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NA、GREE以及400多家日本第三方社交遊戲開發商之所以能夠實現巨大收益的一大因素便是「gacha」,這也是我們可以在幾乎任何一款日本社交遊戲中找到的獨特元素。
我們將通過下文解釋「gacha」的含義:
1)背景維基百科對現實世界中的「gacha」的解釋是(概括):扭蛋(gashapon),也稱轉蛋(gachapon),它是Bandai註冊商標(廣泛覆蓋其膠囊玩具產品)。Gashapon和 gachapon都是日文發音,由兩個音節構成,分別是「gasha」或「gacha」意指轉動玩具販售機的的曲柄,而「pon」則是膠囊玩具落入販售機時所發出的聲音。這兩個單詞也都能夠代表販售機和機器中的玩具。扭蛋機就像是雜貨店或者其它國家零售商店外的投幣式玩具自動販售機。
2)社交遊戲中的「gacha」機制日本社交遊戲公司在不久前開始將這種現實生活中的玩具自動販售機融入社交遊戲機制。而今天,虛擬「gacha」機制已經成為Mobage,GREE以及Mixi旗下遊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Konami的《Dragon Collection》為例。這款遊戲將「gacha」實體化,而在此販售的虛擬道具則是一些卡片(遊戲邦註:因為《Dragon Collection》是一款卡牌戰鬥類社交遊戲),如下圖:gacha machines(from serkantoto)發現「gacha」這一理念的大受歡迎後,很多遊戲公司開始在現有的遊戲中整合「gacha」機制。當Popcap遊戲《寶石迷陣閃電戰》針對日本市場進行本土化處理時,他們也採用了這一機制。
3)定價和評論不同類型的玩具價格也不同:有些扭蛋轉動一次要價100日元,也有些要價300日元。而最貴的「gacha」可能是一些非常稀有的卡片,並且也需要參合一定的運氣元素。
很多開發者每天在遊戲中提供一次免費的「gacha」機會,一方面想以此吸引玩家,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夠提高用戶留存率/登錄遊戲的用戶數量。除此之外,開發者也會推出一些優惠活動(如特別促銷活動)或提供限量版道具(如只在聖誕節或萬聖節進行銷售)。
事實證明「gacha」具有顯著的功效,有些遊戲開發者甚至表示,他們至少有50%的收益來自這種機器。因為用戶總是會忍不住為玩下一輪遊戲而花錢(支付虛擬貨幣或代幣)。有些遊戲設計有意讓玩家只能通過「gacha」獲得一些特定的道具。這便是這種機制在日本招致非議的一大原因,有些人認為這種行為與賭博無異。有一些持批評意見的記者要求規範日本社交遊戲產業,對「gacha」進行有效整治。
作者:Serkan Toto
<網易跟貼不是一天建成的,作為一款互聯網產品,網易跟貼甚至在很長時間裡,都沒專門的產品負責人。2006 年 6 月之前,我作為網易新聞中心的主編,曾經分管專題、論壇、產品、審核等方面的工作,以及後來的調任的職位,仍然與產品關聯。因此,直接或者間接的負責網易跟貼的歷次功能設計改造,以及部分的內容運營。離開網易前,已答應過同事,總結過去,以供後來者參考。
一,出生:
網易跟貼的推出,起步比新浪晚很多,之前文章頁底部的 " 發表評論 " 按鈕,是直接鏈接到論壇首頁,而新浪至少在 2000 年就存在 " 我來說兩句 "。網易則直到李學凌(現任多玩遊戲網創始人兼總裁)出任內容總監(後任總編輯)後,才在 03 年下半年推出。前期為李學凌親自主導設計。
二,蓋樓和回覆
1,網易跟貼在最開始的半年時間裡,沒有蓋樓的功能。當時的樣式和新浪差不多。
2,蓋樓是意外之作
蓋樓一開始並非是故意設計的。只是當時為瞭解決網友連續討論,無法看到上下文,從而容許連續引用回覆。沒想到出來了蓋樓的效果。
3,TABLE 下的 20 層樓
剛開始的蓋樓,採用 TABLE 的方式。只能顯示 20 來層。由於一個個 TABLE 嵌套,中間的越來越小,最後被收縮成一條粗線。網友稱之為 " 塌樓 "。
4, DIV 下的 50 層高樓
06 年底,修改為 DIV,可以擴展到 50 多層。帶來新的問題是,網友將跟貼 COPY 到博客等網站時,DIV 會被過濾或者缺少樣式支持,從而無法展現完整的蓋樓。當時只針對特定的博客(網易、新浪、搜狐等)做了修正。但是這種方式下,仍然未解決,樓層過高時,頂部坍塌的問題(也就是縮成一條線)。
5,70 層高樓
09 年,採用了網易手機版的方案,將 10 層後的線框,修改為不閉合。但是外觀上不容易看出來。這樣,理論上,樓層可以無限高。但是,樓層過多對頁面打開速度影響嚴重,甚至會導致瀏覽器崩潰(特別是 IE),經過測試後,取了一個性能以及視覺都在可接受範圍內的 70 層。
6,蓋樓的重複信息:
蓋樓在視覺上,氣勢磅礴,而且信息連貫。多個互不認識的網友,經常在裡面聯合寫連載小說。如:
但是,所帶來的問題是,跟貼頁面內,出現大量重複信息。因為蓋樓時,前面的信息幾乎都是一樣的,只是最後一條不同。因此,在 07 年初,啟動了一個方案,前端判斷重複的樓層,默認收縮隱藏。而如果已經有分支的,則顯示最新的。但是點擊展開後,不能再通過點擊收縮。
三,熱帖和頂帖系統:(熱帖是指在網易跟貼頁,排在最上面的 10 條,根據被頂的次數排序。)
1,打分:
剛推出的網易跟貼,在每條跟貼後面,有下拉的打分選項目,從 1 分到 5 分。這個是參考當時國外的一些網站。 然後,再根據最後的綜合得分彙總,進行熱帖(單貼)排行。當時還曾經設想,日後對登錄用戶的等級和影響力之類實行累積和評級,他們的評價分值不一樣,可以更大程度地影響排序。
但是,這個打分系統,在實行大約一個季度後,就被否定。因為在這個面對廣泛網友的快速評論系統中,下拉、思考分值、然後再提交的幾步操作,還是令多數人卻步。
2,支持和反對:
代替複雜打分系統的,是一個 " 支持 " 的按鈕。點一下數字加 1,然後簡單粗暴的按數字多少排列本新聞的熱帖。這個簡化的方案,一直沿用至今(去年措辭方面被修改為 " 頂 ",稍後說明)。
當時並沒有 " 反對 " 的按鈕。但是 05 年初的時候,其他部門一個同事對跟貼做用戶體驗評測時,當時提到 " 既然有支持,應該也有反對 "。我一開始是不讚同增加的,因為 " 支持 " 是用於熱帖排序,而增加 " 反對 ",無法同時也參與排序(曾經考慮過兩者疊加或者加權平均),因此覺得是將頂帖複雜化的多餘功能。但是,由於當時這個評測結果是直接向丁磊匯報的,所以在不能提出充足的有害理由情況下,最後還是同意增加。
沒想到,雖然 " 反對 " 的數字並不參與排序,後來被網友利用到極致。經常在跟貼裡看到發帖後面有 " 贊同的點支持,否則點反對 ",網友利用這個簡單的投票來做民意調查。而一些被網友懷疑為五毛所發的跟貼,支持數成了大家發洩的一個渠道。特別是在某些領導人講話新聞後面的叫好的跟貼。但是 " 支持 " 和 " 反對 " 功能的取消,主要也是禍起於此。09 年秋天,取消 " 反對 " 功能時,網友一片罵聲。後來 " 支持 " 也修改成 " 頂 "。
3,熱帖的困惑
前面說了," 支持 " 的參與方便,而 " 熱帖 " 的規則簡單,網友參與熱度很高,還曾經有網友編寫過網易跟貼的投票機軟件。
但是,這個熱帖機制,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由於跟貼頁面的設計為上面 10 條為熱帖,下面 20 條(後來改為 30 條)為最新。首先,熱帖的佔位效應很明顯,被頂上來的,基本都是最早生成的跟貼,被頂到熱帖後,則會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支持;這樣一些很普通的貼長期佔據高位,而某些經典在沒機會浮現。因為極少網友翻頁去看跟貼,只要一篇新聞的跟貼過千,新貼在跟貼第一頁顯示的時間很短暫。
4,推薦系統
A 計劃:構建一個類似 IMDB 等電影分享網站之類的評價系統,而且計算公式複雜保密,其中包括發表時間,支持數,反對數,被引用回覆次數(被蓋樓數),甚至參與頂帖的用戶身份,也加上權重計算。最後換算成一個叫 " 熱度 " 之類的數字,進行排序。但是最後沒有付諸行動,主要是擔心在跟貼這樣快速、簡短的評論系統中,引入一個深度用戶參與的複雜的評價系統,很擔心效果。而且,如果用戶無法理解自己行為與最終的排行的直接關係,會極大的降低參與興趣。
B 計劃:放棄上面的複雜公式,只是在現有的頂帖基礎上,增加時間衰減的計算。希望這樣可以避免長期佔位的發生。
C 計劃:構建用戶積分系統,用戶的積分來源於發帖被頂,而獲得積分之後,則可以用於頂別人的貼來積分金錢。也就是說,將熱帖的產生權,交給那些通過發帖而擁有大量積分的用戶。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零碎的想法。其中可能有的是錯失的好機會,有的可能是明顯的歧途。但是,盛名之下的痛苦在於,決策時,我都傾向於保守。因為在守成與冒險之間,大多數時候,選擇了前者。
四,發帖數
1,點一下 " 支持 " 自動發一個貼?
互聯網有句話叫 "PV 是萬惡之首 ",跟貼的總數,也成了各家表面比拚的一大手段。特別是在 04、05 年很長一段時間裡,電視、報紙在引述一條新聞在互聯網的反響時,經常採用在某某網有多少條跟貼。而這些記者可不管這個跟貼數字背後是怎麼構成。
那時,新浪、搜狐(騰訊後來也加入)都採用了點一下 " 支持 " 或者 " 反對 ",自動生成一個跟貼的方式,內容基本是 " 我頂 "" 很好 "" 支持 " 幾個預設好的。這樣跟貼的數字就如當年的畝產量一樣,飛天上去了。
我們曾經為此多次開會,爭論激烈。特別是在內容影響力和市場份額整體落後於對手的惡劣環境中,我們又在殘酷對比的跟貼數上被對手拋離,真難抵擋住誘惑。最後還僅僅是因為一些樸素的想法(用戶是否需要)而得以保身。
<新浪等採用自動發帖的方式,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是,跟貼可讀性急速下降,滿頁都是用戶點擊 " 支持 "" 反對 " 系統自動生成的跟貼。後來有的網站採用區別對待的方式,默認不顯示自動生成的,最後甚至取消了。但是他們在比拚跟貼數字的時候,已經給網易跟貼讓出了極好的發展機會。
2,合併跟貼
合併跟貼是指將相同題材的新聞跟貼合併起來,特別是製作專題的時候使用較多,比如,南非世界盃所有新聞的跟貼合併。這個功能的發明者應該是新浪,設計初衷估計一方面是增加跟貼數,網站在對外宣傳時,號稱某個話題網友評論數過百萬條,是相當壯觀的;另一方面可能真有部分用戶有此需求。梅西的新聞跟貼都合併到一起,你只需要從任何一條梅西的新聞點進去,都可以看到所有的評論。
但合併跟貼對跟貼內容質量的傷害還是存在的,因為網友不少評論是針對當篇新聞的具體內容,合併後會導致錯亂。比如一篇挺國足的新聞,跟貼可能全是罵作者的,如果被合併到另外一篇罵國足的新聞裡,會讓人莫名其妙。
網易曾經採用一個折中的方法(其他網站也看到有類似的),默認顯示的是本新聞的跟貼,然後還有合併更貼的入口。而合併的頁面裡,每條跟貼都顯示來源於哪篇新聞。但是大概在 08 年初的時候停了。當時主要是對系統性能的影響有點大,而為了一個用戶並不太需要的功能,不值得。2010 年初又恢復為專題的跟貼合併,這有一定的合理性,除了前面說的數字以外,還有專題本身就是一個話題的集中,所以跟貼也因此集合。
五,IP 識別和網易火星網友
1,IP 識別功能
IP 自動識別就是將跟貼用戶的 IP 信息,自動轉換成地理信息。這個功能推出之前的跟貼,用戶身份要麼是可以自己填寫(包括可能登錄),要麼就直接使用 IP 了。常見的格式就是 "IP:202.120.100.* 網友 "。
07 年初,網易上線了自動將 IP 匹配成地理信息的功能,表述格式變為 " 網易北京海淀網友 ( 202.120.*.* ) "。IP 隱藏了最後兩位。
這個功能的靈感來源於一篇談用戶體驗的文章(不過我實在想不來是誰寫的、實在抱歉),裡面大概有一句話,意思是要將用戶不能識別的機器信息,轉換成可辨認的文字或者圖形。後來有一天看跟貼的 IP 時,就突然靈感一閃,換成大家可識別的地理信息如何?
於是在網上找了個 IP 地址庫,總共有 10 幾萬條記錄(IP 段和對應的地址)。但是中文地址不規範,很多詳細到 " 某某街道幾號 XX 網吧 ",所以就乾脆人工整理,將多餘的信息全部刪掉,最詳細只保留縣區級、或者學校。但也保留了微軟中國公司和 IBM 中國公司的 IP 信息,這導致後來出現了 " 網易 IBM 中國網友 ",真有點對不起發帖的兄弟。這個笨辦法耗費了 1 個月的時間。後來的版本採用了程序智能截取,並且自動升級 IP 地址庫信息。
這個功能推出一年後其他大網站都紛紛效仿。不知道是不是網易最早在跟貼上應用的,但是當時的確沒有參考過其他網站,因為日常瀏覽的網站裡,沒看到過。
2,網易火星網友
在整理上面說的 IP 地址庫時,偶爾遇到一些沒有地理位置的或者只顯示 "ICCAN 未分配 " 的 IP 段,犯困了。一開始準備老老實實地用 " 網易 IP 未能識別網友 ",後來乾脆惡搞了個彩蛋,就是 " 網易火星網友 "。
因為不能被識別而且網友使用到的 IP 其實不多(不包括地址匹配錯誤的),所以火星網友的出現概率極低,偶爾出現時引起大家騷動和仰慕。但是後來網友發現漏洞,利用 HTTP 頭信息欺騙,捏造不存在的 IP(包括局域網 IP),就經常看到火星網友。甚至直接修改地域信息的顯示。
3,地域攻擊
IP 識別功能所贏得的巨大聲譽是在意料中的。但也導致了一些反對的聲音(包括網友和網易內部),最強烈的就是地址信息所引起的地域攻擊。甚至還被網友舉報到監管部門(包括色貼),最後為了生存,對直接攻擊的做了刪減,並且在頁面提醒 " 文明社會,從理性發貼開始。謝絕地域攻擊。"
4,IP 地址的應用
曾經設想中的應用,根據新聞的事發地,自動列出當地網友的跟貼。比如,在一篇 " 成都公車起火 " 的新聞後,來自 " 網易四川成都網友 " 的評論,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新聞信息。但是由於這個功能大部分新聞不適用(體育、財經、科技等),以及在 " 所有輔助功能為系統性能讓路 " 的原則下,一直擱置。
六,用戶系統
每天活躍在網易跟貼裡的幾百萬用戶 ( 包括看帖不回帖的 ) ,如果通過跟貼為紐帶,將臭味相投的、對同一話題跟貼態度一致的、地域關聯等連接起來,組成跟貼社區,聽起來似乎很美好。但是事實上,設想、摸索、實踐的經歷不少,目前尚未成功。
1,首先,在過去很長時間裡,跟貼用戶絕大多數不登錄的。曾經設想過,通過 COOKIE 讀取用戶信息(曾經登錄過通行證的),但是無法解決用戶信息安全和隱私的問題。
2,曾經採用網易論壇的用戶庫,計劃將跟貼記錄保存到論壇。但是,用戶在跟貼的發言,與論壇的風格差異很大,並不太願意保存到論壇。
3,為了實現登錄網友產看自己發帖記錄,臨時做了一個保存灌水記錄的系統。
4,09 年春夏之交開始,所有網站被要求登錄發帖。竟然實現了多年的願望,雖然發帖量一度跌去一半。但是神州大地都如此,網友也被迫接受了。
5,09 年 60 大壽後,借鑑微博的思路,計劃將只在跟貼首頁平面展示的跟貼,通過關注、轉發等方式立體傳播。開工一半,網易決定開發微博,導致跟貼此項目匆忙完成,效果差強人意。
七,互通——微博,論壇、博客
系統互通,其實挺像那些高談戰略佈局的企業家一樣,聽起來讓人熱血沸騰,但是能實現而且成功的極少。因為,你苦花心思的去實現,用戶不一定需要,甚至並不知道這個互通的存在。
1,與博客互通:曾經試驗過,用戶在發跟貼的時候,可以勾選同時發到博客。結果一方面由於登錄的限制,另一方面沒幾個用戶願意同步,因為跟貼內容與博客性質差距太大。論壇遭遇也類似。
2,收藏到博客:每條跟貼下有一個按鈕,收藏到博客。點擊後,系統將內容 COPY 到博客,並且自動增加了新聞標題、原始鏈接和描述性的文字。但是一天使用的次數,不到 1000 次,最後放棄。但是,專門收藏跟貼的幾個博客(老衲博客),倒是很火。這個功能的需求是少數用戶,可以通過人工 COPY 實現。
3,轉發到微博:微博是一個很好的分享和傳播平台,但是由於字數限制,不太可能直接將跟貼轉發到微博。網易微博上線前,偶爾看到有網友人工將網易跟貼截圖,在新浪微博傳播。於是,我們想到了將微博截圖然後,當圖片發到微博上。用戶只需要點擊一下,系統在後台完成截圖過程。而且為了適應微博的頁面寬度,單獨製作了用於截圖的窄頁面。
該功能還是很受網友歡迎,更重要的是,網易跟貼可以通過微博渠道廣泛傳播。可惜不久被和諧了。
八、網易跟貼的文化形成
網易跟貼的惡搞、自嘲、正話反說、調侃朝政、諷刺世俗等文化,形成的原因很多,但是與產品功能設計的原因較小。也就是說,通過功能設計刻意去培養營造這種文化,可能用錯力道。同理,對手也很難通過產品的改造而複製網易跟貼。但是,必須警惕的是,因為功能的阻礙,讓導致網友流失、氣氛減弱。比如,在跟貼內容中加入表情圖標,我是一直堅決的反對者。因為表情圖標會極大地傷害文字內容的可讀性,也類如系統自動生成的 " 支持 "" 我頂 "" 很好 " 一樣,導致水貼氾濫。
網易跟貼文化的形成,時間漫長,非一朝一夕所為。有一點比較確定的是,網易新聞曾經力推的惡搞專題,對此有直接的推動作用。大約是 2004 年到 2007 年之間,網易新聞曾力推惡搞、反諷類專題,比如《油荒時代的幸福生活》、《全民大搞拷》、《領導下鄉送溫暖》 ( 已陣亡 ) 、《幸福生活 2005》、《堅決反對取消戶籍制度》等。網易跟貼調調和這些專題的風格一脈相承。當然網友的創造力和想像力遠超人數有限的編輯,後來演繹了老衲和師太、小李與局長等無數可歌可泣的跟貼故事。
原油價格在過去幾個月的下跌很有可能會對未來液化天然氣(LNG)的價格產生明顯影響。包括中國在內的五大亞洲天然氣進口國正施壓LNG定價機制改革。
油價自6月以來下跌已經超過30%,由於許多亞洲消費者已經鎖定日本原油雞尾酒(JCC)遠期合約,因此到明年第一季度之前,油價下跌的影響還不會在LNG中得到體現。LNG基準價日韓指標本周價格為11.10美元每百萬英熱單位(MBTU),和6月中旬相比僅下跌8%。
一家美國能源咨詢公司分析師Jim Jensen認為油價下跌將最終拖累液化天然氣價格。東京電力主席Naomi Hirose則表示低油價將在未來5-6個月內幫助公司降低天然氣成本。
在上周舉行的官方性質的LNG會議上,包括日本在內的東亞國家均認為傳統液化天然氣主要出口國(與油價掛鉤)應該降低價格。中石油北京經濟和科技研究所原油部門主管Dai Jiaquan在本次會議上強烈要求傳統出口國“增加競爭力”(暗指卡塔爾、俄羅斯和馬來西亞等出口國應該降價)。
分析人士認為,新的定價協議達成的難度可能不會太大。Wood Mackenzie分析師Noel Tomnay表示,“大家都樂意做出一些改變,因為大家都知道油價不可能一直維持在100美元水平。”
亞洲LNG價格居高不下很大程度是由於其采用與油價掛鉤的定價機制。因此他們很難拒絕來自美國的廉價LNG。不過隨著油價大幅下跌,美國的LNG對亞洲客戶的吸引力正在下降。東京天然氣公司首席財政官Kazuo Yoshino近日在出席會議時表示,如果油價繼續下跌至每桶70美元以下,那麽采用同油價掛鉤的LNG供應合同價格就將同美國LNG出口價格維持在同一水平。不過Kazuo Yoshino也表示,即便雙方價格相差無幾,他們也更願意購買來自美國的LNG,因為這樣能夠多樣化他們的供應源,有助於提升能源供應安全。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股票期權來了,自融券之後,A股又迎來新的做空機制。
據證券時報網,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5日表示,證監會就《股票期權交易試點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及其相關指引征求意見。
鄧舸表示,該辦法設定了證券公司和期貨公司參與股票期權的資格,明確證券公司可以從事股票期權經紀、自營及做市業務,同時允許期貨公司從事與股票期權備兌開倉和行權交割相關的有限範圍的證券現貨經紀業務。
該辦法還明確證交所為股票期權的交易場所。
德邦證券分析師稱,股票期權的推出能進一步活躍市場、增強市場吸引力,增加券商創收渠道,券商可以為符合適當性要求的投資者定制期權,再到機構市場上買入相反方向的標準化期權以對沖自己的頭寸風險。
目前中國證監會尚未宣布股票期權首批試點的具體細節。據路透,證監會副主席姜洋上月表示,要推動期貨交易工具創新,推動場內股票ETF期權試點,研究開發股指期權、商品期權、匯率期貨,穩步推進場外衍生品創新。
證券時報網援引業內人士消息稱,個股期權的推出將令四類股票受益:券商板塊、期貨公司、交易軟件公司和被選為股票期權標的的個股。
股票期權交易實際上是一種股票權利的買賣,即某種股票期權的購買者和出售者,可以在規定期限內的任何時候,不管股票市價的升降程度,分別向其股票的出售者 和購買者,以期權合同規定好的價格購買和出售一定數量的某種股票。
期權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看漲期權;另一種是看跌期權,即投資者可以以協議價格賣出一定數量的某種股票的權利,可以被用來做空股票。華爾街見聞曾介紹過索羅斯曾用看跌期權來做空美股。
意見稿提到,個人投資者參與期權交易門檻為50萬,此外需具備期權基礎知識,通過上交所認可的相關測試,具有相應的期權模擬交易經歷等。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經濟參考報》從權威渠道處了解的消息,我國今年將開展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報道提到,此舉有望為支農再貸款提供更優惠的利率,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流入“三農”領域。
所謂的再貸款,是指央行為實現貨幣政策目標而向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目前一般沒有抵押物。
在2013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央行進一步完善再貸款功能定位,將再貸款由現行的三類調整為四類,原流動性再貸款進一步細分為流動性再貸款和信貸政策支持再貸款,金融穩定再貸款和專項政策性再貸款分類不變。
其中,信貸政策支持再貸款為央行新設,包括支農再貸款和支小再貸款,上述報道稱,此舉意在通過優惠利率降低“三農”和“小微”領域的融資成本。
“因為引入了質押物和抵押物,再貸款風險降低,商業銀行獲得資金成本降低,支農負債成本也將降低,將更有動力向農村地區和農戶發放利率更為優惠的貸款。”《經濟參考報》引述華夏銀行發展研究部戰略室負責人楊馳稱。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滬港通做空機制將帶來什麽機會? 作者:格隆匯會員 Tung 導讀:經過2個多月籌備,滬港通下的擔保賣空功能預計將於今年2月推出。這對於投資者將帶來什麽樣的影響?本期港股那點事分享來自格隆匯會員Tung的一些思考,供大家參考。 滬股通欲開通做空機制,香港投資者下月初將可以做空A股。大部分的解讀都是對A股影響有限,可是我卻認為這個事件特別需要關註!做空機制啟動給A股帶來危機是有可能的,甚至有小概率會導致A股這輪牛市的終結,但更值得我們註意的是這背後隱藏的機會,這與之前我在《勇者遊戲》一文中說的南下南下不謀而合! 機從何來?套利,套利,還是套利!做空和套利對常年混跡在A股的人們來說應該是比較陌生的,然而這個對海外的投資者來說卻是家常便飯。AH溢價高企,滬港通早已開通,現在對海外投資者來說正是萬事俱備,只欠賣空啊!要知道中信證券剛剛才在A股減持,然後在H股定向增發,連A股的人都發現了這其中的機會,海外投資者這幫老手還會沒發現嗎? 很多人會說來賣空試試,A股正牛,多頭打爆你。你說的很對,可是海外投資者也不是傻的,我估計他們大部分在賣空A股的同時,會做多H股,利用套利來賺錢,這時只要溢價減小,自然就能簡單獲利。 很多人可能又會說,要賣空A股談何容易,根本沒有多少券可以借你賣。你又說對了,可是券少不代表沒有,我有一點就借一點。我的目的並不是要把A股價格打下來,只要減少溢價我就賺錢了。賣空幾個億對A股現在6-8千的日成交量可以忽略不計,可是換個角度想,如果這筆錢用來南下套利,對H股來說可是一筆巨款了!消除溢價並不需要A股下跌啊,只要H上漲的更多一點同樣可以實現。要知道H股指數現在一天的成交量就只有不到200億人民幣啊!A股中信證券一天的成交額都比H股指數一天來的多。 舉個簡單一點的列子吧,中信證券現在A股一天平均200億的成交額,而H股中信證券一天平均不到5個億,目前A股中信證券28塊錢,H股中信證券才20塊錢。我一天賣空2億的A股中信證券,2億對200億,不算多吧?然後拿這錢來做多H股中信證券,2億對5億,足夠掀起大浪了。結果應該是AH的溢價以H股上漲而快速消失! 如果這個邏輯成立,那麽你想從中獲利並不需要去做空套利,這麽高大上的事情留給海外機構去玩吧。最簡單粗暴的方法明顯就是直接做多H股,這就是為什麽說與之前我在《勇者遊戲》一文中說的南下南下不謀而合!最近港股的表現也明顯好於A股,這是不是春江鴨呢?至於做多H股,大家可以去格隆匯歷史文章查看《勇者遊戲》,告訴你怎麽用杠桿做多H股。當然簡單做多AH溢價高的銀行保險券商兩桶油都是不錯的。(風險提示:邏輯成立不代表操作可行,賣空操作細節,資金安排等尚有不確定性,文章僅供大家開拓思路!) 危從何來?信號,信號,還是信號!一如上文所說,賣空量小,對於目前的A股來說影響甚微,形式遠大於實質。可別忘了剛剛過去的119踩踏,同樣也是形式遠大於實質的政策,卻帶來了毀滅性的破壞。大多數時候這些信號只是一個點燃導火索的一個火引而已。而恰恰和滬港相關的這些信號,常常靈敏的令人害怕。 2012年11月8日,首批RQFII ETF上市,南方a50和華夏滬深300在香港開始正式掛牌交易。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這個事件隨後給我們帶來的是A股一輪波瀾壯闊的短牛。短短兩個月時間上證指數從1950點上漲到了2450點,漲幅高達25.6%。 ![]() ![]() 以上事件可能有關,也可能是巧合。誰知道這次會不會又再巧合一次呢?蝴蝶效應的確是存在的啊。希望不要一語成真! 如果真的成真了呢?那麽這時只能靠套利了,單邊做多H股也會變得非常危險!套利的話有幾種可能,下面一一列舉: A跌H漲,恭喜你大賺。 A漲H漲,在AH高溢價的背景下,在賣空A做多H的背景下,H漲幅大於A的漲幅概率更大,恭喜你大概率賺錢。 A跌H跌,同樣按上面一條的邏輯,H跌幅大概率更小,恭喜你大概率賺錢。 A漲H跌,那麽你就虧死了,但是這個概率我真心覺得太小。 (註:作者系格隆匯會員,轉載本文須標明作者,同時請標註來源:格隆匯-港股那點事) |
香港交易所18日發出通知,自3月2日起,投資者將可以通過滬港通沽空在上海上市的股票。
在相關交易規則方面,港交所對沽空價格和數量均作了限制。通過滬港通進行的沽空交易,不能進行無擔保沽空,沽空盤輸入價不得低於最新成交價,每支沽空股份賣出量每日限額1%,10個交易日累計不可超過5%。
設置這些規則目前主要是為了防止股票價格過度波動,因為賣空者若是把價格設得太低,賣出量又較大的話,很可能造成標的股票價格瞬間劇烈下跌。
除此之外,港交所還會對沽空量較大的投資者進行監督,以防止違規交易造成股價劇烈異動。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香港交易所18日發出通知,自3月2日起,投資者將可以通過滬港通沽空在上海上市的股票。
在相關交易規則方面,港交所對沽空價格和數量均作了限制。通過滬港通進行的沽空交易,不能進行無擔保沽空,沽空盤輸入價不得低於最新成交價,每支沽空股份賣出量每日限額1%,10個交易日累計不可超過5%。
設置這些規則目前主要是為了防止股票價格過度波動,因為賣空者若是把價格設得太低,賣出量又較大的話,很可能造成標的股票價格瞬間劇烈下跌。
除此之外,港交所還會對沽空量較大的投資者進行監督,以防止違規交易造成股價劇烈異動。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