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間稅收制度不同且複雜多變削弱了跨境投資者的信心,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希望通過深化稅收合作來增強投資者信心。
5月14日下午,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推動貿易暢通”平行主題會議上,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做了主旨演講,認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急需深化稅收合作。
“深化稅收合作,建立各國共同遵循的稅收規則與指引,有利於消除稅收壁壘和國際重複征稅,優化生產要素跨境配置,以稅收上的共同遵循擴大‘一帶一路’經貿交往的共同利益;深化稅收合作,建立有效的國際稅收爭議解決機制,有利於尋求維護國家稅收權益和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最佳結合點,以稅收上的平等磋商促進‘一帶一路’經貿交往中的公平競爭;深化稅收合作,建立跨境稅收服務咨詢和征管協作機制,有利於提高稅收透明度,促進跨境貿易和投資合規經營,以稅收上的確定性增進‘一帶一路’經貿交往中投資者信心。”王軍在上述會上強調說。
其實,為了配合“一帶一路”建設,掃除中國企業“走出去”中的稅務壁壘,中國正在加速推進沿線國家間稅收合作。
比如, 截至2017年4月底,國家稅務總局已與包括“一帶一路”國家在內的116個國家和地區主管稅務當局建立了雙邊稅收合作機制。
作為國家間稅收合作的法律基礎,稅收協定在協調處理跨境稅收問題、為企業避免雙重征稅、保障中國“走出去”企業和來華投資企業雙向利益、解決涉稅爭議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第一財經從稅務總局了解到,在北非某國,中國化學工程第十一建設有限公司承接泰爾加電站項目,被當地稅務機關征了兩道企業所得稅,但企業由於對國外稅收政策缺乏了解,並不知道被多征了稅款。
河南省開封市國稅局在政策輔導過程中發現了這一情況,積極幫助企業收集證據,並提請國家稅務總局啟動了中阿雙邊協商程序,經過反複磋商圓滿解決了稅收爭議,為企業爭取到2069萬元的涉外稅收利益。
為進一步發揮稅收合作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王軍在上述會上給出三點建議。
第一是完善國內稅制,著力消除稅收壁壘。
王軍說,大家應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盡量發揮稅收制度正向外溢效應,控制其負面外溢效應,按照G20 “實施增長友好型稅收政策” 的倡議,順應國際稅改趨勢,進一步增強稅收中性與透明度,避免對跨境經貿活動造成扭曲,為持續、平衡、包容性增長營造良好的稅收環境。
中國為了消除營業稅重複征稅弊端,去年全面推開了營業稅改增值稅,並通過簡並增值稅稅率進一步發揮增值稅稅收中性的作用,基本建成了世界範圍內具有先導意義的現代增值稅制度。
二是加強雙邊合作,有效降低稅收負擔。
“稅收協定是促進跨國經貿活動平等互利的稅收國際法保障。各國應加快相互之間稅收協定談簽與完善,進一步簡化協定執行程序,提高協定執行水平,並完善稅收爭端解決機制,有效降低跨境投資者稅收負擔。”王軍說。
第一財經了解到,今年國家稅務總局還將進一步加強政策溝通,與8個國家開展稅收協定談判,並加強對“走出去”重點國家和國際組織派駐稅務官員,專門承擔開展國際稅收協作、涉稅爭端解決、涉稅信息收集、提供涉稅服務等任務。
三是深化多邊合作,共同提升稅收治理能力。
王軍稱,真誠希望與各國一道,努力構建“一帶一路”稅收合作長效機制,研究建立沿線國家稅務局長會晤與溝通平臺,促進稅收政策協調及征管多邊合作,更好地發揮稅收促進全球經濟治理的作用。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在唯品會的九年浮沈錄背後,你可以看到中國電商發展的縮影。
來源 | TechWeb(ID:TechWeb)
劉強東2018年的小目標往前邁了一大步。在今年的烏鎮互聯網大會上,劉強東曾提到,2018年京東的小目標是“讓更多女人喜歡京東”,如此看來,京東與唯品會的搭夥似乎是個再恰當不過的選擇,在唯品會3億會員中,女性會員超過80%。
12月18日,騰訊和京東將認購唯品會新發行的A類普通股,認購金額分別約為6.04億美元和2.59億美元,持有唯品會全部已發行股份的7%和5.5% (包含此前已擁有的股份)。
截至目前,赴美上市的中國電商企業一共有八家,其中當當網、麥考林已經退市,最新上市的則是中國奢侈品電商第一股寺庫。受騰訊、京東入股的利好消息影響,唯品會12月18日(美東時間)股價大漲,最高漲幅逼近50%。
成立於2008年12月的唯品會,創立不到三年即赴美IPO,雖流血上市但在一年多後又迅速化身妖股,股價最高時較最低點暴漲了60倍,目前唯品會已經持續實現了20個季度盈利,但營收增速的放緩、拉新以及活躍用戶的壓力,又讓唯品會自2015年以來股價長期低迷,直到這次騰訊、京東的入股,讓唯品會的股價有了一次大幅的提振。
在唯品會的九年浮沈錄背後,你可以看到中國電商發展的縮影。
創立到上市,僅用了三年
世人皆知唯品會,但CEO沈亞卻頗為低調。
沈亞很少出現在公眾面前,不會出單曲參演電影,也不會高調地衣錦還鄉,在知乎上一個關於“唯品會CEO沈亞是一個什麽樣的人”的問題中,有一個回答是,“作為CEO,很親民,普通員工經常在飯堂見到他,跟我們一樣吃的是員工餐。”
1998年,彼時正在做電池出口業務的溫州人沈亞結識了另一位精明的溫州人洪曉波,兩人開始搭檔做手機配件生意,並迅速賺到了合夥生意的第一桶金。
2007年,沈亞和洪曉波進入長江商學院學習,就讀期間,他們決定第二次創業,目標是電子商務。某天清晨,洪曉波看到妻子正在法國VP(Vente privee)名品折扣網上搶購名牌打折包,這一下給洪曉波提供了創業的明確思路。
經過三個月的調研,2008年12月,主打“名牌折扣+限時搶購+正品保險”的唯品會在廣州信義會館正式成立,五個聯合創始人共同出資3000萬元人民幣作為資本金,沈亞擔任董事長,洪曉波是副董事長。
當時的中國,消費升級尚未孕育,人民群眾的消費能力有待提高,唯品會全面模仿法國VP的奢侈品折扣模式並不順利,每月成交量僅十幾單。沈亞分析,“測試證明,消費者對網購1000元以上的商品極度審慎,無論你的折扣力度有多大,他們絕不輕易出手。如果唯品會堅持做奢侈品,恐怕很快就會關門了。”
唯品會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次戰略調整——將自身定義為“一家專門做特賣的網站”,一方面聯系大量二三線時尚精品,幫他們清理庫存及過季商品,另一方面,也針對當季商品進行限時折扣。2009年10月,唯品會上線了掌上唯品會,較早布局了手機端。
和京東理念一致的是,唯品會也頗為重視物流,沈亞認為物流是電商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前臺收單後,如果商品還堆在供貨商的庫房,就談不上速度,沒有速度,消費者就會拋棄你。”
2010年下半年,為革新物流體系,沈亞找來了曾在華潤、當當網及第三方物流公司任職的唐倚智,來擔任彼時的倉儲物流主管。唐倚智上任後主導唯品會引入“幹線物流”模式,即同一地區的訂單,先打包交由自家物流公司配送至中心城市,而後再由當地物流公司進行二次配送,交到消費者手中。
明確的方向和合理的戰略,讓唯品會在創立短短三年之後就踏上了上市之路,2012年3月23日,唯品會成功登陸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流血上市,而後造就妖股
2012年3月23日,這一天,初春的寒意尚在,中概股依然沈浸在低迷氛圍中,不被美國的投資者所看好,唯品會的發行價從8.5美元-10.5美元每股下調至6.5美元每股,首日開盤即破發,並一度跌至4美元每股,最終報收每股5.5美元,較發行價下跌15.38%,被業界稱為“流血上市”。
直到半年後,唯品會的股價才重回到發行價6.5美元每股,此後又是近半年的時間,2013年2月,唯品會發布2012第四季度財報,同比扭虧為盈,首次實現盈利的消息讓股價迅速上漲,而唯品會2014財年給出的數據——公司營收、凈利潤分別為37.7億美元和1.37億美元,增長122.4%與162.4%——在增速飛快的勢頭下,唯品會股價一度飛升至229美元每股,較股價最低時暴漲近60倍,被市場稱為“第一妖股”。
沈亞的個人身家隨之突破百億元人民幣,但他並不喜歡“妖股”的稱呼,也從不認可,在他看來,唯品會的火箭式上漲,贏在順勢。
2014年2月14日情人節,彼時電商屆最大的一則新聞塵埃落定——唯品會以1.125億美元現金,戰略投資樂蜂網,占其75%股份,這也是唯品會上市以來首次大規模並購投資,沈亞表示,此次聯姻,是看中樂蜂網強勢的美妝產品渠道及客戶資源,以期充實唯品會的特賣品類。
次月,唯品會進一步擴充產品品類,首次推出了汽車特賣專場,而到了2014年底,唯品會註冊會員突破1個億。
被媒體廣泛報道的是,某服裝品牌負責人曾透露過與唯品會合作的四個理由:處理尾貨和過季產品;做免費的品牌廣告;限時限量的特賣模式,不會影響供貨商的線下價格體系,品牌商還可以拿一些新品到唯品會做一些銷售測試;賬期很短,僅1個月左右(大部分電商的賬期都在3個月以上),不壓供貨商的貨款。
那是唯品會頗為風光的一年,但緊接著,挑戰和風波開始襲來。
風波不斷、質疑不斷
2015年4月,唯品會的股價處在歷史最高點30.72美元,當時的市值是178.79億美元,對比現在,唯品會的股價在12美元上下波動,市值剛剛超過70億美元,市值縮水了60%,這中間發生了什麽?
數據體現出來的是,在營收、凈利潤、活躍用戶數等方面,2015年下半年,唯品會已經結束了此前的瘋狂增長,增速放緩成為事實。
2015年第一季度,唯品會的營收同比增速首次下降到100%以下,而接下來的兩個季度增速依舊在快速下滑,到了第三季度,唯品會在2015年11月13日發布業績預警,營收86億-87億元,比預計年增長71%-74%下降了10%,當天唯品會的股價應聲下跌,跌幅27%。
面對電商整體用戶增速平緩的大環境下,唯品會也面臨著自己的壓力。天貓聚劃算、當當尾品匯、京東閃團等紛紛采用限時特賣的模式進行清貨;阿里、京東等電商平臺紛紛下沈到低線城市,入侵唯品會的重要陣營;加之跨境電商的興起,都對唯品會帶來了正面沖擊。
最新的財報顯示,截至2017年9月30日,唯品會第三季度總凈營收為人民幣153億元,同比增長27.6%;歸屬於唯品會股東的凈利潤為人民幣3.381億元,同比下滑1%;過去12個月中,活躍用戶人數6050萬人,同比增加22%。
沈亞在隨後的高管解讀財報電話會議中表示,“盡管我們的新用戶增速不如從前,值得註意的是,在今年第三季度,新增用戶、甚至是老用戶的質量卻增加不少,讓我們在這個季度的平均每位用戶營收大幅增加。”
2017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唯品會的用戶粘性保持了上揚態勢。用戶人均消費額達643元,複購率達84.4%,複購用戶銷售占比95%,得益於客單價4%和人均訂單量7%的同比增長,唯品會的人均消費同比增長11%。
盡管如沈亞所說,用戶粘性上揚,人均消費也同比增長,但相較以往,唯品會凈利潤依然同比下滑了1%,利潤率呈下滑態勢,原因是對金融和自建物流的持續投入。
2017年5月16日,唯品會發布2017年第一季度財報,同時正式宣布分拆互聯網金融業務和重組物流業務,唯品會方面表示,其電商+金融+物流“三駕馬車”的戰略布局也將成為新的業績增長引擎。
聯姻京東、騰訊的新故事
2017年6月,唯品會曾一次性清空3萬多條微博,正式宣布品牌升級,將定位語從“一家專門做特賣的網站”升級為“全球精選正品特賣”。
京東和唯品會兩家公司在今年7月12日聯合發表“抵制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聲明”,稱某電商平臺利用其市場壟斷地位,以各種方式要求商家簽署“獨家”協議,並從京東和唯品會等平臺退出,否則很難得到資源支持,甚至存在遭遇處罰的危險。
盡管此前早有京東正和唯品會秘密談判收並購的傳聞,但這一次的聯合聲明,雙方結盟劍指阿里的意味明顯。
傳聞最後總是真的。12月18日,騰訊和京東將向唯品會投資8.63億美元,雙方將分別持有唯品會全部已發行股份的7%和5.5% (包含其現已擁有的股份)。
據悉,騰訊將在其微信錢包界面給予唯品會入口,京東也將會在其手機APP主界面和微信購物一級入口的主界面接入唯品會,幫助唯品會在京東渠道上達成一定的交易額目標。
對當前的唯品會來說,新用戶增速放緩,急需新的流量入口,唯品會瞄準了社交平臺,而微信這個10億月活的“流量黑洞”是最佳之選。在2017年Q3財報高管解讀中,唯品會方面表示,目前正著眼於社交平臺,包括微信等,甚至是迷你小程序。“目前為止,我們只啟用了一個迷你小程序,目前來看效果還不錯。當然,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評估,對唯品會而言,這可能會成為獲取流量的有效方式之一。”
唯品會和京東的聯盟或許更多的是一種惺惺相惜之情,唯品會的核心品類——服飾穿戴和美妝——恰恰是京東相較於天貓與淘寶的弱勢部分;用戶結構方面,唯品會3億會員中女性會員超過80%,而京東以3C數碼起家,男性用戶占比較高,雙方可以形成用戶結構上的互補;供應鏈方面,京東物流體系的全面覆蓋,也能夠幫助唯品會進軍全國。
公告中還提及,騰訊和京東認購的A類普通股會受到為期兩年的鎖定期限制。在兩年的鎖定期內,騰訊有權任命一位唯品會董事會成員,京東可以任命一位董事會的觀察員。兩年鎖定期期滿後,只要騰訊和京東各自持有唯品會全部發行股份的12%和8%左右的股權,或根據與唯品會的共同協定,騰訊和京東可以繼續保有其董事和觀察員的任命權。
騰訊、京東聯合股權投資完成後,將共計持有唯品會12.5%的股權,逼近目前第一大股東沈亞的股份比例14.1%,在唯品會方面提供給鳳凰網科技的Q&A中顯示,沈亞所持股票屬B類普通股,1股擁有10票投票權,而除沈亞之外的其他股東所持股票屬於A類普通股,1股只有1票投票權,因此此次交易後沈亞不僅仍是唯品會第一大股東,並且仍然持有近60%的投票權。
同時,唯品會方面反複強調,“唯品會將繼續保持獨立運營,沈亞也會繼續保持絕對控制權,唯品會仍是一家沈亞可以完全掌控的公司。”
根據《財經》雜誌的報道,一位曾與沈亞接觸過的電商創業者說:“沈亞並不是一個輕易妥協的人,體現之一就是他從來沒有賣過唯品會一分錢股票。這意味著,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唯品會更願意謀求自身獨立發展。”
或許未來兩年騰訊和京東存在進一步增持唯品會的可能性,但當下入股消息的利好,已經體現在了唯品會的股價上,唯品會12月18日(美東時間)股價大漲,最高漲幅逼近50%。
當流量聚集的馬太效應越來越集中,對於垂直電商來說,獲取流量變得越來越難。阿里、京東等巨頭的抓手已經伸向了各種垂直領域,且來勢洶洶,垂直電商的處境將越來越艱難。即使是被稱為“中國電商第三極”的唯品會,也讓我們看到,與其成為敵人,不如與巨頭結盟,取其流量。
原標題:春節“聯姻”互聯網 文化消費有新玩法
2018年1月3日,在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和平路街道轄區軌道交通四號線建設工地上,社區青年誌願者幫助地鐵建設者從網上購買返鄉火車票。解 琛攝 人民圖片發
隨著互聯網時代到來,春節期間穿新衣、收紅包、放鞭炮等傳統年俗日漸式微,“網上趕集”、微信拜年、網絡紅包等與互聯網相關的新年俗正成為主流。當春節與互聯網“聯姻”,如何在保持春節精神內涵基礎上,做出適應新時代的民俗變革,成為重要話題。
衣食住行紛紛“觸網”
從1月開始,各大電商的“年貨節”廣告和宣傳就已展開。打著“年貨”旗號的網絡購物節,越來越迎合大眾生活需求。
阿里巴巴集團打造的“淘寶年貨節”“聚劃算年貨節”“天貓年貨節”,從2017年12月起便開始宣傳。來自全球各地的“洋年貨”和全國各省精選的“土年貨”成為亮點。澳洲車厘子、新西蘭長壽魚、澳大利亞牧場的牛羊肉、美國家庭牧場的黑豚豬……這些“洋年貨”成為消費者今年囤年貨的新品種。而廣東的清遠雞、內蒙古科爾沁大草原的牛肉、沙漠綠洲的青茂甘草羊、川西高原阿壩的牦牛肉、寧夏鹽池縣特產的灘羊等“土年貨”也頗受網購族青睞,它們將被端上千家萬戶的年夜飯餐桌。
網購平臺京東打造的“京東年貨節”則主打涉及人們衣食住行的全品類購物。從1月23日到2月8日,年貨節每天都會主推不同主題的促銷活動,消費者有機會在當天搶到優惠力度更大的特定類型商品。
北京市民王先生已經在各大電商平臺購買了將近3000元的年貨,種類包括各地特產、幹果、零食、水果等。他解釋說:“現在網上買年貨種類多,送貨速度也快,更方便。”
回家過年是春節的重要內容。截至2月,12306網站高峰日售票量已達1500萬張。“12306網站訂票,手機支付,刷身份證取票,車上能充電、能上網看視頻,還能訂餐送到座位上。”“95後”唐悅今年春運期間選擇坐高鐵回家。互聯網在唐悅的出行旅程中將發揮關鍵作用。
此外,互聯網拼租車成為新時尚。1月24日,滴滴順風車對外公開了該平臺今年春運的預測數據,預計將運送3300萬人回家,相當於前兩年總和的3倍。
每年春節都是家庭出遊旺季,由於今年春節“撞上”西方情人節,情侶結伴出遊將成為春節假期的另一道風景。通過網絡訂房、規劃出遊路線成為很多人的必選動作,目前很多熱門地方酒店預訂已顯示“滿房”。對此,螞蜂窩旅行網近日發布《2018春節旅遊急救攻略》,通過大數據分析,篩選出酒店價格平穩的目的地,滿足目前仍未制定出行計劃、又想要旅遊過年的遊客。
文化消費有新玩法
春節未至,各類網絡春晚已如火如荼上演。
2月3日,2018年(第八屆)未成年人網絡春晚在四川成都舉行。四川成都小朋友演出的《壩壩戲》、江西萍鄉孩子演出的《鼓童福響》……32個節目出現在晚會上。它們是從各地選送的2560個節目中選出的,通過網絡和電視臺直播,讓孩子們提前過自己的“春晚”。
各地也紛紛自辦春晚,並“觸網”直播。在廣東梅州,當地特色的“興寧話”、武術、歌舞、網絡搶紅包等成為網絡春晚亮點。在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一場名為“駿馬追風·阿魯科爾沁2018蒙古語網絡春晚”已完成錄制,將為當地網民獻上原汁原味的蒙古語文化大餐。
今年央視網絡春晚則將展現“智能美好生活”作為主要內容,定於2月8日晚(小年夜)在央視綜藝頻道及央視網多終端首播。在晚會上,觀眾將能看到新一代人工智能產品等中國先進科技。
春節期間遊廟會、看電影、聽音樂會、買書等文化活動是很多人的消費內容之一。據統計,今年春節期間,100多個城市將為消費者提供近千個“燈會廟會”類產品。
1月30日,全國首個文化惠民消費線上支付平臺“文創成都”App(手機軟件)正式上線運營。據四川省成都市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個App通過“消費+補貼”、線上支付實時完成等新“路徑”,將政府補貼和商家補貼結合,預計將極大激發市民文化消費熱情。目前,該App已匯集包括劇目展演、圖書、電影、文創產品、文博景區門票在內的5大類近百個商家、300余種文化商品。
年俗重構再現生機
春節臨近,由河北省網信辦主辦的“美麗河北·e起過年”2018春節主題活動在網絡上如火如荼地展開。突出燕趙文化、節日民俗、非遺傳承等內容的文章、動漫、音樂、微電影、小遊戲等作品,受到網友大力追捧,為傳統新春佳節增添了時尚味道。
互聯網為傳統年俗註入了新的時代內涵,同時也讓一些人感覺年味變淡了。
“其實不是年味兒變淡了,而是我們不夠用心。”中國藝術研究院當代文藝批評中心主任孫佳山表示,互聯網與春節文化的矛盾可以調和。因為互聯網歸根結底只是一個工具和平臺,而春節文化的主體是人。春節遇上互聯網會產生何種變化,不僅取決於互聯網,更取決於使用互聯網的人。不管是電視春晚,還是互聯網化的過年方式,放在4000多年的春節歷史中,都不過是滄海一粟。春節的文化內涵在過去4000多年都未曾改變,今天又豈會被輕易顛覆?因此我們不必過度擔心互聯網對春節文化的挑戰。
孫佳山認為,互聯網讓全民參與到新年俗重構之中,並創造出了更具文化認同感的文化娛樂內容。“我們應該繼續保持春節文化內涵,如情感聚合、‘孝文化’綿延等,讓年味兒更加醇厚,同時利用互聯網把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播到全世界。”
如果以2030年全國所有城市實現空氣質量達標為預期,那麽,屆時全國清潔空氣市場將達到多大規模?答案是20萬億元。
清潔空氣創新中心、北京師範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亞太展望環境發展咨詢中心等機構最新研究結果認為,隨著大氣治理的逐步深入,我國的清潔空氣市場將迎來巨大的結構性投資機會,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2030年,我國清潔空氣部分重點領域或將迎來逾20萬億元的市場機遇,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清潔空氣技術需求市場。
在中關村創藍清潔空氣產業聯盟日前召開的《2030清潔空氣市場展望報告》發布會上,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毛顯強介紹,專家們預測,到2030年我國第三產業占比將超過60%,煤炭占總能耗比重低於42%,清潔能源占總能耗比例達22%,新能源汽車年銷量或超1500萬輛。
“這些變化會帶來巨大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應,加速實現中國在巴黎協議中的承諾,推動全球低碳發展。”毛顯強說。
自2013年《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大氣十條》)發布以來的五年間,我國在大氣汙染防治領域取得了突破進展,部分城市PM2.5濃度降幅達到甚至超過30%,實現了部分西方國家一二十年才能達到的空氣質量改善成果。尤其是人口密度高的中東部重點區域,珠三角地區連續三年實現達標。
而《大氣十條》的成功實施,除了需要1.84萬億元的投入,也拉動經濟發展,實現2.04萬億元的GDP增長,同時帶來近400萬的新增就業崗位。上述報告稱,在過去的五年中,許多與空氣汙染防治相關行業都已經迎來了高速增長的機遇,而這些市場機遇都與相關領域控制政策的出臺緊密相關。
報告介紹,自2011年浙能集團首次提出燃煤機組“超低排放”的理念後,超低排放改造項目不斷開始在中國實施投運,2015年國家在燃煤發電領域開始全面啟動超低排放改造並出臺一系列鼓勵措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進入“全面啟動”時期。截止到2017年底,全國燃煤機組累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7億千瓦,占煤電裝機容量71%,已超額完成2020年前的改造任務,投資額達3100億元。
2015年我國開始大力開展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目前已設置國家、省、市、縣四個層級的5000余個監測站點,基本建成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覆蓋到我國所有338個地級以上城市,投資總額超過64億元。
毛顯強表示,《大氣十條》僅僅拉開了中國空氣汙染防治的序幕。由於空氣質量改善所關系到的產業非常廣泛,隨著藍天保衛戰開啟,大氣汙染防治力度的加大,一些重點領域的市場空間將迅速擴大,如燃煤汙染防治、工業源VOCs汙染防治、環境監測、新能源汽車、移動源汙染防治以及室內空氣汙染防治等。
上述機構預測,超低排放將成為燃煤發電汙染物排放治理技術之中的主流並逐步向鋼鐵、水泥等行業擴展,釋放超過2800億元的市場空間;清潔取暖初始投資市場規模到2021年將累積到約7000億元,到2030年累積市場規模將超過9000億元(若考慮燃料部分市場,則會增加到4萬億元以上);到2030年,我國工業源VOCs的減排量約2000萬噸,由減排帶來的投資需求約8000億元。
此外,隨著常規空氣質量監測體系的完善,網格化監測系統的建立以及未來VOCs監測的拓展所帶來的設備市場空間將超過800億元,第三方運維市場有望突破500億元;重型柴油車顆粒物防治、輕型汽油車尾氣排放控制、蒸發排放控制以及油品質量升級將產生約2萬億元的市場;新能源汽車將迎爆發式增長,新增乘用車、中大型客車以及乘用車充電服務未來市場將超14萬億元;室內空氣凈化市場增速迅猛,需求將超過1.7萬億元。
“中國巨大的清潔空氣技術市場會吸引全球的清潔技術企業在中國的市場集聚和快速發展,許多在中國成長起來的清潔能源與汙染防治技術,將有可能走出中國,支持其他國家加速清潔空氣的行動,推動全球清潔化的發展。”中關村創藍清潔空氣產業聯盟主任解洪興說。
北京市建築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朱春表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健康的需要也必然越來越大。室內環境健康是環保與健康產業的重要環節,將產生巨大的市場。上述研究有利於環境健康服務領域的有效投入和資源配置,具有良好的前瞻性和導向性。
上述機構表示,目前,中國的空氣汙染仍然在攻堅階段,超過70%的城市仍然空氣質量不達標,中國政府已經制定了在2035年之前基本實現美麗中國的戰略目標。中國的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會持續深入推進。
對此,上述機構對於相關領域的技術、產品開發方向也提出了具體建議,如在室內空氣凈化方面,未來可開發更新、更高效的去除多種室內空氣汙染物的綜合系統,並針對室內汙染類型選擇去除汙染物的凈化組件,同時考慮避免產生二次汙染物,以及易安裝、易清潔、自動控制的凈化裝置將是市場的主要需求方向,將會吸引更加廣大的投資機會。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未來充電技術將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快速、便捷的充電方式將是發展的主流。充電站將有可能向大功率充儲一體模式發展,大功率快速充電站將會普及。同時,無線充電、充電道路等新型充電模式也將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
圖表資料來源:中關村創藍清潔空氣產業聯盟
多次高調宣布要做芯片後,董明珠和格力電器有了新的行動。
根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2018年8月14日,珠海零邊界集成電路有限公司成立,註冊資本為10億元,法定代表人是董明珠,公司股東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系統顯示的該公司的5名管理層人員中,董明珠任董事長,李紹斌任董事兼經理,譚建明任董事,梁博任經理,廖建雄任監事。
公開信息顯示,該公司經營範圍為半導體、集成電路、芯片、電子元器件、電子產品的設計與銷售;通訊技術、物聯網技術、嵌入式軟件、計算機軟件、移動設備軟件開發與銷售;技術服務以及技術咨詢;以及上述產品的批發與進出口業務。
在今年6月份格力電器股東大會上,董明珠表示,爭取明年格力空調全部用上自己的芯片。而對於投資者擔心格力電器涉足芯片領域進行多元化布局可能影響分紅,董明珠明確表態不會受到影響,但芯片一定要做。
格力電器董秘望靖東此前曾表示,“集成電路領域我們已經做了IGBT封裝,空調內機的主芯片已能夠設計,但很多芯片設計出來通過委托加工。”
豐田汽車、大眾以及雷諾-日產-三菱聯盟等跨國車企巨頭紛紛加快在華的電動化布局。今日(8月28日),豐田汽車在青島舉辦的電動化技術交流會上透露,該公司正在加足馬力開發純電動車(又稱“EV”),將於2020年在華首推C-HR和奕澤兩款EV,而且未來在華銷售EV的占比也將比其他市場的高。
豐田技術專家久保馨表示,豐田對中國車市非常重視,自2020年起,以中國為首加速EV導入,到2020年代前半期,全球擴大到10種車型以上。
不過,同屬日系陣營的日產,該企業在華首款純電動車軒逸已於昨日下線,並將於下個月正式上市。而比亞迪、北汽等自主車企則更早已推出EV產品。豐田被質疑在EV布局上稍為滯後。
久保馨談到,豐田在上世紀70年代已開始研發EV技術,並曾在美國等市場推出過EV車型,但考慮到續航里程、車輛價格、充電時間、充電基礎設施等多重問題,因此逐漸將重心放在混合動力技術(又稱”“HEV”)和氫燃料技術(又稱“FCEV”)上,HEV至今在全球累計銷量已超過1200萬輛。現在,豐田根據中國環保政策以及消費者喜好,對此前的電動化的戰略又有所調整,正加快對EV研發,但這需要一定的開發周期,因此到2020年才推出。
豐田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董長征談到,在HEV車型上電池,豐田一直與松下合作,對於接下來將在中國新推出EV等新車型將采用到的電池,也將與松下在積極探討生產。松下也是特斯拉的電池供應商,特斯拉采用的是圓柱形電池,豐田的EV與特斯拉的不一樣,采用的是方形電池,關於電動化的相關零部件,正與相關供應商商討合作中。豐田的電池、電機和電控技術一直以來在汽車領域領先,在“三電”小型化、輕量化等方面不斷有新突破,將來EV市場也會保持競爭優勢。
目前,為了應對“雙積分”等環保政策,大眾等跨國巨頭在華紛紛掀起新的合資熱潮,成立新能源合資公司和新生產基地,為搶占中國未來的汽車市場做好準備。
近日,傳出豐田、日產等車企將在華擴大產能的消息。據外媒報道,豐田將在中國廣州新建年的工廠,另外在天津工廠有擴建計劃。在廣州工廠新增的產能計劃中就囊括了生產電動車,而天津的產能提升主要集中在新能源車型中,其中有11萬輛產能為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而剩余的1萬輛則為純電動汽車。到2021年,豐田在中國整體產能到將增加約35%,全年產能約170萬輛。董長征今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對此消息不予置評,但他談到
豐田加快電動化,未來在生產規模、在為EV、FCEV等新技術導入中國生產等方面皆會有規劃,遲點會有明確的措施,屆時會對外公布。
有接近豐田的人士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按豐田中期計劃,將於21世紀20年代在華銷量達到200萬輛,而豐田現在的產能未能滿足這一計劃,未來應該會新增生產線,預計尚在談論階段,未最終敲定。
目前,豐田在華的兩家合資公司整體年產能為116萬輛。2017年,豐田在華銷量達到129萬輛,雖然保持穩步提升,但從整個市場來看,豐田在全球的銷量先後被大眾以及雷諾-日產-三菱聯盟超過,與豐田在華的銷量情況密不可分。去年,大眾在華銷量已超過400萬輛,而雷諾-日產-三菱聯盟中僅日產在華銷量就超過150萬輛,豐田要重奪全球銷冠寶座,在華不得不提速。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8月31日,證監會通過官網答複政協委員提案,表示將指導評估新三板市場制度,將深入論證在創新層之上再設置精選層,這是證監會首次提及新三板精選層。
在對《關於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增設“精選層”的提案》的回複中,證監會表示,將“在防控風險的基礎上研究推進市場精細化分層,完善信息披露、發行、交易、投資者準入、監管服務等方面差異化的制度安排,進一步提高新三板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能力。”
但證監會首先需要指導全國股轉公司持續評估、優化分層及相關配套制度,對在創新層之上設置精選層的可行性與必要性進行深入論證。
全國股轉系統(即新三板)是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服務於創新型、創業型、成長型中小微企業。截至2018年6月底,掛牌公司達11243家,中小微企業合計占比 94%。2017年年初至2018年6月底,共3152家掛牌公司發行股票融資1694億元。
市場分層是新三板的一項基礎性制度。2016年5月新三板實施首次分層,初衷是實現海量企業的分類監管,以及降低投資者信息收集成本等等。去年底,新三板調整了創新層門檻,在創新層實行更頻繁的集合競價交易和更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目前,新三板創新層企業有936家,和基礎層企業數量之比大約是1:10。
不過,自2017年初以來,市場上一直有傳聞稱,監管者將在創新層的基礎上再分出一層精選層,並配套更接近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制度和投資者準入。
去年7月,證監會曾經回應人大代表聖泉集團(830881.OC)董事長唐一林關於明確“三類股東”上市資格、轉板綠色通道推出,以及設立精選層的建議。今年1月,證監會終於明確了“三類股東”的審核政策。
但是,證監會在當時並未直接提及精選層,而是明確指出,2016年創新層存在不太穩定的問題,900多家創新層企業中今年調出400多家,新調入的有將近1000家。證監會當時還表達了對分層制度的認可,認為分層符合新三板掛牌企業多元化的實際。
不過,今年以來,創新層頻頻出現主動退層甚至摘牌的現象,創新層企業數量從最多1600多家減少了接近一半,目前只剩900多家,而且還在繼續減少。
證監會在周五的答複中指出,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較多,差異化程度較大,在交易、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創新,需結合市場分層制度統籌推進。另外,新的集合競價制度於2018年1月剛剛實施,在提升股價的公允性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其運行效果仍需進一步評估分析。
對於降低投資者準入門檻,證監會表示,“新三板掛牌公司多處於創業期和成長期,部分公司治理不夠規範,具有業績波動較大、風險較高的特點,因此需要較為嚴格的投資者準入條件,以保障市場的平穩運行和有效防範風險。”
2017年,證監會指導全國股轉公司修訂了《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細則》,對自然人投資者的開戶門檻要求從500萬元證券資產調整為500萬元金融資產。
證監會表示,下一步,將繼續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部署,完善新三板信息披露、發行、交易、投資者準入、監管服務等方面差異化的制度安排,進一步提高新三板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能力。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4樓提及
嘩, 未上市已經搵人放定料, 仲要寫到明 "準備分拆確利達上市,隻股頭半年定會炒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