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Twitter的敲鐘者並不是創始人。如果你轉頭看講台,會看到一個小女孩、一個中年女子,以及演員帕特里克·斯圖爾特。Twitter上市受全球媒體關注,自然也落不下黑馬哥,在此黑馬哥分享這篇騰訊科技(王鐘婉)的文章,供需不足致使股價水漲船高,科技股是否會走向泡沫化?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華爾街上的紐約證券交易所所門口掛著白底印有藍色小鳥的大旗幟,從地鐵站看板到紐交所交易大廳地板上,到處都可以看到這只代表Twitter的藍色小鳥以及交易代號」TWTR」。上百名媒體記者不到八點就早早湧進紐交所,等待九點半股市敲鐘。
誰是敲鐘者?
出人意外的,三位Twiiter的創始人傑克•多西(Jack Dorsey)、比爾•斯通(Biz Stone)與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以及CEO迪克•科斯特羅(Dick Costolo)現身在交易大廳而不是敲鐘台上。如果你轉頭看講台,會看到一個小女孩、一個中年女子,以及演員帕特里克•斯圖爾特(Patrick Stewart)。
以擔任電視劇《星際迷航》(Star Trek)系列企業號艦長一角帕特里克•斯圖爾特儘管擁有Twitter帳戶僅一年半的時間,但已經擁有超過72萬名的粉絲。他號稱,Twitter改變了他的職業生涯,也讓觀眾看到他不是屏幕上一板一眼的艦長形象。
穿著藍色洋裝、名為薇薇安•豪爾(Vivienne Harr)的小女孩雖然沒有廣大的粉絲群,她一手打造的Make A Stand Lemon-aid檸檬水攤,已經成功為終止奴役孩童的活動募得十萬元。
敲鐘的中年女子則是波士頓警察局公關謝爾樂•菲亞達卡(Cheryl Fiandaca)。她與波士頓警察局利用Twitter帳戶在四月波士頓馬拉松大爆炸時,讓民眾得知這次恐怖事件的情況。
不像Facebook CEO扎克柏選擇親自敲鐘,Twitter巧妙地選擇了三個不同面向的用戶,從娛樂、慈善公益和政府宣傳三個角度來體現該公司的價值。
Twitter上市受全球媒體關注
紐交所COO 拉里•雷博維茲(Larry Leibowitz)在紐交所現場接受騰訊科技專訪時說,」Twitter並不是我們經手IPO的唯一一家公司,其實今天還有另外三間公司也正式IPO;他們的金額也不是最大的,只有7000萬股。」
即便如此,Twitter受到的媒體關注還是極為罕見。雷博維茲表示,媒體如此關注Twitter,不只代表關注單一公司的上市,也意味著市場關注互聯網經濟的大方向,」它很特別,對於上市的時機與價格,大家已經討論很久,以及這個品牌本身帶來的相關效應,」
在紐交所長達三十年的交易員彼得•柯斯塔(Peter Costa)則有不同意見。」我認為這對其它公司來說很不公平,我不會評論紐交所,當你有家公司擁有2億多美國用戶,一定會變成媒體寵兒,許多人熱愛並相信它,並把它當成工具,Twitter也很會運用媒體的報導,你們記者跟我們都要負同樣的責任。」
供需不足致使股價水漲船高
在九點半敲鐘過後,紐交所交易大廳氣氛開始熱絡起來。買家與賣家各佔一邊集中在指定的股票經紀人Barclays的攤位前,大聲吆喝。看著估價從40美元到44美元,往上跳到42美元到46美元,再跳到43美元到47美元,最後到了45.5美元與46.5美元。兩個數字越拉越近,最終在10點50分,敲定開盤價為45.1美元。
從26美元飆升到45.1美元,柯斯塔分析這代表了兩件事,」當他們四處向投資銀行兜售股票時,投資者並不滿意他們所釋放出來的股票數量,當你是一個退休帳戶或投資帳戶的經理人,想要把Twitter放入自己的股票組合中,你當然就會出高價買下;另外還有一些小額投資者也對這支股票非常有興趣。」
科技股是否走向泡沫化
有了Facebook和其他科技股在IPO當天衝出高價後,隨即跌破開盤價甚至發行價的慘痛先例,許多人擔心Twitter也會步上後塵。
柯斯塔說,重點在於」收益與成長」。如果投資者認為這個公司有完善的商業模式,用戶穩定成長,股價就會穩定甚至上漲;當投資者覺得有更強的競爭對手切入市場或營收不如理想,股價就會下跌。當然股價有可能會下跌,或降到接近初始價格,這背後一定有理由。
這些投資機構在今天大賺了一筆後,在某一點他們一定會出場,75%的利潤已經相當高,我認為26元是相當合理的價格。」
對於科技股是否已經走向泡沫化,在紐交所工作超過30年的柯斯塔同意這個說法。他說,看看上個月推出的高科技股就可以知道,然而現在就說Twitter受到這波風潮的打擊還言之過早,畢竟Twitter擁有兩億一千萬名用戶,況且目前市場上沒有其他對手。
他說,」我不認為這會是曇花一現,最糟的情況應該只是跌到接近IPO的價格,但其他的公司我覺得就有泡沫化。」
Twitter上市對於中國互聯網也有指標性的意義。中國股民們也在觀察這個微博始祖的走向如何,能否以此預測中國市場。柯斯塔認為這個想法絕對適用。他說,」Twitter上個季度雖然損失2億元,可是當你擁有平台,且有適當的管理層,並找到賺錢的方式,成功只是遲早的事。中國市場也是同樣情形,一旦抓到機會,利潤就會相當可觀。」
可是他也提醒,與美國市場不同的是,目前新浪微博在中國市場已經受到微信威脅,如果不將公司迅速帶入市場,對手很快就會拉走用戶的注意力。以最初的社交網站MySpace為例,
當初每個人都以為MySpace是歷史上出現過最棒的社交網站,但Facebook出現後就滅絕了MySpace,他說,」科技與社交媒體,改變可能就在一夜之間,所以投資者一定要謹慎。」
誰是最大贏家?
45.1美元的開盤價,首日收盤的漲幅高達72.7%。最大的單一贏家是聯合創始人,41歲的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他把這個原本名為Twttr的簡單140字短信服務概念,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新聞與資訊服務系統。身為Twitter早期CEO的威廉姆斯是該公司最大的單一股東,他擁有10.6%的股權。但是威廉斯預估在IPO時,只會賣掉手上1.6%的股票。
36歲的傑克•多西(Jack Dorsey)持有3.4%的股份。如果他創辦的移動支付公司Square在明年也順利IPO,《福布斯》分析他的身家應該在11億美元左右。
41歲的投資人 彼得•菲騰(Peter Fenton)與他擁有的Benchmark資本公司,現任CEO ,50歲的迪克•科斯特羅(Dick Costolo)均因擁有較多的Twitter股份而獲利匪淺。其他在IPO當中獲利的大贏家還包括Rizvi Traverse Management、J.P. Morgan、Spark Capital、Union Square Ventures 和 DST Global。
Twitter在全球約有2300名員工,雖然大部分的人都是在過去兩年內招進來的,但分析師估計有超過700名持股員工必須至少等180天才能將手中的股票脫手。
週四早晨的激情過後,部分投資者表示,Twitter對於IPO初始價格採取保守的定價策略,主要是為了避免去年Facebook IPO的後塵。
然而也有人持不同意見。財務資訊公司Sageworks的總裁布萊恩•漢密爾頓(Brian Hamilton)就認為Twitter被高估。他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標售價格明顯過高,入果利用這個算法,他們IPO的市價比Facebook當時IPO的價格還高。但是Twitter仍然虧損,至少當Facebook上市時,他們是賺錢的。」
他同樣也建議投資人必須把焦點放在現在而非未來。」Twitter股票的擁護者會說該公司潛力無窮,但多數上市的公司都有潛力,所以這個論點毫無意義。」
i黑馬:業內盛傳奇虎360有意入股一加科技。就在雙方曝出資本合作的消息後,周鴻禕發送的微博後綴顯示「來自一加手機」。同一天,劉作虎則在一條對智能手環的評論微博中,並@了周鴻禕。360再次殺入智能手機領域,這次真的能成嗎;大家看好這次合作嗎?
Q:
艾米睿子:
傳360入股一加手機,再次殺入智能手機領域,大家看好這次合作嗎?這是要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A:
互聯網天帝 - 北京華眾天恆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CEO:
移動互聯網時代,能夠卡位的入口並不多,微信算一個,手機硬件算一個,百度搜索和百度地圖算一個半,蘋果的商店算一個,安卓的多家商店算2個。最多360殺毒算半個。阿里巴巴的系列算小半個,就算加上微博,也只能說是整半個。
看看入口卡位,必然微信不可複製,百度不可複製,蘋果不可複製,安卓商店都在做,殺毒的意義在手機上不算什麼,阿里只是一個簡單的買東西,沒有啥移動的價值。微博可以,秋後的螞蚱,夕陽無限也只是。剩下的就是手機硬件了,還有一些變局,畢竟小米現在也在變革期。
巨頭就是BAT,360算是准巨頭,小米需要在發展兩年,京東也就是傳統行業。這麼幾個能數得過來的,難道不投資等著讓小米長大嗎?
羅胖都能搞錘子,周鴻禕可是大神級別的,難道能不搞嗎?
子超預判周鴻禕的思維在關於手機的幾個階段:
1.手機在風口,不搞就浪費這個浪尖。
於是搞了,感覺還是有門檻的,於是開始臥薪嘗膽,隨處學習,不斷的蓄力。
2.手機直接搞不太好,那就間接的合作,聯合大家一起搞,間接的學習並且可以培養人才儲備。
於是搞了,發現輿論壓力很大,大的手機廠商比較裝,而且不在乎互聯網公司,更主要的是他們都是體制問題,無法更加的互聯網化的思考,連娛樂精神都沒有,周鴻禕鬱悶了。。
3.小米持續發力,羅胖橫空出世,周鴻禕耐心觀察期。
看看砸冰箱的如何搞手機,雖然周鴻禕經常語驚四座,但是依然還是覺得文化圈裡能吹牛的應該也會有兩把刷子。學習,靜靜的一旁觀察。估計這一期間其他的大的手機廠商也在不斷的學習,學習小米,所以大家都不怎麼鬧騰了。魅族在反思,聯想在閉門培訓,華為和中興更是深刻的學習,但是機制問題,很多時候他們的打法不會改變的,就和德國足球一樣,風格還是很生猛,這是對的,我們的長處發揮極限,我們的差的,為啥還有跟別人的強項比呢。其實小米很多不足,只是吹的生猛,節奏掌握的不錯而已,硬功還需要氣候。此時的周鴻禕也應該在思考,期間應該搞了幾個小硬件,不是說創新從邊緣開始嗎?產品本身的嘗試也是從邊緣開始的,於是開始搞兒童可穿戴,搞隨身路由器,做了一些硬件小嘗試,當然這是為了鍛鍊隊伍和聚集開發的經驗,靜觀其變,手機行業的大戰開始,大戰的時候,殺手總是靜靜的觀望大家,也許最後才會出擊,這點不只是周鴻禕,BAT都是這樣,但是最近A稍微2一些,因為A需要上市神話,不亂搞,誰知道它的估值有多高,此事不表,其實李彥宏和馬化騰也是很冷的殺手,出手快准狠,不比周鴻禕差。
4.群雄崛起,錘子情懷,OPPO金立轉型,大神崛起,魅族發力。
這段時間小米的那一套飢渴被所有公司學習,雖然學的不一定到位,但是各大廠商都嘗到了甜頭,所以紛紛開始跟隨。而小米終究敵不過手機行業的週期,無法再通過發燒硬件尖叫了,只能橫向擴張,通過體驗手感來讓用戶買單,小米是圓潤了,但是也丟失了前進的規則。都說小米以後拼的是生態,什麼家庭影院,汽車,穿戴,這些都可以競爭以後,而且都是佈局完善。子超看來,這些都是無用功,你讓三星手機差勁了,就算三星出坦克,又有什麼意義呢,任何一個成熟的公司,尤其是王者,必然是一個方向最強,之後才能夠產業多元化,馬云那個時候走的路是非常平坦的,因為競爭者少,可以做交易生態圈,而小米無法平靜的完成,小米要做的鐵人三項什麼的,涉及到硬件,軟件,APP平台,更不要說視頻和汽車了,四處都是敵人,而小米的粉絲有多少購買力,對不起,小米是給屌絲的,屌絲只能買得起手機,而且是低價的。汽車什麼都是夢想,這些產業鏈的競爭都是小米一廂情願的。而錘子的情懷必定不能當產品,就如同郭德綱畢竟不能教英語一樣的道理。不夠專業,錘子注定是曇花一現,但是錘子給手機行業以至於整個互聯網注入了新鮮的元素,所以這就是傳說中的先烈,它帶來了情懷二字,錘子手機,你認真就真的輸了。這期間大神手機的崛起,OPPO金立手機開始艱難轉型,魅族開始後期發力,這些變革者們不像聯想華為中興那樣體質沉重,這些在這時集體發力,我想,小米的體力也會稍微欠缺一些。這時的周鴻禕,子超覺得,應該做點什麼了,開始跟進了,這個殺手不太冷,子超其實很喜歡這個穿POLO衫的這個傢伙,因為他對互聯網的執著,才是他最頑強的堅持。
5.最佳時機,就是混亂的時候。
不管王健林的兒子如何,王本身是開始發力電商了,確切的說應該是O2O。估計子超沒猜錯,小公子應該間接參與了,否則不會今天看京東,明天看小米,行業需要有領袖,估計造勢上不比劉強東差。殺手不會因為突發事件而改變目標,這就是周鴻禕,這就是執著夢想的老男人,雖然他已經算是梟雄,但依然希望在夢想的天空再飛一會。不管周鴻禕投資不投資一加,他都會以他的方式完成移動互聯網入口的爭奪。如果合作,也沒什麼好驚訝的,因為周鴻禕從來都未改變,一個殺手,瞄準目標一瞬間,誰都無法阻止,至於看好不看好這個事情,已經不太重要了,只要專注和執著,子超覺得,360應該是勝利的,因為入口卡位只有這幾個可以做了,不做就少一些份量,以後還要去重金收購,為什麼不去嘗試呢,最起碼對於大的公司,有佈局總比逼著你馬上去佈局好很多。
周鴻禕加油!本文寫多了,但是希望大家不要因為一個事件來討論,因為任何大佬的決定一定是戰略上首先合理的。
--------------------------------------------------------------------------------
賈敬華 - 砍柴網主編,資深自媒體人:
360特價機試錯失敗後,在硬件領域積累了一些經驗。隨身Wifi和智鍵這些火爆硬件產品的推出,為360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不過,如果360做智能手機,仍面臨巨大的風險。
一是供應鏈,二是系統。如果與一加合作,或許是一條捷徑,只是強勢的360,能否與一加和睦相處呢?這是一個未知數啊。
--------------------------------------------------------------------------------
趙宏民 - 自媒體人,速途傳媒市場部 經理:
完全不排斥這種可能性,一加手機鑑於創始人的背景、團隊,和成立以來的所作所為,在業內還是積累了較好的聲譽。而且目前的一加手機是純硬件產品,沒有ROM,當然後期肯定要做。因此,不管哪個互聯網企業和一加合作,好處不言而喻。你懂的!
--------------------------------------------------------------------------------
白雲傑 - 北京活動邦科技有限公司 技術總監:
感謝邀請,前面幾位分析的很到位了,特別是@互聯網天帝 ,我研究不多,貢獻有限:
企業家在企業裡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觀察360的周鴻禕這個問題人物,我一直認為他的能量不亞於馬化騰李彥宏,在這個圈裡,打破規則的人有,但是能大幅度破壞現有建制,同時能夠獲利的人少之又少,史玉柱算一個,周鴻禕也算一個。
事實上,從360殺毒軟件席捲中國市場開始,我們就該對這個人重新認識,現在360產品仍然是毀譽參半,但是你必須承認,他的裝機量在行業裡是驚人的,作為一個產品線,這已經是不可否認的成功。360這幾個客戶端,是我心目中國內軟件的佼佼者,僅從設計和體驗來講,能夠讓小白用戶最短時間內解決問題,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工作,360做到了,你能在第一時間找到自己想要的按鈕,這足夠了。
也許你會說,360就是給小白用的,很對,因為小白用戶才是最大的用戶群。另外,若干年前,我能手攢電腦,出入中關村而片葉不沾身,手寫dos命令而目不瞬,沒事改註冊表建宏命令,動不動翻牆找key,應該來講,不是太小白了,但是360來了後,我仍然歡呼雀躍,我不能一輩子手動改註冊表,他有一個按鈕把這些都做了,挺好。
周鴻禕靠這個理念和產品顛覆了殺毒行業,注意是「顛覆」,這個理念是獨創的,不是copy國外的;這個產品是一點點做出的,是成功的。
因為工作關係,我接觸過幾家老牌殺毒品牌,表態都是「現在被360牽著鼻子走」,另外他們思維之混亂,產品定位之浮躁,使我感到他們與360的差距越來越大。
說到這裡,你應該知道,周鴻禕是一個能夠在混亂中發現機會,並且能夠按下心來踏踏實實做產品的人,這樣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成功的。
手機市場在今天這個時間,已經不是進入的最好時機,中低端已經被小米拿下,高端有國外品牌,中高有錘子,但是前途未卜。如果是其他人,我們可能不太看好,但是如果是周鴻禕,我們最好還是報個希望。
當百度已經是不容置疑的搜索老大時,周鴻禕宣佈要做搜索,這個動作,本身就已經成功了,商業最有意思的,就是需要有破壞者,一直都是。
--------------------------------------------------------------------------------
王吉偉 - 自媒體人:
現在各互聯網企業有一個態勢,從智能硬件上可見一斑。從各家做開始做硬件那一刻,就意味著硬件會是以後個公司的標配,百度如此,360如此,騰訊的硬件則可以追溯到幾年前就開始的寵物上。
各公司都做軟件,一方面是做給小米這樣的公司看的,重要的還在於可以憑藉硬件落地,這將是將來重要呃呃呃一環,不然各公司也就不會搞云了。
再說回手機,除了小米,幾個公司都沒能做起手機,因為手機不是其主業,或者說可有可無,360也沒有下大氣力做手機,原因也可以歸結到百度沒有做好手機。
其實討論360能不能做好手機沒有太大意義,因為將來各平台的硬件都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局面,或者是閉環的經濟模式,所有產品給自己的用戶用即可,當然,如果做的好了,就算是賺個外快了。
如果360真再做手機,支持小夥伴沒問題,真想自己做,偉哥認為,不如做好自己的手環。
就說這些吧。
--------------------------------------------------------------------------------
周興斌 - 砍柴網創始人:
360一直想進軍手機啊,可以內置APP呢,加上想做大做強搜索,你懂得。機會還是有的,就看360怎麼做,佔多少股份~~~~比較看好吧!
--------------------------------------------------------------------------------
方芳 -360公司公關經理:
這個啊...嗯...IOT...
(神補刀!!)
《紐約時報》填字遊戲欄目現任編輯威爾·肖茨每天花10到12小時在填字遊戲上,“不是在解字謎,就是在設計字謎”。 (CFP/圖)
美國著名的電視主持人“囧司徒”(美國主持人Jon Steward,他主持的新聞諷刺節目《囧司徒每日秀》,用搞笑的方式諷刺新聞事件和人物,在中國也擁有大批年輕觀眾)在解字謎的時候,習慣揮舞握著圓珠筆的左手,一邊怒吼:“快點,解出來!”很快他嘶吼出答案,埋頭填空。在他看來,《今日美國》的字謎太“花哨”,只有《紐約時報》的合胃口。它們設計得更嚴謹,更有挑戰性。
《紐約時報》前公眾編輯丹尼爾·奧克倫特(Daniel Okrent)打趣:“當你走進斯坦福的賽場,問里面的500個人:你最喜歡哪家報紙的字謎,他們會說是《紐約時報》。它的字謎是黃金標準。”奧克倫特說的賽場是美國填字遊戲錦標賽,這是全世界持續最久的填字遊戲比賽,至今已有36年歷史。
《紐約時報》填字遊戲已成美國填字遊戲迷的聖經。在網上訂閱《紐約時報》填字遊戲,年費39.95美元,有十萬人以上的訂戶。
囧司徒和奧克倫特都出現在2006年的紀錄片《文字遊戲》中。這部紀錄片講述了威爾·肖茨(Will Shortz)和填字遊戲的故事,肖茨既是《紐約時報》填字遊戲欄目的現任編輯,也是美國填字遊戲錦標賽的創辦人。
他至今為《紐約時報》設計和編輯了七千多套填字遊戲,此外還有為其他電視、廣播節目設計的大量填字遊戲。
“世界上的每個國家幾乎都有自己的字謎。解決字謎滿足了人類的某些基本需求。”肖茨在采訪中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1978年,威爾·肖茨創辦了美國填字遊戲錦標賽,每年一度,2014年3月舉辦了第37屆。每年有五六百人參賽,他們都是填字遊戲迷,聚在一起,“就像找到了失散的親人”。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囧司徒每每想象字謎設計者,總覺得那會是一個不到一米高的小矮人。
“我尊敬那些制造字謎的人,”同時他又百思不得其解,“我完全無法想象他們是怎麽創造出那些字謎來的。我也不知道他們為什麽要這麽做。”
等他見到威爾·肖茨,才發現“小矮子”的印象錯了。肖茨身高正常,嘴唇上方留著牙刷式的胡須,笑起來看上去很和善。
肖茨自認“很出色的解題者”,“把那些需要填的空給我,我都能填上。”他對填字遊戲的癡迷到了“見了空就想填上”的地步,每天花10到12小時在填字遊戲上,“不是在解字謎,就是在設計字謎”。
14歲,肖茨把自己設計的第一份填字遊戲賣給了一家青年雜誌。16歲,他成為填字遊戲設計師,定期給出版社和雜誌社供稿。
肖茨小時候就開玩笑,以後要學填字遊戲相關的專業。1974年,他入讀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學校有一個叫做“個性化專業”的新項目,學生只要說服學校,就可以將任何事物作為專業,並自行設計課程。
在一本字典里,肖茨發現竟然真有“字謎學”。他通過了“個性化專業”的項目。“字謎學原本是研究謎語,我把它延伸到了各種形式的智力遊戲。”肖茨為自己設計的課程包括:字謎建造、20世紀的美國字謎、回文構詞法、數字字謎創造、邏輯謎題、謎題心理學、字謎雜誌。
美國大約有十來所大學提供類似的“個性化專業”,而肖茨是唯一選擇字謎為專業的學生。
從印第安納大學畢業後,肖茨又在弗吉尼亞大學攻讀了法律學位。他原本的計劃是,先從事10年法律工作,等賺夠了錢,再去做他真正想做的事情——設計填字遊戲。結果,他等不及了,拿到學位後,他直接開始填字遊戲生涯。
1993年,肖茨成為《紐約時報》填字遊戲欄目編輯。面試時,他提出幾點想法:“首先,我要維持字謎的優雅和智力上的嚴格。除此之外,我加入更符合時代氣息的和反映當代流行文化的詞匯,讓字謎的主題更多元和更可玩,以引入更多的年輕人;要在每天刊登的字謎旁加上設計者的名字,因為在我加入之前,那些字謎都沒有署名。”
21年來,有肖茨署名的填字遊戲書出版了超過100本,他自己則擁有超過2萬本填字遊戲的藏書和雜誌,其中最古老的書可以追溯到1545年。
“你甩了我,你有什麽了不起?你拿過什麽比賽的冠軍?”艾倫·利普斯坦(Ellen Ripstein)拿了美國填字遊戲錦標賽2001年的冠軍,她終於揚眉吐氣,在《文字遊戲》里對前男友喊話。
鋼琴師瓊恩·戴爾芬(Jon Delfin)則是美國填字遊戲錦標賽開賽以來的7屆冠軍,被稱為“當代最偉大的填字遊戲玩家”。
每年3月,像艾倫和戴爾芬這樣的填字遊戲高手會從美國的四面八方聚集到康涅狄格州位於斯坦福德市的萬豪酒店(2008年換到了紐約的布魯克林),他們聚在一起,“就像找到了失散的親人”。
比賽分兩天進行,選手坐在一條長桌的兩端,彼此之間用黃色紙板隔開。他們要完成七輪填字比賽,決出最快、最準確的幾位,再在一塊大紙板上,眾目睽睽之下,完成一道高難度的填字遊戲。計時15分鐘,答題完畢後,再根據使用的時間、答對題數計算總分,分數最高者成為冠軍。
1978年,肖茨找來幾個設計填字遊戲的朋友,創辦了美國填字遊戲錦標賽,149人參賽。那一年,肖茨25歲。
“我人生中的一個目標,就是用字謎將人們聚合在一起,而填字遊戲錦標賽就是一個非常棒的方式。”肖茨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當時的一等獎是150美元和一個銀質獎杯。如今,來參賽的每年有六七百人,第一名的獎金是5000美元。”2014年,美國填字遊戲錦標賽舉辦了第37屆。
1987年開始,每個星期日早晨,他在美國國家廣播電臺主持一檔名為“周日特別填字”的節目,和聽眾互動,一起玩“聲音版”的填字遊戲。比如肖茨提問:“白雪公主的小矮人?”熱線電話那一頭的觀眾卡了一下殼之後,勉強想了一個答案:“史努比算嗎?”電話兩頭都笑成一團。
肖茨五十歲生日當天,收到了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手寫的祝福便條。克林頓曾經被肖茨設計成字謎,後來也成了《紐約時報》填字遊戲的粉絲。“比爾·克林頓是一個非常有野心也很出色的字謎解題者。”肖茨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
閱讀讀者來信是肖茨每周最愉快的時光。有讀者稱他為“最聰明的解字謎英雄”,更多的來信是吐槽,比如,“你真是太太太變態了。”肖茨總是邊讀邊哈哈大笑。
“我很能理解那些填字謎的人。”肖茨把自己的工作稱為“世界上最好的工作”:“錢都是第二位的,你為他們帶去樂趣、擴大知識面。”
紀錄片導演肯·伯恩斯(Ken Burns)也是填字遊戲迷:“我們生活的城市,到處都是盒子。你在盒子(公寓)中生活、在盒子(寫字樓)中工作、在盒子(交通工具)中馳騁,我們還有一份這樣盒子狀的報紙。這報紙里有一整頁是我最喜歡的。那里有一系列格子,你可以在里面玩精妙絕倫的文字遊戲。”伯恩斯不抽煙、不喝酒、不喝咖啡,他的替代品是:每天早上拿起鋼筆,去做《紐約時報》上的填字遊戲。
解答填字遊戲究竟是什麽感覺?
“就像處於事業的巔峰吧。”藍色少女合唱團的成員艾米莉·賽利爾斯(Emily Saliers)在紀錄片《文字遊戲》里大笑著回答。
“我就是常感到驚奇,”另一位成員艾米·雷(Amy Ray)說,“當你盯著一個題面看,答案會突然自己出現,你會很吃驚:你居然還懂這個!”
肖茨自己也沒有想過,最後會成為《紐約時報》填字遊戲編輯,“我在印第安納州的鄉下長大,我一直不認為自己是個有文化、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而填字遊戲編輯這份工作又相當嚴格。”
除了5位常任設計者之外,《紐約時報》也面向公眾征集謎題,有一系列具體而微的要求:有思想、文學性、娛樂性;如果包含特定的雙關語,那麽所有的雙關語必須是同一類型;主題和題面老少鹹宜;要重視那些流行的詞匯、名字和短語;鼓勵加入日常用語,無論它們是否被收入字典;鼓勵用一些不常用的字母,比如J Q X Z K W等;可以用品牌名稱,只要是被大家知曉的。
周一到周六刊登的15×15字格普通字謎,300美元一則,周日刊登21×21字格,較難,報酬也高:1000美元。
一年下來,《紐約時報》會用110個編題者的題目。
肖茨每天要從60-75份填字遊戲中挑選出可用的,再編輯和重寫題面。重寫題面的標準有兩個:一是準確,一是要符合《紐約時報》的風格,題目從周一到周日,難度逐漸提高。
1940年代,《紐約時報》的填字遊戲越來越受歡迎,每周都需要一位專門的編輯負責。這個任務落在瑪格麗特·法勒(Margaret Farrar)頭上,她原本並不情願,她更想做的是新聞,但一兩年後,她逐漸使《紐約時報》的填字遊戲標準化了。1942年,她成了《紐約時報》填字遊戲的首位專職編輯。
法勒制定的一些規則沿用到現在,比如:有1/6的格子是黑色不用填的;詞與詞之間不能割斷聯系;不能填只有兩個字母組成的詞;必須是中心對稱圖形,即,將題格上下顛倒後,起格的黑白格分布仍和原來一樣;不可以在字謎中使用和排泄器官有關的詞。
最後一條規則讓梅爾·瑞格爾(Merl Reagle)發愁。他是《紐約時報》的字謎設計者之一。有一陣子,他總是不由自主地想到尿、洗腸這樣的詞條,但只能放棄。
和肖茨一樣,瑞格爾也是字謎發燒友。他10歲就開始自行創造字謎。他總是在想字謎,想字母的各種組合,比如:Noah's Ark(諾亞方舟),把s和h交換,就變成:“No,a shark!”(不,有鯊魚!)
《紐約時報》曾經刊印過的填字遊戲至今出版了上百本。2007年,一款名為“紐約時報填字”的電子遊戲發行,里面存儲了超過1000例填字遊戲,玩家可以根據不同主題自由選擇填字種類。
南方周末:你說過《紐約時報》的讀者是最聰明、教育程度最高的一批人,所以針對他們設計題目也會要求更高。哪些題目更適合《紐約時報》的讀者?
威爾·肖茨:《紐約時報》有一大批精英受眾。這個群體非常大,有數百萬人。針對他們,我會使用例如歷史、古典音樂、藝術、歌劇、神話這一類經典的文化類別,作為字謎的主題和題面。而這些知識,比如說《今日美國》的解題者恐怕就無法解答。
南方周末:這麽多年,你對填字遊戲感到厭倦過嗎?設計題目有枯竭期嗎?
威爾·肖茨:我從來沒有對字謎感到過厭倦。我一直在學習新的東西,也一直在想辦法,將舊詞用新的主題和生動的形式呈現出來。我工作的時候,經常能開懷大笑。我也非常喜歡那些字謎愛好者。他們聰明、有趣、知識全面、有創造力,而且非常好玩。和他們相處非常有意思。我想如果有一天我對字謎感到厭倦,那就意味著我厭倦了人生。
南方周末:數獨遊戲2005年由日本傳入美國,你說過:“數獨完全反填字遊戲規則,它不關心你知道什麽,純粹是機械運動,更像種快餐遊戲。”但數獨書的銷量卻比填字遊戲書更好。你怎麽看?
威爾·肖茨:字謎和數獨的解題者有兩個共同點,他們都喜歡智力挑戰,都喜歡填空。當然,他們是兩種不一樣的群體。字謎解題者喜歡挑戰他們的知識和詞匯。而數獨是純粹的邏輯謎題。
在2005年和2006年,數獨風頭正勁的那一兩年,數獨匯編的銷售確實超過了字謎匯編。但我認為現在情況不是這樣了。字謎和數獨受歡迎的程度至少是一樣的,甚至可能更勝一籌。
南方周末:網絡時代,填字遊戲的玩家可以很容易搜索到字謎答案,你認為這會給填字遊戲帶來負面影響嗎?填字遊戲未來有哪些可能性?
威爾·肖茨:人們可以通過任何喜歡的方式來玩字謎遊戲。如果他們想用谷歌的話,沒問題。如果他們不想靠外界幫助,也沒問題。我不管,只要能給解題者帶來快樂,我都覺得合適。老實說,《紐約時報》的大部分字謎都無法用谷歌搜到答案,它需要用你的頭腦。我想,字謎將永遠與我們同在,無論是以紙質還是電子的形式。
南方周末:你看過中文版的填字遊戲嗎?你對它的印象和評價是什麽?
威爾·肖茨:中文是象形文字,一個字表音又表意,不像字母是表音的。因此,用中文玩字謎,並不那麽方便。不過,我看了中文字謎,用二到五個象形字組成的詞語與其他詞語相連,也是可行的。
世界上的每個國家幾乎都有自己的字謎。解決字謎滿足了人類的某些基本需求。
南方周末:《紐約時報》推出的填字遊戲App和報紙上的填字遊戲欄目一樣受歡迎嗎?
威爾·肖茨:《紐約時報》字謎App只是一種讓字謎數字化的方式。你可以給自己計時,如果你想的話可以看提示,並且在完成後檢查自己的答案正確與否。或許應用程序的使用者比在紙上玩字謎的人要年輕,至於其他方面,我認為它們沒有什麽區別。
投資者對於自己的錯誤抉擇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理由和說辭。即便如Dan Loeb這樣知名的基金經理也會以管理機構反複無常來做為市場不確定性的托詞。那麽又有哪些話是我們常會聽到或者安慰自己的呢?
- 如果我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去操作就好了。
- 我沒有錯,市場有問題,你會明白的。
- 投資是件容易的事。
- 我可以預測回調什麽時候出現。
- 別人恐慌的時候我會貪婪。(好像是股神的名言)
- 我有完美的交易模型,我可以清楚的了解哪家公司才是好的選擇。
- 當經濟不確定性加大的時候,就是投資的好時節。
- 如果政客和管理機構不指手畫腳的話,我早就賺錢了。
- 市場底部和頭部在哪,我都知道。
- 我從不因為情緒而誤事。
- 我應該在業績報告公布之前賣出/買入這只股。
- 要是我在蘋果只有10美元的時候買入就好了。
- 我虧錢都是因為高頻交易所導致的。
- 我有個傻瓜都能賺錢的交易系統。
- 別擔心,市場的噪音不會影響我。
- 是美聯儲讓我虧錢了。
- 我永遠不會錯,回報絕對領先市場。
- 我能夠控制好風險。
- 我的風險偏好不會因為市場變化而改變。
- 我不應該把退休的錢放在股市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安倍經濟學”名聲在外,日本經濟卻未見多大改觀。安倍重等首相寶座已有六個季度之久,日本平均GDP同比增速僅1.4%,略高於1992年以來1%的平均增速。
通過釋放貨幣刺激、財政和結構性改革這三支箭,安倍經濟學原是為了結束日本“失去的十年”並走出長達十五年的通縮而生。
然而,在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STEPHEN S. ROACH看來,這三支箭的使用參差不齊:
在實施貨幣政策刺激上,日本央行似乎已取得了重大進展。按規模與各自國家GDP的比重算,日本央行所推行的質化量化寬松(QQE),實際上可能超過了美聯儲推出的QE。
至於其余兩支箭的使用,往好了說叫“搖擺不定”。最近幾日,安倍對於再次上調銷售稅提出了諸多質疑,但上調銷售稅是日本解決債務問題(財政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倍畏縮了,因為日本經濟仍然疲弱,再次上調銷售稅存在刺激通縮複燃的風險。與此同時,結構性改革幾乎毫無進展,尤其是稅收、教育和移民政策的改革。
安倍經濟學基本上就是美國和歐洲失敗刺激政策的日本版:通過央行向市場註入巨額的流動性(現在的歐洲央行顯然要步美聯儲後塵),卻幾乎沒有對財政和結構的基礎性改革。短期貨幣政策刺激再次因為在政治上實施起來便利而大獲全勝。
然而,對於日本這樣一個正在經歷老齡化和適齡就業人口下降的國家來說,這樣的政策存在諸多問題,刺激複蘇的收效也很有限。Roach指出,日本要麽通過刺激生產力發展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或者擴大內部或者外部的勞動力供應來源:
在國內,增加勞動力供應可以通過刺激女性的勞動參與率來實現。當前這一比率僅63%,屬發達國家最低之列。或者放松移民限制。不幸的是,日本在這兩種方案之間都沒有取得大的進展。而且,即使日本政府願意立刻就強化實施第三支箭,任何實質性的改變和回報都需要更長時間方能現象。
當然,還有一樣東西能救日本:出口(外需)。不過,Roach指出,這是安倍經濟學在戰略上存在的最大瑕疵:
它並未將全球經濟中可能發生的最大變化因素考慮在內。這很可惜,因為在這全球經濟變化趨勢——中國和美國經濟的再平衡中,日本本可以很好地定位自己。
中國似乎比美國更傾向於調結構,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是這樣的。中國新一屆政府提供了一個清晰的、向“親消費”轉變的改革框架。盡管美國當前仍在努力複蘇舊的經濟增長模式,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這兩大經濟體的經濟(結構)終將會再平衡。
日本承擔不起浪費這種機會的後果。隨著中國的增長動力由出口轉向內需,還有誰享受到的利益比日本出口商們多呢?中國本來就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場,隨著中國消費和服務需求進一步增加,日本獲取額外的市場份額也似自然而然之事。例如,日本掌握的環境治理的技術就有望為其帶來好處,因為環境問題是中國未來幾年亟待解決的。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面臨的很多最棘手的問題,日本都有專家可以解決。
與此同時,日本也可能從美國經濟的長期再平衡中獲益。美國在複蘇投資以刺激增長之時,將從過度消費發展中國家廉價勞動力所生產的商品轉向生產性設備的采購,而機械設備無疑是日本的強項。作為全球精密設備和挖掘機產業的領導者,日本應該抓住這個機會。
在外需方面,日本不應該忘記曾經的輝煌。20世紀七八十年代,憑借全面出口各種機械以滿足世界經濟高速增長,日本成為全世界嫉妒的對象。
是時候重獲往日輝煌了。如果失敗了,日本將面臨在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和中國的轉向中被進一步地邊緣化的風險。
唯有一事值得警惕:因歷史遺留問題,中日關系平淡,可能妨礙日本從中國經濟的再平衡中獲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