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2015年,中國人生活中重要的關鍵詞——人民幣,不斷成為媒體的頭條新聞。在百度搜索的2015高頻詞中,人民幣貶值排在第7位。
經濟強則貨幣強,在中國連續多年成為世界經濟引擎,且不斷開放、改革以適應國際規則之後,人民幣成為世界第三大貨幣,走到全球舞臺中央。
打開百度搜索框,鍵入“人民幣”,跳出來的前5個熱搜中有4個都與匯率有關,足見人民幣匯率牽動人心。
這一年,人民幣匯率堪稱驚心動魄。在連年單邊升值之後,8月11日,人民幣突然大幅貶值,一次性下調匯率中間價。
罕見、突然的主動貶值,引發了國際市場上從大宗商品到各國貨幣應聲而跌。隨後,人民幣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陷入一輪空前激烈的多空大戰。
對中國來說,這是一次“發現人民幣價格”的主動改革。也就是說,要讓市場自己決定,1元人民幣應該等於多少其他貨幣。
過去的所謂“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實質上就是中國人民銀行定價。而現在,央行開始抽身退出,希望將定價權交給市場。這一步,中國人早就明白遲早要邁出去,但什麽時候邁出去,依然沒有底。
中國“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的雛形,形成於1993年底的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彼時,政府一次性進行官方匯率大幅貶值、統一外匯交易市場、建立了銀行結售匯制度。
新一輪外匯管理機制於2005年啟動。經歷了擴大匯率波幅、從釘住美元到釘住“貨幣籃子”、人民幣離岸市場建立等一系列改革,最終在十年後的2015年8月11日跨出了關鍵性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市場化改革步伐。
即便市場化的這一步真的邁了出去,但為了維穩,央行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以空前力度動用外儲為人民幣匯率“護盤”:8月即期外匯市場交易額飆升到10900億美元(前半年平均值僅為6051億美元),並通過駐港金融機構與國際做空資本展開“對決”——據財新網引述學者估算,在8月11日之後的20個工作日里,央行投入外儲幹預規模約2000億美元。
而據最新公布的央行外匯數據顯示,9月份央行外匯占款減少415億美元,同時金融機構全口徑外匯占款下降約1150億美元——觀察者認為,這一數據說明中資金融機構在9月份的外匯市場“護盤”中投入巨大。
近年來最為激烈的匯率多空大戰隨即在人民幣離岸市場,特別是靠近內地的香港市場展開,戰火至今尚未熄滅。
人民幣一頭連著國際匯率,一頭連著國內利率。但過去多年逐漸固化的那套方程式,正隨著中國經濟放緩與世界形勢變化而在動蕩中尋找著新的平衡。
當匯率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間劇烈搏鬥之時,往年由巨額外匯占款引發的人民幣被動投放減少,中國央行也由此推出了一套新的貨幣政策工具籃子,以形成新的匯率-利率聯動機制。
這些新工具,被戲稱為央行的“七種武器”。對每個普通人來說,這些工具將深遠影響人民幣的價格,對金融機構和實體企業來說更是意味著全新的機會和挑戰。
2015年人民幣的再次刷屏,則與一個生僻的名詞有關:SDR。
不過,搜索最多的則是“SDR是什麽意思”,足見這個熱詞有多麽陌生。
北京時間11月1日淩晨0點過後不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布,人民幣作為第五種貨幣納入“貨幣籃子”——IMF特別提款權(SDR)。
人民幣納入後,權重占10.92%,成為世界第三大貨幣,僅次於美元和歐元。美元權重由41.9%小幅下降至41.73%,歐元由37.4%下降至30.93%,日元由9.4%下降至8.33%,英鎊由11.3%下降至8.09%。此後,權重降幅顯著的歐元和英鎊應聲大跌。
9個小時之後,央行舉行吹風會,副行長易綱說,人民幣加入SDR是一個里程碑式事件,標誌著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成果的肯定,特別是對人民幣國際化的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這還是在人民幣並不能自由兌換,資本賬戶尚未完全開放,也就是說實際上並沒有全面滿足SDR操作要求的情況下取得的結果,這在國際市場上引起了許多爭議,但IMF最後的決定,恰恰說明人民幣實際上已經在國際金融界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但SDR的未來也充滿變數,因為每五年評審一次,一種貨幣可以“入籃”,也會被“出籃”。資本市場的開放和人民幣的可兌換,不僅是SDR的要求,也是中國金融經濟改革的自然要求,而中國經濟的持續開放與發展以及對世界的貢獻,則是最終的決定因素。
SDR把中國帶到了全球金融治理的中心,也倒逼著中國進一步按照國際標準進行金融改革。這個里程碑式事件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新起點,也將深刻影響世界的政經格局。
路程並未就此結束。
12月11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首次發布人民幣匯率指數,這一指數參考了13種外匯交易幣種。這意味著中國越來越開始與美元脫鉤,人民幣從釘住美元到釘住一籃子貨幣。
不過,盡管人民幣在世界貨幣中顯得越來越強勢,但對於中國的中產階級來說,這一年卻漸漸開始陷入一場資產荒——他們突然發現,雖然手中有錢,但無處可投資。
股市漂浮不定,大起大伏令人擔憂;房子在經歷了十多年繁榮之後,價格與庫存都已經一路飆漲,不再是一門投資的好生意;就連往年穩賺不賠的各種“寶寶”們,收益率也隨著央行的不斷降息而不斷走低到2%-3%左右,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也普遍徘徊在3%-4%之間,實在是味同雞肋。
究竟該投資何處?投資顧問們紛紛給出建議:全球配置資產,特別是美國和歐洲資產都處於估值低谷。
人民幣正好此時揚帆出海——既有個人投資者開始集體投資美歐、澳洲的房產,也有企業頻頻出手收購外國老牌企業品牌和寫字樓酒店等物業。
一個人民幣的新時代真的到來了。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