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截至2020年的頁巖氣目標產量減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3489

路透社援引一行業網站及一位政府消息人士稱,由於初期勘探活動顯示開發頁巖氣存在挑戰,中國已將到2020年的頁巖氣產量預測值減半。
中國電力新聞網援引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的話稱,到2020年中國頁巖氣產量將達到300億立方米。2012年設定的目標則是600-800億立方米。
相關調整有待政府的最終批準。
四川的涪陵頁巖氣田是中國首個大型頁巖氣田。但專家稱,由於地質條件複雜,加上生產成本高昂,涪陵頁巖氣田的成功很難複制。
中國蘊藏的頁巖氣資源據信在全球排名第一,希望複制美國的頁巖氣革命。
但這種簡單的複制難度太大。華爾街見聞此前發文稱,中國崎嶇的地形,落後的基礎建設和較深的頁巖氣層是嚴峻的技術挑戰。殼牌勘探分析認為一般來說中國油井要挖到很深才能找到頁巖氣。
此外,中國與美國不同的土地法規和冗長的官僚審批又人為增加了殼牌的開采難度。中國現在還沒有關於壓裂法的正式監管規則,為了抵禦通貨膨脹,政府控制了天然氣的價格,這可能會令殼牌等開采企業利潤承壓。
一位政府消息人士稱:
先前的目標前景相對模糊,算是個希望。300億立方米的目標就顯得實際多了。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及,國土資源部預計,到2015年全國頁巖氣產量將達65億立方米,去年不過2億元,是去年的30倍以上。
早在1月,國土部就預計,2014年中國頁巖氣生產量15億立方米,相當於較2013年的水平翻7倍多。
由於頁巖氣勘探、開采難度較大,消耗成本較高,高產量目標就意味著中國的頁巖氣支出巨大。中石油今年的頁巖氣支出將超過人民幣100億元,中石化高管稱中石化勘探投入可能不下50、70億元。
中國調整到2020年的頁巖氣產量目標,對石油服務企業可謂利空消息。 摩根大通駐香港的亞洲油氣研究部門負責人Scott Darling說:“對於中國石油服務行業的企業而言,這顯然不利。這反映了中國天然氣市場面臨的挑戰。”
中國糧食產量“十一連增” 為何進口猛增八成?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038

中國糧食生產已實現十一連增,但本月中國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今年以小麥為首的谷物進口量大幅提速,前七個月谷物進口同比激增80.7%。對中國糧食安全的擔憂因此加重。
自2008年以來,中國已從糧食凈出口大國轉變為糧食凈進口大國,糧食安全問題更加引起國內關註。對於為何今年農產品進口增長加快,海關總署的分析文章認為原因有二:一是國內需求旺盛,二是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處於低位。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韓一軍也認為,糧食進口增速較快的一個原因在於國內外價差在逐步擴大。目前國際小麥離岸價加上各種費用到境後必國產小麥市價還便宜10%左右。
路透報道指出,中國政府收儲價格是主導國內谷物價格的最核心因素,境內外價差由來已久。該報道提到新湖期貨研究所副所長時巖的看法:
收儲制度的存在擡高了(國內)谷物的價格,但有些谷物是可以替代的,...像高粱、大麥這些沒有進口配額限制的谷物進口最近的確異軍突起。
時巖認為,把谷物進口大增簡單與糧食安全的憂慮聯系起來是比較誇張的,中國政府的糧食庫存目前比較充裕,現在政府考慮的短期問題可能不是糧食安全,而是如果讓市場消化儲備。
今年7月底第一財經日報的報道也援引中儲糧報告數據稱,去年中儲糧收購了近9000萬噸糧食,但大量托市收購的糧食由於價高賣不出去,糧食加工企業缺乏興趣,只能堆放在倉庫中,中儲糧倉容吃緊。
對於主糧進口大增是否源於供需失衡產生的“糧荒”,中證報援引的中糧期貨分析師範婧雅觀點認為:
我國目前完全有能力實現主糧的自給自足,如果再加上龐大的收儲數量,整體供給可謂寬松,主糧進口量大增並非是因為國內供求結構失衡。
從一系列的數據分析來看,我國主糧的凈進口數量其實非常有限,這一現象也並不意味著我國出現了‘糧荒’。
中證報報道也提到,對比發改委公布的糧食進口配額數據可以發現,即便進口數量有所增加,但是仍舊未能達到配額總量。即便是配額總量,在各類主糧產量中的占比也不足8%。所以進口糧食不足以改變中國糧食市場整體的供需平衡格局。
雖然數量有限,但是進口糧食對中國糧食政策的影響卻不容小覷。隨著小麥收儲數量達到創紀錄的水平,國庫庫容不足的問題進一步顯現。進口糧食的優質低價會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中國進行農業保護政策的改革。
進口增加也使國內外糧價的聯動性加強。中華糧網柴寧認為,國際糧價暴漲對國內物價以及糧食安全的挑戰均不容忽視。
此外,隨著全球極端氣候頻發,過去十幾年才發生一次的糧食危機有越來越明顯的常態化趨勢。
今夏河南、安徽等12個省區出現不同程度的幹旱,一些糧食主產區的旱情更有可能加劇中國糧食進口壓力。雖然今年年夏糧豐產,但畢竟秋糧的產量占全年糧食產量的七成。
韓一軍認為,中國應高度重視糧食危機或糧價高漲,堅持立足於國內生產保障糧食安全。
全球產量將連續第四年超需求 原糖跌勢何時盡?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340

上周五,國際原糖價格創下近兩個月最大日跌幅。業內稱,近期價格下滑,主要是由於全球供過於求、需求疲軟令價格承壓。(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華爾街日報》報道稱,自從巴西在4月開啟豐收季以來,全球糖作物產量劇增。國際糖組織預計,截止9月30日的一年間,因供應洪水般湧向市場,全球原糖產量將連續第四年超過需求。
上周,國際原糖期貨經歷了偏空氛圍,全周累計下挫1.8%。10月交付的ICE原糖期貨價格在上周二跌至2月11日以來的最低點位。上周五跌幅更高達2.2%,創6月27日以來的最差表現。

不過,一些交易員和分析師預計市場將出現轉機。巴西甘蔗加工上個月出現下滑,引發收割時間會比往年更早結束的擔憂。今年早些時候,巴西遭遇幾十年不遇的嚴重幹旱,巴西榨糖廠此前競相加工盡可能多的甘蔗。
美國經紀商Newedge副總裁Michael McDougall對《華爾街日報》表示:“上個季度,很多聖保羅研究機構都預期甘蔗質量較差。”
本周,市場等待巴西聖保羅州蔗產聯盟(Unica)關於收割進展的報告。交易員和分析師預計,Unica將會降低甘蔗和糖整體產量預估。
中石油誓在頁巖氣產量上追趕中石化
來源: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57970
2014年08月29日 16:08 PM
中石油誓在頁巖氣產量上追趕中石化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PetroChina,簡稱:中石油)立誌明年在頁巖氣產量方面趕上主要對手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Sinopec,簡稱:中石化)。這兩家公司都急於實現中國政府提高頁巖氣產量的要求。
頁巖氣是一種非常規化石燃料,它已徹底改變美國能源業的格局。這種廉價的天然氣不但降低了美國的能源價格,還幫該國減少了對能源進口的依賴,令中國政府的經濟規劃者羨慕不已。但中國迄今在這方面卻沒有取得類似成就。一個原因在於,中國地質狀況更為復雜、法律和管道基礎設施也不那麼發達;批評人士認為,還有一個原因是,占市場主導地位的國有油企“拖後腿”。
中石化目前在中國頁巖氣領域占據領先位置,它對自己在四川涪陵區塊取得的初步成果作了高調宣傳。中石化擬到2015年底時在涪陵區塊建成50億立方米的產能,在明年全國65億立方米的目標產能中占據最大份額。
中石油副董事長汪東進周四表示,公司的頁巖氣發展較中石化晚了約一年半時間。他補充說,位於西南地區的磨溪氣田的工作也分散了中石油的註意力。
中國政府最近掀起一場反腐敗調查,給中石油管理層造成沈重打擊,前能源和安全“沙皇”周永康也因此倒臺。與此同時,改革派人士威脅要改造中石油和中石化主導的國內能源業,對這兩家公司也造成了震動。
汪東進表示,中石油計劃明年生產26億立方米頁巖氣,這個數字遠高於今年1億立方米的產量,也高於官方為該公司設定的2015年產量目標(即15億立方米)。
這兩家公司對頁巖氣煥發出新的熱情之際,今年上半年,中國天然氣需求增長近9%。中石油表示,這與成品油需求增長不足4%形成反差。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這里化工市場的低迷和成品油的日益過剩,拖累了上述兩家公司上半年的煉油業務。總體而言,今年上半年它們的利潤增長符合分析師的預期。
這不僅反映出經濟增長放緩——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7.5%——還反映出經濟結構的改變。服務業現占中國經濟的一半左右,建築、鋼鐵和煤炭等高耗能產業則增長乏力,導致柴油等運輸用燃料需求減少。
今年頭7個月中,中國有3個月成為成品油凈出口國,逆轉了為滿足高速增長的經濟而多年持續進口的局面。今年上半年,中國全國柴油需求萎縮了0.6%。
除了需求放緩,煉油企業在較富裕沿海地區面對的競爭也有所加劇,原因包括它們自身的擴張,“小作坊”式的獨立煉油廠的持續生產,以及國有化工貿易商中化集團(Sinochem)在泉州新建成的一家大型煉油廠的投產。
能源咨詢公司安迅思中國(ICIS China)研究總監李莉表示:“亞洲市場已(為中國柴油和汽油出口)作好了準備。”
譯者/何黎
相關文章
- 中石化頁巖氣田提前進入商業開發 2014-03-25
- 中石化籌資計劃凸顯國企私有化悖論 2014-03-25
- 中石化油品銷售引入民間資本 2014-02-20
- 頁巖繁榮促使美國向加拿大出口原油 2013-12-11
韓碧如上一篇文章
- 中國民企首獲原油進口資質 2014-08-29
朱莉上一篇文章
- 中國興起奢侈品代購熱 2014-02-25
分享本文
未經英國《金融時報》書面許可,對於英國《金融時報》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摘編或在非FT中文網(或: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所屬的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已經英國《金融時報》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
OPEC 9月原油產量創2013年來新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275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9月的原油產量升至2013年夏天以來的最高水平。
在該組織的月度石油市場報告中,OPEC稱上月的原油日產量增加了40.2萬桶至3047萬桶,產量增加主要源於伊拉克和比利亞供給提升。
除了中東,北美地區因為頁巖油繁榮而產量激增,但全球的原油需求卻並未同步提高,中國與歐洲的需求甚至在放緩,這令布倫特原油價格在過去三個半月中暴跌了20%,進入熊市。
盡管價格猛跌,但是OPEC卻並不願意減產,甚至內部還打起了價格戰。華爾街見聞曾提到,在上周,全球最大產油國沙特將基準油價降至將近六年來最低,伊朗隨後大幅下調銷往亞洲的11月交割原油期貨價格,折扣幅度創將近六年新高。
這令OPEC內部爭議不斷。在下個月的半年會上,成員國將會閉門討論是否應該削減產出。但在最新的報告中,沙特似乎並沒有準備這樣做。
目前很多OPEC成員國都需要高於每桶89美元的原油價格才能實現預算平衡,如果價格進一步下跌,不少國將面對預算赤字。下圖為《華爾街日報》繪制的各國實現預算平衡所需要的油價水平,基準線為89美元。

週末沒事,整理了一下98年以來的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守時乘勢
來源: http://xueqiu.com/8410542293/32314023
周末沒事,整理了一下98年以來的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發現不過剩的行業已經很少見了;好幾個行業的產量萎縮都持續幾年了,對應到市場,如果做工業股的話,或許做困境反轉比做正向成長的可靠性更高。因為增量的空間的確不大了,那只好去守那些在困境中持續時間長,去化完成的差不多的行業;
一個是機床業,按說雖然下遊機械制造業差,但汽車行業卻很不錯,而機床業卻在困境中好幾年了,完全沒有享受到汽車業繁榮帶來的好處,估計主因還是行業集中度太低,加上地方保護主義,不過又看了一下按收入排名數據,從集團層面看,沈陽機床在全球是以28億刀排第一,不過看了一下上市公司,似乎13年的數據才73億人刀,貌似數據差距很大。
一個是化肥產業,需求端基本穩定,生產端似乎這幾年一直都是小年,不過化肥的增量空間似乎很小,氮磷鉀折純從1998年的2900萬噸直到2012年最高也才7400萬噸,這個空間相比較其他工業品的增量,實在是太小了,因此化肥的邏輯應該主要在供需價格上。
增量最熊的估計是原油開采業,產量從1998年的1.6億噸到2013年的2.08億噸,十幾年基本在原地打滾。
手提電動工具,從08年開始就沒好過,大概是生產方式的提高,半人工方式的工具都被自動工具替代了。
船舶業,產量從314萬增加到2011年的9200萬載重噸,增幅巨大;2012年以來開始萎縮,至今沒能緩過來。不過個股卻在朦朧的題材中漲幅不小。靠軍工的畫餅能撐起來麽?真正要起來還得等航運吧?
發電設備,產量從1400萬千瓦到2008年的1.33億千瓦,增幅不小,不過從2009年開始就沒好過,2014年產量增幅似乎不錯,是否熬過冬天了?畢竟用電量一直都在增加啊,缺點就是大型成套設備的更新周期實在太長了,等到黃花菜都涼了。
鐵路機車業,低迷了2年,今年下半年開始狂奔,不過鐵路機車業的特點就是不持久,通常跑兩年就要歇兩年。但願這次能打破。
汽車,從171萬輛增加到2387萬輛,增幅巨大,不過增速已經下來了。
軟飲料,從958萬噸增加到1.49億噸,這個增量是非常可觀的; 現在人均年消費100升,相比較一些國家似乎還有很大空間,不過考慮飲食習慣,以及去掉農村的一大塊人口,大概人均150升,還有25%的差距。
布的產量,從179億米到現在683億米,增量也不大,人均4.1米;就算不考慮出口縮減,空間也基本沒了。
耐用消費品中的家電幾大件,這幾年似乎都飽和了,沒啥增量了。
最牛X的莫過於移動手機,從2000年的5200萬部增加到2013年的15.41億部,增量30倍,太恐怖了,按全球70億人,也不用幾年就普及了。開始還納悶於這麽大量居然都不過剩,後來逛了逛論壇才知道是自己out了,原來別人都是半年一換手機,用我這種用到廢的觀點實在是沒法理解。老實說,實在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
---------------------------------------------------------------------------------------
合成洗滌劑,產量從380萬噸增加到2013年的1029萬噸,增幅也不大;分為工業用和民用,按2012年的數據,廣東的產量占全國28.45%,其次是安徽、四川和浙江,分別占10.06%,9.65%,8.47%; 雖然確切的人均消費量數據還沒有,不過似乎空間還不小,缺點是精細化工似乎都被外資壟斷了,這塊如果能實現國產替代,空間似乎不小,當然也應該有條件實現國產替代。
化纖產量從516萬噸增加到2013年的4133萬噸,增幅不小,最近兩年以個位數整長,空間似乎也不大了,除非找到其他用途。
塑料制品從843萬噸增加到2013年的6188萬噸,2012年,2013年個位數增長,不過今年似乎增速又恢複了二位數增長,由於塑料的用途太廣,可替代的地方也多,不容易分析。
交流電動機的產量從4300萬千瓦增加到2.79億千瓦,這一塊如果技術上能突破,其實國產替代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發動機的產量從1.6億千瓦增加到17.7億千瓦,受益於汽車業的繁榮,增速一直不錯。
汽車和轎車,汽車產量從171萬輛增加到2387萬輛,增幅巨大,8月數據增幅低於3%了,轎車產量從57萬輛增加到1330萬輛,不過8月份數據似乎出現了輕微負增長。是否意味著汽車業暫時到達了一個頂峰,需要適當調整呢?
最後來看看跟房地產產業鏈的相關的產業:
由於房地產今年的投資增速持續回落,而新開工面積從2012年就曾經出現了負增長,2013年的增速也不高,今年則是大幅的負增長;因此可以說其實從2012年,房地產的新增投入已經出現了拐點;
相關的產業中:
水泥的產量從5.1億噸增加到24.1億噸,近幾年增速雖然不高,不過所幸還是正整長。大概是由於農村的危房改造和大規模的鐵路建設補償了部分房地產減少的需求吧?
平板玻璃的產量從1.7億箱增加到7.79億箱,2012年增速-3.21%,2013年增速9.08%,今年到目前為止增速6.55%;
粗鋼產量從1.14億噸增加到7.79億噸, 這幾年增速一直保持個位數,而生鐵產量今年增速已經明顯低於粗鋼增速。而上遊的鐵礦石的產量增速卻比生鐵的產量增速高出許多,另外鐵礦石的產量從2.05億噸增加到14.51億噸。
銅材產量從123萬噸增加到1498萬噸,仍然保持兩位數增速;
鋁材產量從147萬噸增加到4437萬噸,仍然保持兩位數增速,氧化鋁的產量今年則只有個位數增速,遺憾的還需要補充鋁錠的產量才能總體判斷。
最後再看看發電量,從1.13萬億千瓦時增加到5.24萬億千瓦時; 按2013年分類用電數據看,一產是1014億千瓦時,二產是39143億千瓦時,三產是6273億千瓦時;居民用電是6793億千瓦時,合人均430度左右。
再看看美國的數據:居民用電:1.39萬億,這個人均就厲害了,差不多4600度; 商業用電:1,34萬億,工業用電: 9547億,交通用電: 75億。直供電:1394億,合計用電: 3.83萬億千瓦時。而且美國的用電量也持續在下降,可媒體卻說美國經濟在複蘇?拿什麽複蘇呢?其中工業用電更是從2007年以來持續下降,至少說明美國的實體經濟在繼續空心化。不以用電量增加的複蘇都是耍流氓。另外也看出難怪美國人憂心忡忡,要是14億人按美國的人均4600度,那光居民就得用掉6.44萬億,比目前國內的發電總和還多。
--------------------------------------------------------------------------------------------
經諸多網友指正,特意查看了美國全部能源消耗
數據2013年的數據是: (單位是Trillion Btu)
居民消耗: 21287,其中初級能源是6831; 商業是18047,其中初級能源4138; 工業是31154,其中初級能源21233;交通27147,其中初級能源27068;的確如網友所說,美國工業能源消耗中,初級能源消耗占2/3的樣子,近幾年也在持續增長,不過總量仍然沒能超過2007年,估計2014年能超過吧。
中國黃金產量增速到2018年或放緩至1%以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607
路透社援引分析機構Business Monitor International(BMI)上周五表示,由於金礦品質下降且獲利萎縮,未來幾年全球最大黃金生產國--中國的黃金產量增速或將大幅放緩。
BMI駐香港分析師Xinying Chia表示,黃金產量下降將推動進口增加,以滿足國內持續強勁的消費需求;另外,國內金礦企業還將尋找海外機會以提高產量。
Chia在接受路透全球黃金論壇(Reuters Global Gold Forum)采訪時表示,中國黃金產量增幅料將在2018年降至0.9%,今年大約為6%。
“很多國內金礦企業都在疲於應對儲量耗盡、金礦品質下降以及資金成本上升等問題,”Chia說。
“金價下滑將導致越來越多金礦失去開采的經濟價值,或侵蝕礦企利潤,從而帶來進一步的不利影響,”她說。現貨金XAU=自2013年初以來已累計下跌了逾四分之一。
中國近幾年的金礦產量突飛猛進,據來自湯森路透的黃金礦業服務公司(GFMS)分析師數據,截至2013年的十年間以噸為單位的礦產量增加一倍以上。
2007年中國趕超南非成為全球最大黃金生產國,去年亦搶了印度全球第一大黃金消費國的寶座。
Chia表示,海外擴張可能成為中國礦企更加關註的事情。中國最大的黃金生產上市企業--紫金礦業集團已經表示出海外並購的興趣。
中國黃金集團公司亦與世界最大的黃金生產商Barrick Gold就潛在合作進行了磋商。
Chia說道,她預期未來幾年中國海外搜尋金礦資產的步伐將會加快,澳洲、秘魯、加拿大、哥倫比亞以及美國均是有吸引力的投資地點。
此外,中國和非洲政治上聯系增強也將推動在加納和剛果的項目。
高盛:中國鐵礦石產量或已同比下降20%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821
高盛集團近期表示,由於鐵礦石價格不斷走低,中國鐵礦石產能在過去6個月持續萎縮。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所帶來的需求疲軟或導致中國更多的相關公司倒閉。
高盛分析師Christian Lelong和Amber Cai在一份電郵報告中稱,該行經濟學家預測中國今年平均每月的鐵礦石產量和去年相比下降約20%,盡管真實數字可能略低於該水平。
Lelong和Cai表示,“低價鐵礦石所引發的產能調整還將延續。低於80美元/噸的成本壓力對於中國相關公司來說更為明顯,我們預計中國的產量還將持續削減。2015年市場需要面對大約1.1億噸的供求過剩,比2014年0.6億噸相比翻了一倍。”
一些高品質的鐵礦石產出國也在削減產量。高盛表示印尼、澳大利亞、加拿大、巴西和瑞典自今年1月以來大約共計減產320萬噸。
雖然主要消費國中國的經濟呈現放緩跡象,但是包括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在內的主要公司卻對低成本鐵礦石逆勢增產。由此所帶來的供大於求異常明顯。
匯豐控股的報告顯示,中國2014年鐵礦石產量可能同比下降15%至3.39噸,2015年則將進一步跌至2.36億噸。
鐵礦石價格在2014年已經重挫40%。鐵礦石價格在9月29日一度跌至77.97美元/噸,為2009年9月以來最低值。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油上周產量創紀錄 WTI油價"恐慌"暴跌近4%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685
周四,美國能源信息署最新數據顯示,上周美國原油庫存意外大降173.5萬桶,遠低於預期的增加105萬桶。然而,上周原油產量突破900萬桶/日,為1983年有記錄以來新高。WTI油價暴跌近4%,收於74.21美元。
上周美國原油庫存大降173.5萬桶,遠低於市場預期的增加105萬桶。其余庫存數據如下:
美國11月8日當周EIA原油庫存-173.5萬桶,預期+105萬桶,前值+46萬桶。
美國11月8日當周EIA精煉油庫存-280.3萬桶,預期-150萬桶,前值-72.4萬桶。
美國11月8日當周EIA汽油庫存+180.5萬桶,預期+20萬桶,前值-137.8萬桶。
美國11月8日當周EIA精煉廠設備利用率90.1%,前值88.4%。
上述原油庫存數據為交易員高度關註,然而,這並未讓原油跌勢有任何緩和。同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周美國原油產量突破900萬桶/日,達到906萬桶/日,為EIA有周度數據記錄以來首次。EIA自1983年起有周度數據。
EIA月度數據則從1920年起就有。昨日,EIA公布的月度展望報告顯示,10月美國原油產量達到平均890萬桶/日,創1986年3月以來最高。EIA預計今年12月時,美國當月原油日均產量可突破900萬桶。去年美國原油產量水平為746萬桶/日,EIA預計今年這一數字為857萬桶/日,而2015年時可達到942萬桶/日,屆時將創下 1972年來最高。
周四,12月份交割的WTI油價暴跌3.9%,跌破75美元的重要關口,達到74.21美元,創三年新低;12月份交割的布油暴跌3%,達到77.92美元/桶,刷新四年新低。昨日,布油四年多來首次跌破80美元/桶。投資者認為,盡管近幾個月油價急劇下跌,但原油生產商仍不會減產。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IAF咨詢分析師Kyle Cooper表示,絕大多數時候,產量水平是市場關註的焦點。據彭博新聞社,Again資本合夥人John Kilduff表示,今日數據顯示美國原油產量大幅增長,900萬桶的數據是重要的里程碑,預計未來產量還會攀升。在原油生產商減產之前,油價還會繼續走低。
近年來,由於水力壓裂法和水平鉆井技術不斷發展,美國中部頁巖層中的頁巖氣得到釋放,原油產量激增。
在原油產量大增、油價連連下挫的大背景下,周四,多家媒體報道稱油服公司哈里伯頓考慮收購競爭對手Baker Hughes。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用海帶「種」原油 產量多300倍
2014-11-17 TCW |
|
什麼樣的新世代燃料,才算是真正對地球友善?科學家說,用海帶「種」出來的原油最環保! 利用挪威海域常見的糖海帶(sugar kelp)轉換成生質燃料,挪威科技大學(NTNU)的越裔副教授陳慶光(音譯,Khanh-Quang Tran)改良既有的技術,加速過程中的熱水解反應,從海帶轉換成原油的比率就可以大幅提升到七九%,可望解決過去一向轉換率偏低的缺點。 用玉米、甘蔗種出來的生質燃料,自從二○○七年被聯合國評估為減少溫室氣體的關鍵技術,近年來使用率逐步增加,不只歐美、日本,就連巴西等國都已納入綠色能源的發展戰略。 目前主要的生質燃料有兩種:一是生質酒精,用玉米、甘蔗提煉,可以直接混入汽油使用,主要由美國、巴西生產;二是生質柴油,原料來自菜籽油、棕櫚油和葵花籽油,歐盟是最大出產者。相較於石化燃料,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生質燃料最主要的優點。農作物在生長的過程中先會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燃燒時再次釋放回歸自然。 但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聯合國不再大力推崇生質燃料,最新的報告改口建議各國「審慎評估」。因為生質燃料的需求,已造成糧食作物的價格上漲,對世界上最弱勢的貧困人口帶來威脅。 同樣是一片農地、同樣是乾淨的水源,農夫會選擇種植一般糧食,還是高附加價值的能源作物?未開發的土地也被改來耕作,像是巴西、印尼、馬來西亞大片的原始熱帶雨林,正在被棕櫚樹所取代。 於是,藻類生質燃料雖然成本偏高,卻成為能源作物的下一顆新星。除了可以用海水甚至是廢水灌溉,不須占用肥沃的耕地,而且生長速度快,平均一到十天就能收成,產油效率又高,相較於油菜、棕櫚、大豆等一般的傳統作物,藻類每單位面積的產油量約多三百倍。 一般藻類燃料是以顯微鏡才觀察得到的微藻做為原料,陳慶光則採用海邊就能見到的大型海帶。雖然目前仍是實驗階段,但他有信心,量化生產的轉換率還能更高。 |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