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冒險家的遊戲:百老匯的商業模式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16/145718.html

i黑馬註:在百老匯,音樂劇投資高昂,但更加殘酷的事實是,每五部新劇也僅有一部能夠盈利。然而,這一部戲的成功足以覆蓋其他投資的失敗。因此,百老匯也成為“天使投資人”的誕生地。但是,百老匯百年不倒的成功秘訣不僅僅與資本和市場有關。

 
\在百老匯,音樂劇投資高昂,但殘酷的事實是,每五部新劇也僅有一部能夠盈利。然而,這一部戲的成功足以覆蓋其他投資的失敗。如《歌劇魅影》25年來全球票房超過32億美元。這種投資回報,已經無法用傳統概念的投資回報率來衡量了。因此,百老匯才成為“天使投資人”的誕生地。

“天使投資人”一詞,是20世紀早期,由百老匯內部人員創造出來的,用來形容那些贊助百老匯高風險創作的富裕投資人後來才被引申用於其他投資領域,泛指“高風險高收益”的早期風險投資。那麽,為什麽會是這樣呢?我們先看看百老匯現在的情況。

一方面,音樂劇制作,其投資額不僅龐大,而且還在不斷增長。如上世紀70年代,百老匯音樂劇的投資額在幾十萬美元數量級;到80年代已上升到百萬美元級;90年代則達到了千萬美元級。而2011年百老匯新劇《蜘蛛俠》投資額達到6500萬美元,堪稱史上最昂貴的音樂劇。

但另一方面,高額投資的背後,更殘酷的事實是:即使在百老匯,每五部新劇也僅有一部能夠盈利。然而,這一部戲的成功足以覆蓋其他投資的失敗。如《歌劇魅影》連演25年,全球票房超過32億美元,超越《阿凡達》成為當之無愧的票房冠軍;音樂劇《貓》連續上演21年,全球票房20億美元;《媽媽咪呀!》上演13年,全球票房已達20億美元。

這些經典劇目的投資回報,已經無法用傳統概念的投資回報率來衡量了。因此,音樂劇產業從誕生那天起,實際上就與“天使投資人”的支持密不可分,制作人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取得投資人的支持。

這種投資方式從戲劇制作出發,是因為從國際經驗來看,戲劇制作更具特殊性:專業性更強、風險投資的特性也更強。這也是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上市公司並不多的原因。當然,上市公司不多並不表示戲劇制作就是一個封閉的市場,各種其他形式的金融資本早已滲透進來。這也是為什麽被譽為世界金融中心的紐約和倫敦,同時也是世界音樂劇的中心。這並非歷史的偶然,華爾街和百老匯、金絲雀碼頭和倫敦西區,它們本身就是相輔相成的。

由此可見,百老匯與資本的結合已經有了上百年的歷史。而這其中,倪德倫家族就是一個典範。

倪德倫家族

倪德倫家族Nederlander Organization是百老匯大街上的第二大劇院管理公司。1912年戴維·T·倪德倫買下了底特律歌劇院99年的租約,此後又管理了兩家底特律劇院,然後逐步拓展至百老匯劇院。目前倪德倫家族在百老匯已經擁有了9家劇院,僅次於舒伯特家族。

作為一家有著百年歷史的家族企業,倪德倫雖然沒有上市,卻熟知與戰略投資人和金融投資人合作的重要性。舉個例子來說,在進入中國市場時,倪德倫家族就拉來了金融投資人“美國國際保險集團”AIG和戰略投資人“特瑪捷票務公司”TicketMaster來分擔風險和分享收益—“內容與資本的結合一直都是百老匯成長的原動力”。

內容為王

雖然百老匯需要資本市場的大力支持,但“內容為王”才是百老匯和倫敦西區不變的主題。倪德倫家族本身就是百老匯知名的音樂制作人。

家族事業奠基人戴維·T·倪德倫的大兒子詹姆斯·M·倪德倫曾親自制作200多部音樂劇,被稱作“百老匯最後一位見證者”,並在2004年獲得“托尼終身成就獎”,是百老匯音樂劇界無可爭議的教父。戴維的另一個兒子大羅伯特·倪德倫負責管理倪德倫家族“紐約大都會”以外的劇院及衍生業務,並以勇於為那些制作周期長達兩年、投資多達1500萬美元以上的音樂劇買單而著稱。

公司最核心的資產是那些備受歡迎的百老匯經典劇目,如《美女與野獸》、《獅子王》、《國王與我》、《屋頂上的提琴手》、《發膠明星夢》、《芝加哥》、《日落大道》等。

用經典劇目來控制老舊劇場、聚合資本

隨著時間流逝,明星制作人的影響力在逐步減弱,內容也可能不被市場認可—人類總會面臨創新枯竭、生老病死及財務困境等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歐美市場上會出現一些歷史悠久、但盈利能力衰退、需要改建或擴建的老舊劇場。

而倪德倫家族除了專註自己的內容制作以外,還偏好用強大的內容制作能力來控制這些現存的老舊劇場,再用龐大的劇場資源來吸引更優秀的制作人。

這些老舊劇場通過與倪德倫家族簽定“長期的租賃或托管協議”,獲得了再次上演倪德倫家族擁有的“經典劇目”的機會,而經典劇目的上演提供了“穩定的現金流預期”,並由此激活了劇場的“再融資能力”—經典劇目的上演總能吸引私人投資者、基金投資人和銀行的關註。此外,現代金融市場上“文化產品的證券化”也為制作人和劇院管理者提供了更多樣化的“金融選擇”。

新註入的資本被用於改建和擴建劇場,而倪德倫家族則以最低的成本控制了這些裝修一新的劇場。

除了“租賃和托管”,倪德倫家族也會參與“劇院收購”,並利用“劇院與劇目結合”後的“穩定現金流”為收購行為融資。

這整個過程其實就是,被獨立制作人控制的分散劇院逐步向某些財團集中(這些財團通常也由制作人起家),並通過規模效應的發揮,來聚合更多的資本。

跨區域擴張

倪德倫家族除了不斷擴大可以控制的劇場,另一方面,在擴張方向上,更青睞於跨區域擴張(與舒伯特家族主要投資百老匯劇場不同)。家族除了百老匯的9家劇院,他們還擁有17家美國劇院和3家倫敦西區劇院。

而且他們還利用紐約之外的巡回演出來歷練新劇。如倪德倫家族在芝加哥和底特律各有一個院線聯盟,這兩個院線主要上演倪德倫家族準備登頂百老匯的新劇和從百老匯撤換下來的劇目。“不到百老匯就可以欣賞百老匯的音樂劇”,是倪德倫家族擴張劇院版圖的主要口號。

近年來,倪德倫家族更把事業半徑延伸到亞太等新興市場國家,戴維的孫子小羅伯特·倪德倫於2005年與“中國新世紀劇場管理公司”合作成立了“倪德倫東方百老匯公司”,雙方協議由倪德倫家族負責提供內容,“新世紀公司”則負責拓展中國區的院線管理業務。

劇院之外,倪德倫家族還涉足了體育賽事、電視廣播和有線電視節目制作等領域,並開發了戶外現場演出業務,簽約歌手包括U2、席琳·迪翁、芭芭拉·史翠珊等。

從百老匯到全世界,倪德倫家族憑借“以內容為核心的劇場資源和資本資源整合能力”擴張著業務版圖。

■作者為貝塔策略工作室合夥人、同威創投研究員 杜麗虹


百老匯忽視“亞裔臉”

來源: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65295?full=y

百老匯新劇《忠誠(Allegiance)》在一番拖延之後,終於進入首演。該劇根據主演George Takei的親身經歷,講述了一戶日本家庭,在二戰期間日本偷襲了珍珠港之後,被美國人以間諜為由,連同在美的十幾萬日裔被轉移到窮山惡水的集中營囚禁。平心而論,這個題材很容易出彩,戰爭背景、族裔糾葛、東西文化碰撞,很多沖突都可以在其中埋線。但事實上觀眾對該劇的反響並不積極,首周之後票房不斷下滑,評論普遍反響很差。究其原因,無非是故事溫吞水,浪費了沖突題材,而將重點著眼於俗套的愛恨情仇。加上作曲讓人聽過就忘,歌詞連我一個外國人都覺得平淡得無聊,都讓這戲充滿了一股要關門回家的架勢。

但除了這些,讓我感受最深的還是西方創作者對東方的隔膜。該劇女一號莉亞•薩隆加(Lea Salonga)是音樂劇界的大明星,《西貢小姐(Miss Saigon)》的首演,但她是個菲律賓人。製作人也許是看上了她的票房號召力,也許是覺得亞洲人都長得一樣,菲律賓和日本離得也不是很遠,所以都差不太多,只要是個亞洲人就行了。但事實是,無論她怎麼努力,都沒有一丁點像日本人的地方。剩下的扮演日裔的演員也是哪裡人都有,且角色性格都不鮮明。舞臺上那些黑發黃膚的姑娘即便全換成金發碧眼的美國妞,觀眾都不會有任何違和感。除了曾出演《星際迷航》里的Sulu而被大家所熟知的日裔演員George Takei,整個劇組就像一艘載滿了東洋元素漂在西洋上的船,開到哪算哪,毫無計劃。

這種隔膜在百老匯歷史上數不勝數,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所謂的主流文化對亞裔文化的忽視和不理解造成的。前些年一部叫《中式英語(Chinglish)》的話劇,盡管走紅,但在華裔看來也不過是隔靴搔癢。其實亞裔的故事不是沒有火爆的前例,前有《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後有《西貢小姐》,上演時都風頭無兩,在百老匯一演就是幾十年幾千場。《國王與我》講的是一位英國女教師給暹羅王室講解西方文化的故事,《西貢小姐》則是越戰時期的越南姑娘和美國大兵的愛情故事。這類故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西方文化的優越性。哪怕《西貢小姐》里美國作為戰敗國撤離,這種文化上優越性依然是壓倒式的。無論是對未開化暹羅王室的刻畫,還是越南人爭先恐後為了搭上美國直升機的場景,包括尋找越戰後的孤兒,都體現了盡管東方世界充滿神秘,西方世界才是充滿了人道主義的主流。

近年越來越政治正確的劇場,選角上也越來越多元化。這多元化帶來了一個名詞:blind casting,意思是在選角時,演員的種族不再需要跟隨角色的種族,黑人姑娘可以扮演歐洲皇室里的公主,黑人小夥也可以演白人政要。不僅僅是百老匯,一向由白人占主導的芭蕾舞院團也在踐行這個理念。今年,有著75年歷史的美國芭蕾舞劇院(American Ballet Theater)迎來了第一位黑人首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黑天鵝”。而就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蒙特卡羅劇團的黑人芭蕾舞演員在美國南部演出時,還遭遇過三K黨的糾纏。

但這政治正確背後,並沒有給亞裔帶來什麼好處。無論是在好萊塢還是百老匯,亞裔群體基本是處於被忽視的狀態。2007年到2014年間票房最高的100部作品里,超過40部沒有任何一位亞裔角色參與,遠高於非裔的17部。亞裔在百老匯的情況更差,只占全體演員的1.5%,不僅遠低於八成多的白人演員,也低於14%的非裔演員,且數字不穩定,偶爾還有下滑。《西貢小姐》這樣叫好叫座的東方故事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是像《忠誠》和《中式英語》這樣套了個亞裔殼,其實內核還是西方的作品。又因涉及到亞洲的作品數量不多,亞裔演員在百老匯並不能得到很多演出機會。即便是現在已經是一線明星的莉亞•薩隆加,也在訪談中提及當年因為自己這張亞洲臉處處碰壁。今年托尼獎得主韓裔演員露西•安•米爾斯在出演《安妮(Annie)》時,為了跟臺上別的小演員長相統一,只能戴上金發出演。

而即便是難得一見的亞裔角色,也不見得都會由亞洲人出演。《西貢小姐》在倫敦西區首演時,飾演男主工程師的Jonathan Pryce是一名白人。該劇移師百老匯時,製作人卡梅倫•麥金托什想將他一道帶到百老匯,卻遭到了美國演員工會的反對,理由是亞裔角色由白人扮演,這算是跟亞裔社區站到了對立面。麥金托什對此不滿,放話如果不讓Jonathan Pryce出演,這劇就不上百老匯了。最後的結果是工會妥協,一切按照麥金托什的計劃。

這些年裡,媒體也在追問什麼時候會有下一個《西貢小姐》,隨著此次《忠誠》的敗北,製作人們對亞裔題材的態度恐會更加謹慎,看上去遙遙無期。政治正確對改善亞裔群體在藝術圈僅限於技工的狀況,也似乎沒有什麼曙光。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責編郵箱:[email protected]


投資百老匯?也許只是富豪在砸錢粉飾門面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325.html

對投資者而言,轟動百老匯的音樂劇無異於一臺ATM取款機。

北京時間6月13日20點,音樂劇界的奧斯卡——美國百老匯托尼獎70周年頒獎典禮將首次在中國轉播。在今年5月由美國戲劇協會揭曉的提名名單中,怪才林-曼努爾-米蘭達一手打造、以美國開國元勛為主角的音樂劇《漢密爾頓》一舉摘下16項提名。作為托尼獎的大熱門,對於該劇的投資者而言,《漢密爾頓》無異於一臺ATM自動取款機。

音樂劇《漢密爾頓》

不為人知的音樂劇投資回報

不過,千金易得,爆款難求。即使在音樂劇發展極為成熟的美國百老匯,這依然是一項高風險的投資。

事實上,百老匯運作模式類似於私募股權投資和房屋租賃。首先,投資者將資金投入音樂劇,然後隨著門票的銷售,每隔幾周就可收到回報。其中的核心在於,音樂劇演出的周期越長,投資者就可以獲得越多回報。

根據百老匯音樂劇行業官方網站“THE BROADWAY LEAGUE”統計的數據,截至2015年5月22日,百老匯演出時間最長的前10大音樂劇包括:《劇院魅影》(11782場、1988年演出至今)、《芝加哥》(8107場,1996年演出至今)、《獅子王》(7705場,1997年演出至今)、《貓》(7485場,1982年至2000年)、《悲慘世界》(6680場,1987年至2003年)、《平步青雲》(6137場,1974年至1990年)、《加爾各答風情畫》(5959場,1976年至1989年)、《媽媽咪呀》(5758場,2001年至2015年)、《美女與野獸》(5461場,1994年至2007年)、《女巫前傳》(5238場,2003年至今)。

不過,要想成功預測未來的《劇院魅影》,僅憑個人品味是完全不夠的。一臺匯聚頂級明星的劇目可以在17周之內突然閉幕;而小成本、類似兒童節目“芝麻街”的《Q大道》(Avenue Q)卻可以長盛不衰。在開演12年之後,《Q大道》已經為初始投資者帶來了8倍的回報。

但百老匯的整體投資回報率實際上也無人知曉。據美國彭博社報道,劇目的制作類似於一家私人公司,並不會公開披露財務狀況。一些劇目在回收成本後會開辦一場新聞發布會以示慶賀。基於此,在經驗豐富的百老匯投資人看來,只有大約20%~25%的音樂劇最終可以收回成本,但百老匯整體的投資回報依然不得而知。

高成本和高投資門檻

高昂的制作成本帶來了高風險。一場典型的音樂劇可以耗費700萬至1500萬美元。例如,2011年至2014年上演的《蜘蛛俠——終結黑暗》就總計耗費7500萬美元——這包括初始投資、讓劇目上演的成本、以及每周的運營費用。

因此,傳統的音樂劇制片人、導演並不願意向一群人眾籌,其目標投資者往往是有能力投下重金的群體。在法律上,美國政府也會限制此類高風險投資的準入。“夠格”投資者的標準通常是:凈資產超過100萬美元,或個人年收入超過20萬美元、夫妻年收入超過30萬美元。

如何預測下一個爆款?

不過,爆款帶來的造富效應仍然吸引著投資者的持續湧入。“一句關於百老匯的古老諺語非常中肯——你不能借此謀生,但你可以大賺一筆。”2015年托尼獎最佳音樂劇《悲喜交加》的制片人Kimberly Loren Eaton表示。

但預測下一個爆款劇目無疑非常困難。由於音樂劇的回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演出的生命周期,一個傳統法則是:匯聚頂級明星是劇目回本的保證,但同時投資回報卻存在上限——因為一旦明星演員回歸好萊塢,這個劇目就可能終止演出。相反,以普通音樂人作為演員的劇目可能面臨更高的風險,但卻有可能保持數十年的持續盈利。

不過,演出的長周期也並不能與盈利的長周期相對等。有時,劇院的上座率只能覆蓋劇目的成本,無法為投資者帶來任何收益。而在一場音樂劇收回成本之後,投資者就需要與制片人五五分賬。在許多情況下,音樂劇堅持演出的目標就是熬到托尼獎頒獎的那一刻。贏得大獎或在現場直播中的出現難忘瞬間的音樂劇往往會一票難求。同時,國內和國際巡演也是一個穩定的現金流來源,但這通常也需要投資者追加投入。

因此,審慎分析為數不多的歷史事實就尤為重要。2015年托尼獎得主《悲喜交加》(Fun Home)和今年的大熱門《漢密爾頓》在正式登陸百老匯之前,這兩部劇都曾在紐約外百老匯的“公共劇院”獲得如潮好評。音樂劇導演和制片人以往劇目的回報數據也是投資者的重要參考。

“關系”生意

許多音樂劇的投資者並非僅追求財務上的回報。有些投資者只是熱衷於與百老匯的傳奇人物會面;或為自己的朋友和生意夥伴提供劇場中的最佳座位;抑或作為“其他制片人”之一走上托尼獎的領獎臺、分享這一榮耀的時刻。例如,據美國彭博社報道,2014年托尼獎最佳音樂劇得主《愛與謀殺的紳士指南》(A Gentleman's Guide to Love and Murder)就有超過30個制片人。更重要的是,對於建立人脈關系而言,投資音樂劇也是進入紐約當地圈子的極佳渠道。

甚至對於音樂劇投資本身,“關系”也是最核心的門檻之一。近年來,盡管偶有音樂劇眾籌模式出現,但在當下的美國,這個古老的行業仍然用古老的方式進行融資——完全的面對面或打電話。“這是一個100%的關系生意。”《 The Visit》、《Peter and the Starcatcher》的制片人Rich Affannato表示,“除非你認識人,否則也不會有渠道投資於下一部爆款音樂劇。”


冒百老匯股東 大話精騙財

1 : GS(14)@2011-07-21 07:58:3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5447576


曾入獄 多次行騙案底
阿力對李起疑,遂上網搜尋其資料,懷疑她曾以同類手法行騙入獄,且有多次案底。他遂將網上資料轉告親友,郭姓男親友昨報警,警員到李於葵涌工作的公司,以涉嫌偷竊將李拘捕。警方正調查是否有其他受害人。警方發言人指,被捕的 48歲姓李女子涉嫌兩項盜竊及一項行騙罪,被通宵扣查。

百老匯兼賣藥 售牛黃丸 迎合自由行一條龍消費

1 : GS(14)@2013-07-17 22:37:4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17/news/ea_eaa1.htm

旺角多間百老匯分店新開設專賣保健食品及中成藥的專櫃,其中一個牌子更是有百年老字號之稱的北京同仁堂。圖中店員則在向客戶介紹平板電腦功能。(余俊亮攝)



百老匯出售同仁堂產品不一定違反《中醫藥條例》,但店員推銷手法一旦涉及產品效用的虛假陳述,便可能觸犯《商品說明條例》。圖為百老匯職員在介紹同仁堂產品功效。(明報記者攝)



記者昨日走訪了位於旺角西洋菜南街及亞皆老街一帶的百老匯分店,發現店中均加設了售賣保健產品櫃位「Broadway Care」,專賣北京同仁堂、綠養坊及百成堂合共約20多款產品,當中不乏安宮牛黃丸、白鳳丸等內地客喜愛的產品;加上去年新推出的手表專區,百老匯儼如由電器店變身成小型百貨公司。

雖然新增了售藥專區,但公司似乎未有特設專業人員負責推銷工作。當記者走到售藥櫃位時,一名本來負責手機櫃位的店員馬上「變身」成為藥物推銷員,告訴記者哪個產品受客戶歡迎、自己及家人服用過後又覺得哪個產品特別有效。他介紹一款蟲草產品時更誇張地說︰「吃了這個產品,像我們一天要站覑工作11個小時也不會腳軟。」

近兩月旺角銅鑼灣分店推出

該店員表示,所有產品均以公價出售,但近日部分產品有特別折扣,售價比其他藥房便宜,勸記者趁機多買。不過,記者及後到了萬寧及北京同仁堂「格價」後,發現百老匯的售價未見特別優惠(見圖)。以安宮牛黃丸6粒裝禮盒為例,百老匯與同仁堂門店均售4140元一盒,不過同仁堂門店現時有95折優惠,故實售3933元。

依照店員說法,百老匯是在最近兩個月才增設售藥專區,目前只在旺角及銅鑼灣部分的分店推出。本報曾向公司方面就此作出查詢,惟截稿前尚未得到答覆。

記者前往百老匯附近西洋菜街的北京同仁堂門店,店員則直言不知道百老匯為什麼會有同仁堂的產品出售,更笑稱:「會不會是水貨呀」,又指「百老匯賣牛黃丸,同仁堂都可以賣iPhone啦」。

遊客:只要不是假藥就可以

百老匯店員給予記者產品宣傳冊子上,寫明所發售的北京同仁堂產品來自其香港總代理「泉昌有限公司」,而非直接向同仁堂取貨。本報致電泉昌查詢,負責人證實2至3個月前開始批發產品予百老匯。

對於百老匯「踩界」兼售藥物,港人陳先生直言「不會幫襯」,「現在百老匯開到周圍都係,連藥也賣豈不是壟斷?」至於內地旅客則對這種一條龍服務頗為受落,遊客白小姐認為,只要有需要,願意在百老匯買藥,非一定要到藥房買,「只要不是假藥就可以」。

為搶攻自由行生意,除了百老匯賣手表、藥物外,去年起不少商戶已開始轉賣日常用品吸客,例如莎莎賣藥油、奶粉,卓悅甚至連酒類亦有售。至於專售內地禁書的「人民公社」,更為旅客提供全國奶粉速遞服務。

明報記者 陳悅、陳子凌
2 : GS(14)@2013-07-17 22:38:1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17/news/ea_eaa2.htm




【明報專訊】除金舖外,電器商可算是另一類最受惠於自由行效應的零售商。每當有新電子產品面世時,大型電器連鎖商更是門庭若市。不過,百老匯須出動到賣藥搶客,反映市或不如外界所見風光。有學者指出,近年市場競爭愈趨激烈,商戶利潤不斷壓縮,逼得商戶各出其謀來開源。

學者:賣保健品與電器互補

經濟學家關焯照指出,在市場需求主導下,近年不少商戶已開始「轉型」。像百老匯開拓非電器類型產品,可能反映這些產品的需求更高,而電器市場的利潤空間已見頂,「近年賣電器的商戶甚多,除百老匯外還有豐澤、蘇寧、中原等,競爭相當大,或者就要靠賣健康產品幫補利潤」。

關焯照又認為,百老匯推出「安宮牛黃丸」等高檔保健品,應該頗有市場,除了內地遊客外,亦漸多本地消費者購買及服用這類產品;加上不少保健品標榜需經常服用才見效,而電子產品為耐用品,消費者不會頻密更換,相信售賣保健品可帶來互補。

蘇寧:專注電子產品領域

不過,蘇寧雲商集團香港區總經理龔震宇卻不認同電器行業「見頂」之說,他認為行業仍具有很大發展空間,加上若要開拓新業務,亦須花工夫在人力及後台做好多方面配合工作,故蘇寧暫時希望專注於發展家電及電子產品領域,不作別想。
3 : GS(14)@2013-07-17 22:38:51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17/news/ea_eaa3.htm


【明報專訊】百老匯賣安宮牛黃丸,驟聽之下可能感覺詭異,但就像便利店也會售必理痛一樣並沒違規。

港九藥房總商會理事長劉愛國指出,只要不是出售需要處方成藥即沒有問題,但店員推銷時卻隨時違反商品說明條例。

衛生署:賣中成藥須守相關法例

另一方面,衛生署回覆本報查詢表示,根據香港法例第549章《中醫藥條例》(條例),任何人不可銷售、進口或管有未經註冊的中成藥,最高刑罰為罰款10萬元和監禁兩年;而零售註冊中成藥,條例並沒有特別規管;但售賣者仍須遵守其他相關法例,如《商品說明條例》等。

劉愛國亦稱,從朋友口中得悉百老匯在發售同仁堂產品及其他保健食品,他認為賣保健食品明顯是游走於法律的灰色地帶,至於同仁堂產品「如果屬於治療用藥物便肯定不容許」,他表示會向衛生署進一步了解。

不過,正如衛生署所指,就算百老匯銷售上述產品並無違反《中醫藥條例》,但店員銷售手法卻隨時可能違規,劉愛國解釋,根據商品條例,「你不可以說這種藥可以醫什麼病,例如心臟病、糖尿、高血壓,或者聲稱多少個月便痊癒,因為店員不是合資格註冊醫師,顧客如果使用後有副作用和沒有所謂的治療效果,那店員便算是虛假陳述,無論是他個人或店舖都要負上法律責任;不過,像一般的小感冒那些小病痛就沒什麼問題」。
4 : GS(14)@2013-07-17 22:39:11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17/news/ea_eaa4.htm


【明報專訊】百老匯攝影器材有限公司,是香港老牌電器零售連鎖店,早於1949年由李波創辦,首間店舖於旺角彌敦道,最初只售賣菲林、出租相機及相片畄曬服務,其後發展成多元化的電子及家庭電器零售店。百老匯現任主席李子良(圖)為李波之子,現年59歲,同時也是稻香(0573)獨立非執董;公職方面,去年獲選為新一屆港區全國政協委員。

雖然以攝影及電子器材起家,但李子良家族成員亦投資物業,且以豪宅新盤為主,有指李家成員過去5年多動用至少8.4億元購入18項物業,最矚目要數去年百老匯「太子女」李惠貞及相關人士豪擲2.2億元,向長實(0001)購入中半山君珀3個單位,其中最貴是該廈16樓A室,成交價8326.1萬元,建築呎價3.36萬元。

家族鍾情物業投資

另外,新地(0016)於2011年推售奧運站瓏璽,李氏家族以約1.1億元連購4伙。據悉,李子良家族現持有物業分佈於九龍站凱旋門、跑馬地禮頓山及薄扶林貝沙灣等。除住宅物業外,李亦有投資工廈,早於2008年李子良及相關人士,便透過瀚林集團以2.1億元購入荃灣萬利工業大廈全幢。
5 : ng caddy(36072)@2013-07-17 22:42:44

有沒有攪錯...178/653/759,開始轉營..直得留意,有少少似當年許留生
6 : GS(14)@2013-07-17 23:47:33

5樓提及
有沒有攪錯...178/653/759,開始轉營..直得留意,有少少似當年許留生


生意唔通一路縮咩

【iPhoneSE開賣】衛訊買機送玻璃貼 百老匯不再癲價賣機

1 : GS(14)@2016-04-01 15:47:16

iPhone SE昨天除了在Apple Store及官網正式發售外,各大連鎖電器店亦已開售。記者走到位於亞皆老街的豐澤及百老匯,以及位於太子始創中心的衛訊觀察,發現三間電器連鎖店均以正價發售,而且只有衛訊買機會有玻璃保護貼贈送。


上年九月iPhone6s開售時,百老匯曾以炒價發售,當年最天價可算是玫瑰金色的128 GB iPhone6s Plus,原價為$8,088,但百老匯則以$13,999發售,相比原價貴近$6,000。記者:朱崇德、容逸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401/19552701

百老匯旺角巨舖 業主叫租劈25%

1 : GS(14)@2016-07-12 08:10:15

【明報專訊】零售市况不景,一向受自由行旅客歡迎的大型電器店首當其衝,生意直接受到影響,有店舖約滿後不再續租。本報早前已率先披露百老匯電器棄租亞皆老街巨舖,業主近日更將意向租金調低至298萬元放租,市場指較現時租金約400萬元大減25%。

由「玩具大王」蔡志明持有的旺角亞皆老街73至81號宏安大廈地下至四樓巨舖,位處旺角中心與先達廣場之間,人流極旺;其中地舖面積約4384方呎,一至四樓每層面積約5158方呎,總面積共約25016方呎。

月收租400萬 現298萬放租

美聯旺舖營業董事鮑昌華表示,目前以298萬元放租,呎租約119元。鮑續稱,現時租客百老匯今年9月約滿後不再續租,業主今年4月仍叫租約500萬元,不足3個月大減約202萬元,減幅逾四成。

區內用家720萬購匯創方

此外,由宏基資本(2288)發展的長沙灣新式工廈樓花項目匯創方(THE AGORA),繼項目30層中早前已售出17層、料涉逾10億元後,近日再錄成交。中原工商部副營業董事許俊彥表示,匯創方高層1室新近以約720萬元售出,面積約900方呎,呎價約8000元。據了解,買家為區內用家,購入單位作長線投資。許氏預料市值呎租可達約22至25元,未來租金回報可望逾3厘。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136&issue=20160712

百老滙擬棄租旺角巨舖

1 : GS(14)@2016-07-12 08:13:06

【本報訊】零售市況低迷,大型電器品牌百老滙擬棄租旺角亞皆老街逾2.5萬呎巨舖,舖位業主旭日國際主席蔡志明現以298萬元放租,叫價較現時租金低逾25%。該舖位於旺角亞皆老街73至81號宏安大廈地下至4樓,地舖面積約4,384方呎,1至4樓每層約5,158方呎,總面積共約25,016方呎,百老滙由2009年起租用,租金由190萬元升至現時約400萬元,即6年多以來加租1.1倍。



業主減價25%放租

美聯旺舖鮑昌華表示,租戶今年9月約滿後有意不續租,業主今年4月叫租500萬元放預租,目前已減價至逾四成298萬元放租。就算以現時叫價租出,亦較現租約平102萬元或25.5%。蔡志明於2002年以2.04億元購入上址收租。由資深投資者李耀華持有的筲箕灣東大街169號地舖,約1,000方呎,以2,700萬元易手,呎價2.7萬元。現時舖位以6萬元租予食肆,回報2.7厘。李耀華持貨兩年獲利920萬元。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712/19691120

業主劈租四成 百老匯250萬續租旺角巨舖

1 : GS(14)@2016-07-26 07:55:24

【明報專訊】零售市况不景,一向受自由行旅客歡迎的大型電器店首當其衝,生意直接受影響,早前市場消息稱,因百老匯電器有意棄租旺角亞皆老街巨舖,該舖業主於4月份推出招預租,市場最新消息指租客最終拍板以250萬元續租,按總面積共約25,016方呎計,平均呎租約100元,新租較舊租約四成。

由「玩具大王」蔡志明持有的旺角亞皆老街73至81號宏安大廈地下至4樓舖位,市場稱上址現時租金約400萬元,業主今年4月以叫租約500萬元推出,及後大減約202萬至298萬元放租,現終減至250萬元續租,新租較舊租減幅約四成。

早前擬棄租 4月500萬招預租

土地註冊處顯示,該舖由旭日國際主席蔡志明等於2002年以2.04億元購入,蔡氏購入該舖後,2003年租予國美電器,當年租金為155萬元,至2009年租金升至約190萬元水平。及後該舖由百老匯電器「接棒」承租,租金由當年190萬元升至現時約400萬元,即10年來舖租累積勁升1.6倍。不過現時市場指該舖以250萬元續租,則意味回報率由現時的24厘,回落至新租約的15厘。

花旗銀行130萬續租怡和街舖

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銅鑼灣怡和街42至44號地下連1樓舖,獲花旗銀行以130萬元續租;按上址樓面面積約4086方呎計,平均呎租318元,較2013年續租每月租金約140萬元、平均呎租約343元下調約7%。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842&issue=20160726

獨腳戲登上百老匯香港女生照鏡3月練「精神分裂」

1 : GS(14)@2016-11-18 17:56:30

對舞台劇演員來說,能登上美國紐約百老匯劇場演出,可謂最高榮譽。今年只有26歲的香港演員蘇子情(Gabriella),首次獲世界最大規模獨腳戲節United Solo邀請到紐約演出。獨腳戲排練孤獨,演員需長時間對着鏡子,自我揣摩角色,將會在劇中一人分飾兩姐妹的蘇子情坦言:「好似精神分裂,不簡單但獲益良多。」駐紐約記者:鄭柏齡蘇子情自幼充滿表演慾,4歲接觸芭蕾舞,在香港修讀國際學校期間副修舞台藝術,自始欲罷不能,「開始時只副修演劇,之後轉為主修,唔想對唔住自己良心」;蘇子情同屆同學,升學到哈佛、耶魯等不勝枚舉,但她卻選擇入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戲劇學院(School of Theater),終於不負家人所托,以一級榮譽成績畢業。畢業後,她曾到荷里活影星韋史密夫(Will Smith)開設的電影公司工作,又回港為導演李力持、「才子」陶傑效力,但始終找不到發揮機會,「在香港電影,女演員往往只有兩個角色,一是夜蒲女,二是鄰家少女」。隨後,蘇子情回到自己最愛的舞台,去年獲香港藝術中心及藝術發展局資助,以自編自導自演方式,用中、英文演出五場獨腳戲《珠光寶氣》(Breakfast Tiffany’s),場場爆滿兼打響名堂。「排練獨腳戲是最孤獨的,沒有對手,一個人對住鏡子三個月」,蘇子情本周未在紐約演出的《麗思卡鑽石》(The Ritz Diamond),改篇自《大亨小傳》作者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的短篇故事《大如『麗思卡』的鑽石》(The Diamond as Big as the Ritz)。她將一人分飾兩角,講述兩姐妹爭奪家產的故事,「西方觀眾總覺得,如果你是華人,便期待你穿旗袍;但《麗思卡鑽石》講述人性故事,又探討了美國種族分化問題,希望觀眾看開點,並產生共鳴」。蘇子情說,排戲期間需要高度自律,不斷突破各種心理關口揣摩角色,完成後充滿成就感,她笑言:「我自小已經人格分裂,學校參加鐵人賽、游泳隊,另一方面卻愛讀書及寫詩,將不同角色放到舞台上演出應該幾好睇」。為爭取曝光度,除參與舞台演出外,她亦跑到馬來西亞、中國內地等拍攝電影,甚至電視劇,「電影及舞台只是不同媒介,對我來說,藝術及商業不應該分開,最理想藝術是帶起潮流,使人產生需求」,她坦言做舞台劇演員「不可能發達,但可以養活,只是比較辛苦一點」,故不介意接觸各類型演出工作,完成紐約演出後,她將轉戰另一個劇場聖地倫敦表演。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18/198380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