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稱“外匯局”)公布3月末的外債數據,總體來看,我國外債總規模降幅放緩,償債風險可控。
首先,外債余額降速大幅放緩。截至2016年3月末,我國全口徑外債余額為等值13645億美元,較2015年末減少517億美元,降幅為3.6%,較2015年第四季度降幅減少3.8個百分點。
外匯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管濤對本報表示,這是企業對市場的價格機制做出的正常反應。“現在人民幣有貶值預期,恰恰是應該去杠桿,減少外債。”他說。
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認為,造成外債余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歐美等發達國家之間經濟和貨幣政策分化,這導致美元匯率持續走強,利率關系紊亂,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外債的匯率和利率風險上升,使得經濟主體選擇加快償還外債進程。
企業借外債的首要前提是看成本,過去人民幣升值,外債的利息又低,外債的實際成本甚至可能為負。而現在的情況恰恰相反,自2014年人民幣出現貶值以來,外債余額就開始大幅減少。不過根據2016年一季度末的數據來看,外債減少的幅度已經放緩。
建設銀行總行金融市場部韓會師認為,一方面經過近兩年的調整,外債償還壓力減小;另一方面,外匯局也加強了外債提前償還方面的監管。
外匯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外債規模下降與我國進出口貿易下降密切相關。2016年第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5.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5.9%。受此影響,3月末貿易信貸與預付款余額相應下降,占總外債規模下降的66%。
通過數據還可以看出,外債期限結構進一步優化。2016年3月末短期外債余額較2015年末下降8%,而中長期外債余額則較2015年末上升4%。
不過,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部分企業經過前期債務去杠桿化後,公司間貸款等外債數據開始止跌回升。2016年3月末,公司間貸款余額較2015年末增長149億美元,增幅為7%。
根據《關於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的通知》(銀發〔2016〕132號),自2016年5月3日起,本外幣一體化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試點擴大至全國範圍內的金融機構和企業。對金融機構和企業,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不實行外債事前審批,而是由金融機構和企業在與其資本或凈資產掛鉤的跨境融資上限內,自主開展本外幣跨境融資。
國家外匯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預計我國外債規模將趨於平穩。根據目前外債數據變動的趨勢,加上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政策的落地實施,預計我國外債規模將趨於平穩。下一步,外匯局將繼續積極構建和完善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債和資本流動管理體系,加強事中事後監測分析,防範異常跨境資金流動風險。
隨著增收節支各項措施逐步落地,國資委14日對外公布,中央企業效益水平明顯回升。
其中,二季度實現利潤總額3702.2億元,月度利潤平均1234.1億元,比一季度月均利潤增加389.9億元。
6月份中央企業當月實現利潤1419億元,是上半年的最好水平。有38家企業上半年效益同比增幅超過10%, 16家企業效益增幅超過30%。
同時,虧損企業實現扭虧減虧。
今年一季度,有18家中央企業整體虧損,虧損額137.8億元。為此,國資委組織開展困難企業改革脫困專項治理工作,逐戶確定扭虧目標和落實工作責任,各項工作措施逐步到位,經過二季度的積極努力,有6家中央企業扭虧為盈,其他12家企業實現大幅減虧,比一季度減虧70. 6億元。
企業收入降幅逐月收窄。受石油、煤炭、鋼鐵、有色、電力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躍或政策性下調影響,1-6月中央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0. 8萬億元,同比減少1981億元,下降1.8%, 但降幅逐月收窄。
6月份當月實現營業收入2.2萬億元,高於近兩年中央企業月均收入(2萬億元)水平。營業收入仍處於小幅下滑狀態,同時,國資委組織中央企業開展融資性貿易業務清理,低毛利、高風險的貿易業務大幅削減,收入質量得到進一步夯實。
盡管環比開始改善,但券商上半年業績總體仍不理想。
7月21日晚,中信證券(600030.SH)披露業績快報稱,2016年上半年,受市場整體狀況影響,公司的經紀業務、證券投資業務、信用交易業務同比下降,公司的營業收入及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分別下降41.63%、57.35%。
這已是第五家披露營收及凈利潤同比大幅下降的上市券商。從此前包括申萬宏源(000166.SZ)在內的四家券商所公布的營業收入情況來看,同比下滑幅度均接近或超過五成,申萬宏源及國元證券(000728.SZ)甚至下滑幅度在六成以上,暫時在所有已披露年報及業績快報的上市公司中墊底。這也使得整個券商行業營收或創出歷史最大降幅。
營收歷史性大降
申萬宏源是較早披露業績快報的大型上市券商。在2016年上半年,申萬宏源共實現營業收入約60.88億元,這一數字較2015年同期的170.53億元大幅下降了64.30%。這也導致其上半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大幅下降了72.12%。
另外,國元證券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下滑61.24%,東北證券(000686.SZ)同比下滑了56.44%,長江證券(000783.SZ)同比下滑了46.98%。並且,這三家券商上半年實現的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也分別同比下降72.94%,67.84%和54.52%。
而對於沒有披露業績快報,但在7月份披露上半年業績預告的廣發證券(000776.SZ)、國海證券(000750.SZ)等,按其預期凈利潤同比下滑接近或超過50%來推算,其營業收入也必然出現同比大幅下滑。
據Wind資訊以申萬宏源行業分類對證券行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率所進行的統計,今年一季度,該行業營業收入同比下滑34.27%。而整個上半年,營收下滑幅度也將進一步加大。
根據已經公布的上市券商6月份月度經營數據來分析,興業證券預測,可比上市券商上半年營業收入平均同比下滑56.29%,凈利潤平均同比下滑62.21%。
這一數據也已大幅超過2008年同期上市券商28.90%的營收同比下滑幅度,或再度創造歷史。而在2008年全年,營收同比下滑幅度曾高達51.93%。當然,當時上市券商數量更為有限。
盡管營收繼續加速下滑,但實際情況也並非那麽糟糕。以國元證券為例,上半年其實現的營業收入約為14.03億元,而在一季度,這一數字約為6.25億元。計算下來,二季度營收達7.78億元,已經較一季度環比增長了近四分之一。
分析師開始紛紛看好
環比改善也令多位非銀金融分析師開始紛紛看好券商板塊。
從25家上市券商公布的六月份月度經營數據情況來看,6月合計實現營業收入207.45億元,盡管同比下滑了62.45%,但環比大漲51.87%;實現凈利潤102.74億元,同比下滑61.25,而環比繼續上升59.92%%。據興業證券統計,25家上市券商中,有21家凈利潤環比上升,其余4家出現下滑,業績普遍明顯回暖。
因此興業證券認為,盡管測算得到的半年報業績,依舊處於同比大幅被透支的狀態,但從一季度業績低點逐步回升,且6月券商業績強勢複蘇,業績拐點已逐步確立。若市場維持上升態勢,券商業績正反饋將逐步形成,預計三季度業績將同比、環比同時有較明顯改善。
申萬宏源非銀金融行業分析師也在基於市場震蕩的中性假設下判斷,下半年券商業績環比將繼續改善。從凈資產收益率角度分析,上市券商一季度ROE為1.8%,二季度預計可回升至2%—2.2%之間,預計全年ROE水平將在8%至10%之間。
不過,也有券商分析師認為,即使券商業績出現回暖,但由於市場大環境所限,股價持續上漲的動力仍顯不足。
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6.6860元,上周五中間價報6.6669。調降幅度0.29%,為近三周以來最大調降幅度。
北京時間9點15分,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2016年7月25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6.6860元,1歐元對人民幣7.3273元,100日元對人民幣6.2854元,1港元對人民幣0.86193元,1英鎊對人民幣8.7795元,1澳大利亞元對人民幣4.9944元,1新西蘭元對人民幣4.6791元,1新加坡元對人民幣4.9140元,1瑞士法郎對人民幣6.7651元,1加拿大元對人民幣5.0896元,人民幣1元對0.60606林吉特,人民幣1元對9.6997俄羅斯盧布,人民幣1元對2.1419南非蘭特,人民幣1元對169.98韓元。
記者30日從中國電信集團獲悉,8月1日起,中國電信將再次大幅下調國際及港澳臺地區漫遊流量資費,同時開通了覆蓋國人主要出行的106個國家和地區的4G漫遊服務。
據中國電信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提速降費的重要舉措之一,近年來中國電信一直積極與境外運營商談判協商,持續下調國際及港澳臺地區漫遊資費,以方便消費者境外通信服務。本次調整是在去年7月全面大幅下調漫遊資費基礎上的再次下調,49個國家和地區的流量平均資費降幅超過50%,最大降幅將達60%。同時,用戶出訪較多的主要國家和地區基本納入低資費區,如新西蘭等42個國家和地區的標準資費下調至3元/3MB,包天流量包資費下調至25元,標準資費為3元/3MB的國家由30個增加至72個。
據了解,此次中國電信還提出了大區資費統一化概念:比如,調整後的歐洲所有國家和地區流量資費相同,標準資費均為3元/3MB,包天流量包資費均為25元,便於消費者記憶和使用。
此外,在今年奧運會期間,巴西方向的漫遊資費將有特惠。8月1日至31日,漫遊至巴西的天翼用戶可享受流量資費優惠,“包天流量包”資費由85元優惠至25元。
隨著資金壓力持續緩解, 今日,上海銀行間拆放利率繼續呈現多數下行的態勢。
除隔夜shibor上行0.3個基點外,主要品種均有所下降。
其中,7天期shibor報2.3160%,下跌0.10個基點;3個月shibor報2.8150%,下跌0.35個基點。
14天期Shibor降幅最大,下降1個基點,至2.6390%。
商務部17日召開例行發布會,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據海關統計,1-7月,全國進出口13.21萬億元,同比下降3%。其中,出口7.6萬億元,下降1.6%;進口5.61萬億元,下降4.8%;順差1.99萬億元, 增長8.7%。(以美元計,1-7月,全國進出口20278億美元,下降8.7%。其中,出口11676億美元,下降7.4%;進口8601億美元,下降10.5%;順差3075億美元,增長2.6%。)從1-7月外貿運行情況看,我國外貿繼續保持回穩向好的態勢。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從外貿發展態勢看,外貿出口累計降幅已連續5個月收窄。3月份以來,我國外貿出口累計降幅已連續5個月收窄,外貿出口好於美、日、韓、俄、印等世界主要經濟體。我國外貿回穩向好的態勢沒有改變。
二是從企業主體看,民營企業仍然是出口主力軍。1-7月,民營企業出口增長3.6%,占全國外貿出口的46.8%,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6個百分點。民營企業出口占比超過外資企業、國有企業,繼續保持我國第一大出口主體地位。國有和外資企業出口分別下降6.8%和5.6%,
三是從國際市場看,對部分“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出口好於總體水平。1-7月,我對菲律賓、俄羅斯、泰國和印度等“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出口分別增長26.1%、14.5%、9.4%和7.3%。對歐盟出口增長1.7%,對日本出口下降0.2%,分別快於出口整體增速3.3和1.4個百分點。
四是從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占比不斷提升。1-7月,一般貿易出口增長0.8%,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5.7%,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加工貿易下降7.8%,已連續17個月下降,拉低整體出口增速2.7個百分點。
五是從商品結構看,大型成套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保持正增長。1-7月,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下降1.9%和1.6%,但大型成套設備出口增長3%,集成電路等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增長2.9%。七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長0.2%,其中,玩具、塑料制品、紡織品分別增長14.5%、4.4%和3.9%。
六是從區域布局看,東部地區進出口好於全國。1-7月,東部地區進出口11.33萬億元,下降2.4%。中部地區進出口9392億元,下降4.5%。西部地區進出口9427億元,下降7.8%。
七是從進口看,部分大宗商品進口數量保持增長。1-7月,原油、鐵礦砂、銅精礦等10種大宗商品量增價跌,數量增長3.1%-36.2%,價格下降9.6%-33.9%,合計減少付匯577.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800億元),有利於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9:50更新
美元/離岸人民幣報6.6687元,漲0.21%。離岸人民幣一度跌破6.67關口。
9:30更新
周一美元兌在岸人民幣開盤報6.6630,上日收報6.6546。 在岸人民幣開盤大幅走弱近百點。
9:15
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6.6652,較上個交易日調弱441點。調弱幅度為6月27日以來最大。
另外,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數據顯示,8月19日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為94.11,按周跌0.38。
美國9月2日當周EIA原油庫存-1451.3萬桶,創1999年1月份以來最大單周降幅,預期+70.5萬桶,前值+227.6萬桶,創下1999年以來最大降幅。
EIA汽油庫存-421萬桶,降幅創2015年4月1日以來最大,預期-75萬桶,前值-69.1萬桶。
WTI原油大漲近4%,一度漲至47.27美元/桶。
倫敦布倫特原油大漲近4%,一度漲至 49.87 美元/桶,逼近50美元關口。
現代企業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人力資源的競爭。企業的招聘需求能否及時得到滿足,不僅影響企業的運行效率,而且關系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近日,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促進中心發布《上海市企業招聘滿足率報告》(下稱《報告》),以隨機抽樣的方式選取3532家企業為樣本開展調查,研究分析上海市企業招聘需求的有效滿足情況。
《報告》顯示,2016年上半年上海企業平均招聘滿足率為83.3%,這意味著本市企業16.7%的招聘需求未能及時得到有效滿足。在所有類型的企業中,反映招聘員工比往年困難的企業約占53.3%,環比上升0.1個百分點,同比上升14.4個百分點,招聘困難已經是過半企業共同面臨的難題。
同時,《報告》也顯示,近年來上海市企業招聘滿足率呈現明顯下降的趨勢,2011年上半年上海企業招聘滿足率曾接近90%,與之相比,2016年上半年的滿足率降低了將近7個百分點。
《報告》分析認為,上海市人力資源市場的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未來繼續下行的可能性較大。
究其原因,業內專家認為,主要是受到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和本市人口結構變化的影響。
一是隨著上海市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化,經濟增長開始從追求數量的增長轉向質量的提升,產業升級對於從業人員的知識、技能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由於受到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影響,企業進一步提高員工薪資水平的空間受到擠壓,部分就業崗位對勞動者的吸引力有所下降;
三是上海市勞動年齡段人口逐年減少,勞動力有效供給不足,勞動者對於薪資待遇、工作環境的期望值則不斷提升,人崗匹配契合度的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招聘滿足率產生了影響。
中國企業聯合會副研究員馮立果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里面存在的主要問題還是結構性就業矛盾,即市場化的人才需求和非市場化的人才供應之間的矛盾。現在大部分的用人單位采取了市場化的手段,即根據經濟、技術的發展形勢和企事業單位的發展需要,向社會招聘人才。但現行教育系統的人才供應總體上還是非市場化的,總體上來說還是計劃化的人才供應。
《報告》還列出了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三大類型企業的滿足率。
其中,外資企業招聘滿足率最高,達86.4%;民營企業招聘滿足率為82.5%,近年來持續呈現上升趨勢,雖仍略低於總體水平,但兩者之間的差距明顯縮小;國有企業招聘滿足率為82.3%,環比下降4.5個百分點,同比下降4.1個百分點,下降幅度高於其它各類型企業。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近年來民營企業發展迅猛,在管理上走出了家庭型、經驗型管理的小圈子,開始重用人才、重視現代化管理,合理設計薪酬體系,增強了企業的吸引力。
而國有企業招聘滿足率的大幅下降,除了受人力資源市場結構性矛盾加劇的影響以外,國有企業市場化招聘程度不高,市場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有些招聘崗位薪資待遇、發展前景、工作環境都很有吸引力,招聘條件要求也並不苛刻,前來應聘的求職者卻不多,符合企業要求的求職者則更少,導致部分優質崗位資源長期閑置。
馮立果認為,總體上來說,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招聘市場化程度比較高,更多追求人的才能,而非社會關系、學歷等。其中,民營企業更講求招聘的人員能否盡快為我所用,創造價值。而國有企業總體上來講招聘的市場化較低,在用人上會存在一些非才能性、非經濟性的要求,會存在講究社會關系等因素。
其實,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在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上就提出,要深化企業內部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制度改革;國有企業要合理增加市場化選聘比例,合理確定並嚴格規範國有企業管理人員薪酬水平、職務待遇、職務消費、業務消費。
馮立果認為,國有企業招聘市場化的實現,難度不在於單個國有企業本身,而是一個制度性的問題,國有企業本身會有總體性平衡的要求。
“十八大以後出現的國有企業限薪、工資總額預算管理等,也可能會影響到國有企業招聘的滿足率,目前國有企業總體上處於人才流出較多的情形。特別是一些科技型的央企,比如航天、軍工、石油等領域的央企,在限薪的情況下,那些科學家、工程師收入下降,這些人有的自己出去創業,有的去了收入較高的民營企業和混合所有制企業。”馮立果補充道,現在國有企業總體上效益在下降,跟前幾年情況不大一樣了,這也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