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報道,沙特基礎工業公司(一家國有石油公司)CEO Mohammed al-Mady表示原油價格可能還會下跌一年左右,但是從長期來看,人口增長所帶來的需求回暖將幫助油價重新走高。
al-Mady是在周日宣布公司第三季度業績報告之後向投資者做出上述表示的。作為原油大國,沙特並未在油價下跌之際直接采取幹預措施。國際原油市場的結構性供應過剩主要來自輕質原油。而這種過剩是由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利比亞和尼日利亞所驅動的,並非沙特。美國咨詢公司Foreign Reports總裁Nat Kern就表示,“對於沙特而言,在當前關口大幅減產無異於自殺。他們不會逆勢而行。他們可以選擇通過減產將油價穩定在每桶100美元左右,但需求仍是疲弱的。”分析人士認為,這就意味著,沙特減產將無助於解決輕質原油的過剩問題。沙特可能會利用各種機會,通過口頭方式來穩定或者幹預市場。
周末在海灣合作委員會財長會議上,科威特財長Anas al-Saleh則強調,“石油出口國必須做出全面的經濟改革。各國必須加強投資多元化的努力,以減少油價下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多元化對於石油國家來說並不是一個新鮮話題,但是過去幾個月油價快速的下跌使得這種緊迫性更為明顯。受到低油價因素的影響,一些海灣國家已經難以保持財政平衡。在科威特宣布減少對原油產品的財政補貼之後,阿曼也在考慮采取相同的措施。
“阿拉伯之春”後原油價格一直處於相對高位,這使得新政府有能力提供大量的財政補貼和投資項目。如今這些國家如果宣布放棄這些福祉的話,可能會影響到政局的穩定。
對此,IMF主席拉加德在財政會議上表示,“除了原油之外,海灣國家在其他方面的經濟增長依然強勁。基礎設施以及私人領域的投資表現良好。在幾十年的積累之後,海灣國家至少在短期應該保持此前的政策穩定。不過原油每下跌25美元將該區域內國家的GDP造成8%左右的影響,因此中期財政穩固將十分重要。”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高盛認為,市場低看了沙特“不減產”的表態,稱該國可能會進一步增產。
在其最新的原油市場報告中,高盛將該市場形容為“主要產商主導型”結構,而非壟斷競爭(monopolistic competition)或完全競爭。
其言外之意基本上是原油市場為寡頭壟斷市場,存在一個主導市場的寡頭(過去數十年來都是沙特阿拉伯)。這與壟斷市場只有一個核心區別:
...當決定產量時,不僅要考慮市場需求曲線,還要把其他競爭性產商自己產出決定的應對之策考慮在內。
然而,英國《金融時報》旗下博客ftalphaville指出,原油市場面臨的現實是,沒有一個產油國可以憑一己之力滿足全球原油需求,完全壟斷也就不現實。相對於無法控制原油市場(價格),產油國們更擔心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於是,最強的產商總是缺乏動力將油價推高至可能吸引新競爭進入的水平,同時也不希望油價跌破競爭者的成本。作為邊際需求的滿足者,它的主要動力在於盡可能地保證收入穩定。
因此,高盛在報告中指出,價格應基於最強產商的邊際成本計算:
從存在剩余的需求曲線中,我們計算邊際收益曲線,並使之與主導企業的邊際成本曲線相等。使這兩個函數相等正是壟斷企業的做法,與寡頭的區別在於它不需要首先考慮其他競爭性產商的反應。待主導企業決定了供應量後,其余競爭性企業將以當前價格滿足其余的需求。
重要的是,該價格將會低於壟斷競爭但高於完全競爭市場,總供應則會大於壟斷競爭但小於完全競爭市場(Qdominant> Qmonopoly)。
不過,這一模型存在一個問題,它假設產商今天就希望實現利潤最大化。
如果主導產商比較狡猾,它可能希望通過增產(打擊短期收入)迫使競爭對手出局,以便在未來獲得壟斷性利潤。
這可能就是現在正在上演的一幕。
相較於削減產能,沙特似乎對於增加產出更有興趣。不過,對於沙特的真實處境,以及增產的傾向,市場仍然有所低估。
高盛認為,增產仍是沙特的最優選擇:
當前沙特閑置產能約150萬桶/天,而美國頁巖油產商的閑置產能約為500萬桶/天,沙特不再有把油價壓低至頁巖油成本下方的能力。削減產能將使美國頁巖油產商獲益,同時減少沙特自己的收入。
於是,在影響價格的能力減弱時,最優的做法是增加產能。正如下圖所示:
(中間陰影區域:因控制閑置產能而失去的利潤)
美國頁巖油的盈虧平衡價在80-85美元之間,成為調節邊際供應的主力軍。總而言之,隨著美國頁巖油產商科技創新,原油市場的核心(動態)定價能力從主導國(沙特)傾向了它們。當然,與沙特整體作為一個產油國不同,這些零散的頁巖油產商並無單獨的定價能力。
通過“不減產”甚至增產的方式,沙特至少可以將收入穩定下來。與此同時,將控制每桶邊際收入和需求波動性的風險拋給美國的頁巖油產商。
ftalphaville指出,對於沙特來說,這也許是當前的最佳策略,然而對於所有產油國來說,這無異於將原油霸權獻給了美國政府。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油價下跌一直是市場近期津津樂道的話題。除了市場本身之外,相當一部分的討論是圍繞低油價對於俄羅斯和普京的“陰謀論”。國際政策研究中心的Neil Barnett近期又提出了一個“新瓶裝舊酒”的看法:沙特正在充當馬前卒壓低油價以打擊普京,就和當初打擊蘇聯經濟一樣。
20世紀80年代中期油價的下跌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由此所帶來的經濟停滯最終引發了布爾什維克退出西方政治舞臺。前俄羅斯總理蓋達爾在1985年9月曾公開表示,由於沙特並未在當時抑制油價下跌,導致蘇聯每年經濟損失超過200億美元,最終使得這個巨人崩盤。有關低油價對於俄羅斯以及蘇聯經濟的影響,可以參考華爾街見聞此前《外強中幹?油價低迷令俄羅斯比前蘇聯更脆弱》的報道。
Barnett的理由如下:
歐美國家如果希望打擊普京的話,不可能采取類似針對伊朗那樣的禁運措施。因為歐洲國家冬季很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和原油供給。簡單粗暴的禁運只會遭致普京的強硬報複,而且俄羅斯也有渠道將原油賣給中國。
如何避免“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情況出現呢?西方國家顯然又想到了老戰友沙特。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為了制裁蘇聯入侵阿富汗,沙特就曾大幅壓低油價兩年之久,最終導致蘇聯經濟崩盤。
和俄羅斯相比,沙特本身就有足夠的資金耗下去。更不用說歐美國家可能的“資金幫助”。
故技重施似乎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俄羅斯央行在過去數月不斷拋售外匯儲備以控制盧布貶值速率,而普京也公開抱怨(警告?)油價在80美元/桶下方不利於任何大國。至於陰謀論是否是真的,恐怕只有未來才能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國際油價本月繼續下跌,而一向健談的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長阿里·納伊米(Ali al-Naimi)卻度假去了。
據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稱,納伊米是為了遠離高層矛盾才選擇消失的,自9月底以來就一直在度假中,直到最近幾天才返回辦公室。
納伊米的消失是一個非常不尋常的信號,顯示神秘的沙特王國高層之間出現意見分歧,也讓該國如何應對油價下跌的不確定性增加。
以往油價劇烈波動時,市場交易人士通常會關註沙特高層的講話,因為沙特作為中東OPEC組織最大產油國,日均產量超過1000萬桶原油。今年79歲的納伊米自1995年上任石油部長以來,被視為“沙特的發言人”。
過去幾個月以來,石油價格下跌了20%以上。目前布倫特原油價格與夏季每桶115美元的高價相比下跌了30美元,無論是根據傳統觀念、過去采取的應對措施以及沙特的正常動機,沙特阿拉伯應該降低產量,以遏制油價下跌,現在許多人不知道沙特在打什麽主意。
有分析認為沙特持續不減產是為了不想看到上世紀80年代的情景重演——當時的石油減產使得他的國家損失了不少全球市場份額。現在因美國頁巖油氣產業蓬勃發展,但目前成本較中東國家來說還較高,沙特可能為壓制美國石油行業而選擇放任油價下跌。
在過去的石油價格沖擊中,納伊米或沙特石油及礦物最高委員會都會向外傳遞出該王國清晰的態度和意圖。比如2012年因阿拉伯動亂和伊朗遭受制裁,油價出現飆升,沙特就立刻發布公告表示將增產以穩定市場。
但是今年夏天當油價下跌時,沙特表現出並不擔心的態度。
今年9月11日納伊米在科威特發表講話稱,“價格總是會上下波動的,這是正常情況”。而他的顧問Ibrahim al-Muhanna在9月30日講話稱,美國頁巖油的價格下限是90美元/桶——布倫特原油在本月早些時候跌破了這個價位。
自上述科威特的講話以來納伊米至今都沒有過公開發言,且沙特石油及礦物最高委員會最近幾個月也都沒有發表過任何關於油價的聲明。
“如果沒有官方聲明,證明沙特政府內部沒有達成一致,”法國能源咨詢公司合夥人Lavoisier Conseil表示。
就在上周有沙特官員泄露稱沙特9月石油供給減少了30萬桶/日,有人猜測沙特實際上已經開始減產。但事實上沙特的9月的總產量是升高了的,只是有部分石油沒用供應市場,而是進入了倉庫。咨詢公司Oil Movements的數據還顯示,沙特的石油出口量非常穩定。
華爾街日報評論稱,實際上沙特官方知道Oil Movements的數據基本上是正確的,而且上述泄露數據的官員是事先計劃好的只泄露供應數據,而不是出口數據,以此測試市場的反應。
“很遺憾,這就是政治。”Conseil評論道。
9月時在被問及對油價跌破100美元是否擔憂時,納伊米回應稱,“你有看過我擔心嗎?”
結果這惹火了阿瓦里德(Alwaleed bin Talal al-Saud),他隨即在推特(Twitter)向沙國所有部長發出公開信,表示對納米的言論感到“震驚”。
阿瓦里德是沙特已故國王法赫德的侄子,被譽為“沙特的比爾·蓋茨”,是除美國人以外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身家204億美元,在2014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排名第30名。
阿瓦里德強調,沙國今年90%財政預算依賴石油收益,因此輕視油價走跌的影響,是“不可能不被註意的災難”。
根據德意誌銀行的估算,布倫特原油價格需要維持在93美元/桶才能平衡沙特今年的財政預算。
不過也有不少分析師認為中東石油大國們擁有大量現金儲備因應財政所需,因此能承受短期石油收益下降之苦。沙特現在最擔心的是美國新興頁巖油企試圖挑戰自己在能源產業中的地位
“削減產量將會使美國頁巖油企業進一步擴張,同時減少沙特的收入,”高盛分析師本周一的一份報告中寫道,“OPEC將不會再首先扮演生產調節者的角色......美國頁巖油將被寄希望與成為這一角色。”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來放在中石化集團下屬企業里的一個沙特項目,如今要正式註入到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00028.SH,下稱“中國石化”)中了。
2014年10月30日,中國石化全資持有的海外控股,與母公司中石化集團全資持有的盛駿國際簽訂了收購協議。根據該協議,中國石化海外控股將收購盛駿國際持有的荷蘭COOP公司99%權益,對價為5.56億美元。
與此同時,2014年10月30日,中國石化間接全資持有的化銷香港,也與盛駿國際全資持有的MIL簽訂收購協議。據該協議,化銷香港將收購MIL持有的荷蘭COOP1%的權益,對價為0.06億美元。中國石化將以2013年發行美元債所募集資金以現金形式支付收購對價。
上述收購交割後,中國石化將間接持有荷蘭COOP100%權益,從而持有了沙特延布項目公司37.5%的權益,沙特阿美持有延布項目其余62.5%的權益。
延布項目公司主要在沙特從事汽油、柴油及石油焦、硫磺、苯等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它以沙特重油作為原料,項目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生產的汽柴油質量可分別滿足美國標準和歐V標準。目前設計、采購工作已基本結束,正處於施工後期及投產準備階段。
本次收購的完成,將增強中國石化煉油業務的全球性布局與國際化經營,及全球石油煉化產品供應市場的競爭實力,這將成為中國石化新的效益增長點。延布項目下屬的延布煉油,設計原油加工能力約2000萬噸/年,規模並不小。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石化的原油加工量為1.7583億噸。
(編輯:吉蕭彤)
沙特阿拉伯正處於兩場“戰爭”之中。
以沙特的視角看來,伊朗是最大的波斯國家,坐落在中東最東端的邊緣,並試圖通過操縱和利用什葉派和其他民族來掌控整個阿拉伯世界的控制權。沙特則是Salafist運動的主力,該運動是高度宗派主義者遜尼派分支發起的民族主義活動。這場運動使得沙特更加懷疑伊朗方面的意圖,他們將什葉派視為破壞伊斯蘭教的離經叛道者。
沙特希望敘利亞內戰可以重創伊朗的影響力。然而,事實卻正相反,該國沖突為沙特制造出更多問題。同樣地,伊斯蘭國(IS)的出現會破壞伊朗在伊拉克和地中海東部地區的影響力這一預期也被證明是錯誤的。相反地,IS威脅到了沙特。而沙特本身就已經在忙於在國內和中東地區對付基地組織。
在沙特集中精力與什葉派作鬥爭之際,IS正在也門作威作福,這對沙特的南部邊界地區構成威脅。受伊朗支持的al- Houthi運動已經不再是一個區域性叛軍組織什葉派宰德教派(Zaidi)的分支,它已經成為一種主流的民族主義運動。9月中旬以來,什葉派al- Houthi派武裝分子與也門政府軍發生沖突,此後雙方持續發生交火。
Al- Houthi派武裝分子在也門引發的武裝沖突令沙特措手不及。也門幾十年來一直受惠於沙特。al- Houthi派武裝分子如今在也門地區的數量激增可能是因為沙特在也門逐漸失去了影響力,因為以往的也門政治精英在前總統Ali Abdullah Saleh倒臺之後變得支離破碎。沙特認為,當他們與伊朗就區域安全問題開展談判的時候,德黑蘭方面卻在背地里支持al- Houthi派,以試圖將自己的意誌強加給也門政府。
當然,沙特不僅僅要面臨區域性“戰爭”這種地緣政治風險,還包括當下正發生的全球石油“戰爭”。
德意誌銀行認為,沙特的策略轉移可以從一些數字當中露出蛛絲馬跡:
沙特石油策略的轉變意味著這個國家可能失去其全球唯一擁有有意義的備用產能的主導地位。這種備用產能使得沙特可以在原油供應剩余時削減產能,在發生意外供應中斷時迅速增加產量以滿足市場需求。但這兩種活動都會以收入減少或者備用產能降低為代價。當前的沙特策略轉變應當被理解為該國拒絕削減產能,而不是降低備用產能。
上個月,沙特的備用產能估計為270萬桶/天,其他OPEC成員國所有備用產能預計為80萬桶/天。
華爾街見聞網站提及,沙特官員上周在紐約開會時已經討論過上述策略轉變。沙特已準備好接受油價低於每桶90美元,甚至是80美元。可以忍受的時長大概是一兩年,以此達到兩個目的:
1> 利用低油價迫使美國輕質原油生產商減產
1> 以此施壓其他OPEC成員國削減產量
如果事實果真如此,那麽這將令油價與沙特此前所稱的可以接受油價在每桶100美元、110美元、95美元的價格區間產生背離。這種變化的可能性使得德意誌新興市場研究部門的觀點變得更加可信。該行稱,若未來7-8年間國際油價在每桶83美元附近,如果沙特正常的政府開支沒有變動,那麽該國就擁有足夠的資產捱過預算赤字。
德意誌銀行還稱,盡管沙特維持市場份額的努力可能會被視為純粹的猜測,但近期的數據表明事實可能恰恰如此。
OPEC總產量在每日3000萬桶左右。與阿曼和迪拜相比,沙特對發往亞洲的輕油從9月交割的每桶1.65美元溢價,急劇下跌至11月的每桶1.05美元溢價。這是自2008年12月出現每桶1.25美元溢價以來,沙特提出的幅度最大的折扣。這預示著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決定在價格方面讓利以保持當前的出口水平。
圖:沙特輕油與阿曼、迪拜平均售價價差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開發頁巖油使美國產油量創歷史新高,相應增加了全球市場供應量,加大了油價下跌的壓力。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最大產油國沙特可能借本周石油部長訪問之機,暫時拋開競爭對手身份,尋求16年後與拉美產油大國委內瑞拉再次聯手,消除頁巖油崛起給OPEC造成的威脅。
沙特與拉美產油國的“恩怨情仇”可以追溯到1998年。當時沙特要竭力維持本國在國際市場的主導地位,可又希望團結OPEC成員,讓油價走出每桶10美元的低谷。對委內瑞拉這種有增產潛力的拉美OPEC成員,沙特此前心存隔膜,沒有真正視為“自己人”。不過形勢逼人,1998年底以後,沙特終於爭取到委內瑞拉和墨西哥的合作,促成了OPEC與非OPEC產油國恢複合理油價的協議。
今時不同往日,全球經濟低迷使石油需求減少,頁巖油技術革命又使美國這類非常規采油的產量突飛猛進,對石油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也成為OPEC越來越大的威脅。美國能源情報署(EIA)上月公布,國內油田日產油增至897萬桶,產量刷新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最高記錄。國際能源署(IEA)又預計,受歐亞經濟增長普遍下滑影響,全球石油需求增長將創至少2009年以來最低記錄。
同在上月,國際石油市場跌入熊市,沙特罕見地沒有選擇減產,反而下調原油售價,打起了價格戰。有分析人士認為,沙特這麽做是與美國聯手打擊伊朗和俄羅斯的經濟。也有人認為,沙特是為了制止北美頁巖油產量增長。花旗駐倫敦的歐洲能源研究主管Seth Kleinman預計,在本月27日OPEC會議以前,沙特會設法團結OPEC的弱小成員,以求在與美國頁巖油生產商的競爭中贏得勝利。
彭博由知情者處獲悉,沙特石油部長Ali Al-Naimi本周已飛往委內瑞拉出席會議。法國興業銀行的市場研究主管Mike Wittner將Al-Naimi的訪問視為昨日重現。上世紀90年代,沙特同墨西哥和委內瑞拉爭奪美國市場導致油價下跌,沙特也主動接觸後兩國,爭取達成油價的共識。
花旗的主管Kleinman對當前的形勢說得更直白。他認為,頁巖油成為現在沙特的眼中釘,有它沒OPEC,有OPEC沒它。他預計,沙特可以遏制頁巖油生產,因為可以暫時壓低油價,以低價打消投資者為開采頁巖油融資的熱情。
沙特的忌憚不無道理。上月多家華爾街機構下調油價預期,以看多石油聞名業內的高盛也轉向,預計明年第二季度布倫特原油跌至每桶80美元,較當前水平再跌10%。高盛的報告稱美國的頁巖油創造了“石油新秩序”,預計其影響將超過OPEC。
本月3日,沙特國有油企Saudi Arabian Oil Co.將銷往美國墨西哥灣的每桶原油售價下調45美分,降至去年12月以來最低點。可同時,沙特另一大油企Aramco上調了出口歐亞兩大洲的原油價格。
美國投行MLV & Co.的分析師Chad Mabry認為:
“沙特企業調降對美國售價,對其他地區卻沒有降價。這種事實看來讓人相信,他們是沖著美國的頁巖油去的。那是他們市場份額最大的威脅。這是在提醒人們,即使左右石油市場的力量看似在倒向美國一方,只要決定行動,沙特也能在市場掀起真正的風浪。”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原油價格五個交易日來在周三首度上漲,因傳聞一沙特油管爆炸,交易商對此作反應,同時美國原油庫存增加數量不及預期。
據沙特阿拉伯的一名安全消息人士透露,位於該國首都利雅得以北156英里處的一條輸油管道在維修期間起火,但火勢已得到控制,並表示這一事件並無恐怖分子牽涉其中。此前,未經證實的市場傳聞稱沙特阿拉伯的一條輸油管道發生爆炸,從而推動油價走高。
美國能源資料協會(EIA)公布,上周美國原油庫存增加46萬桶,增幅遠小於預期的增加220萬桶。
“鑒於原油供應面臨種種威脅,沙特傳聞確實震動市場。但之後傳聞得到澄清,市場看到庫存數據的更大意味,”Price Futures Group分析師Phil Flynn說。
經濟數據方面,美國ADP公司5日公布的報告顯示,10月份美國私營部門新增就業崗位23萬個,高於市場預期。投資者密切關註美國勞工部計劃於周五發布的10月份非農部門就業報告。
其他數據方面,10月份美國非制造業活動繼續擴張,但擴張速度放緩。美國供應管理協會5日發布的報告顯示,10月份美國非制造業活動指數為57.1。
有分析師指出,目前市場波動加大,並且對消息面十分敏感。市場關註OPEC 11月的會議上是否會決定減產,由於目前OPEC國家內部意見不統一,近日數家全球規模最大的貿易商主管表示OPEC有一定可能在11月27日的會議上決定減產。
本周三,布倫特原油收漲0.13美元,收報每桶82.95美元。在早盤震蕩交投中,布倫特原油最初下跌至2010年低位81.63美元,當時美元指數觸及四年半高位,之後油價急升至84.45美元日內高位。
美國WTI原油收漲1.49美元,報每桶78.68美元。日內最高觸及79.35美元,最低為76.46美元。
此前,國際油價在本周前兩個交易日持續下跌,因沙特方面宣布對美國降低供油價格,同時美國貿易數據也顯示原油進口減少。而布倫特油和WTI價曾在周二分別觸及四年多和三年多低位。
最後,值得註意的是,昨日美國中期選舉11月4日晚落下帷幕。共和黨在此次選舉中贏得國會參議院控制權,同時還保住了眾議院多數黨地位。力推頁巖氣的共和黨接管參議院後,可能會加速批複有關石油和天然氣管道的建設工程,還會加快原油和天然氣出口的相關法律的改革,或利好於美國的能源企業,但未必利好於國際油價後市反彈。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國際石油市場跌入熊市時,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最大產油國沙特非但不減產,還主動降低出口美國油價打響價格戰,針對美國頁巖油生產商指向性明顯。但這些美國企業自信對低油價的承受力超過其他OPEC成員,決定以保持、甚至增加產油量作為回應。沙特壓價最終可能只會傷及OPEC。
本月3日,沙特國有油企Saudi Arabian Oil Co.將銷往美國墨西哥灣的每桶原油售價下調45美分,降至去年12月以來最低點。可同時,沙特另一大油企Aramco上調了出口歐亞兩大洲的原油價格。美國投行MLV & Co.的分析師Chad Mabry認為,沙特企業此舉是沖著美國的頁巖油去的,那是沙特市場份額最大的威脅。
開采頁巖油的美國能源企業至今並未因沙特價格戰改變增產的計劃,相信其他OPEC成員比他們更難以抵禦降價。Chesapeake、EOG Resources等多家這類大企業的高管本周公布財報時承諾,將維持現有產量、甚至增產,認為即使油價進一步下跌,他們也能通過成功降低成本獲利。Chesapeake的董事長Archie Dunham向彭博表示:
“沙特確實賭得大。如果他們把油價降到每桶60或者70美元,美國(產量)會下滑。可是不會僅此而已,其他OPEC國家的結局會慘得多。”
Dunham曾在全球最大的獨立勘探與能源生產企業康菲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任CEO及董事長。他認為,沙特財力雄厚,油價跌至每桶約50美元也不會受到影響,但“只要油價低於每桶80美元,絕大部分OPEC的成員就無法維持政府預算、讓國民幸福生活。”
本月4日,全球基準價格布倫特原油價格創四年新低,美國WTI原油失守每桶80美元。在沙特宣布降低銷往美國墨西哥灣地區原油價格後,市場擔心沙特為了平衡市場供需、推升市價,仍不會減產。4日的油價大跌加重了市場的這一擔憂。
本月27日,OPEC將舉行會議。昨日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本周沙特石油部長已飛赴拉美產油大國委內瑞拉。西方分析人士將此舉視為沙特時隔16年後可能再度聯手拉美的OPEC成員,共同消除美國頁巖油對OPEC造成的威脅。
在全球需求減少、美國產量猛增之際,沙特對頁巖油的忌憚不無道理。美國能源情報署(EIA)上月公布,國內油田日產油增至897萬桶,產量刷新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最高記錄。國際能源署(IEA)又預計,受歐亞經濟增長普遍下滑影響,全球石油需求增長將創至少2009年以來最低記錄。
上月多家華爾街機構下調油價預期,以看多石油聞名業內的高盛也轉向,預計明年第二季度布倫特原油跌至每桶80美元,較上月下旬的水平再跌10%。高盛的報告稱美國的頁巖油創造了“石油新秩序”,預計其影響將超過OPEC。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定價公式成為了原油市場的焦點。周一,沙特官方決定自12月起下調對美國的官方銷售價格(OSP),這一消息引發了市場對原油的拋售。市場人士表示,沙特開始爭奪原油市場份額。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上月發生了同樣的事。上月,沙特下調了對亞洲客戶的原油價格。亞洲是沙特原油的最大買家。這引發了針對價格戰的討論,並導致油價疲軟。
那究竟什麽是官方銷售價格?為什麽市場開始對它如此關註?
沙特阿拉伯通過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國有公司)出售原油。其大部分石油以年度合同形式銷售,參考區域定價基準(亞洲迪拜/阿曼平均價格、美國含硫原油指數(ASCI)、歐洲布倫特原油加權平均價格)定價。
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每月決定各種等級原油之間的差價。
超輕質原油(高級產品)價格往往較高,而重質原油的價格較低。
每月初,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的營銷部門會通知合約持有者當月各級別原油之間的差價是多少,以及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對基準價格進行的調整是多少。
各級別原油之間的差價由石油產品的最終價格來倒推計算。這樣可以確保原油被以最具市場競爭力的價格銷售給煉油商。這種被稱為“Netback”的定價策略將石油公司的收入與成品油市場的價格綁定。
根據計算,今年12月,阿拉伯輕質油售價為ASCI價格上浮1.6美元,較上月減少45美分。阿拉伯重質油則為ASCI價格下浮2.20美元,同樣較上月下跌45美分。
阿拉伯輕質油在今年夏天錄得有史以來最高溢價,而阿拉伯重質油同時錄得最窄折扣。
顯然,這些差異影響了市場對沙特原油的需求。8月,沙特原油銷量下降33.7萬桶,至每天89.4萬桶,為2009年1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為了扭轉一些損失,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削減了溢價,使其石油更具吸引力。盡管這間接的加大了美國頁巖氣生產商的競爭壓力,但離價格戰還很遙遠。
但為什麽市場對此的解釋如此不同?這一定程度上是缺乏對官方銷售價格的了解。
官方銷售價格是一個非常技術化和商業化的調整機制,這讓投資者誤解了沙特的石油政策。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Adam Longson表示,
我們發現市場顯然對官方銷售價格缺乏理解。
但其他因素也在起作用。比如確認偏差(Confirmation Bias)。許多投資者押註油價下跌,因為他們認為石油需求增長疲軟,而供應正在不斷增加。這些投資者會抓住任何數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