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政府上月宣佈取消「移民投資者計劃」以及「企業家移民計劃」。預計這項決策將把逾4.6萬等候入籍的中國大陸申請人擋在門外。一批中國大陸富有申請人為此指責加拿大政府的限制移民措施,並威脅如不撤銷決定將採取法律行動。
加拿大投資移民計劃要求移民至少要擁有160萬加元(約合1130萬港元)資產,需向加拿大政府提供80萬加元免息貸款,貸款期五年。該計劃規定簡明,成本較低,毫無風險,因此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財富移民計劃,實施28年來已為加拿大引進約18.5萬移民。
在香港回歸前,該計劃促成大量富裕香港公民外流,逾3萬香港人通過該計劃移民加拿大,但回歸後香港人的這類移民申請逐漸減少。
上月發佈取消投資移民計劃時,加拿大政府報告稱,5.9萬投資者申請人和7000名企業家將被返還申請。截至去年1月,七成積壓申請由華人提交。
《南華早報》稱,預計加拿大方面將取消4.55萬名中國百萬富翁的入籍申請,並退還收費,他們此前都還在排期等候。
昨天,十多位富有的大陸申請者向《南華早報》的記者表達了對加拿大取消相關移民政策的怨憤之情。
一位2010年就提出申請的受訪人士Du Jun稱,作為主權國家,加拿大當然有權這麼做,可像加拿大這樣尊重民主和人權的國家竟然罔顧申請者多年准備移民的努力,這讓人難以理解。
一家移民機構昨天組織這些申請者與記者會面。該機構的總裁Larry Wang稱,如加拿大政府不撤銷廢止投資移民的決定,他會幫助申請者採取法律行動。
Wang說:
維護自身權利並非很多中國人的天性,但我們的許多客戶已經表示願意坦言這個問題。
破產後的底特律宣佈「新移民計劃」,吸引中國投資客前來是重要的一環。目前中國在這裡的投資總數約一千億,在全美50個州中排第九。
一位房產經紀曾接到中國客戶的電話,上來就說:「我想買一兩百套住房,我不看房,你幫我看著買就行。」
吸引中資的同時,底特律長期的治安惡化、種族矛盾和建設混亂等問題又在抵消這些努力,反而可能透支這個城市的未來。
如果想瞭解破產後的底特律,最好的地方是曾經生產過第一輛福特車的廠房。沿著卡斯大道一路南行,在巴格麗大道右轉,就能看到這棟方形的建築——現在,這裡只停著3輛汽車。
這個始建於1701年的美國現代工業明星,被種族衝突、人口撤離、產業老化、巨債等折磨了半個多世紀後轟然倒塌,標誌著世界與傳統工業時代的告別。
但仍有人在孜孜不倦地想拯救這座破落之城,例如密歇根州州長瑞克·斯奈德(Rick Snyder)。2014年初,他在底特律市政廳宣佈了他新鮮熱辣的「新移民計劃」:底特律將為願意來汽車城定居的高學歷外國人發放四萬個移民簽證。
如果「新移民計劃」被聯邦政府批准,美國將第一次把移民簽證投放給特定的城市。而在斯奈德州長的施政綱領中,吸引中國投資客前來是重要的一環。
美國小說家喬伊斯·奧茨來自底特律,也描寫底特律。她說,整個底特律就是一部充滿悲歡離合的情景劇。只是,在仍苦苦掙扎的70萬底特律人看來,州長的這部新「劇」目前似乎仍未找到下一幕。
主席台上斯奈德州長積極宣揚自己的移民引入政策,台下北京商人徐京開始思考其中蘊含的商機。
一個月後,一場盛大的華人新春晚宴在底特律科博中心舉行,徐京是主策劃人。半個世紀前,馬丁·路德·金就是在這裡,向12萬黑人發表演說——這個演說,被認為是《我有一個夢想》的雛形。
現在,衰敗的景象被擋在窗外,徐京看到的是一張張華人的面龐,參會嘉賓有中國的官員和商人,標價400美元的門票,早在幾天前就被美國企業搶光。
斯奈德州長也到現場捧場。斯奈德17歲的大女兒主修中文,徐京在晚宴上,邀請她用中文介紹老爸出場。斯奈德的第一句話就是:「來自中國的客戶們,我來做售後服務了,你們在底特律,過得還算愉快嗎?」
2001年前,斯奈德所在的州政府辦公樓曾是通用公司總部。不過,這位商人出身的州長相信,改變底特律命運的早已不是汽車。
「我學習過美國的歷史,歷史告訴我,讓這個國家如此偉大的原因之一就是移民。」斯奈德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1990年代初,斯奈德就曾去中國開拓市場。當選密歇根州州長後,他對自己的要求是,每年至少要去一次中國,目的之一就是吸引人才。
他希望中國的技術人員能像底特律曾經的開拓者們一樣,在新的時代,給予汽車城第二次生命。如他所願,2013年底特律宣佈破產後,中國人開始強勢介入這個奄奄一息的城市。
高技術移民成為主流,新一代華人多以「專業人士」自居。這些「專業人士」可以是律師、會計師、工程師或醫生——在這塊陌生的土地,一技之長給他們帶來了安全感。
而中國富人們,則將底特律的破產視作中國現有體制之外難得的商機。從MEDC(密歇根經濟發展公司)可以看到,中國對這個破產汽車城的投資總數約一千億美元,在全美50個州中排第九。
2013年,房地產投資公司上海東渡國際集團,在沒有經過任何實地考察的情況下,購買了底特律市中心兩棟地標性建築——底特律自由新聞報大廈(Detroit Free Press Building)和大衛·斯托特大廈(David Stott Building)——對總資產50億元人民幣的東渡來說,這兩棟大廈1360萬美元的售價很「白菜」。
可「東渡集團們」井噴式的購買力已經讓房產經紀人卡洛琳·陳招架不住。她曾接到來自中國大陸的客戶電話,上來就說:「我想買一兩百套住房,我不看房,你幫我看著買就行。」末了,不忘加上一句:「我是認真的。」
但卡洛琳拒絕了這些大陸客戶,因為「不知道他們買房子想幹什麼」。
富有的中國人源源不斷地把錢砸在大洋彼岸的汽車城,卻根本無法在美國地圖上正確標出底特律的位置。
密歇根州拉丁裔眾議員拉什達·特拉布(Rashida Tlaib)的新鄰居,就是這樣一個遙遠的中國人:買下房子已經兩年,這個中國人從未出現過。
這些「觸不到的鄰居」給本地人帶來更多的不安全感:「我需要的是在澆花的時候能夠從柵欄那邊,探過頭聊天的鄰居。」
每天下午4點30分,上海浦東機場都有一班飛往底特律的航班。如果沒有意外,這些大鐵鳥將沐浴著夕陽,在底特律時間傍晚6點25分抵達。
從機場驅車一路向南,經過超過八層樓高的巨型汽車輪胎,意味著已經進入汽車城。
湯姆森·梅(Thomas May)家距離福特工廠的遺址只有幾公里。每天上學,他都會穿越已經廢棄的卡斯大道,路兩旁,是各式各樣已經破敗不堪的廠房。
一百多年前,如果亨利·福特透過廠房的窗戶向外張望,看到的會是一條完全不同的卡斯大道——這裡曾是汽車城最繁華的街道之一,搖滾樂隊「白線條」和Dally in the Alley藝術節的發源地。
「我們最初的城市規劃非常溫和。」瑪麗戈爾夫學院(Marygrove College)歷史系教授弗蘭克·拉希德(Frank Rashid)說。
底特律最初的設計者按照巴黎的架構規劃了這座城市:城區依河而建,零星小花園穿插其間,那時,底特律是「美國的巴黎」。
汽車的出現,改變了一切。1896年,福特汽車製造公司在卡斯大道成立,儘管十多年後亨利·福特就把主廠區搬到市郊,但通用、克萊斯勒和成千上萬個零部件供應商,早已充滿了整個城市。
汽車帶來城市的繁榮:1901年,底特律成了全美第一個鋪設水泥公路的城市。它也是第一個安裝城市交通信號燈、第一個擁有城市高速公路的美國城市。
世界各地的人開始湧向底特律。拉希德的父輩從德國和愛爾蘭加入了洶湧的人潮,在第12街盤下了一間副食店。
拉希德出生在1950年,那是底特律的巔峰時期——人口達到185萬,成為僅次於紐約和芝加哥的美國第三大城市。
幾個街區外,科斯蒂·陳的爺爺、祖籍廣東的湯姆·陳也從紐約華人街搬到了底特律,在第3街的中國城開了一家餐館,客戶主要就是汽車工人。
但汽車工業已使「美國的巴黎」喪失了多元和包容的本性。隨著福特、克萊斯勒和通用的產業轉型,工人被機器人取代,藍領成為底特律汽車業衰落的直接受害者。
「每天都有人受傷,工人們不斷被辭退。」湯姆森的媽媽布里奇特·梅(Bridgette May)的父親也失去了克萊斯勒的工作,只能留在城中,打零工養活家人。
密歇根州立大學工程學院教授肖欣然覺得,底特律自1950年之後「從未復興」,因為「被解僱的工人滯留在底特律,成為犯罪的根源」。
此時的底特律已成為罪犯的天堂,科斯蒂說,他和家人一直生活在這個「天堂」的中心。10歲那年的一個晚上,他親眼目睹李氏餐廳的老闆湯姆·李在馬路對面被劫犯槍殺。在那之後,他說自己不再認為犯罪有多危險:「這開始變成我們的生活方式。」
1982年,華裔底特律人陳文森被兩名汽車工人打死,法庭上,嫌犯沒有受到任何責罰。陳文森事件使華人社會的不安全感到達頂峰,陳氏餐廳旁,空置的房子又多了許多。
底特律從1970年代開始被認為是美國的「兇殺案之都」。2013年,曾經的「巴黎」超過聖路易斯,成為《國會季刊新聞》評出的「全美最危險的城市」。
當地時間2013年7月24日,美國底特律,底特律破產申請聽證會舉行,示威者在法庭外舉行抗議。底特律成為美國歷史上申請破產的最大城市。 (東方IC/圖)
徐京在底特律從商二十幾年,從未和斯奈德之前任何一個州長有過深交。但斯奈德上任後,他每年都收到邀請,參加州長的私人宴會。
弗蘭克·張是一家跨國企業在底特律的代表人,第一次來中國,斯奈德就在州政府辦公室,與他做了超過一個小時的單獨談話。
「斯奈德是一個很好的商人,卻並不是一個外向的政客。」弗蘭克覺得,斯奈德的「新移民計劃」是為了引入高質量的黃皮膚中國移民,來豐富底特律以黑人為主的種族結構:「他希望能夠學習紐約、洛杉磯的做法。」
但底特律一向不是一個對顏色友好的城市。
二戰後,聯邦政府規定,白人若搬到沒有黑人的社區居住,將得到政府發放的長期購房貸款。「當時,用在底特律市中心租房子的錢,足夠在郊區買一棟帶庭院的漂亮別墅。」拉希德說。
在《底特律:一部傳記》作者史考特。馬特爾(Scott Martelle)看來,這種政策背後,是赤裸裸的種族歧視。底特律政府幫助白人在郊外建起一個個「健康的社區」,這是黑人不能享受的紅利,他們只能留在市區。
少年拉希德覺得,鄰居們搬家的速度太快了:「剛剛搬過來時,我們的鄰居都是白人。」但到1967年,街上只剩兩戶白人、一戶亞洲人。
拉希德的父母和許多黑人鄰居成為了朋友,黑人也成為副食店的主要客戶。
1967年7月的一個星期日,拉希德和父親接到顧客電話:「12街發生暴亂,你們的商店被搶劫了,快過來!」
拉希德說,在暴亂剛開始就趕往12街,是他們做過最愚蠢的決定:第12街已是一片廢墟。拉希德和父親只能放棄商店,在黑人顧客的保護下落荒而逃。
當時他並不知道,這場暴亂,會成為和平時期美國最大的暴動:包括拉希德家的商店在內,超過2000幢建築被損壞,逾7000人被捕。
1967年的這次暴亂,是底特律絕望現狀的開端:1970年代,幾乎所有的白人都開始逃離市中心。
《新聞週刊》曾這樣描述1970年代的底特律:「天黑以後,這裡就變成了空城,只能看到中產階級們的汽車尾燈。他們帶著在這裡賺的錢,到郊區去花了。」
陳氏餐廳在底特律已經有超過100年的歷史。1970年代開始,每個中午他們接待的都是白人上班族。到了晚上,顧客則是無家可歸的黑人、妓女和毒販。
科斯蒂在這個小小的餐館裡,看到的是底特律撕裂的社會分層:「白天和黑夜,白人和黑人,市區和郊區,貧窮和富有。」
1980年代出生的湯姆森,甚至很少見到其他顏色的人。唯一的記憶是高中時期,同年級一個很白很白的混血女孩。「我知道她是一半一半,但她是我見過最白的混血。」
現在,黑人佔據了底特律全部人口的九成以上。城市規劃專家雷諾森·法利將這種種族隔絕形容為「巧克力味的城市,香草味的郊區」。
密歇根大劇院停車場旁,是科爾曼·楊任底特律市長時期建造的「人民輕軌」——一個長三英里的環城高架列車系統,科爾曼最為得意的底特律復興計劃之一。
1987年通車後,這種公共交通很快被汽車城的居民遺忘。二十多年來,每售出一張75美分的車票,政府就要補貼4美元甚至更多。
《財經時報》專欄作家艾瑞克·皮埃裡(Eric Pianin)出生在底特律,1990年代初,他回到底特律,坐上了人民輕軌。
在皮埃裡看來,視覺上的底特律,就像是經歷滅頂之災的瑪雅古城:透過破敗的公立學校的窗戶,可以看到教室裡掀翻一地的桌椅;五星級賓館裡是脫落的牆壁,茶几上有沒喝完水的茶杯;廢棄的聯合藝術家劇院中,演員佈滿灰塵的禮服還掛在後台……
「這都是底特律自己造成的。」密歇根州州長瑞克·斯奈德指派的緊急財務官凱文·奧爾(Kevyn Orr)說。
歷任市長挽救底特律的方法之一都是大興土木:科爾曼主持修建的文藝復興中心已成為底特律的新地標;2000年後,新政府在市中心修建了三個賭場。
但這給了許多人另一個離開的原因:新商業中心破壞了城市整體佈局,市中心的零售業因此失去了生意。
2003年,科蒂斯的父母將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陳氏餐廳關閉,在郊外開了一間新餐廳。
許多受訪者都向南方週末記者表達了不滿:「有人投資要在市中心建一個賭場,(政府)就乖乖去建。」「他們非常被動,根本沒有想到這對於居民的日常生活會有什麼意義。」
上世紀60年代,政府強行要求中國城為全美第一條高速公路讓道。科斯蒂父親收到的承諾是,政府將把搬遷後的中國城建成「亞洲城」,還會給每個商舖補貼。
同樣遭到強制搬遷的還有波蘭城(Polish Town)和黑人低地(Black Bottom)。湯姆森說,從記事起他至少搬過4次家。
重複建設破壞了社區的文化生態。失去熟悉的鄰居和街道,使許多人直接搬到郊區。
1973年,新陳氏餐廳在卡斯走廊落成。但科蒂斯一家沒有看到商業城和補貼,政府為華人選擇的甚至是底特律市毒品犯罪的中心。
少年時代的每個晚上,科斯蒂都能看到毒販在餐廳中兜售毒品,妓女在餐廳門口招攬顧客:「我媽媽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在門廊中和妓女聊天。」
拉希德的母親仍一直住在12街附近的房子裡,直到2011年去世。今天,拉希德一家還保留著那幢房子的產權,儘管周圍幾乎所有的房子已經被拋棄。
現在,密歇根州州長斯奈德面臨的是底特律幾代領導者留下的爛攤子。他的想法是,讓中國人來,把這些房子都買走。「新移民計劃能夠給底特律帶來很大的利益,更重要的是,我們不需要為此再花錢。」
「底特律的問題不是在一個點上,它發生在過去50年間。」斯奈德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說,「我不會嘗試梳理50年以來的所有問題。」
現在斯奈德關注的,是如何解決最迫切的問題——讓城市從破產中復甦。
「但底特律人不知道能夠做什麼來改善現在的狀態。」在底特律居住超過50年的布里奇特說,「他們並不關心城市的走向,不認為城市會變得更好。」
很多人甚至已不愛這個城市。2012年,底特律被福布斯雜誌評為全美「最悲慘的城市」。在布里奇特看來,悲慘不止於外觀,更在於人心:底特律市民心中的希望正一點點泯滅。
在底特律市議員Raquel看來,底特律人的漫不經心,可能來自從科爾曼任市長時就開始實行的高稅收、高福利政策。
在底特律,貧困線下的市民每天都能從「食物銀行」領取熱飯熱菜,甚至申請由政府提供的免費公寓。「相較於努力工作,有些市民確實認為不工作相對而言有利。」Raquel說。
劉保羅曾看到密歇根北部農場主們在底特律市區張貼的廣告,他們希望僱用無家可歸的失業者,參與北部果園秋天的蘋果採摘。但沒有任何底特律人願意接受這份工作。
科斯蒂的父母,甚至要託人將招聘廣告貼到洛杉磯、西雅圖的華人街上。「來底特律做工的人,都不愛這個城市。」科蒂斯說,「他們就是想賺錢。工作兩年,錢賺完了,就離開。」
現在湯姆斯即將大學畢業,在他的印象中,只有找不到工作的人才會回到底特律。他的夢想是紐約,因為那裡機會多,而且「熱鬧」。
科斯蒂在畢業後的第一個落腳點也是紐約。他說自己的同輩人中,沒有人願意留在底特律。他的哥哥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老師,弟弟在上海組建了一個教育團隊,他自己則輾轉紐約和洛杉磯,為電影和電視劇寫劇本。
肖欣然的公司距離底特律城區12英里,但她把家搬到了16英里外。除了一年一度去底特律參加車展外,她從不進城。
對於「新移民計劃」,弗蘭克·張感受到的不是希望而是惶恐。
科博中心裡,徐京正向大家道著晚安,底特律有史以來最成功的一次華人新春晚會接近尾聲。離場前,斯奈德重申了自己的「新移民」計劃,向所有在場的中國人表現出他所有的誠意和熱情。
晚宴上,弗蘭克遇到了兩個故交,他們畢業於中國最頂尖的大學,也都是留美博士。交談中,弗蘭克獲知,兩人最近都成功地申請到了政府零租金的福利房。
「我在這個證明上作假,隱瞞了我的學歷……」「真的管用?我也馬上試試。」曾經最優秀的華人移民代表正討論如何從政府獲得好處。
50年前,科爾曼為了挽救底特律,大量引進黑人。現在,斯奈德選擇的是中國人。恍惚間,弗蘭克忽然覺得,底特律向中國投資客發起的這場大甩賣,賣的也許是這座城市的未來。
| ||||||
台灣IC設計業吹起「移民潮」,安恩、創傑、凌耀紛紛賣給外商,高價售出的背後,反映出台灣IC設計業的競爭力弱化,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不得不將公司賣掉? 撰文‧林宏文 二○一四年,說是台灣IC設計業「被購併」年,應該不為過。從年初的安恩、創傑到近期賣給美商的凌耀,若再加計整併為一的旭曜,今年才過一半,台灣IC設計業就有四樁大型購併案。 仔細觀察這些公司的購併決策,從產品、客戶及營運面等,都有強烈互補性。例如凌耀賣給威世光電(Vishay),威世在汽車電子領域佈局頗為深入,兩家公司合併後,凌耀得以切入這個久攻不下的城池,加上威世內部也沒有IC設計團隊,彼此業務沒有重疊之處。 買下創傑的藍牙晶片廠微晶科技(Microchip),專精於微控制器、混合、類比及快閃記憶體等晶片,與創傑的產品及客戶形成互補;至於安恩與艾科嘉(EXAR),也有相輔相成的互補效果。 矽谷思惟 企業當豬賣 有趣的是,這四大購併案背後主事者都具有矽谷背景。例如,安恩科技創辦人是韓裔美國人Yong Eue Park,早期在三星工作,公司總部設於矽谷;創傑董事長吳廣益,早期是宏碁美國總經理及矽谷旭揚創投的合夥人,六年前被推舉為創傑董事長,負責進行重整改造;敦泰董事長胡正大,是在美國多家半導體公司工作十六年後,才回工研院及台積電工作;凌耀總經理施振強則是留學、工作到創業都在美國,十年前才臨危受命接手改造凌耀。 這群在矽谷浸淫多年的創業家,對於企業購併比一般經營者抱持更開放的態度,在產業進入轉型修正的挑戰過程中,他們最關心的是如何把企業的競爭位置擺好,自然成了這波IC設計購併潮的先鋒。 一位台灣IC設計公司的董事長便說,「矽谷與台灣企業對購併看法確實不大一樣,台灣老闆把企業當兒子養,捨不得賣;矽谷老闆則把公司當豬賣,養肥了就要趁價錢好時賣。」這番話聽在吳廣益耳裡,他卻不以為然,「很多人都覺得賣公司的人是輸家,買公司的才是贏家,但其實不然,如何透過合併收購找到企業最佳競爭優勢,是CEO最重要的事,若透過合併可以取得最有利的條件,就該趕快做出決策!」但如果公司經營得很好,或者大環境有利公司生存,又怎會走上把公司賣掉的路?施振強不諱言,台灣IC設計業目前有幾個現象,讓企業在思考對外購併時受到不少限制,而許多問題背後所透露的,其實是台灣基礎競爭力流失的警訊。 施振強舉例,凌耀也曾考慮購併國外公司,但台灣IC設計業本益比相較美國股市還低,無法為凌耀籌措足夠資金,要找合併對象也很辛苦。此外,主管機關要求公司每年須將獲利提撥比率發放股利給股東,保留盈餘要課稅,企業就不容易擴大投資與經營版圖。 對此,吳廣益也頗有同感,「IC設計業不像製造業,有土地廠房及設備資產,IC設計公司擁有的只是人才與專利,想向銀行借錢並不容易,尤其是○八年金融海嘯後,IC設計公司都傾向多保留一點現金,作為營運的準備。」政府卻規定保留盈餘須課徵一○%的稅,沒有因應產業特性而有調整,也難怪施振強在不得不將凌耀賣給美商時,會大聲疾呼是政府逼他下這個沉重的決定。 智財沒保障 不如賣掉 另一方面,施振強直指,「相較美國來說,台灣還有一個很大的罩門,就是對專利保護不夠積極。」過去,凌耀曾遇過明顯的抄襲案例,為了告這家公司,不僅花許多力氣舉證,甚至為取得對方侵權的證據,還必須向對方的代理商買產品,因為取得樣品的手段若不正當,就不被法官所採信,「感覺好像我們要去找人家麻煩,台灣法律似乎都在懲罰好人。」施振強說,以前他在美商LevelOne公司工作時,曾經因為乙太網路的技術被侵犯,因為高額的侵權罰金,將對方告到倒。可是,凌耀在台灣卻是官司打贏了,法院只判對方賠一點小錢,根本不痛不癢,反而讓侵權公司覺得,「大不了公司關了,再開一家就好了。」智慧財產權的錯誤觀念就此萌生。 大環境不利台灣IC設計業擴張,營運成長動能又陷瓶頸,走上購併尋求轉機,似乎是台灣IC業不得不的選擇。近年來中國市場崛起,全球科技業面對激烈的典範移轉與價格崩壞,拿智慧型手機晶片來說,高通與聯發科兩家公司為求吃下更多市佔率,不斷進行晶片整合與降價,讓其他競爭者難以招架,不僅居全球前三大的博通已退出市場,大陸展訊也從美國下市,由紫光集團進行展訊與銳迪科的合併動作,連英特爾都被迫要與中國IC設計廠瑞芯微合作。 由於外商進軍中國市場失敗者居多,台灣IC設計業進軍中國雖非每家都成功,但有聯發科、敦泰等成功案例在前,讓外商相信以台灣人才打中國市場,成功機會比較大,這也是為什麼外商會紛紛來台插旗IC設計廠,寧可付出多達兩成的溢價也要買。 不論如何,在四大購併案後,動搖了其他IC設計業的經營念頭,尤其當台灣IC設計公司一家家選擇將公司出售外商,不想再當台灣公司時,台灣IC設計業「移民潮」恐怕就不是小事了。 台灣IC設計業,半年出走4家 —4大購併案資訊 被併公司 收購公司 每股收購價(元) 購併總價(億元)旭曜(3545) F-敦泰(5280) 1股敦泰換4.8股旭曜 154 創傑(5261) 微晶科技 143 99 F-安恩(3638) 艾科嘉 91 67.5 凌耀(3582) 威世光電 139 60.5 註:旭曜為存續公司,主導合併案的是敦泰 資料來源:各公司 |
因中國人遞交簽證量暴增,美國可能史無前例地用完了本財年投資移民簽證名額。(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CNN介紹,EB-5項目始於24年前,每年有1萬個簽證名額,給向美國開發項目投資至少50萬美元的外國人。作為回報,這些投資人和家庭成員通常能在兩年內拿到美國綠卡,成為美國永久居民。
但美國國務院官員表示,從本周開始到2015財年(2014年10月1日開始),中國投資者無法再申請EB-5項目了。
華爾街日報援引專家稱,今年EB-5項目的申請者中85%是中國人,因此該計劃暫時告停。他們預計明年的移民簽證申請將以更快速度告罄。
而作為審批第一道步驟,美國移民局手中還有10375份EB-5項目的請願書在等候審批。簽證的簽發最終由美國國務院通過大使館和領事館完成。
上周六在芝加哥的一個EB-5會議上,一個與會人員向華爾街日報表示,美國政府高級官員預計,明年春季開始,EB-5申請人至少要等兩年才能獲得簽證。華爾街日報援引專門從事簽證服務的移民律師Stephen Yale-Loehr稱:
“無論是對投資者,還是想要通過EB-5投資資金進行項目投資/結束投資計劃的美國企業來說,這麽長時間的等待都造成了問題。”
美國企業已經通過EB-5項目融得數億美元資金,支持者認為這利好美國經濟。但批評者質疑這是否真的創造了就業。其他批評者認為,讓富人插隊綠卡等候通道有違公平。
美國每年簽發的簽證中,只有不到1%是通過EB-5項目。但最近EB-5簽證的需求並未隨供應的下降而下降。2013財年,美國簽發了8564份EB-5簽證,2012財年為7641份。而2003年時,只有65份EB-5簽證被簽發。
(圖片來源:CNN)
EB-5項目申請中,韓國、印度和墨西哥人的申請數量也很大。但根據法律,一個國家每年申請人數所占的份額不能超過7%。但如果一國申請數沒有達到7%,美國國務院允許把剩下名額轉移給其他國家。這令需求最為強勁的中國投資者申請數遠遠超過了EB-5項目給中國的配額。
因中國富人利用EB-5計劃落戶美國,該項目這些年蓬勃發展,其最大的賣點在於,申請人可以繞開工作或探親移民的不確定性,和等待時間之久。
不過為中國客戶工作的紐約律師Yi Song向華爾街日報表示,這些投資者來美國不是為了投資,而是讓自己的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並獲得居留權。
有媒體稱2014年是美國EB-5項目第一次出現財政年度尚未結束就用完額度的情況,這反映出中國大陸投資移民美國的人數快速增長。 (CFP/圖)
中國富豪最近在忙什麽?也許是移民了。
據第一財經日報消息,美國投資移民的每年1萬個名額在2014財年首次出現用罄,而中國移民獲得了8300多份簽證,明年的配額可能會更快用完。若按照國家配額的原則,來自中國的投資移民因此可能需要等待數月了。
截至2014財年第三季度(2014年6月底),美國手頭待處理的投資移民申請已達到10375件。
按照投資移民對所有國家均設定固定總配額不超過7.1%的規定,每個國家約可分配700個名額,即中國每年EB-5配額不能超過700個。不過,由於長期以來EB-5申請數量都未滿額,同時其他國家未用完的配額都可轉給中國申請人,所以7%規定一直未實施。
今年是EB-5項目第一次出現財政年度尚未結束就用完額度的情況。今年財年尚未結束,EB-5簽證發放數就達到1萬個限額。
因此,美國國務院簽證官預計,下一財年的名額將可能在明年5月被用完,屆時可能開始對超額過多的國家,也就是中國,啟動每年7%限額規定,給EB-5的申請人設定一個優先日期,來自中國的投資移民因此將可能進入排期。
美國移民局USCIS的投資移民項目即“EB-5”,該項目從1991年開始啟動,此類簽證每財年(每年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有10000個名額。根據此方案,外國移民申請人在美投資創設有利於美國經濟的商業性企業,並創造10個全職的美國工人就業機會,即可獲發第二年期的條件式移民簽證。
中國大陸投資移民美國的人數近幾年均占該項目的大部分。2013財年美國國家簽證中心共簽發EB-5投資移民簽證8567張,其中中國人拿了6895張,占總數80%;2012財年簽發了7641張,其中中國投資人6124張。
與投資移民類似,中國富人在美國購房數也在快速增長。
據南方周末此前報道,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的一年間,中國人在美國購房總額達220億美元,約占國際客戶在美國購房總額的四分之一,是美國房產的第二大海外買家,僅次於加拿大,也是增長最迅速的海外買家,占比從2013年的12%上升到了16%。且相比其他在美置業的外國人,中國人偏愛購買高檔物業的特征尤為明顯,在美購房中位數高達52萬美元(2013年,美國全國房價中位數僅20萬美元左右)。
不過,愛買豪宅愛移投資移民的中國富人們最近卻遇到了不少麻煩。
據中國新聞網消息,引援美國《世界日報》報道,廣受追捧的某EB-5投資項目卻讓120名中國富豪在美國受騙,最終可能導致數億資金打水漂,百名富豪或面臨綠卡和資金兩空的尷尬局面。
該項目是美國南達科他州北方牛肉加工廠(Northern Beef Packers,以下簡稱NBP)發起的,吸引了上百位國外投資者,包括120位中國投資移民者,其中70位先後註入50萬美元資金和拿到臨時綠卡前往美國,而另外50名隨後在中國被招募,該項目中國投資者共投資6000萬美元。
其中70位中國EB-5投資人透露,當時他們大多都是收到移民中介短信推薦並參加在北京舉辦的NBP項目推薦會後相繼投入資金的,當時移民中介承諾該項目安全可靠,有政府背景,拿綠卡速度快,五年返還本金。
意想不到的是,據稱“有政府背景”、“安全、可靠的”的NBP項目竟由於經營困難而宣布破產,並於2014年4月以1200萬美元現金的形式賣給了擁有第一順位抵押清償權的白橡,NBP項目的失敗讓120位中國投資者的6000萬美元血本無歸。
上述提到的70位EB-5投資人目前已組成維權團體,並決定向南達科他州區域中心(SDRC)負責人博倫(Joop Bollen)提起訴訟,以追討不知被挪向何處的投資款。維權團體成員表示,目前他們持有美國臨時綠卡,但因為NBP項目停擺,何時能夠申請正式綠卡尚不能確認,他們只能不斷向移民局申請臨時綠卡延期。而還有50位投資人甚至連臨時綠卡都未拿到。
中國投資者的代理倫巴迪律師認為,NBP的EB-5項目的發售備忘錄有誤導投資者的嫌疑。NBP在中國向投資者兜售EB-5投資時,已背負約1300萬美元的財產優先抵押權和拖欠了10萬美元的地產稅,可這些均沒有在備忘錄上向投資者披露。
EB-5專家、紐約銳澤律師事務所管理合夥人葉世雍律師對網易新聞表示,投資者在選擇項目時,最主要是看項目的資金結構。由於美國貸款審批難度大,若某項目有銀行貸款,且開發商自己投錢,它的安全系數相對就會高,但政府有投資並不會保障項目一定會成功。
“中國投資者要學會看美國證監會文件,謹慎審查項目背景,避免聽信中介的一面之詞。因為欺詐案件取證困難,投資者一旦卷入類似案件,官司曠日持久,甚至無法拿回投資。”葉世雍強調。
巴克萊銀行報告稱,將近一半的中國富人正考慮在未來五年期間遷往發達國家,以為子女尋求更好的教育和就業機會。(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巴克萊財富報告還稱,北美和歐洲可能是富人的首選目標。
不過,也有部分群體會選擇距離中國相對近的地區和國家。英國第一大獨立住宅經紀和顧問公司Knight Frank LLP住宅研究部負責人Liam Bailey在此份報告中表示:
現實就是,多數超高凈值中國富人當前正在中國積累財富。因此,從生意角度考慮,他們需要留在相對靠近中國的地方。這可能阻礙其中一些人移民到(距離中國)過於遙遠的國家。
這份財富報告是巴克萊對超過2000名個人和投資者調研得出的結果。而上述提及的超高凈值人群是指個人資產凈值超過150萬美元的富裕群體。
投資移民目前在中國越吵越熱。此前,日經中文網報道稱,富裕階層正在離開中國。其理由形形色色,包括想讓孩子接受發達國家的教育、保護私有財產、以及逃避大氣汙染等。不過,大多數中國富裕階層認為,在海外尤其是美國能夠更安心地生活。
華爾街見聞網站上個月提及,因中國人遞交簽證量暴增,美國可能史無前例地用完了本財年投資移民簽證名額。美國國務院官員表示,從本周(8月底)開始到2015財年(2014年10月1日開始),中國投資者無法再申請EB-5項目了。
而對於這些富有的人,不少國家表示出歡迎態度。
墨博/文
EB-5投资移民项目受到中国人的热捧,但美国民众却对听上去类似于“售卖公民身份”的项目持怀疑态度,这显然不利于2015年9月后该项目的延期。解决之道其实并不复杂,最关键是要将其形象由移民项目转变为就业项目。
EB-5投资移民项目是美国政府吸引国外投资的一种方式。在这一项目下,个人可以通过在美国投资、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从而拿到永久居民签证。
最近几年,这一项目颇受欢迎,尤其是受到了中国投资者的追捧。但与此同时,在美国本土针对这一项目的争议渐起。海外的投资者若想保留EB-5,需要进行有策略的公关,以保证在美投资受到欢迎。
以投资换身份
表面来看,EB-5项目非常简单。来自海外的投资人只要在美国投资50万美元,并且在两年内能够持续提供至少10个工作岗位,就能获得美国的永久居民签证,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绿卡”,同时投资人的近亲亦能获得永久居民签证。但在这简单的规则背后,究竟什么样的就业岗位才符合规定,又需要哪些文件来证明,一系列定义和程序都相当复杂。当然,政府会更偏向于引导投资移民在失业率高的地区进行投资。
对投资移民签证项目的争议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美国境内有人批评这只是为了方便国外的富人购买美国公民身份,而他们认为美国永久居民权是一项不可出售的特权。另一方面,有投资者利用EB-5伪造项目获取身份,不断爆发的丑闻引起广泛批评。投资移民签证项目由美国移民局监管,造假者一旦被发现,就会面临钱财与身份两空的局面。
简单来说,投资移民签证项目的形象出现了问题。
在近期弗吉尼亚州长竞选中,投资移民签证项目成为争议的热点。一位竞选人被指控帮助一家中国技术公司的高管获取了投资移民签证,从而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不过,这一竞选人最终获胜,指控并未给其带来致命打击,但却说明了这一原本用来为美国创造就业机会的项目很可能被抹黑。
EB-5项目于1992年发布,在最初的15年里,几乎无人问津。该项目下每年有1万个签证指标,但在2009年之前,每年实际发放的签证都不到100个。之后突然间戏剧性爆发,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国内资金紧缺,政府意识到EB-5项目在吸引海外资本方面的潜力;另一方面,几乎在同时,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财富增长迅速,尤其是房地产财富膨胀。两厢结合,导致投资移民井喷式增长。2014年9月,EB-5项目的所有签证名额即已发放完毕,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而其中超过80%获得此签证的投资人来自中国。
如何“美化”投资移民项目
尽管投资移民签证项目受到了特定部门的追捧,但其未来一年内仍面临着挑战。最大的挑战在于,该项目将于2015年9月到期,需要美国国会通过才能获得延期。不巧的是,EB-5是一个移民项目,而移民话题目前在美国备受争议。一些美国人,尤其是保守派,认为美国应该更加严格地对移民进行管制。尽管,移民管制政策最初主要是针对拉丁美洲和南美洲,但与移民相关的政治很可能会将原本不相干的事宜卷入争议中。如果移民改革争议过大的话,EB-5项目很有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那么,投资移民项目的支持者应该如何做,以保证下一年的延期成功?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将其形象由移民项目转变为就业项目。普通美国民众其实对此项目知之甚少,但他们对于一切听上去类似于“售卖公民身份”的项目都持怀疑态度。但相反,他们非常欢迎能够创造就业机会的项目。
事实上,有研究显示,在此项目下,海外投资者的投资总额已超过68亿美元,创造了逾5万个工作岗位。其中,大多数岗位都是近5年内创造的,而同时期美国的失业率正处于峰值。这一统计数据还不够拯救EB-5项目吗?答案很简单:“不能”。
坦率地说,数字太枯燥了。在政治辩论中,没有人会去听数字。EB-5的支持者们必须要采用更贴近人心的方式,讲述一些故事,举例说明这一项目能给普通人带来的改变。有人受益于这一项目,找到了工作,他们可以承担家庭开销,并给社区经济带来活力。
不仅如此,外国投资者们对美国经济的增长做出了不菲的贡献,他们为就业增长提供资金,同时积极融入当地社区。他们的孩子们在美国中小学及大学入读,为美国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全方位的贡献。
最后一点,基于中国投资者在EB-5投资移民中占了绝大多数,这大大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要知道,民众之间的相互接触和交流是解决地缘政治争端的最好办法。
中美经济紧密相连。投资移民项目正是这种关联的一个方面,它创造了经典的双赢关系,美国获得了投资资金,中国投资者则可以享受到生活在美国的益处。2015年,美国国会就将考虑是否延长这一项目,支持者们要聚焦于其带来的实际利益,避免陷入更宽泛且具争议性的移民议题争论中。
默克爾警告英國,如果英國不支持歐盟內部自由移民,德國將考慮讓其退出歐盟。
根據《明鏡》雜誌,默克爾擔心英國首相卡梅倫正在帶英國走向“不歸路”。她已經向卡梅倫明確表態,如果英國試圖限制歐盟內部自由移民,那麽德國將不再支持英國繼續留在歐盟。
她表示,她不會支持任何限制歐盟移民在英國居留和工作自由的提案;倘若英國卡梅倫堅持這一立場的話,並以退出歐盟作為要挾,她將寧願英國退歐,也要捍衛移民政策。
作為歐盟成員國之一,英國是《羅馬條約》的簽約國。該條約是奠定歐盟的基礎條約,而“遷徙自由”則是條約的精髓,它保障歐盟成員國的公民可以在歐盟任何一個成員國內遷徙、生活、和(在大多數情況下)工作的自由。
不過,英國近期卻希望推動移民改革,限制歐盟移民的流入。由於受到國內右翼保守黨派和反歐盟黨派的壓力,卡梅倫最近不斷表態可能會推進一些限制歐盟內自由移民的措施。
明鏡稱,該消息已經德國總理辦公室和德國外交部確認,柏林已經開始考慮英國退出歐盟的可能性。
在被問到默克爾是否與卡梅倫有過此番談話時,唐寧街10號只是回應稱:“正如他不斷強調的那樣,首相將做出對英國正確的選擇”。
在近期的歐盟峰會上,默克爾向卡梅倫明確表示不會支持移民改革,並且態度強硬。默克爾以一句“就這麽定了(That's it.)”結束了與卡梅倫的交談。
德國政府新聞發言人也在峰會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德國不希望有人觸及歐盟內部自由移民的基本原則。”
《星期日泰晤士報》稱,為了安撫德國,卡梅倫已經放棄了設置移民配額的想法,轉而考慮讓到達英國後三個月內無法自給自足的歐盟移民離開英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國總統奧巴馬周五宣布通過行政命令方式公布一項有關移民政策的十項措施,允許500萬未登記移民留美的計劃。這意味著奧巴馬正式向國會攤牌,強行推行移民改革。
奧巴馬表示:
美國移民系統“被損壞”。當我就職時,我曾承諾將修複這個“損壞”的移民系統,現在我開始盡我所能。 大規模逐出未登記移民是不現實的。參議院移民法案本應已通過眾議院。多數美國人支持這一移民政策。我將使高技術移民、畢業生和企業家更容易、更快地留在美國,以對美國經濟做出貢獻。
奧巴馬上臺後,一直將移民改革作為重要施政議題和任期內的核心任務之一。但由於共和黨的阻擾,遲遲沒有取得重大突破。早在今年6月,奧巴馬曾表示在移民問題上已等不及國會的行動,將在夏天結束前推出移民改革計劃。但直到中期選舉結束,奧巴馬才又強調將在年底前推出移民改革措施。
在今年的中期選舉淪為“跛腳鴨”總統後,只剩兩年任期的奧巴馬不得不背水一戰,繞開國會,動用行政權公布移民改革措施,以期在美國民眾關註的移民改革問題上留下政績。
奧巴馬此前曾表示,他不會因為一些國會議員的威脅就不實行新的移民法規。一些美國國會議員威脅采取的行動有可能導致聯邦政府再次關閉。很多共和黨籍國會議員為奧巴馬的未來移民改革指責他說,新的政策無異於特赦違法者。
《紐約時報》表示,不經國會單方面推行移民改革,實際上是在直截了當地違背選舉程序,這種對總統行政權限的擴大使用將開創一個惡劣的先例,甚至也缺乏民意基礎。
近期的民調顯示,有46%的人認為,奧巴馬應該等待由共和黨控制的新一屆國會采取行動。而42%的美國人對奧巴馬的移民改革表示支持。此外,有10%的人對無論國會還是奧巴馬移民改革都持不支持態度。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