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戰亞投行千億美元方案漸行漸近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5572

2014年10月24日,北京,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備忘錄簽署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和其他亞投行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的財長和授權代表簽署了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備忘錄。 (CFP/圖)
中國為何倡議建立旨在為亞洲提供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亞投行?日本、韓國、印尼和澳大利亞為何對加入亞投行成員國遲疑不決?亞投行未來將如何運作?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又有新成員加入。
印尼財政部長班邦(Bambang Brodjonegoro)日前表示,印尼最早將在北京APEC會議舉行期間宣布決定加入亞投行。“如果一切順利,我們將加入。(佐科)總統已經發出批準信號。”班邦在接受英國路透社采訪時說。
一年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東南亞期間提出了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倡議。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國、印度、新加坡等在內的21個意向創始成員國的財長和授權代表在北京簽署了《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政府間框架備忘錄》,共同決定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簡稱亞投行)。
作為政府間性質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亞投行將按照多邊開發銀行的模式和原則運營,重點支持亞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未來亞投行的成員並不僅限於簽署籌建亞投行備忘錄的21個國家。中方表示,亞投行是一個開放、包容的機構,所有致力於亞洲區域和全球經濟發展的國家和經濟體均可申請亞投行的成員資格。
但在10月24日備忘錄的簽署現場,亞太地區的四個主要經濟體日本、韓國、印尼和澳大利亞的缺席引發了外界關註。
缺席者的兩難
“到現在能有多達21個創始成員國,出乎我們意料。”中國APEC發展理事會理事長張力軍說。
從醞釀到簽署備忘錄,亞投行的籌備工作緊鑼密鼓。截至目前,中國已經與有關亞洲國家舉行了五次籌建亞投行多邊磋商會議和一次部長級工作晚餐會。
按工作計劃,預計各國在2015年內完成章程談判和簽署工作,亞投行將在2015年底前投入運作。
“幾個大經濟體暫時沒參加,原因是它們各自有各自的貿易協定和訴求,暫時不參加不代表以後一直不參加。”張力軍說。
近期,印尼宣布加入亞投行。韓國財長崔炅煥也在北京表示,韓國需要更多時間敲定一些規則的細節,“韓國沒有理由不加入AIIB”。
11月7日,在北京舉辦的APEC中國日論壇上,南方周末記者就“澳大利亞為什麽沒有參加AIIB”的問題采訪澳大利亞前總理鮑勃·霍克時,這位84歲的“APEC之父”直言不諱地回答,“你問錯人了,如果阿伯特(澳大利亞總理)在這里我倒是想問下他為什麽。這是個愚蠢的決定,對於澳大利亞來說,不參與到AIIB中來絕不是理性的選擇。”
澳大利亞的缺席反映了亞投行成立背後微妙的地緣政治關系。
據《澳大利亞財經觀察》報道,美國國務卿克里10月20日在印尼首都雅加達參加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的就職典禮時,直截了當地對澳大利亞總理托尼·阿伯特表達了對AIIB的態度,他認為AIIB性質模糊不清(ambiguous nature)並缺乏透明,不符合與世行和亞開行同級別的環保和人權標準。報道稱,克里以私人身份要求澳大利亞總理“遠離”(steer clear)AIIB。
但中國官員認為美國是擔心中國的崛起會危及它在亞洲的控制力,“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場籃球賽,美國想要控制比賽時長、賽場大小和籃筐高度等所有的事,以符合它自己的利益。”前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對英國《金融時報》說。
澳大利亞政府左右為難。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而且雙方正在進行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但美國是澳大利亞最緊密的盟國,據報道,10月份在紐約聯合國大會上,阿伯特還曾經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午餐會上討論過AIIB的話題。
澳大利亞內閣在此事上也分成了兩派,其財長Joe Hockey和貿易部長Andrew Robb渴望加入AIIB,主張先加入後協商;而外交部長Julie Bishop則反對加入。
據《澳大利亞財經觀察》報道,澳大利亞內閣就此話題辯論了兩次,但第二次僅是在國家安全委員會內部討論,最終國安委的建議是不加入。
對於政府的決定,澳大利亞前總理、國開行國際顧問委員會主席保羅·基廷評論說,阿伯特政府做了其成立以來最糟糕的決定。“中國有誠意與其他夥伴一起來起草AIIB的創始條款,中國人沒有說你必須接受這個條件否則免談,他們把文件擺在桌上讓大家來修改。”他認為,現在全球經濟重心正在轉移到亞太地區,“1947年建立的北大西洋公約多邊關系已經終結了,像布雷頓森林體系一樣,越早加入話語權越大,與中國人打交道的經驗也表明,加入比排斥更有可能影響中國”。
澳大利亞的麥考瑞大學現代歷史與政治系講師馬克·霍恩(Mark Hearn)博士對南方周末表示,AIIB的成立是權力更替的標誌性事件,他認為澳大利亞政界目前只有保羅·基廷充分判斷了形勢,“阿伯特政府是膽小的,也許被一種懷舊的慣性包圍著,阿伯特認為世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永遠都由熟悉的大西洋聯盟定義,認為世界的權力中心仍然或應該位於華盛頓,英語文化圈是他的盲點”。
另起爐竈
無庸置疑,亞投行的誕生是現有國際金融格局的重要補充。多年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由歐美國家主導。這兩個國際金融機構的最高領導人實行“世襲制”,世行行長由其最大股東國美國提名;IMF總裁一職六十多年來由歐洲人擔任。不管怎麽改革,都不會影響到美國的一票否決權。
而在亞洲,則有亞洲開發銀行(下稱亞開行)。亞開行是日本作為經濟大國崛起時攜手美國發起成立的。
自1966年設立以來,亞開行行長已連續9屆由來自日本大藏省、財務省以及日本銀行業的高官擔任。中國也希望通過增資獲得更多亞洲開發銀行的投票權,但亞開行在2014年5月的年會上擱置了相關議案。
由於顯而易見的競爭關系,日本沒有加入亞投行創始成員國行列。
中國政府一直在為3.9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尋找更好的投資渠道,中國願意多掏錢,為此曾謀求在世界銀行和IMF中更大的份額和話語權,但困難重重。既然動搖不了既定格局,只好另起爐竈。2014年以來,中國積極推動籌建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上海經合組織開發銀行,亞投行的成立也是成果之一。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備忘錄簽字儀式後會見意向創始成員國代表時說,這個新銀行“有利於推動完善全球金融治理”。
“這個過程就像日本1966年發起亞洲開發銀行一樣。”斯里蘭卡《周日時報》(The Sunday Times)如此評價亞投行的成立。斯里蘭卡是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之一。
南方周末采訪的多名專家指出,亞投行的另一重任務在於幫助中國打通從太平洋到大西洋的戰略通道,沿線國家融入中國發展軌道。將國內龐大的制造業過剩產能進行境外轉移,實現規劃中“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互聯互通。”
目前亞太區多邊、雙邊貿易協定雖多,但要做到這一點並非易事。
在亞太地區,有東盟十國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RCEP)、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TPP,中國也在積極推動亞太自貿區FTAAP。但幾個主導國都有各自的目標,美國在推重返亞太地區的“再平衡戰略”,日本想要維持經濟大國的地位,中國則從韜光養晦轉向積極參與甚至主導地區事務。這使得相關談判變得艱難,經常會涉及經濟主權讓渡和政治敏感問題。
比如中國正在謀求加入TPP,但美國等不願降低標準接納中國。張力軍回憶說,去年的巴厘島APEC會議晚宴上,他問美國國務卿克里TPP是否要封鎖中國,克里表示不想封鎖中國,張力軍又問,“那你建議中國怎麽辦?”克里回答,“你們要合規(match the level)。”
實際上,中國目前很難達到TPP的要求,比如零關稅產品比例達到95%,大幅限制國有企業等。
“幾大貿易協定交織在一起,各類原產地條款和特惠待遇五花八門,形成了‘意大利面碗效應’的惡性競爭。”張力軍介紹。所謂的意大利面碗效應是國際貿易中的術語,指在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和區域貿易協定下,各個協議的不同的優惠待遇和原產地規則就像碗里的意大利面條,一根根地絞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
這一背景下,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成為各國可接受的最大公約數,“去年在巴厘島召開的APEC大會上,各成員體一致認為基建是經濟主權讓渡最小、政治敏感度比較低的一個突破點。”張力軍說。
基建和互聯互通最大的缺口是資金缺口,在全球經濟放緩的情況下只有中國有能力和意願充當主要的出資者,解決資金缺口問題。
而當下中國經濟增速下滑和出口貿易乏力,也倒逼中國需要擺脫世界工廠的舊定位,尋找新的發展機遇。為此,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金中夏、國際經濟交流中心(CCIEE)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和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都曾提出過中國應該效仿美國的“馬歇爾計劃”,以資本輸出形態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基礎設施建設。
“近些年亞洲基建資金缺口很大,亞開行在這方面的作為並不是很多,你不作為還不讓別人作為嗎?”張力軍說。
貸款條件更為寬松
亞開行的報告顯示,在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有巨大的資金缺口。2010-2020年間,亞洲國家基建投資的資金需求是8萬億美元,而亞開行每年投放的基建貸款僅有100多億美元。
2014年7月,世界銀行總裁金墉曾表示,他歡迎AIIB的成立,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每年需要1萬億美元,大大超過私人部門能提供的1500億美元。
根據備忘錄,亞投行的法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初始認繳資本目標為500億美元左右,實繳資本為認繳資本的20%。各意向創始成員國同意以GDP和購買力平價衡量的經濟權重作為各國股份分配的基礎,中國將占股超過40%,而印度將成為AIIB的第二大股東。
前亞洲開發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湯敏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亞投行的籌資方式將主要依靠發行債券,由各國財政擔保,認購資本金。
亞投行的直接挑戰對象是已有48年歷史的亞洲開發銀行,因為亞開行過去和現在的主要業務仍是基礎設施建設。其英文名簡稱“ADB”,曾被開玩笑地稱為“亞洲的壩與橋”(Asian Dams and Bridges)。
“亞開行的商業模式已經過時。”總部位於菲律賓馬尼拉的太平洋安全與評估公司顧問Pete Troilo認為,表現在亞開行從項目設計到實施到評估都控制得很嚴,往往依賴自己信任的日本或美國承包商。項目篩選上,亞開行只選擇與自己認可的政府合作,工作節奏慢,社會保障和環境保護是其重要的考量標準,比如它會因為環保和氣候變化因素,拒絕為一座煤電廠貸款。
據亞開行2013年年報,去年該行共向亞太地區批準發放了210.2億美元的開發性貸款,其中能源、運輸和信息通信技術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占了60%,而用於教育、衛生和社會保障等“包容性增長的重點”領域的貸款,僅不到7%。
此外,亞開行直接參與項目招標、采購、合同授予和建設活動的監督,以確保項目的透明度、可計量性和經濟性。而受援國政府則自己全權負責環保、勞動保護、衛生和安全、拆遷補償方面的政策。許多尋求經濟增長和不想被過度監督的亞洲發展中國家不喜歡亞開行的保守和官僚主義風格。
“時代已經變了,國際通行的貸款模式強調對受援國政府提供預算支持,同時要依賴於本地承包商和顧問。”Troilo認為。
與之相比,中國的銀行貸款條件更寬松,且以需求為基礎。在非洲的剛果和安哥拉等國,中國通過提供基礎設施貸款獲得了大量的合同,也引發了關於勞工人權和環保方面的非議。
據斯里蘭卡《周日時報》報道,AIIB將向斯里蘭卡等國提供門檻更低但利息率更高的貸款,“它將提供無條件貸款,這與IMF、世界銀行和亞開行不同,但利率將更高”。
在湯敏看來,兩家銀行的股東結構不一樣,亞開行的政策、運作更多的是由大股東即發達國家決定,而亞投行幾乎所有的股東都是亞洲國家,這些國家自己決定投什麽、怎麽投等。
但他同時認為,亞投行在業務上要向亞開行、世行等學習的有很多,比如風控,“資金貸出之後如何不被腐敗、貪汙、浪費,如何保證項目質量,一些國家的政府執行力較弱,換屆影響還款怎麽辦等,國際組織都有很多失敗的教訓,我們要學習。”

亞投行投資方向 (何籽/圖)
銀行股這十年路——談銀行股背後的資金暗戰 ruibeier
來源: http://xueqiu.com/7106608333/33707083
剛看到《證券市場周刊》經授權改編的我文章,見:
http://xueqiu.com/2994748381/33702736,但可能是因為《證券市場周刊》篇幅限制,所以改寫的文章發的不完整,那我把全文發過來吧。但原文我也沒寫完,只寫了三分之二,後面部分我懶得寫了。我有些文章沒發雪球,
是因為俺怕自己胡言亂語太多而誤導他人,如果真誤導了,我有罪哈。我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bx8.html …
銀行股這十年路——談銀行股背後的資金暗戰
2014-11-30 銀行股行情如期啟動了,原本我是琢磨著《銀行股這十年路——談銀行背後的資金暗戰》這篇文章趕在這波銀行股行情啟動前寫完並發出。但每天事情太多,俺要餵雞、餵鴨、餵狗還要餵貓,最近又忙著去市場撿白菜葉子回來剁碎拌米糠、麥麩給雞準備食物,還要到處撿木條回來釘雞籠子,所以時間緊了些。此前俺每次寫東西時,一旦寫久了就煩,所以經常是每個話題寫一半就丟一邊去寫其他話題去了,這樣很多文章都是寫到一半就擱置一邊了。現在銀行股終於起飛了,但銀行股背後有很多故事,我這篇文章本來是想把A股市場這數年來銀行股行情背後的故事寫出來,順便對這波銀行股新行情的啟動背景、內因等做提前概述,但就因為俺的懶散,耽誤了。不過我也沒缺太多作業,這波銀行股行情啟動的背景是產業資本加外資合力的結果,2012年底銀行股報道行情的啟動是QFII的傑作,當時公募基本是旁觀,唯一參與了一下就是高位去接盤去了。而這波銀行股行情的主導者基本是產業資本及遊資,同樣與公募基金沒任何關系,因為公募基金已經失去對藍籌的定價權了。
這波銀行股行情之所以延遲到滬港通實施後才啟動,原因是:7月底整個藍籌啟動的第一波行情,是源於QFII在大宗市場瘋狂鯨吞籌碼,同時二級市場搶籌。但就在市場眾望所歸期盼藍籌股在滬港通實施前先飛一波時,銀行股等卻遲遲沒有再動,最後讓市場大失所望,可失望者忽略了一點:QFII與滬港通進來的外資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益相關方,那麽在援軍沒到場之前,如果QFII在大部隊沒趕到前提前拉擡股價,那不合邏輯,相反,壓住盤口等待援軍進場吸廉價籌碼才是QFII該做的事情。事實上,這波銀行股行情啟動的主流資金不是外資,而是產業資本、房地產資本、礦業資本、超級大戶及市場大量的遊資機構合力所為,當然這個共同體里唯一缺席的只是公募。而滬港通開通後,外資在這輪行情里只起到了引導和示範作用。此前,在滬港通開通前,我有兩篇文章是寫《滬港通實施後,外資買什麽?》,文章里我都明確指出外資進場後就是主要買上證50指數的成分股。而事實上,除了11月17日滬港通實施首日外資買入的標的顯得有些雜亂外,從第二天起,外資買入的基本都是上證50指數的權重股,並且從滬港通實施後總的統計結果看,上證50指數中權重最大的中國平安,是外資買入量非常大的,然後就是招行、浦發、興業、民生等,也就是說外資確實是按照上證50權重股的權值比例來做配置的。滬港通實施了,外資是這樣買,而未來上海市場完全開放後,外資也是這樣買,因不管是QFII也好,滬港通也好,還是市場整體開放也好,外資的投資偏好其實很簡單,就是基本都主要買大流通市值的權重股。因此,未來A股市場走入正軌後,我們的選股思路到簡單了,就盯住低估值的權重股就是了。外資持有這類股票的風格是什麽?是長期持有,絕對不是藍籌股估值修複後,外資就撤退了,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及某些市場中,影響力大的外資可能會利用各種手段(期指、權證、期權)對市場做空或做多,但在A股市場金融衍生品還不豐富的情況下,在A股市場藍籌股估值普遍過低的情況下,外資只會以做多為主。縱觀周邊市場,我們能看到的是韓國市場現代汽車、三星電子、浦項制鐵、起亞汽車等前十大流通市值的股票基本被外資鎖定了50%的籌碼,臺灣市場的臺積電、鴻海、中華電信、國泰控股、聯電、聯發科、友達、臺達電等流通市值最大的權重股同樣被外資鎖定了50%以上的籌碼,印度市場布哈拉特重型電子、印度國家銀行、印度石油天然氣等也都被外資重倉持有,那麽A股市場未來會出現什麽情況?一樣的結果,就是上證50指數的大權重股票,未來將被外資同樣高度鎖定。現在滬港通剛實施,歐美重型機構還沒進來,目前進來的多是ETF性質資金及一些中小外資機構,等2015年A股市場加入MSCI指數後,那時就是A股市場正式得到國際資本的認可,到那時才是外資大規模進入A股市場的開始,所以等A股市場加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後,隨著權值比例的逐漸調高,到那時持有中國平安、招行、民生、興業、浦發、中信證券等權重股的投資者可以慧心的大笑了。為什麽要大笑?因為外資控制了上證50指數其實就是控制了上海市場,而金融衍生品(期指、權證、期權)日後將越趨豐富,外資在操作各類金融衍生品時,他們必須要控制市場。外資大規模介入市場後,市場的平均市盈率水平會逐漸下降,因目前高PE的所謂“成長股”將逐漸被邊緣化,市場投資主流是低估值的藍籌股,這點在我《QFII對臺灣市場的影響》一文里有詳細介紹。外資一旦重點持有大市值的股票,最終又會促成大型公司的市值在市場總市值中的占比進一步提高,也即由此形成良性循環。為此,我可以提前下結論:在A股市場這波估值修複行情啟動初期,率先持有這些4、5倍PE的上證50權重股,在未來若幹年內,將得到遠超上證指數漲幅的超額收益。
以下這篇文章我沒寫完,前期我把它藏在一篇博文的後面了,現在沒寫完我也懶得寫了,因為就那點事,我怎麽寫也都是為了說明銀行股是內外資在博弈,我寫完了它也是博弈,我沒寫完它也是博弈,並且不管怎麽博弈,最後的結果都是藍籌要趨勢性上漲。
銀行股這十年路——談銀行股背後的資金暗戰
2014年9月 自2013年8月初買入浦發銀行到現在,持股時間已經一年有余。當初之所以選擇銀行股(浦發),從表象上講是因為銀行股實在是便宜了,我首批浦發的成本是8元,當時浦發的靜態PE是4.5倍,動態PE不到4倍,這在我眼里是絕對的金子;而買入銀行股的深層次原因,是出於我的逆向投資心理,在投資上我習慣於“人棄我取、人取我與”。A股市場上的銀行股在這數年來因各種原因飽受市場爭議,銀行股被主流投資機構(公募基金)拋棄的結果是造成這16家上市銀行股成為市場雞肋的主要原因。公募基金長期低配銀行股的事實,開始引發以QFII為代表的歐美資金在A股市場上圍繞銀行股與國內主流投資機構之間形成資金暗戰,2012年底QFII發動銀行股的井噴行情後,誘使公募基金高位追進,讓A股市場上演了一幕“老鼠抓貓”的遊戲,只不過這場遊戲的結果是QFII完勝,公募基金完敗。在這場銀行股飆升行情里,數只優秀的股份制銀行股價爆發性上漲近1倍的幅度,高位追進銀行股的公募基金在興高采烈高舉銀行股杠鈴時,突然發現QFII已經從銀行股上逃之夭夭,為此又進一步引發公募基金展開血淋淋的割肉競賽,其結果就是又促成銀行股在2013年6月份出現崩盤式暴跌。俺正是在這次銀行股暴跌後,股價完成階段性構底時,在8元處小半倉買入浦發銀行。然後8月16日利用光大烏龍指事件做了個短差後,接著迎來9月初上海自貿區概念和發行優先股傳聞的炒作,促成浦發快速飆升至12.40元區位,此刻浦發已經給了我50%利潤,但因不合時宜的貪婪及當時俺正在美西的黃石公園、大提頓國家公園、拉斯維加斯以及美東的紐約、華盛頓、波士頓等地進行為期25天的遊蕩,沒能在高位清掉倉位,以至於我自己都自嘲這次旅行的成本近千萬人民幣。不過,正是這次與浦發的邂逅,讓我逐漸加深對銀行股的認識,最終選擇了在2014年初,借助公募基金再次集體殺跌銀行股的機會選擇了全倉銀行股。這樣,2013年8月份買入的浦發底倉到現在已有30%利潤(到11月底,底倉利潤已經70%),這部分倉位跑贏大盤,而2014年初加倉的浦發銀行倉位,到目前為止只有8%利潤(到11月底,這部分利潤已經50%),暫時跑輸大盤(到11月底,已經遠跑贏大盤)。
一、A股市場上銀行股背後的資金暗戰 在A股市場上投資銀行股最需要什麽?可能是持股耐心、意誌力,可能還需要審時度勢的頭腦,因為長期以來銀行股走勢的背後是一場資金博奕暗戰。2012年8月起,高盛、瑞銀等國外投行相繼下調中國經濟未來增速的預期,穆迪、摩根士丹利、瑞信、花旗、摩根大通、貝萊德、惠譽等多家重量級評級機構連續發布看空中資銀行業的報告,其唱空理由是中國經濟有下滑風險、銀行業的利潤預期將要下降、高風險債務對銀行的未來發展構成重大隱患,而盈利增長放緩、資產質量下降、利率市場化會增加信貸、利率及流動性的風險。這樣的評級結果讓A股市場在2012年度里承接上年跌勢繼續大幅下挫,公募基金也大幅減持金融股的倉位,最終滬指在2012年11月跌破2000點位置。但是歐美投行集體唱空A股市場的同時,QFII卻大肆收集金融股的籌碼,根據當時的統計資料:QFII於2012年第三季度對倉位組合進行全面調整,清空及減持中國北車、五糧液、建發股份、鄭煤機、萬科、華菱鋼鐵等65只股票的倉位,但對金融股為主的37只各股卻采取按兵不動的策略,合計持股29.10億股。這其中,興業銀行、華夏銀行、南京銀行和寧波銀行分別持有13.80億股、5.62億股、3.76億股、2.96億股,合計持有26億股。而與此同時,QFII還大舉增持金融行業股票的倉位,在可查詢到的58.70億股QFII持倉組合里,金融行業的持股量為38.16億股,占比高達65%。雖然QFII在2012年第三季度末還持有建築建材、家用電器和交通運輸行業分別為5.44億股、2.45億股和1.84億股的倉位,但這三個行業的持倉在總倉位中的占比僅為9.27%、4.18%、3.14%,都遠遠不及銀行股的持倉數量。可以看出,QFII的實際投資操作欣慰與其投行大肆唱空銀行股的基調是迥然不同的。
2012年10月起,多家外資投行突然集體調轉槍口,開始群體唱多內地銀行股。10月11日下午A股市場收盤後,大筆資金開始湧入香港市場的中資銀行H股,在強大買盤的推動下,中資銀行的H股成交迅速放大,股價大幅拉升,工行H股終盤上漲4.26%,交行、建行、招行、民生行的H股也都大幅上漲。而在此前剛剛過去的8、9月份里,中資銀行H股普遍遭遇斷崖式下跌的打壓,尤其是民生銀行8月23日公布中期業績後,其H股遭到唱空中資銀行股最賣力的貝萊德公司、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團的連續大手筆減持,以至於民生銀行H股在短短幾天里股價跌幅就達20%。而讓人蹊蹺的是民生銀行H股暴跌後,貝萊德公司、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團這幾大做空機構又開始大舉增持民生銀行H股,緊接著歐美投行集體變聲開始唱多中資銀行股,瑞信開始將內銀股的評級從“觀望”提升至“增持”,並預測內銀股2013年度的利潤將大幅提高;花旗集團也發布研報認為第三季度內銀股的業績會普遍反彈,同時指出雖然市場擔憂內地銀行業的凈利息收益率及不良貸款等問題,但內地銀行業的整體盈利能力仍處於強勁水平上;巴克萊的報告則認為:雖然利率市場化及中國經濟疲弱會限制內銀股評級的提升機會,但內銀股的第三季度業績應該不俗,而美國第三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QE3)的執行及歐債危機的趨於穩定,這些都有助於支撐內銀股的股價在未來數月持續走高。而就在這些歐美投行相繼變臉轉為看多內銀股的同時,曾大肆做空內銀股的幾大主流投資機構從9月初開始大舉增持內銀股,如摩根士丹利到9月25日為止,已將民生銀行H股的好倉比例增加至7.73%,貝萊德公司和花旗集團等也同步大舉增持民生銀行H股。外資投行緣何對內銀股先行大肆看空,然後迅速轉為看多?這是因為歐美資金習慣於兩邊下註、然後同時獲利,也即歐美資金的做派習慣是吃完多頭再吃空頭,其做法是通過投行先行唱空,提出中國經濟即將衰退、政府限制銀行亂收費、即將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等利空因素先行打壓內銀股,然後再調轉槍口通過渲染內地房地產市場開始回穩、內地銀行股所面臨的風險因素逐漸減少等借口,開始集體唱多內地銀行業,而這一切的背後除了通過好、淡倉獲取高額利潤外,還在窩輪(權證)、期權等衍生品上同時獲利,也就是在市況好時選擇全面做多並補回淡倉,市況不好時則通過投行先行唱空,然後在市場上大舉建淡倉,由此完成股票、窩輪、期貨期權的協同作戰。而A股市場與香港市場的聯系已經日趨緊密,這些外資機構在香港市場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操縱市場同時,也在A股市場通過QFII身份發動策應行情,其做法同樣是通過投行先行唱空內地銀行股,利用市場的恐慌心理大肆收集銀行股的股票,然後通過在香港市場對中資銀行H股的操作,為A股市場銀行股行情的啟動先做鋪墊,接著就是選擇時機拉動整個銀行股板塊。

QFII在A股市場針對銀行股行情的把握中,其對手盤就是A股市場最大的投資機構團體——公募基金,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的幾年里,金融股一直占據主動偏股型公募基金第一大重倉板塊的位置,2010年中國經濟結構初顯轉型跡象後,公募基金開始大規模減持金融股,轉而布局醫藥大消費、白酒飲料等防禦型股票,以及代表經濟轉型方向的新興產業類股票,而這一轉換過程,歷經了數年時間:
1、2005年的A股市場正處在始於2001年的四年熊市末期,6月份滬指一度下探998點。這期間,金融股處於公募基金第一重倉板塊的位置,浦發、招行流通股30%都被公募基金納入囊中。
2、2006年初A股市場掀起一波源自股改盛宴的牛市行情。在牛市行情啟動初期,公募基金大幅減持已有一定利潤的金融股,以至於公募基金在2006年11月份持金融股的倉位一度達到超欠配近20%的程度。隨牛市行情的延續,公募基金從2006年第四季度起重新加倉金融股。截止到年底,金融股倉位占到基金凈值的14.57%,比上半年大幅增加近10個百分點,並且金融股重新成為公募基金第一大重倉行業,流通市值較大的招商銀行成為當年公募基金的第一大重倉股。
3、2007年A股牛市行情繼續發酵,基金投資金融股的倉位比重穩步上升,到2007年底,金融股倉位占基金凈值的比例達到17.83%的階段新高。於此同時,從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底,金融股指數的累計漲幅超過3倍,其與房地產、金屬及有色金屬板塊一起,成為這輪A股大牛市行情的領漲板塊,基金為此賺取到極其豐厚的收益。
4、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市場上受金融危機正面沖擊最嚴重的銀行股暴跌,花旗銀行等跌幅一度達到97%,A股市場也隨全球股市的下跌同步大幅下挫,公募基金出於避險目的對金融股實施減倉,偏股型基金在金融股上的配置比例降至11.67%的階段低點,但金融股仍是公募基金的第一大重倉行業。
5、2009年上半年,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政策出臺後,A股市場大幅反彈,金融、地產再度領跑這波市場反彈行情,公募基金紛紛大舉增持金融股。到2009年6月底,偏股型公募基金持有金融股的倉位占凈值的23.49%,也即公募基金在上半年短短的6個月內增倉11.82個百分點,倉位增加一倍,其對金融股的配置比例達到史上峰值,這也是公募基金在這10年來唯一的一次超配金融股。
2009年下半年,A股市場的超跌反彈行情顯露到頂跡象,經濟結構轉型的大幕也徐徐拉開,代表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金融股被公募基金列為拋售對象。到2009年底,主動偏股型基金在金融股上的配置比例下降到19.62%,但仍屬於相當高的配置比例,金融股也仍是基金第一大重倉板塊,以招商銀行為代表的銀行和保險股仍占據基金核心的重倉位置。
6、2010年A股市場構築頭部形態,市場開始下行,公募基金開始大舉拋售金融股,其金融股的配置比例從2009年底的19.62%直線下降至2010年底的8.11%,金融股隨即失去基金第一大重倉板塊的位置,取而代之的醫藥生物、白酒食品飲料等行業的配置比例大幅上升,並且超越了金融股的配置比例。
7、2011年到2012年間A股市場持續下行,公募基金在醫藥大消費、白酒食品飲料上的配置格局一度在很長時間里都沒有大的變化。但隨著2012年底以銀行股為首的金融板塊暴發性行情的啟動,公募基金對金融股進行了小幅增持,增持比例2.98%,同時減持白酒、飲料行業各股。從公募基金2012年四季報統計數據看,基金增持了銀行、地產等周期股,興業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和招商地產、萬科A、保利地產等金融地產股成為基金增持最多的品種,白酒飲料、醫藥行業的貴州茅臺、五糧液、洋河股份、瀘州老窖及康美藥業成為基金減持最多的品種。雖然公募基金增持了金融股的倉位,但相對被公募基金視為業績衡量基準的滬深300指數中金融股32.50%的權重比例,公募基金對金融股的配置仍處於超欠配狀態。


從2012年第四季度公募基金行業配置統計情況看,制造業、金融保險業、機械設備儀表及醫藥生物制品四個行業在基金十大重倉行業中位居前列,同期增持幅度較大的是金融保險業、機械設備儀表和房地產業,增持比例分別為2.98%、1.64%、1.41%,而金融保險和地產兩行業四季度的漲幅分別為19.84%和23.88%,但公募基金在12月份啟動的這波金融及地產股暴動行情中並沒有分得一杯羹,因為公募基金12月份的凈值增長率嚴重滯後於滬市綜指和滬深300指數的漲幅。博時、大成、國聯安等少部分基金在12月份對金融板塊進行了增持,如博時旗下的行業輪動、第三產業、主題行業、新興成長、特許價值等多只主動型和偏股型基金,四季度里均對金融板塊實施了增持,博時行業輪動將金融股的配置比例由三季末的13.24%大幅提至47.70%,這與金融股在滬深300指數中32.50%標準配置基準相比已經大幅超越,博時第三產業則是將金融股的配置比例由三季末的零配置迅速提升至23.64%,可是這兩只基金四季度的凈值增長率遠落後於滬深300指數的漲幅。再比如大成旗下的行業輪動四季度金融股的倉位配置比例由三季末的8.28%提升至四季末的31.29%,也比公募基金在金融股上的平均配置比例已經高出很多,但該基金四季度的凈值增長只有6.76%,也跑輸滬深300指數的漲幅,這意味著增持金融股的公募基金多是選擇了高位追漲。與此對應的是農銀匯理、諾德、國泰等基金公司則在金融股暴動行情剛啟動的初期,迅速實施了對金融股大舉減持的操作,如寶盈核心優勢在三季末時還持有32.61%的金融股,但四季末這一比例迅速降至2.87%,東吳新經濟、國泰事件驅動等基金也都進行了類似操作,分別由三季度末20%以上的配比驟降至1.42%和7.77%,而此時金融股的暴動行情其實只進行到一半。所以,在2012年底這波銀行股的暴動行情中,原本持倉較大的基金在行情啟動初期就實施了減倉,而增持金融股倉位的基金則是中、高位追漲,由此看出整個公募基金群體全都錯失了這波金融股行情。在這輪金融股暴動行情啟動後,緣何公募基金在具體操作上產生如此大的分歧?這主要是行情來得太突然,讓很多基金不明就里,不知道應該是減倉還是加倉。
(附這幾只股票凈值增長與同期滬深300指數漲幅的對比表)
8、2013年1、2月份,隨著A股市場銀行股的大幅上漲,此前一邊倒看空銀行股的眾多國內券商行業研究員開始紛紛改變口風轉為看多銀行股,而此時歐美資金卻已經開始在香港市場做空內銀股,外資投行和評級機構又重新上演唱空大戲,做空巨頭吉姆查諾斯用19頁的PPT來唱空中國經濟,他認為中國每年增加的新債務將拖累GDP增長,而中國GDP增長過於依賴於信貸增長,但有一半的信貸遊離於傳統的銀行渠道之外,並被投向了錯誤的經濟部門,所以他對中國企業的盈利前景持負面判斷。而摩根大通直接以報告形式,將中國股票的評級降為“減持”,同時建議購買看空中國四大行的金融衍生品。與此同時,在美上市的安碩富時中國25指數基金迅速將做空頭寸大幅增至4860萬股,這一做空頭寸創出2007年6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安碩富時中國25指數基金跟蹤的是25只在港上市的大盤H股,包括中國建行、中國移動及中海油等多只大盤藍籌股。受此影響,A股市場持續2個月的金融股暴動行情戛然而止,銀行股普遍回落整理。4月12日,摩根大通減持農行H股4235.77萬股,花旗同日也拋售農行H股9259萬股。4月17日,美國基金The Capital Group場內減持1億股農行H股。5月4日,淡馬錫減持建行H股16.11億,5月20日,高盛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工行H股,套現11.2億美元。而公募基金隨著2月中旬銀行股的回落,已經將金融股的配置比例降低到9.25%,而隨後歐美資金全面掀起做空中資銀行股的風潮,公募基金開始瘋狂減持原本配置比例就不高的銀行股。在公募基金針對銀行股的這場割肉殺跌競技中,僅僅用14個交易日就把滬深300指數最低打至2023.17點,最大跌幅一度達到23.19%。這輪殺跌過後,公募基金持有金融股的倉位配比終於首次被踢出前五名,而電子行業開始進入公募基金的前五大重倉行業,配置比例達到6.29%,比2012年底增加近一倍,並且成功取代金融股的位置。在這輪血淋淋的殺戮中,基金減持的前五大行業為金融、地產、采掘、批零及有色金屬,減持比例分別為6.43%、1.63%、1.26%、1.25%和1.11%。這樣,公募基金在金融保險行業上的配置比例從2009年開始連續下滑起,除了2012年底曾短暫小幅提升外,到2013年6月底,其對金融保險行業的配比進一步下降到5.67%,相比2012年底不但減少一半,而且創出歷史新低,在基金的行業配置中勉強占據第6位。
2013年6月份,隨著公募基金二季報的出爐,半年前剛被增持的興業銀行、民生銀行、中國平安、浦發銀行還沒等焐熱,就又被公募基金相繼剔除在持倉組合名單之列,成為基金減持幅度最大的前五只各股,新興產業等所謂“成長”類型股票受到基金集體追捧,中興通訊、歌爾聲學等成為各大基金加倉對象,與此同時,代表“新興”產業的創業板市場掀起一輪加速向上的牛市行情。相比金融行業在A股市場巨大的市值占比,公募基金對金融業不足6%的配比一步步達到超欠配極限,更為可悲的是這個超欠配極限在後期又不斷被刷新記錄。銀行業是代表傳統經濟的增長方式,基金持續大幅減持銀行股,真是公募基金根據經濟結構轉型做出的理性反映?其實不是,銀行業的利潤增長遠超過所謂的“新興”產業,但A股市場持續數年的熊市,讓公募基金對市值龐大的金融行業股票一籌莫展,一盤散沙之下,公募基金無法形成合力去撬動金融行業的股價,而基金排名壓力的制約,促成公募基金打著所謂看好“新興”產業的幌子去惡炒創業板股票,這才是基金減持金融行業倉位的主因,但對此我不再做深入評述,在我《從QFII的操作理念看滬港通後A股市場演變格局發展趨勢》一文里,對此已有詳細評述。基金大幅減持權重股及主板股票,然後不約而同紮堆創業板上電子信息、醫藥、環保等所謂的“成長性”股,由此造成公募基金對主板的話語權逐漸降低,尤其是基金2013年的中報顯示,多數基金在金融、地產行業上已經“零配置”,基金緣何在行業配置上做出如此驚人之舉?主要是公募基金認為市場整體的系統性機會不大,尤其是主板市場難有大的投資機會,創業板公司大多符合“新興”產業類別,市值普遍較小,資金容易撬動,所以,公募基金在2013年下半年越趨紮堆湧入創業板各股上。
2013年第四季度,持續低迷的金融股繼續被公募基金唱衰,基金在金融行業上的倉位配比進一步下降到4.63%,這與滬深300指數中金融股的權重32.50%相比,倉位已經近乎零頭,並且公募基金十大重倉股里已經沒有銀行股一席之位,只有保險股——中國平安獨撐場面。而從公募基金的整體情況看,只有4.9%的股票型基金選擇了超配金融業,如大成創新成長、長城品牌優選、興全商業模式優選和博時主題行業等基金長期超配金融業各股,但近年來凈值表現一直不理想。
特別說明:本文沒寫完,但沒寫完我也不再寫了。$浦發銀行(SH600000)$
歐洲央行暗戰延續 魏德曼引領反QE陣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649
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有關“資產負債表的措辭調整的決定並非一致通過”的說法再次引起波瀾。據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報道,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和其他三位歐洲央行管委會成員反對德拉吉對資產負債表進一步擴張給出具體目標。
在周四的央行行長發布會上,德拉吉對於資產負債表擴大的措辭從預期(expected)調整為有意(intended),他同時強調這一變化並未得到管委會的一致認同。
11月徳拉吉曾表示,歐洲央行預計(expected)資產負債表將邁向2012年初的水平。2012年3月,歐洲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為2.96萬億歐元,現在為2.1萬億。這或意味著,歐洲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有8600億歐元的擴張空間。
而在有關於是否擴大刺激的問題上,徳拉吉當時強調央行管委會一致同意將毫不猶豫的采取措施——如有需要的話。這一基調被視為歐洲央行德國籍成員對於徳拉吉的支持,但是12月的最新措辭意味著央行內部分歧顯著。
《法蘭克福匯報》報道稱,一些支持QE的委員要求最快於1月22日就采取行動,此外,QE支持者也認為需要將資產負債表規模進一步擴大。不過周四德拉吉並未對具體QE時間表做出表態,他只是表示央行將在明年對現有的寬松措施進行評估。
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周五警告稱歐元區不應該直接照搬日本和英國的貨幣政策。魏德曼還表示,要求德國采取財政刺激是不明智的;極低的利率導致各國實施結構性改革的意願下降。
而據德國世界報獲得的信息,德拉吉面臨的來自歐洲央行內部的阻力比之前想象的要大。他已經不能依靠執委會的多數支持。
除了之前就對購債計劃持懷疑態度的Lautenschlager和Mersch,現在,法國人Coeure也對德拉吉的計劃表示反對。此前,歐洲央行內部也有不支持德拉吉的聲音,然而,德拉吉一直擁有多數支持。(歐洲央行執委會由6名官員組成)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熱戰可免 暗戰不息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5/05/blog-post_24.html
由1896年至2015年 DJIA 的對數圖(Log
Diagram)可見,美股過往百多年是以約5.26%的年複合增長並沿途中軸線螺旋向上推進。回顧二十世紀,其實已經發生了三次大戰,包括第一和第二次
世界大戰這兩場熱戰,和二戰後近三十年的美蘇冷戰。DJIA
在首半個世紀急升暴跌,是典型新興市場的特質。在1924年7月28日前,DJIA長期未能升穿100點。當天收101.09點後直升上1929年10月
10日超級大泡沫的頂部352.86點!也許這次泡沫是確定美國在一戰後將會取代大英帝國的世界首席超級強國地位的先兆。
1929年華爾街超級大泡沫爆破後,DJIA一口氣跌穿中軸線直插至超賣區的1934年7月28日的41.22點的底才反彈。1929年10月10
日的頂部352.86點和1934年7月28日的41.22點的底部成了百年DJIA對數圖的長期上線和下線,之後多年的對數圖均跑不出這兩條天險。二戰
成功後美國正式取代英國成為全球首席超級大國,美元亦取代英鎊成為環球流通貨幣。DJIA於1950年1月4日升穿200點關口開展了另一浪更長、更大和
更持久的牛市直至1972年12月7日1,033.26點後便長期在1,000點以下橫行。
踏入1970年代,已經高度工業化的歐美日已經愈來愈依賴石油,而剛巧美國石油產量亦已經見頂。中東戰爭和石油危機令經濟話語權轉入蘇聯和中東產油國,加上越戰失利,美蘇國力此消彼長,美債息率亦持續多年大升。整個1970年代DJIA也難以升穿1,000點大關。
God Bless
America!踏入1980年代,蘇聯產油見頂回落,兩伊戰爭令油價大跌,加上中國改革開放成為美國忠實的經濟傀儡。冷戰的終局是美國大獲全勝而鐵幕國
家在1990年代開始解體。美國國力上升,債息開始了漫長的下跌大週期。1982年10月11日DJIA升穿1,012.79點,之後企穩
1,000.00點後一直升至今天。值得留意是1990年開始,美國首次波斯灣戰爭大勝,之後DJIA升勢更急直至2007年次按風暴的頂。當今DJIA
牛市未止,如果把中軸線向上推連接1929年10月10日超級大泡沫的頂部352.86點,未來一年內 DJIA 的高位最牛可能只有25,000點。
今天習總的「一路一帶」,豈非筆者拙文『習總的大東亞共榮圈夢』
中所述「…共匪要繼續下一波的邪惡黃金三十年,必須要建立一個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經濟體系習總的「大東亞共榮圈夢」。透過人民幣不斷拓大在這「大東亞共榮
圈夢」流通,創造一個小美國式境外人民幣流通以支持中國發行人民幣國債以支持內需。但建立這個「大東亞共榮圈夢」有兩大前題,其一是共匪必須要有相稱的軍
力可劃地為王,其次才是拓大人民幣海外流通以直接在這「大東亞共榮圈夢」消費、收購資產和資源。這個共匪A貨小美國其實是照抄米帝的核彈、航母和美鈔環球
經濟循環三部曲。因此近年習總在軍事上鷹派的表現,和近年表面似乎失控的信貸增長乃至三中全會中容許農地抵押,根本上是有預謀地逐步實現美式鈔票環球循環
圈的部署…」!
近日南海爭端再起,索老所言非虛,皆因中美雙方因為生存空間令雙方經濟發展已經到了瓶頸。雖然中美軍事實力差距和經濟互相依頼令熱戰在各有核彈之下爆發機會不大,但一波又一波的中美暗戰,還是一沒完沒了!
房子、圈子、殺手遊戲 ——一起“疑似詐騙案”背後的人心暗戰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054

八棟高樓已建好,卻遲遲不能交付。許多購房者曾來此處探訪,並拍下這樣的照片。 (孫良滋/圖)
這套房子,對每個購房者來說都是一種經濟和心理負擔。
有的人已經不相信能入住,希望退錢;而大多數人還是想要房的,覺得“怎麽著房子也跑不了”。
有人堅決報案和維權,有人堅決相信公司,有人退群,還有人組成了反對挑頭維權者的群。
一處違規出售的北京公租房項目,把一群購房者的命運捆在了一起。
警方尚未定性,一切尚處於迷霧之中。所有的欲望與矛盾找不到出口,在他們彼此之間發酵、碰撞。為了房子,他們結成一個個圈子,像在玩一場看不到盡頭的殺手遊戲——里面可能有警察、法官、平民百姓,甚至還有開發商派來的“臥底”。
“面對高樓,我不知道里面是陰謀還是騙局,現在不知道該怎麽辦。”一位購房者對南方周末記者說,自己很痛苦,也很茫然。
“婚前有一套房,跟北京人戀愛也硬氣”
哈爾濱姑娘寧凝來北京6年,練就了一身搬家的本領,可以在半個小時之內打包、找車、拎包走人,“到哪都能睡”。
她已經累計搬過十次家,理由五花八門:房東漲價;房東做生意缺錢;二房東轉租給她,房東卻不同意……最無奈的一次是北京房產限購政策出臺,房東為了避稅打算賣房子。寧凝不願意搬,房東的回答讓她無語:“除非你買下來。”
三年前,她曾無限接近於這個夢想。盡管房子不在市內,而在市郊的通州區。但北京交夠五年社保才能購房的政策和高昂的房價,讓她不得不另尋他途。
在朋友介紹下,以不到7000元/平方米的價格,從通州區建築集團公司手里認購了一套只有五六十平米的在建房,地塊位於通州區範莊村,通州新城商務園內。當時,通州區類似地段的房價平均已近兩萬元,這價格不過是市價的三分之一。2012年6月4日即看房的第二天,她就一次性交了房屋的全款,約40萬元。
“我們是給內部員工建的拆遷安置房。”寧凝重複著當初從銷售嘴里要來的這句話。交錢後,她還上網查到了這處樓盤的根底,確實無誤:北京市發改委、北京市規劃委正式批準的公租房項目。雖然,北京市發改委的核準批複里有一條讓她心里沒底:“公共租賃住房只能用於租賃,不得出售”。
公租房不能銷售,通州區建築集團公司的銷售人員並未否認這條規定。
他們給出的解釋,被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多位購房者共同證實:範莊村這塊地屬於通建集團所有,雖然蓋的是公租房,但是有兩棟是專門向內部員工出售的拆遷安置房。公司將會跟業主們簽一份勞動合同,這樣,他們就算是公司的員工了,並不違反政策。
“項目是真的,有辦公室,也有工地,房子的確是一直在蓋。他們把這些法律的擦邊球都給你整好了。”寧凝說,之後公司確實和她簽訂了一份勞動合同,但她還沒看清就被收走了。
這次購房並未簽訂通用的購房合同書,而是簽了一份《拆遷定向安置內部認購書》。認購書里承諾,在入住5年後,可以為業主們辦理保障房的產權證,“如因保障房資格申請原因無法辦理所認購房屋的產權證,甲方將與乙方就所住房屋簽訂長期租賃合同”。
但是2014年3月,購房者們紛紛接到通知——房子可以辦大產權,但還需要再繳納土地出讓金、產權變更費、補交房款等款項十幾萬元,並承諾年底交房。
但現實卻是,兩年交房的期限已經過去,眼看已經超期一年,工地上的樓房早已封頂,通建集團卻遲遲不交房,給出“安裝門窗”“通煤氣管道”等理由,業主們也只得一天天等待。
“他給你編織一個夢想,然後你覺得這個能實現,就在眼前;但就是海市蜃樓。有人來戳破你這個夢想的時候你就疼。”說著,寧凝比劃了一個戳的姿勢。
她曾偷偷潛入工地,爬到自己的樓層拍照,幻想著小戶型裝修的風格。她打算把兩居室的一間房用來做衣帽間,另一間作為臥室。她更傾向於宜家的風格,簡單而溫馨。
和北京男友打算結婚的她,覺得婚前有一套房比較有安全感,跟北京人戀愛也硬氣。“你有房子,別人就不覺得你圖他的;我進可攻退可守。爸媽來住我自己的房子,也硬氣。”

由於債務糾紛,通建集團搬出了辦公樓,目前在範莊村這個公租房項目部辦公。 (孫良滋/圖)
“我就算人房兩空,也要讓他們這幫騙子難受難受。”
寧凝高挑的個頭,長發淩亂,素顏,戴著棒球帽,情緒極其低落。兩個月前她已經辭職。“維權不就得抓緊時間嗎,不然維它幹嗎?”
這兩個月的“維權”經歷,能跑的地方她都跑了。通州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告訴她,她跟通建集團簽的合同並不符合法律規定。按照規定,應當使用統一制式合同。通州區公共租賃住房管理中心則對她明確表示:範莊公租房項目的房子都屬於公租房,不能買賣。
通州區公共租賃住房管理中心主任邱磊明確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目前掌握的證據,顯示通建集團涉嫌詐騙。“很有可能當時企業有這塊地,想蓋公租房但沒有錢蓋。它想集資,但是集資完了,把樓蓋起來了,現在它當初答允老百姓的條件無法實現,因為它也知道,如果它一旦真的按照合同履行的話,不光法律要制裁它,其他部門都要對它進行制裁。”
早在去年,邱磊和通州區住建委等相關部門就聽到通建集團正在出售公租房的消息,約談了通建集團,約談內容主要是告知其範莊公租房的性質,警告其不可私自出售。
“問過他們有沒有這種違規出售的情況,他們保證沒有。這個項目我們是不回購的。”邱磊說,“不論是企業自持還是政府持有,入住公租房只有一個途徑,即面對社會公開搖號。區別僅僅在於,所收租金是直接歸企業所有的。”
在範莊公租房項目的施工現場,南方周末記者看到:工地上林立了8棟高層,七高一矮。項目最大的施工方江蘇南通三建的一位負責人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今年肯定是不能交房了,天氣冷了不能施工,可能外網還會再繼續施工。”
這位負責人說,矮的那棟是老年公寓,其他的是公租房。通建集團本來計劃是還要建兩棟的,因缺資金未蓋成。但,這些是不是就是打算賣給這些業主的房子,不得而知。
通建集團這家成立於1990年的北京本地企業其實已經悄然轉變了性質,法定代表人如今是1970年出生的安徽人賈永革,實際操盤者是他的哥哥賈利。但改制工作遠未完成,至今,它的註冊信息仍然是“全民所有制企業”。
在北京市工商局建立的“企業信用信息網”上,通建集團累計擁有27條不良司法信息,無一例外全部是拖欠款項。從幾千元的員工工資款,到幾萬元的建築材料費、燈具費、水泥款,到幾百萬元的工程款,時間跨度由2006年到2014年。看得出有些是陳年債務。每一條信息都有這樣的敘述:“被執行人的履行情況:全部未履行”。
2015年8月17日上午,北京市一中法並案審理了三起與通建集團有關的民間借貸糾紛案件。這三起案件,其中兩起的模式都一模一樣,指控它與賈利、賈永革兄弟“借款期滿後,本息分文未還,而且承諾的用於保障債權的房屋也不交付給抵債。(債權人)催還債務未果,故訴至法院”。這兩起案件的債務數字累計近八千萬元,借款日期均為2015年1月23日。
有關通州住建欠下巨額債務的風聲讓寧凝心驚,越發覺得自己的房子和錢命運未蔔。她去派出所報了案,舉報通建集團涉嫌詐騙。“我就算人房兩空,也要讓他們這幫騙子難受難受。”
同時,她開始聯系其他業主,最終獲取了這樣一個數字:累計涉及銷售房產455套。但這一數據尚無法核實。由於有的購房者不止購房一套,彼此的購房價格也不一樣,這455套房具體涉及多少家庭、多少金額,也不得而知。
看不到答案的殺手遊戲
購房者們溝通的平臺,主要在網上。盡管大家境遇類似,但態度截然不同。
並不是所有人都和寧凝同一戰線,而是形成了一個個圈子。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很早以前有很多人都想維權,但是都不願意當帶頭人,“就等著坐著吃現成的,過一陣還跟你聯系,問問你咋樣了。”
她想組織一些購房者私下里見面商量報案的事情,微信群里卻有人義正詞嚴地說,“你們可別去參加,參加完了,這個房子可就沒你的了。”
後來這個人退群了。寧凝懷疑這個人的身份,“大家意見不統一可以商量,要真是業主,退群不是瘋了嗎?”
那次聚會也就此告吹。但寧凝還是又組織了幾次見面會。有人情緒十分激動,堅決支持維權和報案。
另一位購房者劉清覺得,自己被卷入這場“爾虞我詐”的紛爭中很不爽。“開會幹什麽?開什麽會?地下黨?我覺得開會就不光明。”
劉清很不理解寧凝。“她們去報案,說公司有問題,房子是公租房,那真要追查出來是這樣,那我們的房子不就不合法了嗎,不就拿不到房子了嗎?”
她不希望開發商有問題。按照她的思路,直接去找開發商就夠了,為什麽要指責政府失察,或者公司的房源不合法呢?“開發商好好把房給我交了,問責政府有什麽用。”
她對南方周末記者表態:自己一直堅信,通建集團是能交房的。她不知道寧凝有什麽目的,“我覺得她背後有人。”
與此同時,寧凝接到了通建集團的電話,先是好言撫慰,後來又表示要給她退房。她心里明白:這是群里有人向公司“出賣”了她。
在群里,有業主冷冷地發言:“要提防有人渾水摸魚。”“開發商反悔了,所以挑撥我們退房,然後好再高價賣給別人。”
讓寧凝“賊無奈”的是,有一次,她想加入業主們的一個QQ群,對方在得知她是寧凝後,立馬把她踢了出去。甚至有人單獨組成了一個反對她的小群。群主勸大家跟著他走,“相信公司”。一位購房者王敏被發現也和寧凝一樣去報過案之後,就被踢出了群。
王敏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其實她對寧凝也是將信將疑,像是在玩一場永遠看不到答案的殺手遊戲。“得根據群里每個人說的話猜他是站在哪一邊的。”比如,有的人堅持“房子沒問題”,對通建集團表忠心的態勢十分強烈。這樣的人就會引起她的懷疑:是不是公司派來臥底的奸細?
2015年9月21日,《北京晚報》刊登了對這起公租房涉嫌違規買賣甚至詐騙的報道,十幾位業主當天來到通建集團要說法,其中包括一些原本還糾結的人。他們如今成了一個圈子。
有的人已經不相信能入住,希望退錢;有的就是來打聽情況,也認為報道是好事,“見光了,我們的事情就辦得快了,是生是死有個日期了”。而大多數人還是想要房的,覺得“怎麽著房子也跑不了”。
三年過去,北京的房價猛漲不說,通州更成為北京市未來的行政副中心,房子甚至不能隨便買賣了。
通建集團開了一上午會。下午一點左右,一位名叫梁霞的女工作人員終於現身。她告訴購房者們,報道出來了,他們要去“運作運作”,過兩個月給信兒;同時,也讓購房者們“不要參與到媒體那一邊”。
它貼出了一份書面回應:我項目小區主體施工已完成,房屋至今未能竣工驗收系商務園大市政不完善,導致本項目小區內小市政無法對接。現因媒體介入,可能對工程竣工驗收造成一定影響。
這處房子現在對每個購房者來說都是一種經濟和心理負擔。而在當初,並不是一般的人都能得到買房的信息。
大部分購房者的電話是不接聽的,尤其是一個人買多套房的那種。有些人聽到是記者後就謝絕了采訪。有些人直接對記者說:警方什麽時候以詐騙立案,我們立刻接受采訪。但現在,對不起了。
就連帶頭維權、報案的寧凝本人,對自己如何拿到購房資格的敘述,以及怎樣拿到這麽多業主的聯系方式,也是一語帶過,語焉不詳。
“我只是為自己,不可能給所有人都要來房子。”她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會哭會鬧的孩子有奶吃,我就不相信他們能住進去我住不進去。現在只要有人敢往里住,沒事,那我就敢進去。”她提高了嗓音。
為了“維權”,不久前她還特地去找了個算命先生。“大師告訴我,今年這事肯定能成功。”
(應受訪者要求,寧凝、王敏、劉清均為化名)
移動支付暗戰開啟:蘋果三星這次誰會領先?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28/153497.shtml
導讀 : 對於三星來說,移動支付是培育用戶粘性與忠誠度的一張牌,三星是否有可能從這個點突破,並與蘋果在未來的競爭中扳回一局,我們拭目以待。
近日,Samsung Pay與Apple Pay都與銀聯達成支付合作。這對手機市場較量已久的宿命冤家又開始了在支付領域的一場比拼。上線晚了Apple Pay將近一年的Samsung Pay反而來勢洶洶,個中原因是Samsung Pay不僅有Apple Pay使用的NFC(近場通信),還獨家擁有MST(磁信號安全傳輸)技術。
何為MST?簡單來說就是用所有POS機都具備的磁條卡讀寫頭來接受標記(Tokenization)化了的交易信號,由於這樣的磁條卡讀寫頭普遍存在於所有的POS機中,三星的移動支付應用因而適用於所有的POS機。這對商戶而言,代表著POS機只要能夠刷普通的磁條銀行卡即可,無需任何改造,就能夠支持Samsung Pay服務;對於用戶而言,這意味著用戶不必再小心分辨商戶的POS是否支持NFC或閃付。
Samsung Pay的MST技術給它提供了更廣泛的零售商店覆蓋面,因為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市場,都還有很多商店沒有NFC POS機(在中國擁有NFC功能的POS機僅占三分之一),而Samsung Pay同時支持NFC和MST的移動支付系統,讓用戶可以在所有可以使用銀行卡的POS機上都能夠使用Samsung Pay。
在中國,據央行《2015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數據顯示,全國有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聯網特約商戶達1370.70萬戶,聯網POS機1794.60萬臺,而Samsung Pay的創新技術可以支持絕大部分這些深入全國各地的POS機,使線下移動支付的廣泛性大大超過競爭對手。
三星電子在蘋果谷歌的主場——美國市場迅速推進,這讓蘋果頗為尷尬。因為蘋果去年推出的Apple Pay讓2014年成為美國移動支付的元年,但一年過後蘋果的表現似乎不溫不火。蘋果的推進速度不如預期,與線下NFC終端推進乏力相關,但這恰恰給三星支付切入美國市場提供了機會與市場空間。Samsung Pay在美國推出四周之後,華爾街日報稱:“Samsung Pay在無法使用Apple Pay的地方也可使用”,這似乎在間接說明,Samsung Pay落地推動的速度與潛質可能要超越 Apple Pay。數據顯示,在美國有四分之三的Samsung Pay交易是通過MST進行。
此外,移動支付的安全性也是用戶關註的重要方面。在底層技術原理上,三星支付與Apple pay的原理差不多。雙方都采用了指紋驗證,透過生物特征識別技術,確保用戶是親自進行支付操作。用戶使用這兩種移動支付服務時,每筆交易都會自動生成一個獨一無二的動態標記(Dynamic Token),動態標記是一次性的,而且只有透過支付網絡與手機的相互確認,才能夠在銀聯的服務器上還原為原始卡號,向後方的發卡銀行請求認證。所以即便黑客可以複制token,它還是無法再次使用。這種雙重認證機制保證了用戶資金安全。
另一方面是易用性,根據三星支付的演示,使用Samsung Pay只需要由手機的Home鍵上滑屏幕—無論是睡眠狀態的黑屏、點亮屏幕後的鎖屏,或是一般的主屏,銀行卡片就會浮現在屏幕上,接著,用戶可以橫向滑動選擇交易想使用的銀行卡,最後,用戶即可掃描指紋並開始向POS機發射信號。簡單的三步,幾秒鐘即可完成,比起傳統的錢包、卡包更加方便。蘋果向來以用戶體驗著稱,但是在Apple Pay上,我們還沒有看見特別突出的地方,用戶需要先持手機向POS機靠近,由POS機的NFC信號喚起Apple Pay的支付模式,然後驗證指紋後再次靠近POS機,完成支付;雖然也算是相當便捷,它對NFC POS的依賴總讓人在使用上多了一些限制與不確定性。
目前來看,在中國和其他大多數國家,NFC的生態環境一直沒有建立起來,蘋果支付進軍中國,囿於支持NFC的POS機數量有限,必須對商戶的大量POS機進行改造,而這牽涉到巨大的鋪設成本,必然對利益回報有所期待,這對Apple Pay線下推廣造成了難度。但是,Samsung Pay則對MST和NFC進行了結合,也就是說,Samsung Pay為商家節省了改造POS機的巨大成本,想象空間更大,在線下商業化合作的推動方面顯然阻力更小。
三星能否創造一個全新的商業生態系統,還要看三星未來在移動支付推進上的執行力度,對於三星來說,移動支付是培育用戶粘性與忠誠度的一張牌,三星是否有可能從這個點突破,並與蘋果在未來的競爭中扳回一局,我們拭目以待。
版權聲明:
本文系作者投稿,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ofo接入滴滴,共享單車背後的流量入口暗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28/162879.shtml
ofo接入滴滴,共享單車背後的流量入口暗戰
二說
本文由二說(微信ID:chongershuo)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蟲二。
ofo與摩拜生日的相愛相殺余波未平,新一輪的暗戰就升級了,ofo拿到螞蟻金服戰略投資後,馬不停蹄地上線了滴滴的流量入口,與微信導流的摩拜一較短長。
這意味著共享單車進入平臺化時代
從流量和聚客能力來說,共享單車已經發展為打車、外賣之後的另一個千萬級訂單行業,無樁模式迅速催熟了消費體驗,而中國手機支付比例超過70%也讓共享單車去年的用戶規模越過2000萬門檻,但百尺竿頭再進一步還需要突破三大瓶頸:
首先是城市及區域壁壘。
共享單車現在是兩線作戰,一二線城市的熱點商圈和交通場站周邊全被五顏色六色的單車們攻占,市場已於過度競爭和飽和化征兆,雖然方便了用戶,高峰時段流轉效率也很高,但存量用戶的活躍度提升已近極限,增量市場還要靠快速擴張的拉動。
所以ofo和摩拜都加快了城市覆蓋,業務逐級下沈到桂林、遵義這樣的三四線城市,ofo的開業城市達到70個,摩拜也有50多個,經濟活躍區域的基本覆蓋已經完成。

下一輪的競爭將從平行擴張轉向對用戶的高頻次深度觸達。
另一方面,在過熱資本的驅動下,赤橙黃綠青藍紫式的競爭也越發慘烈。
ofo和摩拜都完成了多輪融資,後起的小鳴單車、騎唄單車、哈羅單車、永安行、優拜單車也都完成了初始融資,同質化競爭就要求更豐富的手段來維系產品熱度。

消費場景入口轉向多元化
經過ofo、摩拜和其他初創公司密集而高頻率的市場教育,共享單車的產品場景和體驗逐漸固化,消費定勢初步形成,但品牌成熟度和用戶忠誠度仍然不足,表現為替代競品多,用戶選擇成本不高,這就推動了ofo和摩拜從肉搏迅速進入平臺化時代。
首先發招的是摩拜。

今年2月,摩拜和微信團隊聯合開發了小程序,完成跨平臺對接,對微信來說,摩拜的掃碼取車發揮了別人很難替代的示範效應,到3月合作再次升級,摩拜取代滴滴在微信錢包獲得第三方服務的頂級入口支持。
小程序推薦成為摩拜維持產品熱度和活躍度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在非高峰的空閑時間形成社交流量築底支持。然而微信九宮格卻意外地沒有想象中倒流能力強,完全比不上當時對滴滴的意義。
ofo加入滴滴平臺則可以視為對此的強力反擊。
從發布的消息看,ofo是深度嵌入滴滴平臺的,雙方在賬號關聯、押金、支付、服務等多個重要流程上已經打通,這說明雙方在用戶體驗層面是極為慎重的。滴滴出行App的新版本發布後,ofo將作為擁有與滴滴現有主營業務相同的一級入口,滴滴出行APP可以獲取車鎖密碼,完成費用支付,新用戶則可以直接在滴滴完成註冊,首次在滴滴出行App內使用ofo的用戶,可在滴滴出行App內完成註冊,不影響在ofo App的使用。
至於押金,ofo設計了跨平臺的安全機制,即用戶繳納的押金會即時轉到銀行托管的對應帳戶,發起退款時按網絡支付的慣例原路退還。
但合作的鎩手鐧還是與滴滴公交的深度整合。與摩拜的社交化思路不同,ofo的著眼點是接駁滴滴公交之後帶給產品的額外收益。
滴滴公交是從滴滴巴士升級而來,在通勤班車產品的基礎上加入了公交線路和換乘查詢,因為有各地公交的官方合作加之拿到了公交WIFI的LBS數據,滴滴機器學習應用ETA(預估任意起終點所需的行駛時間)技術,就能夠結合實時路況對車輛到站時間進行預估,據說可達到95%的準確率。
但滴滴公交如果只限於對用戶出行提供輔助決策,那它的商業價值也十分有限。ofo的接入為滴滴解決了最後3公里的產品短板,放大並延伸了產品的價值屬性。
滴滴通過在算法模型中加入ofo的行駛路線,就能用人工智能規劃騎行和公交的最佳接駁方案,用戶輸入起終點和出發時間,系統就能規劃出多種出行方案。
對ofo來說,接入滴滴不是摩拜式的單純社交流量背書,另有剛需出行需求整合的深意,這種基於產品層面的互利互惠,意味著ofo與滴滴的綁定更加緊密,不但會催生新出行平臺的誕生,還可能改變目前共享單車的生態。

大出行平臺的控制與反控制
滴滴之前已經有產品線相對完整的平臺,但在新政之後專車、快車的體量都有一定收縮,且由於補貼減少,自去年10月以來用戶滲透率和活躍度都呈下降趨勢,接入ofo補強了短途需求的最後短板,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些損失。
對ofo來說,只要滴滴平臺奉行排他原則不接入競品,合作就是雙贏,在短途業務上也可以搶到滴滴產品線所不能滿足的外溢需求。
滴滴與ofo在產品層面的深度綁定有可能會側重出行平臺的終極形態。
摩拜的反應自然強烈,據說摩拜已經與首汽約車進行了初步接觸,試圖在平臺上嵌入網約車服務加以反制,後續也可能會接入其他網約車平臺。
這一輪需求整合的結果必然引發複雜的縱橫捭闔,滴滴和ofo的合縱與摩拜籌劃的連橫,很可能將原來黃橙之間的戰術搏奕發展成大出行平臺的戰略決戰。
只是這一次,ofo攜手滴滴跑在了前面。
[本文由二說(微信ID:chongershuo)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蟲二。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ofo
滴滴
共享單車
流量
贊(...)
分享到:
美日中韓暗戰,押上百年大計的富士康能否將東芝閃存收入囊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28/162874.shtml
美日中韓暗戰,押上百年大計的富士康能否將東芝閃存收入囊中?
歪思妙想
由代加工到鞏固市場地位再到業務轉型,依舊是富士康未來的主要走向,而現在東芝很有可能會成為起點。
本文由歪思妙想(微信ID:neihangaoxiao)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歪道道。
競購東芝,應該算得上是今年最熱鬧非凡的一場並購案,美日中韓明爭暗鬥、競相追逐,如今政府施壓、蘋果介入更使得四大勢力之間的對抗變得難以預料,而最終東芝究竟能被誰收為己用,也成了最大的疑問。
在最後的角逐中,富士康當屬最大爭議的一方,美日政府的阻撓也來自於此,這也是另外三方在富士康高昂競價之下謀取勝算的主要機會。不過富士康既有收購夏普的先例,而且近日更是不斷拉攏新人入局,這都印證了對東芝閃存業務的全力以赴,所以如果能排除政府的憂慮,對於一個因虧損而賣身的公司來說,富士康270億美元的誘惑對東芝來講足夠有吸引力。
可是富士康慣用的高溢價戰略還能在這次收購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嗎?而且近日西部數據公司與美國基金KKR、日本產業革新機構、日本政策投資銀行或將攜手,其所建立的美日聯合財團會是富士康的最強對手嗎?而東芝對富士康來講究竟有什麽戰略意義?這些因素都將影響競購結果。

富士康勝算很大,最大對手將是美日聯合體
其實阻礙富士康並購東芝的因素,總結起來就兩個:美日政府和其他競爭對手,前者畏懼於核心技術的流失,後者還有機會加價,他們對東芝的第一次報價可能和富士康差距較大,可是接下來的報價並不是沒有較大提升的可能性。更為關鍵的是這兩者某種程度上是同一戰線。
據知情人士稱,日本政府的一些反對官員正施壓要求一家日本公司或一個美日聯合財團贏得競購,多家日本企業也表示有興趣,加入美國基金KKR與日本產業革新機構的聯盟,這一消息恰好順應了政府的要求。一旦有了KKR的支持,這個所謂的美日聯合財團既會擁有兩國政府的支持,又會有充足的資金進行與富士康的比拼。
而今天更是傳出消息,由半官方基金產業革新機構、日本政策投資銀行及美國投資基金等組成的“日美聯合體”計劃斥資1.8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115億元)參與競購。共同投資東芝半導體工廠的美國硬盤巨頭西部數據(WD)也在考慮與其聯手,但因受《反壟斷法》的制約,即使其一同加入到聯合體中,預計“仍然只能是少數股東”。
西數和東芝之間還有合同限制,西數曾稱,雙方簽署的合資公司合同禁止一方在沒有獲得另外一方同意的情況下出售合資公司股份,雖然東芝並不認可該種說法,不過也是有了法律層面的一個助力。由此可見,這個美日聯合財團有可能是富士康最大的競爭對手。
那富士康的競購優勢在哪呢?首先,富士康在處理官方強制幹涉的問題上,頗有經驗。當年收購夏普時,日本政府也是出於相同的顧慮對富士康百般阻撓,而富士康也是在高價優勢的基礎上,通過種種嘗試和協調最大程度地消除政府對技術流失的擔憂,才由此打敗了三星、日本產業革新機構等競爭選手,拿下了夏普。所以抵消美日政府的阻力並不是沒有可行之道。
從富士康近來的頻頻動作可以看出,它已經在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一方面,接連拉攏美日勢力共同參加競購,解除日本對中國資本過度滲入的疑慮。據消息稱,夏普已經加入鴻海陣營,這一聯合競購方案也計劃將亞馬遜和戴爾納入競購者之列,其中鴻海出資20%,夏普出資比重約10%,其余部分由日本和美國公司承擔。一旦這項競購方案按計劃順利進行,將會獲得和西數的美日聯合財團正面競爭的新力量,而美日資本加入也符合官方的要求,更能有效減小阻力。
另一方面,相比當時收購夏普,東芝出售的僅僅是獨立公司20%的股份,並不具有決策權和投票權。而夏普被收購後依然保持獨立運營,這已說明富士康的競購承諾具有極大的信譽,現在針對東芝,郭臺銘稱如果把東芝交給富士康,富士康會協助他們經營,甚至東芝可以把核心技術留在日本。照此來講,富士康的方案無疑是最有誠意的。
其次競價依然是富士康最具優勢的一面,甚至也可以說是東芝最看重的因素。東芝首席執行長在今年3月明確表示,挑選芯片業務買家的首要考慮因素是出價,其次是快速完成交易的能力,甚至提及政府壓力,他表示盡管知道日本政府希望東芝公司在出售業務顧及國家安全問題,但東芝公司仍將優先考慮前兩個因素。不得不說這對富士康來講,是成功競購的關鍵因素,畢竟政府的牽制是間接的,最後做決斷的還是東芝本身。
截至5月中旬第二次報價結束,還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影響最終結果,不過富士康在競購東芝的信心上還表現得很充足,它也極有可能進入最後的對決。
高溢價並購夏普和東芝,究竟值不值?

分析師對東芝計算機芯片業務的合理估值在1.5-2萬億日元之間,而富士康的報價直接超出估值50%,也超越了當前所有意向企業的最高報價,雖然這是富士康的一貫並購手法,可如此高額最後換來的是一個完全沒有控制權、又有可能得不到核心技術的公司股份,這場交易對富士康來說真的物有所值嗎?畢竟夏普對富士康的投入現在也沒看到太多的實際效用,其價值還難有定論。
不過與當年的夏普不同,東芝的閃存業務更多的是憑借在市場中的硬實力吸引競購者的青睞。在NAND閃存芯片市場,三星的全球份額接近40%,其次為東芝以及西部數據,分別擁有約19%以及16%的市場占比。而縱觀除了富士康之外的其他競爭者,可以發現都屬於半導體公司,也就是說一旦獲得東芝的閃存業務將會影響他們在市場中的地位,尤其是西部數據,融合了東芝將一躍成為可以比肩三星的公司,毫無疑問這是個巨大的誘惑。從這點來看,反而是沒有閃存業務的富士康,給出了最高競價,那麽它迫不及待拿下東芝的舉動除了開拓閃存業務,又有什麽深刻的考慮呢?而這種考慮又是否能轉化為現實價值呢?
其一,近來富士康正在不遺余力地重啟夏普的品牌,無論是智能手機還是液晶電視,都要依賴閃存業務,尤其是後者,需要儲存海量的8k影像數據,這是富士康競購東芝的最直接緣由。不過如果競購成功,富士康推出夏普或東芝的自有品牌,還存在大量的阻礙,比如夏普在國內電視產業的地位已不複從前,目前著重實施的性價比策略與之前的定位大相徑庭,能否在國內市場爭得一席之地還是個問題。
其二,並購夏普或是競購東芝,都有一個相同的目的,就是增加應對蘋果的話語權。夏普被稱之為液晶顯示之父,自然也處於蘋果顯示器供應鏈之上,富士康通過並購夏普,從而上升為蘋果產品供應鏈的一環。現在東芝閃存業務顯然比夏普更具影響力,這點從蘋果親自參與競購就可以看出,而且東芝閃存廣泛應用於蘋果的硬件產品,一旦富士康競購成功,會進入蘋果供應鏈的上遊,從而進一步增加與蘋果對話的分量,這是一個單純的代工企業所不能做到的。
其三,東芝閃存業務非但不像並購前就已陷於虧損的夏普,反而是其母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富士康之所以敢花大價錢押註,就是看中了閃存的高利潤以及其以後的發展前景。從東芝的財報來看,在上一財年5.67萬億日元的營收中,約25%來自閃存芯片業務部門,而眾所周知富士康的盈利很大一部分來自蘋果的代加工業務,其利潤比閃存芯片這種上遊供應鏈的利潤要低很多,所以競購東芝閃存成功與否將關系到富士康未來發展的根基。
總之,如果說並購夏普是為了其液晶屏的專利和技術積累,而收益實難顧忌,那麽競購東芝所得到的都將是實實在在的利益,所以以超出50%的競價來增加勝算,對富士康來講是一場價值對等的交易。
共棲關系中相對弱勢,擺脫依賴是富士康的大勢所趨

生物學領域中,動物之間存在兩種常見的關系:共生關系和共棲關系,前者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後者生活在對雙方都有利的環境,分離後也能獨立生存,在商業社會中同樣普遍存在類似的關系,甚至簡單來講,相互合作就是一種共棲關系,而平臺和商家更容易形成共生關系。而在商業的共棲關系中,卻必然會有強勢的一方和相對弱勢的一方。
富士康和蘋果的雙方關系雖然相互依賴,但由於蘋果是處在這段關系的優勢地位,富士康對蘋果的影響顯然比蘋果對富士康的影響要小,所以即使分離,又或者蘋果把生產線搬回美國,蘋果可能短期內會承擔巨額成本,但獨立生存沒有問題,而富士康將會遭受重大打擊。這也是近來富士康不惜以重金收購公司的原因所在。
從富士康和蘋果近幾年的動作可以看出,雙方都在盡力減小對這段關系的依賴。蘋果很早就通過與和碩合作,降低電子產品對富士康的訂單,而新投入的印度市場,蘋果再次拋棄富士康,選擇了臺灣的緯創資通進行代工,這直接導致富士康從90%的蘋果手機代工占有量減少為2/3左右。
而另一方面,富士康除了並購夏普和正在進行的東芝閃存,還逐漸開拓業務多元化,如開發機器人、芯片封裝以及在國內的投資,可是這些業務要想穩固富士康的市場地位,還面臨著各自的困難。從這個角度來講,富士康的危機不僅來自蘋果硬件產品銷量下降的影響,更在於蘋果有意防止富士康的潛在威脅,這將是富士康要長期面對的壓力。
而且富士康在與蘋果的制衡較量中,還有一個難以觸碰的底線,就是在不斷推出自有品牌的同時,要盡量不惹惱蘋果這個長期客戶,也就是說,不能和蘋果的業務產生沖突。宏碁和華碩就曾面臨類似的挑戰,最終這兩家公司為避免與客戶發生沖突而對業務進行了分拆,而現在富士康重新推出夏普的手機品牌,盡管可能難成氣候,可是也算是蘋果手機的潛在對手,所以富士康在經營夏普業務時也顯得小心翼翼。總而言之,對於這種相互依賴的關系,弱勢一方所面臨的困境要比想象的多。
其實,富士康和蘋果的特殊關系也廣泛存在於互聯網經濟中,最明顯的就是電商和快遞,甚至快遞對電商的依賴比富士康的更為深度,畢竟很多民營快遞本身就是電商產業的衍生品。所以一旦電商企業做物流,即使比不上專業化程度更高的物流企業,無異於也會成為單純物流公司的最大威脅。而且物流公司轉型難度更大、可開拓的商業範圍又太小,到現在為止,所謂的綜合物流企業也沒有一個準確的界定,因此更需要民營物流公司花費大量資源和精力多方探索、早作打算。
總之,對業務相互依賴的公司來講,共贏只是短暫的表象,尤其是處於附屬地位的一方,弱小有被拋棄的可能,強大有被制衡的必要,這將極大地限制企業未來的成長空間,甚至往範圍大了說,單純依靠一項業務做大的公司,有可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壟斷者,卻難以成為真正的巨頭。不過不管是富士康還是其他處境相似的公司,已經積攢的實力不容置疑,這會是其擺脫限制、開拓新市場的資本。
商業關系以利益為基礎,兔死狗烹、落井下石也是常態,可富士康和蘋果之間相互需求的聯系反而使得其更為穩固。而且蘋果堅定地認為,公司活到2075年依舊可以統治科技世界,而郭臺銘創建富士康之初,就確立了百年企業的宏願,假如所願成真,富士康和蘋果或許依然逃脫不了相愛相殺、相近相背的關系。
不過,由代加工到鞏固市場地位再到業務轉型,依舊是富士康未來的主要走向,而現在東芝很有可能會成為起點。
[本文由歪思妙想(微信ID:neihangaoxiao)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歪道道。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富士康
東芝
並購
贊(...)
分享到:
一線房企“暗戰”升級:比拼用戶價值挖掘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4-28/1099709.html
每經實習記者 舒曼
4月26日,保利地產從廣州大本營突然揮師“北進”,在北京高調發布公司品牌戰略,宣布2017年Poly Plus(保利+),升級工程正式啟動。
從2015年首次提出“5P”戰略,到如今保利地產強調Poly Plus,在當前中小型房企日益重視品牌標識所帶來的高溢價之際,一線房企大鱷更是馬虎不得。
但品牌帶來的高溢價此前並未引起品牌房企的重視。去年,萬科、恒大與碧桂園集體銷售金額突破3000億元,將看似接近行業天花板的“不可能”變成了“很可能”,銷售金額超1000億元房企擴容至12家。
今年一季度,上述房企三強又首破“千億”。從房企“千億預備班”來看,如旭輝、新城等巨頭激情不減,拿地不手軟。規模化擴張,成為房企的主流趨勢。地產大象規模競賽之余,更多中小房企將面臨被整合的命運。
雖然萬科、恒大、保利等地產大鱷仍在“暗戰”規模,但保利集團發展研究院、品牌管理中心總經理張亮直言,未來地產“後千億時代”將不再是規模之爭,更多是聚焦在用戶價值的深度挖掘與體驗上。
過去一年,保利地產用大數據分析和研究了涵蓋投資高手、家政女王、外資高管等5種類型人群的12位生活家,試圖從其朋友圈、興趣愛好等研究如何把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最終結論是,這類人群比較註重私密性,希望能與家人一起共處,追求現代化品質生活,註重藝術和文化的培養。
景瑞地產杭州公司總經理耿俊峰說,“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城市集中度越來越高,我們購房用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呼籲所有的房產同仁能夠愛惜我們的行業,敬畏我們的用戶,用心經營我們的產品和品牌。”
由中國房地產業協會等機構發布的2016年房企品牌價值測評50強榜單顯示,排在第一的是中海地產,品牌價值519億元;第二為恒大地產,品牌價值392.62億元,第三為萬科,品牌價值382.53億元;第四為保利地產,品牌價值接近300億元,品牌價值前50強門檻為46.52億元。
耿俊峰表示,在這個信息發達的時代,客戶的反饋一定是最重要的,真正能夠打造出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才是品牌核心競爭力。
京東阿里血拼:內容電商的暗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0618/163663.shtml
京東阿里血拼:內容電商的暗戰
曉楓說
從內容到電商,從電商到內容,各路玩家幾乎是步調一致的走上了內容電商的交叉口。
在今日頭條移動端後臺,京東特賣這個頻道略顯紮眼,雖然從沒點進去過;而在搜狐號的後臺,插入商品這一選項早已存在了兩年之久;周四收到鳳凰網的短信通知,恭喜您獲得商品功能內側權限。按理應該是清高、純凈的資訊、內容巨頭們,毫不避諱對電商的凱窺之感,更不用說那些原本就打著內容旗號卻做著電商導購生意的小紅書、什麽值得買們了。

與此同時,以賣貨起家的阿里、京東早已在內容這條路上走到了珠穆朗瑪峰的高度,無論是淘寶達人還是京東號這種內生的內容導購生態,還是在618的血拼中祭出創意內容、短視頻、直播等你能想到的所有手段。
從內容到電商,從電商到內容,各路玩家幾乎是步調一致的走上了內容電商的交叉口。這是一個什麽樣的叉路口?為什麽他們要走到這里?未來又會往哪里去?
眾生相:進攻者和防守者交鋒,逃離或者適應
內容電商本質上還是電商,在這個語境里,我們可以將阿里、京東這樣的電商巨頭定義為防守者,將其他垂直類電商定義為進攻者和掠奪者。
戰爭是進攻者先挑起的。從早前的小紅書、蘑菇街等與電商生態緊密相關的內容分享、導購平臺開始,用戶和流量開始被分流,並且慢慢的真把自己做成了粘性強大的電商平臺,這對淘寶這樣的流量平臺構成了第一次威脅。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爆發和內容創業的興起,移動資訊平臺以及依附於這些平臺的萬千自媒體,開始由單純的內容運營染指電商運營,資訊平臺強大的流量吸附力,頭部自媒體如同道大叔、年糕媽媽等的強大縱深度,對電商巨頭們發起了第二波進攻。而移動直播和短視頻時代的來臨,無論是YY、映客、鬥魚這些平臺方,還是在平臺上成長起來的網紅大咖們,依靠與年輕受眾的強交互性和號召力,毫不客氣地對電商巨頭發起了第三次進攻。
防守者不斷面臨著地盤被侵占、流量被擠壓的局面,並且一次比一次劇烈,反擊在所難免,這兩年阿里、京東等巨頭的改變之巨和適應之快有目共睹。坦白講,時至今日,電商生態里的流量和註意力優勢依然掌控在這些巨頭手里,“黑洞效應”甚至有加劇的趨勢,國內獨立內容電商平臺同樣也對巨頭存在依賴性。

不過,在這場進攻者和防守者的交鋒中,最痛苦的恐怕是那些幾乎淪為平臺附庸的小微商家了。
“現在生意好差,變化太快,有點不適應。”一位做蜂蜜生意的淘寶店主徐先生對筆者說。蜂蜜並不是個很差的生意,貨源不是問題,這位店主又擅長設計,硬是通過逼格化的設計包裝,把他的蜂蜜做成了精致的禮品,采購者大多是企業。但也僅止於此,這位徐先生的店鋪規模很小,平時大多依靠平臺內的導流工具做生意,花錢、做展示、買流量、參與促銷活動,對於其他的新形式有點分身乏力,更多的感覺則是老虎吃天無從下手。
“也在考慮轉型,蜜蜂的生意先交給父母幫忙打理了。另外也在看其他項目,比如瓷器什麽的,如果有可能,就不在平臺上折騰了,走走線下,或自己做做品牌。”至於如何做品牌?這位徐先生也有點迷茫,“或者也先開個公眾號什麽的吧?先找人做做內容。”
當筆者問起另一個在天貓做童車生意的朋友,他的反應既淡定,又有些無奈。“最近都沒怎麽管生意了,618活動也沒參與,在考慮其他出路。”據我了解,他所說的出路應該是去讀個MBA,在平臺上掙紮太久了,養了5、6個人,錢沒掙到多少,還落下一身傷病。
這是兩個近似的小微商家,做的產品相對普通,布局也相對簡單,囷於能力和資金等問題,玩法上也沒有什麽特別,他們遊離在內容電商的“黑洞”邊緣,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分歧是明顯的。與這些左右為難的小微電商相比,實力相對強大的傳統電商,則在不斷適應、調整、改變著自己的生存路徑,順勢而變,積極投入到內容電商的大潮中去,成為新的普世之道。
一個叫AUN防臭襪的垂直電商企業告訴筆者,為了備戰今年的618,他們在淘寶618上把首頁改成了漫畫,在微淘方面推出連載漫畫,並且也在對接主播。其品牌公關總監謝瑋霖表示,隨著內容電商興起,短時間的事件營銷已經不滿足企業需求,如何形成可持續的內容,搶占用戶的時間變得極其重要,2017年的品牌戰略一定以“搶占用戶時間”作為基礎。
從2013年開始,AUN不斷嘗試新形式以適應劇烈的電商環境變化,其以自身產品特性“防臭”“抗菌”為起點原創的歷險記漫畫《打架吧大魔菌》,就在微博等社交圈引起了較大關註。而且,短視頻也是其必爭之地,未來會在短時間內,大幅度調整短視頻在電商上的應用。不僅如此,他們還在內部拍攝短視頻,然後剪輯制作成為時尚、健康、男裝、女裝等類別,分別投放到今日頭條、淘寶今日好店、微信、視頻網站等渠道,加大曝光面。”
站在內容電商和短視頻的趨勢上,這恐怕是眾多電商玩家不得不權衡和選擇的,有意求變也好,無奈順應也罷,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在如今的商業生態里依然嚴苛。
內容電商下的四個命題:用戶、媒介、產品和品牌
紮堆沖向風口,從來不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在內容電商的洪流下,我們更多要去思考的,可能是這一洪流是否真正有效,以及如何才能使之有效。
內容電商的興起可以說是源於對流量的爭奪,傳統電商模式遭遇流量危機,內容成為一大突破口。但本質上講,還是要從用戶群體的變化說起。要知道,無論是從電商到內容,還是從內容到電商,筆者一直認為,他們任何一個都不想成為內容本身,而只想用內容這把工具切開消費者的錢袋子。
消費者確實變了。用時髦的話講,年輕的中產階級群體正在加速崛起,並對階層固化發起沖擊。但這一過程既是劇烈的,又是緩慢的,這一新的主流群體急需要身份和情感認同,急需要不同的標簽來區分和確立新的階層屬性。任何一個轉型變革期的社會,這一過程都不能避免,這一方面源於物質資料的豐富帶來精神訴求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源於社會結構的變化得益於打破和重構,作為中興力量的新群體既是主導者也將是最終受益者,在這一過程完成前,焦灼在所難免。
媒介的變化,內容的爆發,給了這一新的主流群體尋求階層上升、尋求情感認同並消解過程中的焦灼感,提供了一個有效窗口。而消費升級、品質生活的興盛,不過是一個底層邏輯和附帶過程,要知道,不是消費在升級,是消費群體在升級,不是電商們要品質,而是消費群體需要體面的產品和服務來佐證身份地位的提升。

在這樣的背景下,流量是隨著這個群體在變的,他們在哪里,流量就在哪里,內容電商的未來就在哪里。巨頭們也常講一個觀點,要占據用戶的時間,誰占有的時間長,誰就可能勝利,今日頭條號稱用戶日平均使用時間長達76分鐘打的也正是這個邏輯。但筆者覺得,占據用戶時間只是基礎,占據用戶的情感認同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未來的電商,無論是巨頭平臺,還是小眾垂直,一定都是品牌導向的。
這一定程度上也能解釋,為什麽天貓要更換slogan,相比京東在用戶心里打下的品質認同,“上天貓,就夠了”已經不足以支持用戶的願景訴求。而阿里不斷發力內容,也與這一邏輯一脈相承。這些年,網購習慣已經培養完成,但相應的,用戶的“固化”現象同樣嚴重,用戶在天貓上購買化妝品、服裝,購買行為會更多落在幾個過去消費體驗好、認同感高的品牌或店鋪身上,渠道、賣家、消費者的關系是相對穩定的,這對阿里的流量生意是個傷害。用內容來打斷這種結構,打散相對固化的流量入口,把商品進行重組,對流量的控制權才能重回阿里手中。
相應的,這對中小電商玩家卻可能是個很好的啟示。野心不要太大,定位好自己的細分用戶,用符合其調性的優質內容來塑造、豐富品牌,從而與用戶持續產生情感互動和共鳴,無論是漫畫還是直播或者視頻,都只是觸達的手段,至於是不是全部媒介手段都要用?放下身段,問問用戶的意見吧,用戶現在真的是上帝了!
像前文提到的AUN,雖然只是一個相對傳統的襪子品牌,但勝在定位精準,只做高品質的防臭襪,並嘗試為用戶提供一個高端人士的身份認同。如今在內容電商上發力,用連載漫畫等創意內容激發用戶參與感,不斷營造品牌故事,如讓網紅主播傳播其投資人老鄉雞集團在安徽銷量超越肯德基麥當勞總和的2倍、中國快餐超越洋快餐的故事,來激發用戶的情感認同。沿著這條路徑走下去,AUN倒是有可能在接下來的電商競爭中慢慢構建起自己的防禦墻和競爭壁壘。
對於傳統電商,尤其是品牌正逐漸老化的電商來講,這樣的轉變雖然痛苦,但勢在必行。如此,才更有希望不徹底淪為巨頭平臺的附庸,垂直電商品牌也能在垂直與平臺共生之間找到平衡點。
內容電商接下來的賽道勢必會很擁擠,附著在電商上的內容也可能會越來越擁擠、越來越同質化,關心用戶在哪里、過得怎麽樣、變成啥樣了,可能比單純跟著巨頭們沖進戰場更為重要。
[本文作者曉楓說,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京東
阿里
電商
贊(...)
分享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