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SENSE隨筆130613生日神話學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13/sense%E9%9A%A8%E7%AD%86130613%E7%94%9F%E6%97%A5%E7%A5%9E%E8%A9%B1%E5%AD%B8/

而今再到花紅處 花在去年紅處紅
SENSE隨筆130613
生日神話學:人為甚麼要「過生日」?*****
掌門執筆

〈楔子〉人為甚麼要「過生日」?人類社會為甚麼要「過年」?
人類,尤其現代的中產階級,對人生都有很多期許。
每年生日, SoChun都向自已許下諾言: “又大一歲了,三張幾了, 仲未紮職CEO,仲未嫁得出去…… 唔得,今年一定要……”
很快又到生日,今年的他一定…… 會將去年的諾言重許一遍!
以SoChun 之絕艷驚才,風流蘊藉, 尚且浮沉宦海,雲英未嫁,又何況碌碌餘子呢? 這就是大家需要「過生日」的深層原因!
“舊年d失落抹左佢,今年發奮d,重新來過……”

這原來是個「神話學」問題。
“過年” 和 “過生日” 用意不在乎 “標記”,而在於「更新」refresh!****
“更新” 即是重頭來過,其動機又不是為了要 “懷念” “擁抱” 甚麼事情,而是為了要 “遺忘” “擺脫” 失意的情事與人生!*****

〈神話學〉
要了解上述典型的 “法國佬” 思維模式,*** 先要粗知戰後法國 “人類學哲學” 界開發的「神話學」。
Def.「神話」是先民對世界的解釋性故事,用來撫慰恐懼疑惑的心靈。***
「神話學」則是對神話的 “再解釋” :還原 和 拆局。****
舉例:所有部族都有「始原神話」,*** 一般宣稱祖先來自 猛獸、仙女或 近親婚配。 「神話學」指出其用意在於與 “他族” 劃清界線,彰顯 “我族” 的 力量、高貴和血統純正。

先民生活於喜怒無常的自然界,朝不保夕。 面對種種 “無情的起伏” ,原始心靈需要作出 “有情的解釋”,*** 以平息心中的疑懼。
今民生活在條理井然的 “牛頓世界” 裡, 卻得面對複雜詭譎的社會生活,內心不見得更有安全感, 對 “神話” 的需求並未有所減弱。
只是, “神話” 演化了。****
舉例:股民生活於喜怒無常的市場,面對投資組合 “無情的起伏”,脆弱心靈需要…… 於是而有 類似巫術的種種 “分析” ,和 跡近巫師的專業 “分析員” 。

〈時間神話學〉
古人對時間的 久遠無窮和奔流不止 常懷惶恐, 對生活和死亡憂思重重。 為了作出 “有情的解釋”,於是構想「時間循環觀念」。****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前赤壁賦)
「時間」最好是循環往返,周期變更的,有如春夏秋冬一樣。

這裡暗含著循環 “開始” 的時候是最美好的,**** 春天、童年、戀愛/相識 之初、建國/建會 之始……隨著時間過去,事態逐漸混亂無序,就像「Murphy’s Law」和 「熱力學第二定律」 描述的那樣。**** 節序走向嚴冬;朱顏換成白髮;愛情/友情 歸於平淡;羅馬衰亡,漢唐盛世崩壞;野人星散,不復讀書……

如此,推導出 Th. 歷史 (人生也一樣) 是一部「墮落史」。*****
人類的未來只有毁滅一途,而且是毁於自身的墮落! 這是大多數古代文明的共識。 源出兩河的希伯萊文明構築出駭人的「末世論」,*** 成為猶太、基督、伊斯蘭三教的基石。 總言之,「歷史因其墮落,必會終結」。
(註:為了平撫恐懼的心靈,三教又補償以「救贖說」,末世之後尚存 “沒有時間” 的天國,只要信……)

現代西方文明在潛意識深處承襲了這種「末世論」夢魘: 核子戰爭及或環境大災難 必將終結人類辛苦打做的文明, 而社會之傾頹純粹源於自身的敗壞! 此為 “懲罰性宿命”, 不假宗教而後可知。***

面對深邃的悲觀主義,人們的內心承受得了嗎?
因此需要「循環時間觀」作成慰解: 春天必將再臨人間; 情人/摯友 來世仍當重遇; “黑暗時代” 終會結束, “黃金歲月” 行將重現;終有會長出來 “再造共和”……
古印度文明發展出這方面的典範:「成、住、壞、空」,周期往復。 “熱力學第二定律” 盡毀這個宇宙之後,仍會有新一輪的 “大爆炸” 。 那怕天地寂滅, 只要神說 “有光了” ,於是 “再” 有了光。
當然,這是,而且只是,一個神話!

〈生日神話學〉
今天我們知道「時間」是牛頓式的,點點同質,單向流逝,永不可逆!***
「循環時間觀」既為現代科學所否決, 人生苦短,永生與來世俱非理性所能預期。 那麼,如何才能撫慰我們恐懼疑惑的心靈?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先看看我們害怕的是甚麼。
人類對於時光之流逝找不到著力點,束手無策,賢愚同命。 一方面,韶華老去,朱顏白髮,有情眾生終會死亡。 更難堪者,人生許多業作,大錯鑄成,無從補救!
“死亡” 與 “悔恨” 成為時間女神的雙生子。***

「循環時間觀」的鬼魂仍然盤旋在現代文明的上空,「過生日」作為一種普遍性習俗就是祂的復活。***
Th. 人們把時鐘回撥到起始點,**** 把 “青春” 喚來眼前, 把 “悔恨”拋諸腦後, “重頭再來”,這就是「過生日」的意義。
「過生日」是好的,要過生日。

掌門流〈理論生日神話學〉
不過,我是不過生日的人。
其實,我不是不過生日,反之,我勸勉自己每天都「過生日」。
《金剛經》云:「應 無所住 而生其心。」**** 馬祖道一 謂之「平常心」。
如果 “死亡” 與 “悔恨” 可以藉由把時鐘回撥到起始點而得以擱置,何不每天瞓醒做一次? 何待 “生日” 而後行之?***
如果 “死亡” 與 “悔恨” 是無法擱置的,那麽精神修鍊的課題便應該是:
如何把 “死亡” 壓力轉化為珍惜生命的推動力;把 “悔恨” 心意轉化為學習和調整人生的熱情!

這種說法是否過於高調,難以實踐呢? 誠然是的。
其中難處,且留待與君…… 人生的 “凍水池”中,再行細論。***

另外,「過年」就是整個社會的「過生日」,*** 去年的 “財政預算” 一定執行得一塌糊塗,所以一定要「過財政年」,重新 “預算” ,收稅……
附記:本文起初想寫的不是 “過生日” ,而是 “慶祝結婚紀念日” ,逼於勸諫和阻嚇……

以上學理出自《宇宙與歷史Le Mythe de I’eternel retour》Mircea Eliade。

附錄〈禪詩9首〉之
上歸州刺史 ~ 唐 懷濬
家在閩山東復東 (Morgan返工凍復凍),其中歲歲有花紅,而今再到花紅處,花在舊時紅處紅。***
聞悉Ryan不滿意今年的花紅,乃舉此詩贈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029

SENSE隨筆130615改變歷史的50種動物(三) 牛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15/sense%E9%9A%A8%E7%AD%86130615%E6%94%B9%E8%AE%8A%E6%AD%B7%E5%8F%B2%E7%9A%8450%E7%A8%AE%E5%8B%95%E7%89%A9%E4%B8%89-%E7%89%9B/

SENSE隨筆130615
改變歷史的50種動物(三) 牛
康仔執筆

牛 —– 在我們生活裡經常忘記牠的重要性,牠郤是影響我們最深,我們亦影響牠們很大的一種動物。
原生地: 歐洲。

牛的特點:
分類上屬於 有蹄類哺乳動物, 同類包括馬,羊, 總之有蹄者大都歸屬此類。
而牛的構造更特別之處是「反芻」。*** 牠的胃分作四隔,分別是瘤胃﹑蜂巢胃﹑重瓣胃與 皺胃。
1.瘤胃功能: 暫時貯存食物 及 微生物發酵。
2.蜂巢胃:蜂巢胃位於瘤胃前部,實際上這兩個胃並不完全分開,主要功能如同篩子,將隨著食物吃進去的重型廢物,如釘子和鐵絲,貯存其中,隨後處理。
3.重瓣胃: 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擠壓磨碎食物。 另一個是反芻作用: 食物按順序經過這四個胃室,其中部分在進入重瓣胃前返回到口腔內再咀嚼,其過程稱之為『反芻』。
4.皺胃:牛的皺胃也稱為真胃,其功能與單胃動物的胃相同,分泌消化液,使食糜變濕。 真胃的消化液內含有酶, 能消化部分蛋白質,基本上不消化脂肪、纖維素或澱粉。 食物離開真胃時呈水狀,然後到達小腸,進一步消化。未消化的物質經大腸排出體外。
這種過程讓牛把人類不能在植物性食物中分解出來的蛋白質與脂肪,轉化為牛肉及牛乳,讓人類吸收。

馴化:
歐洲的牛都來自同一個祖先, 那就是絶跡了的 “歐洲野牛”, 兩百萬年前從印度演化出來,然後向西遷移,距今二十五萬年前抵達歐洲。 在體格上牠比今日己馴化的牛種更大型 (是否表示當時的草更多,更有營養,牛的運動量更大或其他原因呢? 暫時找不到資料核實。)。
在距今約八千到六千年前,人類馴化了歐洲野牛,而未馴化的歐洲野牛則繼續在野外生活,至1627年最後一隻在波蘭死亡。***

象徵性:
在遠古時期許多文明裡,牛當作宗教上的象徵。
有些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國家以牛角作為徵號, 古埃及的母神與豐神是以牛的外型出現的。 一些大型陪葬品亦涉及牛。 在希臘神話及慶典裡亦用到牛,如雅典奉獻給宙斯及雅典娜的祭品,每年要用上百隻公牛。 羅馬繼承了希臘文化,現代西班牙鬥士挑戰公牛,可能來自羅馬鬥戲的承傳。

實用性:
十七世紀初期,西王牙征服墨西哥後發現大部份地區無牛及大型動物,運輸及犁耕均由人力完成。於是歐洲移民帶來了大型動物,改變了生態面貌。
牛確實幫了人類不小忙,例如遠古至今的衣著,從實用價值高的保護性皮具如狩獵戰爭文化的皮具,演化至今要靚多過重質的有型皮革用品。

牛放個屁都會影響人類:
2000年時,牛的生意額全球每年高達六百億美元, 故此大量的土地開闢為牧牛場。 人類改變生態環境,砍伐森林,以穀物飼養牛隻。 (浪費牛的四個胃,導致一些窮人沒飯吃。)
最可笑的是,由於牛太多,牛群放個屁、打個嗝兒,就造成大氣中“甲烷” 過多。 2007年,英國政府斥資1.1百萬歐元來對抗這現象,要農業科研部研發改變牛群消化系統的藥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031

SENSE隨筆130617選擇心理學(一) 滿足者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17/sense%E9%9A%A8%E7%AD%86130617%E9%81%B8%E6%93%87%E5%BF%83%E7%90%86%E5%AD%B8%E4%B8%80-%E6%BB%BF%E8%B6%B3%E8%80%85/

我未成名君未嫁 可能…..選擇過於多
SENSE隨筆130617
選擇心理學(一) 滿足者
掌門執筆

「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 可能俱是不如人。」
(唐,羅隱) 這是「雲英未嫁」典故的出處。
SoChun君驚世之才,當然不可能“技不如人”。他之所以雲英未嫁,並不是由於缺乏“選項”,正好相反,是由於“經常性選項過多”!這裡特別強調的是“經常性”。

Barry Schwartz銷書《選擇的悖論The Paradox of Choice》研究 “經常性選項過多” 現象對選擇做成的壓力和成本。*** 這本書有些地方很有趣,現特介紹關於人們在該等情況下進行選擇的取態和策略,與及由此引起的得失計較。

<完備性假設>
根據經濟學哲學,「理性」包含四個核心假設,其中第一個是「完備性假設」。
完備性:指個人在進行選擇(ie決策)之前,應盡可能考慮所有相關的選項,並對其作出清楚的了解。*** 請參閱〈SENSE隨筆130220理性選擇〉。
換句話說,「理性人」“應該”思慮周全,精密比較,而不應 “以偏概全”或 “掛一漏萬”。

這裡暗含著「可供選擇的項目愈多,對決策者愈有利。」**** 這一假定,因為若非如此,則無需進行周全的考察了。 詳加比較眾多選項,取其上者,只會有利,不會有害,此點合乎常識。

但這又牽涉到「交易成本」的問題。 經濟學模型一般為了追求簡潔,都假設交易成本為零。*** 但在現實生活中,所有系統的交易成本其實都很高。 舉例:社會建立 自由市場”(eg.証券交易所),“法制成本”便是一項隱藏的交易成本。

進行決策的時候,為了清楚了解選項的性質,所花費的「訊息成本」(日常消費決策中主要是耗掉的查詢時間) 是一種交易成本。***
在決策價值很大,而選項數目不多的情況下,訊息成本相對不高; 但如果選項鋪天蓋地而至,情況便大為不同了。

<經常性選項過多>
現代生活出現 “經常性選項過多” 現象,主因當然是來自「廣告」。 據說美國人每天收看3,000則廣告,平均每分鐘超過三則! (編按: 只計算清醒的時候。)
大規模廣告計劃,起源於上世紀初的香煙行業,市場調查顯示顧客們根本無法憑感覺區分不同牌子香煙的味道,所以建立品牌之道不在於產品的差異性,而在於消費者的認知行為。****
例如: 吸食X牌香煙的人瀟灑不凡。 至於何者謂之 “瀟灑”, 廣告商自覺有義務對消費者進行教育。

互聯網路興起之後,資訊傳導力度驚人,消費者面對 “不可思議量” 的廣告,根本上無從逐項審察。
或者說,如按照「完備性假設」進行決策,則訊息成本高於決策所得。**** 如此, “理性的行為” 遂跌進了 “不理性的陷阱”。
於是,理性行為要作出調整,找出合適的「篩選準則」來降低訊息成本。***
舉例: 檢視電影的進場人次以決定看那部電影,而非逐部電影閱讀影評。

然而任何「篩選準則」必然犧牲掉部分資訊,從而降低了找出 “最佳選擇” 的機會。*** 所以,歸根結柢這是個 “成本–效益問題”, 節省了的訊息成本,是否足以補償 “實踐選擇” 與 “最佳選擇” 的落差。***

我們可以輕易想到許多通用的篩選準則:
A「人做我又做原則」即從眾,千祁唔好執輸,這原則假定 “市場是有效率的”, 其實很有道理。市場愈大,時間愈久,愈有道理。
上例: 看 “多人看過的電影”。
B「人做我不做原則」即“眾地莫企”,這原則假定 “市場是沒有效率的”, 也很有道理。
舉例: “不要買暢銷書!” 這算得上是 “選擇的悖論” 了吧。

A與B那個對? 要看甚麼市場嘛….. 看電影我多數採用A原則,買書多採B,揀股票絕對不能A,切記切記。

C「姆指法則」rules of thumbs,古時的木匠不用尺子,而是用姆指來測量木材的長度,比喻為依靠經驗和直覺。故此又稱「經驗法則」。***
舉例: 我採用這法則揀股票和書,但絕不鼓勵朋友這樣揀股票。為甚麼?….. 你不是我嘛。
還有DEF….. ,無甚用處,不論。

惟是下面這個策略則不可不知。
<滿足者策略>
又據經濟學哲學,「理性人」應該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他是一個「最大化者maximiser」。
最大化者追求 “最佳選擇”, 唯一的可能是窮盡所有的選項。如前段所述,當選項愈多的時候,這作為愈來愈令人感到恐怖。

諾貝爾經濟學得獎主Herbert Simon提出 “犧牲” 作為經濟學概念。
Th. 當交易成本過高的時候,及早“心滿意足” 反而是最大化策略。*****
考慮到 師老無功,坐失時機,夜長夢多….. 諸般風險,人們能做到的最佳策略,就是盡快找到 “較佳選擇”, 立即成交。

和「最大化者」相對的是「滿足者satificer」,**** 意指決策者主動放棄追求 “最佳選擇”, 事先調較出某個 “滿意標準”, 一旦找到達標的選項,立時收手。
至於如何釐訂 “滿意標準” , 原則上「門檻愈低愈保險,愈高愈危險。」,當真是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這是藝術,不是科學!

附記: 「海枯石爛豈無悔,人老珠黃兩不知。」 SoChun啊! 你還是及早回頭,當個 “滿足者” 罷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142

SENSE隨筆130619「House of Cards」的政治課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19/sense%E9%9A%A8%E7%AD%86130619%E3%80%8Chouse-of-cards%E3%80%8D%E7%9A%84%E6%94%BF%E6%B2%BB%E8%AA%B2/

SENSE隨筆130619
「House of Cards」的政治課***
執筆人:蟬

年初美國網上串流服務公司Netflix推出劇集《House of Cards》,一改電視網絡逐集推出的慣例,在同一天將13集全部推出。
劇集講述由金像獎影帝Kevin Spacey飾演的國會議員Underwood,向剛上任並背叛他的總統報復的故事。 此劇推出後評價相當高,現已擠進IMDB電視節目排行榜第21名, 比過往兩年奪得艾美獎Emmy Awards最佳劇情類劇集的《Homeland》(排名63)和《Mad Men》(排名51)還要高得多。

劇集內容相當寫實,由於假設觀眾對美國政制架構相當熟悉,對海外觀眾來說,要看得過癮,少不免要做點功課。

美國國會的構成
「美國國會」Congress是立法組織,任何法案須由國會通過,並由美國總統簽署才能生效。*** 總統擁有行政權,而聯邦法院則擁有司法權。 這合乎 孟德斯鳩Montesquieu提出的「三權分立原則」。***

美國國會實行兩院制,結構源自英國的上下議院。 「參議院」Senate居上,其下則為「眾議院」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參議院共有100個議席,每州兩席;而眾議院則有435席,席位按州人口分配,每十年更新一次。 每州最少1席而無上限。
舉例:阿拉斯加有1席而加州則有53席。

兩院所有議員均由全民直選產生,但任期與選舉時間不一。 參議員任期為6年,選舉每兩年舉行一次,每次選出三分之一的議席。 此安排是為了減低參議院構成的激烈變化,以防止社會因一時極端意見而促成不智的法案,用意為制衡民主制度的缺憾。***
眾議院每兩年全面選舉一次,每輪任期為兩年。

國會處理的事務類型可謂層出不窮,當中涉及不同範疇的知識,故兩院內有多個常設專責委員會,為不同的議案草案提供專業意見,如「撥款委員會」Appropriations Committee。 委員會設有正副委員長Chairperson和Ranking Member,委員長一般由多數派議員出任。
2012年參議院共有16個常設委員會,而眾議院則有20個常設委員會。

新法案的誕生
在《House of Cards》的前段,講到新總統上台後策動通過教育改革法案,並把此任務交給Underwood,這裡是值得解釋一下的。
一個新的法案必須由最少一個國會議員提出並草擬。 議案草擬好後交至相關的專責委員會討論並修改,認為妥當後再呈交國會辯論及通過。 總統必須在國會中找到支持的議員提出相關議案才能進入立法程序。***

然而即使議案被提出,要通過也絕不容易。 議案在眾議院被提出,通過後提交參議院審核,參議院有權將之否決。 議案即使能通過,但參議院只要稍作改動,整份議案便須發回眾議院重新辯論。 一份議案要成為法律實非易事。

此外,兩院在權力上亦有不同,某些性質的法案,如 “撥款法案” ,只能由眾議院提出;另外 “外交條約” 只需參議院通過,而無需經過眾議院首肯。***
一般認為參議院是較具權力的,因為它能影響總統的人事任命。***

議會內的主角們
劇中主角Underwood為民主黨員,其職位為House Majority Whip,中文可稱為“眾議院多數黨黨鞭”。 「黨鞭」的工作簡而言之便是維持黨內紀律,但所謂紀律最重要的不外乎投票時的動向。***

由於國會的兩院制和兩黨寡頭制的關係,兩院共有四條黨鞭,但他們的職能幾乎都一樣:在議決前將黨的指導傳達給黨員,並確保黨員按指示投票。
在劇中當Underwood的助手Stamper被問及他的工作時, 他答: “My job is all about counting。”
「黨鞭」是該黨在兩院中的第二把交椅,為首的是該院的「黨領袖」Party Leader。 黨領袖負責訂立黨對法案的方向和想法,並要求黨鞭統籌黨員投票。

此外兩院還有一個重要的職位:議長。
參議院的必然議長是副總統;而眾議院的議長Speaker of the House是眾議院互選的,一般為多數派的領袖。 有趣的是,憲法並未要求眾議院議長是議員,***雖然歷史從未出現過非議員擔任議長。
另外參議員須互選一位「臨時議長」President Pro Tempore,當副總統未能出席時,代其主持會議。 一般臨時議長為參議院最資深的議員。
實務上副總統和臨時議長甚少主持會議, 一般會由經驗較淺的參議員輪流主持,讓他們累積經驗。

兩院議長除了控制會議流程外,亦可在票數平手時投決定性一票。***
另外,眾議院議長是繼副總統後的總統順序繼任人:即總統和副總統未能履行職務時的替代者,而參議院臨時議長在繼任序內排名第三,第四則是國務卿Secretary of State。

除了各種不同的職位, 「國會山莊」辦公室的位置與大小亦反映議員的身份。 參議員一般享有比較大的辦公室,而像Underwood那樣位居要津的眾議員可享用相當大的辦公室。 議員若認定將要離開國會,則可能被要求遷至地庫的辦公室,國會山莊有一個傳說:晚上魔鬼貓Demon Cat, D.C.會在山莊地下徘徊,並將噩運帶給議員。

參考
《How Washington Actually Works for Dummies》 Greg Rushford, 20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297

SENSE隨筆130618科幻大師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18/sense%E9%9A%A8%E7%AD%86130618%E7%A7%91%E5%B9%BB%E5%A4%A7%E5%B8%AB/

說起「科幻」,不同的年齡階層自有心目中的殿堂級作品。 近期上映的科幻電影有《星空奇遇記:黑域時空》、《星球大戰》系列,還有我最愛的《黑客帝國》三部曲。

時至今日,科幻已成為一種風格、一種元素,其本源可追溯一百年前的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或稱科學幻想小說,是描寫想像中的科學或技術對社會或個人的影響的虛構性文學作品。
世上第一部科幻小說是 雪萊Mary Shelley 在1818年發表的《科學怪人》,*** 只看中文翻譯本的朋友可能不知,英文書名《Frankenstein》指的是科學怪人的製造者的名字,書中只稱呼科學怪人為the monster。

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1920 – 1992)出生於白俄羅斯,三歲隨父母移民至美國定居紐約市,因小時候父母開設的雜貨店售賣廉價科幻雜誌,從此便與科幻小說結下不解緣。
艾氏十六歲未滿完成高中課程,19歲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二次大戰完結後,28歲回校取得生物博士學位,29歲成為波士頓大學醫學院講師,35歲升為副教授。
三年後由於太過熱衷寫作,遂辭去教職成為專業作家,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艾氏無所不寫,連非科幻類別,一生著作合計達五百冊。
他曾贏得 五次 “雨果獎”、二次 “星雲獎”以及 科幻界最高榮譽的 “科幻大師獎”。

艾西莫夫是科幻歷史上的三巨頭之一,其餘兩位分別是:
凡爾納Jules Verne,他在1873年發表《海底兩萬里》,尼莫船長的巨型潛水艇令現代人明白,科幻能成為現實。
威爾斯H. G. Wells於1895年出版的《時間機器》,第一次提出「時間旅行」這個概念,他亦令科幻小說成為一種哲理小說,探討「科學到底給人類帶來了什麼?」「人類要追求的是怎樣的未來?」。

而艾氏於1950年開始發表的「基地系列」及「機械人系列」,則創立了 “銀河帝國”及 “機器人三大法則”。
機器人三大法則是艾氏的一個著名的虛構學說,為機器人設定的行為準則。
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第二法則: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第三法則: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2004年由 威爾.史密斯主演的《智能叛變》,改編自同名的短篇科幻小說集《I, ROBOT》,戲中描述未來世界的機械人如何從三大法則中推導出

「第零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整體,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整體受到傷害;
帶出機器人為保護人類存續而剝奪人類自由的危機。
但知名電影網站「爛番茄」的輿論則認為:「只有很少地方與艾西莫夫的短篇小說相似,《智能叛變》只是齣設法引起觀眾思考(只是思考一下)的暑期大片。」

1999年由 羅賓.威廉斯主演的《變人》,改編自艾氏的中篇小說《正子人》,主角是名叫 安德魯的機器人,它夢想得到人類的身份,不惜把身體替換成會衰老死亡的生物器官,故事探討「到底要怎樣,才是一個完整真正的人」。
艾氏的機器人短篇小說,主要是描寫人類與機器人在三大法則下所產生的矛盾,特顯出人性的貪婪無知,以及人工理性如何判斷道德價值的界線。*** 處境例:當一人欲殺害另一人,身處現場的機器人在遵守第一法則下如何行動。

長篇小說《基地》講述「心理史學家」謝頓 預測位於銀河系中心的銀河帝國,如同羅馬帝國一樣,將因規模過於巨大而終會瓦解崩潰。帝國崩潰後,將出現持續三萬年的黑暗時代。為了將人類文明的火種保留下來,及令混亂時期縮短至一千年,他便計劃帶領數萬名科學家遷移到銀河系邊緣的行星,此行星名為 “基地”。
他亦預料基地將經歷一連串覆滅危機,遂在死前安排基地的各種起始條件,並以錄像指導後繼者們的前進方向。 不同時代的主角們運用智謀,憑藉政治、宗教、經濟的力量,帶領基地克服外圍各專制政權的武力威脅。

艾西莫夫本人最滿意的短篇小說名為《最後的問題》,***討論的是人類最終的命運。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 任何封閉系統,不論有形的物質或無形的能量,最終會趨向混亂失序,能量散盡,達至寂靜的熱平衡狀態。 散失的能量總數即 “熵”的最大值。
儘管人類靠人工智慧電腦不斷突破資源的限制,太空殖民成為可能,但宇宙作為最終的封閉系統,能量都有用盡的一天。 億兆年間,人類以不同的陳述向人工智慧電腦詢問同一問題:「如何逆轉熵的方向?」但都只得一個回覆:「資料不足,無可奉告。」
直至—– 結局留待各位自行搜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298

SENSE隨筆130621咖啡文化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21/sense%E9%9A%A8%E7%AD%86130621%E5%92%96%E5%95%A1%E6%96%87%E5%8C%96/

SENSE隨筆130621
咖啡文化
阿Kan執筆

「咖啡」一詞源自希臘語“Kaweh”,意思是力量與熱情。 咖啡館在世上早已遍地開花,香港這種現代都市更是 “梗有一間係左近”。 許多人因此對咖啡上癮,我有位前同事每日必飲十多杯咖啡,否則神情低落,若有所失。

西方認識咖啡大約由17世紀開始,短短300多年間,咖啡從上流社會的奢侈品演變為百姓生活的必需品,躋身世界三大飲品之列。 在國際天然商品貿易中,咖啡的銷售金額排在第二位,僅次於石油。***
咖啡能於芸芸眾飲中獨享尊寵,因為它不單給予人色、香、味的生理享受,更已昇華成為現代潮人對時尚品味的追求及上層社會生活形態的體現。

咖啡的歷史
有關咖啡的由來傳說紛紜,其中較為人熟知的是 “牧羊人的故事”:約在公元6世紀的非洲埃塞俄比亞,一個牧羊人發現羊群每到夜晚會異常地興奮嘶叫,細心觀察後,發現那是由於吃了一種野生灌木的果實。 牧羊人將這發現告訴修道院的僧侶,僧侶們品嚐過後都覺得神清氣爽,便將此果實稱為「去除睡意、清凈心靈的神聖物品」,自此「咖啡豆」便成了提神藥。
後來當地人試著用水煮來喝,這種風味獨特的飲品很快就傳到阿拉伯各國,成為伊斯蘭世界的流行飲品。***

現時普遍相信第一杯咖啡是阿拉伯人製作出來的。*** 據說11世紀初期阿拉伯古文獻上有所記載。 起初阿拉伯人將生豆曬乾,再煎煮當胃藥喝;後來發覺它具有提神效果,加上伊斯蘭教禁酒,13世紀中葉以後,教徒們便用烘焙後熬出來的汁液,做為興奮性飲料。

這種被視為現代咖啡前身的黑色飲料,在13世紀被一名流放葉門的罪犯由阿拉伯半島傳至紅海和埃及開羅;14世紀傳到敘利亞和伊朗;16世紀再傳到土耳其。
大約17世紀左右,咖啡才以「伊斯蘭酒」的名義經威尼斯商人及海上霸主荷蘭大規模傳入歐洲。***
其時部份基督教徒認為咖啡是異教徒的飲料,稱之為「撒旦的飲品」,要求教皇 克萊門八世下令禁止飲用。 但教皇試喝了惡魔的飲品後驚嘆「人間竟有此美味,雖說是惡魔的飲料…」,因此接受了咖啡並讓前來領洗的教徒飲用。 這種充滿東方色彩的飲料很快受到貴族階級的爭相競逐,身價水漲船高,被稱為「黑色金子」。

如茶葉在中國是備受保護的商品,阿拉伯人也將咖啡視為禁臠,阻止種子出口。 17世紀前咖啡的種植和生產一直為阿拉伯人所壟斷,在歐洲價值不菲,只有上層階級才能飲用。
直到1690年,藉著走私,荷蘭成為了第一個栽種咖啡的西方國家。 在殖民過程中,荷蘭先在印度巴拉馬種植咖啡,又在1699年將它帶到了印尼的爪哇。
咖啡首次在美洲種植是18世紀初,由荷蘭殖民地傳到了法屬圭亞那和巴西,後來又由英國人帶到了牙買加。 到了1925年,種植咖啡已成為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傳統。同年,夏威夷也開始種植咖啡,它是美國唯一的咖啡產地,而夏威夷咖啡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咖啡之一。

現時(2012年)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產國是巴西,約佔全球產量的36%,*** 越南是第二大生產國,佔全球15%,跟著是哥倫比亞及印尼,份額同為6%左右。
美國、巴西和德國分別是全球前三大的咖啡消費國。***

咖啡的效用
許多人認為飲咖啡是不良嗜好,因為容易上癮,而且咖啡因不利於健康。
但是根據《咖啡無罪的101個理由》一書,實驗研究證明了咖啡是有益健康的飲料。***

眾所周知咖啡因有剌激中樞神經的作用,讓人更有效地使用前額部的大腦皮層,令頭腦反應靈敏,提高注意力和記憶力。 咖啡會在體內停留三到五小時,故此有長時間的提神效應。 一般人每天可以吸收三百毫克的咖啡因(約三杯咖啡),這對精神及情緒會有正面的影響。 但是當吸收超過四百毫克(四杯)時,則可能帶來負面效應,如煩躁。

經常適量飲用咖啡能預防許多疾病。 咖啡中含有豐富的咖啡因、咖啡酸、綠原酸等成份,可以有效對抗“自由基。*** 自由基是造成許多疾病的原因,自由基過多會使身體代謝受到不良影響,破壞細胞並削弱器官功能。 咖啡含有高成份的多酚化合物,這是強力的抗氧化劑,能延緩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時間高達三倍,可以溶解血液凝塊及阻止血栓的形成, 所以飲咖啡能預防心血管疾病。 另外咖啡亦可以促進消化系統運作,有助控制體重,舒緩憂鬱和酒精中毒,預防肝硬化、膽結石、痛風…等數十種疾病。

此書所得之結論:「咖啡是對人有百利而無一害的靈丹妙藥!」*** 雖然三位作者都是醫學專家,但提醒各野人會友,本人不保證其真確性。
另外,老年人、發育期的兒童及青少年應少喝咖啡,空腹前、胃酸過多、患胃潰瘍者、懷孕或授乳期的女仕亦不宜飲用。

如何品味咖啡
人們對食物的喜惡多出於主觀評價,咖啡亦無絕對的判別準繩,以下四個原則有助大家品嘗咖啡:
(一) 酸度Acidity:咖啡入口後,殘留在舌尖的滋味。
咖啡豆的果實原味和新鮮活力就像葡萄酒一樣,都蘊藏在它的酸味裏。新鮮咖啡散發的酸性,帶著果實的芳香,就像水果中所含的天然果酸一樣。
咖啡中,以強烈酸性聞名的是 葉門“摩卡”咖啡。***

(二)質感Body:咖啡令整個口腔有充實感,濃烈香郁,長時間不會消散。
即使咖啡濃度不高,仍能帶來強烈的味覺震蕩。重口味的咖啡,最適合與牛奶混合演出,突顯它無法掩蓋的道地香醇滋味。
一般來說,黑西哥咖啡口味最清淡,而蘇門答臘咖啡質感則最烈。***
(三)香味Arom:咖啡不只要喝,還要細聞彌漫遊走於空氣中的醇香。上乘的咖啡給人一種濃郁的果香味。

(四)風味Flavor:綜合以上三者對咖啡的整體印象。
有的咖啡風味多樣,酸、甜、苦面面俱到,有的則酸味極度泛濫,完全佔領人的嗅覺和味覺。

品味咖啡應小口啜飲,仔細感受,不要急於一口嚥下,應含在口中,和唾液與空氣稍作混合,再慢慢流入喉嚨。除用舌頭感受味道質感外,再細細回味口腔徘徊不去的醇厚餘香。趁熱品嚐是喝咖啡的基本禮節,即使在盛夏時節也一樣。變涼後風味就會降低,所以沖泡咖啡時,為了不使咖啡的味道降低,可以先將咖啡杯在開水中泡熱。
咖啡的理想溫度在沖泡的剎那為攝氏83度,倒入杯中時為80度,而到口溫度以61-62度最為適當。喜歡冷飲的人則認為品質優良的咖啡放涼以後除香味會有減少外,口感與熱啡是一致的,甚至更佳。

喝咖啡除了要注重溫度外,還要份量適當。份量適中的咖啡喝完後不會有膩的感覺,令人回味無窮。咖啡的味道有濃淡之分,所以不能像喝茶或可樂一樣,連續喝三、四杯,且以正式咖啡杯的份量最好。一般喝咖啡以80-100cc 為適量,有時候若想連喝幾杯,可以加入牛奶將濃度沖淡,或者嘗試搭配不同分量的奶和糖,避免造成過膩的感受。
根據 “食神” 的指導,真正的專家喝咖啡注重原汁原味,是不會加糖或奶的。大家有機會不妨試試齋啡。(編按:“食神” 即會友阿Zac,品酒師。)

另外,喝時的心境、周圍的氣氛亦會影響對咖啡的體會,所以最好在心情愉快及悠閒時刻,找個安靜舒適的地方慢慢享受。

參考資料《咖啡的歷史》作者:鄭萬春;《咖啡無罪的101個理由》作者:馬力奧•馬拉奧/達西•阿•裡馬/胡大一;《咖啡知識大全》作者:樂活文化編輯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87

SENSE隨筆130624搶掠者盈餘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24/sense%E9%9A%A8%E7%AD%86130624%E6%90%B6%E6%8E%A0%EE%8D%BC%E7%9B%88%E9%A4%98/

SENSE隨筆130624
搶掠者盈餘****
掌門執筆

根據澤田勳《匈奴》一書的說法,遊牧社會過的是 放牧–貿易–劫掠“三位一體”生活方式。 遊牧民族要獲得自身無法製造的物資和必需品,必須與周邊定居民族進行貿易,因此先天上是商業民族。 有趣的是,對他們來說,「劫掠」自古就是「貿易」的有效替代策略。***

具規模的“劫掠行為”和“貿易行為”,何者先出現於人類歷史上面呢?這問題不易回答。直覺上,我相信「劫掠」較符合 “自利的人性”!「貿易」是在 “勢均力敵” 或及 博弈論game theory式“持續對局” 條件下發展出來的行為模式。*****

現特應用簡明經濟分析作出探討。
〈古典經濟學原理〉
人類的慾望潛藏心底,難以捉摸; 只有獲得滿足的時刻,那種 “過癮” 的心情,才可以被清楚感知。 因此,經濟學表述慾望的術語為:def.「效用」 utility ,即“慾望滿足的程度”。***
為了工作方便,經濟學假設 “效用” 是人皆相同的和可以計算的,即 “同質的和可量化的”。*** 那麼就像貨幣一樣,可以用相同的單位來顯示了, 那單位叫做“單位效用”。

經濟學又假設,個別“行為人”的慾望構造是獨立的和穩定的,*** 稱為
「消費者偏好」 consumer preference。 用數學表示,就成為「效用函數」, 即消費物品(包括勞務)數量 與所獲效用 的關係。
舉例:行為人A消費一個橙獲得2個單位效用u;消費兩個橙則獲得3u。即消費第二個橙只獲1u,這便合乎「邊際效用遞減律」。****
算式: A (1個橙)=2u,A(2個橙)=3u; 即是說A(1st橙)=2u,A(2nd橙)=1u。

〈消費者盈餘 consumer surplus〉
一個人擁有很多某類貨品, 但欠缺另類貨品, 便會尋求以 “所有” 易 “所無” 。
Th自願性 “交易行為” 可視為行為人放棄某數量 “低邊際效用”的物品, 以換取另一數量 “高邊際效用”的他類物品。****
如此,他的總效用有所提增。 Def. 效用提增的部分為「消費者盈餘」。****
交易雙方均獲得利益,謂之「雙贏」。***

現以“兩橙–兩萍果至簡模型”作出解釋。
假設行為人A擁有兩個橙,B擁有兩個萍果。
兩人的橙和萍果效用函數一模一樣:
A(1st橙)=2u,A(2nd橙)=1u;A(1st萍果)=2u,A(2nd萍果)=1u。B與之相同。

Case I. 設無交易行為:A及B個別之總效用均為3u,社會之效用加總為6u。
算式: 社會總效用 = A(2個橙) + B(2個萍果)= 3u + 3u = 6u。

Case II. 設A以一橙易B一萍果,則兩人各有一橙一萍果:
A之總效用為A(1st橙) + A(1st萍) = 2u + 2u = 4u;B亦然。
各自多出的1u便是“消費者盈餘”;而社會之效用加總為8u。
Th. 自願性交易行為提高了社會福利。****
這原來植基於「邊際效用遞減律」此一對人性的基本描述。*****

那麼搶掠又如何?
掌門流〈搶掠者盈餘〉
Case III. 設A搶掠了B的所有萍果:
則A之總效用為A(2個橙) + A(2個萍果)= 3u + 3u = 6u;
B“手空空,無一物” ,當然地效用為0u。
社會總效用為6u + 0u = 6u,與“無交易行為”情況相同。

人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行動的,*** 不是為了社會總利益而行動的,這也是經濟學的基本前設。(註:稱為「自利性」前設。《SENSE隨筆130220理性選擇》)
從A的觀點考量,搶掠總效用6u明顯高於交易總效用4u。 換句話講,搶掠行為中他獲得的“搶掠者盈餘”3u, 明顯高於交易行為中所獲“消費者盈餘”1u。
結論:搶掠是好的。 “得搶掠時且搶掠,不得已時才交易。”***

「搶掠局」中A享有“搶掠者盈餘”3u,B遭逢“搶掠赤字” 3u;無人享有消費者盈餘。
Th不考慮搶掠的“交易成本”,社會總效用沒有增加,但也沒有減少,而是進行了效用「再分配」。*****
換句話說, 不考慮搶掠的諸般衝突風險和後遺症,*** 對整個社會來說, 搶掠行為表面看來沒甚麼不好.
事實上, 所有社會或明或暗地, 容忍著許多搶掠行為.****
舉例: “封建主義”社會中武士領主階層對農民的盤剝, 便是制度化的搶掠行為.

文明社會禁止搶掠,但常以 累進稅與福利制度 達致相同的「再分配」效果。***
另外,賭博和投機市場 也經常做成“搶掠者盈餘”。***
又:如搶掠者對物品的效用較被搶者高,則搶掠行為甚至可以提增社會總效用。

上述道理便是“搶掠行為”、“索貢制度”和“奴隸制度”等歷史現象的經濟分析!這些行為和制度的風險成本確實極高,但是只要行動規模夠大,*** 例如用整個部族、社會階層、甚至國家的集體力量去做,則完全可行!

此所以 Th搶掠行為經常發生於集團與集團之間,而較少發生於集團的內部。***
上古之世,兩河的巴比倫亞述,中國的夏商,只要維持一支強勁的長距離機動部隊,便足以建立龐大的“索貢制度帝國”。
文明之興也,靠的是“搶掠者盈餘”!****

然則Adam Smith「無形之手」,即“交易行為”,又從那時候開始運作呢?
答案是從來都在發揮著作用,尤其在部族和國家的內部。***
“交易行為”優勝之處在於:
(甲)“短線” 來說, 「雙贏」導致低風險.****
就算從強者的角度看, 搶掠也永遠是高風險作業, “強中自有強中手, SoChun也有失敗時…..” (編按: SoChun一般不刼掠, 他幹的是..…他經常心靈和財務遭受創傷.)

(乙)“長線” 發揮的利益優勢更為重要.
根據〈賽局game theory理論〉
在“一次過對局”的情況下,自利理性導致 “搶掠行為”。 但在“持續對局”的條件下,情況便不一樣了。

從強者的角度看, 長期交易雖然「逐局計算case by case」獲得較低額的 “盈餘”, 但風險成本低, 可持續性高, 長遠有 “著數”.*** 如果交易條件傾斜我方, 就更為理想了.
再從弱者的角度看….. 總好過被搶掠.
如此, 雙方一拍可合, 問題是如何建立起初的 “信任和合作” 關係.

講得太粗疏了罷, 唔得, 這部分要另文再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600

[惡搞文]孔就生神經隨筆: 發神經

大傻仔突然變成產量暴增至每周十篇的博客,指控大頭蔡其實是一個大老千,曾經呃過唔小小股民的錢。大傻仔算是一個年輊人,當年他寫這文章可能大傻仔仲讀緊中學。大傻仔聲稱這次增產只是一個開始。

這宗事件牽連的層面甚廣,有不少地方值得討論,例如大頭蔡是咪搞咁多財技,呃過幾多股民錢咁。大傻仔利用大頭蔡呢一句「我對其中一個問題感興趣」,大傻仔擺出道德武士的姿態,強調若不及教訓屢次騙錢的大頭蔡,將來他們非法盜取的不單是金錢,所以這是不容輕視的道德問題。大傻仔能否在這場道德戰役上勝出?

大傻仔非正式的調查顯示,大部分時間大頭蔡是明知故犯的,而且大部分認為從股民手中騙取金錢不應定為不道德的問題。對於大頭蔡而言,數以百計,甚至是數以千計的上市公司都作出同一行徑,就算有時是犯法,也覺得是無傷大雅。文章增產被人發現後,只有一半財技老千暗中表示將停止騙取股民的錢。據統計,單是在香港,使有大約600間上市公司是老千,所以這不是一個「三分鐘熱度」的玩意。

大頭蔡當年「認為」大傻仔的惡搞未必具阻嚇作用。年輕人生活的特徵是,責任少、時間多、膽子大。惡搞財技老千是時髦、方便的玩意,不容易因一小撮上市公司靠嚇被嚇倒。大傻仔又引用非正式調查,惡搞財技老千在購買股票的習慣上,只有三分之一人減少買老千,大傻仔反而要注視惡搞為博客帶來的負面印象。

大傻仔打出的「道德牌」漏洞頗多,不但爭取不了公眾的普遍認同,同時得罪了財技界「米飯班主」上市公司老闆,暴露出大傻仔博客的發展前景已大不如前,唯有使出一招「發神經」來壯大聲勢。

但你又知唔知呢篇野乜水寫的? 原參考篇文標題叫發爛渣,文章日期是剛好117個月前的同一日,我覺得自己真是玩上身玩到上在癮,呵呵呵。

孔就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772

SENSE隨筆130706竊聽、摩斯碼與非洲鼓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7/06/sense%E9%9A%A8%E7%AD%86130706%E7%AB%8A%E8%81%BD%E3%80%81%E6%91%A9%E6%96%AF%E7%A2%BC%E8%88%87%E9%9D%9E%E6%B4%B2%E9%BC%93/

竊聽、摩斯碼與非洲鼓

執筆人:蟬

近年電影圈興起竊聽主題,德國電影《竊聽者Das Leben der Anderen》,本地電影《竊聽風雲》和《聽風者》皆對竊聽有相當詳盡的描述,其中以《聽風者》最為戲劇化。梁朝偉飾演的阿兵以其天賦的聽力,拆解敵方透過電台發布的秘密訊息。電影將解碼能力描述為天才技能,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竊聽又是怎樣的一回事呢?

竊聽
40年代,美國貝爾實驗室Bell Laboratories人才輩出,創造力泉湧。數學家圖靈Alan Turing 曾參與研究安全話音系統” SIGSALY(又稱X系統)。X系統在二戰期間被應用在美國五角大廈與英國戰情室的一條安全語音線路上,令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邱吉爾可以高枕無憂地通話。

系統將類比analog” 的聲音訊號以高頻率抽樣並「數位化」,再任意進行偽裝,將訊息偽裝成近似收音機雜訊的聲音,並傳至系統的另一端。

二戰期間聯軍曾破獲大量德軍截聽的錄音,德軍錯誤指出該訊號為加密之電報,可見其系統的安全性。

X系統重50噸,佔用40個電話交換機機櫃,並且需要在有空調的房間才能運作,耗電驚人,但安全性甚高,似乎非阿兵聚精會神便可成功竊聽。

長程通訊隨著科技進步不斷變化。

據傳早在西元前十二世紀特洛依戰爭期間,希臘便使用烽火,將訊息傳達到二十英里外的瞭望塔。此外還有旗幟、號角、煙霧和鏡子閃光等傳訊方法。然而早期的方法除有效距離參差不齊外,還共有一個缺點,就是資訊必需只有一個位元 bit”***

位元是由「資訊理論」Information Theory之父夏農Claude Shannon 所創的資訊單位,BitBinary digIT的縮寫,即二元數位,該數位的值只能10

例子一:母親大人問今晚是否回家吃飯,該問題為二元問題Binary question,因答案只能為“回”(1)或“不回”(0)

例子二:女友問今年抑或明年結婚,此問題也是二元問題,答案是“今年”或“明年”,至於哪個是10,此處並無區分。J

摩斯碼
早期的長程通訊由於技術限制,只能傳達二元訊息。***

1841年美國發明家摩斯Samuel Morse 竭力發展一套透過直流電訊迅速表達字母的系統。即後來享負盛名的「摩斯碼」Morse Code**那是一套將文字轉換成一維的電脈衝的系統。

摩斯最初的想法是以英文字彚為基本單位,並以點和空白將之編碼。如。。  。。。  。。。。代表234234是一個字的編碼。可想而知最困難的工作是字典編纂。助手Alfred Vail則負責研發電報機的操作手柄。

後來編碼焦點轉向字母,並使用符號代表字母。經過不斷改進,摩斯編碼成為一個四元系統:即短空、長空、點和線。***

透過字母使用頻率的優化,將最常用的字母如ET用最便捷的編碼表示,使電報操作員少按鍵千百億次。

摩斯碼利用長程電纜,編碼系統和設計優良的電報機,成就長距離和內容豐富的傳送技術。但礙於成本,傳送內容始終偏向簡潔,而且只能依賴字母文字系統才能完成。世上有多達六千餘種沒有文字的語言,這問題怎麼解決呢?

會說話的鼓
英國傳教士卡靈頓John Carrington1949年發表一本小書,名叫《非洲的說話鼓》。卡氏在非洲傳教四十年,熟悉班圖語系的基勒語,並學會打非洲鼓。當地的鼓不單只是一個簡單訊號系統,而且是一種會說話的鼓。***

非洲的語言是聲調的語言,意義不僅由子音和母音決定,聲調的起伏也有決定性的影響。***

舉例:艾拉巴卡‧波以利(高低高高低低低):他望著河岸

            艾拉巴卡‧波以利(高高高高低高低):他煮了岳母J

 非洲鼓只能發出高低兩種聲音,音差約為三度。鼓聲是二元系統,將語言轉換成鼓語時資訊必定有減損。

舉例:基勒語「桑哥」是父親的意思,鼓語為“高高”。但月亮、寇寇鳥、非雷魚和其他一百三十多項意義也是用雙高音字表示的。

為了去除岐義,鼓手在說話時必為短字加上小句。如要說“月亮”則可能打成“俯瞰大地的月亮”;“寇寇鳥”則打成“叫聲奇歐奇歐的小鳥”。鼓手以其創意創造小句並傳說想要傳達的短字。

刪除歧義是潛意識的過程***,聽者雖然只聽到高低交錯的鼓聲,但其實他們把整個句子都聽得清楚明白。

 自然語言都隱含贅餘,而亦因此人們才能理解錯誤百出的話語。

70年代名詩人James Merril在紐約巿地鐵的海報便來自此概念:
If u cn rd this (要是讀懂這句話)
U cn gt a gd jb w hi pa! (就能找到高薪的工作)

在電報員眼中是昂貴的浪費,對非洲鼓手而言則是必要的成分。***

 順道一提,非洲鼓可以一小時內將訊息傳達至一百英里外的地方。

 參考
《資訊:一段歷史,一個理論,一股洪流》
The Information: A History, A Theory, A Flood2012, James Gleick
 本書為2012年英國皇家科普書獎得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978

SENSE隨筆130708繽紛的海邊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7/08/sense%E9%9A%A8%E7%AD%86130708%E7%B9%BD%E7%B4%9B%E7%9A%84%E6%B5%B7%E9%82%8A/

SENSE隨筆130708
繽紛的海邊
A字人執筆

如果各位到過歐美國家的海濱,也許會見過沒有船隻停泊,但卻建設了很多玩樂攤位的碼頭,它們是英國人創造的「海濱勝地」的一種形式。

十八世紀以前,根本沒有人想過到海邊盤桓,更遑論在那兒生活及置業了。
茫茫大海在古代神話及聖經敍事中令人望而生畏 —– 暴風雨因上帝震怒而發動,報復惡貫滿盈的世人;上帝在陸地與海洋之間劃出海灘作邊界, 但女妖仍潛居海中,以歌聲引誘無知俗人走進海洋而慘遭淹沒;海神又不時以巨浪掃蕩驅逐定居沿岸的住民,所以從來只有窮困的漁民才會定居於海邊。***

十八世紀,人民由鄉村湧入城市, 被城市另一套生活方式壓迫得透不過氣來,喚起童年鄉間的“集體回憶”。 人們對 “田園風景畫” 趨之若騖,透過畫作認識鄉間和海岸優美的一面。 為治療城市生活的創傷,人們回到大自然汲取其詩般的“能量”。 甘甜的山泉水、能治百病的溫泉水,還有輕柔拍岸的海潮和 “能解百毒”的海水。

經當時名醫 羅素 Dr. Richard Russell 研究, 證實海水含有 “Sodium Chloride、Azote、Dihydrogen Monoxide” 等元素,內服外用能令人青春不老,疲勞盡消。羅素醫生後來靠 “海水療法”致富,同業紛紛彷效,甚至推銷與本門 (編按: 正義的) “冷池神功” 異曲同工的 (邪惡的) “極冷海水浸泡法”, 一時間海水療法蔚成風尚。

海灘與及溫泉的 “渡假區” 就乘勢 “被發明”起來。 遊客到達溫泉或海濱必會小住一陣,為舟車勞頓歇一歇腳,再從這個“家”出發,探索迷人的環境。 為了盡興,這個陌生地方的 “家” 務必須令客人賓至如歸:一個更廣大、更乾淨、更新鮮、更有陽光的家園。

初時到海岸的都是有閒階級,其中又以 “天下第一閒人”:等待著精神錯亂的父王歸西的“潮人”攝政王—– 將來的 喬治四世 最為顯要,他的攝政王時代奠定了英國文化的趨歸。***

攝政王選擇了 布萊頓Brighton這個海邊城市建立行宮。 布萊頓離首都倫敦只需五小時四輪輕騎Phaeton便可抵達,靜中帶旺。 攝政王,走在時代的尖端,行宮造型設計甚受當時得令的東方文化影響,既有印度的穹頂、回教式尖塔、雙彎拱門,除了奇花異草外,宮內亦有收藏中式寶塔擺設, 喬治四世日常甚至會穿多套帶有東方色彩的服飾面客。

火車的發明令 “週末到海邊一遊” 再也不是富裕人家的專利,大量中產階級湧到布萊頓。 地產投機客和建築商見機携手合作,把海灘、漁港以及幾間破舊的農舍打造成「海邊渡假區」。 它們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英格蘭南岸的地圖上面:Margate, Ramsgate, Hastings, Hove, Worthing, Bognor, Blackpool ..… 此時英國正處於資金過剩的時代,大量游資尋找投資機會,而鐵路正是新興的投資項目。人人都在投資獲利,1870年,全英國有17萬名沒有正式職業,只靠租金或股利維生的人,這些人都準備好搭火車前往海濱。

第一艘航海蒸汽船 SS Great Britain 由 碧仙桃 Bristol 啓航,宣告郵輪時代的開始。 郵輪為海濱帶來更多的閒人,包括 “簡.愛”作者Charlotte Brontë 、前來游泳的巴黎女演員,看巴黎女演員濕透浴衣的作家 亨利.詹姆斯。 碼頭兩側加上木板走道,讓遊客不用暈船也能感受海洋氣息。

碼頭步道上的閒人越來越多,玩樂的設施亦越來越多。 從洛可可式的鐵架舞台演奏的小鎮樂團,到滑稽的魔術師,甚至機動遊戲:里歐波王子Prince Leopold會噴出火焰和岩漿的人造火山、達許伍德爵士Sir Francis Dashwood的地獄洞穴和冥河、 溫德米爾湖區隆隆炮聲的模擬海戰,令人流連忘返。 以玩樂為主的碼頭,至今仍散落在英國各海邊城市。

參考:
《假期:愉悅的歷史》
《The Delicious History of the Holiday》 2000, Fred Ingli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6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