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房為什麼急需破局中介聯盟?(發於7月10日早晨) tobeyhuo
http://xueqiu.com/4416948359/30147903$搜房(SFUN)$ 真快啊,早晨剛些了一篇分析發在微信獵鷹投資上,晚上就收完了。這應該也不算馬後砲和馬前炮,因為對於搜房世聯行這種事情,已經沸沸揚揚傳了好幾天了。現在拿出來當時的一些分析,就不用多寫了。
微信號:Hawk_Fund
以下文章發自7月10日8點27分,搜房為什麼急需破局中介聯盟?大家可以加下我個人微信核對下時間。
![[笑] [笑]](http://js.xueqiu.com/images/face/20smile-smile.png)
7月6日晚間,世聯行董事長陳勁松發佈了一條只有5個字的微博——「搜房 世聯行」,隨即又刪除。這一舉動迅速引發了兩家企業合作的猜想。
2014年上半年搜房遭遇了中介聯盟的聯合圍剿,讓這家一直在中國房地產繁榮的庇護下活的相當不錯的中概股遇到了來自中介的威脅。
有威脅從來不是壞事,對於私募來說,面對覆蓋公司的這種突發事件通常會發現兩個機會:
好公司遇到壞事時候,有沒有接飛刀的勇氣;
來自於企業內部的自身變化。
我們在評估攜程時候曾經說過兩個核心觀點,1,攜程的強勢是來自於內部的嚴謹、保守的系統強勢,對財務報表的核心控制與維持股東核心利益的華爾街作風,會讓其因此脫離了中概股的不少本質。
對於中概股中的一些公司,我們在面談其管理人的時候通常發現,明明已經在美國上市,還很喜歡享受中國式上市公司的思維來為自己的財務報表做辯解。對於這樣的公司,你如果容忍它,那麼股價就不會容忍你。
企業的好壞,並不來自於人情,甚至於調研,你會發現越是股價強勢的公司,越是不通人情。如果一見面就跟你套關係請客吃飯這一套,你要做的就是一件事,捂緊投資人的錢。
對於攜程的內控還有一個內情在於,因為投資股東的分散,所以攜程的管理層不會針對某個單一股東負責,股權控制上是典型的華爾街公司的股東架構:股權不會十分集中,分散股權的劣勢在於進場的投資股東都為了一個目的——錢,不管你是裁員還是收購,能夠維繫股東間利益一致的手法也是一個,不能侵害股東利益。
所以對於配股、融資、增發這類侵害股東直接利益的事情,都會被否決。這可能算是對於A股和H股之間完全不同的說法。
第2點核心是,攜程懂得用外部聯姻構建自己的旅遊護城河。如果你數落一下被攜程或參股或控股的公司基本可以看出,這種護城河在於對整個行業的壁壘把控。
這樣的架構對於投資基金來說調研起來就非常簡單,只關注兩件事:什麼價格是合適的買入價格,什麼時間是高估價格。對於任何一家訓練有素的機構來說,這都不是難事。
回到搜房,幾個一流、二流三流的中介假模假式的聯姻,其本身的聯姻架構又存在競爭關係(住房市場火爆時經常有中介與中介之間的大打出手),這種已經被機構定義為偽聯盟的聯盟架構,竟然能讓一家財務報表健康、華爾街獲得平台認同的號稱第一房產平台的搜房,幾天之間市值下跌30%以上,是不是很不可思議?
結局是投行與跟蹤機構都發現搜房對於這樣的一個偽聯盟的態度卻只能是低頭妥協,這對於堅持財務分析的投資機構來說,顯然要增加一層分析難度:因為這意味著,你的平台架構是不是也會被隨時掀翻?還是說以往的第一都是在虛擬聯盟維繫。
所以如果搜房不能解決下次中介聯盟的偽聯盟,給投資人一個交代的話,對於這家垂直細分的龍頭企業來說,任何一家投資機構都會對其打個問號。
這應該是要給搜房打一針雞血的,如果參照攜程模式,搜房有必要至少控股或參股其中一家中介,拆分中介聯盟;
這也同時加重了最近關於搜房與世聯行之間的猜測。好在搜房前幾年的積累下,現金流並不差,如果像某些虧損的中概股一樣,賠本賺吆喝,那迎來的市值慘烈就不僅僅是30%這麼簡單。
世聯行於7月8日發佈了一則「關於網傳世聯行與搜房網合作的統一回覆」稱,公司正在積極接觸多家優秀的互聯網公司,暫時尚未有成熟結果可對外公佈。
接近世聯行的人士稱,搜房網與世聯行的相關合作事宜,雙方配股或有可能,但搜房收購世聯行則完全沒有可能。
如果是配股方案,對於搜房來說,用現金直接收購一部分股權,可行性更高,操作性更強。
作為一家傳統的以一手房代理為主要業務的房產中介公司,世聯行正在積極佈局O2M(Offline To Mobile)模式,進行互聯網的轉型。2014年自公司正式更名並啟動「祥云戰略」以來,投入對O2M模式的探索。在平台搭建好之後,其中的消費者社區交易服務將與搜房網等現有電商業務展開直接競爭。
雖然雙方存在競爭,但世聯行的優勢在線下,重點是賣房的交易環節,2013年完成房屋交易總金額達3175億元;搜房的長處則在於網站運營和移動端推廣,重點在於對客戶的初次挖掘。二者存在互補的特性。
我們願意對搜房這樣的改變保持樂觀,因為我們認為這是搜房在從偽護城河向真護城河構建的開始,除此以外,搜房還應該與恆大及萬科保持更近一步的戰略合作關係,則會讓投資人更為放心。
當然對於這種類型的收購其所謂的業內人士會有不同的見解,但對於資本方來說,我們更願意看到搜房向資本家的邪惡轉變。
搜房和世聯行若達成合作,意味著房產中介和房產互聯網聯手,二者共同組成了二手房市場的O2O模式,實現了線上信息查詢和線下看房體驗的融合,形成一個商業閉環。
這僅僅是我的觀點而已,這是我的獨立思考,不留情面的思考。
龔海燕的第三次轉折:「紅娘」的在線教育破局野心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30/144549.html不久前,龔海燕剛回了趟家鄉。
7月15日,在「那好網」上線的發布會上,這支在家鄉湖南省桃源縣拍攝的MV被反覆播放:鏡頭裡的龔海燕依舊素面朝天,簡單的衣服、平底鞋。
不同的是,她不再是那個農村清貧家庭出身的小女孩、也不再是那個埋頭苦讀在桃源一中的高中生,而是已經成功創辦上市公司世紀佳緣、再次在在線教育領域重新出發的明星創業者。
聚光燈「啪」的一聲打開後便緊緊跟隨,憑藉一股闖勁兒殺入在線教育領域的龔海燕,每走一步都被密切關注並伴隨質疑:一個沒有教育領域經驗的人,即便有過成功創業的經歷,但又能否在陌生領域重新創造奇蹟?
質疑聲不絕於耳。
面對記者的提問,龔海燕輕笑。採訪的時候已經深夜10點半,她剛剛忙完一天的工作:「失敗了我也可以去互聯網公司做個VP或者高管。這又有什麼可怕的?」
從小眾到大眾
2012年底,被人稱為「網絡第一紅娘」的龔海燕離開自己一手創立的世紀佳緣,開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創業。這次創業她選擇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在線教育。
第一個項目是91外教。91外教瞄準的是互聯網遠程教學口語市場,這源自於她自己的親身體驗——學了多年的英語,張嘴卻變成了啞巴。這是一個小眾而又稍嫌狹窄的領域。
在龔海燕的最初設想中,91外教可以通過避開傳統教育巨頭的火力交接點,而從垂直領域獲得突圍的機會。
「你能想像得到嗎?91外教剛開始做的時候,團隊裡沒有人可以跟老外自由溝通,連一個在英語行業做過兩三年的都沒有。」91外教的一名員工說,「她是想到什麼就會先做的人。」
但91外教太過於「高大上」的打法、行業進入門檻低是龔海燕最開始所沒預料的情況。而本來打算和徐小平一起投資的新東方王強,選擇中途退出,這些都讓龔海燕開始反思並考慮轉型。
「只要產品好,就會有用戶」這讓91外教全部使用美國外教並比市面上的競爭對手收費高出數十倍,成本過高、用戶上不來、行業競爭加大,都讓91外教步履維艱。三個月後,龔海燕選擇轉身,選擇K12領域,並創辦梯子網。
相較之下,K12(從幼兒園到高中)領域較為複雜,但市場潛力巨大,同時競爭也更加激烈。
擺脫網絡流量依賴
在創辦91外教的過程中,龔海燕就曾數次在微博上直言百度流量的效果越來越差,這跟她的切身經歷有關——世紀佳緣的用戶留存率並不高,兩三年就會重新換一批,也因此對百度的流量依賴非常大。
在百度收入中,醫療第一、教育第二。作為在線教育的創業者,龔海燕痛苦但也清楚的知道:如果K12領域也照常規做法的話,未來對百度的依賴會越來越高,而這個投入,是一個無底洞。
「那好網其實是先於梯子網在她腦海中產品的。」一名接近龔海燕的員工說。梯子網在龔海燕的設想中,是一個純粹的互聯網產品,通過平台先把老師、學生融入進來,作為流量入口,之後再通過那好網獲得營收。
在創辦梯子網的半年中,龔海燕花了很多的精力和資金在存儲備課資料、考卷、PPT模板等上面,用來吸引老師和學生。這也是龔海燕在運營大平台方面的優勢所在。
「目前梯子網已經有60萬名學生、7萬多名學生在上面,作為一個上線剛剛半年多的網站,我認為已經挺好了。」龔海燕說。
「壓力其實是常態」
那好網才剛剛上線,就已經有媒體開始跟蹤報導,這對龔海燕來說是常態——因為被暴露在聚光燈下,被無數雙眼睛盯著,這裡面有關心她的人、有競爭對手,當然也有等著看她重重摔倒的人。
「世紀佳緣從零做到上市,我那時承受的壓力比現在還要大。再說,誰做事兒沒有壓力?」龔海燕反問道,「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因為我個人的經歷,才在剛開始就獲得了大量的媒體免費報導。」
除去這些過往帶來的光環和煩惱,龔海燕從世紀佳緣得到的還有更重要的東西:明白組建一個強大團隊的重要性。
由於世紀佳緣的行業特性,在發展過程中,一直為招人苦惱,也讓龔海燕在事後總結時覺得痛心——招不到什麼人才,也沒能帶領人才跟隨公司往前成長。
再次創業的龔海燕最近時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我現在的團隊90%以上是來自清華和北大。」她已經花了大量的資金在招聘人才上面。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創辦91外教之時,龔海燕便已賣掉了之前的別墅,全家搬到公司附近,租房子居住;公司在中關村的辦公地點沒有空調,一週至少工作六天。
第三次破局
那好網的發布會上,「魔方男神」、高考狀元、國學老師作為老師代表現身現場。他們只是「那好網」開課老師中的其中三名。
據龔海燕介紹,那好網將通過直播和實時互動的方式,為中小學生生提供線上教育服務。師生可以實現實時互動、學生可以給老師評價、老師根據反饋隨時調整教學,並會陸續有更多的個性化課程。
面對之前網絡上流傳的那好網為梯子網轉型的傳聞,龔海燕又再解釋了一次:「那好網不是梯子網的轉型,二者是姐妹網站,那好網是梯子網的延伸。」但顯然,她並沒有那麼在意別人對她的質疑。
「她對這個行業是越付出就越有感情」,91外教的那名員工說,「她身上有種不服輸的勁兒,自我驅動遠大於外界給她的壓力。她曾經說過,家裡的事情我真的不想管,但對事業的追求很高。」
誰都不知道龔海燕能把在線教育這條路走多遠。或許能創造另外一個奇蹟,或許不能。
但就像龔海燕說的那樣,這又有什麼可怕的呢?
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的難點與破局:思維、體制、操作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16/146813.html
i黑馬註:傳統企業都在焦慮的尋找著新時代的轉折點。而傳統企業要想在新時代的沖擊下“全身而退”,是需要成體系的轉型思維。
作者:丁辰靈
知名輪胎企業米其林上周邀請丁哥給全體市場人員進行了互聯網轉型的培訓。在過去一年,丁哥給OPPO,步步高,聯想,強生,中青旅等多個企業的輔導中,我發現傳統企業不分大小,無論行業,創業或成熟,民企或外企,大家在面對互聯網轉型時都有一些共性的問題和難點。我把這些難點分三個大部分進行分解,然後提出一些自己思考後的建議和對策。
難點一:思維
互聯網思維已經是一個被過度使用的詞,但這里依舊把思維轉換之難列為傳統企業轉型的第一個大難點。
a. 無法正確擁有用戶思維
老周在他的新書周鴻祎自述:我的互聯網方法論 中說沒有用戶,就沒有客戶。用戶少了,客戶就沒了。所以他建議傳統企業轉型,不要一上來就想怎麽去賺消費者的錢。但在大量的傳統企業的從業者看來,他們並不具備互聯網公司所談的用戶和客戶理念的基礎。很簡單,360和微信可以免費,然後再抽象出增值業務;米其林輪胎,強生嬰兒油可以嗎?此外,小米通過低價賣手機,從而成為後續增值業務的載體,在其他行業,很難找到能後續如此緊密連接用戶的方式和管道。
是的,互聯網的核心就是“連接”,越連接,意味著越透明,誠信越高,價格越低,甚至有可行的後續服務。但在很多行業,缺少“連接”,也就缺少互聯網公司所談的“用戶至上”。
越“連接”的行業,越願意通過後續服務賺錢,也就越誠信;相反,越不“連接”的就越願意通過一次性買賣賺錢。水滸中,武松去張青孫二娘的黑店,差點變成了人肉包子。因為不連接,店主一次性“宰客”的幾率就大很多。而在今天,三亞很多的黑店黑司機依舊以宰客為商業模式,因為他和客人,是不連接的。互聯網在旅遊業的發展已經大幅的改善了信息不透明和宰客現象。
但如果你跟大量的快消企業談用戶思維下的免費+增值,仍然是緣木求魚。
我們不能簡單的怪罪傳統企業不具有互聯網公司的“用戶思維”,事實上,在他那個行業有大連接的可能性之前,賣貨仍然是主流的思維。但這並不代表傳統企業無需改變。
拿線下的購物中心舉個例子,逛購物中心的並不必然購買物品。此外一個社區中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逛購物中心。所以對於購物中心來講,首先要吸引人流,讓更多人進店,再想辦法讓進店的人買東西。用互聯網的思維來說,進店體驗的人流是用戶,買東西的是客戶。但在線下超市來講,如果進店的人太多不消費,就會影響想消費人群的“客戶體驗”。線下的服務能力是有限制的,而所有傳統行業無法如互聯網企業思維的難點就在於,線下的服務邊際成本不等於零,而互聯網服務邊際成本接近於零。
所以購物中心的“用戶思維”是,首先還是要圈定一個“用戶特征譜”,並努力服務好這部分的用戶;給他們去制造更多的驚喜,從而獲得最後的轉換。很多線下購物中心通過舉辦各類的親子活動,展覽等,就是典型的引流思維,但還不是用戶思維。這其中的區別在於,目前傳統商家舉辦的這類活動引來的流,商家並不“擁有”調動和把控能力。而互聯網企業卻是對他的用戶有很強的連接,傳播和把控能力。所以商家可以借鑒互聯網的“用戶思維”,盡可能把社區周邊的目標客戶轉換為“用戶”,通過關註微信,或者發卡的方式,把用戶能感覺到和購物中心的長期連接。但轉換為“用戶”後,千萬不要通過發送廣告的方式把用戶嚇走,而應該學習互聯網企業長期維護,運營,娛樂“用戶”。而這一點是線下傳統企業目前不願意但完全能做的。
b. 不能犯錯
小米在標榜自己的開發模式的時候:小步快跑,不斷叠代。簡單來說,就是不要怕犯錯,要一邊開發一邊跟用戶進行互動。谷歌在發布Gmail後接近十年的時間都帶有Beta的標記,而微軟仍然嚴格遵守著動輒一個項目幾千人進行封閉開發的模式。而在如米其林,強生這樣的大型外企,不斷試錯變成了一種奢望。因為大型企業都有著嚴格的KPI導向,嚴格KPI導向意味著不允許犯錯。不允許犯錯意味著每件事情都要能成功。
不允許犯錯的文化的背後肯定就是造假文化,在中國,幾乎每個人都是造假高手。很多品牌跑來找我,丁老師我們品牌微博幾十萬粉絲,但是每次內容就幾個轉發,怎麽辦?我說:粉絲假的吧?她不說話了。粉絲假,轉發假,找來的意見領袖(KOL)假。反正能把老板應付過去就可以了。
實際上,傳統企業也有社交媒體做的不錯的。比如杜蕾斯,其負責數字營銷的總監是丁哥的好朋友。他告訴我,杜蕾斯作為一家外企,之所以能把社交媒體經營的成功,是因為在這件事情上高層沒有進行嚴格的KPI考核。杜蕾斯母公司利潔時集團曾經是全世界最大的電視廣告投放公司,但在電視媒體走下坡路後,利潔時決意轉型社交媒體。
杜蕾斯的亞太區高層不懂中國互聯網,於是他們跟自己的營銷部門說,這里有一筆預算給你玩社交媒體,不要求每件事情都有回報,都要KPI,你們去玩兒吧。在高層這樣的授權下,杜蕾斯才能把社交媒體玩的如此風生水起,甚至不亞於任何互聯網企業。
互聯網瞬息萬變,其實傳統企業里面人才著實不少,是否能Empower,給更多的試錯空間?這是一把手們要思考的戰略問題。
c. 看低自己,覺得自己不會有粉絲
OPPO營銷負責人吳強曾經分享過OPPO自己的故事。他說當初在和微信合作之前,OPPO也不相信自己會有粉絲,他們以為只有小米這樣的才有粉絲,他們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態開始了微商城的合作。結果很快就增加了七十多萬粉絲,很多粉絲在OPPO公共號後臺留言,讓OPPO大出意外。原來我們也是有粉絲的。
至於杜蕾斯,的確看上去他的品牌調性在互聯網上很容易進行撩撥和傳播,但其實每個行業有每個行業的優點,杜蕾斯的路也是自己走出來的。每個行業,每個企業自己的互聯網轉型之路應該靠自己走出來。
難點二:體制
體制是束縛傳統企業轉型的另外一個難點。跨國公司會抱怨,我們中國區不獨立,很多事情受制於亞太區或者美國總部,很多事情我們向做沒法做,很多想開展的事情,既沒人頭又沒預算。
而民營企業則可能會抱怨他們體量太小,資源有限,雇不起昂貴的互聯網人才。
抱怨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實際上,現在很多的傳統企業都意識到了自己和互聯網企業相比較,響應速度過慢。創業家雜誌同樣是運營微博,從早上第一條微博7點左右發出到晚上12點最後一條微博,一年365天無休。成功成為創業類微博第一大號!反觀各大媒體,第一條微博都是編輯上班後9點以後發出,姍姍來遲,而那個時候大家都在上班,誰還有心情刷微博呢?
所以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想做。在今天這個瞬息變換,時時換頭條的年代,能否能建立起一個合適自己的體制,跟上用戶對信息的需求呢?無論是In-House自建,還是外包,關鍵是合適自己,對用戶負責,而不是應付了事。杜蕾斯也是用的一家初創的小公關公司才獲得如此驚異的成功,如果是為了應付,完全可以按照國際公司標準找一個不接地氣的大型4A公司。做的不好,也不會有風險。
難點三:操作
即便如此,在操作層面,傳統企業仍然是一頭霧水,無法下手。他們共同遇到的難點是
a. 缺少合適的人才
無論是大公司,小公司都有這樣的問題。甚至很多互聯網公司也一樣招不到人。互聯網發展的那麽迅猛,你到哪里去找現成有經驗的人才呢?
實際上傳統企業有個誤區,認為人才只要通過“挖”的方式,就自然會呼之即來揮之即去。所以獵頭是個很火的行業。但在今天知識快速貶值,技能日益更新的年代,大家面對的都是一樣未知的世界。如果少數人走在了時代的前面並快速的挖到了第一桶金,你又指望怎麽能挖到他來給你打工呢?
所以在人才這件事情上,要改變過往傳統不合時宜的招聘式或者獵聘式的方式,而是要有野心,抱負,大誌向並傳播出去,這樣無論是外聘人才,還是內部培養,人才都不會成為瓶頸。我這里說一個小故事。
昨天丁哥曾經多次提到過的一家成功轉型互聯網的傳統企業的市場副總裁來請我吃飯(暫且稱這家公司為K),讓我給他們打算打造的一個新的科技平臺提供點薄見。結果當我看到他們做的微信公共號的時候,著實吃了一驚。做的相當不錯,兩三個月時間沒做推廣已經做了8000粉絲了。我很驚訝,誰做的呢?就是我對面的另外一個小夥子做的。人才啊。
他說,丁老師我也是你粉絲,剛剛加入這家公司,原來我在W公司,和您曾經微博上互推過!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他曾經在W公司負責新媒體,K公司是他的合作夥伴。而合作過程中,他為K公司的遠景和抱負所折服,所以他毅然決然加入了K公司。K公司並沒有挖角,以至於他的加盟讓K公司市場副總裁給W公司老板發了好幾條短信澄清沒有挖角。
大體上公司總是有兩類人,想混日子的,和想做出改變的!所以一個公司想轉型,想改革,最重要的是能給想做改變的人機會。
b. 不了解互聯網,隔行如隔山
這句話不陌生吧!網上曾經有個同學更狠,說傳統企業如果轉不了,老板應該趕緊把業務賣掉,然後做新興企業的股東。現在還能賣個好價格,以後想賣都賣不掉了。
肯嗎?我估計大部分傳統企業的領導人或者創始人是不肯的。肯定很不甘心,憑什麽別人能做成,我們做不成呢?但在現實中,傳統企業在電商上一扔幾千萬,上億結果血本無歸的例子還少嗎?
不了解互聯網不應該是個理由。傳統企業也有傳統企業的優勢,很多互聯網人也不懂。他們如果想做互聯網和傳統結合的事情,也需要向傳統行業的人學習。要了解互聯網,獲得真實有價值的信息和人群,那就應該尊重互聯網行業的規律。
同樣以之前提到的K公司為例。該公司總部並不在北京,但為了能在營銷和公關上踏準互聯網節奏。該公司首先決定把公關和營銷部門放在離公司總部遠在幾千公里外的北京中關村,這樣可以離互聯網的企業,資源,人才近。然後該公司挖了一個業內的人成為公關總監,然後給他相應的權限進行新媒體的營銷和推廣。K公司的老板自己也經常和互聯網的業內大佬如張亞勤,李開複,張小龍進行高層互動。
其實把媒體和公關部放在北京已經不是什麽新做法,很多企業都這麽做。區別在於,過往的跨國公司可能請的人更多是熟悉傳統媒體,而現在需要請的人要熟悉互聯網媒體。
c. 找不到適合投放的媒體
很多企業還是習慣於投放廣告。一位丁哥的中學同學,她在一家知名法國公司做品牌推廣,她跟我說:她完全理解新媒體時代粉絲經濟的重要性,但目前讓總部改變並不容易。可是工作還是要做,品牌還是得盡快推出去。但找不到合適投放的媒體,之前的新媒體推廣也效果寥寥。
假設今天公關公司給你找了10個號推廣,你花了錢以後發現效果很差,那這10個號下次就應該成為黑名單。但實際情況是怎麽樣呢?下一次公關公司還是用這10個號,或者說,如果需要虛假繁榮,那就刷一些數據。轉發,評論,粉絲都可以刷,而且現在都可以以假亂真。大家都是粉飾太平,糊弄老板。
這麽說可能大家眾口一詞會批評公關公司,但實際上呢,做新媒體的小型公關公司普遍活的很艱難。客戶都要求60到90天的賬期,這讓小型公關公司現金流很緊,加上有些客戶會違約跑掉,而行業競爭又很激烈,很多小型公關公司都面臨著生存問題。
傳統企業市場部,品牌部作為甲方好日子已經過慣了,他們很難去體恤乙方生存的不易。而且當新媒體開始顛覆傳統媒體時,傳統企業會發現他們打交道的對象突然從高大上變成了屌絲和草根。而很多這些自媒體大號的經營者甚至不善言辭,長相貌不驚人,穿著屌絲;作為習慣高大上的市場品牌人員,你願意跟這些草根稱兄道弟交朋友嗎?
最後說說新媒體投放的衡量效果,看百度指數。如果你的投放百度指數產生了正向的增長變化,這就是成功的投放,如果沒有變化就是失敗的。聚美優品上市,陳歐自己說過一個真實的故事,開始的時候聚美花了一大筆錢買傳統廣告,陳歐發現百度指數壓根不動,市場部的人說這很正常。陳歐說,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花了錢百度指數不增加,這意味著根本沒有增加關註度。從此他就立下了規矩,所有的投放都必須以百度指數增加為考核標準。後來大家都知道結果了,從非你莫屬,到我為自己代鹽的視頻,一波波的造勢把聚美推上市。
所以資源不是沒有,而是你有沒有一個那個轉換的心態!是否願意尊重行業的規律。
破和立
說了傳統企業轉型的三個難點,思維,體制和操作;這些需要轉,需要破,但我們要立什麽呢?
1. 洞悉人性
什麽叫洞悉人性,就是了解人,講人話,不要講套話,廢話,官話;別端著,端著是一種病。
杜蕾斯天天調侃“性”,野獸派花店讓大家圍觀買花人的各種離奇的生活細節,成為粉絲調節劑,這些都是說人話,懂人性。段子手在2013年異軍崛起,留幾手動輒給網友負分,滾粗,卻粉絲大漲,這是迎合的新新人類的受虐性。
洞悉人性,就得活的真實,別讓虛頭八腦的文化毀了公司。前文所說的大公司和小公關公司的關系,如果合作夥伴活的普遍艱難,你就很難指望對方是認真做事,而不是糊弄交差。
2. 改變心態:From me to We
這里說到一個字“情懷”。這個詞當然不是羅胖子發明的,中國有一句古話叫“懷抱天下”。傳統企業應該從自己賺錢的那根筋走出來,從小我走向大我。如果能夠讓自己的生態體系,上下遊都收益,最後自己也就自然的收益。淘寶讓攝影師,模特,網店店主都賺到錢,那自己也就賺到了錢。
實際上很多外企在社會回饋上有很多的經驗。國內的民企和國企會比較缺少這方面的經驗。總體來說,不要僅僅站在自己的企業角度考慮問題,多考慮行業,考慮大眾,可能是我們今天轉型中需要的一個變化。
男生追一個女神,別僅僅考慮為她做事情。如果願意為她和身邊的閨蜜這樣一個小社交圈做事情,效果可能會好很多。大家會認可你成為社交領袖,她的閨蜜也可能對你交口相贊。
3. 多不如少
傳統企業都很喜歡多元化,或者同品類商品搞出很多個不同的型號,每個型號後都跟隨著一串英文數字。恒大集團靠足球成功,不過其多元化轉型我是相當的不看好。
今天信息的極大爆發,用戶沒有耐心去聽你嘮叨你的各有哪些好。如果你有一樣好,就能把生意做好。你看線下餐飲,賣小龍蝦的,烤魚的這些年都風生水起。為啥?一眼就讓人懂。
蘋果和小米初期都是單品爆款策略;凡客現在也重新回到了單品策略。在今天這個年代,單品爆款有很多的好處,流量容易集中,易於定位和傳播,SKU少,易於管理,同時還可以優化供應鏈。
連寶潔都在瘦身,裁了100個品牌,接近50%員工。寶潔CEO雷富禮說寶潔將會專註於包括汰漬洗衣液和幫寶適尿布在內的70至80個最大的品牌,這些品牌合計為公司貢獻了90%左右的銷售額,為其利潤貢獻了超過95%,其中23個品牌的銷售額在10億- 100億美元之間。意味著什麽?意味著寶潔有接近50%員工過去只貢獻10%的銷售額,5%的利潤。實在太扯了!
連寶潔都改變了,你還有什麽理由不改變呢?
4. 傳遞價值
品牌們都已經太習慣於洗腦型,灌輸型營銷。過去很有用,現在越來越難。不要只是想著做廣告,要傳遞價值。
樹立價值觀,讓用戶真心的認可你的價值。難點在於,有多少企業真正有企業使命和價值?或者說老板嘴上講過,但真正有多少是真心做,而不是糊弄員工和客戶。在我看來,絕大多數企業因為根本沒有自己的價值體系,所以在享受完中過往20年制度性解放的紅利後,舉步維艱。
什麽是價值?阿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是價值!微軟讓每個人桌面上有一臺電腦也是價值。
5. 體驗第一
逗比時代,端著你就輸了。今天男神和女神們紛紛在神和神經中切換自如,鄧超分手大師,不惜扮黑人,反串,跳艷舞。娛樂圈競爭激烈,貼近大眾,娛樂明星比普通品牌更早的了解大眾審美情趣的變化。別只是睬紅地毯,現在越是有名的明星,越願意取悅大眾。
實際上關於我們進入體驗經濟時代的命題已不是個新鮮事兒,無數的案例如海底撈等也老早就說的耳朵生繭。但是很多公司還是沒意識到“體驗”是一件什麽事兒。
當你用免費的微信,而不用短信的時候,運營商損失的不僅僅是短信收入,而是失去了一個跟用戶交互的機會。盡管運營商能夠在流量上賺錢,但不可避免運營商變成了管道上。你現在還會去運營商的官網交話費嗎?支付寶就可以搞定一切。你還會去電信營業廳辦理業務嗎?
同樣的情況在互聯網金融領域開始對銀行發起了巨大的沖擊。今天你對我愛理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網絡上的流行語最能說明真相。你不巴結用戶,想巴結用戶的多的是。而當你離你的用戶越來越遠的時候,用戶對你的品牌只會越來越失去感知。所以今天不僅僅要讓客戶體驗,還要想辦法讓更多不是客戶的人來體驗!制造驚喜,制造張力,應該是每個企業想方設法做的事情。
以上談了傳統企業轉型的難點和破局。問題又來了,這次不是問挖掘機技術哪家強,而是我想大家普遍對粉絲經濟和新媒體方面還有以下的問題:
a. 不同行業客戶面臨的挑戰並不相同,能否有更精細的行業性的研究和案例
b. 有沒有一個全面可參考的理論體系進行學習和參照
c. 沒有一個互助式學習社群
丁哥這次搬來北京,試圖能通過一個互聯網社區幫助更多的傳統朋友解決以上的問題。我堅定的相信未來是一個價值觀的年代,而不是賣貨的年代。未來是做人的生意,而不是做行業的生意。小米有幾千萬粉絲,就可以帶著這幾千萬粉絲到處走。
我希望你能加入丁哥一起來完成這麽一件我認為對中小品牌,創業者都極其有意義的事情:讓每個品牌都能有自己的粉絲!
----------
作者介紹:丁辰靈,國內知名的互聯網電商專家,科技自媒體人。2013年成為DCCI評選的科技自媒體30人。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電子工程系,並在美國斯坦福大學修讀過美國商業證書課程。歡迎關註他微信公共號:丁辰靈
【專欄】錘子系統引發蝴蝶效應:手機廠商破局應用商店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09/148262.html
i黑馬註:一位極具表演天賦的“理想主義者”,宣布告別舞臺、告別演講、甚至在微博禁聲,人生之悲莫過於此。來源:黑問社區
作者:玄安
12月6日,羅永浩在國家會議中心進行了《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創業故事》系列的第四場演講,羅永浩表示這將是其在公共場合做的最後一次個人演講。在此次演講中,羅永浩公布了兩款全新產品:白色錘子手機和Smartisan OS 1.3版本。在Smartisan OS 1.3版本的系統更新提示中,共列出6大主要變化,其中最不重要的第6點卻吸引了我的關註——“應用商店引入騰訊應用寶”。表面上,錘子系統接入騰訊系應用商店,意在彌補其系統平臺的應用商店能力的不足。在我看來,正是Smartisan OS最不起眼的更新內容,卻極有可能引發國內應用商店市場的蝴蝶效應。
縱觀國內相對成熟的應用商店產品,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互聯網巨頭布局移動互聯網入口的戰略級產品,主要有百度手機助手(91助手、安卓市場)、騰訊應用寶、360手機助手、淘寶手機助手等;
第二類則為手機廠商的預裝自有應用商店,主要有小米應用商店、聯想樂商店、華為應用市場、中興應用商店、三星應用商店、錘子應用商店等,我暫時把運營商自營的應用商店歸在這一大類,涵蓋移動應用市場、聯通沃商店、天翼空間等。
第三類相對寬泛,即移動互聯網相關領域布局應用商店的產品,比如豌豆莢、安智市場、應用匯、蘇寧應用商店、機鋒市場、UC應用商店、亞馬遜應用商店等等,可謂不勝枚舉。
第三方數據調研機構EnfoDesk易觀智庫發布的《中國移動應用分發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4年第3季度》報告顯示,2014年第3季度中國全渠道移動應用分發總量達286億次,百度系、360系和騰訊系三大應用分發平臺共占據86%的市場份額。
由此不難發現,3BT巨頭已基本形成對國內應用商店市場的壟斷態勢。有言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國內應用商店的格局似乎恰好適用。雖然百度、騰訊、360三足鼎立、割據國內應用分發市場,但潛在的最大威脅很有可能是手機廠商的自有應用商店。
首先,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市場研究機構 DIGITIMES Research 對中國大陸地區智能手機供應鏈與相關業者的調查統計,2014年第三季度,華為、小米、聯想三大手機廠商出貨量分別為1,480萬支、1,350萬支與1,010萬支,分列前三。
即使百度、騰訊坐擁數億用戶,但面對手機廠商季度千萬級的出貨量數據仍不能小覷。對於手機廠商,自有應用商店的新用戶開拓幾乎為零,其出貨量數據就直接代表著用戶規模的增加。而互聯網企業則相反,拉新用戶仍需在市場營銷方面大力投入,單人拉新成本更是高的可怕。
用戶規模使手機廠商擁有了進攻應用分發市場的資本,而自有系統則鎖定了一部智能手機的最底層管理權限。不妨舉個簡單的例子,筆者有一部紅米note,用於測試使用,手機內裝有360手機助手、騰訊應用寶兩款應用商店。一次,某款應用有版本更新,但手助、應用寶均為提示,只有小米應用商店提示更新。分析後發現,原來MIUI系統的清理功能,點擊後會清理上述APP進程,進而阻斷其與服務器之間的交互,用戶只能通過設置“白名單”解除。
那麽問題來了,用戶大都是“小白”,這種情況怎麽選?我估計很多用戶都會選擇小米應用商店,只有少部分“忠粉”會認準一款應用商店。手機廠商定制ROM的優勢瞬間凸顯,底層ROM權限最高。如果說應用商店是移動互聯網入口的入口,那ROM無疑成為移動商店的入口。比權限、比底層,擁有獨立ROM的手機廠商絕對更具主導權,我也恍然明白為何小米越獄那般困難了……
目前國內手機廠商中,我相對看好小米。小米產品矩陣與蘋果最為相似,出貨量更是持續攀升。我曾相對片面的推測,小米若成為中國的蘋果,小米應用商店便可成為下一個APP Store,成為老牌應用商店的最大威脅。當然,這里我忽略了系統平臺、現實格局等必須的客觀條件,我想表達的核心則是,當某手機廠商份額量級達到某點時,便會導致應用分發市場格局質的變化。
面對手機廠商的潛在威脅,國內互聯網巨頭早已提前布局,騰訊更是先發制人。羅永浩的錘子Smartisan OS 1.3版接入騰訊應用寶,而三星也在使用類似的合作模式,其應用商店同樣接入應用寶。不得不說,騰訊的嗅覺更加敏銳,已提前布局手機自有應用商店這塊藍海市場。
羅永浩“最後一次個人演講”黯然落幕,蝴蝶效應卻在應用商店中逐漸顯現。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TCL通訊中國區高管因病離崗 手機業務破局難題待解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7304.html
TCL通訊中國區高管因病離崗 手機業務破局難題待解
一財網 李娜 2015-06-25 21:01:00
業內人士指出,王激揚一直希望TCL手機中國區業務能夠獨立,以加速機制轉變,更適應中國市場的打法,但目前來看,這個想法在整個TCL集團的運行機制下,並不現實。
近日有消息稱,TCL通訊(02618.HK)中國區高管將進行調整,COO王激揚博士因傷病將離崗三個月,其掌管的TCL通訊中國區業務,將暫由TCL通訊CEO郭愛平接管。
6月24日下午5點,王激揚在微博上也對該消息予以確認。他寫道“確因身體原因,接下來一段時間,我會進入治療和鍛煉模式。這一周多時間,手頭的工作已經順利交接,兄弟們繼續努力,爭取取得更好的進展,期待身體恢複後,再並肩作戰,感謝內外朋友、合作夥伴大家對我的關心。”
“未來將視恢複情況決定什麽時候回來,休假期間他還是會參與公司的一些重要決策。”TCL通訊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jpg)
TCL集團副總裁王激揚
王激揚,TCL集團副總裁,於2001年3月加入TCL,2011年1月至今,任TCL集團副總裁。主要負責TCL通訊運營工作、全球移動終端事業部研發管理以及中國營銷本部的全面工作。
從2012年回歸中國市場開始,王激揚就主要負責了中國區業務的調整與銷售策略制定。
在截止2015年3月31日的第一季度業績中,TCL通訊實現營業收入66.9億港元,同比增長 21%。母公司所有者應占利潤為1.85億港元,同比增長5%,其中智能終端總銷量按年上升54%至970萬臺,占該公司總銷量的62%。
“直至2014年TCL通訊在全球全年手機及其它終端產品累計銷量達到7349萬臺,同比增長達到33%,其中中國市場銷量共計760萬臺,同比增長58%,主要是得益於4G產品的快速跟進和運營商市場的布局,2014年TCL手機國內銷售從年初的十幾萬臺實現年底百萬突破。”王激揚不久前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在增長最大的運營商市場,TCL從年初排名20名以外,目前已經進入運營商省分公司的定制體系整體排名前八,重點省份進入前四的業績,成功躋身運營商合作第一陣營。
事實上,隨著外界環境的驟變,以及TCL向服務轉型的雙+戰略落地的急迫,TCL手機中國區背負的期望值越來越高。
“在一些廠商主動或被動放棄運營商市場的時候,我們選擇繼續深耕運營商市場。”王激揚對本報記者說。
對於海外市場,王激揚表示,今年除了鞏固壯大運營商市場外,TCL還會開拓開放市場和自建電商渠道,將在發展海外電商渠道這一塊進行重點布局。會更多地從電商銷售體驗、產品、營銷方式等方面來對線上線下渠道進行區隔。
但相比於同行晚了一個節拍的TCL來說,電商渠道的開拓並不容易。
今年5月TCL通訊推出兩款高性價比4G手機,與中國電信聯手的“樂玩”,四核5寸屏售價499元,以及麽麽噠3S,八核全網通,支持眼紋識別,售價僅為799元。但是隨後不久,配置相似屏更大的魅藍NOTE2和大神F2就以799元和699元上市,甚至有更多小品牌把價格拉到了599和499,直接導致麽麽噠3S銷量達不到預期。
此外,TCL雖與中國聯通(600050.SH,00762.HK)沃易購達成戰略合作,但目前僅處於開始階段。
“TCL手機中國區業務已經處在一個非常嚴峻的時期,想要找到一個有力的破局點,還需要TCL通訊有質的變化。”業內人士指出,王激揚一直希望TCL手機中國區業務能夠獨立,以加速機制轉變,更適應中國市場的打法,但目前來看,這個想法在整個TCL集團的運行機制下,並不現實。
編輯:邊長勇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全球最大貿易協定破局 背後角力戰
2015-08-10 TCW
|
|
「二%毀了九八%」,這是史上最大規模的貿易協定——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寫照。七月底十
二國部長的最終回合談判,大部分議題雖已有共識,卻卡在新藥專利、關稅等少數議題上而未達成協議,TPP的未來也成了未知數。事實上TPP這次功虧一簣,
正是政治考量凌駕經濟的結果。 充滿政治味: 美國藉TPP,排除中國 由美、日主導、涵蓋全球四成國內生產毛額(GDP)的TPP,表面上是貿易協定,背後卻充斥著政治。這個被美國政府定位為「平衡美國在亞太的戰略地位」的協定,一開始就排除亞太區最大製造工廠與市場——中國。
TPP成員裡,馬來西亞、越南、日本甚至美國,其最重要的貿易夥伴都是中國。未來可能加入的如台灣、菲律賓、韓國等成員,也都和中國有密切經貿往來。號稱
跨太平洋的TPP,卻把太平洋地區這個最重要成員排除在外,正如《經濟學人》所形容,沒有中國的TPP是個「巨大缺憾」。 其次,TPP表面上要降關稅,骨子裡卻有不少保護主義者的「潛規則」,美國堅持引進的「從紗開始」(Yarn Forward)就是一例。 「從紗開始」的規定,是指廠商不只要在成員國內完成加工,就連原料來源也要從成員國進口,否則即使產品出口到成員國,也無法享有關稅優惠。以成衣來說,從紗、布、縫線等製造原料到最後成品,都要在成員國間完成。美國將其引進TPP,乃是為保護其國內的紡織成衣業。 有道德風險: 美國引進仲裁,恐不利競爭
《紐約時報》引述一位香港女性內衣製造商馮煒堯的話,由於TPP,他考慮將工廠搬到越南。雖然越南只有廉價勞力,但因為它是TPP成員,包括美國在內的其
他成員國,有棉紗及棉布料產業。因此像馮煒堯這類製衣商,可在越南設生產基地,從美國進口布料,製成服裝後對美出口,以享有低關稅優惠。
對台灣來說,目前紡織業主要出口品,乃是紗線與布料。若不能成為TPP
一員,其他成員國廠商向台灣購買這些原料的誘因就會下降,紡織業出口將受影響,廠商外移誘因也大增。紡織業去年為台灣創造超過八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
四百億元)的外匯,是台灣第四大貿易出超的產業,雇用超過十四萬名勞工。若失去此動力,對台灣經濟將有不小影響。 TPP另一特點,乃是美國引進的「投資者——國家爭端解決機制」(ISDS)。過去跨國公司至開發中國家投資,有時會遭當地政府打壓,這個機制允許他們申請建立一個國際仲裁小組,對該國政府提起訴訟要求賠償。 在尚未法治化的國家,當政者動輒拿跨國企業開刀——如委內瑞拉前總統查維茲,這種機制或有意義。但TPP的成員如美、日、星、加等國,本身已有完備法規,跨國企業在這些國家經營的政治風險不高,ISDS也無迫切必要。 但用ISDS保護跨國企業,卻會造成「道德風險」——既然有此機制保護,跨國企業對別國的投資,將更不謹慎。這和政府補貼虧損的企業,於是企業就會胡亂投資一樣。 同時,這個機制也會被跨國企業用來打擊其他對手。近年來Google在歐洲面臨的反壟斷官司,就是其美國對手利用歐洲的反壟斷條款發起的。ISDS讓有心企業可用來打造人為的市場進入障礙,這反而不利市場競爭。 最後,TPP還把勞工、環境、人權等議題捆綁在一起。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說:「(TPP)每個成員國須避免雇用未成年勞工,以及在不安全的場所工作。」該協定還特別要求越南要遵循國際勞動條件,成立有民主集體協商機制的工會。 協定管很寬: 保護主義條款變企業阻礙 此外,TPP還有環境保護專章,對過度捕魚、林木盜伐、野生動物盜獵均有規範,充份彰顯其「什麼都要」的特色。這自然也是政治運作的結果。 對台灣來說,雖然經濟部宣稱,加入TPP等於一次和十二個國家簽署貿易協定,但TPP當中,卻有諸多政治干預與保護主義條款,恐怕會讓企業經營時,遭遇更多政府有形之手的阻礙。 如今TPP因政治因素而無法達成協議,對台灣最大啟示或許是:「讓政府歸政府,讓市場歸市場」。避免TPP政治條款妨礙經濟運作,才是這個協定能帶來的最大好處。 【延伸閱讀】8國各有主張,讓協定難達陣?TPP各成員國談判主要爭議 1.加拿大:拒降乳製品進口關稅,以保護國內酪農 2.美國:主張專利藥期限十二年,以保護國內藥廠 3.日本:拒降稻米進口關稅,以保護國內農民 4.越南:被TPP要求其政府改善勞動條件,包括可成立工會 5.馬來西亞:被TPP要求限制對國有企業的補貼,但該國主張政府可補貼 6.澳洲:主張縮短專利藥期限至五年,以協助國內學名藥業者 7.紐西蘭:要求加拿大降低乳製品關稅,以協助國內酪農出口 8.智利:主張專利藥期限零年,以避免國內藥價波動 整理:楊少強 |
比亚迪破局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509/t20150907_756850.htm
迅猛增长的汽车业务曾一度将比亚迪的业绩推至巅峰,但自信满满、盲目扩张的王传福很快遭遇了“滑铁卢”。
近5年来,比亚迪围绕汽车业务进行战略转型,经营大势已基本逆转。比亚迪的核心策略是,加速电池业务与汽车业务的协同整合,剥离非主营业务资产,将资产重心配置于新能源汽车业务。同时,王传福巧妙施展财技,将融资工具运用到极致,缓解资金压力。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井喷式”增长,比亚迪产能布局遥遥领先同行。王传福又一次站在“风口”,昔日首富能否借势再登财富巅峰?
杜冬东/文

2015年上半年举行的第19届深港澳国际车展,车模明显减少,但镁光灯下的比亚迪新款SUV车
型“唐”格外炫目,引来大批到场者围观。“唐”外观设计个性大胆,车身侧面印有“542”标识。这组数字代表了比亚迪的一个全新车型系列定义:“5”代表
了百公里加速时间为5秒内,“4”意味着四驱,而“2”则代表了百公里的综合油耗在2L以内。比亚迪表示,新车先期推2款车型,售价区间为
27.98-51.88万元。新车可享受国家3.15万元/辆的新能源补贴,而地方政府(北京除外)也会比照国家标准按1:1给予消费者现金补贴,同时免
征购置税和车船税。
“唐”是继比亚迪推出新能源汽车“秦”之后的又一款新车型。2013年12月,比亚迪推出了针对个人消费者的双模电动车“秦”,凭借其5.9秒
的百公里加速成绩、1.6L的百公里平均油耗及汽车智能平台,在动力性能、节能减排和驾乘体验等方面的优势,获得热烈的市场反响,迅速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
销售冠军。
2014年年报显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9倍,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倍,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位居榜首,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
市场份额更是遥遥领先,稳占市场领导者地位。根据OFweek新能源汽车网统计,2015年前6个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2.2万辆,同比暴增
203.8%。其中,插电混动轿车“秦”以1.64万辆的销售量再度卫冕新能源汽车销售冠军,超出排名第二位的东方标致近1.1万辆。
“新能源汽车收入在2015年会继续倍增,至少要做到150亿元。在国家多重政策支持之下,2015年比亚迪将推出一系列新能源车型。”王传福在比亚迪2014年全年业绩布会上放言。
2015年6月4日,比亚迪通过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募集150亿元投向新能源汽车市场。20天后,王传福再减持套现17.5亿元,并全额无息借予持股计划的97名员工,帮助公司激励骨干员工、以利益捆绑核心团队。
系列高调的动作显示,比亚迪正向新能源汽车市场高歌猛进。依靠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强劲增长,曾在燃油汽车市场铩羽而归的比亚迪,正在走出当年的经营困局。
深陷困局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王传福在深圳创立了比亚迪公司。只用了不足10年时间,比亚迪创造了亚洲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王国”,成为全国引人
注目的民营企业。2002年7月,比亚迪股份(01211.HK)在港交所主板上市。随后,比亚迪业务向手机代工领域延伸。2007年3月,比亚迪将该项
业务分拆出来,以比亚迪电子(00285.HK)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为突破产业瓶颈,2003年,比亚迪以2.69亿元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公司77%股
份,进军汽车业。2011年6月,比亚迪(002594)在深交所挂牌,完成了H股与A股的两地上市。经过数年发展,比亚迪形成了电池、手机代工、汽车三
足鼎立的业务格局。
比亚迪进军汽车行业,展示出王传福过人的投资眼光。数年之后,中国汽车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比亚迪汽车业务顺势崛起,“电池大王”王传福晋级
“汽车新贵”。2008年开始,比亚迪的汽车业务呈现跳跃式增长,销售额从2008年的92.71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226.4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
达56.29%。比亚迪汽车销量位居全国同行前十,成为当时增速最快的车企。
迅猛增长的汽车业务,成为比亚迪业绩增长的引擎,并占据比亚迪的半壁江山(图1)。2007-2008年,比亚迪的营业规模仅为200多亿元;2009-2011年,已实现了向400亿元的跨越,并稳定在400亿元之上。汽车业务将比亚迪业绩推送至巅峰。

比亚迪在汽车市场势如破竹,让王传福自信满满。2010年,在之前两轮大举扩张的基础上,比亚迪再斥重金、长驱直入,制定百万销量目标。然而,当年的汽车销售表现令王传福大失所望。2011年比亚迪的汽车业绩增速大幅下滑,到2012年已近乎停滞。
兵困汽车市场,使比亚迪的经营陷入困局(表1)。2011年,比亚迪营业收入仅同比增长
0.78%,营业利润同比大幅下降49.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45.13%。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创近三年新低,资产负债率攀升至
近三年新高。2012年,由于汽车业务不景气,加之手机代工业务也出现12.51%下滑,比亚迪当年营业收入出现有史以来的负增长(-4.04%)。

认错反思
回过头看,比亚迪汽车业务2010年之前的迅猛发展,主要受惠于当时中国汽车业的爆发式增长及政
府的产业政策刺激。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推出了汽车行业经济刺激政策,如购置税优惠、以旧换新、汽车下乡、节能惠民产品补贴等。
2009-2010年,中国汽车行业快速增长,汽车市场呈现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表2)。在此背景之下,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企业2009、2010年的销量
皆获得长足发展,比亚迪更借势迅猛“崛起”。

2010年,基于2009年销量的翻倍增长,自信的比亚迪开始了战略性扩张。当年,比亚迪进一步
扩张产能,在2009年的基础上产能增长75%,年产量提升至76万辆(表3)。此时,燃油汽车市场的瓶颈很快到来。随着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而推出的振兴
汽车行业的系列政策于2010年底结束,2011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增长显著放缓,其中部分月份的销售情况甚至比前一年同期下跌。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
计数据,2011年汽车产销量约为1842万辆和1851万辆,产销量增速为近13年来最低。

汽车业务的盲目扩张、对市场增长前景的错误判断以及对自身的销售能力过分自信等因素,直接拖累了比亚迪。2011年,比亚迪汽车业务的在高增长
时期所掩盖的矛盾(特别是与经销商之间的矛盾)集中爆发,一些潜在的问题也更加凸显出来—销量迅速下跌、经销商退网、销售主帅离职、曲线裁员潮、利润巨幅
缩水、央视曝光“气囊门”……在2012年比亚迪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王传福称,“2010年比亚迪产能扩张75%的决策显然是错误的”,“只不过当时
的辉煌掩盖了问题,如今我们要为过去犯下的错误埋单”。
战略方向选择
面对难看的成绩,王传福不得不重新审视比亚迪的战略。
从业务结构看,比亚迪一半是由电池业务和手机代工组成的非汽车业务,另外一半则是汽车业务(图2)。

非汽车业务板块的经营比较稳定。电池业务是比亚迪的起家业务,该板块业务规模维持在50亿元上下。2009年以来,比亚迪的电池业务每年增速约
为10%。手机代工业务的规模也稳定维持在200亿元左右。从营业收入粗略估算,电池业务、手机代工的营业收入占比分别约占10%、40%。同时,非汽车
业务板块业务的资产回报率相对平稳、且不高。数据上看,手机代工板块业务的毛利率约为10%-13%;电池板块略低,约为10%。在三大业务板块的布局
下,非汽车业务板块的相对稳定,可为汽车业务的经营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同时,由于该项业务的资产回报率较低,也为比亚迪在全局范围内重新配置资产提供了空
间。
从汽车业务板块看,比亚迪在汽车业务的困境主要源自传统燃油汽车产品。2008年以前,比亚迪的汽车产品全部为传统燃油产品。比亚迪过去的快速
增长,也集中来自传统燃油汽车(归属于F3系列的F3DM除外,其属于新能源汽车)。例如,F3、F0、F6三款燃油汽车产品,在2008-2010的三
个年度中,分别占据了营业收入的92.86%、94.61%、78.49%。随着市场变化、政策调整,正是传统燃油汽车产品使比亚迪的汽车业务陷入泥沼。
然而,随着环境污染及能源供应压力的加剧,电动汽车作为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解决方案,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在产业转型的大势之下,国家相继推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系列政策(表4),激活了新能源汽车的广阔市场空间。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比亚迪发展新能源汽车,至少有两项有利条件。一是,从整体的业务布局看,比亚迪是国内动力电池行业龙头企业,在动力电池领域拥有相当的技术积累
及产能储备。从新能源汽车的整个产业链看,动力电池是最核心部件之一,是关系整个产业发展的最关键环节。将汽车业务与动力电池整合,发展新能源汽车具有明
显的协同效应。比亚迪转型发展新能源汽车一举两得,不仅可发挥其动力电池领域的优势,也可消化传统汽车领域的产能投入。二是,经过数年探索,比亚迪在新能
源汽车领域有较强的积累。2008年12月,比亚迪的首款双模电动汽车F3DM发布,2009年2月正式推向市场。2010年3月,比亚迪开始销售E6两
款新能源汽车。截至2011年6月,F3DM实现销售收入2944万元,E6实现销售收入1337万元。此外,比亚迪F3DM、E6等多款新能源汽车还获
得官方不同程度的认可。
王传福对新能源汽车寄予厚望,将比亚迪的战略重心转向新能源汽车。2010年在传统燃油汽车市场
失算,王传福便已开始谋划战略转型。比亚迪2012年年报指出“2012年是比亚迪战略调整期的最后一年”。事实上,2012年的转型成效不尽如人意。在
2012年年初举行的第一次临时股东会上,王传福表示,“直到2013年,比亚迪都将一直处于调整期”。
聚焦新能源汽车
确定转型方向后,王传福对比亚迪的战略进行了调整,使之更聚焦于新能源汽车业务。
加速动力电池与汽车业务的整合
其一,将电池业务板块的重点转移至磷酸铁锂电池(铁电池)开发,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相协同。比亚迪的动力电池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镍电池产品和
磷酸铁锂电池(铁电池)。其中,锂离子电池、镍电池产品广泛应用于手机、相机和玩具等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而磷酸铁锂电池(铁电池)主要应用于电动汽车
等。比亚迪近年推出的电动汽车E6、电动大巴K9均采用了磷酸铁锂电池(铁电池)为动力。比亚迪2011-2013年年报均指出“集团进一步加大磷酸铁锂
电池(铁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电站”。2014年年报指出“本集团继续提升铁电池的能量密度并降低成本,进一步提升新能源
汽车的整体竞争优势,并同步研发更高能量密度的新型电池,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
其二,缩减磷酸铁锂电池(铁电池)之外的动力电池项目投入。2013年3月,比亚迪将“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的4亿元投资额缩减至1.81亿元。
2011年至今,比亚迪先后在A+H股上募集资金143.24亿元,明确投资于磷酸铁锂电池(铁电池)项目及新能源汽车开发。经过上述两大业务板块整合,约占比亚迪总资产规模60%的动力电池和汽车两大业务资产聚焦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
剥离非主营资产,转投至新能源汽车
王传福对比亚迪三大业务板块的资产做了重新配置,将手机代工、电池等非汽车业务板块的部分资产出
售或剥离(表5),将超过30亿元的“弹药”转投至汽车板块业务。如,2015年4月,比亚迪将其全资子公司“深圳市比亚迪电子部品件有限公司”(简称
“比亚迪电子部品件”)100%股权出售给合力泰(002217)。合力泰支付对价23.05亿元,其中17.3亿元以股票支付,5.75亿元以现金支
付。交易完成后,比亚迪持有合力泰12.3%股权,同时获得5.75亿元现金。比亚迪电子部品件,原主营手机部件及组装等业务,2014年贡献了
30.53亿元营收、1.92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高达49%、143%。比亚迪公告称“此举为强化集团的战略聚焦,优化集团的资产结构和资源配置,
推动集团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业务”。王传福忍痛割爱,主动剥离该项资产,旨在战略聚焦新能源汽车业务。
在技术、产品及市场取得突破
技术方面,比亚迪推出“542战略”,重新定义汽车的性能、安全、油耗标准。该战略中的“5”代
表百公里加速5秒以内,“4”代表全面极速电四驱,“2”代表百公里油耗2升以内。这意味着,比亚迪旗下的新能源车型今后都将达到这一标准。2015年1
月,比亚迪正式推出“三擎双模四驱”SUV车型“唐”。官方称“唐”百公里加速时间为4.9秒,成为实现其“542战略”的首款车型。比亚迪称,在
2015年二、三季度将陆续推出“宋”、“元”两款SUV车型。
产品方面,比亚迪实施“7+4”布局,使新能源车型覆盖7个主要目标市场(私家车、公交车、出租
车、环卫车、城际间客运车、物流轻卡车、建筑工程车)及4个特种车市场(仓储、机场、矿山、港口的专用车辆),实现对交通运输工具的全面覆盖。截至目前,
比亚迪已在私家车、公交车、出租车三个领域推出6款新能源汽车产品(表6)。

市场方面,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在深圳、南京、长沙等国内城市取得突破。主要原因,一方面比亚迪紧跟政府产业政策,降低成本。中央出台系列扶持政
策后,部分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给予财政补贴。如,2015年1月上市的“唐”,可以享受3.15万元/辆的新能源补贴,且地方
政府(北京除外)还将进行1:1的等额补贴,此外还可以享受免征购置税、车船税。2012-2014年,比亚迪的政府补贴项目收入累计达20.16亿元。
从披露情况看,比亚迪获得的补贴项目包括深圳新能源产业发展补助、长沙纯电动客车产业化项目财政贴息、电动汽车车载DC-DC项目补助、节能汽车生产扶持
奖励、新能源产业扶持基金等,来自各个城市。
在政府的支持下,比亚迪还在上述地区布局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筹建新能源汽车工厂,目的为聚焦当地新能源汽车市场。比亚迪现有11个生产基地,
其中规模最大的4座车厂设在深圳坪山本部(E6和腾势);“秦”则在西安;大巴K9主要在长沙,在南京、天津、广州都有设厂。同时,比亚迪大力新建小区和
停车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解决充电设施不足的问题,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
另一方面,比亚迪与当地公交公司合营,整合资源,迅速占领公交车市场(表7)。2010年3月,
比亚迪与深圳巴士集团共同出资设立“鹏程出租”,分别持股45%和55%,双方对“鹏程出租”共同控制。该模式运营成熟后,已推广至南京、天津、杭州等
地,成为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利器。截至2014年,比亚迪已在深圳、杭州、广州、武汉、青岛等地成立了21余家新能源汽车运营公司,持股比例各有不同。

上述系列战略举措,使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取得成果。2014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9倍,收入同比增长6倍,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连续位居第一,其中在插电式混合动力的市场份额更高达49.6%,遥遥领先同行。
大势逆转
经过几年的战略转型及资产的重新配置,比亚迪已基本走出困局(图3)。2013年,比亚迪的营业
收入已突破500亿元大关,2014年同比继续增长10.09%。2015年第一季度比亚迪再传捷报,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30.35%;利润总额同比增
长72.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幅更高达910%。同时,比亚迪还称2015年上半年的净利润有望较同期增长33.08%。

在2015年上半年股市极端变化的大势下,比亚迪A、H股股价总体保持相对平稳。6月4日,比亚迪通过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融得150亿元资金。某种意义上理解,比亚迪的发展战略已经得到投资者的相当认同。该项募资“一箭双雕”,对比亚迪扭转大势,无疑是项重大突破。
一是解决面临的短期资金压力。募集所得40亿元资金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偿还银行借款,称得上是“久旱逢甘霖”。身处困境、加之持续投资,使得
比亚迪近5年维持在高资产负债率上运行,运营成本高企。截至2015年一季度,比亚迪资产负债率达到68.49%,其中短期借款
109.97亿元、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68.26亿元,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高达81.83%,短期偿债压力较大。这笔资金将减轻王传福短期的资金压
力,使之轻装上阵。
二是注入长期业务增长的动力。募资将有60亿元投向比电池扩产项目,50亿元投向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两个项目均是投资用于发展新能源汽车业务。这使得比亚迪战略更加聚焦,业绩增长动力更加强劲。
财务助力
在困境中转型,加之王传福急切取得突破,比亚迪对资金需求异常强烈。比亚迪的对外投资额,从2012年的不足10亿元,增至2014年的141.35亿元。
王传福不得不在财务层面辗转挪腾,将股权、债权等融资工具运用到极致,才得以解除现金流之困。
把握时机进行A+H股融资
2011以来,比亚迪通过股票IPO和发行公司债券,在A股及H股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近300亿元(表8)。上述融资项目的顺利完成,得益于王传福巧妙利用时机。

2011年比亚迪先后三次融资,获得54.2亿元资金。尽管在A股IPO的实际募资比预期额度21.92亿元少7.7亿元,但已是当时最后的融
资机会。比亚迪2010年在汽车市场马失前蹄,但是当年的营收增速依然达到17.84%,加之2009年48.28%、2008年30.72%的营收增
速,为其顺利融资留有机会。但2011年、2012年的经营情况继续恶化,营收增速分别降至0.78%、-4.4%,直接反映在当年的财报数据上。上述融
资项目如再推迟半年,王传福的如意算盘只怕要落空。
分析近5年的融资不难发现,比亚迪避开了业绩达到冰点的2012年。2013年总体经营复苏之后,比亚迪继续发行公司债券、H股股份,融资高达63.42亿元。2015年上半年,依托漂亮的新能源业务“成绩单”,更是大手笔融资180亿元。
事实上,资本市场一直是王传福的福地,比亚迪在A+H股融资屡试不爽。2002年7月,比亚迪在香港主板上市,市值超过百亿人民币。同年12
月,分拆出来的比亚迪电子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2009年7月,比亚迪向巴菲特旗下中美能源控股公司定向增发2.25亿股H股股份,更是名噪一时。
近5年的7次融资中,王传福组合使用股票与债券,分别融得200亿元、100亿元,其个人持股比例从2011年的24.24%稀释至目前的20.69%,在确保自身实际控制权的情况下,高效配置资金。
以净资产担保获得银行贷款
非汽车板块业务的稳定经营,为比亚迪顺利融资奠定了基础。比亚迪以净资产作为担保,获得银行大量的授信额度及借款,满足了经营资金需求。如,2012年11月,比亚迪推出“零元购车”的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推动该项计划的资金正是来源于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
数据显示,2012-2013年,比亚迪为下属各子公司经营提供的银行担保额度占净资产的比例从68.96%上升至76.45%。截至2014年,比亚迪对控股子公司、控股子公司相互之间提供担保的额度达到237.97亿元,占当年审计净资产的93.82%。
比亚迪的短期借款从2012年84.18亿元快速飙升至2014年126.76亿元(表9)。分
析其短期借款的结构发现,在抵押贷款、保证贷款、信用贷款三类短期借款中,由净资产作为担保获得的保证借款占最大比例。如,2014年的保证借款金额为
89.61亿元,占当年126.76亿元短期借款的70.69%;2013年的保证借款为78.16亿元,占当年短期借款的63%。这意味着,以净资产担
保在比亚迪的短期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将未分配利润滚存作运营资金
2011年以来,比亚迪董事会均对当年利润不进行分配,而是将未分配利润滚存至下一年度作为运营资金。仅2013年,比亚迪在当年5.53亿元
的利润中提取1.17亿进行分红。连续4年滚存未分配利润,为比亚迪补充了高达22.36亿元的运营资金。比亚迪2014年年报称“2015年是新能源汽
车行业发展迅速的一年,公司将陆续推出多款新能源汽车车型,所需配套资金将相应增加,综合考虑公司目前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以及公司的长期发展需要,对公
司2014年度利润不进行利润分配,也不进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未分配利润累积滚存至下一年度,以满足公司一般营运资金的需求”。
处置非主营业务资产提供现金
比亚迪处置非汽车业务之外的资产,虽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战略转型,但同时也为其财务调整提供了相当的空间。2011年开始,比亚迪先后四次出售佛山金辉、榆林比亚迪、比亚迪电子部品件等资产,直接获得现金超过13亿元(见上表5)。
再次腾飞?
2015年3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销两旺,分别同比增长2.8倍和3倍。根据券商估算,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有望达到132万
辆,市场价值将超过7500亿元。据国际能源署测算,今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11万辆,到2020年有望达到690万辆,市场空间巨大。随着新能源汽
车投资的增速,加之充电桩补贴、“十三五”新版补贴方案逐步落地,今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或再升温,迎来“井喷式”发展。
2015年5月以来,10余家上市企业宣布或者计划增加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入(表10)。从新
能源汽车领域的产能对比看,比亚迪已遥遥领先同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暂无匹敌者。比亚迪称,今年计划销售新能源汽车6万-7万台,其中K9大巴约5000
台,私家车5万台以上。

随着王传福的战略棋局如意落地,比亚迪的业务布局已更为完善。手机代工板块,根据Gartner预测,2015年全球手机出货量将增长至
19.4亿部,智能手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比亚迪的手机代工业务今年增速有望达到30%以上。在汽车业务板块,新能源汽车业务之外,比亚迪在传统燃油汽车
业务中重点生产SUV车型。在SUV市场强势崛起的契机之下,比亚迪的SUV车型S6、S7销量保持快速增长,有望对冲其他车型的下滑趋势。多家券商分析
认为,随着动力电池与汽车业务加速整合,新能源汽车业务高速增长,比亚迪或将再次腾飞。
风口之下、政策激励,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曾在传统汽车市场风生水起的王传福,趁势问鼎首富宝座。又一次身处“风口”的王传福,能否再次登上财富巅峰呢?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欲查看其他资本圈精英评论,请下载并登录“新财富酷鱼”和我们互动。
看中國購物中心破局2016 如何走出中國特色之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26/153486.shtml
導讀 : 第一步為地產主導,第二步為運營主導,第三步是基金主導,那是真正的國際趨勢。

全渠道的核心是真正回歸消費者主權
在談全渠道之前,我還是想重新定義一下O2O。我自己理解,全渠道本身就是線上和線下(不管是線上到線下、線下到線上,還是線上+線下),它絕對不是割裂的,歸根到底是一種融合的關系,這就是全渠道零售的內涵。我個人認為,應該更多地倡導全渠道,而不是現在常說的O2O。某種意義上來說,在購物中心和商業地產圈談O2O似乎更加概念化。不過,在中國凡是有一些概念化的東西傳播可能會很快;與此相反,比如說全渠道,從零售角度它更專業、更準確,跟消費者、跟用戶的結合也更緊密,概念化也沒那麽強,但在專業角度去傳播的時候,反倒速度是比較慢的。這一點從商業地產、購物中心和零售業對比角度去看,商業地產O2O談得多,購物中心談全渠道更多一些,而到零售業,談全渠道可能會更多。
某種意義上說,從O2O到全渠道,可能恰恰就是反映你看重的是概念還是本質,甚至於到最後你是以誰為中心。以我自己的理解,全渠道零售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說的消費者主權,就是以客戶為中心的思維方式 。我自己的理解是,消費者的選擇越來越多了,你能做到全渠道,無非就是為了讓消費者無論在任何時候、用什麽樣的方法都能想到你,找到你,消費你。
當然在談到全渠道的時候,我們也會看到,似乎全渠道又有被神話的感覺,實際上全渠道就是一種回歸,讓消費者在任何心態、環境、條件下,都能夠產生一種消費上的黏性和連貫性,這是全渠道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也是能夠解決的問題,它可以使消費者最終選擇的概率得以加大。
我這次在英國考察時受到一個啟發。英國有一家商場,線上的商場可以為每一個品牌下單,你可以理解成購物中心自己的網店,只有在購物中心開店的品牌才會在購物中心網站上出現。消費者可以隨時下單,下單後可以選擇到購物中心提貨的時間,提貨的時候,你會得到價格上的折扣。這家購物中心老總給我的解釋是,消費者在網上買了一樣東西,到購物中心提貨的時候,他可能還會喝杯咖啡,也可能會順便吃一頓飯。消費者在購物中心網上下單,實際上得到的價格已經不僅僅是同品同價,在實體店提貨,比在網上的價格還低、還更優惠,自然線下競爭的優勢就非常明顯了。
中國購物中心百貨化解讀
我們原來認為購物中心離全渠道很遠,因為很多人對購物中心的理解是做物業管理,跟商品沒有關系。但我覺得,目前階段在業態之間界限不是很清晰的條件下,還是要從消費者選擇的意願去分析,消費者希望購物中心提供的不僅僅是一個空間,招來品牌商來做生易,消費者更希望購物中心能給出一定的引導。某種意義上說,購物中心可能需要承擔起和百貨一樣的功能。如果讓購物中心完全去做物業經營,對消費者來說體驗感可能會非常低。
中國的購物中心和國外的購物中心有著很大的區別。中國的購物中心所合作的企業主要以代理商居多,特別是到三四線城市,就像百貨店一樣。從這個意義上說,銷售業績就變成了購物中心合作夥伴首要關心的問題。而在國外,購物中心大部分租戶都是品牌商,通常會有形象和銷售業績兩個方面的考慮。從這個角度上說,國外購物中心的市場條件是成熟的,更適合於購物中心用資產管理的方式去做,而中國購物中心還不能做到完全的資產管理模式。
實際上你也會發現,中國大量的購物中心已經比百貨還百貨了,為什麽這麽說呢?比如說購物中心里的主題區,就是由於主力店確實偏弱,百貨也好,大賣場也好,購物中心必須依靠自己的創意區和主題區才能形成更強和更獨特的吸引力。
對比來看,國外購物中心主力店的選擇面,其實比中國還要少,你在全美、全英看,實際上百貨店、超市就那幾個牌子,遍布於全國各地。在中國,由於地域化特點本身就很強,在不同城市選擇主力店的時候,各家的競爭力和適應性又不強,如果購物中心靠原來傳統意義上的百貨店吸引顧客,難度會非常大,所以現在一些購物中心會著力打造很多的主題區,某種意義上來說就相當於做了一個小的百貨店,它既有可能是聯營方式,也不排除做自營。我們註意到,中國並不具備國際市場的成熟條件,中國真正的品牌商和零售商還是非常少的。因為零售商本身存在的缺陷和短板,中國的購物中心已經不由自主地涉足到了商品運營當中。這一點是中國的購物中心的“特色”。大家都會覺得中國的購物中心怎麽跟百貨店的界限這麽模糊,也或者說中國的百貨店和購物中心的界限這麽模糊。
雖然當下中國購物中心的百貨化現象已經存在了,但是這一點並不能顛覆購物中心的發展模式,因為全世界的購物中心還是做物業資產管理而不是商品經營。從這個角度說,購物中心模式是不可能被中國顛覆的,未來中國購物中心更廣泛地涉足商品經營也是不現實、不可能的。
如何走出中國特色的購物中心道路
中國購物中心正處在模式重構時期,確確實實還需要更多融合的做法,以保證商家業績。一方面很多購物中心已經涉足到商品經營的範疇,另一方面購物中心也會有服務商戶的更多的創新方式,這種方式甚至是直接幫助商戶服務自己的顧客。購物中心也因此和全渠道建立起了必然的聯系,讓購物中心真正上升到了零售業的高度。不過,就我個人理解,只有等到中國品牌商、零售商真正發展和成熟起來後,購物中心才能更好地實施物業經營和資產管理,全行業的商業資產管理模式才會得以建立,購物中心也才能真正回到國際通用模式上來。
大家一般都會認為中國的百貨店都是購物中心,實際上這句話確實很正確。但是你也會發現,中國的購物中心,跟國際上只收租金的購物中心采用的方法完全不一樣。國外購物中心的情況是,承租給零售商面積,雙方只是租賃關系,他們一般不會在商品經營層面上下很大功夫。而在中國,購物中心百貨化或者說用零售方法去運營購物中心會有很好的市場反饋,這方面中國也在廣泛借鑒日本的成熟經驗。
我們今年去日本考察的時候發現,有些購物中心的統一裝修做得比百貨還好。根據購物中心所服務的消費者的偏好,結合購物中心定位打造的統裝區,場地環境非常具有吸引力,品牌被購物中心招進來後直接擺貨就可以做經營了,從而大大降低了品牌商的進場成本和裝修工期。這種做法已經不是簡單的物業租賃關系,很多思想都已經滲透到運營層面。在中國,朝陽大悅城、天津大悅城在主題區的運營上都表現得非常出色、非常出彩。這些做法意味著什麽呢?意味著用某一種定式思維去做百貨和購物中心,是不能夠完全滿足市場需求的,市場需要一個大融合的發展方式。
按照傳統理解,零售業是很要求本地化的,要求你對本地文化、對本地消費者一定要特別了解,你一定要做出符合本地特色的商場才能獲得成功。在中國,我註意到了一種現象,國際企業,比如宜家,他們做的購物中心比中國企業做的購物中心還更符合中國消費者的口味,更接近本地市場,他們在對消費行為的捕捉上反向給中國企業上了一堂專業課。
我認為,國外企業真正做到了以消費者為導向,What You Want是中國零售業的做法,而老外奉行的是What You need的理念。我們的零售業大多是自我導向,購物中心是這樣,百貨店同樣如此。
國際上成熟的經驗可以說有很多很多,但實際上到底以誰為中心,是一個最本質也最樸素的理念。成功的購物中心一定是以消費者為導向的,既不是以供應商為導向,也不是以自我為導向。中國百貨店一直以來固守的其實就是供應商導向,而中國的購物中心則更接近自我導向。
接下來的零售市場必將出現規則的重構,因為中國購物中心將從增量市場轉為存量市場。為什麽這樣說?商業地產從增量轉為存量市場,有幾點原因。由於絕大多數城市已經有了足夠多的商業設施,商業地產不再是政府招商引資的重點;同時開發和運營難度也讓不少企業產生了畏懼心理;加之政府的金融配套政策遲遲沒有跟上,使得商業地產開發企業的財務成本長期居高不下,這與商業地產本身的獲利模式完全相悖。
2016中國購物中心變革趨勢
1 購物中心模式重構 運營商將占主導地位
中國購物中心模型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即變局之下的發展模式重構。過去中國購物中心行業的中堅力量是房地產開發商,接下來運營商將會成為主導。站在房地產開發的角度做購物中心是中國購物中心發展的第一階段,這個時候的商業運營完全淪為附屬。到了第二階段,形成的局面是,無論投資商是誰、開發商是誰,都需要由運營商牽頭做出全程籌劃,地產商、投資商都處在協同的角色。購物中心模式重構的過程,就是運營商從後臺走上前臺的過程。不再是表象的主導,而是實質上的主導。
2 購物中心從運營管理過渡到資產管理
運營商的功能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大,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誰將成為資產增值的主角?最近經常看到的行業語言就是所謂的輕資產,我個人認為輕資產這個詞兒是錯的,其實質就是資產管理。資產只有通過管理才能實現增值,因此管理者到底是誰對資產增值而言就變得非常關鍵了。現在資產管理的職能主要由地產商完成,但接下來的資產管理者將不單單是地產商了,而是運營商參與其中並逐漸成為主導。到了運營商成為主導的時候,才能奠定購物中心系統重構的基礎,才能確立購物中心作為消費者服務平臺的地位。
中國購物中心發展和國外的購物中心有很大不同,也並不是說到了運營主導的階段,中國購物中心就是與國際趨勢接軌了,我認為反倒是越來越具有中國特色了。因為基金主導地位的確立才是購物中心發展的真正王道,而我們距離這一天還十分遙遠。在中國,運營主導雖然是一種進步,但只有上升到基金主導的資本層面,才是購物中心真正實現與國際市場的充分接軌。
綜合來看,真正實現國際接軌的三步:第一步為地產主導,第二步為運營主導,第三步是基金主導,那是真正的國際趨勢。受限於金融政策缺失,短時間內中國購物中心市場還無法真正達到這個標準,金融政策的突破也尚需時日。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郭增利,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投資人、專家建言“新醫改”:破局還需放開體制外的供應量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58032.html
投資人、專家建言“新醫改”:破局還需放開體制外的供應量
一財網 王悅 2016-03-06 19:21:00
醫療體制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事實上,涉及體制內外的改革被業內普遍看做了是此次新醫改的“攻堅階段”。包括業界學者和投資人士看來,此次醫改推行至今,政府的態度仍是謹慎為主。
從2011年到現在,有關“新醫改”的內容在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所占的比重正越來越大。在2016年的報告中,國家首次明確了包括分級診療、大病醫保的明確目標,首次提出改革醫生的薪酬體制,並且再次加大了政府對於醫改的投入。
新醫改中有關醫生群體的部分被數次提及:包括加快培養全科、兒科醫生,並且要改革醫生群體的人事薪酬改革,“建立健全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保護和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
不斷加大政府投入、對醫生群體進行體制內改革,有了這些醫改“攻堅”可以成行嗎?這次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醫改力度究竟如何?《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采訪多位專家、學者和業內投資人時得到建言:體制外的“供應量”不放開,加再多的投入、再多的體制內改革,恐怕也是不夠的。
那麽,什麽是體制外的供應量?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看來,民營資本、社會資本的進入以及醫生的多點職業、自由職業的放開才是增加供應量的關鍵。
“從2009年以來,新醫改的思路一直是通過擴大政府投入來促進醫改,這一次的方案中,政府的投入還在繼續加大。但這次,對於體制、制度的改革力度,體現得並不突出。”蔡江南對記者表示。
事實上,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於醫療部分的改革規劃,相比較過去五年,不少改革舉措在2016年已經提出了明確的目標。比如,明確了分級診療試點要在70%左右的城市進行;中央財政對於城鄉醫療救助補助資金增長9.6%,達到160億元,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由2015年的380元提高到420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財政補助從人均 40元提升到45元。
“相比較以往,在這次的工作報告中政府對於醫療投入繼續加大,這說明,目前通過加大投入來促進醫改仍舊是主要的方式。”蔡江南表示,“但我認為,此次在體制、制度改革的深入性上仍然有所保留,特別是對公立醫院的改革。如何讓政府放權、實行醫院的法人治理制度的改革、醫生成為自由人的改革此次並沒有提到。”蔡江南表示。
對於蔡江南的表述,投資界人士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
“在此次的表述中,分級診療、醫生薪酬體制改革更多的是體制內的改變,沒有突破公立醫院的架構。從供應量的角度來看並沒有提升。”高特佳投資合夥人王海蛟說。
醫療體制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事實上,涉及體制內外的改革被業內普遍看做了是此次新醫改的“攻堅階段”。包括業界學者和投資人士看來,此次醫改推行至今,政府的態度仍是謹慎為主。
“真正要落實分級診療一定要解放醫生的生產力,推進醫生的多點執業、自由職業,才能真正把分級診療落到實處,但很可惜,這些內容在這次的報告中並沒有被提及。”蔡江南說。
編輯:邊長勇
打天下易,坐天下難,生鮮O2O如何破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21/154796.shtml
導讀 : 長遠來說,O2O在生鮮領域可能比傳統電商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The Transformers teach us that things are not always what they appear to be。
——《The Big Bang Theory》
變形金剛的故事告訴我們,事情的真相往往與其外在表現不同,正如2015年中國的生鮮電商一樣。“增長與衰退並存,榮譽與醜聞同在”便是2015年生鮮電商市場的真實寫照。表面上看,生鮮電商市場增長速度瘋狂,從交易規模而言2013年達到130億,2014年約為260億,2015年預計在400億左右,預計2020年生鮮電商更可達到1000億的市場規模。
數據雖美好,但別高興的太早,飆升的市場數據背後,難掩玩家銷售業績下滑的尷尬事實。順豐優選、本來生活、我買網、甫田網、沱沱工社、天天果園、美味七七、易果、飛牛這九家代表性垂直生鮮電商的Alex網站排名年初有過一段增長後,在2015下半年都開始呈現下滑趨勢。集體下滑的數據給2015年的生鮮電商蒙上一層厚重的灰影。
·生鮮電商三問——能做否?如何做?最佳模式?
此時業界內外出現了很多質疑之聲,三個問題牢牢牽扯著人們焦慮不安的情緒:能不能做生鮮電商?如何去做生鮮電商?哪種模式最適合生鮮電商?
對於第一個能不能做的問題,二爺的答案是肯定的。目前整個生鮮市場零售總額約2.5萬億,但線上交易僅占1%,目前僅處於一個起步的階段,未來市場潛力非常巨大。除了BAT等大型互聯網企業紛紛入局外,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高管創業都選擇殺入生鮮領域,因為這是一個資本驅動下空間巨大的市場。
對於第二個如何做的問題,二爺想說的話很簡單:建議剛創業的新手先從單品切入,因為單品遠比盲目的選擇多品類生鮮要好做的多,而且成功的幾率要高的多。生鮮電商千萬別指望一開始便做全品類,全品類是死路一條,不妨先著手做幾種產品,然後慢慢增加SKU是最穩妥的做法。
對於第三個關於模式的問題,生鮮電商從單一的B2C模式,演變出C2B(消費者定制)、F2C(農場直供)、C2F(訂單農業)、CSA(社區支持農業)等模式,但這些模式都是對傳統B2C模式的補充。相較而言,二爺認為真正將線上線下相結合的O2O才是最適合生鮮電商的商業模式。
生鮮O2O基本的商業邏輯為:前端是消費者在線下單購買生鮮商品,端口可以是PC、手機、移動智能設備,載體為PC商城、APP應用、微信、微店等;商家收到訂單信息後整合生鮮供應鏈產品,通過快遞包裹、線下自提櫃、便利店或商超等多種終端將生鮮食品交接到消費者手中。二爺認為,就目前而言,生鮮O2O是一種既能解決老百姓渴求原生態生鮮產品,同時又降低交易和配送成本的一類極佳模式。
·聚焦!那些值得關註的創新性生鮮O2O
目前,生鮮O2O領域不斷湧現出一批新的玩家,一批創意十足的生鮮O2O憑借著新穎的玩法迅速殺入市場。二爺曾仔細研究過國內一大批知名的生鮮O2O,在這里想拎出幾家引起二爺關註的具備創新性的生鮮O2O,與大家簡作探討。
1、基於移動社交——拼好貨
在生鮮O2O領域出現了一種以“拼好貨”為代表的移動社交新模式。作為去年年初成立的一個移動社交生鮮電商,拼好貨靠“拼團模式”迅速發展起來。這種拼團模式可以看做傳統O2O團購模式的一種演變升級。商家在拼好貨App上發布幾款團購商品,消費者只要拉上親朋好友一起參團後,便可以獲取大幅度優惠。拼好貨的創新之處在於定義了C2B商城的新概念,即客戶主導商家,用戶的行為和決定能夠真正地影響商品的類目和售價。
2、基於“智能菜櫃”——奧天農場
奧天農場初期以B2C電子商務平臺為載體構建網上超級生鮮市場, 實現產銷直達、農宅對接。後期則通過在社區免費安裝“智能菜櫃”實現O2O落地。除了在國內電商SaaS平臺千米網的技術支持下搭建自身的線上B2B2C電商平臺外,奧天農場還在社區免費安裝了“智能菜櫃”(客戶可通過刷用戶卡、輸入密碼或遠程開箱等方式在智能菜櫃取貨)。這種創新的社區物流方式打破了面對面的傳統快遞交接方式所帶來的各種限制,大大提升了小區最後一公里的物流效率。
3、基於“食物社區”——Farmigo
Farmigo以創新的模式被譽為“創新在線農產品銷售平臺”,名稱來源於farm、I和go三個單詞的組合,即連接農場和用戶的平臺。就模式上而言, Farmigo是連接消費者和農場的中介。於農民而言,Farmigo是一個全新的線上銷售渠道,農民通過它可以管理自己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及配送。於消費者而言,Farmigo是一個在線的農貿市集,消費者通過它可以直接地從農民的手中購買優質新鮮農產品。Farmigo創造性的打造了“食物社區”的概念,即將地理位置相近的消費者以“食物社區”為單位和當地中小農場連接起來。
以上三種可謂是生鮮O2O領域的創新代表,但二爺想提醒大家一點:創新的模式可以幫助很多生鮮電商去拓展市場,但值得註意的是很多創新的模式只適合“打”天下,不適合“坐”天下。
在我看來,生鮮商品從源頭采購到存儲、包裝、運輸,甚至是包材都要花很多功夫去完成,尤其對初期創業者或垂直小企業而言,生存的核心還是要把商品本身做好,做好O2O生態中商品的一環,為長期發展必須細化運營,摸索出可持續盈利的模式。
長遠來說,O2O在生鮮領域可能比傳統電商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傳統的生鮮電商更適合平臺式經營,但依托於天貓,京東等第三方平臺將很難成為獨立平臺存在。而生鮮食品更需要體驗、需要服務、需要溝通的特殊品類,尤其是在中國,各個省份區域對生鮮食品的喜好,口味,購買能力皆有不同,因此誰能將線下本地化服務做好,誰能服務好中國的消費者,誰才能在生鮮O2O的戰場上占得一席。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溫二爺,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