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奇聞】英國最豪婦產醫院 生仔埋單500幾萬

1 : GS(14)@2016-03-30 14:43:39

李麗珊當年話養大一個細路要400萬。哼,400萬是小數目了,人家生仔住院那幾日已經豪花500幾萬港元,真可謂有錢就是任性。英國倫敦私家婦產醫院The Portland Hospital去年大開中門9個月,讓BBC拍攝紀錄片,讓我等平民都可感受到分娩可以有幾奢華。連約克公爵


連約克公爵夫人、碧咸嫂,Mandy Lieu生洗米華骨肉都選擇入住The Portland Hospital,就知呢間如同五星級酒店的醫院有幾巴閉。住在套房的產婦生完BB可以飲Dom Perignon香檳,食龍蝦、生蠔、三層英式下午茶,BB有專人照顧,總之一切都有人服侍打點。入住過的媽媽形容:「來生仔就好似度假咁。」外國人不用坐月食乜都得,華人似乎不能如此大飽口腹之慾喎,這些機會注定不是港女的,Mandy Lieu除外!資料來源:Daily Mail記者:葉青霞



據早前報章報導,Mandy Lieu也在The Portland Hospital分娩。

碧咸嫂Victoria在此醫院誕下二子羅密歐。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330/1954938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791

華婦生仔大軍殺入美國律師:赴美產子絕對合法

1 : GS(14)@2016-04-01 15:43:57

為讓子女成為美國公民,不少華裔孕婦到美國產子,洛杉磯一名律師表示,「外國孕婦來美國產子不違法,但如果涉及簽證詐欺和健康保險詐欺,恐怕要面臨10到25年的刑期」。他呼籲華裔孕婦想來美國產子,應以誠實為原則,不要說謊。駐洛杉磯記者:林慧娟兩岸三地不少懷孕婦女千里迢迢飛到美國產子,希望讓子女成為美國公民,未來有機會到美國受教育。律師劉龍珠表示,「每年至少5萬人(來美產子的華婦)以上,至少每一天有100至200個人入境,來美國生小孩」。他強調外國孕婦來美國生子絕對合法,他親口求證聯邦檢察官利爾(Sandy Leal),對方明確表示,「我們歡迎你們來美國生小孩,我們有的問題就是簽證詐欺和健康保險詐欺」。劉龍珠說,「孕婦赴美生小孩,可以申請觀光(旅遊)簽證,你必須誠實向簽證官表示,你來美國是生小孩的」,一般來說,孕婦申請來美國觀光,90天內不用簽證,超過90天,就必須申請簽證,而孕婦申請簽證時,必須向簽證官誠實說明,她是來美國生小孩,不是來旅遊,如果她沒說明這一點,就可能涉及簽證詐欺,最高刑期達到15年。此外,有些孕婦為詐欺保險,往往會和美國醫生合作,過程中所有相關人員都可能涉及美國聯邦政府嚴厲禁止的健保詐欺,因為這些醫生必須出示證明,表示她們在醫療過程中出現意外狀況,以符合申請健康保險及醫療保險的條件,相關人員可能面臨10年刑期,後果非常嚴重。劉龍珠又指,這些孕婦一旦被揭發,未來或難以獲取簽證,或面臨被拒入境的命運。他呼籲想赴美產子的華人婦女,應以誠實為原則,不要說謊,免得違法而被列入美國政府的黑名單。台灣刑事局上周偵破一宗跨國詐領健康保險費案,疑犯看準孕婦想到生美國小孩又貪小便宜的心態,聯同美國的台裔醫生,使用假證明,讓台灣孕婦飛到美國產子後,再拿假證明回台灣申請保險,涉案人士包括醫學界及商界多名高層女主管。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401/195537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978

自助生仔新潮流醫生剖腹媽媽親手取出BB

1 : GS(14)@2016-04-15 16:29:59

孕婦剖腹產子,大多由醫生剖腹取出寶寶。不過澳洲昆士蘭31歲孕婦唐斯(Sarah Downs)有別一般孕婦,醫生為她剖腹後,由她親手從子宮取出女兒,抱到胸前。唐斯得知無法自然分娩,但不想採用一般的剖腹生產,而是希望過程中自己可以參與更多。她忽發奇想:「為何不是我從子宮取得寶寶?」她於是四出搜尋,發現這個方法,產女時醫生為她剖腹,「腹部用力推數下,寶寶的頭就出來,產科醫生就完成工作。我取出女兒,放在我胸口」。唐斯對親手接生感到興奮,「天啊,難以形容親手抱著她時的感覺,情緒很激動,喜極而泣」。她女兒現時14周大,十分健康。與一般的剖腹生子不同,欲自行取子的孕婦,並沒有架設布簾阻擋視線,孕婦可以看到整個剖腹過程。而唐斯事前要接受輔導和培訓,確保她準備妥當。這種新興取子方式在澳洲近日流行起來,但不少專家認為會增加寶寶感染風險,不建議產婦這樣做。協助唐斯的醫生達斯(Shiri Dutt)今次是第5次協助孕婦取子,並形容這個經驗是無價,但強調寶寶若身形太大或太小、有其他醫療問題或胎盤位置有問題都不適用。英國《每日郵報》/澳洲9News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415/1957249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345

Aka儲卵50歲生仔

1 : GS(14)@2016-05-08 02:56:56

女子組合Super Girls昨日在黃大仙出席母親節活動,母愛氾濫,眾人笑Aka最想當母親,但爆有相士指Aka要50歲後才當上,Jessica提意她儲卵,Aka笑說:「都可以試,想最少生三個。」至於母親節會各自跟媽媽食飯慶祝,Cheronna則說:「18歲試過朗誦畀媽咪聽,但講唔夠兩句我就喺咁喊,但感覺係好Sweet。」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507/196013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998

華裔大肚婆美國生仔紐約坐月餐熱賣

1 : GS(14)@2016-05-08 14:44:39

紐約一對婆媳創立「陳媽媽台式養生月子餐」,為產後母親提供外賣坐月餐,受南加州月子中心掃蕩事件影響,不少華裔孕婦都轉到紐約待產,致坐月餐中心生意極好,甚至供不應求,每個月至少要提供30人份量的坐月餐。駐紐約記者:曾偉旻67歲的陳林香,30多年前從台灣來美國,育有三個兒子的她,看着孩子在美成長、娶妻、生子,在二媳婦周佳旻生完第二胎後幾個月,兒媳向她提出在紐約推廣坐月餐,並創立中央廚房,陳林香一口答應。五年前剛創立時一度客源不足,後來隨着華人媽媽互相介紹,有了口碑,生意漸漸穩定,去年加州的月子中心被掃蕩,大量孕婦轉到紐約,坐月餐中心的生意越來越好。每天清晨4時許,陳林香就準時到法拉盛的中央廚房,與其他華人廚工一起準備一天10多道餐點,媳婦周佳旻則負責設計餐單及坐月餐的推廣工作。陳林香以往幫媳婦做坐月餐,走的是傳統重口味路線,但媳婦周佳旻則堅持少鹽、少油的清淡口味,兩人在五年間不斷磨合,才有現在的默契,如今婆媳兩人合作無間。周佳旻也說,生第一胎時是夏天,天氣炎熱,坐月時偷吃雪糕,之後便腰痠背痛,因此生完第二胎後,她便認真坐月,體質果然改善不少。有了這種坐月的辛苦經歷,她開始認真鑽研坐月餐,現在除了設計餐點,也幫助產後母親解決乳腺炎、如何催乳等問題,更能針對個別顧客需求供應餐點。周佳旻考取了衞生局相關證書,店舖也是紐約唯一一間買了百萬美元保險的坐月餐中心,口碑在網絡上也傳開。顧客中有80%為中港台華人媽媽,20%為日裔或韓裔媽媽,甚至歐美白人媽媽也有光顧,她希望用自己的經驗,繼續服務更多需要幫助的產後母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508/196031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060

【嫩爸爸】事業未成結婚生仔 90後養一家四口

1 : GS(14)@2016-06-20 05:50:18

今年25歲的Raymond慶幸年紀輕輕便當上爸爸,有更多體力陪仔仔玩。



這個年代,男人年過四十才做老竇是等閒事,年輕爸爸越來越少見,一來廿幾歲的後生仔,十個有九個都未玩夠,二來他們很多時會覺得一日未有樓有車,都唔敢諗結婚,何況生仔?但有大無畏九十後,23歲便當上爸爸,雖然收入不高,但也寧願自己死慳死抵,努力返工,盡早組織一個小家庭,養妻活兒。


今年25歲的黃文輝(Raymond),大學畢業後工作了三年,看他一臉稚氣,但其實已經有個兩歲的兒子謙謙。回想幾年前,他和當時的女友,即現時的太太Lilian拍拖大半年後便意外懷孕,當時的他只投身了社會一年,當然冇錢冇樓冇事業,知道消息後,又驚又喜,「當時得23歲,覺得好不可思議,見其他年紀大小小的同輩結婚後想要小朋友,等了幾年都未有,但卻發生在自己身上,會覺得,咦,原來有小朋友係咁簡單?其實都有點不知所措,但都是開心的。我問他想負責任和我結婚組織家庭,還是分開做回好朋友,我做未婚媽媽也可以,他有空才來探小朋友,因為我倆當時始終太過年輕,不夠成熟,唔想大家因為有BB」
Lilian的反應,出乎Raymond意料之外,「當時覺得好驚訝,正常女仔都一定會要求結婚,沒有理由做未婚及單親媽媽。」他自言是傳統男人,也希望給小朋友一個榜樣,就算做了甚麼事都要負責任,同時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結果很man的向Lilian拋下了一句:「我會似個男人負責任,好好照顧你和仔仔,經濟方面雖然有點波動,但暫時不需擔心,只要放心交你個人畀我就得。」大學時儲錢創業 為仔仔放棄理想這麼年輕成家立室,最大問題一定是經濟,幸好有家人幫忙資助結婚費用,婚後一家又和外母一起住,可省回屋租。Raymond讀大學時曾同時返幾份兼職,儲了一筆錢,原本打算用來創業和開單車店,但突如其來的BB,令這一切都要暫時擱置,改為將這筆錢用來養家。Raymond任職marketing,人工只得萬餘元,他甚至還提出原本任職sales晒屋企都可以,我覺得照顧小朋友更緊要,錢可遲些再搵,但小朋友成長時間冇得再睇一次,自己親身經歷係最好,我寧願老婆辛苦少少自己湊,我出去打工搵錢。」勢已很純熟。Raymond以前喜歡踩單車和去旅行,現時已幾乎放棄,放假都寧願陪仔仔去公園玩,享受親子樂,他慶幸自己這麼年輕就當上爸爸,湊仔經,「我覺得有give有take未玩夠做湊仔公 相信先苦後甜年紀輕輕當上父母,人也被迫變得成熟,Raymond慶幸太太願意陪他一齊捱,所以他很顧及對方的感受,他知道太太經常困在家湊仔悶,不時會叫比一般人早嚐當爸爸的滋味,Raymond雖然承認自己未玩夠,甚至為此暫時放棄了自己的夢想,但他相信先苦後甜,「玩夠未?當然未啦,得廿幾記者:黃子配攝影:黃子偉



為了兩歲的兒子謙謙,Raymond甘願暫時放下創業及開單車店的夢想。

Raymond和太太Lilian當年只得23、24歲就當上父母,在這個年代算少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620/196610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277

生仔唔靠醫生藥物野外自然分娩都得?

1 : GS(14)@2016-07-17 15:41:32

現代媽媽們生孩子,如臨大敵,要在大自然裏自行產子,似乎難以想像。現居於美國猶他州的瑟伯(Simone Thurber)卻以此為「夢想」,而且成功了。瑟伯4年多前在澳洲昆士蘭一條溪流,在沒有醫生、沒有藥物止痛的況下誕女,並把短片上傳到YouTube分享,吸引逾5,200萬人次觀看。儘管不少人質疑她的決定,但瑟伯指女兒如今已經4歲半,而且身體健康,是個「棒極了的小女孩」,強調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現年43歲的瑟伯是4子之母,在大自然分娩是她的夢想,她與當時的伴侶尼克(Nick)住在澳洲墨爾本,決定到昆士蘭一個熱帶雨林產女。瑟伯曾接受分娩訓練,她開始作動後,帶着薄墊子來到河邊,全裸的她四肢着地,然後看到寶寶的頭出來了。瑟伯說︰「她有點卡住了。尼克本在錄影,他把攝錄機交給我們的朋友,為寶寶的肩和頭調整一下,然後她就出來了。我立即抓緊她把她抱在胸前。」她三名女兒也在旁邊看着妹妹出生。瑟伯說上載影片是希望讓人理解如何在野外誕子,但從沒想過迴響會那麼大。在沒有醫護人員和止痛藥的協助下,瑟伯順利誕下女兒彼魯茲(Perouze),她之後更將胎盤部份打成奶昔來喝。瑟伯說:「我每次分娩後都受產後抑鬱之苦,這樣做有幫助,我感到精力充沛頭腦清醒……而我們美麗的小女孩健康又安好。」她又按澳洲土著傳統,把剩餘的胎盤埋在溪流旁邊,完成「回歸大地」的傳統。瑟伯說女兒成長一直順利,她說:「知道逾5,200萬人花時間看我誕下彼魯茲、無數父母多謝我分享這親密的體驗,幫助他們減少壓力和恐懼是非常美好的。」她的短片甚至啟發有電視台製作野外分娩的真人騷。不過她強調,並不建議孕婦在未諮詢醫生的情況下進行野外分娩。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716/1969767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941

生仔唔駛60秒 企喺醫院門口分娩咁奇妙

1 : GS(14)@2016-08-08 00:17:04

英國北林肯郡一名準媽媽到醫院準備分娩,寶寶似乎急不及待「搶閘」,結果媽媽在大堂門口站著將寶寶誕下,全程不超過1分鐘,看來非常輕鬆。事發在上周日凌晨,斯塔賓斯(Jessica Stubbins)說其實前一日已到過醫院,但一過了午夜不久,她就意識到自己快要分娩。斯塔賓斯在丈夫湯姆(Tom)駕車護送下再到醫院,她著丈夫先送她到醫院門口,再去泊車,她說:「之後我嘗試很快關車門,我就知道寶寶要來了。」由片段所見,體形魁梧的斯塔賓斯才走進第一道門,還未走進第二道門,她就伏在一旁,只見她稍為蹲下將手伸入褲襠,不久抱了一個寶寶出來。此時湯姆才泊好車剛走入大堂,斯塔賓斯大叫:「是個女孩!是個女孩!對不起!對不起!。」湯姆說:「她感到非常內疚,因為我錯過了這一幕。我完全震驚,不知道發生甚麼事。那只是約百呎之遙,我仍是錯過了。」斯塔賓斯分娩時無須躺下或坐下,看來非常輕鬆,她說:「她就是來了,任何事也不能阻止她,我也沒時間坐下。」斯塔賓斯分娩後一眾護士趕至為新生女嬰保暖,並把兩夫婦帶入醫院內,斯塔賓斯母女平安。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07/1972658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811

懵男等老婆生仔點解被誤割痔瘡咁大劑?

1 : GS(14)@2016-08-13 14:59:29

內地傳媒前日報道,遼寧瀋陽一名29歲王姓男子,周一下午將即將分娩的妻子送往瀋陽渾南醫院。豈料,自己卻糊裡糊塗地被叫到手術室,接受割痔瘡手術。他在手術台上聽到嬰兒的啼哭聲,欣喜地想下手術台抱初生嬰,「但等我下手術台時才感覺到,走路費勁,屁股火辣辣地疼,而且越來越痛,應該是麻藥勁過了......」王男憶述,妻子約當日下午1時半被推入產房,「當時我不知道手術室裡具體的情況。我妻子被推進手術室後,我在手術室外的座椅上等着,這期間我沒看到醫護人員和患者進出手術室,手術室外好像就我一個人在等候。」他全神貫注地看着產房的手術室,焦急地等着妻子剖腹產的消息。大約過了40分鐘後,手術室一位醫護人員開門,向他擺手示意我進去,好像還說着甚麼,「因為聲音小,我也沒太聽清。」他以為護士要其進入產房幫忙,估計妻子手術應該結束了。王男進入手術室後,醫護人員着他脫褲。他說:「我感覺奇怪,問『怎麼還脫褲子?』醫護人員回答,讓你脫就脫吧。我琢磨着,怎麼妻子生孩子還用丈夫脫褲子上手術台配合嗎?也許是我知道的少,問多了怕人笑話咱無知,那就按醫護人員說的辦吧……」直到他下了手術台後,才意識到自己被做了痔瘡手術。「醫護人員給我丈母娘打了個電話,告訴她我的痔瘡手術做完了。我丈母娘聽得一頭霧水,一再問,我女婿等我女兒剖腹產手術的,怎麼就做了痔瘡手術啊?他有痔瘡嗎?」王男做完手術後,病床的床頭卡上寫着:「診斷:入痔...入院日期:2016年8月8日。」他坦言,自己還不知道有痔瘡;但被人做了痔瘡手術,實在是莫名其妙。他說:「我想向醫院討個說法。院方答覆我,確實弄錯了,應該做手術的那個人隨後才做的手術;院方認為我真的有痔瘡,所以給我做了……院方願意賠償5000元(人民幣)息事寧人。」王男仍躺在病床上休養,他想去照顧妻子卻做不到,「真是乾着急啊!」院方承認,手術對象確實錯了,但這個錯誤雙方都有責任。作為門診手術,院方已經完成本來要做手術的患者所有手術流程。醫院的法務解釋,之所以是雙方的原因,是因為王男也是成年人,有民事行為能力,醫生給你做手術時也要問一聲啊!怎麼就糊粴糊塗地跟着做手術了呢!他舉例:「譬如說你去ATM機取錢,你還沒等取呢,ATM吐出錢來,這錢你能拿嗎?拿了那就要負法律責任的……」醫院的法務還強調了一點,小王確實有痔瘡,而且做了手術後也沒有給他造成實質性的不良後果。《華商晨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13/197349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636

地產潮文:港人想生仔都唔敢

1 : GS(14)@2016-09-09 05:05:38

上周日除了是投票日,還是一二手樓價創新高的日子。一手方面,港人港地樓盤即使天價開售都收票逾萬張,3小時就賣出過百伙,逾四分一是一併買入兩伙;元朗新盤即使均價累計加幅逾17%仍大有捧場客;華懋新樓盤收票量逾9,000張,大量市民冒雨站在楊屋道等候。二手方面,二手樓銀行估價亦創年內新高,準買家要入市就只能追價。有雜誌在婚紗展中訪問新人,他們對置業取態迴異。有的認為開放式與一房單位只適合新婚夫婦,如想孕育下一代,就要考慮地方是否合用,也有市民直言「想生都唔敢生」。事實上,新樓開放式廚房設計對小朋友帶來安全問題;小朋友充滿好奇心,廚房是他們的「禁地」,但大部份開放式廚房與客飯廳之間都沒有門阻隔,而且較難重新加建欄河,容易造成家居意外。該雜誌亦建議準新人先選擇市區樓齡較高私樓居屋或單幢式兩房單位上車,舊樓單位間隔較新樓實用,管理費亦較相宜,但要留意維修開支,以及預計將來轉售時保值能力或會較藍籌屋苑遜色。樓價持續高企,除了造成有樓者越富、無樓者越貧的現象,還令年輕一代難以參照上一代辛勤工作便可安居無憂的方程式,組織家庭逐漸成為奢望。香港人失去希望,不單因為政客只為私利無視民生;還有政府將高地價政策推向極端,導致港人無法安居兼生兒育女;加上政府和政客優先照顧每天150個單程證新來港人士,怎會不令港人心酸?地產小子
http://www.propertykids.blogspot.hk本欄逢周四刊出x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08/197636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1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