業一直沉睡至十來年前,葉定民因鍾愛大海和釣魚,在老虎笏買下魚排,意外發現海中長滿珍珠貝,於是萌起養殖的念頭。養殖場起初頗受歡迎,遊人絡繹不絕,但結業收場。究其原因,葉定民說:「我只懂養,不懂設計,又沒有人協助開發產品。」養殖場位置偏遠,交通支出高昂,再加上後來煤氣公司在附近鋪設天然氣管道,葉相信工程令水質變差,短時間內珍珠貝大量死亡。養殖業隨葉定民黯然退場又再次沉睡。甄華達就是再次揭開禾稈見珍珠者。兩年多前,為了研究,甄華達四處搜集歷史文獻之餘,也廣結善緣,接觸過養殖過珍珠的教會、主理過養珠政策的學者、當過珠農的三門仔村民等。這些人脈不但助他整理香港珍珠養殖業的歷史脈絡,更有助他試養珍珠。生產珍珠核的福井製核所第二代王俊傑,就給甄華達提供了珠核。珠核是培育珍珠的「種子」,由珍珠貝殼打磨而來。要培育珍珠,得先把珠核及一小塊珠蚌裙邊組織植進貝母的生殖巢,裙邊組織會分泌珍珠層於珠核上,累積形成珍珠。期間得不斷清理貝母外殼,防止附生物與貝母爭吃,及避免感染疾病。
定期清理珠貝殼外的附生物,確保珠貝有足夠營養生長,及避免染病菌。
這個魚排有兩種珠貝,分別是馬氏珍珠貝殼(左、體形較小),及企鵝貝。育珠前者需一年,後者需數月。
蹲身一拉,從海裏拉出一網珍珠貝殼。
24歲的周國兆(右),做了一年多義工。
「追尋資料過程像偵探故事」
目前甄華達在老虎笏試養珍珠,定期駛船前往魚排照料,清洗貝殼上的附生物。他養殖的珠貝叫馬氏珍珠貝(Pteria Martensii),孕育期為一年,預期今年深秋就可採集。甄華達形容這次研究:「追尋資料過程就像偵探故事般精采!」讓這個「偵探」追查下去的動力是,他知道香港近年是重要珍珠貿易及分銷樞紐,惟獨缺生產一環,何不復興生產,補上缺塊?在前的是否珠玉,還待時間驗證。
一顆銀白的圓珠裹在褐黃肉體內。
昔日有大埔三門仔村民在珍珠養殖場打工。圖片翻拍自《三門仔新村遷村五十周年紀念特刊》
甄華達
葉定民
採訪:周燕攝影:Rex Chapman編輯:陳慧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30/20168246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