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四十年原油出口禁令落幕在即?媒體爆美國從去年起放寬審批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791

石油,出口,出口禁令,原油,頁巖油

由路透首次曝光的官方文件內容顯示,去年9月,美國政府就已低調地允許國內一家小企業出口凝析油這種粗加工的石油。能源企業將更有希望說服美國政府取消將近四十年的原油出口禁令。此前曝光的消息使外界認為,美國政府從今年年初開始放寬了石油出口的限制。

1973年,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宣布石油禁運,造成油價上漲,引發西方國家經濟衰退。為保障石油供應安全,美國分別於1975年和1979年出臺了《能源政策和節能法》和《出口管理法案》,開始嚴格限制本國原油出口。隨著頁巖油產量大力推動美國國內產油量增長,取締石油禁令也成為業界迫切的呼聲。

路透得到的美國監管機構許可副本顯示,上述許可於2013年9月11日發放給休斯敦能源公司Peaker Energy。這意味著美國商務部已在三宗案例中明確決定,國內企業可以出口最低限度加工的凝析油。

路透報道指出,此消息影響重大。因為凝析油在美國頁巖油產量中漸漸占據很大比重,推動美國日產油量增至近900萬桶,登上25年來的巔峰。分析師認為,此消息可能促使更多企業斷定,已有足夠多的先例,所以今後出口凝析油無需獲得正式批準。

今年6月外媒爆出,美國政府將取消原油出口禁令,最早8月開始出口非精煉油。但這一消息遭到美國商務部否認,商務部當時澄清:“原油出口政策沒有改變。”此後觀察人士指出,這種否認頗有外交技巧。多家國際投行預計,美國政府仍很有可能取消禁令,只是現在仍處於利益博弈階段,政策尚未最後明朗。

同在6月也有媒體曝光美國政府於今年年初批準類似出口原油的消息,當時是外界普遍認為是首批出口許可。上周礦業巨頭必和必拓表示,將推進凝析油出口。參照獲批可出口的凝析油,必和必拓確信該司的加工方式已達到同類出口凝析油的標準。

今年10月20日,美國聯邦機構政府問責局發布報告稱,解除美國原油出口禁令將增加美國原油產量,降低全球油價,降低美國民眾燃油支出。該機構建議政府,根據最新及未來石油市場形勢調整美國戰略石油儲備。

石油,出口,出口禁令,原油,頁巖油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627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落幕 投資者今晚應該關註什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869

Forbes

繼上周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於今日落幕。對於即將發布的會議公告,投資者應該關註些什麽呢?

高盛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傳遞信息通常與政治局會議一致,盡管偶爾會有小幅調整。政治局會議宣布的“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和“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奠定了2015年整體宏觀政策的基調。

該投行認為,明年中國經濟增速將從2014 年的7.3%放緩至7%。由於政府會試圖在支持增長和推進改革之間取得平衡,明年經濟形勢很可能重演今年走走停停的局面。增速放緩和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走低意味著2015 年通脹率將表現溫和,但中國基本不存在直接陷入通縮的風險。明年上半年可能會有一次小幅降息以及降準,但是不太可能步入大幅降息周期。

申銀萬國在本周發布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瞻中指出,預計新常態將成為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關鍵詞,守住底線、加速轉型將成為新常態的具體體現。預計增長目標將下調到7%,赤字率將上調到2.5%-3%。盡管積極財政穩健貨幣的提法不會改變,但為應對經濟下滑政策實質上都會進一步寬松。

該券商還表示,增長搭臺,改革唱戲,預計2015 年將集中推進國企改革、土地改革、金融改革、公用事業價格改革以及以“一帶一路”為代表的走出去戰略的落實。

通過高盛對中央政治局會議的點評和申萬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瞻,華爾街見聞將帶你提前看到改革和政策的風向標:

首先,政治局會後官方聲明顯示政府將在2015 年重點完成以下任務:

1. 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2. 要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逐步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支撐作用,著力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促進大眾創新;提高農業產業效率。

3. 實施區域總體發展戰略,推進“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建設。

4. 改善民生,更加關註低收入人群和重視就業,以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5. 堅定不移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抓好經濟體制改革措施的落地。

6. 釋放內需潛力,促進進口和出口平衡、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逐步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高盛認為,以下兩句話為2015年奠定了整體宏觀政策基調:

“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這意味著政府承認潛在增速有所放緩,特別是考慮到政府在增長和通脹率之外更加重視其他因素。在這些因素中,實現結構性再平衡、控制風險(包括與杠桿率水平高且不斷上升相關的金融風險)以及控制汙染都具有特別重要的影響。但是,這種經濟放緩應該以一種受控且漸進的方式展開,而非驟然大幅減速

“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這一新近出現的溫和措辭值得關註。雖然有關貨幣和財政政策的描述依然是“穩健”和“積極”,但是實際政策立場並沒有被這些泛泛表述所嚴格框定。近期的降息舉措就清晰地表明政策立場已然調整。雖然這遠非決策思路出現了徹底改變,但是整體來看明年的政策或許會比今年更具支持性。

高盛在本周的2015年中國經濟展望中也更詳盡地表述了對經濟的看法:

我們預計2015 年中國經濟增速將從2014 年的7.3%放緩至7%,因為潛在增速放緩、信貸增長減速以及來自房地產市場調整的不利影響。由於中國政府試圖在支持增長和推進改革之間取得平衡,我們認為明年的經濟形勢很可能重演今年走走停停的局面。我們認為一季度尤其可能再次面臨增長的下行壓力

不過,我們認為整體而言2015 年更加有利於新領導班子推進改革,主要原因為以下兩點:第一,外部環境可能為增長帶來更多支撐:因為明年或將有更多發達經濟體迎來經濟複蘇、全球流動性保持寬松而且大宗商品價格走低;第二,我們認為中國官方增速目標可能下調至7%左右,減輕了政府推行短期周期性政策放松的壓力。

增速放緩和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走低意味著2015 年通脹率將表現溫和。不過,我們認為中國基本不存在直接陷入通縮的風險,因為決策層會在增速和通脹顯著放緩的情況下迅速采取行動。我們預計利率將保持在低位,預計明年上半年進行一次小幅降息以及降準(以抵消外匯占款走低的影響)的可能性超過五成,但是不太可能步入大幅降息周期。

我們預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將基本持穩(但有效匯率可能小幅升值),因為政策放松的重點在於支持內需。不過,明年上半年人民幣匯率可能再度面臨溫和貶值的風險。近期中國股市上漲符合我們策略團隊的預測,該團隊認為盡管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是緣於中國家庭資產再配置和海外投資者資金流入的流動性增長有望在短期內為中國股市帶來提振。

增速穩步下降:

圖片1

降息之後增速往往顯著回升: 

圖片2

反腐力度較大:

 圖片3

近年一季度經濟表現疲軟:

 圖片4

 

然後,是申銀萬國宏觀經濟小組本周發布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瞻: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改革和政策風向標。按照慣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於12 月上旬或中旬召開,會議將對2014 年經濟形勢作出總結,對2015年經濟目標作出闡述,對來年經濟政策及重大改革作出部署。預計新常態將成為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關鍵詞,守住底線、加速轉型將成為新常態的具體體現。預計增長目標將下調到7%,赤字率將上調到2.5%-3%。盡管積極財政穩健貨幣的提法不會改變,但為應對經濟下滑政策實質上都會進一步寬松。增長搭臺,改革唱戲,預計2015 年將集中推進國企改革、土地改革、金融改革、公用事業價格改革以及以“一帶一路”為代表的走出去戰略的落實。

預計經濟增長目標將下調到7%。由於地產投資回落,2015 年經濟增長將會承壓,預計會議將會強調經濟下行風險。在這一背景下我們估計經濟增長目標將會下調到7%左右。通脹目標預計在3%,實際通脹將低於這一數據。M2 目標預計為12%左右。需要提示的是在金融脫媒的情況下M2 的重要性日益下降,只是因為沒有更合適的指標替代,才按照慣例列示。對於貨幣政策我們更應該關註價格工具。

財政和貨幣雙松。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提法已經連續四年,我們估計明年這一定調仍然不會變化,但實質都將更為寬松。預計財政政策將繼續積極,赤字率將上調到2.5%-3%;貨幣政策將處於“穩健”的上限,即實質上的穩健偏寬松的狀態。此外會議可能會重提“綜合運用利率、匯率、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工具”,為降息降準預留空間。基於不同的政策操作邏輯,我們認為2015 年至少有一次降準和降息,如果需要降息的次數可以達到3次,降準的次數可以達到6次。

五大改革有望有實質推進。以改革開放來推動調結構將是一個現實思路。預計國企改革、土地改革、金融改革、公用事業價格改革以及以“一帶一路為”代表的走出去戰略的將成為轉型的重點。關於國企改革、“一帶一路”土地改革我們已有專題報告做了詳細闡述。公用事業價格改革的主要領域是醫藥能源交通環保,價格放開有助於引進新的投資者;金融改革重點是打破剛性兌付,推進普惠制金融、資產證券化、資本項目開放,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

關註會後會議精神的落實和部署。一般來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經濟增長目標等數字並不會直接在會議公報中公布,其確認要等明年兩會前後,所以我們提示還要關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後作為會議精神落實的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等一系列會議,以更準確地把握政策的蛛絲馬跡。

 圖片5

圖片6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377

中國汽車銷售黃金時代落幕 經銷商抱團“造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070

99

中國汽車經銷商和汽車廠商的利益沖突日趨強烈,經銷商“閉著眼睛”賺錢的日子一去不返。而包括通用汽車、大眾在內,一些主要市場在中國的汽車廠商也面臨利潤縮水的境地。

彭博報道,在中國汽車流通協會(CADA)的支持下,經銷商們紛紛要求廠商下調銷售目標並分享更多的利潤。寶馬51億元的補貼協議就是最近的例子。

2014年12月,寶馬經銷商聯合會曾要求其成員從2015年1月1日起停止從寶馬汽車處提車,且“各寶馬經銷商聯合成員不指派任何人員參加BMW組織的任何活動,包括2015年1月8日BBA第100萬輛下線儀式和2月初在三亞的寶馬經銷商大會”等。

隨後在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安格的掌舵下,寶馬汽車迅速出臺了51億元補貼方案,平息了一場風波。

經銷商和廠商之間的博弈意味著大眾、通用等公司面臨兩難選擇:減少利潤收益或者放棄在中國市場的擴張速度。

根據中國汽車經銷商商會(CSC)的調查,幾乎所有的汽車經銷商都需要通過對某些車型打折促銷以完成銷售目標。如果無法完成銷售目標,那麽經銷商就無法拿到廠商的年度獎勵。而這筆資金意義巨大,可能會占到全年利潤的一半以上。

一位豐田經銷商Richard Li就向彭博透露,因為對某些車型降價16%以完成銷售目標,他去年損失了30萬元。

CSC分析師Han Weiqi表示,“在汽車行業熱火朝天的時候,經銷商對廠商言聽計從;但是當行業降溫的時候,他們必須開始考慮如何保證他們的利益。”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本周一表示,預計2015年乘用車銷售增速為8%,低於2014年9.9%的增速。雖然和歐洲、美國的汽車行情前景相比依然良好,但是和2013年增速16%相比顯然相距甚遠。

Gao Feng Advisory董事總經理Bill Russo建議汽車廠商考慮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嘗試開拓市場以彌補中國市場的損失,但是他也承認,放眼望去,似乎很難找到比中國更好的市場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359

一個時代的落幕:CME將停止大多數場內交易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017

還記得電影里交易員在交易所又喊又叫撮合交易的場景嗎?這種存在了超過160年的交易方式很快將成為歷史。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團(CME Group Inc)宣布,芝加哥與紐約大部分的公開喊價期貨交易大廳將關閉。

195150-3x2-article620

Chicago+Board+Trade+Celebrates+Last+Day+Trading+WVujdGWiQlSl

這種場內交易曾伴隨著美國農業和礦業的成長發展,也一度成為商業資本主義的象征。但隨著電子交易的普及,場內交易越來越多的被高速電腦取代。目前只有約1%的期貨交易量是在場內公開喊價交易。關閉場內交易的決定意味著期貨行業一個時代的落幕。

根據CME周三發布的公告,交易所決定到到今年7月2日關閉幾乎所有交易大廳,標普500指數期貨以及部分期貨期權例外。CME旗下擁有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和紐約商業交易所(NYNEX)。

據彭博報道,CME發言人Michael Shore表示,芝加哥期貨交易大廳有大約300名交易員和工作人員,紐約有約75人。其中很多人已經開始從事電子交易,不會每天出現在交易大廳。這個決定影響的產品包括與金屬、能源和農產品相關的合約。

場內交易持續邊緣化已經有些日子了。兩年多前,華爾街見聞就曾提到,當時大約有2500名交易員、跑單員和職員在交易所交易樓層工作,這一數字比20年前少了數千人。

當時大部分行業觀察者表示場內交易員的消失只是個時間問題。

芝加哥大學Booth商學院教授George Constantinides曾稱:“芝加哥交易所的場內交易5年內就將消失。更大的問題在於CME是否還會留在芝加哥,電子盤交易可以在任何地方進行。”

為祭奠場內交易的終結,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

1848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期貨交易所,總部在芝加哥。

1865年——CBOT通過發展標準化的期貨合約讓谷物交易更加規範。

1870年——CBOT成立了八角形的期貨交易大廳。

1877年——CBOT開始交易玉米、小麥和燕麥期貨。

1885年——CBOT在LaSalle 和Jackson街道建造了一幢新的大樓,此後一直是該交易所的總部所在。

1898年——芝加哥芝奶油與蛋類交易所局成立,並於1919年成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 (CME)。

1936年——CBOT開始交易大豆期貨。

1969年——CBOT開始交易白銀期貨,這是該交易所第一次進行非農產品的期貨交易。

1972年——CME達成首筆金融期貨交易,可以7種貨幣進行交易。

1975年——CBOT推出了政府國民抵押貸款協會抵押憑證期貨合約, 標誌著利率期貨這一新的金融期貨類別的誕生。

1992年——第一筆電子期貨交易在CME Globex電子交易平臺上完成。

2002年——CME 成為美國首個從私人會員組織變為掛牌上市的交易所。

2007年——CME 與CBOT合並成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團(CME Group Inc)。

2008年——紐約商業交易所 (NYMEX)並入CME集團,該所因此可以進行金屬與能源交易。

2015年——CME集團宣布將關閉芝加哥與紐約大部分的公開喊價期貨交易大廳。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831

全球匯市綜述:美聯儲會議大戲落幕,美元急跌後回穩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681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5-3-21 09:32 編輯

全球匯市綜述:美聯儲會議大戲落幕,美元急跌後回穩


本周匯市前半周一片風平浪靜,各主要貨幣對在窄幅區間波動,等著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對未來升息時程給一個說法。


隨著美聯儲聲明出爐,周三紐約盤中美元兌歐元、英鎊、瑞郎等等主要貨幣對跌幅皆一度深達3%,兌歐元創六年來最大單日跌幅,因聯儲聲明大舉扭轉了市場預期。聲明中雖如各界預期刪除了“保持耐心”一詞,但卻同時下修通脹及經濟成長預估,對於未來利率變動歷程的評估也向下修正,還表達對經濟其他方面的擔憂,所傳遞出的資訊較投資者預期更加溫和,顯示其仍不失“保持耐心”的精神,從而導致市場對首次升息時間的預期從年中推遲至今秋。


不過在周四歐洲及紐約盤中,美元又呈現強勢反彈兌歐元扳回了2.2%,畢竟觀看各國經濟指標及利率走向,還是只有美國經濟最為強健,且最有可能成為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首個升息的主要國家,在其他國家央行寬松舉措未見罷休之際,又能憧憬哪個貨幣前景會比美元還好?


未來一周雖然各地經濟數據甚多,但會對市場帶來重大影響的數據有限,市場關註重點料將回歸歐洲央行實施量化寬松後的情勢,以及歐盟與希臘間的債務協商。若要觀察美聯儲潛在動向,或得等到4月首周的非農就業數據方能一窺究竟。


**美聯儲會議大戲落幕**

美聯儲本周會議受各界矚目程度可謂近年之最,因市 場期待未來的升息時程能更為明確。


雖然美聯儲刪除了“耐心”語匯,提升了在未來數月升息的可能性,但綜觀美聯儲的說法,其並不急於將借貸成本推升至更為正常的水準,對經濟複蘇的力道持謹慎態度,還將2015年底聯邦基金利率預估中值從1.125%降至0.625%,凸顯出就算今年升息,力度也將不如先前的評估。


“不能因為我們在聲明中棄用了‘耐心’措辭,就意味著我們會變得沒有耐心”,美聯儲主席葉倫在聲明發布後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


**糾結於憂喜參半的經濟數據**

美聯儲一直因經濟數據陰晴不定而倍感糾結:就業崗位持續強勁增長,美國消費者需求良好,但國際油價重挫,以及美元大幅升值,可能意味著要實現聯儲設定的2%通脹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美聯儲周三下調了對美國經濟活動的評估,稱成長“有所放緩”,12月聲明中則表示經濟活動穩步擴張,這顯示其對經濟複蘇的力度持謹慎態度。


美聯儲並調降了今年經濟增長率預估中值至2.3-2.7%,12月時預估為2.6-3.0%;今年核心通脹預估則是從三個月前的1.5%-1.8%降至1.3-1.4%


富國基金管理的首席資產組合策略師Brian Jacaobsen表示,“市場必須搞清楚美聯儲對經濟的信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聯儲在季度經濟預估中下調了今年的成長和通脹預估,在通脹數據改善前,聯儲目前可能對通脹將向2%目標回升還沒有’合理的信心’。”


部分分析師認為美聯儲調降成長及通脹預估雖有些出乎意外,卻不見得是壞事,因為這將使其施政上更有彈性空間,可以繼續觀望數據表現再做決定,同時也給市場更多升息前的準備時間。


Nasdaq’s Advisory Services高級董事Myles Clouston指出,“聯儲在聲明中放棄‘耐心’措辭並不令人意外,但下調通脹預估有些出人意料。這在決定升息時機方面為聯儲提供了靈活性。我們目前處於不溫不火的成長環境中,即成長既不過熱,通脹也不過低,對美聯儲而言,這是個很舒適的環境。他們沒必要急著升息,即便揚棄了‘耐心’措辭,仍可以繼續耐心觀望。這讓人放心,利率不會在短期內上調。這為市場提供了更多的時間為升息作準備。”


**其他央行動態**

本周召開貨幣政策會議的央行甚多,但政策方向仍多以維持或擴大寬松政策為主,凸顯出美國政策走向與全球其他地區的二元化發展。


日本央行周二維持刺激規模和對經濟前景的樂觀看法不變,並表示日本經濟可以在沒有進一步刺激的情況下走出衰退。該行略微下調對物價前景的看法,但強調通脹放緩是受油價暫時性下跌的影響。


然而耐人尋味的是,日本央行周五公布的2月會議記錄顯示,參加日本央行2月政策會議的政府官員不再要求“盡早”實現通脹目標,暗示央行不應急於加快通脹,總裁黑田東彥則堅持認為將在4月開始的新財年前後實現2%的通脹率目標,即便這意味著要進一步擴大規模已經很大的刺激計劃。


瑞士央行維持舊有負利率政策不變,並表示仍在外匯市場積極活動,以削弱央行認為“嚴重高估”的瑞郎匯率,但該行調降對今年經濟成長和通脹預估,因先前棄守匯率上限政策沖擊當地出口經濟。


一度被視為最有可能率先升息的英國央行,其首席經濟學家霍爾丹卻要求應該做好在必要時降息至紀錄低點的準備,以防止通脹率跌至目標下方。


瑞典央行周三將指標利率下調0.15個百分點至負0.25%,並擴大其資產購買計劃,以抗擊通縮的威脅,這令市場突感意外,因該行動發生在常規的貨幣政策會議時間表以外。


總的來說,除了美國計畫緊緊縮以外,包括中國在內的主要國家央行都維持寬松政策立場,預料政策走向分歧將持續成為主導匯市走勢的主要題材,同時也預言了美元一支獨秀的可能。由於油價及強勢美元幾乎篤定讓美國通脹難有升溫可能,未來美國升息時程預期心理變化或將全然系於美國就業及薪資數據。(來自路透早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608

蘭菌凈風波:爭議落幕,買賣猶存藥品喬裝疫苗,潛行中國十年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9255

(劉宇萌梁淑怡/圖)

衛計委首次明確 “蘭菌凈不是疫苗”,但這種治療用藥物為何能變身疫苗,行銷中國10年仍值得反思。

同一款產品,在歐洲賣88元,以藥品身份進入中國時只賣188元。變身“疫苗”後,價格翻了一番,接近400元。誰分享了其中的差價?

最近,家住河北石家莊的張丹在微博上曬出兒子的疫苗接種證:在“蘭菌凈”三個字旁,社區醫院的接種醫生用黑色簽字筆重重寫上:“家長拒絕註射,後果自負”。

張丹拒絕給孩子使用的蘭菌凈,是一種由六類細菌抗原組成的口服懸浮液,用於治療上呼吸道細菌感染。2005年起,這個治療用的藥物卻被多個省份納入二類疫苗管理,甚至推薦給健康兒童使用。

2015年4月10日,國家衛計委首次公開表態“蘭菌凈不是疫苗”,不應在預防接種門診使用。4月28日,衛計委在回複南方周末記者關於蘭菌凈的采訪時再次強調,“不得將治療性的生物制品作為疫苗使用。”

圍繞“蘭菌凈”的身份爭議貌似由此落幕,但買賣仍在繼續。在眾多家長手中的接種手冊上,蘭菌凈還是推薦自費使用的二類疫苗。

“我們的生意沒有受到影響。”蘭菌凈在中國的銷售總代理、廣州佰草堂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陳世標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四川、河南、湖南等9個省份在省級二類疫苗招標采購中仍將蘭菌凈列為二類疫苗。此外至少有7個省,在其市縣接種門診中,將蘭菌凈列為疫苗,比如河北、江蘇、福建等。

根據規定,各市縣有權自主采購二類疫苗,這意味著實際將蘭菌凈作為疫苗使用的還遠不止上述地區。

“如果家長們想要依靠蘭菌凈來代替常規疫苗,將絕對是錯誤的選擇。”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處疾病預防控制組擴大免疫規劃專家蘭斯·羅德瓦爾德說。

一切或許還是跟利益有關:在蘭菌凈的原產地意大利,18毫升裝蘭菌凈的售價約13歐元(約合人民幣88元),而在中國,作為疫苗給健康兒童使用的蘭菌凈,經過各個環節層層加價,平均售價已經超過300元。

潛行10年

張丹拒絕給孩子接種蘭菌凈是因為擔心其必要性和安全性。

2015年3月,有媒體報道無錫姜姓女士的孩子,被確診患上川崎病——一種能夠導致小兒後天心臟病變的全身血管炎。此前患兒服用過2/3瓶蘭菌凈。

盡管這其中的因果關系有待調查,卻也嚇壞了正在使用蘭菌凈的家長。於是,在潛行10年後,蘭菌凈的“疫苗”身份在民眾、媒體、兒科甚至是疾控系統人員中引發爭議。

4月10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衛計委疾病預防控制局局長於競進回應,對該情況尚未接到報告,川崎病“是一個兒童的多發病”,成因複雜,“可能不能簡單畫一個對應關系”。

“可能是什麽意思?”一位來自無錫的家長對衛計委的回應並不滿意。她家中仍放著一瓶半滿的蘭菌凈。讓她糾結的是:讓孩子吃下去不放心,丟了又舍不得。

但這至少是衛計委首次公開明確了對蘭菌凈混入疫苗圈的態度。

2005年,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聯合署名的論文發表在《中國實用兒科雜誌》上。論文稱,“多價細菌疫苗蘭菌凈能有效預防RRI(反複上呼吸道感染),減少呼吸道感染次數”。

盡管該論文明確的預防對象是RRI這個特定的患者人群,而且鐘南山只是第9名作者,但蘭菌凈的支持者,卻直接將這一產品曲解為“鐘南山支持的疫苗”。

2015年1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下稱中疾控)免疫服務與評價室的一位負責人在新浪微博回答網友提問時,被問到“蘭菌凈是疫苗還是藥品”。該負責人回應:“疫苗也是藥品的一種”,並解釋蘭菌凈對預防多種呼吸道感染和哮喘“有一定的作用”。

在國際上為數不多的蘭菌凈論文中,由熱那亞大學過敏和呼吸系主導的研究,支持了蘭菌凈對於預防反複呼吸道感染的效用。

不過,WHO專家蘭斯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論文作者之一就來自生產蘭菌凈的意大利貝斯迪大藥廠:“宣傳的意思明顯,可信度得打個折扣。”

某省級蘭菌凈代理商向南方周末記者承認,在蘭菌凈變身疫苗這門生意中,“輿論戰”非常重要。“成本中,宣傳材料、講課的費用占了很大的比例。”

就在2015年3月,在蘭菌凈的疫苗身份被媒體公開質疑之後幾天,中國醫藥報、健康報相繼刊登文章,以紀念蘭菌凈在華上市十周年為由頭,盛贊其作為“治療性疫苗”,使成千上萬的嬰幼兒遠離呼吸道感染。

南方周末記者發現,上述文章內容相近,有廣告之嫌。

在網絡上,知名的兒科大夫曾紛紛表態,或贊成或反對將蘭菌凈作為疫苗使用。但當南方周末記者聯系采訪時,上述專家大多拒絕發表評論。

實際上,判斷蘭菌凈的身份並不複雜。

蘭斯指出,即便是《疫苗學》這類教材,對於“什麽是疫苗也沒有確定的定義”,隨著醫學發展,所謂的“治療型疫苗”也許會出現。不過,跳出學理困局,在實操中,判斷蘭菌凈是否疫苗,並不複雜,因為中國有相關法規。

衛計委在回複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指出,根據我國《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中疫苗的相關規定,可以認定蘭菌凈不屬於疫苗。

《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第二條規定:“本條例所稱疫苗,是指為了預防、控制傳染病的發生、流行,用於人體預防接種的疫苗類預防性生物制品。”而蘭菌凈作為意大利進口藥品,卻是以“治療性生物制品”的身份進入中國。

名詞解釋

一類疫苗,指政府免費向公民提供,公民應當依照政府的規定受種的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等。

二類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費並且自願受種的其他疫苗。國家沒有具體的第二類疫苗目錄。

來自歷史的灰燼?

蘭菌凈是意大利純進口藥品,在廠家貝斯迪大藥廠的中文官網中,可以找到蘭菌凈的“前世今生”:1985年,貝斯迪大藥廠利用特有的專利技術,“突破性地”研發生產了蘭菌凈(Lantigen B),2003年完成了原國家藥監局的三期臨床試驗,2005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但南方周末記者調查發現,早在1952年,英國的報紙上,就已經出現蘭菌凈的廣告。“英國版”蘭菌凈的規格也是18毫升,生產廠家的名字是“蘭菌凈有限公司”,位於英國南部薩里郡。

在1950年代的古老廣告中可以看到,蘭菌凈在60年前就被稱為“一種口服的細菌溶解物疫苗”。

“這上面雖然稱之為疫苗,但它仍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疫苗。”蘭斯說,蘭菌凈更應被稱為“免疫增強劑”,在微觀世界里,它和其他疫苗的區別是根本性的:前者通過細菌或有害生物體細胞膜上的多糖結構,產生免疫反應;後者識別的是某種細菌或病毒的蛋白質。

在蘭斯看來,蘭菌凈在工藝上采用的是一種古老的技術。

這顯然不符合現代疫苗學對疫苗的定義。在WHO官網上可以看到,疫苗是針對某種“特定疾病”的免疫提高生物制品。

在疫苗企業從事研發工作的張偉,是最早在網上質疑蘭菌凈的業內人士之一。據張偉介紹,現代疫苗需要用精確的工藝提取所需抗原、去掉雜質成分,並向免疫力不夠的抗原中加入其他成分,以獲得足夠的保護力。

美國衛生部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均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沒有聽說過蘭菌凈。FDA官員甚至表示:“在疫苗相關部門問了一圈,都沒有找到了解這種產品的專家。”

英國衛生部發言人馬爾科姆·瓊斯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蘭菌凈的生產資格已經在1984年被註銷。那之後,蘭菌凈再未進入英國市場。

目前進口蘭菌凈的國家和地區還包括烏克蘭、德國、瑞士、葡萄牙、越南、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和中國臺灣、香港等。其中意大利和葡萄牙藥監局網站顯示,蘭菌凈註冊信息為vaccini batterici(細菌疫苗),上述兩國藥監部門未回複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要求。

蘭菌凈如何在中國變身疫苗 (李伯根/圖)

暴利時代

盡管在2001年就開始進入中國,蘭菌凈為人所周知,卻是2011年原上海醫藥集團總裁吳建文的貪腐案。

張偉說,行業內人都能註意到,吳建文落馬原因之一,是“幫助”煜澍豐醫藥有限公司負責人獲得意大利藥品蘭菌凈的代理權,拿了60萬元的賄賂。

“其實就是拿了該產品轉讓的介紹費,由此可見其中暴利。”張偉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疫苗銷售代理只要拿到蘭菌凈代理權,就能“坐等收錢”。

最近一兩年,前疫苗企業銷售人員劉東發現身邊好多人都開始“賣蘭菌凈”。他還發現,本來在網絡上大聲指出蘭菌凈不是好東西的業內人士,開始拒絕媒體采訪,理由是“原諒我的軟弱”。

“我只能說,蘭菌凈用了一種比較成功的商業模式。”劉東說,一般進口疫苗利潤在50%左右,而蘭菌凈達到了70%——即使在疫苗圈,這也是很高的利潤。

南方周末記者在意大利藥監局網站上看到,蘭菌凈作為疫苗註冊的零售價為13.02歐,折合人民幣88元左右。

中國各省,相同規格的蘭菌凈一般售價在300元上下,前述某省份蘭菌凈代理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蘭菌凈在中國的“頂價”可以達到400元。

也就是說,在中國和意大利,蘭菌凈的售價相差兩百多元人民幣。

在中國,整體藥品市場價都是由發改委的價格細則掌控,但具體到蘭菌凈,藥品代理卻有“操作”的利潤空間。

“這算是一種中國特色了。”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胡穎廉將個中原因,歸為“妥協”二字。“發改委為藥品定的是基準價,也就是最高價格,這是政府定價的含義。”胡穎廉說,本世紀初,為了申請加入WHO,中國將原研藥(在本國取得專利但專利期已過的藥品)的定價權單獨交給廠家。

於是,進口藥廠能規避發改委降價令、政府定價與最高限價,給出自己的最高價。

貝斯迪大藥廠官網中說,蘭菌凈進入中國的時間是2005年。實際上,從2001年起,多篇與蘭菌凈相關的論文相繼發表。

第一篇與蘭菌凈相關的論文,來自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科主任何權瀛:“當時蘭菌凈是廠家和我合作做臨床試驗。”何權瀛告訴南方周末記者,SARS之前蘭菌凈就在呼吸科門診使用,但後來因為進入了預防免疫系統,患者沒法用公費醫療報銷,因此醫生用得不多。

另一篇同樣在2001年發表的論文,作者是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委員、時任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科主任何禮賢。題目是《老年人呼吸道感染之蘭菌凈的預防應用》。這意味著現在被廣泛用於兒童預防免疫的蘭菌凈,在進入中國之初的目標群體是老年人。

那麽為什麽蘭菌凈不選擇以“預防性生物制品”的身份進入中國呢?

據業內人士分析,疫苗屬於預防性生物制品,向中國出口疫苗的門檻,比治療性生物制品藥品高出許多。以中國生物制品註冊分類及申報資料要求為例,治療性生物制品三期臨床實驗的最低病例數是300例,而預防性生物制品的最低病例數為500例。

此外,預防性生物制品包含疫苗,需經過中檢院批簽發程序,而治療性生物制品中,只有血液制品需要經過批簽發。蘭菌凈以治療性生物制品進口就免除了批簽發程序。

灰色地帶

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所主管醫師陶黎納,第一次聽說蘭菌凈是在飯桌上,桌子那邊坐著的是一名蘭菌凈醫藥代表。

隔著飯菜,代理給了陶黎納一袋材料,回家後,他看到材料中還夾了一部iPad。“那時是2010年,我萬萬沒想到,這個治療性生物制品,竟然能在預防接種門診用。”陶黎納後來將iPad退還。

據媒體報道,蘭菌凈在剛剛以呼吸科藥品身份進入中國市場時,市場零售價是188元人民幣。而現在,“疫苗”蘭菌凈在各地售價為200到400元不等。從藥品到疫苗,蘭菌凈的身價就翻了一番。

陳濤安曾任山西省疾控中心信息管理室主任,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有些由省疾控統一招標采購二類疫苗的省份,省疾控、市疾控、區縣疾控獲得利益的方式,是層層提價,“越往下拿的越多”。預防接種站,通常能夠拿到售價30%-40%的利潤。

代理在中國推廣進口二類疫苗,有兩個方向:一是上層路線,二是群眾路線。所謂群眾路線,就是從地方疾控和預防接種門診著手推廣。

胡穎廉說,在國內,二類疫苗是私人的消費品,應該把權力分割交還給市場,而不是由國家統一的政策來規定。

在這一原則之下,我國《疫苗預防接種管理條例》將二類疫苗的管理權限下放。比如,疫苗生產企業、批發企業都可以向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種單位和其他疫苗批發企業銷售本企業生產或銷售的第二類疫苗。

福建省疾控中心一位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早在2007年,蘭菌凈代理商就找到了福建省疾控部門。

不過,各省對二類疫苗管理有緊有松,陜西、河南等省份由省級疾控制定二類疫苗采購目錄,但更多省份,則將招標采購交給社區級疾控自行組織。按理說,提價多少由各級政府物價局說了算。但陳濤安發現,許多時候,物價局根本管不了這麽細:“做決定的就是疾控自己”。

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麽相同的疫苗,在不同地區的價格會相差這麽大:南方周末記者看到,蘭菌凈的價格從155到398元不等。上述某省級蘭菌凈代理對此的解釋是:各地經濟發展狀況不同。

在推廣上策略上,各地預防接種門診、接種站也各不相同。有的地方推廣力度較大,另外一些地市則不那麽積極。而陶黎納所在的上海,根本沒有將蘭菌凈納入預防免疫系統。

多位疫苗圈人士均表示,蘭菌凈“變身”疫苗關鍵點之一,是2007年中國疾控中心將其納入“中國兒童預防接種信息管理系統”。

對此,衛計委在回複采訪時稱,該系統平臺主要是為了收集匯總生物制品使用的基本情況和疑似異常反應等信息。

衛計委一位相關人士透露,地方各級政府將蘭菌凈納入二類疫苗在先,中國疾控中心建立信息系統在後,從各地收集的信息中自然就包括蘭菌凈。“現在卻變成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爭論”。

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宋華琳指出,是否加入疾控的信息管理系統,和蘭菌凈是不是疫苗,沒有直接的關系:“疫苗信息管理系統,並沒有任何法律效力。”

陶黎納向南方周末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2015年即將公開的“預防接種信息管理系統數據交換技術指南(試行)”中,已將“疫苗及相關制品編碼表”改為“疫苗編碼表”,其中,第27大類蘭菌凈已被刪除。“這一改動表明,中疾控也意識到問題。”陶黎納說。

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南方周末記者發現,在2015年省級疾控中心二類疫苗采購目錄中,湖南、河南等省的采購名稱,已經從產品名蘭菌凈,變更為其學名“細菌溶解物”。

蘭菌凈的經銷商至今都覺得,疫苗門的意外曝光來自利益沖突方的炒作:“去年蘭菌凈換了全國總代理,或許是被淘汰的經銷商有怨氣,或許是蘭菌凈的競爭對手在眼紅吧。”

(尊重采訪對象意見,張丹、劉東、張偉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702

《大时代》落幕,奇迹日还会远吗?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637

港剧大时代今晚将迎来大结局,随之而来的大奇迹日又是否真的会降临呢?自从这部剧开播以来,420日当天恒指振幅高达800点,随后而来的是恒指一路从最高28588跌到了26573,很多中小票更是重伤失血,几乎回到了复活节前的价格。

不得不说香港还是非常怀旧且保守的,sars的痛到现在还深植心底,不然前天的一个mers疑似病例,也不会把恒指吓到跳了水。想当年刚开始的时候把sars当感冒治,当然会导致疫情暴发不可收拾,而如今都是把感冒当mers治了,一个疑似病例都能清空一个青衣城,这样还用担心历史重演?

同样丁蟹效应也总是一如即往的有效,不明真相的群众还会误以为TVB是最大的港股庄家呢。一部电视剧的播出与否都可以影响股市的涨跌,请问节操何在?

港股的玻璃心,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够与之相处的。如果您也有一颗玻璃心,请珍爱生命,远离港股!

区区政改投票,天塌不下来!侠之大者为国接盘,迟早咱们会跨过香江接了香港的盘,取回定价权,把他的玻璃心变成中国心!

巴老说过要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其实咱们老祖宗几千年前就说过了。《史记.货殖列传》: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既然最近港股如此恐慌,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趁政改来临之际,动手捡货了呢?

申明一下,我是说动手捡货而已,没说满仓!!政改的不确定性,我无法判断,请自行做好仓位控制。

我短期的观点保持和周一的文章有备无患:港股6月防黑天鹅对冲策略一致。(其实那文章周日就写了,并且上传了格隆汇的网站,微信公众号他们是周一晚上才发的,有一天的偏差。要想看最新的文章,可以登录格隆汇的网站。)

尽管政改还依然未有结果,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适当抄一点底,特别是抄一点最近跌残的珍珠白菜港A股,毕竟再大的利空也架不住股票便宜啊!再者,港股最近的大幅回撤,说明人们已经充分悲观的预期了政改的结果。很有可能即使没通过,股票也跌不动了,投资者们只是在等待靴子落地罢了。所谓利空出尽即为利好,靴子只要落地,港股接下去创新高肯定是大概率事件。

毕竟之前国家扶持港股的一切政策都还是铺桥造路阶段。就像练习武功,打通任督二脉只是入门基础,之后能有多厉害,还是要看练什么。沪港通也好,深港通也罢,算上基金互认和QDII,都只是资金的渠道,国家负责打通资金渠道的任督二脉,之后港股能涨到哪里还是得看过来的资金有多猛!那么在解放军过来之前咱们先调整一波,给解放军留多一点空间也未尝不可啊。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晚餐,解放军也不是无偿的。

而这波调整来的时间恰到好处啊,毕竟第一批真正登陆的解放军极有可能是通过基金互认过来的,而基金互认的开通时间是71号。政改投票是617号,出结果是20号左右,到时候不管通过与否,多少总会有一些香港人游行闹事,再折腾一下就刚好7月了。

今年3月的时候,当时港股死水一潭,我在复活节之前就大幅建仓了很多优秀的港A股,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给格隆汇,里面给出了我自己的偏好组合,以及看好港股的逻辑,看过这篇文章的,应该都在后来的港股爆炸行情里面获利不菲吧。

我今年全年坚定看涨港股的逻辑是不会变的,如今这么多优秀的港A股因为政改被杀了下来,甚至杀回到了复活节前后的水平,那么我肯定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实操分享:

上周之初我减仓港股到了25%的仓位,随后在周五把仓位加到了65%,并且拿了3%仓位20倍杠杆的熊证做对冲。随后在周末写了对冲的文章,上传到了格隆汇的网站。写文章毕竟是需要时间的,非常抱歉没能够更早的分享给大家。随着格隆汇网站的进一步完善,我以后会常驻在该网站,及时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给大家,不一定像现在这般长篇大论,但求第一时间。

昨天周四我则是平仓了对冲的熊证,因为我觉得政改已经被大家充分预期,到时候不管通过与否,港股可能都只能往上走了。另外今天还进行了一些调仓,卖出了近期跌幅小的票,买入了不少重伤失血票,标准就是复活节之后第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接近这个价格的港A股,我基本都捞了一些。

目前的总仓位仍然保持65%,如周一文章所说,这是我自己很喜欢的一个仓位比例。毕竟政改靴子没有落地,留多一点现金总是好的。政改之后,我会看情况满仓,因为今年实在没理由不看好这个全球最低估的市场。

尽管最近常常和朋友开玩笑,说港股是估值坑,价值井。不过玩笑毕竟是玩笑,至少抱着低估的票能睡一个安心觉。A2000点大家都说便宜,这个便宜一说就是几年,但是不管等了几年,A股这不还是起来了吗?全球主要市场如今都起来了,就剩一个港股还趴着,难道还能再趴几年?12倍的pe,大幅低于长期均衡估值水平,港股不起来,其他市场的泡泡都不好意思破啊!国家今年做了这么多动作,都是为了把资金导到香港来,从小的来说是分流A股资金的狂热,借两地估值差给A股降温;从大的来说,就是香港是中国国际化的桥头堡,咱们有夺取金融定价权的必要,人民币有国际化的需求。总之资金才是王道,国家拿水来灌香港,我就不信股市不会水漫金山!炒股跟党走,绝对是中国投资王道。

瞎扯了很多,见谅了。但愿这次我可以依然这么幸运,恰好踩在港股第二轮爆发的时点上。尽自己所能,然后把剩下的交给上天。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必胜法则,每个人的风险偏好不同,各取所需就行了。有人保守愿意对冲,可以看我周一的文章;有人激进一点,那么可以参照上面开始捡货;当然也有人喜欢套利,那么就可以看我下周一,关于如何利用这次事件靠权证来套利的文章吧。

 按之前惯例,这次也给一篮子我最近的心水股吧。

85 中国电子(可惜今天开始反弹了)

1639 安捷利

1060 阿里影业

2488 元征科技

2280 慧聪网

8143 华夏医疗

2727 上海电气

8002 igg

1816 中广核

1788 国泰君安(下周A股申购)

上面的票基本在格隆汇都能找到相关的文章 

港剧的大时代准备落幕,而港股的大时代可能只是起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386

【麻煩大了】獨角獸,瘋狂總有落幕時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3325

如果高盛、摩根士丹利以及JP摩根同時決定放棄“賺一票”的機會,那麽,這個市場一定發生了什麽。

確實,當Square這家美國著名移動支付公司亮出其11月19日的IPO發行價時,很多人都不禁錯愕:9美元?區區二十幾億美金的交易,真的是那三家承銷?

三家投行正是給出了這個數字。這個報價,相對於該公司去年最後一輪融資1.8億美元時15.46美元的每股估值,以及對主要融資方曾拍胸擔保的每股18.56美元估值,可謂腰斬。

作為2015年首只在美上市的“獨角獸俱樂部”成員,Square一直被視作風向標。然而,每股9美元的發行價,意味著其上市市值已從去年估值頂峰的60億美元大幅縮水56%至26.6億美元,三家鼎鼎大名的投行由此至少失掉了一張標有7700萬美元擡頭的支票。

莫非Square的基本面發生了重大變化?沒有!短期內難以盈利從來不是互聯網企業的命門,每筆交易要向Visa、Master Card等發卡商支付1.9%的費率也非一朝一夕。事實上,公司上市首日開盤大漲45%,且次日穩定在12.85美元每股的表現,足以證明市場此前給出的相對較高估值相當理性。

“三大投行迷失在正方形的廣場(square意為廣場)里。”有投資者這樣揶揄。不過,來自華爾街的主流觀點卻不認為前者一時頭腦發暈犯了傻——“商業價值的世界正在發生戲劇性甚至根本性變化,Square不過是頭一個試驗品,估值泡沫破滅進而引發高科技初創企業融資規模縮水,包括推遲IPO時間都已成為大概率事件。”這才是這宗奇怪定價背後的邏輯,冷靜到殘酷。

沒穿衣服的,恐怕不止一位。Snapchat,閱後即焚,曾經以拒絕臉書和谷歌分別30億和40億美元的收購提議名聲大噪,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的聯合創始人埃文·斯皮格爾也憑借公司160億美元高估值一度錄得15億美元身家,並晉身全球最年輕的億萬富翁。可惜成人之美者自己卻大事不妙。就在近期,全球最大共同基金富達(Fidelity)宣布將對前者提供的融資標記25%的損失,哪怕在今年1月3日共計4.86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中,富達還曾“忠誠”地跟進。

至於2007年成立、提供免費網絡文件同步上傳雲端服務器的Dropbox公司,自2013年下半年以來一直被傳可能上市。禍不單行,IPO未等來,PE/VC們紛紛對其標註“投資損失”卻提前實現。

還有誰?還有誰?200億美元估值的Airbnb以及510億美元估值的Uber夠分量吧。據稱,無論富達、DST,還是紅杉等,都在做類似考慮。

自兩年前Aileen Lee女士首次發明“獨角獸”概念,全球先後有153家入圍企業通過787億美元融資合計估出5209億美元的龐大身軀。高科技創始企業只消拿到了“獸簽”,基本保證了源源不斷的續命錢,能否贏利的問題還是交給上帝好了,大不了搬出“亞馬遜”的案例。而PE/VC和那些提前上岸的大牌高科技老祖宗們,在不怕失手就怕溜走的豪情下雞血滿滿。外圍的中小投資者們則只好苦哈哈盼著獨角獸們趕緊趕緊IPO,羊毛出在豬身上,狗來埋單——資本市場的完美閉合!

問題是,風投們畢竟不是包括美聯儲和中國央行在內的印鈔機大管家,市場亦不能允許自我標榜的獨角獸批發式進入。當某一個環節出現脫鉤,原先星光閃閃的珍珠鏈就有可能變成一地鐵蛋亂竄,很幽默,更黑色。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從Square開始,緣自莎士比亞《暴風雨》中的論斷將再次得到驗證。更麻煩的是,在太平洋西岸,在中國的互聯網高科技創始企業中,那些以美國對標企業外加中國特色的O2O領域尤是如此。

此中,包括450億美元估值號稱完成生態圈構架的小米,包括和大眾點評網整合拿到騰訊10億美元投資正忙於去阿里化的美團,也包括標價120億美元的滴滴,還有一度傳出融資數額摻水的餓了麽。

其實,這幾位雖說樹大招風,但好在之前已將盤子做大,無論有無BAT賦能集團撐腰,面對單季中PE/VC投資環比銳降50.36%,單次融資額已縮水至1706萬美元的淡湯寡水,好歹還能搶到不多的幾塊五花肉。而在萬眾創業號召下瘋狂崛起的小公司們,無論是上門做菜的,上門美甲的,上門替車美容的,上門替人做家政的,暫時還玩不起估值遊戲,別說C輪死,挺過A輪不死已算萬幸。

最撓頭的恐怕還是估值已過1億美元甚至逼近10億美元的那些企業,不上不下七上八下。最近,以放棄線下實體門店靠低傭金和所謂搶房源、搶租客、搶經紀人“三搶拍案驚奇”迅速崛起的愛屋吉屋公司,便不斷遭遇口舌是非。無論是商業模式還是具體經營業績,質疑者爭先恐後。而在愛屋吉屋主事者看來,正是因為其5月和11月D輪、E輪分別融到1.2億和1.5億美元,公司總價值273天升格至10億美元獨角獸級別,才引來對手口誅筆伐。

且不論個中誰是誰非,有一點明白無誤,當下的10億美元估值意味著風投要的是在三四年後通過上市看到企業拿下100億美元的市值,同時對應一個萬億人民幣的目標市場。這樣的對標,對於一個雖剛需卻低頻的房屋租賃交易市場,毫無疑問,是讓法式香檳泛起燕京啤酒的泡沫。

為什麽素以精明著稱的風投們會在刻意的加速度中慢慢令自己偏離了軌道?為什麽性感十足的估值遊戲最後會演繹成萬般骨感的結局?僅是因互聯網、高科技不同於傳統估值的計算,或是那份亙古以來的貪婪欲求?

“還以為人生全由人控制,一覺醒來才發現,一切隨陽光消失,無法抗拒,無法躲避,天地的威力誰能抵。”

珍重,珍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428

【麻煩大了】泡面傳奇落幕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590

2014年9月2日,康師傅方便面在北京國際方便面展覽會上展出。(視覺中國/圖)

三年來,出身於臺灣鄉間的魏氏四兄弟已經聽慣了壞消息。再多一個似乎也無關緊要。

2016年5月26日晚,康師傅控股(00322.HK)公布第一季度業績,銷售額21億美元,同比下降9.5%;歸屬股東凈利潤5800萬美元,同比下降45.8%。其中銷售額占比最大的容器面、高價袋面分別較去年同期下降15.98%和36.91%。康師傅控股的大股東即為魏氏兄弟控制的頂新集團。

似乎很久沒聽到“康師傅,就是這個味”的叫賣聲了。康師傅仍占有大陸最大的方便面市場份額,但這個市場就像一根正在融化的冰棍——整個方便面市場銷量已經連續多年下滑。就連統一集團去年也不得不取消隨同方便面贈送的火腿腸,以圖扭虧。

更糟糕的是,多年前提到魏氏兄弟,人們多半會想到一個勵誌故事。但從2014年開始,他們卻有了無良商人的惡名。

從“賣油郎”到臺灣首富,魏氏四兄弟得益於最早走進大陸快消市場。1988年來大陸前,魏氏兄弟只有父親留下的一間鼎新油廠。他們最初到大陸賣的還是油——“頂好清香油”。三年花掉了四千萬投資,油生意宣告失敗。

幸運的是,他們接下來發現了讓大陸人當時倍感新奇的方便面生意。1990年代初,正值中國上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遷徙大潮湧動之初,康師傅方便面這種便於攜帶的廉價食品立刻風靡一時。

旺旺的蔡衍明家族、統一的高清願家族也隨之而來,在剛剛走過短缺經濟的中國大陸市場,他們同樣賺得很開心。與那些給深圳河對岸帶去資本和管理經驗的香港企業家不同,臺灣商人深受日本影響,把商品行銷、設計的經驗帶來大陸。這時,距離第二代電子業臺商大舉進軍大陸還有七八年時間。

細數魏氏兄弟的成功秘訣,有一處值得一提——全產業鏈布局。其身後緊追不舍的統一采取的是抓住主業,配套外包的方式,而康師傅則自建配套、自建渠道,進入飲料業時,康師傅連包裝瓶、瓶標、瓶蓋都自己生產。這是它發現當時中國廉價勞動力所在多有的緣故。

可以類比的是,1995年創建於深圳的比亞迪公司,同樣采用了全產業鏈的方式,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優勢,先後在電池、IT、汽車等領域崛起。魏氏也是通過改進包裝技術,省出了巨額利潤。

魏氏控制的頂新集團還和大陸公司一樣熱愛多元化,樂購、味全、全家、德克士、康師傅面館、百事可樂,其觸角遍及快消、餐飲、零售業等諸多領域。在臺灣,頂新還進入電信、地產、公益等行業。

吊詭的是,魏氏兄弟的多元化原本是為企業尋找多個支點,但這樣做的壞處在於,只要一項業務出現醜聞,其對品牌的傷害也會嚴重波及其他業務。而這樣的事情真的就發生了。

從2013年底到2014年,頂新集團竟然三次卷入采購劣質油品事件。

臺灣辦案人員透露的案情更是火上澆油,魏家老二魏應交說過“我做的產品可以雙手奉給我父母吃”,但魏家廚房用的卻是進口橄欖油。

一步行差踏錯,幾乎萬劫不複。雖然針對這幾起事件,法院還未審結,但憤怒的臺灣人已經發起“滅頂行動”,試圖用腳投票,對魏氏旗下頂新集團趕盡殺絕。臺灣各界皆掀起抵制行動,甚至連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也發布公告,將頂新集團旗下相關產品全面預防性下架,全面抵制頂新集團旗下的康師傅以及德克士炸雞等產品。

輿論高壓下,頂新宣布全面退出臺灣油品市場,其各項子業務均受沖擊——投資的4G運營商電信之星遭民眾抵制、其擁有的臺北101大樓37.17%股權也被迫轉讓給外資。

康師傅控股旗下的大陸業務倒並未受到“滅頂行動”多大影響,其困窘多半是由中國大陸消費升級帶來的。方便面已經成為人們為了重拾記憶而偶然為之的選擇,互聯網公司投資帶動的外賣行業的興盛及多樣化的速凍食品,已經替代了方便面的位置。

魏家老四魏應行應該還記得,他1991年坐在中國大陸一列火車上,打開一盒來自臺灣的方便面吃,引來一車驚奇的目光。他在無意中啟動的泡面傳奇,二十多年後卻已蒙塵,時也運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826

華航罷工落幕?三個不該縱放的失誤 交通部危機處理 逾五成民眾不滿意

2016-07-11  TWM

華航空服員罷工事件暫時落幕,但民眾觀感卻從原本的同情轉為疑慮,蔡英文政府的危機處理能力,甚至遭到質疑,為什麼?

儘管空服員首度上街頭罷工,第一時間贏得許多同情,但華航新任董事長何煖軒上任後,經營團隊先後對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與華航企業工會訴求照單全收,引發極大爭議,民意開始轉向;台灣智庫七月三日公布民調即顯示,高達五一.九%民眾不滿意交通部的處理作法,蔡英文政府能不警惕嗎?

「小英政府沒有抗壓性,一下子全部屈服,尤其何煖軒第一時間全答應,慷納稅人之慨,連民營企業勞工都看不下去。抗壓性這麼低,未來如何改革?」前立委、文化大學碩士在職專班國際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郭正亮說。

若從二○一五年幾項財務數字來看,股東權益報酬率(ROE)部分,華航、長榮分別為一○.六%與一四.五%;再進一步比較每人稅後純益,華航約四十六萬元、長榮則為七十二萬元。平平是國內本土航空公司,華航與長榮經營績效差很大。郭正亮質疑:「憑什麼華航員工可以享有比長榮航空員工更好的待遇?而且有一半是納稅人的錢。」回溯事件處理過程,可看出小英政府犯了幾項錯誤,不但引發華航子公司骨牌效應,攸關民生的國營事業工會也群起效尤,紛紛拿罷工來要脅資方,某個角度看也是要脅民眾,政府恐將付出高額代價,倒楣的又是納稅人。

失誤一:錯失仲裁先機

首先,是官方表態的時間點待商榷。早在六月二十一日空服員工會投票贊成罷工,桃園市長鄭文燦即表示支持罷工投票合法性,並表明本案不會交付仲裁;二十三日空服員工會無預警宣布隔天開始罷工,人在荷蘭的鄭文燦受訪強調「我比較挺華航空服員工會,有打電話給何煖軒希望照顧員工優先。」而二十四日上午出訪的蔡英文一席「不會讓你們感到孤單」的談話,更被視為政府態度的定調。儘管據總統府人士透露,蔡英文發表談話前並未與鄭文燦討論,也未指示行政部門如何處理;但二十三日才上任的何煖軒,幾乎可謂是領著令牌上陣。

「華航勞資雙方曾表達希望仲裁,空服員工會五月三十一日遊行,已構成勞資仲裁要件,但桃園市政府不願意,交通部與行政院長林全未要求桃市府走勞資仲裁程序,均有責任,」郭正亮說。若交付仲裁就必須停止罷工,交由公正第三方判斷,華航新經營團隊就能取得協調空間。

失誤二:未爭取談判空間

勞資爭議談判是門藝術,透過協調折衝,獲致雙方「雖不滿意但還可接受」的結果。近年歐洲發生過多起航空業罷工事件,無論法國航空罷工、德國機場聯合罷工、德國漢莎航空罷工,勞方訴求並非全部達陣,但這次華航資方卻全繳械。淡江大學運輸管理系主任陶治中即評論,資方照單全收的作法,堪稱「國際罕見」。

空服員罷工的七項訴求,資方妥協之後,企業工會跟進提出八項訴求,否則七月一日將依法休假,而資方竟也全部讓步,引起輿論譁然,其中光是「全體員工交通時間,併入工作時間計算」的訴求,就令外界傻眼。儘管主談的新任總經理謝世謙強調「並不是八點全部接受,而是共識」,但《今周刊》詢問華航發言體系,卻也表示,資方「原則上全都接受,僅細節須再討論。」「何煖軒等於刀子架在脖子上,他很急,談判時,急一定吃虧。外部職業工會很聰明,選在蔡英文出訪與華航新舊團隊交接期間罷工,何煖軒沒時間,這位新領導人進到舊團隊,看起來得不到有價值的訊息。」中華大學運輸科技與物流管理學系副教授林祥生說。

林祥生認為,若上任一段時間,掌握勞資爭議重點後,何煖軒處理上應不會如此草率;可惜,他當時並未以「新手上任、須先做通盤了解」為由,要求工會給予時間評估。

失誤三:犧牲投資人權益

從公司治理角度來看,上市公司重大決策要經過董事會通過,何煖軒草率同意勞方要求,有違公司治理原則,交通部顯然也未授權照單全收。

尤其,華航再答應企業工會發放交通津貼、調高地勤津貼等訴求,增加二•一七億元支出;加上先前調升空服員外站津貼等,將讓華航下半年增加近五億元支出,這筆額外的帳,何煖軒可沒經董事會同意。

「華航民股占五一%,對股東怎交代?」郭正亮說,航空業高度競爭,華航去年因油價下跌與兩岸航班賺了五十七億元,今年油價較高,兩岸航班又少很多,這次罷工訴求資方又照單全收,今年還會有盈餘?他很懷疑。華航罷工事件嚴重影響商譽,「找不到永續經營模式,績效又比不上長榮,因為有政府預算補貼,才會有這麼不合理決策,工會部分訴求有理,但怎可全盤接受?」「何煖軒當時應對員工說,若大家共同努力創造更多價值,未來可給更多,『公司有條件給,員工若做得好,也有資格要』,才能永續經營。」林祥生說。

財政部前次長楊子江更建議,要解決績效問題,華航應朝「公有民營」方向發展。

華航這波勞資爭議,最倒楣的是消費者,不少旅客淚灑機場的場景令人印象深刻。國外交通事業罷工大多有預告機制,經過這次教訓,政府應考慮修改《勞資爭議處理法》,要求與民眾權益相關的企業罷工應有預告機制。

當然,這件台灣航空史上首例罷工事件,若能喚起國人重視勞工過勞問題,也是一大進展。面對華信航空等華航子公司有意跟進抗爭,政府應及早因應,避免重蹈覆轍。

骨牌效應!

雙方談定,子公司也要求跟進——華航空服員罷工大事紀5/5•華航發送簡訊要求空服員簽署《勞動基準法》第84-1條的「勞雇雙方另行約定工時」約定書5/13•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發動空服員於勞動部抗議,質疑華航片面變更勞動條件5/31•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中華航空修護工廠工會成員遊行至華航台北分公司抗議6/21•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罷工投票開票,超過99.5%贊成•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支持罷工投票合法性,協助勞資對等協商」,並表明本案不會交付仲裁6/23•行政院核定何煖軒接任華航董事長,鄭文燦強調「有打電話給何煖軒,希望照顧員工優先。」•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宣布,華航空服員自6/24零時開始罷工6/24•00:00 罷工開始•08:50 蔡英文搭華航專機出訪,表示「在這條路上,我們會與各位一起度過,不會讓你們感到孤單」•行政院撤換華航總經理張有恆,由謝世謙接任•何煖軒就任華航董事長,並於14:00到空服員罷工抗爭現場•16:00 勞資雙方在勞動部協商•21:00 勞動部對外說明,勞資已達初步共識•22:45 工會宣布撤罷工結束6/25•華航企業工會要求全體員工福利比照職業工會會員,否則不排除罷工6/27•華航企業工會與資方經三輪協商,談判破裂,通知會員7/1依法請假•華信航空工會要求與華航員工同工同酬,並限期7/7要求華航出面協商,否則不排除發動罷工6/28•華航企業工會與資方達成協議,取消7/1集體請假

整理:楊明方

撰文 / 郭淑媛、鄧 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4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