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癌童絕望攬最愛球星搞「睡床派對」告別親友

1 : GS(14)@2017-07-05 03:49:34

英國6歲新特蘭球迷洛厄里(Bradley Lowery)患上罕見癌症近日病情急速惡化,恐怕只能「再活數周」,家人為他舉辦「睡床派對」讓他跟親朋好友一一道別,與他成為老友的球星迪科爾也有到場,靜靜地擁着洛厄里,令人感動又傷心。洛厄里最近顯得呼吸困難,他的家人在社交網寫道:「他堅持搞派對,昨天邀請了他的表堂兄弟姊妹及『女朋友』,他們全都躺在床上互相擁抱,我相信這是洛厄里向大家道別的方式,昨晚他的老友迪科爾來探望他,看到洛厄里的反應令人很窩心。」其家人續指:「他很高興,兩人擁抱良久,洛厄里與他一起真的很放鬆。」洛厄里身患罕見神經母細胞瘤,他去年擔任愛隊球童,與球星迪科爾一同出場,獲得大眾關注。迪科爾說,當他知道洛厄里時日無多後無法言語,「我每天醒來都會向他媽媽傳訊息詢問情況,她會說他還可以,但實情是他真的不好。我只能盡量抽空與他及他的家人在一起」。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703/200774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012

雲籌網略:AI襲來!絕望的中產教育保衞戰

1 : GS(14)@2017-07-09 12:13:02

上回講到,伴隨AI時代的降臨,透過努力工作實現階級向上的流動性,將會如同幻影般破滅。由於大面積失業,社會階級加速兩極化,最終演化為:掌握AI技術為其賺錢的階層、無法掌握AI的無用階層。而今天處於所為中產的階層,在AI衝擊波中恐怕將首當其衝被犧牲。或許廣大中產早已察覺形勢不妙,因此,虎媽們紛紛以教育入手,試圖藉教育讓子女贏在起跑線,實現階級爬升,就算晉級不行,最起碼確保家庭日後生活不至於降級。本來這思路無可厚非。如果我們從海外亞裔移民家庭當地奮鬥史來看,甚至可以說子女教育是亞裔脫貧致富的不二法門。問題是,在AI的未來下,教育這條獨木橋還能否起到原本的階層升級/保護作用?其實,中產階層在子女教育上投入的本錢越來越大,早就不是甚麼新聞,從選擇居住地段、到幼兒教育開始,不但效法孟母三遷,更不惜每月豪擲數萬學費,甚至乎玩具、動畫片、衣着、出國旅行等,都是越高級、越昂貴就越好。不但如此,中產教育的「軍備競賽」近年正全面升級,繼港人熱議的TVB節目《沒有起跑線》中,要「贏在射精前」的家長後,最近,內地亦連連鬧出被稱為中產階層內部踐踏事件,「教育歧視鏈」成為一個惹火的潮語。話說網上瘋傳一封〈成都小區裡的階級鬥爭〉公開信,一名中產家長,為確保孩子能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希望聯合兩個以政府公職人員為主的小區業主,抵制幼兒園接受「年收入50萬以下,無錢無權」的孩子申請入讀。此公開信一出,引起網上嘩然,甚至有文章挖出,現實上中產家長為捍衞子女的「教育/社交資源」,衍生大量的歧視行為。譬如,上純正英式發音培訓班的小孩,鄙視沒上培訓班的孩子;或者家長集體不讓子女與沒有英文名的孩子進行社交等。儘管家長行為光怪陸離,但是會出現如此情況的背後,是很多家長意識到,自己小孩窮盡一生想到達的「終點」,只不過是上層階級孩子的「起點」,所以必須一步一驚心,生怕孩子只要有任何不小心,就會從既有軌道往下滑落,甚至水向低流萬劫不復。然而,筆者想說的是,面對這種過份的焦慮,大家應冷靜下來,反思一下,學校的傳統教育作用是否被高估了?或者更正確的問題是,所謂的精英教育,真的能實現中產家長的期望,幫子女達到社會階層升級的作用嗎?所謂「讀書無用論」,在高樓價時代不絕於耳。最諷刺的是,在高考打遍木人巷後,躋身北大清華的畢業生,卻連學校附近的學區派位樓都買不起。既然如此,花大錢培養孩子,為了將來入讀名牌大學的目標,背負高昂學習成本及犧牲親子時間呢?不如乾脆用這筆錢提前幫小孩置業更「着數」。現實是20世紀末高等教育文憑放水後,滿街都是大學生,好的工種卻沒有相對增加。Supply暴增後,Demand微升,經濟學結果就是學位的回報率插水。所以,今時今日除了追求名牌大學,還要獲得「吸金」的專科錄取,才有機會做到「學以增值」。反之,為讀而讀,借student loan完成學位,隨時不但沒發帶來正回報,甚至因為還學債,越讀越窮,變成「學位負資產」。而且,香港中產父母往往忽略了,上層階級所享有的,中產用錢也買不到的「關係」、「背景」、「靠山」,或許在往AI時代過渡期中,會繼續升值一段時間。而相對來講,即使入讀同等大學,除非中產的後代在職場上真有過人之處,否則,單靠高薪是很難超越父母所在的位置的。而隨着AI的襲來(估計80後的子女畢業時應該降臨),未來專業人士的無論在入職薪水、增值空間,都將急速收窄(調整通脹因素後),階級的突破口也面臨被封閉的危機。儘管是專業範疇,未來「入口級別」的工種,人類也絕對鬥不過AI。其他的不用說,即使是現今的研究員、交易員、法律助理等,十年前屬於高薪厚職的工作,由於AI技術發展成熟,基本上,在這兩年早就變得面目全非。其實道理顯而易見,現代人類社會職場分工極其仔細,工作的入門級別一般是鍛鍊基礎,繼而累積經驗,才能向管理渠道向上攀升,可是,AI的能力早就代替人類處理這些基礎工作。當入門機會也被奪走後,巧婦難為無米炊,畢業生永遠無法成長為行業的大佬。分析了那麼多,難道筆者是想告訴大家,沒必要拼了命送孩子到高等學府?非也。只不過筆者估計,在AI時代單強調知識、技能,恐怕難以幫助欠缺超人天賦的普通人帶來任何優勢,更遑論晉升機會。普通人那丁點的知識,恐怕會通通被廢武功。但是,優良的社交圈子、卓越的人格魅力,即便是精英社會,只要還是人類主導上層事務,還是有可能為閣下帶來超額回報。因此在子女教育上,與其硬塞知識,倒不如着重培養能蠱惑人心的「領導能力」、人見人愛的「人格/演員魅力」、和跨階級交際所需的「高度情商」等可能更現實一點。不過,這些抽象的玩意比起上奧數補習班估計培養起來更有難度,各位家長可能真的要「贏在射精前」—考慮一下把下一代的競爭帶到「基因改良」戰場上去!無謂君
https://www.facebook.com/wuweilor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709/2008324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701

湯文亮:樓市絕望中存希望

1 : GS(14)@2017-08-17 08:11:54

紀惠行政總裁湯文亮發表網誌,年輕人毋須急於上車,否則就會由失望變成絕望,在供應增加後,失望就會變成希望,是絕望抑或是希望,完全是年輕人一念之間的決定。全文如下:前財爺梁錦松公開表示高樓價令年輕人絕望,我認為說得不大正確,年輕人不是絕望,而是對於不斷攀升樓價感覺到失望,甚至認為一生人都不會擁有自己的單位而極度失望。老實說,這的確是很悲傷但未至於絕望,最後還可以去申請公屋,就算輪候時間要4.7年又如何,總好過現在買樓,倘若樓價下跌,就會負上一筆一世也還不完的債,這才是絕望。要令到年輕人充滿希望也不是很難,不過我賭政府唔夠膽做,試問政府夠唔夠膽學地產商,向上車的年輕人提供八成半按揭,老實說,我亦都唔夠膽,倘若樓價下跌,那些年輕人變成負資產者,不但損失為數不少的首期,並且欠下一筆一世也還不完的債,這才是絕望。現在買不起樓的年輕人,他們持有的現金最低限度能夠支付兩成首期,有錢又沒有負債,怎能夠說他們是絕望,負上一筆龐大債務的人才會絕望,在2003年7月1日,有50萬人上街遊行,其中大部分都是負資產者,他們當中有很多都擁有龐大資產,但負債比他們擁有的資產高很多,租金收入亦不足以支付利息,換句話說,負債會愈來愈龐大,當時那些業主感覺到沒有明天,在絕望的情況下任由銀行沒收他們的物業。但現在的年輕人還未到達這個階段,在供應不斷增加之下,樓價尤其是細價樓必定會下跌,當樓價有一定跌幅,政府一定會放寛樓按,這將會是現在失望的年輕人上車的好機會。不過,當樓價下跌,現在以高成數按揭買樓的人就有機會變成負資產者,如果跌幅擴大,甚至會令他們絕望,所以,政府現在經常提及在未來三至四年的潛在供應量有九萬八個單位,即是提醒現在失望的年輕人毋須急於上車,否則就會由失望變成絕望,倒不如多等一會,在供應增加之後,失望就會變成希望,是絕望抑或是希望,這完全是年輕人一念之間的決定。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817/201242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049

知己知彼:絕望的香港年輕一代

1 : GS(14)@2018-01-28 18:38:58

「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頭,就當我在外地旅遊」,每次我經過沙田的商場,腦中都會響起My Little Airport這句歌詞。沙田廣場方圓百米,竟有五間金舖、六間藥房。香港再次蟬聯全球樓價最難負擔城市,國際調查機構Demographia最新調查,香港家庭需要不吃不喝19.4年,才能負擔起樓價。香港之所以能第8次獲得此「殊榮」,少不了北水及新香港人的功勞。租金居高不下,樓價屢創新高,公民權利被「DQ」,政治蠶食法治,面對如此病態的香港,大概每個年輕人都經歷過或正經歷悲傷五步曲。從「否認」到「憤怒」,他們亦試過反抗,卻被指摘破壞社會和諧,秋後算賬令人心寒。有人民代表想和政府「討價還價」,一言不合被「DQ」。而且,當連最基本的住屋需求也不能滿足,難怪年輕人開始感到「絕望」。上車新盤由500萬幾年內升近千萬,近有所聞,有人手持百萬現金,月入近3萬,過不了壓測,買不起樓。身邊沒有父幹的90後朋友,表示對香港的未來已不抱希望,置業無望,不敢結婚。而接受了現實的80後樓奴,卻拒絕生育下一代。這種對未來的無力感慢慢在人群擴散。如果香港是一個人,這人有病,很有可能患上了微笑抑鬱症,人前微笑,人後傷悲。套用狄更斯的名句,「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風吹知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26/2028573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5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