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年前,次按風暴觸發金融海嘯,環球股市崩堤,股民傷口至今仍隱隱作痛。 為救市,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I、QEII相繼揼水入市。可惜時至今日,歐美債務危機不但未解除,更引爆經濟衰退恐慌。上週六,評級機構標準普爾突然宣布,歷史性將美國主權信用級別,由AAA降至AA+,引發降級風暴。 美國國債「零風險」的神話終結,市場信心崩潰,拖累美股三個交易日內暴瀉逾一千一百五十點。 環球股災重臨,港股連插三日,累積跌二千五百五十點,港股市值蒸發約二萬三千億元。 這場由信貸評級下調而引發的股災,把美國及歐洲的經濟問題暴露於人前;投資者對全球信貸危機產生恐慌,一切避險為上。 新世紀降級後,標準普爾昨日再將美國貸款抵押融資公司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評級由AAA下調至AA+。道指在降級後首個交易日,再度出現恐慌性拋售,暴瀉六百三十五點,跌幅達百分之五點六,是自○八年十二月以來,最大 單日跌幅。金融股首當其衝,美國銀行股價急挫兩成。 據一位基金經理表示,金融機構持有不少美國企業債券,即使企業業績優良,礙於企業債券的評級不能超越國家的主權評級,這些企業債券的風險反映在銀行的資本 充足比率上,一旦資本不足就要「班水」;無獨有偶,美銀持有建行(939)一成一的股份禁售期八月二十九日到期,而美銀早前已承認有意出售手持建行股份, 所以美國主權評級下調,影響至全球金融市場。 骨牌效應下,歐美、日本股市無一倖免。本週二,港股一開市便急挫逾一千三百點,最多跌千五點,兇險程度直逼○八金融海嘯。過去三個交易日,港股跌市重災區 包括已接近海嘯價的航運股,其中東方海外(316)累挫近兩成;另外,出口及歐美概念股份亦被拋售,包括今年已累跌四成半的利豐(494)及思捷環球 (330),另剛公布業績的和黃(13),亦大跌一成六。 散戶唔知驚 本週一,恒指一度急挫逾九百點。觀塘中銀分行內的股票機前,人頭湧湧,擠了近廿人,有剛買完餸的師奶,也有拿着枴杖的阿伯,個個神色緊張,不停㩒股票機睇 價,更忍不住低呼:「唉呀!慘啦!」「唔玩啦唔玩啦!」身穿黑衣的黎太,用老本買了中海集運(2688)和工商銀行(1398)等十多隻股票,隻隻見紅, 「跌咁多想止蝕都唔得啦,有排未返到家鄉,啲錢『責』住晒又無得再買。」本週二,大市跟隨美股急劇插水,中環的證券行,經紀密密「call」客落盤:「今 日買抵呀,隻隻都抵呀,聽日唔再跌一千點啦。」長期在行內打躉的散戶吳先生,用十二萬元於六十五元五毫的價位買入滙豐(5),之後再買入農行 (1288),並輕鬆地指住電腦屏幕說:「你睇,有成交就係有人買啦,我都係買啲穩陣嘅派息股揸住先,如果再跌就再買。」不過,施羅德投資管理副董事長雷 賢達警告,現階段「估底」及「撈底」均十分危險。「我唔覺得依家係底。」雷賢達指,降級只是導火線,跌市的真正原因是美國要減財赤,就要減信貸,繼而削減 消費及投資,如此必打擊經濟。「依家係虛假繁榮,係靠印鈔製造出來,令企業可以用低利率去借錢,銀行則靠買債券及炒賣賺錢,投資者只見到表面嘅盈利,但其 實盈利嘅質素好差。」雷賢達建議,現階段要先揸現金。「除咗藍籌會跌,二、三線股更會跌到你唔認得。」 火燒連環船 美國歷史性失去最高主權評級,成為觸發環球股災的元兇。主權評級是用來量度國家的債項還款能力,評級愈高還債能力愈好,相反,評級愈低,償還能力愈差,評 級低的國家往往要付較多的利息才能借貸。作為世界最強的經濟體,美國自一九四一年已獲標普給予AAA評級,穆迪更於一九一七年起,便給予最高Aaa評級, 自此成為美國的強國標誌,有莫大的「象徵意義」。市場怎麼也想不到,○八金融海嘯時仍力保不失的美國,終因債務危機遲遲未解決,而失去護身「光環」。美國 神話破滅,除了造成信心危機,更帶來連串後遺症。「好多基金、銀行或保險公司的投資組合比例都有嚴格規定,包括購買不同級別債券的比例,美國國債被降級 後,佢哋嘅資產淨值可能要重估。」金融界人士陳鳳翔表示,更甚是,國家主權評級被降,會拖累國內企業及機構的信貸評級。 果然,標普再「出招」,將已遭華府接管的房利美及房地美評級,由「AAA」降一級至「AA+」。另外,十家聯邦房貸機構亦同時喪失最高評級。「如果愈來愈 多企業或機構被降級,銀行嘅貸款資產質素下降,可能會引發環球銀行集資潮。」陳鳳翔警告,亦是這個原因,導致美國金融股急跌。 股市哀鴻遍野,但美國國債債息在降級後,不升反跌,十年期國債息率由七月底的三釐回落至二點五釐左右。「美債係咩情況,投資者心知肚明,但美債流動性高, 吸納大,國家、基金暫時都難以搵到可以替代的投資工具。而且,技術上,美國可以印銀紙還債,不存在違約風險,姑勿論會否造成美元貶值及通脹。」滙豐銀行亞 太區業務策略及經濟顧問梁兆基解釋。 另外,工銀亞洲董事兼副總經理黃遠輝亦表示,各國中央銀行因降級而拋售美國國債的機會不大。「一來市場冇代替品,二來另外兩間評級機構——穆迪及惠譽,並冇將美國列在觀察名單上,因此短期內調低美國評級嘅機會很低。」黃遠輝說。 QEIII難撲火 美國被降級後,G7(七大工業國)的財金官員隨即於本週一亞洲開市前,發聲明穩定金融市場,歐洲央行更出手購買意大利及西班牙國債。此外,股神畢菲特亦高 調駁斥標普降級決定「錯誤」,並指美債評級值「四個A」,旗下巴郡不但會繼續持有四百億美元國債,更會繼續買入。不過,各大央行及股神嗌破喉嚨,仍無法阻 止恐慌情緒蔓延,股市繼續洗倉。 美國前財政部官員、現任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Edwin Truman直言睇淡美國經濟前景,「美國受到債務問題困擾,政府開支減少,市民減少消費,投資規模縮小,前景看不到有起色,雖然GDP數字上還有增長, 未正式踏入衰退,但有這個可能性。」Edwin預期美國政府會於未來一、兩個月內推出QEIII。「QEI成功救番很多快將破產的銀行,但QEII放水規 模唔夠大,銀行不肯借貸放水,起不到刺激作用,QEIII能否救市要等具體措施出台才知道。」 施羅德投資管理副董事長雷賢達指,美國再推QEIII救市,只會加深全球資產泡沫。「可能一覺醒來,資產價格可以升咗一成半,但唔好開心住,因為係危機。 呢個世界no free lunch,到時政府又要出手干預。長遠來說,歐美都係要收緊開支,減低消費。」他認為全球經濟即將步入低增長期,即使股市短期反彈,但長遠都是繼續受 壓。 中國陷兩難 美國經濟危機再次浮面,○八年金融風暴時「獨善其身」的中國,面對新一輪金融風暴,亦難再全身而退。中國持有一萬一千六百億美國國債,是美國最大的「債 主」。美國主權被降級,直接觸動中國神經。在美遭降級後,內地官方新聞機關新華社罕有地一連發出六篇相關評論和報導,直指中國有權要求美國保證中國貨幣資 產安全,並倡設全球儲備新貨幣。○八年金融海嘯爆發後,中央為「保八」(GDP,國民生產總值保持8%增長),不惜一擲四萬億元救市,推出「擴內需、保經 濟」的十大措施。但三年後,時移勢易,中國「揼水」國策導致地方經濟過熱,終要急剎車,收緊銀根。現時,規模高達十萬億元人民幣的地方債問題,亦為內銀股 埋下計時炸彈。今年,中信銀行及招行已先後配股吸水。金融市場自顧不暇,高通脹亦如洪水猛獸。剛於本週二公布的中國內地七月份的CPI(全國居民消費價格 指數)按年升幅達百分之六點五,再創三年新高,市場預期中國的緊縮政策仍會持續。一旦美國推出QEIII救市,熱錢流入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對中國有害無 利。「對中國來講,係兩難的局面,一方面怕經濟過熱會造成硬着陸,要不斷收緊銀根;另一邊,大量熱錢湧入,會造成通脹,樓市升溫。要成功應對,難度好似走 鋼線咁。」滙豐梁兆基說。 樓市騰騰震 股市一再插水,即時影響本週二賣地結果。這幅地可建樓面面積逾百萬平方呎,位於九肚山屬「限量地」,規定要興建最少九百七十個單位,各大孖沙,包括信和主席黃志祥、長實副主席李澤鉅、南豐發展董事總經理蔡宏興亦親自到場,紛紛向在場記者表示對地皮有興趣。 惟拍賣開始,發展商卻按兵不動,兩分鐘內未有任何人出價,現場氣氛水盡鵝飛,直至第三分鐘,手持十八號牌的嘉里建設代表始出手,但其後兩分鐘都未有發展商 承價,參與拍賣者只你眼望我眼,最終拍賣官一錘定音,地皮戲劇性地以底價五十五億成交,每呎五千三百三十二元,比市場預計的成交價下限六十六億還要低,整 個拍賣過程不足五分鐘。與嘉里合作的信和黃志祥拍賣後接受記者訪問,也表示對平價執貨,十分意外。 過去三年,香港樓市在低息的環境下,不但在金融海嘯中安然度過,而且如脫韁野馬般上升,逼得政府、金管局聯手推行措施以遏抑樓價。現時樓市的最大隱憂就是 息口,雖然今年內加息機會甚低,但發展商已睇通後市,開始減磅,把手頭大碼一手貨尾盤推出市場散貨。上週初,封盤已久的九龍站君臨天下打頭陣,發展商恒隆 急召經紀預約客人睇樓。直至週五股市狂瀉當天,新世界與市建局合作位於尖沙咀的名鑄截擊,把十五個呎價一萬七千元至二萬一千元的貨尾單位推出市場。為求速 銷兼急急推業主上會,發展商更向買家提供即供減半成優惠,過去週六、日,旋即沽清。新地於上週六推出新盤i UniQ譽‧東。這個位於筲箕灣道的樓盤,平均呎價要一萬五千元,新地為促銷,向首五個促成A室兩房單位的代理,給予每伙獎金十萬元,結果過去的週末售出 二十伙。一眾新盤貨尾泉薈、牛池灣峻弦、元朗YOHO Midtown、尚豪庭、譽名城齊齊加入戰團,在未有特別攻勢下,合共只沽出了八伙。 二手買家試底 一手樓急推,二手樓業主亦割價求售,甚至開始有零星因未能上會的撻訂個案,如天水圍嘉湖山莊,買家上月中以二百零五萬買入單位,但至上週成交期即決定撻 訂。雖然撻訂問題未成氣候,但現時十大屋苑中,平均割價百分之五才能沽售。當中天水圍賞湖居及沙田第一城等有部分單位甚至劈價一成。不過,即使業主肯減 價,但成交量依然少。剛過去的週末,十大屋苑只有二十四宗成交,相比正常情況四、五十個少一倍。自去年十一月,政府實施額外印花稅,業主為免繳一成半的印 花稅,故紛紛短炒變長揸。二手樓供應量驟減,鎖匙盤難求,樓價乾升。而金管局亦收緊樓按至中細價樓,低於八百萬元住宅,按揭貸款額不可逾四百八十萬元,更 規定銀行不可參與提供二按,令用家上車難度甚高。但情況已有所改變,有經紀坦言,現時買家當道,「而家好多都係買家開價,睇吓業主肯唔肯賣,當業主肯賣 喇,佢哋又用個市唔好做藉口,再鋤價,不斷試底。另一方面,班業主唔想賤賣,但又怕錯過咗出貨嘅機會,個價會愈來愈平,買賣雙方不斷拉鋸。」活躍於粉嶺的 炒家Terry,感嘆已錯過了出貨高位,手上多個細價盤呎價開始向下沉,他說:「我早排打算將手頭上幾個一年前買入,唔需要交額外印花稅嘅盤賣走,其中一 個二百二十萬買入,一個月前升到二百六十萬,我想賣o架喇,點知呢個價稍縱即逝,而家落番二百四十咋,所以我又唔想賣住,索性出租。」他指出其單位可以一 萬元出租,但現時月供只需四千元,他計過數:「咁利息起碼都要加到八釐息先要供一萬元嘅。」 樓市充滿恐慌 事實上,按合約成交價編製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本週由上月的歷史高位一百點下降超過百分之一,可見樓市已開始由不理性的高位回調。有銀行界指出,由於過去 樓市升得太急,故一直都有估價不足的情況,而對於後市,他們亦不太樂觀,故借錢會趨向審慎。另一方面,由於Hibor(同業拆息)較受市況波動影響,令銀 行風險增加。過往低息時代,有銀行曾推出H+0釐搶客,但過去四個月,滙豐銀行已四度調升以Hibor計算為基準的按揭息率至H+1.8釐至H+2.3 釐,中銀亦把H按最高調升零點六釐,其他中小型銀行亦跟隨。加息後,七月份二手樓市成交登記即時下挫近四成。 城市大學建築科技學部高級講師潘永祥表示,自金融海嘯後,股市及樓市升幅已達一倍,不過他認為這只是熱錢作祟,香港實質經濟未能支撐,他說:「過去美國印 銀紙,最終有近六千億元熱錢流入香港,息率低,谷起樓市,而唔係經濟好,樓市慢慢上升。所以呢個市係一個泡沫。直至有一日,美國唔再印銀紙,息率升,熱錢 走,個泡沫就會爆。」不過,他相信美國並不會在短期內退市,故香港樓市十分矛盾,一方面息口依然低,支撐樓市,另一方面市場卻充滿恐懼,令人不敢入市,他 相信現時避險情勢會較為高漲,「呢個情況,好多人寧願無息收,都唔會湧入樓市,因為覺得cash is king。」 3大資金避險術 環球股市爆發股災,幾乎全線股票跌至一仆一碌,散戶李先生趁上週五港股大跌近一千點,在二十四元「撈底」買入八千股中國人壽,怎料本週港股繼續急瀉,本週二國壽股價低見二十一元,賬面蝕了二萬多元,「撈底變成撈屍。」 在股海縱橫多年的交銀施羅德投資管理副董事長雷賢達認為,現階段不宜心急入市,「全球局勢仍然不明朗,財金官員也搞不清會怎樣解決,搏反彈好容易輸身家。」 惟死守現金亦非上策,事關現時紅簿仔存款利息近乎零,預測通脹卻高達百分之五點三,創九七以來新高;換句話說,單單持有現金的話,每年便會被通脹蠶食半成購買力,專家亦建議以下三種穩陣的投資辦法,讓資金進入避風塘。 一、北上做人仔定存 美國信貸評級下調後,人民幣兌美元匯價立即再創歷史新高,每美元兌六點四二五元人民幣。事實上,今年人仔匯價已升了約百分之二點五,本週一高盛更估計,年 底之前人民幣還會再升百分之八;由於人人睇好人仔升值,香港的人民幣存款亦急升。不過,在香港存人民幣,不論是活期還是定期,利息普遍不足一釐,相反一河 之隔的深圳做人仔定存,利息高達三釐以上,就以半年定存為例,達三點三釐。面對「同本不同息」,很多香港人索性跑到內地開戶做定存,蔡先生早於今年初便實 施「螞蟻搬錢」,「國內各間銀行的利息一致,毋須間間格價,最好搵間方便就腳。我自己每次逐少帶錢上來做定存,有啲人擔心,便由香港直接匯錢到來,不過要 收手續費。」蔡先生指國內銀行在假日也照常營業,深圳很多分行的職員亦懂廣東話,香港人趁假日前來開戶後揼骨。蔡先生每次皆選擇三個月的定存,貪其彈性較 高,「年期短,攞錢都容易啲,而且國內今年頻頻加息,隨時下次續期,利率又再上調。」 二、黃金可見二千美元 一直以來,黃金是傳統避險產品,本週一金價更衝破每盎司一千七百美元大關,單日已升了百分之三。世界黃金協會主席鄭良豪說:「你睇環球股市,黃金又發揮到 避險作用啦。而且黃金儲量有限,價高者得,唔係好似美元咁,開機印就得。」今年以來,金價已累升兩成,但一眾專家亦異口同聲認為黃金仍十分穩陣。八月初摩 根大通一份研究報告指很多投資者見金價屢創新高,都認為現時入市已太遲,但報告認為不是,除非有個像前聯儲局主席Paul Volker的人上場,大刀闊斧加稅及削開支的人出現。Paul Volker於七九年八月上任,金價八○年第三季見頂。在香港買黃金,傳統選擇買實金或紙黃金,但一買一賣較為麻煩,故此很多人已改為買黃金ETF,其中 以SPDR金ETF(2840)的交投量最高,「有股票戶口便可買賣,金價升佢便按比例上升,透明度較高,比單純買金礦股更君真。」股評人沈振盈說。 三、買高息企業債券 除了存人仔和買黃金外,有管理五十億元私人基金的基金經理,上月底見勢色不對,已陸續減持股票,套現後將資金換碼買入企業債券,該基金經理說:「股市現時 好兇險,最可惜是我的基金不容許造淡,否則已贏了大錢,我惟有買穩陣公司的債券,利息都有五、六釐。」他首選了中銀香港發行的債券,現時實際息率接近五 釐,「買企業債券有兩大原則,第一是這間公司要穩健,違約風險低,就算債價下跌,只要揸到尾便沒問題;第二是只揀美元做發債貨幣的企業債,因為隨時會持有 十年八年,唔想貨幣風險太高,我認為港元和美元不會短期脫鈎。」他指散戶可在滙豐或其他大型銀行的網頁內找到買賣債券的資料,但他認為香港的債券市場不發 達,「債券的買賣差價會較大,而且入場費偏貴,動輒近百萬港元,買了要有心理準備長 揸。」 |
|
||||||
在投信界擁有十多年經歷的陳翠 芝,生平第一次投資就遇上網路泡沫化,也曾因為跟著市場追逐日本基金而住進套房。所幸,她從這些失敗的經驗中重新找到安度下一場風暴的投資方式。 撰 文‧何珮郁 全球經濟二次衰退的疑慮重擊全球股市,市場籠罩在極度恐慌的氣氛之中,資產管理業者頻頻呼籲投資人應保持理性,以平常心面對市場 的恐慌殺盤。未來資產投信公司總經理陳翠芝的建議也是如此,「不必猜測市場的低點,也不要跟隨市場的恐慌起舞。」而這兩個簡單結論,是她個人親身經歷兩次 空頭所學到的「一生受用投資心法」。 走過二○○○年網路科技泡沫化,再經過○八年的金融海嘯至今,陳翠芝的投資生涯完整歷經了兩個多空循環 的洗禮。過程中,陳翠芝也曾經跟一般投資人一樣,眼看著股市一路下挫,卻不甘心認賠殺出,而在景氣熱絡時,又盲目地跟著大家去追高單一市場。所幸,每次受 傷,她都懂得從錯誤中反省、修正,才重新找到一個更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 或許你會認為,她長期在投信業界工作,手中掌握了許多第一手消息, 又可以每天盯著股票市場,一定常常在市場中殺進殺出。但是,她的方法卻再簡單不過,就是用定期定額的方式投資基金。即使近來全球氣氛恐慌,陳翠芝仍氣定神 閒地照常投資,究竟她的心法是什麼? 第一課 分散布局不猜高低點一九九九年,正值全民瘋狂追逐網路科技股票的時代,陳翠芝憶起當年的情況:「那時候的市場氣氛,只能用『超樂觀』來形容,本益比七十倍 都還算便宜!」台大財金所畢業,又在投信公司擔任研究員的她,當時自認為很熟悉電子科技的產業脈動,於是一古腦兒將所有積蓄整整一百萬元,直接單筆投注在 一檔美國高科技基金上。 不幸的是,樂觀的泡沫果然破滅了,「不到一年的時間,跌到只剩一半。」現在回想起來,她仍覺得心好痛。「看著報酬率 一路跌到谷底,最後我乾脆選擇眼不見為淨。」和大家一樣,她也有不甘願認賠殺出、又不知如何是好的絕望感。 陳翠芝懊悔地說,就因為過於自 信,自以為能夠看準時間點,一次把錢全都砸進去,想賺波段財。沒想到,網路泡沫化來得又急又快,首度嘗試投資就狠狠摔了一跤,卻也讓她體認到,即使是專業 的投資研究員,也無法完全精準地預測市場變化,在暴風雨來臨時完美地全身而退。 到了○三年,景氣逐漸復甦,有了上一回的教訓,陳翠芝決定改 變作法,不再用單筆投資的方式,而是改成每個月固定提撥收入的三分之一,投入定期定額,並分散布局於不同市場。「這樣一來,我就不用再費心猜測市場的高低 點。」陳翠芝進一步解釋,景氣通常都有三到五年循環一次的特性,用定期定額規律投資的好處是,一次不用放太多金額,也就可以將投資部位「化整為零」,分散 到不同的區域市場,簡單達到資產配置的效果。此外,在股市低點的時候,買的單位數比較多,在市場熱絡時,買進的部位相對較少,長期下來平均成本,大幅降低 風險,完全不用去費心思量進場點的適當與否。 果然,轉換方法後,陳翠芝的資產便有穩定的成長。後來,當○八年金融海嘯襲來,她的資產受傷並 不重,心情也不再像上次股市泡沫化時那麼沮喪。即使當時投資市場的信心嚴重衰弱,房地產、金融市場一片風聲鶴唳,陳翠芝仍不受影響,堅定地持續扣款定期定 額。一直到○九年,基金的表現就開始陸續恢復正報酬。 第二課 不隨市場氣氛起舞「定期定額是操作方式,但真正讓我安然度過股市空頭的祕訣,是反市場心理。」這是陳翠芝從空頭市場中學到的第二堂課。 她笑 說,反市場操作,其實是一種人性的考驗!因為據她觀察,當市場處於下檔階段時,許多人都會被市場的恐慌氣氛所影響,停扣定期定額,結果反而錯過撿便宜的好 時機。相反的,當他們看到不斷創新高的指數時,又會心很癢,覺得自己沒賺到真可惜,不追不快!「尤其是當周遭的人都告訴你多好賺的時候,一定會起貪念,這 就是人性的弱點所在。」會這樣說,其實是因為陳翠芝也曾經迷失過。有一段時間,市場一窩蜂地搶進日本基金,她也跟隨著大眾的投機心理,搭上這股熱潮。「結 果,日本顯然還沒走出空頭格局,我買的那檔日本基金跌了近三成,據說很多投資人到現在都還套在裡面。」這次跟風失敗的慘痛經驗,讓陳翠芝再次體悟到,當大 家一面倒地追捧市場時,反而該居高思危,更審慎地評估。 陳翠芝語重心長地表示,很多人在投資的過程中,都是憑著自己的「感覺」在做決策,所 以才會有追高殺低的情況發生。「可是我們畢竟是凡人,不是神,無法百分百預測出最佳的進場點和退場點,那何不就用最輕鬆的方式,每個月扣定期定額,耐心等 市場走到多頭,再執行停利的動作。」所以,現在無論市場是走到空頭或多頭的階段,抑或是「雜音」不斷的時刻,陳翠芝都穩如泰山地謹守著她那一千零一招的定 期定額法則。只要在基本面沒有轉壞的前提下,她都不輕易停扣,並嚴守獲利二五%就暫時停利出場的原則。 而針對近來市場接連大跌的狀況,陳翠 芝認為,其實基本面並沒有那麼差,只是暫時信心面不足,引發大家過度恐慌,所以並不打算變更她的投資現況。老神在在的她也提醒大家:「歷史經驗告訴我們, 當大家信心崩潰,往往就是反轉點!﹂ 陳翠芝 現職:未來資產投信總經理經歷:上海信誠基金管理公司QDII副總監、保誠投信股 票投資暨研究部協理、保誠投信基金經理人 學歷:台大財金所 |
http://www.capitalweek.com.cn/article_11451.html
【《證券市場週刊》記者 唐韻喬】遭遇了業績巨幅下滑、大規模裁員、車輛安全問題之後,頂著「新能源」、「巴菲特」光環的比亞迪再次陷入環保污染的漩渦中。
據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IPE)聯合34家國內環保組織監測到的結果顯示,包括比亞迪在內的29個品牌供應鏈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污染。IPE提供資料顯示,比亞迪及其產品供應商主要污染物除總銅外,還可能包括鎳、鉻等第一類污染物。
深圳比亞迪寶龍工業園周邊醫院據點診所告訴本刊記者,近年來當地居民患病率一度攀升,喉炎及不明原因疾病佔一定比例。而周邊居民小區指責患病罪魁禍首就是比亞迪排放的刺激性氣體。
惠州環保局2011年6月24日公佈的《惠州市固體廢物污染防治信息公告》顯示,主要危險廢物產生企業前五位中,惠州比亞迪實業有限公司危險廢物產 生量以5712.9噸位居第4名。記者調查發現,距離居民區直線距離僅100米處,一座由比亞迪投資建設,號稱全球最大電池廠即將拔地而起,而電池廠開建 背後另有玄機。
全球最大電池廠倉促上馬
坐在深圳市龍崗區振業巒山谷銷售中心二樓會議室裡,數十位業主代表情緒激動。
「看著電池廠一天天建起來,覺得我們四周的墳墓正一步步推高,」他們說,自從2010年8月深圳市龍崗區國土局改變土地用途,把距離他們一山之隔的50萬平方米地塊賣給比亞迪後,他們更深刻地見證了比亞迪公司身上超乎尋常的能量。
業主們所說的強大能量不僅僅是指比亞迪強大的資本號召力,更是指在各方的強烈反對下,比亞迪公司依然能順利推進電池廠投建工作,記者在調查中發現, 在政府強有力的行政之手推動下,該電池項目在各種程序就簡中倉促上馬,1個月 「招拍掛」 運作拿地,7天環評通過。而有關方面對其明顯違反項目立項、環評行為一直沒有明確表態。
比亞迪電池廠項目地塊原屬於深圳市汽車電子集聚基地,作為深圳九大產業基地之一的深圳市汽車電子集聚基地,總投資44億元,並計劃引進30家重點汽車電子企業入駐。2007年寶龍工業區地塊正式命名汽車電子集聚基地,2009年開工建設。
也就在這一時期,振業巒山谷一期開售,據眾多業主回憶,彼時振業集團和深圳市規劃國土部門相關土地規劃中,一山之隔的那片空地,還是被宣稱為「汽車電子產業集聚基地」用地。隨著2010年8月份比亞迪拿下該地塊後,有敏感的小區業主開始關注環保問題。
汽車電子屬於電子產業範疇,歸為一類工業用地無可厚非。但電池廠歸類問題卻頗受爭議,據一位專業環保律師分析,按電池生產的傳統工藝流程,應該歸類為化工類,但新能源電池項目卻很難歸類。
隨著2011年6月份比亞迪電池廠項目的環評審批通過,隨著夏天到來和風向轉變,越來越多的新入住業主聞到油漆味,垃圾焚燒味,塑膠味,以及上述各種味道混雜,聞後即出現噁心,喉嚨堵塞,呼吸困難、胸悶等症狀。
經深圳市人居委核對,該刺激氣味來自於比亞迪精密製造有限公司噴塗車間。比亞迪方面一開始解釋稱為「排氣管道洩露」,在附近居民多次要求下進一步解釋為「有氣味跟有害是兩回事」。
但附近居民很快發現,一山之隔的空地上,開始有建工的跡象,經進一步的查證得知,比亞迪要在這裡建設全球最大電池廠,一旦建成投產,帶來的污染危害將遠遠超過其現有的噴塗車間。
而根據寶龍社區數據資料顯示,未來2-3年寶龍片區的居住人口保守估計將達到35萬人,成為深圳市龍崗區人群聚居最大片區之一,這其中包括南約村、新建村、新沙村、卓弘高爾夫雅苑、金地、仁恆等地產項目,以及在建的寶荷欣苑保障房項目。
為了如此大規模人群生命安全,他們再也無法保持沉默了。
3天環評是為趕國家補貼
時間回溯到2011年6月3日,深圳人居委網站公佈當天下午召開了《比亞迪新能源材料項目基地環境影響報告書》(下稱「環評報告」)專家技術審查 會,2011年6月8日,按專家意見修改後,經專家組長和市人居環境技術審查中心覆核,專家技術審核意見初具完成。6月10日,該環評報告審批通過。
「7天一個環評,堪稱中國速度。」原美國夏威夷大學環保專家董良傑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如是評價。按業主觀點,除去端午節3天假期,該重大項目環保報告審批僅用了短短4天時間便獲得通過,如此倉促上馬到底意欲何為?
記者以業主身份電話諮詢了環評報告撰寫者、環保部華南科學研究所相關負責人。該負責人解釋稱,是為了配合比亞迪趕時限,「獲取國家相關補貼」。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該電池廠所屬用地為一類工業用地,按《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一類工業用地,即對居住和公共設施等環境基本無干擾和污染的工業用地如:電子工業、縫紉工業、工藝品製造工業等用地。
根據2009年法定圖則及2011年4月公佈的《深圳市龍崗204-T2&T3&T4號片區[南約地區]法定圖則》(草案)二次公示,該地塊均劃歸為一類工業用地範疇。
那麼電池廠為何建在一類工業用地上,而且與居住敏感區直線距離不足100米?作為環評審批單位的深圳市人居委相關負責人向本刊記者解釋稱,是深圳市 規劃國土委把該項目放到一類工業用地中去的,「從我們的角度來說,用地分類不是我們職責範圍,新能源材料產業在這個分類裡面也沒有對應的類別。」
人居委負責人還表示,在審核條件缺失的情況下,他們只能從環境影響的角度判斷了。而環境影響就是《環評報告》和專家評審意見。
中華環保聯合會一位不願具名的律師表示,如果電池廠項目歸類為K類,即一類工業用地的電子產業類別,那麼環評報告書撰寫過程中就可以相應簡略和迴避關於污染的關鍵問題。
專家評審意見一致認為,該電池廠為清潔生產、循環生產項目,環保水平達到一級,符合准入條件,對周圍不會產生很大的環境影響。
調查問卷被指作假
董良傑告訴記者,國外一個電池廠項目進駐一個新地方,一般都會對當地的土壤、地下水取樣化驗存檔,離開時要恢復原樣。董良傑說,「撇開國外的規定不論,但這麼近的距離設廠在環評的時候肯定要有鄰里聽證會的。」
環評報告中135份調查問卷引起了記者注意。按環評報告中的「公眾參與結論」稱:「收集調查135份調查問卷,根據調查,83.7%的受訪者支持本項目的建設,16.3%的受訪者表達無所謂的態度,沒有受訪者反對項目的建設。調查的各個單位均支持本項目的建設。」
針對以上說法,遭到振業巒山谷眾多業主的質疑,「我們是距離項目最近的公眾單位,受項目影響最大,也最為關注。但截至目前我們700多戶入住業主沒有一戶收到過調查問卷。」眾多業主稱,「環評報告中提及的100%『不反對建設本項目』的說法更是扯淡。」
而按環境保護部華南科研所相關負責人向本刊記者的回應,該135份調查問卷是建設單位(比亞迪)收集整理後所得。
也就是說,作為環評報告專題組和撰寫者,環保部華南科研所並沒有直接參與調查問卷程序中,而是比亞迪代為執行。
上述環保律師稱,讓建設方代為參與的調查問卷方式,違反了作為第三方的「公正科學的態度」,涉嫌違規操作,「那調查問卷公正性和法律效力亦由此受到質疑。」該律師說。
環保部華南科研所和深圳人居委相關負責人進一步解釋,調查問卷裡有振業巒山谷業主問卷反饋,「業主姓名、聯繫方式都有」。
巒山谷眾多業主稱存在這種可能性的唯一可能就是:比亞迪串通內部員工作假。一位不願具名的比亞迪員工告訴本刊記者,他們確實被公司要求填寫調查問卷,並被特別要求在「是否反對建設項目」一欄中填寫「否」,與此同時不允許他們透露公司員工身份。
針對電池廠選址時安全距離的規定,深圳市人居委回應稱,國內沒有對磷酸鐵鋰電池這樣的新能源項目安全距離進行法律規定。這一說法與環保部華南科研所的「國家沒有這樣的規定說,磷酸鐵鋰電池廠不能建在什麼地方」解釋如出一轍。
董良傑表示,國內對鐵鋰電池廠的環評很寬,對工業用地的要求很容易被靈活掌握。
來自比亞迪方回應稱,對於用地功能這一塊,比亞迪和深圳市龍崗區規劃局於2010年8月份簽訂的用地合同中,已明確規定了這一塊地就是用於電池廠建設的。
「新能源」污染隱情
「新能源」電池廠生產過程中,是否無污染。董良傑告訴本刊記者,鋰電池屬於新能源行業,但重金屬污染依舊是問題。金屬材料加工中有鉛、砷、鎘、汞、鉻等會釋放出來到灰塵和水中。至於有沒有放射性元素,視情況而定。
一位接近比亞迪電池廠項目的內部人士向本刊記者透露,比亞迪磷酸鐵鋰電池中添加了鈷,所以正確叫法應該是磷酸鐵鈷鋰電池,「他們對外不會宣稱鈷這個成份,但是如果沒有加鈷可能就會涉及專利侵權,但有時又要隱藏掉這個字,不知道什麼顧慮和擔心。」
針對比亞迪在磷酸鐵鈷鋰電池中添加鈷,一位鋰電池項目專家表示這是行業公開的秘密,是比亞迪為規避專業風險考慮。
據該人士介紹,磷酸鐵鋰電池專利權還在國外人手裡,正因為專利限制,國內廠商生產的磷酸鐵鋰電池僅限於在國內市場銷售。除了鈷外,磷酸鐵鋰電池生產 過程中,「還會存在鉻重金屬污染。」但他表示,由於對原材料鉻用量要求都是在幾PPM以下,其污染影響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比大理石的含量還低。」
董良傑認為,問題不在添加到固體產品中多少,而在添加過程中有多少排放到空氣和水中。潛在的問題很多也很嚴重。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環評報告,比亞迪寶龍工業園化學需氧量(COD)現有工程排放量20.81噸/年;電池廠建成後工程排放量將達到75.16噸 /年,接近原來4倍。COD越大,說明水體受有機物的污染越嚴重,「明顯擴建後總排放大幅度增加,肯定增加周邊環境負載。」董良傑說。
對該項目持反對態度的業內人士認為,比亞迪在手機噴塗的污染處理上,尚存在問題。根據國際慣例中,比亞迪手機噴塗工藝中的污染治理成本,已包含在諾 基亞、摩托羅拉等大客戶支付費用中。品牌商為其環保成本買單的業務,比亞迪都視而不見,不願環保處理,那麼將來如此大體量的電池廠建成投產後,所面臨高昂 環保成本,比亞迪會如何應對,答案不解自明。
比亞迪的環保問題由來已久。深圳市環保部門2005年公開的十多起重大環保行政處罰中,比亞迪下轄公司就佔了三起。即:深圳市比亞迪電子部品件有限公司未經審批,擅自增設負極充電生產線,並擅自轉移危險廢物;比亞迪精密製造有限公司未經審批,擅自增設LCD生產線。
深圳市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下稱「比亞迪汽車」)更是因廢水排放超標問題多次受到深圳市原環保局行政處罰。據有限公開資料顯示,僅2009年3月份至9月份,比亞迪汽車日均外排廢水量達到1465噸,超出公司排污許可證規定的允許最大日排水量158.6噸近10倍。
公眾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本刊記者,2010年4月,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聯合34家環保組織致信比亞迪,針對其29個品牌供應鏈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比亞迪一開始不作回應。
在大客戶諾基亞推動下,比亞迪與環保組織進行了接觸,並沒有提供一些解釋,按馬軍說法「大多數誠心溝通的企業都會針對過去他們出現的環境污染問題做 出解釋。起碼說明一下他們當時出現了什麼問題。並針對所列舉的這些污染問題,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提出解決方案,或將要採取的行動。甚至有企業還會提供 一些政府後續的監控數據,來證明自己改進的情況。」但比亞迪什麼都沒做,這種躲避責任的做法顯然令人失望。
|
||||||
港股第四季開鑼隨即大跌,國慶假 期後本週一恒指跌穿萬七點水平。除了外圍歐債危機持續不明朗,國企指數低開亦是恒指山泥傾瀉主因。內銀、內房股及澳門賭業股受到國內信貸危機消息影響,股 價一直向下插。 目前中國人心惶惶,溫州民間企業因資金鏈斷裂,大批中小企老闆因無力還債走佬,牽一髮動全身,令市場憂慮中國出現一場類同美國次按的金融風暴。 本刊直擊溫州,發現市內民企倒閉、廠房查封,原來一直被譽為全國民企實業龍頭的溫州,幾年間步入全市高利貸、炒賣泡沫的商業活動,令金融體制扭曲,資金鏈 一斷,民企破產,產生連串骨牌效應,敲響中國金融危機警鐘。 大量在港投資的國內資金,隨時班師回朝,香港面對第二波全球金融海嘯,勢必股冧樓散。 本週一,港股下插七百多點,跌穿一萬七千點關口,本週二再跌五百多點;這種「無底式」下跌,令人心寒。溫州老闆「走佬潮」愈傳愈烈,一眾內銀、內房及澳門 賭業股成重災區。內銀股以民企貸款多的民生銀行及招商銀行,跌得最慘,一週跌一成七;負債多的二線內房股如雅居樂及恒大地產,一個星期已跌足兩成多,公司 市值同步蒸發近三分一。靠內地豪客支撐的濠賭股如澳博控股,本週一單日股價便跌了兩成,股民「眼寃」無眼睇。而溫州資金鏈斷裂引發的問題,亦波及香港樓 市。在香港股冧樓散的背後,「原爆點」溫州只能說一片混亂。四月以來,浙江溫州已有近九十名民企老闆因無力還債走佬。單在九月,便有三十宗個案,其中兩名 經營鞋廠企業的老闆因無力償還高利貸先後跳樓自殺,欠債金額高達過億人民幣。記者上週飛抵溫州,發現市內不少民企關門倒閉,有店鋪被淋紅油,大閘大字寫上 欠債還錢字句。而溫州最出名的工廠集中點,包括龍灣區及鹿城區等地,工廠十室九空,大閘被政府貼上封條,及人民法院的沒收財產令。雖然全城蕭條,但街上仍 貼滿「無抵押借貸」等招紙,而旁邊又貼有政府嚴禁暴力追債的警告字眼,當地借貸風氣之盛,相當熾熱。 企業倒閉老闆跳樓 在溫州市西北方,距市區約四十分鐘車程的鹿城區,區內鞋廠密集,向有鞋都之稱。九月廿七日下午,正得利鞋業因債務問題被迫全廠關門。同日,該鞋廠老闆沈奎 正,從其住宅大廈廿二樓跳樓自殺。記者事後到其住所,發現沈的信箱塞滿從銀行、借貸公司寄來的賬單,其大廈保安員透露,不時有銀行職員及高利貸人員上門追 數。除了正得利,不少位於區內的鞋廠亦相繼倒閉。十.一國慶為國內假期,但其中一間專做內銷的龍捲風鞋業有限公司卻在假期繼續開工,其老闆金建國坦言,非 常擔心步同業後塵。他不肯透露自己欠了多少高利貸,但眉頭緊鎖憂心忡忡。 「其他廠商都是向高利貸借了錢,賺錢不夠還利息最後關門,有幾個同行的老闆甚至逃跑了,聽了自己也很心寒,現在唯有拼命工作,雖然很少訂單,但都吩咐工人 十一黃金周假期開工,賺得多少就多少,能捱多久算多久。」金一臉苦惱地表示,他在溫州經營鞋廠五年,知道溫州九成鞋廠都靠借高利貸維持,現在都陷入了困 境。「很多鞋廠老闆賺的都不夠還利息,唯有跑掉。而且我還聽聞,有些鞋廠老闆其實借了錢之後,見造鞋賺不多,索性自己又再做高利貸借錢給別人,但債仔不 還,自己又債台高築,最後廠沒了,唯有以死解決。」在溫州民間企業老闆欠債逃亡名單中,當中的巨邦鞋業就是因為入股一家擔保公司出問題,涉及資金一億多人 民幣,老闆王和霞七月失踪。這份老闆逃亡名單,是登在市內一個商業資訊網站,該網站原是不同小商家在此招商,現在卻變成交換生意拍檔走佬的交流站。 不做實業借貸危機 「其實溫州企業走佬的直接原因,不是由於主業問題,而是因為企業主人自身參與高利貸等高風險項目,資金鏈一旦斷裂就必須跑路。」在溫州從事投資項目諮詢工 作的拾貝資本俱樂部負責人趙小姐說。溫州的民風,向來喜歡在鄉朋戚友間集資投資,四處炒樓或找尋投資機會,近年更成立了大大小小的投資俱樂部,大學教授以 至普通師奶,都把儲蓄拿來夾資,以民間借貸途徑,賺取高息。在高息利誘下,部分人甚至把自己的物業向銀行抵押,借得貸款後,再投入高利貸市場。二○○八年 內地推行四萬億刺激經濟政策,國內銀行資金過多,向企業大量借貸,不過在大型國企壟斷市場的經濟格局下,中、小型民企受惠很少。溫州的中、小型民企未能向 銀行融資,唯有向這些高利貸公司借錢。 「這些高利貸的年息很可怕,可以高到年息六十釐,而一般企業的利潤相當有限,就算是全世界五百強的公司,平均利潤每年最多都是百分之十二,近年的企業老闆 經營又比以往困難,物價、人工上升,稅收高,又限水限電,加上歐美訂單大減,生產利潤少,不少民企的利潤只有個位數,不可能付清高利貸債務,陸續倒閉走 佬;同時間,這些民企發現如果把本來做企業的資金用作民間借貸(高利貸),年利潤可達百分之二十至五十,遠比做正業更好賺,於是老闆索性把資金從皮鞋、眼 鏡的正業抽出來,用作炒樓、投資高風險高回報的民間借貸活動,以求在短時間獲利填數。「於是A、B、C借錢給D,D再借給E,當E爆煲跑掉了,資金鏈一 斷,ABCD也要跑,因為A可能是向銀行借,B是向高利貸借的,C又是用樓抵押借的,D是用廠低押借錢的,最後整個市場的資金鏈全部都拖垮了。」趙擔心的 說。 溫州「老高」借貸風行 根據人民銀行溫州支行公布的《溫州民間借貸市場報告》資料,溫州近九成家庭個人和六成企業參與民間借貸活動,金額高達一千一百億元人民幣,十分誇張。而民 間貸款一般以一個月至三個月作計算利息的單位,銀行以一年作計算利息的單位,民間貸款的利息比銀行高很多,但條件沒銀行般嚴謹。雖然依據國內法律規定,民 間借款的利率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四倍;溫州政府亦嚴禁銀行涉及任何高利貸活動,市內的華廈銀行門外,亦貼出告示,指銀行一定要根據法定條例貸 款,不可做高利貸。不過記者眼見,溫州市的大街小巷貼滿各類借錢街招;商業大道更是五步一間典當公司;連《溫州晚報》,都有半版是借錢投資的商業廣告。 「在溫州,這些民間貸款形式是以擔保或典當公司出現,在溫州我們稱之為『老高』,通常是你把房產、資產的證件拿去抵押貸款,利息高得吃人,每月計算,每年 可以是五、六十釐。」一名鞋廠老闆說。位於鹿城區一間東開典當有限公司就是在報紙上登廣告,表示可以無抵押借錢的典型溫州民間借貸。對方在電話中神神秘 秘,記者託詞要借錢,對方才透露確實地點。該公司位處二千多呎地鋪,門面裝潢華麗,坐在真皮大沙發上是一名手戴鑽石錶、用vertu鉑金電話的四十歲陳姓 老闆,一見記者到訪,隨即開口說:「借二百萬,月息最少三釐五,年息就是四十二釐,但會浮動的,要看你做那個行業、曾否借錢等因素。」他說,只要帶齊房產 證、土地證、身份證,齊全沒問題的話,錢一到兩天可到手,如果沒有物業抵押,則利息將大幅提高。 溫州爆破全國骨牌效應 年初至今,內地收緊銀根,銀行借貸額收緊,溫州不少中、小企借錢困難,於是便向這類高利貸公司借。據非正式統計,溫州一地的非正式貸款達一千一百億元人民 幣。上週四,瑞信發表報告,估計借予內地地產商及中小企的民間貸款,高達四萬億元人民幣,數目之大令人咋舌,倘若這些借貸資金鏈逐步斷裂,中國將陷入前所 未有的金融危機。市場憂慮,溫州企業老闆走佬跳樓,無力歸還正常貸款,內銀壞賬勢必大幅增加;同時間,從事高利貸的典當公司,劈價賤賣用來抵押的樓宇及資 產,樓市亦被拖垮,對銀行造成衝擊;再且不少高利貸的借款公司或典當公司的本金,亦是從銀行借貸,債不抵還,進一步令國內整體的金融運作造成危機。情況危 急,溫州政府連日公布穩定金融秩序的規定,提出「不抽資、不壓貸」,避免將負債企業逼入絕路,力圖穩定溫州金融秩序。不過近日除了溫州,上海部分中、小企 業圈子,亦開始傳出當地出現企業資金鏈斷裂的情形,其中上海附近的嘉興,雖只有四百萬人口,但民間借貸已達四百億,相關問題在全國比比皆是。全國的中國信 貸風暴隨時會發展成美國次按一樣的危機,而國內金融風暴正逐步醞釀,一觸即發,香港也難獨善其身。 內銀內房大震盪 隨着這股國內金融風暴,內銀股這星期跌到一仆一碌。本週二,年過六旬的蘇太在中環耀才證券裡怨聲載道:「全部輸晒,我好驚好激氣!」她一心以為內銀永不會 出事,長揸工行、中銀、建行逾十萬股內銀股,但而家,「輸成百幾萬啦!」每次買內銀股,她皆以幾萬股為單位入貨,「贏嗰陣唔走,點知會跌到咁慘。」她怪責 政府沒阻止大戶沽空,導致股市大跌。「政府如果阻止到,個市都唔會跌到咁衰。我唔會止蝕o架啦,我係唔會走嘅,惟有等個市升。」 散戶至愛的民行、招行等,這星期都跌過一成;事關溫州信貸爆煲,直接受衝擊的就是內地銀行。過去一年,人民銀行不斷收緊銀根以對抗通脹,去年十月起大陸銀 行的存款準備金率被調高十二次,大型銀行的存款準備金颷升至百分之二十一點五。銀行貸款門檻變高,而且大部分都借予國企,息口只是六釐三。另一邊廂,中小 企唯有轉向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及典當鋪「撲水」,但息口卻達年息兩成五。「水向高流」,借到錢的國企及部分存錢於銀行的居民,就將資金從銀行體系流入 民間借貸市場,賺取高息。人民銀行的數據便顯示,今年七月,內地人民幣存款流失六千六百八十多億元﹙人民幣,下同﹚,情況罕見。 擔保借錢易出事 亦由於銀行「收水」,中小企既借「貴利」,亦會透過內地獨特的擔保公司向銀行借錢。這些擔保公司與有關銀行有長期關係,易借到錢,惟部分來擔保公司借錢的 中小企,通常都不夠抵押品或質素無保證。在八間內銀股中,要數近年主力向民企「招手」的民生銀行最「大鑊」;瑞信統計了它們今年上半年數據,約二成一的貸 款涉及擔保,其中,民行佔的比例最多,接近三成。而翻開民行二○一○年年報,期末貸款總額約為一萬零五百億元,當中三成七屬民企貸款,達三千八百多億元; 公司貸款中,房地產相關貸款比例亦佔一成半。此外,民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為內銀股中最低,僅百分之七點七,其次為招行百分之七點八,兩者都低於中銀監規定 非系統性銀行百分之八點五的要求。資本充足比率反映銀行資本相對貸款的比例,由監管當局設定並作出限制,以免銀行過度借貸帶來風險;此比率不足,銀行就要 增加資本。 同樣「大鑊」的是農業銀行。農行今年六月底的核心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皆是四大系統性銀行中最差,低過新的監管要求;同時,農行的不良貸款率是四行中 最高,而農行在地產及房貸的貸款佔整體貸款四分一,達一萬四千億,遠高於其他的系統性銀行。巴克萊資本指出,直接在溫州當地貸款的銀行,金額亦以農行最 多,達九百五十億元。 賭客絕跡澳門 香港大和資本市場高級副總裁胡月明指,內銀若果出事,內房亦可能爆煲,兩者互為因果:「信貸收緊,內地樓市大幅拋貨,有機會影響銀行的資本質素,因為依家 喺大陸借貸,如果抵押品是物業,貸款額最多是樓價的七成,萬一樓價下跌超過三成,便會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銀行即使收番物業填數,分分鐘有損失,兼且需要 時間同成本。」事實上,內房是內地另一危機。內地調控樓市,令買賣兩閒,部分內地發展商未能賣樓套現周轉,唯有轉而發高息票據或向銀行借貸「吊命」。其中 借貸極重的內房股如雅居樂及恒大地產,一週便跌兩成多,本週二分別報四點四元及二點三元,屬內房股跌幅之冠。另一邊廂,一直依靠內地豪客「關照」的澳門賭 業股亦不能倖免。本週一、二,濠賭股遭洗倉,其中銀河娛樂挫兩成半,報八點九元;金沙中國跌二成三,至十五點一元。受溫州老闆走佬拖累,加上市傳浙江、福 建等省市陸續有民間高利貸爆煲,民企水緊,勢影響內地客赴澳門豪賭的規模及賭業收入。 樓市告急 來港買樓的溫州人,一向鍾情九龍站豪宅,故這區所受影響最直接。現時在九龍站十個單位中,就有一至兩個由溫州人持有,近日約有十多個盤急放。地產代理行置 業十八的一名經紀表示,「上星期四,收到兩個溫州大老闆電話,叫我將一些唔屬於佢哋嘅九龍站單位,盡快放售。佢哋話這些單位業主同樣來自溫州,但因為爭佢 哋錢,要夾番啲錢還俾佢哋。債主債仔是朋友關係,佢哋無話單位幾錢先賣,只係話有買家有興趣的話,就開價同佢傾,平手都考慮。不過,呢排個市咁悶靜,暫時 都無人問津。」 他又指,以往溫州客買入單位後,即使賺到二、三百萬,還是堅持長揸不放,但現已放軟聲氣。一名持有數伙九龍站及奧運站物業的溫州客,把其中一個以近一千二 百萬元買入,持貨一年的奧運站帝峰‧皇殿一座五十六樓單位出售。本來開價一千五百萬,但上週親臨香港,即劈價至一千三百多萬元沽出,「佢表面上就賺咗百幾 萬,但扣埋佣金、印花稅實際上係蝕賣o架。」根據資料,此名溫州客叫陳林足,報住溫州鹿城區。 放租再搏 置業十八在溫州有分鋪,過去帶不少溫州客來香港掃貨,老闆張肇栓說:「幾個月前先做咗八個領峯二手。不過,九月開始溫州嚟香港睇樓同買樓嘅客人都少咗四、 五成呀。」他表示,他們亦不能再主力靠溫州客,故會轉向北面仍發展中的三線城市, 如山西等找客人。去年,記者曾到溫州訪問當地人何水,○八年開始,他經朋友介紹,來港買入天璽、名鑄、海桃灣及領峯等物業,金額達一億多元。何水是溫州振 洋實業董事長,從事建築及窗框生意,他在溫州人脈極廣,在當地甚至有豪華會所待客。去年他曾向記者「他條地」說,買入的單位都是用來度假的,不租也不賣。 不過本週一記者致電予他,他已轉口風:「我現在都準備把單位出租喇。」記者問他溫州經濟有沒有什麼問題?他以高八度的聲線急速回答:「沒有、沒有!你們不 要這麼誇張吧,或許是個別的問題吧,我就沒有聽過喇。」 新盤輪住爆 不少溫州人的「特性」與何水一樣,寧放租「頂得一時得一時」。去年來港以四百九十一萬元,購入將軍澳領峯一個高層向海單位的溫州人章小姐,亦選擇繼續去 馬。上星期這單位要付三百九十萬元尾數,她思前想後決定找來香港銀行上會。從事貿易生意的她,在溫州亦有放高利貸,她說放一千萬,每個月收息達三、四十萬 元。相對現時領峯成蝕本貨,她發爛渣說:「我不買香港樓了!這個單位我放租又租不出,放賣又要蝕讓!我已付了二百萬元現金,這二百萬,若我跟弟弟拿去內蒙 古投資,已賺了一個開了。」 溫州人就是愛高風險,過去數年,他們時常來香港買樓,每次都是一圈圈的買,可謂香港樓市的中流砥柱,好像年中嘉里開售的黃大仙現崇山,或新地位於筲箕灣的 譽都,共有逾億資金來自溫州。而撇除溫州客,過去一、兩年來港掃貨的內地客亦多,每每佔樓盤兩、三成成交。在信貸嚴重收縮下,其他地區的大陸客亦不能倖 免。如重慶富商安晉辰,去年五月以一億三千萬買入大角咀君滙港複式單位,今年二月又斥資五億四買入南區赫蘭道獨立屋,結果君滙港複式要放出來招標,南區大 屋則借財仔上會,年息廿四釐,現大屋已裝修完畢,但這筆債這兩年還要慢慢還。再加上大批今年底開始入伙的遠期樓花新盤,屆時是上會還是大量撻訂兼蝕讓,又 是另一番景象。 中國猶太人 溫州位於中國東南部,是浙江省下屬的地級市,為沿海港口城市,有八百萬人口。因為溫州人一直善於從商,所以被譽為中國猶太人,是中國民營企業最活躍地區, 被視為中國民營經濟的晴雨表。溫州是中國個體私營經濟和股份合作經濟的發祥地,被經濟界稱為「溫州模式」。溫州的主要產業是皮革、眼鏡及食品等,以輕工業 為主,不過,1980年代,溫州曾因造假而引起中央關注並受到調查整治。1990年代,溫州經濟高速發展,並相繼有官員出現貪污受賄問題,近幾年溫州人亦 放棄實幹企業,開始從事炒賣經濟,溫州炒房團更成為全國各地所關注的新現象。除了炒樓,棉花、大蒜的炒賣活動,亦見溫州人蹤影, 溫州人涉及國內經濟範圍廣泛,因此今次出現溫州民企老闆大逃亡,連帶引發溫州人撤資,造成連鎖反應,長期研究溫州經濟模式的溫州大學教授馬津龍認為,是次 問題比起○八年金融風暴影響更大。「○八年是國際性的,中國還能守住,但今次是國內發生,背後是一條國內的鏈。」馬說,是次必會是中國金融危機的開始。 |
|
||||||
房價因政府調控下跌不休,對買房或買不起房的中國人來說,大家都很鬱卒,「空頭大師」謝國忠甚至喊出,中國房價將腰斬。繼溫州民企倒債風後,大陸房市恐掀 起另一場風暴。 撰文‧楊方儒 今年大陸十一國慶,地產商個個愁眉苦臉,歡欣不起來,「誓死與開發商血戰到底!不退差價誓不罷休!」這是江蘇太倉街頭隨風飄動的白布條,字句透露買主憤怒 的心聲。更諷刺的是,景瑞地產在當地打出折扣戰,從每平方公尺八五○○人民幣(以下皆同),砍到六八○○元,結果上門丟雞蛋的老買家,比上門的新買家多得 多。 房價迅速暴跌 社會失序房市景氣急凍,價格下跌,展示接待中心比門可羅雀更糟,被高利貸統治的浙江溫州,買主直接在展示接待中心暴動。而這早已不是新聞,連記者都沒興趣 採訪。 事實上,這一年多來,中國政府賣力打房,讓中國的地產商,從天堂跌到地獄,因為他們的客人,都變成了所謂的「奧客」。 奧客不分男女老少,衝進一間間裝潢精美的售屋中心,見人就打、見物就砸,建商找來公安也沒用,因為他們連老共都敢踹。這些暴民,原本都是溫良公民,一夕失 控的主因很簡單:房價下跌! 為了實地探查中國房價下跌造成的亂象,《今周刊》採訪團隊從北京熱鬧的CBD(北京商務中心區)出發,往東一路堵車,三十分鐘後終於到了通州。通州好比台 北的林口,一直喊著要成為北京的新市鎮,但發展始終不如人意,雖然房價只要市中心的四分之一,但如今搬進來的人都非常不爽,因為他們的資產正大幅貶值。 近五年來,通州的房價一路被炒高,最高峰每平方公尺兩萬元均價,相當台北林口合宜住宅(每坪十五萬新台幣)的兩倍。但我們到了展示中心一問,現在均價只要 一萬四千元,等於足足跌了三成,不少預售屋甚至跌了五成。 「等車的人不高興,上了車的人更不高興!」去年剛搬進通州的出版社編輯商勇說,買不起房的人總是覺得房價下跌不夠,已經買了房的人,每天住在賠錢的房子 裡,心裡也總是鬱悶。 「房子還沒蓋好,我就平白賠了四十萬元,好幾年才存得下來!」二十八歲的CBD外商上班族梁曉翠,去年才在通州買了一四○萬元的一房一廳,明年才要交屋, 但是現在預售價格只剩下一百萬元。 北京房價像溜滑梯快速下滑,讓進場買屋的人嚥不下這口氣。梁曉翠除了在網路上串聯買主,一起要向建商討錢外,自己也發揮纏功,有空就賴在展示中心當「釘子 戶」,只要有人進門看屋,她比業務員還快上前接待,直說這是黑心社區,大聲高喊「絕對不要買」。 梁曉翠還算溫和,在通州的京貿國際推案,因為有買主鬧得凶、公安也幫不上忙,地產商竟然找來黑道圍事,一不小心就打傷買家。 其實,大陸的房地產業者魚龍混雜,素質真的不高。北京規模最大的房屋仲介「鏈家地產」,為了爭奪房屋買賣代理權,竟然拿棍子把另一家宇源地產的員工打傷。 公安調查後才赫然發現,鏈家的仲介辦公室裡頭,放了好多棍棒,店長平常都訓示說:「如果有別的仲介來搶房源,抓住了就打!」失序的交易空間裡,當地產商耍 流氓時,買家自然也是會用拳頭回應。 管得越多越難管 調控失衡中國政府想要維穩(維持穩定),但總是碰上民眾想要維權(維護權益)。聚眾鬧事、上街頭抗議,早就已經在各省遍地開花,只是報紙上看不到而已。 中國各地都鬧烘烘的,這顆「非典型」的房市炸彈,確實隨時都會引爆,但其實引信,是中國政府自己點燃的。 事實上,調控房市就跟教訓小孩的道理一樣,管得越多,越難管。因為限價會造成各種惡果,中國政府習慣性管制各行各業產品價格,過去管制油價的時候,各種扭 曲的新聞不斷在媒體上出現,甚至油荒、電荒,還有各式各樣的荒也隨之出現。 中國政府管制房價一年多來,一再召集各大企業「指導」價格!但上有政策不漲價,下頭有對策,最後吃虧的還是一般消費者。以北京來說,外地戶口需要有五年以 上繳稅紀錄才能買房,全北京有資格買房者剩二十萬人,而有購買能力者更剩下不到一萬人。雖然仲介鼓吹找人頭代買,但在有限的購買人口下,北京房市如一灘死 水。 事實上,中國政府為了調控房價,使盡各種「奧步」,也開始自食惡果,到最後這雙看不見的手,可能還是不得不放開。舉例來說,銀行緊縮銀根,利率一再上調, 但企業、民眾都還是有借錢需求,只能轉向高利貸,這就造成了溫州版次貸風暴。 因為緊縮銀根、限制購買,無論哪一點都無法從根本上面解決房價。追根究柢原因是政府售地價格過高、一般人收入過低,自然造成惡性循環。尤其中國股市低迷四 年,房市則高漲四年,熱錢都流向房地產了。但中國政府也嚴格管制大盤指數,這一波資金陸續回流股市,也沒有看到有大行情誕生。 「中國房價下跌五成很正常!」經濟學家、「空頭大師」謝國忠說,近年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是,全球房地產市場都在暴跌,唯獨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還在漲。 的確,目前中國未售出的住房總計面積高達一六○億平方公尺,地產業者土地庫存三十億平方公尺,政府還握有四十億平方公尺的土地儲備。雖然中國人民城市化比 率只有四成出頭,但根據這些數據,就算今後城市人口總數到十億人,也能夠滿足需求。 謝國忠分析說,中國貨幣政策肯定持續收緊,大量開發商將面臨倒閉潮,房價肯定持續下跌,「我一直向朋友建議,如果手上有空房的,那麼趕快把房子賣掉,如果 賣不掉,一定要選擇折價拋售。」大洗牌時期來臨 進退失據謝國忠喊出「房價腰斬」的驚悚論調,確實透露出地產商壓力很大,但誰會先收手不玩? 「頂多以後就不再做房地產了!」全中國前十大地產商、浙江房地產龍頭、綠城董事長宋衛平,不負責任的一句話,最近就招致各界批評。 宋衛平說,如果真的一直賣不掉房子,他考慮直接把價格降到底,所有房子都賣完後,就不做買賣。宋衛平先前為了打響綠城品牌,甚至還買了一支足球隊冠名,但 現在卻有了退出市場的念頭。 宋衛平的想法不是特例,因為過去幾年賣房子是暴利,使得全中國目前已有兩萬家房地產業者。這數目可說是世界第一,但扛不住政府調控壓力,選擇退出房市的地 產商肯定將不是少數。 關鍵在於,很多房地產業者預期政策很快就會放鬆,土地價格就會跟著上漲,因此用三○%至四○%的利率去借高利貸。這樣對賭下來,只會踏上死路。 在內蒙的鄂爾多斯,到處都是剛蓋好的大樓以及滿街的銷售廣告,但實際銷售卻早已進入冬天,乏人問津。最好的例子是,總計砸下六十億元建起的康巴什新區,到 處都是新大樓,「點燈率」卻極低,夜晚街上毫無人煙,被當地人戲稱為「鬼城」! 因擁有煤礦而暴富的鄂爾多斯,房價在六年內已漲了六倍;每人平均擁有房數也達到了二.七間房。但地產商還是無止境地繼續推案,可說是房地產泡沫的最佳代 表。「為了賣房,叫我下跪都可以!」很多鄂爾多斯房仲業務員在網路上哭喊業績壓力沉重,老闆要他們使盡各種不入流的方法找客戶。 所以我們看到,大批地產商最近為了促銷使盡手段,有的是送LV、PRADA包,也有的半夜一直傳簡訊給潛在客戶。鄂爾多斯出生、如今在北京定居的商勇,在 中國十一國慶長假期間,就收到一八七條賣房簡訊,他甚至在半夜一兩點,還連續收到同一個推案的三條簡訊,他大罵:「你讓我睡不好覺,誰要去買你的房?」這 的確看得出,中國房地產仍在草莽階段,又何時才能踏上正軌? 「這將是一個淘汰與再生的大洗牌時期!」萬通地產董事長馮侖嚴肅地下了結論。他比喻,過去賣房子就像賣股票,隨便蓋隨便賣。但經過洗牌後,屆時中國才會誕 生真正的大型房地產企業,「會像賣汽車一樣,真正比的是誰做得好。」但在這之前,中國房市恐要經歷一段難熬的陣痛期。 |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2-23/100341809.html
遍佈全國的300多家交易所是關是留?證監會、各部委、地方政府之間的博弈正在進行
全國各地300多家打著現貨、延期、分割交易等方式的各類交易所,正面臨大規模的清理整頓。
12月21日,國務院下發《關於修改<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的決定(徵求意見稿)》(下稱《期貨條例》徵求意見稿),強調「規定地方政府查處取締非法期貨交易場所的職責」,並刪去了有關「變相」期貨交易的規定。
「這兩項新規定說明中國證監會雖然牽頭對交易所的監管,但對於類期貨交易不具有直接監管責任。」知情人士分析認為,「這與此前國務院的38號文及高層的表態一致。」
11月11日,國務院下發《關於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範金融風險的決定》,即業界所稱「38號文」,拉開了整頓各類交易所的序幕。38號 文要求成立以證監會牽頭的聯席會議制度,負責協助各省級政府對各類交易所的設立進行審批,同時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和省級人民政府清理整頓違法證券期貨交易工 作。
11月19日,王岐山副總理在地方金融工作座談會上稱,要堅持「誰的孩子誰抱」的原則,明確責任,確保金融安全和地方穩定。
一週後,證監會召開證券期貨全系統的視頻會議,向地方派出機構做了工作部署。接近監管層人士表示,證監會已經向各地方政府下發關於各類交易所的調查表,12月底以前由地方政府相關機構整理上報。
「這次和上次對期貨市場的整頓不一樣,範圍更廣,不僅僅涉及變相期貨市場,還有很多其他類型的市場,整頓難度很大,沒說一定要關,但上面也是下了決心的。」這位人士表示。13年前,中國有對幾十家期貨市場、兩大全國性的法人股市場等清理整頓的先例。
摸底和設限
「這些交易所大多數是在『金融創新』的旗號下進行,涉及到複雜的地方利益。」一位業內人士認為。
各地方政府監管部門就具體整頓方案也曾互相交流。方案申報在即,部分地方政府已經確定了通過給交易機構下發自查書、現場檢查等。
各地方政府早已對當地註冊的交易所通過工商登記等信息進行清點,並已將名單上報。同時,中宣部等各部委也在抓緊制定所轄行業的交易所整頓的細則條款。
被歸為整頓清理對象的這些交易所既包括以藝術品、酒等實物進行拆分交易的各類新型交易所,也包括以期貨性質進行的「新瓶裝舊酒」的各種大宗商 品、貴金屬電子交易平台。而後者因涉及敏感的期貨行業,早已被整頓過數次,但依然存在如天津貴金屬交易所、湖南維財大宗貴金屬交易所、山東壽光蔬菜產業集 團(天津)商品交易所等受到質疑的交易場所。
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表示,此次證監會下發給地方政府的調查表,只是為了初步摸清各地交易所的情況。該調查表將交易所劃分為「權益類」與「合約 類」兩種,按照不同類型登記。交易企業產權、股權等劃分為權益類,而藝術品、期貨等則劃分為合約類。早在一週前,各地方政府就已經將本地轄區的交易所名單 上報。
38號文規定了交易所不得踏入的禁區,即任何單位一律不得以集中競價、電子撮合、匿名交易、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進行標準化合約交易。同時,除 經批准的交易場所外,任何交易場所均不得將任何權益拆分為均等份額公開發行,不得採取集中競價、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進行交易;不得將權益按照標準化交易 單位持續掛牌交易,任何投資者買入後賣出或賣出後買入同一交易品種的時間間隔不得少於5個交易日;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權益持有人累計不得超過 200人。
上述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表示,是否等額拆分、連續交易、交易者是否超過200人、是否引入集中競價和做市商制度是衡量交易所是否應被整頓的主要標準。
而證監會相關人士則表示,連續交易、等額分割、做市商制度和超過200名交易者等準則,觸犯任何一條都將不被允許。
此次《期貨條例》徵求意見稿更明確表示:「未經國務院期貨監督管理機構批准,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設立期貨交易場所或者以任何形式組織期貨交易及其相關活動。」同時,也「禁止在國務院期貨監督管理機構批准的期貨交易場所之外進行期貨交易」。
一旦被認為是期貨交易,將被納入《期貨條例》徵求意見稿所規定條款:「非法設立期貨交易場所或者以其他形式組織期貨交易活動的,由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取締,沒收違法所得,並處罰款。」
多方利益博弈
儘管38號文要求各地方政府12月底以前報送整頓方案,但地方政府相關人士表示,這個方案只是確立工作原則和方法,具體問題的解決尚在商討中。
38號文規定,由證監會牽頭的聯席會議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和省級人民政府清理整頓違法證券期貨交易工作。但業內人士表示,具體的清理和日後監管工 作均由地方政府進行,聯席會議如何能有效推動清理的進行和日後有序監管,是一大難題。聯席會議更多承擔交易所設立時規則和交易品種的審查。
同時,該人士認為,38號文不代表對證監會的法律授權。他強調:「這次是證監會牽頭整頓,不是證監會監管。」業內人士介紹說,此前證監會即曾表示,由於此類產品不屬於法律規定的證券類監管範圍,因此證監會並無法律授權管理此類交易所。
對於如何清理整頓各類交易所,從各部委到地方政府,內部亦有「嚴打」和「寬鬆」等不同意見。
天津市副市長崔津渡曾表示:「物權法規定,財產可以有不同形式的存在方式,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才批准了交易所在交易模式上的創新。」
其他地方政府亦有表示,各類交易所對當地經濟具有推動作用。現在按照38號文的標準,除了已經正式批准的證券、期貨交易所,其他交易所均無法存在。「我們希望證監會能出細則來詳細定義哪類該監管,哪類不該。」一位地方政府金融監管部門人員表示。
但也有監管人士認為,此類交易所已經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以現貨交易為名,卻沒有現貨交割之實,還利用金融槓桿,本質上就是開賭場,應徹底打擊」。
據一位參與清理整頓的人士預計,整套工作可能會進行半年左右,有些交易所的部分規則,如連續交易等,僅僅需要調整,而一些類似天津文化藝術品交易所(下稱「天津文交所」)的藝術品交易所可能面臨被徹底關閉。
對此,證監會相關人士表示,這次與十八年前徹底關閉期貨交易所不同,這次對交易所不會徹底關閉,但違反有關法規的交易規則必須要改。
38號文下發後,各交易所反應不一。
據統計,目前全國有三百餘家各類交易所。部分是在當地金融辦等政府部門主持或批准下成立,剩下一部分則是私自成立。北京市政府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漢唐藝術品交易所即未經批准,也未報送過材料給相關監管部門。
南京交易所日前宣佈,儘管現行產品停止上市,但要與境外交易所合作,引入新形式的產品。種種跡象表明,無論是交易所還是地方政府,都不願輕易完全放棄這一陣地。
北京金馬甲網絡交易平台表示,其推出的國窖1573原酒認購和後續交易等業務未觸及38號文規定,因此暫無應對措施。據此前媒體報導,天津貴金 屬交易所、湖南維財大宗貴金屬交易所等均在正常運行。天津貴金屬交易所已引入國有企業中國黃金集團為股東,其註冊資金也由最初的1000萬增加到1億元, 更引發業內人士對其「轉正」的猜測。
文交所善後難題
天津文交所等機構自38號文下發至今交易並未叫停,甚至業內出現「天津和上海可能作為文交所試點」的說法。
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前副司長李小磊表示,在文化領域,目前只有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和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是符合規定的,而即將成立的北京文化產權交 易所也將嚴格遵守規定運作。他介紹說,目前中宣部正在牽頭制定文化領域交易所的相關規定細則,細則中將說明何種產品和權利可被用於交易,交易所中交易品的 種類需經過相關部門批准。
漢唐藝術品交易所號稱在38號文後「第一個停牌」。11月21日,漢唐藝術品交易所公告稱,因涉及T+0、電子撮合、集合競價等交易模式,自 11月22日起對所有交易品種進行停牌,「可能會停牌一個多月,在年底前拿出方案。」漢唐交易所有關人士稱,該所正在與投資者和相關政府部門探討解決方 案。
同樣停牌或暫停業務的有湖南文交所、陝西文交所等,且有部分尚未開展業務的交易所將已收到的投資款退還給了投資者。
12月15日,鄭州文交所在網站發佈公告稱,該所試運行期結束時間預計在明年2月份或以後,具體結束時間另行公告。而陝西文交所和湖南文交所等未正式開展交易的交易所,直接清退已發售產品,並允許投資者贖回。
鄂爾多斯等地監管人員表示,本來準備開辦的文交所也因為風聞38號文即將下發而停辦。
李小磊表示:「這些沒開展交易的交易所影響都不大,最難處理的是天津文交所這種。」
在38號文出台之前,天津文交所的泡沫就已經行將破滅。
今天6月始,整頓的傳言就令天津文交所的等額分割、上市交易的藝術品數度跌停,並曾暫時停牌(參見本刊2011年第11期《藝術品股票之 惑》)。而今,一度高報17.07元/份的《燕塞秋》已幾乎跌回發行價,其他藝術品亦情形類似,多數在2元/份以下的價格徘徊,並不斷因跌停而停牌。
不過天津文交所目前依然在運行中。
相對於交易所停止交易來說,如何解決現存產品和投資者問題是更為嚴峻的問題。
漢唐交易所曾與投資者商談,提出五種解決方案:拍賣;將上市品種交由基金公司負責,逐年退出;轉板香港市場;採用T+5交易模式;將書畫類的上市品種拆分為單幅作品作為交易品種,同時採用T+5交易模式。
漢唐交易所執行董事鄭惠文表示:「有三分之一的投資者同意我們復盤,有三分之二的人不同意,有部分人同意拍賣,有部分人需要我們找原來的藝術家把錢拿回來退回去。」 而對於不同意復盤的投資者,鄭惠文表示,只能等政府通知,「我們企業沒有能力去解決,大部分發行款已被藝術品原所有人和保薦商領走」。
而北京邦道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武紹智已經接受六七個投資者的委託,對天津文交所提起訴訟。但亦有文交所表示,交易所作為交易平台,不應對投資者的損失承擔賠付責任。
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員表示,本月底報送國務院備案的交易所整頓方案,不會包括投資者處理這樣的細節問題,具體解決方案正在與交易所討論。
| ||||||
中國農曆假期裡,蘋果 (Apple)公司公布了二○一一年第四季高達一百三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千八百億元)的稅後純益,榮登美國商業史上單季獲利次高,僅次於艾克森美孚石 油(ExxonMobil)在二○○八年第三季創下的紀錄,而背後最有力的推手,就是一季銷售三千七百萬支的智慧型手機iPhone。 同一時間,三星(Samsung)無視於全球陰霾的歐債危機氣氛,二○一一年第四季稅後純益以三十六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億元)改寫單季獲利新高;動 力,同樣是出貨年增率遠超過兩倍的智慧型手機。 然而,時序進入二○一二年,當台灣的蘋果、三星供應鏈,上演智慧型手機開春慶祝行情的同時,卻有三股力量正醞釀一場智慧型手機產業最大規模的洗牌風暴: 「一百五十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千五百元)低價智慧型手機戰爭。 力道一:三星低價開戰對抗蘋果、宏達電中高價區塊 第一股力量,就是唯一能與蘋果抗衡的三星,猛力出招。 三星去年第四季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與蘋果相當,但扣除面板等虧損後,稅後淨利卻不到蘋果的三分之一。市調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統計,三星去年智慧型手機市占率,以約一個百分點小贏蘋果。面對今年的低價混戰,三星更是早自去年就做好開戰準備。 不像蘋果是以舊款、非主流的前一代機種,搭配電信營運商的補貼方案後,在去年第四季推出「零元iPhone」,三星是為一百五十美元的低價市場,量身打造 專屬手機。 手機代工廠華冠通訊副總經理洪一峰分析,從材料成本來看,三星握有晶片、記憶體、面板等關鍵零組件;從製造成本來看,三星的垂直整合一直延伸到手機組裝, 都在自家生產,為了低價智慧型手機,還會簡略機殼噴漆等非關鍵功能的製程,以減少材料與製造成本,估計出廠價可以壓低至六十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七百 元)。 不僅如此,三星這類手機的外型還特別針對學生族設計,花色多樣且小巧可愛,因此洪一峰認為,三星今年的智慧型手機市占率還將往上攀升。 今年即將打得火熱的低價智慧型手機混戰,可能將成為台灣首富王雪紅的千億身價保衛戰。 二○一一年第一季,王雪紅以約兩千億元的身價榮登台灣首富,但截至去年十二月,宏達電市值縮水超過六成,也讓王雪紅的身價險些面臨千億元保衛戰。 以品牌定位來看,宏達電智慧型手機平均銷售單價為新台幣一萬元出頭,屬中高價位,也是今年最容易被擠壓的區塊。一位宏達電高階主管坦承,第二季開始,低價 智慧機的成長的確將遠超過高價智慧機,大勢底定。 而今年宏達電的策略將是「加料不加價」,也就是規格提升,但價格不漲,仍以中高價市場為主力市場。然而,如果宏達電不加入低價智慧型手機混戰,將形同放棄 今年半壁江山。 外界環境的改變,讓宏達電今年將面對要搶「市占率」,還是要「毛利率」的兩難挑戰,這不僅將牽動宏達電股價,也將決定王雪紅能否保住台灣首富地位。 力道二:「沒落貴族」參戰諾基亞、摩托羅拉靠低價機搶市 去年光是蘋果與三星兩家,就拿走全球四成左右的智慧型手機市占率,曾經叱&#21668;風雲的諾基亞(Nokia)、摩托羅拉 (Motorola)、索尼愛立信(Sony Ericsson)、LG等品牌難以招架,市占率直落。例如諾基亞智慧型手機市占率就從二○一○年的三三%,到二○一一年只剩下一五%,宛如失意的「沒落 貴族」。 農曆年前,在專攻低價手機的華冠位於新北市中和的企業總部裡,來自韓國、日本等地的供應商占據所有會議室,洪一峰一坐下就說:「今天有椅子坐,已經算不錯 了!」去年第四季開始,華冠的大廳從門可羅雀到人聲鼎沸,供應商們全是為了華冠手上摩托羅拉、索尼愛立信、LG的低價智慧型手機訂單。 華冠去年的智慧型手機訂單量只能用「寥寥可數」來形容,今年出貨目標卻高達八百萬至一千萬支,與近日股價飆漲的華寶互別苗頭。洪一峰邊盤算手上訂單,邊 說:「今年不管景氣好壞,華冠營運都會逐季走高。」 華冠手上的品牌客戶,好幾家都是手機界的「沒落貴族」,也就是在功能型手機曾經大放異彩,在智慧型手機卻光芒盡失的品牌商。現在,它們都想靠「低價化」這 個新趨勢翻身。 研調機構顧能(Gartner)認為,全球智慧型手機去年約出貨四億六千八百萬支,今年將增加近四成、超過六億五千萬支;但華寶總經理陳招成與勤業眾信的 TMT(高科技、媒體與電信業)團隊都認為,同期間一百五十美元以下的低價智慧機出貨量,將從約一億五千萬支成長一倍、達三億支。 也就是說,當智慧型手機在歐美市場的滲透率已高達六成的現在,今年新增的一億多支智慧型手機,幾乎全是低價智慧型手機。 洪一峰估計,今年的智慧型手機市場結構,將演變成高階(指五百美元以上)比重約為三成,而一百五十美元以下的低階不僅衝高到五成,還將向上侵蝕中價位版 圖,使得這塊慘遭夾擊的市場區隔,比重只剩下兩成(見第五十四頁圖)。 摩托羅拉為了決戰中國市場,去年下半年將二百五十美元以下的中低價智慧型手機業務,交由原本只負責功能型手機業務的副總裁劉飛。劉飛曾任中國最大消費電子 廠商TCL集團子公司TCL通訊執行長,不僅是聯發科重要盟友,對中國市場與山寨機文化更是知之甚詳。 供應商透露,摩托羅拉今年第二季起將力推一百五十美元以下的低價智慧型手機,全年所有智慧型手機出貨目標超過三千萬支,索尼愛立信的出貨目標預料也在三千 萬支上下;兩家公司合計將以拿下全球近一成市占率為目標。然而,根據顧能統計,去年第三季摩托羅拉全球手機市占率不過二‧五%,索尼愛立信更不到二%,今 年這兩家為了搏「翻倍」成長,低價成了最有力的武器。 力道三:中國市場強強滾全球最大市場,可望重現山寨大軍 不只是手機品牌要打混戰,就連電腦處理器龍頭英特爾(Intel),為了搶進手機市場,同樣覬覦高成長的低價智慧型手機商機,而且戰場,就在中國。 剛剛在一月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發表手機解決方案的英特爾,仿效聯發科、高通(Qualcomm)軟硬體全包的「平台解決方案」模式,結合LG、聯 想等品牌,終極目標將以「一百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千元)的超低價智慧型手機搶市,引爆新一波低價戰爭;不過英特爾發言管道對此不願評論。 英特爾會選在中國開戰,因為低價智慧型手機商機已經在中國獲得印證。 二○一○年,聯想要價人民幣近三千元(約合新台幣一萬四千元)的樂Phone一年還賣不到一百萬支,但去年下半年推出A60系列等「(人民幣)千元智能 機」後,也就是售價不到新台幣五千元的智慧型手機,光是十一月單月銷量就超過一百萬支了,比前年全年還多。 去年耶誕節後第一天,中國聯通董事長常小兵與總經理陸益民在北京拉著華為、中興、聯想、宇龍酷派等八家手機業者,一口氣就推出八款人民幣千元智慧型手機。 中國聯通是去年中國三大電信商中,推動低價智慧機最力的一家,也因而讓3G用戶數成長最快;去年八月到十一月中國聯通的3G用戶數,平均每月增加二百七十 萬戶,速度足足比去年上半年加快了約六成。 聯想集團副總裁馮幸認為,兩年前中國智慧型手機動輒人民幣四千元(約合新台幣一萬八千元),堪稱推動3G的最大擋路石;去年底售價砍半再砍半,千元智慧機 大行其道,也搬開了這塊大石頭。 中國今年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將超過一億支,是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有了中國這股強大力量推動,智慧型手機低價化趨勢更加明顯。 中國當地品牌,包括中興、華為、聯想對此更是躍躍欲試。大和證券亞太區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陳慧明表示,華為與中興是去年中國低價智慧型手機兩大贏家,在中 國合計市占率超過六成,但聯想去年底展現強烈企圖心搶市,手機晶片商高通、聯發科也針對千元智慧機推出對應解決方案,讓「中華聯」以外的手機廠也能加入戰 局,中國低價智慧型手機將再度出現山寨大軍的氣勢。 今年智慧型手機將面臨史上最重要、規模最大的產業變革,是否與役,全憑業者一念之間;倒是消費者成了最大的得利者,便宜又好用的低價智慧型手機,即將如雨 後春筍般湧來了。 【延伸閱讀】延伸閱讀 低價智慧型手機時代,正式來臨!——二○一二年市場整體趨勢 高價位(500美元以上)市占率30%領導品牌:蘋果、三星、宏達電、諾基亞 中價位(150~500美元)市占率20%領導品牌:宏達電、諾基亞、三星、摩托羅拉等 低價位(150美元以下)市占率50%領導品牌:三星、中興、華為、聯想搶進品牌:摩托羅拉、諾基亞、LG、索尼愛立信等 推動低價市場的3大力量1.龍頭三星,量身打造低價機,力保市占率2.「沒落貴族」參戰,靠低價趨勢翻身3.中國市場力拱,今年低價機出貨量估達1億支 資料來源:華冠、華寶、勤業眾信整理:王毓雯 | ||||||
|
||||||
高盛證券明星分析師金文衡滯美未歸,據了解,該案恐與美國打擊股市內線交易的「完美對沖行動」有關,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資料,︽今周刊︾完整解 密「完美對沖行動」專案,並深入剖析多位台灣科技主管、分析師涉案內情。 撰文‧乾隆來 《 華爾街日報》二月十五日發布令台北證券圈大吃一驚的新聞,報導中說,台灣最知名的電腦硬體分析師、高盛證券亞洲研究部負責人金文衡,因涉入美國政府偵查的 內線交易案,正接受美國檢調單位調查。 從主機板產業研究起家的金文衡,是台灣知名度最高的明星分析師,他曾連續多年獲得《機構投資人》︵Institutional Investors)、《亞元》︵Asia Money︶評比為最佳分析師的殊榮,金文衡喊進喊出的研究報告,更代表了幾十億美元外資的方向。 但是,農曆年後台股大漲,特別是股價去年重挫的筆記型電腦、手機類股都出現驚人的漲幅,台北投資圈內的法人與業內們,都想聽聽金文衡的分析,卻發現金文衡 竟然在這波漲勢中失去了蹤影。高盛證券沒有說明原因,指派年輕的嚴柏宇︵Robert Yen︶接替金文衡提供服務,好朋友們打電話到金文衡的家裡關心,得到的訊息是「人還在美國,感謝大家的關心」,包括《今周刊》在內的媒體在二月上旬獲知 他可能涉案,但是高盛台北一貫以「不知情」、「休假中」回覆記者詢問。 雖然沒有任何正式的管道證明金文衡面臨的調查到底有多嚴重,不過種種跡象顯示,金文衡可能與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擴大已經持續五年的打擊股市內線交易 專案「完美對沖行動」(Operation Perfect Hedge)有關,擔任證人而滯美未歸。 彭博資訊引述不願具名的美國檢調人員指出,金文衡的調查顯示「完美對沖」專案在最近擴大了蒐證的規模。這個專案從五年前立案,由著名的聯邦檢察官巴拉拉 ︵Preet Bharara︶主辦,至今已經針對超過六十四名華爾街涉案人立案偵訊,其中超過五十人已經認罪或起訴。 三內線交易涉及台裔分析師被「完美對沖」抓到的最有名的涉案人,是對沖基金「大帆船」(Galleon Group LLP)創辦人、斯里蘭卡裔的拉惹南(Raj Rajaratnam),他在二○○九年從高盛前任董事、也是印度裔的古普塔︵Rajat Gupta︶得到內線訊息,說投資大師巴菲特將要入股高盛,拉惹南隨即大手筆買進高盛股票,此外,同時擔任寶鹼︵P&G,全球家用品龍頭公司,擁有SK- II、蜜斯佛陀、吉列等品牌︶董事的古普塔,也提供了寶鹼的內線訊息給大帆船。檢察官的起訴書說,大帆船基金從古普塔提供的內線訊息「獲利超過六千萬美 元」。 目前拉惹南已經被定罪入監服刑,刑期長達十一年,而高盛董事古普塔則在今年二月三日被移送至紐約曼哈頓法院,由法官拉科夫︵Jed Rakoff︶審理,預計今年五月開庭審理。 令台北金融圈的朋友們擔心的是,根據檢察官移送給拉科夫的證詞中顯示,「高盛證券有第二位主管涉及大帆船對沖基金內線交易」。拉科夫稱呼這第二名高盛涉案 主管為「X先生」,這位X先生與古普塔案無關,卻提供了其他公司的非公開訊息,讓大帆船獲得內線交易暴利。不過,至今沒有任何跡象顯示金文衡與大帆船案有 任何的關聯,即使是已經被美國媒體長期報導的古普塔,至今仍然沒有認罪。 針對打擊對沖基金非法交易的「完美對沖」,早就鎖定台灣|矽谷|華爾街這條緊密連結的科技、金融網路進行調查,彭博資訊引述的檢調消息還透露,從○四年 起,在台北的證券分析師,以及上市公司的高層主管們,因為就近得到半導體接單資訊而涉入美國內線交易案,「完美對沖」在取得基金經理人的證詞之後,已經在 紐約完成了三件與台灣有關的起訴案。 這三件起訴,包括大帆船基金經理人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已經認罪的內線交易,標的為電源控制半導體公司英特矽爾︵Intersil Corp︶、替戴爾等筆記型電腦公司提供觸控滑鼠板的新思公司︵Synaptics︶,提供史密斯內線的,是在台北的工程師Jason Lin。 其次,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來自台灣的華裔分析師朱清全︵Don Ching Trang Chu︶遭到美國檢方逮捕。朱清全與許多台灣的資深科技人有著類似的學歷,曾在貝爾實驗室工作超過十年,在數據通訊產業有超過二十五年的經驗,許多好友都 在台灣的半導體、通訊上市公司位居要津。根據朱清全自己在網路上的正式資訊,他在被逮捕前,是全球首要研究中心︵Primary Global Research LLP, PGR︶「向亞洲的專家們取得資訊的橋樑」︵PGR's bridge to Asia experts and data sources︶。 PGR不是研究單位,而是具有經紀與自營執照的證券商。PGR透過包括朱清全在內的專家網路︵Expert Networking︶,提供關鍵訊息給包括大帆船在內的多家對沖基金。 台灣人焦婉瑩、朱清全被判刑與朱清全同樣擔任PGR面向台灣科技公司的「橋樑」,還有台灣大學畢業的焦婉瑩︵Winifred Jiau︶。今年四十四歲的焦婉瑩是台灣培養出來的科技精英,擁有史丹福大學統計學碩士學位,還曾經任職台積電與英偉達︵nVIDIA︶。根據FBI發出 的新聞稿,焦婉瑩運用她的關係,取得英偉達與邁威爾︵Marvell Tech︶的資訊出售給PGR,PGR再提供給SAC等對沖基金公司,焦婉瑩則從PGR收取二十萬美元的顧問費。焦婉瑩與對沖經理人討論內線訊息都用代 碼,例如「廚師」是消息來源、「食譜」是上市公司訊息、「糖」則代表營業額與獲利等。朱清全在去年六月被判兩年緩刑,焦婉瑩則在去年九月被判四年徒刑。提 供消息給焦婉瑩的英偉達財務部職員與邁威爾的會計師,也都認罪等待判決。 與朱清全等人同樣因為PGR公司而遭到逮捕的,還有在新加坡任職的偉創力︵Flextronics ︶主管沃爾特‧西蒙︵Walter Shimoon︶、前任AMD供應鏈經理人等。他們在前年底被捕,涉及的案子是蘋果iPhone 4相關的內線訊息。 根據《今周刊》取得的起訴資料顯示,西蒙在FBI一五一十將所有「專家網路」的運作模式交代得清清楚楚,例如他以「每小時兩百美元」,向PGR收取顧問 費,提供極為精確的訂單、交貨資訊,供對沖基金SAC資本公司等交易獲利,西蒙一年從PGR收取顧問費的總額為一萬八千美元︵約新台幣五十四萬元︶,同時 向另外一家「寬頻訊息研究中心」提供類似服務,獲得兩萬七千美元︵約新台幣八十萬元︶的顧問費。 FBI拿戴爾內線交易祭旗FBI今年二月將「完美對沖行動」提高層次,就在︽華爾街日報︾報導金文衡滯美未歸的次日,聯邦調查局探員在奧勒岡州逮捕了「寬 頻訊息研究中心」︵Broadband Research LLP︶創辦人基努肯︵John Kinnucan︶。基努肯涉及的案子包括快閃記憶體龍頭 SanDisk、組裝大廠偉創力,以及全球最大的應用交付網路製造商F5等。在新加坡被逮捕的偉創力主管西蒙,於擔任PGR專家網路顧問的同時,也提供內 線訊息給基努肯。 基努肯可能是涉及完美對沖風暴中最高調的研究員,從前年西蒙在新加坡被逮捕後,基努肯就上了FBI的監視名單,但是他仍然不斷與他的客戶聯繫,打電話抱怨 檢調的調查,還上電視台接受專訪,大罵檢察官巴拉拉與FBI,說這些恐怖行動摧毀了他的研究團隊。 不過,基努肯雖然不斷罵街,他其實並不是FBI要消滅的主要對象,整個「完美對沖行動」的目標,就是要摧毀那些惡意炒作、影響金融秩序的對沖基金,今年二 月升高的逮捕行動,遭逮捕的焦點人物是前任SAC 經理人、後來自創Level Global 對沖基金的奇亞森︵Anthony Chiasson︶。 奇亞森參加檢調所稱的「犯罪俱樂部」,炒作戴爾電腦的股票,獲利金額高達六千二百萬美元,奇亞森也是基努肯的重要客戶,兩人許多通聯紀錄都被FBI監聽。 除了奇亞森之外,同時被檢察官巴拉拉逮捕的還有奇亞森在SAC的同事、加州帕薩迪納的華裔證券營業員Daniel郭,以及提供具體內線消息、從戴爾員工轉 到華爾街的證券營業員。 台北金融圈的傳聞是,金文衡滯美未歸的時間,與巴拉拉這一波對奇亞森的逮捕行動時間吻合,而牽涉的戴爾電腦又是金文衡最拿手的個人電腦產業,他可能配合美 國檢調要求擔任證人。 其實,金文衡的工作原本就長期暴露在內線交易風險中,高盛超級業務員羅大衛︵David Leob︶就曾帶著金文衡去拜訪大帆船基金。大帆船基金是高盛最重要的客戶之一,高峰時期一年光是交易手續費,就付掉超過兩億美元,約新台幣六十億元,而 台灣最大的元大證券,去年全年的經紀手續費收入也不過是八十四億元。大帆船基金的交易標的大多集中在科技股,一位資深研究員分析:「大帆船基金在高盛下 單,頻繁徵詢金文衡的意見,就像每天都要吃早餐那樣必然。」金文衡與已經被起訴的大帆船基金經理人亞當史密斯也是熟人,不過,提供亞當史密斯內線的是專家 線民Jason Lin,金文衡算是避過了一個地雷。根據史密斯與大帆船基金老闆拉惹南的通話紀錄也看出,對沖經理人的對話,不斷觸及內線交易的紅線,提供訊息的證券分析 師想要避開,實在非常困難。 事實上,金文衡服務對沖基金的績效也是有目共睹,他除了獲得《機構投資人》與《亞元》評選為最佳分析師,專業的對沖基金雜誌《ALPHA》每次票選,金文 衡都是名列前茅。在外資對沖經理人的腦海中,谷月涵、陸行之與金文衡是台灣證券分析師的代表人,谷月涵看總體與政治,陸行之是半導體教父,而電腦與手機硬 體就問金文衡。外資圈內估計在台灣有交易的對沖基金,八成以上都是高盛的客戶,可見金文衡與他們的密切關係。 許多科技公司總經理、證券研究主管都說,如果高盛都無法保護金文衡,那還有誰有能力面對美國的司法?在朱清全、焦婉瑩陸續被美國法院定罪之後,誰也不知道 台灣還有多少人會被捲入「完美對沖」風暴? 美國檢調只挑軟柿子? 金融危機之後,美國民間反高盛的民粹氣氛高漲,但檢調大刀一砍,沒砍到高盛的高層,遠在台灣的分析師卻倒大楣。得到奧斯卡紀錄片大獎的《內線交易》 ︵Inside Job︶結尾說,「金融風暴至今已經三年多,但至今沒有任何一位華爾街的高階主管被關進監牢。」至於巴拉拉的「完美對沖行動」,被《紐約時報》譏笑說是虛 假的硬漢,是只挑軟柿子吃,卻不敢直搗華爾街核心的小秀。 一連串的對沖基金內線交易案,引發了「證券交易」與「內線訊息﹂的分際問題,被逮捕的基努肯、高盛前董事古普塔堅稱,討論上市公司內部營運、估算營收盈 餘,原本就是這個行業的工作,「聊天怎麼算是內線?研究報告若不寫訊息,要寫什麼?」但是,FBI紐約調查站的首席調查員費達西︵Janice Fedarcyk︶駁斥基努肯,她說:「基努肯的報告,每次都非常精準,他的報告不是靠研究,而是靠買來的內線。」「從所謂專家系統買來的內線訊息,再賣 給對沖基金炒作股票,這不是證券研究,而是內線交易老招。」(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金文衡 現職:高盛證券亞洲研究部共同主管、董事總經理經歷:IDC研究經理、瑞士信貸證券分析師、東方惠嘉證券分析師學歷:交通大學電機系、美國Loyola大 學企管碩士 |
有機產品認證市場亂象叢生,監管部門急下猛藥。
2012年3月1日,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認監委)發佈的新版《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正式實施。同日實施的,還有新版有機產品國家標準、認證目錄和認證標誌備案系統。這是過去七年間,政府部門首次針對有機產品認證密集發佈新規定。
上述文件均在2011年12月1日之後緊急出台。那一天,中央電視台揭露山東壽光和肥城兩地的造假有機蔬菜,為有機認證信任危機增添了新註腳。
而此前一個月,認監委特地發文,要求各家認證機構突擊檢查其認證的全部企業。在認監委督促之下,多家認證機構動了真格。僅認證機構杭州萬泰一家,就在一個多月時間內主動撤銷或暫停其頒發的有機證書83張。
「領導有批示,認監委有壓力。」一位希望匿名的專家告訴財新記者。
有機食品在中國已經是一個巨大的產業。中國食品農產品認證信息系統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3月15日,全國有機產品生產、加工企業超過5000家,有機產品認證9055張,獲得認證的有機生產面積超過200萬公頃。
如今,被稱為「國際最嚴格標準」的認證新規出台,能否換來消費者的信任,拯救有機食品產業?
有機產品認證亂象
「有機」一詞源自英文的organic,是指在生產過程中不採用轉基因技術,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土壤質量、灌溉用水、環境空氣也達到相應要求。
為了有效監督和評價有機產品的生產和加工過程,認證機構應運而生。自1994年中國第一家有機認證機構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成立以來,國家先後批准36家有機認證機構。其中,一些機構因經營不善撤出市場,或被大機構併購,認證機構縮減至目前的23家。
與「有機」捆綁在一起的通常有健康、安全、時尚等概念,因而受到諸多城市中產的追捧。生產企業一旦擁有有機證書,其產品就能賣出比同類食品高出三五倍甚至十倍以上的價格。
前述業內專家對財新記者說,有機認證存在「金字塔誤區」,有機被宣傳為最健康、最安全的代名詞,結果在消費層次和價格上也處於金字塔的塔尖。
在暴利驅動下,有機食品造假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中央電視台披露的壽光和肥城兩地,是中國有機蔬菜主產地,被點名的壽光農聖莊園公司和肥城綠源 果蔬公司,則是當地的龍頭企業。其他媒體近年來也屢屢披露有機認證造假案例。而農業部曾抽樣檢測國內部分大中城市的知名有機蔬菜,結果是「重金屬或農藥殘 留的超標率十分驚人」。
一些原本有著「把關人」身份的認證機構,也成為醜聞事件主角。例如,壽光和肥城那兩家公司長期使用違禁化學農藥和肥料,其出產的蔬菜仍舊獲得了有機認證機構頒發的證書。
在認證利益鏈條中,某些諮詢機構與認證機構保持著耐人尋味的關係。據《羊城晚報》報導,廣州一家諮詢機構,自稱只要農場遠離污染企業,建立隔離 帶,就可確保拿到證書,否則按合同金額雙倍賠償——前提是企業交上4.5萬元,其中2.6萬元作為諮詢和中介費。該諮詢機構出示了與東莞一家食品生產企業 簽訂的合同原件,而這家企業後來也確實從認證機構處拿到了證書。
「國際最嚴格標準」
對病態百出的有機認證而言,認監委緊急出台的系列新規宛若猛藥。
根據新版有機認證實施規則,有機產品中不能檢出任何禁用物質,銷售產品需使用銷售證並建立「一品一碼」追溯體系,銷售場所不能進行二次分裝、加貼標識等。
「標準的嚴格程度加大,不僅表現在生產過程,而且對終端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指標進行了嚴格界定。」中國農業大學有機農業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認證機構國家認可委員會委員杜相革對財新記者說。
上述業內專家也表示:「可以用的措施都用上了,我估計是世界上有機認證制度中最嚴格的。」
不過,多位認證機構人士表示,新規則中的部分條款,實踐起來「恐怕存在困難」。例如,新規則要求認證機構「對生產單元的全部生產活動範圍逐一進行現場檢查」,此外,對多個農戶負責生產的組織,包括公司加農戶模式,「應檢查全部農戶」。
「在很多做野生採集的地區,農戶分佈在不同山頭,如果讓檢查員一座山頭一座山頭地檢查,成本實在太高,得不償失。」一位認證機構的檢查員表示。 他補充說,公司加農戶模式可以很好地帶動農民致富,但現在公司的合作農戶如果超過十家,認證機構都不太敢受理,怕承受不了成本和風險。
根據新規則,不僅違規生產企業會受到更嚴厲的處罰,認證機構在一些情況下也要負連帶責任。
上述專家表示,若嚴格實施新規則,企業向認證機構支付的檢測費用可能要提高一倍、兩三倍甚至更多。他舉例說,有些蔬菜生產週期很短,農場一百個 蔬菜品種輪作,以前只需檢測大類,現在每種都要檢測。假設每種檢測成本2000元,一百個品種就要20萬元。這些增長的費用轉移到申請認證的企業身上,最 終由消費者買單。
一部分有機生產企業或將因此離場。2008年,有著八年有機生產實踐的天福園農莊獲得三個品種的有機轉換證書,共花掉認證費3萬餘元。一年之後 證書過期,農莊不再向任何認證機構提交申請。「用有機這個詞,必須得交錢。在同樣的土地上用同樣的種植方式種出的作物,花錢註冊的品種就是有機產品,不花 錢註冊的難道就不是有機了?」農莊負責人張志敏說。
認證費用的成倍增長,更會使一些規模較大的生產企業也難以承受。前述專家說,「我們估計,會有很多企業退出市場,有機農業發展速度下降,真正變成貴族農業。」
當然,杜相革分析說,新標準本來就希望達到「減速」和「瘦身」的目的,前者是將有機產業過去的膨脹速度減下來,後者是迫使達不到有機生產要求的企業退出市場。
「實際上,這給發展有機產業設了經濟門檻, 企業應根據投入產出成本來決定是否從事有機生產。新標準實施後,肯定會有一些不符合標準的產品和企業退出市場。現在的國際市場,就是越來越嚴格。」杜相革說。
專業人才緊缺,也可能是妨礙新規則發揮作用的因素。隨著程序的細化和工作量的增加,認證機構對專業檢查員的需求將驟增。但即使在新規則頒佈前,獲得國家註冊資質的檢查員數量也非常有限,許多機構只能請農業行政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充當兼職檢查員。
「制定標準要立足國家農情和國情。如果認監委只是為了規避自身的責任風險,不考慮產業發展,發佈一個難以實施的規則,那就是嘲弄規則本身。」前述業內專家評論說。
這位專家還認為,整肅有機認證造假,不能只靠認證機構和認監委。「有機本身是一種誠信產業。認證機構不誠信,說明各個環節都可能有問題。而且,有機認證必 須多部門協調,環保、農業、認監、工商等方面共同管理。現在就是認監委,相應的生產管理、市場監督、產業政策所需要的管理組織機構都沒有到位,產業政策不 明確。」
隨著有機認證新規則和標準發佈,新一輪有機認證的整肅風暴已經開始,壓力層層傳遞。
2012年2月下旬,中國認證認可協會在北京召開有機認證機構行業自律座談會。3月,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先後在海口和南京舉行「新版有機 產品標準和認證實施規則宣貫培訓會議」,要求在該機構獲得證書的生產企業相關負責人和有機生產管理者務必參加其中一次會議,並通過閉卷考試,否則暫停生產 企業的證書。此外,各地質監部門還在認監委要求下,開展有機產品突擊檢查。
僅靠運動式的突擊檢查,顯然無法扭轉有機產品亂局。杜相革指出,新的規則和標準是否可以達到良好效果,更得看日常執行和監管的力度。
香港股市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內地經濟的種種變化。
形勢好大家都有肉吃,不好呢?
過去一週,在香港上市的內地民企連連遭遇誠信危機導致股價跳水,港股一路陰跌,颳起一場「大陸民企風暴」。
最新出事的內地民企是大慶乳業控股公司(港股代碼:01007.HK)。2012年3月22日,大慶乳業發表一句話公告稱,「因宣佈一項與審計師辭任有關的股價敏感信息而停牌」。其審計師德勤·關黃陳方會計師行證實,已辭任大慶乳業審計師一職。
審計師辭職,通常是公司財務出現嚴重問題的信號。停牌前大慶乳業的港股股價報1.68港元,三個交易日內下跌17%。
大慶乳業絕非孤立個案。就在其停牌當日,另一隻內地民企股大成生化(00809.HK)因子公司貸款突增2倍,引發股價大跌24%。早些時段公佈年 報的碧生源(00926.HK)、霸王集團(01338.HK)、好孩子(01086.HK)等民企股,也紛紛因業績欠佳導致股價大跌。
「香港市場現在人心渙散,謠言當道,券商大把裁員,人人感到無力、無助。」西京投資主席劉央對南方週末記者慨嘆。劉央被稱為對內地民企股不離不棄的「女股神」,投資了多只內地民企股。「我感覺這次香港遭到的重創比2008年還嚴重。」
一隻青蛙引發的「慘案」
「將近4億的生意,說不見就不見了,很難讓人放心。」
一週前,博士蛙國際(01698.HK)因為德勤辭任審計師事件,掀開這場民企風暴的最新高潮。
2012年3月15日,博士蛙公告稱,德勤·關黃陳方會計師行辭任,引得博士蛙的股價當日最大跌幅一度達40%,也停牌於1.68港元。
博士蛙股價直線跳水於當日引發投資者恐慌,當日其他多只民企股票紛紛大跌。一位深圳研究港股的私募基金經理宋先生則戲稱這是「一場由青蛙跳水引發的血案」。
根據該公司網站介紹,「博士蛙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於1997年,是中國內地一家領先和快速增長的兒童產品的開發商和零售商。」在香港股市,龍年生子題材2012年倍受追捧,博士蛙作為一隻兒童用品股,在爆出審計師辭任事件前,股價已累計漲幅達到47%。
德勤在辭職信中稱:「我們仍對財務報表中普遍出現的事項感到擔憂,其中例如與一名貴集團的供應商之間的金額為3.92億元人民幣的一筆已記錄預付款 的存在性及商業實質性;以及貴集團專營OK卡經銷商、商品經銷商及貿易供應商的存在性,以及與上述實體之間已記錄的交易的商業實質性。」
德勤的舉動引發投資者對博士蛙公司假賬風險的恐慌,「將近4億的生意,說不見就不見了,很難讓人放心。」一位港股投資者抱怨說。
南方週末記者在查閱博士蛙招股書時發現,博士蛙與供應商的賬款通常須向供應商墊付總採購價最多30%作為預付款項,並計入「供應商墊款」一項。
博士蛙2011年6月底止的中報顯示,當時其預付款只有1.64億元,但經營現金流已為-9.23億元,其中增加存貨便支出了逾3億元。公司的解釋是,由於採取預付款方式採購以降低存貨採購成本,導致採購支出大幅增加。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博士蛙的3.92億元預付款是因為2011年門店擴張太快,因此向供應商購買貨品大增,支付供應商的預付款也隨之快 速上升。但現在門店銷售不旺,兒童用品積壓嚴重,德勤要求對這些預付款提取壞賬準備,「但博士蛙想繼續掛賬而不計提壞賬,因為一提壞賬,就意味著利潤會大 幅縮水。」德勤則不同意預付款繼續掛賬,所以引發雙方鬧翻。
截至發稿時,博士蛙未回覆南方週末記者的採訪要求。
誠信危機逼近民企港股
扎堆而至的誠信問題集中暴露,令港股投資者本已如履薄冰的信心更加動搖。
一般來說,審計師辭職屬公司財務出嚴重問題的明顯信號。2011年,德勤就曾因公司財務問題辭任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中國高速傳媒(CCME)及東南融 通(LFT)的審計師一職,這兩家公司隨後均被停牌和退市。「審計師辭職等同公司被判死刑。」申銀萬國證券香港聯席董事王雅媛認為。
除審計師辭職外,近期港股民企的其它麻煩更不少。
就以最新出事的大慶乳業來看,該公司實際控制人為董事長趙宇,趙個人持有公司52.17%的股權。2月22日,大慶乳業曾公告稱將收購名峰集團的全部股本。名峰集團屬下有兩大公司——富善(中國)有限公司和金天然集團。
在大慶乳業2010年10月赴港上市時,其招股書中聲明其執行董事夏元軍2008年12月23日前直接控制金天然30%股本權益,而大慶乳品的前執行董事潘先生曾是金天然的執行董事兼法定代表人。
上述收購曾引來一片質疑聲:既然在2年前上市時撇清與金天然的關聯關係,為何又在2年後又要通過收購名峰集團來獲取金天然的股份?
3月22日,上市僅一年多的歲寶百貨(00312.HK)也公告稱,因須向審計師「提供部分其他資料」而延遲公佈業績。審計師知會歲寶,公司需向審 計師提供包括於中國收購兩項物業所支付的押金等若干數據,2011財年業績將延至3月30日發佈。公告中提到的該筆押金相當於歲寶截至去年底資產總值的約 6%。
公告發出後,歲寶股價當天放量暴跌18.4%,單日蒸發市值5億港元。
資料顯示,歲寶自2010年11月掛牌以來只公佈過兩項收購,即2011年12月以1.68億元人民幣收購汕尾地塊,與2011年5月以2.625 億元收購的深圳地塊,兩幅地塊均作為興建商場用途。其中深圳地塊押金金額為1.31億元人民幣,汕尾地塊首期支付款項為8900萬元人民幣。
有業內人士對香港媒體表示,以行內人的理解,上述公告意味著很可能審計師未能獲得相關押金支出的確認文件。
此外,近期豪特保健(06880.HK)還爆出全年純利僅達到招股書預測約30%致股價大跌;中國農產品交易(00149.HK)的審計師透露其持續經營「存在重大不明朗因素」等事件。
扎堆而至的誠信問題集中暴露,令港股投資者本已如履薄冰的信心更加動搖。恐慌之下,港股民企多只股價跳水。就連一些業績優秀的民企股也被市場恐慌情 緒所傳染。女鞋領先企業百麗國際(1880.HK)在公佈業績前,股價一度下跌超過5%。但業績公佈後,百麗全年盈利仍升24%,符合市場預期,下跌只是 一場虛驚。
環境好大家都有肉吃,不好呢?
一旦經濟遭遇困境,內地民企前期粗放式經營模式的弊端也就一覽無遺。
這不是香港第一次颳起「民企風暴」。2011年,一場自美國發起的針對中國反向併購公司的做空潮(參見本報2011年5月26日「追殺中國造假股」一文),也曾將民企財務風暴燒至香港。
當時許多香港上市公司受到牽連和質疑,中國森林(00930.HK)、瑞金礦業(00246.HK)、群星紙業(03868.HK)三隻民企股更因財務不合規、營收存疑等問題導致審計師辭職,至今均未復牌。
有分析人士指出,此次出問題的博士蛙、大慶乳業和歲寶等公司均是2010年9月之後上市,這與金融海嘯後市況欠佳、監管相對不嚴有關。而內地民企賬 目粉飾情況看來頗為嚴重。據香港《信報》報導,民企風暴已引起香港證監會關注並致電多家券商,提醒注意流動資本狀況,定期進行壓力測試。
多位受訪人士認為,民企爆發財務問題並非一日之寒。
華富嘉洛證券投資經理關煒翔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此次民企風暴的根本成因之一,是大部分民企均由大股東持有五成以上股權,對公司擁有絕對控制權,容易將上市公司視為私人資產,「大多數其實只是公司治理不佳而釀成嚴重後果」。
王雅媛也認為,民企賬目有水份及公司賬目跟老闆私人賬目過分有關連,是存在已久的問題,「中國人做生意一向偏向過度借款,當經濟暢旺或市場資金充裕時,老闆可以四處借錢渡過難關,問題不會浮上水面。但現在形勢變了。」
但也有分析認為,民企風暴僅僅是香港和內地政治、經濟現狀的一面鏡子。
香港第一上海證券公司分析師岑智勇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此輪港股跌勢與香港第4屆特首選舉前夕的形勢不明朗有關,加之一些公司配股致使市場資金面緊張。而一旦形勢明朗,加上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暗示新一輪量化寬鬆政策的動向,3月27日港股則大漲1.83%,站上21000點。
宏觀數據顯示的經濟形勢的確不容樂觀。匯豐中國3月製造業PMI初值降至48.1,1-2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降5.2%,國企利潤三年首現下滑,都折射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隱憂,使市場觀望氣氛濃厚。
i美股網站上的港股投資者邢謙(化名)對南方週末記者說,「環境好時大家都有肉吃,規模擴張成為最簡單快速的獲利手段,而一旦經濟遭遇困境,前期粗放式經營模式的弊端也就一覽無遺。不只是民營企業,大部分國企也是這樣。」
在香港一位基金經理看來,近期港股的賣空潮,還與內地的政局變化有關。他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香港股市中,有不少莊家來自重慶和四川,他們操縱的資金高達數十億元。
「那些有川渝背景的莊家緊急拋售,抽逃資金,這就和當年陳良宇案案發時,一些上海背景的莊家撤離香港一樣。」他說,「而一些國外資金重倉的股票,比如騰訊,則比較穩定。」
「失手的」與「掃貨的」
「歐洲股神」安東尼·波頓再次因重倉博士蛙和增持霸王股份而損傷慘重,而同樣遭受損失的「女股神」卻獲得了3億美元的新融資。
此次民企風暴中,一些著名投資人再度失手。
有「歐洲股神」之稱的安東尼。波頓(Anthony Bolton),繼2011年不幸押寶被渾水公司獵殺的香港公司嘉漢林業(TRE)之後,再次因重倉博士蛙和增持霸王股份而損傷慘重,一週內虧損近 1900萬元港幣。彭博數據顯示,波頓操盤的富達中國特殊情況基金早在2011年8月已持股博士蛙約424萬股,若仍維持該持股量,截至3月21日損失約 381萬港元。
據香港媒體報導,自2011年7月爆出二惡烷事件後波頓並未拋售霸王,直至8月中才減持股權至5%以下,當時估計已虧損約7億港元。3月8日,波頓 以每股1.4港元均價再度買進霸王4322萬股,持股量重上5.7%的須披露水平。不想霸王在上週兩個交易日內大跌約24%,富達所增持股份在短短7個交 易日已虧損近1500萬港元。
此外,富達持有的碧生源等,近期也都大跌。
另一位對民企股「不離不棄」的「女股神」劉央雖未涉及上述「風暴股」,卻也被媒體報導旗下基金今年回報僅6%,年初以平均每股9.425港元增持 106萬股中金再生(00773.HK),涉1000萬港元,股份市值蒸發逾百萬港元;同期以4500萬港元增持昊天能源(00474.HK),至今損失 1700萬港元。
對此劉央回應道,有關報導僅是片面事實,實際上她的基金從2011年9月份中金再生股價在6港元左右的低位,就增持該股而無需披露。3月27日,中 金再生公佈全年業績:股東應佔溢利約18.62億港元,年增長110%,股價漲至8.66港元。「現在這只股我還是盈利的。」劉央說,而昊天能源也是她堅 信會大漲的一隻資源股。
劉央坦承,2011年她執掌的基金表現的確不令人滿意,「跑輸大市,但損失完全在可承受範圍之內。」但西京在2011年8、9月份的股市低點已大舉 進場掃貨,她持有的股票中,至今仍有不錯的反彈漲幅,比如中國黃金國際(02099.HK),股價已從年底買進時的約20港元漲至38.3港元。
年初,西京投資剛獲得了兩筆共3億美元的融資。「別人都無影無蹤了,這時候還有誰能融到錢?為什麼投資人信任我?」劉央自問自答,「我的投資理念和對民營企業的信心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