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身患重病、甚至大權旁落的傳聞已是沸沸揚揚。了解朝鮮高層的人士向路透表示,金正恩還在牢牢掌權,只是腿部受了傷。
據路透報道,上述消息人士在朝鮮和中國政界均有人脈。該人士稱,金正恩在視察軍事演練時受傷,需要100天左右才能複原。該人士說:
“他下令所有將軍參加演練活動,他自己也參加了。他們匍匐前進、奔跑、翻滾,他肌腱拉傷。”
“他在8月底或9月初演練中腳踝和膝蓋受傷了,因為他太重了。他起初還能一瘸一拐地走,後來傷勢加重了。”
今年9月3日與妻子出席一次音樂會以來,金正恩就沒有在朝鮮官方媒體的任何公開活動報道中出現,連10月10日朝鮮執政黨勞動黨建黨69周年紀念日相關的活動報道也是如此。據法新社報道, 除金正恩以外的朝鮮主要領導人10月10日都在平壤錦繡山太陽宮拜謁了金日成、金正日的遺體。 此外,金正恩也缺席了上月25日的朝鮮最高人民會議,這是他執政以來首次缺席該會議。
對此朝方也幾次吹風,澄清有關金正恩個人的猜測。9月末,韓國媒體《朝鮮日報》報道稱,金正恩雙腳腳踝骨折,正接受治療。五天前華爾街見聞的文章提到,韓國統一部部長柳吉在向媒體透露,朝鮮高官否認領導人金正恩生病,稱他“完全沒問題”。
在金正恩在公眾視線中“消失”時,朝鮮政府的一些最新動向引發外界眾多猜測,朝鮮領導層是否出現變局、金正恩是否還真正掌權都成為令人生疑的謎題。
本月4日,包括朝鮮軍方“二號人物”——朝鮮國防委員會副委員長、人民軍總政治局長黃炳誓在內的三位朝鮮高官突訪韓國。當天,出席仁川亞運會閉幕式的朝方高級代表團會見了韓國國務總理鄭烘原。這為朝鮮半島局勢改善帶來了想象空間。
一些朝鮮問題觀察人士認為,金正恩可能在權力鬥爭中被邊緣化了,而朝鮮高官代表團出人意料地參加亞運會閉幕式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揣測。
本月7日,朝鮮罕見地在聯合國總部紐約召開說明會,回應外界指責,同時承認改善人權方面有所不足。新華社文章稱,朝方一改往常“不理不睬”的態度,展開公關,令一些國際人權組織頗為驚訝,一方面自認“施壓有效”,一方面不得不肯定朝鮮“方向正確”。
路透的報道指出,對於朝鮮代表團此次訪韓的另一個解讀是,意在證明朝鮮局勢穩定。
新加坡非盈利機構“朝鮮交流中心”(Choson Exchange)的執行總監Andray Abrahamian認為,
“金正恩一直在與其他關鍵人物共同掌權”,他被篡權的可能性很低。“就算內部權力平衡發生了變化,他們也不太可能想把他擠走,畢竟他的象征意義是無可匹敵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路透社援引據知情人士稱,參與建立滬港通的一些主要監管部門已對市場參與者表示,他們預計滬港通將免征資本利得稅。
但消息人士稱,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已做出最終決定。
滬港通機制預計將於10月27日啟動。
依現行規定,香港不征收資本利得稅。但對於交易中國股票的外國機構投資者,中國征收10%的資本利得稅,但目前為止中國政府一直對其暫免征收。
“我們得到了很多不征稅的口頭保證,但都不是正式確定,”一名出席與中國證監會高層會談的業界高管表示,“不確定性引人擔憂。”
據知情人士透露,中國證監會官員曾分別在兩周之前北京的一次投資者會議上,以及上個月深圳的一次類似會議上私下表示,中國不會對通過滬港通交易內地股票征收資本利得稅。
另一位知情人士稱,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在另外一次會議上表示,滬港通機制不適用中國資本利得稅。
知情人士稱,最終決定不是只由中國證監會做出,因為還涉及好幾個其他政府機構。目前還不清楚最終決定的決策程序。
一位知情人士稱,中國證監會擔心,若征收資本利得稅,會降低滬港通的潛在交易規模。證監會與國家外匯管理局意見不一,外管局傾向於征稅。
另一位知情人士稱,國家稅務總局也參與了相關討論,尚不清楚國稅局的立場。
中國政府部門官員沒有回複置評請求。香港監管機構未予置評。由於此事尚未公開,知情人士要求匿名。
目前,A股交易的稅收問題是海外機構投資者關註焦點。比如,通過滬港通投資相關A股,遇上市公司分紅及送股,紅利稅如何征收;賣出A股時,是否免征收資本利得稅等稅收細節。
自11年前啟動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及三年前推出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以來,資本利得稅一直是懸在外資機構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其長期懸而未決的原因,一方面是對平衡不同類型投資者利益的考慮,例如國內與海外投資者區別對待問題;另外一方面則是,在中國與海外各國及地區簽訂的雙邊稅收協定中,對於類似股票交易的稅收都有不同安排,某些情況下中國並無直接征稅權。
而對於QFII等海外機構的資本利得收益是否征稅,自2003年以來監管層一直沒有明確說法。稅收制度的不確定,一直是QFII投資者的憂慮之一,亦將是滬港通機制下海外投資者入市的主要顧慮之一,目前相當多QFII機構和RQFII管理人都按業內默認的10%比例來預提資本利得稅。
因此,若滬港通免征資本利得稅,無疑將激發投資者熱情。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路透社報道,因擔心物價下滑可能觸發通縮風險及債務違約潮,中國領導層和央行已準備好再次降低基準利率,同時放寬貸款限制。
路透社援引接近決策層的消息人士指出,上周五中國意外降息反映了中央政府和中國央行的方向調整,為兩年來首次大調整,之前央行一直堅持溫和的刺激措施。
中國第三季度經濟增速下滑至7.3%,PPI和CPI指數均表現疲軟,決策層擔心經濟增速跌破7%,而7%的經濟增速是全球經濟危機以來不曾見到的。
一位參與內部政策討論的政府智庫專家對路透社表示,“高層領導已經轉變觀點”。這位匿名經濟學家稱,中國央行已經轉向全面刺激,並可能再次降息並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此外,官方的智庫成員也建議中央下調2015年的經濟增長預期至7.0%左右。
中國2014年年內曾針對某些銀行下調準備金率,但全面降息的措施為2012年5月以來首次。上周五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在參加“證券時報專家委員會2014年秋季論壇”時表示,明年中國經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比如國際環境複雜化、經濟增長周期性下行等,對此宏觀調控政策要積極應對,在適當放松貨幣政策同時,還要加大推進改革的力度。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將上周五的降息解讀為一個政策朝著更激進的貨幣寬松轉向的信號,他預計在未來幾個季度內至少還將有一次降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今日開幕,明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及目標成為此次會議備受關註的議題。面對經濟仍然顯著的下行壓力,一些有影響力的顧問在會議召開前已建議中國領導層,將明年的GDP增長目標下調至7%。但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太可能公開宣布經濟目標,通常要在明年3月初召開的全國人代會上公布。
今年第三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7.3%,增速創近六年新低,前三季度GDP增長7.4%,仍低於7.5%的今年官方年度增長目標。若第四季度未能有所回升,今年中國可能自1999年以來首次無法實現經濟增長目標,年度經濟增長由此創24年來新低。
路透報道匿名援引一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資深經濟學家的表態稱:
“習近平主席談到7%是全球最高的增長率時,已經對增長率目標作出了暗示。”
“我認為,如無意外的話將是7%。但不可能低於7%,否則將會產生就業和債務違約問題。”
7%的經濟增長目標與華爾街見聞昨日提到的高盛報告預期一致。除了預計中國政府會下調官方GDP增長目標,高盛報告還預計,明年M2的官方增長目標可能由今年的13%降至12%,但這是作為對GDP增長目標更低的“自動調整”,並非預示貨幣政策有所收緊。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今日評論提到,摩根大通也預計明年中國官方的增長目標將從7.5%下調至7%,但又指出,位於7%-7.5%區間內的幾率為30%。為確保GDP增長不會跌破7%,預計財政和貨幣政策都會做調整,將:
“通過推動資本市場發展,收緊地方政府債務和影子銀行相關規定以及出臺減緩房地產市場調整速度的政策努力,確保不會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
”至少再次下調一次政策利率、下調2-3次存款準備金率,並采取包括抵押補充貸款、中期借貸便利、常備借貸便利等定向數量型工具。“
上述路透報道提到的社科院經濟學家認為,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政策基調仍會保持寬松,以避免增長大幅放緩。該經濟學家表示:
“我們將關上後門,防止地方政府通過特殊目的實體來舉債,但必須打開前門。我們還需要增加財政支出,擴大預算赤字,因為需要穩定增長。”
上述高盛報告預計,中央會議可能以“主動適應新常態”、“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這類措辭表明宏觀政策的基調。中央會議傳遞的一般訊息應該與上周五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幾乎完全相同”。
朱海斌歸納,上周五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了七項主要工作,這些主要領域分別是:
· 保持穩增長和調結構平衡,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 要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積極培育新增長點;
· 穩定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產量,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 繼續實施區域經濟總體發展,推進京津翼地區、長三角經濟區和“一帶一路”戰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與東盟經濟體的經濟整合);
· 加強保障改善民生工作,維持社會穩定;
· 堅定不移推進經濟體制改革;
· 釋放內需潛力,促進出口和進口平衡、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逐步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路透報道,中國已經要求銀行在2014年最後幾個月發行更多的貸款,同時放松存貸比限制,以幫助達到創紀錄的全年新增貸款目標。
報道引述兩位消息人士稱,中國央行現在允許銀行在今年放款10萬億元,高於此前媒體說的9.5萬億元的目標。
報道提到,自10月份開始,貸款額度已經打開,存貸比也不再是限制,“唯一制約貸款的只有資本。各行基本都如此。”
根據央行此前發布的報告,今年前10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8.23萬億元。如果上述報道屬實,11月和12月銀行將不得不加速放貸。1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彭博預期為6550億元,上月為5483億元。數據預計在最近一周公布。
去年的11月和12月,新增人民幣貸款總計約1.1萬億元。
不少分析對此持謹慎態度,國信宏觀認為,信貸不是想放就能立馬放出去的。現在信貸供給端不是主要矛盾,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疲弱才是主要矛盾。
11月19日,李克強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決定進一步采取有力措施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其中就提到,要增加存貸比指標彈性,改進合意貸款管理,完善小微企業不良貸款核銷稅前列支等政策,增強金融機構擴大小微、“三農”等貸款的能力。
隨後的21日,央行意外非對稱降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