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外匯管理局12月30日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9月末,我國全口徑外債余額為14320億美元,較6月末增加427億美元,增幅為3%,延續了今年二季度以來外債總規模穩步回升的態勢,表明我國外債去杠桿進程已基本結束。
截至2016年9月末,我國全口徑外債余額為95627億元人民幣(等值14320億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區、澳門特區和臺灣地區對外負債,下同)。
從期限結構看,中長期外債余額為35900億元人民幣(等值5376億美元),占38%;短期外債余額為59727億元人民幣(等值8944億美元),占62%。短期外債余額中,與貿易有關的信貸占44%。
從機構部門看,廣義政府債務余額為8079億元人民幣(等值1210億美元),占8%;中央銀行債務余額為4496億元人民幣(等值673億美元),占5%;銀行債務余額為39857億元人民幣(等值5969億美元),占42%;其他部門債務余額為26998億元人民幣(等值4043億美元),占28%;直接投資:公司間貸款債務余額為16197億元人民幣(等值2425億美元),占17%。
從債務工具看,貨幣與存款余額為22193億元人民幣(等值3323億美元),占23%;貸款余額為20878億元人民幣(等值3127億美元),占22%;貿易信貸與預付款余額為17917億人民幣(等值2683億美元),占19%;直接投資:公司間貸款余額為16197億人民幣(等值2425億美元),占17%;債務證券余額為14479 億元人民幣(等值2168億美元),占15%;特別提款權(SDR)分配為651億元人民幣(等值98億美元),占1%;其他債務負債余額為3312億元人民幣(等值496億美元),占3%。
從幣種結構看,本幣外債余額為38014億元人民幣(等值5692億美元),占40%;外幣外債余額(含SDR分配)為57613億元人民幣(等值8628億美元),占60%。在外幣登記外債余額中,美元債務占79%,歐元債務占8%,港元債務占5%,日元債務占4%,特別提款權和其他外幣債務合計占4%。
外匯局表示,總體來看,2016年9月末我國全口徑外債余額繼續穩步回升。截至2016年9月末,我國全口徑外債余額為14320億美元,較6月末增加427億美元,增幅為3%,延續了今年二季度以來外債總規模穩步回升的態勢,表明我國外債去杠桿進程已基本結束。預計未來我國外債規模將進一步企穩,有利於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另外,外匯局數據還顯示,截至2016年9月末,我國銀行業對外金融資產8276億美元,對外負債9796億美元,對外凈負債1520億美元,其中,人民幣凈負債2669億美元,外幣凈資產1148億美元。
在銀行業對外金融資產中,存貸款資產6330億美元,債券資產818億美元,股權等其他資產1128億美元,分別占銀行業對外金融資產的76%、10%和14%。分幣種看,人民幣資產849億美元,美元資產5823億美元,其他幣種資產1604億美元,分別占10%、70%和20%。
在銀行業對外負債中,存貸款負債5077億美元,債券負債1175億美元,股權等其他負債3545億美元,分別占銀行業對外負債的52%、12%和36%。分幣種看,人民幣負債3518億美元,美元負債2985億美元,其他幣種負債3294億美元,分別占36%、30%和34%。
截至2016年9月末,我國全口徑外債余額為95627億元人民幣(等值14320億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區、澳門特區和臺灣地區對外負債,下同)。
從期限結構看,中長期外債余額為35900億元人民幣(等值5376億美元),占38%;短期外債余額為59727億元人民幣(等值8944億美元),占62%。短期外債余額中,與貿易有關的信貸占44%。
從機構部門看,廣義政府債務余額為8079億元人民幣(等值1210億美元),占8%;中央銀行債務余額為4496億元人民幣(等值673億美元),占5%;銀行債務余額為39857億元人民幣(等值5969億美元),占42%;其他部門債務余額為26998億元人民幣(等值4043億美元),占28%;直接投資:公司間貸款債務余額為16197億元人民幣(等值2425億美元),占17%。
從債務工具看,貨幣與存款余額為22193億元人民幣(等值3323億美元),占23%;貸款余額為20878億元人民幣(等值3127億美元),占22%;貿易信貸與預付款余額為17917億人民幣(等值2683億美元),占19%;直接投資:公司間貸款余額為16197億人民幣(等值2425億美元),占17%;債務證券余額為14479億元人民幣(等值2168億美元),占15%;特別提款權(SDR)分配為651億元人民幣(等值98億美元),占1%;其他債務負債余額為3312億元人民幣(等值496億美元),占3%。
從幣種結構看,本幣外債余額為38014億元人民幣(等值5692億美元),占40%;外幣外債余額(含SDR分配)為57613億元人民幣(等值8628億美元),占60%。在外幣登記外債余額中,美元債務占79%,歐元債務占8%,港元債務占5%,日元債務占4%,特別提款權和其他外幣債務合計占4%。
在答記者問中,外管局新聞發言人表示,總體來看,2016年9月末我國全口徑外債余額繼續穩步回升。截至2016年9月末,我國全口徑外債余額為14320億美元,較6月末增加427億美元,增幅為3%,延續了今年二季度以來外債總規模穩步回升的態勢,表明我國外債去杠桿進程已基本結束。
發言人稱,今年以來,人民銀行和外匯局出臺了一系列便利市場主體跨境融資的改革措施,豐富了境內市場主體的融資渠道,降低了融資成本,有力推動了我國外債余額的企穩回升。一是穩步推進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自2016年5月以來,外匯局配合人民銀行穩步推進本外幣一體化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政策,積極支持金融機構和企業在與其資本或凈資產掛鉤的跨境融資上限內,自主開展本外幣跨境融資。二是便利中資企業外債資金結匯使用。2016年4月底,允許中資非金融企業借用的外債資金按現行外商投資企業外債管理規定結匯使用,拉平了中外資企業外債資金結匯管理政策,進一步便利中資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更加靈活地使用外債資金。三是大力推動銀行間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為進一步推動銀行間債券市場對外開放,2016年5月,外匯局進一步明確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有關外匯管理政策,不設單家機構限額或總限額,並對境外機構投資者實行登記管理,境外機構投資者可到銀行直接辦理登記和資金匯兌手續,無需外匯局審批或核準。據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統計,2016年1-9月,境外機構共增持境內銀行間市場債券1238億元人民幣,其中僅三季度就凈增持629億人民幣;截至9月末,境外機構持有境內銀行間市場債券余額已達7264億元人民幣。四是進一步深化外債管理改革並便利資本項目結匯。2016年6月,全面實施企業外債資金意願結匯管理,並統一境內機構資本項目外匯收入意願結匯政策。同時,對資本項目收入的使用實施統一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並大幅縮減相關負面清單,進一步滿足和便利境內企業經營與資金運作需要,促進跨境投融資便利化。
預計未來我國外債規模將進一步企穩,有利於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根據2016年以來我國全口徑外債余額的變動趨勢,預計我國外債規模將隨著企業經營與資金運作需求,以及上述外債管理改革和便利化措施的落地實施而穩步增長,並促進跨境資金流動和國際收支趨向平衡。
人民銀行統計, 2016 年 12 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 106.6 萬億元,同比增長 13.5%,增速比上月末高0.4 個百分點; 全年增加 12.65 萬億元, 同比多增 9257 億元。貸款投向呈現以下特點:
一、企業貸款增速與上月末持平
2016 年 12 月末,本外幣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余額74.47 萬億元,同比增長 8.3%,增速與上月末持平;全年增加5.71 萬億元,同比少增 1.23 萬億元。從期限看,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短期貸款及票據融資余額33.04 萬億元,同比增長 4.6%,增速比上月末低 1 個百分點,全年增加 1.43 萬億元,同比少增 1.67 萬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39.61 萬億元, 同比增長 11.1%, 增速比上月末高 0.9 個百分點,全年增加 3.99 萬億元,同比多增 4313 億元。
從用途看,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固定資產貸款余額 30.82萬億元,同比增長 7.3%,增速比上月末高 0.8 個百分點;經營性貸款余額 32.45 萬億元,同比增長 6.6%,增速比上月末低 0.6個百分點。
二、小微企業貸款增長較快,增速明顯高於大中型企業
2016 年 12 月末,人民幣小微企業貸款余額 20.84 萬億元,同比增長 16%,增速比上月末高 0.7 個百分點,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業貸款增速分別高 7.2 個和 9.1 個百分點。
2016 年 12 月末, 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占企業貸款余額的 32.1%,占比比上年同期占比水平高 1.6 個百分點。 全年小微企業貸款增加 3 萬億元,同比多增 7815 億元,增量占同期企業貸款增量的49.1%,比上年同期占比水平高 12.5 個百分點。
三、工業和服務業中長期貸款增速回升
2016 年 12 月末, 本外幣工業中長期貸款余額 7.71 萬億元,同比增長 3.1%,增速比上月末高 0.8 個百分點;全年增加 2294億元,同比少增 1242 億元。
其中,重工業中長期貸款余額 6.82萬億元,同比增長 3%,增速比上月末高 0.7 個百分點;輕工業中長期貸款余額 8927 億元, 同比增長 3.3%, 增速比上月末高 0.5個百分點。
2016 年 12 月末, 本外幣服務業中長期貸款余額 26.05 萬億元,同比增長 11.4%,增速比上月末高 1 個百分點。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 6.3%,增速與上月末持平; 文化、 體育和娛樂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 8.3%,增速比上月末低 0.6 個百分點。
四、農村貸款增速回升,農業和農戶貸款平穩增長
2016 年 12 月末,本外幣農村(縣及縣以下)貸款余額 23萬億元,同比增長 6.5%,增速比上月末高 0.3 個百分點,全年增加 1.94 萬億元,同比少增 2901 億元;農戶貸款余額 7.08 萬億元,同比增長 15.2%,增速與上月末持平,全年增加 9494 億元,同比多增 1671 億元;農業貸款余額 3.66 萬億元,同比增長4.2%,增速與上月末持平,全年增加 1793 億元,同比少增 104億元。
五、個人購房貸款增速環比回落
2016 年 12 月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 26.68 萬億元,同比增長 27%,增速比上月末高 0.5 個百分點;全年增加 5.67 萬億元, 同比多增 2.08 萬億元, 增量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 44.8%,比 1-11 月占比水平高 0.2 個百分點。
2016 年 12 月末,房產開發貸款余額 5.66 萬億元,同比增長 12.2%,增速比上月末高 2.1 個百分點,其中的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余額 2.52 萬億元,同比增長 38.3%,比上月末高 3.2 個百分點;地產開發貸款余額 1.45 萬億元,同比下降 4.9%,降幅比上月末擴大 3.1 個百分點。個人購房貸款余額 19.14 萬億元,同比增長 35%,增速比上月末低 0.1 個百分點;全年增加 4.96萬億元,同比多增 2.31 萬億元。
六、住戶消費性貸款增長較快,經營性貸款增速回升
2016 年 12 月末,本外幣住戶貸款余額 33.37 萬億元,同比增長 23.5%,增速比上月末高 0.4 個百分點;全年增加 6.33 萬億元,同比多增 2.46 萬億元。
2016 年 12 月末, 本外幣住戶消費性貸款余額 25.06 萬億元,同比增長 32.2%,增速比上月末高 0.3 個百分點,全年增加 6.1萬億元,同比多增 2.51 萬億元;住戶經營性貸款余額 8.31 萬億元, 同比增長 3%, 增速比上月末高 0.2 個百分點, 全年增加 2308億元,同比少增 545 億元。
自去年11月以來,各界對於印度“廢鈔令”的影響爭論不休,其中眾多觀點紛紛箭指該“廢鈔令”太倉促、欠考慮,廢鈔令導致印度86%的現金頓時消失,並因為銀行來不及印刷新的紙幣而對人民生活造成巨大不便、打擊了經濟增速。當時,印度總理莫迪突然宣布,500盧比和1000盧比面值的鈔票不再是合法貨幣,並稱此舉是為了打擊印度猖獗的黑色經濟。
近兩個月來,印度實際的情況又是如何的?印度銀行業究竟如何看待廢鈔令後的經濟形勢?這又對全球未來的發展有何借鑒意義?
對此,在今年冬季達沃斯期間,印度國家銀行主席巴塔查里亞(Arundhati Bhattacharya)接受了第一財經記者的獨家專訪。她表示,外界似乎放大了“廢鈔令”的弊端。“當時15.44萬億盧比的現鈔被廢除,現在10萬億盧比已經回來了,到今年2月末,所有廢除的現鈔都會印刷到位,預計印度經濟將在二季度加速上行。”這對全球而言無疑是一個關鍵信息。印度國家銀行是印度最大的國有銀行。
在巴塔查里亞看來,該舉措有四大好處,且其長期益處對印度經濟而言遠超於短期陣痛——打擊避稅行為(發放現鈔企業避稅行為嚴重,印度稅基很低);增加銀行現金儲備、強化銀行放貸能力;鼓勵商業銀行降息以推動企業需求;大大推動了國內數字化進程。其實,不僅僅是印度,2016年見證了全球多國向紙幣“宣戰”,這場“戰役”可能才剛剛開始。
“廢鈔令”陣痛將消失
客觀而言,“廢鈔令”的確在短期內給印度帶來了較大陣痛,這與印度高估了銀行的印鈔能力息息相關。
在11月8日的“廢鈔令”下達後,當時印度政府保證廢鈔運動給經濟帶來的陣痛只會持續到12月30日,預計新鈔會在12月30日前替換被廢除的鈔票(鈔票價值),但現實卻並非如此,印度印新鈔的能力嚴重落後了。印度有4家印鈔廠,根據行業預計,這四個印鈔廠的年印鈔量大約是240億張,但據悉只有兩家印鈔廠能印刷新2000盧比面額的鈔票。
根據印度央行的數據,截至2016年3月31日,印度大約有220億張500盧比和1000盧比的流通紙鈔,價值大約14.2萬億盧比。巴塔查里亞告訴記者,11月“廢鈔令”下發前,預計流通的500盧比和1000盧比紙鈔大約在240億張,價值約15.4萬億盧比,而這些紙鈔都在11月8日前停止了流通。印度央行給印鈔廠下的訂單量是基於考量了實際GDP增長前景、通脹率和廢鈔處理速度的計量經濟模型。
不過她也表示,這些紙幣的印刷料將在2月末全部到位,目前已經有超過2/3到位。
回顧此次廢鈔行動,不可否認,有一些“欠考慮”的方面的確影響了此次廢鈔運動的實效。例如,新版紙幣比原先被廢除的紙幣規格小,而這就需要印度重新調整全國的ATM機,單單這一流程就耗費了45天之多。
不過,巴塔查里亞對記者解釋稱,之所以現鈔與原先規格有很大區別,主要因為政府希望新版與老版有更為顯著的區分,這樣才得以有效打擊假鈔。
此外,印度政府也的確高估了紙幣印刷廠的能力。此次需要印刷的紙幣總量約220億,但根據財政部此前的評估,印度印刷能力最多為30億/日。即使各界需要的現鈔減少(部分現金可存在銀行,並非所有人都需要提取現金),但是要印刷所需的貨幣仍要花費不少時間,銀行對此準備並不充分。
反對派的觀點在於,“廢鈔令”可能打擊的並非那些避稅富豪或黑錢,他們可能已經在海外高枕無憂,而直接遭受打擊的則是那些靠著現鈔工資度日的窮人。
由於“廢鈔令”的推行,工廠閑置、小商店舉步維艱、現金匱乏導致農民無法獲得款項,印度經濟也舉步維艱。報道稱,農產品銷售量已經腰斬,消費耐用品也下跌了70%,這也將打擊印度產出,盧比貶值也將對GDP造成負面沖擊。
巴塔查里亞稱,“在印度,98%的消費交易都是以現鈔進行的,市場上流通的貨幣86%是1000和500盧比面值,沒有銀行賬戶或銀行卡的人超過60%,特別是那些在大城市打工的人。人們通過現金買奢侈品,買房子也幾乎都是現金付款。”
短痛利大於弊
盡管各類主流媒體的報道都突出對“現鈔令”的負面評價,但立足長遠,短痛雖然無法避免,但其長期價值不可估量。
印度財政部長表示,“這次行動是對黑錢的一個外科手術式打擊。”持有通過合法來源取得的貨幣、並已繳納所得稅的印度人不會遇到任何困難,但擁有大量通過非法活動取得的現金的印度人將會原形畢露。
巴塔查里亞對記者表示,“廢鈔令”的意義主要在於四個方面。
第一點長期益處便是打擊黑錢、增加稅基。世界銀行2007年公布的數據顯示,黑錢規模在整個印度經濟總量中占比達到了驚人的23.2%,最新數據顯示該比例已高達40%。印度時任財政部長奇丹巴拉姆在2013年曾透露,整個印度只有2.89%的人繳納個人所得稅,因此印度的稅基也處於全球最低水平之一。
據悉,為了避稅,很多印度人在經濟活動中選擇現金交易,普通百姓也習慣了直接將現金藏在家里,這其中包括正常收入、貪汙賄賂或其他所有見不得人的錢。除此之外,政府還稱,此舉能遏制恐怖主義融資,恐怖分子通過500面值的假盧比進行顛覆活動,比如間諜活動,走私武器、毒品和其他違禁品進入印度。
第二,她認為此舉大大增加了銀行的存款儲備量,原先非正規渠道的資金都回到了正規的銀行體系之中,這也賦予銀行更多信貸派生的能力。
第三個伴隨性的益處則是降息。一直以來,印度都面臨著較高的通脹率,因此印度央行必須持續加息或將利率維持在高位以狙擊高通脹,這無疑抑制了企業的積極性。如今,印度央行將政策利率維持在6.25%的水平,而印度商業銀行則開始降低利率。
“此次,為了抵消‘廢鈔令’對經濟造成的短期影響,印度的商業銀行大幅降息,例如印度國家銀行年初降息90個基點,幅度之大是此前從未見過的。”她稱,當前印度國內供求關系失衡,需求較弱,因此降息是必要的舉動。
作為印度最大的國有銀行,印度國家銀行在1月初大幅降息後,隔夜貸款利率從原先的8.65%下降至7.75%,一個月期的利率則為7.85%,三個月期和六個月期分別為7.9%和7.95%,一年期、兩年期和三年期則分別為8%、8.1%和8.15%。
然而,問題在於,眼下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油價反彈(較2016年初反彈100%),印度作為凈進口國如何應對降息和通脹壓力之間的矛盾?
她分析稱,其實印度政府存在一項“自動平衡機制”,在油價下措時,印度政府會提高原油消費稅,不會把價格下跌的影響完全傳遞到實體經濟,同時也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而在當前油價上漲之時,政府則會選擇降低消費稅,來緩沖通脹壓力。
“廢鈔令”的第四個優勢則更具長遠價值。“廢鈔令”大大加速了印度的貨幣數字化進程。“借記卡的日交易量原先為9.5億盧比,而如今為39億盧比,60天內增長了四倍,這是令人無法想象的。”她稱,幾乎98.5%印度家庭都有一個儲蓄賬戶,但就個人而言,儲蓄賬戶普及率仍遠低於40%。
其實,數字化進程也與納稅息息相關。“如果不進行數字化,部分企業就會采取每周支付員工工資的方式,一方面增加了企業逃稅漏稅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員工也可能無法獲得合理的薪水。同時,如果每周支付工資,員工很可能會很快花完,也無法用工資紀錄來申請銀行貸款。一旦遇到一定財務困難,這些人可能就會去借高利貸,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巴塔查里亞告訴記者。
她稱:“除了無銀行賬戶的人,此次對‘廢鈔令’反對聲最大的則是那些偷稅漏稅的企業,他們如今要考慮一下改變自己的商業盈利模式,靠灰色經濟牟利是不可持續的。”
全球多國向現鈔“宣戰”?
放眼全球,2016年可謂是一個各國向紙幣“宣戰”的特殊年份。不只是印度,例如委內瑞拉等國都在進行類似的“去紙幣化”行動(demonetization)。
早前,法國禁止民眾超過1000歐元的現金交易,挪威和丹麥的大銀行強烈要求徹底取消現金流通;緊隨著印度11月的步伐,2016年12月11日,深陷經濟危機的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宣布,該國目前最大面值的100玻利瓦爾紙幣將在72小時內徹底退出流通。印度和委內瑞拉廢除大額紙幣的原因類似——大額現金被用來行賄受賄、洗錢、偷漏稅或者販毒,很多人囤積了大量紙幣,專門從事各種非法勾當。
據悉,還有不少國家可能會跟進。例如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收入與金融服務部部長此前表示,政府考慮廢除100澳元紙鈔並限制現金支付交易,原因跟印度相似;此外可能還有印度的鄰居——巴基斯坦。該國參議院提議取消該國面值最大的5000盧比鈔票,但政府尚未同意;據報道,幾年前俄羅斯也有過類似考慮,只不過由於經濟受到制裁,並未貿然采取行動。
其實,中國也存在類似行動。中國近期發布了《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自2017年7月1日起實施。該辦法將大額現金交易的人民幣報告標準由“20萬元”調整為“5萬元”,並規定以人民幣計價的大額跨境交易報告標準為“人民幣20萬元”。也就是說,如今中國居民去銀行存取5萬元現金,就需要上報到中國反洗錢監測分析中心。
也有業內人士預計,傳說中的1000元和500元人民幣紙幣的發行很難實現,因為這種大額紙幣不僅會加劇通脹預期,還方便行賄受賄、偷漏稅和洗黑錢。
不難發現,全球儼然已經在向紙幣“宣戰”,紙幣背後的成本並不多為人所提起。
以印度為例,印度是一個高度現鈔密集型國家,“2013-2014年,現金交易量平均為340億盧比,而如今為690億盧比,短短幾年來急劇攀升。然而,印度只有4%的人支付稅收。在一個不斷全球化、經濟不斷增長的國家,這樣的模式是不能持續的。”巴塔查里亞告告訴記者。
數據顯示,印度現鈔對GDP之比已經高達12%,這幾乎是巴西、墨西哥和南非的四倍。在印度,96%的交易以現金進行,現鈔對於印度的成本是巨大的。印度央行和印度商業銀行每年面臨著2200億現金業務,這是總流通貨幣的0.4%,主要成本在於儲存、運輸、安保、假幣識別等。
如今,印刷以及維護的年均成本已經高達GDP的2%。研究表明,如果無現金交易能夠每年增加5%,那麽這將為印度每年節省50億盧比的成本。
當然,硬幣都有兩面,而另一面則反映了普遍百姓“現金為王”、“拿到手才安心”的傳統心態。尤其是在全球負利率時代,在日本和歐洲部分國家,去銀行存款甚至要儲戶倒貼銀行利息,這對於儲戶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心理障礙。
在央行變相加息、銀行季末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考核壓力等因素的影響下,短期市場資金面緊張越演越烈。3月30日短期資金利率飆升,午後交易所國債逆回購利率飆升,上交所GC001漲幅一度逼近200%,接近收盤才開始回調。
央行今日公告稱,隨著月末時點臨近,財政支出力度進一步加大,對沖央行逆回購到期後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處於較高水平,3月30日不開展公開市場操作。這已是央行連續五日暫停公開市場逆回購。
據人民幣交易與研究論壇透露,在今日舉行外匯交易中心的交易員大會上,央行官員透露,央行關註的重點是存款類金融機構間的回購利率(DF),因其可以作為最純凈的基準利率進行培育。其次,公開市場操作的核心目的是保持市場流動性的基本穩定,央行是各類數據的匯集者,有能力削峰填谷。在“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基調下,央行不會放水。池子里的水位可能會比之前低,某些時點的資金緊張也是正常,但央行保持市場流動性基本穩定的目的沒有變。
央行4月7日公布數據顯示,中國3月末外匯儲備余額報30090.88億美元,較2月份的30051.24億美元,回升39.64億美元。
另外,中國3月末黃金儲備報737.39億美元,較2月末的743.76億減少6.37億美元。
央行數據顯示,3月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為28.39萬億元,同比增長26.1%,增速比2016年末回落0.9個百分點;一季度房地產貸款新增1.7萬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40.4%,比2016年占比低4.5個百分點。
其中房地產貸款余額7.54萬億元,同比增長7.4%,比上年末回落0.9個百分點;個人住房貸款余額19.1萬億元,同比增長35.7%,比上年末回落1.1個百分點。
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稱,上述房地產貸款余額,與銀行表內持有的其它對房地產企業的債券、以及對房地產企業開具的銀行承兌匯票和保函等或有債權,一並構成銀行業房地產信用敞口。
銀行對其它行業的貸款屬於相應行業的信用敞口,以房地產為抵押品的非房地產貸款不構成所謂的銀行對房地產的“間接信用敞口”。截至1季度末,銀行業房地產信用敞口約為29.8萬億元,占銀行業總資產的12.7%。
“未來人民銀行將繼續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發展的指示精神,積極指導金融系統配合做好房地產調控相關工作。”阮健弘稱。
周五央行公布一季度的信貸數據,3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59.96萬億元,同比增長10.6%,平穩回落;此前,2017年1月末M2增速為11.3%,2月末為11.1%。
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周五下午舉行的新聞媒體會上表示,M2增速平穩回落的原因有四方面:主要原因有四個:一是基數原因。2016年一季度,M2同比增長13.4%,為2014年下半年以來較高值。二是商業銀行表內資金對資管產品的投資規模收縮。宏觀審慎評估以及監管抑制空轉套利,對商業銀行表內資金投向產生了一定影響。三是商業銀行債券投資規模有所下降。一季度地方政府債券和非金融企業債券凈增量,較上年同期均回落較多。四是部分貸款增速有所控制。房地產開發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增速雙雙回落。
“M2增速平穩回落,反映了穩健中性貨幣政策的落實和對金融機構加杠桿行為監管的加強,有利於減少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的傳遞鏈條和滯留時間。同時,社會融資規模、企業中長期貸款等指標同比多增,反映出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不減。”阮健弘稱。
她表示,目前M2增速與經濟增長總體上是想適用的,未來人民銀行將繼續實施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編輯 曾艷艷
7月12日,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63.13萬億元,同比增長9.4%,增速比上月末低0.2個百分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M2增速繼續保持逐月下跌,並再創歷史新低。央行調統司司長阮健弘在統計數據發布現場介紹,只要實體經濟合理的融資需求得到滿足,M2增速放緩可能成為新常態。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6月末個人住房貸款余額20.10萬億元,同比增長30.8%,比上年末回落5.9個百分點。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副總經理王青判斷下半年房地產銷售放緩對居民貸款需求的傳導效應將逐步顯現,房地產貸款和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將邊際減弱。
金融部門“去杠桿”取得成效
對於M2增速持續回落的原因,王青分析,主要是在貨幣政策轉向穩健中性後,在監管層面持續推動金融杠桿去化的背景下,銀行業表外融資規模萎縮,同業資金運用減少,信用創造能力下降。從M2構成來看,上半年金融機構股權及其他投資科目同比增量快速下滑,由此派生的存款及M2增速也相應下降。
阮鍵弘稱,非金融部門持有的M2增長10.2%,比整體M2增速高0.8個百分點,說明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不減;另外,貨幣政策操作預調微調,金融監管協調加強,金融部門適當把握了杠桿的節奏。6月末,金融體系持有的M2同比增長2.5%,比M2整體增速差6.9個百分點,這一差距比5月末有所收窄,5月末差距為8.9個百分點。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指出,從M2、存款的低增速來看,銀行總負債增速出現明顯下降。但從貸款增速、社融存量的高增速來看,實體經濟負債增速並未下降,這表明從全社會看,去杠桿確實發生了,但是主要發生在金融部門。
6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66.92萬億元,同比增長12.8%,高於12%的增長目標。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判斷,社會融資規模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從結構看,盡管企業債券融資和票據融資連續兩個月下降,但銀行表內貸款持續回升以及信托貸款較快增長對沖了影響,從而確保實體經濟融資需求。
6月新增社融17800億元,前值為10625億元。王青分析,這其中,向實體經濟投放人民幣貸款增加8.21萬億元,同比多增7288億元,表明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有所加大,實體經濟的流動性相對寬松。王青判斷,下半年貨幣政策雖存邊際放松可能,但難以大幅放松,資金面將維持緊平衡狀態。
溫彬分析,今年上半年,央行堅持穩健中性貨幣政策,加強與市場溝通,做好市場預期管理,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合理搭配期限結構,保持了流動性和市場利率水平總體穩定。以今年M2和社融分別增長12%的目標看,出現了“緊信用+寬社融”的搭配,這種組合一方面可以確保金融部門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另一方面又可以防範金融體系風險。
從實體經濟來看,社融存量增速和信貸增速持續超市場預期,鄧海清稱,表明央行“維穩”態度明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並未明顯下滑;而在銀監會等部門的嚴監管下,金融體系的空轉問題得到明顯改善,金融部門去杠桿成效顯著。
鄧海清認為,在“監管協調2.0”背景下,金融部門同業空轉去杠桿取得明顯成效,央行貨幣政策將維持“不松不緊”,央行政策從“去杠桿”到“穩杠桿”換檔。一方面,M2增速顯著放緩表明金融部門“去杠桿”已經取得成效,另一方面,央行維穩信貸和對實體經濟融資的態度也表明,央行沒有進一步緊縮貨幣政策的意圖。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陳冀判斷,M2增速短期大幅反彈可能性較小,一段時期內都可能保持較低增速水平。同時,下半年貨幣政策不得不考慮已經上升的市場利率通過融資成本和融資可得性傳導給實體經濟的壓力,從而金融去杠桿工作節奏可能很大程度上維持當前的步調。
齊魯工業大學金融學院教授李永平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M2增速的持續走低,說明央行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這與2008~2012年間形成鮮明對比,也體現了本屆政府在經濟治理方面的不同理念。短期看,貨幣流通速度加快、金融創新不斷增強,對M2增速放緩具有替代效應。另外,M2增速或許也體現了央行對CPI等物價指數未來一段時間持續走低的預期。
下半年地產調控政策料難松動
6月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29.72萬億元,同比增長24.2%,增速比上年末回落2.8個百分點。其中,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7.76萬億元,同比增長9.8%,比上年末高1.6個百分點;個人住房貸款余額20.10萬億元,同比增長30.8%,比上年末回落5.9個百分點。
阮健弘指出,個人住房貸款期限縮短。6月份發放的個人住房貸款平均合同期限為269個月,比上年12月份縮短了兩個月。此外,個人住房貸款抵借比率降低。今年6月份,金融機構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平均抵借比,也就是當月批準的抵押貸款金額與抵押品價值之比為59.3%,比上年12月份低2.1個百分點。
阮健弘介紹,房地產信貸增長勢頭回落,個人住房貸款抵借比率和期限均有所下降,這些變化有利於抑制房地產泡沫,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交行近期發布的研報預測,下半年房地產調控政策難有明顯松動,對熱點城市維持嚴厲,市場需求在政策高壓下將趨於觀望,成交同比回落態勢延續;政策驅動下的三四線樓市還能維持階段性穩增,對總體銷售形成一定支撐。房企各主要融資渠道的限制或收緊,將使到位資金增速繼續縮窄;其中按揭貸款規模和占比將雙雙下降,重點地區首套、二套房貸平均利率明顯上調。
中國銀行近期發布研報判斷,下半年,拉低房地產投資增速的政策效應仍將逐步顯現。一方面,房地產庫存水平仍較高。2017年房地產待售面積為6.6億平方米,雖然較2016年初7.4億平方米的高點有所降低,但仍處於歷史較高水平;另一方面,房地產調控的政策效應繼續釋放,土地購置面積和房地產銷售增長均已出現放緩,未來房地產投資增速可能下降。
中行研究報告還指出,房地產投資將有所放緩,但大幅降低可能性不大。
王青判斷,下半年房地產銷售放緩對居民貸款需求的傳導效應將逐步顯現,房地產貸款和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將邊際減弱。
初步統計,3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79.93萬億元,同比增長10.5%。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為123.86萬億元,同比增長12.9%;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余額為2.46萬億元,同比下降8.6%;委托貸款余額為13.63萬億元,同比下降1.4%;信托貸款余額為8.62萬億元,同比增長22.9%;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余額為4.56萬億元,同比下降0.4%;企業債券余額為18.86萬億元,同比增長5.7%;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余額為6.78萬億元,同比增長12.3%。
從結構看,3月末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68.8%,同比高1.4個百分點;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余額占比1.4%,同比低0.3個百分點;委托貸款余額占比7.6%,同比低0.9個百分點;信托貸款余額占比4.8%,同比高0.5個百分點;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余額占比2.5%,同比低0.3個百分點;企業債券余額占比10.5%,同比低0.5個百分點;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余額占比3.8%,同比高0.1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