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13/xNMDAwMDIwMDcxNw.html
种种迹象表明,沃尔沃收归吉利后已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近日沃尔沃汽车总裁兼CEO斯蒂芬·雅克布宣布全球总部以及中国区新高层管理组织架构:
取消公司以前的首席运营官(COO)的管理结构。全球总部负责产品开发、制造、采购和质量的几位高级副总裁以及特殊车辆部门的主管将直接汇报给首席执行官斯蒂芬·雅克布。
沈 晖被任命为沃尔沃汽车全球高级副总裁兼沃尔沃汽车中国区董事长,负责中国区的生产和商业运营。童志远为沃尔沃汽车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原沃尔沃中国区总裁柯 力世 (Dr. Alexander Klose) 为沃尔沃汽车中国销售公司CEO。来自吉利集团的王召兴担任沃尔沃汽车中国区总裁。同时现任沃尔沃汽车托斯兰达工厂总经理拉尔斯·丹尼尔森(Lars Danielson)担任沃尔沃汽车中国区负责工业系统副总裁,负责沃尔沃国产的工程业务。
沃尔沃中国区业务全面升级,增加多项功能并调整了业务框架之前,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表示,希望尽快在欧洲市场上销售国产汽车。对于这个“蛇吞象”的故事,瑞典的一些政府和学术界高层仍然有自己的声音和看法。
日前记者专门就此采访了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庄恩平。他向记者透露,在吉利在伦敦完成了收购沃尔沃资产交割后,他曾与瑞典外交部商务秘书长、驻华领事馆商务助理、瑞典商会主任、瑞典哥德堡大学教授等共同探讨了对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过程。
在交流过程中,他发现,这些瑞典各方对收购案例仍表示了一定的关注与担忧。为此他专门就这些担忧提出了建议。
随着沃尔沃国产的临近,对于沃尔沃品牌高质量和安全性是否能继续延续,是瑞典方面最关心的问题。瑞典的商业竞争法则是:顺顾客者昌,逆顾客者亡。同时瑞典人的消费心理也是追求高质量,他们常认为物美价亦应美,所以不追求价廉。
庄恩平透露:“瑞典人对以产生低端产品、追求产量而发展的中国企业依然有担心,这也折射出沃尔沃对新东家的担心。
庄恩平告诉记者,沃尔沃移植到中国,他们最担心的是李书福对品牌内涵的理解是否与沃尔沃的理解一致呢?他认为,李书福只有用事实证明这些猜测是多余的,以此来消除疑虑,建立相互信任感。
李书福似乎也正以实际行动来解除这种担忧。在最新的一份针对中国区高管的任命中,现任沃尔沃轿车瑞典托斯兰达工厂经理拉尔斯·丹尼尔森将负责在中国即将开展的生产业务
作 为长期研究跨文化管理的专业人士,庄恩平告诉记者,导致跨国收购后经营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相互信任与尊重,而这些误解往往始于双方的不同沟通方式与共 事方式。雅克布宣布沃尔沃新管理层成员后,中外高管数量对等会给沃尔沃管理文化带来什么样的新变化,已经引起外界关注。
先后与上述瑞典方面 的各界人士进行中瑞文化差异化比较后,庄恩平感受的差异是:以中西管理者沟通方式为例,在处理工作时,西方人对事不对人,说话直截了当,直言不讳,从不顾 及对方面子。而东方人在回答问题时总是吞吞吐吐,转弯抹角,不敢直面回答,或设法回避。东方人的这种交流方式,在西方人看来,很可能会误解为东方人有意在 隐瞒什么,不愿意交流,甚至被误认为是一种不尊重对方,不诚实的表现。特别在讨论中,一些中国人还习惯用汉语相互交流,这种行为在跨文化工作中是最忌讳 的。这些都会让对方产生怀疑,最终产生误解。
瑞典政府投资促进署驻华首席代表陈永岚告诉记者,虽然在收购初期瑞典民众对沃尔沃被吉利收购有 所担忧,不过随着事态发展,这些担忧已不是主流意见。目前从李书福运作沃尔沃的情况看,大的战略意图基本都是在原定意图下运作。“总而言之,从外面公布的 消息来看,一切都在轨道上运行。”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22/3NMDAwMDIwMjM3NA.html
在这一轮对外投资热潮中,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常常引发当地许多质疑和困惑,然而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却罕见地得到了欧洲最为主流和精英杂志《经济学人》的首肯。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近日在布鲁塞尔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从经营和管理等角度解释了吉利成功的秘密。
李书福告诉记者,吉利并没有根据自身经验,大幅度改变沃尔沃原有经营思路和品牌形象的想法,反而在全球范围内招募人才重组沃尔沃管理层。
“沃尔沃是沃尔沃,吉利是吉利。两套班子,两个体系,两个品牌,完全都是独立运营,没有任何管理和人员的交叉。”李书福承诺,吉利集团将保障沃尔沃的高端品牌形象。
与此同时,吉利在收购中也很好地与沃尔沃原有工会做了沟通。在欧洲,工会是商界的重要力量。欧盟严格的劳工保障标准、欧洲国家复杂的相关法律也被不少中国企业视为畏途。
李书福表示,吉利集团很好地照顾了沃尔沃工会的关切,承诺不搬迁欧洲工厂,获得了工会的信任。
两个品牌:分开经营
《21世纪》:你曾经承诺吉利收购沃尔沃后不会转移生产,但同时又计划在中国三地建立新厂建造沃尔沃。你如何解释这其中的矛盾?
李书福:收购欧洲企业后转移生产,这是一种非常常规的想法。然而,中国在与欧洲打交道时,不能杀鸡取卵,简单地转移生产地。对于沃尔沃这样的汽车品牌来说,要是把它瑞典和比利时的工厂搬迁了,它就不再是沃尔沃。豪华车只有在欧洲这样的氛围下才能生产。
沃尔沃不能停留在目前只有40万辆左右的年产能,生产规模必须要扩大。扩大产能的方法就是在中国生产一部分相对便宜和成熟的产品,在欧洲生产高品质产品和新品,同时不改变在欧洲部分的产能。沃尔沃高端产品要想占领中国市场,也得照样在欧洲生产,再出口至中国。
《21世纪》:在吉利收购后,人们一度担心吉利的大众品牌形象会拖累沃尔沃的高端形象,从而影响沃尔沃在欧美市场的销售。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李书福:沃尔沃是沃尔沃,吉利是吉利。两套班子,两个体系,两个品牌,完全都是独立运营,没有任何管理和人员的交叉,(沃尔沃原有品牌形象)不会受到影响。事实也证明,在新的所有权框架下,沃尔沃的销量在增长。
此前,沃尔沃确实怀疑吉利会派很多人参与管理,改变沃尔沃原来的经营思路。(但我认为),如果这样做,沃尔沃品质就会受到影响。稳妥起见,吉利没有派员直接参与沃尔沃的管理,而是在全球范围内物色有经验的专家组成董事会,寻找有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构成经营管理层。
尊重欧洲商业文明
《21世纪》:欧洲商业的一大特点是工会力量强大,在收购沃尔沃前后,吉利如何与其工会打交道?
李书福:沃尔沃工会最担心的是收购会干扰或改变企业长远发展。他们最希望能够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
沃尔沃工会一开始对吉利很不放心。但我们尊重他们的核心价值理念,他们成熟的商业文化和商业品牌,收购前后相互间的沟通还是较顺利的。
现在我和沃尔沃工会讨论的,是如何瞄准世界最顶尖的工艺和技术标准,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我觉得中国企业到欧洲发展,创大业,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按照在中国经营思路,计时计件,追求“多”“快”“好”,将所赚利润尽可能地留在自己口袋,在欧洲式是行不通的;企业在欧洲发展,一定要空滤生产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品牌形象受人尊敬的产品。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16/2131894.shtml
每经记者 曹晟源 发自上海
家乐福和康师傅之间的“断货”事件,因康师傅态度的突然强硬,大有升级的态势。
昨日(12月15日),康师傅方面首次曝出此次事件深层次原因是家乐福强势要求提高销售返还幅度。而家乐福方面则回应称,不会就此大打口水仗,并继续双方的谈判。
与此同时,康师傅还被曝出在福州当地沃尔玛也出现断货现象。不过,康师傅和沃尔玛方面随后都表示这与家乐福的断货事件情况不同。
“断货”波及沃尔玛?
昨日,福州市当地媒体报道称,福州家乐福部分康师傅袋装面出现缺货的同时,当地沃尔玛和好又多的康师傅袋面也近全面断货,且两家超市的袋面断货已经有几个星期的时间。
对于福州出现的缺货现象,沃尔玛中国公共关系经理回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近期,福州地区商场方便面的需求量较大,超出预期的供应量,我们正在与供应商协商,尽快供货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他同时强调,福州的情况仅是个例,全国范围内尚未出现类似情况。
不过,这一说法却和康师傅方面的回答有着一定的差异。
康师傅华南区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福州沃尔玛和好又多超市出现的情况与家乐福的情况完全不同。据上述负责人介绍,福州的沃尔玛和好又多是同一采购系统,这两家超市暂时断货是因为前段时间超市扣款出错,如不理清,后面的货款可能会变混乱。
康师傅华南区该负责人同时透露,目前双方已基本理清货款,估计很快康师傅袋面就会重新在福州沃尔玛和好又多超市销售。
康师傅:家乐福停止采购
就当外界纷纷猜测康师傅在家乐福断货原因时,康师傅方面一改此前的态度。
昨日,康师傅方面对这次在家乐福出现的情况发布了一份声明,其中首先就强调此次的事件与产品涨价并无关联,“而是源于双方因商业往来的交易条件产生歧异所致”。
康师傅表示,断货是因“通路端片面暂停采购我司部分产品,并非我司主动断货”。据康师傅方面透露,家乐福“不合理强势要求提高销售返还幅度;再加上受限于成本压力,我司无法以原条件继续供应袋面产品,通路商遂暂停采购我司产品,并消极对应我司提出之协商邀请。”
对于康师傅的声明,家乐福方面表示并不希望演变为一场口水仗。家乐福中国公关总监陈波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目前双方还正在谈判阶段。
“家乐福的陈列费算是比较贵的。”一家大型超市的供应商表示,“超市的陈列费、专柜出租费用才是赚钱的大头。据他介绍,供应商在一个超市的陈列费用,足可以支撑起七成以上的水电费和铺租费用。同时,诸如可口可乐这样的行业内巨头,被要求支付的陈列费往往是最高。
该供应商同时透露,超市有20%的商品是亏本销售的,但凭此积攒的人气可以抬升租柜价格。
谁将从中获利?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黎雪荣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目前零售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如果某一供应商出现问题,对其他竞争对手来说则是有利的。
她指出,部分企业有可能答应渠道商的一些条件,甚至是不利于行业发展的条件来夺得渠道优势。这样的做法并不符合公平竞争的原则,同时这也将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康师傅控股在今年3月底曾经对外宣称根据市调公司ACNielsen的资料,去年底该公司于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市占率已达54.6%的历史新高,同时还预计今年年底的市场份额将提升到60%。
此后没多久,国内多家方便面企业纷纷表示,康师傅涉嫌垄断国内的方便面市场,同时涉嫌利用旗下“福满多”品牌搞低价竞争。不过,当时康师傅方面都一一给予否认。
对于此次康师傅在销售渠道上的失利,行业内的竞争对手多保持沉默。统一新闻发言人杨寿正就旗下方便面新一轮渠道合同一事表示,“目前我们都按正常的程序在走。有些渠道是谈过了,还是维持正常的情况。”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66975.html
根据多个地方消费者的举报,国家发改委日前宣布家乐福、沃尔玛等超市在部分城市的连锁店存在虚构原价、低价招徕顾客高价结算、误导价格标示等欺诈行为。发改委已责成相关地方价格主管部门依法责令这些超市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罚款。
两大跨国零售巨头的商业地位与拙劣的“价签戏法”形成的鲜明对比,不仅大大“消费”了其社会信誉度,也足以颠覆人们对于两家传奇企业的公共道德想象。
由此而生的疑问是:缺乏社会责任,轻视甚至戏弄消费者的企业,只能是要被市场唾弃的企业,两大商业巨头的发展史也表明,价格欺诈并非其成功范式的组成部分。那么,何以在中国敢于这样做?什么样的激励造成了现代版的“橘生淮北则为枳”?
一方面,是曾经习以为常的商业环境培养了两大巨头不同于以往的经营套路。家乐福和沃尔玛都习惯了没有同等级竞争对手,都习惯了享受倾斜的政策照顾。 这两点足以让企业自大起来,并降低对消费者利益应有的尊重。另一方面,消费者主权的迟迟不能确立又助长了两大巨头对于消费者的懈怠。在侵犯消费者权益成本 很低,个体消费者维权成本太大的情况下,这种懈怠很容易发展为对于消费者的欺诈。
跨国商业巨头不惮于涉水欺诈的事实证明,在利益诉求面前,再成功的企业,其品牌效应和内在规范并非保证市场秩序良性运转的可靠屏障,维护消费者权益 必须依赖于外在监管的有效性。跨国巨头如此,本土企业也是如此。在家乐福和沃尔玛被行政监管纠错的同时,还需要追问:本土企业是否也处在类似的商业环境 中?是否也时常有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发生?
消费者显在的弱势地位决定了类似的商业欺诈是大概率事件,这已无数次为经验常识所证明。此次家乐福、沃尔玛被处罚,无非是又一次揭开了行业坏规则的盖子。一个不利于消费者的市场,必然会导致坏规则的通行,无论是什么性质的企业。
从这个角度说,对于两大外来巨头被处罚,幸灾乐祸毫无意义,以之为戒改善消费环境才有价值。这不仅需要政府监管到位,还需要法律监管跟进。如此,消费者用脚投票才能真正实现,市场的净化功能才能体现。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6/1NMDAwMDIxODQ1NQ.html
在收购沃尔沃(VOLVO)不到一年时间,便宣告成功赢利。
1月25日,上海嘉定工业园区, 沃尔沃全球CEO雅各布 (Stefan Jacoby) 和沃尔沃中国区董事长沈晖共同为沃尔沃集团中国区总部正式揭牌。仪式上,雅各布透露,沃尔沃2010年全年实现了赢利,结束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几年艰苦岁 月,为沃尔沃2011年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雅各布并没有披露赢利的相关数据。
据吉利集团总裁杨健透露,2010年吉利汽车全年销量达41.5万辆,较上年增长27%,而沃尔沃的销量37.4万辆,其中中国市场沃尔沃共销售3万辆,同比增36.2%。
杨称,吉利汽车与沃尔沃2010年合并营收则逾1000亿元人民币。他并预估,至2015年时,合并沃尔沃的销量将达200万辆,合并营收目标2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较去年分别成长1.5倍及1倍。
推进机构变革
而有分析认为,这只是因为力争在2011年前实现沃尔沃轿车公司扭亏为盈的目标是李书福在收购之初的承诺。
“吉利要整合好沃尔沃,最重要的是沃尔沃需要在两年之内实现赢利,”此前,上海大学外国语大学教授、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庄恩平接受采访时认为,赢利是吉利能否在收购以后整合成功的关键。
在 沃尔沃被吉利并购后不久,吉利就提出一个计划,在5年内让沃尔沃实现年销量100万辆。同时将在中国成立年产能力达30万辆的新工厂,使沃尔沃汽车的全球 年产量提高近一倍,并力争在2011年前实现沃尔沃轿车公司扭亏为盈的目标。而按照沈晖制订的一份《沃尔沃汽车中国成长计划》,到2015年将中国销售 20万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0%。
在这份计划中,中国产销量将达全球的三分之一,不过,对于沃尔沃中国区来说,任务依然艰巨。相比,沃尔 沃中国市场2010年3万辆的销售,去年奥迪在华销售22.558万辆,同比增长43.5%,奔驰在华销售14.767万辆,增长115%,而宝马销售 16.90万辆,增长87%。
李书福必须迅速做大量,但这对于目前沃尔沃的销售体系势必开掘巨大挑战。
为了保持品牌的高端,沃尔沃此前在中国的做法一直都是先做服务再做销量,网络发展也一直不紧不慢。沃尔沃此前在中国甚至没有独立的销售体系,都是与福特的捷豹、陆虎在一个网络中销售。
25日,中国总部的成立,意味着沃尔沃在中国业务由此前的单纯销售,转而成为一个集产品开发、制造、质量控制、采购、销售与客服,到投资者关系、财务、法律、人力资源、公共事务等各个领域为一体的综合型公司。
“中国总部是全功能的总部,与瑞典的总部有直接汇报的关系,” 雅各布说,无论是销售制造还是研发,都是总部下属的分支机构,总部有权利来做出最后的判断。
“这正是因为中国业务的扩张所致,” 瑞典政府投资促进署驻华首席代表陈永岚分析,事实上,沃尔沃中国总部的设立,也正是彰显了中国市场对沃尔沃的重要和李书福对中国市场的期望。
三大基地进入审批
而随着沃尔沃的赢利,吉利至少向沃尔沃的高层和工会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李书面福运作沃尔沃将变得更顺畅。事实上,吉利的三个基地都已进入了审批程序。
在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过程中,大庆和上海嘉定两地政府,都是吉利收购沃尔沃项目的出资方,对于两地而言,也希望能有更多的项目落户当地。之前有消息说,沃尔沃 国产将在大庆和上海分别建厂,此后,为了使沃尔沃尽早实现国产化,考虑到新工厂的建设需要周期,李书福又决定了将在成都的吉利工厂先行生产S60,记者了 解到,在中国市场,很可能会出现三个基地的情形。
不过,生产基地太多,对于一个刚要国产的品牌,而产品序列又不是很多的品牌而言,存在着分散、管理成本高等风险。
雅各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的制造基地,还要等待中国政府部门和沃尔沃董事会的批准。”“现在只是一些手续方面的原因,”知情人士透露,吉利方面仍将继续保持沉默,直到4月份上海车展期间再全部公开于众。
而为了支撑中国多基地运作,与中国总部同时宣布成立的还有沃尔沃在中国的研发中心,雅各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这个研发中心第一步将主要针对中国市场,随后还将针对全球市场开发。
事实上,吉利还有让中国产的沃尔沃走向全世界的想法,此前, 雅克布曾表示:未来将在国内生产沃尔沃汽车出口美国,使之成为率先出口美国的国产汽车之一,以降低外汇风险。
对于李书福而言,他急于证明的是:中国市场扩大战略并不影响沃尔沃全球的发展,反而对其全球的总量而言是加分的。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126/2199769.shtml
每经记者 伍雨石 发自北京
昨日(1月25日),沃尔沃中国总部在上海正式落成,沃尔沃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斯蒂芬·雅各布表示,随着沃尔沃中国总部的落成,沃尔沃汽车在中国已经从一个全国销售公司变成了一个全职能的业务集团。
今年在华目标或为4万辆
在昨日的落成典礼上,斯蒂芬·雅各布介绍,沃尔沃中国区下属的各业务部门包括:产品研发、采购、生产、质量控制、销售与市场、投资者关系、财务、IT、法律、人事和公共事务等部门,涉及业务的方方面面。
沃尔沃汽车公司高级副总裁兼沃尔沃汽车集团中国区董事长沈晖表示,“沃尔沃中国总部是一个全功能的总部,其每个部门跟沃尔沃瑞典总部都会有一一对应的对 接。中国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汽车市场,为抓住在中国的增长机遇,将沃尔沃汽车建设成更受消费者尊敬的全球豪华汽车品牌,过去几个月,我们一直在致力于强化中 国区的管理团队建设,加强对消费者的研究和理解,并制定《沃尔沃汽车中国成长计划》。”
沈晖说,“我们的目标是到2015年,使沃尔沃汽车成为在中国豪华汽车市场领先的品牌之一。”
在落成仪式现场,斯蒂芬·雅各布表示,今年沃尔沃汽车在华的销售目标可能会增加到4万辆,希望相比去年在市场表现上有显著的增长,尤其是S40、S80等已经实现国产的产品。
2010年,沃尔沃汽车全年销售量达到37.4万辆,同比增长11.2%,公司实现了全年盈利。在中国市场,沃尔沃汽车去年完成了3万辆的销量,同比增长36%。
吉利、沃尔沃将独立运营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并未出席昨日的落成典礼。行业分析人士称,李书福此次刻意回避了沃尔沃中国总部的落成典礼,是要用事实 再度向外界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沃尔沃将和吉利独立运营,沃尔沃将保留其独特的北欧色彩,吉利对外也将在一定时间内刻意淡化其与沃尔沃的关系。
斯蒂芬·雅各布称,“在新的所有权下,沃尔沃汽车将保持并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核心价值理念,保持其‘北欧设计、全球豪华品牌’的定位,这是沃尔沃汽车公司和董事会的一致决定。”
沈晖在发言中也表示,“我们的战略原则是: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吉利是大众化品牌,沃尔沃是个全球豪华品牌,吉利和沃尔沃各自独立运营。”
与沃尔沃中国总部同时成立的还有沃尔沃汽车中国技术中心,据斯蒂芬·雅各布介绍,新成立的沃尔沃汽车中国技术中心将与总部和全球其他研发机构一起,参与全球性产品的开发,融入沃尔沃在全球的研发体系。
不过他也表示,研发中心的第一步工作将是主要针对中国市场而进行,将根据中国消费者的喜好,为中国市场设计产品,并为本土化生产提供大力支持。
否认将在张家口设厂传闻
此外,近日有消息称,沃尔沃汽车正在与张家口市接洽在当地建生产基地的事宜,并传出投资模式并非选择与张家口市的任何一家企业合作,而是在张家口市新建一处独立的生产基地。目前,张家口市政府正在就允许沃尔沃汽车在张家口市哪个区域内建此基地进行论证。
在昨日的落成仪式上,一名来自沃尔沃汽车内部的高层人员明确否认了上述说法,“之前我们可能确实跟张家口方面谈过,但这个消息已经过时了。”
对各地政府竞相争取沃尔沃工厂项目落地的表现,行业分析人士指出,“这些地方政府希望沃尔沃工厂项目能落户在自己的辖区。这对他们来说,无论是从促进地 方经济还是从解决当地就业问题等多方面看,都是极具诱惑力的。地方政府竞相放出沃尔沃工厂项目即将落户本地的消息,也是寄希望于这个项目能吸引来其他配套 项目,反过来以配套设施来吸引沃尔沃方面,形成一个多赢的局面。”
http://www.21cbh.com/HTML/2011-2-25/2NMDAwMDIyMjU2Ng.html
對於家樂福和沃爾瑪的運營模式的差別,業界從不同角度存在著多種觀察,然而其中很多觀察難以得到數據方面的佐證,因此我們借助於兩家公 司的財務報表——包括沃爾瑪2010財年年報(截至2010年1月31日)、家樂福2009年財報(截至2009年12月31日)及家樂福2010年業績 快報,採集了部分基礎數據,將兩者進行簡單對比,並對家樂福經營的一些基本狀況進行概述。
1) 持有物業:家樂福更加「輕資產」
有 評論認為,家樂福的擴張更多是採取租賃模式,未來業績將會受制於租金的上漲。沃爾瑪和家樂福都未在財務報表中披露其所持有物業的細節,我們只能從其資產負 債表中窺探大致狀況。其中,沃爾瑪總資產為1707.06億美元,流動資產僅為483.31億美元,佔比為28.3%,固定資產中,土地(Land)和建 築(Building and improvements)兩項合計高達1000億美元,佔總資產約六成,扣除累計折舊後的不動產和設備約為995.4億美元;家樂福的總資產為 515.53億歐元,流動資產為192.67億歐元,佔比37.4%,固定資產中,有形固定資產(Tangible fixed assets)加上投資性不動產(Investment properties)兩項合計約155億歐元,佔總資產比重約三成。如果將物業資產做分子,無論分母是總資產還是固定資產,兩項比重家樂福均遠遠低於沃 爾瑪。
我們無法直接推斷,家樂福更願意採取租賃而不是持有物業的模式,只能說,相比較沃爾瑪,家樂福確實顯得更像一家「輕資產」公司。事實 上,家樂福財報中甚至專立章節,簡單談及了「家樂福不動產」(Carrefour Property),其主要運營集團在法國、意大利、波蘭、西班牙和羅馬尼亞的商業地產,據外界估計,此部分資產價值200億歐元。
2) 盈利能力:家樂福毛利率20%
零售業中,毛利率、存貨周轉率、坪效(單位面積產生的營業額)等都是衡量運營效率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由於兩者覆蓋的地理範圍並不完全一致,我們只選取毛利率、存貨周轉率兩項進行比較。
利潤表顯示,沃爾瑪淨銷售(Net sales)為4050.46億美元,相應的成本為3046.57億美元,毛利率接近25%;家樂福對應的兩項數據分別為859.63億歐元和680.98億歐元,毛利率約為20%,在零售業中,5%的毛利率差距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雖 然有報導指出,和許多中國零售商一樣,家樂福主要依靠「吃供應商」獲取利潤,不過這在其全球的財報中沒有得到直接反映。毛利率的差距,也直接作用於淨利水 平,沃爾瑪2010財年的淨利高達148.48億美元,而家樂福2009年的淨利僅僅為4.37億歐元,同比下降71.5%。盈利能力弱,且2009年 「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減少20億歐元,就不難解釋2010年家樂福在全球範圍內捨棄部分虧損業務,收縮戰線。
在存貨周轉率方面,沃爾瑪2009、2010財報,公佈的存貨分別是345.11億美元和331.6億美元,可計算得出其存貨周轉率為9次,而家樂福2008、2009年末的存貨分別為68.91億和66.7億歐元,存貨周轉率約為10次,略勝出一些。
3) 賬期:家樂福應付項目相當於90天的採購額
零售行業中,賬期是衡量零售商如何處理與供應商關係的一個重要指標。
沃 爾瑪的財報顯示,其應付項目(Accounts payable)為304.51億美元,對應全年採購成本,約為36天的採購金額。家樂福對供應商和其他(Suppliers and other creditors)的應付項目合計168億歐元,對應680.98億歐元的採購金額,剛好是90天的採購量。我們大致推斷,供應商為家樂福供貨,可能要 提供更長的賬期。當然,不排除這樣的可能,即家樂福在採購價格和借款週期方面給出一個不同的組合,比如說,雖然家樂福確實結款時間較為漫長,同時亦支付了 更好的採購價,因此毛利率低於沃爾瑪。
4)中國市場:家樂福仍在繼續增長
沃爾瑪近年加快了在華的擴張步伐,大有追趕家樂福的態勢,兩者競爭態勢為人們所關注(兩者在華門店數量參見邊欄),進而有人認為家樂福在華已顯疲態。然而,這種結論至少在數據層面難以得到支持。
家 樂福2010年第四季度業績快報顯示,家樂福第四季度在華銷售同比增長了12.9%,其中9.6個百分點來自於經營面積增加和收購,3.3個百分點來自於 坪效增長,2010年其在中國市場獲得了14.8%的增長。從家樂福近期披露的2010業績快報來看,其全年在華增加了22家大型超級市場 (Hypermarket),其中第四季度就有14家,其管理層在年報中亦反覆強調擴展中國、巴西這些新興市場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資產負債表中,家樂福的商譽(Goodwill)為114.73億歐元,沃爾瑪該科目為161.26億美元,商譽往往產生在併購交易中,考慮到家樂福的經營體量約為沃爾瑪的三分之一,我們推測,相比較沃爾瑪,其在擴張中可能更傾向於採用收購的方式。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2/2MMDAwMDIyMzM2Mg.html
2月25日,沃爾沃汽車公司在北京對外宣佈未來五年中國發展戰略:在中國建立成都和大慶兩個生產基地和上海總部基地,2015年達到20萬輛車銷量和20%中國豪華車市場份額的目標。
去年8月2日交割以後,李書福團隊對沃爾沃開始廣泛調查與研究。「我們現在已經制定出中國這樣至關重要的市場的發展戰略,在歐洲和美國市場今年的開局也非常良好,現在是我們行動的時候了。」
按照進程,兩年後沃爾沃S60將率先在成都投產,後續產品計劃已經進入董事會討論日程,只是在車型是否加長問題上,李書福和海外職業經理人為主的管理層還在繼續溝通中。
中國戰略發佈前一天的2月24日,李書福以沃爾沃集團董事長身份接受本報採訪。
李書福反覆強調說,「沃爾沃的走向一定是更加豪華,更加高端,更加全球化,這是一個基本方向。」
在這個基本方向下,如何讓沃爾沃走出幾度易手,逐漸發展緩慢的困境,李書福似乎已有自己的商業邏輯。
方向:下一個諾基亞?
在李書福看來,全球重量級的汽車企業——豐田、大眾、通用、現代都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他希望未來根植於中國的沃爾沃汽車,能有更開放和包容的企業文化,淡化企業的國籍和地域背景。目前這樣的全球型本土化公司,做得最好的是雀巢和諾基亞。
重新組建的沃爾沃中國區管理團隊,採用的是包括產品、銷售、採購、財務等核心領域中外各一名副總裁的管理編制。這是李書福促進中外融合的一個具體措施。
今年4月,最新一屆沃爾沃董事會將在上海舉行,李書福已經把每月一次的董事會改為兩個月一次。董事會設有諸如產品投資委員會之類的專業委員會。目前李書福正在策劃建立全球型企業文化的研究中心,並成立專門的沃爾沃研究課題組。
吉利和沃爾沃整合,是外界至今還在追問的話題。「為什麼一定要融合?!吉利和沃爾沃本來就是不同的。」李書福並不希望別人談沃爾沃時,更多提及吉利,「我從來沒有想要融合,吉利就是吉利,沃爾沃就是沃爾沃。」
如何從制度上保證這一點,「一開始吉利與沃爾沃就在管理上清晰地分開,管理層人員不交叉,完全實現在制度上設置防火牆。」李書福的目標是,把沃爾沃變成一個完全獨立的汽車公司。
「與福特時代的沃爾沃不同,吉利與沃爾沃不是父子關係,而是兄弟關係,對於這種關係最為核心的理解應該是平等。」
從資本的角度似乎為這種關係增加了註腳,吉利與沃爾沃的投資方不同,吉利的投資方是通過香港上市公司吸引全球投資,沃爾沃的投資方是吉利控股,以及上海嘉定區、大慶市政府,從這個角度來看,收購沃爾沃的主體實際是吉利和上海嘉定區、大慶政府組成的財團。
吉利控股集團僅是沃爾沃的投資方之一,而李書福作為這個吉利、上海、大慶政府這一收購財團的代表,出任沃爾沃董事會的董事長。目前吉利與沃爾沃之間唯一有聯繫的,就是李書福一個人。
「講實在話,無論吉利還是沃爾沃,基本事情我沒有管,所以我管的完全從董事會的高度,我只是在董事會層面發表我的看法,表達我思想和意見,完全是非常宏觀的,很少涉及到一個具體的某一件事情。」李書福解釋說。
短期來看,沃爾沃對于吉利的反哺作用,只能表現在不增加成本的技術方面的應用,例如外形和結構上的取長補短。長遠來看,吉利與沃爾沃之間的關係,從跨國兼併重組的角度,雷諾-日產模式可能是一個方向,而從技術、平台共享的角度來看,大眾與奧迪的模式值得借鑑。
但是李書福所強調的「不融合」似乎否定了雷諾-日產模式,而對于吉利和沃爾沃來說,大眾-奧迪的模式還為時尚早。目前吉利與沃爾沃之間僅僅成立了對話與合作委員會。
關於收購沃爾沃對於自身的改變,李書福表示,只有主動地去調整、去適應,才能有更大發展。春節期間,李書福看了很多書,很是推崇《驅動力》這本書。
在他看來,「胡蘿蔔+大棒」的管理模式已經過時,而真正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是李書福希望去嘗試的。在沃爾沃董事會上,每當自己有不同想法時,他會嘗試用這樣的語氣去表達,「請求各位董事……,……是否可以考慮一下」。
沃爾沃沒到病入膏肓
目前放在已經實質運營的沃爾沃中國眼前的,是一個非常態的中國業務——直到今天,沃爾沃還沒有正式進入中國市場。由於歷史的原因,沃爾沃作為福特旗下的子品牌,沒有在中國建立自己的工廠,它在中國只是一個銷售公司,而長安目前也只是為沃爾沃代工。
這種現實下的沃爾沃,2010年全球銷量37.4萬輛,其中中國銷量僅3萬多輛,遠落後於寶馬、奔馳、奧迪和雷克薩斯。「落後的關鍵原因,就是沒有把中國市場開發好,假如沃爾沃十年前就進入中國市場,像奧迪這樣發展的話,今天的沃爾沃一定是全球最有競爭力的汽車公司。」
李書福反覆強調,沃爾沃的問題,就是規模沒有迅速壯大,在規模上一定要有發展,沃爾沃才能夠在成本上有競爭力。「昔日的沃爾沃是福特集團下屬的一個豪華汽車品牌,它不是一個獨立的汽車公司。體制的問題解決之後,發展就是硬道理。」
剛剛發佈的沃爾沃中國戰略目標是,2015年中國銷售20萬輛,佔據中國豪華車市場20%份額,經銷商網絡數量從目前的106家增加到220家。
作為一個獨立的公司,沃爾沃要在成都和大慶建立工廠,在上海建立研發中心,並在中國建設營銷網絡和服務體系,員工的培訓中心,以及零部件供應體系。
在研發方面,沃爾沃是一個統一的公司。李書福認為,一鍋端的收購,不會出現合資汽車企業中,外方總是有所保留的弊端。
「沃爾沃是真正的要在中國做研發,而不僅僅是豪華車的國產化,沃爾沃要瞭解中國的消費習慣,並且中國的研發中心是全球的重要一環,而且國外的很多研發工作可以分到中國來。」
隨著中國戰略進入操作階段,關於沃爾沃在中國工廠的選址之爭,已經塵埃落定。但是「多地建廠如何攤銷成本」的懷疑依然存在。
李書福的邏輯是,「一個汽車公司要大規模,並不意味著他的工廠必須大規模。我們從工廠的設計就開始按照全國的科學佈局,而不是按照原來的一個工廠必須二十萬輛以上的規劃,它的運營成本照樣是可以節約的。」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成都和大慶、二者分別輻射整個西部和北部市場之外,東部生產基地並沒有歸屬上海。2月25日的新聞發佈會上,沃爾沃集團中國區董事長沈暉表示,吉利還會在東部沿海地區選擇一個生產基地,但最終地點沒有確定,上海是沃爾沃中國的總部以及研發中心所在地。
有 消息人士透露,作為沃爾沃在中國的第一個生產基地,成都首先將生產B級轎車S60,初始年產能10萬輛。而在沃爾沃項目之前,吉利已經累積在成都投資47 個億,共三個項目:吉利高原生產基地,以及正在建設中的吉利總部及研發基地和吉利超市綜合體。吉利首款車全球鷹SUV在2009年10月28日生產下 線,2011年將達到1.5萬輛以上,現正開發第二款SUV車。
2011年沃爾沃的全球目標是45萬輛,要完成該指標,沃爾沃的中國進口車 業務好壞是關鍵。在李書福看來,規模上的擴大和競爭力的提高,通過戰略上的調整,很快就能得到解決的。「像一個人一樣,你的基因是優良的,人的健康即使出 現一些困難和問題,稍微康復一下,就能迅速地產生競爭力。」
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6016
全球最大零售商的招牌不再誘人,獨資經營又逼著它直面地方政府—買地也不那麼簡單! |
|||
沃爾瑪終於決定改變自己15年的習慣—從全面租賃物業商,轉而嘗試買地自建購物廣場和山姆店。
|
http://www.21cbh.com/HTML/2011-8-2/0OMDcyXzM1NDQ0OQ.html
誰會成為易買得華東區10家門店的接盤者?昨日從知情者處獲悉,易買得華東地區10家門店打包出售的第一階段談判剛結束,共有9家企業參與競購,此輪談判結束後有3家入圍。有業內人士猜測,沃爾瑪和華潤是較可能的收購方。
海航退出
在華發展多年卻僅有27家門店,韓國零售巨頭易買得在中國市場拓展的步伐不盡如人意,再三考慮下,韓方決定將經營不佳的華東區10家門店打包出售。
「具有興趣的競購者很多,差不多有9家。」知情者透露,在剛剛結束的第一階段談判中,包括零售同業、房地產公司等企業都參與競購,但吻合條件的卻不多。
「比 如原本易買得也考慮過出售給房地產投資公司,可惜這樣的公司不懂得零售業,他們甚至要求接盤後,易買得要向他們提供管理團隊,這對易買得來說相當於流失自 己的專業人才,因此不可能接受。有些地產商要求捆綁百貨發展,這很難操作。而國有背景的一些公司在體系、管理制度、人員等方面都很難對接,所以不少原本頗 有可能的公司都談不妥。」據知情者透露,其間連海航這樣的「收購大鱷」也參與過談判,但因雙方談不攏,最後只能作罷。
談及對易買得的收購,海航有關人員表示,海航系在收購零售業時,更看重的是區域龍頭企業,易買得的部分門店並沒有達到海航系收購的標準,所以收購可能性不大。
不過除了管理對接等問題,易買得門店的出售還有其他瓶頸。
「一 個商業項目有沒有收購價值,重點要看其地理位置和設計,假如選址和門店設計都不錯,即便盈利暫時不佳,也具有收購價值。收購者接盤後可以翻自己的品牌,不 需太多改建成本,馬上可重新管理。」大潤發高層向本報透露,易買得部分門店接盤後要投入大量成本進行改造,這筆收購不划算。
選擇同行
搶 佔更多地盤始終是同業最感興趣的。「易買得確定了最後入圍的3家競購者,鑑於管理等種種原因,這3家都是零售同業。有內資企業也有外資企業。」知情者透 露,有入圍企業考慮到今後的經營,要求分割收購而不願意一下購買10家門店,目前易買得也在考慮這一方案,但假如分割出售,對易買得來說操作太過複雜。
對於收購金額,易買得等當事方暫不透露。有知情者透露,出售價格不會太高,基本以賬麵價格為標準。一位曾與多家知名零售企業有合作的業內人士分析,粗略估計,易買得一家門店的市場價格可能在3000多萬元。
上 述人士透露,3家入圍者都是零售同業,且要有資金實力一舉拿下10家門店,這說明接盤者具有極大擴張慾望和資本運作慣性,以此推測,比較有實力和可能的競 購入圍企業或許是沃爾瑪、華潤、物美等,及具有實力的區域民營零售企業,比如永輝等,其中以沃爾瑪和華潤最有可能。因為華潤系一貫的作風就是收購,其剛剛 宣佈收購了江西洪客隆超市。而沃爾瑪先後收購好又多、入股一號店,可見其對資本併購策略也有慣性。
有坊間消息稱,沃爾瑪曾經對易買得表示 過強烈的收購慾望,不過沃爾瑪更想要的是全盤吃下易買得在華門店,這讓易買得很不樂意。不過截至記者發稿時,沃爾瑪並未作出回應。知情者表示,對易買得來 說,其出售10家門店並不代表退出中國市場,而是希望通過此舉回籠資金,以期未來在中國區擴張更多新門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