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17nm1.html
曾经有位搞技术分析的朋友,进了我们的一个基本面分析的Q群,看到群里的朋友每天为了某家公司的未来发展争得不可开交,他说你们早上开盘就争论,到底能不 能买,在哪个价格买,买了拿多久,又在哪个位置卖,反反复复搞到收盘也没争出个结果来,纯粹是在浪费时间。我们搞技术分析的,买入点、止损止盈位等指标, 几分钟就说得清清楚楚了。
又曾经有位基本面分析的前辈对我说,你每天就看看报表,一不去研究生意,二不去公司了解,三不去市场调研,净看过时的报表搞什么量化分析,能判断一家公司的未来吗?他说定量的东西根本就是细枝末节的,定性才是基础。
关于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的门户之争历来就有,我想,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一定要分出个高下,让对方心服口服,只怕都不会有结果。德隆专家曾经说 过,炒股就要是搞清楚三个知道:知道能涨多少、知道能跌多少、知道期限有多长。从这个观点来分析,那么大多数所谓的价值投资者,只怕没法解决这三个知道, 相反技术分析派却能基本解决。我不是搞技术分析的,也不想再去学习,因为价值派过去和现在都有很多大师,我完全可以不断的向这些成功者学习,而技术派就差 了很多,像Livermore和江恩虽然过程曾经很辉煌,但结局都比较悲惨。再者,我本人从事的是会计职业,完全没有必要舍弃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定性和定量到底哪个更重要?这应该是价值投资者们经常争论的问题。我是做财务的,每天和数字打交道,如果说我有能力圈,那我认为它就是量化估值。所以炒股我喜欢看财报和公告,因为这是我可以利用的能力圈。我曾经写过一个帖子:《看财务报表是否有意义》。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那就是:短线凭感觉,中线靠估值,长线看生意,而财报的意义主要在估值上,所以我目前以中线为主,未来可能会逐步向长线过渡。
估值对于长线重不重要呢?我举两个例子:
例一:有两家公司,一个ROE为10%,另一家ROE为20%,如果前者你以10PE买入,后者你以50PE买入,你认为哪家估值更有安全边际?如果我们持有30年,期间ROE一直不变,30年后都以10PE来定价。那么前者获利16倍,后者获利46倍。
例二:有两家公司,一个ROE为10%,另一家ROE为25%,如果前者你以10PE买入,后者你以20PE买入,你认为哪家估值更有安全边际?如果我们持有5年,期间ROE一直不变,5年后PE估值不变。那么前者获利0.6倍,后者获利2.1倍。
很明显,对于长线来说,ROE才是关键,估值水平并不重要。至少相对估值水平不重要,而DCF这类的绝对估值,其实我认为最终仍然是要以预期ROE为主要参照的,并且只能毛估估,因为那几个变量,实在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so5.html
自從去年正式投資以來,我加入了價值交流群,自己也在今年組建了一個投資交流群。由於時間比較充裕,在網絡上與人交流的機會和時間就比較多。這期間我獲益 很多。但也有比較激烈的碰撞和爭論甚至爭吵,這樣過去了一年多了,我不禁要反思一下自己網絡交流的目的和方式,如何讓自己和別人的時間更有價值,如何才能 更快的學到東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dtof.html
對價值投資者來說,安全邊際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巴菲特曾經這樣說,「我們強調在我們的買入價格上有安全邊際。如果我們計算出一隻普通股的價值僅僅略高 於它的價格,那麼我們不會對買入產生興趣。我們相信這種安全邊際原則——本·格雷厄姆尤其強調這一點——是成功投資的基石。」
現在的問題是,一些人認為安全邊際並不是最重要的。 任俊傑先生和朱曉芸女士在《奧馬哈之霧》一書中指出,「在格雷厄姆給予巴菲特的三個基本投資理念中,安全邊際只是其中的一個,而且——特別是對於巴菲特後期的操作而言——並不是最重要的那一個。」
我不認可這樣的觀點及其背後的邏輯。
任、朱的理由可以歸結為三個,我們先來看第一個:
面對股票價格長期位於相對高位(與20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相比而言),巴菲特在1992年致股東信中指出:「我們的投資策略跟15年 前的標準一樣,並沒有多大的變化……我們希望投資的對象,一是我們所瞭解的,二是具有長期的遠景,三是由德才兼備的人來經營,四是有非常吸引力的價格。但 考慮到目前市場的情況與公司的資金規模,我們現在決定將『非常吸引人的價格』改成『吸引人的價格』……」我們認為這一修改值得注意,它除了顯示出巴菲特對 股價的長期高漲有些無奈之外,還向我們傳遞了一個重要信息:在一定條件下,安全邊際並非完全不可撼動。
如果我們將安全邊際定義成價值與價格之間的差異,那麼很容易聯想起一個類似的概念——毛利率,毛利率是衡量企業收入和成本之間差異的指標。如果我們說,企 業盈利的關鍵在於收入和成本間的差異,恐怕沒有人會反對,而且有很多投資者都青睞毛利率高的企業。但是,我們也知道,毛利率並非越高越好,如果企業適當地 降低產品銷售價格、擴大銷量,最終獲取的毛利可能會更多。
這個時候,我們是否可以認為,收入和成本之間的差異對企業來說不重要、或者說不像以前那麼重要,不是企業盈利的關鍵了?
對巴菲特來說,由於伯克希爾規模的擴大,如果對買入價格有著和以前一樣的要求,可能大部分資金就只能閒置,適度放低要求雖說對投入的資金來說投資回報率降低,但對公司整體而言投資回報率卻是提高了。
同理,市場整體股價水平的高漲也不意味著投資者可以忽視或輕視安全邊際。因此,安全邊際確實不可撼動。
任、朱的第二個理由如下:
一 年後,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商學院所講的一段話則對我們的觀點提供了進一步的佐證:「介入一家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時我會非常慎重、我會從我信得過的人那裡購買 股份,我要仔細考慮價格。但是,價格是第三位的,必須建立在前兩個因素的基礎之上。」現在我們不妨想一個問題:一個只能排在第3位以及可以視市場條件、投資標的和資金規模變化而作出適度修訂的投資標準真的是價值投資體系中的核心要素或精髓中的精髓嗎?
其實,巴菲特之所以將價格因素排在第三位,並不意味著它就沒有前兩個因素重要。巴菲特曾經闡述過伯克希爾收購企業的標準:
(1)
(2)
(3)
(4)
(5)
(6)
我們能否說巴菲特收購企業最注重的是企業的規模呢?
更進一步說,前面兩個因素是為價格因素作鋪墊的。因為,如果不是經營良好的企業,經營者如果不能讓人信得過,則該企業的價值就難以甚至無法判斷,那麼,表 面上很低的價格就有可能實際上極其昂貴。我們知道,巴菲特推崇用折現現金流法來對企業進行估值,瞭解這一方法的朋友會知道,對一家經營狀況欠佳(如自由現 金流為負,如盈利能力極不穩定)的企業,對於一家經營者不能讓人信得過的企業(如可能隱瞞了企業估值關鍵信息,可能將本該歸屬股東所有的錢亂花掉),估值 是何等之難!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格雷厄姆是如何提出安全邊際的重要性的:
在古老的傳說中,智者終將生死大事歸納成一個短句,「這也將逝去」。將穩健的投資觀念濃縮成簡單的句子,也是相同的挑戰,我們冒昧地提出一句座右銘,「安全邊際」。這是貫穿先前所討論全部投資策略的脈絡——它有時候很明顯,有時候則比較間接。
以我的理解,安全邊際,也唯有安全邊際能貫穿價值投資的脈絡,因此,也唯有安全邊際能成為價值投資的基石。
我們知道,
安全邊際=股票價值-價格
1、
2、
3、
4、
5、
任、朱的第三個理由是這樣的:
我 們絕不是在吹毛求疵、咬文嚼字抑或小題大做。將一座用數十年打造的投資殿堂或將一顆仍在茁壯成長的參天大樹放置在一塊怎樣的基石或土壤上,絕不是一件隨隨 便便的事情。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把這座殿堂或大樹最終安置在「安全邊際」這塊基石或土壤上,它是否意味著當投資者買入的公司股票的價格有一天(通常不需要 太長時間)超出安全邊際所允許的上限時,不論公司股票的質地優劣,都需要盡快售出呢?如果是這樣,它是否也意味著當成功買入一隻股票後,需要人們必須隨時 關注其價格變化,從而讓這類經常性的「稱重作業」塞滿他們的日常工作呢?
如果上述邏輯存在,為何我們在對巴菲特多年投資歷程的深入觀察中,從未發現他有這樣一種操作習慣?
這個理由也不成立。價值投資者在買入股票時追求安全邊際,並不代表他一定會在股價達到其價值時賣出,這裡面沒有邏輯上的必然關係。投資者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才能作出決策。
首先,賣出後是否能夠馬上或者很快買到更便宜(價格低於價值)的股票,如果能,賣掉就是了;如果不能,那可能就不會賣。這需要根據市場情況作出判斷。
其次,要考慮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可不僅僅是印花稅和券商佣金,對伯克希爾來說,還有資本利得稅。考慮到交易成本問題,對長期持有、獲利豐厚的股票,即便股價高估了50%,巴菲特恐怕都難下賣出的決心。此外,對中小投資者來說,股票賣掉後如果確實下跌了,能夠很快在低位買回,對伯克希爾這樣的大象來說,可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最後,還要考慮非經濟因素。對巴菲特來說,他並非完全從經濟利益出發行事,否則,他為什麼不賣掉護城河日漸乾涸的華盛頓郵報的股票呢?對此,巴菲特是很清楚的,他曾經這樣說:
我們將繼續保持我們的大多數股票,無論相對企業內在價值而言它們是如何定價的。這種至死不渝的態度,與這些股票要求的全價一起,意味著不能指望它們將來像過去那樣快速推高伯克希爾的價值。
……
現在我們寧願留在原地不動,儘管這意味著較低的回報。我們的理由很簡單:我們已經發現輝煌的業務關係不僅少見而且令人愉快,因此我們要保持我們業已發展的關係。
寒鴉上樹,寒鴨入水,對巴菲特的某些做法我們不必盲從。a
2011-9-26 TWM
一向辯才無礙的趙少康,在兒子趙大開面前講到投資,也只能乖乖閉嘴。被精於投資的黎智英大讚「很有投資 觸覺」的趙大開,首次和父親連袂出現在媒體上,要告訴你昔日政治金童怎麼教養出未來的投資金童。
撰文•方沛晶 中廣董事長趙少康一向言詞犀利,他在政壇辯才無礙、咄咄逼人的形象深植人心;之後轉往媒體發展,在節目罵人依舊火力十足。然而,不管是趙立委或趙董事長,面對「私人理專」,他也只能乖乖閉嘴,因為依據幾次操作經驗,這位私人理專的功力令趙少康心服口服。
五年前,這位理專就建議趙少康買進蘋果股票,當時趙少康以五十四美元進場,飆漲到一百美元,之後又回跌到 六十美元,趙少康瞞著理專獲利了結,結果看著蘋果股價一路衝到四百美元,只能扼腕。
之後,理專曾建議趙少康買Google股票,他嫌太貴;金融海嘯時又建議買黃金和石油期貨,但他又嫌太麻煩,最 後眼睜睜看著這些投資標的愈漲愈高,錯過賺錢好機會。
這位出手神準的年輕理專,不是別人,正是趙少康今年才二十一歲的兒子趙大開。趙少康、趙大開父子首次連袂 接受媒體專訪,談到過去的投資經驗,趙大開對這位投資慢半拍的老爸直搖頭;被兒子吐槽的趙少康沒有慍色,反 而帶著得意的微笑。
十七歲就當趙少康的理專 趙大開年僅十七歲時,竟然就眼光精準地相中蘋果股票,而趙少康也聽信未成年兒子的建議,大膽買進當時根本不成氣候的蘋果股票,這跟趙大開從小就顯露投資天分,而趙少康也採取開放的教育方式有關。
今年升大四的趙大開,從小就對數字特別敏銳。媽媽梁蕾笑說,「如果真的有遺傳,絕對不是遺傳到我!」因為 趙大開五歲,就會「糾正」媽媽光看包裝、顏色的購物習性,就連去便利商店買洋芋片,趙大開都會仔細計算每一 包內含幾克,換算成一克多少錢?以決定買哪一種最划算。
「不過,他這種愛計算的個性有時候真的很煩!」梁蕾說趙大開念國中,有次在捷運上追著她問,一列捷運有多 少車廂?一天有多少班次?想依此計算捷運公司可以賺多少錢,這對價錢、數字一向大而化之的梁蕾而言是很頭痛 的問題。
好在爸爸趙少康對趙大開的投資天分很欣賞,不管多繁瑣的問題,都會想辦法幫兒子解答。他注意到趙大開對於 企業怎麼賺錢、怎麼成功特別有興趣,從趙大開國中時就開始帶一些財經雜誌和企管書回家,看到有趣的產業訊息
,還會剪報給兒子看。
「很多東西我覺得有趣,不見得會持續關注,但爸爸提供資訊管道,也會和我討論,是讓我深入研究下去的動力。」趙大開上高中以後,累積很多投資理財知識,希望從紙上操作變成實際投資,於是大膽開口向趙少康提出要求,才建議爸爸讓他投資蘋果股票。
當時,趙少康沒有拒絕兒子,反而心想,不如趁機來個理財教育,要求他用從小到大存下來的零用錢投資,讓兒 子知道「投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沒想到,反倒是趙少康自己心臟不夠強,沒經過兒子同意就急著獲利了結,讓趙大開嘔到現在。
擅長從生活中觀察投資趨勢的趙大開,投資眼光不僅讓父親趙少康折服,最近還被精於投資的壹傳媒集團主席黎 智英當作範例,大讚他「很有投資觸覺」。
其實,剛升大學,趙大開就跟在黎智英身邊學習,大二暑假則是跟著趙少康的貿易商朋友,到國內前幾大傳產企 業走了一圈;今年暑假,趙大開更通過台灣和香港的層層面試,到巴克萊(Barclays)投資銀行部門實習,每天工 作十四個小時。
年紀輕輕就能跟在大老闆身邊,還能走訪大企業、到外商實習,趙大開擁有比同齡年輕人更豐富的經歷。或許有 人認為,這是「靠爸」光環的特殊禮遇,但趙大開不諱言,「我知道我的家境比很多人好,但不是只有從零開始才 要努力,我的機會比別人多,更應該好好把握,努力多學一點。」聽到兒子的告白,趙少康也坦言,白手致富的時 機已經過了,現在大多數的孩子物質並不缺乏,缺乏的是「經驗」和「觀念」。尤其是現在世界變化太快,金融風 暴兩、三年就來一次,父母應該從小訓練孩子的理財觀。
想知道一向辯才無礙的趙少康,怎麼被兒子吐槽?趙大開又從老爸身上學到什麼?以下是趙少康父子的精采對談十七歲從蘋果開始投資生涯︽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大開的第一筆投資從何時開始?
趙大開答(以下簡稱開):大概高二,那時候我開始用iPod,就覺得iPod的使用方式和一般的MP3很不一樣,又很 有設計感,周遭越來越多人用,覺得這一定會熱賣,就跟我爸講要買一點。那時候我爸說,那個誰誰誰說蘋果股價 太高。當時蘋果股價大概五十四(美元),本益比到二、三十倍了,爸爸就說這樣不好、那樣不好。
趙少康答(以下簡稱康):我有一些朋友在投資圈工作,有的還是基金經理人。我跟他們講,我兒子覺得蘋果不錯,所有人全都反對,他們說已經漲這麼高,買了會變成笑話。可是大開就說他一定要買,我只好說,那用你從小到
大存的零用錢買(大約一萬美元),你出多少、我就出多少。
開:結果我一買,它就開始跌,就很嘔啊!然後我爸就開始嘲笑我,好險後來又漲了,不過就被爸爸賣掉了。 康:因為那時蘋果曾經漲到一百,又跌到四、五十,漲回到六十幾的時候,我就說可以了,沒有經過他同意就賣掉了;之後股價一路飆,換我一直被吐槽。
開:對呀,現在(蘋果)都已經漲到三百多了。 從黎智英身上學視野的重要問:大開好像接受過黎智英的「特別指導」? 康:黎智英很喜歡他。大開剛考上大學的時候,就在Jimmy(黎智英)那邊實習一個月,跟黎智英的兒子一起,他
親自教這兩個人經營理念、怎麼投資之類的。
開:通常早上就帶我們去看公司怎麼運作,下午他(黎智英)如果有時間,就跟我們講一下自己的過往經驗。從他 身上我發現,如果決定要做一件事情,就要相信自己的理念,不應該遇到挫折就放棄;再來就是視野很重要,要去 看未來十年、二十後的趨勢。
康:Jimmy很有意思,他小孩都在接受不同的訓練。像我女兒剛要升大學的時候,就跟著黎智英的女兒去香港學一 個月彩妝。黎智英很重視子女practical(實務)上的訓練,這比死讀書好。
我覺得父母應該要培養小孩不一樣的想法。前兩天我還講說,黎智英把股票都賣了,現在cash is king(現金為王),大開就說,搞不好現在cash is dying(現金正亡)!雖然觀點不一定對,但至少他會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我覺得還不錯,我們也鼓勵他這樣。
小時候我們帶他去義大利看拉斐爾的藝術品,他那時才八歲,我就跟他說,你看人家八歲就可以雕出這個,那你 呢?他就回我說,「那你自己幾歲?」所有旅行團團員都在笑。(記者:當時你的反應是?)咳,我覺得也是有道 理啦。
從看錯惠普體會股市的無常問:有沒有哪一支股票讓你看走眼過? 開:有啊,最近就惠普,跌到爆了嘛!我覺得自己看得還不夠遠。其實我覺得惠普產品不錯,而且當時我覺得平
板在操作上不太可能取代個人電腦,但問題是,現在大家換筆電會買平板,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是基層,基層才需要有鍵盤一直打字,經理級以上的可能看別人做好的資料。這個就是自己的問題,我沒有看懂。
康:他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會跌成這樣?其實我跟他媽媽很高興,我們會覺得說你不可能做股票一直賺嘛,一定 要賠,才知道這個東西真的是變化莫測的;最好給他一點失敗的經驗,讓他不要那麼自信。
問:你這個暑假到Barclays實習,有什麼心得? 開:我剛去的時候壓力其實很大,坐我旁邊的是一個台大財金、會計雙主修畢業的Intern(實習生),要跟上比較
吃力。而且大家早上八點半去,做到晚上十點是正常的;有些同事做到二、三點,有時候周六、日也是這樣,不過
後來就習慣了。
康:他剛去Barclays實習的第二個禮拜,有一天很晚回來,跟我說老闆丟一個八億美元的Project(專案)給他。我 嚇一跳說,多少錢?怎麼會給一個實習生做這麼大的Research(研究)!他說有一個正職搭配,可是那個正職要忙一 個更重要的案子,所以就給他做;所以說,這個訓練真的可以接觸到很多東西。
從經驗累積正確的理財心態問:如果說,跟你一樣年齡的年輕人,想從現在開始培養自己的財金知識,你會建議 他們透過什麼樣的方式?
開:我覺得第一點是心態,你不要覺得平常工作這麼辛苦,哪有力氣去看這些理財資訊?你要想,這是一個可以 比你工作還要輕鬆、又能賺錢的東西,多去接觸不會有壞處的。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大部分人買東西會把不同牌子拿來比品質、比價錢,但很多人買股票不比較的,誰說什麼 很好,就去買了。買小東西、花小錢的時候很注意,然後大東西反而不注意,我就覺得這很奇怪。
康:很多人亂投資一通,結果一輩子辛辛苦苦賺的錢,一次風暴就賠光。我最近就跟他討論,假如我的積蓄,一 次風暴少掉四分之一,再一次剩下十六分之九,一半都沒有了。現在兩、三年就來一次風暴,只要十年,你一輩子 的努力就通通都沒了,多慘的事情!
現在的世界變動太大了,父母應該從小訓練孩子理財觀念,不要等到長大。我們不是真的要靠股票賺多少錢,最 重要的是透過一些討論驗證,讓孩子得到經驗,這比那些錢來得重要多了。
趙少康 出生:1950年 現職:中廣董事長兼總經理經歷:立法委員、環保署署長、飛碟電台董事長學歷:台大農機系、美國克雷蒙遜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
趙大開 出生:1990年 經歷:跟在黎智英身邊學習在巴克萊實習時處理過8億美元的案子學歷:松山高中、政大企管系「投資金童」的養成之路
2005年 高一,Google剛上市時建議老爸買,趙少康嫌200美元太貴,之後股價一路漲到700美元2006年 高二,觀 察到iPod使用者越來越多,用1萬美元,以54美元買進蘋果股票2007年 高三,玩過剛在日本發售的任天堂WII大為驚 豔,以25美元買進任天堂股票,一年內獲利約40%2009年 蘋果從近200元回跌,趙少康擅自在70元附近賣掉,之後 股價一路往上飆,至今近400美元看好避險需求,建議爸爸在800元附近買進黃金期貨,趙少康嫌麻煩,之後金價一 路漲到1800美元看好公司發展,以46美元買進惠普股票,目前股價已腰斬到23元,尚未認賠賣出
趙少康取名有學問 趙少康的一對兒女,名字都很特別,兒子叫大開、女兒叫大方,幾乎讓人聽過就記得。其實這兩個名字是有典故的,「大開」是媽媽梁蕾取的,梁蕾喜歡金庸小說,而武俠人物幾乎都是大開大闔、縱橫馳騁的英雄,所以兒子取名大開。
至於女兒趙大方,趙少康則是取自《老子》的「大方無隅,大器晚成」,意指最方正的東西是沒有稜角的,希望 女兒可以外方內圓,有原則也有包容力。
雖然寓意深遠,不過這兩個名字,因為一個是比「小開」更有錢的大開,另一個則是直接以大方為名,導致兄妹 兩人常常被朋友拗請客,還有剛認識的朋友拚命追問「本名」是什麼,讓兩人哭笑不得。
http://www.eeo.com.cn/2011/0929/212792.shtml
本刊见习记者 迟有雷 /文
“入行网游一年了,起初是被老板拉下水的,到现在慢慢适应了水性。我们习惯脚踏实地地干活,也要学会适应水里的环境。而现在的这条微博就是我从水下发出来的,不为别的,只是想证明,无论水深浅,我们都能干好事情。”
2011年6月21日15:00,樊小宁在深圳大学游泳池一米多深的水里,在研祥研发的特种计算机上发布了一条腾讯微博。
樊小宁,网络游戏公司梦天堂的总经理,特种计算机制造商研祥的董事。接触过樊小宁的人谈到他时都说:“老樊这个人,不简单。”
事后很多人认为这是樊小宁的一场个人秀,也是梦天堂的一场炒作。“我不在乎同行怎么看。”樊小宁面对质疑时曾对外多次这样表示。
至此,他落下了“话题王”的美誉。
从进入游戏行业的第一天开始,和他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话题有“游戏国学,真假七龙珠、西藏祈福、水下微博第一人”……他不断刷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话题。
网游圈里的外来汉
刚过不惑之年的樊小宁年轻时沉默寡言,以至于家人担心,是否因为太老实会被欺负。
“当时一个人从江西去深圳,举目无亲,只能住便宜简陋的10元店。”回忆起当初在深圳打拼的日子,樊小宁说:“生活的确能改变人的性格。”这也是他早前接受采访经常提及的经历。
来研祥之前,樊小宁做过保健品、消费品等行业的品牌销售和策划,积累了很多经验。进入研祥后,很多人纳闷这个外来汉能否做好计算机。“大众化+另类营销”的方法让研祥迅速占领了特种计算机的市场,并成功打到国外。这也让质疑他的声音淡了下去。
“樊总做事不按常理出牌,不过往往收到奇效。”一位负责研祥传统业务的副总这么评价。
当研祥宣布进军网络游戏时,他自然是作为不二人选被推了出来。2010年7月30日,随着研祥宣布进军网游,梦天堂也随之诞生。
然而这次,似乎没有那么一帆风顺。
“以为网游是个金矿,人傻钱多。”一位业内人士说,“可如今早已不是那个时代了。”
樊小宁告诉本刊:“除了公司的战略投资考虑之外,我们还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将是今后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网游符合这个特点。”
“高利润回报,多元化可持续发展,品牌和交集用户的覆盖是研祥投资网游的目的。”游戏行业资深人士梁华栋说。
导演七龙珠
2010年5月13日,一则“研祥亿元进军网游,欲代理《七龙珠》”的消息在网游行业炸开。
当时,给外界的感觉有2种。一是研祥这种实力的公司进军网游,势必会在网游行业引起波澜。二是大手笔。亿元进军网游,一上来就代理大作,更是佐证了 第一种猜测。而彼时,《七龙珠》在国内外的人气很高,代理费更是传言高达3000万美元。国内还有久游、腾讯、盛大这样有实力的公司在争相追逐。
如果真的是这样,这种阔绰的做法确实像个大佬所为。7月30日,上海chinaJoy,研祥宣布成立梦天堂网络公司,同时启动5亿元进军网游市场。随后,《七龙珠OL》代理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同年9月9日,一则“《七龙珠》代理权生变,盛大或将接手代理权”的消息再次刺激了业内神经。随后,梦天堂官网上去除了所有关于《七龙珠》的新闻, 而就在之前这些宣传资料都占据官网的显著位置。樊小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该产品的代理依然还在谈判中。”但随后的一句话让人颇感蹊跷,“与其期 待《七龙珠OL》,不如先期待梦天堂推出的第一款MMORPG产品。”
2011年4月26日,随着盛大宣布正式获得《七龙珠》在华代理权后。这一场长达一年之久的代理权风波也渐渐平息。
关于代理权有两种说法,一是研祥出价太低导致谈判破裂。二是研祥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如同罗生门。据一位离职的梦天堂员工透露,“主要是研祥出价太低,研祥并没有外界看来的那么大方。”
“游戏开发很不成熟,开发了才30%不到,赶不上公司的产品档期,”樊小宁说,“第一款要适合我们的游戏。”比这个更令梦天堂担心的是这个游戏牵扯 到三方。动漫《七龙珠》来自日本,游戏是由韩国Ntl-inc公司负责研发,再代理到国内。“早听说跨国沟通很麻烦,游戏内容后续跟不上就会出大问题。”
出手天堂梦
研祥再次出手的是《天堂梦》,它替代了《七龙珠》成为梦天堂首款产品。
同为韩国制造的《天堂梦》,由知名的网游公司娱美德研发。在韩国、日本、中国港台等地测试了一年多时间。各项数据表明,这是个品质不错的游戏。“我是个谨慎的人。”樊小宁说,“我会拿出一张白纸,将两款游戏的各项数据在纸上列出来做对比。”
“选游戏就像选女朋友,光长得好看不行。还要看内涵,是否门当户对。”《天堂梦》是梦天堂心目中的女朋友。
这款游戏如今进行了2轮测试,一位玩家评价,“多角色养成模式,电影式剧情表现手法让游戏玩起来不累。”更重要的是,“有个疲劳度设置,让我这种没有什么时间的人可以不用花心思泡在上面。”
值得一提的是,一场浩浩荡荡的“天堂梦西藏祈福活动”今年3月开启。从海选祈福玩家开始,到活动落地,历经一个月时间。
很多人认为这是梦天堂的一场秀。甚至招来了“反网瘾斗士”陶宏开教授的质疑:“梦天堂进军西藏了,希望梦天堂目的是引导西藏孩子科学上网,而不是用妖魔鬼怪的游戏引诱他们沉迷其中。”
对此,樊小宁说“梦天堂从成立之初就是要做个有责任感的公司,在还没有商业化的时候就开始做慈善。”
著有《价值百万的网络营销》的时评人张书乐说:“梦天堂的噱头不停、实效不显,完全堕入了推广为王的魔道。”
“最终是玩家认可,其它都是手段,”樊小宁说,“业界的态度不重要。”
|
||||||
頂新四董魏應行,以十年時間一雪當年入主味全失利的前恥,他所負責的頂巧控股和全家便利店,今年營收將達到百億人民幣,已成為集團繼食品製造後的另一隻金 雞母。 撰文‧方沛晶 今年頂新四董魏應行喜事連連,先是七月下旬長子魏士傑完成終身大事,他開心地鼓勵兒子、媳婦生育,說「多子多孫多福氣」;接下來,他負責的頂巧控股與全家 便利店,今年營收可望達到百億人民幣,讓魏應行揚眉吐氣。 魏應行專門負責頂新集團流通事業,其中頂巧控股以餐飲為主,一九九六年成立的德克士西式速食,目前店數有一○五四家,今年營業額上看人民幣五十一億元,在 大陸西式速食市場,與肯德基、麥當勞並列中國三大速食品牌。 另一餐飲連鎖,則是二○○六年從北京開始展店的康師傅私房牛肉麵,目前有一一八家店,預估今年營收可達到人民幣六.一億元。至於○四年才進軍中國大陸的全 家便利店,頂新集團持股過半,目前已達到九百家店,遙遙領先前年才進軍中國的統一超商三七三家店。 過去十年,魏應行在中國埋頭苦幹,證明自己的經營能力。今年九月,他把一開始虧掉的五千萬美元賺回來,現在頂巧控股淨值七千二百萬美元,這也是他重新面對 媒體拿出的第一份成績單,一雪當年入主味全失利的前恥。 十年前 入主味全讓魏家慘跌一跤 長達十年的時間,相較大哥魏應州(康師傅董事長)、二哥魏應交(頂新集團董事長)和三哥魏應充(味全董事長)的意氣風發,魏應行可說是沒有聲音的隱形人。 魏應行在魏家四兄弟中總是扮演先鋒部隊,他自己形容:「家族兄弟經營事業,踩第一步、砍第一刀的人是我。」一九八八年,魏家先派魏應行赴大陸探路,後來才 在老大魏應州領軍下,靠泡麵發跡。 然好景不常,一九九八年五月,人面廣的老四魏應行,透過市場派「阿丁」陳賢保牽線,耗資百億元入主味全,種下禍根;隔年,味全虧損六十多億元,大陸康師傅 虧損十多億元,年底又進入百億票券還債高峰期,讓頂新魏家面臨空前的危機。 所幸,日本三洋出手解圍,入主康師傅,但隨著味全股價攔腰再折半,魏應行的行事轉為低調,二○○二年被大哥魏應州調回大陸,轉戰大陸發展加盟連鎖事業,幾 乎從媒體版面上消失。 當時魏家四兄弟僅說「再也付不出跌倒的代價」,私底下,對老四橫衝直撞、毛躁行事,三位兄長曾抱怨指責過,但大哥魏應州這幾年向友人透露,現在的老四長大 了,真的做得很不錯! 十年間 每月十五張登機證四處奔波魏應行圓呼呼的臉上掛著憨厚笑容,和十年前一樣,只是鬢邊多了幾縷白髮,見證這幾年的打拚。 「鄧小平有句名言,很多時候壞事促進好事的發生。」重提往事,魏應行依然樂觀,但他話鋒一轉,「近年來每天專注於工作就夠嗆了,真的是沒閒漆差(台語,意 為忙翻了)!」他回憶起十年前初到大陸打拚餐飲事業,每個月有十五張登機證,一張床不會睡超過三天,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睜開眼睛,想想看自己到底 在哪座城市? 當時他整頓虧損五千萬美元的德克士速食,先改變展店策略,再砸二千萬美元從「鄉村包圍城市」,避免了和肯德基、麥當勞兩強在城市硬碰硬,另闢新的戰場。 現在德克士規模和市場老二麥當勞在伯仲之間,魏應行說,「如果在西式快餐的山頭,通常第一名吃肉、第二名喝湯,第三名肯定是洗碗!」所以他要另立山頭,最 新發展的德克士五代店,除炸雞、漢堡之外,更賣起焗飯、米漢堡。 在餐飲事業屢出奇招,其實魏應行的很多點子都來自台灣。例如德克士速食熱賣的﹁魔法喀滋炸﹂,是魏應行到台北食彩櫻吃和風炸雞,所得來的靈感,「這個當初 叫我二姊去學,學會了以後就拿到德克士做魔法炸雞,沒辦法,台灣好吃的東西真是太多了!」講到小吃,魏應行的眼睛都亮了,從長春路四神湯、通化街米粉湯、 公館的青蛙下蛋,到寧夏夜市的吳郭魚湯,每樣小吃都如數家珍。對於餐飲業,魏應行不諱言自己愛吃、也愛做,以前回彰化老家過年,他都會捲起袖子小露兩手, 魏應行的幕僚透露,四董還常因為試吃而延誤飛機。 事實上,魏應行的「好吃」已成為頂新旗下餐飲事業最關鍵的競爭力。以今年全家推出六.八元、七.八元、八.八元人民幣的「全民便當」為例,推出之後幾乎橫 掃當地的鮮食市場,一間店一天平均可以賣出一百五十個便當,讓全家年營業額也從去年的十億元,翻倍到今年預估的二十億元。 這當初也是靠著魏應行突發奇想,找旗下十位當地員工的媽媽,開出一百道上海家常菜,由他親自試吃,才開發出這一系列價格平實的熱銷商品。 十年後 做事七分把握、三分膽識 旗下的流通事業,在中國遍地開花結果,這十年從谷底到高峰,魏應行對人生有深刻體認。「到大陸來,就是學習多做少說!」魏應行說,他不是疏遠媒體,而是 Retail is detail(零售業的關鍵在於細節),而且以前是分工制,天塌下來有大哥頂著,現在是分業制,上下都要自己一肩扛。 他以大陸的順口溜,「零歲出廠、十歲快樂成長、二十歲為情徬徨、三十歲基本定向、四十歲努力打闖、五十歲回頭望望」來形容,說自己年輕時是有三分把握、七 分膽識,現在做事是七分把握、三分膽識;相對比較沒膽,但懂得回頭望望,檢視很多事情。 「以前四兄弟就像是一輛法拉利,只有油門、沒有煞車,一塊錢要做三塊錢的事,亞洲金融風暴真的有被嚇到,現在十塊錢就做十塊錢的事,所以目前頂新都是無負 債經營。」相較過去橫衝直撞的個性,魏應行從中學到謀定而後動,眼光看得更長遠。 例如辦公室裡掛著一幅字「大展鴻圖」,他說應該要倒過來看,叫做「圖鴻展大」,也就是你的目標遠景有多大,就能發展出多大的格局。魏應行以全家為例,日本 有一億二千萬人,擁有四萬二千間便利店,而中國有十三億人口,所以應該要有五十萬間便利店。 「我們不貪心,只要其中的一○%,五萬間就做不完了!」他說,在夏天,一間便利店一天可以賣掉一百箱飲料,五萬間一天就可以賣掉五百萬箱飲料,這是魏家好 幾代人都可以打拚的機會。說著說著,魏應行像是發現新大陸,口氣都興奮了起來。 未來二十年 擁抱庶民打造另一隻金雞母未來大陸餐飲的發展機會在哪裡?「要做大做強、可長可久,擁抱庶民就是王道!」魏應行解釋,目前中國大眾餐飲的市場還是空白的, 大眾餐飲的概念就是「半小時薪水吃一餐」。 「現在大陸白領時薪十二元,吃一餐大概要到十二到十五元,我要做到讓他們六元可以吃飽、十二元可以吃好。」魏應行說,「六元麵飯」也是不忘本,他去西安火 車站,看到一個西北老鄉因為一碗牛肉麵十八元而吃不起,就想到康師傅今天做到中國方便麵龍頭,都是廣大的西北老鄉支持起來的,不應該忘了這個「五毛到二十 元」的庶民市場。 所以除了德克士和私房牛肉麵,明年開始,針對普羅大眾的康師傅麵館和康師傅巧飯庄將大舉展店,平均單價會壓在十五元左右,由此也可以看出魏應行要建立一個 東方速食王國的企圖心。 根據頂巧內部預估,整體餐飲事業的年複合成長率是三○%,不僅被視為集團下一個二十年最重要的金雞母,也是未來營業額衝高到與食品製造齊頭的關鍵。第一 步,將是規畫三年後頂巧控股回台掛牌上市,而這也將是頂新魏家的下一個事業新高峰。 讓二代寄望中樂透的家規 魏家四兄弟感情甚篤,但他們有如「人民公社」的家規,更令人佩服。例如,四兄弟每個月的薪水只領15萬元新台幣,2008年金融海嘯後,為共體時艱,15 萬元還包括自付水電費,二董魏應交就笑說,這根本是一種變相減薪! 另外,魏家雖然買了九戶帝寶,但規定裝潢費一坪只給15萬,第二代一坪只補助10萬元。至於娶媳婦、嫁女兒,雖然男生有一戶帝寶,但聘金卻只給200萬 元,女兒嫁妝據說有上千萬元,但魏家老董們堅持不肯透露正確數字,說是怕女婿從此不工作。 至於還在求學的二代,在物價很高的英國,一天只給八英鎊零用金(約折合新台幣400元),外加一個月大概200英鎊的治裝費,導致二董還在英國念書的女兒 和兒子,難得回來台灣,還得花50元買樂透,希望贏得彩金。 不過,在一旁的二董看得偷笑,心想:傻孩子,買什麼樂透?你們投胎時就已經「中樂透」了! 魏應行 出生:1959年 現職:頂巧控股董事長兼總經理 經歷:味全食品董事長 學歷:彰化高中 中國便利店控股 成立時間:2003年 資本額:1000萬美元 營收: 2010年 2011年(估)10億人民幣 19億人民幣 頂巧控股 成立時間:1996年 資本額:7000萬美元 營收: 2010年 2011年(估)41.3億人民幣 57.2億人民幣 |
||||||
http://blog.yahoo.com/_W7IRY52UUXB7Z6MXPPNXD2UOR4/articles/131323/index
股神「畢菲特」說過:「在選股方面,我寧愿選一家連蠢才都可以管理得好的企業,多於選一家需要出色的領導層或CEO才可以管理得好的企業。」基本上,我是贊成的。
但是畢竟「連蠢才都可以管理得好的企業」兼且有前景的公司數目不多,嚴格來說,我認為只有一些壟斷性的行業(即沒有競爭)才符合這個條件,例如屬於公共事業的中電、港燈和中華煤氣等,當然還有港交所。
回到現實世界中,市場是充滿競爭的,弱肉強食,我認為企業必須擁有出色的領導層才可以突圍而出, 做強做大,成為行業的龍頭。所謂出色的定義包括:遠見、創新、誠信和執行能力等。
以我多年的觀察,我覺得以下的公司擁有出色的領導層: 匯豐(5.HK)、平安保險(2318.HK)、港交所(388.HK)、聯想(992.HK)、金蝶(268.HK)、比亞迪(1211.HK)、德昌(179.HK)、創科(669.HK)、瑞房(272.HK)、Soho中國 (410.HK) 、經濟日報(423.HK)……(按:不能盡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y6j.html
「股市賺錢,靠低買高賣,不盯住股價,如何能做到低買,高賣?」
我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只是問他:「如果你拜託媒婆,替你物色一名姑娘作老婆,那麼,對你來說,到底是新娘重要,還是媒婆重要?」
他不假思索地說:「媒婆只是介紹人,老婆是終身伴侶,當然是新娘重要」。
我告訴他:「對,新娘好比是上市公司,媒婆好比是股市,則上市公司比股市重要,不是挺明顯的嗎?」
「你不重視新娘,卻去重視媒婆,是不是捨本逐末?」
一個好的妻子,是家庭和事業的賢內助,人生路上的好伴侶,錯誤的選擇,可以使你痛苦一生,故不可不慎重其事。
同樣的,在股票投資上,選錯公司,可以使你傾家蕩產,更不可不小心。
同樣的,要瞭解一隻股票,你必須閱讀它所有可以找到的資料,從上市時的招股說明書、歷年的年報和季報、分析家的評析,甚至到公司去參觀訪問。
「一見鍾情」,浪漫是夠浪漫,但情緒多過理智,瞭解不深,久之生厭,必以離婚收場。同樣的,僅看了一篇報導,或是一些一知半解的人的推薦,就對一隻股票「一見鍾情」,最易犯錯誤,乃投資的大忌。
由股票交易所、股票行和股票經紀所組成的股市,所扮演的是媒婆的角色。
媒婆提供仲介服務作為仲介人,他們的責任,是提供一切便利,將買賣股票的人聯繫起來,並確保在公開和公平的基礎上,完成股票交易,他們是中立的。
他們所收的佣金,是提供仲介服務應得的酬勞,不是顧問費,因為他們是經紀,不是投資顧問。所以,要他們推薦股票,是找錯對象,輸了錢怪他們,是怪錯人。就好像娶了潑婦怪媒婆,是怪錯人一樣。
要娶一個好的妻子,要靠你自己用心去瞭解,不能靠媒婆的花言巧語。
要選擇好股,要靠你自己多做功課,深入認識,不能靠別人。
要深入認識,就必須把你的注意力,聚焦在公司上,不是在股價上。聚焦在股價只能分散你的注意力,無助於增加你對公司的瞭解。
公司比股市重要,就好像新娘比媒婆重要一樣。
|
||||||
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暨 EMBA執行長黃崇興(以下簡稱問):電影也許被認為是越突破、越創新、越容易取得票房上的成功,可是回頭來講,史上也不乏創意成功,但商業失敗的例子。 如果拿美國跟台灣比,一九八○年代之後,好萊塢在全球建立起資金與專業競爭門檻,並擁有行銷全球的能力;相對的,國片一直談不上具有系統性。 這當然有主、客觀因素限制。因此,國片似乎在風險衡量與商業機會的掌握上,總是像打游擊戰一樣。 電影製片的角色就是要平衡創意與管理根本上的兩難。你是台灣史上最賣座的兩部國片《海角七號》與《賽德克.巴萊》的製片。 有趣的是,《海角七號》是投入少但票房收入高的案例, 《賽德克.巴萊》則是投入最大但回本挑戰極大的案例。 你認為創意重要或管理能力重要?文創要能成功,金主與創作人必須對話! 《賽德克.巴萊》製片黃志明(以下簡稱答): 我還是覺得「創意」重要。好創意就是好故事,尤其是好劇本。它大概占了成敗的五○%,甚至更高。 當然也有創意成功,但管理失敗的例子。 儘管如此,電影要稱之為成功,就是要賣錢,創意評估仍是電影的最核心。但是,什麼叫作好創意? 當創意還沒有被執行、經過市場測試之前,你怎麼知道它會不會賣錢? 我們(電影人與創業投資人)的思考是不一樣的。 我們講版權價值,所以我們談的是,「你看這創意多好?」「我有這樣的卡司,它會在日本、在哪裡賣錢……,你應該相信我。」但我發現,跟 VC(venture capital,風險資本投資人)談這些是對牛彈琴。 他們只要知道風險控管還有財務分析:市占率可以達到多少?有多少(報酬)?他只想控制資本風險。 我告訴風險資本投資人,「你把我們的ROI(投資報酬率)算到三○%、四○%,如果電影導演可以賺這麼高,他幹嘛找你?」 因為電影製作時間上是很快的,一年就可以看到創意被市場檢視的結果,導演如果可以賺這麼多,找朋友、找銀行借就可以了。 問:風險投資人期待電影人有一套資金控管流程出來,但是對你來說,有沒有這套流程存在? 風險要能管控,不能再套用科技業思維! 答:有,其實有,但這是(先後)程序的問題。 現在一年台灣電影(含國片與外國片)總收入約是新台幣五十億到六十億元,但你回頭看過去二十年,國片最慘時市占率不到一%,其他都是好萊塢的片子。台灣過 去是沒有(可供國片預估市場潛力的歷史)數字的。 今天隨便講,如果我告訴風險投資人《痞子英雄》是警匪片,所以我用布魯斯.威利(Bruce Willis)的《Die Hard》(終極警探)來套,可是怎麼套得起來? 一個片從開始找錢到行銷是兩個頭,需要打開的是那兩頭。中間執行這段管理的問題還好,找到對的人、有效率,都做得到,但他們只在意中間那一塊。 問:科技業的新創商業模式比較成熟,它有比較多的關鍵指標來評估,對市場調查、市場管理做得很多。 另外,搞一個新科技,可能五年十年才知道成敗,這些特性與電影都不同;可是,從另一方面看,台灣電影產業早晚還是要面對「機制化 (institutional)」的問題,就像科技新創要有所謂「孵蛋器」,做為銜接創新與商業介面。這幾年你有沒有看到電影產業機制化要成形了呢? 答:有。人們講台灣沒有電影產業,是講台灣沒有像是香港的英皇電影公司、寰亞電影公司這種平台,讓所有懂版權和懂股權的人能在裡面交換。如果這波一百億或 兩百億(電影資金潮),能夠長出兩到三家公司來,我覺得會是很大的成就。 這產業很悲哀的,拍十部片,可能只成功兩到三部,風險實在太高了。 像是(中國)華誼兄弟,這樣完全靠票房收入的上市公司,全球很少有這樣的例子。我們講,電影,是文創火車頭,要有公司去從食、衣、住、行、育、樂去產出東 西來。一家電影公司一定要有周邊的東西開發……。 問:但台灣現在連靠票房的電影公司都沒有! 創意要能管理,建立產業前先要有公司! 答:對。但現在開始,在創投之外,已有公司來管理製作, 導演或是能創造版權價值的人也有股份,以後香港、美國要來台灣找合作,這公司就會出來談了。 單就個案與風險投資人談是不通的。 問:你的意思是說,以前都是電影人拿個案去跟風險投資人談,但以後風險投資人就可以對公司或平台談,機制就可以建立。但如果公司和平台都沒有出來呢? 答:那我們就只能繼續靠熱血拍電影。台灣的電影是怎麼拍出來的?魏德聖拍《賽德克.巴萊》在自己的studio(製片工作室)投資了三○%、《艋舺》豆子 (導演鈕承澤)投了二五%。 我假設一個狀況,拍《阿凡達》(Avatar)的柯麥隆(James Cameron),在拍《阿凡達》的時候同時投資了三○%在裡面,你覺得製作會變成什麼狀況?柯一定覺得你們這些studio的人不要來搞我的劇本,他有 話語權。我們管理上最不想碰到這樣的狀況,因為沒得談。這不是製片制或導演制的問題,而是資金結構就在那裡。 為什麼我一直覺得應該有一個平台,導演來這邊,有賺錢就分紅,有個(管理)機制在,但現在就是憑熱血、憑激情。 問:台灣可以從好萊塢建立電影工業的經驗中取經嗎? 答:台灣永遠複製不了好萊塢。 好萊塢每個major studio(主要電影製片廠)都有專屬的律師樓,很多製片本身就是律師,每天都有一堆合約產出;還有工會,一部片要拍,光辦個保險,電腦裡有上萬種不同 製作模式可以選,我們哪有這些機制呀?路還很遠。 以前(台灣)可能一年拍個八部、十部(國片),現在可能會到三十部、四十部,資金面和市場面管理,現在都是空的。這比製作預算是三十億還是三百億重要。只 有到那時候(機制成熟),我們才能不用再憑熱血去拍電影。 管理精華跟一般人的認知不同,創意不是隨便就可以出現的。即使是電影產業,創意還是需要某種創意管理,要有很多的機制與鼓勵。台灣要發展電影產業,就需要 有中介平台式的公司做前端的創意管理與後端的市場管理,不能只是管中間的電影製作。 新產業的形成需要環境,儘管距離好萊塢尚遠,台灣擁有相當好的創意人才庫與周邊的市場,台灣電影還是有發展產業的好機會。 【延伸閱讀】台灣本土電影迎來新熱潮國片今年市占率15%國片今年在台灣總電影票房營收市占率15%。過去20年,台灣的國片市占率最差時甚至只有1%, 而《海角七號》在2008年的票房紀錄反轉了台灣市場被西片占據的局面,此後,《冏男孩》、《父後七日》、《雞排英雄》到今年的《賽德克.巴萊》與《那一 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各種創意類型的國片成功,迎來了國片20年未見的新熱潮。 100億資金潮 國片熱門,科技業的企業強人王雪紅、郭台強都陸續投入電影文創產業,預計未來3到5年內,官方加上創投合計的文創基金將達新台幣40億元額度,未來10年 的資金更將突破百億,這一波國片熱吸引的資金潮,也是前所未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