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列車廣播財技魔方解構(2-更新)-泓鋒國際(2309)

關於該公司的資料,可參看以上貼子


(1)

這家公司在2010年5月4日向主席楊家誠先生的Diligent King Investments Limited購 入永東國際拓展有限公司「永東國際」, 作價36億港元,較目標最低估值38億折讓 5.26%。作價支付非常簡單,就是以每股50仙發行72億可換股優先股支付,無息,可以永久以1兌1比例兌成普通股,但兌換後楊先生及其一致行動人士的 持股量不能超過29%及導致公眾持股量不能少於25%。

另 外,根據買賣協議,楊家誠先生承諾以其持有公司向其合作夥伴中廣電信有限公司作出12億人民幣的資本承諾,並保證於收購五年的盈利綜合純利不能少於15億 港元,盈利不足數則以該數乘1.65計算扣減代價,而1.65的比例是以作價36億資本承諾人民幣12億(約港幣 13.63億)的相差除以保 證盈利港幣15億(人民幣13.2億)計算出來的。

若公司虧損則當零盈利計算,如此計算,則作價不少於12億人民幣,亦即楊家誠先生作出的資本承擔。 為此,楊先生先拿出價值15億港元新股,亦即30億股作為擔保,以準備作為盈利不足的賠償。

若保證盈利能達成及全數優先股獲全數兌換成普通股後,楊先生持股會增至逾51%。

(2)

至 於收購標的永東國際則持有協和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協和」)據 公告稱,自其註冊成立日期以來並無營業額、除稅及非經常 項目前及後純利,於本公佈日期亦無重大資產及負債。於2010年4月30日,這兩家公司加起來之資產淨值為44,000 港元,相當於楊家誠先生於本公佈日期向目標集團之注資金額。

這家沒有資產的協和,則與一家在中國成立的中廣電信 有限公司(「中廣電訊」)訂立特許協議,並獲授予「所有工業及知識產權,包括但不限於中 廣電信於經營該業務時擁有或將擁有,位於世界任何地區之專利、商標、服務標記、商用名稱、設計、版權及所有繪圖、計劃、規格、設計及電腦軟件(包括其各項 應用程式)之版權(不論是否已註冊或可註冊),及位於任何國家之所有專業知識、發明、配方、商業秘密、機密或秘密過程及資料、商業名稱及域名及任何類似權 利,及有關前述任何一項之任何及所有許可(包括一切有關文件)之利益(須承擔義務)」的獨家權利。

中廣電信為於2000年6月16日於中國註冊成立之公司,註冊資本為7,000萬人民幣。中廣電信 主要從事開發、投資、建設及經營中國列車安裝電視廣播系統之業務。中廣電信由華廣衛星有綫電視有限公司(「華廣衛星」)(華廣衛星由中國中央 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及京華廣電分別實益擁有35%及65%)、北京市京華廣電投資有限公司(「京華廣電」)及北京市京華電信技術開發公司(「京華電 信」)分別實益擁有66%、30%及4%。彼等各自均為獨立第三方。

此外,據中廣電訊確認,其已取得中國信息化部(Ministr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及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之一切有關政府特許、批准及許可,以經營該業務。該業務 之初步發展計劃包括建設衛星主要通 訊站、衛星天線及所有地面訊號站,以及採購及在 列車安裝液晶顯示屏電視。

此 外,雙方亦訂立立主服務協議,據此,協和將以中國法律許可之有關方式,按獨家基準就經營該業務向中廣電信提供多項服務,包括但不限於廣告代理、設備租賃、 廣告製作及發行、市場推廣、宣傳、技術管理及業務發展服務,作為代價,協和將享有相等於中廣電信純利80%之年度服務費。該資本承諾旨在為中廣電信撥付該 業務於三年期間內的經營成本。 

(3)
於 2009年9月15日或左右,亦即在剛發佈購入伯明瀚後,楊嘉誠先生與中廣電信簽訂諒解備忘錄。 除諒解備忘錄、協和將簽訂之主服務協議及特許協議外,於本公佈日期,楊先生或標的並無與中廣電信簽訂任何其他協議。

該公司董事局鑒於(a) 中廣電信已於該協議日期與協和簽訂主服務協議,並已同意於完成時或之前與中廣電信簽訂特許協議;及(b) 本公司並無足夠內部資源以中廣電信要求之現金方式作出資本承諾,故其僅可透過目標公司收購該業務。

但吊詭的是:

(a) 當時楊先生已任該公司大股東,簽訂協議時公司已承諾購入伯明翰,而事後證明該業務是「有利」公司的,為何當時不和上市公司的附屬直接簽訂,要私下和楊先生 的私人公司簽訂?

可能簽訂的公司中一家持有 100%,一家持有不足20%,所以做一個有利的安排,先和自己的公司簽訂,然後再賣給公司,在這宗交易中獲得最大的回報。

更特別的是,其實當時可能如果收購這項業務,會給其他股東認為這是不務正業,並不有利股價吧,導致 供股失敗,也會使買伯明翰的計劃也可能不成功,但是這不是不給上市公司簽訂的理由。

但是,楊先生可以零代價轉移業務,以避過披露水平,其後在需要為此項業務投入時,才正式公開,但是他 沒這樣做,可能他是重概念和股價多於公司營運吧。

(b) 此前能夠以發行新股方式集資 逾15億元購入伯明瀚及航機廣播業務,故集資12億應不太困難,故可以見到他們是自打嘴巴。

況且如楊先生想公司好,又不想公司投入現金在此的話,可和現在一樣,以淨資產原價直接注入公司,並 代公司作出資金承諾即可,亦不需要動用上市公司資金。何必多此一舉,又要擔保盈利,托高作價,賣給上市公司呢?可見楊先生在「協助」公司之餘,也想在公司 賺點錢,小聰明之心昭然若揭。

(3)
上面的細節吹得多麼美麗都沒 用,其實都是一紙合約,加上一家空殼公司造出來的東西,就賣36億,但實際上包含大量財技的藝術,雖林奇先生所說,「用36億買入4.4萬港元資產」, 較為抽象,但實際上包含不少財技。

其實此交易可分為兩部分,12億人民幣(約值13.6億港元)代價加利潤保證的代價22.6億,這個前面已談及,但是這內中有一個特別的含義,今晚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01

列車廣播財技魔方解構(3)-泓鋒國際(2309)

(4)
先談談大股東及公司有利的部分:
(1)利用優先股作支付代價: 這個可換股債券同理,首先可以免除直接現金支出,但實際上是公司沒錢支付,又無能力集資這樣多。況且可換股債券對有在會計上可分為債券及認購權,這認購股是會隨股價的上落變化,如果股價炒上,將會導致代價增加,需直接計入損益表,導致虧損,而優先股則沒有這麻煩,那控制報表變得輕易。
(2)楊先生取得公司控制權,若楊先生有能力把股票全數兌換,股權將增至51%,使他有足夠股權控制公司,對未來的計劃也可以較易實行。
(5)
此前提及過這交易可代價分為兩部分,即是12億人民幣和溢價部分,但這兩個作價內中有甚麼含義,現在很簡單解說一下。
(1) 其實這12億,是需分3年投入,那為何有這筆錢?假設他是想從公司取錢的話,其實就剛好有12億。此前的交易中,那30個月的保證盈利是1.5億和2億,合共3.5億,加上今次收購保證盈利5年合共15億,即每年3億,3年即9億,兩數加起來即是12.5億,扣除捐給伯明翰慈善基金的5,000萬,這就剛好有12億了,非常巧合。但是如果此前賣方們不肯出錢買保證盈利或楊先生不肯造保證盈利,這公司也不會出甚麼大錢,楊先生即可以接近免費取得股票了,但仍未出現套出資金的交易。
(2)至於溢價部分是以保證盈利作為掛勾,此前未出過此現象。簡的來是,如果楊先生投入1元造盈利,那他就可以得到1.65元的股票。所以他的股票的真實成本是:
50仙/1.65= 30.3仙。
和此前收市價31仙還有2%折讓,但和現時的23.8仙有約21%的溢價。
可見這全都是空氣。
(6)
如真的有現金拿入由於未來可能要套出現金,所以仍需有一個大空氣收購或很少小空氣收購來掩飾,但交易應類似,有一定現金作價,加上很大的發行新股部分,但最後,可能達不了保證盈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06

買礦產業鏈及財技應用


(1)


今日只是把以往的資料集中弄一個完整版,現在搞這種財技麻煩了一點,但是搞好所有必要程序,仍可以轉個把戲和買的標的再搞,請大家留意。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5495


(2)


嚴格上只是重覆了glassfund在很多個月前的東西,但是今次增加了實務成分。


流程:

1. 隨便找些不太值錢的東西買, 內容通常係天馬行空, 博你唔識。
2. 找間專業公司估估值先,用一些所謂未來現金流,估一個超高價,大約十億八億,才可以賣。   



3. 十億八億? 錢從何來? 少許現金(甚至沒有)+大量新股和可換股債卷吧,如加上盈利保証做糖衣包裝, 這真是錦上添花了.
4. 如炒作成功,認埋可換股債賺錢,大股東就發了, 小股民如識逃生都可享漁人之利的
5. 無論炒作是否成功, 長掙股票小股民一定輸. 點解? 不說新業務是否虧錢, 小股民的股權就肯定大幅灘薄了

其實, 之前科網年代買網站, 資源年代買礦...都大緻是這些橋段了, 細節及炒法可能多多少少不同, 但原理差不多。



(3)


在這個監管當局、散戶及股價的角度去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3568


這令我想起股票上的概念。


假 如有一樣東西,原本其實有一些用處,可以賺些小錢,或是現在不值錢,但未來有很大價值,不過是要投入大量金錢,但有些想在股票圖利或是協助別人集資的人, 爲了於利用別人不懂這些東西的原理,就把一些根本只有少量價值的東西,以金珂拉的方法,即誇張及密集地的宣傳,包裝成一些很有價值的東西,並以高價注入上 市公司,從而達成個人的目的。


表面上,大股東 高興,因爲能以引小股民買入,在股價高漲時,出售上市公司股權,東西的擁有者也獲利,因爲以一些不太值錢東西也可賣得高價,況且高投資額也有股民賣單,做 財技策劃的人,也因大股東及東西的擁有者賺到大錢,也賺到小錢,至於宣傳機器也分到一毛半分。


但 實際上呢,因這樣東西已經透支了多年現金折現值,或是根本不具很大的盈利能力,故當時買入這股票的小股民根本不可能獲到大利,但事實上是這個市場上總以這 些人居多,如果沒有這些人,根本沒可能成就股市,如果把它們殺盡了,那又如何?這就令到更多人不信股市,這不利股票市場的發展。


我始終希望市場上能繼續以披露爲本,讓投資人能夠正確地做出決定。但是這些股票因爲真的愈來愈多, 甚至連一些較爲正經的股票,也開始有這個變壞的傾向,真正值得投資的股票好像更少了,監管當局用不用做些甚麽特別的行爲來使得這些公司不要購入一些估值亂來的東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91

资本歧路 覃辉的青涩财技


http://www.p5w.net/newfortune/fmgs/201007/t3090194.htm

 

  北京“天上人间”被勒令停业整顿,令其曾经的大老板覃辉再一次进入公众与舆论的视野。“天上人间”曾在覃辉手中红极一时,甚至成为奢靡的代名词,然而,覃辉昔日在资本市场却未能复制“天上人间”的神话,动作频频却少有胜算,缴纳了昂贵的学费。

 

 

   覃辉的资本之旅肇始于长丰通信,之后长丰通信便频频进行运作:多次高溢价收购资产、不断更换主业、虚构收入粉饰财报,并且存在对外巨额担保等问题。与此 同时,覃辉在国内斥巨资收购的大量传媒业资产却鲜有盈利,而于媒体投资在港遭遇“冰河时期”之时,他还依然赴港收购多个传媒业烂摊子:在股价被炒高后从香 港壳王陈国强手中接棒东方魅力,同时笑纳流动广告,并熔断股权试图力保内地传媒资产出海;而从吴征手中接盘的阳光卫视与现代旌旗出版使得覃辉深陷泥淖。另 一方面,覃辉重新将目光转向国内资本市场,试图并购湘计算机,最终铩羽而归。

 

 

   随后,由于长丰通信互保事件曝光和个人被刑拘,覃辉陷入资金链泥潭,一手打造的“卓京系”轰然倒塌。其资产出海计划不得不搁浅,阳光卫视被吴征曲线收 回,现代旌旗出版无奈拱手让人,流动广告在2006年退市,长丰通信也被新世界主席郑裕彤女婿杜惠恺控制的上海鑫以实业有限公司接盘。

 

 

  不过,覃辉此前在股权结构上设置的“防火墙”,在“卓京系”坍塌之时,缓冲了对其旗下传媒资产的影响,影院等资产得以保全并继续发展,为其日后的东山再起埋下了伏笔。

 

 

   时隔四年,覃辉通过残留的壳资源—星美国际,利用影业这一优质资产作为筹码,以期东山再起:不断制造概念与预期,低买高卖注入资产,并趁股价高涨之际频 频实施巨额融资计划。另一方面,覃辉再次与“壳王”牵手,入主香港上市公司汉传媒,弥补影视制作环节短板的同时进行财技融资。2010年6月,星美国际再 度抛出赴美上市的融资计划,覃辉的资本故事仍在继续。

 

 

  尽管覃辉复出激活了资本平台的融资功能,但是仅依靠概念炒作拉动的股价无疑难以持续,其结果很有可能只是“卓京系”历史的翻版。当前如何有效提升影业产业链上制作等环节的投资回报,化“虚”为“实”,最终实现横向整合和纵深发展,也许才是覃辉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2010年5月11日,京城著名夜店“天上人间”被勒令停业整顿6个月,作为天上人间曾经的大老板,覃辉再一次进入公众舆论的视野,这距离他2005年4月11日晚被北京市公安人员带走整整五年零一个月。

 

 

  覃辉当年因“天上人间”而成名。公众舆论将覃辉与“天上人间”视为一体并非空穴来风。覃辉自称,当年他通过香港卓京运通公司从台湾人杨某手中买下“天上人间”75%的股权,成为大股东,其余25%股权由长城饭店持有。

 

 

   公开资料显示,“天上人间”商标申请于1995年11月29日。1997年5月14日,北京长青泰歌舞厅有限公司经国家商标局核准取得 “PASSION”与“天上人间”中英文组合注册商标。而北京长青泰歌舞厅有限公司则由北京长城饭店公司和香港广泰国际有限公司以中外合资企业形式于 1993年3月在京注册成立,注册资金200万美元。后来,覃辉虽将“天上人间”股权转让给他人,但公众舆论已习惯将“天上人间”与覃辉视为一体。

 

 

   可以说,“天上人间”是在覃辉手中一夜蹿红,成为奢靡的代名词,风行全国。据传,天上人间消费水平在当年绝对远超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最贵的洋酒高达 12万美元/瓶,客人吃的水果都是从国外进口,给服务生的小费都是以500元为起点。覃辉复出后在接受采访时称媒体将“天上人间”进行了妖魔化,并一再声 称政府部门管得很严,包括包房的墙壁上都安装着玻璃,管理很透明,也很规范,而且“天上人间”的高消费合法,不知此言能否令公众信服?

 

 

  我们虽无从考证覃辉的第一桶金是不是从“天上人间”获得,但“天上人间”当时生意火爆是不争的事实。业内人士认为,“天上人间”每年所奉献的利润至少在2000万元以上,是绝对意义上的“自动提款机”,出人意料的是,“天上人间”在税务部门留下的却是累计亏损的记录。

 

 

  “天上人间”在覃辉手中被玩得风生水起,一举成为业界响当当的品牌,全国100 多家夜总会使用“天上人间”字号。作为北京“天上人间”前大老板,覃辉曾被冠以“民营传媒富豪第一人”的称号。其神秘身份,公众与舆论对覃辉的关注超越很多一线明星,一时风光无限。

 

 

  之后,腰包越来越鼓的覃辉已不满足于“天上人间”这台自动提款机,开始将目光转向了不断演绎造富神话的资本市场。与在“天上人间”的游刃有余相比,覃辉昔日在资本市场上动作频频却少有胜算,缴纳了昂贵的学费,最后不得不黯然收场。

 

 

  第一笔学费:折戟长丰通信

 

  覃辉究竟是何时何刻进入资本市场,我们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非常明确,覃辉资本之旅始于三爱海陵(000892,后更名为“长丰通信”,现为“ST 星美”)。

 

 

  三爱海陵高溢价收购资产

 

  1999年,覃辉将“天上人间”75%的股份置于自己新注册的北京中外合资长青泰餐饮娱乐公司时,有报道称,同一年,当三爱海陵股价低位徘徊时,覃辉先期秘密潜入三爱海陵。在股价达到顶峰时,三爱海陵忽然宣布于2000年5月和6月分两次收购重庆连丰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连丰通信”)81.1%股权,而重庆连丰通信正是覃辉旗下企业,这也是覃辉首次公开浮出三爱海陵。

 

 

   三爱海陵收购重庆连丰通信花费了约5.4亿元现金,而这部分股权账面价值仅1.2亿元,溢价高达4.2亿元,收购价格依据深圳维明资产评估事务所的评估 报告,评估报告中反映的增值部分主要为800MHZ无线蜂窝移动通信网经营权增值50919.91万元。显然,高溢价的理由是重庆连丰通信拥有当时号称垄 断技术的800MHZ无线蜂窝移动通信网经营权。

 

 

  作为上市公司,三爱海陵为何会如此心甘情愿让覃辉获取丰厚回报呢?这得益于覃辉先期潜入。

 

 

   有媒体称,时任三爱海陵大股东重庆涪陵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以下简称“涪陵国资”)总经理的石建新证实,涪陵国资和覃辉之间关于转让长丰通信26.61% 股权的交易,是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进行的,截至2000年年底,覃辉控制的卓京投资就已向涪陵国资支付了超过70%的购股款项,当时协议转让总价约为 1.76亿元,覃辉与涪陵国资的这笔股权交易直到2003年11月8日才正式公告股权转让完成。收购完成后不久,2001年1月4日,三爱海陵正式更名为 长丰通信。

 

 

  长丰通信黯然出手

 

  2002年,北京朝阳区税务局发现声名显赫的“天上人间”夜总会累计亏损几百万元,开始对其进行税务抽查,查出 “天上人间”的实际掌控人并非外资法人林美凤,而是近在眼前的覃辉。于是覃辉开始 “协助调查”,这次“协助调查”虽不了了之,但覃辉已开始慢慢浮出水面。

 

 

  2003 年6 月,随着覃辉将北京国际车展上唯一一辆标价888 万元的宾利加长728 买走,其财富进一步外露。与此同时,覃辉也逐渐浮出长丰通信。

 

 

  2003年11月8日,长丰通信一则股权转让公告又将覃辉托出资本运作的水面。公告称,2003年9月29日,覃辉旗下卓京投资受让涪陵国资所持26.61%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如前所述,事实上这笔交易早在2000年就已开始进行。

 

 

   从公告中可以看出,2002年11月13日,长丰通信第一大股东涪陵国资与卓京投资签署股权转让协议书,将其持有的长丰通信全部国家股权转让给卓京投 资,转让价每股1.64元。这是一个明显的国有股折价转让方案,财政部明令禁止,方案被驳回。随后,股权转让方案被修订为按1.8元/股转让,较净资产溢 价4分钱,最终获批。

 

 

   三爱海陵上市后主业频繁更迭,从早先从事汽车、摩托车、内燃机的关键零部件到通讯,皆与资本市场流行的概念密切相关,而且,重庆证监局两次巡检上市公司 都查出一堆问题,其中包括采用花样繁多的手法粉饰报表:通过对2001年、2002年部分流动资金借款的利息费用资本化来虚增净利润,虚增手机销售收入、 提前确认子公司收入、减少坏账准备计提、隐藏应收票据7000多万元;等等。此外,2004年1-6月,长丰通信累计向大股东提供资金17265万元,占 公司2004年6月30日经审计净资产的21.52%,而且,长丰通信对此关联交易未及时履行审批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遭到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 2003年底,长丰通信“陷入”重庆担保圈,截至2004年10月30日,其对外担保总额占2003年末净资产比例高达70.66%,而按照规定,公司的 对外担保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

 

 

   问题暴露后,卓京投资在长丰通信上演了大反转“戏法”:2005年初,长丰通信称,2004年下半年,长丰通信实际占用卓京投资7046.69万元;通 过将中华通信系统有限责任公司19.95%股权溢价6%出售给卓京投资,长丰通信套现1.8525亿元。显然,由于证监会调查长丰通信并勒令其整改,大股 东卓京投资在向长丰通信输血填补之前掏空长丰通信所留下的窟窿。

 

 

  2005年8月30日, 长丰通信发布公告称,因资产重组与业务转型需要,更名为星美联合股份。更名并未给星美联合带来任何起色,不断有债权人向法院申请将S*ST星美破产重整, 甚至有债权人放出狠话:“如果不还钱,我们要一直告到星美破产。”为了应对巨额债务,卓京投资不停地向星美联合输血,跃居债权人首位。2005年报显示, 第一大股东卓京投资2005年向长丰通信提供资金的发生额高达25827.23万元,2005年底向长丰通信提供资金的余额高达29364.6万元。

 

 

   另一方面,卓京投资在长丰通信中的股权因担保责任、诉讼等被陆续拍卖完毕:2005年11月,因承担贷款担保的连带责任,卓京投资拥有的约4500万星 美联合法人股被拍卖,失去第一大股东地位;2006年5月,因涉及三宗担保诉讼,卓京投资持有的8512.64万股星美联合法人股再次被拍卖;2007年 7月2日,S*ST星美公告,根据法院判决,卓京投资仅有的2500万股被拍卖给张怀斌、曹雅群、张寿清三位自然人,这意味着卓京投资彻底出局S*ST星 美股东名单,仅存于债权人名单首位。以至于覃辉接受采访时称:“我们除了是星美联合的最大债权人以外,其他没有什么关系了。”淡出星美联合股东名单的卓京 投资不忘给星美联合留下一个礼包:为了推进债务重组,引进有实力的投资者,2007年12月底,卓京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宣布豁免S*ST星美所欠的 6999.16万元债务。

 

 

  第二笔学费:贸然接盘东方魅力与流动广告

 

  2004年4月,北京社交圈突然爆出新闻,覃辉在2003年初与香港名媛李嘉欣开始拍拖,已相恋一年,更有爆料称,覃辉与李嘉欣曾举行订婚派对,而派对地点就在“天上人间”,派对还广邀了不少名人出席。这则新闻迅速被李嘉欣予以否认。

 

 

   不过,覃辉与香港资本市场结下不解之缘倒是始于2003年。为了配合其在香港进行资本运作,2003年2月28日,覃辉全资的BVI公司 Strategic Media International Limited(以下简称“SMI”)注册成立。也许是对国内星美系的传媒业务信心十足,覃辉介入香港资本市场之时尽管是媒体投资在港遭遇“冰河时期”, 但他仍毅然在这一时机赴港收集传媒资产,而且遭遇了陈国强与吴征这两个资本玩家,这段青涩的收购最终以为他人做嫁衣裳尴尬收场。

 

 

  倾力打造传媒产业链,资产却鲜有盈利

 

   在覃辉运作A股的资本平台—长丰通信的同时,在他的资本体系—卓京系内逐渐衍生出一块庞大的传媒资产—星美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美传媒”)。星美 传媒成立于2001年9月,由长丰通信与卓京投资分别出资3850万元、7150万元,分别持股35%和65%。自成立起,星美传媒便大举介入传媒及娱乐 业,连续并购了多家公司,包括华夏文化传播、台湾飞腾制作公司及飞腾影视基地、上海中录音像及北京、广州中路音像公司、鲲鹏网城等。此外,星美传媒还设立 多家公司,比如北京英斯泰克、友通数字、星美影院、星美电影院线、上海星美正大影城和北京影城等众多公司。

 

 

   截至覃辉被拘前,星美传媒注册资本已经达到3.2亿元。短短几年时间,星美传媒聚拢了数十家公司,横跨电影、电视、音像、报纸等八大业务板块,成为拥有 影视节目和数字节目制作与发行、电影院线、影视基地、演艺经纪等全产业链业务的大型跨媒体公司(图1)。不过,当时有媒体透露,除了星美院线和中影星美院 线等少数影业资产外,其余资产鲜有盈利,如鲲鹏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华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2003年略有亏损,而飞腾制作有限公司2003年公司 负债已经高达11482万元,亏损达1024万元。

 

 

            

 

 

  收购“壳王”旗下资产,股价被炒高后接棒

 

   带着自己的传媒梦想,覃辉选择出海,接盘陈国强的东方魅力可看成是覃辉在香港市场的“初恋”。在收购东方魅力之前,市场还一度传言覃辉试图收购电影大亨 邹文怀旗下的嘉禾娱乐,最终不了了之。陈国强在香港素有“壳王”之称,港媒称其一贯风格是先将股价炒高,然后抽水而退,因此,他在业内亦有“榨汁机”之 称。因旗下成报传媒(08010.HK,现名为“星美出版集团”)、流动广告(08036.HK)等传媒上市公司不断亏损,2002年底,陈国强意欲出售 旗下上市传媒公司。覃辉从陈国强手中接盘的首家上市公司便是曾一度大热的东方魅力(00198.HK)。不过,覃辉收购之时,东方魅力虽为香港著名娱乐公 司,但已名不副实,覃辉收购当年,在东方魅力约6亿港元的营业收入中,餐饮业务的收入超过50%,而影视制作发行的收入仅占7%,音乐制作收入仅占6%。

 

 

然 而,就在覃辉意欲入主东方魅力前,东方魅力的股价“诡异地”突突直上。2003年1月22日,东方魅力的股价从0.018港元开始启动,当日大涨 27.8%,2月20日涨21%,2月26日涨25%,2月27日再涨28%,2月28日更是大涨82.6%。最终,至发布公告停牌前一天,其股价已经升 至0.042港元。2003年4月2日,东方魅力公告,以0.04港元的发行价发行19亿股新股。

 

 

   面对直线飙升的股价,覃辉如初生牛犊,仍然选择借此在香港资本市场完成自己的初次亮相。他通过全资拥有的SMI获配11亿股东方魅力新股,涉资4400 万港元,从而以25.28%的持股比例成为东方魅力的第二大股东,和陈国强的德祥企业26.1%的持股比例差距仅为0.82%。2003年11月,东方魅 力以0.04港元/股的价格再次向SMI配售15.75亿股,集资6100万港元,覃氏的持股达到45.41%。另一方面,覃辉对东方魅力的全购要约获得 5.1%股东接纳,2004年初,星美传媒收购的东魅股权达到50.24%,完全控制东方魅力,并将其改名为“星美国际”。

 

 

  星美国际并未因为覃辉的到来而出现奇迹。截至2004年9月30日的半年报显示,星美国际亏损4348万元。在各项业务中,除物业收入和提供融资利息有所盈利之外,其他包括主题餐饮(含上海东魅酒吧)、制作影视均呈现不同程度亏损。

 

 

   由于东方魅力是另一港股上市公司流动广告的第一大股东,拥有流动广告2.855亿股,占26.91%权益,完成控股东方魅力之后,覃辉当仁不让地将其笑 纳。2003年11月7日,覃辉旗下SMI向流动广告发出了全面收购要约,不久,星美提出的全购建议获26%的股东接纳,连同东方魅力原来所持股权,覃辉 取得流动广告52.91%的控股权。覃辉并未成为流动广告的救世主,在覃辉控股后,流动广告没有逃出亏损诅咒,截至2004年12月31日的9个月内,营 业收入仅258万港元,亏损却高达1833万港元。

 

 

  股权熔断设置防火墙,护驾资产出海

 

   接盘东方魅力与流动广告后,覃辉开始实施其传媒业务出海计划。覃辉旗下传媒业务主要由星美传媒运营,星美传媒同时也是卓京系典型的骨干企业。而在卓京系 坍塌前夕,覃辉不断对星美传媒实施股权切割术,一方面撇清这块资产与其以及长丰通信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为打通境内外资本运作的通道,2002年9月,覃 辉将在卓京投资80%的股权转让给自然人曲继发。随后,长丰通信的股份开始逐步退出,长丰通信2002年度报告显示,长丰通信持有星美传媒的股权降至 16.74%。随后,长丰通信在星美传媒中的股权比例进一步被稀释,降至约12%;另一方面,卓京投资的持股比例逐步提高至88%。同时,覃辉于2003 年12月辞去星美董事长一职,2004年4月辞去星美董事。2004年9月,覃辉将星美传媒更名,重新注册,卓京投资的股权从88%一下稀释至10%,上 海久盛持有星美传媒53%股权。经过几番股权变更与转让,卓京系逐步淡出了星美传媒(图2)。覃辉本人从法律意义上抹掉自己在卓京投资以及星美传媒的股东 和法人身份。

 

 

          

 

 

   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很快显露了覃辉这一安排的意图,2004年2月,东方魅力以3860万港元之代价收购了境内公司卓京投资及星美传媒分别持有的星美影院 投资有限公司25%股份和成都星美数码信息产业有限公司50%股份,前者作价2360万港元,后者是1500万港元,都分别较其资产净值有10%左右的溢 价。因为覃辉不再是卓京的股东,因而此项收购不视为关联交易,即刻成行。

 

 

  这种提前布局的股权熔断与转让,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覃辉的传媒资产在此后的风波中少受牵连,同时又与海外覃辉所控制的星美系上市公司遥相呼应,成为其东山再起的主要筹码。

 

 

  第三笔学费:费尽心机却难收阳光残局

 

  覃辉不仅从陈国强这个资本玩家手中收购了两项资产,也与吴征有过交手—覃辉从吴征手中接盘的阳光卫视、现代旌旗出版等公司,不但未捞到实惠,反而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收购烫手山芋,陷入烧钱“漩涡”

 

   覃辉从吴征手中接下的资产之一就是阳光卫视与阳光文化网络。2003年5月,阳光卫视难以为继。2003年6月,覃辉通过SMI购得阳光文化 (00307.HK)旗下阳光卫视及阳光文化网络70%权益,代价分别是1870万港元及930万港元,阳光文化同意在未来3年内,为星美制作电视节目, 星美由此要支付5000万港元。星美还向阳光提出溢利保证,3年内阳光卫视及阳光文化的纯利将不少于3000万港元,否则将以差额的10%予阳光文化以赔 偿。

 

 

   在这笔买卖中,吴征旗下阳光文化卖壳所得净额约为2800万港元,覃辉在付出了8000万港元之后,在自己的传媒版图里添加了一个电视频道的同时,也给 自己带来一个烫手的山芋。阳光卫视的亏损是人所共知,截至2003年3月31日的2002财年,其收入仅为1.84亿港元;而亏损额扩大4倍至3.65亿 港元,营业额亦急跌26%。2003年6月,覃辉控制阳光卫视后,当月即全面改组了董事会。此后至2004年9月,阳光卫视广告收入只有约300万港元, 累计亏损已逾3000多万港元。由此覃辉大量裁员,拒付营运款项,致使阳光卫视长期欠付员工工资及各项运营费用,员工大量流失、缺乏节目制作能力。到 2005年4月,由于上市公司一直拖欠卫视租用费,亚洲卫星公司把停播通知的最后通牒发到了阳光卫视二股东泰德阳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陈平手 上,阳光卫视即将从荧屏上消失。

 

 

  2005年 4月,吴征、陈平等人控股的阳光卫视二股东泰德阳光以违约(约定8000万港元转让款,覃辉仅支付了5100万港元)为由正式将覃辉旗下SMI公司诉诸法 庭,要求拿回阳光卫视。很快,SMI对泰德阳光提出反诉,覃辉的弟弟覃宏认为,吴征所提供的专题节目根本不值那么多钱。之后市场传闻,为了解决资金困难, 覃辉拟将持有的阳光卫视股权出售给一家名叫泛太平洋的媒体公司。

 

 

  2005年 5月底,与吴征交好的陈平联合投资伙伴组成了一家名为“彩龙”的买家公司,从星美国际手中收购了阳光卫视70%的股权,并承担了阳光卫视所有的债务。对于 收购价格,陈平称:“只能说比当初覃辉从吴征那里付出的要多。”2006年5月底,新的阳光卫视改版亮相,阳光卫视的新东家泰德集团正式浮出水面,泰德集 团实际控制人正是陈平。至此,覃辉彻底作别阳光卫视,而在吴征控制的现代旌旗出版上,覃辉更是学费不菲。

 

 

   在将东方魅力转让给覃辉之前,为卸包袱,陈国强把旗下成报传媒卖给了吴征的阳光文化。接盘成报传媒后,吴征将其更名为“现代旌旗出版”。2003年9月 底,为了将亏损的现代旌旗出版从阳光文化中剥离出去,减轻阳光文化的亏损,吴征宣布把现代旌旗64%股份以特别中期股息形式派发予阳光文化股东,每1万股 送255股。通过这一奇招,阳光文化在现代旌旗出版的持股量降至零,公众持股量则由36.3%大幅增至60.6%。2004年1月,3.51亿股派送完毕 后,阳光文化控股不再控股现代旌旗出版,新浪以9.39%成为第一大股东,陈国强旗下中策持股3.3%,吴征和SUN MEDIA持股3.01%。

 

 

   利用吴征稀释旗下阳光文化控股在现代旌旗出版中股权至3.01%的机会,覃辉开始盯上旗下拥有70年历史《成报》的现代旌旗出版。面对覃辉的挑战,吴征 发话不会放弃,双方开始在二级市场抢筹码,以至于2004年初现代旌旗出版每天都有数百万股成交,一度升幅达92%。2004年1月9日,现代旌旗出版抛 出一项配股计划,每4股配1股,共配1.3778亿股,同时还附带一份包销协议:如果没有股东接纳供股股份暂定配额,将由包销商吴征和杨澜共同拥有的 Sun Media Investment Holding全额接纳。如果供股完成,吴征将持有现代旌旗的22.36%的股权。为了对阵吴征,在买卖的最后日期2004年2月9日之前,覃辉通过东方 魅力悄悄在市场上增持现代旌旗出版股份至18.36%。这样一来,在最后期限,如果吴征也选择增持,那么吴征此时所买的股票没有配股权;如果配股实施,覃 辉将参加配股计划,覃辉的股份数也和吴征的相差无几,这样双方进行下一轮争夺。如果新浪持有的9.39%股份可以帮吴征,陈国强的近7% 股份可能帮覃辉,双方坚持供股较劲。最终,覃辉支配的股数以微弱的优势领先吴征而顺利入主现代旌旗出版。2004年2月20日,现代旌旗声明称,集团主席 及行政总裁吴征辞职。

 

 

  然而,覃辉可能没想到奋力抢下的现代旌旗出版犹如一张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噬着覃辉所砸入的现金流。

 

 

现 代旌旗出版虽拥有《成报》,却是香港报界人所共知的亏损企业,吴征从陈国强处接盘后,其亏损的经营状况并未改变。现代旌旗出版2003年年报显示,截至 2003年3月31日,其亏损净额由2002年度的1.48亿港元扩大1.3倍至3.44亿港元,其中,报纸与杂志业务的亏损更是扩大了约6.71倍,资 产负债比率由2002年度的56.73%增加至90.48%。接手不久,覃辉便卷入《成报》65年来的首次发薪危机。根据香港劳工法例,雇主若拖薪超过7 天便属违法,到3月5日最后期限,覃辉只得以借款形式,出资发薪水。这一招虽暂时稳住《成报》,但还是陷入一个花钱如流水的媒体漩涡。为避免《成报》停 顿,SMI再次向其借出1300万港元,又向星美国际借入500万港元,现代旌旗出版又发行新股集资850万港元应急。2004年7月24日,现代旌旗出 版再次计划2供1供股集资逾5000万港元,为《成报》的营运资金紧急补血。2004年10月21日,现代旌旗出版改名星美出版集团。

 

 

  2008年, 为了筹集资金重组,覃辉将持有的2.61亿星美出版集团股权进行抵押,从伯明翰环球(02309.HK)主席杨家诚手中获得6000万港元贷款。2009 年底公告称,覃辉让出2.61亿股给杨家诚。之后不久,覃辉以被人冒名签名、该贷款及抵押协议并不具备法律效力为由,不愿意交出股份。(据公司高层掌握的 信息,目前该官司正在上诉过程 中,香港高等法院一审虽裁决杨家诚胜诉,但星美选择上诉,现在股权名义上仍归星美所有,所以星美出版集团所有权并未出现变化)

 

 

   一般来说,对处于严重亏损阶段而且资不抵债的企业,完全可以以零代价或者约定补偿的方式取得控制权,这在国际投行业务中并不鲜见。而且从收购的时机来 看,此时已经处于香港媒体投资的“冰河”时期,覃辉完全可以较低代价拿下这些亏损公司,当时甚至有香港业内人士认为覃辉在香港买下这些资产只值1000万 港元。

 

 

  但无论如何,通过这些并购,覃辉在香港终归拥有了囊括电影、报纸和电视等领域的“业绩不良公司”组合出来的资本运作平台(图3)。至少可以为旗下传媒资产登陆海外资本市场埋下伏笔,可惜遗憾的是代价未免过于高昂。

 

 

          

 

 

  第四笔学费:铩羽湘计算机

 

  覃辉在香港市场上收购的这些亏损企业不仅融资困难,而且需要持续不断地输血。巨额的收购费用加上维持经营所需的费用,覃辉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覃辉将目光转向了另一个上市公司—湘计算机(000748,现为“长城信息”)。2003年12月31日,湘计算机第一大股东长城集团与卓京投资签署 《股权转让协议》,以每股4.6元的价格,将其持有的6909.37万股国有法人股转让给卓京投资;同时,将其持有的湖南计算机厂65%的股权转让给卓京 投资。转让完成后,卓京投资成为湘计算机的第一大股东,直接持有25%的股权,间接持有3.24%的股权。同时,卓京投资向长城集团支付约1.6亿元预付 款。

 

 

  2004年8月26日, 湘计算机的原大股东长城集团发布一个耐人寻味的公告,公告称,2004年2月18日至4月1日,湘计算机及子公司长沙长远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泰 富投资有限公司分别与重庆涪陵区嘉顺电信设备配件公司、重庆互联科技发展公司、北京宇泰信科技公司等公司发生了3000万元、2000万元、2000万元 的资金往来。详细资料显示,重庆涪陵区嘉顺电信设备配件有限公司向湘计算机借款3000万元。重庆互联科技发展公司是长丰通信控股88%的子公司,其向湘 计算机及子公司长沙长远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借款2000万元。北京宇泰信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东为两位自然人。2004年5月16日,湘计算机全资子公司深 圳市泰富投资有限公司发现其在山西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太平庄证券营业部开设的证券账户上的2000万元资金,由于个别负责人随意更改授权导致被授权人在 2004年3月被分三次,先后将1500万元、300万元、200万元转给华民贸易有限公司。华民贸易有限公司90%股权的正是北京宇泰信科技公司,北京 连丰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持有另10%的股权。以上资金合计9000万元整。

 

 

  重庆涪陵区嘉顺电信设备配件公司、重庆互联科技发展公司、北京宇泰信科技公司、深圳市泰富投资有限公司、华民贸易有限公司等公司都是卓京系的子公司及关联公司。也就是说,股权转让款尚未付清,卓京投资就通过各种渠道共从湘计算机“借”走了9000万元。

 

 

  事情被曝光后,“借”出的9000万元还回湘计算机;另一方面,2004年7月23日,长城集团终止《股权转让协议》,将1.639亿元预付款退还卓京,并向国资委申请终止本次股权转让的审批,覃辉依依惜别湘计算机。

 

 

  覃辉被拘引发卓京系坍塌

 

   就在此时,2005年4月11日,覃辉因张恩照事件在北京被警方带走。覃辉出事后,曾在资本市场叱咤风云的卓京系瞬间陷入困境。2005年4月15日, 长丰通信开盘后一度跌停,收盘时股价总共下跌8.85%。随后,覃辉一手打造的长丰通信因连年亏损被特别处理,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债务重组,如今由新世界 (00017.HK)主席郑裕彤女婿杜惠恺控制的上海鑫以实业有限公司接盘。

 

 

   与此同时,星美传媒旗下的友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89

任先生的財技版圖(2)

上一輯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0298

上一輯講到他是—玩好多細股,近一年來他的投資手法沒多變,並進軍Pre-IPO,現在談談他一年來的買賣:

(1) 賣出北亞資源(61,前宏昌集團、宏昌科技、綠色環球資源)

上一輯講到,2008年2月,任先生購入2,388萬股後,又認購宏昌集團(61)的1.99億股,每股25仙(合股後的2.5元),斥資4,975萬,增持至2.23億股,其後相信減持約700萬股,至2.16億股,其後 股價大跌,又再以10.8仙(合股後1.08元)1供1,任先生作包銷,攤平成本。

最後供股認購不足,他又取得7.10億股,共供9.27億股,斥資約1億元。估計其成本約13-14仙(即合股後的1.3元至1.4元)。

其後股價因買中鐵資源的礦炒上,並引入大量資本,股價由約3元開始下跌,至2010年6月,可能後來已沒有新消息了,故任先生於1.3-1.4元陸續減持其持股,至11月已減持至不需披露水平,這次交易投入大量資金,並持股約2年,但並無收獲。

(2) 減持Rojam(8075)

上一輯講到,任先生又和丁鵬雲合作,向日本人購入Rojam的1,232,490,000股,每股2.8仙,共斥資34,509,720元。

其後公司經過大手配售後,股價大升後慢慢回落,但並無一單交易有實現過,之後不斷減持股權,在8仙減持5.5億股,套現4,400萬,初步收回成本。其後在21.1仙、23仙及23.3仙各售出3,000萬股,套現2,022萬,兩次共套回6,422萬,加上零星的減持,已賺約3,000萬。

現在還剩下562,490,000股,約值1.05億,這次交易可謂勁賺。

(3) 購入福邦控股(1041,前大福國際)及中策(235,前紅寶石)

兩者屬類似的配股,前者配售8億股可換股票據,換股價1仙,可換800億股,後者兩次配售合共118億的可換股票據,換股價10仙,可換1,180億股。

前者,任先生購入2,000萬股可換股票據,其後換股,以4.7仙拋出4億股,套回1,880萬,剩下16億股,成本僅120萬,以現價1.7仙計算,該批股份值2,720萬,即現時賺2,600萬。

後者則因為告吹,雖認購4億的可換股票據,但後來因收購南山告吹,最後未能認購。

(4) 購入眾彩科技(8156,前蜂蜂天然生命、蜂林天然生命)

此前他以想把這卡啦OK注入和丁先生旗下的潤迅(989),但後來因為貪污案告吹,並和張桂蘭小姐合作注入眾彩股份(8156),換取公司股權,所以這批股份可謂淨賺。

其後他以15仙購入9,400萬股,投入1,410萬,可能是為未來投資吧。

(5)認購江山控股供股(295)

上一輯稱2008年12月,任先生以2.5仙認購在停牌中的江山控股7.56億股,作價1,890萬。其後他並無減持,股份因20合1,變成3,780萬股,其後2供1,每股25仙,他投入472.5萬認購1,890萬股,共投入2,362.5萬。

以現時價格31.5仙計,股票共值1,786.05萬,即他現時虧了576.45萬。

(6) 認購兩隻Pre-IPO股票- 中國信貸(8207)及中國新材(1887)

中國信貸的大股東為石志軍,曾和他合作購入潤迅及Rojam的夥伴丁鵬雲的姐姐的愛人就是他了,根據招股書稱,他曾在2008年墊款500萬予公司,其後償清。

潤 迅(989)附屬潤迅概念於2007年3月購入該公司經營實體中國銀通2.5%股權,作價100萬,相等於估值4,000萬元,其後在2008年11月又 同價轉予丁鵬雲,丁鵬雲又轉予石志軍。如潤迅當時不賣,現時這批股份應值3,450萬,為何要造成股東資產損失,港交所有否處理?

其後,據招股書稱,「任先生乃由丁先生轉介給本公司」,並以3,200萬認購當時的10%股權,經上市後,剩下7.5%,即1.2億股,現時價值1.38億,他勁賺1.06億,但他的股票有6個月禁售期,所以暫時只是帳上財富。

另外,中國新材亦獲得任先生的青睞,他認購1.2億的可換股票據,並在上市後持股1.2285億股,以上限價3.33元計算,他又勁賺約2.89億元,最低價2.33元也有約1.67億,億但因為他為主要股東,亦有6個月禁售期限制,故也是紙上財富。

另外,旭光(67)的索郎先生也在8月以上市價入股78,975,000股,但在11月的旭光收購中國高分子後,因兩者也屬塑膠業務,應屬同業,但在收購公告上並無披露其競爭性權益,究竟港交所有否深究?

在這幾項交易中,和丁先生有關的大賺約1.5億,其它約賺1,000萬,但不及一隻中國新材勁賺,但這隻中國新材有淨現金其實根本無資金需求,非常像多年前的同是山東省的群星紙業(3868),其實為何要上市,非常令人費解。會不會是福建省翻版?

其實另外金活醫藥和金滿堂的帳目其實是教材,有時間要分析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4

楊家誠再施財技-伯明瀚環球(2309)

這個題目也是有時間才可以寫,但是略略提幾點也可以。

(1) 公司2010年6月止15個月,實賺200萬元,但受巨額攤銷及撇帳影響,最終虧損3.88億,現金剩下1,500萬,但應付各項款項及借款超過4億,欠楊先生的錢也有1.6億。

(2) 2010年10月以照一般授權以20仙配售4.5億股,然後以特別授權以同價配售11億股,該特別授權已在11月26日通過,但是根據月報表,配售股票並未完成

(3) 2010年12月,公司宣佈5月的建議作出向楊先生的收購終止。

(4) 次日,公司宣佈向楊先生購入重慶一項目50%股權,作價7,500萬人民幣,以2,000萬人民幣現金加5,500萬無息可換股債券支付,換股價20仙,楊先生同時保證一年內盈利7,500萬人民幣。如果細心發現的話,估計是一項偷錢協議。

(5) 2011年1月,公司宣佈以不少於4.3億人民幣,向楊先生剛從3位第三方以人民幣4.18億購入遼寧一工業項目90%股權。

如該項目在1年內能轉成商業項目,楊先生也會向3位獨立第三方支付最高代價8.62億人民幣,公司也需按每平方米544.73元支付代價予楊先生,最高支付代價9.01億人民幣。

但楊先生看來支付的是現金,但公司支付楊先生卻是優先股,但自己的球會沒錢,報紙也虧錢,哪兒有這麼多錢?

公司無提及誰是哪三位獨立第三方,該獨立第三方包開括下圖的蔣小姐嗎?

另外,公司和楊先生簽訂協議,代理銷售該項目,作為回報,公司向楊先生支付款項,2011年、2012年及2013年最高代價分別為0、2,400萬元及3,500萬元,

題外話: 但公告誤植為0元、240萬億元及350萬億元,如果屬實及公司亃支付的話,那楊先生過幾年就變成世界首富?希望聯交所儘快促請公司更正。


其實,我懷疑這是借錢協議,以公司印的優先股做抵押品借錢,管理費就是利息,如果不成的話,則可以支付優先股,因優先股可換股,這班人就可控制這家公司,所以可以說這是一個賣殼協議。況且這班人買地的價格不明,作價可能沒有這樣高,所以或有可能是空手套白狼呢。

總之,不明白,不沾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80

覃輝財技

 http://www.p5w.net/newfortune/fmgs/201007/t3090194.htm
北京「天上人間」被勒令停業整頓,令其曾經的大老闆覃輝再一次進入公眾與輿論的視野。「天上人間」曾在覃輝手中紅極一時,甚至成為奢靡的代名詞,然而, 覃輝昔日在資本市場卻未能複製「天上人間」的神話,動作頻頻卻少有勝算,繳納了昂貴的學費。  覃輝的資本之旅肇始於長豐通信,之後長豐通信便頻頻進行運 作:多次高溢價收購資產、不斷更換主業、虛構收入粉飾財報,並且存在對外巨額擔保等問題。與此同時,覃輝在國內斥巨資收購的大量傳媒業資產卻鮮有盈利,而 於媒體投資在港遭遇「冰河時期」之時,他還依然赴港收購多個傳媒業爛攤子:在股價被炒高後從香港殼王陳國強手中接棒東方魅力,同時笑納流動廣告,並熔斷股 權試圖力保內地傳媒資產出海;而從吳征手中接盤的陽光衛視與現代旌旗出版使得覃輝深陷泥淖。另一方面,覃輝重新將目光轉向國內資本市場,試圖併購湘計算 機,最終鎩羽而歸。
隨後,由於長豐通信互保事件曝光和個人被刑拘,覃輝陷入資金鏈泥潭,一手打造的「卓京系」轟然倒塌。其資產出海計劃不得不擱淺,陽光衛視被吳征曲線收 回,現代旌旗出版無奈拱手讓人,流動廣告在2006年退市,長豐通信也被新世界主席鄭裕彤女婿杜惠愷控制的上海鑫以實業有限公司接盤。
不過,覃輝此前在股權結構上設置的「防火牆」,在「卓京系」坍塌之時,緩衝了對其旗下傳媒資產的影響,影院等資產得以保全並繼續發展,為其日後的東山再起埋下了伏筆。
時隔四年,覃輝通過殘留的殼資源—星美國際,利用影業這一優質資產作為籌碼,以期東山再起:不斷製造概念與預期,低買高賣注入資產,並趁股價高漲之際 頻頻實施巨額融資計劃。另一方面,覃輝再次與「殼王」牽手,入主香港上市公司漢傳媒,彌補影視製作環節短板的同時進行財技融資。2010年6月,星美國際 再度拋出赴美上市的融資計劃,覃輝的資本故事仍在繼續。
儘管覃輝復出激活了資本平台的融資功能,但是僅依靠概念炒作拉動的股價無疑難以持續,其結果很有可能只是「卓京系」歷史的翻版。當前如何有效提升影業產業鏈上製作等環節的投資回報,化「虛」為「實」,最終實現橫向整合和縱深發展,也許才是覃輝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2010年5月11日,京城著名夜店「天上人間」被勒令停業整頓6個月,作為天上人間曾經的大老闆,覃輝再一次進入公眾輿論的視野,這距離他2005年4月11日晚被北京市公安人員帶走整整五年零一個月。
覃輝當年因「天上人間」而成名。公眾輿論將覃輝與「天上人間」視為一體並非空穴來風。覃輝自稱,當年他通過香港卓京運通公司從台灣人楊某手中買下「天上人間」75%的股權,成為大股東,其餘25%股權由長城飯店持有。
公開資料顯示,「天上人間」商標申請於1995年11月29日。1997年5月14日,北京長青泰歌舞廳有限公司經國家商標局核准取得 「PASSION」與「天上人間」中英文組合註冊商標。而北京長青泰歌舞廳有限公司則由北京長城飯店公司和香港廣泰國際有限公司以中外合資企業形式於 1993年3月在京註冊成立,註冊資金200萬美元。後來,覃輝雖將「天上人間」股權轉讓給他人,但公眾輿論已習慣將「天上人間」與覃輝視為一體。
可以說,「天上人間」是在覃輝手中一夜躥紅,成為奢靡的代名詞,風行全國。據傳,天上人間消費水平在當年絕對遠超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最貴的洋酒高 達12萬美元/瓶,客人吃的水果都是從國外進口,給服務生的小費都是以500元為起點。覃輝復出後在接受採訪時稱媒體將「天上人間」進行了妖魔化,並一再 聲稱政府部門管得很嚴,包括包房的牆壁上都安裝著玻璃,管理很透明,也很規範,而且「天上人間」的高消費合法,不知此言能否令公眾信服?
我們雖無從考證覃輝的第一桶金是不是從「天上人間」獲得,但「天上人間」當時生意火爆是不爭的事實。業內人士認為,「天上人間」每年所奉獻的利潤至少在2000萬元以上,是絕對意義上的「自動提款機」,出人意料的是,「天上人間」在稅務部門留下的卻是累計虧損的記錄。
「天上人間」在覃輝手中被玩得風生水起,一舉成為業界響噹噹的品牌,全國100 多家夜總會使用「天上人間」字號。作為北京「天上人間」前大老闆,覃輝曾被冠以「民營傳媒富豪第一人」的稱號。其神秘身份,公眾與輿論對覃輝的關注超越很多一線明星,一時風光無限。
之後,腰包越來越鼓的覃輝已不滿足於「天上人間」這台自動提款機,開始將目光轉向了不斷演繹造富神話的資本市場。與在「天上人間」的遊刃有餘相比,覃輝昔日在資本市場上動作頻頻卻少有勝算,繳納了昂貴的學費,最後不得不黯然收場。
  第一筆學費:折戟長豐通信
覃輝究竟是何時何刻進入資本市場,我們已無從考證。但有一點非常明確,覃輝資本之旅始於三愛海陵(000892,後更名為「長豐通信」,現為「ST 星美」)。
  三愛海陵高溢價收購資產
1999年,覃輝將「天上人間」75%的股份置於自己新註冊的北京中外合資長青泰餐飲娛樂公司時,有報導稱,同一年,當三愛海陵股價低位徘徊時,覃輝先期秘密潛入三愛海陵。在股價達到頂峰時,三愛海陵忽然宣佈於2000年5月和6月分兩次收購重慶連豐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連豐通信」)81.1%股權,而重慶連豐通信正是覃輝旗下企業,這也是覃輝首次公開浮出三愛海陵。
三愛海陵收購重慶連豐通信花費了約5.4億元現金,而這部分股權賬面價值僅1.2億元,溢價高達4.2億元,收購價格依據深圳維明資產評估事務所的評 估報告,評估報告中反映的增值部分主要為800MHZ無線蜂窩移動通信網經營權增值50919.91萬元。顯然,高溢價的理由是重慶連豐通信擁有當時號稱 壟斷技術的800MHZ無線蜂窩移動通信網經營權。
作為上市公司,三愛海陵為何會如此心甘情願讓覃輝獲取豐厚回報呢?這得益於覃輝先期潛入。
有媒體稱,時任三愛海陵大股東重慶涪陵國有資產經營公司(以下簡稱「涪陵國資」)總經理的石建新證實,涪陵國資和覃輝之間關於轉讓長豐通信 26.61%股權的交易,是以分期付款的方式進行的,截至2000年年底,覃輝控制的卓京投資就已向涪陵國資支付了超過70%的購股款項,當時協議轉讓總 價約為1.76億元,覃輝與涪陵國資的這筆股權交易直到2003年11月8日才正式公告股權轉讓完成。收購完成後不久,2001年1月4日,三愛海陵正式 更名為長豐通信。
  長豐通信黯然出手
2002年,北京朝陽區稅務局發現聲名顯赫的「天上人間」夜總會累計虧損幾百萬元,開始對其進行稅務抽查,查出 「天上人間」的實際掌控人並非外資法人林美鳳,而是近在眼前的覃輝。於是覃輝開始 「協助調查」,這次「協助調查」雖不了了之,但覃輝已開始慢慢浮出水面。
2003 年6 月,隨著覃輝將北京國際車展上唯一一輛標價888 萬元的賓利加長728 買走,其財富進一步外露。與此同時,覃輝也逐漸浮出長豐通信。
2003年11月8日,長豐通信一則股權轉讓公告又將覃輝托出資本運作的水面。公告稱,2003年9月29日,覃輝旗下卓京投資受讓涪陵國資所持26.61%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如前所述,事實上這筆交易早在2000年就已開始進行。
從公告中可以看出,2002年11月13日,長豐通信第一大股東涪陵國資與卓京投資簽署股權轉讓協議書,將其持有的長豐通信全部國家股權轉讓給卓京投 資,轉讓價每股1.64元。這是一個明顯的國有股折價轉讓方案,財政部明令禁止,方案被駁回。隨後,股權轉讓方案被修訂為按1.8元/股轉讓,較淨資產溢 價4分錢,最終獲批。
三愛海陵上市後主業頻繁更迭,從早先從事汽車、摩托車、內燃機的關鍵零部件到通訊,皆與資本市場流行的概念密切相關,而且,重慶證監局兩次巡檢上市公 司都查出一堆問題,其中包括採用花樣繁多的手法粉飾報表:通過對2001年、2002年部分流動資金借款的利息費用資本化來虛增淨利潤,虛增手機銷售收 入、提前確認子公司收入、減少壞賬準備計提、隱藏應收票據7000多萬元;等等。此外,2004年1-6月,長豐通信累計向大股東提供資金17265萬 元,佔公司2004年6月30日經審計淨資產的21.52%,而且,長豐通信對此關聯交易未及時履行審批程序和信息披露義務,遭到深圳證券交易所公開譴 責。2003年底,長豐通信「陷入」重慶擔保圈,截至2004年10月30日,其對外擔保總額佔2003年末淨資產比例高達70.66%,而按照規定,公 司的對外擔保額不得超過淨資產的50%。
問題暴露後,卓京投資在長豐通信上演了大反轉「戲法」:2005年初,長豐通信稱,2004年下半年,長豐通信實際佔用卓京投資7046.69萬元; 通過將中華通信系統有限責任公司19.95%股權溢價6%出售給卓京投資,長豐通信套現1.8525億元。顯然,由於證監會調查長豐通信並勒令其整改,大 股東卓京投資在向長豐通信輸血填補之前掏空長豐通信所留下的窟窿。
2005年8月30日,長豐通信發佈公告稱,因資產重組與業務轉型需要,更名為星美聯合股份。更名並未給星美聯合帶來任何起色,不斷有債權人向法院申 請將S*ST星美破產重整,甚至有債權人放出狠話:「如果不還錢,我們要一直告到星美破產。」為了應對巨額債務,卓京投資不停地向星美聯合輸血,躍居債權 人首位。2005年報顯示,第一大股東卓京投資2005年向長豐通信提供資金的發生額高達25827.23萬元,2005年底向長豐通信提供資金的餘額高 達29364.6萬元。
另一方面,卓京投資在長豐通信中的股權因擔保責任、訴訟等被陸續拍賣完畢:2005年11月,因承擔貸款擔保的連帶責任,卓京投資擁有的約4500萬 星美聯合法人股被拍賣,失去第一大股東地位;2006年5月,因涉及三宗擔保訴訟,卓京投資持有的8512.64萬股星美聯合法人股再次被拍賣;2007 年7月2日,S*ST星美公告,根據法院判決,卓京投資僅有的2500萬股被拍賣給張懷斌、曹雅群、張壽清三位自然人,這意味著卓京投資徹底出局S*ST 星美股東名單,僅存於債權人名單首位。以至於覃輝接受採訪時稱:「我們除了是星美聯合的最大債權人以外,其他沒有什麼關係了。」淡出星美聯合股東名單的卓 京投資不忘給星美聯合留下一個禮包:為了推進債務重組,引進有實力的投資者,2007年12月底,卓京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宣佈豁免S*ST星美所欠的 6999.16萬元債務。
  第二筆學費:貿然接盤東方魅力與流動廣告
2004年4月,北京社交圈突然爆出新聞,覃輝在2003年初與香港名媛李嘉欣開始拍拖,已相戀一年,更有爆料稱,覃輝與李嘉欣曾舉行訂婚派對,而派對地點就在「天上人間」,派對還廣邀了不少名人出席。這則新聞迅速被李嘉欣予以否認。
不過,覃輝與香港資本市場結下不解之緣倒是始於2003年。為了配合其在香港進行資本運作,2003年2月28日,覃輝全資的BVI公司 Strategic Media International Limited(以下簡稱「SMI」)註冊成立。也許是對國內星美系的傳媒業務信心十足,覃輝介入香港資本市場之時儘管是媒體投資在港遭遇「冰河時期」, 但他仍毅然在這一時機赴港收集傳媒資產,而且遭遇了陳國強與吳征這兩個資本玩家,這段青澀的收購最終以為他人做嫁衣裳尷尬收場。
  傾力打造傳媒產業鏈,資產卻鮮有盈利
在覃輝運作A股的資本平台—長豐通信的同時,在他的資本體系—卓京系內逐漸衍生出一塊龐大的傳媒資產—星美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美傳媒」)。星 美傳媒成立於2001年9月,由長豐通信與卓京投資分別出資3850萬元、7150萬元,分別持股35%和65%。自成立起,星美傳媒便大舉介入傳媒及娛 樂業,連續併購了多家公司,包括華夏文化傳播、台灣飛騰製作公司及飛騰影視基地、上海中錄音像及北京、廣州中路音像公司、鯤鵬網城等。此外,星美傳媒還設 立多家公司,比如北京英斯泰克、友通數字、星美影院、星美電影院線、上海星美正大影城和北京影城等眾多公司。
截至覃輝被拘前,星美傳媒註冊資本已經達到3.2億元。短短幾年時間,星美傳媒聚攏了數十家公司,橫跨電影、電視、音像、報紙等八大業務板塊,成為擁 有影視節目和數字節目製作與發行、電影院線、影視基地、演藝經紀等全產業鏈業務的大型跨媒體公司(圖1)。不過,當時有媒體透露,除了星美院線和中影星美 院線等少數影業資產外,其餘資產鮮有盈利,如鯤鵬網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北京華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2003年略有虧損,而飛騰製作有限公司2003年公 司負債已經高達11482萬元,虧損達1024萬元。
attachment
  收購「殼王」旗下資產,股價被炒高後接棒
帶著自己的傳媒夢想,覃輝選擇出海,接盤陳國強的東方魅力可看成是覃輝在香港市場的「初戀」。在收購東方魅力之前,市場還一度傳言覃輝試圖收購電影大 亨鄒文懷旗下的嘉禾娛樂,最終不了了之。陳國強在香港素有「殼王」之稱,港媒稱其一貫風格是先將股價炒高,然後抽水而退,因此,他在業內亦有「榨汁機」之 稱。因旗下成報傳媒(08010.HK,現名為「星美出版集團」)、流動廣告(08036.HK)等傳媒上市公司不斷虧損,2002年底,陳國強意欲出售 旗下上市傳媒公司。覃輝從陳國強手中接盤的首家上市公司便是曾一度大熱的東方魅力(00198.HK)。不過,覃輝收購之時,東方魅力雖為香港著名娛樂公 司,但已名不副實,覃輝收購當年,在東方魅力約6億港元的營業收入中,餐飲業務的收入超過50%,而影視製作發行的收入僅佔7%,音樂製作收入僅佔6%。
然而,就在覃輝意欲入主東方魅力前,東方魅力的股價「詭異地」突突直上。2003年1月22日,東方魅力的股價從0.018港元開始啟動,當日大漲 27.8%,2月20日漲21%,2月26日漲25%,2月27日再漲28%,2月28日更是大漲82.6%。最終,至發佈公告停牌前一天,其股價已經升 至0.042港元。2003年4月2日,東方魅力公告,以0.04港元的發行價發行19億股新股。
面對直線飆升的股價,覃輝如初生牛犢,仍然選擇借此在香港資本市場完成自己的初次亮相。他通過全資擁有的SMI獲配11億股東方魅力新股,涉資 4400萬港元,從而以25.28%的持股比例成為東方魅力的第二大股東,和陳國強的德祥企業26.1%的持股比例差距僅為0.82%。2003年11 月,東方魅力以0.04港元/股的價格再次向SMI配售15.75億股,集資6100萬港元,覃氏的持股達到45.41%。另一方面,覃輝對東方魅力的全 購要約獲得5.1%股東接納,2004年初,星美傳媒收購的東魅股權達到50.24%,完全控制東方魅力,並將其改名為「星美國際」。
星美國際並未因為覃輝的到來而出現奇蹟。截至2004年9月30日的半年報顯示,星美國際虧損4348萬元。在各項業務中,除物業收入和提供融資利息有所盈利之外,其他包括主題餐飲(含上海東魅酒吧)、製作影視均呈現不同程度虧損。
由於東方魅力是另一港股上市公司流動廣告的第一大股東,擁有流動廣告2.855億股,佔26.91%權益,完成控股東方魅力之後,覃輝當仁不讓地將其 笑納。2003年11月7日,覃輝旗下SMI向流動廣告發出了全面收購要約,不久,星美提出的全購建議獲26%的股東接納,連同東方魅力原來所持股權,覃 輝取得流動廣告52.91%的控股權。覃輝並未成為流動廣告的救世主,在覃輝控股後,流動廣告沒有逃出虧損詛咒,截至2004年12月31日的9個月內, 營業收入僅258萬港元,虧損卻高達1833萬港元。
  股權熔斷設置防火牆,護駕資產出海
接盤東方魅力與流動廣告後,覃輝開始實施其傳媒業務出海計劃。覃輝旗下傳媒業務主要由星美傳媒運營,星美傳媒同時也是卓京系典型的骨幹企業。而在卓京 系坍塌前夕,覃輝不斷對星美傳媒實施股權切割術,一方面撇清這塊資產與其以及長豐通信之間的關聯,另一方面為打通境內外資本運作的通道,2002年9月, 覃輝將在卓京投資80%的股權轉讓給自然人曲繼發。隨後,長豐通信的股份開始逐步退出,長豐通信2002年度報告顯示,長豐通信持有星美傳媒的股權降至 16.74%。隨後,長豐通信在星美傳媒中的股權比例進一步被稀釋,降至約12%;另一方面,卓京投資的持股比例逐步提高至88%。同時,覃輝於2003 年12月辭去星美董事長一職,2004年4月辭去星美董事。2004年9月,覃輝將星美傳媒更名,重新註冊,卓京投資的股權從88%一下稀釋至10%,上 海久盛持有星美傳媒53%股權。經過幾番股權變更與轉讓,卓京系逐步淡出了星美傳媒(圖2)。覃輝本人從法律意義上抹掉自己在卓京投資以及星美傳媒的股東 和法人身份。
attachment
接下來事情的發展很快顯露了覃輝這一安排的意圖,2004年2月,東方魅力以3860萬港元之代價收購了境內公司卓京投資及星美傳媒分別持有的星美影 院投資有限公司25%股份和成都星美數碼信息產業有限公司50%股份,前者作價2360萬港元,後者是1500萬港元,都分別較其資產淨值有10%左右的 溢價。因為覃輝不再是卓京的股東,因而此項收購不視為關聯交易,即刻成行。
這種提前佈局的股權熔斷與轉讓,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覃輝的傳媒資產在此後的風波中少受牽連,同時又與海外覃輝所控制的星美繫上市公司遙相呼應,成為其東山再起的主要籌碼。
  第三筆學費:費盡心機卻難收陽光殘局
覃輝不僅從陳國強這個資本玩家手中收購了兩項資產,也與吳征有過交手—覃輝從吳征手中接盤的陽光衛視、現代旌旗出版等公司,不但未撈到實惠,反而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收購燙手山芋,陷入燒錢「漩渦」
覃輝從吳征手中接下的資產之一就是陽光衛視與陽光文化網絡。2003年5月,陽光衛視難以為繼。2003年6月,覃輝通過SMI購得陽光文化 (00307.HK)旗下陽光衛視及陽光文化網絡70%權益,代價分別是1870萬港元及930萬港元,陽光文化同意在未來3年內,為星美製作電視節目, 星美由此要支付5000萬港元。星美還向陽光提出溢利保證,3年內陽光衛視及陽光文化的純利將不少於3000萬港元,否則將以差額的10%予陽光文化以賠 償。
在這筆買賣中,吳征旗下陽光文化賣殼所得淨額約為2800萬港元,覃輝在付出了8000萬港元之後,在自己的傳媒版圖裡添加了一個電視頻道的同時,也 給自己帶來一個燙手的山芋。陽光衛視的虧損是人所共知,截至2003年3月31日的2002財年,其收入僅為1.84億港元;而虧損額擴大4倍至3.65 億港元,營業額亦急跌26%。2003年6月,覃輝控制陽光衛視後,當月即全面改組了董事會。此後至2004年9月,陽光衛視廣告收入只有約300萬港 元,累計虧損已逾3000多萬港元。由此覃輝大量裁員,拒付營運款項,致使陽光衛視長期欠付員工工資及各項運營費用,員工大量流失、缺乏節目製作能力。到 2005年4月,由於上市公司一直拖欠衛視租用費,亞洲衛星公司把停播通知的最後通牒發到了陽光衛視二股東泰德陽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陳平手 上,陽光衛視即將從螢屏上消失。
2005年4月,吳征、陳平等人控股的陽光衛視二股東泰德陽光以違約(約定8000萬港元轉讓款,覃輝僅支付了5100萬港元)為由正式將覃輝旗下 SMI公司訴諸法庭,要求拿回陽光衛視。很快,SMI對泰德陽光提出反訴,覃輝的弟弟覃宏認為,吳征所提供的專題節目根本不值那麼多錢。之後市場傳聞,為 瞭解決資金困難,覃輝擬將持有的陽光衛視股權出售給一家名叫泛太平洋的媒體公司。
2005年5月底,與吳征交好的陳平聯合投資夥伴組成了一家名為「彩龍」的買家公司,從星美國際手中收購了陽光衛視70%的股權,並承擔了陽光衛視所 有的債務。對於收購價格,陳平稱:「只能說比當初覃輝從吳征那裡付出的要多。」2006年5月底,新的陽光衛視改版亮相,陽光衛視的新東家泰德集團正式浮 出水面,泰德集團實際控制人正是陳平。至此,覃輝徹底作別陽光衛視,而在吳征控制的現代旌旗出版上,覃輝更是學費不菲。
在將東方魅力轉讓給覃輝之前,為卸包袱,陳國強把旗下成報傳媒賣給了吳征的陽光文化。接盤成報傳媒後,吳征將其更名為「現代旌旗出版」。2003年9 月底,為了將虧損的現代旌旗出版從陽光文化中剝離出去,減輕陽光文化的虧損,吳征宣佈把現代旌旗64%股份以特別中期股息形式派發予陽光文化股東,每1萬 股送255股。通過這一奇招,陽光文化在現代旌旗出版的持股量降至零,公眾持股量則由36.3%大幅增至60.6%。2004年1月,3.51億股派送完 畢後,陽光文化控股不再控股現代旌旗出版,新浪以9.39%成為第一大股東,陳國強旗下中策持股3.3%,吳征和SUN MEDIA持股3.01%。
利用吳征稀釋旗下陽光文化控股在現代旌旗出版中股權至3.01%的機會,覃輝開始盯上旗下擁有70年歷史《成報》的現代旌旗出版。面對覃輝的挑戰,吳 征發話不會放棄,雙方開始在二級市場搶籌碼,以至於2004年初現代旌旗出版每天都有數百萬股成交,一度升幅達92%。2004年1月9日,現代旌旗出版 拋出一項配股計劃,每4股配1股,共配1.3778億股,同時還附帶一份包銷協議:如果沒有股東接納供股股份暫定配額,將由包銷商吳征和楊瀾共同擁有的 Sun Media Investment Holding全額接納。如果供股完成,吳征將持有現代旌旗的22.36%的股權。為了對陣吳征,在買賣的最後日期2004年2月9日之前,覃輝通過東方 魅力悄悄在市場上增持現代旌旗出版股份至18.36%。這樣一來,在最後期限,如果吳征也選擇增持,那麼吳征此時所買的股票沒有配股權;如果配股實施,覃 輝將參加配股計劃,覃輝的股份數也和吳征的相差無幾,這樣雙方進行下一輪爭奪。如果新浪持有的9.39%股份可以幫吳征,陳國強的近7% 股份可能幫覃輝,雙方堅持供股較勁。最終,覃輝支配的股數以微弱的優勢領先吳征而順利入主現代旌旗出版。2004年2月20日,現代旌旗聲明稱,集團主席 及行政總裁吳征辭職。
然而,覃輝可能沒想到奮力搶下的現代旌旗出版猶如一張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噬著覃輝所砸入的現金流。
現代旌旗出版雖擁有《成報》,卻是香港報界人所共知的虧損企業,吳征從陳國強處接盤後,其虧損的經營狀況並未改變。現代旌旗出版2003年年報顯示,截至 2003年3月31日,其虧損淨額由2002年度的1.48億港元擴大1.3倍至3.44億港元,其中,報紙與雜誌業務的虧損更是擴大了約6.71倍,資 產負債比率由2002年度的56.73%增加至90.48%。接手不久,覃輝便捲入《成報》65年來的首次發薪危機。根據香港勞工法例,僱主若拖薪超過7 天便屬違法,到3月5日最後期限,覃輝只得以借款形式,出資發薪水。這一招雖暫時穩住《成報》,但還是陷入一個花錢如流水的媒體漩渦。為避免《成報》停 頓,SMI再次向其借出1300萬港元,又向星美國際借入500萬港元,現代旌旗出版又發行新股集資850萬港元應急。2004年7月24日,現代旌旗出 版再次計劃2供1供股集資逾5000萬港元,為《成報》的營運資金緊急補血。2004年10月21日,現代旌旗出版改名星美出版集團。
2008年,為了籌集資金重組,覃輝將持有的2.61億星美出版集團股權進行抵押,從伯明翰環球(02309.HK)主席楊家誠手中獲得6000萬港 元貸款。2009年底公告稱,覃輝讓出2.61億股給楊家誠。之後不久,覃輝以被人冒名簽名、該貸款及抵押協議並不具備法律效力為由,不願意交出股份。 (據公司高層掌握的信息,目前該官司正在上訴過程 中,香港高等法院一審雖裁決楊家誠勝訴,但星美選擇上訴,現在股權名義上仍歸星美所有,所以星美出版集團所有權並未出現變化)
一般來說,對處於嚴重虧損階段而且資不抵債的企業,完全可以以零代價或者約定補償的方式取得控制權,這在國際投行業務中並不鮮見。而且從收購的時機來 看,此時已經處於香港媒體投資的「冰河」時期,覃輝完全可以較低代價拿下這些虧損公司,當時甚至有香港業內人士認為覃輝在香港買下這些資產只值1000萬 港元。
但無論如何,通過這些併購,覃輝在香港終歸擁有了囊括電影、報紙和電視等領域的「業績不良公司」組合出來的資本運作平台(圖3)。至少可以為旗下傳媒資產登陸海外資本市場埋下伏筆,可惜遺憾的是代價未免過於高昂。
attachment
  第四筆學費:鎩羽湘計算機
覃輝在香港市場上收購的這些虧損企業不僅融資困難,而且需要持續不斷地輸血。巨額的收購費用加上維持經營所需的費用,覃輝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
覃輝將目光轉向了另一個上市公司—湘計算機(000748,現為「長城信息」)。2003年12月31日,湘計算機第一大股東長城集團與卓京投資簽署 《股權轉讓協議》,以每股4.6元的價格,將其持有的6909.37萬股國有法人股轉讓給卓京投資;同時,將其持有的湖南計算機廠65%的股權轉讓給卓京 投資。轉讓完成後,卓京投資成為湘計算機的第一大股東,直接持有25%的股權,間接持有3.24%的股權。同時,卓京投資向長城集團支付約1.6億元預付 款。
2004年8月26日,湘計算機的原大股東長城集團發佈一個耐人尋味的公告,公告稱,2004年2月18日至4月1日,湘計算機及子公司長沙長遠電子 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深圳市泰富投資有限公司分別與重慶涪陵區嘉順電信設備配件公司、重慶互聯科技發展公司、北京宇泰信科技公司等公司發生了3000萬元、 2000萬元、2000萬元的資金往來。詳細資料顯示,重慶涪陵區嘉順電信設備配件有限公司向湘計算機借款3000萬元。重慶互聯科技發展公司是長豐通信 控股88%的子公司,其向湘計算機及子公司長沙長遠電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借款2000萬元。北京宇泰信科技有限公司的股東為兩位自然人。2004年5月 16日,湘計算機全資子公司深圳市泰富投資有限公司發現其在山西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太平莊證券營業部開設的證券賬戶上的2000萬元資金,由於個別負責 人隨意更改授權導致被授權人在2004年3月被分三次,先後將1500萬元、300萬元、200萬元轉給華民貿易有限公司。華民貿易有限公司90%股權的 正是北京宇泰信科技公司,北京連豐通信有限責任公司持有另10%的股權。以上資金合計9000萬元整。
重慶涪陵區嘉順電信設備配件公司、重慶互聯科技發展公司、北京宇泰信科技公司、深圳市泰富投資有限公司、華民貿易有限公司等公司都是卓京系的子公司及關聯公司。也就是說,股權轉讓款尚未付清,卓京投資就通過各種渠道共從湘計算機「借」走了9000萬元。
事情被曝光後,「借」出的9000萬元還回湘計算機;另一方面,2004年7月23日,長城集團終止《股權轉讓協議》,將1.639億元預付款退還卓京,並向國資委申請終止本次股權轉讓的審批,覃輝依依惜別湘計算機。
  覃輝被拘引發卓京系坍塌
就在此時,2005年4月11日,覃輝因張恩照事件在北京被警方帶走。覃輝出事後,曾在資本市場叱咤風雲的卓京系瞬間陷入困境。2005年4月15 日,長豐通信開盤後一度跌停,收盤時股價總共下跌8.85%。隨後,覃輝一手打造的長豐通信因連年虧損被特別處理,開始了長達數年的債務重組,如今由新世 界(00017.HK)主席鄭裕彤女婿杜惠愷控制的上海鑫以實業有限公司接盤。
與此同時,星美傳媒旗下的友通數字、飛騰製作、鯤鵬網城、華夏文化等公司,或更名重組、或轉讓股權用於還貸,「天上人間」的股份也轉讓給深圳某實業公 司。隨後,「天上人間」的商標先後出現多次轉讓:首次轉讓於2005年11月8日完成;第二次轉讓申請完成於2007年5月;第三次轉讓完成於2008年 7月;第四次轉讓完成於2009年11月,目前商標申請人是一家名為「石本」的北京投資公司。
另一方面,覃輝控制的星美國際、星美出版集團、流動廣告等香港上市公司也因此事件開始長時間停牌,原本星美國際醞釀多時的以現金8億港元收購星美系旗 下院線和網吧等資產的方案只能擱置,覃輝剛有所進展的資產出海計劃被迫暫停,而流動廣告的上市地位在2006年8月11日被取消。
  轉換資本市場打造星美國際
一番喧囂之後的覃輝沉寂低調了許多,在之後的4年多時間裡,覃輝開始與資本市場絕緣,媒體也鮮有報導。2009年,覃輝突然高調復出,而此次區別於之前在A股市場純粹的玩「虛」概念,由於有了影院等「實資產」作為基礎,覃輝「虛」「實」結合展開財技。
  隱退四年欲「翻身」,影業資產成首發「子彈」
覃輝被拘後,其旗下的大量傳媒及娛樂業資產當中,僅有影業資產嶄露頭角。經過近年的發展,星美傳媒已經構建了包括電影製作、發行和影院等完整的價值產 業鏈,公開數據顯示,2008年星美院線以5.3492億左右票房蟬聯「院線王」;2009年又以近8億元的全國票房繼續坐穩院線三甲交椅;在影視製作方 面,2009年,星美傳媒拍攝的電影《南京!南京!》等獲得好評;已投入了數億資金進行改建的懷柔影視基地也已初具雛形。影院、院線、影視基地等影業資產 的日益成熟為覃輝在資本市場的復出奠定了基礎。而外部環境也朝著利於覃輝復出的方向變化。2009年9月26日出台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細則首次將文化 體制改革和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傳媒行業發展的外部環境逐漸轉好。
與此同時,由於國家對文化產業的支持,一大批競爭對手迅速崛起。在院線方面,上海聯合、北京新影聯、萬達、珠江等國內眾多知名電影院線也迅速崛起,中 影星美在2009年讓出了「院線王」寶座;在影視劇製作方面,新上市的創業板明星公司華誼兄弟也在IPO之後將目光轉向全產業鏈建設。
尤為關鍵的是,覃輝當年的個人問題即將得到徹底解決。2010年5月31日,覃輝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從法律上講(他個人的問題)都已經解決了,但實質上仍有10-15%的問題,在未來一個月可以解決。」
在個人問題與宏觀環境日益明朗的背景下,與資本市場隔絕已久的覃輝選擇復出,不過與上次以A股市場作主場不同的是,覃輝將資本運作的重心選在了其早已布子的香港資本市場。
  籌碼有限,星美國際成唯一平台
經過2005年的變故,覃輝在香港的資本運作平台雖得以保全,但大多債務纏身、問題重重,流動廣告的上市地位已被取消,星美出版集團控股權因為債務問題易手。這一狀況說明覃輝手中可打的牌並不多,相對來說,唯有星美國際可成為資本運作平台。
星美國際前身為「DC財務」,1999年9月,陳國強、譚詠麟、曾志偉與陳百祥斥資1億港元收購,將「東方魅力」借殼上市,並更名為「東方魅力」。 2003年,覃輝通過全資擁有的BVI公司SMI收購東方魅力50.24%的股權,成為東方魅力的第一大股東,並將其更名為「星美國際」。
作為資本運作平台,星美國際有股本較小且業務相對簡單的優勢。2008年年報顯示,星美國際已發行普通股約3.14億股,屬於典型的小盤股,便於資產 注入、配股融資等系列資本運作。並且,覃輝通過全資子公司SMI以51.98%的持股比例絕對控股星美國際。從主營業務來看,星美國際業務較為簡單,符合 傳媒資產整體注入目的。截至2008年3月31日,星美國際全部營業收入均來自旗下日本「繽紛荷里活主題餐廳」。然而,由於主題餐廳近年持續出現虧損,此 時還準備於2009年4月13日結業。星美國際將成為典型的空殼。
另一方面,星美國際已經有了影院業務,2004年就已經收購星美影院25%的股權,星美國際還於2005年通過全資附屬公司Sino Logic Limited與星美傳媒就收購所持有的另外35%的股權簽署了協議,並預付了首期款,但這項收購由於覃輝事件被暫時擱置。
從財務上來看,在覃輝所擁有的香港上市公司中,星美國際的資產、負債、現金流等財務狀況相對來說較為優良。2008財年報顯示,星美國際的銀行與其他 借款總額合共約為3128.4萬港元,其中約1720.3萬港元為一項無抵押貸款、約1100萬港元及308.1萬港元分別為有抵押其他貸款及一項無抵押 其他貸款,此外,星美國際再無其他發行定息或股票掛鉤債券與票據。最後,從所牽涉的法律訴訟與債務糾紛來看,與其他上市公司官司纏身不同,星美國際相對來 說比較清白一點,所涉及的官司不多。
因此,從各方面來看,星美國際都是一個不錯的殼資源。2008年2月14日,Sino Logic Limited與星美傳媒訂立諒解備忘錄,以恢復磋商以繼續完成星美影院另外35%股權的收購。覃輝將之作為影業資產的資本運作平台的計劃已經十分明顯。
  籌錢重組、了斷債務、擴大註冊資本為資產注入開路
即便是具備以上優勢,「劫後餘生」的星美國際仍面臨諸如重組資金與運營資金不足、訴訟與債務糾紛未了等問題,且一直處於停牌狀態。對此,覃輝開始操刀對其進行一番改造,以掃清資產注入障礙。
第一步,向星美國際輸血,啟動重組。2008年年報顯示,覃輝全資公司SMI與一家叫作Cenith Capital Limited的BVI公司向星美國際提供了一筆重組資金—截至2008年3月31日,星美國際的銀行及現金結餘主要為由其控股股東SMI與第三方提供的 尚未動用的融資,以供償付星美國際於結算日後將要產生的重組開支。
第二步,將星美國際遺留下來的債務糾紛與訴訟通過償還、和解等方式予以解決,至2009年1月7日,此項工作基本完成。
第三步,大幅增加註冊資本,為未來資產注入、融資等做準備。將星美國際的註冊資本由1億港元增至5億港元。
  溢價資產換股,覃輝雙向獲利
在做好這些前期的鋪墊工作之後,星美國際開始收購覃輝旗下的影業資產之一—匯彩亞太有限公司(簡稱「匯彩」),匯彩是一家覃輝在香港註冊成立的公司, 間接擁有北京名翔國際影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名翔」)72.86%實際股權及北京望京星美國際影城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望京」)60% 的股權。北京名翔的主要業務是位於北京海淀區金源時代購物中心的北京星美影城;北京望京核心業務包括全資擁有的北京望京影城以及管理的上海正大影城(圖 4)。從財務指標來看,這兩塊資產較為優良,公告顯示,2008年度北京名翔與北京望京營業收入分別達到49621758元與31061653元,實現淨 利潤13460145元與14167588元。
attachment
具體操作方案是:覃輝先以股東貸款方式提供給匯彩870萬元(約等於967萬港元)貸款,作為重組成本。星美國際收購匯彩時不僅收購匯彩的股份,而且 收購覃輝提供給匯彩的貸款。銷售股份與轉讓貸款的總代價以估值報告所載的估值金額與8435萬港元兩者中較低者為基準,因估值金額為9798萬元,收購匯 彩總代價最終定為8435萬港元,星美國際則按照每股0.1港元的價格向覃輝發行8.435億股新股進行償還。
與此同時,趁注入資產利好,星美國際推出了配股方案集資,按照1:3配股籌資。每持有1股股份可獲配3股,配股價為每股0.1港元。公開發售所得款項 淨額約為9216萬港元,主要用於償還星美國際的負債、償付重組開支以及用作一般營運資金。按照該配售計劃,控股股東SMI將認購489719943 股發售股份。
從星美國際的角度來看,通過這次重組,獲得了營運資金,而且有了能夠帶來穩定利潤的業務資產,按公告中提供的數據來看,收購匯彩的市盈率不高,按匯彩2007年約986萬港元的純利計算,收購的市盈率只有8.55倍。這有利於星美國際股價的企穩和融資能力的加強。
對於覃輝來說,通過高溢價的資產換取高折價股份,獲得的回報更是豐厚:一方面,公告顯示,覃輝收購目標集團(匯彩連同其在資源國際100%股權、北京 望京60%股權和北京名翔72.86%實際股權)的原成本僅為人民幣870萬元(約等於970萬港元),而星美國際收購匯彩的代價達8435萬港元;另一 方面,覃輝獲取的股份每股僅為0.1港元,較2005年4月28日暫停買賣時股份之收市價0.355港元,折讓約71.83%;較2007年3月31日經 審核綜合每股資產淨值約0.115 港元折讓約13.04%。
經過改造後的星美國際開始輕裝上陣。2008年3月11日,星美國際向香港聯交所提交了復牌申請;2009年2月6日,上市委員會致函允許星美國際復 牌上市;2009年7月31日,星美國際在港復牌上市,掀開了覃輝復出的序幕。當日其股價收盤於0.26港元;第二天一路走高,大漲30.76%至 0.34港元;第三天,由0.365港元回落,但之後一直穩定在0.3港元一線,覃輝以0.1港元/股獲得的13.3億股巨量代價及配發股份獲利超過 200%。
  趁股價上漲高位融資
伴隨注入資產、融資功能的激活,復牌上市後的星美國際迅速拉開了融資造血的序幕。隨著股價的拉升與企穩,星美國際第二輪大規模融資計劃出爐。2009 年10月12日,星美國際公佈,先舊後新配售2.69億股,佔擴大後股本約11.36%,每股作價0.265港元,較停牌前折讓約7.02%,所得淨額約 6956萬港元,將用作一般營運資金。另外,公司配售3975萬港元兩年期票息1%可換股票據,行使價0.265港元,悉數轉換公司將發行最多1.5億股 新股,佔擴大後股本5.96%,所得淨額最高約3896萬港元,同作一般營運資金。至2009年11月27日,星美國際配股及可轉債成功發行,共籌集資金 約1.085億港元。
隨著配售與可換股債券發行完畢,覃輝及旗下的SMI持有的星美國際股權有所下降,由71.27%下降至59.41%(圖5),2010年1月4日,星 美國際發佈向大股東覃輝發行可換股票據的公告。公告稱,向主要股東覃輝發行本金額1億港元可換股票據,為期2年及年息1%,所得款項淨額約9900萬港 元。以該票據轉換價0.295港元計算,如該筆可換股票據全部行使轉換權,覃輝最多將獲得3.4億股轉換股份,這相當於最後實際可行日期已發行股本約 13.46%及星美國際經配發及發行轉換股份擴大後的已發行股本約11.86%。
attachment
可換股票據對於已持有星美國際59.41%的大股東覃輝來說非常有利,如果將來大規模融資影響到覃輝的大股東地位,覃輝可以通過行使換股期權,較易鎖 定控股地位。向覃輝發行可換股票據,對於星美國際來說,相當於大股東間接增持公司股票利好,對刺激股價上升有利,為後續融資奠定基礎,而0.295港元的 轉股價,也可以看出覃輝對未來股價的信心,顯然覃輝手中還有刺激股價的籌碼。
  注入「現金奶牛」資產,打造3D電影概念助融資
雖已進行兩輪大規模的籌資,但這相對覃輝在娛樂、傳媒產業的凌云壯志只是杯水車薪。在牢牢鎖定控股權的條件下,星美國際籌劃更大規模進行融資造血。復 牌上市後的星美國際的股價大漲了一把,但較覃輝出事前的股價,仍處於低位,此時馬上進行大規模融資顯然不利(圖6)。與此同時,星美開始大規模資產注入計 劃:分批註入優質資產、3D電影概念等,在短期內不斷製造利好,隨後再拋出籌資方案,最大限度獲取資金。
attachment
  低買高賣注入「現金奶牛」
覃輝下的第一注興奮劑便是大規模注入影院資產。2010年3月26日,星美國際公佈了大規模收購影院的公告。公告稱,星美國際將以代價12億港元收購 覃輝旗下Admiral Team股權及股東貸款,不過收購的前提是Admiral Team獲得兩家香港公司GDL及SMIIC之全部股權,而GDL及SMIIC擁有位於中國12家多影廳電影院相關股權,包括在北京有2家、上海2家、成 都2家、廣州、重慶、瀋陽及天津等各1家等。而GDL及SMIIC的最終權益持有人為新加坡的林氏家族。
如收購完成,星美國際合計將共擁有15家電影院,當中包含95個電影屏幕及超過14000個座位,分佈於內地一線城市及大部分主要二線城市,將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上市電影院營運商(圖7)。
attachment
針對12億港元的收購代價,星美國際分為兩部分支付—向覃輝發行為數7.44億港元的收購可換股票據及1545762712股代價股份。
為了進一步打消投資者的顧慮,覃輝還向星美國際提供溢利保證:截至2010年12月31日止的年度,Admiral Team股東應佔經審核淨利潤應不少於8000萬港元。如果少於這一數額,星美國際將註銷部分收購可換股票據,如果註銷全部可換股票據後出現任何其他短缺 數額,覃輝將以現金補足。
不僅如此,覃輝還極大限度地吊起投資者胃口,稱另外還有約13家影院資產也將可能在今年內擇期注入到上市公司中。第二批約13家影院資產不僅分佈在國內一線城市,而且覆蓋諸如青島、常熟等國內經濟發達的二、三線城市。
影院這一「現金奶牛」將注入對星美國際的股價作用非常直接。2010年3月26日,星美國際復牌當天,股價便以0.355港元開盤,漲幅高達5.97%,最高達到0.37港元,最高漲幅達到10.4%,收於0.35港元,之後便一直站穩在0.33港元之上。
2010年5月26日,星美國際就這一收購事項再度發佈公告稱,在維持12億港元的收購價不變的前提下,將代價股份之數目及收購可換股票據之本金額 (兩者均將作為收購事項之代價發行)分別調整為2440677966股新股份及4.8億港元,並稱此舉將有利於星美國際降低財務費用。公告中還透露,覃輝 與新加坡林氏家族於當天已經訂立了以現金總代價2億港元收購持有12家主體影院權益的GDL及SMIIC之協議。
  收購3D概念資產成為新的股價發動機
如果說注入影院資產讓投資者看到了星美國際眼下的業績,那麼下一步就是讓投資者看到星美國際未來的前景,最終,3D電影的興起讓星美國際有了第二個股價發動機—收購Photon。
2009年底上映的《阿凡達》,導演卡梅隆將3D電影發揮到極致,極大地推動了3D影院建設。2009年夏天時,美國只有800張3D銀幕。然而,自 《阿凡達》上映前夜,這個數字迅速飆升至3500家;中國3D影院的發展速度也十分驚人,2009年初,中國內地只有80多塊3D電影屏幕,2009年8 月,該數字增加到330多塊,而為了迎接《阿凡達》等大製作3D電影,短短數月後,內地的3D電影屏幕數量急速增長到730塊以上,比一年前增加8倍。媒 體對《阿凡達》連篇累牘的報導也讓3D概念一夜風靡,深入人心。
星美國際因時制宜地將風靡的3D電影這一熱點話題轉換成另一個股價發動機。在併購12家內地影院時,星美國際就宣稱,為了配合現時三維(3D)電影的趨勢,新收購的12家電影院均具備3D投影功能(成都沙河星美國際影城除外)。
收購影院資產後不久,星美國際更是直接將3D電影的概念植入公司。2010年4月26日,星美國際宣佈,將以總計約454萬美元收購主要從事影視後期製作業務的Photon 80%的股權,雙方將在2010年7月簽訂正式協議,並於2010年第三季度內完成交易。
公開資料顯示,Photon是一家總部設於澳大利亞昆士蘭的特效和動畫電影公司,是全球視覺特效、動畫及後期製作工業其中領軍者之一,其創始人達爾- 多蓋德(DaleDuguid)為澳洲視覺特產業之主要推動者,曾參與《納尼亞傳奇:黎明破浪號》與《超人歸來》的電影製作,榮獲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頒發 百年紀念勛章,曾以對澳大利亞電影業的卓越貢獻在2001年獲得了昆士蘭世紀獎章。Photon已為華納兄弟公司、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迪斯尼及派拉蒙電影 公司提供視覺特效服務。
公告稱,已經與達爾·多蓋德就建議收購他創辦的Photon公司訂立不具法律約束力的意向書。根據意向書,待簽訂最終及具約束力之協議後,首先,星美 將收購一間新澳洲私人公司(星美Photon新公司)之80%股權,而該公司將持有現有Photon業務,代價約454萬美元,而Duguid將持有星美 Photon新公司之餘下20%權益;其次,星美亦將與Duguid組成一間在中國註冊成立的新公司(星美Photon中國公司)以將Photon之業務 擴展至中國;其三,Duguid將獲委聘為星美Photon新公司及星美Photon中國公司之行政總裁。星美Photon中國公司將由星美國際及 Duguid分別實益擁有80%及20%股權。
星美國際給投資者描繪了一幅美好的電影特效與動畫業務願景。公告中稱,星美國際通過併購這家全球領先的電影特效與動畫業務的領軍者,不僅躋身於全球範 圍內蒸蒸日上的電影特效和動畫業務中來,而且將在中國成立一家新公司—星美Photon中國公司,將業務擴展到中國,在中國從事電影後期製作、視覺特效及 動畫,以及教育業務包括舉辦有關視覺特效及動畫之研討會及講座。
這一消息足以令投資者瘋狂,遠比注入資產對股價的刺激見效,自2010年4月26日公告之日至2010年4月30日,星美國際累計上升17.4%,最高達到0.67港元(圖8),覃輝手中的股權和可轉債再度大幅升值。
attachment
  3D概唸成就逆市巨額融資
擬收購Photon公司公告後不到4天,2010年4月30日,星美國際便公佈了2010年年報。除了向投資者描述改善的財務狀況外,年報還向投資者描繪出星美國際未來的發展藍圖—打造影視行業全產業鏈(圖9)。
attachment
年報公佈後僅隔1天,自稱「現金儲備充足」的星美國際適時拋出了第三輪配股融資計劃。2010年5月2日,其公告稱,將向不少於6名承配人配售最多 5.035億股配售股份,配售價定為0.435港元,較前一交易日收盤價0.54港元折讓19.44%,較最後5個連續交易日平均收盤價0.52港元折讓 16.35%。顯然,這一配售價較具有吸引力,這主要歸功於之前不斷製造的利好對股價的拉升作用。公告同時披露,除去相應配售成本,最高募資淨額高達 2.12港元,配股集資所得將主要用作3D業務,包括收購及投資如收購Photon以及在澳大利亞建立星美Photon與在華建立新星美Photon及其 後資本支出與營運所需等。
雖然星美國際的這一輪配股正趕上歐洲債務危機的爆發,受歐美股市的拖累,香港股市也呈現跌跌不休、成交低迷的狀態,但星美國際的配股籌資工作仍然顯得 格外順利。2010年5月12日,星美國際宣佈,此前以每股0.435港元的價格最多配售5.04億股股份的計劃已完成。此次所配售的股份占星美國際經擴 大後股本的約16.67%,此輪配售共集資2.19億港元。這也是覃輝復出之後星美國際最大手筆的向其他投資者融資。配售完成後,公司大股東覃輝的個人直 接持股由此前的50.79%下降至43.18%,同時,覃輝通過SMI對於星美國際的持股則由13.44%下降至11.42%(圖10)。
attachment
  高比例配股漢傳媒,與殼王再度合作
復出後的覃輝經過幾年的總結與潛心修煉,在資本運作方面有些許進步,在漢傳媒一役上也可得到驗證。
2009年12月11日,香港上市公司漢傳媒(00491.HK)發佈一則併購公告稱,漢傳媒主要股東錦興集團與德祥企業(透過其間接全資附屬公司) 已於2010年12月10日向翔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翔成」)分別出售3.48億股與1025萬股漢傳媒股份,每股作價0.134港元,較停牌前 0.049港元/股溢價1.73倍;收購完成後,翔成累計擁有5.25億股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佔其公告發佈之日已發行股本約22.6%。這筆交易的買方 翔成正是覃輝全資擁有的子公司,賣方錦興集團與德祥企業正是香港殼王陳國強旗下的企業。繼東方魅力之後,覃輝與陳國強若干年後再度合作。
公開資料顯示,漢傳媒業務與星美國際頗為相近,旗下擁有漢星藝人事務所有限公司、漢音樂有限公司、漢文化電影有限公司、漢文化娛樂有限公司、無線收費電 視、潮藝娛樂有限公司等九家企業,主要業務包括電影及電視節目製作、音樂製作、表演項目製作、藝人及模特兒管理、收費電視業務及證券投資。
覃輝以1.73倍的溢價接盤漢傳媒所費依然不菲。漢傳媒2009年年報顯示,營業利潤由2008年的1230萬港元變為約-2.64億港元,轉盈為 虧;淨利潤則由2008年的-720萬港元大幅下降至-2.845億港元,相應地,每股收益也由2008年的-0.01港元增加至-0.15港元。
雖然漢傳媒財務狀況不佳,但其以電影及電視節目製作見長,一定程度上從產業鏈上可以彌補星美系傳媒業務板塊中的短板。2009年度,漢傳媒發行了6部 電影及一部電視劇集,其中,《天水圍的日與夜》取得第2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六項提名,最後摘取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及最佳編劇四項大獎項;此 外,漢傳媒在2009年還製作了《大內密探靈靈狗》與《未來警察》,已在製作有望於2010年發行的《黑白戰警》、《硬漢》、《十大奇冤》、《龍門驛站》 等等。
截至2009年6月30日的財政年度,漢傳媒來自電影及電視節目製作業務的營業收入為4440萬港元,比上年增加80%。更為重要的是,漢傳媒以中國 內地為重點市場,2009年來自內地的收入達到3000萬港元,佔總營業收入的54%。此外,漢傳媒還持有無線收費電視18%的股權。
投資者也對覃輝入主漢傳媒報以極大的支持與憧憬,漢傳媒復牌後,最高漲至0.094港元,漲幅高達91.8%,收於0.074港元,漲幅高達51.02%。
在完成股權收購後不久,來自星美的高管便入駐漢傳媒。2009年12月21日漢傳媒宣佈,原星美國際的主席兼執行董事王巨成轉任漢傳媒董事總經理兼執行董事。
  「數字遊戲」高折讓配股,融資目的實現
覃輝收穫漢傳媒後,漢傳媒便迫不及待地準備配股融資。
覃輝收購漢傳媒後,漢傳媒的股價雖有所上漲,但一直在0.05-0.07港元之間徘徊,如此低的股價顯然不利於配股融資。在配股融資計劃出爐前夕,漢 傳媒股票首先進行並股。2010年1月5日,漢傳媒拋出了20股並為1股的並股措施。以漢傳媒2010年1月6日停牌前0.06港元的收盤價計算,並股後 每股股價達到1.2港元。2010年1月21日,並股後的漢傳媒開始復牌上市買賣。
並股完成後不久,2010年1月12日,漢傳媒便拋出高比例配股、高折價的配股方案。公告稱,漢傳媒將按1供8每股0.2港元方式,發行9.28億 股,集資1.9億港元,集資淨額約為1.81億港元,供股所得款項擬用作一般營運資金,而供股價較股份1月11日收市價1.07港元折讓81.31%。
與此同時,一則似是而非的利好消息在配股工作進行中出現。2010年1月20日,《蘋果日報》稱,王巨成表示,考慮重整漢傳媒及星美架構,計劃將漢傳 媒轉型發展新能源項目,不排除將漢傳媒持有的無線收費電視18%股權注入星美。消息出來後不久,漢傳媒與星美國際又發出通告進行澄清,稱所言不實。顯然, 雖然這則似是而非的利好消息被澄清,但給投資者留下了無限的遐想,助力配股工作的順利完成。2010年3月,漢傳媒配股正式完成。
  化「虛」為「實」,仍是未來挑戰
復出後的覃輝給投資者描繪出一幅美好的願景:在影視基地、影院、院線資源基礎上,資本吸納、院線建設、影視投資層面三管齊下,打造影視業務全產業鏈模式,將星美傳媒整體上市,實現「星美系」傳媒業務的國際化,打造中國民企電影產業第一品牌。
在這一大旗下,覃輝一年來在漢傳媒與星美國際這兩個舞台上動作頻頻,我們似乎又依稀看到覃輝當年在A股進行資本運作的痕跡。目前星美國際已四度融資,股本已有當初的3億股左右暴增9倍,達到30多億股。
不可否認,為了恢復融資功能,覃輝初期注入星美國際的資產都是位於傳媒業務產業鏈上優質資產。但也正如星美國際管理層所稱,星美國際早期大力注入影院 資產,並不是意味著未來發展方向上對該部分業務有所偏重—未來電影院所佔上市公司的業務比重大概將維持在30%左右的比例。
目前星美國際業務體系當中,除現在已注入到上市公司的影院終端資產外,影視劇製作基地及影視劇的製作發行兩項業務也將佔據很大的比重。然而,在影視業 務的產業鏈上,像影視製作等面臨諸如政策風險、市場風險等諸多風險因素,回報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而且在產業鏈上所獲收益比例最低,然而,這恰恰是星美系 的短板。覃輝似乎已經意識到問題的所在,對漢傳媒的併購或許正是這一意圖的貫徹。
2010年6月11日,星美國際再度拋出融資計劃。據港媒報導,有意重點發展電影及動畫相關媒體業務的星美國際宣佈,有意申請到美國作第二次上市,現正與投行商討有關問題。覃輝的資本故事仍在繼續。
儘管覃輝復出效果良好,激活了資本平台的融資功能,然而,如何有效地提升影業產業鏈上製作等環節的投資回報,化「虛」為「實」,最終實現橫向整合和縱深發展,也許才是覃輝需要迫切思考的問題。
對於本文內容你有任何評論或補充,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062

四叔耍財技陽光九釐氹散戶

2006-12-07 NM




恒地(12)主席李兆基將其上市公司及私人持有的物業分拆,籌組陽光房地產信託基金,於本週五起招股,集資逾二十七億元。

為趕在年底前食尾胡,陽光房託不惜大玩財技,大股東除放棄首三年股息、保證回報外,又人為地減低借債支出。一向投資有道的四叔更以低於賬面值的價錢,蝕賣物業予陽光,將息率力谷上九釐。

四叔罕有「賣大包」,皆因陽光房託手持的物業多為雞肋貨色,升值潛力有限。且回顧四隻已上市的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表現,除領匯有驚喜外,越秀幾乎無升跌,冠君及泓富則潛足一年水。

投資者買REIT,不要以為一定穩陣,貪高息之餘,亦須有承受虧損風險的心理準備。陽光房託小資料

招股日期 8-13/12

上市日期 21/12

招股價 $2.45-$2.6

集資額 $25.74億-$27.3億

預計息率 8.49%-9.01%

觀塘區散戶李先生是新股狂迷,由去年底的領匯,以至新近招股的交通建設(1800),幾乎無一錯過。今年以來,他更未嘗敗績:「隻隻起碼賺幾千蚊。」

持有幾手領匯的他,計及股息,一年賺近六成三。食髓知味,李先生見陽光房託上市在即,亦虎視眈眈:「會睇吓炒唔炒得過!」

現時銀行存款年息頂盡三、四釐,陽光房託卻以九釐息誘,股民自然心動。恒地執行董事孫國林出席公開場合時,也不忘硬銷:「我哋隻REIT籌備咗好耐,今次揀正個市咁旺推出,梗係信心十足。」

貴賤物業共冶一爐

陽光房託旗下共有二十項寫字樓及商鋪物業,其中十二項由上市公司恒地及恒發(97)持有,八項為李兆基的私人公司兆基財經的物業,大部分為乙級寫字樓。

當中恒地注入的物業,估值本約十二億元,卻只以十億八千多萬元的作價,注入陽光房託,將讓恒地錄得一億二千多萬元虧損。表面蝕賣,但細看物業組合,最值錢的商廈,只有灣仔皇后大道東二百四十八號,商鋪則以將軍澳新都城中心一期及上水中心購物商場,稍有睇頭。

記者於上週六晚,前往新都城中心一期,只見一樓開滿琴行和補習社,水盡鵝飛。二樓雖有海港燒鵝酒家坐鎮,但相比新都城二期及三期,明顯遜色。有大型發展商的租務部高層直言:「新都城中心二期同三期,先至值租;一期全部屬於勞動階層消費。發展商分拆質素差劣嘅商場上市,純粹想骨水啫!」

財技谷大回報

物業良莠不齊,四叔唯有施展財務伎倆。根據陽光包銷商之一滙豐證券的研究報告,陽光可派高息,全靠大股東在首三年放棄全部派息,之後兩年放棄部分派息;恒地及恒發包底保證首三年的盈利;更大玩五年利息掉期的財務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

所 謂利息掉期,簡單點說,就是押後借貸的利息支出,以提高前期收入。皆因陽光原有銀團貸款約三十九億五千萬元,正常利率應稍微高於銀行同業拆息,即起碼四點 二釐以上,它卻花上二億二千萬元安排利息掉期,將○七至一一年的借貸利率降低至三釐左右。四叔的如意算盤或者是:就算五年後,息率回升,屆時的租金收入亦 可能有所增長,抵銷利息支出對業績的影響。

不過,進邦匯理理財分析部總監姚遷認為:「用得財技去谷大息率,就表示本身的物業組合租金回報,不大吸引。」事實上,若無大堆財技,陽光真正的息率只約五釐。

京華山一分析員蘇卓賢亦認為,陽光的高息只是海市蜃樓,因為實際上,「無一個寫字樓可以俾到咁高回報!」他指出當財技失效,又遇上租金收入回落,可能會拖垮基金價格。「考慮買唔買,應該睇佢嘅資產有無增值空間。」

泓富冠君未返家鄉

歸納四隻已上市的REIT經驗,物業升值潛力的確至為重要。去年由長實分拆出來的泓富和鷹君的冠君,均出過財技谷息率的招數,表面至少有七釐,但紙包不住火,如果物業不升值,或租金難升,根本無法長期支付七釐回報。

綜合證券商預測,一旦去除財技掩眼法,泓富和冠君的淨物業回報率,分別只約三點四釐及一點七五釐。兩股上市以來,基金價格一直潛水,較招股價低兩成左右,且單日成交量一日僅數百萬股,不算受市場歡迎。

投資者若看好通脹可帶動租金向上,打算下注陽光房託,便要求神拜佛,望四叔的如意算盤打得響。否則,最初所賺的高息,未必足夠抵償上市後基金價格的跌幅。

何謂REIT?

房地產信託基金(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簡稱REIT),其實就是將一堆收租物業集合起來,以基金形式上市。香港法例規定,REIT最少要將九成盈利派予投資者,故風險比股票小,但又不如政府債券般保本。

本港不少地產商把資產注入REIT,基本目的有二:母公司的股價未反映資產價值,分拆成REIT,既可保存擁有權,又可套現。又或者,母公司債務纏身,但難將整項物業以理想價錢脫手,將部分權益分拆REIT,便可集資減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13

寧搞財技不賣資產 羅旭瑞玩殘銀行


2000-8-24  NM




▲兩年前,羅旭瑞(中)與滙豐銀行主席艾爾敦(右)為富豪機場酒店平頂舉杯慶祝。今日羅卻忙於與滙豐洽談債務安排。旁為葉樹堃。

   上週二,世紀城市突然宣佈,計劃斥資廿五億元,向大股東羅旭瑞,收購大陸鐵路光纖網絡項目。翌日,股價長期在三毫子打橫行的世城,突然飈上三毫六。然而 曇花一現後,股價又跌穿三毫子。   這個所謂注資大計,原來只是羅旭瑞部署的減債伎倆,目的是替負債仍有百億元的世城系,重新裝扮成「網」樣,然後搵人注資減債,以應付銀行追數。   兩年前,世城系負債曾高達百五億元,已然水浸眼眉,然而主席羅旭瑞一直不肯將資產大平賣,結果減債速度緩慢,至今仍債台高築。他除了對債權銀行採取 「拖字訣」外,還本性不改大玩財技,希望有人「落疊」幫忙還債。        

 

▲現值二十億的九龍城廣場,百利保仍死守不賣,近期更以按揭證券化來重按。

  沉寂多時的世紀城市,上星期突然宣佈注資大計,有意向大股東羅旭瑞購入其世紀數碼三成權益,作價二十四億七千多萬元,悉數以新股支付。要注入這項光纖網絡項目,先決條件是世城要先行發行十五億元新股集資才成事。是次交易安排,再一次顯示羅旭瑞想大玩財技來減債。

  世紀數碼的主要資產,是持有內地鐵路光纖網絡租用權。然而這一紙合約,只可向部委與部委之間提供內聯網服務,根本前景有限;若要向民間提供服務,更要再行申請電訊經營牌,這在大陸而言是非常困難之事。而交易作價之高,更令市場嘩然。

  羅旭瑞注入這光纖項目,其實只是一個幌子,希望吸引新投資者肯認購總值十五億元的新股,令世城減債脫貧。

  一向作風低調兼怕見記者的羅旭瑞,所以近日一反常態頻頻接受訪問,大談這個他認為「無限商機」的投資項目。有份參與這計劃的世城員工,也被他感染, 「現在大陸的電子商貿可以話係零,因為基建支持唔到,當我哋搞好基建後,自然會有需求。你睇電訊盈科合併後,李澤楷都話一定要搞電子商貿與IP Backbone (電訊主幹),就知我哋呢個項目好有potential (潛力)!」

  

滙豐追債 權宜之計

  世城上下齊心推銷新項目,其實關係着世紀城市為數約八億元的債項,將在今年十月底到期所致。早在三、四個月前,中環一族便發現羅旭瑞經常在滙豐總行出 入。原來世城與滙豐牽頭的八億元銀團貸款,早前達成的「暫緩償還貸款安排」,已於四月底屆滿,所以羅旭瑞要不斷跑往滙豐講數,最後給他講掂再次推遲還款。 而滙豐亦開出條件,要求世城必須在十月底前,進行注資集資還債,故此羅旭瑞急不及待,將今年初剛取得的光纖網絡租用權,注入上市公司,然後發行新股減債。

  世城內部消息表示,現在正物色投資銀行,準備在一、兩星期內進行推介(road show )。不過投資界並不樂觀。「你只有網絡嘅租用權,又無擁有權,如果咁易賺,點解人哋唔自己做要俾你做?所以佢話兩年會有盈利,始終係一個問號!」一華資證 券行分析員說。事實上,世城今天市值只十一億元,而認購十五億元新股的投資者,日後只控制世城約兩成股權,而羅旭瑞仍持有六成多,未必很多人落疊。

  世城系遭基金界敬而遠之,是因為羅旭瑞一直愛玩財技,令人捉摸不透。例如專門從事酒店投資並現金多的富豪酒店,卻因為母公司百利保負債高,食不起赤柱豪宅地,而要孭部分權益,令富豪經營範圍弄得模糊。

  另外,羅旭瑞持有的世城系三間上市公司,世城、百利保及富豪酒店,財困已經有三年,欠債高峰期達一百五十億元,然而他沒有努力出售資產,反而大玩財技,結果基金界縮手。

▲兩年前世城系財困消息曝光後,羅旭瑞每次出席公開活動,都有工作人員擋開記者。

不肯平賣資產減債

  世城系減債行動緩慢,這與羅旭瑞不肯大平賣有關。自九八年十一月,世城系財困曝光,打後一年內集團出售的四項資產只套回十二億,對減債根本杯水車薪, 未夠還息。然而,其中百利保為數四十多億元的銀團貸款,當於去年九月到期,開始要還本付息時,銀行才逼到羅旭瑞大刀闊斧,以四十六億元狠狠賣清在美國的富 豪酒店。然而自此之後,羅旭瑞未有再售資產減債。

  例如九七年以五十五億高價投得的赤柱黃麻角道地皮,百利保曾表示會放盤,但一直未有結果。而另一項靚物業九龍城廣場,百利保亦曾委託仲量行求售,據地產代理界消息,曾有「孖沙」出價十多億元洽購,但結果亦賣不出。

  「人哋見你財困,就梗係打落水狗壓價,最終咪傾唔成。佢哋成日都話,所有嘢只要到價就賣,呢句說話有人信,真係玩死好多人!」一地產界人士說。而一世城系內員工則另有解釋:「羅生根本就無諗過要賣(九龍城廣場),只不過銀行逼佢賣,佢做場戲俾銀行睇之嘛。」

  

玩殘銀行激死股東

  事實上,世城系現有七項貴重物業,現值一百二十六億元,足以償還所欠的九十六億元負債,然而羅旭瑞卻選擇玩財技還債。

  對於世城惜貨不賣資產還債,銀行方面似乎無佢符,其中一債權銀行表示:「我哋都好耐無收到乜嘢消息,你最好去問滙豐。」而滙豐銀行的負責人Paul Murphy 則回應:「除非你得到有關公司的同意,否則我唔可以講嘢。」

  雖然世城系三間上市公司,股價轉資產折讓極大,例如是百利保及富豪,均出現逾八成的折讓,然而市場人士敢沾手者少。除非,羅旭瑞肯面對現實沽貨減債,而且不再大玩財技,否則系內股價難有起色。

撰文:郭慧妍 圖片:何少忠[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33

主動清盤 欠債12億變24億 拆解何永安財技

2011-6-9  nm




今年六十歲的嘉域主席何永安,會計師出身,出名財技驚人,身家曾高達三十億元,身邊美女如「雲」,包括鄺美雲及前亞姐曹央雲。

惟近年他卻頭頭碰着黑,連番被債主臨門討債,被迫賣掉不少家當,套現十億元還債。

上月又有新債主臨門,何永安惟有使出最後財技,令上市公司嘉域清盤,盡地一煲。

上月二十四日,擁有山水音響品牌的上市公司嘉域發出通告,表示公司因美國有一宗官司敗訴,須賠償三億七千萬港元予原告人。

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六月一日,嘉域的債權人Sino Bright Enterprises突然入稟高院,申請將嘉域清盤,並委任富高諮詢為臨時清盤人,嘉域即日起停牌至今。

消息一出,外界感到嘩然,事關何永安持有嘉域七成股權,而英屬處女島註冊的Sino Bright,雖然未能知悉其股權結構,但兩年前的法庭判詞顯示,Sino Bright與何永安家族信託關係密切,何永安是家族信託受益人之一,兩者理應守望相助,Sino Bright今次的舉動猶如「自隊」嘉域,動機難明。

記者訪問了富高諮詢的資深董事,亦即嘉域的臨時清盤人霍羲禹,他表示嘉域現仍有運作,但公司情況危殆,流動資金已不抵短債,隨時需要找白武士拯救。曾處理 多宗清盤案件的他,坦言鮮有接手直系公司主動了斷相關公司的案件,霍羲禹說:「多數係銀行債權人,申請債仔清盤居多。」但他不願估計Sino Bright與何永安的關係,「我知兩者有關係,但詳情唔太清楚。」

關連欠債急增

根據嘉域的最新年報,截至去年底,總欠債才十二億元,但被申請清盤後,發現總結欠達二十四億元。換句話說,半年之內嘉域負債竟神奇地急增一倍,其中十八億 元債項更來自有關係的Sino Bright,佔總欠債達七成半,十分匪夷所思。根據一名熟悉嘉域運作的人士透露,Sino Bright今次主動將嘉域清盤,據知早前是有所安排,例如透過債務轉移,令嘉域欠Sino Bright的欠款增加。當達到一個壓倒性的比例後,法庭便會批准最大債權人,挑選合適的清盤人。一旦申請清盤,臨時清盤人便如持有尚方寶劍,但凡跟錢銀 有關的事,都必須經他首肯才予以批准。假如了解清盤人的路數,變賣債仔資產時,便享有優勢。「嘉域持有的音響品牌,例如山水、Nakamichi等仍然值 錢,而且附屬的美國上市公司Emerson都值幾億,話唔定今次使出絕招,令呢啲尚有價值的嘉域資產,重返自己手上。」該名知情人士說。

雅佳清盤人死咬不放

對於清盤,何永安肯定經驗老到,事關以往在此交了不少學費。由丁謂持有的雅佳,曾擁有雅佳及勝家衣車等品牌,何永安在雅佳破產前一度入主,清盤人表示○○ 年清盤前有九十四億元資產,成為本港歷來最大宗的清盤案,惟後來經過點算,發現只剩下十七萬元,大部分資產不翼而飛,懷疑何永安非法轉移資產。由銀行債權 人任命的清盤人保華,決定向何永安窮追猛打,並控告雅佳前核數師安永。經過多年糾纏,其間保華更向法院申請凍結何永安兩億美元資產,希望迫使他還錢。但他 未有理會禁令,拒絕如實披露資產,法官更在判詞中狠狠批評他的所作所為,認為法院的權威受到愚弄。據熟悉何永安的人表示,他欲透過財技將資產轉移,希望避 過保華耳目,惟後來安永竟與雅佳清盤人達成和解,估計賠償逾二十億港元;何永安便知下場慘淡,在雙方多番討價還價後,何永安為受益人的家族信託基金,最終 接納賠償九億七千多萬元和解。

賣酒店還債

何永安遂四圍撲水,包括曾問賭王旗下的澳娛借下數百萬元,又向財務公司借三千多萬元還債。由於和解金額實在高昂,最終他要將兩間位於美加的Sutton Place酒店變賣,才夠子彈償還這筆巨債。有熟悉何永安的人士表示,雖然償還了九億多元後,其財力已元氣大傷,但爛船始終有三斤釘,估計他用罷這次最後 財技便會金盆洗手。「佢以往在蘇富比買入好多古董名畫,又收埋大批黑檀木傢俬、象牙珍品及靚紅酒,而且仲有兩間美加的酒店未賣,保守估計身家依然億億聲, 就好似俾鄺美雲住嘅深水灣文禮苑獨立屋,咁多年嚟一直任佢住。」記者上週曾登門造訪,菲傭指鄺美雲未返,但表示多年來一直居於此屋,「我哋私底下笑佢身邊 美女如『雲』,但件件都係黑雲,唔係好嘢。」

辦公室設龍床浴缸

事實上,會計師出身的何永安,一直擅長玩財技,專買入有問題公司執靚後出售;其太太余露絲是賭王何鴻燊的正式契女,他乘勢於八十年代初搭上賭王,共同創立 嘉域集團,高峰期身家逾三十億元。惟以往圍繞何永安的消息,大多屬花邊新聞,其債主勞玉儀是上市公司財華社的主席,去年她在庭上爆他有「二、三、五個女 人」。當中不乏影圈中人,包括替他誕下兩名女兒的前亞姐曹央雲,以及常以富婆形象示人的鄺美雲。前年就在加列山道大宅內,懷疑出手打曹央雲,須到警署協助 調查。即使在公司之內,何永安也是情種,先後與兩名下屬扯上關係,其中負責財務部的姓譚下屬,更為他誕下孖胎,接着再誕下麟兒,彼此現住尖沙咀廣東道的港 威服務式公寓。據悉何永安在觀塘辦公室的頂樓,有他的行宮,擺放了多件價值不菲的明式傢俬,包括有一張特大龍床,此外還設有浴缸以供他在公司內「鬆一 鬆」。其髮妻余露絲也無眼睇,索性跟隨女兒到美國讀書,長居當地,至今仍沒有離婚。

嘉域清盤時序表

7/06德勤辭任公司核數師8/08四名公司董事先後辭任2/09因雅佳追索案,法院頒令凍結何永安2億美元資產。 10/09雅佳與嘉域和解,嘉域須賠逾9億港元。5/11加州法院頒令,04年嘉域出售聯營公司違約,須賠原告人3.7億港元。6/11 宣布清盤停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