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繼購併西門子的決策後,友達董事長李焜耀,又將面臨此生最大的抉擇。 一個是他堅持的大是大非原則?一如今年三月內部信裡他所寫,「只要沒有違背『誠信』核心價值和法律規範,仍可無後顧之憂的向前衝刺。」 美國時間九月二十日上午(台灣時間二十一日凌晨)友達反托拉斯案判決出爐,副董事長陳炫彬、佳世達前總經理熊暉判刑三年,罰款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四十七億元),相當於友達二○一○年稅後淨利兩倍。 凌晨四點四十六分,友達立即在公開觀測站公告。 隨即召開記者會,一反上次李焜耀發表上訴到底的強硬聲明,總經理彭双浪在面對提問時對於上訴與否絕不鬆口,僅以「我們還在評估階段,目前還沒有確定的答案。」半小時內迅速結束記者會。 判決比預估還重》僅「有意上訴」,不再強硬 事實上當天一早八點多,所有友達員工打開電腦,都收到李焜耀署名的信件,公告反托拉斯案判決解決與處理方式,他寫道:「雖不理想,但是也讓懸宕多年的不確定性終告明朗。」 對於陳炫彬與熊暉的判決,他認為,「我們深感遺憾與不捨,而他們(陳炫彬與熊暉)也將立即提起上訴。」但是對於友達被判有罪部分,則語帶保留「公司對此判決感到遺憾,並有意提起上訴」。 至於針對友達的有罪判決上訴與否內部尚未決定。這,正是李焜耀面臨個人原則,與公司前景的最大難題。 若法官沒有延長上訴期間,根據美國法令,友達如果在十四天之內不上訴,就等於接受美國法院判決,承認友達涉及聯合壟斷。 據了解,這項判決,比友達內部原先沙盤推演的還要重。原本友達內部預估刑期兩年,罰金為二億八千五百萬美元,「一直以來友達內部都過度樂觀。」一位熟知內部運作的人士表示。 從記者會上的聲明判斷,由過去官司打到底的強硬態度,到現在的「有意上訴」,李焜耀態度有了鬆動。 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日燦指出,再次提起上訴的風險是法官會換人,可能判的更重,也可能更輕。 反觀陳炫彬與熊暉兩人,隨即決定上訴,因為友達內部研判,從過去判例來說,上訴刑期增加的可能性不高。但友達,卻是不同的故事。 「最不利的是所有人都認罪,承認有聯合行為,雖然你主觀認定有冤屈,但客觀證據確鑿,不易推翻。」一位專長於反壟斷法的律師研判。一般認為再上訴無罪推定的可能性低。 是要堅持清白,搏一把,再次向未知風險挑戰?或者向現實低頭,放棄之前所深信的價值,停損出場? 重新出發好時機》再賭一年,徒增不確定性 事實上,現在正是友達重新出發最好時刻。歷經最長不景氣的面板業正要回暖,一位面板業高層持平而論,「如果早半年宣判,當時景氣差,對友達就是不好的消 息。」不過正好產業復甦,帳上的營運現金將由負轉正,影響就比較小。在官司期間,友達已經連三季單季虧損多於奇美電,但是近幾個月友達就可以達到單月損益 平衡,正要谷底爬升。 為了迎接景氣復甦,友達九月中宣布組織調整,將研發併入各事業部,進入作戰狀態,「這是以獲利為優先目標,讓研發與工廠的資源更緊密結合,更快做出客戶導向的利基型產品。」內部高階主管指出。 如果提起訴訟,估算必須經過一年的審理,到時候面板景氣如何?沒人說得準,等於再次讓友達面對不確定風險。比起一年前毫無猶豫的不惜將公司推向高風險,這次李焜耀顯得猶豫。 一位友達集團的前高階主管認為,「這樣一來董事會,社會輿論與投資者也會有意見吧?」這對一直主張爭是非的李焜耀的壓力不小。再者,如果當初與奇美電同時認罪,雖然主管全部面臨刑期,但是至今也期滿歸國,罰金也不會如現在這麼多。 一位面板同業高層指出,近年幾次決策失誤,讓KY(李焜耀)在內部影響力不如從前,如果一意孤行,他底下的經理人反彈會更大,總不能決策都由他做,責任都由其他人扛。 事實上,友達集團內部一開始也有人提議不應該打這場仗,但是李焜耀意志堅定。「我覺得只怪KY不公平,這是集體決策。」一位友達內部高階主管為李焜耀抱 屈。只是現在友達領導團隊也必須思考,這些集體決策,讓友達面臨新台幣一百四十七億元的罰金,高於當初奇美電罰款一倍以上,主管的刑期也是倍增。李焜耀這 一戰也並非毫無意義,友達爭取到了三位主管的釋放。華盛頓眾達法律律師事務所律師麥潔羅(John M. Majoras)於法律專業網站發表文章寫道,此項是反托拉斯法案的重大判例,過去有九成反托拉斯案選擇和解,「未來會有更多企業把進入審判視為選項之 一。」 李焜耀堅持打反托拉斯官司,達到了挑戰美國司法的目的,但是,友達付出的是耗時六年、五億美元罰金,兩位高階主管面臨三年刑期的代價。若友達選擇不再上訴,罰款只是損益表認列的一次性虧損;如果再次上訴,將把友達的未來,再賭上一年的不確定性。 而向來不肯低頭的李焜耀,應該持續爭取大是大非?還是為了友達股東而學會了妥協?如何認清現實,勇於改變,或許才是現在李焜耀最該追求的答案。 |
【談的都是過去,有誰知道未來?】有人笑談這兩年在賺錢,有人苦悶這兩年挨套。賺與不賺大家說的都是過去,有誰能知曉未來了?古語云:「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依
【思考是為了站隊】市場不乏短期消息製造者和市場各種概念的追捧者,你如何站隊? 最值得思考的決策是:人多的地方肯定是獲取成功最難得地方!因此首先你注意熱鬧的隊伍後面絕對不能站!首先就要排除它,然後將冷落的隊伍再仔細分析分析, 大的勝率就出來了!但是有個問題,我們不從眾但不能保證就一定會勝出,總結過去的規律性東西目的就是為了思考在冷清的隊伍裡找一條必勝的隊去站。
【如何才是正確的反思?】正確的反思路徑有以下幾條:1、反思必須符合價值規律。2、多理性的感悟少些感性認識。3、儘可能拉長時間去考察。4、理論結合實踐才能進行有效反思。
5、不能以自己的喜好或生搬硬套大師的標的來作為自己分析的基礎。6、多在市場冷門地方找機會。
【三個階段認識】對待過去、未來和現在三個階段要有不同認識方法和內容。
1、反思過去:主要是投資前輩的投資經驗和實例中找到具有規律化的東西,然後精簡成能為己所用的理論做未來的指導思想。自己的投資如電影回放一樣歷歷在目,不是去回味贏的驕傲輸得悲慼,而是要細緻地找到輸贏的原因。
2、展望未來:對於企業成長多一些定性的把握,少些定量細化的分析。需要有夢想的企業,但不需要做夢一樣的估算成長,諸如市夢率,未來現金折現等等,能有幾成把握?
3、正視現在:認真衡量企業的性價比,對企業保守估值,跟蹤企業日常活動信息。現在是基礎,是關鍵。過去未來都是以現在為中心,是起輔助現在對價值機會進行深刻認識的作用。
曾經在去年夏天深陷「產地造假」風波的達芬奇家居如今高調回到公眾視線。12月14日,公司宣佈北京首旅集團已經正式入股。按照資產置換方案,首旅集團將以33.8%的股份成為其最大股東。由此,達芬奇家居也將由外企變為國企身份。
在達芬奇方面看來,此番可謂找到一個「大靠山」。遭受了2011年鋪天蓋地的輿論圍剿後,達芬奇的品牌和銷量都遭受重創,是以此番寧可低價「賣身」,也要通過首旅集團的國資背景重新建立自己的品牌美譽度和高端家具市場。
首旅成為第一大股東 達芬奇家居變身國有
曾經在去年夏天深陷「產地造假」風波的達芬奇家居如今高調回到公眾視線。但是與去年的焦頭爛額不同的是,這次的達芬奇顯然是意氣風發、躊躇滿志。
12月14日下午,達芬奇家居董事長潘東尼對外宣佈,北京首旅集團正式入股達芬奇家居,成為公司重要股東。首旅集團總裁劉毅將於近期正式接任達芬奇家居董事長一職,原董事長潘東尼在「交棒」後將正式榮休,公司總經理一職繼續由潘莊秀華擔任。
對於此次首旅入股涉及的具體金額和股權比例,達芬奇家居和首旅集團均表示暫時不方便對外透露,但有接近雙方的知情人士向網易財經透露,「首旅將擁有其33.8%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其他股份則由現任董事長潘東尼以及另一位中國籍合夥人各佔一半」。
首旅入股也預示著達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將正式由外資身份轉變為國有。不過目前還不清楚下一步雙方會如何展開合作。
達芬奇家居董事、新聞發言人黃志新向網易財經指出,首旅集團旗下有很多商城和酒店需要改造,而達芬奇家居擁有50餘個國際知名家具品牌中國代理權,還兼任國際大牌國內業務拓展夥伴,是一家擁有「國際知名度」的高端家居銷售企業,「雙方可以在很多業態展開合作」。
雙方在市場上的合作能走到哪一步現在還無法判斷,但是至少從達芬奇方面來說,顯然首旅的股東背景有助於緩解達芬奇在國內市場上遭遇的信任危機。
資料顯示,達芬奇家具是國內高端家具代表品牌之一,公司於2000年在上海註冊成立,代理了包括阿瑪尼(ARMANI)、范思哲(VERSACE)等59個國際知名家居品牌。目前公司在國內擁有近20家門店。該公司總經理潘莊秀華曾經透露的數字是,公司營業額從2008年的2億6000萬飆漲到2010年的6億元。
去年夏天,正當達芬奇在國內高端家具市場影響越來越大並籌備上市之時,一場「產地造假」危機突然由央視引爆,並且使達芬奇成為「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的輿論討伐對象。
2011年7月10日,央視《每週質量報告》節目曝光達芬奇家居涉嫌「偽造產地」,家具材料也並非實木等「造假」行為。當時倍感冤枉的達芬奇急忙澄清,潘莊秀華在新聞發佈會上的痛哭畫面更為此事增添了諸多口水。及至後來,達芬奇反擊央視稱記者涉嫌敲詐勒索,此次風波最終變成變成了一場羅生門。
吸取造假風波教訓 寄望首旅成「大靠山」
儘管達芬奇涉嫌「產地造假」的指控有些虎頭蛇尾,但是產品銷售仍然受到了巨大影響。達芬奇家居也一度陷入困境,多處門店關停,訂單數量驟降,銷售停滯,並遭遇消費者天價維權請求。此外,其2011年全年業績出現赤字,早已籌備2011年底上市的計劃也被迫終止。
痛定思痛的達芬奇得出了一個令外人看來有些怪異的結論。有業內人士向網易財經表示,此次入股如果說首旅集團是「戰略性投資」,那麼達芬奇家居則是為了尋求「靠山」。黃志新也向網易財經證實了這一說法,他指出,去年達芬奇家居被指「產地造假」正是因為缺乏「有實力的靠山」,「現在達芬奇有了國企這個大靠山了」。
此外,他還表示,此次合作並非「心血來潮」,而是雙方經過慎重考慮後做出的決定,「從今年年初開始我們就已經開始商談首旅集團入股的事宜,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瞭解與磨合,達芬奇家居最終納入首旅旗下,搭上國企這趟列車」。
能讓達芬奇的無比興奮顯然是首旅的強大實力和背景。公開資料顯示,首旅集團組建於1998年,目前旗下擁有旅行社、新型旅遊商業、酒店服務業、景區景點業、汽車服務、餐飲六大業務板塊,企業涵蓋全聚德、北京飯店等1000多家企業。截至2011年末,集團總資產達370億元人民幣,營業收入超過347億元。
對於此次合作,首旅集團向網易財經表示,入股達芬奇家具是集團的「戰略性」行為,今後達芬奇家居將進一步豐富集團業態,延伸集團已形成的食、宿、行、游、購、娛六大板塊業務。首旅集團總裁劉毅表示,達芬奇家居的植入,彌補了集團旗下家居時尚生活類業態的空白。
達芬奇家居董事長潘東尼也表示,首旅集團擁有非常強大的經營管理資源和市場資源,「與國際頂尖時尚品牌合作,則會給首旅集團帶來更多的發展模式和更大的發展空間」。
值得關注的是,首旅集團一位不願具名的高管向網易財經表示,首旅集團正在規劃高端商業綜合體項目,該項目將主要佈局高端名牌時裝和高端家居,「而達芬奇擁有諸多國際高端家具品牌代理權,因此未來首旅在開發此類項目時將獲得達芬奇家居的有效幫助」。
坐擁90億市值財富的「陽光」富豪為何步履維艱,被傳「跑路」?A股市值最高、現金流最好的太陽能公司為何會滑下深淵?
從500萬元起家到坐擁90億市值財富,倪開祿用了8年時間,而毀掉這一切,只用了2年。
2012年12月27日,一則消息引發資本市場劇烈震盪——超日太陽能(002506.SZ)董事長倪開祿攜款20億潛逃、留下上千名員工和數十億債務無人打理。
作為曾經A股市值最高、現金流最好的太陽能公司,上海超日太陽能(以下簡稱「超日」)突然爆發的財務黑洞讓本已脆弱不堪的新能源產業蒙上陰影。
兩年前的2010年11月18日,超日太陽能登陸深交所,首發價格36元,募集資金23.76億元。上市後,倪開祿和倪娜父女合計持有上市公司股權達43.89%,以首發價格計,倪氏父女所持超日股份市值達90.72億元。
然而,截至2011年6月末,該公司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僅為2.1億元。其上市時募集的二十多億資金不僅幾近消耗殆盡,還需面對高達二十多億元的應收賬款、近10億難以兌付的企業債,以及價值近10億元的存貨。
突如其來的「傳言」將公司資金鏈斷裂的風險暴露無遺,更糟糕的是,公司缺乏改善之道。「現在的局面幾乎無解,感覺他已經放棄了……」倪開祿的一位生意夥伴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兩年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太陽能「潛力股」
「跑路門」事件發生之前,超日太陽能的故事算得上成功。
在位於上海市奉賢區南橋鎮的超日太陽能總部,56歲的董事長倪開祿辦公室裡那套精緻的木質雕花古典家具讓客人印象深刻。在2003年從事太陽能產業之前,倪開祿曾從事家具生意。在後來對他成功事蹟的報導中,他說希望做些「有科技含量的新產品」,由此投資500萬元進入太陽能光伏製造業。在那之前,他還做過童車。
倪開祿希望,這家註冊資本8.4億元,擁有1500名員工,以及上海、洛陽、九江三大生產基地的高科技太陽能公司能躋身世界一線太陽能企業的行列。2010年,由於超日的上市時機與全球太陽能市場的空前火爆不謀而合,上市後的一段時間內,超日看上去的確很有潛力。
當在美國上市的太陽能行業龍頭尚德電力市值不足10億元時,超日太陽的市值超過40億元,加上2012年3月發行的10億元5年期「11超日債」,超日太陽在上市的兩年內融資總額達到33.76億元,這讓倪開祿在2012年初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亦頗為自得地表示,其財務狀況比在美上市的其他太陽能企業「好得多」。
在國內資本市場更高的估值和更好的融資環境之下,超日一直維持著頗為靚麗的財報。即便在太陽能行情慘淡的2012年,當11家在美國上市的中概太陽能光伏企業均給出一份慘痛的三季報時,A股上市的超日太陽三季報卻堪稱耀眼。不過,外界對其財報一直有質疑。
此外,通過收購和新建方式,超日還建立起了從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到電站建設全產業鏈,將業務方向瞄準光伏電站市場。在上海並不算發達的太陽能光伏產業領域,超日的地位舉足輕重。
多元投資,融資透支
在手中資金充裕,公司如日中天之際,倪開祿卻開始了其在太陽能行業之外的投資。
2011年2月17日,超日太陽公告,倪開祿之女倪娜將180萬股限售流通股抵押給國元信託,由此開啟了倪開祿父女通過信託公司進行股權質押融資之路。這些資金為其個人投資提供了支持。
倪開祿選擇了LED。公開資料難以獲得其LED投資的具體數額,據一位參與了其LED項目私募的分析師透露,由於有上市公司董事長個人投資做背書,當時該LED項目曾被不少投資人看好。
彼時,中國LED市場空前火爆,LED關鍵材料2英吋藍寶石襯底市場價格歷史性地從9美元/片沖高至38美元,甚至一度接近40美元。這種瘋狂的漲價現象,讓各路資本不惜重金砸向LED藍寶石襯底材料領域。
不僅是倪開祿,從太陽能行業裡獲得了大量資本的企業家投資LED的不在少數。
2011年,全球最大的硅片製造商保利協鑫就投資3億美元,在江蘇阜寧和徐州設立LED藍寶石襯底材料生產基地。同時,硅片製造商江蘇環太集團亦宣稱一期投資10.6億元在揚中市創立江蘇吉星新材料有限公司,從事LED藍寶石襯底材料製造。據南方週末記者瞭解,當時考察過LED投資的太陽能企業還包括天合光能、晶澳太陽能等大企業。
然而,進入2011年,受LED終端應用市場需求增速減緩的影響,2英吋藍寶石襯底的市場報價已從2010年底最高的38美元/片暴跌至2012年三季度的10美元/片,降幅超過70%,眾多投資者蒙受巨大損失。在保利協鑫內部,投資LED的話題已不再有人敢提起。「倪開祿從一投資開始,市場就開始變糟。」民生證券新能源行業首席分析師王海生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超日太陽第一大流通股股東、天華陽光董事長蘇維利向南方週末記者證實了這些投資「並不太順利」。除LED外,倪開祿的個人投資還包括一個水處理項目和煉油項目。
根據超日太陽發佈的公告,兩年內,倪開祿父女進行了17次股東股權質押,6次解除股權質押,2次解除股權質押並同時宣佈再質押。
就在倪氏父女將自身股權抵押殆盡後,2012年12月20日,超日太陽和11超日債公告停牌,理由為「擬披露重大事項」。停牌一週後,坊間傳出倪開祿已經「跑路」的消息。
「債券融資、股權融資和股權質押融資,甚至非法集資,上市公司的融資能力已經完全被透支了。」王海生說,如今找到其他資金注入的可能性較小。
「我們的股票被嚴重低估了,預計在2012年4月情況會好轉。」2012年初,倪開祿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曾對2012年表示樂觀。
豪賭電站
為了保持上市公司財報的靚麗,超日太陽開始擴大海外光伏電站建設的規模,此舉進一步讓本已脆弱的現金流更加緊張。
受制於全球太陽能行業的不景氣,多家在美上市的中國太陽能企業開始出現大面積虧損。而根據現行證券制度,連續兩年淨虧損將被冠以「ST」,這讓A股上市公司的業績壓力更大。
「行業價格跌得很厲害,我們就考慮做電站,只有做電站才能盈利。做電站資金需求巨大。這樣必須得到銀行更多的資金支持,但行業不好銀行對資金只收不放,造成我們資金壓力比預期的更大。」倪開祿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而如果不建設電站,超日又面臨電池組件銷售不出去的困境。兩難之下,超日選擇了大規模建設電站,即尋求境外合作方共建光伏電站,並要求合作方採購相當於該電站規模所需的組件,待電站項目取得貸款或股權轉讓後再收回組件銷售回款。此舉的風險在於,資金壓力巨大的電站建設行為,一旦中途遇到問題,公司資金鏈將面臨極大危險。
「我當初給他的建議是用20%-30%的資金做電站就可以了,但他沒有聽我的,把一半以上的資金都投在了電站上。」超日在海外建設電站的合作夥伴天華陽光董事長蘇維利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問題接連而至。歐債危機影響下,超日在希臘的項目遭遇當地政策變化,「希臘40兆瓦的項目都準備啟動建設了,國開行還有10億歐元的授信,希臘突然宣佈退出歐元區,國開行停下來,我們的安排全亂套了。」倪開祿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除此之外,上市公司在海外合作建電站的創新模式,也帶來會計準則的難題,難以確認的銷售收入讓會計師事務所對超日的財務報表持「保留意見」,同時,快速攀升的應收賬款又讓超日的資金狀況進一步惡化。2012年一季度,公司應收賬款已攀升至26.34億元。
2013年1月4日,超日太陽公告稱,董事長倪開祿「前期在境外催收應收賬款並洽談境外資產處置等相關事項,近日已回到國內」。一天後,倪開祿被要求參加由上海證監局召集的多部門會議。南方週末記者多次聯繫倪開祿本人,其一直未接手機。
回到國內的倪開祿澄清了其「跑路」謠言,但擺在他面前的財務黑洞,顯然難以短期填補。
坐擁90億市值財富的「陽光」富豪為何步履維艱,被傳「跑路」?A股市值最高、現金流最好的太陽能公司為何會滑下深淵?
從500萬元起家到坐擁90億市值財富,倪開祿用了8年時間,而毀掉這一切,只用了2年。
2012年12月27日,一則消息引發資本市場劇烈震盪——超日太陽能(002506.SZ)董事長倪開祿攜款20億潛逃、留下上千名員工和數十億債務無人打理。
作為曾經A股市值最高、現金流最好的太陽能公司,上海超日太陽能(以下簡稱「超日」)突然爆發的財務黑洞讓本已脆弱不堪的新能源產業蒙上陰影。
兩年前的2010年11月18日,超日太陽能登陸深交所,首發價格36元,募集資金23.76億元。上市後,倪開祿和倪娜父女合計持有上市公司股權達43.89%,以首發價格計,倪氏父女所持超日股份市值達90.72億元。
然而,截至2011年6月末,該公司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僅為2.1億元。其上市時募集的二十多億資金不僅幾近消耗殆盡,還需面對高達二十多億元的應收賬款、近10億難以兌付的企業債,以及價值近10億元的存貨。
突如其來的「傳言」將公司資金鏈斷裂的風險暴露無遺,更糟糕的是,公司缺乏改善之道。「現在的局面幾乎無解,感覺他已經放棄了……」倪開祿的一位生意夥伴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兩年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太陽能「潛力股」
「跑路門」事件發生之前,超日太陽能的故事算得上成功。
在位於上海市奉賢區南橋鎮的超日太陽能總部,56歲的董事長倪開祿辦公室裡那套精緻的木質雕花古典家具讓客人印象深刻。在2003年從事太陽能產業之前,倪開祿曾從事家具生意。在後來對他成功事蹟的報導中,他說希望做些「有科技含量的新產品」,由此投資500萬元進入太陽能光伏製造業。在那之前,他還做過童車。
倪開祿希望,這家註冊資本8.4億元,擁有1500名員工,以及上海、洛陽、九江三大生產基地的高科技太陽能公司能躋身世界一線太陽能企業的行列。2010年,由於超日的上市時機與全球太陽能市場的空前火爆不謀而合,上市後的一段時間內,超日看上去的確很有潛力。
當在美國上市的太陽能行業龍頭尚德電力市值不足10億元時,超日太陽的市值超過40億元,加上2012年3月發行的10億元5年期「11超日債」,超日太陽在上市的兩年內融資總額達到33.76億元,這讓倪開祿在2012年初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亦頗為自得地表示,其財務狀況比在美上市的其他太陽能企業「好得多」。
在國內資本市場更高的估值和更好的融資環境之下,超日一直維持著頗為靚麗的財報。即便在太陽能行情慘淡的2012年,當11家在美國上市的中概太陽能光伏企業均給出一份慘痛的三季報時,A股上市的超日太陽三季報卻堪稱耀眼。不過,外界對其財報一直有質疑。
此外,通過收購和新建方式,超日還建立起了從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到電站建設全產業鏈,將業務方向瞄準光伏電站市場。在上海並不算發達的太陽能光伏產業領域,超日的地位舉足輕重。
多元投資,融資透支
在手中資金充裕,公司如日中天之際,倪開祿卻開始了其在太陽能行業之外的投資。
2011年2月17日,超日太陽公告,倪開祿之女倪娜將180萬股限售流通股抵押給國元信託,由此開啟了倪開祿父女通過信託公司進行股權質押融資之路。這些資金為其個人投資提供了支持。
倪開祿選擇了LED。公開資料難以獲得其LED投資的具體數額,據一位參與了其LED項目私募的分析師透露,由於有上市公司董事長個人投資做背書,當時該LED項目曾被不少投資人看好。
彼時,中國LED市場空前火爆,LED關鍵材料2英吋藍寶石襯底市場價格歷史性地從9美元/片沖高至38美元,甚至一度接近40美元。這種瘋狂的漲價現象,讓各路資本不惜重金砸向LED藍寶石襯底材料領域。
不僅是倪開祿,從太陽能行業裡獲得了大量資本的企業家投資LED的不在少數。
2011年,全球最大的硅片製造商保利協鑫就投資3億美元,在江蘇阜寧和徐州設立LED藍寶石襯底材料生產基地。同時,硅片製造商江蘇環太集團亦宣稱一期投資10.6億元在揚中市創立江蘇吉星新材料有限公司,從事LED藍寶石襯底材料製造。據南方週末記者瞭解,當時考察過LED投資的太陽能企業還包括天合光能、晶澳太陽能等大企業。
然而,進入2011年,受LED終端應用市場需求增速減緩的影響,2英吋藍寶石襯底的市場報價已從2010年底最高的38美元/片暴跌至2012年三季度的10美元/片,降幅超過70%,眾多投資者蒙受巨大損失。在保利協鑫內部,投資LED的話題已不再有人敢提起。「倪開祿從一投資開始,市場就開始變糟。」民生證券新能源行業首席分析師王海生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超日太陽第一大流通股股東、天華陽光董事長蘇維利向南方週末記者證實了這些投資「並不太順利」。除LED外,倪開祿的個人投資還包括一個水處理項目和煉油項目。
根據超日太陽發佈的公告,兩年內,倪開祿父女進行了17次股東股權質押,6次解除股權質押,2次解除股權質押並同時宣佈再質押。
就在倪氏父女將自身股權抵押殆盡後,2012年12月20日,超日太陽和11超日債公告停牌,理由為「擬披露重大事項」。停牌一週後,坊間傳出倪開祿已經「跑路」的消息。
「債券融資、股權融資和股權質押融資,甚至非法集資,上市公司的融資能力已經完全被透支了。」王海生說,如今找到其他資金注入的可能性較小。
「我們的股票被嚴重低估了,預計在2012年4月情況會好轉。」2012年初,倪開祿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曾對2012年表示樂觀。
豪賭電站
為了保持上市公司財報的靚麗,超日太陽開始擴大海外光伏電站建設的規模,此舉進一步讓本已脆弱的現金流更加緊張。
受制於全球太陽能行業的不景氣,多家在美上市的中國太陽能企業開始出現大面積虧損。而根據現行證券制度,連續兩年淨虧損將被冠以「ST」,這讓A股上市公司的業績壓力更大。
「行業價格跌得很厲害,我們就考慮做電站,只有做電站才能盈利。做電站資金需求巨大。這樣必須得到銀行更多的資金支持,但行業不好銀行對資金只收不放,造成我們資金壓力比預期的更大。」倪開祿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而如果不建設電站,超日又面臨電池組件銷售不出去的困境。兩難之下,超日選擇了大規模建設電站,即尋求境外合作方共建光伏電站,並要求合作方採購相當於該電站規模所需的組件,待電站項目取得貸款或股權轉讓後再收回組件銷售回款。此舉的風險在於,資金壓力巨大的電站建設行為,一旦中途遇到問題,公司資金鏈將面臨極大危險。
「我當初給他的建議是用20%-30%的資金做電站就可以了,但他沒有聽我的,把一半以上的資金都投在了電站上。」超日在海外建設電站的合作夥伴天華陽光董事長蘇維利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問題接連而至。歐債危機影響下,超日在希臘的項目遭遇當地政策變化,「希臘40兆瓦的項目都準備啟動建設了,國開行還有10億歐元的授信,希臘突然宣佈退出歐元區,國開行停下來,我們的安排全亂套了。」倪開祿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除此之外,上市公司在海外合作建電站的創新模式,也帶來會計準則的難題,難以確認的銷售收入讓會計師事務所對超日的財務報表持「保留意見」,同時,快速攀升的應收賬款又讓超日的資金狀況進一步惡化。2012年一季度,公司應收賬款已攀升至26.34億元。
2013年1月4日,超日太陽公告稱,董事長倪開祿「前期在境外催收應收賬款並洽談境外資產處置等相關事項,近日已回到國內」。一天後,倪開祿被要求參加由上海證監局召集的多部門會議。南方週末記者多次聯繫倪開祿本人,其一直未接手機。
回到國內的倪開祿澄清了其「跑路」謠言,但擺在他面前的財務黑洞,顯然難以短期填補。
美國企業併購活動2013年開年就高潮迭起,繼2月5日戴爾創始人邁克爾·戴爾與銀湖(Silver Lake)決定以240億美元收購戴爾後,巴菲特領導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伯克希爾)又與巴西巨富Jorge Paulo Lemann主要控股的私募股權投資公司3G資本(3G)聯手收購亨氏公司,含亨氏發行債務在內交易規模合計280億美元。
亨氏將是3G的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