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留守小兄妹包雲吞幫補家計

1 : GS(14)@2016-10-10 04:28:16

■哥哥劉明輝幫爺爺嫲嫲包雲吞。



十‧一長假期間,內地有小孩會跟父母旅行玩樂,亦有不少孩子如江西瑞金巿一對留守兒童小兄妹,無法跟父母相聚,跟祖父母一起擺檔賣小吃幫補家計。年僅8歲的哥哥負責包雲吞,手法純熟一天可包上萬隻,6歲妹妹亦自發收拾碗筷,兩人懂事勤奮近日得到網民激讚,有人慨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心疼他們年紀小小就要吃苦,提醒大家千萬不要「把社會的悲劇變成了正能量」。



■6歲妹妹幫手收拾碗碟。

8歲兄日包萬隻

因父母在福建打工,過年才回家一次,哥哥劉明輝和妹妹劉林偉從小跟着60歲的祖父母在瑞金農村老家生活,祖父母平日在製衣廠做散工,小兄妹則上學,但每月九次的巿集日都會全家出動,一起擺攤賣雲吞補貼家用。十‧一假期,一家人凌晨3時就起床準備,直到下午3時才收檔;哥哥一天能熟練地包上萬隻雲吞,平均2.5秒完成一隻,動作比祖父母還要快,他又向祖父學習製作餡料,「這樣我一個人就可以把活做完!」妹妹亦有樣學樣,幫忙包雲吞、清理餐桌及洗碗。祖母指兩個孫兒從不說累,「孩子從小就特別懂事」,哥哥3歲時就開始做家務,平常讀書用功,從不用家人操心。哥哥思想成熟,自言指父母出外打工後,「我就是家裏的小男子漢」,不想讓祖父母操勞擔心。人小志氣高的哥哥,夢想卻非常簡單,最希望早點過年,見父母一面,「父母在福建上班很忙,只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回家」,也是不少留守兒童的心聲。《江南都巿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09/197954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253

議員變職員 何秀蘭留守議會 整理資料 推動議政知識為本

1 : GS(14)@2016-10-24 06:06:37

■結束14年的議員生涯,何秀蘭變身梁耀忠議辦職員整理政策資料。朱永倫攝



【本報訊】重返立法會大樓,有職員在升降機口向何秀蘭叫喊:「何議員,有升降機呀!」議員之名抹不掉,畢竟1998年已加入議會。立法會選舉敗陣,工黨何秀蘭說雷動計劃固然有影響,歸根究柢卻是鐵票不足;時代呼喚新面孔,62歲的她不再捲土重來,卻換上議辦職員身份,留守立法會整理資料,推動以知識為本的議政方向。記者:許偉賢



或因第二度敗選立法會,這次墮馬,何秀蘭鏡頭前顯得較淡然,「選得就要有輸嘅準備」,「我好樂意見到健康新勢力入到立法會,雖然被替代嘅係我都有份,但對香港整體嚟講都係好事」。1998年循新界東直選晉身立法會,2000轉至港島並勝出;2004年民主黨李柱銘名單吸票過度,排在余若薇名單第二位的她出局。2008年再戰勝出、2012年冧莊,今屆何得票卻由4年前近3.2萬票跌至近1.9萬票敗陣。


不願歸咎雷動計劃


外界將其墮馬歸咎雷動計劃,因計劃推薦的港島泛民候選人,何榜上無名;何不諱言,「雷動計劃當然不多不少有影響」,但認為此說較適宜由學者作客觀分析。「歸根究柢,我哋嘅鐵票唔夠」,她坦承,「我哋自己同選民嘅連結唔夠強,要檢討」,加上選前有指她棄選的短訊流傳影響、以及世代交替的氣氛,「其實係整整一個世代喺度變緊」。斷續的14年議會生涯,最難忘是2000年初審議反恐條例,「當初係話特首可以宣佈邊啲組織係恐怖活動,咁樣好大件事,如果過咗,今時今日唔知邊個會畀CY定為恐怖組織,好在最終拗到政府讓步,接受聯合國個恐怖組織名單」。她指外界往往過於集中民主派與政府的爭拗,「成日覺得逢政府必反,但其實可能90%政策係妥協咗、政府讓步咗,但大家只係睇到其他嗰啲」;正如立法會外訪問期間,有建制派支持者上前指罵泛民害港,何一笑置之,「但有啲嘢,民主派一定要企硬,要喺好小空間內,阻止惡法」。何表明不會再戰,卻非與議會割裂,變身梁耀忠職員,在梁的立法會議員辦事處「開檔」,整理如2000年開始在議會推動的同志平權紀錄,包括小組開會及投票文件等,希望匯集成為資料庫,「以知識為本做基礎」,協助續推各項政策。她同時亦研究法案,冀助工黨議會唯一戰將張超雄一臂之力。


何秀蘭小檔案

年齡︰62歲學歷︰1977年至1979年於加拿大滑鐵盧大學修讀德語,但未畢業立法會之路︰‧1998年以前綫名義,夥拍劉慧卿在新界東當選‧2000年空降港島區並勝出‧2004年與余若薇於港島區合組名單,排第二位落敗‧2008年、2012年連續兩屆於港島區當選‧2016年港島區敗選註:何曾於2004至2007年擔任中西區區議員(觀龍選區)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024/1981033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368

中央搬龍門收窄定義留守兒童暴減5,200萬

1 : GS(14)@2016-11-11 08:10:20

■女童在門上留下思念媽媽的字句。



留守兒童一直是內地嚴峻社會問題,但中央政府卻不願正視,反而選擇將問題隱沒!民政部通報,稱全國留守兒童人數現有902萬,比起2013年的6,000多萬銳減5,200萬。民政部解釋,得以減少是因扶貧有效,且將留守兒童的定義縮細,不過這種搬龍門做法,引起輿論關注,網民怒罵,甚至有走在前線的社工稱,情況不單沒有好轉,且「越來越嚴重」!

民政部前日召開農村留守兒童部際聯席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指今次統計出來的農村留守兒童人數只有902萬,比起3年前全國婦聯指的6,102萬,少了5,200萬人,跌幅驚人。民政部亦不等民間提出質疑,在官網以自問自答的形式發佈記者會的問答情況,「回答」大家關注的問題。首先稱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採取新型城鎮化及戶籍制度改革等措施,「為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創造了有利條件」。



範圍由18歲降至16歲

此外,民政部亦稱,今年2月後,更改了留守兒童的定義,因為以往留守兒童的定義是「父母一方外出務工、不滿十八周歲」,現在因應《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將定義更改為父母雙方都外出工作,或其中一方外出工作而另一方無監護能力,而該兒童未滿十六歲,這樣的定義明顯收窄範圍,人數隨之減少。為了這次「搬龍門」去改變留守兒童定義,民政部則稱這定義是根據多項內地法例而制訂的,包括《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但這兩個原因,實在仍是難以說服民眾為何留守兒童人數,能在3年間達至減少5,200萬名這驚人跌幅。就算以修改後「父母均在外打工」這定義套在2013年,當時仍有3,000萬名留守兒童符合,比起前日通報的總數仍多2,100萬;另外,2010年時,0至5歲的留守兒童為2,342萬人,6年後的現在,他們的年齡界別為6至11歲,民政部前日稱符合這界別的就只有最多559萬人,即這界別的留守兒童,一下子減少接近1,800萬人。在雲南辦留守兒童公益項目的毛先生本來在當地就要照顧過千名留守兒童,對於民政部所公佈的數字銳減,他昨對《蘋果》記者表示,「這個沒有吧,沒有減少到這麼快」。


社工︰情況更趨嚴重

毛指雖然每個地方都不一樣,但就他自己近年前線工作來看,情況不單沒有好轉,更是「越來越嚴重」,留守兒童的數量越來越多,資源也變得更匱乏。而貴州一間大型村校的老師也對本報稱,學校本來已需要照顧超過700名學生,在下一個學期,更要因應增加的山區兒童人口,再添加一個班級。記者黃兆康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11/198299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042

留守兒童遭斬斷手腳

1 : GS(14)@2016-12-10 03:45:13

泯滅人性!貴州畢節一名喪心病狂的男子,因與鄰居有房屋糾紛,砍死對方,更發狂砍斷對方只有4歲的孫女的左手及右腳,左腳仍要做多次手術才能保住,該疑犯已被警方拘留,網民怒斥:「畜牲,老人小孩都不放過!」


鄰居施襲 爺爺喪命

小靜(化名,圖左)為留守兒童,父母離異,父親外出到城市打工,她便一直由爺爺及嫲嫲照顧,生活在畢節七星關區的何官屯鎮。據小靜的父親張亞表示,58歲的聶姓疑犯因與張家有房屋問題糾紛,一直不和,至去年聶輸了官司,心生不忿。上月19日,聶持刀在附近山上伏擊張父,當場砍死他,而同行的小靜被砍多刀,左手、右腳被診斷為完全斷離,左腳仍要做七、八次手術才能保得住,整個過程可能要一年。雖然事件已過了幾星期,但目前小靜仍要留醫貴州醫科大學小兒外科病房,張亞指女兒現在合上眼睛仍感到害怕,「女兒還在感染期,她一直有恐懼感,白天晚上都不敢閉眼睛。」他指,女兒的醫藥費初步估算需要逾20萬元人民幣(逾22.5萬港元),事發後不少有心人捐贈,目前已經足夠。不少網民見到畢節再出現悲劇,都希望官方能正視留守兒童的問題,「畢節,兒童的地獄!」上海澎湃新聞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09/1985984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886

留守少年大除夕服農藥自殺亡 「我死了 爸爸就高興」

1 : GS(14)@2017-02-05 10:48:16

■數千萬留守兒童孤苦無依,成為內地嚴重社會問題。



「爸爸,我死了,你就高興了,因為不會有甚麼事會煩你了……」中國政府去年11月才更改留守兒童定義,「搬龍門」將留守兒童統計數字從超過6,000萬減至900萬,但真實的留守兒童悲歌卻沒停奏。在剛過去的年卅晚(上月27日),四川一名留守少年自小父母離鄉打工,父親回來也常起衝突,他不堪這樣的生活,選擇服農藥自殺身亡,並留下遺書:「我死了是對我自己的解脫,從而為家庭減輕負擔,為他們(省)下一筆錢。」



在剛過去的年卅晚,當大部份人都與家人一家團圓,喜慶過新年,四川15歲的留守少年小龍(化名)卻留下遺書,悲傷地服農藥自殺身亡。據知小龍由祖父母帶大,亦由留守兒童長大成留守少年,今年就讀初中三年級,父母長年出外打工,只有在農曆新年這些重要日子才回家一趟。



遺書控訴父親脾氣火爆

小龍與雙親已不常見面,但每次見到,父親都會斥罵他,令小龍更痛心。他在遺書將自殺歸咎於父親火爆的脾氣:「我還很年輕,不是那麼想死,但我受不了氣,不要把脾氣撒在自己兒女身上,他們是無辜的。」他又指自己死了,家庭就可減少支出,減輕負擔。小龍也在遺書上特別感謝把自己帶大的祖父母,並稱對父母長期離家打工沒怨言:「我的爸媽在(這)些年裏沒有一天是他們照顧我,但我不恨他們,因為他們有很大的負擔。」但是小龍仍期望在一個完整家庭成長:「為甚麼別人都有好的家庭?我沒有!別人都有一個美好的童年,而我卻只有在陰暗的陽光裏度過……」「我後悔得(的)是我投錯了胎,世界那麼大,為甚麼我會投生在這裏?」當地記者到小龍居住的鎮雄縣鹽源鎮鹽溪村採訪,一名鄰居王先生也為小龍自殺感痛心:「這個孩子(小龍)很可憐,走得太可惜了!」他指小龍與至親從小分離,性格比較孤僻,他的父母長年在昆明工作,但生活仍捉襟見肘,平常少與兒子溝通,每每回家,脾氣火爆的父親會與兒子衝突。報道指小龍死後,他的父親萬分悲痛,哭腫了眼睛。



「給臉色為怕孩子不捨」

內地媒體昨轉載事件後,引來極大迴響,單是新聞網站「網易」就有逾20萬人留言,不少人斥這是制度的禍害,也有人為小龍父親說話,指自己的鄰居也是留守兒童,他的父母回來時一家樂也融融,但快要離開時,父母就會給臉色孩子看:「我問為甚麼,他媽媽說,對孩子太好了,走的時候孩子會很難過,很不捨……」雲南《春城晚報》/網易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04/1991754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386

留守兒童屢遭性侵 多厭世尋死

1 : GS(14)@2017-02-05 10:48:16

【缺乏親情】留守兒童(圖)被稱為「中國式悲劇」,因為地區貧窮,農民要外出打工,但因戶籍制度,他們要留下孩子在家鄉,而這一批兒童由於長年缺乏父母照顧,亦遇上種種問題,遭受性侵、意外死亡、厭世自殺不計其數。


對生命犯罪沒概念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去年1月說,「決不能讓留守兒童成為家庭之痛、社會之殤」,下屬部門亦立即針對留守兒童問題開始工作,但做法並不是正本清源,而是將留守兒童定義收窄,讓數字劇減5,200萬人。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黨委書記喬志宏上月表示,留守兒童存在較為嚴重和特殊的心理問題,他們的焦慮感、抑鬱感、孤獨感、自責感都較高,而暴力、犯罪等問題也較常出現。前年6月,湖南一名12歲的留守女童在路上投毒,將另外兩名女孩毒死,事後仍天真詢問:「我甚麼時候可以回去上學?」處理案件的警員稱,成長路上無人教導女孩,令她對生命、犯罪完全沒有概念。但更多關於留守兒童的新聞,是他們受害或自殺。2014年,寧夏有家長揭發學校老師性侵至少12名女童,其中11人為留守兒童。而貴州畢節更是留守兒童問題頻發的地方。2012年,當地有五名留守兒童為避寒,躲進垃圾箱生火取暖,一氧化碳中毒身亡。前年6月四名5歲至13歲的兄妹,一同服殺蟲藥自殺身亡;去年底,畢節一名僅4歲的留守女童慘遭鄰居砍斷左手右腳。《中國教育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04/1991755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387

勒頸爆頭再燒屍留守女童疑遭朋友兄殺害

1 : GS(14)@2017-04-29 23:41:19

內地留守兒童問題嚴重!江西上饒市11歲女孩小慧,近日被發現在一處空置民房內遇害,小慧被人用鐵錘扑頭、繩子勒頸,被殺後更遭燒屍,殺人手段兇殘。意外的是,疑兇居然是一名15歲男童,犯案動機未明。受害者及疑兇同為留守兒童。案發廣豐區湖豐鎮,遇害的小慧是湖豐鎮徐家村人,讀小學五年級,周日(23日)下午,小慧午飯後與同班同學小翁約在一起玩。兩人道別後,小慧隨即被發現在一處偏僻民房遇害,死者家屬趕到現場,兇案現場慘不忍睹,親屬胡先生說:「我當時趕到現場時,火已經撲滅了,這裏有一張床,死者是這樣的位置趴在床上,臉是看不清,上半身衣服全部燒掉,皮都燒破掉了。」現場稱,在床頭旁的地面還有大灘血迹,小慧被鐵錘敲破頭部,再被繩子勒頸。兇徒發現小慧沒死,用鐵錘活生生打死對方,再用火燒屍。死者姓林父親到場時痛哭:「太殘忍了,已經烤炭了,烤熟了!」據稱,疑犯是同班同學小翁的15歲哥哥,就讀初中三年級。案發當晚已落網,警方以案件偵查中為由,拒透露詳情。受害人小慧和翁男均為留守孩子。據了解,小慧林父是泥水匠,夫妻倆常年在浙江金華打工,小慧和雙胞胎弟弟平時跟祖母生活。林父清明曾返鄉團聚,還答應女兒在端午節回來陪她,沒想到已與女兒最後一別。小慧母親說,女兒從小乖巧懂事,學習成績很好。因聚少離多,小慧每次離別都捨不得爸媽,她在日記寫道:「今天下午放學後,我回到家把作業給做完了,隨後去開電腦了,因為我實在太想媽媽了,我等了好久好久,終於可以給媽媽發微信了。」至於翁姓疑犯也是留守孩子,父母在外省打工,兄妹倆跟祖父母生活。內地每五名小孩便有一個是留守兒童,父母為謀生離鄉打工,孩子留在鄉間由爺輩照料。孩子因長期缺乏父母照顧,成長路上只能孤獨面對,身心深受影響,故衍生不少社會問題。江西電視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29/2000577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920

【動畫】留守男童觸電引燃與初生堂弟同葬火海

1 : GS(14)@2017-05-13 01:56:18

貴州畢節青場鎮發生留守兒童葬身火海的意外,慘劇死者是一名3歲男孩及一名出生僅56日的男嬰。兩名幼童的父親分別是青壩村的吳遠、吳琪兩兄弟。二人妹夫曾貴江表示,兩名幼童是在家中因觸電後燒死的,懷疑是電線老化,3歲的堂兄先觸電,繼而就被引燃,最後二人在床上燒死。曾貴江說,男童父母都在浙江打工,平時由爺爺嫲嫲照顧。事發前,爺爺嫲嫲外出15分鐘,回來時看到鄰居正在救火,兩個幼童就葬身火海:「尤其是哥哥,可能是直接觸電的原因,燒得連人形都沒了」。曾貴江表示,孩子的父母正在趕回家鄉的路上,而兩兄弟的屍檢正在進行,詳細死因有待證實。鎮政府人員表示,幹部在處理此事。紅星新聞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12/2001918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587

【旅遊籽】150人自我殖民 留守災區種菜養雞過活

1 : GS(14)@2017-10-22 17:23:13

Saviour Cardinine是居住在隔離區內的「自我殖民者」。



【旅遊籽:心導遊】提起烏克蘭,很自然會聯想到史上最大規模的核電廠爆炸。在1986年4月26日凌晨1時23分剎那,時間如頃刻靜止,前蘇聯烏克蘭核電廠爆炸後釋出相等於廣島原子彈400倍的輻射,31年來導致逾十萬人患癌喪命;35萬人流離失所;7,000人失去工作。今日回看,歷史被整理成一堆無情的數字,惟獨踏足事發現場,才能切身感受到核劫帶來的哀鳴。



今年72歲的Saviour Cardinine,目前住在距離核電廠30公里內的隔離區,當年緊急疏散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我們被通知要短暫疏散三日,兩小時內收拾好細軟便匆忙離開。」政府當局隱瞞爆炸的嚴重性,只稱輻射水平暫時對健康構成影響。「我們心裏有數,知道要離開一段更長的時間。」只是沒預想過,這一走就是永遠。「政府遷置我們到一座新建的大廈,但根本不足以容納五條村的人數,五至六個家庭擠在一間屋。」


每周聚會上教堂

核電廠曾經代表着一片光明的前景,寄載無數人的夢想,誰知一夜間變成頹垣敗瓦,村民們失去工作和家園,淪為一無所有的難民。很多人接受不到現實,患上抑鬱、酗酒,無法適應新的生活。直至翌年春天,政府允許他們回家,條件是不能帶小孩。「官員指輻射水平已回復正常,沒有受到高度感染,所以我選擇回來,差不多所有村民都如此決定。」自願返回隔離區的1,200人,平均年齡介乎40至50歲,隨着年邁離世,如今僅剩150人,他們被稱為「自我殖民者」。甫見面,Saviour便熱情地遞水招呼,導遊眼梢着意我婉拒,因為外來人是禁止食用及接觸本地的農作和飲用水。「我有耕種和養雞,後院有很棒的農作,實驗室人員每逢秋天來抽取樣本,檢測輻射水平。」她急不及待邀請我們參觀屋外的農田,番茄、葡萄剛好收成,家貓也跳出來歡迎。其他日用品購自從首都基輔駛來的電單車,形式類似流動超市,價錢相宜。「子女每月都來探我,有時也會順便帶東西。現在制度很好,每個自我殖民者的探訪清單可填上十個親友,每年更新,抵達檢查站登記,就可取得許可證進入隔離區。」獨居生活的主要娛樂是看電視,不過打理農務已佔用她大部份時間。她周末就會相約其餘的17名村民聚會,唱歌、喫茶,志在一起打發時間。區內還有一座運作的教堂,不少教徒星期日都會前去團拜。「教堂本應會受到輻射感染,但卻因為災後風向突變,令它能夠逃過一劫。」當年福島核電廠事故,他們特地寄出心意卡打氣,上面寫着「我們能倖存,你都可以!」切爾諾貝爾是Saviour最自在的家,甚麼也不缺,除了偶爾有點寂寥,終究仍是快樂。



切爾諾貝爾的河水被高度感染,曾有三名潛水員嘗試清理水底的放射物質,結果兩星期後死亡。

幼稚園哭鬧聲不再,只剩下洋娃娃獨守空床。

學校的一桌一物都原封不動地保留了31年。


St. Elijah Church是隔離區內唯一繼續運作的教堂,背景輻射水平比基輔還要低。

Travel Memo簽證:持特區護照或BNO均免簽證網上報名:核電廠一日團每位79美元,包括來回基輔交通及午餐,詳情請參考https://www.tourkiev.com機票:卡塔爾航空9月新開通來往多哈與基輔的航線,乘坐香港至基輔的經濟客位,來回票價連稅約6,513港元,包30公斤託運行李,本月22日前預訂,推廣價為3,905港元。滙率︰1港元約兌3.4烏克蘭格里夫納查詢︰https://www.qatarairways.com



記者、攝影:陳海利編輯︰黃世恩鳴謝:卡塔爾航空、Soloeast Travel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1022/2018938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074

【飲食籽】回味中巴茶水站時光 89歲婆婆留守士多賣馬仔

1 : GS(14)@2017-12-18 04:02:02

今年89歲的林婆婆,1981年開設「昌珍士多」,是中巴職員的茶水部,至今仍運作。馬仔用澳洲蛋做、麥芽糖煮,用麥芽糯米煮成糖。每件$4

【飲食籽:識飲惜食】藍白色的巴士車身,是港島人的集體回憶。1998年,中華汽車有限公司(中巴)結束經營權。在柴灣車廠對面,有一間士多,門外掛着油漆剝落的招牌,仍清楚見到上款是「香港中華汽車有限公司職員」,下款是「柴灣區茶水站」。這個茶水站叫「昌珍士多」,老闆是今年89歲的黃笑勤,他丈夫姓林,街坊愛稱她為林婆婆,在1981年至今,士多仍無間斷服務,朝十晚七,格局看起來很陳舊,卻找到昔日一板板、人手即切的馬仔,是最懷舊傳統的味道。


「無中巴,無生意。」林婆婆劈頭第一句便說。「熱天有生意,起碼多人買汽水,來來往往,冷天真是無人行。」柴灣中巴車廠已人去樓空,瑟縮在私人屋苑的士多,看起來的確冷冷清清,卻有不少知音人,專程前來買馬仔。「馬仔是正貨,用澳洲蛋做、麥芽糖煮,用麥芽糯米煮成糖,不是一般白砂糖,好多人買,以前住九龍的人,都會特登過來買,一日賣到兩三底,現在一個星期都賣不到一底。」街坊陳太每逢經過士多,都會特意買這裏的馬仔。「她的馬仔好懷舊,好像我小時候食的味道,所以食落和坊間包裝好的,完全不同。」馬仔在本地餅家順香園入貨,廠房設於火炭,堅持以全人手老式方法製作,要先打好麵糰再切成條狀油炸,混入麥芽糖和砂糖煮成的糖漿,只在少數士多寄賣,不過餅家負責人婉拒受訪。


檸檬乾,每包$5

士多另一招牌是涼果,由林婆婆的大陸親戚入貨,亦賣了廿年多。陳皮薑,3包$10

黃皮乾,每包$5


話梅,每包$5

合桃酥,老餅家出產的唐餅,較大件。每個$5


兼賣唐餅平價涼果 專做學生街坊生意


除了馬仔,順香園還出產唐餅。「我都有賣它的老婆餅等唐餅,都是同一個廠(順香園),特別大個是不同的,其他舖頭賣好細、好薄的,這些都很厚身。聽講原本做的師傅現在不做,說做到病,好難找到師傅,傳統唐餅無甚麼人懂做,現在新師傅怎會識做,又要好食。我鄉下都有做,但硬蹦蹦食到牙都爛。」士多另一招牌是涼果,由林婆婆的大陸親戚入貨,亦賣了廿年多。「像這些薑,自己喉嚨癢,多鼻水,拿兩包返屋企食,好過看醫生。好像之前有個清潔工,食了一陣子藥都不好,叫她試試都好了很多。」薑包裝舊式,還有檸檬乾、黃皮、話梅,用膠樽裝起一包包,每包5元很便宜。林婆婆士多經營近40年,當年丈夫在中巴做會計師,在對面寫字樓上班,因利乘便經營起茶水部。「我老公用九萬多元買了這裏,老闆顏成坤(中巴創辦人)說你不如用來做中巴茶水部,給夥計飲茶,便寫張字給我們發牌,當時用了兩萬元做本錢。以前門口放兩張枱,司機會過來飲茶,朝早提供餐蛋麵,早上七時起身落舖,煎蛋火腿麵送上工廠,很多人打電話來訂,好生意到不得了。」提到中巴,她說印象已經不多,但想起,「顏成坤對巴士司機都好好,現在其他公司反而好嚴格,以前下午三點他們去偷雞打麻雀,甚麼都得,現在都沒有了,好嚴,超少少時間都不行,不會像以前般放鬆。」由於經營不善,中巴最終在1998年失去經營權,但茶水部招牌依舊,連價錢亦多年不變。「賺一半便好,像這些涼果成本一元多,我賣10元3包,都是賺一半左右,學生無甚麼零用錢買東西。」採訪正值放學時間,不少學生來幫襯,買的是媽咪麵和細細包的糖果,盛惠2元。「我在這裏過日辰,不理有冇生意,幾十歲賺不到幾多,帶不到去棺材。」未來數年會由林婆婆孫兒接手,希望將士多延續下去。


學生最愛放學後幫襯買零食。

零食選擇不算多,最受歡迎是媽咪麵。

順香園是本地老餅家,廠房設於火炭。


順香園招牌是馬仔,只供貨往部份士多寄賣。



昌珍士多柴灣柴灣道394號富安閣地下


記者:何嘉茵攝影:鄭明川編輯:謝慧珊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212/202415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4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