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瑞信:中國三年內硬著陸 大宗商品進入超級下行周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025

MW-CZ734_tribub_20141120104727_ZH (1)

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分析師周四在一份報告中警告稱,“大宗商品的超級周期”已經死去。現在,是時候為“大宗商品超級下行周期”做準備了。而中國是大宗商品下跌背後最大的原因。

大宗商品的需求往往具有很強的周期性。然而,商品的表現比周期性增長指標所暗示的更差。

瑞信認為,這大部分的責任在中國。對大多數工業商品來說,中國仍然是大宗商品需求“最重要的來源”。

MW-CZ733_chinac_20141120103740_MG

此外,瑞信認為,中國經濟將在未來三年內“硬著陸”。

標準普爾評級服務公司周三表示,其對於中國房地產開發商的負面展望給亞太地區蒙上了一層陰影。不過,其認為受到政府放寬政策(尤其是貸款政策)的影響,明年房地產市場信心將恢複。

與此同時,瑞信分析師認為,中國經濟存在“三大泡沫”——信貸、房地產和投資。

在信貸方面,瑞信指出,私營部門信貸占GDP的比例高於趨勢30%。投資占到中國GDP的48%,遠高於日本或韓國在工業化階段的水平。與此同時,房地產是“經典的泡沫”。

房地產價格已經連續六個月下降,房價再下跌20%將會使得經濟“硬著陸”。

不過,中國不是唯一一個令大宗商品前景悲觀的因素。瑞信表示:

供應過剩:瑞信發現,在商品行業,資本支出與銷售額比仍然高企,尤其是在能源公司。

美元走強:瑞信仍看好美元,這對大宗商品通常是壞消息。瑞信指出,自1980年以來,在64%的美元上漲情況下,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下跌。

生產成本下降: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策略師們認為,隨著商品價格的下降,“資金成本”也會隨著資本支出的下降和勞動力成本的下降而下降。這意味著生產商品的均衡點將會下降,對現金成本造成進一步下行壓力。

最後,下圖顯示,商品的價格目前高於歷史平均水平,給下行留下了更多的空間。瑞信指出,石油市場可能經歷漫長的熊市,熊市將持續11-27年。

MW-CZ732_oilcha_20141120103420_MG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195

逆勢擴張:花旗收購瑞信大宗商品業務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292

彭博社報道,花旗集團收購了瑞士信貸的大宗商品交易業務。在大宗商品價格低迷,且其他大行退出該業務之際,花旗進一步逆勢擴張。

兩名參與交易的匿名消息人士稱,花旗將收購瑞信的基本金屬和貴金屬、煤炭、鐵礦石、貨運、原油和油品業務,以及美國和歐洲的天然氣業務。但是具體細節並未透露。

瑞士信貸今年7月宣布退出大宗商品交易業務,因日趨嚴苛的監管和更高的資本要求擠壓了相關利潤。

美聯儲理事Daniel Tarullo在11月21日的聽證會上曾表示,監管機構將進一步限制銀行在市場的交易範圍。他表示新規則將在2015年公布,可能會限制銀行投資郵輪、煤礦以及其他包括實物金屬在內的業務。

此前,花旗在夏季和秋季剛剛收購了德意誌銀行的金屬、油品和電力業務。隨著包括摩根大通 、巴克萊和德意誌銀行在內的大行關閉或削減了自然資源業務,花旗已經成為大宗商品領域巨頭。

這筆收購不包括瑞士信貸在美國的電力交易業務。瑞信在2008年基本關閉了美國的電力交易業務,此後基本不從事該業務。

瑞信保留了大宗商品投資者產品業務,包括若幹指數。該公司仍可以對貴金屬進行電子交易,但作為外匯部門的一部分。

據知情人士透露,2011年花旗內部首次提議向使用中國倉庫的金屬庫存作為擔保的客戶提供貸款,當時該行高管對此已存謹慎心態。不過該行仍然決定在2012年進入中國蓬勃興起的金屬融資市場,並迅速增加對一些重要客戶的貸款。

不過今年早些時候銀行和交易員對兩個中國港口的融資騙貸指控似乎印證了早些時候的擔憂,花旗在這兩個港口持有大量金屬庫存。中國監管機構正在調查一家本地貿易商是否存在對金屬庫存進行重複質押以騙取銀行貸款的行為,花旗也成為目前可能面臨虧損的幾家西方銀行和貿易行之一。這些公司正試圖通過從香港到倫敦的一系列法律訴訟限制風險敞口規模。

花旗持有價值約2.7億美元的銅和鋁,在自2013年5月起的一系列交易中從瑞士大宗商品交易商Mercuria Energy Group購得,雙方達成協議同意花旗在晚些時候以較高價格將這批銅和鋁回售給Mercuria Energy Group。這其實是一種有擔保的低成本貸款,銀行家們稱之為回購。這些信息來自於12月份舉行的花旗與Mercuria訴訟案聽證會上呈交的證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568

瑞信:為阻企業外遷 日央行欲將日元貶至130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124

曾任職於日本央行的瑞士信貸經濟學家白川浩道向彭博新聞社表示:“與日本央行高層交談後發現,他們傾向於先將日元貶至130水平,然後在接下來的幾年里使之保持在120-130的區間。他們認為,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會有更多企業回遷。”

而白川浩道認為,日本央行無法將日元兌美元匯率壓低至130。

今日,日元兌美元上漲,美元/日元跌破117關口,為12月17日來首次。

自2012年12月安倍晉三當選日本首相並承諾結束日本二十年的通縮以來,日元累積貶值超過30%。野村預計,日元一季度貶值速度將放緩至1.4%,美元/日元約在120;日元全年貶值5.6%,美元/日元年末收於125。

白川浩道認為,日本央行可能在4-5月加碼刺激舉措。他預計日本還會再有3-4次寬松之舉。日本央行的政策寬松選擇包括購買更多日本國債,買入外國債券或證券,或實施負利率政策。

QQ圖片20150114163728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394

央行變臉沖擊波:瑞銀、瑞信利潤將受重創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233

在瑞士央行沖擊波下,瑞士銀行業利潤將慘遭屠戮。

昨天,瑞士央行突然變臉,宣布降息並放棄歐元/瑞郎1.20底線。隨後,市場發生劇烈波動。瑞郎對歐元一度大漲40%,瑞士、歐洲股市暴跌。

巴克萊分析師Jeremy Sigee預計,在瑞郎對美元和歐元升值17%的基礎上,瑞士最大的銀行瑞銀集團的利潤將會縮水14%,其競爭對手瑞信則會縮水15%。

還有更慘的。花旗預計,瑞士私人銀行巨頭寶盛集團的利潤將因此被抹去30%。摩根士丹利也稱,央行的突然行動將大大擠壓瑞士銀行業利潤。

股市的反應也很明顯,昨天瑞銀和瑞信的股價分別下跌了12%和11%。寶盛集團股價一度下跌了23%,收跌11%。不過彭博的歐洲銀行和金融服務指數上漲了2%。

巴克萊在致客戶的信中表示:“私人銀行或財富管理業務都存在一個特別的問題,他們的大多數收入都來自於其管理的非瑞士法郎資產,而成本則主要以瑞士法郎計價。”

不僅是銀行,那些營收主要來自國外的瑞士公司遭到全線重挫。瑞郎升值在減少他們收入的同時,還擡高了他們的成本,對於出口企業來講,其銷量可能也將受到沖擊。

蘇黎世時間下午1:28分,全球最大的水泥生產商Holcim Ltd下跌11%,手表制造商Cie. Financiere Richemont股價下跌15%,而Swatch股價下跌14%。由20家公司組成的瑞士SMI股指下跌10%,造成1270億瑞郎市值蒸發。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707

瑞信:歐洲央行四種QE方案來襲 市場會怎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313

1月22日本周四,歐洲央行將公布貨幣政策會議決議。本月上旬彭博等外媒獲悉,購買投資級歐洲國家債券已是歐洲央行在討論的可選方法。一些市場人士預期,歐洲央行將在這次會議上宣布包括購買歐洲國家債券在內的QE項目。

瑞信近日報告預計,歐洲央行最有可能公布的QE項目是:

購買資產規模在5000-7500億歐元,其中部分資產不會由歐元區成員國分擔風險。
雖然會購買多種期限的債券,但可能分擔風險的債券會集中在短期債券,成員國自行購買的債券將集中於較長期限的債券。

總體而言,這一QE計劃將對市場產生負面影響。

上述報告總結,歐洲央行的QE可能有以下四種方案:

1、購買資產規模小,分擔風險低

即:購買規模不足5000億歐元,分擔風險的資產占比低於50%。

出現這種情形,市場對風險資產會做出非常負面的回應,歐元區邊緣國家的風險資產最受打擊。市場的避險情緒會推升歐元區核心國家的利率。

2、購買資產規模大,分擔風險低

即:購買規模接近1萬億歐元,分擔風險的資產占比不超過50%的上限。

出現這種情形,風險資產會看漲,核心歐元區國家的利率將下行。

3、購買資產規模大,分擔風險高

即:購買規模接近1萬億歐元,分擔風險的資產占比超過50%。

出現這種情形,風險資產會大漲,特別是歐元區邊緣國家的債券價格會強勁反彈。核心國家的債券會遭到拋售。

4、購買資產規模小,分擔風險高

即:購買規模不足5000億歐元,分擔風險的資產占比超過50%。

這是看跌風險資產的情形,但由於債務共擔的程度超出市場預期,歐元區邊緣國家的債券應該會表現良好。

歐洲央行,QE,德拉吉,國債

此外,瑞信報告指出,最大的正面因素不是購買資產的規模,可能是歐洲央行推出QE的時機。很少有人預計歐洲央行會迅速行動。如果歐洲央行在本周會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明購買資產項目的框架,將對市場發出強烈的正面信號。還有些影響市場的信號包括:

    · 債券評級設限(如果僅購買最高級別的債券,將產生很大負面影響);
    · 風險分擔(如果購買部分資產的風險只由成員國央行自行負擔,並非歐洲央行分擔,會對歐元區邊緣國家產生很大負面影響);
    · 是否計入歐洲央行證券市場計劃(SMP)項目的持倉(瑞信預計這類持倉不可能計入QE項目,萬一計入也將是很大的負面因素)。
    · 歐洲央行是否屬於其購買債券的優先級債權人(瑞信預計歐洲央行不可能設為優先級債權人,萬一是這類債權人,也會成為負面因素);
    · 設定購買債券的條件(瑞信預計,對購買非投資級主權債券可能設定一些條件,但如果歐洲央行的QE項目明確將某些國家的債券排除在外,將產生出乎預期的負面影響)。

如果本周歐洲央行會議並未宣布QE相關的項目,市場顯然會失望。但瑞信認為,還不大確定這種情況會不會引發債券市場大震動。

瑞信預計,即使歐洲央行並未準備宣布購買債券的QE,至少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會堅定地讓“QE美夢”始終存在。而且,這種QE預期對市場的影響可能會比真正的QE大得多。換句話說,只要歐洲央行可能推出QE的信號很明確,就會持續正面影響市場,即使本月歐洲央行再次推遲行動,風險資產也可能上漲,同時債券收益率走低。

“QE美夢”成真後,市場受到的積極影響會延續多久?瑞信預計,出現以下兩種情形,QE積極影響消失的“引爆點”就將到來:

1、歐洲央行啟動QE,市場仍懷疑QE有多大力量推動通脹回升;
2、歐洲央行推遲QE,又未明確給予希臘支持,市場因此轉而關註希臘本月25日的大選。

歐洲央行,QE,德拉吉,國債

如上圖17所示,歐元區邊緣國家的債券息差與盈虧平衡通脹率分化明顯加大。如果QE幾乎無助於推升通脹預期,市場會開始懷疑息差是否能收窄。當然,歐洲央行的QE最初會積極影響歐元區邊緣國家的債券,可一旦QE開始實施,就會面臨這個問題。

瑞信報告提到,還有一種可能出現的情形是:QE的細節都已公布,歐元區邊緣國家的資產可能對其他資產的風險情緒更為敏感。當QE還只是“美夢”時,市場更難以與QE的預期對著幹。可這個“美夢”何時成真、怎樣成真將決定,意大利和西班牙國債的收益率對其他風險資產有多敏感。

因此,瑞信仍看好歐元區邊緣國家的短期債券,對7年以上期限的這類債券態度更謹慎。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002

瑞信陶冬:未來三到六個月 人民幣進一步貶值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868

df3fc20c-6153-45fe-99ad-4cd90dca740b

瑞信董事總經理、亞洲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認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將在未來三到六個月貶值至6.45。

他指出,人民幣對美元升值趨勢逆轉會對所有人民幣資產產生明顯的影響,中國在香港、臺灣和新加坡發行的短期債券尤其值得關註。

但他表示,隨著資本外流速度放緩,人民幣將在四季度反彈至6.40附近。

以下是陶冬的具體分析:

我們認為,在思考如何管理人民幣問題上,中國政府會做出一些轉變。中國當局似乎對人民幣貿易加權匯率更為關註,而非單純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

我們預計,在未來三到六個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將貶值至6.45。我們認為,當前資本外流的速度將在今年晚些時候放緩,繼而中國龐大的貿易順差將驅使人民幣即期匯率在四季度反彈至6.40附近。

人民幣對美元升值趨勢逆轉會對所有人民幣資產產生明顯的影響。我們想特別指出的是,中國在香港、臺灣和新加坡發行的短期債券。在資本突然外流的情形中,匯率走勢預期逆轉可能會加劇亞洲部分小型而又開放型經濟體(對人民幣貶值)的風險曝露。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近來人民幣屢屢逼近跌停,即期匯率刷新兩年多新低。不少外資行預測,中國放寬人民幣波動區間的可能性正在提升。在通縮壓力的催化下,這可能令人民幣進一步走低。

但中國央行副行長易綱本周二表示,人民幣目前是僅次於美元的強勢貨幣,目前並無有調整人民幣浮動區間的迫切需求,也並未發現人民幣貶值造成資本外流。

易綱還稱,人民幣如今已進入雙向波動期,但基本面持續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支撐。從長期看,人民幣將是一個穩定的貨幣。

2月28日,中國央行在三個月內宣布第二次降息。本周一人民幣下跌0.05%收至6.2730,較中間價折價1.98%。下圖為近期人民幣的走勢:

qq-20150303093302,w_640


tail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452

被罰26億美元「壓力山大」 瑞信CEO終下台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5024

路透和華爾街日報等多家外媒報導稱,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簡稱瑞信)首席執行官(CEO)Brady Dougan最快將於週二離任,他的繼任者可能是英國保險和金融服務公司——保誠集團(Prudential)首席執行官Tidjane Thiam。

Dougan從2007年開始執掌瑞信,剛上任便遭遇數十年不遇的金融危機。Dougan和摩根大通CEO迪蒙(Jamie Dimon)和高盛集團CEO布蘭克梵(Lloyd Blankfein)一樣,是擔任一家全球性銀行CEO時間最長的人士之一。

之前美國政府曾控告這家瑞士第二大銀行幫助美國人逃稅。

美國檢察官表示,瑞信通過將資產隱藏在非法且未申報的銀行帳戶,幫助客戶欺騙美國稅務當局,這樣的作法已有數十年之久,其中一例甚至開始於一個世紀多以前。

瑞信去年五月承認上述指控,成為20年來在美國就刑事指控認罪的最大銀行企業,並將支付近26億美元罰金。

此後Dougan因為這件事受到了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去年瑞士立法部門要求Dougan和其它高管辭職,以便瑞信在處理完與美國政府的稅務爭議後能重新經營。

而據彭博新聞社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瑞信接下來準備任命英國保險和金融服務公司——保誠集團(Prudential)的CEO——Tidjane Thiam來接替Dougan,這一決定可能最快在週二公佈。

Thiam自2009年開始擔任保誠集團CEO。此前他在英國保險公司Aviva Plc擔任歐洲部門主管。1986到1994 年,他服務於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負責保險和銀行業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367

工銀瑞信原基金經理“老鼠倉”獲利赴三亞買房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1151.html

來自媒體的消息稱,6月21日上午,北京市二中院審理了原工銀瑞信基金經理王某涉嫌利用非公開信息交易一案。而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該案中的王某即工銀瑞信原基金經理王勇。

消息顯示,王勇任工銀瑞信旗下多只產品基金經理時,用親戚名下的證券賬戶同時買入或賣出所操作的股票,4年間獲利249萬余元。

也就是說,王勇在任職基金經理之前,有涉嫌私自開設“老鼠倉”的嫌疑——這一行為,不僅為行業所詬病,同樣也觸犯了相關法律法規。

《刑法》第一百八十條規定,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

公開資料顯示,王勇先後在慧聰國際咨詢有限公司擔任銷售主管,香港新世界數字多媒體公司擔任市場經理;其於2007年加入工銀瑞信基金,曾任研究員兼專戶投資顧問,2011年11月7日起擔任工銀消費服務行業基金的基金經理,2011年12月27日起擔任工銀保本混合基金基金經理,2013年2月7日起擔任工銀瑞信保本2號混合型發起式基金基金經理,2013年6月26日起擔任工銀瑞信保本3號混合型基金基金經理。

2015年1月13日,工銀消費服務、工銀保本混合等公告王勇於1月9日離任,離任原因是“根據公司工作需要和人員配置狀況”,並“繼續擔任公司研究部副總監”一職。

據悉,檢方認為王勇利用管理上述基金賬戶組而掌握的有關投資決策、交易等方面的信息,違反規定,使用其實際控制的“王某”和“馬某”的證券賬戶,先於或同期於基金賬戶組買入或賣出相同股票獲利共計249萬元。

本報記者發現,“老鼠倉”的作案手法大多是大同小異:利用因職務便利掌握的有關投資決策、交易等內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開信息,違反規定,從事與該信息相關的證券交易活動,並操作其實際控制的股票賬戶,先於或同期於基金賬戶買入或賣出相同股票,表現為趨同買入並趨同賣出。

本月來,已經有多起“老鼠倉”案件宣判。6月8日,廣州市人民檢察院發布消息稱,易方達基金原投資總監及積極成長基金經理陳誌民涉嫌利用非公開信息交易並獲利巨大,法院一審判決被告人陳誌民有期徒刑4年,處罰金2830萬元,追繳違法所得約2826萬元。

另一例因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獲刑的是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管理中心原高級經理曾宏。其利用因職務便利獲取的未公開信息買賣股票97只,累計成交金額達4.3億余元,非法獲利共計119萬余元。

據法制晚報,王勇獲利的249萬元用於在三亞買房。2015年11月,王勇到北京公安經偵總隊自首,並退還全部非法所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338

瑞信:中國目前百萬富翁有160萬人 財富總值達6.6萬億美元

11月23日消息,據路透報道,瑞信最新全球財富報告顯示,匯率波動導致中國的家庭財富下降2.8%至23萬億美元,全球排名跌至第三位,但以當地貨幣計算則有4.1%增長。

瑞信的該份報告指出,中國的家庭財富總值目前僅次於美國和日本,但預計未來五年中國的財富增長有望保持強勁升勢,以按年增長9.2%計算,到2021年財富總值將達36萬億美元,但增幅將低於2000年至2016年間的11%。

而中國目前的百萬富翁人數為160萬,財富總值達6.6萬億美元。以按年增長11.6%計算,預計到2021年百萬富翁人數將達270萬。

香港的情況有別於中國內地,因港元與美元掛鉤的關系,香港於2016年的家庭財富增長8.1%至1.2萬億美元,報告預計,未來五年香港家庭財富按年增長5.9%,到2021年將達1.5萬億美元。

中國的超高凈值人士(個人資產凈值超過5,000萬美元)達11,000人,僅次於美國,全球排名第二,增幅為6.2%,自2000年以來上升了100倍。而香港的超高凈值人士則接近1,800名,同期增長14.7%。

這份涵蓋全球200多個國家48億成年人的財富數據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財富總值為256萬億美元,只上升1.4%或3.5萬億美元,與全球成年人口增長相符。因此,全球成人平均財富為52,800美元,與上一年度保持不變。

瑞信亞太區首席投資總監伍澤恩(John Woods)指出,2008至2009年經濟衰退的結果,將繼續對經濟增長構成重大影響,令經濟增長長期停滯不前。英國脫歐公投和美國總統大選導致多極世界的出現,有可能加劇上述趨勢,持續較低財富增長率將會是新常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430

瑞信:中國成年人平均財富15.8萬元

就在人民幣對美元連續12天急速貶值剛剛暫停之時,瑞信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16《全球財富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內地的整體家庭財富縮水了6800億美元,為23.393萬億美元,同比去年下降了2.8%;而成年人平均財富為2.2864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5.8萬元),同比下降了3.7%。

與此同時,中國的百萬富豪(財富在100萬美元以上)人數非但沒有增長,反而排在了百萬富豪下降榜的前列,減少了4.3萬人。

根據上述報告,自2000年以來,全球超高凈值人士(凈資產超過5000萬美元)數量增加216%。其中,中國超高凈值人士數量增加100倍,2016年達到1.1萬人,比去年增加了640位,排在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占全球超級富豪總數的9%,也僅次於美國。

但和中國超級富豪人數快速增長相比,以下這些信息或許更值得關註。

中國家庭財富縮水6800億美元

在過去的一年里,整體家庭財富增長最快的不是美國,也不是中國或者GDP增速亮到飛起的印度,而是日本。

上述《全球財富報告》顯示,雖然美國家庭財富增長了1.7萬億美元,但表現最驚人的卻是日本,該國財富增加了3.9萬億美元,遠遠超過全球其他國家。排在第三位的是德國,而法國、加拿大、新西蘭、印度尼西亞以及巴西也分別增長了1000億美元。

2016年全球各地區家庭財富變化(來源:瑞信《全球財富報告》)

不管中國的富豪人數增長多快,但2016年中國的整體財富卻縮水了6800億美元,排在全球財富縮水排行榜的第二位,僅次於縮水最嚴重的英國。

瑞信認為,中國財富縮水的主要原因是股權價格的調整以及貨幣貶值。而最嚴重的英國縮水1.5萬億美元(下降10%)則是脫歐公投的直接後果。

除了日本的增長和中國及英國的明顯縮水外,其他國家財富的變化相對平穩。而日本家庭財富增加3.9萬億美元、同比上升19%的原因主要歸功於日元的強勁升值表現。

中國百萬富豪人數去年減少4.3萬人

根據這份《全球財富報告》,2016年,財富在百萬美元以上的富豪人數在不同國家有著明顯不同的表現。其中,日本的百萬富豪人數增長最快,2016年增加了73.8萬人,達到了282.6萬人。美國仍然是全球擁有最多百萬富豪的國家,2016年共有1355.4萬人,增加了28.3萬人。增長第三快的是德國,但總體人數排在英國和中國之後。

但遺憾的是,英國和中國繼續排在了富豪減少的排行榜上。其中,英國情況仍然最嚴重,2016年百萬富豪人數減少了40.6萬人,達到了222.5萬人;其次是瑞士,減少了5.8萬人至71.6萬人;而排在第三位的中國則減少了4.3萬人,從2015年的163.3萬人縮減到了159萬人。

2016年各國百萬富豪人數變化(來源:瑞信《全球財富報告》)

中國成年人口占全球21%,財富只占9%

上述報告稱,全球0.7%的成年人掌控著全世界46%的財富,而處於財富金字塔底部73%的人口,每人擁有的財富不到1萬美元,僅占全球財富的2.4%。

盡管中國經濟近年來獲得了快速增長,但中國成年人數量占到全球21%,其所擁有的財富卻只占全球總財富的9%。這個比例和拉丁美洲相似,當地是8%的全球成年人數占比對應3%的全球財富。而非洲和印度的情況則更加嚴重。

如果不計中國和印度的情況,亞太地區的形勢相對溫和,大約24%的全球成年人口擁有21%的全球財富。

報告稱,自2000年以來,剛開始幾年全球財富出現了快速的膨脹,這主要歸功於中國以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的迅速增長。在2000年,新興經濟體的整體財富僅占到全球的12%,但卻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了近25%。而如今,新興經濟體已經擁有了全球18%的超高凈值人士(凈資產超過5000萬美元),僅中國就占到了9%,超過了法國、德國、意大利和英國。

中國超高凈值人士數量達1.1萬人,比去年增加了640人,僅次於美國排在全球第二位。

超級富裕的另一個極端是極度貧困。全球擁有最多貧困人口數量的國家或地區是印度和非洲,分別有2.46億和2.4億人,兩者之和相當於全球貧困人口的一半;除了印度和中國外的亞太地區擁有2.15億貧困人口,而歐洲也擁有1.01億的貧困人口,超過中國的7200萬以及拉丁美洲的7000萬。北美地區擁有的貧困人口為2400萬。

全球最貧困人口分布(來源:瑞信《全球財富報告》)

未來5年中國百萬富豪人數將增73%

瑞信預計,在未來的5年內,中國的百萬富翁人數將從2016年的159萬達到274.9萬人,增長73%,超過德國和法國,從目前的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而73%的增速也將超過全球任何國家。但在百萬富豪人數上,美國仍將穩居第一的位置,百萬富豪人數將從2016年的1.3554億人增加到1.8億人,增長33%,排在美國之後、中國之前的第二和第三位則分別是日本和英國。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百萬富豪人數目前排在全球第20位,而到了2021年,印度百萬富翁人數則將從目前的17.8萬上升到28萬人,增加57%。

上述報告稱,2000年~2016年,中國的個人財富增長相對強勢,從5670美元增長到了22864美元。雖然金融危機令全球財富下跌了20%,但很快就恢複到了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2016年,中國成年人口共10.23億,人均GDP為10795美元(約合人民幣7.5萬元)。

中國2016年人均財富概況(來源:瑞信《全球財富報告》)

在整體的家庭財富上,中國目前處於全球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日本。過去的一年里,房地產表現好於股市的表現,所以2016年非金融形式的家庭資產增速從2015年的50%增加了53%。

私有住宅和農村土地是中國人財富的重要形式,中國成年人所擁有的人均固定資產相當於有1.31萬美元(約合人民幣9萬元)。另外,人均負債水平約為2100美元(約合人民幣2萬元),占到了總資產的8%。雖然仍然相對較低,但個人債務在最近幾年出現了明顯的增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4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