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這就是汪峰剛剛發布的耳機,它夠格上科技頭條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20/152443.shtml

導讀 : 搖滾歌手汪峰今日在京舉辦發布會,由他創立的品牌FIIL耳機正式發布新品。共推出3款耳機,1099元的FIIL、1599元的FIIL wireless、以及售價599元的FIIL Bestie三款新品。

i黑馬訊(蒲鴿)10月20日消息,搖滾歌手汪峰今日在京舉辦發布會,由他創立的品牌FIIL耳機正式發布新品。

在酷炫至極的燈光,震撼至極的聲響中,汪峰抱著吉他,帶著他的樂隊緩緩走上臺,為全場深情演唱《謝謝》。而今天,他的角色不是歌手,而是一款耳機的產品經理。

“夢想分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汪峰引用馬雲的話來談自己的夢。

2

在發布會上,汪峰共推出3款耳機,1099元的FIIL(頭戴罩耳式降噪HIFI耳機)、售價1599元的FIIL wireless(無線頭戴罩耳式降噪HIFI耳機)、以及售價599元的FIIL Bestie(圈鐵結合HIFI耳機)三款新品。

基本參數上,fiil采用了阻抗小於0.5Ω的線材,40mm鍍鈦複合振膜,32Ω阻抗,頻響範圍15Hz~22kHz,靈敏度110dBSPL/V(1kHz)、3.5毫米音頻接口、內建570mAh大電池(支持USB充電)、重量約280克。

fiil Bestie則是一款圈鐵入耳耳塞,動鐵采用了樓氏動鐵單元,在中低頻時使用動圈,高頻段使用動鐵。依然是3.5毫米音頻接口、頻響範圍15Hz~22kHz、阻抗9Ω、靈敏度116dBSPL/V(1kHz)、線長1.2m,並帶有耳麥。

作為一款無線藍牙耳機,FIIL wireless支持藍牙4.1,無線距離可達100米,能同時連接2個藍牙設備;可通過長按多功能鍵配對,並支持NFC輕觸配對。FIIL wireless可超長待機28天,藍牙無線音樂播放33小時;充電10分鐘,藍牙音樂便可播放3.6小時之久。

此次,FIIL還特別推出了FIIL耳機智能伴侶,一款名為“FIIL+”的 APP,它讓FIIL 家族的耳機具有更多的可玩性。早前,i黑馬曾采訪過汪峰關於硬件如何與流媒體相結合。他表示,這是最大的秘密,還不能透露。在此次的發布會上,他仍然是一語帶過。

FIIL機會何在?

放眼全球,能數得上號的耳機找不到“中國造”。耳機發燒友公認的四大品牌包括森海塞爾、AKG、拜亞動力、歌德。而新近起來的Beats,靠著創始人Dr.Dre的明星號召力和前蘋果設計師Robert Brunner打造的時尚外觀,異軍突起,橫掃當前的高端耳機市場。

再回望中國的耳機市場,掘金的幾乎都是洋品牌。利潤比較豐厚的高端耳機市場幾乎被森海塞爾、AKG、拜亞動力、歌德等國外品牌包攬,國產品牌僅靠低端化存活。

與國際品牌同臺競爭,FIIL機會何在?

此前,汪峰團隊的二號人物、前華為榮耀副總裁彭錦洲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曾用“三角區”形容FIIL所面臨的三個機遇:音質、外觀和價格。在彭看來,Beats外觀吸引人但音質有些爭議,森海塞爾專業但價格不菲,外觀不夠鮮活。FIIL的打法是,像森海塞爾、繽特力一樣做產品,像Beats一樣做設計,同時用互聯網模式來運營。

“玩互聯網我在行啊。”汪峰對i黑馬信心十足的表示。的確,汪峰可能是娛樂圈里最會玩互聯網的人。從試水演唱會在線直播,到采用大疆無人機送鉆戒,汪峰團隊在運用社會化傳播上得心應手。

而在采訪的只言片語中,汪峰流露出想在音樂圈幹一件大事,一件可能顛覆音樂產業盈利模式的大事。

“中國音樂行業的產值是所有行業中最低的,幾乎沒有產值。音樂家幾乎就是零收入,因為音樂知識產權的保護為零。”提及中國音樂現狀, 汪峰有些失落。

而未來,汪峰或將通過FIIL耳機去改變這種現狀。隨著中國的音樂版權越收越緊,越來越正規化,音樂硬件和流媒體服務的結合,也許能加快音樂付費時代的到來。

這樣的好處顯而易見,汪峰暢想道,“音樂人未來將得到自己應得的全部,而人們也有了更多的選擇權,更容易聽到最新歌曲。”

談到這個商業模式時,汪峰顯得很為激動,但他強忍著打住了,“這是最大的商業機密,暫不透露。”

不難想到的是,通過耳機硬件,汪峰將具有比流媒體更靠前的入口優勢,結合用戶基數及質量,他將在整合版權IP資源上具有更大話語權。

3

離爆款產品還有幾條街?

“我看好FIIL這個產品,但要做成爆款很難。”這是戈壁創投合夥人徐晨給出的答案,徐晨投資過Picooc、Sleepace等多個硬件產品。

的確,相較於爆款產品頗多的手機市場,想在耳機市場打造爆品,難度確實不小。

耳機不是高頻產品。一般而言,現代人換手機的周期是一年到兩年之間,並且很大一部分人同時擁有兩部手機。“而耳機卻不是高頻產品,買一次可能會用好幾年。”徐晨分析稱。

此外,做耳機的廠家太多,並且每一個都在某一個維度上有很強的特色。譬如AKG側重低音;森海塞爾主打高保真,音質透明、細膩,適合播放古典音樂;歌德速度快、力度足,側重搖滾、爵士、舞曲等音樂。FIIL想打造爆品,進行全線替代,幾乎不可能。

目前為止,耳機產品還沒有公認的系統評測標準。不像手機,可以跑個分。另外,用戶長時間泡在手機上,天然對手機使用體驗頗多感觸。而耳機就不同了,一般用戶對於耳機音質、穩定性等不會有太多明顯的感受。“性價比”這個詞,汪峰一定不喜歡,但它確實爆款必備。

更為重要的是,目前中國的輕奢及高端耳機市場幾乎被國外品牌占據,而耳機用戶的忠誠度和黏性又較一般產品高,汪峰借用“本土產品”來建立壁壘的想法是否成立?FIIL從一開始,就做好了兩手抓的準備,一邊搶占國內市場,一邊沖擊國際市場,國內市場的反應且有待觀察,品牌林立的國際市場就更風雨難測了,他們對“中國造”將更加挑剔。

無論如何,FIIL在音質、外觀及模式上的想象力結合著音樂人汪峰的強背書還是給耳機發燒友們帶來了新期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376

今日頭條、小米、騰訊等六公司聯合抵制流量劫持 已有多項證據直接指向某些機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30753.html

今日頭條、小米、騰訊等六公司聯合抵制流量劫持 已有多項證據直接指向某些機構

一財網 劉佳 2015-12-25 10:45:00

12月25日上午,包括今日頭條、美團大眾點評網、360、騰訊、微博、小米科技等在內的六家互聯網公司共同發表了一份《六公司關於抵制流量劫持等違法行為的聯合聲明》。

12月25日上午,包括今日頭條、美團大眾點評網、360、騰訊、微博、小米科技等在內的六家互聯網公司共同發表了一份《六公司關於抵制流量劫持等違法行為的聯合聲明》,聲明對於流量劫持等違法行為進行堅決的聯合抵制,呼籲有關運營商嚴格打擊流量劫持問題,並保留進一步采取聯合行動的可能。

聲明指出,目前的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流量劫持方式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域名劫持,表現為在用戶正常聯網狀態下(如3G、4G和WiFi等狀態),目標域名會被惡意地錯誤解析到其他IP地址上,造成用戶無法正常使用服務;二是數據劫持,對於返回的內容,會在其中強行插入彈窗或嵌入式廣告等其他內容,幹擾用戶的正常使用,對用戶體驗構成極大傷害。

聲明稱,上述兩類劫持和偷賣流量等行為,已有多項證據直接指向某些機構。鑒於劫持行為已涉嫌違反中國法律,如《電信條例》等,因此在對惡意劫持做技術識別和攔截之外,也向有關監管部門報案。

上述六家公司稱,流量劫持問題對互聯網公司、普通用戶的正當利益均造成了嚴重的損害, 如用戶不能得到約定服務。而劫持流量者提供的信息服務,由於完全脫離相關法律監管,完全脫離監管,甚至可能傳播詐騙、色情等低俗甚至嚴重違法信息,如任由非法劫持泛濫 。

以下為聲明全文:

六公司關於抵制流量劫持等違法行為的聯合聲明

我們六家公司(今日頭條、美團大眾點評網、360、騰訊、微博、小米科技),在此聯合表達共同訴求: 呼籲有關運營商嚴格打擊流量劫持問題,重視互聯網公司被流量劫持,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

進一步說明,目前的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流量劫持方式主要分為兩類:

1 域名劫持,表現為在用戶正常聯網狀態下(如3G、4G和WiFi等狀態),目標域名會被惡意地錯誤解析到其他IP地址上,造成用戶無法正常使用服務。

2 數據劫持,對於返回的內容,會在其中強行插入彈窗或嵌入式廣告等其他內容,幹擾用戶的正常使用,對用戶體驗構成極大傷害。

放任流量劫持將帶來以下嚴重後果:首先,遵守市場規則的公司不能得到褒獎,商譽和利益被嚴重傷害,而違法違規者卻受到鼓勵;其次,用戶使用我們的產品,意味著和我們之間形成嚴格的服務契約,流量被劫持,等於用戶不能得到約定服務,從而導致利益受到損害;第三點,也是最讓人憂慮的地方在於,我們提供的信息服務,都是依照國家法律,並在有關職能部門監管下完成,而劫持流量者提供的信息服務,完全脫離監管,甚至可能傳播詐騙、色情等低俗甚至嚴重違法信息,如任由非法劫持泛濫,將造成無法挽回的惡果。

上述兩類劫持和偷賣流量等行為,已有多項證據直接指向某些機構。鑒於劫持行為已涉嫌違反中國法律,如《電信條例》等,因此,我們在對惡意劫持做技術識別和攔截之外,也向有關監管部門報案。

我們發表聯合聲明,是為引起全社會重視,我們不排除視事態發展,進一步采取聯合行動的可能。

最後,我們再次呼籲,打擊包括流量劫持在內的違法行為,不僅關乎互聯網產業健康發展,也是包括運營商在內的所有遊戲參與者的義務和責任。我們期待社會各界充分重視問題的嚴重性,采取共同措施抑制劫持,共同打造一個健康、誠信、有序的市場環境。

特此聲明!

聯合聲明企業(按漢語拼音首寫字母排序)

今日頭條、美團大眾點評網、360、騰訊、微博、小米科技

 

編輯:邊長勇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744

【人民幣】人民幣:你的頭條成了世界的頭條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4327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2015年,中國人生活中重要的關鍵詞——人民幣,不斷成為媒體的頭條新聞。在百度搜索的2015高頻詞中,人民幣貶值排在第7位。

經濟強則貨幣強,在中國連續多年成為世界經濟引擎,且不斷開放、改革以適應國際規則之後,人民幣成為世界第三大貨幣,走到全球舞臺中央。

打開百度搜索框,鍵入“人民幣”,跳出來的前5個熱搜中有4個都與匯率有關,足見人民幣匯率牽動人心。

這一年,人民幣匯率堪稱驚心動魄。在連年單邊升值之後,8月11日,人民幣突然大幅貶值,一次性下調匯率中間價。

罕見、突然的主動貶值,引發了國際市場上從大宗商品到各國貨幣應聲而跌。隨後,人民幣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陷入一輪空前激烈的多空大戰。

對中國來說,這是一次“發現人民幣價格”的主動改革。也就是說,要讓市場自己決定,1元人民幣應該等於多少其他貨幣。

過去的所謂“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實質上就是中國人民銀行定價。而現在,央行開始抽身退出,希望將定價權交給市場。這一步,中國人早就明白遲早要邁出去,但什麽時候邁出去,依然沒有底。

中國“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的雛形,形成於1993年底的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彼時,政府一次性進行官方匯率大幅貶值、統一外匯交易市場、建立了銀行結售匯制度。

新一輪外匯管理機制於2005年啟動。經歷了擴大匯率波幅、從釘住美元到釘住“貨幣籃子”、人民幣離岸市場建立等一系列改革,最終在十年後的2015年8月11日跨出了關鍵性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市場化改革步伐。

即便市場化的這一步真的邁了出去,但為了維穩,央行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以空前力度動用外儲為人民幣匯率“護盤”:8月即期外匯市場交易額飆升到10900億美元(前半年平均值僅為6051億美元),並通過駐港金融機構與國際做空資本展開“對決”——據財新網引述學者估算,在8月11日之後的20個工作日里,央行投入外儲幹預規模約2000億美元。

而據最新公布的央行外匯數據顯示,9月份央行外匯占款減少415億美元,同時金融機構全口徑外匯占款下降約1150億美元——觀察者認為,這一數據說明中資金融機構在9月份的外匯市場“護盤”中投入巨大。

近年來最為激烈的匯率多空大戰隨即在人民幣離岸市場,特別是靠近內地的香港市場展開,戰火至今尚未熄滅。

人民幣一頭連著國際匯率,一頭連著國內利率。但過去多年逐漸固化的那套方程式,正隨著中國經濟放緩與世界形勢變化而在動蕩中尋找著新的平衡。

當匯率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間劇烈搏鬥之時,往年由巨額外匯占款引發的人民幣被動投放減少,中國央行也由此推出了一套新的貨幣政策工具籃子,以形成新的匯率-利率聯動機制。

這些新工具,被戲稱為央行的“七種武器”。對每個普通人來說,這些工具將深遠影響人民幣的價格,對金融機構和實體企業來說更是意味著全新的機會和挑戰。

2015年人民幣的再次刷屏,則與一個生僻的名詞有關:SDR。

不過,搜索最多的則是“SDR是什麽意思”,足見這個熱詞有多麽陌生。

北京時間11月1日淩晨0點過後不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布,人民幣作為第五種貨幣納入“貨幣籃子”——IMF特別提款權(SDR)。

人民幣納入後,權重占10.92%,成為世界第三大貨幣,僅次於美元和歐元。美元權重由41.9%小幅下降至41.73%,歐元由37.4%下降至30.93%,日元由9.4%下降至8.33%,英鎊由11.3%下降至8.09%。此後,權重降幅顯著的歐元和英鎊應聲大跌。

9個小時之後,央行舉行吹風會,副行長易綱說,人民幣加入SDR是一個里程碑式事件,標誌著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成果的肯定,特別是對人民幣國際化的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這還是在人民幣並不能自由兌換,資本賬戶尚未完全開放,也就是說實際上並沒有全面滿足SDR操作要求的情況下取得的結果,這在國際市場上引起了許多爭議,但IMF最後的決定,恰恰說明人民幣實際上已經在國際金融界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但SDR的未來也充滿變數,因為每五年評審一次,一種貨幣可以“入籃”,也會被“出籃”。資本市場的開放和人民幣的可兌換,不僅是SDR的要求,也是中國金融經濟改革的自然要求,而中國經濟的持續開放與發展以及對世界的貢獻,則是最終的決定因素。

SDR把中國帶到了全球金融治理的中心,也倒逼著中國進一步按照國際標準進行金融改革。這個里程碑式事件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新起點,也將深刻影響世界的政經格局。

路程並未就此結束。

12月11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首次發布人民幣匯率指數,這一指數參考了13種外匯交易幣種。這意味著中國越來越開始與美元脫鉤,人民幣從釘住美元到釘住一籃子貨幣。

不過,盡管人民幣在世界貨幣中顯得越來越強勢,但對於中國的中產階級來說,這一年卻漸漸開始陷入一場資產荒——他們突然發現,雖然手中有錢,但無處可投資。

股市漂浮不定,大起大伏令人擔憂;房子在經歷了十多年繁榮之後,價格與庫存都已經一路飆漲,不再是一門投資的好生意;就連往年穩賺不賠的各種“寶寶”們,收益率也隨著央行的不斷降息而不斷走低到2%-3%左右,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也普遍徘徊在3%-4%之間,實在是味同雞肋。

究竟該投資何處?投資顧問們紛紛給出建議:全球配置資產,特別是美國和歐洲資產都處於估值低谷。

人民幣正好此時揚帆出海——既有個人投資者開始集體投資美歐、澳洲的房產,也有企業頻頻出手收購外國老牌企業品牌和寫字樓酒店等物業。

一個人民幣的新時代真的到來了。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743

今日頭條PK艾瑞:數據機構和企業為何總是爭論不休?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05/154181.shtml

導讀 : 為什麽大家信任奧斯卡?因為它有自己的品牌,人們相信它,數據機構也是如此。但數據機構需要自律。

放假了,我們還是迎來了羊年最後一次撕逼:今日頭條和艾瑞。

nritout

今日頭條指責艾瑞的一則報告嚴重不符合事實,並與艾瑞終止一切合作。在這份報告中,今日頭條日活躍用戶(DAU)這一考量移動App最關鍵的指標不到騰訊新聞二分之一,低於鳳凰網旗下的興趣類客戶端一點資訊,為967.99萬。而在TalkingData、TrustData、QuestMobile等機構的數據中,今日頭條DAU超過3千萬。正是因為這一巨大的出入讓今日頭條高管震怒,並公開投訴艾瑞、宣布與之終止合作,有意思的是,去年今日頭條還拿到了艾瑞頒發的一個獎項…

1454570609

在數據這件事情上,中國的數據機構與企業之間,或者企業與企業之間一直都處於這樣的狀態:一份報告出爐,某項指標第一、第二、第三之類的排序明確之後,企業要麽會質疑數據機構統計數據的方法、結果或者動機,要麽質疑競爭對手與數據機構『合作』進而導致數據不公平。

類似的爭議還發生在搜索、電商、地圖、視頻、音樂、輸入法、應用分發、外賣、電影票、機票諸多業務之中…如果一個領域沒有數據之爭,只有兩種可能:一是這個行業太小了,數據機構報告都不屑於出;二是這個行業差距太大了,你看過誰去跟微信或手Q爭社交老大嗎?

不過,行業差距大並不意味著不會有數據之爭,君不見搜索引擎領域,百度、搜狗和360的市場份額總是有『幾本賬』嗎?大家對自己的市場份額是否絕對壟斷,與老二、老三的差距,還是非常care的。

為什麽互聯網企業這麽在乎數據呢?運動員需要裁判。

數據證明自己的實力,這會影響到公司融資、股價,會影響到廣告主投放決策…就是說,數據事關利益。但一個公司,哪怕是大公司,自己站出來說有多少數據,總會有人來質疑你:每一次阿里巴巴雙十一結束後的數據總會有人說里面有多少是刷的,小米每一次公布手機銷量之後都會有人說里面有多少水分……這就需要『第三方中立、權威、專業』機構來證言了,所以就誕生了『第三方數據咨詢機構』這個商業模式。

為什麽數據機構與企業之間的糾紛一直不停歇呢?原因主要在這里:

第一,數據機構的結果如何得來的本身不夠透明。

說某家公司市場份額這麽多,使用時長這麽多,是如何得出結論的?如果是抽樣調查,樣本選擇是否科學;如果是自動化工具,覆蓋用戶是否足夠大,原始數據和數據統計過程是否有漏洞…這些都是企業可能會質疑的點,所以數據源來自哪里,如何統計的,方法論,都要足夠透明,經得起第四方、第五方的檢驗才有說服力。

第二,機構要數據與企業商業機密之間的矛盾。

第三方機構如果想要基於原始數據而不是抽樣調研去做報告,就必須想辦法拿到數據。但是,這些數據在企業或者少數平臺手里,例如Android系統、友盟開發者平臺,這些平臺也在基於數據做報告或者不做報告,不大可能分享給第三方機構。現在數據機構為了做報告也開發了接口,但企業不一定願意接入。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數據統計更難了,大家都知道的『信息孤島效應』,App是一個封閉的體系,它自己最清楚數據情況。如果涉及到交易額之類的機密數據就更難公開了。現在數據機構希望與企業合作去拿到數據,但企業因為自身考量又不一定開放數據出來,這就是矛盾。

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一個男人被『某機構』發布報告說你性能力不如另一個男人,但這個男人又不大可能或者不願意證明給大家看,所以最後就只能嘴巴扯皮了……

第三,假如數據開放出來,又有一個『刷數據』問題。

在微信公眾賬號沒有開放『閱讀數』的時候,是沒有『刷閱讀數』這門生意的,現在有了。同樣,App Store上有龐大的刷榜生意。如果榜單和數據會影響利益,就會有人去給數據註水。所以就算某數據機構拿到了各個應用的全量數據,這些數據究竟有沒有水分,企業究竟有沒有給自己的數據註水,又是一個大家要扯皮的事情,而這一點,企業是永遠無法自證清白的。

第四、不同機構數據指標口徑嚴重不統一的問題。

在過去一年發生了許多大公司合並案例,並且經常出現合並之後,兩家公司市場份額加起來大於100%甚至200%的情況…這是因為之前兩家公司可能找了不同的數據機構做報告,並且,這些報告采取了不同口徑:有的統計的是滲透率,有的是用戶市場份額,有的是活躍用戶份額…總之,五花八門的指標讓人眼花繚亂,精細化的統計並不是沒有必要,但很多時候數據機構是為了給企業做一份能夠拿到『第一』的報告而努力設計指標,結果就是,A企業用數學去跟B企業比語文,大家根本就不是在對比同一個指標。『第一』『第二』『第三』已經讓企業著魔了……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市場需要。

有企業不care數據嗎?當然是有的,比如蘋果,你去做一份報告說它在智能手機排名最後一位,人家也不care;再比如微信,它說日活躍是多少,也沒多少人會質疑。這些企業沒有『數據』的煩惱,處在一個很安逸的狀態。但大部分企業都是要努力奮鬥,去追逐數據和名次,所以當張一鳴說『以後都不會給數據機構給錢』時,有人說張一鳴何必呢,畢竟今日頭條還沒到微信這個level——今日頭條自認為到了,張一鳴說『我們自己就是數據公司,我們更清楚行業數據』。

數據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問題很多是無法解決的,例如『數據註水』問題,再就是企業為何要把數據給到機構審計?當然,像指標口徑統一、統計方法論更透明這類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只是利益攸關,也沒那麽容易。

我想這個問題最切合實際的,還是要靠數據機構自律,如果只有一家數據機構,行業的選擇太少,但如果有許多數據機構,如果你數據總是不靠譜,品牌沒了、數據也沒人信了,大家會選擇去相信有品牌的數據機構。就好像電影評獎,為什麽大家信任奧斯卡?因為它有自己的品牌,人們相信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771

今日頭條與艾瑞糾紛背後 友商是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48575.html

今日頭條與艾瑞糾紛背後 友商是誰?

一財網 劉佳 2016-02-05 15:50:00

2月5日,艾瑞稱今日頭條的友商直接從艾瑞後臺調取數據,以獨特數據維度發掘自身優勢,未經艾瑞許可使用艾瑞格式獨立制作圖表,並發布推廣稿,引起了今日頭條高層的誤解與憤慨。

今日頭條與艾瑞咨詢之間的糾紛還在繼續發酵。

2月5日上午,艾瑞首頁發布一則“今日頭條真相完整版”信息,稱今日頭條的友商直接從艾瑞後臺調取數據,從獨特數據維度發掘自身優勢,未經艾瑞許可並用艾瑞格式自己獨立做出了圖表,讓人誤以為艾瑞官方發布,這組排名對行業排名認識帶來一定誤解,引起了今日頭條高層的憤慨,艾瑞也變成了“出氣孔”。

今日頭條CEO張一鳴(網絡資料圖)

引發這場糾紛的“導火索”是艾瑞數據中顯示今日頭條的日活躍用戶數為“數百萬”,但今日頭條稱包括TalkingData、TrustData、QuestMobile在內的的所有第三方數據機構報告中,今日頭條的日活躍用戶數都超過三千萬。

今日頭條副總裁林楚方稱:“不只是今日頭條,包括業內普遍認可、日活躍最高的騰訊新聞,都被排到了一些不知名的應用後面,這是極其荒謬的。”

有業內人士指出,今日頭條所指的“不知名應用”、艾瑞口中今日頭條的“友商”是鳳凰網投資的一點資訊。

公開資料顯示,此前曾有關於一點資訊的推廣消息稱,“不同於其他經營多年的移動新聞應用,一點資訊後起發力,僅靠半年時間便迅速殺入行業頭部陣營,在艾瑞、TalkingData以及獵豹全球智庫等多方監測機構排名中均位列前三。並於艾瑞2016年初的數據排名中,逐漸顯現出超越今日頭條的趨勢,成為2015年成長速度最快的移動新聞應用產品。”該消息同時稱,“艾瑞數據顯示,在日均活躍用戶數方面,2015年12月除騰訊新聞外,一點資訊等其他各家數據相差不大,突破千萬量級數據。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個別單日,一點資訊的日均活躍用戶數甚至攀升至行業次席,顯現出後來居上的跡象。”

按照艾瑞咨詢的解釋,導致今日頭條與艾瑞糾紛的導火線就是今日頭條的友商前日發布了推廣稿。該數據直接從艾瑞後臺調取,從獨特數據維度發掘自身優勢,未經艾瑞許可並用艾瑞格式自己獨立做出了圖表,讓人誤以為艾瑞官方發布,這組排名對行業排名認識帶來一定誤解,引起了今日頭條高層的憤慨,艾瑞也變成了“出氣孔”。

艾瑞同時還稱,此前今日頭條的同事多次期望艾瑞采用他們的數據粗暴替代艾瑞排名數據,艾瑞有嚴格的紀律,一定需要提供具有事實依據的技術審計解決方案,今日頭條直接更改艾瑞數據的期望未被許可,已經產生積怨。

事實上,對於進入紅海競爭的移動新聞應用市場而言,無論是今日頭條、一點資訊還是門戶新聞APP,各家都在內容、渠道和技術等領域不斷角逐,而日均活躍用戶數往往是各家最為看重的數據指標之一,這代表著一個應用最有價值的用戶活躍程度與商業變現價值。

可以看到的是,目前的第三方數據公司往往會把每個細分行業從多個維度列出多項評價指標,而這也容易讓不同公司找到一些利於自己角度的數據從而進行對外宣傳,這已成為行業默認的“潛規則”。

而有媒體援引鳳凰新媒體CEO劉爽在微信朋友圈就艾瑞和今日頭條之爭做出的回應:“一鳴兄,今天立春,據說立春決定一年的運勢,別吵架,別生氣,和和氣氣高高興興地度過這一天,非常重要。這就給一年開個好兆頭。一點資訊在過去一年發展迅猛,盡管數據還未被很多調研公司充分呈現,但我相信時間,也相信產品本身的先進。我真心希望,經咱們大家夥共同努力,移動互聯網世界有精彩的新聞頭條,海量信息的發布和獲取更有一些不同。開心些,祝福創業路上每個人在猴年好運氣。”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929

今日頭條炮轟艾瑞數據失實禁止任何合作 後者稱接受質疑和監督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48137.html

今日頭條炮轟艾瑞數據失實禁止任何合作 後者稱接受質疑和監督

一財網 劉佳 2016-02-04 18:00:00

2月4日下午,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在朋友圈發表言論,稱艾瑞數據作假,禁止公司任何部門和艾瑞有任何合作。

艾瑞2015年12月“主要新聞資訊平臺日均活躍用戶數”監控數據

“這條朋友圈我很久就想發但一直沒發。因為同事說要我成熟,說行業就是這樣的,改變不了,很多優秀公司很氣憤最後也忍了。市場部同事說我們和他們做一些商業合作,他們出具的數據可能會接近真實,就算不合作也不要公開交惡。但因為我真的不想生著氣回家過年,更因為我相信壞生意會被社會進步所淘汰,世界也會越來越透明。所以,我不會做任何妥協,並禁止公司任何部門和艾瑞有任何合作,我以未曾給過艾瑞一分錢為榮。bye bye”。

2月4日下午,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在朋友圈寫下這樣一段話,稱艾瑞數據作假,禁止公司任何部門和艾瑞有任何合作。

引發這場糾紛的“導火索”是艾瑞在發布的數據中顯示,今日頭條的日活躍用戶為“數百萬”,但今日頭條稱,包括TalkingData、TrustData、QuestMobile在內的的所有第三方數據機構報告中,今日頭條的日活躍用戶數都超過三千萬。

今日頭條方面向艾瑞數據發出終止一切合作的聲明郵件。郵件稱,“艾瑞咨詢:鑒於貴方近期發布的數據報告,多次在行業內遭受普遍質疑,我方不認為貴方具備提供客觀、準確、中立報告的技術能力,也不認為貴方具有提供客觀、準確、中立報告的主觀願望。鑒於此,我方將從即日起終止與貴方的合作。凡是由你方提供的涉及我公司產品的一切行業數據,我方也不予認可。”

今日頭條聯合創始人張利東朋友圈截圖

今日頭條聯合創始人張利東也發朋友圈稱:“艾瑞是所有第三方數據公司里面最垃圾的,我為門戶時代互聯網行業能容忍這樣一家低級公司的存在感到恥辱。”

而在張利東朋友圈下,艾瑞總裁楊偉慶留言稱“艾瑞公司創立13年,我們以維護品牌為己任,但是移動的樣本數據,卻是我們內部沒有最好的解決。還在人事調整致力解決中。”

楊偉慶同時也在朋友圈發表言論進行了回應,他說:“兩年內,艾瑞一直致力於推動今日頭條的真實數據體現,但今日頭條對艾瑞的所有建議均不理睬,發生如此事件,非常遺憾的看到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的如此言行。” 他同時表示,艾瑞接受行業各個層面的質疑和輿論的監督。“

楊偉慶介紹,艾瑞移動互聯網連續監測數據中,除了樣本推算數據之外,也按照國際慣例,采用全流量審計的數據矯正。艾瑞目前的加碼審計中,每天覆蓋3億多臺上網設備,審計中國網民每日超過100億次用戶訪問行為。加碼審計業務截至目前得到了BAT等多家互聯網企業的支持,已經有上百個互聯網產品通過艾瑞認可的審計流程,在艾瑞排名數據中,體現了真實的數據結果 。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958

今日頭條搬新家!張一鳴:建議年輕人不要住在城鄉結合部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229/154466.shtml

導讀 : 張一鳴建議公司年輕人不要住在城鄉結合部,應該全部住在市區內,更為重要的是,今日頭條還向每個員工每月發放1500元的房補。

無標題

今日頭條新辦公室外景

i黑馬 2月29日消息 近日,今日頭條搬了新家!地址是位於知春里附近的中航大廈。從內部照片來看,新搬辦公室健身房、休息室、咖啡廳、娛樂室等各種設施一應俱全。

與新家相比,更引人註意的是,今日頭條CEO張一鳴於喬遷當天發了一封內部信,稱“我有個體會,我參與或創辦的公司,越在粗糙的環境中成長得越快。” 

他認為,舊辦公室的環境太差,這未必不是一個好的正向選擇:優秀的人並不在意這些,何況許多公司搬到好的總部就萎靡了。

同時他也建議公司年輕人不要住在城鄉結合部,應該全部住在市區內,更為重要的是,今日頭條還向每個員工每月發放1500元的房補。(。。。土豪公司!

無標題2

今日頭條辦公室內景

以下為張一鳴內部信全文:

Hi All,

今天是北京的同事搬到新辦公室中航廣場的第一天。天氣不錯,希望大家心情也不錯,愉快地把自己的新工位布置起來吧!

先感謝房產、行政、IT的同事們,你們辛苦了。整個籌備和搬家過程需要很多心思和體力。和我自己之前經歷過的搬家經驗相比,這次感覺瞬間移動就過來了。

幾點分享:

1、大家對新辦公室會新鮮也會不適。

作為北京市層高最高(二層地面到穹頂中心有14.2m),屋頂能讓直升飛機降落的office,經歷了一些專門設計之後,相信大家還是有些新鮮的體驗,但可能有一些同學會有些不適。

首先,我們用了非常好的材料做了很多的準備且檢測合格。依舊敏感不適的同學,可和自己的lead溝通後,第一周在家上班,之後三周可以回到盈都上班。同時,最近天氣很好,春風吹百花開,建議大家多穿衣服保持開窗,空氣會清新很多。其次,中航辦公室作為新產品可能有一些bug或者設計不夠好。大家可以吐槽但也多有耐心。房產、行政的同事會根據吐槽總結,把辦公室改進得更好,更利於工作和交流。

2、關於“總部”(headquarter)。

其實我對搬進公司的獨棟大樓是有點敏感的。

2013年的時候我去了一趟西雅圖,參觀了微軟和星巴克的總部。微軟的總部就像一個風景優美的校園+度假酒店,設施完備福利良好。眾多名校的佼佼者畢業後即加入這個頂級的企業,職業生涯靚麗舒適,生活優雅小清新。但是我感覺並不好。因為和微軟的員工交談發現他們對行業和用戶並不敏感。到了星巴克的時候,看到這個成立26年的公司,居然只租了一棟很普通的樓,裝修雖然美觀舒適,但是絲毫不顯豪華精致,同行的某位大叔告訴我,星巴克認為如果設計建設一個功能太完備舒適的總部,大家會產生舒適感,跟外界隔離,容易內部視角。我們和星巴克創始人舒爾茨開了一個短會,也是在一個類似過道的休閑區中進行。星巴克是一個卓越的公司,不信大家可以查查它過去20年的股價,他們的文化也很有特色,非常註重平等、品質和顧客。

我有個體會,我參與或創辦的創業公司,越在粗糙的環境中成長得越快。我自己是很不重視環境的精致度的,喜歡簡單幹凈就好了。過去盡管有同事不斷跟我說,環境影響了招聘:在公寓的時候說辦公室太小,在盈都的時候說環境太差,但我一直懷疑這未必不是一個好的正向選擇:優秀的人並不care這些。何況許多公司搬到好的總部就萎靡了,比如SUN公司,雅虎公司,Evernote...

當然不能簡單的把兩者歸納為充分條件關系。但是,外在的環境確實會影響內在的心境。很多公司搬了總部之後,就以為自己是個“大公司”了,開始了很多亂七八糟的破事:比如誰有辦公室誰沒有,誰在新辦公區誰在舊辦公區,誰的辦公室大誰的小,誰的座位有窗誰的朝西,還有的公司高管要獨立電梯,需要頗有講究的茶幾甚至茶室等等,讓這些外在的不重要的東西成為負擔,非常俗氣。環境好是好事,但公司內部各種講究不應越來越多,註意力要放在外部:產品、競爭、用戶、客戶、候選人上。

我們要提供便利、實用、健康和激發創意的工作環境,更要為大家創造充滿挑戰和機會的發展空間,畢竟,最重要的是公司和個人共同成長。

3、建議年輕人不要住在城鄉結合部。

這幾天大家都在朋友圈曬新辦公室照片,很好。不過提醒一下,大家應該重點曬位置啊:我們是少有的在帝都中心知春路的公司哈。毗鄰各所大學、華星影城、幾條地鐵線……這是"北"三環,不像那些在上地、通州等城鄉結合部的公司。

想起我大學畢業的時候,和父母說我要離開天津去北京工作啦。但當我第一次從西直門上了13號線經過廣袤的城鄉結合部開往上地回龍觀的時候,心情非常低落,幾乎趕上了上大學報道那天在天津站下車的時候。後來我就果斷搬到了這附近的雙榆樹(話說附近真的不錯)。另外,我一直認為年輕人工作生活應該住在城市中心,哪怕房子小一點(應該多出去活動啊),在市區有更多的活動和交流,下班之後也不需要浪費大好時光和寶貴精力擠地鐵。年紀輕輕不要著急在郊區,尤其房山、沙河、天通苑之類的遠郊定居,買了房我其實也建議搬到市區來。最後,我們的就近居住補貼(北京)已經漲到了1500元每月啦(和加不加班沒關系,節省的時間用於健身讀書看電影也很好),建議大家多多考慮住在附近,供參考!

好了,讓我們盡快從熟悉這里開始吧,大家多多串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147

今日頭條成立內容投資基金,花2個億,投資300家團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10/154636.shtml

導讀 : 該投資基金除了提供快速簡單的融資渠道,還將基於今日頭條在內容產業內的影響力,提供完備、有特色的投後服務。

i黑馬 3月10日消息 今日頭條旗下“頭條號創作空間”舉行了空間啟動儀式。會上,今日頭條創始人、CEO張一鳴宣布今日頭條將成立內容投資基金,在內容領域投資2個億,投資超過300家早期創業團隊。對早期項目的投資金額在人民幣30萬至100萬範圍內。 

據今日頭條副總裁趙添介紹,包括原創扶持、千人萬元、百群萬元等計劃在內,2015年頭條號創作者大會對外承諾的相關扶持政策已經相繼落實,“頭條號創作空間”也順利啟動,將先後從690份申請中,挑選出30個首期入駐新媒體項目,提供流量扶持、創業補貼、融資對接、辦公空間、企業服務、創業培訓,行業沙龍於一體的綜合服務。

據悉,該投資基金除了提供快速簡單的融資渠道,還將基於今日頭條在內容產業內的影響力,提供完備、有特色的投後服務。

張一鳴表示,創業絕非易事,必須牢記創業的目的,才能走得長久。對於今日頭條而言,創業的初衷就是更好地連接人與信息,讓內容被更好的發現和分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567

今日頭條張一鳴內部演講:2016將決戰國內第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12/154665.shtml

導讀 : 2016年今日頭條的首要目標是決戰國內第一,並希望在未來的五年內有機會能夠取代Twitter和雅虎,成為全球第一大內容創作平臺,躋身下一個市值千億美金的公司。

i黑馬 3月12日消息 在今天今日頭條舉行的2015年年會上,今日頭條創始人、CEO張一鳴發表了“2016決戰國內第一”的主題演講。

張一鳴提出,2016年今日頭條的首要目標是決戰國內第一,並希望在未來的五年內有機會能夠取代Twitter和雅虎,成為全球第一大內容創作平臺,躋身下一個市值千億美金的公司。

此外,張一鳴還就今日頭條是如何來的、2015年在產品創新、用戶增長、活躍用戶情況方面的成績等進行闡述。在公司業務結構上,張一鳴指出未來今日頭條要以產品的思路運營公司,“把公司發展成一個產品”。

以下是張一鳴年會演講全文

四年前我們公司有一個名字似翠花的同事去工商所把營業執照領回來,於是我們把公司的誕生日定在3月12號,其實在更早之前,我們就已經開始投入產品的研發和運營了。

說到年會,字節跳動以前沒有很正式地搞過年會。我記得第一年年底,我們把海底撈叫到錦繡家園的公寓。結果公寓電閘很快跳閘了,本來訂了八個火鍋只能開四個,那就是我們第一次年會。第二年,公司人資的員工說,沒有年會太不像話了,我說那只有五天時間了,能準備成什麽樣就準備成什麽樣。第三年,我們帶大家去了沖繩旅遊,沒有正式的年會。15年底,公司感覺是一個像樣的公司了,要搞年會了。

我跟行政人事同事說,如果一定要搞年會,首先不要請蒼井空,因為這種年會風格和公司氣質不合,也很花錢,還可能讓部分女同事覺得不被尊重。第二,不能惡搞我。第三,希望能夠邀請我們的客戶,我們的創作者或者我們的用戶,能夠讓我們跟外部有交流。很多公司的年會開得自己嗨了,我們希望讓外部看到我們的工作成果,不管是提交了多少代碼還是服務了多少客戶。

然後他們跟我說我一定要做一個演講,我在想我說些什麽。我想的比較久,投資人王瓊說我不忽悠,其實也不是不忽悠,而是怕過度承諾,我一般跟投資人或者候選人說的時候,會打一個折,這樣就不忽悠了。或者不把特別厲害的東西說出來,為什麽不說出來?就怕他們說我是騙子。後來我想了想,今年有必要說出來了 。因為,達到遠期的目標首先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情,是大家要共同努力的,既然要大家共同努力,達到的事情就應該說出來,這其實也減輕我的壓力。

我想了很多主題,想說很多事情,有一個重點,這個重點就是2016年我們必須決戰國內第一。

一、我們從哪里來

2012年初,我是這麽描繪字節跳動的:我們要覆蓋很多形式,我們要圖片、視頻、文章、音樂,我們要很多主題,有搞笑有美女有知識有資訊還有其它的。我們要覆蓋很多平臺,有手機有PC。我們的產品信息構架要覆蓋分發、創作,我們邀請很多創作者比如鄭在秀小題影我們要很多的互動,要有神評論,有頭條的熱門互動。

這個想法寫得邏輯完整,世界觀正確,也很打動投資人。但是真實的情況是什麽?

搞笑囧圖是內涵段子的大哥,內涵段子之前先出的笑話類產品是搞笑囧圖。其實這些產品,都涵蓋了之前的想法,只不過以一種比較接地氣的想法誕生。因為當時的移動互聯網發展非常快,我們希望快速推出產品以獲取用戶來驗證想法。這個想法其實已經覆蓋了最早初心的各個點。

當然有一個問題,當我拿這些產品說服投資人的時候還可以,但想說服那些高段位的副總裁候選人肯定不行,他們會想,這麽Low的東西我怎麽可能會加入呢?甚至工程師都有不來的。

2012年5月,我們有了內涵段子,後來才有今日頭條。今日頭條基本上把我們的想法比較成型的完整地體現出來。我們確實不是一個新聞客戶端,最早期希望把創作、分發、討論各種內容覆蓋,做最懂你的信息平臺。從我們的出發點可以看到,過去四年這個出發點並沒有變過,在2012年初就想好了。

二、Are we OK?

如果要問我,對過去的一年是否滿意。只看歷史數據還是不夠的,OK不OK還是要跟外面比的。跟什麽比?我們跟史上最優秀的互聯網公司對比,要比就比最極致最優秀的。看看以下互聯網公司,在他們第四年時的情形。

GOOGLE、百度、Facebook都是頂級的科技類互聯網公司,他們分別成立於1998年、1999年、2004年,我們對比了它們成立四年時的收入,這張圖可以看到,我們現在比GOOGLE成立四年時,還多七百萬美金,這麽來說我們還是so far,so OK的。

前兩天給一個候選人打電話說了半天,他今天終於來了,候選人常問的問題是,“你們已經這麽大了,未來漲幅有限,兩倍三倍最多了”。我們是一個成立四年的公司,我們對比下優秀的科技公司從第四年到現在又還有什麽變化?

圖片3

GOOGLE第四年的時候,沒有Youtube,沒有安卓,沒有Gmail;騰訊第四年沒有遊戲,沒有OMG,沒有微信,上市的時候只有十億美金,第四年只是一個很早的開始。阿里巴巴最典型,2002年的時候沒有支付寶,沒有天貓,沒有螞蟻金服。這並不是逆襲,它們成立四年的時候也是業界最優秀的公司,GOOGLE不用說了,騰訊也是業界最優秀的公司之一,阿里巴巴的1688是當時最大的B2B也是最成功的互聯網公司之一。

這些公司,並不是說前四年平平無奇後來才起步的,他們在成立第四年發展都非常好,但是四年之後,他們的未來誕生了更多值錢的東西。不是每個公司都是這樣,很多公司到第四年時已經到了峰值,沒有再增長就衰落了。

我們希望字節跳動成為一個積極進取、追求極致,在四年之後還能創造出更多精彩的東西。

內容運營的同事經常說我沒文化,不在演講中引用名人名言,這次,我特地上網查了一句話,來映襯一下PPT。

“這不是一個結束,這甚至不是一個結束的開始,這最多只能算是一個開始的結束”這是丘吉爾的名言。四年時間,剛好是讀完一個大學本科的時間。我覺得對字節跳動也是這樣,四年之後,剛剛面對著要畢業,我希望這最多是一個開始的結束。

三、2016與未來

我想跟大家一起展望字節跳動未來還會發生什麽,2016及未來。

2016年初,我們的DAU達到4000萬,希望今年年底僅頭條APP的DAU就超過6000萬,達到中國第一。

希望在未來更長的時間內我們的DAU能到1.5億。那時,我們估計整個市場的移動互聯網DAU大概在7億,資訊滲透率大概在35%,大概在2.5億。目前,整個市場資訊類應用大概會有2億的DAU,我們加騰訊目前有1億DAU,加上整個被我們帶彎的整個中國瀏覽器行業,中國三大瀏覽器改成頭條模式了,他們都轉到頭條的模式來,三個加起來大概有六七千萬的DAU,再加上其他的小公司,如果我們未來能占據一半,那至少是1億—1.5億。

我們的收入主要是廣告,媒體時長決定了我們的廣告收入。

圖片5

什麽叫媒體時長?聊天、看電影、看小說、打遊戲這幾個行為除外,其它所有的新聞、搜索、購物、短視頻、圖片、問答全都算作媒體時間的話,這個時間在中國大概有七百億分鐘,每個手機用戶使用手機的亮屏時間大概三個多小時,其中大概有一半是媒體時長,我們去掉聊天、影視、小說、遊戲,大概七百億分鐘,如果我們能做到1.5億DAU,目前單用戶每日使用時長是57分鐘,應該很快超過60分鐘。假設達到70分鐘,這個時間是105億分鐘,大概占所有用戶移動媒體時間的1/7。

我們希望能夠通過1/7的媒體時長,通過更強大的廣告系統、更強大的商業系統達到1/5的市場收入,希望在2020年能達到100億美金。

我們去年跑了很多國家,最近兩會上小米的雷總也說,今日頭條是中國原創創新的代表。確實,我們在各個國家都看到今日頭條的追隨者,他們也自稱是該國的今日頭條。

我們希望在未來的五年內有機會能夠取代Twitter和雅虎,成為全球第一大內容創作平臺。去年的內容創作者大會上,我們說我們要做中文世界最大的創作平臺,當時跟頭條號的同事說希望有一天能把“中文”兩個字去掉。

像GOOGLE、Facebook、騰訊這些優秀的公司,不斷有創新的產品誕生,因為他們已經成為創新的科技公司,我希望字節跳動也是如此。簡單來說就是繼續努力憋大招。

四、把公司做成產品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除了我們日常給用戶提供的產品之外,我一直有一個想法:把公司發展成一個產品。

我們說一個公司有輸入,有錢,有人,市場有各種機會,這個是公司的輸入。就像人的輸入,有空氣有食物有包子。那麽產出呢?就是願景——你需要達到的目標。

輸入和輸出之間差什麽東西?你有一個想法,你有一個朋友有一批同事有一筆錢,這只是生產要素而已,生產要素如何轉化為輸出產品?中間間隔的就是公司。

我們是結構比較簡單的移動互聯網科技公司,像這張圖。

圖片4

公司業務基本分成三部分,獲取用戶的是BD、PR、UG;產品、技術運營的同事通過優秀的產品服務讓用戶留存下來;提高活躍度,提高點擊量,提高用戶滿意度,這就是流量;商業化產品、商業化銷售、商業化運營的同事就把這個流量變成收入,這麽一個循環。

這些部分如何高效運轉起來?轉動的速度如何越來越快?發展足夠好的話一定會有足夠多的錢足夠多的人投入到這個系統來,輸入其實是無限的。只要你公司發展得足夠好,你就能越快達到目標。

如何運轉得更快?我們思考一下這個抽象問題,如何讓產品運轉得更快?我們寫程序的話,寫代碼的習慣再好一點,盡量節省內存,盡量提高服務器的CPU頻率。我覺得提高公司這個產品運轉速度的核心是管理和價值觀,管理是相對硬性的,是公司的硬性規則。價值觀呢?價值觀是公司運行的基本理念。在願景的指引下大家能夠圍繞著如何讓願景更好達成的價值觀工作。

2012年3月我們註冊了公司,發布了幾款產品,內涵段子、今日頭條,獲取了第一百萬DAU用戶,為公司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第三年我們是產品的規模化,獲得了一千萬的DAU。2014年解決了內容問題,進行了創作,進行了商業化,14年商業化進入正循環,圈已經建立起來了。

到了2015年,我們在國內已經是非常有競爭力的了,但是2015年不是一個標誌性的結點,2016年是。

相信在2016年我們非常有機會,並且必須成為國內最大的資訊平臺。當然這並不是我們的終點,這或許是別人的終點,但不是我們的終點。我跟頭條號的同事談2016年的目標,你們提了一個部門願景,想很久很久之後 ,始終不敢提叫做“中國第一內容創作平臺”,他們提的是“逼近中國第一內容創作平臺”。希望到2017年,能把“逼近”兩個字去掉。

到2018年,希望再進一步成為真正市場的絕對第一名,能夠占到一半。到2019年全球化全面成功,能夠成為全球第一的創作平臺,如果到那個時候的話,我相信頭條是有機會躋身下一個市值千億美金的公司。

千億美金市值的公司,這是忽悠嗎?這個想法其實在融資的時候是沒說的,融資的PPT上我沒寫它。但這個想法心里是有的,我跟少數幾個同事溝通過,一直沒有跟大家溝通。在年會的這個時候把這個目標跟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大家一起共同來達到這個目標。最後我們再回過頭來,2016年第一目標是決戰國內第一!

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734

搶知乎的飯碗?今日頭條推出“頭條問答”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09/155103.shtml

導讀 : “頭條問答” 的推出,顯然會對對知乎等內容分享社區產生挑戰。

文/柳竟陵

在4月7日晚上的18點12分,今日頭條正式上線了一個新功能——“頭條問答”。根據今日頭條官方的解釋,“頭條問答”是其推出的協同創作工具,頭條號作者們可以在這里分享自己對某領域或具體問題的經驗和見解,優秀的回答有機會被推薦上頭條。團隊會主動向活躍的回答者發送問題邀請。

耐人尋味的是,這款產品目前暫時不開放提問。“頭條問答” 的推出,顯然會對對知乎等內容分享社區產生挑戰。

今日頭條與知乎:殊途同歸

同是內容平臺的巨頭,今日頭條與知乎的相處似乎並不愉快,一個側重內容的分發,一個側重內容的分享、生產,後者的原創內容對今日頭條(準確來說是某些頭條號的作者們)而言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可惜兩巨頭並非親兄弟,起摩擦在所難免。小摩擦也就罷了,畢竟兩者初始定位不同。關鍵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今日頭條與知乎都不滿足於現狀,忙著跑馬圈地,誓要將各自的領地外擴。

先看知乎,知乎在去年正式推出的產品“知乎專欄”,越來越暴露出其想從問答社區(社交網絡)走向自媒體平臺的野心。而愚人節推出的測試產品“值乎”,則無疑是知乎對知識變現的一次探索。僅僅從這兩方面來看,一個是延伸,一個是深潛,知乎正以立體化打法讓自己更有價值。

而今日頭條這廂,也是動作不斷,不甘心只做資訊流量入口(即便其目前已是中國第一大新聞客戶端),而是圍繞張一鳴所提的“原創”,向視頻、圖片等進軍,力圖豐富自身的產品線,形成一系列閱讀產品矩陣,通過自身巨大的流量,支撐各類型的UGC和PGC,從而提高總體DAU和用戶時長。

“頭條問答”:有著多重意義的互聯網產品

此次新產品“頭條問答” 的推出,可謂一舉多得。表面上來看,對普通用戶而言,其豐富了自身的產品,給用戶帶來更多新鮮體驗,有利於增加用戶時長、提升品牌價值;對頭條號作者而言,其給作者們又增加了一個提升頭條號影響力的渠道(對於提供優質答案的作者,系統會突出展示其頭條號名稱,增強影響力)。實際上,“頭條問答” 的意義不僅於此。

翻開“頭條問答”中的問題,便可以意識到今日頭條的意圖。顯然,頭條問答走的是PGC生產路線,其所列問題,涵蓋面之廣自不必說,更具有一定深度和專業性、時效性,由頭條號作者們來回答,再合適不過。可以說,頭條問答更想挖掘優秀作者在專業領域的特長,主動產出專業內容。而這些專業內容,一方面為普通用戶帶來知識普及的同時,也為頭條號作者們提供了原創內容產出的靈感來源,另外,更有利於優質內容的沈澱和優質用戶(頭條號作者)活躍度的提高。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這是今日頭條試圖在現有產品的基礎上向社交網絡深度推進的巧妙一步。

 

“頭條問答”的邏輯

此前今日頭條並不對內容做過多的主動引導,任作者自由發揮,從頭條問答來看,今日頭條的策略顯然有所調整,試圖做一個有態度、有角度的媒體。這一點,從今日頭條招聘的要求中便可以看出,頭條問答運營專員的運營邏輯是“根據熱點新聞或事件,組織相關問答的及時生產、分發及推薦。”今日頭條此前被不少人詬病的無重點、無態度,有望以“頭條問答”為突破口,完善內容分發機制。

在互聯網領域,打敗自己的,有的時候不是同一領域的競爭對手,而是那些跨界的巨頭。今日頭條推出“頭條問答” ,對專業的問答社區影響究竟如何,且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9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