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創業被別人用錢砸死的,並不比用錢堆大的更丟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3/161636.shtml

創業被別人用錢砸死的,並不比用錢堆大的更丟人
keso怎麽看 keso怎麽看

創業被別人用錢砸死的,並不比用錢堆大的更丟人

輸贏全看錢堆得有沒有對手高,創業環境和創業者心態就都被扭曲了。

本文由keso怎麽看(微信ID: kesoview)授權i黑馬發布。

2012年,程維創辦滴滴出行的前身北京小桔科技,在一段時間內這是一家隨時有可能死掉的公司,跟同時期其他的數十家打車軟件公司沒有太大的不同,直到騰訊投資了它,並將其作為與阿里入股的快的打車拼線下手機支付的先頭部隊,滴滴似乎就練就了不死金身,並快速成為寡頭。

不少在此後死掉的打車軟件公司慨嘆,程維運氣真好,有金主隨時出錢出槍,自己一邊當著金主的雇傭兵,一邊發展壯大自己。這樣說當然免不了被人認為是給自己的失敗找借口,但這說法本身卻離事實並不太遠。而且我覺得,被別人用錢砸死的,並不比用錢堆大的更丟人。

中國互聯網是在資本的支持下走到今天的,風險投資的歷史功績沒人能夠抹殺。但當風險投資越來越變成一場無聊的堆錢遊戲,輸贏全看錢堆得有沒有對手高,創業環境和創業者心態就都被扭曲了。

一段時間以來,資本不停地制造互聯網“巨嬰”——體量巨大的幼小公司。這些公司三四歲的年齡,卻長著巨頭一般的身體,要命的是,明明只是虛胖,他們卻真的以為自己已經成為身材高大、肌肉發達的巨人,可以傲視群雄,獨霸一方了。

滴滴出行有過6輪融資,共募集資金近百億美元,輕松打破了美團創造的中國互聯網創業公司的融資記錄。在與滴滴合並之前,快的打車有過4輪融資,共募集資金約8億美元。滴滴的另一競爭對手Uber中國在被滴滴並購之前融資超過20億美元。

人常說,對互聯網創業來說,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現在的問題是,錢似乎可以解決幾乎所有問題:排擠對手,清洗市場,搭建團隊,招募人才,完善技術和產品,以及,請更多的記者在更大的場館里發布更華美的PPT……一切都是錢,一切都可以用錢搞定,惟一的變量是,把錢堆給誰。

六七年前,團購發展之初,“百團大戰”驚心動魄,資本聞風而動,重金下註。拉手網以三輪融資1.66億美元的記錄,成為當時融資最多的團購網站。拉手網創始人吳波有言,團隊的分工就是,我負責找錢,其他人負責快跑。

吳波真的很會找錢,但拉手網找錢之外的能力趨近於零,跑得越快,離正確越遠,拿錢越多,越不知道該做什麽。而且VC投給團購網站的錢,大部分變成了分眾和其他廣告與媒介公司的收入,除了創造了一點GDP,一陣風吹過,幾乎什麽都沒留下。

還好拉手網沒能成功上市,一度華麗耀眼的沙塔,最終還是倒掉了,這多少告慰了一下大量的沒槍沒炮兢兢業業的創業者。不過百團大戰之後,資本的膽子越來越大,資本的野心也越來越大。

2016年初,合並後的美團點評宣布融資33億美元,創滴滴之前未上市企業融資之最。在此之前,美團已有過4輪融資,共融資10.6億美元;大眾點評有過6輪融資,共融資14.15億美元。美團外賣的主要競爭對手餓了麽有過7輪融資,共融資約24億美元。所以O2O的競爭,最終都演變成資本的競爭。

騰訊是中國第一代互聯網公司中的佼佼者,也是如今資本主導創業的一個主要推手,它重金押註大眾點評和後來的美團點評,成了;重金押註滴滴,成了;現在開始重金押註摩拜單車,幾乎是慣性使然。

但騰訊自己在創業之初,卻從來都不是靠資本勝出的。2000年4月IDG資本和香港盈科各出110萬美元分別買下騰訊20%的股份,這是騰訊歷史上僅有的一次正式融資。不久後騰訊又向兩家股東發行200萬美元的可轉股債,以解資金之困,這種資金困擾,長期伴隨著騰訊的早期創業過程。

2001年,南非MIH通過收購IDG資本和香港融科的股份,成為騰訊的大股東,同時全體股東向MIH共同供股200萬美元,並得到了後者一旦騰訊缺錢可以繼續投入的承諾。此後騰訊再也沒有其他外部資金的進入,到2004年IPO為止,整個創業過程騰訊只拿到過620萬美元的外部資金。

620萬美元,這在今天融資額動輒億美元計的創業公司看來,是否過於寒酸了?

但這才是互聯網創業,不是嗎?研究用戶,鉆研技術,打磨產品,把握這個行業帶給你的機會,不斷創造奇跡,而不是融資,融資,融資,然後跟另一個資本恐龍合並,終結競爭。

前幾天刷爆朋友圈的《共享單車,真是一面國民照妖鏡》,不知大家看了那些花樣損壞的共享單車作何感想,除了國民素質的老生常談,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不在意。

經營公司不在意,反正錢是VC給的,單車被投放到市場上,就不再有任何意義,有意義的是新聞稿上的單車投放數和市占率,以及未來成為並購對象時,投放數對估值的影響。VC也不在意,一輛單車幾百塊錢,就算100萬輛全部損壞了,也不過才損失幾個億,還是人民幣,小意思啦,連損失都談不上,將來被並購,至少10億美元起。

這就是資本主導的互聯網創業,不但乏味,而且醜陋,令人厭惡。

這兩年,所有的行業“大”新聞,從新一輪的巨額融資,到寡頭合並,到賣身巨頭,其實都是極其乏味的新聞,我很難相信這就是中國互聯網創業現在的樣子。而曾經的創業楷模,如今的巨頭,不去關註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技術前沿,不去支持有潛力的新技術、新創意,卻把錢大把地撒到快速制造寡頭這種事情上,也實在讓人大失所望。

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093

秦朝:80%的創業者都是熱鬧死的 | 大咖說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25/162790.shtml

秦朝:80%的創業者都是熱鬧死的 | 大咖說
王亞奇 智曉鋒 王亞奇 智曉鋒

秦朝:80%的創業者都是熱鬧死的 | 大咖說

內容創業正酣,自媒體究竟有多少玩法。

今天,醬紫君帶你看看一個B端垂直自媒體——“餐飲老板內參”的商業探索。它從B端入手,由自媒體切入,建起了一個由數十萬餐飲老板和創業者組成的社群。

創始人秦朝認為,自媒體B端賽道至今還是一片藍海,只要下功夫研究,很容易形成競爭壁壘。相信你在讀完文章後,會有諸多思維啟發。

日前,黑馬內容創業營在中關村創業大街黑馬學院正式開課。課堂現場,餐飲老板內參創始人、CEO秦朝做了精彩授課。

黑馬•內容創業營是有創業黑馬董事長牛文文、一點資訊總裁陳彤等資深媒體大咖發起,面向內容領域創始人等公益課程。涵蓋創始人成長、模式、流量與平臺、品牌與變現、資本等5大模塊。是目前最為系統、深入的內容領域創始人訓練營。

以下為秦朝授課節選,經創業家&i黑馬編輯:

一、不要再去擠C端的擁擠賽道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一個B端垂直自媒體的商業模式探索

這兩年的內容創業者和前幾年發生了很大改變,從非媒體人跨界、草根大號創業者,到現在很多從專業的傳統媒體人出來創業,我覺得這是內容創業真正春天的到來。

也說明內容創業結束了野蠻生長階段,進入一個相對正常的發展的階段。對於優秀的媒體人,尤其對擅長做內容產品、文字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賽道和方向。

我們常說方向比努力重要,我經常建議身邊的創業夥伴說,現在做自媒體,最好的方向可能是:B+垂直。

拿餐飲老板內參來說,我們跟C端草根大號的路子其實不一樣,我們是選擇了一個傳統、垂直的行業,一頭紮進去,好好研究這個行業,跟時間做朋友,去挖掘素材並轉換成內容產品,而不是選一個特別寬、大而全的綜合領域。

我相信聚焦一個點,然後專註、垂直下去,在一厘米的寬度上,挖出一千米的深度就絕對牛逼。

其實90%的人創業都會習慣選擇面向C端,但是我覺得現在你想在C端沖殺出來是非常難的,C端內容雖然相對容易做一些,但正是因為此也讓這個方向的各個賽道上擠滿了人,並且山頭林立,你要想脫穎而出必需經過一番殘酷的廝殺,搞不好有可能葬身血海。

但是做B端不一樣,因為面向行業、企業和高端人群的內容相對不那麽容易,hold住一個企業老板跟hold住一個普通的個人用戶,對專業的深度要求是不一樣的。正因為有一定專業門檻,或者說難度,所以很多人情願選擇相對簡單一些的C端內容創業。當然,這是我僅限於餐飲美食領域的觀察,做面向企業老板的財經內容就比做美食推薦和評論要難些。

我記得三年前,經緯中國推薦過一篇文章,說中國一百個創業項目里面,可能做B端的不超過十個。我估計這個數字到現在為止也沒有太大變化。

所以,B端的賽道至今還不擁擠,這個方向至今還是一片藍海。而且只要你下功夫去研究,就很容易形成自己獨特的競爭壁壘和護城河。

二、我為什麽選擇餐飲行業內容創業?

bb

最初決定做餐飲老板內參,我們列了幾個非常通俗的理由。

第一,餐飲是最古老且永遠不會消失的行業;

第二,餐飲業傳統,所以當互聯網時代來臨時,行業知識體系需要重構;

第三、現金流好,餐飲按天計算,這就避免你跟這個行業做生意不至於被賬期拖死;離錢越近就越容易商業化;

第四、老板是這個行業的高端決策者,抓住他們你的商業化效率就會高。

很多創業者喜歡選擇新興的、很潮的、高大上的行業,比如互聯網、TMT行業。很多人看不上傳統行業,一可能是覺得low,二可能覺得離自己遠,三可能覺得不好玩。

但是我當時在選擇時,首先確定了兩個原則,第一,不做面向互聯網創業圈的項目,第二,不做面向媒體行業的項目。

為什麽?因為我太了解這兩個行業了,自己就是這兩個行業出身。在2013年的時候,互聯網免費概念滿天飛,互聯網行業的人好像天然沒有付費意識,好像一切都應該是免費的,你跟這樣的人怎麽收錢?媒體行業也是,你跟媒體行業的人談合作,永遠都是資源置換、BD,從來不談錢。

這兩個行業的聰明腦袋太多了,個個都是人精,所以反倒泡沫多,商業化難。

345a525c2a28c1d3fecfc32db2749f46

傳統行業的商業規則相對是成熟的,為有價值的東西付費是天經地義,不太相信免費、天上掉餡餅的事情。

這樣的話大家都講規則、講買賣、不繞彎,你的變現、商業化效率就會高很多。

所以我說最直接的商業模式才是最好的模式。過去說羊毛出在豬身上,狗來買單,這樣繞很容易把自己繞進去,而且繞一圈可能誰也沒賺到錢。

我們現在所做的內容產品、教育培訓、金融小貸、商業地產餐飲招商等服務,其實都是非常傳統的商業模式,只不過借助了互聯網線上的方式。但邏輯上都是很直接的供需關系。我覺得這是做傳統行業最大的好處,直接、誰也不忽悠誰。

三、自媒體已經變成傳統行業

自媒體現在已經不是新興行業,也不是多麽炫酷的互聯網產業,完全像一個傳統行業了。

2015年,吳曉波老師投資我們的時候,他的問題是:你有多少用戶?你們平均閱讀量多少?你們新榜排名是多少?

這是互聯網化的問題。

但是現在,你看自媒體創業者再去見投資人,投資人問的最多的是,你們的產品是什麽?你們有什麽商業模式?你們去年營收多少?今年利潤多少?未來如何增長?

這完全就是傳統行業的經營指標。

內容創業已經到了變現競爭階段,只講故事是不夠的,還要能兌現,還要能預期。

去年四月份我和十點讀書的林少在杭州跟吳曉波老師聊,他就比較關心用戶規模之外的用戶轉化率?有哪些可變現產品?

後來,林少八九月份推出了十點課堂(創業家&i黑馬註:內容付費產品),實現了爆發式增長。據說去年他們營收做了三千多萬。

你現在再跟林少聊天,用戶規模好像已經不是他特別在意的指標,更多會強調又開發了什麽IP、推出什麽課程、賣了多少份。

2017年可能會是內容創業者的一個分水嶺。一方面,有很強變現能力的自媒體步入健康更快的發展通道,彈藥充足,競爭力更強;另一方面,不具備變現能力或者很弱的項目會更加艱難,後勁乏力,甚至被甩出跑道。

所有內容創業的同行可能真的是要想一想,今年到底要做到什麽樣一個規模,我們到底有沒有一些核心的產品,到底有沒有穩定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未來的增長怎麽弄。

四、未來頭部的效果會越來越明顯

接下來頭部和尾部的分化會原來越明顯。

在一個細分品類賽道,如果沒有做成頭部選手,日子會不太好過。

很多頭部品牌可能會拿走80%的市場紅利,無論是閱讀量、資源和客戶將越來越傾斜向頭部。馬太效應會更加明顯。

上個月在紹興,吳曉波老師有句話我覺得特別明確:比新榜排名更重要的是品類第一,比10萬+更重要的是有多少百萬的SKU。

很多B端的垂直自媒體,因為樣本數量少,在新榜上很容易被劃到C端自媒體的榜單里,比如餐飲老板內參經常被劃在美食榜和創業榜。但實際上餐飲老板內參就是一個餐飲行業的媒體品類,屬性已經十分明顯。我只要知道我在這個行業是第一自媒體就可以,美食領域或創業領域排第幾名實際跟我關系不大。

品類第一就是頭部,你就是行業的集體認知,你就能吸附更多的資源。

另外,今年我們制定了一個目標,準備做10個百萬級營收的SKU內容產品,也就是1000萬內容付費產品的目標。

但這只是我們作為優化內部內容專註化生存方式的工具,而不是內參的主要商業模式。

我甚至覺得現在流行的內容付費產品模式根本不適合B端,至少不適合內參。

做內容付費產品有兩個關鍵點,一是用戶規模、流量,二是產品包裝運營。產品的包裝運營沒問題,但是拼用戶流量、規模,我們永遠達不到林少十點讀書的1600萬用戶,所以小額、規模化的知識付費模式並不符合B端。

但是作為B端的垂直自媒體,我們理解的內容產品更加寬泛一些,除了現在的低客單價知識付費產品,我們的高端教育培訓、商業地產餐飲招商策劃其實也是內容產品,只不過是超高客單價的內容產品,我們叫服務。

所以其實叫什麽概念不重要,關鍵看你在做什麽。我們說要用做內容的方式做服務,一切服務都是內容產品。

因此我們今年的內容產品只做兩極,高端產品卡位,低端產品練兵

五、微信群不等於社群

很多人一說社群,就說建微信群。我認為這是個非常大坑。

前幾年,我們算是第一個有意識建QQ群的,當時也稱為建社群。那時候還沒有微信群。我們建了十幾個QQ群,給群起名字叫餐飲老板內參上海站、成都站等等,好像全國都插滿了旗子一樣。貌似建立了龐大的社群。

後來我發現,建了這麽多群,維護群、保持群的活躍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我們常規維護群的方式是,安排一個實習生或者新記者負責來組織話題討論、群分享、發紅包、講段子,還要及時監控有人發廣告就踢群。

這麽做的目的無非就是想跟用戶增強互動和粘性,增加互動頻次、建立信任關系。

但是一方面,我們的用戶都是老板,你讓一個實習生去組織話題討論通常顯得很小白,無法跟老板對話,最後變成了很機械、很刻意的工作量。

另一方面,我發現我們每天早上推三條內容,平時搞線下活動,還要推高端學習產品,以及各種服務產品,這些加起來跟用戶互動的頻次已經很高了,而且這種直接服務形成的關系更穩固更靠譜。

還是那句話,直接的模式就是最好的模式,在傳統行業尤其受用,對to B的垂直內容創業模式也特別有用。

老板的時間都很寶貴,你不可能讓他從早到晚都圍著你轉,有需求時能想起你,沒需求時忙生意,這樣的關系挺好的。

所以,根本沒必要為了一個社群的概念就去建什麽群,社群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是結果,而不是目標。

拿餐飲老板內參來說,我覺得我們從第一天開始就已經在建社群,因為社群的另一個意思無非是想過濾出你的精準客群,但是作為一個定位精準的自媒體,餐飲、老板、內參這三個詞本身就是一個過濾器,對餐飲行業沒興趣、不是老板或不想當老板、對專業內容無分別能力的用戶肯定也不會關註我們。

所以,餐飲老板內參的定位就已經是一個天然的社群,我們只需要做好內容、做好服務就是對社群最好的維護了。

六、80%的創業者都是熱鬧死的

cc

我經常跟同事說,一定不要覺得能幹好多事,一定要經常看看哪些事是沒必要做的。80%的創業者做的80%的事很可能是無用功,80%的創業項目其實是熱鬧死的。

很多創業者一開始特別有激情,什麽資源都想整合,什麽合作都去合作,呈現出一副熱鬧、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是這麽做的危害在於,很可能是在一個平面上到處蜻蜓點水,但是最後發現在自己的道路上沒有前進一步。甚至是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我其實還是想說要專註、要聚焦,創業者最寶貴的不是錢,而是精力和時間,能投入地把一件事兩件事幹好、做到極致已經相當不簡單。

我常常覺得,在特別細分的賽道上,其實是沒有競爭對手的,最大的對手其實是自己。除非你的定位、方向發生改變,跑道了別人的賽道,或者自己的投入不夠,讓投入更大的人擠進了你的賽道。

垂直領域的創業特別像登山,你要做頭部,你的目標就只能是登頂,山腰的誘惑是最大的,因為那里的小路上通常會有小兔子、野果子,如果經不起誘惑很容易跑到小路上去抓兔子、摘果子吃。

最後等你回到主路上一看,發現路上擠了一堆人,甚至有些人已超過你了,這就是追逐一時熱鬧的風險。

正確的做法是,一旦鎖定了登頂目標,就應該只埋頭趕路,不要跑偏,直到你登頂時刻,你搬一塊大石頭放在路口,所有人都上不來,你就是山大王,滿山的兔子、果子都是你的。

所以我常常跟團隊說,我們一定要將軍趕路,不追小兔

創業 內容 自媒體 秦朝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790

不死的Agent Mulder 阿梅

1 : GS(14)@2016-03-16 14:42:36

2016-03-16 HJ

3月進入公布業績高峰期,又碰上人大會議,基金朋友個個忙得不可開交,難得有空敍敍,阿梅當然要馬上借機套料。

財俊甲專睇宏觀嘢,尤關注內地政策。依他的說法,中港股市向來都是政策市,因此了解國家風向、解讀阿爺心思,比什麼事情都更重要。講到咁巴閉,咁人大到底有什麼啟示先?

財俊甲即時多隆上身,理論就像對韋小寶的景仰一樣,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的說起。習李講話的先後次序、字數的多寡、有否加入助語詞、拍手位次數、談話語氣、有沒有黑面,通通都分析一大餐。我覺得自己就像在新年期間收睇大台的風水節目一樣,愈聽愈唔對路。師傅,好似愈講愈唔合邏輯噃。

X檔案之所以十幾二十年後都可以翻炒,正因為全街都充斥着Agent Mulder的信徒,認為世上一切事情都同超自然力量有關。我明白地球真的很危險,但吓吓陰謀論行先,不累嗎?

關注受惠低油價公司

市場上的莊家大戶,就好似Mulder口中的外星人一樣;散戶日日聽,但從未見過。大市升是莊家挾倉,大市跌又是大戶造淡。什麼都關神秘力量的事,什麼都是背後黑勢力在搞鬼。喂,外星人都要放假抖吓啩?

與其浪費時間去拆解一些永遠無法得到答案的謎,倒不如認認真真解讀一下無人理會的公司業績。即使個別公司的成績單或有水分,未能代表實際情況,但把所有上市公司的業績加起來作為一個大類,我認為最能客觀反映市場真實狀況。

國泰航空(00293)早前公布全年業績,受惠油價大幅回落,純利錄得可觀增長。雖然市場焦點錯放在燃油對沖的虧損之上,令管理層有點為難,但作為石油的消費者而不是生產商,油價下跌肯定是天大喜訊。雖則由於石油作為一項重大的資產類別,短期價格急挫無疑對金融市場造成一定衝擊,但長期而言,低油價對全球整體經濟都是好事(除了依賴石油出口的國家)。

國泰業績引證低油價所帶來的好處將會慢慢浮現,石油用家以及消費者同樣受惠,一堆以往長期受高油價打壓的上市公司尤其值得關注。

http://moybeanplayground.blogspot.com

?

#阿梅 #港股分析 #財經DNA - 不死的Agent Mulde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190

【唔係鐵係聖衣】星矢30年MV 高登二創聖鬥士:我是打不死的小宇宙

1 : GS(14)@2016-08-09 07:33:04

04年,地下樂隊Libido將星矢日文主題曲前半首,二次創作成為好熱血嘅廣東話版。


有一種Language,叫做星矢。一句「無敵嘅聖衣」,邊個高登仔唔識唱先?撞正動漫《聖鬥士星矢》30周年,今日起銅鑼灣有一比一真人原大嘅聖衣展覽。呢個時候,小編發揮咗小宇宙,搵來兩批對星矢極有影響力嘅人物,世紀合作搞番首MV。有今生,冇來世。04年,香港地下樂隊Libido,將星矢日文主題曲,二次創作成為「無敵嘅聖衣」,更曾登上高登十大膠歌之一。08年,廣州網絡歌手常愚蠢(真名:黃春暉),將後半段再三次創作成為終極版,並且重新演唱,成為網絡間紅透百幾萬hit rate嘅星矢迷必然朝聖之經典歌。但其實,今日出街嘅呢首世紀MV,本來就不會存在……***一個月前,小編知道一比一聖衣會嚟香港展覽,已經萌起撮合呢首世紀合唱嘅念頭,但係人生嘅挫敗同星矢趴低嘅次數一樣咁多,種種原因底下,令呢首歌胎死腹中。直至10日前,件事先有突破性發展,小編終於聯絡得上Libido,我哋用咗10日時間,經歷咗錄歌、8號波、去band房、去荒山野嶺。終於,聖衣如期到港,Times Square答允提供場地拍攝,連身在廣州嘅常愚蠢,亦被大家嘅小宇宙感動咗,自拍片段畀《蘋果》剪輯。呢件事證明,世上係有小宇宙嘅。然後,《蘋果》獨家2016年版《聖鬥士星矢》港中大合唱MV,先至可以面世。呢種叫做乜嘢精神?呢種就係星矢式打不死永不放棄嘅精神,係星矢教曉我哋嘅。10日前,小編諗過放棄,但好在冇。有嘢想做,就要坐言起行;唔郁,就輸一世。***有一種Language,叫做星矢。常愚蠢兄係廣州人,佢喺訪問中同小編講出最激動人心嘅一句︰「粵語係世上最霸氣嘅語言,冇之一。」小編聽到喊咗出嚟。亦因為呢個原因,佢嘅三次創作,堅持用廣東話去作詞,而唔係普通話。對,仲有乜嘢完美得過,一首用廣東話演唱嘅《聖鬥士星矢》?場地︰Times Square鳴謝︰常愚蠢‧射手座;Libido‧處女座攝影︰峰‧雙魚座;Neo‧雙魚座文‧採‧編‧導‧剪︰Roy‧天馬座





認住佢,佢叫阿Ky,就係佢發明咗「無敵嘅聖衣」呢句萬能key,之後先至會出現「無敵嘅結衣」。

08年,輪到佢,廣州網絡歌手常愚蠢,將星矢主題曲尾段再三次創作,網上較為流傳嘅版本,亦係由佢主唱。

燃燒吧!時代廣場星矢30周年展!



靚仔一輝,似女人嘅阿瞬係佢弟弟。呢句歌詞終於有畫面喇!

冰河真係好cool,佢一直企喺度,冇出過聲

各位星矢迷放心,紫龍隻眼醫返好喇!



成日last minute先出現嘅一輝,今次提早出現喇!

今次全賴有樂隊keyboard手Maggie,如果唔係佢及時回覆小編嘅pm,就撮合唔到今次世紀大合唱。更要感謝Maggie幫手混音。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809/197292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127

打不死的男人 沈震軒 2017/08/10

1 : GS(14)@2017-08-18 07:14:40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 ... 8%E9%9C%87%E8%BB%92

2017/08/10

沈震軒

說起沈震軒(Sammy),大家會想起無綫劇集《使徒行者》的情深臥底Kobe,還是電影《喜愛夜蒲2》花心蒲精「蘭桂坊USB」?其實他除了是演員,更是一名歌手。Sammy去年離開TVB後,進軍內地作歌影視三棲發展,最近攜新歌《打不死》回歸香港樂壇,不單回應過往的是非,更是表達一種男人態度,唱出男人心聲!

Sammy一向被指形象花弗,前年有傳他被太陽娛樂老闆周焯華下令雪藏。今次新歌《打不死》,他直言是針對各種是非及傳言︰「由細到大,阿爸教我『少說話,多做事』,但經過這麼多年教訓,我發現原來當你過分沉默,其他人就覺得你默認、『身有屎』,所以唔敢澄清。依家我想透過作品,表達所思所想。」

唱出男人心聲

《打不死》講述男人心聲,更是Sammy自身寫照,他認為歌詞「似個壞蛋都好,愛我別怕」最能代表自己,也感觸最深︰「我之前演過好多壞人,但慶幸大家多數係憎我個角色,但仍然鍾意沈震軒。」

無疑,Sammy「電視小生」形象予人感覺他在音樂上只是「玩玩下」,但他堅決表示︰「我好愛音樂,未入訓練班前都係參加歌唱比賽。之後的作品會加入自己的經歷,所以將會有自己填詞的作品,當中有好多大家估不到的東西,要畀人睇到沈震軒都係一個歌手,唔係得個講字。」這種信心和態度,正是Sammy的宗旨,同樣是男人應有的決心和硬朗。

柔情感性一面

Sammy去年離開工作近十年的TVB,到內地發展,他形容與金牛座的好勝性格不無關係︰「我係電視出身,但唔想只係電視演員,因為限制咗要入屋。人生有幾多個十年,我仍然有一團年輕人唔識死嗰種火,唔想停留喺一個comfort zone。既然有機會同能力,不妨試一試。」不過,他亦非常樂意回巢拍劇︰「仲有好多角色未試過。同埋TVB出嚟嘅人都好fit,因為好多事都好趕,習慣所有東西一腳踢,我都係睇住其他人一步一步學。」

外表陽剛硬朗的Sammy,形容自己也是一個感性的人,喜歡新挑戰但同時多愁善感,更笑言︰「我睇《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都會喊!」他說電影有一幕講述一眾角色解除魔咒變回燈座、杯杯碟碟時,音樂一響起,一股感情湧上心頭,觸動到內心。難以想像Sammy有如此感性一面,他解釋︰「我會將所有感覺放大,有時做緊戲會有音樂喺我個腦響起,唱緊歌又會有戲劇畫面。」他不諱言男人在堅強背後都需要撒嬌,同樣渴望愛,因為愛,才有力量支撑所做、所想,成為「打不死的男人」。

Make up︰Janice Chan

Hair︰kel@HH

撰文︰陳子楠

攝影︰林良明

編輯︰黃寶恩

設計︰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1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