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杭州峰會公報稱,將繼續支持國際稅收合作以建立一個全球公平和現代化的國際稅收體系並促進增長,包括推進正開展的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BEPS)行動計劃、稅收情報交換、發展中國家稅收能力建設和稅收政策等,以促進增長,提高稅收確定性。
普華永道中國上海首席合夥人黃佳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公報中的國際稅收合作目的性很明確,就是為了促進經濟增長,也就是促進全球經濟的可持續性和包容性增長。而且公報在促進國際稅收合作方面很務實,提出了具體時間表和路線圖,比如要求相關國家簽署並批準多邊稅收征管互助公約,並最遲在2018年底前實施金融賬戶自動情報交換標準。
另外,此次公報中明確,G20對尚未在落實國際稅收透明度標準上取得滿意進展的轄區,將考慮制定防禦性措施。一位業內人士分析,這些措施可能包括G20國家單邊保護稅基,對跨國企業利潤進行全額征稅,對上述轄區采取資本流入流出限制、貿易限制、貨物限制等政策。
G20杭州峰會,進一步推動BEPS行動計劃的落地,包括呼籲對此感興趣的國家加入這一行動計劃。
黃佳告訴本報記者,全球化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對稅收規則、政策和征管體系都構成了挑戰,在這種環境下,國際稅收處在歷史性轉變的時刻。現行稅收規則往往並不能跟上全球經濟發展的速度,這就為某些跨國公司利用合法的安排(或法律上的漏洞)將其利潤轉移到零稅率或低稅率的地區提供了機會。這一問題就是所謂的BEPS。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保守測算,各國政府因 BEPS 行為每年損失多達 2500 億美元稅收。
在這一背景下,G20領導人在2013年聖彼得堡峰會委托OECD啟動實施國際稅收改革的BEPS項目,旨在修改國際稅收規則、遏制跨國企業規避全球納稅義務、侵蝕各國稅基的行為。2015年10月5日OECD發布了BEPS項目全部15項產出成果,並於當年11月獲得G20領導人背書。目前加入BEPS行動計劃的國家已經由當初的61個拓展到現在的85個。
公報提倡的國際稅收合作是另一項主要議題。黃佳稱,由於各國發展情況不一樣,且國內法律修改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此次公報在各方協商下,確定了相關國家應盡快簽署並批準多邊稅收征管互助公約或通過雙邊協定渠道,在2018年底前實施金融賬戶自動情報交換標準。
另外,公報稱,我們核可經合組織與二十國集團成員共同提出的關於識別在稅收透明度方面不合作轄區的客觀標準建議。我們要求在2017年6月前向我們報告各轄區在稅收透明度上取得的進展,以及稅收透明度與情報交換全球論壇將如何管理國別審議進程,應對各國提出的補充審議要求,以便經合組織在2017年7月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前準備一份尚未在落實國際稅收透明度標準上取得滿意進展的轄區名單。對列入名單的轄區將考慮制定防禦性措施。
黃佳表示,目前對稅收透明度方面不合作轄區的標準還有一定的爭議,在BEPS框架下,如何明確這一標準還需要一段時間。
對於公報中“對列入名單的轄區將考慮制定防禦性措施”,上述業內人士分析稱,在國際稅收透明度充分的情況下,一國應避免對跨國企業多國經營進行重複征稅,比如一個跨國公司有100元利潤,在A國對80元利潤進行征稅,在另外一個國家對20元征稅。然而在國際稅收透明度不夠的情況下,A國稅務機關無法判斷這家跨國公司在另一個國家是否存在20元利潤,也不清楚這20元利潤在那邊納稅是否合理。在這種情況下,采取防禦性措施一個比較極端的情況,就是單邊采取對這家跨國公司利潤全額征稅,即對100元利潤征稅。該人士稱,這是個極其簡單的防禦性措施,其他措施還包括資本流入流出限制方面、貿易限制、貨物限制等方面舉措。
10月3日,英鎊兌美元受脫歐憂慮打壓,盤中觸及1.2849美元,創7月11日來新低,日內跌1%。另外,英鎊兌歐元觸及三年低點0.8739英鎊,日內跌0.9%。
此前,英國首相特蕾莎·梅(Theresa May)在周末期間公開表示,英國脫歐進程將在明年3月底正式啟動,這嚴重打擊了市場投資者對英國經濟前景及英鎊匯率前景的信心。
在二季度因為英國公投“脫歐”結果而重挫10%以上之後,英鎊在三季度續跌2.5%,由此錄得連續五個季度兌美元下跌。9月份,英鎊兌美元下跌1.2%,亦為6月份以來最差表現。而在10月份第一個交易日因“脫歐”前景消息跳空低開的狀況,也顯示,英國脫離歐盟對其貨幣匯率的負面影響力仍未完全得到釋放。
兩個漲停,一個8.78%漲幅,從前名不見經傳的綿石投資(000609.SZ)如今搖身成為了A股紅人“萬達殼概念股”。
他的一紙公告,揭開了萬達商業回A股神秘一角—一周前,綿石投資宣布與萬達集團分手,他們沒能在萬達商業重大資產重組的時間安排上達成一致。
這是萬達商業私有化退市後,首家以公告形式正式曝光的殼公司。今年3月底,全球華人首富王健林憤然從H股離場,下一站要前往A股。四個多月的私有化之旅最終有驚無險,萬達商業順利通關。接下來,走傳統路線去IPO排隊,還是走捷徑借殼回歸A股?時代周報記者從萬達商業得到的答案是,不排除各種可能的上市途徑。
綿石投資已然成為過客。萬達集團對他並不買賬,百余字聲明反諷對方在單方炒作。時代周報記者看到一份殼資源標的名單里,先後與萬達商業傳出緋聞,或者可能發生點關系的上市公司數量達37家之多。
在上交所,萬達商業正在IPO隊伍中等待過會。時代周報記者從證監會發布的最新信息里發現,去年9月至今的15個月漫長排隊後,萬達商業如今排在第167位,證監會給出的審核狀態顯示為“已受理”。
這已經是過去11年里,萬達集團第三次向A股發起“進攻”。成敗與否,對王健林來說意義重大。
王健林正在為他的超級“網紅”人生添香增色。用了28年時間,萬達集團資產從50萬元變成了6340億元,從偏安一隅的中國小房企變身成世界巨頭。將萬達集團帶到世界五百強的前十名,是王健林真正的“大目標”,他誌在沖刺A股霸主地位,而萬達商業回A股所能帶來的5000億元市值憧憬不容半點馬虎。
但數年前的A股闖關坎坷路,如今並沒有變成康莊大道,萬達商業重回A股仍然有很多變數。對於中概股的回歸,市場仍在期待監管層更為明確的態度和政策。萬達商業A股5000億元市值新征程,正註定充滿磨練。
隔空喊話:到底誰在撒謊?
一場口水仗,嘴上就能爭出輸贏?過去一周內,雙方一來二去,“羅生門”戲碼一直在上演。
“萬達概念股”綿石投資在上周一(21日)晚橫空出世。一份重磅公告在當晚出爐—綿石投資之所以停牌兩個月,原來是與華人首富王健林籌劃一件大事。
按照原方案,綿石投資擬籌劃以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方式,購買萬達集團等相關交易方所持有的大連萬達商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全部股權,同時置出原有資產。
兩個月後,這份計劃卻草草宣告泡湯——原因寥寥數字,綿石投資與萬達集團在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上的時間安排不合拍。
這是萬達商業私有化退市後,首家以公告形式正式曝光的殼公司。按照萬達商業多手準備的回A股路徑,他們在抉擇一個漂亮的殼資源。近幾個月,紅星發展、新華都、上海九百、國中水務、泰達等多家公司都曾與萬達商業產生緋聞,但最終一一被擊破。
市場一片嘩然,畢竟從時間安排上頗有巧合。今年9月20日,萬達商業以52.5港元收盤價永遠留在了港交所,它的638天H股匆匆之旅在這一天畫上句號。六天後,綿石投資宣布停牌。
萬達集團的反應,讓這部商劇狗血般反轉。22日下午,萬達集團發布百余字聲明,表態強硬,用詞犀利,直言綿石投資在單方炒作。
“綿石投資是通過中介機構主動推薦給萬達集團的,雙方只進行初步接觸,未就萬達商業重組進行正式協議談判,也未達成任何一致意向。”萬達集團在聲明中稱,綿石投資公司擅自發布“終止萬達商業重組”公告完全屬於單方炒作行為,與萬達集團無關。
綿石投資不甘示弱,並在23日逐一回複了萬達集團的聲明內容。時代周報記者拿到的《綿石投資答記者問》文件,勾勒了綿石投資版本的與萬達集團“交往”路徑。
9月中旬,萬達集團主管負責人主動聯系綿石投資,提議就萬達商業重組上市進行協商,過程中未見任何中介機構參與。
包括萬達集團三名副總裁在內的雙方多名高管,多次直接談判,就重組方案的核心條款達成初步共識,並形成文件草案。11月中,由於雙方在時間安排上未能達成一致,終止了繼續洽商。
對於“單方面炒作”的指責,綿石投資則稱,因重組方案進行商洽的事項屬於複牌公告應披露的範圍,且在發表複牌公告前已將公告中“萬達集團的情況與萬達集團主管負責人進行了溝通”。
到底誰主動聯系誰?那家神秘的中介機構到底存不存在,是誰?雙方有沒有達成初步共識?文件草案又是什麽內容?
萬達集團再沒有只言片語回複。“我們不放心上,冷處理。(他們)演技再好,也是碰瓷,”萬達集團內部人士張智(化名)對時代周報記者說,“這件事邏輯非常簡單,誰最積極,誰能從這件事獲益最多?來日方長,結果終歸會落地”。
綿石投資同樣選擇閉口不談。綿石投資董辦工作人員對時代周報記者說:“公告內容代表我們的態度,一切以公告為準。”
他們的最新一則公告,是來解釋22-24日連續三個交易日股票交易異常波動的。綿石投資指出,除已披露的終止籌劃重大資產重組暨複牌事項外,公司目前生產經營正常,“公司前期披露的信息不存在需要更正、補充之處”。
《第一財經日報》援引的投行人士觀點認為,一般重組開始會停牌一周左右,接下來雙方達成意向協議或者備忘錄會公告,若沒有,或重組失敗,則上市公司不會選擇公告交易對手。
在該投行人士看來,綿石投資確有搭萬達“便車”的嫌疑。“雙方應該是談了,但沒到具體借殼的份上。”
這場借殼“羅生門”走到今天,似乎看不到輸家。綿石投資一戰成名,截至25日收盤,綿石投資的股價由停牌前的14.31元升至18.45元,最高股價一度飆到19.73元。
萬達商業也借此事向外界傳遞了回A的決心和策略,“萬達概念股” 炒作或許又將卷土重來。事實上,過往與萬達商業回A股沾邊的10余家殼公司的股價都曾被資金熱捧,他的最新緋聞對象是中體產業—由國家體育總局控股的唯一一家上市公司,目前還在停牌中。
“透過綿石事件,也可以看到一個共識,萬達商業是優質可靠的資源,我們選擇誰,決定權在我們手里。”張智稱,萬達商業要做的,就是對殼公司的業務板塊、債務、市值等多方面進行篩選,“不是誰都能輕易裝下萬達商業幾千億級的資產體量”。
截至2015年底,萬達商業總資產6395億元,凈資產1800億元,所持有投資性房地產價值超過3000億元,比A股137家房地產公司的總和還多。
在廣州舉行的中國移動合作夥伴大會上,中國移動總裁李躍宣布,將於2017年開始5G大規模外場實驗。
盡管中國進入4G只有3年,三大運營商4G的全面高速發展只有2年,但5G的加速部署預期似乎已經形成。
“各方對5G標準的制定事實上是互相妥協的心態,再加上我們看到一些運營商著急部署5G,特別是美國的因素,我們看到5G發展的確比想象中的要快。”12月20日,愛立信中國CMO常剛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國移動明確5G部署目標
最早在MWC2015上,中國移動對中國規模部署5G預期的時間節點是2024年左右。
“ITU(國際電信聯盟)計劃2016年到2020年完成技術方案的征集和標準制定,我們也希望在這個階段實現標準化和測試,在2020年向ITU提交一個技術版本並獲得通過,2020年底開始實施外場測試,在2024年步入商用。”彼時中國移動參展的專家曾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如果按照這個時間表部署4G,意味著中國移動可能擁有10年左右寶貴的4G發展時間,同時保持10年左右的優勢。
ITU的時間表沒有變化,2015年10月,ITU正式將5G技術命名為IMT-2020,並預計到2017年完成技術征集,在2020年完成標準制定。但部分國家計劃對5G的部署卻要早於這個計劃。
作為全球擁有最多4G用戶的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的計劃在5G全球發展路徑更為明晰時也出現了一些微調。2016年2月,中國移動董事長尚冰在MWC2016的GTI(TD-LTE全球發展倡議)峰會上表示計劃在2018年進行商用化產品的研發試驗和試點,並“力爭在2020年啟動5G網絡商用”。
不過在剛剛舉行的2016中國移動合作夥伴大會上,5G的商用時間節點已經沒有“力爭”,而是更為明確的“2020年實現全國範圍的5G商用”,同時,計劃在2017年即開始大規模的5G外場實驗,在2018年開始5G的試商用,相比2015年提出的目標大約提前了三四年。
美國、歐洲和日本加入競賽
中國移動計劃的調整並非沒有緣由。中國在全球4G的競爭中展現優勢,成為全球4G網絡最發達、用戶最多的國家。不過,部分電信業發達國家將關註重心集中到了5G,並期望更早部署5G。
多個國家似乎正在開展一場5G的競爭。早在2014年,韓國即宣布將在2018年部署5G;日本運營商NTTDoCoMo也曾宣布,將在2017年在東京地區推出一個5G試驗網絡,2016年已啟動大規模外場測試。還有美國和歐洲,今年,美國最大的無線運營商Verizon宣布對5G技術開展了外場測試,歐洲運營商也蠢蠢欲動。
而據媒體報道,中國的5G推進主導機構——IMT-2020(5G)推進組在上個月也曾表示,我國將於2017年展開5G網絡第二階段測試,2018年進行大規模試驗組網,並在此基礎上於2019年啟動5G網絡建設,最快2020年正式商用5G網絡。我國IMT-2020(5G)推進組確定的時間節點,基本和其他國家的時間節點同步。
但也有專家提出質疑,“業界的共識是5G在2020年商用,對於這個時間表,我認為是比較激進的,最大的困難是缺乏核心技術儲備。”值得一提的是,確實根據ITU提出的5G需求和技術目標,目前最先進的技術,也只是接近,特別是在時延方面,依舊難以達到ITU提出的1毫秒時延要求。
“5G要成熟,時間確實會很長。從北美部署的(測試)場景來看,我們可能一開始並不是在手機上部署5G。在多場景應用起步時,我們可能首先在某一些場景先達到成熟。另外,根據一些芯片公司的研發時間節點,推出5G芯片的時間可能是在2018年,在2019年上半年,也可能會出現5G終端。”常剛對記者說。
根據愛立信的預計,到2022年,全球會有29億聯網終端,同時5.4億來自5G終端。愛立信方面表示,這個數字是根據幾個月前更多考慮北美率先部署5G情況下做出的預計,而如果現在預計包括中國在內東亞地區在5G部署上加速,實際的發展要超過上述速度。
12月23日消息,百度通過官方微博發出聲明稱,百度目前沒有設定上市時間表,傳聞與實際情況不符。
百度稱,近日有媒體報道百度正在推動愛奇藝IPO,這一傳聞與實際情況不符。百度堅定支持愛奇藝獨立發展,愛奇藝業務發展也持續向好,目前我們沒有設定上市時間表,感謝各界的關註和支持。
昨日《華爾街日報》報道稱,百度正計劃讓旗下視頻流媒體網站愛奇藝進行IPO,交易對愛奇藝的估值最多可達50億美元。
《華爾街日報》稱,知情人士透露,百度正考慮明年讓愛奇藝在香港或美國上市。知情人還稱,百度計劃在IPO之前發行一批可轉換債券或是類似工具,向投資者募集資金,不過融資的規模和時間仍不得而知。
知情人士表示,愛奇藝預計通過IPO募資約10億美元,但確切金額仍未定,隨著百度與潛在投資者進行協商,IPO交易的條款也可能會改變。
12月30日,深交所公布上市公司2016年年報預約披露時間表。
創業板上市公司中,匯金科技將於2017年1月17日公布年報,成為創業板首家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另外,花園生物、金盾股份、雲意電氣也將於春節前公布年報。
中小板方面,富春環保將於2017年1月17日公布年報,成為深市首批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同樣在春節前公布年報的還有沃華醫藥和三聖股份。
而深市主板中,最早公布年報的上市公司為財新發展,其首次預約日期為1月20日。另外,金浦鈦業也將於春節前公布年報。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30日晚從國家林業局獲悉,為支持非洲象保護,國務院於當日發出《關於有序停止商業性加工銷售象牙及制品活動的通知》,要求分期分批停止商業性加工銷售象牙及制品活動。
國家林業局介紹,我國現有象牙定點加工企業34家、象牙定點銷售場所143處。
按照通知要求,我國將於2017年3月31日前先行停業10~15家象牙定點加工企業和50~60處象牙定點銷售場所;其余象牙定點加工、銷售單位到2017年12月31日須全部停業。上述單位按要求停止相關象牙及制品加工銷售活動後,還應當及時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辦理註銷相應的經營內容,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也不再受理經營範圍涉及商業性加工銷售象牙及制品的企業設立或變更登記。
國家林業局表示,停止商業性加工銷售象牙及制品活動後,為維護象牙雕刻技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文化部門將搶救性記錄和保留技藝資料,鼓勵相關博物館吸收部分象牙雕刻技藝名師到博物館從事相關藝術品修複,引導象牙雕刻技師用替代材料傳承雕刻技藝等。非營利性社會文化團體、行業協會還可以整合現有資源組建象牙雕刻工作室,從事象牙雕刻技藝研究和傳承等工作。
國家林業局稱,在停止商業性加工銷售象牙及制品活動的同時,中國林業、公安、海關、工商等各有關部門還將繼續嚴格管理單位和個人合法收藏的象牙制品,加強執法協調,加大對違法加工銷售、運輸、走私象牙及制品等行為的打擊力度,重點查緝、摧毀非法加工窩點,阻斷非法交易鏈條;還將更廣泛開展保護宣傳和公眾教育,大力倡導生態文明理念,引導公眾自覺抵制象牙及制品非法交易行為,營造“共同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
自2010年以來,全球盜獵非洲象、走私象牙等現象快速上升,最高時被盜獵非洲象數量達到每年約3萬頭,嚴重威脅其種群安全。國家林業局介紹,針對上述情況,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嚴厲打擊走私和非法加工銷售象牙及制品現象,先後多次實施專項執法行動,並與數十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三次聯合開展打擊象牙等野生動植物走私活動的“眼鏡蛇行動”,查獲多起走私象牙案件,有力遏制了走私犯罪勢頭。
同時,我國還開展宣傳教育,並專門赴非洲對中資企業和華人代表宣介保護政策和措施,告誡公眾避免介入和自覺抵制象牙等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調整象牙管控政策,於2016年3月發布了為期三年暫停進口象牙及制品措施,促使非法攜帶象牙及制品入境現象明顯下降。
國家林業局表示,本次我國開始有序停止商業性加工銷售象牙及制品活動,旨在進一步打擊象牙等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為維護全球生態健康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在2016年的大選初選中,風頭一直無人能敵的候選人特朗普就曾提出過有關美國稅務改革的三項目標:廢除遺產稅、推翻替代性最低稅(Alternative Minimum Tax, AMT)和下調個人所得稅。
這三個目標已經被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談了20多年,卻無一人完成。然而,美國總統特朗普內閣本月表示,他們將最遲在今年夏季或者秋季國會休會前完成美國稅制改革的最後版本。
根據美國法律,只有國會可以大幅度調整稅法,有關稅務的立法必須先從眾議院開始。雖然民主黨和共和黨多年來都認為有必要進行稅法改革,但因為當前美國稅法所存在的多項漏洞以及其複雜性,兩黨均一直沒能付諸行動。自1986年里根總統以來,美國的稅法就從未進行過大規模的修改。
稅改進度牽動市場
“市場已經以企業稅減稅是定局的方式在定價了。這也意味著,如果特朗普的減稅政策不按時完成的話,我們就會看到麻煩。”Surevest財富管理公司首席投資官魯納(Robert Luna)表示,“特朗普承諾將企業稅從35%降到15%,而共和黨則建議把公司稅降到20%。在他們的目標達成一致和實現前,我們要為客戶準備10%~15%的調整空間。”
分析人士指出,對於特朗普“野心勃勃”的改革計劃,華爾街的交易員和投資者都有些憂心忡忡。這些計劃包括推翻和替代奧巴馬醫保,以及在美國和墨西哥之間修建耗資巨大的邊境墻等。而這些計劃也意味著像稅務改革和監管的立法將被排在次要地位。
讓市場更加不安的是,同特朗普先後頒布的一系列富有爭議的移民政策相比,他一直都沒有直接說明有關減稅和減少監管的任何細節。
許多熟識特朗普的人表示,在特朗普任職的前100天,也就是他處理首要立法議題的“黃金期”,稅法改革不太可能在國會通過。同白宮有緊密聯系的人士指出,稅法改革很有可能會在2017年下半年或者2018年才完成。
白宮發言人斯派塞也間接證實了稅法改革非白宮一己之力就可完成的觀點。他曾說:“我們要為美國小企業的利益而戰,同時還要考慮國會兩院做出一個稅法改革的版本。”
雖然離特朗普任職100天還有一段時間,但處理上述其他問題看起來似乎要比改革複雜的稅法更急迫,因此市場和投資者在等待特朗普的稅法改革計劃上越來越沒有耐心。
“市場想在今年上半年就看到有關企業和個人減稅的基本框架,以及監管改革將要發生的基本變化。” 調查研究公司Cowen集團首席交易員希伯格(David Seaburg)表示,“如果到時不能發生的話,市場就會有所反應。”
管理10億美元資產的紐約投資公司Bruderman Brothers的首席執行官普爾謝(Oliver Pursche)表示,他們已經在幫客戶為這個減稅目標不能實現做準備。
“事實是,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你就會看到市場將做出調整,這也是非常自然會發生的。”普爾謝說。
不得不向國會妥協
特朗普在上月月底指出,國會共和黨人所推動的“邊境調整稅”(Border Adjustment Tax)將有利於促進美國的出口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此前,特朗普曾多次表示要對那些將商業和就業機會搬到國外的美國公司增收35%的邊境稅,這被外界廣泛地解讀為“懲罰性關稅”,目的是警告和懲罰那些把工作外包到海外的公司。而國會共和黨議員則提出了類似但更複雜的“邊境調整稅”方案,作為企業稅改革的一個部分。那麽,這兩者之間有什麽區別?
首先,特朗普關稅計劃的出發點是他反對美國企業在墨西哥等海外設廠生產貨物再賣回美國市場的做法,因此提出要征收一種以“邊境稅”為形式的懲罰性關稅,稅率最高可達到35%。特朗普在上月底在白宮接見美國的多位制造業主管時重申,他將征收“非常重”的邊境稅。
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所說的“邊境稅”(Border Tax)簡單說就是關稅,即征收外來貨物的入口稅。比如特朗普提出的,會為美國企業在墨西哥生產的貨品征收35%的關稅。在上任總統的第一天,特朗普曾誓言,如果美國企業把就業機會放到海外的話,他會對其進入美國的貨品征收高額的邊境稅。此前美國與墨西哥和加拿大簽訂的《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FATA)曾禁止征收此類稅款,但特朗普已經要求美國重新啟動關於NFATA的談判。此外,特朗普還主張將美國的企業稅從目前的35%降到15%。
但是,由國會眾議院議長保羅•瑞安等共和黨人所主張的“邊境調整稅”(Border Adjustment Tax, 簡稱BAT)的出發點是改革美國企業的納稅機制,最核心的概念是向企業的入口產品征收關稅,但不對出口征稅。共和黨人的稅改計劃還主張將企業稅從目前的35%降低為20%。
特朗普的計劃被廣泛認為比較“魯莽”,因為他的想法不僅毫無疑問會違反WTO(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還將影響和阻礙貿易的自由流動,並且有可能引發受影響的國家進行類似的報複性行動而引發“貿易戰”。
批評“邊境調整稅”的聲音認為,計劃征收20%的進口稅最終將讓消費者支付更高的商品價格,也會讓那些依靠進口原材料和零件制造產品的美國工廠成本增加。
而支持“邊境調整稅”的聲音則認為,美國的出口將因為這項政策而受益,進口關稅將會鼓勵美國國內的生產,讓美元更加強勢,因此因進口價格上升而增加的成本也可能被美元的升值而抵消。
此前,特朗普在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表示,國會所提議的稅改計劃太複雜,但又在最近表示,他看好共和黨所推動的邊境調整稅,因為它“將促進出口並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分析人士表示,特朗普很有可能最終會向國會的版本妥協,但也不排除白宮和國會長時間無法達成最終一致而令美國稅法改革再次擱置的可能。
沒有邊境稅無法替減稅買單
一名經濟學家指出,如果特朗普最終不能接受國會所提出的“邊境調整稅”方案,那麽他的大規模企業和個人減稅方案很有可能無法從稅收收入中獲得平衡。
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暗示稱,如果這種情況發生,白宮很有可能會動用一項更激進的“動態評分”( Dynamic Scoring)的辦法。在被追問更多細節時,姆努欽表示,特朗普內閣可以讓經濟以每年3%的速度增長,而經濟的強勁增長可以創造足夠的稅收收入,這就可以為大規模的減稅政策買單。
此前,特朗普曾指出,他的多項經濟改革措施可以讓美國經濟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
但是,不少經濟學家都對特朗普的經濟政策能帶來如此高速的經濟增長提出質疑。他們認為,多年來美國經濟增長的兩大引擎就是移民數量的增加以及移民為推動美國生產力所帶來的貢獻。然而,美國當年嬰兒潮的一批勞動力已經慢慢進入退休年齡,而特朗普政府的移民政策已經明顯對移民勞動力表現出不歡迎的態度。
國家能源局核電司副司長史立山23日上午在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表示,在京津冀地區發展核電符合這一地區的實際,“我們也正在積極推進,但沒有時間表”。
國家能源局核電司副司長史立山。攝影/章軻
23日,環境保護部、國家能源局等聯合召開的有關核安全新聞發布會現場。攝影/章軻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專家表示,我國京津冀地區汙染嚴重,而這個區域恰好核電占比極低,應在這一地區推進核電發展。
在23日上午環境保護部、國家能源局等聯合召開的有關核安全新聞發布會上,史立山表示,目前我國面臨的能源癥結就是煤炭比例非常大,特別是京津冀地區,是我國化石能源比重非常高的地區,調整能源結構的任務非常艱巨。
“在這一地區發展核電,應該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對今後核電的布局和發展,可能會超出我們大家的設想。”史立山說。
他透露,“在京津冀地區發展一些核電有必要,也有規劃,也在論證。”
京津冀是我國華北地區一個快速發展中的經濟集群,總人口1.3億,是帶動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三增長極。但同時,我國10個空氣汙染最嚴重的城市中超半數位於這一地區。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京津冀區域環境研究中心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京津冀區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次PM2.5環境容量分別約為66.8萬噸/年、79.8萬噸/年和28.0萬噸/年。而實際上,京津冀區域排放的這三類汙染物總量分別為158.85萬噸/年、213.03萬噸/年和90.76萬噸/年,承載指數分別達到2.38、2.67和3.24。
從能源構成來看,河北省嚴重依賴化石燃料,90%的電力源自燃煤發電,煤炭、玻璃和冶金行業幾乎都以煤炭為唯一燃料。可再生能源在河北省的能源構成中只占很小一部分。比如,河北省到2015年的風電裝機容量只有9吉瓦,而到2015年9月,全國風電裝機總容量已經超過105吉瓦。